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英语研究论文读写教程1翻译

英语研究论文读写教程1翻译

发布时间:

英语研究论文读写教程1翻译

译文如下:在我还未成年时,如果有人看到我和父亲在一块儿,我就会觉得难堪。他腿瘸得很厉害,个子又矮。我们一起走路时,他的手搭在我臂上以保持平衡,人们就会盯着看。对于这种讨厌的注视,我打心眼里感到别扭。即使父亲注意到这些或感到不安,他也从不表露出来。

我们的步伐难以协调一致——他常常停下脚步,而我的步子却显得不耐烦。正因为如此,我们一路很少说话。但每次出门时,他总说:“你按你的步速走,我跟着你。”

我们通常就在地铁口和家门口之间来回,那是他上班的路线。他生病或天气恶劣时也坚持上班,几乎从不缺勤。他总是准点到办公室,即使别人做不到。这是件可以引以为荣的事。当路上覆盖冰雪时,即使有人搀扶,他也难以行走。这种时候,我或者我的姐妹们就用一辆带有钢轮的儿童推车拉着他穿过纽约布鲁克林的街道到地铁站口。一到那儿,他就紧抓着地铁口的扶手一直往下走,因为地铁内比较暖和,下面几级台阶没有冰雪。曼哈顿的地铁站直通他们办公楼的地下室,他不用出站(就可到办公室)。下班回家时,我们会去布鲁克林的地铁站口接他。现在回想起来,我不禁惊叹:像他那样一个成年人,得有多大的勇气才能承受这样的屈辱和压力,而当时他却显得毫无痛苦,也没怨言。

他从不说自己可怜,也从不表现出对那些比他幸运或健康的人的羡慕。他从别人那儿寻找的是一颗“好心”。一旦找到了,那人在他心目中就是个大好人。现在我长大了,我相信这是判断一个人的标准。虽然我还没有确切理解什么是“好心”,但我知道自己有时候并没有这么一颗“好心”。

虽说很多活动父亲都不能参加,但他还是试着以某种方式来参与。当地一个棒球队缺少一个经理时,是他使球队正常运转。他是一个见多识广的棒球迷,常常带我到埃贝茨球场,观看布鲁克林道奇队的比赛。他喜欢参加各种舞会和聚会,虽然在那儿他只能坐着观看,却也能享受一番乐趣。记得在一次沙滩聚会上,进行了一场殴斗,人人挥拳上阵,相互推撞。他不满足只是坐着观看,然而在松软的沙地上如果没人帮助,他又站不起来。于是在极度无助的情况下,他高声喊道:“谁坐下来和我对打! 谁愿意坐下来和我对打! ”没有人坐下来和他对打。第二天,人们和他开玩笑,说是第一次听到拳击手在开打之前,就有人要求他倒地服输。

如今我知道他是通过我,他唯一的儿子,间接地参与了一些事情。我打球时(球技很糟),他也“打”;后来我加入海军,他也“加入”了。我休假回家时,他一定要让我去参观他的办公室。在介绍我时,虽然没有说出口,但他实际上在说:“这是我儿子,但也是我。如果我没瘸,我也会和他一样。”

如今父亲已去世多年,但我时常想起他。不知他当时是否留意在我们同行时,我不愿意被人看到。若他确实注意到了,那我真惭愧当时没能对他说我是多么对不起他,我是多么不孝,我有多么后悔。现在,每当我因一些琐事而怨天尤人的时候,每当我嫉妒别人运气比我好的时候,每当我没有一颗“好心”的时候,我就会想起他。每逢此时,我就设想自己将手搭在他的臂上,重新找回自己的平衡,我会说:“你按你的步速走,我跟着你。”

原文如下:When I was growing up, I was embarrassed to be seen with my father. He was severely crippled and very short, and when we walked together, his hand on my arm for balance, people would stare. I would inwardly struggle at the unwanted attention. If he ever noticed or was bothered, he never let on.

It was difficult to coordinate our steps — his halting, mine impatient — and because of that, we didn't say much as we went along. But as we started out, he always said, "You set the pace. I will try to adjust to you."Our usual walk was to or from the subway on which he traveled to work. He went to work sick, and despite nasty weather. He almost never missed a day, and would make to the office even if others could not. A matter of pride.

When snow or ice was on the ground, it was impossible for him to walk, even with help. At such times my sisters or I would pull him through the streets of Brooklyn, ., on a child's wagon with steel runners to the subway entrance. Once there, he would cling to the hand-rail until he reached the lower steps that the warmer tunnel air kept free of ice. In Manhattan the subway station was the basement of his office building, and he would not have to go outside again until we met him in Brooklyn on his way home.

When I think of it now, I am amazed at how much courage it must have taken for a grown man to subject himself to such shame and stress. And at how he did it—without bitterness or never talked about himself as an object of pity, nor did he show any envy of the more fortunate or able. What he looked for in others was a "good heart", and if he found one, the owner was good enough for that I am older, I believe that is a proper standard by which to judge people, even though I still don't know precisely what a "good heart" is. But I know the times I don't have one myself.

Unable to engage in many activities, my father still tried to participate in some way. When a local baseball team found itself without a manager, he kept it going. He was a knowledgeable baseball fan and often took me to Ebbets Field to see the Brooklyn Dodgers play. He liked to go to dances and parties, where he could have a good time just sitting and one occasion a fight broke out at a beach party, with everyone punching and shoving. He wasn't content to sit and watch, but he couldn't stand unaided on the soft sand. In frustration he began to shout, "I'll fight anyone who will sit down with me! I'll fight anyone who will sit down with me!"Nobody did. But the next day people kidded him by saying it was the first time any fighter was urged to take a dive before the fight began.

I now know he participated in some things through me, his only son. When I played ball (poorly), he "played" too. When I joined the Navy, he "joined" too. And when I came home on leave, he saw to it that I visited his office. Introducing me, he was really saying, "This is my son, but it is also me, and I could have done this, too, if things had been different." Those words were never said aloud.

He has been gone many years now, but I think of him often. I wonder if he sensed my reluctance to be seen with him during our walks. If he did, I am sorry I never told him how sorry I was, how unworthy I was, how I regretted it. I think of him when I complain about trifles, when I am envious of another's good fortune, when I don't have a "good heart."At such times I put my hand on his arm to regain my balance, and say, "You set the pace. I will try to adjust to you."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第一册》 课后答案Unit1III. 1. rewarding 2. communicate 3. access 5. positive 6. commitment 7. virtual 9. minimum 10. opportunitiesIV. 1. up 2. into 3. from 4. with 5. to 6. up 7. of 8. in9. for . . Universities in the east are better equipped, whilethose in the west are relatively . Allan Clark kept talking the price up, while Wilkinsonkept knocking it . The husband spent all his money drinking, while hiswife saved all hers for the . Some guests spoke pleasantly and behaved politely,while others wee insulting and . Outwardly Sara was friendly towards all thoseconcerned, while inwardly she was . Not only did Mr. Smith learn the Chinese language, buthe also bridged the gap between his culture and . Not only did we learn the technology through theonline course, but we also learned to communicate withfriends in . Not only did we lose all our money, but we also cameclose to losing our . Not only do the workers want a pay increase, but theyalso want reduced working . Not only is the house expensive, but it is also toofar away from my . Not only can students choose when and where to learnfor an online course, but they can also take time tothink through answers before making a . She is excited by the idea of online learning while beconsiders it meaningless and . Communicating with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is a veryrewarding experience from which we can learn a . Today, 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access to theInternet through which they look for the information . He wants her to give up working and stay home to lookafter the children. She feels, however, that this is toomuch for . Now that we have finished the course, we shall startdoing more revision .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位老师,是他告诉我学外语是有趣的、有价值的。如果没有他,我的英语说得不会像现在这样好。2 没有任何其他语言能像英语那样让你感受到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有了过硬的英语知识,你就可以体验奇妙的文化之旅。3. 写作不仅仅要写老师布置的话题,而且要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例如,给朋友写电子邮件。4. 远程教学课程是指授课者与学生通过计算机通信技术进行交流的课程。5. 英语不但是世界上最有用的语言,也是世界上最易学、易用的语言之一。6远程教学课程在时间安排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但与其他课程比,这些课程要求学生有更强的自律能力。Cloze1. B 6,C WritingXII. I am proud to say that I succeeded in learning aforeign language. It was a real challenge and, needlessto say, it took a lot of practice. I carried a smalldictionary with me everywhere I went as well as anotebook in which I listed new words I came across. Ialso managed my time carefully so that I met thestandards of the course and finished assignments on years of persistence, I reaped the benefits of allmy hard BReading Skills1. 4. A 5. BComprehension of the . community 2. effective 3. unique 4. committed 6. perspective 7. explicit 8. challenge 10. . for 2. with 3. on 4. on 5. on 6. of 7. in 8. up 9.

