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马颖峰.网络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网络教学模式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也被普遍应用到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不仅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实现了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更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非凡。因此,将探讨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与教学措施。
关键词: 信息技术;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在社会时代飞速发展的同时,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众所周知,学校是宣传教育的关键场所,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无疑能够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师教学水平,可见普及信息技术非常必要。然而,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却造成该教学模式发展效果不理想的现状。为此,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合理科学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小学语文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观念有待更新
虽然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被用于教育教学,然而,我国小学语文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影响,无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活动,对其应用持忽略态度。由于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听讲为辅,这种填鸭式教学侧重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地位,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至于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不会创新,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二)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
当前,小学教学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其虽然声像合一、信息量大且内容丰富,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而,正是因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导致部分由教师口述或学生动手就能完成的教学内容完全被信息化,以致于增大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甚至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师生间严重匮乏互动交流,致使教学氛围呆滞,师生关系疏离,学生课堂主导地位被忽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二、小学语文应用信息技术高效教学策略
(一)合理制作教学课件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男同学而言,语文是一门相对其他科目更冗杂的科目。小学语文涉及面广、信息量大且内容丰富,但小学生因年龄等客观因素自身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即便教师将知识完全告诉学生,他们也难以消化理解。所以,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的过程中,要充分深入地研究语文教材,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借助直观形象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实现师生双方的有效互动。例如,在《落花生》教学中,教师可收集花生整个生长过程的音像资料,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将资料进行合理分段,再融合文字背诵让学生切实感知文章内容,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如,在《狮子和鹿》教学中,备课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当前授课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再借鉴网上成功有效的教学案例,并将二者相结合设计出适合所教学生的方案。首先,导入环节向学生呈现课文主题的两种动物,然后,通过表格对比形式学习课文,同时配以恰当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最后,在学生对课文基本理解后,再利用课件使其深刻体会文中隐藏的'内涵,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语文学科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对学生阅读和表达的能力要求极高。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无疑能够提供更丰富的知识给学生,使其增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同时,信息技术也能提高学生教学的参与程度。但由于小学生知识构造和自身阅历的问题,其知识范围与认知能力相对较低,为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并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例如,在《雷雨》教学中,教师可截取话剧片段,让学生去观看欣赏黑夜、雷雨、人物等形象直观的视频画面,然后再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进行自学。这种通过视频引导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能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展开学习,进而更加深入地感悟教学内容。或是在《两只鸟蛋》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不同种类鸟儿的图片声音,让学生充分感知到生活中的小鸟,欣赏和感受它们的美丽与鸣叫欢快。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惊叹鸟类的美丽可爱,又能使其更加期待新课的教学。紧接着教师可通过制作动画片讲故事的形式,将“两只鸟蛋”通俗易懂地讲解给学生听,以此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从而循序渐进地随着两枚鸟蛋开始惊险又刺激的冒险旅程,在进行真实体验的过程中自觉说出爱护鸟类的话语,深刻理解教学的重难点,而且这种教学相对教师单纯的口头呼吁爱护鸟类效果更明显。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恰当把握信息技术使用度,既要保证用到位又要避免过度使用,以免导致师生间失去有效的情感沟通。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必须从真正意义上认识到其作用含义,再结合教学实际开展教学,才能真正满足符合当代小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缪晶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探析[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2(10).
[2]沈丽君.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J].浙江现代教育技术,2007(5).
[3]陈扣干.信息技术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语文天地,2015(15).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教学论文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研究成果在写作上的表现,简单的说,就是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研究进行了总结,并综合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下面是我分享的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钟以俊,龙文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
5、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7、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8、张福建,牟树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9、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0、王守恒.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11、周家骥.教育科研方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2、郭思乐.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导引.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13、吴新武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2003.
14、邵永良等.现代教育科研方法与应用.宁波:宁波出版社,1999.
15、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6、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17、张孔义,方龙云.语文教育科研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8、杨章宏.教育实验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9、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0、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1、李伟胜.实验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3、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4、白芸.质的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5、蔡清田.教育行动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1
26、陈桂生.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7、王策三.教学实验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8、李晶.社会调查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9、佟庆伟.教育科研中的量化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0、江洪春.中小学教育论文写作.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
31、欧阳周.实用学术论文写作.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庄文中著:《中学语言教学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佐藤正夫著《教学原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
陈玉琨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黄书光等著《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易连云著《重建学校精神家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廖哲勋主编《课程新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田瑞云著《语文教育行为论》 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版。
曹明海著《语文教育智慧论》 青岛海洋大学2001年版。
潘庆玉著《语文教育发展论》 青岛海洋大学2001年版。
备课笔记》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作文个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语言大观》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教学争鸣录》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课堂教学艺术》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彭华生著《语文教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韦志成著《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周庆元著《语文教学设计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佟士凡著《语文学习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
倪文锦著《语文考试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张田若等著《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韩雪屏著《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董菊初著《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 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王尚文著《语感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维鼎著《语文言意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韩雪屏著《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余昱著《走向学校语文》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育部2001年7月颁发
