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环境经济学研究生论文

环境经济学研究生论文

发布时间:

环境经济学研究生论文

摘要 环境污染和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本文从经济学角度结合实例对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环境污染 经济学分析 治理建议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社会性的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对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共同财富.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例如,一户人家在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把屋子周围布置得像个花园。居住环境变得十分幽雅。但实际的得益者并不只限于这户人家.因为邻居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改进.此类行为都产生一些没有办法完全收归私有的利益。反过来说,环境被破坏带来的影响也是公共性的。例如,各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建筑工程形成的噪音与尘土飞扬等都污染或破坏了环境,这些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伤害,都没有由污染者或环境破坏者本身负担.这就是环境效益的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外部性影响导致市场失灵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1.1 外部不经济(或负的外部性) 在健全的产权体系中.市场制度通过价格机制使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但是在产权不明晰情况下,经济活动必然产生经济的外部性.从而导致经济活动中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产生“市场失灵”。由于环境本身所固有的公共特性.其外部性表现得相当明显。环境损害行为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譬如,对大气、河流的污染,其成本通常都是由全社会共同承担.而相应的收益却为造成破坏的市场主体所独享。由于私人成本对社会成本的偏离.私人的最优经济活动水平也必然偏离社会的最优状态.其现实表现就是污染产品生产过多导致污染超标,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假定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有毒气体。对周围的群众造成危害。即具有负的外部性,那就意味着私人成本(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即社会为企业生产所付出的代价)。 1.2 外部经济(或正的外部性) 环境保护行为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即市场主体对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利益并不能独享却要独自承担环境改善的全部成本。譬如,上游居民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使下游居民受益.却往往不能得到下游居民的补偿。所以。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就会产生广泛的“搭便车”的行为.即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都不愿为环保行动付费而会乐意坐享其成。这必然导致环境保护行为供给的严重不足。 如果某居民植树造林改善环境,他获得的私人收益是低的。但社会所得到的社会收益是大的.即具有正的外部性。那么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但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若有外部经济存在的话,则行为者因得不到全部好处,自然不愿意生产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的产量。结果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所以,由于外部性影响。市场机制并不能使环境质量在经济扩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保障.从而出现“市场失灵”。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2 治理环境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2.1 实行征税或补贴的政策 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政府应征税,其数额应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它成员造成的损失.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 使其因此而承担污染成本从而消除外部影响。对造成外部经济的居民(或企业)。政府则可以采取补贴的办法,使居民(或企业)的私人收益与社会利益相等。无论是何种情况.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收益与相应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相等。则资源配置便可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2.2 界定环境资源产权关系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产品.其产权关系界定不清晰,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外部性问题。所以,将产权途径引入环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强化市场机制的 运行并补充政府的干预,促进环境管理优化。作为政府,主要通过设计制度、保护产权,使环境保护与私人经济主体的利润紧密相连。使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达到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2.2 界定环境资源产权关系 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产品.其产权关系界定不清晰,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外部性问题。所以,将产权途径引入环境治理.可以有效地强化市场机制的运行并补充政府的干预,促进环境管理优化。作为政府,主要通过设计制度、保护产权,使环境保护与私人经济主体的利润紧密相连。使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达到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2.3 加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 环保投入的实质是对环境的一种补偿.是实现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保证 发达国家环境治理的经验表明,要控制环境恶化的趋势。环保投入须达到GDP的1.5% ,要使环境改善须达到GDP的2.5%。而我国环保投入一直以来都低于GDP的1.5% .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我国的环境“透支”已相当严重。因此,要使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就必须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2.4 加大审计部门对环保资金使用的跟踪检查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投入资金也呈逐年增加趋势。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保建设.同时又对环境污染单位执行排污收费制度.环保资金的一收一支构成环境审计的主要内容。审计部门要加强对环保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检查.建立环境治理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反馈报告制度.对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性做出审计。通过审计,既能监督此类资金是否得到合理合法的使用.又能充分发挥环保资金的效益。 2.5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充分利用宣传、教育阵地、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学校、文艺、广告牌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大力宣传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通过宣传,强化全民生态和环保意识。同时,还要利用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人口日、世界动物日等纪念日对青少年开展环保教育.加深巩固下一代的环境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6 建立公众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监督制度 环境资源公共物品与行为外部性两个特点。市场价格只能反映局部性私人成本.不能充分反映全部整体性成本,这样,导致经济行为失去制约,产生市场失灵。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公民社会能动性的参与特点。加强对环境污染单位个人和群体的监督,利用公民社会的自主力量.建立公众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监督制度.弥补政府管制与市场机制的不足。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作为京城一名身在环保社团中的大学生,最后我想就我参加一些青年环保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和信息,结合以上理论分析来谈谈一些想法。 北京市的西部、北部所毗邻的燕山,是北京的后花园,它是北京市民带来周末休闲的好地方。北京的东南接入华北平原,是一片开阔地一直到海,水汽充足,这也就是为什么北京的东南部常常会起雾的原因。但说到北京城里远眺时的雾呢,实际上天气预报从某个时候已经改变了说法——叫“霾”,霾和雾直观的区别就是颜色,自然的雾气都是乳白色的,而北京的雾气却是灰色的,因为北京尤其是市区的大气污染,已经从以二氧化硫等化工废气为主转变成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了,这也就意味着为北京的空气污染“贡献”最大的不是那些高耸的烟囱,而是我们身边川流不息的车流了。这也是北京最大的环境问题——至少对一个普通市民来说是这样。这也正如同前面的分析,北京越来越多的市民拥有私家车,他们享受便利的同时,整体上给环境造成了污染,但这种破坏又不能明确让他们来负责和修复,所以北京市现在采取尾号限行的手段,既缓解了交通压力,又控制了污染,使得北京近段时间经常可以看到蓝天——当然我个人以为这种限制市民行车的强制性措施并不是根本方法,但目前来说大概是比较有效的。如同造纸等关系民生的污染工业一样,我们也不可能将其一棒子打死,只能尽可能降低其污染程度。 至于北京春天的沙尘,那的确是外来因素,内蒙浑善达克沙地在北京上游,蒙古极低的植被覆盖率也为西伯利亚寒流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沙源。所以,要想根治北京春天的沙尘暴,还要从三北防护林说起。根据一些资料,某些地方所谓的防护林,实际上仅有的几棵小树都细如铁丝,这样的林子怎么能用来固沙呢。三北防护林,虽然一些地方初见成效,譬如多伦等等,但是任务还是很艰巨的,商都、化德、正镶白旗一线的草原沙化不是一般的严重,那里不是白色的世界就是黄色的世界。就是在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也有点点沙地。所以,北京的空气问题,还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解决的,这不仅需要北京自己的努力,而且需要上游省市的配合。毕竟北京作为北方远海的城市,可以说什么也没有。这也同之前的分析一样,因为不用负责,如果上游地区的政府只顾自己辖区的经济发展而不顾对下游城市的危害,那环境问题无法解决。 另外还有一个个人建议是之前没有明确提出来的,针对北京来说,就是发挥北京高校环保社团和周边环保民间组织的作用。从西方经济学理论上看,一个理性的个体确实都在追求获得的收益最大化,但青年人在此之外又确实对环保拥有不计收益的热情,虽然他们能做的事情也许并不专业,但其对社会的影响力,只要官方加以鼓励和支持,是会有不小成效的。而他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空有热情投入,换来的却多是鼓励而少有实际意义上的支持,这也如同经济学一样,个体的收益或亏空都不足以影响整个社会群体。所以我觉得国家在采取宏观手段的同时,也应尽可能对这些志愿者们加以引导,让环保从一个“大人物们的任务”转变为“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浅谈生态环境的外部性与环境经济政策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外部性概念引入环境保护领域,是为了寻找促使外部性问题内在化的有效方式,以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外部性,主要是生产和消费的负外部性。环境经济政策是国家环境当局从影响成本―收益入手,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选择,以便最终有利于环境的一种政策手段,其主要目标之一是最大限度地减弱以至消除其外部性的影响,将外部性问题内在化。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环境外部性;环境经济政策

生态环境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繁衍的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即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如外来物种入侵、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具有经济学特征,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经济特征是效益的公共性和外部性,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外部性,主要是生产和消费的负外部性。为了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需要对外部性进行治理。

一、环境外部性产生的原因

外部性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它是指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益的不一致,从而导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外部性理论是在20世纪初由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庇古提出,后经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马歇尔发展而形成。外部性也称作溢出效应、外部影响、外部效应,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的影响,即对他人产生有利的或不利的影响,但不需要他人对此支付报酬或进行补偿的活动。依据作用效果进行分类,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的外部性也称作外部经济,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得到相应的补偿。负的外部性也称外部不经济,指的是个体的经济活动或行为使其他社会成员受损,但他自己却没有承担相应的成本。