Unit1a学习外语是我一生中最艰苦也是最有意义的经历之一。 虽然时常遭遇挫折,但却非常有价值。我学外语的经历始于初中的第一堂英语课。 老师很慈祥耐心,时常表扬学生。由于这种积极的教学方法,我踊跃回答各种问题,从不怕答错。 两年中,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到了高中后,我渴望继续学习英语。然而,高中时的经历与以前大不相同。 以前,老师对所有的学生都很耐心,而新老师则总是惩罚答错的学生。 每当有谁回答错了,她就会用长教鞭指着我们,上下挥舞大喊:“错!错!错!” 没有多久,我便不再渴望回答问题了。我不仅失去了回答问题的乐趣,而且根本就不想再用英语说半个字。好在这种情况没持续多久。到了大学,我了解到所有学生必须上英语课。与高中老师不同,大学英语老师非常耐心和蔼,而且从来不带教鞭! 不过情况却远不尽如人意。由于班大,每堂课能轮到我回答的问题寥寥无几。上了几周课后,我还发现许多同学的英语说得比我要好得多。 我开始产生一种畏惧感。虽然原因与高中时不同,但我却又一次不敢开口了。 看来我的英语水平要永远停步不前了。直到几年后我有机会参加远程英语课程,情况才有所改善。 这种课程的媒介是一台电脑、一条电话线和一个调制解调器。我很快配齐了必要的设备并跟一个朋友学会了电脑操作技术,于是我每周用5到7天在网上的虚拟课堂里学习英语。网上学习并不比普通的课堂学习容易。它需要花许多的时间,需要学习者专心自律,以跟上课程进度。我随时随地都在学习。不管去哪里,我都随身携带一本袖珍字典和笔记本,笔记本上记着我遇到的生词。 我学习中出过许多错,有时是令人尴尬的错误。 有时我会因挫折而哭泣,有时甚至想放弃。但我从未因别的同学英语说得比我快而感到畏惧,因为在电脑屏幕上作出回答之前,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花时间去琢磨自己的想法。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什么都懂了,更重要的是,我说起英语来灵活自如。 尽管我还是常常出错,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但我已尝到了刻苦学习的甜头。学习外语对我来说是非常艰辛的经历,但它又无比珍贵。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艰苦努力的意义,而且让我了解了不同的文化,让我以一种全新的思维去看待事物。学习一门外语最令人兴奋的收获是我能与更多的人交流。与人交谈是我最喜欢的一项活动,新的语言使我能与陌生人交往,参与他们的谈话,并建立新的难以忘怀的友谊。由于我已能说英语,别人讲英语时我不再茫然不解了。 我能够参与其中,并结交朋友。我能与人交流,并能够弥合我所说的语言和所处的文化与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鸿沟。 Unit1b虽然常规的学校依然存在,但虚拟课堂在今天的教学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学生就业机会的迅速增多,越来越多不同年龄层的人开始意识到这种在家就学的网上学习方式。然而,网络学生需要具备一些特别的素质才能取得成功。 以下是网上学生要取得成功必备的一些理想素质。1.与人分享生活、工作及学习经验,这些是网上学习的一部分。许多人发现网上学习需要他们运用各自的经验,同时又为他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场所。 这一交流场所消除了一些学生自我表达的视觉障碍。 此外,学生在答题之前有时间进行思考, 这就使得网上环境开放而友好。2. 能通过书写进行交流。虚拟课堂的交流几乎都是书面形式。因而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要具有书面表达能力。有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差,有待提高,可以在网上学习之前提高或将其作为网上学习的一部分。 这常常需要他们加倍努力。不管是单独学习还是小组学习,学生们就学习内容交流观点和见解,并展开讨论,同时了解其他同学的意见。这样,学生可以从同龄人那里得到启发,既跟老师学,又互相学习。3. 说出你的困难。记住,虚拟课堂里老师看不见学生。这就意味学生必须直接明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要求。如果碰到技术方面的问题,或在理解课程中遇到困难,必须大胆说出来,否则任何人都无从知晓问题所在。如果某人不理解某个问题,或许别人也有同样的问题。 如果有哪个学生能解决,他(她)也许就会帮助你。学生在给他人解释问题时,自己对该问题的认识也加深了。4. 认真对待课程。网上学习并不比课堂学习容易。事实上,许多学生说它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网络课程的要求不低于其他任何一种优质课程。然而,取得成功的学生认为网上学习是一种便捷的受教育方式,但并不容易。 晚上或周末,为了完成作业,许多网络学生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别人已完成作业和学习,开始玩耍,而此时网络学生却很可能还在上课。 他们每门课程每周要上4到15小时。5. 把批判性思维和决策作为网上学习的一部分。网络课程要求学生根据事实和经验做出决定。在积极的网络环境中,学生从老师、同学那里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对自己的学习也感到满意。6. 三思而后答。在虚拟课堂上做出有意义、高质量的回答

英语研究论文读写教程翻译第一章

Unit 1 一、热身测试二、单元内容简述三、单元背景知识四、课文精读Text A课文概述篇章赏析课文重点词汇、短语详注及记忆技巧易错、易混词辨异难句详解课文翻译课前听力材料练习答案与详解Text B课文概述篇章赏析课文重点词汇、短语详注及记忆技巧易错、易混词辨异难句详解课文翻译练习答案与详解Text C课文概述难句详解课文翻译练习答案与详解五、历年四、六级真题详解六、精彩短文快速阅读Unit 2一、热身测试二、单元内容简述三、单元背景知识四、课文精读Text A课文概述篇章赏析课文重点词汇、短语详注及记忆技巧易错、易混词辨异难句详解课文翻译课前听力材料练习答案与详解Text B课文概述篇章赏析课文重点词汇、短语详注及记忆技巧易错、易混词辨异难句详解课文翻译练习答案与详解Text C课文概述难句详解课文翻译练习答案与详解五、历年四、六级真题详解六、精彩短文快速阅读Unit 3一、热身测试二、单元内容简述三、单元背景知识四、课文精读Text A课文概述篇章赏析课文重点词汇、短语详注及记忆技巧易错、易混词辨异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Unit 1 教案(含答案和译文)

链接:

如果资源不正确,或者版本不正确,欢迎追问

Unit 1:1.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位老师,是他告诉我学外语是有趣的、有价值的。如果没有他,我的英语说得不会像现在这样好。2 没有任何其他语言能像英语那样让你感受到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有了过硬的英语知识,你就可以体验奇妙的文化之旅。3. 写作不仅仅要写老师布置的话题,而且要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例如,给朋友写电子邮件。4. 远程教学课程是指授课者与学生通过计算机通信技术进行交流的课程。5. 英语不但是世界上最有用的语言,也是世界上最易学、易用的语言之一。6远程教学课程在时间安排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但与其他课程比,这些课程要求学生有更强的自律能力。Unit 2:1. 我认为那些在镇上游手好闲、在身上又文身又穿洞的青少年是在表达他们的个性。2. 因特网提供了一种更快捷的方式,让我们与全球的新老客户取得联系,并保持沟通渠道畅通无阻。3. 父母与自己十多岁的孩子的沟通问题不仅仅在于“代沟”,而且还在于双方都不完全理解对方的思想。4. 当父母与子女有了这类沟通障碍时,青少年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大。5. 青少年常常要经历这么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觉得父母会让他们没面子,害怕他们达不到自己朋友的标准。6. 比如,青少年希望在外呆到很晚,但是当第二天早上要起床上学时,那又是另一回事了。Unit 3:1. 他决心向那个女孩谈自己的计划,即使他知道她很可能拒绝听。2. 一离开那条长长的正街,他就发现自己身处城里十分贫穷的区域。3. 听到那首歌,我不禁悲从中来,想起了那些困苦的日子。4. 每个想过健康生活的人,都必须在工作和娱乐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5. 我的第一位老板真让人讨厌,让每个人日子难过似乎是他的乐趣。我干了没多久就走人了。6. 你能确保在本周末之前完成这项工作吗?伦敦有重要公干,总公司正在考虑派你去。Unit 4:1. 史密斯教授关于形体语言的讲座非常重要,所有的学生都认真地对待这次讲座。2. 董事长意识到这不是好的过错,对好笑了笑来缓和气氛。3. 她大怒,把我的杯子摔在地上,摔得粉碎。4. 观察他的形体语言,你可以判断出他是在跟你说实话还是仅仅找个借口敷衍你。5. 不管人们对你说些什么,记住“观其行胜于闻其言”。6. 肢体动作是表达感情的无意识形式,能向观众传递某种信息。Unit 5:1.病人的免疫系统会将新移植的心脏当成异物面排斥。2. 有人说我们许多人饮食太糟,缺乏维他命和矿物质,因而我们的身心都受到损害。3. 生物医学研究将会使很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延长寿命,生活少些痛苦。4. 中央政府已经发布了一项五年行动计划,旨在鼓励社会各部门都参与艾滋病的防治。5. 一个人感染了艾滋病毒,其症状一般要6到10年后才会表现出来。6. 许多年来,人们眼睁睁看着艾滋病泛滥成灾,争论着有效的艾滋病防治措施在贫穷国家究竟是否适用。Unit 6:1. 我问过好几个服务员,可他们什么也没说,只朝着我笑,直到这时我才意识到我的英语不够好。2. 校长对那位院长非常生气,进而解除了他的院长职务。3. 如果你当着孩子的面问这个问题,即使他想说“是”也可能会说“不是”。4. 如果你想毕业时获得学位,你要么别玩网上游戏,要么别去打零工。5. 虽然他未接受过大学教育,他却瞧不起那些没有大学学历的人。6. 他曾就公司的管理问题提了好几个建议,但没有一个管用。Unit 7:1. 经验告诉他,妇女的天性昌保护自己而不是去伤害攻击者。2. 自从她把墙重新粉刷了后,这房间好看多了。3. 在这个国家的许多地方,青少年犯罪已经失去了控制,这个城市也不例外。4. 抢劫案发生后的几周,他不敢出门,害怕自己再次与劫匪面对面遭遇。5. 受害者向警察描述她是怎样突然遭到一个从灌木丛中出来的人抢劫的。6. 如今,对许多美国人来说,周末工作已经不幸地成为了惯例,而不是例外。Unit 8:1. 出租汽车公司新雇了50个司机,其中有的人刚拿到驾驶证。2. 一个人越没有智慧,就越不知道自己缺的就是智慧。3. 暂时没有必要采取任何行动。过一晚再作决定,明天上午告诉我你的想法。4. 近年来经济形势恶化,寻求紧急食品和住房援助的美国穷人数目去年增加了7%。5. 我们的消息来源说,下星期有可能发生另一次袭击,也许就在城市中心地区。6. 在这个医疗体系内,对各位医生支付的款项按照他们当月的医疗成本进行调整。Unit 9:1. 遗憾的是,他也一点英语都不会说,但是如果你想去某个地方,把地址写下来交给他就行了。2. 下次你若有问题,要考虑怎样改变处境,不要过于担心各种负面因素。3. 不管什么天气,她平均每天跑15英里。4. 好的摄影作品和普通的摄影作品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因素是用光手法。5. 实际上,大多数员工从不愿意把新产品使用手册坚持看完。6. 一旦你感到放松后,就把注意力集中在音乐上,看看心中有什么意象出现。Unit 10:1. 汤姆相信“为钱而挣钱”,他的许多老同学都认为他的把自己卖给了营利主义。2. 重要的是,你只有学会了尊重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3. 使他取得成功的是他的决心,他不甘屈服的精神,也可能还有他的正直。4. 老师表扬了那些学习用功、考试考得好的学生。5. 通过唱唱歌,散散步,欣赏欣赏自然界的美,我就能使自己感觉良好。6. 如果你继续这样努力工作,你在任何别的公司都能干得很好。

英语研究论文读写教程庞红梅翻译

如果差异是积极的,超过了阈值,改良方法是选定的估计,但切削力的比例不断乘以为约第二以便考虑滑移估计切削力的综合监测的说明图。 2 ,测量信号。估计业绩是令人满意的稳定状态以及在短暂切削力车削加工需要控制这种切削力保持在参考值无论深度切割,切割速度,工件和工具。由于切削力不能轻易衡量,估计切削力信号获得的第3款用于车削力控制。为了尽量减少错误之间的参考和估计切削力的规模,覆盖是饲料的基础上确定的三个控制战略: PI控制,自适应控制,最后,模糊逻辑控制。建议把武力控制系统的构建到框图所示图。 3 。的主要目的,本节是调查的可行性,利用估计切削力的转折点力控制,而不是比较控制性能的三个战略。因此,控制性能估计使用切削力相比,使用武力衡量每个控制的PI控制器需要一个动态模型的车削加工进给速度之间和切削力。转折过程可以模拟成一阶模型[ 15 ]即使模型参数, K型和T ?可以有不同的价值观取决于工件,工具和切割 1和f是切削深度和进给速度分别。 PI控制器的目的是从名义模型及其收益有决心利用齐格勒一尼科尔斯的方法。饲料覆盖的数控车床是在一系列的0-255 % 。反挥臂调控添加到PI控制器为了不使恶化的控制性能时,覆盖命令是超越了经营范围。该控制器可取代控制策略块真正的转折过程中,参数的驯服过程愿方程模型( 10 )是随时间变化和非线性根据切削条件,工件和切削工具。因此,控制规格,如稳定不能保证与传统的控制方法。许多自适应控制计划[ 5-10 , 12 , 15 , 16 ,等]已经制定,以克服上述的主要目的,本节是调查的可行性,估计使用切削力的转折点力控制,一个可变增益自适应控制器由林和Masory [ 16 ]是通过,但略有修改,使切削力估计可以利用。该自适应控制器组成的一支部队在反馈环路的估计切削力比较的参考价值和控制通过改变进给速度的综合方式。 ( )是可变控制器增益和参考切削力,分别。为了确定控制器增益,静态增益的切削过程是首先假定估计,估计的切削力是真实的。在静态增益估计,该控制器增益,光,要进行调整,以保持开环增益不变。为了适应环收益选择最优值[ 16 ] ,使控制系统是稳定的和最佳的性能。控制策略区块图。 3可以取代这种自适应模糊逻辑控制由于特点的切削力兑进给速度是非常非线性和时变的模糊逻辑[ 22 ]适用于控制器的设计。

