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学报发一篇论文什么水平,因为他是上学了,老师教写作文了,所以他就写了一篇作文出来了,证明这个孩子还是有天才的
IJG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IS
李小文本词条是多义词,共6个义项中国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代表作《Geometric-Optical modeling of a conifer forest canopy》李小文(—),四川自贡人,籍贯安徽贵池(今池州),著名遥感学家、地理学家,中国国内遥感领域泰斗级专家。基本信息出生日期 1947年3月2日去世日期 2015年1月10日国籍 中国出生地 四川自贡民族 汉中文名 李小文学业信息毕业院校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职业信息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主要成就 Li-Strahler 几何光学创始人 Li-Strahler 几何光学学派的创始人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作品信息代表作品 《Geometric-Optical modeling of a conifer forest canopy》等收起人物经历教育经历1968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1978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二部(遥感所前身)攻读硕士学位。1979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地理系留学。1981年获地理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理学博士学位和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工作经历1986年底,学成回中国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图像处理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遥感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1999年,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同年创建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中心。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2007年,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2003年,联合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组建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年,组建中国教育部创新团队。2012年,任电子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首任院长。主要成就科研成就科研综述李小文院士致力于地物光学遥感和热红外遥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他创建了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李小文创建了植被二向性反射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奠定了地物二向性反射研究李小文中几何光学学派的基础。在对地定量遥感方面,力倡病态反演理论。在赫姆霍兹互易原理在地表遥感中适用性(尺度效应)研究方面,给出赫姆霍兹互易原理用于非均一像元二向性反射的约束条件。李小文在普朗克定律在地表遥感中尺度效应研究方面,建立了适用于非同温地表热辐射方向性的概念模型,首创了普朗克定律用于非同温黑体平面的尺度修正式及一般的非同温三维结构非黑体表面热辐射在像元尺度上的方向性和波谱特征的概念模型。李小文的遥感基础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国家科委的持续支持,并与中国以外的国家合作;据2018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官网显示,李小文正在主持进行的研究项目及研究计划有:中国国家“九五”攀登预选项目“地球表面能量交换的遥感定量研究”(1997~2000),中国国家863计划项目“机载多角度、多光谱成像系统”(1998~2000),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项目“热辐射方向性模型”(1998~2000),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用热点卫星数据研究地表的热点效(49971059)”(2000~2002),中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九七三)项目“地球表面时空多变要素的定量遥感理论及应用”(2000-2005)。科技成果李小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攀登项目,国家973项目等重大遥感基础研究项目,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000年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主要论文据2018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官网显示,李小文已发表研究论著160余篇/部,研究成果和水平得到了国际公认,研究论文被国内外科研人员广泛引用,论文有28篇被SCI收录,38篇SCI引用557次,44篇被EI收录,19篇被CSCD收录。其1981年的硕士论文1985年被美国权威著作《遥感手册(第二版)》收入,1985年论文于1997年入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里程碑系列”,SCI引用113次;1990年获国际劳力士雄才伟略奖,国际权威性“Marquis科技名人录”97年第4版传主。主要论文LI, X., 1981, An Invertible Coniferous Canopy Reflectance Model. MA. Thesi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 X., and STRAHLER, ., 1985, Geometric-Optical modeling of a conifer forest canopy, IEEE Tra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GE-23 (5): 705-721. Collected in SPIE's Milestone Series of Selected Reprints on Optical Remote Sensing Theory and Measurement, ed. J. A. Smith, pp. 88-104, SPIE Optical Engineering Press, , X., and STRAHLER, ., 1986, Geometric-Optical 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modeling of a conifer Forest Canopy. IEEE Tra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GE-24 (6): , X., and STRAHLER, A. H., 1988, Modeling the gap probability of a discontinuous vegetation canopy. IEEE Tra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6 (2): , X., and STRAHLER, ., 1992, Geometric-Optical 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modeling of the discrete crown vegetation canopy: Effect of crown shape and mutual shadowing. IEEE Tra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30 (2): 276-292.展开表格教学成就人才培养教学方面,李小文教授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研究生举办了遥感科学的系列讲座及专题讲座,指导了多名博士,硕士生,推动中国在短期内形成了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遥感机理的研究和试验研究队伍。在培养学生方面,李小文有两个理念:一是有教无类;二是因材施教。获得荣誉时间荣誉/表彰1990年国际“Rolex”雄才伟略奖首都劳动奖章1994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2000年首都劳动奖章[1]2001年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展开表格社会任职任职信息曾任北京师范大学遥感与GIS研究中心主任,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名誉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人物评价李小文被网友认为像《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但他自己不争辩也不赞同。有人将李小文他与陶渊明等魏晋名士相提并论,“外表不羁但是有着仙风道骨”;一位大学同学盛赞他,“维护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本色、随性”。李小文这种被神化的“扫地僧”精神和气质,可以说是对时下知识精英界“精致的利己主义”的一种批判和反讽,也是对知识阶层期许。(新京报评)在现在的学术界,像李小文这样的个性学者也并非个例,我们真正缺的,是包容不同个性人才的制度环境。相比围观李小文们的“怪”,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些“怪人”的生存处境。(齐鲁晚报评)李小文老师身上有侠气,不拘小节、潇洒随性、喜欢喝酒。他从来不反对学生的意见,会用打赌的方式让学生勇敢尝试,他曾在博客里提到“老师合格的标准”:就是让学生做自己的掘墓人。(人民网评)李小文是遥感基础研究领域最顶尖的两三位科学家之一。(波士顿大学地理系主任Strahler教授评)李小文先生谦逊朴实、宽厚待人,深受学界及各行业人士的衷心爱戴,被称为“布鞋院士”,被评为“感动师大”新闻人物。先生治学严谨,淡泊名利,为我国科学事业鞠躬尽瘁,是我国定量遥感科学的一面旗帜。[1]个人生活健康状况2015年1月10日13时0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8岁。后世纪念保留博客2015年1月10日18时,在李小文常去的博客网站科学网,该网站编辑部发文向李小文老师表示深切悼念,并表示李小文的科学网博客将会永久保留,科学网也会尽快建立专题以专门悼念李小文老师。他的学生则在博客发文:恩师,一路走好。在天堂,您的身体再也不会阻止您喝酒了。设立基金2015年1月25日,北京师范大学在北京发起并设立以中国著名遥感学家李小文名字命名的公益基金,旨在推动地理学与遥感科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李小文基金将用于支持地理学与遥感科学的学科建设,引进高层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支持人才培养,设立奖教金,奖励师德高尚、教学科研成绩突出的教师,扶持青年教师和科研工作者;设立奖助学金,奖励和自主品学兼优、执着科研的学生。参考资料
当前不少媒体中对于李小文先生的学术成就多用“李小文先生的成名作进入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进行描述。李小文先生全面学术成就少见报道。 就现有文献或资料看,李小文先生对于自己学术成就的“夫子自道”(李小文,《定量遥感的发展与创新》(刊于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 35No. 4, 2005年12月)不失为一个比较全面的视角。小文先生在该文正文中并未提到进入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的里程碑系列(仅出现在参考文献),他可能不是特别看重此荣誉。在该文中,他更强调中国人自己的创造,小文先生的信心与豪情溢于纸面(“夫子自道”的理解见于此博末尾的点评),。 他写道:“1981年我的第一个几何光学模型,虽然载入了美国《遥感手册》第二版(1983) ,但只能算一个小成果。...针对辐射传输理论的局限性,李小文与Strahler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提出了几何光学模型,主要考虑地物的宏观几何结构,在解释复杂地表的反射特征时有其简单、明晰的优势,得到国内外遥感学界的普遍承认,国际知名专家、美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R. Dickinson,美国遥感界先驱者之一、堪萨斯遥感实验室前主任Moore教授,我国遥感界奠基人陈述彭院士,美国宇航局副局长Asrar教授等人高度评价几何光学模型。...互易原理是电磁学、光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辐射传输理论的基石,曾被当作检验遥感数据质量的标准,但受到测量界的强烈反对,争论长达20年。李小文等人给出了像元尺度上互易原理失效的条件:在像元尺度上,空间均匀的入照产生空间不均匀的反射,且明暗两区之间串线不对称,则互易原理在像元尺度上失效。李小文等人用一个简单几何光学模型说明上述条件,在IGARSS1999年会议上发表后引起轰动。” 有关小文先生的报道中普遍提到他的成名作与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 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是什么样的著作或汇编? 小文先生赖以成名的模型是植被二向性反射Li-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他在一些场合强调的是他的模型而不是他的论文。 附3的资料称:“讲到自己的成名作“遥感几何光学模型”,他说其实就是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 权威性正式传记《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地学卷地理学分册)也明确指出:“说到他的成名作——遥感几何光学模型时李小文先生轻描淡写地说:我们的先贤早就观察到了初春草地反射的方向性这一现象。韩愈诗中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对此就有高度概括。” 由附3可以推断,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的全称是“国际《光学遥感里程碑系列论文》”,它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学术专著。那么,它是收集有关论文的专门出版物,还是对于以往论文授予的一个荣誉称号? “国际光学工程协会”(SPIE)尽管英文缩略语未变,但全称已有过变动。“国际光学工程学会”最早的名称是1955年成立的“光学与光学仪器工程师学会(Society of Photographic Instrumentation Engineers缩写为SPIE,)”,中文译名也译作“国际光学与光子学会”(见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网页:)。新的英文名称全称为Society of Photo-Optical Instrumentation Engineers(On July 1, 1955 SPIE was founded as the Society of Photographic Instrumentation Engineers in California to specialize in the application of photographic instrumentation. In 1964 the Society formally changed its name to the Society of Photo-Optical Instrumentation Engineers,)。 经过我的一段搜索,刊有小文先生论文的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浮出水面(Selected Papers on Optical Remote Sensing Theory标为“reprint”,意指发表论文的汇集本)。该卷共收录大约59篇论文,全文共684页,小文先生的论文《Geometric-optical modeling of a conifer forest canopy》页码为“88-104”。1997年,国际光学工程协会“里程碑系列”还出版了《Selected Papers on Laser Applications in Remote Sensing》等多卷。 除了成名作之外,小文先生的代表作还包括哪些? 此处介绍中国科技创新网()中的表述:“本人(李小文):1.创建了李-Strahler几何光学模型系列,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辐射传输模型在处理多次散射的优势,建立了几何光学-辐射传输混合模型。2.推翻了西方沿用十多年的互易原理的热力学证明,首次发表了在该书作者假定条件下导出的正确结论,并给出了互易原理应用于非均一像元方向-方向反射计算的约束条件。3.构建了非同温地表热辐射方向性模型,初步解决了普朗克定律用于非同温黑体平面和非同温三维结构非黑体表面的尺度纠正问题。4.提出了多阶段目标决策的反演方法,建立了基于先验知识的遥感病态反演理论。” 据百科百科()介绍,小文先生的代表作有Geometric-Optical modeling of a conifer forest canopy和A prior knowledge accumul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linear BRDF model inversion。 我觉得,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附2)中所列的“代表论文”应当是比较合适的,具有较强说服力。遥感界的专家们能不能在此基础上根据科学价值大小,而不仅是发表日期,提炼与排列一些作为“代表作”?
