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植物学论文参考文献外国

植物学论文参考文献外国

发布时间:

植物学论文参考文献外国

收稿日期:2007-10-25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王丹(1982-),女,辽宁本溪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注:雷江丽为通讯作者。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王 丹1,2,雷江丽2,吴燕民3,吕 慧2,郁继华1(1.甘肃农业大学 农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深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广东 深圳 518003;3.中国农业科学院 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 要:以大花美人蕉(Canna×generalis)根茎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筛选出芽诱导适宜的培养基为MS + 6-BA (单位下同)+ TDZ ;MS + 6-BA + TDZ + NAA 培养基能较好地诱导分化出丛生芽, 继代增殖培养中与MS + 6-BA + TDZ + NAA 培养基交替使用可减少畸形芽,增殖系数达;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MS + 6-BA + NAA ,生根率达,且植株生长健壮,移栽易成活。关键词: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08)01-0033-04Research on Shoot-tip Culture of Canna×generalisWANG Dan1,2, LEI Jiang-li2, WU Yan-min3, LÜ Hui2, YU Ji-hua1( of Agronomy,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Gansu China; Institute of LandscapeGardening, Shenzhen 518003, Guangdong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studied on tissue culture of Canna×generalis with the stem tips asexpla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ud inoculation medium was MS + 6-BA ; the best of clump shoot indu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medium was MS + 6-BA +TDZ + NAA ; using MS + 6-BA + TDZ + NAA asproliferation medium, an optimal proliferation rate was obtained. When the two kinds of mediumused alternatively, the effect was better. The optimum rooting medium was MS + 6-BA +NAA , the rate of rooting could reach , and cultured in this medium, the plant grewwell and easy to words: Canna×generalis; shoot-tip; tissue culture大花美人蕉(Canna×generalis)属美人蕉科(Cannaceae)美人蕉属(Canna)的园艺杂交种[1],是多年生喜光宿根草本花卉,原产美洲热带和非洲等地。其枝叶茂盛、花朵艳丽、姿态优美、花期长,在深圳地区几乎全年开花,是配置大型花坛的优良品种。大花美人蕉不仅观赏价值高,而且能吸收硫、氯、氟、汞等有害物质,具有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作用,因此,世界许多城市的园林绿化中都广泛应用。美人蕉传统的繁殖方式主要采用分切地下根茎的方法,繁殖速度慢、增殖效率低,而且连续营养繁殖造成病毒积累致使病毒病在各地相当普遍,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利用茎尖组织培养进行脱毒试管苗快繁,是目前大力繁殖与推广美人蕉的主要手段。关于美人蕉组织培养的研究报道较少[2,3],本研究探索其组织培养高效的再生体系,以期为品种提纯复壮及遗传转化、性状改良奠定基础。2008,37(1): Plant Science第·34· 37 卷1 材料与方法 材料供试材料为目前城市绿化中普遍应用的大花美人蕉‘President’品种。 外植体选择与处理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母株,挖取带芽胞的根茎,去除表面老皮并用肥皂水清洗。用75%乙醇棉擦拭,然后采用不同的消毒剂及处理时间(升汞10min、2%次氯酸钠10min、2%次氯酸钠20min、2%次氯酸钠 + 升汞5min、2%次氯酸钠 + 升汞10min),封闭式振摇灭菌。无菌水冲洗5 次,置于超净工作台上备用。接种前,剥去外部叶片,露出生长点,立即切取茎尖进行接种。 培养方法及培养条件试验于2006 年10 月在深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组培室进行。诱导、增殖和生根培养基均选用MS为基本培养基,在不同培养阶段附加不同种类、不同浓度配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表2~表4),蔗糖3%,pH 。培养温度(28±2)℃,光照强度2 500 lx,光照周期为14h/d,相对湿度70%~80%。每处理接种30 瓶。定期观察试管苗生长与分化情况。2 结果与分析 不同消毒处理方式对外植体无菌化的影响因供试外植体取自美人蕉地下根茎,表面污染物较多,不易消毒,且不同植物及外植体的成熟度对消毒剂的反应不同,故本试验选用升汞和次氯酸钠进行灭菌效果比较,以筛选合适的消毒剂及消毒处理时间。由表1 可知,2%次氯酸钠20min 处理的无菌化效果较好,但茎尖褐化较严重,说明灭菌时间过长对去老皮后的幼嫩根茎影响较大。升汞10min 处理与2%次氯酸钠 + 升汞 10min处理,无菌化效果差异不大,但2%次氯酸钠 + 升汞 10min 处理有轻微药害。因此,后续实验选用升汞处理10min 进行外植体消毒。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芽诱导的影响以MS 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6-BA、NAA、2,4-D、KT、TDZ 等(表2),以筛选出较适宜美人蕉茎尖诱导分化的配方。因美人蕉根茎具有休眠特性,芽诱导分化较难。TDZ 具有很强的促进细胞分裂活性,~μmol/L 即可有效促进分化[4],因此,本实验对TDZ 的诱导效果进行初步探索。试验表明,在不添加任何生长调节剂的MS 基本培养基(1 号)上,茎尖接种10d 后开始生长,叶片展开后,生长停止;15d 后转接到新的MS 培养基上无明显生长,随后叶片逐渐变黄、萎蔫,说明基本培养基中添加生长调节剂是美人蕉离体培养的必要条件。在仅添加6-BA 的2、3、4 号培养基中,高浓度的2 号培养基分化率为,明显好于3、4号培养基,说明美人蕉启动芽诱导分化需要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表2)。11~16 号培养基添加物为不同生长调节剂与TDZ 组合(表2)。仅添加TDZ 的培养基分化率为0,而多种生长调节剂配合使用分化效果更好[5]。其中15 号培养基的侧芽分化率最高,达,且每个茎尖可增殖2~3 个侧芽,但个别茎尖经多次转接后有畸形芽;与2 号培养基相比,分化率明显提高,说明添加低浓度TDZ 可促进芽诱导分化(表2)(图版-a)。5、6、7 号培养基为生根培养基,探讨NAA 对美人蕉茎尖生长和生根的影响。试验结果初步说明美人蕉在6-BA/NAA 小于2/ 时生根率可达50%以上(表2)。8、9、10 号培养基,探讨美人蕉脱分化,诱导愈伤组织,但结果均不理想。因此,建立高效的美表1 不同消毒剂及处理时间对外植体无菌化的影响处 理 接种数污染数污染率(%) 药害情况升汞10min 30 5 基本无药害2%次氯酸钠10min 30 12 无药害2%次氯酸钠20min 30 4 20%有轻微药害2%次氯酸钠+升汞5min 30 10 3%有轻微药害2%次氯酸钠+升汞10min 30 5 7%有药害第1 期 王丹,等: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35·人蕉遗传转化再生体系还需进一步探索愈伤组织诱导途径。 芽继代增殖为了探讨优化的芽继代增殖培养基配方,按表3 设计6-BA、NAA、TDZ 的正交实验,以15 号培养基上分化出的丛生芽为接种材料,进行继代增殖培养(图版-b)。由表3 可见,除17、18 号培养基外,低浓度TDZ()的分化促进作用较高浓度()的效果好,说明高活性的TDZ 浓度过高反而抑制分化。当 时, NAA 促分化作用显著优于。在TDZ、NAA 浓度相同的情况下,随着6-BA 浓度的升高,分化率提高。但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多,含高浓度6-BA的27 号培养基分化率略有下降,甚至有个别畸形芽产生,说明高浓度细胞分裂素对短期的分化有促进作用[9],但继代数次后,芽已经萌动,自身具有分化能力,需适当降低6-BA 浓度进行壮苗,以避免畸形芽产生。因此,在增殖过程中交替使用分化增殖系数较高的19 号培养基和27 号培养基,既可保证较高的芽分化率,又可使继代苗生长健壮,减少畸形芽。 生根诱导增殖芽3~5cm 长时,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上培养约10d 后,可见到根生成(图版-c)。接种20d 后统计生根结果(表4)。从表4可见,所用培养基上都有根生成,说明美人蕉生根较容易;结合生根率和生长势,我们认为MS + 6-BA + NAA 培养基较适宜美人蕉生根。表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的比较植物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 2,4-D KT TDZ分化率(%) 生根率(%) 备注1 0 0 0 0 02 9 0 0 0 0 参考[2]3 5 0 0 0 0 参考[3]4 3 0 0 0 0 2 1 0 0 0 2 0 0 0 2 0 0 0 08 0 0 4 0 09 0 0 2 1 0 参考[6]10 0 0 2 0 参考[7]11 0 0 0 0 012 0 0 0 参考[8]13 0 0 0 0 0 1 0 8 0 0 0 5 0 0 表3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芽继代繁殖的影响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 TDZ接种数分化率(%)增值系数 生长势17 30 ++18 30 ++19 30 ++20 30 ++21 30 ++22 30 ++23 30 ++24 30 +25 30 ++26 30 +27 30 ++28 30 +注:++ 表示生长势强;+表示生长势弱。同列中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表4 同。表4 不同的生长调节剂配比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接种数生根苗数生根率(%)植株生长势29 0 30 19 +30 0 30 21 ++31 30 20 +++32 30 16 ++注:+++ 表示生长势强;++表示生长势中等;+表示生长势弱。第·36· 37 卷3 结 论美人蕉根茎生长在土壤中,无菌化操作较困难。灭菌试验表明,升汞震荡灭菌10min 效果较好,采回的外植体应尽快处理接种,放置时间过长伤口处易染菌,导致接种后褐化较严重。MS + 6-BA + ZDT + NAA 培养基能较好地诱导分化丛生芽,MS + 6-BA + TDZ NAA 为较好的增殖培养基,在增殖培养过程中这两种配方交替使用效果更好;短时间使用高浓度生长调节剂对增殖有促进作用,但长时间使用高浓度生长调节剂会使组培苗质量下降。在试验中还发现,转接次数多的茎尖较转接次数少的分化率大,建议在接种后的10~20d 内及时转接。选用MS + 6-BA + NAA 为生根培养基,生根率较高,根系粗壮、根毛密集,植株生长健壮(图版-d),且移栽成活率较高。参考文献:[1] Segeren W, et al. The genus Canna in Northern South America[J]. Acta Bot Neerl., 1971,20(6): 663-680.[2] 刘文萍,等. 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J]. 北方园艺, 2001(6): 32.[3] 丁爱萍,等. 美人蕉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J]. 园林科技, 2006(1): 11-12.[4] Singh N D, et al. The effect of TDZ on organogenesis and somatic embryogenesis in pigeonpea (Cajanus cajan L. Millsp)[J].Plant Science, 2003,164(3): 341-347.[5] 王关林,等. 高活性细胞激动素TDZ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J]. 植物学通报, 1997,14(3): 47-53.[6] 宣朴,等. 生姜茎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04,17(4): 484-486.[7] Kromer K, et al. In vitro cultures of meristem tips of Canna indica L.[J]. Acta Horticulturace, 1985,167: 279-286.[8] Vendrame W A, et al. In vitro propagation and plantlet regeneration from Doritaenopsis Purple Gem 'Ching Hua' flowerexplants[J]. HortScience, 2007,42(5): 1 256-1 258.[9] 刘敏. 花卉组织培养与工厂化生产[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2: 101-102.