2. 国家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人教版,苏教版,语社版.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材
4. 巢宗祺等.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5.周庆元. 语文教育研究概论.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6.倪文锦. 语文教育展望.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倪文锦.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江平.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 小学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 吴忠豪.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1. 崔峦. 小学语文教学论.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2.雷玲. 听名师讲课.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13.吴立岗.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14.洪宗礼.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5.王荣生.语文科课程学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17.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8.黎锦熙.黎锦熙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19.刘国正.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0.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21.于永正. 教海漫记.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22.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3.崔峦,陈先云.斯霞霍懋征袁容语文教育思想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4.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5.贾志敏.贾老师教语文.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6.薛法根.薛法根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7.王崧舟.王崧舟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8.窦桂梅.听窦桂梅老师讲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9.刘济远,莫崇芬.新课程小学作文导写艺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
30.刘济远,莫崇芬.小学作文导写获奖教学案例,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1.王守恒.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2.王宗海.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3.吴忠豪.语文教育研究大系(小学教学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4.姚春杰. 小学语文名师同课异教实录.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5.姚春杰.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美术课程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J].中国美术教育,. [2]陈朝峰.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J].实验教学与装备,,35-36. [3]王来阳.从“被动”转向“主动”[J].中国美术教育,. [4]陈朝峰.招贴画设计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小学各科教与学.. [5]陈朝峰.儿童美术创作辅导的.点滴体会[J].现代教育科学,. [6]张超.自主式阅读,阅读教学的反璞归真[J].中国教育学刊,. [7]曹建林.在现代艺术和民间艺术的结合点上探求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J].前沿论坛,. [8]王建林,陈朝峰、美术课程标准学习的几点体会[J].现代教育科学,2003,3,61-62. [9]张全胜.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现代教育科学,,68-69. [10]曾雪媚.小学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J].基础教育研究,,48-49.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之间存在诸多联系,在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是美术创作和美术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将会是美术教学的新趋势,是现代美术教学的新形式。 近几年来,我校就 “ 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 ” 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思考。 一、美术与信息技术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整合具有必然性。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信息技术通过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立体地表现信息,它们在呈现信息的方式上都以形象为主。现代美术中,电脑美术作为美术领域的新成员,有着极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美术创作中应用极其广泛的工具。而在省编小学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学习内容是相互关联的。以下表所列内容为例,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很多内容本身就是在美术的任务驱动下开展学习的,这正是整合学习最为常见的形式,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有些学习内容已经和美术整合了;美术课本中的许多内容也非常适合于用信息技术来教学。而且,美术课的有些内容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才能达成学习目标,如《电脑美术设计欣赏》,学生只有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操作,才能体会电脑美术的设计方法,如果教师能够演示运用 Phsotoshop 软件设计图片,将会让学生大开眼界,深刻体会电脑美术的强大功能和神奇魅力。 所以,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必然性。它们的整合将获得一个双赢的结果,既能够达到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又提高学习效率。 二、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优化了教学过程,整合具有可行性。 1. 欣赏 ? 评述 ---- 资源浩如烟海,查找可随心所欲。 “ 欣赏 ? 评述 ” 是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 “ 欣赏 ? 评述 ” 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课程标准》指出: “ 欣赏 ? 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 传统的欣赏教学,学生不知道怎样欣赏,更不知道怎样评述。之所以会如此,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资源,除了听教师介绍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信息来源。目前小学美术中的欣赏部分占很大的比例,绘画、雕塑、建筑、民间艺术、儿童美术、卡通形象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美术领域,教学中最让教师为难的仍是缺乏资源。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但解决了学习资源匮乏的矛盾,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美术欣赏的资源极其丰富,学生只要掌握了 IE 网络浏览器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的方法就能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提出学习的任务,比如制作一张网页、写一篇配有插图的小论文、制作一张幻灯片、编一张电子小报等,帮助学生解决技术困难,协助学生完成作业。 比如美术第十一册《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中关于故宫的欣赏。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展示一些故宫的图片或者幻灯片,像导游一样介绍有关故宫的历史、文化、建筑特色等知识,回答学生的一些问题,或者干脆组织学生观看《紫禁城》的录像资料,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接收的信息量很有限。我们开展的美术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搜集资料制作一份介绍故宫的幻灯片,并进行交流。教学中,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上网搜集资料,下载图片,制作幻灯片。在有意识地选择、组织材料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了故宫的历史、建筑特色,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立体的故宫艺术知识体系,而且为我国古代建筑大师的杰作惊叹不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进而产生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巨大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最后通过网络教室展示幻灯片,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都相当投入。 2. 设计 ? 应用 ---- 强大的软件供你用,轻轻松松搞设计。 对另一学习领域 “ 设计 ? 应用 ” ,《课程标准》建议 “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书籍封面、文体活动海报的设计 ” 。美术课程中还有许多内容,如邮票设计、贺卡设计、板报设计等,都可以采用计算机设计的手段。像用画图、 Word 、金山画王等软件进行较为简单的图案设计,用比较专业的 Photoshop 软件进行封面设计、广告设计,并利用计算机光盘中大量的图像、照片以及材质资料,利用计算机字库中丰富多彩的字型、字体等,设计出更加精彩的作品来。 例如美术第九册《平面构成设计》的教学。按照传统的教学设计,每个学生起码要准备大小一样的圆形、方形、三角形纸片各三张,通过排列组合将这些纸片构成几个不同的图形,然后选择其中一二个绘制出来。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由于学具的限制,只能获得一些常见的图形;绘制艰难,许多学生因为制作过程过分繁复而失去耐心,画不出精致的作品来。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设计却能够克服上述缺点。方法是:首先在 Word 中插入自选图形 “ 圆形 ” 、 “ 方形 ” 和 “ 三角形 ” ,并设置成 “ 无填充颜色 ” ,再通过 “ 复制 ” 、 “ 粘贴 ” 获得数个基本图形,然后随意移动这些基本图形,把他们组织成新的图形。学生可在计算机上反复尝试,直到满意为止。最后把构成的图形 “ 组合 ” 在一起,复制到画图软件中,并填上自己喜爱的颜色。(由于在画图软件中不能任意移动图形,在 Word 中又无法完成区域填色,因此需先在 Word 中构图,再在画图软件中填色。) 由于手工绘制的设计方式受设计者自身技术水平的影响比较大,也比较费时间,所以学生往往难以实现预想的构思,设计会以失败告终。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设计显得轻松和得心应手,学生容易实现预想的效果,避免由于眼高手低带来的不快,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 突破难点, CAI 很管用。 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 CAI 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教师可运用 PowerPoint 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多媒体课件,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形象地演示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用于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中 CAI 主要应用于以下几种情形: ( 1 )分析解释。 CAI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知识,启发他们发现美术规律。比如:《千变万化的线》一课,制作一个可供教师演示和学生学习的课件。课件首先展示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线,并用闪烁的效果将这些线条突出出来,然后概括出线的种类,接着通过说说、画画让学生体会线条的千变万化,最后再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中的线条的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CAI 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观地解释了线条作为重要的美术语言产生的过程,展现了线条的魅力。 ( 2 )提供素材。 美术课程中某些内容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比如《欢乐的元宵节》,我们当地的风俗不太重视元宵节,学生对这一节日知之甚少。教学时,如果不提供足够的学习素材,学生将难以开展学习。因此,充分发挥 CAI 课件的优势,给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录像等直观信息,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提高学习的质量。 ( 3 )对比实验。 美术是视觉艺术,所以通过直观的对比实验能够很好地说明道理和规律。比如认识冷色和暖色,可通过观看大量的对比图片让学生感受色彩的冷暖差异,这比光凭教师的讲解来得直观、简单得多。 ( 4 )激发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中要求教师 “ 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 信息技术具有集声音、文字、图形、图像于一体立体地表现信息的功能,使学习情景的创设变得得心应手。比如《茶壶造型》一课,可通过欣赏精美的宜兴紫沙壶来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三、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学习方式,引起了一系列变化。 1. 整合改变了学习的方式,同时引起了教学结构的改变。 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个别化学习成为可能。由于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个别教育与班额偏大的矛盾,所以个别化教育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学习可以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要求,学生可按照各自的学习速度开展学习,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软件搜集、处理信息,主动构建知识体系。 “ 学会合作 ” 是未来教育的 “ 四大支柱 ” 之一。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传统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经常是一个优秀的学生讲,其他同学听,或者一个同学画,其他同学伺候,甚至剥夺了美术基础较差的学生参与绘画的权利。而且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又不容易整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能够真正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力量和智慧,便于整合学习成果。比如《中国古代建筑欣赏》中关于故宫的欣赏教学,让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头搜集某一方面的资料,如故宫的历史、故宫的建筑特色、故宫的珍贵藏品 …… 然后综合资源,讨论幻灯片的制作方案,制成幻灯片后再与其他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学生似乎更善于竞争而不善于合作,所以创设合作学习的环境对于开展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系统中由于 “ 信息技术 ” 要素的介入,使 “ 教师 ” 、 “ 学生 ” 、 “ 教材 ” 这三个要素改变了原来的地位。信息技术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而成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协作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教材不再是物质化的文本,而是全息性的资源总和。整合教学引起了教学结构的改变。 2. 整合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传统教学偏重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学生强于演绎推理,弱于概括判断。而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学生在网上可以搜集到许多资源,要合理处理这些信息,就需要学生对信息进行综合归纳,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我国长期以 “ 知识为中心 ” 的课程思想导致了学生对文字的敬畏和轻信,所以学生接触到网络信息时,往往也会轻信搜索到的任何信息。而学生在搜集到的信息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或者与原有的知识相冲突时,就不得不去思考判断这些信息的可靠性。比如网上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解释就众说纷纭,对《蒙娜丽莎》中的模特是谁也有很多种说法。学生通过长期的训练,会把这种思维方法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对解决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 3. 整合可能会导致传统美术技法的弱化。 由于美术中的某些课程的作业可以通过计算机应用软件来完成,如 “ 封面设计 ” ,学生可通过 Word 或画图等软件制作出漂亮的作品,不需要使用传统的颜料、画笔等工具,也不需要进行传统意义上的调色,那么他对颜料的属性可能就不太了解,对颜料调配的方法和技术可能就不熟练。过多地依赖信息技术,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于传统美术媒介的不熟悉,弱化传统美术技法,像中国画、书法等传统文化有可能被年轻一代所抛弃。因此,并非所有的美术课程都可以和信息技术整合,勉强整合反而会弄巧成拙,如 “ 中国画 ” 的学习,应该沿用毛笔、宣纸这样的工具,以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4. 网络管理的不完善和信息的良莠不齐可能会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信息来源广泛,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学习的资源,但其中也充斥着许多错误的、消极的和不健康的信息,比如在搜索有关维纳斯的图片时,可能会搜索到不健康的网页,学生出于好奇就会浏览其中的内容。这会给判断能力还不强的儿童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坚持正面教育、采取安装网络过滤软件等措施之外,还要加强管理。
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论文范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论文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全方位学习的交互环境,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优化课堂结构,培养学生信息化的数学素养,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在新课改不断改革的今天,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全方位学习的交互环境,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优化课堂结构,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学生信息化的数学素养,最终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一、合理运用微课嵌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程理念指出: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巨大动力。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三维演示、人机交互等生动性特点,这些功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微课的生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教师通过微课生动、形象地讲解分数是如何产生的,并以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微课的导入会给传统教学注入一股活力,给学生带来新鲜血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课堂教学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二、合理运用移动终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移动终端技术的运用,将教师从讲台上解放下来,使手持平板电脑的他们可以走近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进行指导。教师还可以随时在平板电脑上操作和演示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操作过程的抓拍、录制视频,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亮点及不足,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可以将自己做的'题目拍照上传到大屏幕上与大家分享,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数学教学中运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最大的优点在于客观题的检测能及时得到反馈。教师可以适时监控所有学生的任务完成进度,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一目了然。当学生做完任务提交后,系统会自动计算出全班的正确率。这样,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和进度,节省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从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1]
三、合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生本教学理念有效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并且已经成为了课堂的必需品。在生本教育的教学模式下,交互式电子白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库存功能,可以逐渐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时,学生根据数据信息在白板上制作统计图,既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又亲身感受了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教师巧妙地将电子白板与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既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难度,又增进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白板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让趣味生活融入数学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只有在课堂中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架起寻找与生活经验联结点的桥梁,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富有情趣且贴近实际生活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在课前播放了小明进超市购物的情景。学生对乱摆乱放和分类摆放两种不同场景的观后感受,认识到分类的必要性,从而引发自己分类的欲望。此时,再出现需要分类的画面,学生就会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边操作边根据不同物品进行合理分类。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2]
五、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力求优化课堂结构
一节好课的关键在于整节课的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手段是否新颖。教师将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应用在数学课堂中,不仅可以将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化,抽象问题变得具体化,而且可以让学生轻松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最终实现教学最优化。例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已学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动手实践、生生互相质疑、归纳总结。教师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边讲解边演示教学内容,并与学生操作相结合,将抽象变为具体,启发并诱导学生主动思考,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教师在讲解1立方米的正方体大约能站几个人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选取一个小组的学生,用三把米尺组合成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让学生进去亲自体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直观、形象地显示出主题,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生架起了一座由抽象思维到形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数学课堂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与源泉。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适时、巧妙发挥其独特作用,提供丰富的信息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形成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教师只有合理、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才能打造理想、和谐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史晓艳.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3.
