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个学校,什么专业的呢?每个学校规矩不大相同,呵呵如果老师不给你题目要你自己定,记得定好后一定拿去给你老师看题目通过了就动笔
需要。论文的题目可以问老师。跟老师交流自己打算研究的方向以及所思所想,然后请教老师拟定什么题目好。
当时我们写毕业论文的时候,都是自己拟的,一般导师只是给你个范围,其他的就是靠自己了。加油吧!
导师让研究生自己想题目,不过导师会给学生一个大致的方向的。
一考研的意义
(1)考研是为了求取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只是变成了第一生产力,教育本身便是一种投入、一种生产力。更多的教育,便意味着更多的收入,更有趣的事业,更好的生活,正所谓厚积而待薄发。
(2)对于希望换一个专业的人来说,考研更是不可多得的机会。事实上,在考研大军中,特别是在应届毕业生中,很多人都是为了换专业而考研,从而使自己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二考研的学习方法
(1)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思维的差别。毋庸讳言,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差别是思维的差别,也可以说是思考的差别。考研也是如此,有人思考的简单,有人思考的复杂;有人思考的全面,有人思考的片面;有人思考的深入,有人思考的肤浅。有人思考的缜密。
(2)考研是有明确时间要求的,制定计划自然也是。在最终的考试到来之前,必须合理规划好自己的复习时间。往大的方面说要分成三阶段:基础、强化、冲刺。往小的方面说,长计划,短安排。
在我的职业生涯里,所有大修的论文最后全部录用。你找一下北京译顶科技,那边润色和翻译都能做可以加速去知道下。
MBA研究生论文期间导师会到企业指导。
MBA无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都是授课制的。理论上只有到了论文阶段才会有导师带领。大部分院校会安排校外企业导师,不过也确实有少数会同时也安排校内导师。建议在选择论文导师方面不要都冲着导师的名气而去。这样做的不利后果是:
一来会给导师压的担子太重。
二来研究的课题未必和导师的研究领域相吻合。
三来找导师的学生太多,相对指导的时间就有限了。如果想让老师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可以去找年轻的、对选题有研究的教授,只要有责任心的话,指导对论文会大有帮助的。其实年轻与年长的教授各有所长、各有千秋。
MBA相关知识:
是一种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与一般硕士研究生有所不同。MBA是商业界普遍认为晋身管理阶层的一块踏脚石。
MBA是培养能够胜任工商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高层管理工作需要的务实型、复合型和应用型高层次管理人才,而其他硕士研究生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的高层次科研型和教学型人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导师
一般只会指出论文出现的问题,不会帮修改的。当然,有些导师非常负责的除外。
毕业论文吗? 一般是你问问导师的意见。一般导师是要你花钱,他当论文第一作者。你当二作者。 你可以委婉问问,比如说老师帮我指点一下。他看完你就说这么麻烦你,给你来个第一作者吧 提醒你一下。你注意发的是核心还是非核心。如果你们要求核心的。那最好弄你老师当第一作者。核心一般只发表副教授以上职称的。研究生拿多少钱也不好发。 非核心的就没问题。
不是的,如果是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导师会具体地指导着写,后期也会帮忙修改与完善。如果是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导师一般就不再指导着写了,而是在学生写完后,帮忙修改或者提提意见。所以,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导师都不会替学生写好,然后再给学生的。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导师不会帮学生写论文,导师一般是指导学生写论文,提出建议。
