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西方文化概论相关论文题目

西方文化概论相关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西方文化概论相关论文题目

启蒙运动(法文:Siècle des Lumières,英文:the Enlightenment),通常是指在18世纪初至1789年法国大革命间的一个新思维不断涌现的时代,与理性主义等一起构成一个较长的文化运动时期。这个时期的启蒙运动,覆盖了各个知识领域,如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等。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科学家们揭示许多自然界的奥秘,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人们有了更多的自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首先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束缚的斗争,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中,一批先进的、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前赴后继:(1)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堡垒——天主教会展开猛烈抨击,(2)对未来的资产主义社会蓝图进行展望和描绘,(3)这场持续近一个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民智,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启蒙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法国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揭露,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启蒙运动还陆续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着封建统治。启蒙思想家们宣扬的天赋人权、三权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思想原则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启蒙思想家们的许多著作也逐渐被介绍到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激励着那里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奋斗。孟德斯鸠:主要主张:①三权分立、彼此制衡卢梭:主要思想: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②社会契约说(著作有《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等)③革命合法性④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⑤理性是不可靠的 康德:主要思想:人非工具,人是目的。

一般以说到西方,大家想到的都是美德法英等西方发达国家,我收集了西方文化概论读后感,欢迎阅读。

以前学习历史的时候了解一点西方的文化,然而并不是很懂,但通过观看《西方文化概论》的视频,对西方的文化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这本书的内容深邃,读起来晦涩难懂,但是对于一个对知识孜孜的学生来说,沉浸其中,吸取点滴的精华,是非常快乐的一件事情 。

《西方文化概论》重点介绍了西方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全书共有十三个章节,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四个章节,第二个部分为五到十二章节,最后一个部分是最后一个章节。其主要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教育、法律、哲学、历史、艺术历史和成就。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我从未这么认真的去阅读过关于西方文化书籍,对西方文化并不是很清楚。阅读《西方文化概论》对于我而言,收获颇丰,在西方文化的范围有了新的理解,原本以为所谓的西方文化就是英德法等发达国家的文化,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了解,西方文化的最初发源地原来在地中海地区希腊于意大利等国家。

说到西方文化,就不得不说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它是世界文化构成的主要部分之一,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通过这本书,我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有了比较深的了解。

在本书古希腊罗马文化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神普》和荷马史诗。《神普》描写的是宇宙和神诞生的故事,荷马的两部不朽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是对杂乱无章的民间神话传说进行系统化整理的卓有成效的尝试。而赫西俄德的《神普》则使这一工作基本完成。分为序曲、主题、尾声三个部分,结构完整,布局精巧。原文提到很多神祗,如正义女神、命运女神、月之女神,太阳、月亮和黎明之父等,对后期希腊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荷马史诗》据说是古希腊的盲诗人荷马所作,分为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采用了诸多的艺术手法,是“系统叙事诗”开山之作。尤其是诗作中呈现出的思想光辉,它歌咏英雄、崇尚自由、以人为本,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说 荷马的两部不朽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是对杂乱无章的民间神话传说进行系统化整理的卓有成效的尝试。而赫西俄德的《神普》则使这一工作基本完成。

除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文化也是我们了解西方文化的一个关键环节,而在本书中,方老先生用了整整一个章节来介绍,可见其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基督教文化是信仰基督教文化的人群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文化,在谈基督文化的同时我们就不能不先说说《圣经》,《圣经》是基督教教义的载体,是西方的一部政治、历史、宗教、哲学、文艺、社会、伦理、法律等方面的经典著作,作为其母体的基督教在范围意义上更是超出了《圣经》的局限性,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推陈出新。基督教对西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时期是中世纪的西方,因为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基督教直接影响到近代西方文明的出现、磨合、发展和最终成型,深刻的影响着世界的政治格局和人类的未来命运。这些从基督教

对日耳曼人起到了开化的作用、对古代文化的保留和传播以及基督教在与世俗封建统治者既联合又斗争的过程中,以其举足轻重的社会影响力和不可替代的精神统治作用,成为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成为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可以见出来。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西方近现代文化中最初也是最璀璨的思想之光。文艺复兴主张人文主义,认为人是平等自由的,追求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以人为中心。这是人类思想的一大进步,为资本主义发展和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文学、美术、建筑、哲学等艺术层面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则更为广泛,改革力度也更为彻底。它反对宗教主义、封建主义,反抗权威,以一场伟大的思想觉醒。启蒙运动对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它启迪了人类的思想和智慧,使民主共和的理念深入人心。而且中国戊戌变法中的君主立宪制思想也来源于启蒙运动,极大促进了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的发展进程。

结合这本书还有之前历史课上学到的知识,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小见解,在西方文化的发展中,许多的文化在艺术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尊古希腊时候的雕像而她的原型就是希腊神话中的女神阿佛洛狄忒,罗马神话中与之对应的是维纳斯女神。他是爱与美的化身,也是古希腊人文主义的象征。同样的作为西方文化思想的大潮流,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雕像,如大卫、哀悼基督、圣母子等,这些都是当时一些文化思想的体现。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时期兴起的骑士文学与哥特式建筑对当时的世界文学和建筑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建筑类的哥特式风格则来源于哥特式大教堂,“哥特式”建筑特点多采用十字拱、立柱、飞券等建筑元素,显得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宗教色彩浓郁。这种建筑风格曾引起各地争相效仿,风靡一时。这些不一样的艺术品,见证着西方文化的发展。

阅读《西方文化概论》,我对西方文化的内容以及其文化价值都有了解。使我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读书是多么重要,书不仅是心灵的钥匙,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正如冰心老师说的那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近段时间,在面临预科结束、期末各种复习之余,抽空看完了方汉文先生的《西方文化概论颇有些许感触。这本书给我展示了一个广阔而绚丽多彩、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的全新的西方世界,也让我对西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从西方文化的.滥觞写起,介绍了西方国家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概况,民族与种族成分;历数西方社会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分析其文化的主要成就,其社会政治经济的特点,它的历史走向与前途。重点介绍和分析西方文化的主要构成,包括它的自然科学、教育、法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的历史与成就。

一般以说到西方,大家想到的都是美德法英等西方发达国家,所以在我最初的理解中,所谓的西方文化也就是这些欧美国家的民族文化。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这本书所研究的西方文化,是以地中海大西洋文化为主体的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与北美洲大洋洲文化也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从地域上说,它一地中海大西洋文化为核心,兼及北美洲和大洋洲。这在地域上就让我对西方的范围有了新的理解。

说到文化,我一直有个问题搞不清楚,就是所谓的“文明”与“文化”的区别以及联系,虽然我知道文明肯定不等同于文化,但具体的是怎么个不同,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其实是不清楚的。对于文化的定义,这本书的理解是:文化史人类社会具有的独立特定的综合体系,它主要包括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态和精神意识形态三个大的层次。这三个大的层次是相互关联的。它也就必然是人类的行为与精神活动的总体,从本质上说,这是一种文化的总体性构成的观念。据书本的介绍,这种类型的观念在文化研究中相当普遍。至于文明与文化的联系,书本从他们的基本意义上作了介绍,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所形成的历史形态。文明包括了文化的基本构成,所有的文化都是文明的具体存在模式,文明所在之处的时代就是一定的文化实践。与文明的概念相比,文化的概念更注重现实的实践性质,文化史文明形态的实践方式。一般来说,文化史具体的、感性的实践行为;而文明史概括的、总体的、历史的形态;当然这也这是相对的区分,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尺。总的来说,这本书认为文化与文明史两个相互关联但又有各自意义与用法的概念,且二者虽然有概念的差异,但是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重合部分,远远多于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与区分之处。

西方文化概论,就是关于西方文化基本原理的研究,是对于西方文化体系的基本构成、本质特性与发展规律的揭示。它不是一般的文化史,而是对于西方文化历史过程的理性观照。西方文化概论,主要包括西方文化产生的欧美国家与民族的地理环境、民族历史与现状的情况综述;西方文化发展历史阶段的分期与历史进程;欧美国家的民族宗教信仰、社会生产与生活状况、科学技术、教育、政治经济与国家制度、文学艺术等相关方面的分析;西方与世界其他民族,特别是与东方民族之间的联系等方面。它所要达到的目标在于:通过对西方文化的历史作用及其现象的研究,加深对西方文化本质特性的理解,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为借鉴西方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提供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参考。