If the difference is positive and exceeds a threshold value, the modified method is selected to estimate the cutting force but the proportional constant is multiplied for about second in order to consider the slip ratio.如果此差分是正的,并超过某一阈值,那么选择修改的方法来估计切削力,但比例常数被乘以秒,以考虑进滑移率。The estimated cutting force from the synthesized monitor is illustrated in Fig. 2 with the measured signal. 由合成的监控器估计的切削力与实测信号一起图示在图2中。The estimation performance is satisfactory at the steady-state as well as at the transient state. 在稳态以及瞬态下的估计性能是令人满意的。The cutting force in turning process needs to be controlled such that the cutting force is maintained at the reference value regardless of depth of cut, cutting speed, workpiece and tools. 在车削过程中的切削力需加以控制,这样,不管切削深度、切削速度、工件和刀具如何,切削力都将保持在基准值。Because the cutting force cannot be easily measured, the estimated cutting force signal obtained in Section 3 is used for the turning force control.因为切削力不容易测量,所以在第3节中获得的估计的切削力信号被用于车削力的控制。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error between the reference and the estimated cutting forces, the size of the feed override is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three control strategies: PI control, adaptive control and finally, fuzzy logic control. 为了尽量减小基准切削力和估计切削力之间的误差,进刀修调的大小要根据三个控制策略来确定:PI(比例积分)控制、自适应控制和模糊逻辑控制。The proposed turning force control system is constructed into the block diagram as shown in Fig. 3. 提出的车削力控制系统被构建成图3所示的框图。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ection is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utilizing the estimated cutting force for the turning force control, rather than to compare the control performance of the three strategies.本小节的目的是研究利用估计的切削力来控制车削力的可行性,而不是比较上述三种策略的控制性能。 Thus, the control performance using the estimated cutting force is compared to that using the measured force for each control strategy. 因此,利用估计的切削力进行控制的性能是与利用每种控制策略下的实测力进行控制的性能进行比较。Design of the PI controller requires a dynamic model of the turning process between the feedrate and the cutting force. PI控制器的设计需要车削过程中进刀速度和切削力之间的动态模型。 The turning process can be modeled into a first-order model [15] even if the model parameters, K, and T? 即使模型参数K和T,车削过程也可建模成一阶模型【15】 ?(请注意:这一句和下面一句提问时原文有错)can have different values depending on workpiece, tool, and cutting a and f are the depth of cut and the feedrate, respectively 根据工件、刀具、和切削条件可以有不同的值。式中a和f分别是切削深度和进刀速度. A PI controller is designed from a nominal model and its gains are determined using the Ziegler-Nichols method. PI控制器是由标称模型设计的,它的增益用Ziegler-Nichols 方法确定The feed override of the CNC lathe is in the range of 0-255%. CNC车床的进刀修调是在0-255%的范围。The anti-windup regulation is added to the PI controller in order not to deteriorate the control performance when the override command is beyond the operation range. 为了在修调指令超出工作范围时不劣化控制性能,在PI控制器中加入了抗饱和调节。The PI controller can be substituted for the control strategy block in . 可以用PI控制器来替代图3中的控制策略方框。In real turning process, parameters of the taming process model like Eq (10) are time-varying and nonlinear depending on cutting conditions, workpiece and cutting tools.在实际的车削过程中,像式(10)那样的车削过程的参数根据切削条件、工件和切削刀具是随时间变化的,而且是非线性的。 Thus, the control specifications such as stability cannot be guaranteed with the classical control approaches. 因此控制的技术条件,如稳定性,用传统的控制方法是不能确保的。Many adaptive control schemes [5-10, 12, 15, 16, etc.] have been developed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above limitations.为了克服上述限制,人们开发了很多自适应控制方案【5-10,12,15,16等】。Becaus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ection is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the estimated cutting force for the turning force control, a variable gain adaptive controller presented by Lin and Masory [16] is adopted but modified slightly so that the estimated cutting force can be utilized.因为本节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利用估计的切削力来控制车削力的可行性,所以采用了Lin和Masory【16】介绍的可变增益自适应控制器,但是稍加修改,所以可以利用估计的切削力。问题补充:The adaptive controller is composed of a force feedback loop where the estimated cutting force is compared to the reference value and is controlled by changing the feedrate in the integrated manner.自适应控制器由一个力反馈回路组成,在这个回路中估计的切削力与基准值进行比较,并通过以整体方式改变进刀速度来加以控制。()are variable controller gain and reference cutting force, respectively. ( )分别是可变的控制器增益和基准切削力。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controller gain, the static gain of the cutting process is estimated first assuming that the estimated cutting force is true.为了确定控制器增益,先假设估计的切削力是正确的,然后估计切削过程的静态增益。 After the static gain is estimated, the controller gain, K., is adjusted to keep the open-loop gain constant. 在估计了静态增益后,控制器增益K被调节而保持开环增益常数。The adaptation loop gains are selected to optimal values [16] so that the controlled system is stable and has optimal performance. 自适应回路增益选为最佳值【16】,因此,受控的系统是稳定的,并具有最佳的性能。The control strategy block in Fig. 3 can be replaced by this adaptive controller.图3中的控制策略方框可以用此自适应控制器取代。 Fuzzy Logic 模糊逻辑控制 Becau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tting force versus the feedrate are very nonlinear and time-varying, a fuzzy logic [22] is applied to the controller design. 因为切削力相对于进刀速度的特性是非常非线性的,而且是随时间变化的,所以采用模糊逻辑【22】用于控制器设计。

当看到自己论文意见是大修不用担心,根据审稿人意见一条一条回应,该争论的争论,该解释的解释,该修改的修改,礼貌回应审稿人的意见,并指出在原文中哪一页哪一行进行修改,越详细越好。找北京译顶科技,性价比高,我就是在那边做的。 统一查下。

全国高职高专英语教材•新视野英语教程:读写教程2 后面的翻译答案 ,发你邮箱 百度文库里找找!Unit 1Section A.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读写教程 I》: Ex. III, p. 71. embarrass2. Discipline3. access4. positive5. commitment6. frustrate7. intimidate8. reap《读写教程 I》: Ex. IV, p. 81. into2. into3. from4. with5. to6. about7. with/in8. in《读写教程 I》: Ex. V, p. 81. Climbing to the top of the tower, we saw a beautiful . Not wanting to meet John there, he refused to attend the . Turning to the right, you will find a path leading to the . It rained for two weeks, completely ruining our . Staring into space, the small girl felt frustrated at what the teacher asked her.《读写教程 I》: Ex. VI, p. 81. Not only does he easily accept other people’s opinions, but he is also . Not only does she sing beautifully but she also dances . Not only did we lose all our money, but we also came close to losing our . Not only did we learn the technology through an online course but we also learned to communicate with friends in . Not only did Smith learn the Chinese language but also bridged the gap between his culture and ours.《读写教程 I》: Ex. VII, p. 91. We can reap a lot from the rewarding experience of communicating with native speakers of . With the mayor’s help, we were at last allowed access to those people who suffered from the traffic . Bob and Frank didn’t get along well with each other. It was embarrassing that they were to work in the same . As a boy, I used to intimidate my sister into crying by telling her that a wolf was . It is not easy to do scientific research; it requires time, energy and money as well as discipline and B Keys to Successful Online LearningReading Skills1. C 2. B 3. D 4. A of the Text