[2]张长利,张宏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与学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5(03):127-129.
参考1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8)2黄红.浅谈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6)3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7)4竺仕芳.激发兴趣,走出误区———综合高中数学教学探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4)5杨培谊,于鸿.高中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M〕.北京:北京学院出版社,19931、《计算机教育应用与教育革新——’97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李克东何克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教育中的计算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19983、林建详编:《CAI的理论与实践——迎接21世纪的挑战》全国CBE学会第六次学术会议论文集199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参见。此书是一本从巴门尼德到怀特海的著作选集,按形而上学中的问题分类。[2]参见。此书正文的第一句话是:“要讨论形而上学,唯一正派的、当然也是聪明的方式就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3]《形而上学》,982b14-28。[4]引自《古希腊悲剧经典》,罗念生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49页。[5]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5b-986a,昊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12-13页。[6]参见若-弗·马泰伊:《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管震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90页以下;《古希腊哲学》,苗力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78页;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290页以下。[7]《古希腊哲学》,78页。[8]《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115页以下。[9]同上书,125页。译文稍有改动。[10]《希腊哲学史》第1卷,290页。[11]亚里士多德:《论天》,引自〈希腊哲学史〉第1卷,283页。[12]《毕达哥拉斯与毕达哥拉斯学派》,107页以下。[13]巴门尼德的话可以简略地表述为:“是是,它不能不是”,因为“存在”与“是”在古希腊和大多数西方语言中从根子上是一个词,如英文之“being”与“be”。相关性:毕业论文,免费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模板够不够我在给你找
浅谈小学英语高效课堂论文
摘 要: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的,通过听、说、读、唱、玩、演等方式,着重于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及学习智力,使之获得语言知识技能。
关键词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良好情境
21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学习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标志是信息技术。小学开设英语是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知识经济时代为了更好的发展与国际发展接轨的必然要求。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小学英语教师想使自己平常的英语教学更加有效,首先就得抓住并了解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而要了解特点,又得先明确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要使小学生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具备用所学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初级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在英语教学时就要充分激发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展现自己,把学习变成一个积极参与、实现自我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体验到成功,形成一个民主、开放、互动、活跃的学习场,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展示,并逐渐成为课堂的主角,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有效教学的目标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以学习目标和学情为依据,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以先学后教,先合作后探究,后教师点拨为教学方式。教学评价遵循"以学论教"的原则。不仅仅注重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养成和整体素养的提升,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创设英语教与学的良好情境
正如小孩学说话需要一定的环境一样,语言的学习也是与环境分不开的。在一个全中国汉语式的环境中,让学生学地道的英语,确实不容易。
首先,在英语课堂上可以尝试改变学生的座位模式。我们的课堂座位大多是传统的“横排竖行”分布,师生面对面,教师成了课堂的中心。课改提出之后,“以学生为主体”的呼声也越来越强,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英语课上,教师完全可以打破传统的座位模式,将座位布置成圆形或半圆型,这样学生之间能够面对面地交流。一方面开口练习的机会增多了,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教学气氛更加融洽。
其次,英语课上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场景,这就需要有充分的英语教学场所和英语教学用具。
在课堂之外,也需要营造浓厚的英语氛围。比如开设英语广播、用英语整队集合、全校上下规定用英语打招呼和讲礼貌用语、粘贴英语图片和校训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还可以开展各种英语竞赛和英语夏令营。让学生在浓厚的英语氛围中学英语,感受英语。
再次,英语课要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根据课堂需要,借助电视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计算机课件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更为直观,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这也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三、兴趣培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从无兴趣到有兴趣,从一点点兴趣到有较大的兴趣,要做的工作大部分是在他们学习的起始阶段,最佳时间也是在起始阶段。但学生的兴趣培养起来了,并不等于他们就能持久不变。所以,接下来便是要让他们把兴趣保持下来。
(1)要言出必行,有始有终。取信于学生,对一些有效的方法要求坚持做到底。我在学期初向学生做了这样一个规定:学生作业按完成质量的高低在本子封面上打"×"、"☆",期末按"×"、"☆"个数计分,一个"×"、扣一分,一个"☆"加两分,期末算到平时成绩里去。学生对这一规定热情很高,他们对分数的重视使他们把每次作业都尽量做得工工整整。制定了规定,但要坚持下去却不容易。平时作业一交就是上百本,改得头昏眼花,有时就忘了给他们打上"×"或"☆"。学生可不饶,他们每次都把打的星从头至尾数一遍,发现少了,非让老师加上去不可。这样一来,每次改作业我再也不敢马虎了,坚持下来,期末按规定加扣分记入成绩报告单。大多数学生尝到了甜头,第二学期更是努力要求自己认真完成作业了。如果我当初半途而废,自然就收不到现在的效果。同理,办黑板报、开展英语角等活动,一旦开始做了就要坚持做下去。
(2)要敏锐观察,不断给予刺激。教师平时要善于察言观色,时刻注意学生的变化。一旦发现学生失去兴趣就要耐心分析,找出原因,并对症下药,给予新的刺激。学生各异,他们失去兴趣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有的因为成绩总跟不上同学,失去了信心;有的因为老师几次发言没叫到他,以为老师对他不够重视;有的则是对老师有了小小的误会,情绪受了影响等等。他们失去兴趣或兴趣淡化的表现方式也不同:有的表现明显,上课坐不直,两手闲不住,嘴巴说闲话,作业质量大大下降。而有的却不易察觉,他们上课照样很好,乍一看,挺专心,可实际上眼神游离,有气无力,似听非听,有的朗读时有口无声,有的一旦被叫到便是一问三不知。对此,教师对待他们的方法自然也不同:有的懂道理,一点便通;有的爱表扬,一表扬又信心十足;有的则要用激将法。总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不断激发他们的兴趣。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兴趣持久不衰。尽管现代化教学手段多样,但传统的粉笔、黑板仍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运用五彩粉笔射出的简单线条,构成生动、有趣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又能增添乐趣。
(4)合理使用多种教学媒体手段辅助英语教学,还可以创新英语课堂教学,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求得英语教学的长足发展。英语教师应运用好多种教学媒体,创新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把英语知识直观化,传递更多的信息给学生,训练学生英语方面的各项技能,使课堂容量最大化,让学生在广阔的视觉空间遨游,不断接受新事物的刺激,保持英语学习的新鲜感,使学生热爱英语学习,在英语学习中主动思考,提高自身英语素养,进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丽. 多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现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王松. 小学英语让人欢喜让人忧[N]. 中国教育
[3]刘华蓉. 小学开英语,行[N]. 中国教育报,2002-06-04001.