这本书共有十三个章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四章,系统的阐述了西方文化的起源与历史,具体为:西方国家与民族概况、西方文化的起源及古典时代、欧洲中古封建文化、西方现代文化。不难看出,这个部分基本上是以讲述历史的方式纵向的介绍了西方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等。第二部分为五到十二章,介绍了西方文化的构成,主要包括:西方文化逻辑与文化理论、西方社会经济以及商业贸易、国家体制与制度的演变、基督教信仰与宗教思想、科学技术的成就、西方的教育制度与高等教育、哲学与社会科学、西方的文学与艺术。这部分则是横向的从西方的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科教以及艺术等方面系统的介绍了西方文化的构成,这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因为想要了解西方文化,基本上也就是从该部分所介绍的各个方面来入手的,因为这是西方文化的真实体现。最后一章也是最后一个部分,讲述了西方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联系,主要讲述了西方从古典时期到近代到18世纪后对东方的看法。在本书的最后一节,是站在全球化的大局观角度上讲述了东西方文化的共存与共荣。我们都知道,每种民族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每种民族文化也都是绚丽多彩的,正是这些不同的缤纷多彩的世界各民族文化,才使得世界民族文化如此丰富,这些都是世界各民族先辈给我们留下的瑰宝。我们应该珍惜与保护。

说到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古典文化,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古典时期两个重要的文化,那就是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古希腊和古罗马这两大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摇篮,是世界文化史上两座永恒的丰碑,是西方人所津津乐道的光辉时代。勤劳的古希腊和罗马人民用他们的智慧给我们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留给我们一个无论是文化史上还是艺术史上的维以超越的高度。古希腊文化和古罗马文化都是西方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罗马文化无论在建筑、宗教、科学、哲学,还是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和印记,它是对希腊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它在这些方面的成就却又比希腊更胜一筹。而且这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古希腊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最高成就是哲学和史学;古罗马的成就是在法律思想和教育思想。

要了解西方文化,我们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就是基督教文化,方先生的这本书中西方文化的构成这一部分用了整整一章来介绍基督教,甚至该部分有关宗教的这一块内容介绍直接以基督教为代表,没有再涉及其他宗教。足可见基督教文化在西方文化中的比重有多高,甚至可以这样说,基督教文化已经深入西方文化的每一个角落,当让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表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基督教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力之巨大。在谈基督文化的同时我们就不能不先说说《圣经》,《圣经》是基督教教义的载体,是西方的一部政治、历史、宗教、哲学、文艺、社会、伦理、法律等方面的经典著作,作为其母体的基督教在范围意义上更是超出了《圣经》的局限性,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推陈出新。基督教强调信心、博爱和盼望,在基督教看来,这三者是相互联系而又互为条件的,有信仰才会有企盼,才会产生爱;有信仰才会有希望才会实现希望,才能追求永生的真理;爱是基础也是终极,爱是信心与盼望的核心和最高境界。同时基督教也重视心灵和精神在信仰中的作用,一改古代宗教礼仪重于实质、形式重于内容的传统,强调人与上帝的关系是心灵的关系,人要从内心深处敬仰上帝,人的行为不能由物质支配而应受精神的指引,人要实现信仰就必须提高内心的情操,如虚心、温柔、怜悯、清心、公义等等,这些甚至多多少少影响了后来的马克思,我们从《共产党宣言》里不难找到些许基督教的教义。实际上,基督教对西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时期是中世纪的西方,因为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基督教直接影响到近代西方文明的出现、磨合、发展和最终成型,深刻的影响着世界的政治格局和人类的未来命运。这些从基督教对日耳曼人起到了开化的作用、对古代文化的保留和传播以及基督教在与世俗封建统治者既联合又斗争的过程中,以其举足轻重的社会影响力和不可替代的精神统治作用,成为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成为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可以见出来。

通过这一次对方先生的《西方文化概论》的学习,使我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我深刻体会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一样,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创造了光辉成就的文化。它与世界其他文化一起,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长期以来特别是进入近代社会后,由于西方国家较早实现了工业化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所以一些西方学者和思想家们,宣扬一种西方中心主义观念,认为西方文化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对于其他民族文化则没有正确的而评价。这种“西方中心”观念受到西方国家有识之士的反对,我们也应该报以批评的态度。真正优秀的文化能够公正地看待世界多种文化,肯定其他文化的贡献与创造。因此,我们在学习借鉴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时,也要正确地评价东西方文化的历史地位与相互关系,批判西方中心或是其他任何一种文化的自我中心观念,树立起不同文化之间互相补益、互相促进的历史主义观念,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汇通,真诚学习世界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发扬民族文化传统,促进全球时代多元文化的共存于共同发展。

可以写的 私信我

西方文化概论(方汉文主编书籍)编辑《西方文化概论(第2版)》从西方文化的滥觞写起,介绍西方国家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概况,民族与种族成分;历数西方社会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分析其文化的主要成就等等。书    名西方文化概论作    者方汉文ISBN9787300115184定    价元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01月开    本1/16目录1 内容简介2 图书目录3 作者简介内容简介编辑《西方文化概论(第2版)》从西方文化的滥觞写起,介绍西方国家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概况,民族与种族成分;历数西方社会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分析其文化的主要成就,其社会政治经济的特点,它的历史走向与前途。重点则在于介绍和分析西方文化的主要构成,包括它的自然科学、教育、法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的历史与成就。《西方文化概论(第2版)》从古到今,条分缕析,意在从中体悟历史的规律。 [1] 西方文化,源远流长,人文荟萃,与伟大的东方文明双峰并峙,共同谱写人类历史的辉煌篇章。图书目录编辑绪论 基本范畴   第一编 西方文化的起源与历史   第一章 西方国家与民族概况   第一节 欧洲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第二节 部分西欧国家   第三节 西方的重要构成:美国与加拿大   第二章 西方文化的起源及古典时代(上古时期-公元5世纪)   第一节 地中海文明的起源   第二节 古代希腊文化   第三节 古罗马文化   第四节 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特性及评价   第三章 欧洲中古封建文化(公元6世纪-16世纪)   第一节 关于欧洲中古封建社会的历史评价   第二节 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   第三节 中世纪西欧文化   第四节 十字军东征   第五节 文艺复兴运动   第四章 西方文化(公元16世纪以后)   第一节 新历史时期的大西洋文化   第二节 启蒙主义思想家的学说   第三节 工业文明时代   第四节 西方的殖民扩张   第五节 西方对非洲的殖民   第六节 西方在美洲的殖民与移民   第二编 西方文化体系构成   第五章 西方的文化逻辑与文化理论   第一节 西方逻辑与世界逻辑体系   第二节 西方文化逻辑与认识方式   第三节 西方文化观念系统的评价   第六章 西方社会经济及商业贸易   第一节 古代渔猎生产与农业经济   第二节 欧洲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   第三节 欧洲现代经济与世界贸易   第七章 西方国家体制与制度的演变   第一节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第二节 欧洲采邑制度与封建国家   第三节 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建立   第四节 现代西方国家体制   第八章 基督教信仰与宗教思想   第一节 基督教的历史   第二节 基督教的理论体系   第三节 基督教的组织与宗教礼仪   第四节 基督教与理性和科学   第九章 科学技术的成就   第一节 西方科学的观念   第二节 古代科学思想   第三节 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第四节 现代科学的突飞猛进   第五节 西方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   第六节 走向科学技术时代   第十章 西方的教育制度与高等教育   第一节 西方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初等与中等教育体制   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第十一章 哲学与社会科学   第一节 西方哲学思想   第二节 西方的历史学与史学理论   第三节 法律与法学理论   第十二章 西方的文学与艺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西方文学   第三节 西方艺术   第三编 西方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联系   第十三章 西方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西方古典文明的东方观   第二节 近代西方对东方的看法   第三节 18世纪之后欧洲对中国与东方的看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编辑方汉文,苏州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特聘专职研究员,美国图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英文系客座教授,兼任美、日、韩和港台地区多所大学特聘教授,从事比较文明文化学与比较文学的研究和教学。出版的代表性学术论著有:《比较文明史 新石器时代至公元5世纪》、《陶泥文明》、《缪斯与霓裳羽衣——文学和语言的比较》、《声律启蒙新解》、《比较文学高等原理》、《现代西方文艺心理学》、《西方文艺心理学史》、《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研究》、《比较文化学》、《比较文学基本原理》、《东西方比较文学史》等。其中《比较文化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入选教育部“研究生教学用书”。另在《中国社会科学》、《国外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参考资料

西方文化相关论文题目

可以尝试一下,1《欧美沟通非语言文化的异同》2《美国的同性恋文化》3《美国的橄榄球文化》4《铁汉精神与海明威以及美国影视中的英雄主义》5《从<第一滴血>到<星球大战>看美国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

西方文明史讨论题有很多。比较和对比早期的基督教和古典人道主义世界观,在塑造现代思路的过程中启蒙时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时期。基督教与罗马世界的变革经历了180-284年的动乱后,罗马皇帝戴克里先改组帝国,使其重获生机。五世纪,帝国西半部落入日耳曼人手中。所以,西方文明史讨论题有很多。