1]胡永红,黄卫昌. 美国植物园的特点──兼谈对上海植物园发展的启示[J]. 中国园林,2001,(4). [2]鲍滨福,马军山. 两“园”合一 学用并举——浙江林学院植物园规划设计探索[J]. 中国园林,2006,(5). [3]李春娇,董丽. 试论植物园专类区规划[J]. 广东园林,2007,(2). [4]李惠卓,张彦广,吴杨哲,张亮,陈莉瑶,姬鹏,崔容华. 保定市植物园土壤特性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4). [5]林昌虎,孙超. 加强科普教育建设 扩大植物园生存空间[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6]郑金贵. 校园多功能教学基地“中华名特优植物园”的建设[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7]胡文芳. 人工与自然的科学结合——体验巴塞罗那植物园[J]. 中国园林,2005,(3). [8]周练. 基于生态休闲文化的南亚热带植物园规划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 [9]陈艺芬. 论植物园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 柳州师专学报,2009,(6). [10]厦门植物园万石阁设计方案[J]. 建筑与文化,2008,(3). [11]黄远钧,黄惠明. 对园林围墙与园路进行设计与施工的分析[J]. 科学之友,2010,(6). [12]张和山. 浅谈影响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的因素及解决对策[J]. 科学之友,2010,(10). [13]李永红,杨倩. 杭州西溪湿地植物园——基于有机更新和生态修复的设计[J]. 中国园林,2010,(7). [14]郭鸿英,孙超,储蓉. 植物园数字化建设[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4). [15]孟宪民. 沈阳植物园的现状分析及同北京植物园的比较[D].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2005. [16]唐宇丹,靳晓白. 植物园的外来种引种和生物安全[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7]张晓芹. 枸杞在园林中的应用及栽培管理技术[J]. 河北农业科学,2007,(2). [18]遆卫国,王晶晶. 喷泉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19]杨庆绪,蒋三登,张运德,刘毓. 园林建设志在环境友好 绿化发展重在资源节约[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20]尉秋实,李爱德. 植物保护、科研、开发三项功能建设的思路与对策[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1]Mauro Ballero,Giovanni Piu,Alberto Ariu. The impact of the botanical gardens on theaeroplankton of the city of Cagliari, Italy[J]. 2000,(1). [22]韦标. 试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管理[J]. 科学之友,2011,(6). [23]吴徳智. 浅谈园林绿化施工中如何提高植树成活率[J]. 科学之友,2010,(10). [24]胡永红. 专类园在植物园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对上海辰山植物园专类园设置的启示[J]. 中国园林,2006,(7). [25]郦文俊. 园林景观栽植中的植物色彩设计研究[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2). [26]麻广睿. 植物园发展与更新规划[D].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2009. [27]金晓雯. 园林建筑小品人性化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2006. [28]Alessandro Travaglini,Diletta Ravaziol,Maria Grilli Caiola. A meteorological station and a pollen trap at the botanical garden and arboretum of the university of Rome Tor Vergata[J]. 2000,(2). [29]Dr. Boguslaw Molski,Roman Kubiczek,Jerzy Puchalski. Rye genetic resources evaluation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the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 in Warsaw[J]. 1981,(1). [30]G. V. Kovaleva,T. G. Dobrovol’skaya,A. V. Golovacheva. The structure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brown forest soils of the Botanical Garden on Murav’eva-Amurskogo Peninsula[J]. 2007,(5). [31]Giuseppe Venturella. The Popularization of Mycology with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Palermo[Z]. :1994,1. [32]李忠实. 加强园林施工质量管理浅谈[J]. 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2). [33]何勇军. 浅谈园林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J]. 科学之友,2010,(6). [34]肖振甲,宋国祥. 浅谈园林驳岸工程施工现场管理[J]. 科学之友,2010,(14). [35]朱丹粤. 浅谈如何做好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J]. 华东森林经理,2007,(2). [36]齐海鹰,安吉磊. 浅谈观赏草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37]郭丹. 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浅谈[J]. 广东园林,2007,(6). [38]计桂珍. 浅述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J]. 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5,(4). [39]Metal bioaccumulation in plant leaves from an industrious area and the Botanical Garden in Beijing[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5,(2). [40]N. Rascio,A. Camani,L. Sacchetti,I. Moro,G. Cassina,F. Torres,E. M. Cappelletti,M. G. Paoletti. Acclimatization trials of someSolanum species from Amazonas Venezuela at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Padova[J]. 2002,(4). [41]Irena Maryniak. Oles Shevchenko et al in the Botanical Gardens[Z]. :1989,5. [42]A. Alfani,G. Bartoli,R. Santacroce. Sulphur contamination of soil and Laurus nobilis L. leaves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Naples University[Z]. :1983,5. [43]邵丹锦. 一个永续发展的热带风情植物园——新加坡植物园[J]. 中国园林,2011,(3). [44]肖春芬,彭艳琼,杨大荣. 植物园在物种迁地保护中的作用——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榕树和榕小蜂的保护为例[J]. 中国园林,2010,(5). [45]任康丽. 植物园景观设计功能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从美国费尔柴尔德热带植物园看景观设计的组构[J]. 中国园林,2010,(9). [46]李忠超,陈红锋. 我国植物园新时期科学普及工作的思考——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为例[J]. 福建林业科技,2006,(3). [47]欧阳欢,王庆煌,黄根深,龙宇宙,宋应辉. 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新型植物园的创建——以兴隆热带植物园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4). [48]孟宪民. 国外植物园发展现状及对我国植物园建设的启示[J]. 世界林业研究,2004,(5). [49]任海,简曙光,张征,郑祥慈,张奠湘,王峥峰,郝刚,段俊,廖景平,魏孝义,傅德志. 数字化植物园的理论与技术思考—以华南植物园为例[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5). [50]林有润. 植物园,“植物系统与工程学”科学研究与实验的基地———兼论《巨系统》理论对植物园建设及对植物科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义[J]. 植物研究,1998,(4).