[4]崔红娟,彭祺.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学科教学探索,2009(11):35-36.
[5]张雪峰.针对儿童心理改进教学方法[J].教学百家,37.
[6]张玉海.谈英语多媒体课件教学原则及其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0(3)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现如今,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一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李明:《叙事心理治疗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伍新春、胡佩诚:《行为矫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英]佩恩:《叙事疗法》,曾立芳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5]包涵、郑田伟:《国内叙事心理治疗研究小议》,《社会发展》2012年第24期.
[6]吴熙娟:《熙娟叙语一一个咨询师的成长历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版.
[7]邓红:《甘肃农村初中生厌学心理调查与分析(以榆中县为例)》,《兰州学刊》2008年第9期.
[8]欧阳文珍:《儿童创造力发展支持性因素分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第92-94页.
[9]李秀婷:《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留守儿童厌学分析--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第三中学学生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10]刘亮、赵旭东、缪绍疆:《后现代主义下的叙事治疗及其临床应用》,《上海精神医学》2007年第4期.
[11]马一波、钟华:《叙事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2]施铁如:《学校心理辅导的叙事方式》,《教育导刊》2006年第1期.
[13]史云云、靳钰炜:《论社会建构主义形成的'理论根源》,《科学之友》2008年第4期.
篇二
[1].詹伯慧.方言.共同语.语文教学[J].澳门日报出版社,1995(5).
[2].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3].黄伯荣,瘳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M],商务印书馆,2004.
[6].王培先语言能力与语法教学[J].中国语文,1991(4).
[7].刘耀中.论内隐学习的本质特征.湛江师范学院学报[J],1998(02).
[8].杨金鑫.汉语的内隐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9].缪小春,杨金矣·语文教学中的内隐学习[J].心理科学.2004,(03).
[10].虞旻私,刘爱伦.内隐学习在第二语言语音学习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2006,29(3).
小学英语论文参考文献(通用5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英语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 高敏.幼儿英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Flege(1987).A critical period for learning to pronounce foreign language .Applied .
[3] [意大利]蒙台梭利.任代文主译校.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 吴牧之.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双语教育网,2004.
[5] [美国]乔姆斯基.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6] 林泳海.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7]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8] 强海燕,赵琳,西格尔.幼儿英语浸入式教育活动[M].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9] 哈默,田贵森.怎样教英语[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2.
[10] 边静.TPR教学法在儿童英语学习中的运用[M].宿州学院学报,.
[11] 孟云.幼儿园双语教育研究—基于昆明市幼儿园英语教育调查[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6.
[12] 狄飞.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 [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1.
[13] 颜晓芳.学前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误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
[14] 仲伟秀.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8.
[15] Jack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M]. Longman : Longman press,1985.
[16] John Lybolt,Catherine pre—school Language[M].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2003.
[17]Harlen Seyfer, 吴古华1998.《英语学术论文写作》,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8]穆诗雄2002.《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文秋芳 2001.《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青海省民和县李二堡镇窑洞小学马雪红。浅谈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N].科学导报,2017-03-31C03.
[2]山东高密市咸家工业区学校李晓华。如何提高小学英语的学习兴趣[N].发展导报,2017-03-31029.
[3]忻州市静乐县爱乐希望小学段锦花。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N].山西科技报,2017-04-21006.
[4]展宗艳。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02:142.
[5]王雪蕾。巧用单词卡,为小学英语学习打造兴趣课堂[A].吉林市东方智慧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全国智慧型教师培养体系建构模式学术会议二等奖论文集[C].吉林市东方智慧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2016:4.
[6]柯尊燕。也谈农村小学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6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6:2.
[7]张盼静。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OL].学周刊,2016(05)。
[8]耿琦。小学英语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6,09:207.
[9]于春环。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新模式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111.
[10]闫琳。试论浅谈农村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6,15:9.
[11]张玉。小学一年级英语启蒙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习惯[J].西部素质教育,2016,13:164.
[12]曹智勇。浅谈小学英语教学如何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9:235.
[13]于凤英。小学英语学习兴趣培养策略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6,18:135+133.
[14]孙学华。浅谈激发小学学困生英语语音学习兴趣的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10:97-99.
[15]付燕芳。小学阶段保持农民工子女英语学习兴趣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16]赵真。优化小学英语作业批改与布置--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2.
[17]靳永品。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论文精选(上卷一)[C].:,2004:1.
[18]王雪莹。浅谈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A]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二卷)[C].:,2007:1.
[19]刘海英。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采用夸张手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A]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三卷)[C].:,2007:1.
[20]周江平。培养小学英语课堂学习兴趣[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10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2.
[21]李江。浅谈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下卷)[C].:,2007:1.
[22]袁耀文。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A].《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年6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1.
[1]霍叶敏.小学英语课后作业的有效布置之我见[J].学周刊,2016,11:197-198.
[2]陈庆华,魏茂玲.小学英语教学中导学案的运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01:123-124+127.