问:大家提供几个西方文明史论文的选题?答:中世纪经院哲学对后世的影响12~13世纪西欧“新春天”与文艺复兴的对比文艺复兴中的“异端”成分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西欧宗教地域划分的历史由来三十年战争对欧洲的影响如果觉得这些太浅显的话,我可以再加几个。答:女性科学家的研究文明的发展变化与女性地位的变化的关系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对文艺发展的影响问:我是一名学生 对西方文明的了解很少 现在要写一篇中世纪前的西方文明史的论文 请问有选什么题目比较好答:【基督教的发展史】宗教历史和文明历史密不可分能够把握到基督教历史的变迁也就能明白西方文明的基本脉络问:西方文化史方面的论文题目?答:圣经与西方文化、中西文化交流、中世纪经院哲学对后世的影响12~13世纪西欧“新春天”与文艺复兴的对比文艺复兴中的“异端”成分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西欧宗教地域划分的历史由来三十年战争对欧洲的影响问:如何写关于西方文化的论文答:你可以去看看其他网址上面写的范文。希望能帮上你

理解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 IPHCC 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 任京生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她包含一个民族长期积累形成的深层的心理积淀。说到两个民族思想与行为的不同,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实际上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由于文化的不同,会产生思维模式的不同;由于思维模式的不同,又会产生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的不同。就像两个不同的根系,会生长出两棵不同的大树一样。中国与美国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要理解这些差异,首先要理解中美两国文化方面的差异。中、美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中、美文化的几个特性之上。 一、中国文化的古老性与美国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这古老的岁月本身就具有无尽的财富,文化也同名胜古迹一样,时间愈久远,便愈具有无以伦比的价值。然而她也像一棵千年古树,一方面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一方面又含有一些枯枝败叶。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你望着这棵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你会为她的苍劲美丽而折服,你也会想象有多少岁月神奇的秘密蕴藏其中。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深深植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的,她已不可能被移植,中国的一切现代文明都只能在这棵大树上进行嫁接而成;考虑中国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历史这个无形的手对现实的影响。中国的社会关系也就好比这棵大树的根系,树越古老,根系越繁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 而美国只有两百年的历史,美国的文化,是一群现代人,按照现代人的意志和思维模式构建起来的一座现代文明的宫殿。美国人没有丰富的历史宝藏可挖掘,但也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去承受,美国人完全在按现代人的需要去创造科学,创造财富,创造民主的社会制度。美国的人际关系也是按现代人的标准建立起来的。美国发达的商业文化、科学技术是其现代文化的突出标志。 二、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美国文化的多元化 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构成极为复杂,世界各国的人才在这里群英聚会,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大熔炉。因此美国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并且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三、中国文化的政治性与美国文化的经济性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来,要统治这样一个地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的大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统治失调,就意味着国家分裂、诸侯纷争、战乱不休。因此,自古以来,稳定和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政治是统帅,集中统一是灵魂。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系统,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权统治形成相辅相成之势,儒家文化中含有大量的关于教育统治者施仁政,教育百姓遵守伦理教化等方面的人文科学,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重农轻商,重文轻商,科举制度使文化与政治密切相连,文化中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贯穿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而美国是一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国家,文化具有浓厚的经济性,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文化占有很高的地位。而好莱坞电影、迪斯尼乐园、麦当劳快餐等等发达的商业文化更是受世人瞩目。美国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带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亲兄弟明算账。 四、中、美两国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很多探讨中美文化差异的文章都指出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使我们产生困惑。生活在中国社会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人个人主义思想也很严重,缺乏团结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当我们来到美国,却发现很多的美国人很关心社会和集体。有人做过这种观察,一群美国人开大会,会前不同观点会展开很激烈的争论,但一旦会议主题决定了,大家就会安安静静地一起开大会;但一群中国人在一起,却往往是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各自为政。关于这个文化与现实的差异问题,我们从社会学中找到了答案。一个社会中,不仅有统治阶层所推行的正统的主文化,也有在民间流行的亚文化。亚文化往往是对于主文化的一种逆反,一种对立和统一。由于中国文化过分宣扬国家和集体,轻视个人,所以民间社会的亚文化又使个人利益得到补充,得到平衡。美国过分地宣扬个人主义,人们不满足于彼此隔阂,彼此冷漠的现象,又重新回到互相关心,热心公益事业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上来。由此我们知道,要想真正地了解一个国家,不仅要从书本上了解他的主文化,还要到那个民族中去生活一段时间,从民间去了解那个民族的亚文化。另一方面,在人的本性上,有些东西是人类共有的,如个人主义思想,在美国是得到公开承认,而在中国却被加以批判,但不管你怎么否定,它却是深藏在人们心底的。就像中国古代宣扬禁欲主义,但不管你怎样宣扬,男女相悦却是怎么也不能从人们心底抹去。 五、中国文化的两极性与美国文化的多极性 中国古代哲学非常注重阴与阳的辩证统一,认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极组成的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如:上与下、左与右、正与反、内与外、男与女等等。中国的儒家文化与佛、道文化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两极性。儒家文化主张积极进取,而佛、道文化主张消极避世,组成了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国古代的许多知识分子在青年时期往往尊奉儒家文化,奋发图强;当仕途多有磨难,到了晚年时又遁入佛、道文化,从佛老思想中寻求内心的安宁。儒家文化就好比一架云梯,激励着仁人志士们努力攀登,去摘取事业的果实;而佛、道文化就好比是一张安全网,有人从云梯上跌落下来,就有这张大网将其接住。因此儒家文化与佛、道文化这两极文化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稳定发展的中国文化系统。 而美国是一个多种文化兼容并蓄的国家,不仅有英国文化、法国文化,还有西班牙文化、墨西哥文化,以及中国的儒家文化和佛、道文化,等等。美国的文化不是两极,而是多极,提供给人们更多的选择机会。 六、中国文化的内向性和美国文化的开放性 中国属内陆国家,中国文化就是在这大片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内陆文化。中国自古以来不断遭受外族侵略,因此不断地修筑长城,闭关自守。受此影响,中国文化也演变成了保守的陆地文化,自成体系,对外来文化有很大的排他性。从清朝的戊戌变法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每一次打开国门,都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中国文化不断地同化着外来文化,却从来不被外来文化所同化。就连接受西方文化最彻底的台湾、香港、新加坡来讲,也并没有完全西化,而是仍然保留着许多儒家文化的传统。然而,与正统文化相对立的是,开放式的中国民间文化却是以敞开的胸怀迎接着外来文化。好莱坞电影、麦当劳快餐店、西方哲学思潮,等等西方文化,无不是借着中国民间文化的东风吹遍了中国的村村落落。 美国的主流文化源于欧洲,是一种开放型的海洋文化。而美国的民主与法律制度又保护了美国的文化自由发展,不受政治的打击和控制。加上美国每年招收大量的外国学生与学者,同时也带来大量的不同文化与碰撞。美国对于各种外来文化兼容并蓄,吸收其中优秀部分以使自己变得更加丰富。 七、中国儒家主文化与美国基督教主文化 中国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文化的国家,儒家文化注重家庭关系,宗族血统,中国古代家庭关系的两大特点是,第一,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父母管教孩子,孩子孝敬父母,二者不可逾越。第二,以亲情、血缘为纽带,由此延伸到社会,讲究朋友之间以兄弟相称,四海之内皆兄弟,讲哥们义气。 美国是一个以基督教为主流文化的国家,大部分美国人信教,相信上帝。按基督教义,无论什么人,都是上帝的儿子,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而家庭,只是替上帝抚养孩子的场所,因此,即使是父母,也不能随意打骂自己的孩子,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基督教讲究博爱,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中,也体现了这一价值观。 八、中国文化的统治性与美国文化的大众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中间小,两头大的社会。即中产阶层占少数,统治阶层与普通大众占主体。而统治阶层又驾驭普通大众之上,对于文化具有绝对的影响力,中国传统文化充分体现出统治阶层的利益。 美国是一个中产阶级占多数,中间大,两头小的社会;美国文化充分体现了中产阶层的利益。加上严密的民主与法律制度,使普通大众得以自如地参加文化的构建。因此美国文化表现出浓郁的大众性。 九、中国文化的人文性与美国文化的科学性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中又以伦理道德为主体。伦理道德与诗词歌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条主线。伦理道德注重于社会关系的协调,诗词歌赋注重于情感的宣泄,因此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和性格中,自古重人文、重情感。 美国人以欧洲移民为主体,人数最多。因此美国文化是在欧洲文化基础上发扬光大的现代欧美文化。欧洲文化的重理性、重科学等特性在现代美国文化中也有所继承。美国人协调社会关系用法律,而不是用人情;美国人热爱科学,相信实力,以发达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向世人说话。 了解了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再看彼此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就会有一种拨开云雾见天日的豁然开朗之感觉。因此研究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彼此的社会和社会关系,有利于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交往。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差异的对比,认清自己的不足,吸取他人的优点,在交流与学习中取长补短,发展自身文化。