老师能帮你的只有带你做科研帮你改改论文,不要想太多别的,好好学习就能毕业了。
一般都是由导师写好,然后交给学生,学生按照任务书完成。
任务书的内容一般包括:
1、毕业设计的内容。
2、毕业设计的要求与数据。
3、毕业设计应该完成的工作。
4、应该收集的资料与主要参考文献。
5、实验、测试所需要的仪器与设备。
扩展资料:
毕业论文的六个要点
一、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常言说:“题好文一半”。需要指出,论文写作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
二、设计
设计是在论文写作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
三、实验与观察
从事基础或临床护理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
四、资料搜集与处理
资料是构成论文写作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
五、论文写作提纲
拟写论文提纲也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说从此进入正式的写作阶段。
六、执笔写作
执笔写作标志着科研工作已进入表达成果的阶段。在有了好的选题、丰富的材料和详细的提纲基础上,执笔写作应该是顺利的,但也不可掉以轻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学生论文老师是可以指导
本科毕业论文都要找导师来指导,这个是一般学校都有的规定。如果和老师不太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导师的选择方面去虑。可以优先考虑找本科期间给自己带过专业课的相关老师,来指导自己的毕业论文。毕竟上过老师的课,师生之间多多少少会有些交往,或者老师即使不记得你,也一定听说过你的名字。提一下上过他的课,同时可以谈谈对老师所教的这门课的一些想法和感受,这样也可以拉近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第二,仅仅从毕业论文的专业方向角度来考虑。如果给自己带过专业课的老师里边没有合适的人选,可以根据自己想要做的专业方向,在系里或者学院里确定想要找的老师。在去之前最好仔细查阅一下最新的相关文献,同时对自己的论文有一个初步的设想。比如论文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需要的哪些资料等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有利于你去找导师时便于和他交流,为你和老师的交流奠定一定的话题基础。第三,如果自己无法确定毕业论文的专业方向。如果自己想不清楚毕业论文该做哪个研究方向,该做什么题目。那么也可以在系里或者学院里提前选择2~3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或者说与自己想要做的研究方向,比较接近的老师,作为自己下一步想要申请的导师人选。可以粗略的列一个自己想要做毕业论文的方向,然后最好进行一定的思考,能列出2~3个该研究方向的比较深刻的专业问题。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去找相关的导师,请教老师。在请教的过程当中,很可能你的导师就可以确定了。在本科毕业期间找导师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直接涉及到你的毕业论文的研究水准和研究方向,所以一定要慎重考虑。自己要提前做一些功课,还要查阅一些前沿文献。同时要对论文的思路有一个比较初步的想法,也许你的想法是错的,但是这个不要紧,可以在和老师沟通过程当中逐渐的修改或者完善,但是不能一点想法也没有。从本质上讲,毕业论文的设计主要还是要靠自己,老师最多可以给你提供一些大方向上的指导,具体的工作还要求自己来做,这一点一定要提前有心理准备。至于和老师熟悉不熟悉,这个不是问题的关键,所以不必过于纠结。