[3]毛新.小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管窥[J].华夏教师,2016,02:65.
[4]汪慧.小学英语课堂提问艺术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3:106-107.
[5]高建霞.小学英语课堂创新教学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103.
[6]赵玉鑫.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108.
[7]季娟.小学英语课堂生命化教学的缺失与重构[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3:55-56.
[8]刘娜.情感因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01:49-51.
[9]吕硕.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J].学周刊,2016,30:182-183.
[10]沈青.小学英语形象联想教学法的实施[J].基础教育研究,2016,10:67.
[11]金文雅.浅谈“微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6,29:103.
[12]程方.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的模式构建[J].校园英语,2016,10:135.
[13]张春燕.新课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J].校园英语,2016,10:202.
[14]李安萍.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小学英语教学研究[J].校园英语,2016,12:90.
[15]王朝梅.小学英语歌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校园英语,2016,12:107-108.
[16]张敏.小学英语教学中听力教学“盲区”的突破[J].疯狂英语(教学版),2016,03:105-106.
[17]黄琳.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08:129.
[18]韩立霞.小学英语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英语画刊(高级版),2016,04:33.
[19]王赫微.小学英语课堂分级阅读教学应用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6,14:95.
[20]张琪.小学英语教学中激发阅读兴趣的探索[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5:43.
[21]李爱平.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做好学困生转变工作[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7:79-80.
[22]陈金业.构建小学英语快乐课堂初探[J].学周刊,2016,21:229-230.
[23]盛敏.小学英语各板块预习模式的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08:73-74.
[24]梁君玉.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和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10:171.
[89]王纯清。小学英语学习兴趣持续性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90]李琛。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英语学习兴趣[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07:127.
[91]王娟宁。浅谈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西部(下半月),2007,03:254.
[92]李锦绣。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4:527.
[93]蒋满珊。浅谈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07,03:61-62.
[94]王雪莹。浅谈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A]新世界中国教育发展论坛第二卷[C].:,2007:1.
[95]张清云。小学英语课堂导入艺术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6.
[96]林琳。如何在小学低年级培养英语学习兴趣[J].教书育人,2005,02:53.
[97]王雁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试论几种活跃小学英语课堂气氛的手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06:88-90.
[98]范丽萍。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A].江苏省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江苏省教育学会:,2004:3.
[99]蔡美莲。让英语学习兴趣常驻学困生心中--浅谈“三结合”对小学英语学困生的影响及对策[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3.
[100]仲明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黑龙江省小学英语教学整体改革实验体会[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03:115-116.
[1]费巧莲.激情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5:72.
[2]李征娅.舞台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教师,2016,06:78-80.
[3]李莉.夸张手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6,09:272-274.
[4]李彦子.浅谈小学英语课堂变革[J].亚太教育,2016,01:40.
[5]何轶君.PBL模式对小学英语自我效能的影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01:110-111.
[6]王东芳.如何让“动”成为小学英语课堂的主旋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2:68.
[7]韩笑.绿色背景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探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6,02:244.
[8]宋丽敏.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英语未来课堂探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1:120-121.
[9]杨进.小学英语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01:20-23.
[10]刘妲治.小学英语开展对话教学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6,02:267-268.
[11]路亚涵.浅谈小学英语教育中的创造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6,01:228-229.
[12]完玛草.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04:179.
[13]王秀国.小学英语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02:166.
[14]王思佳.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1:101+112.
[15]刘思瑶.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3:56-57.
[16]王凤英.浅谈小学英语两级分化的成因以及改进方法[J].才智,2016,04:193.
[17]沈丽萍.浅谈小学低年级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1:63.
[18]岳凌云.小学英语口语有效教学的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2016,03:85.
[19]周海玲.浅谈小学英语教材插图资源的有效开发[J].中国校外教育,2016,05:98.
[20]卢林,张传福.论赏识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学周刊,2016,10:146-147.
前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说:“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正以惊人的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人类社会正快速形成为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爆炸式增长、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育也走了教育信息化之路,信息技术已经在教育管理、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活动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教育界正经历着一场由信息技术带来的从形式、内容到观念上的重大变革。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一大课题。一、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有着更强大的优势和显著的功能特点。(一)信息技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进行联想的线索。(二)有效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交流因特网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和及时更新,电子邮件、聊天室、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可以实现老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信息技术进入教学将会空前扩展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源,他们可以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三)自主式学习的良好实现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且可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而且具有交互性摆脱了传统的、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因而易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学生还可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主页,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四)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能够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这意味若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特征。虚拟教学环境有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虚拟现实技术能使学生犹如身在真实环境当中一般的感受。(五)提供良好的教学管理功能计算机管理教学的发展趋向是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其中包含学生电子作品、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等。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提高教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树立正确的观念并主动学习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才能使信息技术真正发挥促进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积极作用。二、 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一)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可见,我们国家已经把信息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能够在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去培养学生的其它能力,将会取到事倍功半的效果。1、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并能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化社会里,知识量以爆炸式速度增长,要想让学生将这些知识都撑握是不可能的,所以教会学生如何去利用这些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学生,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所以,信息素养是21世纪人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技术基础。信息素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作为支撑,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使用一些基本的技能:如个人操作系统、网络浏览器和搜索引擎以及下载工具的使用,信息加工和字处理软件、多媒体制作工具、网页制作工具等。2、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知识的快速增长和更新,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足以应付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所以,自学能力便成为了21世纪人材的重要能力之一。(1)、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给学生提供个别辅导。例如利用一些辅助学习型软件来进行个别化学习,这些软件大多图文并茂,人机交互性较强,能够寓教于乐,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设置不同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容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别化调整。在这种学习模式下,不仅实现了一对一的交流学习方式,而且让学生学会了独自面对问题,根据计算机的提示来解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来获得帮助,有助于其自学能力的培养。