遥感学报发一篇论文什么水平,因为他是上学了,老师教写作文了,所以他就写了一篇作文出来了,证明这个孩子还是有天才的
《遥感学报》的前身是1986年创刊的《环境遥感》,她诞生于中国遥感事业的初创时期,是随着中国遥感事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第一本遥感刊物。创刊以来,《遥感学报》结合中国遥感事业不同时期的重点和需要,刊登了大量国内最新科研成果和国家重点支持的研究项目的成果论文,对中国遥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目前中国遥感和地理信息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作为中国遥感领域唯一一本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期刊,《遥感学报》致力于报道遥感领域及其相关学科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报告和阶段性研究简报以及高水平的述评。着重反映本领域的新概念、新成果、新进展。内容涉及遥感基础理论,遥感技术发展及遥感在农业、林业、水文、地矿、海洋、测绘等资源环境领域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遥感与GIS及空间定位系统(GPS)的结合及其应用等方面。《遥感学报》已被中国以下数据库收录为来源期刊或核心期刊:国际:l 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l 俄罗斯文摘杂志(AJ)l 波兰哥白尼索引(IC)l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ST)l 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l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l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l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l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l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l Chinese Science Abstracts(A辑)l 中国电子科学文摘l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l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l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通俗点说就是既是国家核心期刊也是sci检索期刊资料来源:
遥感学报发一篇论文什么水。水平很高的,《遥感学报》已被荷兰斯高帕斯数据库(Scopus)、EBSCO数据库、俄罗斯文摘杂志(AJ)、波兰哥白尼索引(IC)、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ST)、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等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遥感学报》的学术水平得到国际认可,受到国际遥感及相关学术领域的更多关注。
《science》,《中国测绘》,《中国土地科学》,《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国土资源遥感》等。其中《science》创刊于1880年,是发表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还有其他如《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IEEE T GEOSCI REMOTE》、《INT J APPL EARTH OBS》《REMOTE SENS》等期刊。
山西省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总队(1)负责对全省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2)对全省重大国土资源违法案件进行调查取证,依法提出处理意见;(3)监督当事人依法履行行政处罚决定;(4)督促检查各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巡回检查责任制的执行情况。对各市、县(市、区)国土资源案件查处情况进行督查、督办;(5)承担全省国土资源专项整治组织实施工作;(6)负责省国土资源厅的信访工作;(7)承办省国土资源厅交办的其他工作。山西省国土资源调查规划院受省国土资源厅委托,主要承担省级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的具体编制和修订工作;编制土地管理工作的具体技术规程、规范;承担全省土地资源调查、变更调查、基本农田的划定与调整、建设项目用地勘测定界、规划预审和审查、城镇及大中型企业新建改建中的用地规划等技术性工作;开展土地管理科学与土地经济理论研究;对城市和重点地区及开发区用地状况进行监测评估,监督检查土地严格管理措施的落实,同时,为土地督察、耕地保护、土地执法监测等提供技术服务。山西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受国土资源厅委托,承担编制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地质遗迹保护与合理利用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具体事务;具体实施地质环境监测规划、计划;承担全省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和资料的汇总、分析及处理;承担全省地质环境和重大地质灾害的监测、调研和评价,以及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技术服务。近几年又增加了山西省地质环境预警预报等职责。山西省地质矿产科学技术馆受省国土资源厅委托,负责管理全省地质资料,矿产资源开发资料;收集管理重要的岩石、矿物、古生物标本及图书;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调研,承担编制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的技术性工作;承担地质科普知识的宣传工作;建立全省矿产资源基础信息、资源利用情况数据库。承办各类地质报告,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勘查评价报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勘查设计审查工作。山西省矿山调查测量队(1)负责全省地质矿山调查测量,为制止查处矿山企业越层越界和打击非法开采矿产资源的行为提供依据。(2)负责全省矿产资源评级与储量核查复核工作,为矿产资源补偿费足额收缴提供依据;(3)加强矿产地质调查,利用地质工作成果,为国土资源综合规划、开发、利用和整治等提供重要依据;(4)负责全省矿山的勘界与测量工作,特别是对新发证和换证的矿山进行定界埋桩、检查复核,对各种土地权属、探矿权属、采矿权属进行调查和测量,为查处国土资源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依据。(5)对全省国土资源系统矿山调查测量队伍进行业务归口管理。(6)承办省厅交办的其他事项。山西省土地整理中心受国土资源厅委托,承担国家级和省级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项目预审、计划编制、项目实施、资金审查、工程验收等具体事务性工作。在近年来出台的《山西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山西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工作程序》等文件法规中,进一步赋予中心对国家和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进行“监督、检查、指导”的行政监督管理职能。山西省建设用地事务中心受省国土资源厅委托,承担中央及省重点工程、大中型项目以及跨地(市)建设工程项目用地前期调查和征地过程中技术性、事务性工作;统一协调全省政府职能性、公益性、社会服务性地价测评工作。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机关服务中心负责实施厅机关后勤服务管理规划、规章制度;统一采购并发放办公用品;管理厅机关自管办公楼、住宅楼的物业;接受委托,监管厅机关及厅属单位国有资产,承办本厅房地产管理及房改的事务性工作,协助办理厅机关职工公费医疗等具体事务;负责厅机关车辆管理、承办公文印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保卫、环境卫生、大型会议等后勤服务工作;归口管理有关经营单位。省国土资源厅机关服务中心对外使用机关服务处印章。山西省国土资源交易中心受省国土资源厅委托,承办国有土地收购和储备工作;承办全省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工作;承办省级审批发证的矿业权(探矿权和采矿权)公开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的具体工作;参与、指导省级委托市交易机构公开出让矿业权的相关工作;管理全省土地交易市场和矿业权交易市场;归口管理全省各市、县国土资源交易机构;提供国土资源政策咨询;承办发布建设用地、存量土地及矿业权出让信息。山西省国土资源培训中心受国土资源厅委托,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培训计划,承担有关干部培训任务并负责管理培训中心大楼。山西省地质遗迹保护中心负责全省地质遗迹与地质公园的调查、评价、宣传、常规保护与开发建设监督检查及为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地质公园的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山西省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负责全省土地、矿产、地质环境基础信息、国土资源数据库建设、资源利用情况、变化趋势动态资料收集、技术处理及预测分析;为全省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提供电子政务技术支持和决策管理支持;负责遥感技术在全省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和推广;承担全省国土资源系统网管中心职责;承办省厅交办的其它事项。明确了该单位加挂“山西省国土资源遥感中心”的牌子。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宣传中心(1)受厅委托承办宣传党和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2)宣传、调研全省土地、地质矿产、测绘、地勘等行业的工作进展和先进经验;(3)参与协办厅主要、重大、重要活动,采集建立全省国土资源管理系统有关新闻报道的文字、图片、影像、报刊等资料,为厅领导提供有价值的信息;(4)承办国土资源部主管(办)的新闻宣传出版部门及报刊、杂志、出版物在山西的接洽、采访、组稿和通联工作;(5)承办山西电视台、黄河电视台、山西广播电台等在国土资源系统、行业的拍摄、采访及专题报道等工作,统一接待、联系、协调、组织省级以上新闻主管部门、媒体、记者来省厅及系统的采访、宣传、报道工作;(6)对国土资源系统对外代理发布公示、公告、专题报道及新闻宣传信息、像片、图册、音像、资料等业务进行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7)承办厅党组交办的其它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后经厅领导研究增加了“负责厅新闻信息在厅门户网站和内网上的编写、发布工作”的职能。山西省国土资源审计核算中心受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委托,承办厅属事业单位、厅属各开发区土地分局法定代表人的经济责任审计;承办对专项资金(土地开发整理、地质勘查、地质灾害防治、地质遗迹保护、矿产资源保护)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内部审计;配合厅财务处对厅属事业单位委派会计的日常管理。协助厅财务处承办全省国土资源系统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协助厅财务处承办厅机关和厅属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的相关事项;建立健全厅属事业单位、厅属开发区土地分局的财务报表体系;承办厅交办的其他事项。