环境外部性有正、负之分。如上游居民种树,保持水土,下游居民的用水得到保障,这是环境正外部性;上游伐木造成洪水泛滥和水土流失,对下游的种植、灌溉运输和工业生产产生不良影响,这是环境负外部性。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外部性,主要是生产和消费的负外部性,尤其是生产的负外部性。一个社会个体包括个人或企业等在经济活动中不顾及环境成本,将自身的利益建立在将成本分散为社会承担,它会导致低效率的社会资源配置状态和生态环境污染、恶化的负面影响,是典型的个体成本外溢的负外部性问题。

环境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大致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产权模糊是外部性尤其是负外部性的一个典型来源。由于生态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物品――公共产品,使用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产品的产权通常是不明晰的,任何人无法用有效的手段阻止他人对某一公共产品的使用。这样的环境资源,私人对其的损耗和破坏带来的后果皆由社会分担,因而会刺激单个利益主体对其的过度利用,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经济消极外部性的产生,于是,“公地悲剧”必然会不断上演,即出现了大量的把好处留给自己、坏处转嫁给社会的“搭便车”现象。

二是“市场缺陷”导致负外部性。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经济人”在谋取自身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促进社会福利,自利心对社会不仅没有坏处,甚至比社会关怀更能促进社会福利。但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或者说有一定范围的,那就是产权首先必须是明晰的。公共产权是未加明确界定的产权,它将带来“市场失灵”,导致很大的外部性。

三是“利益分散”下产生外部性问题。无论在何种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都是分散进行的,各经济主体在利益上有其相对独立性。由于有意识地增加外部成本同降低其私人内部成本紧密相连,私人的生产活动易通过对此种物品的破坏构成对他人和社会的危害,而这种危害并没有作为成本反映在私人的生产成本中,因而各个经济主体通常只考虑内部成本与效益,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使外部性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环境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回答了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破坏为什么会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有效地利用法律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市场和政府在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它们能有效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另一方面,环境负外部性又是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的重要表现。

市场在环境领域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或者更为准确的说市场之于环境保护是有缺陷的,失灵的。公共产权是未加明确界定的产权,它将带来“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使外部性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产权制度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基本前提,只有把产权相关的责、权、利界定清晰并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与监督,才能充分调动资源所有者和经营者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积极性。“所有人的财产,就不是任何人的财产,所有人都可自由取得的财富对任何人都没有价值,因为一个人如果愚蠢到要等个合适的时候来使用这笔财富,他只会发现别人已经捷足先登了。”

这样,对于公共资源,每一个人在开发利用的同时,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他不会去珍惜公共资源,由此产生的成本就有可能让共同体内的其他成员承担。产权不清晰是生产效率低下的原因,也是环境资源受到破坏的原因之一。最典型的例证是公共牧场,由于公共草场无人负责,人人都抱着“不用白不用”的心理去放牧自家的羊,导致过度滥用,草场毁坏。在中国,环境资源的产权存在隶属关系混乱,产权未加界定或界定不清,或名义产权和实际产权脱节,这导致已有使用权和收益权受侵犯的事件频频发生。

市场失灵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许多环境资源属于公有财产,根本不可能明确产权或建立产权和市场的交易成本太高,从而导致外部性。一些环境资源不能界定产权主要是因为不具有独占性和排它性,即某一个人享用、受益的同时不能阻止他人一起享用、受益。如大气和深海资源就很难建立有效的产权,即使划定了产权,但监视、保护起来难度很大。生物多样性的产权界定成本高得无法估计,有可能达到人类无法承受的地步。

基于这一点,如果明确其产权,由某个人独占使用,整个社会将难以接受。这样的环境资源,私人对其的损耗和破坏带来的后果皆由社会分担,因而会刺激单个利益主体对其的过度利用,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导致经济负外部性的产生。对于基础资源的开发、加工与分配,市场运作富有效率,能产生足够激励;而对于污染废弃物的处理,市场运作失灵,几乎完全没有效率。

这是因为,大气和水等资源具有公共资源的属性,污染物排放是对共有资源的破坏,但这种破坏发生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之外的市场外部,不受市场力量的约束。在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还有一片市场失灵空间――即那些没有市场价值的资源,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以及许多没有被人们开发利用的动植物品种等。前面所说的外部性,不论是排污也好,还是公有资源的收获,它们都有市场收益。而那些没有市场价值的资源,不存在市场利用问题,只是伴随着其他经济活动而被随意处置。

实际上,它们并不是没有价值,只不过是没有直接的使用价值罢了。以生态系统功能为例,如一片森林,可以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吸收二氧化碳,从而减轻河流淤塞和污染,但这种没有直接使用价值的资源,在现实市场交易中价格为零,因而市场活动主体涉足这些领域动力不足或根本不愿投资,进而也不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政府可通过建立政策和改革制度来纠正市场失灵,使外部性问题得以解决。但有时政府制定的政策却不能纠正市场失灵,反而把市场进一步扭曲,导致政策失效。

一是国家宏观决策可能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二是环境政策本身存在失误,会加速环境资源的退化。如有些国家的法律许可污染者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地区出于产业升级的需要,会把一些低技术,低附加值,高污染的行业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一些政府明知其对环境有害却允许其投资。许多地方受不当政绩观的影响,片面追求GDP增长:一方面,盲目发展高耗能、重污染产业,同时包庇纵容违法排污行为;一方面对治污工程不重视,没有积极筹集治污资金或未安排资金用于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

政府的这些短期行为多半是出于经济的考虑,为了优先发展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因而外部性始终伴随决策全过程。如果政府对环境资源这一公共物品采取不恰当的补贴和税收形式从而对价格机制进行干预,使得价格偏离真正资源成本,也会产生极大的外部性。另外由于存在信息不足与扭曲,政府实施的时滞和寻租活动等问题,而且政府代理人有自己的利益动机,行为受各利益集团影响,加上政府干涉也需要成本,导致政府失灵,影响生态环境的维护和改善。政策失效带来的结果可能比市场失灵更糟,把本来正常运行的市场机制扭曲了或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出面干预时政府却没有反应,还有可能就是政府自身政策目标是成功的,但是对环境却产生了外部效应。

三、外部性问题内在化的环境经济政策

为了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需要对外部性进行治理。环境负外部性是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的突出表现,而且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在解决外部性问题时,应结合使用市场调节和政府规制等方法,保证在明晰产权等市场机制运作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环境管理作用,使外部性问题内部化,促进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经济政策是国家环境当局从影响成本―收益入手,引导经济当事人进行选择,以便最终有利于环境的一种政策手段。因此,最大限度地减弱以至消除环境问题的负外部性的影响,将(下转300页)(上接292页)外部性问题内在化,是环境经济政策的目标。

政府可以采用直接管制、税收和补贴等方式来解决外部性问题。政策工具主要有创建市场(明晰产权、可交易的许可证如排污许可证和开采许可证),利用市场(补贴、环境税费、执行债券、押金―退款制度),环境规制(标准、禁令、执照、责任、不可交易的许可证和配额),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加贴标签、社区参与)。具体有两大环境经济手段:一是庇古手段,即所谓市场失灵,必须通过政府直接干预解决环境问题,包括税收、补贴、押金―退款。

具体来说,就是由政府给负外部性确定一个合理的负价格,由负外部性的制造者承担全部外部费用,通过这种征税和补贴,就可以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这种政策建议后来被称为“庇古税”。二是科斯手段,通过政府借助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包括私人合约、排污权交易。科斯认为,外部性的产生是由于产权没有界定清晰,而有效的产权可以降低甚至消除外部性。自然资源等环境要素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通过产权的明晰来使外部性内在化,因为自然资源禀赋使用价值、物质性效用等属性,构成了自然资源价格的内在依据;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及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是自然资源具有价格的外在依据。

长期以来,中国在环境经济领域主要使用倾向于政府干预的环境经济手段。现在,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解决环境经济问题的路径选择和使用手段也正经历着重大改革,新的排污收费制度已经颁布,排污权交易制度正在由试点向全面铺开的阶段过渡。由于环境资源禀赋的自然性与其开发利用的社会性的冲突,使得环境资源的产权安排不可能采取单一的私有产权结构,而应通过私有产权、公共产权和国家产权的结合性安排,来内化负外部性,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改革后的排污收费制度也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中.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刘春发.竞争均衡下的森林外部性以及其经济学意义[J].林业经济问题,2008,(2):109-112.

[3]樊胜岳,等.生态经济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99.