西方文化概论结业论文题目

大学的艺术概论是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必修课,是对艺术的基本原理、知识及相关问题进行系统化专门性研究的学科。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大学艺术概论结课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大学艺术概论结课论文篇1 浅谈艺术图形符号应用于商业广告中的重要性 在人类语言产生之前,人们记录和传递信息的方式主要依赖于艺术图形符号来完成。从结绳记事到象形文字的产生,图形符号不断被运用和发展,这奠定了艺术图形设计的基础,使这种源于人们生存需求的符号发展到现阶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符号学。在目前的商业广告中,艺术图形符号在广告领域起着决定性作用,其在特定的环境中能够明确展现出商业信息、性质及原则等,是商业广告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艺术图形符号具有什么象征性,在商业广告应用中具有何种重要性,笔者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1. 艺术图形符号的象征性 图形符号是人类发明的一种语言,是为了传达事物信息的载体,能代表某种事物。在商业广告设计中,艺术图形符号主要包括下述几种:传统图形符号、自然图形符号及抽象图形符号,不同类型的图形符号具有不同的象征性。 .传统图形符号的象征性 传统图形符号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人类自身需求而逐步形成的某种定式,通常具有祈福驱祸、祈求吉祥的象征意义,如兽纹具有等级和尊卑的含义、龙是帝王的象征等。其象征性具有包括时间性、地域性、文化性,时间性表示过去古老的、历史的、沧桑的;地域性是指国家的、民族的等;文化性是指不同地域具有的典型文化。 .自然图形符号的象征性 自然图形符号通常来源于自然界,并非人为创造的,而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这种类型图形种类繁多,不同的类型具有不同的象征性,通常根据其外在样式和特性象征和其类似的概念或者意图,如树的年轮文理象征时间、蜂窝象征结构、建筑等。 .抽象图形符号的象征性 抽象图形符号分为规则和不规则,通常根据其外在样式象征人们的某种视觉心理,如正方形象征可信、坚实等;三角形象征层次、锐利;不规则几何图像象征波动、扭曲、激动及噪音等。 2. 艺术图形符号在商业广告中的重要性 .能有效传播信息 从传播学角度来说,艺术图形符号应用到商业广告中,既能有效的承载信息内容,又能有效的传播信息。在商业广告中,不论是影视广告制作还是平面设计,使用艺术图形符号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商品的相关信息,以构建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与文字相比,在商业广告中使用艺术图形符号具有“与象共生,与意同行”的特征,既能最大限度的还原并美化广告商品的造型,并能带给消费者明确的视觉感知。除此之外,就象征意义而言,艺术图形符号更容易和消费者的视觉认知产生共鸣,通过商业广告中的艺术图形符号,消费者不仅能感受到商品的美感,还能体会到其中的深刻内涵,大大增强了广告画面的视觉效果。 .能有效传承民俗文化 艺术图形符号的设计和文化密不可分,通过独特的表现形式承载人类社会的文明和审美观念。在现代商业广告设计中,设计师通过灵活多样的表现技巧,能够有效的将图形符号的象征性和企业产品的形象实现完美对接,这样不仅能使消费者对历史产生回忆,又能将民俗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理念中,进而建立强大的社会公信力。如民族传统食品广告,设计师设计时既要掌握消费者的心理,又要融入传统民俗文化,更关键的是通过图形符号将传统文化优美的展现出来。如中秋节的月饼广告,其中有两大图形符号:月宫仙子和月饼,前者表示嫦娥,后者表示食品。这种巧妙的图形符号组合,即传统了民俗文化,也宣传了月饼的美味。 .能促进销售 现代商业的广告设计,对刺激消费心理、引导消费方式和观念、传播消费文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设计师在进行广告设计时,为了更好的实现将商品的功能、审美与消费理念进行对接,通常借助丰富的意向图像符号塑造美好的观念形态,以获得消费者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通过设计师的精心处理,艺术图形符号展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观念形态。消费者看到这种广告时,能从精神和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的满足。如房地产广告中,设计时将住宅区优美的环境、超然的生活理念以艺术图形符号的形式展现出来,与消费者的需求近乎一致,这能使消费者产生消费的冲动。 .具有审美体验和精神满足功能 在商业广告中,消费者对于艺术图形的审美,是从视觉冲击再到情绪变化,最终反应到行为中。就商业广告的传播意图来说,主要是为了将商品信息通过艺术图形的方式传达出去,采用这种艺术性传达的方式能够有效调动消费者的审美情绪,激发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终刺激消费者进行消费。就消费者视觉感知来说,对商业广告中艺术图形符号的审美体验是从视觉愉悦再到情感共鸣,最终到心灵升华的一个过程。 消费者审美的愉悦和精神满足类似于“连体婴儿”,一旦满足其中一方面,另一方面就很容易被满足。现代商业广告的设计日益重视审美和精神的有机结合,同时也将产品的功能、品质及民俗文化融入其中,使消费者在认同艺术图形符号所展现的审美和文化价值时,也能满足其精神需求。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艺术图形符号在商业广告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化,商业广告的艺术图形符号也发生巨大的变化,设计师在广告设计时要将艺术图形符号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并与空间环境相适应,以便在能实现功能的同时,也带给消费者愉悦的享受。 大学艺术概论结课论文篇2 试谈当代珠绣艺术在城市家居装饰中的价值体现 一、引言 “中国珠绣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一种传承的力量”。珠绣工艺的运用在各个方面,可以运用在各类具有特色风格的城市家居设计中。珠绣的材质具有特殊性,可展现出浮雕的效果。珠绣是传统的手工技艺,是工艺师将美丽的珠粒精致地手工缝合,再采用一定的处理手法而制作成的珠绣,直至达到作品的完美效果。 二、珠绣艺术的作用与特点 珠绣工艺是把多种色彩的珠粒或珠片,经过专业绣工纯手工精制而成。珠绣的材料丰富,大致有珍珠、玻璃珠、珠片、珠管、人造宝石、水晶、亚克力以及一些非常规材料。珠绣家居装饰的特点是富丽堂皇、精致完美,具有有浮雕的视觉效果。其次,珠绣可以改变材料的肌理感,从而打破原有材料本身的质感和触感,使其在城市家居装饰等各方面中有更好的体现。 三、珠绣艺术在家居装饰材料中的选择 (一)珠绣的装饰要求 珠绣家居装饰的用料有涤纶、仿真丝、毛织物等面料。缝合上绣珠的面料靓丽而有动感。而缝合上亮片的毛织物与亮片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光彩夺目。珠绣家居装饰制作是先将图案拓印在家居装饰材料上,然后上再采用镶嵌和挂饰等手法处理。高档的珠绣是在装饰材料上做大量的图案构成组织。一般的珠绣则只做珠片小点缀。 (二)珠绣家居装饰中的色彩搭配 珠绣的色彩搭配应该与家居装饰的风格一致。不管是进行类似色和互补对比色的搭配组合,只要在整体风格上与家居装饰风格保持一致性就可以。但品牌家居装饰设计常常按照系列来进行表现,在销售门店也是以系列效果来销售的,所以珠绣家居装饰的色彩需要与系列感的要求来完成设计,需要注意珠绣家居装饰材料的色彩和整体设计风格的完美结合。 (三)珠绣对家居材质的要求 清新的家居装饰就不宜使用太重或感觉沉闷的材质,也不需要运用太多的亮片等材质,以免破坏家居装饰的整体效果;而适合浓郁色的的家居产品常使用厚重的材料,选择大颗粒的珠绣材质,以表现出特色家居装饰的视觉感;民族风格家居装饰则适合天然的木材绣珠、彩钻等来点缀;而需要表现富丽的家居装饰效果等则可选择带有金、银色的水钻、亮片完成装表现的效果。 四、珠绣的在家居装饰中的表现形式 (一)打散与组合 在常规的家居产品装饰部件进行再次设计,对设计元素进行打散再次组合的方式。运用人们的恒定思维模式去反向设计研究,使家居产品体现出时尚前卫的表现效果,能够体现出家居产品另类的特点,绣珠的的变动方式越大,跟常态家居设计的反差更能给人视觉冲击力。由于家居装饰的形式人们常常用定向思维思考,所以这种变形能够引人们的关注与青睐。 (二)重复与排列 家居装饰设计中运用某个元素重复的排列组合,产生深刻的视觉冲击效果。 我们常常看到,单位元素的反复重复的出现有力量和节奏感。重复可以元素反复出现而加深人们头脑中的印象。绣珠在重复可以是将单一的形式,也可以是组合后图案再重复出现,视觉的震撼感会更为有效果。 (三)夸张与个性 在家居装饰设计中装饰对象的特点,在设计通过体积,大小数量等方面的夸张来彰显性特点。夸张是把设计对象的特征进行强调。夸张手法在家居装饰设计中非常多,绣珠中也可以灵活的进行展示,可以达到不错的审美效果,绣珠可以在数量上的进行夸张,夸张的对象除了装饰材料以外,还可以对家居装饰的细节部位做适当的夸张变化,体现出具有个性特征的整体效果。 (四)聚散与完整 绣珠的分散是分解组合的构成手法,将完整的部分进行分割成小的部分,然后再进行装饰组合。分散后的部分和原型部分不同,这些元素之间又有着相互相同的地方,统一之中有着一定的变化。分散与组合的手法在家居装饰中多通过图案组织形式的变动来体现。解构主义风格的家居装饰是打散构成的方式,以家居装饰对象完成打散后再重新组合出新的形象,使得家居装饰具有视觉冲击效果。 (五)对比与和谐 将家居装饰的整体与局部进行有序的排列对比,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比较。运用在家居装饰设计中,就是指家居装饰的细节元素与整体家居装饰的比较,使得其视觉上具有和谐的效果。 五、珠绣艺术在现代家居装饰中的运用 (一)珠绣艺术的绣法要求 绣珠的大小材质的要求,绣珠绣时选择绣珠很关键。在完成绣的工艺时候选择大小体积均匀的材料,大小不同的珠子会影响最终的大效果。绣珠的方向,绣珠绣时要求所有珠子的倾斜方向必须保持一致,才会有光泽感。起针点要求,绣珠绣时通常是以图案的最下面一排(左下角或者右下角)为起针点。起针要求,起针时,先将绣线尾部打结,在绣布背面穿过几针(注意不要穿透到正面)后从直针点穿出。收针要求,绣线快用完时,将针穿入绣布背面,在绣布背面穿几针,然后直接剪断即可,且必须再打结。注意尽量少在绣布上打结。 (二)珠绣在婚礼家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手工珠绣表露奢华精致,无论时间怎样沉淀,婚纱家居装饰上的手工珠绣工艺都是爱美的人们追捧的宠儿。其中创意狐, FARAH KHAN等最常用到珠绣艺术设计。以新颖别致的传统工艺手法,绣制光彩夺目的立体图案,带来富丽堂皇的奢华感觉。绣、花边、烫钻、珠绣、毛皮等一切华丽的装饰主义都会集于她的设计之中,或妖艳、或怪诞、或颓废、或复古,配合人体优美曲线,显得高贵典雅,扑朔迷人,如图1所示。 (三)珠绣在中国风家居装饰设计上的运用 近年来,一股强劲的中国风在家居装饰设计界越吹越猛。几千年传承的文化精华,成为设计师们创作设计永不枯竭的灵感之源。2015年高级家居装饰设计发布会在北京饭店金色大厅举行。家居装饰设计设计可以高度概括为五大特征:以“礼”为魂,以“锦”为材,以“绣”为工,以“国色”为体,凝汇呈现数千年华夏家居装饰设计的文明,开创现代中国特有的一种家居装饰形象,延续了“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中华精神,将宋代淡雅高贵、简洁婉约的家居装饰文化与轻盈通透、色彩柔和的2015年国际流行家居装饰趋势精妙融合,展开了一场关于美学与历史、繁花与诗画的精妙对话。飘逸轻灵的设计,淡雅高贵的色彩,缂丝、织锦、印金、刺绣等中国传世绝艺让家居装饰都令人目眩神迷,堪称经典与时尚完美融合的力作,如图2所示。 六、结语 珠绣艺术对于现代家居装饰的设计作用巨大,其锦上添花的艺术效果,永远备受人们青睐。作为家居装饰新兴的装饰手法,珠绣的手工技术日渐丰富,其装饰图案、色彩、材质也受到流行趋势的影响。在现代家居装饰设计中,随时关注流行趋势,把握审美需求,利用家居装饰不同的质感与工艺,巧妙的运用珠绣装饰图案、色彩、材质的不同造型手法和特殊工艺手段进行设计,根据不同的装饰题材与设计手法丰富家居装饰的面貌,使珠绣在家居装饰中更有时代感和感染力。了解珠绣在现代家居装饰中的应用及手法,不仅认识到珠绣在家居装饰中的重要性,而且也是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一种传承和赞许。 猜你喜欢: 1. 艺术概论论文 2. 运动艺术概论论文 3. 对美术概论的认识和思考 4. 大学毛概课结课论文 5. 艺术鉴赏论文 6. 环境艺术概论论文