用地现状分类及评价
(一)用地现状分类
开展城市用地现状调查和编制城市用地现状图的基本依据是城市用地现状分类,而该分类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城市用地现状调查的结果及其相关资料的使用价值。本次城市用地调查执行了国家颁布的GBJ137-90,即“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拟定了如下分类原则:
(1)城市用地分类以适合城市规划的需要为前提,以科学地反映各类用地性质及结构为目标,并以土地的现状用途、使用性质为依据进行分类确定级别。
(2)根据有关标准级别分类的含义和从属关系依次建立大类、中类、小类等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
(3)城市用地分类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混合型代号,大类采用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小类以阿拉伯数字表示在大类英文字母右下角。
(4)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执行GBJ137-90中的“表2-0-5”的规定。
根据张家界市用地现状分类原则和用地类别的遥感解译标志,以GBJ137-90为准则,采用三级分类和统一编码,最终确定出一级10个大类、二级37个中类、三级9个小类(表略)。
(二)建设用地及用地结构评价
(1)建设用地评价
运用计算机统计,并对照GBJ137-90第4-2-1条规划人均单项建设指标,张家界市建设用地情况为:人均居住用地 m2/人超过指标(~ m2/人);人均工业用地 m2/人小于指标(~ m2/人);人均道路广场用地 m2/人符合指标(~ m2/人);人均公共绿地用地 m2/人小于指标(≥人)。
(2)用地结构评价
居住用地:居住用地面积公顷,占建成区面积的,居住用地在城市用地占据首位,超过了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20%~32%的国家标准。居住用地中的三、四类居住用地合计面积为公顷,占居住用地面积的。从人均居住用地计算为39 m2/人,用地指标高,但由于多数为低层建筑,使得实际居住用地利用率不高,人均住房面积较低,因此建议市有关管理部门今后应适当建设多层单元式住宅。
工业用地:张家界市的主要工厂分布在城南,包括人造板厂、化工厂、水泥厂、化工二厂、造纸厂等。该市春、夏两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此时工厂排放的烟尘对市区影响较大;秋、冬两季主导风向转为西北风,此时城南部的工厂对市区影响较小,影响市区的是城区生活烟囱排放的烟尘。该市工业用地面积为公顷,占建成区的,未超过国家规定的15%~25%的标准。
道路广场用地:该市道路广场用地面积为公顷,占建成区面积的,基本达到了国家标准中道路广场用地占建成用地8%~15%的标准下界。城区道路呈格子状分布,以环城路和主干道为框架,次干道为网络,总体构成了纵横交织较为发达的公路交通体系。
绿地:该市绿地面积为公顷,占建成区面积的,已达到了绿地应占建设用地8%~15%的国家标准。该市四面环山,开辟绿地场所回旋余地充足,伴随该市风景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区范围的外扩,城市绿化及绿地建设将会迅速推进。
土地利用率:该市未能利用的土地面积为公顷,占调查区总面积。未利用的土地中主要为澧水岸边的斜坡地和局部灰岩裸地。调查区中含有已利用土地占,所以张家界市的土地利用率较高。
大气及地表水污染
(一)大气污染源——烟囱
航摄控制的建成区范围共解译出水泥和砖砌结构烟囱13座(表13-1),其中工业烟囱9座,生活烟囱4座。本市分布烟囱的数量虽然不多,但由于市区范围小,又均在航摄控制的建成区范围内,故其排放出的废气对市区空气质量影响较大。
表13-1 张家界市主要大气污染源及废气排放量表
(二)污水排放口及污水流
通过航片解译、资料收集和外业调查获知,城区内确定了下列污水排放口和水体污染带。
(1)甘溪河两侧排污口:位于图区西南侧外围2 km处的仙人溪水库北部的甘溪河两旁,造纸厂、化工厂等多家单位的污水排放处构成的排污口群,主要向甘溪河中排放工业废水,年排放量为60万吨,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COD)和悬浮物。
(2)张家界铁路沿线排污口:位于城区南部沿焦柳铁路北侧分布的张家界化工厂、张家界人造板厂、张家界南站(火车)等单位的排污渠构成了排污口群,以工业废水为主通过排污渠在鹭鸶湾处流入澧水,年排放量为30万吨,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和镉。
(3)西门溪污水流:西门溪的明水流段在航片上显示宽3~5 m的褐色和墨绿色弯曲的带状影像,显然为污染水体的特征。实际上该小河已变成城区的1条排污沟。小河内被排放了生活废水和一部分工业废水,每年通过西门溪入河口排入澧水的废水达450万吨,主要污染物是化学需氧量(COD)和悬浮物等。排入的废水在靠近北岸的澧水水体中形成宽10~15 m,长度大于150 m的舌状污染流,航片上显示为灰色的条带。
(4)东门溪污水流:东门溪水体在航片上呈墨绿色、灰绿色等深色彩,表明其为一条污水流。主要为城区排入的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每年排放入澧水的废水300万吨,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COD)和悬浮物。东门溪排入的污水在澧水近岸处形成一条宽10~20 m,长达100 m的污染带(航片上呈灰色、褐绿色条带)。
绿地分类及绿化覆盖率
(一)绿地分类及绿化现状
根据建设部城建[1993]784号文《城市绿化规划建设规定》和城市内具体存在的绿地种类、分布,将张家界市内绿地划分为7类,并通过对张家界市绿化现状遥感解译和外业调查,确定了该市7类绿地的各自面积及其合计面积(表略)。
(1)公共绿地(GN1):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园、小游园、街头绿地等和其范围内的水域。
(2)单位附属绿地(GN2):工厂、机关、学校、医院、部队等单位和公用设施附设的绿化用地。
(3)居住区绿地(GN3):除去区级公园、行道树以外的居住区范围的绿化用地。
(4)生产绿地(GN4):为城市绿化生产苗木、草皮、花卉和种子的圃地。
(5)防护绿地(GN5):用于隔离、卫生和安全的林带及绿地
(6)风景林地(GN6):城市内依托自然地貌,美化和改善环境的林地。
(7)道路绿化用地(GN7):城市内林荫道绿化及行道树树冠垂直投影覆盖的用地。
张家界市天然彩色航空摄影控制绿化图斑总面积为 hm2,绿地面积总和为 hm2。各类型绿地按其所占的比例排列顺序为:单位附属绿地GN2(),公共绿地GN1(),居住区绿地GN3(),道路绿化用地GN7(),风景绿地GN6(),防护绿地GN5(),生产绿地GN4()。
(二)绿化覆盖率
通过对各绿化图斑面积和绿化覆盖面积的计算后,分别归类统计出该范围八级绿化覆盖率各包括的图斑数、绿地面积、图斑面积(表13-2)。根据此表绿化分级中包括图斑数量及分布,编制成湖南省张家界市绿化现状遥感解译图。
根据建设部建城[1993]84号文件关于城市绿化现状统计指标规定,对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等三项指标在建成区的航摄控制范围内予以计算。
通过城市建成区绿化现状的调查和有关数据统计的结果与国家城市绿化标准对比分析,作出如下评价:人均公共绿地人,达到并超过了国家标准(10 m2/人);而绿化覆盖率为,与国家标准(30%)尚有一定差距。
表13-2 张家界市绿化分级及绿地、图斑面积统计表
构造活动及稳定性分区
(一)新构造及地震活动
(1)新构造活动:据区域资料,推测挽近以来,本区在总体隆升和北东—南西向的挤压应力场作用下,使早期断裂重新活动,以张性、张扭性为主,其中的王家界—古老湾断裂带活动最为显著。该断裂带呈北东东向横贯图区,为花垣—大庸—慈利断裂带的中段部分,是中生代以来长期活动的断裂带。该断裂带也是省内一个重要的热流值高异常及新构造活动带,沿该断裂带分布的温泉多达11处。
据野外观察,该断裂带新生代以来活动迹象明显,地貌宏观上呈一堑壕式裂谷,走向北东东70°,总断距西大东小,西边大于2800 m,东边在1000 m以下,具掀斜性质。微观地貌上看,小冲沟沿着断裂带内的次级破裂面发育。在露头上见主断面及次级破裂面上有宽度不等的断层泥,其中的片状,条带状碎屑具轻微的定向排列,说明新生代以来该断裂带仍在活动,同时又有间歇性的反弹。
(2)地震活动:据史料记载:花垣、永顺、大庸及慈利一带1604年以来曾发生过18次地震。图区位于该地带中部,历史上发生过或被波及的地震12次,大部分为无感地震,只有二次为有感地震。最大的一次于1786年12月28日发生于大庸(今张家界市),其烈度为6度,震级为级,造成山崩地裂,河水堵塞而逆流数十里。图区地震为构造地震,震源为花垣—大庸—慈利北东东向断裂带(即王家界—古老湾断裂)。该断裂带挽近活动频繁,根据有关部门资料,图区的张家界市定为6级地震烈度区。
(二)稳定性分区
稳定性评价的主要因素有:
(1)构造稳定性:主要表现为断裂构造现今活动的强度及其与地震活动频度的关系;
(2)岩体土体的稳定性:主要指基岩岩性特征和松散沉积物粒度、胶结特征;
(3)地面稳定性:主要指岩石风化、剥蚀作用、水土流失、崩塌和滑坡等。
构造稳定性是确定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一级稳定性分区的主要依据,只有在构造稳定性相同情况下,后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上升为重要因素。
从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分析,本区位于湘西北地体中部,以花垣—大庸深大断裂(王家界-古老湾断裂带为其一段)为界,把本区分为侏罗山式褶皱变形区与加里东褶皱逆冲变形区,而王家界-古老湾断裂带是中生代以来长期活动的断裂带,因此依据稳定性分区因素和评价原则,把本区分为三个区:(Ⅰ)次稳定区;(Ⅱ)较稳定区;(Ⅲ)稳定区。
机动车及非机动车交通流量
(一)机动车交通流量
通过航片量测与计算道路中机动车,确定了张家界市 13 条主、次干道路机动车日(10∶00~15∶00)双向平均流量和张家界市14 个交叉路口机动车日(10∶00~15∶00)双向流量(表13-3)。编制了湖南省张家界市交通流量遥感解译图。
表13-3 张家界市主要交叉路口机动车双向流量统计表
(二)非机动车交通流量
通过航片道路非机动车量测、计算检验确定了张家界市城区内13 条主、次干道非机动车日(10∶00~15∶00)双向平均流量和14个交叉路口非机动车日(10∶00~15∶00)双向流量(表13-4)。
建筑密度分级及类型
(一)建筑密度分级
根据解译和计算,可将张家界市建筑密度划分为7个级别。根据计算机视屏解译并与同类“样本区”建筑密度对比,计算出各类图斑的建筑密度(表13-5)。
表13-4 张家界市主要交叉路口非机动车日双向流量统计表
表13-5 张家界市建筑密度图斑百分比统计表
(二)建筑密度类型
(1)高密度建筑区:主要指建筑密度>50%的区域(或图斑),该类建筑区总面积 hm2,占图区总建筑区面积的,主要分布在沿澧水河两岸的居住区和城北山前居住区。这类建筑区多为低层旧式建筑,容积率小,建筑物之间间距小,道路狭窄,基础设施较差,除保留一部分有文物、旅游价值的体现民族风格特色旧建筑区外,应逐步地将其改造或规划重建,以充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提高建筑容积率,改善城市环境。其建设要体现沿河风光带的风貌。
(2)中等密度建筑区:主要指建筑密度为~的区域(或图斑),面积为 hm2,占图区总建筑面积的。该类建筑区主要分布在图区北部主城区和南部铁路沿线,是经过正规规划设计建设的建筑区,主要为机关、学校、工厂和商业以及新式居住区,以低中层建筑为主,亦有新近建设的高层建筑,其布局较为合理,设施较全,环境也较好,是现今张家界市的主体建筑区,经济、文化的主要载体群。
(3)低密度建筑区:建筑密度<的区域(或图斑),总面积 hm2,占图区建筑区总面积的。其主要为城区公园、澧水河南的市政府所在地南庄坪开发区、民航避暑山庄、南部散落民居住宅等。该类之中的建设新区,代表着张家界市建筑的发展和未来,从遥感图像可以看出,这是一些以全新的概念规划设计的小区。如南庄坪新区,已经建筑了整齐宽阔的高等级水泥路网,其小区轮廓已显端倪。南部还有大片现为耕田菜地鱼池的零建筑区,现为城市蔬菜供应基地,如考虑基地外移,加上村庄社区规划改造,将可为市区扩展提供大片建筑用地。