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除了人们未能认识自然生态规律外,从经济原因上分析,主要是人们没有全面权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只考虑近期的直接的经济效果,忽视了经济发展给自然和社会带来的长远的影响。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经济学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

2. 沿海农业区施用农药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方法与案例研究

3. 江苏省森林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FEES)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优化

4. 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5. 环境经济综合核算问题研究

6. 辽宁省环境效率时空差异分析及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7. 中国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研究

8.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成都市能源—环境—经济3E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9. 环境经济政策下环保投资的中日对比研究

10. 基于环境经济视角的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11. 欠发达地区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系统仿真研究

12. 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3.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与引资绩效

14. 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政策工具及前景

15. 环境经济学在中国的最新进展与展望

16. 论我国的环境经济学学科体系建设

17. 环境经济学:中国的进展与展望

18. 环境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完善

19. 经济学的新领域:环境经济学

20. 水环境生态价值的定量分析——以XX市为例

1. 低碳旅游——环境经济价值实现的新方向

2. 环境经济外部性的内部化路径比较分析

3. 环境经济政策对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4. 规模化畜牧养殖废弃物处理的环境经济优化研究——基于生态经济模型的分析

5. 甘肃省能源消费与环境、经济关系研究

6. 甘肃省农村地区生物质能源环境经济益研究

7.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人工林作业资源—环境—经济影响研究

8. 环境经济损失评估理论及应用研究

9. 奇台绿洲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协调研究

10. 非点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的环境经济评价

11. 环境经济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

1.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2. 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评价与应用

3. 南方农村沼气发展新模式的环境经济分析

4. 我国生活垃圾处置市场的环境经济政策选择

5. 中国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需求量研究

6. 关于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核算理论与方法的改进

7. 构建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环境经济手段研究——以福建省九龙江流域为例

8. 我国环境污染、环境健康、环境经济与发展战略

9. 我国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测度方法综述

10. 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环境经济政策应用及研究进展

环境经济研究论文

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除了人们未能认识自然生态规律外,从经济原因上分析,主要是人们没有全面权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只考虑近期的直接的经济效果,忽视了经济发展给自然和社会带来的长远的影响。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经济学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

2. 沿海农业区施用农药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方法与案例研究

3. 江苏省森林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FEES)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优化

4. 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5. 环境经济综合核算问题研究

6. 辽宁省环境效率时空差异分析及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7. 中国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研究

8.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成都市能源—环境—经济3E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9. 环境经济政策下环保投资的中日对比研究

10. 基于环境经济视角的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11. 欠发达地区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系统仿真研究

12. 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3.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与引资绩效

14. 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政策工具及前景

15. 环境经济学在中国的最新进展与展望

16. 论我国的环境经济学学科体系建设

17. 环境经济学:中国的进展与展望

18. 环境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完善

19. 经济学的新领域:环境经济学

20. 水环境生态价值的定量分析——以XX市为例

1. 低碳旅游——环境经济价值实现的新方向

2. 环境经济外部性的内部化路径比较分析

3. 环境经济政策对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4. 规模化畜牧养殖废弃物处理的环境经济优化研究——基于生态经济模型的分析

5. 甘肃省能源消费与环境、经济关系研究

6. 甘肃省农村地区生物质能源环境经济益研究

7.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人工林作业资源—环境—经济影响研究

8. 环境经济损失评估理论及应用研究

9. 奇台绿洲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协调研究

10. 非点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的环境经济评价

11. 环境经济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

1.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2. 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评价与应用

3. 南方农村沼气发展新模式的环境经济分析

4. 我国生活垃圾处置市场的环境经济政策选择

5. 中国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需求量研究

6. 关于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核算理论与方法的改进

7. 构建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环境经济手段研究——以福建省九龙江流域为例

8. 我国环境污染、环境健康、环境经济与发展战略

9. 我国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测度方法综述

10. 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环境经济政策应用及研究进展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环境科学和经济学之间交叉的边缘学科,主要讨论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并以基本的环境经济学原理为环境保护政策和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浅谈环境经济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工程项目环境经济评价及研究

摘 要: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角度出发,提出环境经济评价。进而对环境经济评价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及建设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并对环境经济指标体系的作用、构成等进行综述。总结了一些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原则的环境经济评价方法。

关键词: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评价;环境经济评价指标

0 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展,环境经济评估在工程项目的整个评价体系中更是不可或缺的。如将资源、环境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就是环境经济评估在经济发展体系中的一大应用。

在我国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下,经济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得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抛弃。

1 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的概念

环境经济学就是综合运用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发展同环境的相互关系,寻求经济发展同环境质量之间的协调和动态平衡的科学。它着重解决的课题是:研究经济轰动的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并用这种效应转变为经济信息反馈到国民经济平衡与核算中去,为正确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进行各项经济决策,为选择解决环境问题的现实可行方案,提供理论和方法的依据。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结合部,也就是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合理调节经济在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物质交换,使经济活动既取得最佳的综合的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保护和改善环境。

环境经济学的任务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主要以下三方面:

(1)研究经济发展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并正确估计生产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的近期的和远期的影响。

(2)保护环境要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佳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发展经济要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条件,并是之最适化。

2 环境经济评价的重要性

环境经济评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针对我国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进行环境经济评估更是尤为重要的。这是因为:一、大多数环境污染与生态的破坏,是人类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的产物,只有掌握了经济规律,正确地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科学地安排经济活动,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的破坏。二、防治污染,保护、改善环境,需要占用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本身也是一项经济活动,只有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这项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并取得好的效果,否则就有流于奢求或空谈的危险。三、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尽管直接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它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又受这种关系得制约与影响。

环境经济评价对于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性

经济评价是一个项目是否可行的关键性因素,而环境作为影响经济的一个因素,更是应该被纳入工程建设项目的评价中。否则,不仅对于项目的正常实施造成干扰,也会对整个市场、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3 环境经济指标

环境经济指标

环境经济评价的指标:功能替代价值法,费用价值法。确定排污收费标准,通过技术改造,把“三废”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科学研究,大搞综合利用,实现“三废”资源化。结合压缩基本建设规模,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结合农业机构和农业布局的调整,开展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工作。

环境经济指标体系的作用

(1)可以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经济管理与环境管理紧密地联系起来,促进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彻底解决发展与环境的“两层皮”问题。

(2)可以使保护环境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指标,使各地区、各部门都有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和近期的努力方向,把环境保护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只有目标明确、指标具体,才能有利于促进企业各项管理工作,加强环境资源管理工作。

(3)可以把环境管理工作由定性定量管理,提高到更加有效的定性和全定量管理,为实行环境保护经济责任制,考核评比、群众参加环境管理创造条件。

环境经济指标体系的构成

环境经济指标体系的构成如下表所示,该指标体系适用于国家(地方)、部门(行业)及企业各层次使用。

约束指标产业结构、经济密度、人口密度、环保投资与效益评价、资源保护、环保与再生产投资效益平衡、环保对发展生产影响、环保投资与环境净损失平衡、环保与固定资产投资对比、环保投资与消费总额平衡、环保损失与国民收入平衡、污染物排放

4 几种环境评价方法

环境经济评价方法的概念

环境评价是指对环境的状况、质量和环境所提供的服务的经济价值进行的定量评价。

环境经济学方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之一,它的核心思想是将自然资源存量或人类活动造成的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损失通过评估预算用经济价值进行计量,运用效益费用分析方法决定资源的配置。目前有绿色GNP、世界银行新的财富核算制度,等等。

几种环境评价方法

资源与环境核算主要有两种方法:实物核算和价值核算。所谓实物核算是用物理单位表示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流量和存量,而价值核算则用统一的货币价值,对环境物品和劳务进行亨利浪,二者并不是独立的,实物核算时价值核算的前提或基础。

环境价值评价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市场价值法:①生产率变动分析法;②人力资本法;③旅行费用法。

(2)有效成本法

(3)置换成本法和重新选址法

5 总结

环境经济评价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综合了环境对其的影响的因素所提出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一种评价体系,但是在有这样的评价体系结构上,国家还需要设立更多明确的方针、政策,诸如现行的收取资源税就是我们在提高环境经济方面所设立的一项政策。

除此之外,还可采取的措施有:

(1)从资源的综合勘探、综合评价、综合研究、综合开发、同步建设和联合经营等多方面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

(2)在产业结构的安排上,应采取以下措施:A、发展燃料的预处理部门;B、安排好工业生产与清除污染部门和环保设备制造部门的比例关系;C、逐步推行“三废”治理和回收利用的专业化、企业化和社会化,组织专门的环保咨询和服务公司,面向社会,特别是为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服务。

(3)改进能源结构与供热方式;

(4)合理布局生产力。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注重研究解决好:A、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合理确定城镇和工业基地的性质、发展方向、部门构成与规模,防止过分集中和过分分散两种偏向,严格控制现有大城市的规模,积极发展卫星城镇,多建中、小城市;B、搞好城镇规划和城镇内部的功能分区及其配置,防止严重污染环境的工厂建在城市上风向、水源上游和居民稠密区;C、对与原料副产品和“三废”的利用有密切关系的工厂,应采取企业群成组布局的形式,如煤矿――坑口电站――利用电站粉煤灰的建材厂,有色冶炼厂――硫酸厂,森林采伐场――材料加工场――林产化工厂;D、综合考虑不同性质工厂的排污总量,合理选择厂址;(5)逐步改变我国农业的部门构成,提高林牧比重,扩大森力面积。