英语研究论文教程课文翻译

Haiti Earthquake of 2010 March 19, 2010 A delegation of experts on human rights in Haiti prepares to testify before the Inter-American Commission on Human Rights on March 23rd. The delegation will urge the Commission to formally investigate the human rights impact of post-earthquake aid in Haiti and guide donor States regarding their obligations when delivering assistance. — Institute for Justice & Democracy in Haiti March 19, 2010 In anticipation of the March 31 Donors' Conference on Haiti, over 300 NGOs from around the world sent a letter to donor states calling on them to embrace the human rights and dignity of all Haitians as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international assistance in rebuilding Haiti. — Institute for Justice & Democracy in Haiti March 16, 2010 January’s earthquake has prompte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Haitians to leave Port-au-Prince, reversing a decades-long migration from the countryside. — NYT March 15, 2010 New Orleans Law School professor Jeanne M. Woods draws on the experience of Hurricane Katrina to advocate for a "human rights approach" to aid for Haiti, which would provide Haitians with control over their own destiny and long-term support for their basic needs. — Institute for Justice & Democracy in Haiti March 15, 2010 Successfu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jects require including the Haitian people themselves in the planning and execution. But as Loune Viaud of Partners in Health and Monika Kalra Varma of the RFK Center for Human Rights observe, "Those who have the greatest stake in rebuilding Haiti, Haitians themselves, don’t now and never have had a real seat at the table." — Institute for Justice & Democracy in Haiti March 12, 2010 Elderly Haitians find themselves distinctly vulnerable and emotionally burdened after January's earthquake. — NYT March 9, 2010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earthquake, Haiti faces the added challenge of the growing number of amputees and other disabled victims of the catastrophe. There is a pressing need for prostheses and a rehabilitation infrastructure before it's too late. — Institute for Justice & Democracy in Haiti Table of Contents Overview Relief Efforts Haitian Government Response Earthquakes in the Caribbean Social Conditions in Haiti Americans Accused of Child Trafficking How to Help Complete Coverage Overview Updated: Feb. 19, 2010 By THE NEW YORK TIMES A massive earthquake struck Haiti just before 5 . on Jan. 12, about 10 miles southwest of Port-au-Prince, the country's capital. The quake was the worst in the region in more than 200 years. A study by the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estimates that the cost could be between $ billion to $ billion, based on a death toll from 200,000 to 250,000.