城市旅游资源开发
张家界市不但有武陵源和天子山砂岩峰林风景等极其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从遥感调查成果可以看出,张家界城区也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是以历史的、近代的、现代的人文景观为特色的旅游资源。
张家界因旅游而建市,也靠旅游开发而兴市。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旅游带动战略”,朝着“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江泽民,1995年3月28日)的目标,加强了规划,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逐渐地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旅游经济优势。在城区主要是加大了旅游设施投入和建设,完成火车站、荷花机场、澧水新二桥等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发展电讯广播电视等信息产业,道路交通绿化等市政建设也迅速得到改善,健全了旅游机构,兴办了旅游教育,新建了一批旅游宾馆和商场,生态环境也得到治理和保护。这一切,极大地增强了张家界市城区的旅游中心的功能和作用。
城区内的主要旅游资源,有的已经得到保护和开发,如著名的普光禅寺、湘鄂川黔苏区纪念馆等,已成为人们必观之地。但是另一些资源则可能还未进入规划之列,尚有待开发。
(1)关于古城墙:据五十年代航空照片显示,反映张家界历史和极具旅游价值的古城墙在解放后仍保存完整,可惜在以后的城建过程中将其拆除,建成了现在的城墙路。在我们此次调查中,发现其东南段一角尚存,因此建议:①这一段古城墙,应由文物保护部门进行保护,不准再予损坏;②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勘察、规划、立项开发,恢复古城墙原貌;③在城墙上建一座反映张家界古城风貌的楼阁。
此项目如能开发,相信会给张家界的城市旅游增添一道新风景,增加一份古城韵。
(2)关于南正街、沿河街:近河的南正街、沿河街一带仍完整地保留着民居老宅和旧商铺,它过去曾是繁华的商业中心,是具古城风貌特色的地方。建议将这一古商业街按明清古风样式统一规划、整修,恢复古街原貌。在此经营者可着土家族、白族、苗族等民族服饰,可营建戏院、茶馆作为大庸阳戏、傩愿戏、围鼓、摆手舞、刺绣、挑花、剪纸等民俗风情表演的场地。南正街、沿河街的古街原貌一旦恢复建成,必然成为张家界市城区的又一旅游热点。
(3)关于天门洞特技飞行表演赛:“99”张家界特技飞行表演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特飞赛带给人们的是对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思路、新形式、新内容。
其一,这是一次由张家界黄龙洞旅游公司投资承办的活动,改变了以往全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这种组织方式在全省是首创,为今后类似的大型活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其二,将机场优越的飞行条件与天门洞奇特的自然条件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成功地举办了飞行探险表演,这充分证明在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集成组合方面,群众中蕴藏着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三,特飞赛时间的选择也是值得称赞的。正值旅游淡季,此举将游客从四面八方吸引到张家界来,形成新的旅游热潮。这次活动启示人们,如何突破气候条件的限制,充分开发利用资源,使这里的旅游事业四季兴旺。
历史变迁中的张家界市
(一)20世纪50年代大庸县城
1958年航摄得到解放后大庸县城(永定镇)第一份遥感图像,它真实地记录了解放初期县城的变化面貌。从图像上可以看出,清代古城墙仍完整保存,城区保留了古城池和沿澧水河北岸商业区组成的基本建筑格局。新的变化是拓修了道路和修建了政府办公楼等一批基础设施,建筑面积扩大了 km2。对外交通运输仍以澧水航运为主(1951年修建了南门大码头)。1953年永顺至大庸公路通车(通吉首、永顺)。
(二)20世纪80年代初大庸县城
1980年航摄的第二份遥感图像,显示县城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交通状况变化:1978年焦柳铁路呈近东西向通过县城南面,设大庸南站和大庸北站,带动了站区和城区建设。大庸南站是以货运为主的客货混合站,为湘、鄂、川、黔四省边区货物集散点,形成了以铁路为主的运输格局。
城市建设的发展:1978年古城墙大部分被拆除,沿西北段改建城墙路。1980 年重建的南北向街道有南正街、人民路、教场路、北正街、大桥路等,东西向的街道有A龙路、解放路、天门路、崇文路等。改扩建街道总长度达 8160 m,街道宽 20~25 m,道路面积亩,合17 hm2。城区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展,澧水南部以南、北两火车站为中心出现新的建筑群,建筑物已经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城区建筑面积已达 km2 ,人口数已达26173人。
(三)现今的张家界市
采用微型超低空航空遥感技术所获得的张家界市天然彩色影像图,是张家界市历史上第三份航空遥感资料,它详尽反映了今日张家界市的新面貌、新景象。
城区范围快速拓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区范围急剧扩大,人口大量增加。据本课题用地现状遥感调查统计资料,成图范围的建成区面积为 km2,建成区面积是1980年的倍,1954年的倍,解放前的倍。建成区人口为万人。
城市建设飞速发展:新建市委大院、市政府办公大楼及市建委、交管等市直机关大楼;新建了张家界荷花机场,张家界火车站;新建了武陵高等专科学校等一批文化教育设施;新建了一批工厂;新建了一批道路、桥梁,如子午路(为一级沥青路)、陵园路、教场路、机场路和澧水观音大桥等;新建了一大批旅游宾馆,商贸大楼、农贸市场,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机构;新建了多个居住小区和现代样式的住宿楼。
经过短短十余年的建设,现今张家界市城区已成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管理机构健全、有较发达的现代化交通、城市公用设施配套的现代化旅游中心。
张家界市建成区规划建议
本项目开展城市环境与资源遥感调查的最终目的之一是为市政府决策部门制定今后城市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当前张家界市规划设计应首先考虑的问题可概括如下:
兴建二类居住区,澧水污染急治理;
拓宽城北环形路,建设防洪水泥堤;
栽树种草绿化市,加速建筑开发区;
变迁历史须继承,创建旅游新内容;
建立遥感监测站,驶入信息快车道。
具体规划建议归结为下列9条:
(1)改造城区的三、四类居住用地,建造以中层楼为主的二类居住用地,进而建设环境优美和配套设施齐全的居住小区。
(2)先期治理地表水污染,严禁向澧水及其支流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疏通河道,建设游泳场,使城区范围的澧水河段成为游乐性的沙滩、水域。同时,应逐步改造居民生产、生活燃料能源结构,治理人为大气污染。
(3)对于横贯城区的澧水,应完善其防洪堤坝建设,城区范围的澧水两岸应全部改土堤为水泥堤,此为防洪减灾的重要举措。
(4)在建设城区交通体系中,首先应扩建城北由子午路、陵园路(北段)、A龙路、天门路(西段)等组成的三角形环线。该环线的北线、东线已是高等级路面,施工扩宽西南线的天门路、A龙路即可完成环线建设。环线的建成既缓解了城区交通压力,又造就了进入城区的第一道靓丽风景线。
(5)开发城区的北、西、南部,沿城区边缘地带栽种风景林木,建设森林公园;对城区主干道街道补种行道树,增加绿地、绿篱和绿岛;在澧水两岸建设沿江绿化风光带。使张家界市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生态城。
(6)改造城区内高密度的低层旧式建筑,扩展中密度区的规划性中层为主的建筑,加速建设低密度区的南庄坪开发区。另外,张家界市建成区的扩展和开发地段皆处于“次稳定区”范围,所以新区建设的建筑设计应考虑抗震因素。
(7)城市历史早期建筑物的古城墙和古商业街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应继承、保护、开发,使古城、古街焕发“青春”,成为新的旅游热点。提升城市历史文化品位,使“人文景观”和“天然景观”两种旅游资源,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8)张家界特技飞行表演给城市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因此建议在开展风景旅游的同时,多举办形式新颖、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以加速发展城市旅游事业。
(9)“三S(RS、GIS、GPS)”技术的“城市环境资源遥感监测系统”建设列入数字化张家界市建设规划,使张家界市旅游经济及社会发展驶入新世纪信息公路的快车道。
情况汇报江苏省杨卅市江都区国士局拘压我的建房土地证和房产证至今己有24年迟迟不发、因因为邻居在建房房时没有按政府批文办事明确规定先拆旧房后建新房他不但不拆还找J多名党员干部以权谋私上下一条线有国土局副局长代头揑兆是非篡改伪造假土地证党案把把我的东西长从11、60米减少到到10、50米把对方的从11、60米增加加到14、30米包括违建巷道都批给他土地确权权24年中我上访J多次国土资源部也写了多次次信省国土厅我也去了省厅也下了批文必须批文办事发发11、60土地证可江都国土局仍然万万彩钠万搬无奈今天上网请国土资源部下令严挌执法关注处理谢谢
陈有明 杨则东 褚进海 鹿献章 刘同庆 杨佩明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合肥230001)
摘要:本文利用ETM遥感资料,调查了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对土地资源利用潜力等作出评价。
关键词: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资源评价;遥感调查
土地是宝贵而有限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农、林、牧、副、渔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工业、交通、城镇建设等生产部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建设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长,人地矛盾日趋突出。因此,采用高技术遥感调查手段,宏观上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快速、经济的调查与评价,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综合规划整治保护土地,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方法
安徽省土地资源遥感调查属于概查,是以不同地类及相同地类不同时相的遥感图像室内解译,辅以必要的野外验证,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并按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在MAPGIS等平台上量算统计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计算各项土地利用指数等。
土地类型遥感解译标志
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调查主要采用2000年成像的1:10万ETM图像为主要数据源。由于安徽省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多样,在八大类一级地类中,为了保证耕地、林地、园地、居民交通用地等重要地类的准确性,对山区坡耕地及城市和其周边地区利用了1986~1999年成像的彩红外航片和黑白航片辅助解译调查。土地利用调查分类原则是依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调查技术规程》采用二级分类,统一编码,一级分8大类,二级分类根据我省用地具体情况和本次遥感调查的可能性,又划分为4类,一、二级地类合并使用,共划分为12个土地类型。各类用地现状ETM图像解译标志见表-1。