总之,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立适宜的环境经济评价体系是必须的,也是对我国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

参考文献

[1]陈栋生.工业布局与环境经济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下页带来更多的浅谈环境经济学论文

环境经济是近十几年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求问题解决的合理途径以及环境保护和改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最佳方法。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与经济研究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谈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协调研究进展

【摘要】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环境问题也越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涉及多方面的关系,需要对相关的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对与经济发展和环境协调相关的市场因素、政策导向、技术水平等进行结构式的分析。当前我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明显,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促进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

0 引言

在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环境问题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日益突出,我国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起步晚,环境问题也是在近年来逐渐受到社会的共同关注,环境的污染、破坏以及如何进行保护的问题成为研究的关键问题,同时环境问题也影响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眼前的首要问题,笔者以下从研究的进展来分析经济与环境的协调问题。

1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分析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研究是我国现代社会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在发展中都要面对的问题,当前我国环境问题较为严重,主要是由于过去我国在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上存在着认识上的不清,关于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需要及时的解决

在经济快速大规模发展的背后,我国的环境问题也越加复杂,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首先,在水污染的影响下,地表水、地下水、湖泊水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人们的饮用水安全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人们的生活废水和工业生产的污水排放也加剧了水体的污染。其次,关于大气污染,众所周知,近年来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热门词汇,大气污染已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直接的危害,大气污染的原因主要是日益扩大的工业生产导致的污染物排放,大气污染导致的酸雨现象也是严重的污染,同时酸雨也有着极其严重的损害。再次,关于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在十年内增长了近12%,虽然在处理固体废弃物的技术和效果上也相比过去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在废物的回收利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有效的结合先进的废弃物处理技术和有效的回收利用技术,才能使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更加全面有效。

环境问题对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不良影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期初环境问题没太引起重视,因此在环境的监管和治理问题上也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我国经济取得了腾飞式的发展,其中必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也逐渐显现,成为了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必然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保护、管理和监测也逐步加强。近几年,环境事故的发生虽有所下降,造成的损失也有所降低,但是解决环境问题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尤其是从保护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更要长期坚持,为经济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我国重视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不够

我国在社会的发展战略上一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环境的保护力度上一直无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一点与发达国家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在环境保护上的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环境保护的标准过低,制定环境保护政策的依据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在这样较低的标准下,必然会产生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环境保护的国家标准中,与国外很多国家的环境保护标准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标准设置过低,使环境污染具有合法依据,很多的工业生产企业不但依据标准排放污染物,有时甚至违法排放污染物。此外,在世界环境污染地区的严重排名上,中国以最多的污染城市比例位居前列。

2 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理论

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工程,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需要综合各种关系进行分析才能得出协调发展的有价值的结论。

地理学为经济与环境研究提供布局与调控依据

地理学的理论本质上是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地理学中人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典型的地域性特征,只有在地域性特征基础上处理好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协调发展。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发展中要注意处理好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对经济与环境及所涉及的各要素进行科学的调控,使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对此,很多的研究人员、学者都提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系统构造方案以及评价体系等。

经济学为经济与环境研究提供目的性指导

依照经济学的观点,经济与环境之间是独立存在并发展的,认为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也认为环境的问题的解决需要靠市场和政府进行解决;环境理论中认为环境问题是无法完全消除的,但是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个协调性的关系。最新的研究中对过去经济价值核算理论有了重大的突破,过去没有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破坏等考虑到生产成本中,新的理论认为经济与环境的一体化才能真正核算出国民经济的成本,这也是绿色GDP概念提出的原理之一。

生态学原理为经济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

生态学中包含着一种经济生态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经济的发展应当与生态环境协调,环境不只是经济的外部性因素,环境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结构。近年来生态学研究中出现了稳定经济的理论,该理论提出经济发展中要实现投入与输出相适应,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友好发展。 3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市场导向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

从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产生来看,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实际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导致环境问题恶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导向的失误,在市场中价格没有反映出包括环境成本在内的价值,使得对环境的使用出现了过度性,市场导向中对环境和资源的分配及使用出现错误引导,使得环境问题日益加剧。

政策干预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

在市场导向出现错误引导时,政府的政策干预就成为了必要,因此对环境政策的研究也是近年来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的重要内容,政策的干预不只是为了纠正市场导向的偏差,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是政策的考量要素,因此政府政策的引导往往是越来越强化经济发展的目标,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因此,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单纯的依靠政策干预还是无法实现协调发展目标的,要综合科学有效的市场引导、有力度的市场支持、还要注重新技术的应用。

新技术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

在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中普遍认为新技术的应用将成为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矛盾的主要手段,很多研究人员都提出在环境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力度,对解决环境问题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同时也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和促进作用。因为科学合理的环境布局对于引导市场、优化经济结构以及解决就业等都是由积极意义的。解决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依靠技术是十分乐观的,这一应用进程也在逐步实施和加快,未来还要加大对技术的研究和投入,为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4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展望

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世界性的问题,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一直十分重视,对经济与环境协调的研究也在不断进步,但是研究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不足,包括对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还不够深入透彻,缺乏本质性的认识;经济与环境统一性的系统包含的要素十分广泛和复杂,但从几个学科领域进行研究还不足以支撑体系的建设;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还存在地域上的差别,运用统一的理论和框架进行规范指导是存在很多不适应的;此外还有其他的不足,再次不做一一赘述。

针对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应当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涉及的多领域、多学科进行更加系统科学的综合分析,研究工作要多角度分层次的进行,包括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相互影响的过程、发展趋势等等。同时研究工作还要在现有的理论系统基础上不断的扩大和完善,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同时针对关键因素和重要地区进行具体深入的剖析,形成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树立典型。现代研究工作还要不断的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为理论研究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和提供辅助。

【参考文献】

[1]王瑞华,李淑英.《论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J].经济管理.2010(05).

[2]李国柱.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计量分析[D].沈阳:辽宁大学,2011.

[3]剧宇宏.绿色产业的发展与环境法修改[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7年.

>>>下页带来更多的环境与经济研究论文

经济环境研究论文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环境科学和经济学之间交叉的边缘学科,主要讨论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并以基本的环境经济学原理为环境保护政策和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浅谈环境经济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工程项目环境经济评价及研究

摘 要: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角度出发,提出环境经济评价。进而对环境经济评价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及建设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并对环境经济指标体系的作用、构成等进行综述。总结了一些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原则的环境经济评价方法。

关键词: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评价;环境经济评价指标

0 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展,环境经济评估在工程项目的整个评价体系中更是不可或缺的。如将资源、环境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就是环境经济评估在经济发展体系中的一大应用。

在我国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下,经济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得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抛弃。

1 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的概念

环境经济学就是综合运用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发展同环境的相互关系,寻求经济发展同环境质量之间的协调和动态平衡的科学。它着重解决的课题是:研究经济轰动的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并用这种效应转变为经济信息反馈到国民经济平衡与核算中去,为正确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进行各项经济决策,为选择解决环境问题的现实可行方案,提供理论和方法的依据。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结合部,也就是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合理调节经济在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物质交换,使经济活动既取得最佳的综合的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保护和改善环境。

环境经济学的任务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主要以下三方面:

(1)研究经济发展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并正确估计生产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的近期的和远期的影响。

(2)保护环境要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佳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发展经济要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条件,并是之最适化。

2 环境经济评价的重要性

环境经济评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针对我国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进行环境经济评估更是尤为重要的。这是因为:一、大多数环境污染与生态的破坏,是人类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的产物,只有掌握了经济规律,正确地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科学地安排经济活动,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的破坏。二、防治污染,保护、改善环境,需要占用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本身也是一项经济活动,只有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这项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并取得好的效果,否则就有流于奢求或空谈的危险。三、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尽管直接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它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又受这种关系得制约与影响。

环境经济评价对于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性

经济评价是一个项目是否可行的关键性因素,而环境作为影响经济的一个因素,更是应该被纳入工程建设项目的评价中。否则,不仅对于项目的正常实施造成干扰,也会对整个市场、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3 环境经济指标

环境经济指标

环境经济评价的指标:功能替代价值法,费用价值法。确定排污收费标准,通过技术改造,把“三废”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科学研究,大搞综合利用,实现“三废”资源化。结合压缩基本建设规模,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结合农业机构和农业布局的调整,开展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工作。

环境经济指标体系的作用

(1)可以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经济管理与环境管理紧密地联系起来,促进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彻底解决发展与环境的“两层皮”问题。

(2)可以使保护环境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指标,使各地区、各部门都有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和近期的努力方向,把环境保护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只有目标明确、指标具体,才能有利于促进企业各项管理工作,加强环境资源管理工作。