(2)、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面对一定的学习目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来搜索学习资料,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远程学习就是很典型的一个模式,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并且通过网络获得帮助,这些资源可以是老师的预先设置好的,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在internet上搜索的,由于网络上的知识量浩如烟海,所以学习可以在此过程中有很大的选择余地,相对于课本来说,信息量更大,角度更多,知识更新更快,而且面对大容量的信息,学生必须进行选择分析和加工,不知不觉锻炼了其自学能力。3、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1)、让多种协作方式成为可能。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小组学习方式由于受物理位置的制约变得比较勉强,教师往往让座位相邻的学生一起讨论,而实际上,座位相邻的学生其观点和思维方式以及学习节奏都大不相同,所以小组学习的效率往往很低,并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而在网络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分组方式可以不受制约而变得灵活多样,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网上对话、网上论坛、网上个人主页等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交流学习资料。(2)、提供一个总结交流的工具性平台。当小组要解决同一个问题时,成员间的协作能力显得尤其重要,这种协作有可能是分工,有可能是合作,也有可能是竞争,而信息技术环境给这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友好的平台,例如小组成员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学习资料放到网络的同一个文件夹或者网站上供全体成员来交流和评价,也可以将这些搜索整理到的学习资料与其它小组共享,最后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协作能力得到了提高。4、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可以给予强有力的支持。(1)、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其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愿望。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课件的生动形象的特点以及网络资源容量大、门类多、即时性强的特点,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有了对问题的兴趣,就等于成功了一半。(2)、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可以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协助他们取得成功。一个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学生首先会确定他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资源,然后根据现有信息技术环境来得到这些资源,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过滤、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就是问题目求解的过程,在这个问题过程式中,随着信息的不断丰富,对问题的认识也更加全面。5、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认知领域的一种高层次能力,它必须以一定的知识量和对事物的理解作基础,“熟能生巧”是对这种能力最朴素的注释,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让学生涉猎广泛的知识并能将它们融会贯通,有了这些知识作基础,创新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信息技术可以作如下的支持:(1)、提供大容量的知识。创新教育是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而信息技术刚可以以提供这些资源,除了一些内部资源库,互联网上针对某一知识点的网络资源更是多不胜数,这些资源为创新思维提供了物质基础。(2)、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首先是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的整合,它可以将信息技术的优势赋于其它学科,从而使这些学科的教学从以教师为主导传统的教学模式走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而信息技术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交互性等特点,有利于其想像力、发展式思维和跳跃式思维的养成。其次,学科之间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这条纽带进行整合,实现课程的综合性,创造教育需要的是多学科的支持,它要求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间的有机整合变成了可能。(3)、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有自主意识的主体,让他们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他们进入情境,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充当向导和顾问的角色,和学生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中,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早用信息技术落后环境及其资源,去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面对大量的知识,学生拥有充分的信息选择的自主权,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以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各学科的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电教媒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使学生充分感受情景,发现、提出、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设疑——利用多媒体创新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设疑”是指在知识铺垫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即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声、色、图、文等多种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一个具有魅力、引人入胜的数学境界,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析疑——利用多媒体进行新知内化,诱发学生创新思维教师精心设计好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知、动手操作,使新知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教师把握时机恰当提问、适时点拨,变学生“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及时地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质疑——利用多媒体引申知识迁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启发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纵横联系,提出没有弄明白的问题,或进行独特见解的思维活动。学完新知后,精心组织学生围绕新知内容展开讨论、大胆质疑,把所学知识引申、深化学生的参与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动静中悟出道理,变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4、释疑——利用多媒体优化巩固与应用,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释疑”是指巩固新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使学生在巩固和运用知识过程中拓展思路、发展智能的一种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设计练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整合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主要课题之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便于学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和利用的技能;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通过互联网还可以促进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2、在实施课程整合工作中应遵循的原则(1)层次性原则。强调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2)主动性原则。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观察能力,注重维持其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探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3)个别化教学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个别化教学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无疑是有好处的。但只强调个别化是不够的。协作学习对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促进作用,也是最有利于培养21世纪新型人村的教学策略之一。所以在课程整合中,应该考虑把个别化教学与协作学习相结合,使学习收到最好的效益。(4)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5)正确利用信息技术原则。在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信息垃圾带来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泛滥。要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三)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一堂好课与其说是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还不如说是以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使教学的内容得以充实,也促使着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不断改革先进的科技成果带来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数字化时代,电脑及其网络理应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如果把电脑及其网络视为解决教育问题症结的灵丹妙药,或攻破教学难关的万能工具,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要首先着眼于转变老师观念,让老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美国儿童电脑教学课程专家毛尔科维奇说:“先进工业国如美国和德国,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以为电脑可以代替教师。到了最近,他们才逐渐明白,人才是最好的教育工具。”并认为,“成功的教学要由多样因素结合。就像学游泳,不能单靠游泳池(硬件),也不能单靠水(软件),还要有好教师。而好教师一定是拥有科学、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2、建设符合需要的资源库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如同“有车无货”。学校资源库建设必须用开放的、相对统一而又反映学校特色的标准,以整合知识内容为核心,而不是简单地堆砌离散信息,尽量做到素材的标准化,适用于不同软件的使用。各类素材应注重交互性与可操作性,适合开展实时的互动教学。3、以人为本开展培训 最理想的课件是创意与设计都由使用者完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一线教师学会在制作课件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个性化的教学特色融入到课件之中。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就成为“整合”的根本性问题。三、信息技术的引入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一)在教学思想上应有现代的教育思想 教师应有新的教学观念,如何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克服学习困难,并引导他们循序渐进,逐步走向成功,并让这种成功的体验一直激励他们去不断进取。通过信息技术的引用,实现趣味性、知识性、实践性相结合,让学生在兴趣中学知识、在实践中练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特点、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培养学生的观念上,应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遵循认知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二)在教学方法上应有全新的方法与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以可视的静态或动态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和丰富多彩的图像映入学生眼帘,传入学生耳中,以新颖和独特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三)教学活动中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教学中应从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情感沟通,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愉快,求知欲得到满足。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材、教师、学生、设备等的特点,将学与玩结合起来,教与兴趣培养结合起来,知识与应用结合起来,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在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同时,要注意兴趣的持久性,引导学生从开始学习时的神秘感、好奇感平稳过渡到认真、投入、主动地学习。