细小地物面积折算方法
安徽省土地遥感调查信息提取编图,最小上图图斑面积原则上为2×3=6(mm2),相当于实地面积90亩(1:10万,但实际仍有1238个图斑小于6mm2),也就是说,用1:10万比例尺遥感图像解译限制了细小及一些线状地物上图,不能详尽反映诸如园地、村镇居民点、草地、坑塘、沟渠、河流、公路、铁路、农村道路及田坎等,因此对地类统计值应予折算。
按照全省自然地理特征,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平面、皖西及皖南山地5个单元,以1:25万、1:10万、1:5万地形图及航遥资料为基础,结合野外调查,确定不同单元细小地类的改正系数,对面积予以折算。
表1 ETM图像土地利用分类遥感解译标志
2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土地利用结构
经遥感调查统计,安徽省国土总面积为14016595公顷(210248926亩,MapGIS空间分析值,后同),其中,耕地5966237公顷(89493547亩),占土地总面积%;园地341775公顷(5126632亩),占%;林地3381080公顷(50716193亩),占%;牧草地37525公顷(562877亩),占%;居民地及工矿用地1267145公顷(19007175亩),占%;交通用地273850公顷(4107743亩),占%;水域1997815公顷(29967223亩),占%;未利用地751618公顷(11274275亩),占%。土地面积最大的是六安市1843042公顷(27645623亩),最小的是铜陵市106041公顷(1590609亩)。按2001年全省人口计算,人均土地面积为亩,人均占有土地面积最多的是黄山市(亩/人),最少的是淮南市(亩/人),多数城市人均不到3亩。
图1 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图
耕地
经遥感调查全省耕地总面积为5966237公顷(89493547亩),拥有耕地面积1000万亩左右的城市有滁州市、六安市、阜阳市、宿州市、亳州市,此5城市占有全省耕地面积%,耕地面积最小的为铜陵市(不到40万亩)。按2001年全省总人口计算,人均耕地面积为亩;按农业人口计,人均亩,按农户计,户均亩。按总人口统计的人均土地,各城市间差异较大,若从农业人口人均拥有土地统计数据看,超过全省平均值20%以上的城市仅有滁州、蚌埠、淮北3城市,低于全省平均值20%以上城市有黄山、安庆、铜陵及阜阳市,比较突出的是滁州市,每农业人口为亩,最少的是黄山市,每农业人口亩。总体上看,全省人均耕地还算均衡。
耕地分为水田和旱地两类。水田包括灌溉水田和望天田,面积为2562005公顷(38430070亩),占耕地面积的%;旱地面积3404232公顷(51063477亩),占%。从空间上看,旱地主要分布在淮北平原区,占全省旱地面积的75%,其次是江淮丘陵东部的滁州市以及六安市;水田主要分布于江淮丘陵区和沿江平原区,即沿江一带、巢湖周围地区以及江淮之间中部、中西部和东南部,以六安、滁州、巢湖、安庆、宣城、芜湖、马鞍山、合肥等市最为集中,占全省水田面积90%左右。淮北平原区水田面积所占比例较小。
园地
园地主要包括茶园、果园、桑园等,全省共有园地341775公顷(5126632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全省人均园地按2001年总人口计为亩。低于平均值50%以上的有合肥、蚌埠、马鞍山等13个城市,高于平均值30%以上的有黄山、池州、宣城3市。最为突出的是黄山市,拥有园地79405公顷(1191077亩),占其土地总面积的%,按农业人口计,人均园地达亩,其次为六安市57134公顷(857014亩),宿州市54685公顷(820272亩),宣城市48052公顷(720782亩),此4个城市占有全省园地总面积70%。而合肥等多个城市人均园地仅亩。
图2 安徽省历年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图
显然,在空间上安徽省园地有分布面广,相对集中的特点,茶园、桑园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的地区,以皖南山区和皖西山区最为集中,果园主要集中在淮北平原区,其中,淮北平原的黄河故道及其泛区等是安徽省水果主要产区。
林地
全省共有林地3381080公顷(50716193亩),包括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迹地、苗圃等,占全省土地总面积%,拥有林地面积最大的是黄山市,为696248公顷(10443714亩),占其土地总面积的%,其次为宣城市629606公顷(9444087亩)、六安市589773公顷(8846599亩)、安庆市561410公顷(8421148亩)、池州市454442公顷(6816636亩),此五城市拥有全省林地总面积的%。从人均拥有量看,各市差异较大,黄山市人均亩,而蚌埠市人均仅亩,两者相差200多倍。
总之,林地在空间分布上集中性明显,主要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山区。
牧草地
全省拥有牧草地37525公顷(562877亩),包括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仅占全省土地面积%,人均拥有牧草地亩。草地面积最大的有滁州市14835公顷(222530亩)和黄山市13557公顷(203355亩),而蚌埠等城市几乎没有上规模的草地。全省牧草地在空间分布上是高度分散,面积大小不等,小块未能上图的居多,并与农田、林地混杂分布。
居民地及工矿用地
全省居民地及工矿用地合计1267145公顷(19007175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以2001年末人口计,全省人均亩,据粗略统计乡村人均拥有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略大于全省平均数,城市多小于平均数。居民地及工矿用地占地较大的是六安市140071公顷(2101068亩),最小的是铜陵市11877公顷(178148亩)。大多城市人均占有在~亩之间,仅滁州市偏大(亩)。总之,安徽省不同城市人均拥有居民地及工矿用地比较接近,乡村人均拥有多于城市。
交通用地
全省交通用地计273850公顷(4107743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以2001年人口计,人均亩。交通用地最大的是宿州市33805公顷(507077亩),最小是马鞍山市1700公顷(25501亩),人均拥有面积最大的是蚌埠市(亩),最小的为马鞍山市(亩)。总体上看,交通用地北方大于南方,平原大于山地。
水域
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坑塘等,全省水域面积1997815公顷(29967223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以2001年人口计,人均亩。拥有最大水域面积的是安庆市318389公顷(4775828亩),其次是六安市259869公顷(3898033亩),巢湖市218632公顷(3279484亩)、滁州市215787公顷(323680亩)、合肥市152029公顷(2280436亩),此5个城市共拥有全省水域总面积%。人均拥有水域面积最大的是池州市(亩),而淮北市人均仅亩、阜阳市人均亩、亳州市人均亩、宿州市人均亩,都远低于全省平均数。很显然,广阔的安徽淮北平原,水域面积分布无论是总量上,还是人均拥有量上都是很小的。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地主要有荒草地、盐碱地、田坎、裸岩(砾)石等,全省未利用地751618公顷(11274275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以2001年末人口计,人均亩。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巢湖市121147公顷(1817203亩)、滁州市105196公顷(1577941亩)、宣城市103497公顷(1552453亩)、六安市93995公顷(1409927亩)、安庆市90748公顷(1361227亩)、池州市87199公顷(1307989亩),此6个城市共拥有全省未利用地%。人均拥有未利用地最大的是池州市(亩),最小是阜阳市(亩)、亳州市(亩)。总体上看北方平原区,未利用地总量和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皖西、皖南、沿江区和江淮区。
3 土地资源评价
土地利用的有利条件
安徽省山地、丘陵、岗地、平原相间分布,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自北而南依次为淮北平原、皖西山地和江淮丘陵、沿江平原、皖南山地丘陵。复杂的地貌格局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主要类型的土地资源分布又相对集中。气候、土壤和植被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征,使本省的土地利用类型和耕作制度都打上了南北过渡性的烙印。土地的适宜性强,自然生产力较高。这些对安徽省区域农业的专门化生产和综合发展,为选择合适的土地利用方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等创造了良好的、多样的自然环境。
安徽省自然地理位置处于南、北的过渡地带,社会经济也处于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经济区向西部内陆落后经济区的过渡地带。经济发展必将加速安徽省土地资源的全面开发和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及经济效益分析
(1)土地垦殖率:即耕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全省垦殖指数为%,总体反映出安徽省土地开发程度和种植业发展程度很高。但各市垦殖指数差异较大,垦殖指数最高的是亳州市,达%,其次是阜阳市、淮北市、蚌埠市、宿州市,指数都在%以上,垦殖指数最低的是黄山市,仅占%。
(2)土地利用率:即已利用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全省土地利用率平均%,很显然,安徽省的土地利用程度是很高的,亳州市土地利用率达到%,其他各城市的利用率都处在高值状态,差异不很显著。
(3)建设用地率:建设用地率为居民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全省建设用地率也处在较高的水平,平均为%,而且建设用地的增速较大。不同城市建设用地率差异较大,最高的是淮南市,为%,最低的是黄山市,为%,池州市、宣城市指数也很低。
(4)土地生产率:单位面积内的国内生产总值,即土地生产率可以概略反映安徽省土地宏观经济效果,全省土地生产率为每公顷23473万元(以2001年产值)。城市间差异较大,最高的是马鞍山市,为81261万元,其次为铜陵、芜湖、淮南及合肥市,都在省平均值的2倍以上,偏低的是池州市、黄山市、六安市,还不到1万元。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几十年来,安徽省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生产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与一些邻近省份比较,农用土地资源生产水平还比较低,部分城市土地生产率不高,土地资源的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土地生产率低、经济效益不高。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种植业发展,致使安徽省农业产值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不相协调,多种类型的土地资源,尤其是山区和水面未得到充分利用,林业和渔业产值与其所占面积构成不相协调。尽管集中了相当人力、物力、财力生产粮食,但由于自然灾害频繁、土地障碍因素多,劳动力素质差,科技投入少等诸多原因,本省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另外,安徽省城镇平均容积率仅为左右,城镇及独立工矿用地较粗放,单位面积经济效益较差。