(3)可以把环境管理工作由定性定量管理,提高到更加有效的定性和全定量管理,为实行环境保护经济责任制,考核评比、群众参加环境管理创造条件。

环境经济指标体系的构成

环境经济指标体系的构成如下表所示,该指标体系适用于国家(地方)、部门(行业)及企业各层次使用。

约束指标产业结构、经济密度、人口密度、环保投资与效益评价、资源保护、环保与再生产投资效益平衡、环保对发展生产影响、环保投资与环境净损失平衡、环保与固定资产投资对比、环保投资与消费总额平衡、环保损失与国民收入平衡、污染物排放

4 几种环境评价方法

环境经济评价方法的概念

环境评价是指对环境的状况、质量和环境所提供的服务的经济价值进行的定量评价。

环境经济学方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之一,它的核心思想是将自然资源存量或人类活动造成的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损失通过评估预算用经济价值进行计量,运用效益费用分析方法决定资源的配置。目前有绿色GNP、世界银行新的财富核算制度,等等。

几种环境评价方法

资源与环境核算主要有两种方法:实物核算和价值核算。所谓实物核算是用物理单位表示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流量和存量,而价值核算则用统一的货币价值,对环境物品和劳务进行亨利浪,二者并不是独立的,实物核算时价值核算的前提或基础。

环境价值评价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市场价值法:①生产率变动分析法;②人力资本法;③旅行费用法。

(2)有效成本法

(3)置换成本法和重新选址法

5 总结

环境经济评价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综合了环境对其的影响的因素所提出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一种评价体系,但是在有这样的评价体系结构上,国家还需要设立更多明确的方针、政策,诸如现行的收取资源税就是我们在提高环境经济方面所设立的一项政策。

除此之外,还可采取的措施有:

(1)从资源的综合勘探、综合评价、综合研究、综合开发、同步建设和联合经营等多方面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

(2)在产业结构的安排上,应采取以下措施:A、发展燃料的预处理部门;B、安排好工业生产与清除污染部门和环保设备制造部门的比例关系;C、逐步推行“三废”治理和回收利用的专业化、企业化和社会化,组织专门的环保咨询和服务公司,面向社会,特别是为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服务。

(3)改进能源结构与供热方式;

(4)合理布局生产力。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注重研究解决好:A、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合理确定城镇和工业基地的性质、发展方向、部门构成与规模,防止过分集中和过分分散两种偏向,严格控制现有大城市的规模,积极发展卫星城镇,多建中、小城市;B、搞好城镇规划和城镇内部的功能分区及其配置,防止严重污染环境的工厂建在城市上风向、水源上游和居民稠密区;C、对与原料副产品和“三废”的利用有密切关系的工厂,应采取企业群成组布局的形式,如煤矿――坑口电站――利用电站粉煤灰的建材厂,有色冶炼厂――硫酸厂,森林采伐场――材料加工场――林产化工厂;D、综合考虑不同性质工厂的排污总量,合理选择厂址;(5)逐步改变我国农业的部门构成,提高林牧比重,扩大森力面积。

总之,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立适宜的环境经济评价体系是必须的,也是对我国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

参考文献

[1]陈栋生.工业布局与环境经济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下页带来更多的浅谈环境经济学论文

环境经济是近十几年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求问题解决的合理途径以及环境保护和改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最佳方法。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与经济研究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谈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协调研究进展

【摘要】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环境问题也越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涉及多方面的关系,需要对相关的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对与经济发展和环境协调相关的市场因素、政策导向、技术水平等进行结构式的分析。当前我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明显,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促进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

0 引言

在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环境问题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日益突出,我国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起步晚,环境问题也是在近年来逐渐受到社会的共同关注,环境的污染、破坏以及如何进行保护的问题成为研究的关键问题,同时环境问题也影响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眼前的首要问题,笔者以下从研究的进展来分析经济与环境的协调问题。

1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分析

经济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研究是我国现代社会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在发展中都要面对的问题,当前我国环境问题较为严重,主要是由于过去我国在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上存在着认识上的不清,关于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需要及时的解决

在经济快速大规模发展的背后,我国的环境问题也越加复杂,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在内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首先,在水污染的影响下,地表水、地下水、湖泊水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人们的饮用水安全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人们的生活废水和工业生产的污水排放也加剧了水体的污染。其次,关于大气污染,众所周知,近年来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热门词汇,大气污染已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直接的危害,大气污染的原因主要是日益扩大的工业生产导致的污染物排放,大气污染导致的酸雨现象也是严重的污染,同时酸雨也有着极其严重的损害。再次,关于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在十年内增长了近12%,虽然在处理固体废弃物的技术和效果上也相比过去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在废物的回收利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有效的结合先进的废弃物处理技术和有效的回收利用技术,才能使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更加全面有效。

环境问题对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不良影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期初环境问题没太引起重视,因此在环境的监管和治理问题上也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我国经济取得了腾飞式的发展,其中必然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也逐渐显现,成为了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必然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保护、管理和监测也逐步加强。近几年,环境事故的发生虽有所下降,造成的损失也有所降低,但是解决环境问题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尤其是从保护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更要长期坚持,为经济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

我国重视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不够

我国在社会的发展战略上一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环境的保护力度上一直无法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一点与发达国家也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在环境保护上的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环境保护的标准过低,制定环境保护政策的依据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在这样较低的标准下,必然会产生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环境保护的国家标准中,与国外很多国家的环境保护标准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标准设置过低,使环境污染具有合法依据,很多的工业生产企业不但依据标准排放污染物,有时甚至违法排放污染物。此外,在世界环境污染地区的严重排名上,中国以最多的污染城市比例位居前列。

2 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理论

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工程,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需要综合各种关系进行分析才能得出协调发展的有价值的结论。

地理学为经济与环境研究提供布局与调控依据

地理学的理论本质上是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地理学中人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典型的地域性特征,只有在地域性特征基础上处理好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协调发展。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发展中要注意处理好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对经济与环境及所涉及的各要素进行科学的调控,使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对此,很多的研究人员、学者都提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系统构造方案以及评价体系等。

经济学为经济与环境研究提供目的性指导

依照经济学的观点,经济与环境之间是独立存在并发展的,认为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也认为环境的问题的解决需要靠市场和政府进行解决;环境理论中认为环境问题是无法完全消除的,但是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个协调性的关系。最新的研究中对过去经济价值核算理论有了重大的突破,过去没有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破坏等考虑到生产成本中,新的理论认为经济与环境的一体化才能真正核算出国民经济的成本,这也是绿色GDP概念提出的原理之一。

生态学原理为经济发展中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

生态学中包含着一种经济生态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经济的发展应当与生态环境协调,环境不只是经济的外部性因素,环境问题本身就是一种经济结构。近年来生态学研究中出现了稳定经济的理论,该理论提出经济发展中要实现投入与输出相适应,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友好发展。 3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市场导向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

从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产生来看,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实际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导致环境问题恶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导向的失误,在市场中价格没有反映出包括环境成本在内的价值,使得对环境的使用出现了过度性,市场导向中对环境和资源的分配及使用出现错误引导,使得环境问题日益加剧。

政策干预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

在市场导向出现错误引导时,政府的政策干预就成为了必要,因此对环境政策的研究也是近年来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的重要内容,政策的干预不只是为了纠正市场导向的偏差,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是政策的考量要素,因此政府政策的引导往往是越来越强化经济发展的目标,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因此,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单纯的依靠政策干预还是无法实现协调发展目标的,要综合科学有效的市场引导、有力度的市场支持、还要注重新技术的应用。

新技术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

在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中普遍认为新技术的应用将成为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矛盾的主要手段,很多研究人员都提出在环境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力度,对解决环境问题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同时也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和促进作用。因为科学合理的环境布局对于引导市场、优化经济结构以及解决就业等都是由积极意义的。解决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依靠技术是十分乐观的,这一应用进程也在逐步实施和加快,未来还要加大对技术的研究和投入,为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4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展望

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世界性的问题,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一直十分重视,对经济与环境协调的研究也在不断进步,但是研究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不足,包括对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还不够深入透彻,缺乏本质性的认识;经济与环境统一性的系统包含的要素十分广泛和复杂,但从几个学科领域进行研究还不足以支撑体系的建设;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还存在地域上的差别,运用统一的理论和框架进行规范指导是存在很多不适应的;此外还有其他的不足,再次不做一一赘述。

针对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应当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涉及的多领域、多学科进行更加系统科学的综合分析,研究工作要多角度分层次的进行,包括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相互影响的过程、发展趋势等等。同时研究工作还要在现有的理论系统基础上不断的扩大和完善,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同时针对关键因素和重要地区进行具体深入的剖析,形成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树立典型。现代研究工作还要不断的利用新技术、新方法,为理论研究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和提供辅助。

【参考文献】

[1]王瑞华,李淑英.《论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J].经济管理.2010(05).