不难研究生毕业并不难,发表论文并不是毕业条件,也知不是取得学道位的必备条件。但研究生要取得学位,要进行毕业论文的答辩。如果答辩没有通过,只能拿毕业证,是不发学专位证的。属有半年时间来写论文,好好准备,一般是没问题的。论文写好了,实习工作什么的都找好了,毕业没什么难的。这就是中国硕士研究生和国外的区别。中国是严进宽出,入学考试难,毕业相对轻松。国外是宽进严出,入学只要申请,基本没问题都能读,可是毕业不容易,比如上课不能缺课多少呀,还有论文方面,特别严格。匿名用户难度还是有的。首先,英语是第一关,需要过国家线2113第二,法5261律硕士是全国统考的,其试卷类型和司法考试差不多,有点难度,不过你经过4102系统的学习对你以后从事这个行业还是有好处的第三,不是哪个学校研1653究生好找工作,当然是名校好点,不是名校的话,再于专你个人的能力和期望值。
这里建议你去知乎问问去或者是搜搜去亦或者问问学长学姐老师,他们的回答更有专业性,毕竟与你专业一样,望采纳祝君生活愉快
每年三四月份研究生论文审读定稿的时候,导师们的“吐槽”声总是不绝于耳。这也难怪,平时看上去古灵精怪、口吐莲花的学生,写出来的论文却是语言贫乏,词不达意,疙里疙瘩,搞得师徒一起着急上火,寝食难安。几经修改润色,直到使论文在表面上“看上去挺美”,才敢长舒一口气,定稿交稿,在焦虑中等待后续的评阅和答辩。经此“磨难”的老师,在感慨“带学生很难”之余,也会发誓以后要“高标准,严要求”,在平日里就督促他们读书写文章,只是决心易下,执行挺难,等到下一届来学生入学了,依然是放养为主,学生们呢,巴不得你想不起他来,放养的模式自由而快乐。读研这事确实挺苦,你得有研究的兴趣和天赋,还要能坐得住冷板凳。只可惜现在的读研成了延迟就业的“缓刑期”,且找工作时还可以因研究生的学历而增强竞争力。所以考研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每年的三四月份也是研究生复试的时节,学生们要参加各种面试笔试培训班,还得到处打听调剂的信息,而且现在是一人考研,全家上阵,陪考陪复试,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由此又自然而然地催生了一种考研经济。经历了如此的艰难才获得了读研的入场券,到毕业时论文却是那般难产,个中缘由,大概只能到“过程”中去找了。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似乎是说成不成器,关键在于学生个人的努力。这话虽然不假,但也有点儿“师父”推卸责任的意味。就说写论文这事吧。其实对于研究生来说,上过几门课,成绩多少并不是很重要,能不能毕业关键就是看论文写得怎么样。而对于平常练笔少,积累又不多的学生来说,要想写出篇像样的文章来着实不易。选题不易不说,即便选好了,因相关知识储备不足,也无法使文章变得丰满且言之有物。因此,博览群书是必须的。温梓川先生是马来西亚著名的华文作家,他的“朋友圈儿”里可都不是一般人,他和郁达夫、曹聚仁等交谊甚笃,和梁实秋、沈从文、徐志摩等亦过从甚密。在其《文人的另一面——民国风景之一种》里,温先生记录了他的老师冯三昧对他走上写文字道路的引导。他说在冯的课堂上,曾写了一篇小说,交给老师几天后,老师约他去喝茶,并让他看一个日本作家的小品。等温看完后,居然发现他自己的小说和日本作家的文章很相似,不过这并不是抄袭的问题,而是碰巧构思或利用了同样的题材。冯先生的教导是这样的:“既然发现了自己的作品与人家的作品有巧合之处,那么作品大可以作废了的,写作要言人所未有才能够代表你自己。以后,你至少要先读完了一二百本外国小说才动笔,那么你就会知道你自己所要说的东西,有没有人说过了,应该怎样着眼于人家所未知的东西了。要从事写作,绝对不能贪懒的。”其实写学术论文或学位论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发现别人不曾研究过的专题,然后做下去,才会有新意。所以准备写论文的学生,至少也该读几十部本专业的经典。在法言法,法学的研究生自然应该去读大量的法学经典。当然,如果师父不仅是领进门,还督促你“修行”的话,即便资质平平的学生,也会学有所成。现在这样的导师少了,但也并非没有。前几年有位年轻人在复旦读古典文学的博士,她的导师已经70多岁。老先生要求他的学生每周见一次面,汇报上周都读了什么书,有什么心得,下周准备读什么,督促得紧着呢。博士生说她和同门师兄妹最怕的就是见导师,每次见导师前,有的会习惯性地肚子疼。他们那几个学生,每天都会乖乖地早起,然后早早地坐到图书馆看书。这是因为她们的导师起的也很早,图书馆开门后,他就进去逛一圈儿,看到他的徒弟们都在,就满意地回家;如果有谁没在那里,他就会亲自去宿舍敲门,直到把羞愧的大懒虫叫到图书馆为止。像这样负责任的博导还真是少见。一般的导师大多洒脱自由,学生们自然也乐得潇洒,过得滋润。只是这样一来,三年以后的论文是个什么样子也就能想象的出了。复旦的这位博士生,在平日里也不乏对严厉导师的抱怨,可是在成果频出且顺利毕业的时候,她对导师却是万分地感激。