unit 4Reading 1 高血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血压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作用于血管壁的压力。心脏如水泵一般,将血液运输到各个动脉血管当中。高血压或者高血压症发生时,心脏不得不加大负荷以将血液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这便造成了动脉硬化或者动脉粥样硬化,甚至会发展为心力衰竭。因而,高血压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美国已记录的高血压病例中,有多达95%的高血压病其病因无法确定。这种病因尚未明确的高血压疾病被称为原发性高血压。虽然原发性高血压仍有些神秘,然而它的发生与一些危险因素相关。高血压通常会在家族中进行遗传,且相较女性而言,男性更易得高血压。另外,年龄与种族也会影响高血压的发生。在美国,黑人得高血压的可能性是白人的两倍。不过不管是黑人还是白人,当年龄到了44岁左右时,他们得高血压机率的差异便会开始缩小。年满65岁的黑人妇女是高血压发病率最高的人群。 原发性高血压受饮食与生活习惯的影响很大。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之间的联系便尤为明显。大多数患有高血压的人都“食盐过敏”,这意味着食盐的摄入量一旦稍稍超过身体的最低需求,他们的血压就会立刻升高。其他诸如肥胖,糖尿病,压力,钾、钙、镁摄入量不足,缺乏体力活动以及长期大量饮酒等因素也都会增加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率。 病因明确的高血压称为继发性高血压。在众多已知的病因中,肾脏疾病是引发继发性高血压的一个最主要因素。另外,肿瘤或者其他异常导致肾上腺(分散在肾脏表面的小腺体)分泌过多会升高血压的激素,也会引发高血压。 Reading 2 请求安乐死的情况在荷兰施行安乐死法案前后有何变化? 2002年荷兰通过了安乐死法案,使得安乐死及医生协助病人结束生命的做法合法化。安乐死在荷兰早已存在,该法案施行后安乐死的做法更加透明,并为参与协助安乐死的医生提供了法律保护。但前提是,医生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 不过,一个有趣的问题仍然存在,即安乐死法案的实施是否影响了请求安乐死的人数,或者是否改变了人们请求安乐死的深层原因呢?这些问题以及性别原因可能造成的差异都在此次研究中得到了解答。该研究利用来自荷兰哨兵实践网络的数据,比较了法案施行前五年及后五年人们请求安乐死的情况。 法案实行前五年期间,请求安乐死的人数呈现出下降趋势,法案实行后五年,请求安乐死的人数保持稳定。法案实行前后,安乐死平均每年的总发生率并没有太大差异。前五年与后五年的情况分别为 000, 000。然而,男性与女性对待安乐死的诉求却呈现出不同的模式。男性要求安乐死的平均人数下降了许多,从 000下降到 000的水平(见表一,p值为 )。而女性要求安乐死的平均人数,虽然没有显著增加,却也从 000 增加到了 000。 法案施行前后,癌症都是导致病人诉求安乐死的主要疾病。就十年的调查维度而言,男性病人安 乐死的平均发生率为79%(波动范围在 69%到 89%之间),女性病人安乐死的平均发生率为73%(波动范围在 65—81%之间),其中 P值为 。但单就五年的调查时间来看,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安乐死的平均发生率并没有显著差异。 其中,“请求”的相关数据来自 10 000名病人里提出安乐死请求的概率;其他数据来自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或者表达想要安乐死并提出了具体原因的病人的平均百分比;P值是统学中对显著性进行测量的一种参数,P值越小,表明结果越显著。 疼痛是病人请求安乐死的主要原因,但不同于法案施行前,法案施行后由于疼痛而请求安乐死的总体情况有了下降的趋势。这主要与越来越少的女性会因为疼痛而选择安乐死有关 (P值为 )。法案施行前后由于疼痛而选择安乐死的概率分别为 27%和 22%,并没有太大差别。 安乐死法案于 2002年施行后,病人因难以忍受的折磨而选择安乐死的情况有所上升,因为呼吸困难而选择安乐死的情况虽没有难以忍受痛苦上升的趋势明显,但也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和绝望与疼痛这两个导致安乐死的原因相同,由于难以忍受折磨和呼吸困难而选择安乐死的平均概率,在法案施行前后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相比之下,病人因为丧失尊严而选择安乐死的情况逐年减少。尤其对女性病人而言,在考虑是否安乐死时尊严的丧失成为一个不再那么重要的因素。总体的情况是,由于尊严丧失而选择安乐死的平均概率从法案施行前的 18%下降到了法案施行后的 10%( P值为 )。法案施行前,17%的女性病人会因为尊严丧失而选择安乐死。法案实行后,其百分比下降到了 6%( P值为 )。同种情况下,男性病人的百分比分别为 20%与 15%(P值为 )。 该项研究的一个主要发现是, 2002年施行的安乐死法案并没有造成请求安乐死人数的剧增。早在 2002年施行安乐死法案前的一个研究中,马凯便发文报道,其研究结果表明 1977年到 1995年间,荷兰要求安乐死的人数逐年上升,不过之后便保持稳定。此次研究显示,自 2002年以来,要求安乐死的人数仍然保持着恒定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政界和媒体的广泛讨论与大量报道后安乐死法案开始施行,所以这个法案的意义更多在于将已存在于荷兰民间的安乐死行为形式化,而不是成为改变人们对待安乐死态度的一个转折点。 在整个十年的调查期间,癌症始终都是导致人们选择安乐死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心血管病似乎成为一个较小的因素,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却越来越多地使人们做出安乐死的抉择。这种变化可能与这两种疾病近几年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有关。 疼痛是要求安乐死的一个重要原因。作者早前发文报道,在早期的申请安乐死登记中(1977年到 1987年)50%的病人因为疼痛请求安乐死。但这个百分比在接下来的十年里逐渐降低到了25%,这大概与日益改善的姑息疗法和专业化的疼痛处理有关。即使近几年疼痛对病人请求安乐死的影响又下降了,但此次研究表明,疼痛因素仍然保持了 25%的水平,法案施行前后作为影响请求安乐死的原因,其所占百分比并未发生太大变化。至于为何疼痛因素所占百分比近几年有所下降,这很有可能与荷兰越来越多地对临终病人进行持续深度镇静疗法有关。这种疗法有效地缓解了病人的疼痛、焦虑,改善了病人呼吸困难的状况。这一说法得到有关研究发现的支持:持续深度镇静疗法在荷兰的使用率从 2001年的 上升到了 2005年的 ,大多数病人都是通过他们的家庭医生而接受的这种疗法。另外,荷兰哨兵站发现姑息性镇静疗法在最近几年并未得到更多的应用。 难以忍受的痛苦在当前的调查研究中被作为单一的条目给列了出来,然而它实际上是具有总括性质的一般术语,就像“绝望”这个术语一样,包含着多种造成病人请求安乐死的因素。需要指出的是,荷兰安乐死法案中,病人正承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是该法案允许安乐死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本研究中,法案施行之前和之后不同时期难以忍受的痛苦程度无显著差异。然而法案在 2002年实行后,可以观察到其所占比例有所上升,这可能与家庭医生为了符法案要求,所以更多地运用了这一术语有关。绝望因素与难以忍受痛苦因素差不多,所以两者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也不足为怪。 十年的调查研究显示,尊严丧失作为影响病人请求安乐死的因素越来越不重要,于女性病人而言尤其如此。早前研究表明,对于临终病人来说,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尊严丧失的问题这促使医护人员进一步改善姑息治疗,并努力帮助病人实现安稳死亡、尊严死亡。在荷兰,息疗法已在过去的十年里有了大大的改善,这主要归功于“临终病人姑息疗法广播网”的不努力。如今,姑息疗法的相关指南越来越多地被介绍和运用到医院、养老院、安养院和医师那里,也许正是姑息疗法的日益完善构成为什么尊严丧失会成为病人在选择安乐死时越来越少考虑的一个因素的重要原因。 Reading 3 有关临终关怀的政策问题 如今,临终关怀成为公众争议的焦点。就生命尊严这个话题,人们分为了保守与自由两派并提出了对立的观点。在过去的三十年里,随着临床学、生命伦理学以及法律规范的不断完善,临终关怀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关政策改革的脚步却依然缓慢。究其原因,根深蒂固的卫生保健财政政策是其中一个主要的制约因素。另外,人们对于哪种医疗护理是正确的或最适合临终病人的这个问题,由于政见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而针锋相对找不到统一解决方案,也是制约政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康复为中心进行药物治疗的传统观念,与真正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之间的矛盾碰撞,是临终关怀疗法发展的重要掣肘。现代美国 70%的病人死于慢性疾病,这意味着病人的健康状况会越变越坏是早可预见的。但在对这些病人进行治疗时,美国的许多医院仍然默认使用急救药品。医院用急症护理的手段对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进行治疗,这有时会造成临床医生之间,或者病人家属与医院之间,在决策哪种护理方案更适合患者时意见不统一的情况。 另外,虽然姑息疗法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仍然有大量的医院并未采取这种手段。美国医院协会在对医院进行调查的结果发现,只有大概 30%多的大约 4 000所医院适合采取姑息疗法并制定了姑息疗法相关方案。 即使医院可以提供与抢救治疗相反的临终关怀,但是否能为临终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临终关怀还得取决于临床医生自己。临床医生担心使用过多镇静或麻醉剂会导致患者上瘾,担心与患者交流有关病情的坏消息,在处理患者死亡过程时缺乏自信,在控制患者症状时训练不足,以及在给病危者的高端护理中采取防御性医疗,这些都会阻碍医生为临终病人提供高质量的临终关怀。在提高临床医生相关能力方面,国家临终关怀医药及护理训练项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有关临终关怀的课程以及临终关怀医生执照考试等都还只是例外,并未形成常规。 尽管 90%的美国人声称更愿意在家中逝世,然而他们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能够如愿以偿。美国现代社会的实际是,受独立自主的主流价值观念影响,大多数人在年老时要么独居,要么和一个同伴住在一起。家人往往不在身旁,子女也不太可能如过去的年代住在年老的父母或者亲人附近。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在安养院接受临终关怀,然而转到安养院往往需要医师与患者都已放弃治疗,因而转到安养院的时间往往被一拖再拖。家人,通常是病人自己一般都很排斥这种自暴自弃的想法,毕竟他们都知道转到安养院意味着什么。在非癌症的诊断中,尽管2006年临终病人在安养院所待的时间平均为21天,是其他疾病治疗时间的三分之一,然而大多数疾病诊断的特点是无法预测一个病人的余寿时间,特别是在临终前7天转入安养院。显然,仅仅七天的时间并不足以使安养院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临终关怀服务。 尽管对大众进行宣传已有数十载,1991年美国联邦政府的“患者自决法案”也正式生效,该法案要求医院在病人入院时向患者提供生前预嘱表格,让病人在健康或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决定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但按要求做的人依地区不同而呈现出差异,且情况并不理想。有时虽然病人预先做了指示,但他们所要求的护理往往不够具体,或者需要的时候却不能获得。预嘱文件中提及的家人也往往无法代表患者真正的意愿。另外一个问题在于,美国许多州对“家人”的定义狭隘,同性伴侣或者一生的挚友被排除在了“家人”的范畴以外,因而无法拥有代表患者意愿的合法社会地位。 那临终关怀所产生的费用由谁来买单呢?总体来看,医疗保险计划为临终关怀病人支付大概三分之二的医疗费用,医疗援助计划支付 15%,而私人保险和个人支付剩余的费用。然而,医疗保险制度的相关支付与偿还规定与安排,为面向急症治疗的高昂服务创造了多种杂的金融激励方式。另外,医疗保险不为诸如家庭健康护理的支持性服务买单,同时它也不支持不同医疗环境下不同医生的连续医护。 选择临终关怀的病人的家属,承担的经济费用往往无法估量。为了支付高昂的药物、医疗器材运输费用、护工费及特殊床位和其他医疗设备,他们往往花光了自己的储蓄,失去了工作,破了产,并不得不再次申请抵押贷款。 如今,疗养院日益成为实施临终关怀的场所。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30%的疗养院病人在过世前几天都被转送到了医院,即使疗养院能够很好地处理大多数病人的身体状况。对于临终病人来说,疗养院应该是能为他们提供最理想临终服务的场所。然而遗憾的是,许多法规却阻碍了疗养院发挥这一作用。比如,1987年颁布实施的多项预算平衡法案,将疗养院的重心从看护照料转移到了康复治疗,这在不经意间忽略了临终病人的真正需求。 鉴于姑息疗法通常在疾病的晚期才被使用,因而有必要改变慢性疾病以往的治疗手段,将长期良好的护理、姑息疗法以及临终关怀整合成一条严密的链条。为了达成这个目标,首先应从根本上改变姑息疗法与临终关怀的融资方式。医疗保险计划只为医院里的急症护理买单,而不管不顾家庭保健护理所产生的费用,以及临终关怀保险补助方案中要求只有在患者与医师都决定放弃治疗的情况下才能转入安养院,从而使得患者接收临终关怀的时间被延迟的规定,都不利于临终病人得到很好的临终护理,因而都需要进行改革。另外我们应该好好发挥生前预嘱的作用,动员更多的病人预设医疗指示,同时应该放宽“家人”的范畴。调停解决争端的中间性服务也应该逐渐标准化制度化,以尽量解决有关临终关怀的问题与争端。当高质量护理运动得到深入发展,并且健康系统日益上升到了一定高度,诸如与姑息疗法相关的疼痛治疗等因素便是接下来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Reading 4 基因与肥胖之间的因果关系 肥胖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体内脂肪堆积过多为主要特征。肥胖代表了内分泌新陈代谢的一种状况,对公众健康十分重要。同时,肥胖也极易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如 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症以及某些种类的癌症。除了已为人知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基因也是产生肥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此点而言,来自综合分析的数据显示,大约 50%~70%的体重指数变化都与受测者所带基因有关。基于此,易肥胖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被认为是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只有 5%的肥胖是由单一基因的变化或者低发病率的综合征导致的。 肥胖是由多种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疾病。与肥胖相关联的基因包括解码生化肽传达饥饿或饱腹感信号的基因,促进脂肪细胞生长或变异的基因,以及控制能量消耗的基因。当下对基因与肥胖的关系进行调查的 222个研究,为以下论述提供了足够坚实的科学依据,即多达71种基因是引起肥胖的潜在因素,而其中 15种基因与身体脂肪量有着密切联系。 还有一个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是,进行食欲调节的蛋白质编码和合成引发的基因突变也是导致肥胖病理改变的主要原因。 在早期被看成是与肥胖有着潜在关联并被广泛研究的另一种基因为 FTO。人们认为这种基因会导致携带者的体重飙升。 当前,可利用的数据与研究明确显示,基因成分与肥胖症获得之间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然而需指出的是,由于基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基因变化对肥胖的影响会被夸大。因而在此后的研究中,有必要对食物摄取和代谢过程相关的基因进行控制。不过不管怎样,导致肥胖的原因纷繁复杂,还需要对肥胖的病因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索肥胖可能的基因本质。