知网上很多呀 [1]赵继锋,张运明,颜立红. 桃源洞自然保护区观赏植物多样性及其主要种类观赏效果评价[J]. 湖南林业科技,2010,(2). [2]张若晨,陈莲芸,王良民. 山西太宽河自然保护区野生观赏植物多样性研究[J]. 中国城市林业,2010,(2). [3]刘青松,黄珂. 长沙市城市广场园林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研究[J]. 广东园林,2008,(3). [4]文卫华,张灿明,龚玉子. 湖南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利用[J]. 湖南林业科技,2008,(3). [5]苏维词. 贵州山区珍稀观赏植物物种多样性濒危现状及保护[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6). [6]王江,李国辉,黄永强. 四川野生观赏植物的多样性与可持续利用[J]. 四川林业科技,2004,(2). [7]吴从剑,谢国文. 庐山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多样性[J]. 山地学报,2004,(4). [8]周繇. 石湖省级自然保护区观赏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2004,(5). [9]谢国文,刘月秀. 庐山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多样性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3). [10]关传友. 皖西大别山区野生观赏植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 [11]周繇. 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赏植物资源及其多样性[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6). [12]文燕冬,王海洋,张建林. 重庆地区水生观赏植物资源多样性及其利用初探[J]. 西南园艺,2005,(2). [13]谢国文,季梦成,赖书绅. 庐山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多样性及持续利用对策[J]. 广西植物,1996,(3). [14]车生泉,可燕. 上海地区水生观赏植物资源多样性及其利用初探[J]. 上海农学院学报,1997,(4). [15]张宇和. 观赏植物遗传多样性及品种分类浅谈[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2). [16]朱玲. 长沙市酒店绿地植物配置与多样性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 [17]盛大勇. 湖南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 [18]Jean Leonard Seburanga (雷诺达). 卢旺达和中国南部城市中心区观赏植物资源多样性分析[D].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2011. [19]王建文. 福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评价及多样性研究[D].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2005. [20]谢国文. 庐山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多样性及持续利用对策(英文)[A]. .[C].: ,2002:. [21]Chontisak Yutthammo,Nudchanard Thongthammachat,Pairoh Pinphanichakarn,Ekawan Luepromchai. Diversity and Activity of PAH-Degrading Bacteria in the Phyllosphere of Ornamental Plants[J]. 2010,(2). [22]吴孝勇,陈白,周必勇. 庆元县山地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多样性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09,(8). [23]全国观赏植物多样性及其应用研讨会征文通知[J].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4,(4). [24]陈兵红,王昌腾,占拥法. 浙江丽水生态示范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多样性及持续利用对策[J]. 林业调查规划,2004,(S1). [25]刘桂兰. 观赏植物在园林应用中的突出重点与展示多样性问题[J]. 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26]苏维词. 贵州山区主要珍稀观赏植物物种多样性受危现状成因及持续利用对策[A]. 陈宜瑜.气象出版社[C].: 气象出版社,2002:. [27]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课题组. 药用和观赏植物的生物多样性[N]. 新华日报,2006-05-22(B04). [28]. 福建省野生观赏植物多样性开发与应用研究[Z]. 福建省: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 [29]兰思仁. 福建省野生观赏植物多样性保育及开发应用研究[Z]. 福建省: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 [30]吴月燕. 浙东沿海观赏植物多样性的构建与生态应用研究[Z]. 浙江省: 浙江万里学院,.

国外植物学期刊

您好,The Plant Cell是一本权威性的期刊,它发表有关植物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论文。它每月出版一次,每月发表大约20篇论文,涵盖了植物细胞生物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植物细胞增殖、发育、分化、细胞器、细胞壁、植物激素、植物病毒、植物细菌、植物病原体和植物-微生物关系等。The Plant Cell的文章质量很高,其编辑和审稿流程也很规范,从而保证了发表的文章质量。The Plant Cell的文章也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被许多国际知名期刊引用,因此The Plant Cell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期刊。

影响力很高。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学会主办的植物学领域顶级期刊《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

有植物学期刊,根据你的要求我查询了相关国际期刊数据库,为您推荐了不同分区的国际植物学期刊,还有更多就不一一推荐了。详情如图所示:

很荣幸为你解答,如果您认为还不错,欢迎点赞、收藏、关注我,如果您有类似的问题、意见,欢迎留言或私信我,为您解决!

The Plant Cell植物学术很高,是世界植物学领域最顶级期刊,相关研究工作会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青年人才计划等的支持。

植物学报参考文献

最简单的方法,自然是直接使用【知网】、【百度学术】或【谷歌学术】。首先,在word中设置列表编号为 [1],然后,在【知网】上找到需要的文献,在前方打上勾,此时会在右下角出现一个窗口,点击【导出/参考文献】,就会导出到相应界面,复制粘贴就行了。同理,其他的也是一样的道理。

安芷生等.1990.最近2万年中国古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刘东生主编,黄土、第四纪地质全球变化.北京:科学出版社

白润光.1986.泥炭形成水热系数指数,地理学报,(2):168~176

毕慕莹.1992.近40年来华北干旱的特点及成因,叶笃正,黄荣辉主编,旱涝气候研究进展.北京:气象出版社,23~32

陈方吉.1979.北京地区全新世地层及自然环境变化.中国科学,(9):900~907

陈宗宇,张光辉等.1998.华北地下水古环境意义及古气候变化对地下水形成的影响.地球学报,4:338~345

程汝楠.1988.应用天然水氢氧同位素示踪水量转换,刘昌明、任鸿遵主编,水量转换.北京:科学出版社,33~50

初朋文.1992.沧州地区浅层淡水及咸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研究.山东地质科技情报,22~27

冯炎.1993.中国江河防洪丛书(海河卷).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关秉钧等.1985.用环境同位素氚、碳-14、碳-13探讨北京地区地下水运动规律.水文地质技术方法,第十二辑,1~6

郭永海等.1996.河北平原京津以南深层地下资源形成规律的研究.地质论评,5:410~415

黄荣辉等.1989.华北降水的年代和年际变化及其对经济影响.北京:科学出版社,95~101

贾毅.1990.河北省城市形成发展因素分析.地理学与国土研究,(3)

孔昭宸等.1990.北京地区距今30000~10000年的植物群发展和气候变迁.植物学报,20:330~338

孔昭寰.1992.植物群的古气候变迁记录.北京:海洋出版社,155~177

孔昭寰等.1982.北京地区10000年以来的植物群发展和气候变化.植物学报,24(2):172~181

孔昭寰等.1990.中国某些地区全新世高温期植被和气候的初步认识.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0(1):99~102

李桂如等.1988.冀中坳陷岩溶水同位素组成及水动力条件.中国岩溶,4:307~311

李君亭.1991.地下水渗流数值模拟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

李克让等.1990.华北平原旱涝气候.北京:科学出版社,80~111,180~182

李世魁等.1988.中国北部半干旱地区农牧气候界限探讨.北京:科学出版社,105~131

李文绮等.1985.河北东部全新世温暖期植被与环境.植物学报,27(6):640~651

梁幼林等.1991.逐步判别分析在恢复气候上的应用.科学通报,(22):1731~1734

刘春蓁等.1991.华北地区水文循环特征.应用气象学报,2(2):289~293

刘存富.1990.地下水14C年龄校正方法——以河北平原为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3:4~8

满志敏等.1991.中国东部近4500年以来气候冷暖分期.北京:海洋出版社,21~35

施雅风等.1989.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366~369

施雅风等.1995.气候变化对西北华北水资源的影响.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16~220,308~310

施雅风等.1996.中国历史气候变化.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5~40

汤仲鑫等.1984.京津冀地区近500年旱涝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童国榜.1988.华北平原第四纪孢粉的数学地质分析.植物学报,30(3)

王恒纯.1991.同位素水文地质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45~57

王会昌.1983.一万年来白洋淀的扩张与收缩.地理研究,8~17

王开发等.1978.根据孢粉分析推断上海地区近6000年以来气候变迁.大气科学,(2):139~144

王松海.1987.近5000年来我国中原地区气候在年降水量方面的变迁.中国科学(B辑),(1):104~12

卫克勤,林瑞芬.1994.祁连山敦德冰心氧同位素剖面的新解释.地球化学,3(2)

吴忱.1992.华北平原四万年来自然环境演变.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吴忱等.1989.古运粮河的形成与石家庄地区地理环境演变.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5(1)

吴忱等.1991.华北平原古河道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吴锡浩等.1994.中国全新世气候适宜期东亚季风时空变迁.第四纪研究,1:24~37

吴祥定等.1994.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环境变迁与水沙变化.北京:气象出版社

徐纯性.1992.河北城市发展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许青海等.1988.白洋淀地区全新世以来植被演替和气候变化初步探讨.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5(3):193~202

许青海等.1992.海河流域全新世气候演变的初步认识.北京:海洋出版社,18~19

严富华等.1981.从花粉分析试论北京地区两泥炭矿的时代和形成环境.地震地质,3(1):51~65

燕子杰等.1991.山东旱涝气候变迁的五个阶段.大气科学,15(4):123~128

杨怀仁.1996.古季风、古海面与中国全新世大洪水,杨怀仁主编,环境变迁研究.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366~374

姚汉源.1987.中国水利史纲要.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

姚建文等.1996.气候变化对华北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影响的初步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

姚足金.1995.华北地热水3万年以来的古气候记录.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4:383~388

叶笃正等.1996.黄河长江流域旱涝规律和成因研究.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于凤兰等.1994.海滦河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张德二.1983.我国近500年各区域旱涝变化及其与冬季冷暖的关系.北京:气象出版社

张德二.1983.重建近500年气候系列的方法及其可靠性.北京:气象出版社

张光辉.1998.长江“暴怒”、黄河“绝食”这是气候人类叠加之结果———长江洪灾带来的思考(特约)·中国改革报,9月16日

张光辉.1999.跨世纪的中国水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探讨(特约).地质科技管理,第一期

张光辉等.1999.区域水循环过程与水资源演化规律.地球学报(增刊)

张光辉等.2000.华北平原地下水形成与区域水循环演化的关系.水科学进展,第4期

张光辉等.2000.全新世以来太行山前倾斜平原地下水演化规律.地球学报,第2期

张光辉等.2000.水文循环演化中熵理念及其应用.勘察科学技术,第1期

张光辉等.2004.海河平原地下水演化与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

张兰生.1980.我国晚更新世最后冰期气候复原.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101~118