全国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保研资格的,有的大致是200所,其中985的保研比例是最高的,这个没有任何的疑问,是现实。因此普遍来说,保研的来自相对比较有名的院校,考研的大多来自不是那么有名的学校。在这个背景下,保研意味着选拔人才考研当然意味着选拔人才,但还有一点,就是保证公平。公平不是平等,我并不认为985和双非的学生是平等的,现实就是这样。但起码要保证公平。公平比平等保证了更底层的东西,即保证每个人有参与竞争的机会。我认为任何学校任何专业都不应该只招保研的学生。另外一方面,应该适当扩大保研资格学校的数量,尤其是适当增加在欠发达地区、双非学校保研的名额。下面我引用三句话:浙大党委副书记郑强曾经说过:“高考的一步领先,并不代表着你们步步领先,相反,恰恰很有可能由于高考所带来的一步领先,会导致你们丧失步步领先的激情和动力”。知乎上有个风气非常严重,唯出身论,唯学历论非常普遍。这样是很不好的。教育领域的阶级固化,也是教育问题。这样做无非是来自低一层次的非名校的学生或者阶级,通过几年的努力,实现了人生的一大跨越,抢占了高一阶级的资源,并与很多曾经在高考遥遥领先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资源配置或者其他方面达到相同或者更高的水平。对于后者来说是很难接受的。这恰恰反映出了这些人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就是固步自封,固定观念所带来的。厦大副校长邬大光说过:“本来教育或者高等教育,它最重要的贡献是促进人的社会流动”。往往二本三本的学校的学生,不可否认,大多来自偏远地区,相对不是很富裕的农村地区。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大学构成社会一部分,也是有层层等级的。清北华五占据第一层级,其余副部级985占据第二层级,以此类推。但是只有促进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大学生源的流动,这样的高等教育的环境才是良性的,否则马太效应就会越来越显著,教育环境会不稳定,而考研就是促进这种流动的重要方式。北师大在多少年来的宣传片上都有这么一句话: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格的养成。这里人格的养成我的理解是,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具有独立思考的人的培养。研究生教育当然只是高等教育的一环,在高等教育的塔尖阶段。现实是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变成了导师发文章的机器,只是处在整个研究组“工作车间”的一个位置上,重复而单调。从而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事实上,研究生阶段的硕士博士,毕业之后大多都不会继续科研。而人格的养成,却是教育的核心内容。遗憾的是,中国的现实社会是一个世俗化的社会,根植于利益而出发的。真正以上具有大视野,大格局,懂教育或者教育出身的教授或者校长,在广大的群体里是少数的,因此才会被一些形式化的标签所迷惑。二:为了切题,尝试回答题主的问题(题主的问题中“部分”这个词用的十分精妙)第一个问题,保研学生是不是总体来说比考研的素质高,我并不给出一个明确的结果,问题的关键在于“素质”的定义,到现在为止还是广泛的,模糊的,并没有一个比较完美的标准。记得在一期高教研究杂志上,也说明了这个情况。比如说保研的学生在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比统考的高篇,平均成绩比考研的高2分,以及其他数据来证明保研的比统考的更加优秀,素质更好。但从调查的数据上看,本身样本数量就太少,另外所观察的时间还太短,根本不具有可信度,并且用研究生期间的考试平均分和论文数量这样的评价方式也是片面的,不合理的。有人说用发表论文的质量,问题是,如何定义论文的质量,看影响因子吗?看引用量吗?都不是。第二个问题,从最近几年各大高校都上调了考研复试和面试比例看,当然就说明了考研的趋向当然不是偏向单一高分数的初试。至于说科研能力,说实话,判断一个在22岁左右还没毕业的本科生的未来科研能力怎么样,就像判断十年后某个姑娘生男孩还是生女孩一样。即使是那些在本科阶段就发论文的学生,只能说明有一定的科研经历,但并不能说明科研能力,这是两码事。我相信这些有科研经历的同学们心里很清楚,真正的科研能力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