一、欧洲史前文化 二、爱琴文化 三、古代近东文化 四、希伯来文化 ****** 西方古典文化的繁荣 一、早期希腊文化 二、希腊古典时代文化的繁荣 三、希腊化时代的东西文化融合 四、罗马古典文化 五、古典文化的衰落与基督教文化的兴起 ****** 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文化 一、中世纪早期的西方文化 二、中世纪西欧基督教会 三、西欧12世纪文化复兴 四、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生活与习俗 ****** 西方文化的近代化转型 一、中世纪文明的衰落 二、文艺复兴运动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成就 四、宗教改革运动 五、西方文化的扩张 ****** 近代西方启蒙文化 一、17、18世纪的西方社会 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三、近代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形成 四、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和史学 五、17、18世纪的西方艺术 ****** 工业化时代的西方文化 一、科技发明与工业化社会 二、工业化时期的西方思想 三、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西方两大文学主流 四、浪漫主义时代的音乐 五、流派纷呈的19世纪西方绘画 ****** 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文化 一、20世纪前期科学与技术的大发展 二、重"内省"和重"实证"的哲学思想 三、经世致用:经济学的发展 四、怪诞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 五、顺流而变的西方社会科学 ****** 战后西方文化 一、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 二、当代西方的哲学思潮 三、变革中的史学与社会学 四、凯恩斯以后的西方经济学 五、战后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 六、战后的西方艺术内容简介《西方文化史》内容简介:西方文化经历了五个时代,即:远古的直觉时代、中世纪的信仰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求知时代、17至19世纪的创造时代和20世纪的反省时代。《西方文化史》以此为经线,以宗教、哲学、艺术和科学四大文化领域为纬线,以最简洁的方式概述西方文化的来龙去脉。