(2)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尤以耕地不足为甚,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在全省土地结构中,耕地比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人均耕地十分有限,以2001年人口计人均耕地仅亩(包括劣质、低产地)。安徽省农耕历史悠久,可垦土地资源的利用已较充分,未利用土地比重较低,且主要分布在偏远山区,开发利用难度较大,后备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加上安徽省处于工业化初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地、工矿和交通建设等将继续占有大量耕地,耕地形势不容乐观。
(3)土地污染问题严重,工业废水、农药污染农田,工业废渣、生活垃圾侵占大片土地,不合理的井下开采又引起地面塌陷,有害气体烟尘的排放形成酸雨,都导致土地资源的破坏。尤其是进入90年代,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但农作物病虫害成灾面积及受灾程度则明显加大,部分地区形成恶性循环。农药对土壤、大气、水体、农作物均造成实质性污染,许多地区的粮食、瓜果、蔬菜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
(4)水资源分布不均,淮北平原和丘陵地区严重缺水问题未能缓解,严重制约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5)土地权过度分散,几千万农民人人均其田,在当今各国实不多见,乡村土地流转没有放手推进,土地失去其固有的资产、商品属性,也是制约安徽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一个因素。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及对策建议
土地资源潜力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类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可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它包括自然生产潜力和改造利用潜力两个方面。安徽省人多地少,尽管土地资源的适宜性较好,但总体上看土地质量不高,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因此分析土地资源潜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率,是安徽省土地规划利用方面的根本性战略。
耕地
土地依靠自然肥力和水、热等自然供给条件所能生产的物质数量,即土地资源自然生产潜力,安徽省还属高值区。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这种优越的气候资源,既适宜于麦类、油菜、午季豆科等喜凉作物的生长,又有利于水稻、棉花等喜温作物的种植。全省土地自然生产力呈由南向北递减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几大农业区自然生产潜力(见表2)。
表2 安徽省土地资源自然生产潜力分区
安徽省土地垦殖系数较大,耕地利用面域上的拓展空间不大,且随着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生态规划的需要,及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加,耕地面积还将减少。但由于安徽省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及生产的自然、经济、技术条件远未使作物达到其生产力的上限。因此,耕地的潜力还是很大的,建议通过以下措施和途径,发掘耕地利用潜力:
第一,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主,辅以增肥改土措施,改良中低产田。安徽省以淮北平原宜农地面积最大,中低产田比重大(71%),主要影响因素是灌溉条件和土壤肥力。必须灌排结合,旱涝兼治,发展旱作补充灌溉;增施肥料,尤其是有机肥,调整氮、磷、钾比例,改善施肥结构等。
第二,继续推广新技术,大力进行科学种田,科学选种、育种、栽培、施肥、灌溉、除害,迅速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逐步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增加农业的各项投入。
第三,保护环境,重视农田外部环境的改善,搞好植树造林,四周绿化和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建立起良性循环的农田生态系统。
第四,调整作物结构,合理轮作,适当提高复种指数。
园地
园地是茶、桑、果等经济作物的生产用地。本省气候条件优越,地貌、土壤类型复杂多样,适宜茶、桑、果、药材、薄荷等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栽培。全省现有各类园地万公顷,仅占土地总面积%。园地占用耕地较少,立地条件差,80%左右都是在开发荒山、荒坡、荒地、荒滩和“四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土壤的肥力、保肥保水性能、灌溉条件都比较差,交通也不便利。在现有园地中,低产园地比重高,占园地总面积%,名、优、特产品所占比例也不大,规模和集约经营水平不高。从安徽省实际情况看,建议:第一,以挖掘潜力为主,改良低产园地,提高产品质量和单产;第二,增加物质、技术投入,加强科学管理,新(扩)建茶、桑、果园等多种经济作物基地;第三,加强土地适宜性研究,逐步扩大名、优、特园地面积,提高名、优、特种属和总量,适应市场需求。
另外,全省茶、桑、果、药材等区域布局应力求合理,各大农业区发展应各有侧重。淮北平原是水果、药材、薄荷的主要发展地区,并应积极稳定地发展蚕桑生产;皖西大别山区是茶、桑、药材及其他经济作物的重要发展区;皖南山地丘陵地区是茶、桑、水果、药材及其他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也应是安徽省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的主要生产基地;江淮丘陵地区适合水果、薄荷、药材及其他经济作物的栽培;沿江平原地区应重点开发水果、花卉、茶叶等经济作物。
林地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不仅具有提供木材和林副产品的直接经济效益,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旅游保健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入20世纪90年代,安徽林业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是全国第四个消灭宜林荒山和基本全面绿化的省份,尤其是平原林业由淮北农区起步,逐步推向江淮丘陵和沿江平原,初步建成全省综合农田防护林体系构架。无论山区、丘陵、还是平原,森林资源增幅较大并步入良性循环。经调查统计,安徽省现有林地面积338108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人均林地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安徽省森林资源的总量仍显不足,林分质量差,林产品没有形成优势,林业产值在经济构成中的比例太小(85年后更是徘徊不前),林业生产力水平与作为南方集体林区重点省份较好的自然条件很不相称。因此建议:第一,提高林地利用率,加速林地改造和抚育,使灌、疏林地尽快成为有林地,加快有林地中的低产林改造;第二,继续作好退耕还林工作,扩大经济林等地面积,并重视零星荒山、荒地开发利用;第三,进一步推进淮北、江淮和沿江等地域非林地造林工程,注重林业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第四,树立大农业观点,加大加深非木质资源的开发,实现林业结构的调整。
牧草地
安徽省草场主要是林(农)间草场和森林破坏后的迹地草场,草场质量较差,许多草场尚处在自然利用阶段,草地生产力低,生产潜力未能挖掘。小部分草地自然放牧,大部分尚未开发利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全省待开发利用的草场面积较大,草地类型多样,牧草资源丰富,草地分布更有利于实现农、牧、林综合发展,成为高效能的大农业生态系统。皖西大别山和皖南山地丘陵,其中以宣郎广丘陵岗地和贵池市草场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其他湖滩、沙洲地等也有较好的季节性草场。建议在黄山、贵池等市继续扩大牧草面积;对省内现有草场注重改良,引进优质牧草,提高草场载畜量。在牧业发展总体布局上,逐步解决安徽南、北方草食家畜的结构数量与草场分布不平衡问题,引导地方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可养水面
本省气候温和,雨量较充沛,水面广阔,长江、淮河横贯,湖泊众多,池塘棋布,沟渠纵横。2001年全省水产品产量万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千克,水产品产量增长较快,水产值在经济构成中的比例,近年有较大提升。但我省可养水面资源潜力仍很大,可养水面利用率不高,已养水面中低产水面比重偏高,荒水面面积较大。建议提高可养水面利用率;改造采煤区已稳定了的深层塌陷地成可养水面,多途径扩大可养水面积。另外,在巢湖等水域以发展食草鱼养殖等多种方式,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建设用地
安徽省城镇人均综合用地指标比较合理,但增速较快。总体上看,城镇用地中,公共设施和绿化用地普遍不足。城镇(包括乡村)居住用地普遍偏大,是由于一些地方旧城区改造缓慢,小城镇、乡村建筑层较低等原因所致。集镇存在闲置地较多现象。经济开发区存在圈地浪费行为。村庄建设用地80%左右都是宜耕地,且空闲地比例超过村庄用地的10%。乡镇企业占用的耕地绝大多数交通方便,靠近水源,耕性良好,也存在占而未用的土地浪费现象。交通用地近年增速较快,公路和农村道路占地比例较大。
合肥、宣城、芜湖等城市城区扩展势头较猛,2000年与1990年两个时相遥感图像所圈合肥建成区面积相差一倍多。但是,建设用地扩大之势不可避免,建设用地潜力的挖掘重在合理规划,减少浪费。
总之,安徽省在今后的土地利用上,一是要调整好农业用地结构,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同时,注重生态建设;二是要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尤其要挖掘现有城镇用地潜力,充分发挥建设用地供应调控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着力提升大城镇经济功能,抑制最近几年居住功能的强势膨胀。
参考文献
[1]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年鉴(2001).《安徽年鉴》社出版社,2001
[2]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国家技术监督局.土地利用现状地(市)级汇总技术规程[TP1002-93]
[4]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研究报告.1993
Remote Sensing Investigation of Land Utilization and Land Resources Appraisal in Anhui Province
Chen Youming, Yang Zedong, Chu Jinhai,Lu Xianzhang, Liu Tongqing, Yang Peiming
( Anhu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Hefei 230001 )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the ETM remote sensing material, investigated the Anhui Province land utilization present situation, has analyzed the Anhui Province land utilization structure and the layout, and has made the appraisal to the land resources using the potential.