英语研究论文写作教材翻译

标点符号问题或正文结果与图片结果不符合等笔误问题,这一种我们只需要在自己的文章中核实后进行改正即可;北京译顶科技做的不错,可以联系他们一下若是还有不明白可以统一去知道了解下

可以标记在注释中,但是要注明是谁译的,最好在参考文献中体现。

去百度搜索,需要什么语言直接在线翻译就OK啦

英语翻译论文写作方法

随着翻译学科的发展,翻译研究在横向的广度与纵向的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怎样写英语翻译论文呢?

1、选题及资料查阅

对任何一项学术研究活动来讲,选择合适的课题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对研究成果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笔者以翻译研究为主要研修方向,经过广泛阅读该领域的学术期刊论文和专著,较为熟悉国内外翻译研究的现状。加之入学伊始便在导师指引下从事中国典籍翻译研究,随着大量阅读和学习有关典籍英译及其研究的著述,自己对该领域尤其儒家经典《论语》的英译现象产生了兴趣,并逐渐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

一般情况下,资料查阅在选题之前就已展开,因为资料是确定论文选题的重要依据,但其后的文献查阅工作更具重要意义。围绕《论语》英译这一现象,自己开始进一步的资料搜集和研读。初步调查和梳理发现,儒经《论语》的外译,始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完成于1594年(一说1593年)的拉丁文译本(马祖毅、任荣珍,2003:34),至今已逾四百年。而第一个《论语》英语全译本为柯大卫(David Collie)所译,作为《四书》(The Chinese Classical Work Commonly Called the Four Books)的一部分于1828年在马六甲出版,距今也近乎两个世纪。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论语》英译本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除了较为集中于理雅各、翟林奈、韦利等所译的早期经典译本,也开始着手庞德、刘殿爵、安乐哲和罗思文(合译)等现当代译本的探讨。从手头掌握的资料来看,海外《论语》英语全译本已超过三十个。调查还发现,作为早期主要海外英语全译本之一,20世纪初就已出现的Leonard A. Lyall的《论语》英译本迄今鲜有研究,比如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未能搜寻到专门研讨该英译本的文章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由于材料新本身是学术创新的重要表现之一,因此有理由初步将该译本作为自己撰写一篇翻译研究论文的研究对象。

通过对更多资料爬梳剔抉,笔者掌握了译者Leonard A. Lyall及其《论语》英语本的基本情况。譬如,Leonard Arthur Lyall中文名叫赖发洛,是英国汉学家。1886 年以海关洋员的身份来华,在华40余年。赖发洛《论语》英译本书名为The Sayings of Confucius, 由位于伦敦的朗曼斯·格林公司(Longmans, Green and Co. Ltd.)在1909年9月初版刊行,并先后于1925年10月和1935年9月印行第2版和第3版。这里所采用的研究对象是第3版,全书不足130页(其中正文共计102页),是篇幅较为简短的《论语》英语全译本之一除了英译《论语》之外,他还分别翻译《中庸》(1927)和《孟子》(1932)两书并数次再版。1934年,他编著的现代世界丛书《中国》在伦敦出版,向西方介绍中国。然而,由于有关赖发洛《论语》英译本专门研究的学术论文迄今付诸阙如,因此决定将对该译本的文本细读作为自己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希望有所发现,或许为当下中华典籍外译及其相关研究提供些微借鉴和思考。

2、提纲构建

在研读赖发洛《论语》英译本过程中,笔者发现译者所贯彻始终的翻译基本策略和具体翻译操作方法与其对汉语特点的认识、翻译理念的追求等息息相关,而这些又充分体现在该译本的“前言”(Preface)和“导语”(Introduction)中。例如,第3版“前言”(1935)仅一句话,告诉读者再次修订译文旨在使其“更接近于汉语原文”(bring it nearer to the Chinese)(Lyall,1935:vi)。值得一提的是,第2版“前言”(1925)不仅强调该版译文“比初版更加接近字词对应”(more nearly word for word than it

was in the first),而且指出汉语原文的两个特点:难懂(hard to understand)和多义(more than one interpretation),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总是易读的译文绝非“真实翻译”(true translation)(同上:v)。而篇幅稍长的“导语”写于1909年,一定意义上亦可看作初版的“前言”。这部分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孔子生平、《论语》的形成过程以及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又有春秋之前中国古代史简介,并谈到道家、墨家等思想。这些很大程度上也表明译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认知和深入了解。