可以写的 私信我

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学者们对大众文化研究的新视角引发了一场新的文化研究热潮。在这场文化研究大潮中,西方文化史及其研究成为重要领域和阵地。近年来,国内出版的有关西方文化史的著述层出不穷,但编著和介绍性的较多而论著则少见。究竟什么是西方文化史?究竟怎样研究西方文化史?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和理解西方文化史?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答案,一些概念性的问题也还模糊不清,这就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必要的思考和解读,以利于对西方文化史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西方文化史的学科概念 1、从传统史学、新史学到新文化史 作为史学的一个分支,文化史自有其产牛、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人们对文化史的认识也随着这个过程而变化。自18世纪兰克客观主义史学产生以来,“照录史实”的实证主义史学至今影响巨大;19世纪以来,“思辨的”历史哲学更是把政治史推到了史学研究的中心地位。当时,文化史在史学中的地位并不高。 19世纪下半叶兴起的“新史学”往往自称是文化史或文明史。“新史学”认为文化就是人类发展的各个方面之和,历史就是人类文化的进步。因此,“新史学”研究包括了人类发展各方面的历史。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在他1860年出版的《教育论》一书中讨论了历史学的这一新范围。“在斯宾塞的历史范畴中,政治、阶级、宗教、风俗、文学、艺术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等几乎是包罗万象。”虽然斯宾塞并未使用文化史这一概念,但是西方学者却通常把他的这一讨论作为对文化史理论的精辟论述。德国文化史家威廉·黎尔认为,文化史是真正的历史哲学,它是“各国全部文明的历史,它既表现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也显示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等方面。”被称为“最卓越的文化史家”的瑞士历史学家布克哈特在一次演讲中更为明确地给出了文化史的定义:“在通常情况下,文化史即是从总体上来考察的世界史,而历史则意味着事件的发展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对于我们来说,这个标准包含:是什么推动世界、什么具有贯穿始终的影响。”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史学界兴起的“新文化史”被认为是“当代西方史学主流的研究趋势”。新文化史是对旧的“新史学”的反动和发展,相较于之前的历史研究取向,新文化史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它注重考察历史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层面,也就是说,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从以往偏重于政治军事或经济社会等方面转移到社会文化的范畴之内;另一方面,它提出用文化的观念来解释历史,新文化史在方法上借助了人类学、语言学、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语言、符号、仪式等文化象征的分析,解释其中的文化内涵与意义。新文化史将原先诸如社会文化史、历史人类学、人类学史学等名目都统一在其旗下。林·亨特主编的《新文化史》(1989)对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文化史作了理论总结,标志着新文化史理论的初步建构,文化史研究的领域也迅速扩展到物质文化史、身体史、表象史、记忆社会史、政治文化史、语言社会史等诸多方面。 2、西方文化史的内容 有学者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文化的组成部分包括意识形态的直接表现,例如科学思想、哲学思想、社会思潮等等。它们是抽象的也是最为基本的。同时,也包括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即通过物的形式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等。而它们是具体和外在的反映。文化史也就是对上述方面的一种历史描述和总结。”由此看来,文化史作为历史学的门类之一,从学科意义上讲,它应该仅仅是关于狭义文化的历史,其中包括思想理论、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等。但是,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把文化史研究扩大到其他领域,甚至囊括了人类所有的历史现象,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乃至军事等等,西方文化史也不例外。 在国内的西方文化史著作中,庄锡昌主编的《西方文化史》、沈之兴和张幼香主编的《西方文化史》、高福进的《西方文化史论》、叶胜年的《西方文化史鉴》、沈福煦的《现代西方文化史概论》都属于狭义西方文化史,没有系统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这些书基本上是作为教材和通俗读物面世,编得多而论得少,所以并不能被称为研究著作。 国内具有一定研究性的西方文化史著作主要有北京大学徐新的《西方文化史:从文明初始至启蒙运动》。该书在较为完整地展示西方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历程的同时,特别注意凸显贯穿其中推动西方文明进程、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运动和成就。姜守明等撰写的《西方文化史》虽然基本上也是一本狭义文化著作,但该书在对西方自古至今的精神文化成果进行介绍、对西方文化精粹的细致梳理、对西方文化的起源进行追溯的同时,还探讨了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分析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碰撞与汇合,因此可以说是研究性著作。 从内容角度说,国内的西方文化史著作的一个最大缺憾是基本上都没有涉及大众文化的内容,特别是西方的风俗习惯、下层群众文化等等。 3、西方文化史的时间跨度 从时间角度看,目前的西方文化史著作主要分为两类:文化史通史和断代史。通史在内容上主要是按照时间顺序描述西方社会从古代两希文化和古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8世纪启蒙运动、理性主义、19世纪自由主义和20世纪现代主义所取得的文化成就。它是对文化史实的客观叙述,国内多数西方文化史著作也基本都是这样写的。 断代史的研究者主要针对某个时段的文化来阐述他们个人的真知灼见,其成果多为思辨性的。我们经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殊不知西方文化史也不狭小简单。要在一本书中就把西方文化史的全部内容解释清楚可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徐新将西方文化史分成两本书来写,可以算是国内少见的西方文化断代史的著作了。法国文化史学家伏尔泰的《路易十四时代》也是西方文化史中断代史研究的佳作。在该书中他高度赞扬了那个时代,认为“欧洲的文明礼貌和社交精神的产生都应归功于路易十四的宫廷”。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布罗代尔在1949年发表的巨著《地中海和腓力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也属同一类。 4、西方文化史的空间界定 从不断变化的“西方”这个概念上讲,西方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变化、扩张的文化。“18世纪以前的西方还仅限于西欧国家。18世纪以来开始包括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20世纪以后,广义上的西方不仅包括古代整个欧洲,还包括整个西亚、北非,甚至包括所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东亚的日本;狭义上的西方指的是欧美发达国家。从我国现有的西方文化史著作看,人们基本上认同欧美为西方文化的代表,这种空间概念使西方文化史基本上成 为欧美文化史。 西方基督教传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发达的经济社会使西方学者视自己的文化为最优秀的文化,因此,以往的西方文化史研究充斥着浓重的“西方中心论”的色彩。法国著名史学家基佐和英国史学家巴克尔便专注于欧洲文明史的研究,在他们的思想中存在明显的“欧洲中心论”倾向,认为欧洲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而异族文化通常要么被描写成他者文化;要么被妖魔化。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视野的开阔和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摆脱了“西方中心论”的束缚,认识到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的独特与优秀。荷兰历史学家彼得·李伯庚的《欧洲文化史》打破了“欧洲中心论”的框架,把欧洲文化的发展放到欧洲和其他地区文化的相互关系中去考察。 二、西方文化史研究的视角问题 1、历史哲学视角 在西方学术界,历史哲学研究一般分为两类:“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前者主要探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特征、意义或规律;后者则着重阐释历史学研究本身特有的性质、方法或作用。何兆武和陈放能主编的《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一书,把文化形态史观视为当代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的主要代表。当代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便体现了文化史研究的历史哲学特征。从文化形态史观的角度,斯宾格勒认为在人类文化中曾出现过八种文化系统,并相信西方文化同其他七种已处于僵死的文化一样,也将走向它的归宿,走向没落。作为“新斯宾格勒派”,汤因比的毕生之作《历史研究》继承和发展了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理论,对人类文明进行了探索研究。他从斯宾格勒的八个文明发展到三十七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成为20世纪末继斯宾格勒和汤因比之后的又一个从文明和文化视角解释历史、认识现实和预测未来的学者,因此有人说亨廷顿是又一个从历史哲学角度看西方文化的人。 2、新史学研究视角 新史学脱胎于传统史学。传统史学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对人类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的研究,因此其根本缺陷是只注重政治事件和精英人物的活动。于是,早在18世纪中期,传统史学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便受到了挑战和质疑。被称为“文化史之父”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突破传统史学上作了大胆的尝试。1860年,瑞士历史学家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出版,进一步奠定了文化史研究的内容和范畴。 亨利·贝尔可以说是新史学的先驱。他主张以史学为中心统一人类知识,提倡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1900年,贝尔创办了具有跨学科特色的《历史综合杂志》。鲁滨逊是美国新史学的倡导人,他反对传统史学的封闭性,强调史学家要利用关于人类的新科学知识,寻找包括人类学、史前考古学、社会心理学、比较宗教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在内的“新同盟军”。 3、新文化史研究视角 前文已经说明,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兴起的新文化史是西方文化史研究的新视角。由于该流派主要是一些研究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学者组成,他们的研究因此而带有社会史、政治史、语言史等色彩,这就扩大了以往西方文化史的研究领域,形成了新的观念,对文化史走向跨学科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4、跨学科研究视角 新史学所倡导的跨学科研究是西方文化史研究的一个较为凸显的特征。它促使许多新兴学科呈现在文化史研究的视野中,如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文化哲学、民族文化学和宗教文化学等等。在这些学科中,鉴于文化在各学科的研究视角和内容上所处的不同位置,大致可把它们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是从新的视角来研究文化史,如文化人类学和文化社会学。国内文化人类学学者们在此方面的成果有林惠祥撰写的《文化人类学》和马广海撰写的《文化人类学》等。文化社会学方面的著作有司马云杰的《文化社会学》(2001)等。第二类是文化与其他学科相互作用。文化哲学就是这样一门学科。杨善民等撰写的《文化哲学》(2002)从文化、生活实践和人的解放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化哲学的特征。第三类是把文化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或氛围进行学科交叉研究,如宗教文化学。张志刚的《宗教文化学导论》下篇的内容就是放眼于现代文化背景来讨论世界宗教关系。 5、比较文化研究视角 通常,西方文化史研究基本是局限在西方文化的范围内来写作,即便有比较,也是在西方文化范围内进行的。但在中国人写西方文化史的时候,由于从东方人的视角看问题,自然会联想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别,所以有学者在著作中增加了东、西文化比较的内容。例如,姜守明等著的《西方文化史》就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比较研究。 6、大众文化研究视角 大众文化研究虽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但问题却早就存在。如同中国一样,长时间以来,历史写作主要集中在“才子佳人”的上层领域,而少涉及下层人民大众的文化。这个问题从国内西方文化史的著作中可见一斑。在我们见到的同类著作中,只有叶胜年的《西方文化史鉴》中有大众文化的章节。但是在西方,专门写大众文化的文化史著作近年来不断出现,有些已经翻译成中文,例如,英国著名学者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就很具有代表性。三、西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史研究的认识问题 认识西方文化及其历史是研究西方文化史的关键所在。从现有的论著看,人们对西方文化及其历史的认识和评价还存在不少差异,西方文化史的写作自然各有不同。或许一些写作西方文化史的作者并没有从认识和评价西方文化角度来思考问题,但不思考是难以研究西方文化的。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人们对西方文化及西方文化史研究的认识有四点需作更深入探讨。 1、西方文化是基督教文化 国内的西方文化史著作对西方文化的基督教性质不是很注重,庄锡昌、沈之兴主编的《西方文化史》中虽然有关于基督教的内容,但十分简要,不足以说明西方文化的基督教性质。叶胜年的《西方文化史鉴》第四章的标题就是《基督教文化》和《新约全书》,姜守明等著的《西方文化史》第三章的标题为《神秘的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这些著作虽然对西方基督教文化进行了专门描述,但基本上局限在古代。殊不知西方文化的基督教性质一直延续到现在,如何将这种基督教文化的继承性及其发展传达给读者,成为我国西方文化史研究的重要任务。 2、西方文化是多元文化 对于西方文化的多元性,或者叫多元化,人们早已了解。但是,在西方文化史著作中如何把这种多元化写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徐新的《西方文化史:从文明初始至启蒙运动》和《西方文化史续编:从美国革命至20世纪》对西方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彩性进行了描述,可谓是对西方文化的多元化问题涉及较多的著作。然而,西方文化的多元化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却是一个值得分析的问题。例如,西方文化中多宗教、多种族、多语言、多民族、多风俗习惯等等,都应该对其特点和差别予以分辨。 3、西方文化是具有自己特征的文化 关于西方文化的特点,许多论文都有分析,所分析的特点也各自不同,诸如海洋商业文化、扩张文化、动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开拓性文化、斗争文化等等。要写一本成功的西方文化史就应该将这些特点渗透在著作中。但从目前国内学界看,这类著作并不多。 4、东、西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随着科学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跨文化对话与合作交流活动的频繁开展,文化史多样性和统一性已成为其研究的时代特征。《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一书提出了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平衡的观点,认为世界文化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应充分理解和尊重每一种文化。文化交流一方面丰富和加强了一种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接触和相互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和不安定的全球性社会中,文化上的差异又成为了国家间和种族间冲突的根源。因此,只有在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的基础上,本着平等互利、共处、共享的原则达到某种统一。这里的“统一”并不是“一致”,不是损害和抹杀了各文化独特性的一致。一切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何兆武先生在《文化漫谈》一书中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文化的统一性就寓于其多样性之中。它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 综上所述,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决定性力量,它在解决世界问题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方文化史经历了从传统史学、新史学到新文化史的发展历程,在研究上虽然还存在如概念的界定、研究的范围和研究视角等模糊不清和有争议的问题,但我们相信文化史家通过对上述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通过对西方乃至世界文化史发展的根本规律的研究、概括与总结,定会为解决世界争端,维护人民的幸福家园找到一把和平的金钥匙。