[2]李国柱.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计量分析[D].沈阳:辽宁大学,2011.

[3]剧宇宏.绿色产业的发展与环境法修改[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7年.

>>>下页带来更多的环境与经济研究论文

环境经济学小论文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环境科学和经济学之间交叉的边缘学科,主要讨论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并以基本的环境经济学原理为环境保护政策和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浅谈环境经济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工程项目环境经济评价及研究

摘 要: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角度出发,提出环境经济评价。进而对环境经济评价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及建设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并对环境经济指标体系的作用、构成等进行综述。总结了一些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原则的环境经济评价方法。

关键词: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评价;环境经济评价指标

0 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展,环境经济评估在工程项目的整个评价体系中更是不可或缺的。如将资源、环境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就是环境经济评估在经济发展体系中的一大应用。

在我国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下,经济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得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抛弃。

1 环境经济学

环境经济学的概念

环境经济学就是综合运用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发展同环境的相互关系,寻求经济发展同环境质量之间的协调和动态平衡的科学。它着重解决的课题是:研究经济轰动的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并用这种效应转变为经济信息反馈到国民经济平衡与核算中去,为正确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进行各项经济决策,为选择解决环境问题的现实可行方案,提供理论和方法的依据。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结合部,也就是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合理调节经济在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物质交换,使经济活动既取得最佳的综合的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保护和改善环境。

环境经济学的任务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主要以下三方面:

(1)研究经济发展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并正确估计生产活动对自然和社会的近期的和远期的影响。

(2)保护环境要以最小的劳动消耗,取得最佳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发展经济要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条件,并是之最适化。

2 环境经济评价的重要性

环境经济评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针对我国发展模式: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进行环境经济评估更是尤为重要的。这是因为:一、大多数环境污染与生态的破坏,是人类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的产物,只有掌握了经济规律,正确地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科学地安排经济活动,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的破坏。二、防治污染,保护、改善环境,需要占用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本身也是一项经济活动,只有符合客观经济规律,这项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并取得好的效果,否则就有流于奢求或空谈的危险。三、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尽管直接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它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又受这种关系得制约与影响。

环境经济评价对于工程建设项目的重要性

经济评价是一个项目是否可行的关键性因素,而环境作为影响经济的一个因素,更是应该被纳入工程建设项目的评价中。否则,不仅对于项目的正常实施造成干扰,也会对整个市场、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3 环境经济指标

环境经济指标

环境经济评价的指标:功能替代价值法,费用价值法。确定排污收费标准,通过技术改造,把“三废”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加强科学研究,大搞综合利用,实现“三废”资源化。结合压缩基本建设规模,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结合农业机构和农业布局的调整,开展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工作。

环境经济指标体系的作用

(1)可以把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经济管理与环境管理紧密地联系起来,促进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彻底解决发展与环境的“两层皮”问题。

(2)可以使保护环境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指标,使各地区、各部门都有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和近期的努力方向,把环境保护工作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只有目标明确、指标具体,才能有利于促进企业各项管理工作,加强环境资源管理工作。

(3)可以把环境管理工作由定性定量管理,提高到更加有效的定性和全定量管理,为实行环境保护经济责任制,考核评比、群众参加环境管理创造条件。

环境经济指标体系的构成

环境经济指标体系的构成如下表所示,该指标体系适用于国家(地方)、部门(行业)及企业各层次使用。

约束指标产业结构、经济密度、人口密度、环保投资与效益评价、资源保护、环保与再生产投资效益平衡、环保对发展生产影响、环保投资与环境净损失平衡、环保与固定资产投资对比、环保投资与消费总额平衡、环保损失与国民收入平衡、污染物排放

4 几种环境评价方法

环境经济评价方法的概念

环境评价是指对环境的状况、质量和环境所提供的服务的经济价值进行的定量评价。

环境经济学方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之一,它的核心思想是将自然资源存量或人类活动造成的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损失通过评估预算用经济价值进行计量,运用效益费用分析方法决定资源的配置。目前有绿色GNP、世界银行新的财富核算制度,等等。

几种环境评价方法

资源与环境核算主要有两种方法:实物核算和价值核算。所谓实物核算是用物理单位表示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流量和存量,而价值核算则用统一的货币价值,对环境物品和劳务进行亨利浪,二者并不是独立的,实物核算时价值核算的前提或基础。

环境价值评价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市场价值法:①生产率变动分析法;②人力资本法;③旅行费用法。

(2)有效成本法

(3)置换成本法和重新选址法

5 总结

环境经济评价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综合了环境对其的影响的因素所提出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一种评价体系,但是在有这样的评价体系结构上,国家还需要设立更多明确的方针、政策,诸如现行的收取资源税就是我们在提高环境经济方面所设立的一项政策。

除此之外,还可采取的措施有:

(1)从资源的综合勘探、综合评价、综合研究、综合开发、同步建设和联合经营等多方面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

(2)在产业结构的安排上,应采取以下措施:A、发展燃料的预处理部门;B、安排好工业生产与清除污染部门和环保设备制造部门的比例关系;C、逐步推行“三废”治理和回收利用的专业化、企业化和社会化,组织专门的环保咨询和服务公司,面向社会,特别是为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服务。

(3)改进能源结构与供热方式;

(4)合理布局生产力。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注重研究解决好:A、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合理确定城镇和工业基地的性质、发展方向、部门构成与规模,防止过分集中和过分分散两种偏向,严格控制现有大城市的规模,积极发展卫星城镇,多建中、小城市;B、搞好城镇规划和城镇内部的功能分区及其配置,防止严重污染环境的工厂建在城市上风向、水源上游和居民稠密区;C、对与原料副产品和“三废”的利用有密切关系的工厂,应采取企业群成组布局的形式,如煤矿――坑口电站――利用电站粉煤灰的建材厂,有色冶炼厂――硫酸厂,森林采伐场――材料加工场――林产化工厂;D、综合考虑不同性质工厂的排污总量,合理选择厂址;(5)逐步改变我国农业的部门构成,提高林牧比重,扩大森力面积。

总之,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立适宜的环境经济评价体系是必须的,也是对我国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

参考文献

[1]陈栋生.工业布局与环境经济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

>>>下页带来更多的浅谈环境经济学论文

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除了人们未能认识自然生态规律外,从经济原因上分析,主要是人们没有全面权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只考虑近期的直接的经济效果,忽视了经济发展给自然和社会带来的长远的影响。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经济学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

2. 沿海农业区施用农药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方法与案例研究

3. 江苏省森林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FEES)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优化

4. 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5. 环境经济综合核算问题研究

6. 辽宁省环境效率时空差异分析及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7. 中国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研究

8.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成都市能源—环境—经济3E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9. 环境经济政策下环保投资的中日对比研究

10. 基于环境经济视角的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11. 欠发达地区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系统仿真研究

12. 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3.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与引资绩效

14. 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政策工具及前景

15. 环境经济学在中国的最新进展与展望

16. 论我国的环境经济学学科体系建设

17. 环境经济学:中国的进展与展望

18. 环境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完善

19. 经济学的新领域:环境经济学

20. 水环境生态价值的定量分析——以XX市为例

1. 低碳旅游——环境经济价值实现的新方向

2. 环境经济外部性的内部化路径比较分析

3. 环境经济政策对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4. 规模化畜牧养殖废弃物处理的环境经济优化研究——基于生态经济模型的分析

5. 甘肃省能源消费与环境、经济关系研究

6. 甘肃省农村地区生物质能源环境经济益研究

7.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人工林作业资源—环境—经济影响研究

8. 环境经济损失评估理论及应用研究

9. 奇台绿洲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协调研究

10. 非点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的环境经济评价

11. 环境经济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

1.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2. 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评价与应用

3. 南方农村沼气发展新模式的环境经济分析

4. 我国生活垃圾处置市场的环境经济政策选择

5. 中国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需求量研究

6. 关于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核算理论与方法的改进

7. 构建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环境经济手段研究——以福建省九龙江流域为例

8. 我国环境污染、环境健康、环境经济与发展战略

9. 我国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测度方法综述

10. 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环境经济政策应用及研究进展

经济环境管理学案例研究论文

管理经济学论文题目

管理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管理经济学为经营决策提供了一种系统而又有逻辑的分析方法。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管理经济学论文题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管理经济学的教改实践与总结

2、怎样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与效率——基于校企知识转移视角

3、人事管理经济学:一个述评

4、管理经济学教学模式研究——基于会计专业硕士(MPAcc)教育角度

5、“管理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法探索与研究

6、管理经济学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7、对管理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8、从管理经济学角度分析阶梯电价制定策略及其效益