张子斌等.1981.北京地区13000年来自然环境的演变.地质科学,(3):259~268

张宗祜等.1997.论华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系统之演化.中国科学,2:168~173

章新平,姚檀栋.1995.青藏高原降水中δ18O与温度和降水量的关系.地理学报,15(1)

郑克琰等.1989.北京地热田极其外围地区天然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地热专辑,第二辑.北京:地质出版社,163~170

周昆叔等.1982.初论我国黄土的气候.北京:科学出版社

周炼,刘存富,王佩仪.1998.河北平原第四系咸水同位素组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3:4~8

周炼,刘存富.1996.河北沧州地区天然水的氯同位素组成.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5

朱宣清等.1992.白洋淀环境演变及预测.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82~118

左大康等.1985.华北平原水量平衡与南水北调研究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68~182

Barnett TP et al.. effect of Eurasian snow cover on regional and globa1 climate variations,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46(5),661~685

Barry Co,induced warming effects on the cryosphere climatic changes on a yearly tomi11ennia1 basis(N A Mourner and W Kar1en eds.), 571~604

Brad1ey,R S and Jones P was the“Little Ice Age”,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Little Ice Age Climate( 'miami) Tokyo,1~4

Carrara P A and Andrews J and applications of Lichenometry to geomorphic studies,San Juanmountains,Colorado,Arctic and Alpine Research,5(4),373~384

Chang A T C,Foster J L and Ha1l D SMMR derived global snow cover parameters,Annals of G1aciology,9:39~44

Chen J and Ohmura of A1pine glacier water resources and their change since 1870s,IAHS,Pub.(193),127~135

Clime evidence of Holocene climatic change in Northernmongo1ia,geographic Policing,(43),101~110

COHMAP Members, changes of the last 18000 Years:observations andmodel simulations,Science,241,1043~1052

David N C f1uctuations and runoff from glcierised alpine basin IAHS,168,77~89

Denton G H and Karolin c1imatie variations-their pattern all Possible eases,Quaternary Research,3(2),155~205

Dickinson R and Energy Exchange,~02

F1ohn paleoclimatic problems from a Climato1ogist viewpoint,Paleoclimatic Research and Models( A Ghazi ed.), 17~33

Fisher D of 100000 years of oxygen isotope and in solub1l Impurity profile from the Devon Island all Camp Century Ice Core, Quaternary Research,18 (3),299~305

Frenzel about 7000 to 6500a,B P,Explanatory Note of Atlas Paleoclimates and Paleoenvironments of the North Hemisphere, Academy of Science, Budapest,128~130

Gleick P deve1opment and testing of a water balance model for climate impacts assessment:modeling the Sacramento Basin,Water Resources Research,23 (6),1049~1 061

Gleick P for evaluating the regional hydro1ogic impacts of global climatic changes,Journal of Hydrology,88,99~116

Gleick P Clang'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Review of Geophysics,27 (3),329~344

Grove J fluctuation and hazards,Geographical Jouma1,153,351~369

Houghton J T,Jenkins G Change:The IPCC Scientific Assessmen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change:The IPCC 1990and 1992 Assessments,WMO/UNEP

Iwasaki variation of snow cover area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Journal of Meteorology Society of Japan,69 (2),209~217

Jones P D,WigIey TM L and Wright P temperature variations between 1861and 1984,Nature,322 (6078), 430~434

Jones P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variations,recent trends and an unapt to 1987, Journal of C1imate,(1):654~660

Karl T R and Ribosome impact of decade fluctuations inmean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on runoff:a sensitivity study over the United States,C1imatic Change,15(3),423~447

Kazimierz Rozanski et al.. between long-term trends of Oxygen-18 isotope composition of precipitation and (6),981~984

Kruss P D and Smith I modelling of the Vernagtferner and its fluctuations,(1),93~106

Kruss P change in East A Erica,A numerical simulation from the 100 years of terminus record at Lewis Glacier,mount Kenya,, Glazi,19(2),43~60

Kuo established between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and Global temperature,Nature,343,709~713

Kutzbach JE and Gutter P influence of changing orbital parameters and surface boundary conditions on climate simulations for the past18000 years,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43(16),1726~1759

Kutzbach climate of the early Holocene,climatic experiment With the earth's orbital Parameters for 9000 years ago,Science,214 (4516),59~61

Lai study on the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annual runoff of the rivers in northwest China,Hydrological Aspects of A1pine and Highmountain Areas,IAHS Pub1,(138),285~294

Liu Chunzhen,Tian Impact of climatic change on the hydrological regime for basins in three different c1imate regions of China ~376

Liu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y on the Hydrological cycle in North press,(201),149~151

Liu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logical cycle in China,IGBP Bu1letin,55~63

Liu climatic method for estimating water resource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water and heat balance,IAHS,(212),97~102

Liu Cunfu and Wang environment significance of isotope composition in groundwater of Hebei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groundwater and environment,Beijing,382~386

Liu Conceptual mode1 simulating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es on a drainage basin in a plain area, Baltimore Symp.,IAHS,Pub1.,(181),195~202

Porter and forcing of Northern Hemisphere glacier variations During the test Millennium,Quaternary Research,26(1),27~48

Probst JL and Tarody ranges streamflow and wor1d continental runoff fluctuation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Journal of Hydrology,94(4),289~311

Robinson DA,Dewey K secu1ar variations in the extent of Northern Hemisphere snow cover,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17(10),L557~1560

Robinson variations in Northern Hemisphere snow cover,Proceedings of the 15th Annual Climate Dishonesties ~224

Rothlisberger F and Geyh M variations in the Hlinalaya and Karakoram, (1),237~249

Scheck JC,Liu and app1ication of simple water balance model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and water resources in new directions for surface watermodeling, Symp.,IAHS,Pub.,(183),343~352

Schlesinger M ,-induced changes in seasonal snow cover simulated by OUS coupled atmos-phereocean general :Snow Watch 85',Glaciological Data Report,GD-l8,249~270

Shiklomanov L H and Stakhiv and water resources,The IPCC impacts assessment 4-1~4-42,WMO/UNEP,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 Canberra

Siegel D for dilution of deep,confined ground water by vertical recharge of isotopically heavy Pleistocene water,Geology,19,433~436

Stone W J et al.. implications of some deep soil water chlorid profiles,murray basin,South Australia,~223

front variations of the Rhone Glacier:simulation with an ice flowmodel,Glacier fluctuations and climatic change (J Edemas e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391~405

T Gundertrup,N.,Wu,X.,Klein,L., Xie,Z., Pleistocene c1imatic ice core records from QinhaiTibetan plateau,Science,246 (4929),474~477

Thwaitq C W and Matber J and tables for computing potentia1 evapotranspiration and the water balance,In:Publications in C1imatology,10 (3),311

Velichko A A, K1imanov V A and Borzenkoya I between 6000and 5500aBP,Explanatory Note of Atlas of Palicoc1imates and Paleoclimat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 A A Velichko,B Frenze1,M Pecsi),131~132,published by Geography Institute of Hungarian , Budapest

Vinnikov empirical data on modern global climate changes(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Journal of C1imate,3,662~677

Wa1ton Groundwater Modeling,Eloisa Publishers

Waggoner P change and Resources,John wiley,New York, 477

Wang of temperature series of North China from 1380s to 1980s,Science in China,34 (6),751~759

Wing Suming,Wang Lake fluctuation and climatic change since the last Glaciation,Chinese Journal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9 (2),170~183