Key words: Land utilization present situation; Land resources appraisal; Remote sensing investigation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测绘行业逐步实现了从模拟法向数字测绘体系的转变,并与遥感、空间定位和地理信息相结合,奠定了传统的测绘行业向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传统的测绘产业应抓住机遇,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实现传统的测绘生产向数字化生产的转变,进而为建立数字化规模生产、并最终形成数字化生产基地打下良好的基础。1 测绘技术的发展方向及测绘行业的产业特征 测绘技术应属于信息技术传统的测绘技术领域包括大地测量技术、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地图制图与制印技术、海洋测绘技术以及测绘仪器制造技术等。当代测绘高科技主要是空间定位技术、航空和卫星遥感技术、地面一体化测量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通信技术和系统技术而带来的上述技术的集成。它是以研究地理信息为主要目的,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地理信息的几何物理性质的探讨,研究地理信息的度量方法,研究地理信息如何产生、提取、变换、检测、传递、存贮、识别和处理,以及研究如何表达和应用地理信息等这些均属于当代信息科学的研究内容。凡是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与信息打交道的技术均应称为信息技术。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测绘技术应该属于信息技术范畴。测绘技术的现代化发展方向要以信息技术为发展方向,这就是当前测绘科技的发展战略。 测绘行业属于信息产业范畴测绘行业应该属于第三产业中的信息产业范畴。因为,一是测绘业务的基本内容都是为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表达等提供服务;二是测绘产品具有知识性和决策依据属性的信息产品;三是测绘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信息技术范畴;四是测绘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即测绘商品的商品属性)。因此,测绘生产应该是一种以信息产品的交换为目的的特殊商品生产。测绘行业属于第三产业的信息产业这不仅是理论上的划分问题,而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实践中应当把它真正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 测绘工作重点向开辟信息市场转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测绘生产管理方式从生产事业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测绘生产单位承担指令性任务的比重逐步缩小,而计划外的开发性任务将大量增加,城乡建设与规划国土的全面规划与整治、资源的调查与开发、环境监测与保护等对测绘技术和测绘产品提出更迫切的要求,这些因素必将导致测绘市场的活跃。测绘市场包括测绘信息市场和测绘技术市场两个方面。测绘信息市场侧重于测绘信息产品在社会和经济领域内的交换和流通,测绘技术市场侧重于直接利用测绘技术进行有偿服务。可以预见,今后用户需要测绘市场提供的不仅是线划图产品,还要有影像产品;不仅是模拟产品,还要有数字产品、专题产品、硬件产品、软科学服务、动态信息等,都需要测绘行业自己去开拓。2 测绘单位应采取的对策 测绘单位要理顺产业结构测绘高科技的发展,打破了测绘行业的传统分工。地理信息产业应当摆脱经典测绘的组织和结构模式,寻找更好的优化组合与分工,应按地理信息产业的特点,形成从数据采集加工、建库、产品提供、维护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成立能快速生产、提供地理信息数据的部门。当前,在测绘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与其许多相关专业集成向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要发展GPS、RS和GIS(简称3S)技术,需要跨部门、跨行业的联合,关起门来发展等于孤立自己。要学会在既联合又竞争的环境中求发展的机遇和技巧。 引进和培养能够适应信息产业需要的人才要发展信息产业,必须要有高科技的人才。传统的测绘行业分为大地测量、工程测量、摄影测量、地图制图和地图制印等专业。高科技的发展冲破了传统的分工,由于各类测绘高科技系统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很多操作可作为“傻瓜”式的操作。学会按键操作比较容易,如GPS接收机,只需花1~2小时即可学会操作,但要解决GPS数据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一定的理论水平和研究水平。也就是说操作越来越简单,而解决关键问题却越来越复杂。在引进和培养人才中,注意研究人才和实用人才的合理搭配,使人才的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就专业而言,主要引进和培养“3 S”及其集成的人才。与此同时,还要注意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的及时更新。3 测绘行业的主要技术政策测绘高科技的发展,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导致测绘行业摆脱经典的测绘产业的组织和结构模式,但今后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测绘新技术体系不可能完全替代测绘生产中的常规技术体系,即常规测绘技术仍将在测绘生产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测绘单位和测绘科技工作者必须把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和常规测绘技术的改造放在主要地位,要在常规技术和新技术之间,建立起一种适合本单位实际的过渡体系。实现测绘生产从模拟向数字化的转变,不仅仅是将模拟图转换为数字图,而是实现基础地理信息从采集、存贮、管理到产品输出整个流程作业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系统的、整体的。所以,测绘单位必须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全面加以实现。当前,测绘单位首先要全面完成常规测绘技术向数字化和自动化方向过渡的技术改造。 组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立1∶500~1∶10 000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地籍测量、地下管线测量等需要的机助成图系统,应有数据库、图形库编辑功能,能够和野外观测电子手簿实现接口。只有这样,才能在新一轮的更新基本图中,全面实现航测数字化成图(局部地区不排除全野外数字成图),并建立全站仪、电子手簿在野外直接对数字地图进行修测(大面积集中修测亦可采用航测数字修测),使数字化成图一体化。各类工程图施测,建筑工程、水利工程放样,市政工程的定线以及各种工程的竣工测量等均应采用内外业一体化系统,其数据格式应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接轨。 建立部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盘片管理方法无法满足信息存贮、使用的要求,同时为避免出现磁盘数据损坏、数据丢失、新老版本数据混淆现象,应在生产管理部门、数字化内业生产部门、图档管理部门之间建成计算机网络,通过计算机图档管理系统实现数字化内业生产调图、归档到最终打印的自动化。为有利于生产方式从采集到管理的转换,应考虑建立本单位的局域网,实现各生产部门、生产管理部门、检查验收部门、图档管理部门之间的计算机网络互联,使各部门作业以数据流的方式进行运转。 推广GPS定位技术的应用应用GPS定位技术为城市及各重点工程项目建立各等级的控制网和精密工程控制网,重点掌握静态相对定位原理、布网原则、精度要求和作业技术方法。学会网型的设计、仪器检验方法、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数据处理、坐标转换、平差计算等问题的处理。在城市规划管理、市政管理、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灾害监测、气象学、土地管理等城市管理方面,GPS都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机遇。随着全球信息化浪潮和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召唤,空间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测绘技术体系正在向以“3 S”技术为特征的现代测绘技术体系转变,测绘行业也正逐步向现代地理信息产业过渡和转化。我们应当贯彻“加强测绘工作,发展地理信息产业”的精神,立足现在,展望21世纪,携手并进,共创地理信息产业的未来。
浅议遥感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论文
1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也时有发生。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正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面积辽阔,地面环境监测网点分散,仅依靠现有的监测台站和传统监测技术方法不能满足连续、动态、宏观、快速监测环境污染的要求,也满足不了及时、准确地做出环境质量报告和污染预报的要求。因此,日益恶化的环境迫切需要实时、快速、宏观、准确的监测技术,以便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大量实践表明,遥感技术是获取环境信息的强有力手段,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极其有效的技术。运用遥感技术监测环境污染及生态环境状况,正确评价环境质量,寻求改善生态环境的途径和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遥感技术具有监测范围广、速度快、成本低,且便于进行长期的动态监测等优势,还能发现用常规方法往往难以揭示的污染源及其扩散的状态,因此遥感技术正广泛地应用于监测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它不仅可以快速、实时、动态、省时省力地监测大范围的环境变化和环境污染,具有其它常规方法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也可实时、快速跟踪和监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发展,并及时制定处理措施,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因此,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遥感监测技术,建立重大环境事故的预报、预警和应急响应系统,对保护我国环境及发展经济都具有重要作用,能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2环境污染遥感监测技术
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物体反射或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性,远距离不直接接触物体而识别、测量并分析目标物性质的技术。根据所利用的波段,遥感监测技术主要分为可见光、反射红外遥感技术,热红外遥感技术,微波遥感技术三种类型。当前,遥感的应用已深入到农业、林业、渔业、地理、地质、海洋、水文、气象、环境监测、地球资源勘探、城乡规划、土地管理、和军事侦察等诸多领域,从室内的工业测量到大范围的陆地、海洋、大气信息的采集以至全球范围的环境变化的监测。
遥感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发展很快,现在已可测出水体的叶绿素含量、泥沙含量、水温、水色;可测定大气气温、湿度、CO、NOx、CO2、O3、ClOx、CH4等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可测定固体废弃物的堆放量、分布及其影响范围等,还可对环境污染事故进行遥感跟踪调查,预报事故发生点、污染面积、扩散程度及方向,估算污染造成的损失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近几年来,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具有全球覆盖、快速、多光谱、大信息量的遥感技术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中一种主要的技术手段。国际上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的全球环境遥感监测计划,其中主要有美国宇航局(NASA)的对地观测计划(EOS)、欧空局的对地观测计划和日本的对地观测计划等。这些计划将极大地推动环境遥感技术的实用化和遥感技术的发展。