(四)在思想意识上要有较强的时代意识和超前意识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教学的需要,通过自修、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培训班等,及时掌握最新科技信息,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教师和学生已不再是以前的一桶水和一碗水和关系,而是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四、科学有效地应有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最优化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的重大变革,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通过教学设计,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科学而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在帮助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交流协作等方面具有强大优势。但教师不能“为用技术而用技术”,避免“机灌”或其他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2、正确处理人机关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教学和学习的社会性和人文性,重视人的个性和情感要求,避免“电脑取代人脑”、“技术取代文化”的不良技术应用倾向。充分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需要和利益,要让机器为学生服务,为他们提供方便而不是造成新的障碍。3、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杜绝切断学生与社会、生活实践联系的“全盘电化”,不能为用信息技术而剥夺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避免信息技术应用与其他活动方式的树立。4、避免以媒体演示替代教材,杜绝“课本搬家”、“课堂搬家”,忽视教材对教学的支撑作用,和在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实现知识的“内化”方面的主要作用。具体的说,就是不能仅仅以具体材料的演示和纲要性的课件替代教材,而忽视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五、结束语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并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要强调在科学的教育观指导下,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与教育观念更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对教育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进生全面的改革。
新课改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春天,活跃的课堂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但是笔者认为任何改革都要理智对待。新课程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到底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模式。笔者认为语文改革,无论如何都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不能忽视教学目标的要求、不能忽视语文教学的本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要辩证看待,进而扬长避短,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尽力具备,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要坚持。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对于小学生而言,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时刻重视小学生各种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论人格上还是学习方法都要严格要求,从各个方面进行引导,点点滴滴不能放松。新课程改革倡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地去学习,这是必要的。但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仅需要正面引导,还需要带有一些强制性。教育心理学就此专门提到:“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有一种倾向,认为只要出现强制字眼,就应该遭到批判。这种倾向恰恰说明了现在改革存在一些盲区。
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没有完全被激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需要教师意志进行左右。教育以人为本,并不是处处顺从和迁就学生,在尊重学生和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教师也要有“强制”的意识,只要是切实来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的都应该得到认可。
笔者认为,小学生有八个方面的习惯需要教师着重培养:1.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2.认真谨慎的学习习惯;3.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习惯;4.说话规范的习惯;5.爱惜书本的习惯;6.勤于发问的习惯;7.互助合作的习惯;8.写字规范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不仅仅要求学生有培养好习惯的意识,还需要教师能为学生做好示范,严格要求学生养成习惯。比如要求学生写好字,就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更不能过于迁就学生,写字只有苦练才能出成果。就这个方面来说,如果一味地迁就学生快乐教学,好习惯就存在养不成的危险。
二、学习热情
现在的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远远超过学习语文的热情,一方面是家长和社会要求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教师没有给予学生正确引导,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非常重要,要有学习热情。现在新课程改革开放式的教学方式确实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但是有时候恰恰因为过于开放、过于随意导致学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笔者赞同某位教育专家所说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这从深层次点出了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无论何种教学方式的改革,都应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实现。
三、掌握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读书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读死书,但是新课程改革如果走了极端就会导致学生不会读书。到底哪些是读书的基本技能呢?首先,学生要懂得读书要有感情,能够动情地去读书;其次,学生会默读,能够不动声地抓住文章的核心;第三,能具备快速阅读和略读的技能;第四,读书的同时能够思考,能概括能质疑。课程标准专门规定了课外阅读量,这是一个很好的进步,如果教师能让学生确实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阅读量,那么学生一定会掌握各种基本的读书技能。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通过阅读要培养学生语感,这是非常重要的。就新课程改革而言,如果学生并没有完成所规定的课外阅读量,课上也没有很好地去进行语文阅读,那么语感的培养就很难形成,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能学好语文。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才能真切感受到祖国文字之美,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感情。语感的培养最主要就是读,学生必须下工夫来完成阅读量。但是教师也要给予引导,此时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一些方法是可以借鉴的,比如重点段落分析,抓关键词等。
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前面几个内容,归结到最根本,无论什么教学方式都需要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是所有教师所期望的。所以不论怎么改革,教师都要把学习方法的传授放在第一位。对于语文课程而言,会读会写会说,能读能写能说都需要一定的方法支持,不是教师讲几节课就能实现的,还需要学生在课下自己下工夫。
语文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关系,一虚一实,紧密相连。不论虚实都得抓,而且两手都得硬。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熏陶,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美好的人格;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为他们的长远发展,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两者千万不能割裂开来,如果只是突出工具性,就陷入传统教学模式中没有走出来,如果一味地突出人文性,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作为小学生,基础是根本,全面是发展方向,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发展着眼。
摘要: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字:语文教学 新课改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课程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奠基了他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课程改革的感悟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有了自己的点滴感受。
(1)师生的关系融洽了,教学就能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在教学中都能放下以往的架子,走下讲台,同学生打成一片,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与学生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因而课堂的氛围宽松而活跃,学生的种种顾虑打消了,回答问题的胆子大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从这一点上看,我的学生观正在改变,能够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看待,而不是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本身充当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即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单纯的“接受性学习”减少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始受到了重视。在教学中,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味地分析、讲解,把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比如在教学新课时能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惑的问题,然后再通过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来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3)教学不再局限于课本,应开始注意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学中都我会不同程度地由过去的“教教材”转为“用教材教”,教学中能够从教材本身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之中,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到课外更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例如教识字的时候,我会让学生自读课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以后,然后问学生:“你们都很聪明,能够在生活中学到这么多字,能不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学到这些字的?”学生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教的,有的说是看电视学会的,有的说是看报纸学会的,有的说是查字典学会的,等等。这样,就把学生引到生活中、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学语文,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后学生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会找机会学习汉字。这也是体现了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教学在课本的基础上又有了延伸,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体现魅力,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只要我们对语文教改充满着信念和热情,我们一定会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语文中的探究式学习宁香月中小学电教(下)
【2】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陈艳丽学周刊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教学质量的论文正《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并指出:"努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