是学校的毕业论文还是杂志上的? 因为每个地方的要求都不一样。 你可以到大学的教务处网站上看看,对电子版本的论文有非常详细的要求。 去年我才毕业,被这个折腾死了. 华中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暂行) 学士学位论文(设计说明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调查研究、科学实验或工程设计,对所取得成果的科学表述,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其撰写在参照国家、各专业部门制订的有关标准及语法规范的同时,应遵照如下规范: 1.论文结构及写作要求 论文(设计说明书)应包括封面、目录、题目、中文摘要与关键词、英文题目、英文摘要与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致谢和附录等部分。 目录 目录独立成页,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及页码。 题目 题目应该简短、明确、有概括性。论文题目一般中文字数不超过25个字,外文题目不超过15个实词,不使用标点符号,中外文题名应一致。标题中尽量不用英文缩写词,必须采用时,应使用本行业通用缩写词。 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设计说明书)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主要材料和方法、研究结果、结论、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等,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以及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中文摘要一般为300字左右。 关键词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一般列3~8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应在摘要中出现。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 论文正文 论文正文包括前言、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前言 前言应综合评述前人工作,说明论文工作的选题目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论文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以及提出问题。 论文主体 论文主体是论文的主要部分,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 结论(结果与分析) 结论是对整个论文主要成果的归纳,应突出论文(设计)的创新点,以简练的文字对论文的主要工作进行评价。若不可能作出应有的结论,则进行必要的讨论。可以在结论或讨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及尚待解决的问题等等。结论作为单独一章排列,不加章号。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反映论文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论文中引用的文献应以近期发表的与论文工作直接有关的学术期刊类文献为主。应是作者亲自阅读或引用过的,不应转录他人文后的文献。 致谢 向给予指导、合作、支持及协助完成研究工作的单位、组织或个人致谢,内容应简洁明了、实事求是,避免俗套。 附录 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如公式的推导、程序流程图、图纸、数据表格等)可编入论文的附录中。 2.书写及打印要求 论文书写 论文(设计说明书)要求统一使用Microsoft 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统一采用A4页面(210×297㎜)复印纸打印。其中上边距25㎜、下边距25㎜、左边距25㎜、右边距25㎜、页眉15㎜、页脚15㎜。字间距为标准,行间距为单倍行距。页眉内容统一为“华中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设计)”,采用宋体小五号斜体字居右排写。 页码在下边线下居中放置,用小五号字体。目录、摘要、关键词等文前部分的页码用罗马数字(Ⅰ、Ⅱ……)编排,正文以后的页码用阿拉伯数字(1、2……)编排。 论文错漏按正式出版物要求不能大于万分之一。 目录 目录应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及页码,含摘要与关键词(中、外文)、正文章、节题目(农、理、工科类要求编写到第3级标题,即□.□.□。文、法、经、管科类可视论文需要进行,编写到2~3级标题)、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 目录题头用四号黑体字居中排写,隔行书写目录内容。目录中各章节题序及标题用五号宋体。目录打印示例见附录。 摘要与关键词 中、外文摘要与关键词单独成页置于目录后,编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后。摘要、关键词题头均用四号黑体字居中排写,隔行书写具体内容,内容文字用五号宋体字,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关键词各词条间用分号“;”隔开。 论文正文 章节及各章标题 章节标题应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字数一般在15字以内,不使用标点符号。标题中尽量不采用英文缩写词,对必须采用者,应使用本行业的通用缩写词。 层次 层次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以少为宜。各层次标题不得置于页面的最后一行(孤行)。层次代号格式要求参照表2-1和表2-2。 表2-1 农理工科类论文层次代号及说明 章 1□××××× 顶格,四号黑体 节 □××××× 顶格,小四号黑体 条 □××××× 顶格,五号黑体 款 □××××× 顶格,五号黑体 □□××××××××××××××××××××××××××××××× 首行空两格,五号宋体 项 (1)×××× 顶格,五号宋体 □□××××××××××××××××××××××××××××××× 首行空两格,五号宋体 表2-2 文法经管类论文层次代号及说明 章 一、××××× 顶格,四号黑体 节 (一)×××× 顶格,小四号黑体 条 □□1.××××× 空两格,五号黑体 □□××××××××××××××××××××××××××××××× 空两格,五号宋体(正文) 款 □□(1)×××× 空两格,五号黑体 □□××××××××××××××××××××××××××××××× 空两格,五号宋体(正文) 项 □□①□××××× 空两格,五号宋体 □□××××××××××××××××××××××××××××××× 首行空两格,五号宋体(正文) 参考文献 文献标识 引文是论证的辅助手段,应忠于原意,表达完整,准确切题。在论文中引用文献时,应在引文处标注被引用人的姓名和被引用文献发表的年份。若所引用文献只有1-2名作者时作者姓名全部列出(外文文献只列姓氏),当所引用文献作者有3名及3名以上时,只列第一作者,后加“等”字以示省略。如“(梅明华,2002)”,“(梅明华和李泽炳,2001)”,“(梅明华等,2002)”,外文文献引用作同样处理,如(Smith,1990),(Smith and Jones,1992),(Smith et al.,1993)等。 书写格式 在论文(设计)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引用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与文中引用文献一一对应。参考文献题头用黑体四号字居中排写,其后空一行排写文献条目。参考文献排列规则是:中文文献在前,外文文献在后;中文文献按第一作者的姓氏笔画为序排列,英文及其它西文按第一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第一作者相同的文献按发表时间的先后顺序列出,所列的同一第一作者同年内的文献多于一篇时,可在年份后加“a”、“b”等字母予以分别,如“2001a”、“2001b”等;文献作者人数在3人以下的全部列出,超过3人为多人时,一般只列出3名作者,后面加“等”字以示省略,不同作者姓名间用逗号隔开。姓名一律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写法,外文姓名按国际惯例缩写,并省略缩写点,空一个字符。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不列入参考文献,确有引用必要,须在脚注中说明引用。 所有中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中的句号用中文全角状态下的“.”表示,所有西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中的标点符号用西文状态下的符号,后空一格。文字换行时与作者名第一个字对齐。常用参考文献编写规定如下: 著作图书类文献——[序号]□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翻译图书类文献——[序号]□作者.书名.译者.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术刊物类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学术刊物名,年,卷(期):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术会议类文献——[序号]□作者.题名.见:编者,文集名,会议名称,会议地址,年份.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位论文类文献——[序号]□学生姓名.学位论文题目.学校及学位论文级别.答辩年份:引用部分起-止页 报纸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在线文献——[序号]□作者.文章名.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公式 原则上居中书写。若公式前有文字(如“解”、“假定”等),文字顶格书写,公式仍居中写。公式末不加标点。公式序号按章编排,并在公式后靠页面右边线标注,如第1章第一个公式序号为“(1-1)”,附录2中的第一个公式为“(②-1)”等。文中引用公式时,一般用“见式(1-1)”或“由公式(1-1)”。 公式较长时在等号“=”或运算符号“+、-、×、÷”处转行,转行时运算符号书写于转行式前,不重复书写。公式中应注意分数线的长短(主、副分线严格区分),长分线与等号对齐。 公式中第一次出现的物理量应给予注释,注释的转行应与破折号“——”后第一个字对齐,格式见下例: 式中 Mf——试样断裂前的最大扭矩(N•m); θf——试样断裂时的单位长度上的相对扭转角 插表 表格一般采取三线制,不加左、右边线,上、下底为粗实线(1磅),中间为细实线(磅)。比较复杂的表格,可适当增加横线和竖线。 表序按章编排,如第1章第一个插表序号为“表1-1”等。表序与表名之间空一格,表名不允许使用标点符号。表序与表名置于表上,居中排写,采用黑体小五号字。 表头设计应简单明了,尽量不用斜线。表头中可采用化学符号或物理量符号。全表如用同一单位,将单位符号移到表头右上角,加圆括号。表中数据应正确无误,书写清楚。数字空缺的格内加“—”字线(占2个数字宽度)。表内文字和数字上、下或左、右相同时,不允许用“〃”、“同上”之类的写法,可采用通栏处理方式。 文法经管类论文插表在表下一般根据需要可增列补充材料、注解、资料来源、某些指标的计算方法等。补充材料中中文文字用楷体小五号字,外文及数字用Times New Roman体小五号字。 插图 插图应符合国家标准及专业标准,与文字紧密配合,文图相符,技术内容正确。 图题及图中说明 图题由图号和图名组成。图号按章编排,如第1章第一图图号为“图1-1”等。图题置于图下,图注或其他说明时应置于图与图题之间。图名在图号之后空一格排写,图题用黑体小五号字。引用图应说明出处,在图题右上角加引用文献编号。图中若有分图时,分图号用a)、b)标识并置于分图之下。图中各部分说明应采用中文(引用的外文图除外)或数字项号,各项文字说明置于图题之上(有分图题者,置于分图题之上),采用揩体小五号字。 插图编排 插图与其图题为一个整体,不得拆开排写于两页。插图应编排在正文提及之后,插图处的该页空白不够时,则可将其后文字部分提前排写,将图移到次页最前面。 照片图 论文中照片图均应是原版照片粘贴,不得采用复印方式。照片应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清晰整洁、反差适中。对显微组织类照片必须注明放大倍数。 附录 附录序号采用“附录1”、“附录2”或“附录一”、“附录二”等,用四号黑体字左起顶格排写,其后不加标点符号,空一行书写附录内容。附录内容文字字体字号参照正文要求。 附录1 目录示例 (空一行) 目□录(4号黑体居中,不加粗) (空一行) □□摘要(5号宋体)……………………………………………………………………………1 □□关键词(5号宋体)……………………………………………………………………………1 □□Abstract(5号宋体)……………………………………………………………………………1 □□Key words(5号宋体)……………………………………………………………………………1 □□前言(5号宋体)……………………………………………………………………………1 1. 材料与方法……………………………………………………………………………………………3 □材料………………………………………………………………………………………………3 □方法………………………………………………………………………………………………3 □育性的观察………………………………………………………………………………3 □有丝分裂计数……………………………………………………………………………3 □减数分裂观察……………………………………………………………………………3 □统计方法…………………………………………………………………………………3 2. 结果与分析……………………………………………………………………………………………3 □花色和育性………………………………………………………………………………………3 □有丝分裂计数………………………………………………………………………………… 4 □染色体数分布及两代间变化 …………………………………………………………4 □植株类型及两代间变化……………………………………………………………5 □F5代不育群体与可育群体的染色体数目变异的比较…………………………………5 □减数分裂的初步观察……………………………………………………………………………6 3. 