大学生西方文化概论论文题目

可以尝试一下,1《欧美沟通非语言文化的异同》2《美国的同性恋文化》3《美国的橄榄球文化》4《铁汉精神与海明威以及美国影视中的英雄主义》5《从<第一滴血>到<星球大战>看美国电影观众的审美趣味》

1. 论“荷马时代”在希腊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 论雅典民主制度的利与弊 3. 论古希腊文明在欧洲发展史上的地位 4. 论古罗马文明的历史地位 5. 论人本主义与神本主义对欧洲发展的不同影响,3,6. 从欧洲历史发展看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7. 宗教信仰与欧洲文化的关系 8. 论欧洲文明的主要来源 9. 论宗教改革对欧洲文明发展的影响 10. 论基督宗教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11. 试论文艺复兴的历史作用,4,12. 试论英国对英联邦主要成员国政府组织 形式的影响 13. 试论地理大发现的背景、条件及意义 14. 试论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 运动的互相影响 15. 试论启蒙运动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问:大家提供几个西方文明史论文的选题?答:中世纪经院哲学对后世的影响12~13世纪西欧“新春天”与文艺复兴的对比文艺复兴中的“异端”成分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西欧宗教地域划分的历史由来三十年战争对欧洲的影响如果觉得这些太浅显的话,我可以再加几个。答:女性科学家的研究文明的发展变化与女性地位的变化的关系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对文艺发展的影响问:我是一名学生 对西方文明的了解很少 现在要写一篇中世纪前的西方文明史的论文 请问有选什么题目比较好答:【基督教的发展史】宗教历史和文明历史密不可分能够把握到基督教历史的变迁也就能明白西方文明的基本脉络问:西方文化史方面的论文题目?答:圣经与西方文化、中西文化交流、中世纪经院哲学对后世的影响12~13世纪西欧“新春天”与文艺复兴的对比文艺复兴中的“异端”成分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西欧宗教地域划分的历史由来三十年战争对欧洲的影响问:如何写关于西方文化的论文答:你可以去看看其他网址上面写的范文。希望能帮上你

圣经与西方文化、中西文化交流、中世纪经院哲学对后世的影响12~13世纪西欧“新春天”与文艺复兴的对比文艺复兴中的“异端”成分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西欧宗教地域划分的历史由来三十年战争对欧洲的影响

西方礼仪相关的论文题目

一:研究中西礼仪差异的原因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就西方来说,它的历史只有短短200年,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他们信奉的誓言是:“只要我们能够梦想的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这是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它短短200年的历史,创造了人类史上的灿烂文明,它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这就是西方的魅力。二:见面的礼仪西方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西方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例如男女之间,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在西方,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西方,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另外,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西方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 一、招呼语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第二,谈近况。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二、称谓的差异 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也很少听他们称呼别人为“黄局长”“王经理”等。因为这一类称呼还没有变为像“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一样成为传统习用的称呼。 三、告别语的差异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一位美国人在和他的中国朋友告别时说:“我会保持联系。”可是这位中国朋友等了一年多也未见只言片语,便抱怨他不讲信用。其实,这句话仅仅是一种告别词语,相当于“再见”,说话人并无他意,更没有作任何许诺。此外,西方文化中如果客人想告别,通常要提前几分钟将告别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达,并征得同意,然后才可以离开。如果突然说“时间不早了”,随即站起来和主人告别,这在西方文化中是被认为不礼貌的。

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比较论文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以下是我整理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比较论文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1.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长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2.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3.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就拿餐饮方面举例。现在中国饮食市场上洋快餐和西餐占了很大的比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和接受这些外来食品。麦当劳几乎代表了一种文化时尚,成为美国文化在餐饮领域的标志。与此同时,法国的贵族文化,英国的绅士文化也随着饮食而涌入中国。随着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蛋糕、面包、鸡尾酒等西式菜点,也带来了西方一些先进的制作工艺和饮食方法。这些都为古老的中国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我国悠久而灿烂的饮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几乎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餐馆,中国菜日益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与喜爱,比如北京烤鸭俨然已经成为外国人心中的地道美味。

但是在中西礼仪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中国人未免盲目热衷于西方,不自觉中陷入两个误区:其一,是拿西方的礼仪取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礼仪是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比如在青年中,举行外国式婚礼、过西方节日等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倾向。对西洋礼仪只是作为民俗知识了解一下无可厚非,如果趋之若骛,就失去了民族的自尊,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其二,是把礼仪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操作层面,比如鞠躬要弯多少度,握手要停几秒钟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讲,但如果只做表面文章,礼仪就成了空洞的形式主义。

不可否认,当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这一切与基督教的社会基础密切相关,因为礼仪是宗教的重要活动方式,由于对宗教的虔诚信仰,西方人从小就接受这种礼仪的教育与熏陶,使得礼仪能够自然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精神与物质、政治与文化的高度契合,使得人们获得高度的自信与优越感,正是西方人的自信与优越感赋予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感染力,使其礼仪文化被视为世界标准。对照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状况,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

中西方礼仪文化的融合,在我们今日中国,更多的还是借鉴西方。但无论是借鉴西方的礼仪,或者是我们是自创一套自己的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都不难。难的是我们也能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我们借鉴西方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当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和优越感,才能确立我们的感染力。民族的复兴不仅是实力的复兴,更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只有别人也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礼仪行于世界。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一个礼仪缺乏的社会,往往是不成熟的社会。而一个礼仪标准不太统一甚至互相矛盾的社会,往往是一个不和谐的社会。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创建和谐社会,必须先从礼仪开始。中国今天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物质,精神,文化各个方面,都急迫地需要一套完整而合理的价值观进行统一。而礼仪文化无疑是这种统一的“先行军”,只有认清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将二者合理有效的融合,方能建立适合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体系,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

摘要: 本文将在大量的事例的基础上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差异的来源以便大家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这些差异.以便更好的工作和学习。

关键词: 文化背景 价值观 平等 个体

一、由文化的背景影响的文化不同

中国和西方人之间的文化不同的理由之一是文化的背景。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孔子思想,道教和其他的观念学。当发展的不同观念彼此碰撞时, 中国文明的基本结构建立了起来。 然后孔子思想变成中国哲学系统的基石。 孔子思想的中心思想是仁的德行。 仁是什么? 仁有各种不同地翻译如仁慈,善意和人性。 简而言之,仁意谓爱。 它已经形成而且成形为中国的文明而且发挥极深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二千年来作用在了几乎四分之一之上的人类。