经过细读赖氏《论语》英译本发现,为了使译文与原文“更加接近字词对应”,译者尤其注重原文的遣词造句和形式结构,比如原文较为突出的数字小句的行文特点,译文往往采用类似排比的洗练短语、清晰而果断的语势,使原文的字词概念和句式语序尽可能在译文中再现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概而言之,赖发洛通过运用多种具体翻译操作方法,贯彻以“字词对应”为基础的、倾向直译的翻译策略,较为有效地践行了以质直求真为特色的“真实翻译”思想。赖氏追求的“真实翻译”尽管不同于几乎同时出现的、本杰明所倡导的旨在再现“纯语言”(pure language)的“真正翻译”(real translation)思想,但两者又似乎至少在一点上是相似的:因为后者为了实现译文的透明性,也强调直译原文(literal rendering)的必要性(Benjamin,2004:21)。

基于以上对赖译本的研读和思考,笔者着手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初步拟订如下一个写作提纲。论文大致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引言、赖发洛及其《论语》英译本、翻译基本策略和具体方法、译本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分析和结语。其中,翻译基本策略为倾向直译且以“字词对应”为基础,具体翻译方法分为为四种,即字词对应、语序一致,字词对应、语序变换,字词调整、语序一致和字词调整、语序变换;译本的不足以翻译目的论为参照分为三类:悖离目的性法则的翻译失误、悖离连贯性法则的翻译失误和悖离忠实性法则的翻译失误,对每类译误又根据译本的具体情况加以细分,便于更好的例证和评析。

3、撰写与修改

论文撰写是整个论文工作的最重要阶段,也是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最多的阶段。论文初稿的撰写主要是基于以上拟订的提纲,虽然在写作过程中也碰到一些困难,但通过适当运用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所掌握的知识,最终得到有效的解决。譬如,细读赖发洛《论语》英译本时,笔者做了大量的笔记,众多的例子和不同的想法着实令人难以取舍。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及研究需要,决定围绕主题和材料价值来加以分类和取舍。此处通过一个具体的做法加以说明。基于四种具体翻译方法,自己首先为每一种方法挑选出典型的例句(暂不考虑译文的准确与否),然后抽样统计各类译文所占的大体比例,进而评判译文的整体风格特点。例如:

1. 字词对应语序一致: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第一”)

The Master said, Smooth words and fawning looks are seldom found with love.

2. 字词对应语序变换:

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先进第十一”)

Nor would they follow, said the Master, if told to kill their lord or father.

3. 字词调整语序一致: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第七”)

The Master’s manner was warm yet dignified. He was stern, but not fierce;humble, yet easy.

4. 字词调整语序变换:

子曰:“吾不如老农。”(“子路第十三”)

The Master said, An old husbandman knows more than I do.

根据笔者的粗略统计,这四类译文所占整个译文的比例大致为:第一类超过五分之三,第二类比第三类略多,但两者皆不足五分之一,而第四类最少,远低于十分之一。这一结果较为有力地支持了笔者对赖译本的判断,即译者贯彻“字词对应”为基础的、倾向直译的翻译策略,旨在诠释“真实翻译”的理念。

再如,囿于极为有限的参考文献,且线索难觅,自己想到专业课程所学的“滚雪球”文献检索法,运用后发现助益很大,效果颇佳。这里仅以查询译者Leonard A. Lyall的汉语名字为例加以说明。最初从掌握的资料来看,译者英文名字叫Leonard A. Lyall,然后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在一篇关于《论语》英译史的文章中发现其汉语音译名为莱尔;接下来,通过利用该汉语音译名及其原名查得一篇论文谈及此人曾为海关洋员,进而在《全球化视野:中国海关洋员与中西文化传播(1854-1950年)》一书中找到其更为常用的中文名:赖发洛,以及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还发现了译者的另一个中文名:兰雅。这样,通过对相关数据库再次就译者英文名和三个汉语名字进行逐一搜索,结果更为充分地表明赖发洛《论语》英译本的研究迄今尚付阙如。

关于修改文章,清梁章钜说:“百工冶器,必几经转换而后器成;我辈作文,亦必几经删润而后文成,其理一也。”(梁章钜,1973:1000)的确,要想写好论文,一个人必须在论文修改上下功夫。随着更多文献资料的查阅,笔者对论文初稿无论从遣词造句还是到篇章结构都进行了反复修改,既涉及到文中论点和论据的修正,也包括对所运用理论的调整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比如,论文初稿第四部分“译本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分析”有段补充说明赖氏译本特色的文字,包括“淡化译语(英语)形合之法,如用‘,’代替‘;’或连接词以贴近源语(汉语);用词基本不用缩略形式”等内容。后经反复斟酌,尤其考虑到论文内容和观点之间的相关性,最后决定将该文字移至第二部分“赖发洛及其《论语》英译本”,用以说明赖译本的特色。

关于文中的理论运用,笔者借鉴专业课程所学知识,如理论的'工具性、理论运用和学术价值的关系等,通过比较不同翻译流派理论的特点,结合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最终决定选用翻译目的论来分类评鉴赖译本,并有效地揭示赖氏译本追求英语译文“更接近于汉语原文”、最大限度地实现以理想化“真实翻译”为标志的翻译目的。

4、文体和引用之规范

翻译研究论文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既需要体现学术论文的基本性质,又应当符合学术论文的规范要求。其中,符合文体和引用的规范是对一篇合格的学术论文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关于学术论文的文体,要求十分丰富,包括从语态到语气,从术语的运用到避免歧视用语等内容。如关于术语,不仅要意识到使用专业术语的必要性,也要注意语言精炼,尽量少用术语,更要避免歧义。鉴于此,笔者在撰写尤其修改赖译本研究论文时都进行了仔细参照和认真检验,对那些欠妥如口语化的表达甚至讹误之处,如对翻译目的论个别术语的误用,都逐一加以修正和改善。

引用的规范对撰写合格的翻译研究论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就引用而言,文章切忌断章取义,并应关注引用的核实及可靠性。为了避免引用的断章取义,熟悉引用文字的上下文十分关键。自己清楚记得老师曾在专业课上要求学生课后做引用查证练习,其中就有查阅“学而优则仕”的上下文。通过查阅,自己发现该语源自《论语》的“子张第十九”篇,上文是“仕而优则学”,并惊奇地发现该语为子夏所说,而非孔子所言。显然,这样的查证很有利于对该语的全面理解和准确使用。在修改关于赖译本研究的论文时,笔者努力查实引文,确保引用的可靠性。比如,为了更好地理解赖发洛所追求的“真实翻译”的涵义,文中引入了本杰明的“真正翻译”思想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

为了查得“真正翻译”的出处,笔者在不同数据库中找到许多涉及该思想的论文,但基本上都是给出较为笼统的汉语解读,甚至还存在抵牾之处。为了更好地把握该思想,自己通过追根溯源,最终找到其原文具体出处,并发现本杰明这一思想与其“纯语言”哲学观密不可分,加深了对该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其实,为了引用的规范,本篇论文也是如此。譬如,上文引用了清朝学者梁章钜有关作文修改之语,最初找到的出处有二:《退庵论文》和《退庵随笔》,且没有出版社、具体页码等信息。通过多次搜索和查阅,笔者最终在《退庵随笔》第十九卷“学文”中查得原文,并通过阅读下文——有关欧阳修对《昼锦堂记》原稿起首两句的修改,更好地理解了引文,尤其是修改之于作文的重要性。

  • 索引序列
  • 英语研究论文读写教程1翻译
  • 英语研究论文读写教程翻译第一章
  • 英语研究论文读写教程庞红梅翻译
  • 英语研究论文教程课文翻译
  • 英语研究论文写作教材翻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