讨论……………………………………………………………………………………………………6 □关于萝卜与甘蓝远缘杂种雄性不育的思考……………………………………………………6 □关于萝卜与甘蓝远缘杂种稳定方向的思考……………………………………………………7 □向偶数染色体方向稳定…………………………………………………………………7 □向异源双二倍体方向稳定………………………………………………………………7 □关于杂种育性水平逐代提高的可能原因……………………………………………………7 参考文献……………………………………………………………………………………………………8 致谢…………………………………………………………………………………………………………8 附录……………………………………………………………………………………………10 附录2 论文摘要及关键词示例(中、英文) 萝卜与甘蓝属间杂种后代的细胞学观察(小2号黑体居中) (空一行) 摘□要(4号黑体居中) (空一行) □□以萝卜甘蓝属间杂种后代为材料,研究其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变异情况。研究结果表明:F5代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变异范围为18至38,其中以36最多,占,主要集中于38,37,36和34;F6代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变异范围明显减小,在30至38之间,其中以36最多,占,主要集中于37、36和35。F5代群体中,2n=36的植株最多,占,其次是2n=38的植株,占;F6代群体中,也是2n=36的植株最多,占,……(5号宋体,单倍行距) (空一行) 关键词(4号黑体居中) (空一行) □□萝卜;甘蓝;属间杂种后代;细胞学;育性(5号宋体) (空一行) Cytological study on the intergeneric hybrid progenies between Raphanus sativus and Brassica oleracea (空一行) 〔3号Times New Roman居中,单倍行距〕 Abstract(4号Times New Roman居中) (空一行) □□The intergeneric hybrid progenies of Raphanus sativus × Brassica oleracea were used in this study, and the variation of chromosome numbers of ovary cell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In the plants of the F5 generation, chromosome numbers ranged from 18 to 38,and the cells with 36 chromosomes were the most frequent (). Most of the cells were those with chromosome numbers 38,37,36 and 34. In the plants of the F6 generation, the range of chromosome number decreased evidently, which was from 30 to 38. The cells with 36 chromosomes were the highest (). Most of the cells were those with chromosome numbers 37,36 and 35. In the F5 generation, the plants with 2n=36 as the highest chromosome number were the most frequent (), and those with 2n=38 were the second (). In the F6 generation, the plants with 2n=36 as the highest chromosome number were again the highest () …… (5号Times New Roman,单倍行距) (空一行) Key words(4号Times New Roman居中) (空一行) □□Raphanus sativus;Brassica oleracea;intergeneric hybrids;cytology;fertility (5号Times New Roman) 附录3 论文格式示例(农、理、工科类用) 1□标题(正文第1章标题, 4号黑体,上下间距为:段前行,段后行) □□×××××××××(5号宋体,单倍行距)××××××××××××××××××××××××××××……… 1.1□××××××(正文2级标题,小4号黑体) □□×××××××××(5号宋体)××××××………… □××××(正文3级标题, 5号黑体) □□×××××××××(5号宋体)×××××××××××××××××××××××××××××××……… 2□×××××××(正文第2章标题,要求同上) □□×××××××××(5号宋体)×××××××××××××××××××××××××××××××××××……… (正文后空一行) 参考文献(4号黑体居中) (空一行) [1]□××××××××××××(5号宋体) [2]□××××××××××××××××××××××××××××××××××××××××××××××××× [3]□×××××××××××××××××××××× ………… 致□谢(4号黑体居中) □□×××××××××(5号宋体,单倍行距)××××××××××××××××××××××××××××………… 附录:(另起一页,4号黑体,顶格) 注:文中表格与插图格式严格参照规范要求。 附录4 论文格式示例(文法经管类用) 一、标题(正文第1章标题, 4号黑体,上下间距为:段前行,段后行) □□×××××××××(5号宋体,单倍行距)××××××××××××××××××××××××××××……… (一)××××××(正文2级标题,小4号黑体) □□×××××××××(5号宋体)××××××………… □□1.××××(正文3级标题, 5号黑体) □□×××××××××(5号宋体)×××××××××××××××××××××××××××××××……… □□(1)××××(正文4级标题,5号黑体) 二、×××××××(正文第2章标题,要求同上) □□×××××××××(5号宋体)×××××××××××××××××××××××××××××××××××……… (正文后空一行) 参考文献(4号黑体居中) (空一行) [1]□××××××××××××(5号宋体) [2]□××××××××××××××××××××××××××××××××××××××××××××××××× [3]□×××××××××××××××××××××× ………… 致□谢(4号黑体居中) □□×××××××××(5号宋体,单倍行距)××××××××××××××××××××××××××××………… 附录:(另起一页,4号黑体,顶格) 注:文中表格与插图格式严格参照规范要求。 附录5 文献综述示例 中国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研究现状 (空一行) 摘□要: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烟叶生产和消费国,在长期的计划体制下发展,市场竞争能力薄弱。面对入世的国际环境,国家加快了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以提高其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本文阐述了我国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了烟草企业中MIS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供应链系统、ERP系统以及CIMS等信息系统的特点和存在问题,为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烟草企业;信息化;MIS;ERP (空一行) 正文…… 说明: ①综述题目采用小二号黑体字居中排写,后空一行书写摘要及关键词; ②摘要、关键词题头为五号黑体字,内容文字为五号楷体字,文中数字及英文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统一用单倍行距; ③页眉设置:页眉内容统一为“华中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采用宋体小五号斜体字居右排写; ④正文书写及其它格式参照《华中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暂行)》。 附录6 外文翻译示例 烟草内山梨糖醇对硼吸收和转移的影响 (空一行) □□原文来源:Bellaloui N,Brown P H.Manipulation of in vivo Sorbitol Production Alters Boron Uptake and Transport in Tobacco.Plant ,119(2):73-74 (空一行) 译文正文…… 说明: ①译文题目采用小二号黑体字居中排写,后空一行书写“原文来源”,统一用单倍行距; ②在题目与译文正文之间必须标明原文来源,原文来源编写参照《华中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暂行)》中参考文献编写格式参照论文(设计)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③“原文来源”首行空两格书写,题头为五号黑体字,内容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书写; ④页眉设置:页眉内容统一为“华中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设计)外文翻译”,采用宋体小五号斜体字居右排写; ⑤正文书写及其它格式参照《华中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暂行)》; ⑥外文翻译装订顺序为译文在前原文复印件在后,原文复印件应整洁。 附录7 参考文献示例 (正文后空一行) 参考文献 (空一行) [1] 王石平,刘克德,王江,张启发.用同源序列的染色体定位寻找水稻抗病基因DNA片段.植物学报,1998,40: 42-50 [2]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 edu. cn/pub/wml. txt/. [3] 刘克德.水稻广亲和性遗传基础的全基因组分析及S5位点区段部分物理图谱的构建.[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1998 [4] 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六分委员会.GB 6447-86文献编写规则.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6 [5] 张启发,李建雄.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基础的研究进展.王连铮, 戴景瑞主编, 全国作物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作物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全国作物育种学术讨论会, 北京, 1998,北京:中国农业科技术出版社,1998:1-10 [6] 张启发.玉米的群体和群体遗传学.见:刘纪麟主编,玉米育种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264-320 [7] 姜锡州.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法.中国专利, 881056073.1989-07-26 [8]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 .人民日报,1998-12-25(10). [9] 蓝盛银,徐珍秀.植物花粉剥离观察扫描电镜图解.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47-48 [10] Ahn S, Tanksley S D. Comparative linkage maps of the rice and maize genom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3b, 90:7980-7984 [11] Foth H D. Fundamentals of soil science. 7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84: 151-159 [12] Aldemita R R. Genetic Engineering of rice: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rice and evaluation of a corn pollen-specific promoter using the gusA gene in transgenic rice. (Ph D dissertation). West Lafyatte: Purdue University, 1998 [13] Morison J I L. 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 and stomatal responses to CO2. In: Zeiger E, Farquhar G D, Cowan I R eds., Stomatal Func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229-251 [14] Wang X M. Recombinant DNA sequences encoding Phospholipase. USA patent, 5670366. 1997-09-23 [15] Zhang Q, Gao Y J, Yang S H, Ragab R A, Saghai Maroof M A, Li J X, Li Z B. Molecular marker-based analysis of heterosis in hybrid rice. Abstract, 7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s International Program on Rice Biotechnology, 1994, Bali, Indonesia什么是文献 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文献称为情报工作的物质基础。在国内国外,都常常可以看到有人把“文献”与“情报”,“文献学”与“情报学”等同起来,虽然这种等同未必适宜,但却反映了文献在情报活动和科学中的极为重