二、中国和西方人之间的文化由不同价值引起的

中国价值的观念是时常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被放在有方价值的反对派之内。 因此, 决定于人们如何定义西方价值。现代的西方价值系统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开始, 而且把它说成是社会的基准.通常的在那期间欧洲人遵守这个价值。 西方价值的核心是个人主义。中国价值的核心有和孔子思想的一些关系。 孔子思想的原则在人类关系的道德个性中是发现为孔子为他的疾病和邪恶提供了解决。 那就是众所周知的人的五关系: 统治者-部长 , 父亲-儿子, 丈夫-妻子 , 年长者-弟弟和朋友-朋友。 这被解释为应该有爱在父亲和儿子 ,在统治者和部长之间应该有正直责任感, 区分在男人和妻子之间注意行为,在朋友之间应该有信心。"在封建制度超过二千年期间,统治阶层用这关样的关系去安排每件事物, 然后形成了一个阶级社会。 在这种社会中,一个部长要忠贞他的统治者,一个孩子对他的父母尊敬。 结果是人性被疏忽而且人没有平等。

不同于中国的是, 在文艺复兴方面时期的英国, 人开始强调人类的尊严而且强调现在生活的重要, 他们宣述男人不只有权利的拥有者,完美人的信念充满他们的生活, 而且也有能力使自己更加完美而且运行奇迹.这是人性的基本。

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提及教义,个体的权利是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重视的东西。 大多数的西方人相信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身份和个性, 应该被辨认出而且承认。 因此, 一不能够不了解个人主义的人不能包罗万象西方人和他们的民族。 由对个人主义的认识,我们能了解西方人如何定义家庭,友谊和隐私.个人主义的'核心是追求个人的成就.在基督教传统中,个体对社会和上帝是重要的. 个人主义从他们的祖先已经被传递下来。 因此,对西方人,个人主义不是自私。他们强调个人主义如此的很多以致于他们相信无法示范个人主义的人一定有毛病。 他们喜欢句子" 天助自助者。"然而对中国人,”个人主义”那个字如自我主义一样的贬义, 因为表现出自私。 在传统的中国信念和在孔子思想中,集体主义被感激。个人主义强调合作,在团体成员或个别成员之中成功是由于一个单位,一个组织或一个社区的职员集体努力的结晶。 个别利益为集体利益的牺牲被中国人高度称赞。

四、西方家庭主张平等

丈夫和妻子通常有平等的发言权, 虽然在特定的情况下,在孩子的问题上,也有一张选票的时候。 家庭成员被视为朋友和他们每日的生活是平等。 在西方人中,大多数的老人不和他们的孩子或亲戚居住在一起。 如果在金钱充足的情况下他们自己居住或他们将会在其他的老人居住的地方中买房子或公寓。因为年轻人代表希望, 能帮助他们制造一些方面的积极改变生活。 因为他们将得不到老人的荣誉,尊敬或注意,所以他们不喜欢变老。在中国情形是不同的, 哪里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家庭成员容易一起居住,而且年轻者应该尊敬和服从老人。 因为人相信一个老人是明智的充满经验的人,通常,老人接受荣誉,特权和满足。家庭成员支持仰赖彼此,他们要将忠贞展示给家庭成员看而且示范有品德的行为,以免全部家庭成员丢脸。 " 脸 " 的意义应该关于增益家庭的社会地位的损失看, 不仅仅个体。那是说中国文化有个体的生活和行为性质更强调集体的质量。 一般而言,华人跟西方人比起来有一个较强壮家族感荣誉。

五、民族主义

第五个理由是民族主义。 因为远古的中国 , 中国的国家形式也是由汉族独自建立地。 我们说的社会礼仪标准也是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独自建立地。 汉族在历史上通常和他们的祖先生活,在工作期间和社会的连络用语言表达。只是表达一个微小的行动就能表明一些意义敏感的意思。当你说一半批评或仅仅说一些事物的时候,人们能了解什么。

你想要说。如此当他们表达他们自己的感觉时候,人们不需要说出他们所有的意图。 在西方人中的时候, 举例来说例如美国是一个有超过二百年历史的移民国家。 然而,美国人一定清楚地表达他们想要的和需要的。 只有这样听话者才能很好得了解。 因此他们的语言一定说出他们必须说的。

参考文献:

[1]《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杨平泽著 国外外语教学 1995(1)

[2]《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陈 舒著 国外外语教学 1997(2)

[3]《语境与语用能力》刘绍忠著 外国语 1997(3)

中西方交际礼仪的差异 我国加入WTO已经三年多了,跨国交际日益增多,因中西方礼仪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交际中有可能会因不同的习惯、生活方式而产生距离,怎样才能尽量避免这些中外交际的隔阂呢?我们就得学习、解读中西方不同的礼仪,才能顺利地进行中外交流。 一、招呼语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第二,谈近况。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二、称谓的差异 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也很少听他们称呼别人为“黄局长”“王经理”等。因为这一类称呼还没有变为像“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一样成为传统习用的称呼。 三、告别语的差异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一位美国人在和他的中国朋友告别时说:“我会保持联系。”可是这位中国朋友等了一年多也未见只言片语,便抱怨他不讲信用。其实,这句话仅仅是一种告别词语,相当于“再见”,说话人并无他意,更没有作任何许诺。此外,西方文化中如果客人想告别,通常要提前几分钟将告别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达,并征得同意,然后才可以离开。如果突然说“时间不早了”,随即站起来和主人告别,这在西方文化中是被认为不礼貌的。

【摘 要】中国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礼仪制度正式为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三大关系而制定出来的。从人类把对神、对自然力的恐惧和敬畏转向人类自身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表达敬畏、及时的活动日益频繁,逐步形成种种固定的模式……….终于形成为礼仪规范。 本文介绍了 中西方下载的独特差异,由来已久的历史渊源以及因“和而不同”引发的 现代中方前进方向。【关键词】礼仪文化 差异性 原因 方向一、中国礼仪文化演变简史自50万年前山顶洞人缝制衣服开始,文明同时也伴随着人类发展,“炎黄五帝礼理起于大一,礼事起于燧皇,礼名起于黄帝”之说。我国最早的秘书人员“史官”起,礼开始以正规的方式出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典”已足够说明当时礼仪的规范体系。大约在夏商周三代,礼仪开始典制化。最早的秘书机构“太史寮”的建立,第一部记载‘礼’的典籍《周礼》的出现,“三礼”的盛行,标志着中国古代礼仪进入成熟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礼的大力推行,孔孟等思想家的礼仪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古代礼仪文化的基础。形成于秦汉时期的封建礼仪及“三纲五常”的提出,清末至民国时期,科学、民主、自尊、平等的观念和与之相适应的礼仪标准得到传播和推广。五四以来,中国的礼仪更注重吸收目前国际礼仪的长处,为我所用。二、西方礼仪文化演变简史爱琴海地区和希腊是亚欧大陆西方古典文明的发源地。约自公元前6千年起,爱琴海诸岛居民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此后,相继产生了克里特文化和迈锡尼文化。公元前11世纪,古希腊进入因《荷马史诗》而得名的“荷马时代”。古希腊哲学家对礼仪有许多精彩的论述。例如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年)率先提出了“美德即是一种和谐与秩序”的观点;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谈天说地,而在于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培植人的道德观念。他不仅教导人们要待人以礼,而且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为人师表。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开始封建化过程,12至17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中世纪欧洲形成的封建等级制,以土地关系为纽带,将封建主与附庸联系在一起。此间制定了严格而烦琐的贵族礼仪、宫廷礼仪等。n14至16世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代。17、18世纪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兴起的时代,尼德兰革命、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相继爆发。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确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礼仪逐渐取代封建社会的礼仪。资本主义社会奉行“一切人生而自由、平等”的原则,但由于社会各阶层经济上、政治上、法律上的不平等,因此未能做到真正的自由,平等。不过,资本主义时代也编撰了大量礼仪著作。例如,捷克资产阶级教育家夸美纽斯(公元1592—1670年)编撰了《青年行为手册》等;英国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于公元1693年写作了《教育漫话》。一直到近代,西方个方面实力的增长,对贫困国家的殖民,将他们的礼仪文化也带到被殖民国家,开始影响着世界的礼仪文化,成为世界礼仪文化的典范。

  • 索引序列
  • 西方文化概论相关论文题目
  • 西方文化相关论文题目
  • 西方文化概论结业论文题目
  • 大学生西方文化概论论文题目
  • 西方礼仪相关的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