9、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下的重大医疗纠纷成本控制

10、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商城“双十一”案例分析

11、对《管理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12、管理经济学对企业运作的启示

13、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小米科技公司成长性分析

14、《管理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初探

15、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

16、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双十一”成功分析

17、管理者的经济学——谈《管理经济学》的定位与发展

18、中国管理实践情境与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改进

19、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0、构建适于中国应用的管理经济学新体系

21、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

22、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

23、管理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及其局限性

24、基于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案例教学满意度研究——以“管理经济学”课程为例

25、浅析管理经济学与企业、市场的关系

26、管理经济学视角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27、课程分野、定位与案例的选择——公共管理“视角”下管理经济学教学的探讨

28、管理经济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应用

29、浅析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30、论管理经济学在监理企业工作中的应用

31、医改与管理经济学研究分析

32、基于高职教育的管理经济学课程体系研究

33、《管理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

34、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小米科技公司成长性分析

35、企业管理中管理经济学的应用

36、边际分析法在管理经济学中的运用研究

37、学校管理经济学的性质与边界

38、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

39、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

40、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动漫品牌价值评价与管理体系研究

41、海洋综合管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兼论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创新

4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43、煤矿安全事故致因因素经济学分析与风险管理方法

44、信息安全的经济学分析及管理策略研究

45、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美国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制度研究

46、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

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除了人们未能认识自然生态规律外,从经济原因上分析,主要是人们没有全面权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只考虑近期的直接的经济效果,忽视了经济发展给自然和社会带来的长远的影响。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经济学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

2. 沿海农业区施用农药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方法与案例研究

3. 江苏省森林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FEES)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优化

4. 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5. 环境经济综合核算问题研究

6. 辽宁省环境效率时空差异分析及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7. 中国能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研究

8.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成都市能源—环境—经济3E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9. 环境经济政策下环保投资的中日对比研究

10. 基于环境经济视角的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11. 欠发达地区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系统仿真研究

12. 公路建设项目的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3.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与引资绩效

14. 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政策工具及前景

15. 环境经济学在中国的最新进展与展望

16. 论我国的环境经济学学科体系建设

17. 环境经济学:中国的进展与展望

18. 环境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完善

19. 经济学的新领域:环境经济学

20. 水环境生态价值的定量分析——以XX市为例

1. 低碳旅游——环境经济价值实现的新方向

2. 环境经济外部性的内部化路径比较分析

3. 环境经济政策对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4. 规模化畜牧养殖废弃物处理的环境经济优化研究——基于生态经济模型的分析