药物植物学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引用中国植物志参考文献格式为: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3.

《中国植物志》是200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一部巨著之一,全书80卷126册,5000多万字。

所以《中国植物志》属于专著,专著的类型标注为[M],而专著的参考文献格式应为:[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例如:[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扩展资料

作品内容

《中国植物志》记载了中国3万多种植物的科学名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经济用途和物候期等,是世界各国已出版的植物志中种类数量最多的一部,为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对陆地生态系统研究将起到重大促进作用,对科研和经济建设都有重要的价值。

全书记载中国产的维管植物(蕨类和种子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图版9000余幅,是世界各国已出版的植物志中种类数量最多的一部。该书内容包括科、属、种的中外文献,植物形态特征,国内外的分布及其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价值及经济用途,系统分类的讨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植物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这个还真不知道,你百度关键字搜索一下吧

接上面没有记录的标本是没有科学价值的。2. 4培养学生的标本制作能力2. 4. 1保证压制标本的质量要指导学生做好药用植物标本,最初压制时,必须使标本舒展,叶片应有正面和反面两种叶子,为今后制作药用植物的腊叶标本做好准备。2. 4. 2开展标本展评在实习阶段,应组织学生随时进行采集制作标本的讲评话动,指导学生科学采集标本。野外实习结束后,可以进行以学生、小组或班级为单位的标本展评话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2. 4. 3留存优秀标本把学生野外实习作为教学科研的一部分。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采集、制作一批高质量药用植物标本,也可以选择学生制作精良的标本,充实学校的标本室和教学科研素材。3建立自由开放型实验室,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药用植物学的主要培教学目标是讲授药用植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通过反复实践是很难掌握的。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有限的课堂教授和实践时间内达不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为此,根据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我们进行实验改革,提出了自由开放型实验室的教学理念,在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的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初步尝试。自由开放型实验室的含义:其一是指一个单元的实验内容在一段时间内向学生自由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学习、实践,给学生提供学习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其二是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自由,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实验项目、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实施开放式探究,促使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自由开放型实验主要安排在课余时间进行,一般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向学生开放两个星期,指定一位教师或实验员在实验室值班。这段时间主要是让学生进行自由探究学习,教师一般不给予辅导,让学生自己去摸索、设计、操作、得出结果。但实验准备所需用的仪器、药材标本、试剂要有充分的余地,比教学目标要求所规定的内容尽可能多,让学生自由选择,为学生特长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7, 8]。总之,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药用植物学试验教学、野外实习和自由开放型实验室的实施,有利于本门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乃至他们今后的发展均有促进作用。只有教会求学者会学,求学者能学,才能开拓,才能创新。参考文献:[ 1 ]孙敏,邓洪平,王明书,等.植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及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8(5): 812.[ 2 ]孙敏,王彦涵,王明书,等.高师植物学实验教学中的科学索质教育探讨实验教学与创新能力[J].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30.[ 3 ]郁达,卢祥云,吴金男,等.加强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2, 21(1): 15.[ 4 ]黄宝康,张朝晖.药用植物学野外教学的几点体会[J].药学教育,2001, 17(1): 37.[ 5 ]王丽红,刘娟,郑淑琴.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综述[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4, 27(5): 69.[ 6 ]叶创兴,廖家遗,廖文波,等.从严要求,提高生物学野外实习的质量,打好生物学专业学生宽广的基础[ 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 21(5): 24.[ 7 ]周效思,孙毅东,李明娟,等.自由开放型实验室的构思与实践[J].高教研究, 2006, 24(15): 15.[ 8 ]张济生.对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认识[J].高等教育工程研究,2001(2): 37.我这是从CAJ上复制下来的,又把附件发你QQ邮箱里了,你下载CAJ软件就可以看了.

收稿日期:2007-10-25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和信息局基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王丹(1982-),女,辽宁本溪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注:雷江丽为通讯作者。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王 丹1,2,雷江丽2,吴燕民3,吕 慧2,郁继华1(1.甘肃农业大学 农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深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广东 深圳 518003;3.中国农业科学院 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 要:以大花美人蕉(Canna×generalis)根茎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筛选出芽诱导适宜的培养基为MS + 6-BA (单位下同)+ TDZ ;MS + 6-BA + TDZ + NAA 培养基能较好地诱导分化出丛生芽, 继代增殖培养中与MS + 6-BA + TDZ + NAA 培养基交替使用可减少畸形芽,增殖系数达;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MS + 6-BA + NAA ,生根率达,且植株生长健壮,移栽易成活。关键词: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08)01-0033-04Research on Shoot-tip Culture of Canna×generalisWANG Dan1,2, LEI Jiang-li2, WU Yan-min3, LÜ Hui2, YU Ji-hua1( of Agronomy,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Gansu China; Institute of LandscapeGardening, Shenzhen 518003, Guangdong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Abstract: The paper mainly studied on tissue culture of Canna×generalis with the stem tips asexpla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ud inoculation medium was MS + 6-BA ; the best of clump shoot indu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medium was MS + 6-BA +TDZ + NAA ; using MS + 6-BA + TDZ + NAA asproliferation medium, an optimal proliferation rate was obtained. When the two kinds of mediumused alternatively, the effect was better. The optimum rooting medium was MS + 6-BA +NAA , the rate of rooting could reach , and cultured in this medium, the plant grewwell and easy to words: Canna×generalis; shoot-tip; tissue culture大花美人蕉(Canna×generalis)属美人蕉科(Cannaceae)美人蕉属(Canna)的园艺杂交种[1],是多年生喜光宿根草本花卉,原产美洲热带和非洲等地。其枝叶茂盛、花朵艳丽、姿态优美、花期长,在深圳地区几乎全年开花,是配置大型花坛的优良品种。大花美人蕉不仅观赏价值高,而且能吸收硫、氯、氟、汞等有害物质,具有净化空气、保护环境的作用,因此,世界许多城市的园林绿化中都广泛应用。美人蕉传统的繁殖方式主要采用分切地下根茎的方法,繁殖速度慢、增殖效率低,而且连续营养繁殖造成病毒积累致使病毒病在各地相当普遍,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利用茎尖组织培养进行脱毒试管苗快繁,是目前大力繁殖与推广美人蕉的主要手段。关于美人蕉组织培养的研究报道较少[2,3],本研究探索其组织培养高效的再生体系,以期为品种提纯复壮及遗传转化、性状改良奠定基础。2008,37(1): Plant Science第·34· 37 卷1 材料与方法 材料供试材料为目前城市绿化中普遍应用的大花美人蕉‘President’品种。 外植体选择与处理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母株,挖取带芽胞的根茎,去除表面老皮并用肥皂水清洗。用75%乙醇棉擦拭,然后采用不同的消毒剂及处理时间(升汞10min、2%次氯酸钠10min、2%次氯酸钠20min、2%次氯酸钠 + 升汞5min、2%次氯酸钠 + 升汞10min),封闭式振摇灭菌。无菌水冲洗5 次,置于超净工作台上备用。接种前,剥去外部叶片,露出生长点,立即切取茎尖进行接种。 培养方法及培养条件试验于2006 年10 月在深圳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组培室进行。诱导、增殖和生根培养基均选用MS为基本培养基,在不同培养阶段附加不同种类、不同浓度配比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表2~表4),蔗糖3%,pH 。培养温度(28±2)℃,光照强度2 500 lx,光照周期为14h/d,相对湿度70%~80%。每处理接种30 瓶。定期观察试管苗生长与分化情况。2 结果与分析 不同消毒处理方式对外植体无菌化的影响因供试外植体取自美人蕉地下根茎,表面污染物较多,不易消毒,且不同植物及外植体的成熟度对消毒剂的反应不同,故本试验选用升汞和次氯酸钠进行灭菌效果比较,以筛选合适的消毒剂及消毒处理时间。由表1 可知,2%次氯酸钠20min 处理的无菌化效果较好,但茎尖褐化较严重,说明灭菌时间过长对去老皮后的幼嫩根茎影响较大。升汞10min 处理与2%次氯酸钠 + 升汞 10min处理,无菌化效果差异不大,但2%次氯酸钠 + 升汞 10min 处理有轻微药害。因此,后续实验选用升汞处理10min 进行外植体消毒。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芽诱导的影响以MS 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6-BA、NAA、2,4-D、KT、TDZ 等(表2),以筛选出较适宜美人蕉茎尖诱导分化的配方。因美人蕉根茎具有休眠特性,芽诱导分化较难。TDZ 具有很强的促进细胞分裂活性,~μmol/L 即可有效促进分化[4],因此,本实验对TDZ 的诱导效果进行初步探索。试验表明,在不添加任何生长调节剂的MS 基本培养基(1 号)上,茎尖接种10d 后开始生长,叶片展开后,生长停止;15d 后转接到新的MS 培养基上无明显生长,随后叶片逐渐变黄、萎蔫,说明基本培养基中添加生长调节剂是美人蕉离体培养的必要条件。在仅添加6-BA 的2、3、4 号培养基中,高浓度的2 号培养基分化率为,明显好于3、4号培养基,说明美人蕉启动芽诱导分化需要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表2)。11~16 号培养基添加物为不同生长调节剂与TDZ 组合(表2)。仅添加TDZ 的培养基分化率为0,而多种生长调节剂配合使用分化效果更好[5]。其中15 号培养基的侧芽分化率最高,达,且每个茎尖可增殖2~3 个侧芽,但个别茎尖经多次转接后有畸形芽;与2 号培养基相比,分化率明显提高,说明添加低浓度TDZ 可促进芽诱导分化(表2)(图版-a)。5、6、7 号培养基为生根培养基,探讨NAA 对美人蕉茎尖生长和生根的影响。试验结果初步说明美人蕉在6-BA/NAA 小于2/ 时生根率可达50%以上(表2)。8、9、10 号培养基,探讨美人蕉脱分化,诱导愈伤组织,但结果均不理想。因此,建立高效的美表1 不同消毒剂及处理时间对外植体无菌化的影响处 理 接种数污染数污染率(%) 药害情况升汞10min 30 5 基本无药害2%次氯酸钠10min 30 12 无药害2%次氯酸钠20min 30 4 20%有轻微药害2%次氯酸钠+升汞5min 30 10 3%有轻微药害2%次氯酸钠+升汞10min 30 5 7%有药害第1 期 王丹,等:大花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35·人蕉遗传转化再生体系还需进一步探索愈伤组织诱导途径。 芽继代增殖为了探讨优化的芽继代增殖培养基配方,按表3 设计6-BA、NAA、TDZ 的正交实验,以15 号培养基上分化出的丛生芽为接种材料,进行继代增殖培养(图版-b)。由表3 可见,除17、18 号培养基外,低浓度TDZ()的分化促进作用较高浓度()的效果好,说明高活性的TDZ 浓度过高反而抑制分化。当 时, NAA 促分化作用显著优于。在TDZ、NAA 浓度相同的情况下,随着6-BA 浓度的升高,分化率提高。但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多,含高浓度6-BA的27 号培养基分化率略有下降,甚至有个别畸形芽产生,说明高浓度细胞分裂素对短期的分化有促进作用[9],但继代数次后,芽已经萌动,自身具有分化能力,需适当降低6-BA 浓度进行壮苗,以避免畸形芽产生。因此,在增殖过程中交替使用分化增殖系数较高的19 号培养基和27 号培养基,既可保证较高的芽分化率,又可使继代苗生长健壮,减少畸形芽。 生根诱导增殖芽3~5cm 长时,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上培养约10d 后,可见到根生成(图版-c)。接种20d 后统计生根结果(表4)。从表4可见,所用培养基上都有根生成,说明美人蕉生根较容易;结合生根率和生长势,我们认为MS + 6-BA + NAA 培养基较适宜美人蕉生根。表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的比较植物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 2,4-D KT TDZ分化率(%) 生根率(%) 备注1 0 0 0 0 02 9 0 0 0 0 参考[2]3 5 0 0 0 0 参考[3]4 3 0 0 0 0 2 1 0 0 0 2 0 0 0 2 0 0 0 08 0 0 4 0 09 0 0 2 1 0 参考[6]10 0 0 2 0 参考[7]11 0 0 0 0 012 0 0 0 参考[8]13 0 0 0 0 0 1 0 8 0 0 0 5 0 0 表3 不同生长调节剂配比对芽继代繁殖的影响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 TDZ接种数分化率(%)增值系数 生长势17 30 ++18 30 ++19 30 ++20 30 ++21 30 ++22 30 ++23 30 ++24 30 +25 30 ++26 30 +27 30 ++28 30 +注:++ 表示生长势强;+表示生长势弱。同列中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表4 同。表4 不同的生长调节剂配比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生长调节剂(mg/L) 编号6-BA NAA接种数生根苗数生根率(%)植株生长势29 0 30 19 +30 0 30 21 ++31 30 20 +++32 30 16 ++注:+++ 表示生长势强;++表示生长势中等;+表示生长势弱。第·36· 37 卷3 结 论美人蕉根茎生长在土壤中,无菌化操作较困难。灭菌试验表明,升汞震荡灭菌10min 效果较好,采回的外植体应尽快处理接种,放置时间过长伤口处易染菌,导致接种后褐化较严重。MS + 6-BA + ZDT + NAA 培养基能较好地诱导分化丛生芽,MS + 6-BA + TDZ NAA 为较好的增殖培养基,在增殖培养过程中这两种配方交替使用效果更好;短时间使用高浓度生长调节剂对增殖有促进作用,但长时间使用高浓度生长调节剂会使组培苗质量下降。在试验中还发现,转接次数多的茎尖较转接次数少的分化率大,建议在接种后的10~20d 内及时转接。选用MS + 6-BA + NAA 为生根培养基,生根率较高,根系粗壮、根毛密集,植株生长健壮(图版-d),且移栽成活率较高。参考文献:[1] Segeren W, et al. The genus Canna in Northern South America[J]. Acta Bot Neerl., 1971,20(6): 663-680.[2] 刘文萍,等. 美人蕉茎尖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J]. 北方园艺, 2001(6): 32.[3] 丁爱萍,等. 美人蕉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J]. 园林科技, 2006(1): 11-12.[4] Singh N D, et al. The effect of TDZ on organogenesis and somatic embryogenesis in pigeonpea (Cajanus cajan L. Millsp)[J].Plant Science, 2003,164(3): 341-347.[5] 王关林,等. 高活性细胞激动素TDZ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J]. 植物学通报, 1997,14(3): 47-53.[6] 宣朴,等. 生姜茎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04,17(4): 484-486.[7] Kromer K, et al. In vitro cultures of meristem tips of Canna indica L.[J]. Acta Horticulturace, 1985,167: 279-286.[8] Vendrame W A, et al. In vitro propagation and plantlet regeneration from Doritaenopsis Purple Gem 'Ching Hua' flowerexplants[J]. HortScience, 2007,42(5): 1 256-1 258.[9] 刘敏. 花卉组织培养与工厂化生产[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2: 101-102.

国内外植物病理学期刊

Chinese periodicals on Plant pathology

刘宗善

中国出版植物病理学方面的专业性期刊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50年代先后创办了《植物病理学译报》、《植物病理学报》和《植病知识》等,至60年代还出版有《植物病理学文摘》等二次性文献期刊。其中,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编辑出版的《植物病理学报》是被誉为权威性的学术期刊。下面对以交流传播植物病理知识为主,并曾在一定时期连续出版的期刊分别予以介绍。

《昆虫与植病》(1933~1937年)

1933年创刊,浙江省昆虫局编辑出版。中国著名昆虫学家张巨伯创办,并担任主编。内容包括植物病理学在内的研究论文、综合报道、病虫防治情报、通讯和书刊介绍等。后因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于1937年发行至4卷6期后被迫停刊。

《植物病理学译报》(1954~1958年)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于1954年创办的刊载世界各国有关植物病理学方面中译稿件的专业期刊。初为半年刊,后改为季刊。其编辑委员会由戴芳澜(主任)、裘维蕃(副主任)等10人组成,聘朱凤美、邓叔群、俞大绂三人为顾问。出版至第5卷,1958年停刊。

《植物病理学报》

1955年创刊,为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编辑出版的学术性期刊(见《植物病理学报》)。

《植病知识》(1957~1966年)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编辑出版的中级专业期刊,1957年在北京创刊,科学出版社出版,开始为季刊,1959年改为月刊。编辑委员会由王焕如等18人组成,陆师义任主编。1966年出至第4卷后停刊。

《植物病理学文摘》(1960~1987年)

植物病理学方面的二次文献期刊,1960年创刊。开始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教研室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病害研究室共同编辑,为双月刊。创刊初期以中译国外有关文摘为主,后逐渐增加国内作者的文摘与题录的比重。自1962年第5期起纳入中国国外科技文献编译委员会的文摘系统,刊名改为《农业文摘》第4分册(《植物病理学》),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分所出版。自1966年第9期后中断出刊,直至1974年恢复《植物病理学文摘》原名出刊(季刊,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分所编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出版)。1979年起改为双月刊,直至1987年出至第21卷(总共140期)停刊。

此外,在有关学科的专业性期刊中植物病理学方面的内容也占有一定的篇幅。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于1962年成立后,先后创办了《植物保护学报》(1962年创刊,季刊)和《植物保护》(中级专业性刊物,1963年创刊,双月刊)。农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和全国植保总站等事业单位和有关学会先后创办了《植物检疫》(1979年初创时为内部交流刊物,1994年开始公开发行)和《病虫测报》(1980年初创时为内部参考资料,1990年开始公开发行,1993年改名为《植保技术与推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在各省、市、自治区的地方学会以及地方有关事业单位大多也编辑出版了一些包括植物病理学内容在内的专业性刊物。浙江省昆虫与植病学会于1983年沿用30年代时浙江昆虫局编辑出版的《昆虫与植病》为刊名出版专业性期刊。台湾省的植物保护学会自1959年起出版了《植物保护学会会刊》(季刊)。

植物生物学方面的期刊基本定位以“综合性、高水平”为办刊方针,求新、求快,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国植物科学领域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新发现和新方法等)、系统评述国际研究热点(新理论、新发展)。刊登内容主要以发表涵盖植物科学各领域(包括农学、林学和园艺学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研究快报、技术方法、特邀综述和专题论坛。这里推荐《植物学报》,它主要刊登植物学各学科有创新的原始研究论文和快讯,并发表植物科学重要领域的综述国际最新进展的文章;期刊的定位是以中文(英文摘要)及时、快速和全面地反映我国植物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植物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的中文版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128页,国内外公开发行。发表涵盖植物科学各领域(包括农学、林学和园艺学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服务对象为中国国内从事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中高级专业人员。《植物学报》是全国优秀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已被国内外多家著名检索系统收录,包括CAB、AGRIS、CSCD、CSTPCD、CNKI和CAJCED等。

被认可的,Plantdisease是个SCI权威期刊,即二区期刊。PlantDisease是美国植物病理学会APS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内容偏应用一些,大概2至3分左右,在植物病理学领域算是不错的期刊。该期刊最大的特色是每期都刊登大量的病害通告“DiseaseNote”,这类病害通告对于我们即时了解新病害有很大帮助,但并非是“OriginalResearchArticle”,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性文章。病害通告的篇幅一般一页纸,内容比较固定。比如何时何地何种作物上发现某种新病害,病症描述,分离病原等。

  • 索引序列
  • 植物学论文参考文献外国
  • 国外植物学期刊
  • 植物学报参考文献
  • 药物植物学论文参考文献
  • 国内外植物病理学期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