5. 甘肃省能源消费与环境、经济关系研究

6. 甘肃省农村地区生物质能源环境经济益研究

7.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人工林作业资源—环境—经济影响研究

8. 环境经济损失评估理论及应用研究

9. 奇台绿洲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协调研究

10. 非点源污染最佳管理措施的环境经济评价

11. 环境经济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

1.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

2. 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评价与应用

3. 南方农村沼气发展新模式的环境经济分析

4. 我国生活垃圾处置市场的环境经济政策选择

5. 中国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需求量研究

6. 关于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核算理论与方法的改进

7. 构建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环境经济手段研究——以福建省九龙江流域为例

8. 我国环境污染、环境健康、环境经济与发展战略

9. 我国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测度方法综述

10. 旅游经济发展中的环境经济政策应用及研究进展

1浅谈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摘要:激励理论是当代管理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在管理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介绍了几个典型的激励理论,并探讨其对企业管理的启示,最后,总结了企业管理中常用的三种激励方式。关键词:激励;激励理论;激励方式1、激励理论激励产生的根本原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由人的认知知识构成,外因则是人所处的环境。为了引导人的行为达到激励的目的,管理者可在了解人的需要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促进这些需要的满足,也可以通过采取措施,改变个人的行动环境。对需要以及人内在动机和环境的激发。形成各种各样具体的激励理论,一般可将激励理论分为激励的需要理论、激励的过程理论。1.1 激励的需要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1943年出版了《人的动机理论》一书,提出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保障需要,社交、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生理需要与安全、保障需要称为较低级的需要,而社交、归宿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称为高级的需要。(2)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2O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与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有关,其内容包括公司的政策与管理、督导、工资、同事关系、工作环境、人际因素等方面。激励因素是指适合个人心理成长的因素,内容包括成就、赞赏、工作本身、责任感、上进心等。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都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能调动积极性。缺乏保健因素时,将带来强烈的不满,但保健因素得到满足时,并不能带来强烈的激励作用。2.2 激励的过程理论(1)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公平是激励的动力。公平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受到他们得到了什么而定,还要受到他们所得与别人所得是否公平而定。② 公平理论的模式(即方程式):Qp/Ip-Qo/Io式中,Q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获报酬的感觉。I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做投人的感觉。Qo代表这个人对某比较对象所获报酬的感觉。Io代表这个人对比较对象所做投入的感觉。③不公平的心理行为。当人们感到不公平待遇时,在心里会产生苦恼,呈现紧张不安,导致行为动机下降,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出现逆反行为。(2)期望理论。弗鲁姆认为,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励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用公式可以表示为:M = V E其中:M-一激励力量,这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出人的潜力的强度。V—— 目标效价,指达成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其价值的大小。期望值,这是指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的主观判断,达成目标并能导致某种结果的概率。2、激励理论的启发2.1 激励必须考虑员工的需求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激励必须要考虑人的需求,别人需要什么,我们就给予什么激励,这样的激励才是真正有效的。打个比喻说,如果一个濒临饿死的人你就是给他十座金山都没有用,还不如给他一个面包更直接、更有效。需要层次理论要求管理者在管理中能正确认识被管理者的需要多层次;努力把管理的手段、方法和员工的需要结合起来,满足被管理者的需要;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员工各种各种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给予激励。2.2 激励也要注意公平不公平、不合理会带来心理挫伤。中国古代就有“不患贫,患不均”的说法。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理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一是要认识到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二是不要盲目攀比。为了避免职工产生不公平的感觉,企业往往要采取各种手段,在企业中造成一种公平合理的气氛,使职工产生一种主观上的公平感。2.3 激励目标的设置在激励方面,期望理论启示管理者不要泛泛地采用一般的激励措施,而应当采用多数组织成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措施,而且在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能加大其效价的综合值,加大组织期望行为与非期望行为之间的效价差值。在激励过程中,还要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加强期望心理的疏导。期望概率过大,容易产生挫折,期望概率过小,又会减少激励力量;而实际概率应使大多数人受益,最好实际概率大于平均的个人期望概率,并与效价相适应。2.4 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在制定激励政策之前,要对员工的所有需求做认真地调查,并制定一份详细的清单。然后将公司可以满足和不能满足的部分分开,划掉那些不能满足的部分。对可以满足的那部分进行认真研究,找出满足的途径,并将这些途径流程化(可操作化)。上述工作完成后,激励政策就有了雏形。下面,就要制定具体规则,即:得到某个激励等级的员工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另外,在每个激励等级上,都要设计几种不同的选项,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需要选择燕中的一种。.比如说,在某个激励等级上,有技术培训,公费旅游,休带薪假期等多个选项。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中一种。激励政策本身也有一个完善的过程。这需要管理者在工作中不断了解员工的需求,及时将员工新的需求反映在政策中,这样才能使政策能够保持持续的有效性。3、激励方式:有效的激励,必须通过适当的激励方式与手段来实现。按照激励中诱因的内容和性质,可将激励的方式与手段大致划分为三类:物质利益激励、社会心理激励和工作激励。3.1 物质利益激励物质利益激励是指以物质利益为诱因,通过调节被管理者物质利益来刺激其物质需要,以激发其动机的方式与手段。它是一种最基本的激励手段,因为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是普通员工的共同愿望,它决定着员工基本需要的满足情况。3.2 社会心理激励(1)目标激励。即以目标为诱因,通过设置适当的目标,激发动机,调动积极性的方式。(2)教育激励.具体包括政治教育和思想工作。(3)表扬与批评。是管理者经常运用的激励手段.(4)尊重激励。管理者应利用各种机会信任、鼓励、支持下级,努力满足其尊重的需要,以激励其工作积极性。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①员工参加管理。所谓职工参加管理,是指在不同程度上让员工和下级参加企业决策以及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和讨论。处于平等的地位商讨企业的重大问题,可使员工感到上级主管的信任,从而体验出自己的利益和企业发展密切相关而产生强烈的责任感。②榜样激励。运用榜样激励,首先要树立榜样。选择榜样时要注意榜样的行为确实是企业中的佼佼者,这样才能使人信服;其次要对榜样的事迹广为宣传,使企业的员工都能知晓,使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③竞赛(竞争)激励。在企业里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很多时候都要制定竞赛来激励员工。要注意目标不能太高或者太低,这样员工才会为这个目标去努力。要精心选好奖品,比较公平和公开的进行竞赛,而且竞赛完了一定要公布出来,才能达到最后激励员工的效果。3.3 工作激励按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对人最有效的激励因素来自于工作本身,因此,管理者必须善于调整和调动各种工作因素,搞好工作设计,千方百计地使下级满意于自己的工作,以实现最有效的激励。日本著名企业家稻山嘉宽在回答“工作的报酬是什么”时指出,“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工作丰富化这种内在激励的重要性。工作激励是通过促进员工工作的丰富化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一种激励方法,其实质就是让工作本身成为激励因素。优秀的企业不仅给员工发工资,还给员工的工作增添意义,使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挑战性,很有成就感,而且,尽可能地让他们扩大工作范围,允许他们经常调换工作,调剂他们的工作强度,促使他们对工作产生强烈的乐趣。在这种情形之下,员工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干劲和热情。工作激励方法很值得我国企业运用和借鉴。现在国内发展型企业,多半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工序技术性不高,专注面窄,重复性强,容易导致工作乏味和无聊,影响生产效率,如果能够合理地安排工人轮换工序,使他们的生产操作从单调枯燥趋于丰富多彩,也许有些工人会从工作轮换中发挥出自己的更大潜力,从而确立几种适合自己兴趣的、自己真正喜欢干的工序来,这样他们一定会更愿意长久地在企业扎根,做更多的事来体现自己的工作价值。4、结语激励理论是当代管理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在管理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激励,对于管理者来说是一门学问,科学地运用激励理论,可以有效地激发员工的潜力,使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在实践中达到统一,进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2为了适应变化莫测的市场,满足丰富而个性化的顾客需求,以便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赢得胜利,设计有效、捷的组织结构是所有组织面临的暂新课题。因此,组织的结构设计必须在部门化,岗位设定、管理层级、沟通方式、结构模式等方面能够畅通纵横两方面的信息流,这些信息流是实现组织整体目标所必需的。唯有如此,组织才是有效的。从鸿远公司目前的组织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该公司是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该结构的优点是:整个组织既保证了命令的统一,又发挥了职能的作用,有利于优化行政管理者的决策。而根据材料显示,该公司管理层级过多。由于各部门分支组织层次过多,使得组织管理存在沟通上的问题,无法使各个部门协力合作;同时,各部门各自成体系,实行多头领导,往往由于政出多门,易出现指挥和命令不统一的现象,妨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集中统一指挥,容易造成管理混乱,不利于责任制的推行,有碍于工作效率的不断提高。该公司职能重叠,管理混乱,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各职能部门在面临共同问题时,往往容易从本位出发,从而导致意见和建议的不一致甚至冲突,加大于上级管理者对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负担,其次是职能部门的作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一些下级业务部门经常忽视职能部门的指导性建议与意见,使得有利的建议无法贯彻落实,延误公司的发展。同时,结合鸿远公司自身经营情况,总公司与子公司的职能部门也存在相应冲突,不易达成共识,同时职权分散,造成公司内部协调能力下降。鸿远公司由初创时的几个人,发展到今天的1300余人,资产也由当初的1500万元,发展到今天的5.8亿元,经营业务从单一的房地产开发拓展到以房地产为主,集娱乐、餐饮、咨询、汽车维修、百货零售等业务于一体的多元化实业公司。现在公司既要对下属经营机制进行有效的控制,又要尽可能地减少上级管理者的工作负担,减少对下级经营机构的日常经营和管理事务的过多地干涉。就必然要采用事业部制结构对企业按照“集中政策,分散管理;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总要求进行有效的管理。事业部是企业按照分权原则设立的、在经营上具有较大独立性的内部经营结构。事业部之所以能够有较大的独立性,主要是因为它所经营的产品和市场有相当大的规模,符合相对独立的经济合算要求。成立事业部需具备3个基本条件:第一,每个事业部必须按照企业总的政策和要求,在自己的产品和市场范围内拥有经营自主权,独立经营,因而它是一个独立的经营中心;第二,每个事业部对自己的经营活动过程和经营成果负责,实行独立核算,因而它是一个独立的责任中心;第三,每个事业部有权根据经营成果的大小分享相应的经济利益,在内部进行利益的分配,因而它是一个独立的利益中心。鸿远公司可将下设的5个分公司:1)综合娱乐中心;2)房屋开发公司;3)装修公司;4)汽车维修公司;5)物业公司,改成5个事业部。在一个等级管理之中,层次的数量越少,控制幅度就越大。当组织使用自我管理的小组时,这个幅度就会变得非常大。因此公司应该删减各事业部下属的重复的管理层,一方面保证总公司的控制力,另一方面也节省公司的管理费用。各个事业部之间的联系由总公司来协调,做到行政命令的统一,就防止了多头领导的情况出现。由于各个事业部原本是各个分公司演变过来的,也就不需要在人事、组织上重新建立,只需进行适当的重组、改革即可,这样便减少了由于此次变革所引起的公司管理费用。总公司只收回部分权利,仍然使各事业部有较大的独立性以保证各经营业务的持续、健康的发展。然而我们认为总公司管理层应适当控制公司多元业务的发展,因为过多、过快的盲目发展很有可能造成公司过于庞大,管理层的再增加。尤其在目前公司正处于组织结构的改革中,拓展业务更要甚之又甚。在目前这种非常时期,公司应求稳定,所以改革不宜过快、过大,以免造成过大的心理震荡。通过改成事业部制,总公司可收回更多权利,从而更方便从整体上控制、规划公司的未来。事业部制结构的关键在于最高层和下级经营机构之间的集权和分权关系。最高管理层是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企业的战略管理,制定发展目标、方针和总体发展计划。除此之外,它还要负责企业各部门的总协调。这就要求高层管理者要有一定的能力,在管理方面水平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这就势不可免要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重新考核及安置,不合格的将要被淘汰或下流到基层组织。毫无疑问,公司内部因此发生骚动。此时,公司要面临重大压力。为了使整个企业在分权的基础上保持企业运行的高效率和有效的控制,事业部制组织的最高管理层一般要掌握一些重要的权力,如:人事权、战略管理权等。公司创立的元老,始终主管财务的大管家――陈副总经理已经意识到了现在鸿远公司的财务管理比较混乱,各个分部独立核算后都有自己的帐户,总公司可控制的资金越来越少。由于资金分散管理,容易出问题,若真出了大问题怕谁也负不了责。现在公司上新项目,或维持正常经营的经费都很紧张,如若再想进一步发展,首先应做到的就是要在财务管理上集权,该收的权力总公司一定要收上来,这样才有利于公司通盘考虑,共图发展。改革成事业部制以后,公司可要求统一使用一个银行帐户,不允许私自设立帐户,从而保证财政大权掌握在总公司手中,也避免了各事业部搞小金库,使得公司财务不明。资金集中后总公司可根据各事业部的需要统一分配,就保证了公司大的方向的发展,有新项目时,可协调做好新项目。事业部制组织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实现集权和分权的有效结合。各事业部在最高管理层的统一领导下分散经营,有利于最高管理层面对规模庞大的组织而能够摆脱日常的繁杂事务,集中精力做好企业的战略决策和长远规划;各事业部由于是相对独立的中心,能够十分负责地去研究、开发新产品,开拓、占领新市场,因而会增强整个组织适应市场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有利于组织内在各事业部之间开展积极的竞争,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但是事业部制也有其相对的不足。由于各事业部在产品和所负责的市场上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很容易产生本位主义,只关心自己的利益,相互之间协作困难。因为各事业部自主权较大,最高管理层有时难以有效地指挥各事业部。事业部制组织通常内部机构重叠,以致机构庞大、结构臃肿、人员编制过大,这主要表现在组织总部与事业部之间、各事业部之间的职能和经营结构重复设置较为严重。对事业部层次的管理者要求较高,必须是既专又全。针对事业部制的此种不足,鸿远公司可趁此次改革之际,着重删减公司的管理层,使公司内部机构精简,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效仿世界大型公司调换各事业部负责人,使他们在各个岗位上轮换,了解不同的业务,这样就可以提高事业部层次的管理者对公司全局的了解,更好的进行相互间的协作,调换还可以保证公司高层对各事业部的绝对指挥权,也保证了命令的贯彻性。对中层管理者进行培训,确保他们的专业知识。总公司的职能部门必须通力合作以做出正确、快速的决策。并且要尽快形成一套鸿远公司独有的、适合的管理制度,而不是单纯的模仿成功企业制度。一个组织要想适应外界环境的迅速变化,要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不仅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还要尽快的改变与现代化生产经营不相适应的管理方法,建立起便于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灵活反应的管理机制和组织结构。事实证明,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展,原本的直线职能制已经不能适应鸿远公司的发展了,该公司如果想要继续维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并成为一家多元化实业公司就必须将其组织结构改革成事业部制。

  • 索引序列
  • 环境经济学研究生论文
  • 环境经济研究论文
  • 经济环境研究论文
  • 环境经济学小论文
  • 经济环境管理学案例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