3遥感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水环境污染遥感监测
对水体的遥感监测是以污染水与清洁水的反射光谱特征研究为基础的。总的看来,清洁水体反射率比较低,水体对光有较强的吸收性能,而较强的分子散射性仅存在于光谱区较短的谱段上。故在一般遥感影像上,水体表现为暗色色调,在红外谱段上尤其明显。为了进行水质监测,可以采用以水体光谱特性和水色为指标的遥感技术。
遥感监测视野开阔,对大面积范围里发生的水体扩散过程容易通览全貌,观察出污染物的排放源、扩散方向、影响范围及与清洁水混合稀释的特点。从而查明污染物的来龙去脉,为科学地布设地面水样监测提供依据。在江河湖海各种水体中,污染物种类繁多。为了便于遥感方法研究各种水污染,习惯上将其分为泥沙污染、石油污染、废水污染、热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等几种类型。
大气污染遥感监测
大气遥感是利用遥感器监测大气结构、状态及变化。大气遥感器除了测量气温、水蒸汽、大气中的微量成分气体、气溶胶等的三维分布以外,还用来进行风的测量及地球辐射收支的测量等。
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气溶胶含量和各种有害气体。这些物理量通常不可能用遥感手段直接识别。水汽、二氧化碳、臭氧、甲烷等微量气体成分具有各自分子所固有的辐射和吸收光谱,所以,实际上是通过测量大气的散射、吸收及辐射的光谱而从其结果中推算出来的。通过对穿过大气层的太阳(月亮、星星)的直射光,来自大气和云的散射光,来自地表的反射光,以及来自大气和地表的热辐射进行吸收光谱分析或发射光谱分析,从而测量它们的光谱特性来求出大气气体分子的密度。测量中所利用的电磁波的光谱范围很宽,从紫外、可见、红外等光学领域一直扩展到微波、毫米波等无线电波的领域。大气遥感器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主动方式中有代表性的遥感器是激光雷达,被动式遥感器有微波辐射计、热红外扫描仪等。
4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环境污染遥感监测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主要问题有:①环境污染遥感监测系统和技术方法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我国的遥感理论、技术和应用发展很快,但与国外相比差距甚大,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基本还没有开展起来,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没有建立起环境遥感的监测体系与系统。②对于环境监测而言,传感器的技术性能要求较高,不仅要求传感器能提供高分辨率的探测,而且要求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大范围、多谱段和灵敏度高的特点,这样才能满足环境污染动态、实时、多样的监测需求。当前所用的高分辨率传感器基本上依靠进口,在地面和飞机上测量化学成分的遥感技术还处于实验室的摸索阶段,而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基本空白。③遥感信息源缺乏。目前我国尚未发射自己的环境污染监测遥感卫星,遥感信息源主要来自于国外的相关卫星资料。同时国际上用于环境监测的遥感商业卫星寥寥无几,从而客观上制约了我国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和应用水平的发展。④新型遥感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上应用的理论和方法有待探索和发展,缺少环境污染遥感监测体系与系统。
5结论与展望
目前,遥感技术正从单一遥感资料的分析,向多时相、多数据源(包括非遥感资料数据)的信息复合与综合分析过渡;从资源环境静态分布研究,向动态过程监测过渡;从动态监测,向预测、预报过渡;从定性调查、系列制图,向计算机辅助的.数字处理、定量自动制图过渡;从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性的描述,向内在规律分析、定量化分析过渡。就环境污染遥感监测技术而言,有待于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研究:
(1)利用环境污染遥感监测技术,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实时监测和预警系统。通过集成多种遥感传感器,并结合地面环境监测网站的监测数据,进行多环境参数的自动监测,并实时监测各种指标的时空变化趋势,以便在某些指标刚刚接近警戒线时预报可能出现的危机,确定环境污染事故所在的空间位置,并提供其空间影响范围的模拟和模型方法,为突发性事故管理决策提供信息,实现连续、自动监测和总量控制。如利用环境污染遥感监测技术,通过建立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可以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进行预报,并对可能发生的大气污染事件提出预警。
(2)高性能传感器的研制。重点发展能够选择监测某种或某类优先污染物(如氯苯和硝基苯等)浓度的遥感器。
(3)研制环境污染物的定量遥感监测技术。如利用水面反射光谱测量与水质参数进行回归分析,建立某一谱段上光谱反射率与某些水质参数的函数关系式。一般来说,水质参数中的透明度、固体悬浮物浓度、叶绿素含量和水面混浊度与光谱反射率或卫星影像的密度值之间往往存在比较明显的对应关系。
(4)将环境污染遥感监测技术与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ES(专家系统)技术集成。利用环境污染遥感监测集成系统,可以大大提高环境监测的科学性、合理性及智能化程度,从而大大扩展环境监测的应用范围。集成技术应用于环境污染遥感监测中的优越性具体体现如下:遥感监测技术为集成系统提供正确、迅速、宏观的环境污染监测数据,GIS可利用其强大的空间信息管理功能,建立各类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的理化特性数据库,有关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数据库和图形库及模型库,同时可结合地面监测数据,经由GPS提供的精确位置信息,在ES技术支持下对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分析和计算并将综合数据以直观、形象的图形化方式输出或显示出来,从而使环境管理者迅速了解和掌握各类突发事故的多发地带、发生频率、潜在事故发生源的时空分布、事故发生后污染物的影响范围及时空变化,更好地实现事故的预防、应急处置和灾后恢复。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遥感监测技术应依托我国的对地观测技术和对地观测系统的发展计划,同时充分利用国际上资源环境卫星系统,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大力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遥感监测技术,并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监测网点和常规监测方法,采用遥感技术与地面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我国的环境污染遥感监测系统。
现如今,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论文格式模板范文(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伴随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高速国道干线与城市内部道路均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更新速度快、交通承载压力大、信息化程度低等特点,难以满足现代道路交通体系的数字化要求,迫切要求构建便捷、高效、实时的交通地理信息系统。
本文以ArcGISEngine开发环境为基础,对道路交通信息系统与ArcEngine组件式平台拟进行概要阐述,并按照软件设计的相关原则,对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与功能模块设计。
关键词:ArcGIS;Engine;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组件式开发
当前国内经济迅速增长,城市化规模不断增大,以机动车保有量为代表的道路交通压力也与日俱增,国内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型城市纷纷通过限号形式来减缓道路载荷。
现代信息技术为整合道路交通资源、实现交通数据自动化管控提供了数据支撑,有利于构建时空一体的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
1.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
ArcGISEngine作为GIS嵌入式二次开发平台,可摆脱ArcGIS提供组件式多类型开发应用程序接口API,同时可与MicrosoftVisualStu-dio系统编程集成开发环境相融合,基于进行多类编程语言下的模块式开发。
以GIS地理信息技术为基础,利用ArcGISEn-gine平台将交通路网与道路设施等空间信息、车载流量与基础设施等属性数据同航摄影像、多媒体监控数据等有效衔接,实现对空间和属性数据相关的采集、编辑与分析,采用GIS最短路径、道路畅通度算法等优化选择合理的交通线路,完成公交布线与站点布设等工作,同时融合多媒体监控手段,实时显示热点路况信息,科学指挥道路交通。
2.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从应用层面分析,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的受众群体分为交通管理方与车辆应用客户方,其中本文所探讨的基于ArcGISEngine的应用系统主要为交通管理方的C/S客户端,具体车辆客户端则可采用基于Android、ios或WindowsMobile平台的APP软件;从系统设计的原则分析,应坚持安全性、共享性、可拓展性与可维护性的原则,提升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性发展。
作为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以数字化道路空间与属性信息为基础,在确保系统不同用户权限的条件下,提供地图量测、空间漫游、数据维护等功能,检索酒店、学校、商场、企事业单位相关位置,并根据摄像头监控热点交通流量、密度数据,同时借助GPS定位、无线数据传输技术,为公交、出租等公共车辆提供位置相关服务。
3.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总体与功能模块设计
开展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前,按照相应的数据标准采集空间影像数据、基础线划图与专题交通资料,经裁切、镶嵌与校准等流程完成数据的标准化预处理,并导入系统平台空间基础数据库中,按照点、线、面要素分层,细化停车场、公交站点、高速、铁路与公路等要素信息,其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分层如下:
(1)系统分库:大地控制测量数据库、数字高程DEM与正射影像DOM数据库、数字线划DLG与遥感栅格DRG数据库,以及系统元数据库。
(2)系统逻辑分层库:以DLG数据库为例,可分为居民地、水系、道路、植被、地形等数据库分层要素信息。
(3)系统逻辑底层:包含点、线、面、注记与多媒体层等相关信息。
根据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框架,其总体设计可分为三大部分:电子地图服务模块、公共信息服务模块、空间分析与数据统计模块。
系统空间数据库GeoDatabase导入Shape、栅格、属性表等相关空间数据与属性文件,管理客户端采用地方坐标系进行配准建设,以便于后期交通设施数据的更新与维护,针对公共信息服务模块,采用经脱密处理的电子地图和遥感数据,以确保数据空间位置安全。
关于系统的具体功能模块设计如下:
(1)电子地图服务模块。
利用ArcGISEngine地图工具集组件,在VS开发平台可便捷的实现图层控制、热点注记、空间量测等功能,实现对ArcInfo、Shapefile、GRID等数据格式的加载编辑。
(2)公共信息服务模块:重在提供空间位置检索、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功能,利用ArcGISEngine的类库资源,通过ToolbarControl和VS系统中的DataGridView、Find控件完成相关地图数据的检索功能,查询要素属性信息。
(3)空间分析与数据统计模块: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中利用空间数据检索出的要素可进行相应的聚类分析或数值统计;关于空间分析功能,其主要涉及最短路径分析与缓冲区分析,根据交通需求量、流通量的变化,进行最短距离、最短时间的计算或识别相关地理实体对周边地物的影响区间,空间缓冲区分析实现的部分代码
4.结语
作为涵盖测绘信息采集处理、计算机软件编程和数据库建设等多行业学科融合的道路交通地理信息系统,以ArcGISEngine组件式开发平台为基础,通过对其进行系统需求分析与功能模块设计,明确了系统的相关服务功能,构建了系统的总体框架,为类似工程实践提供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莹.ArcGISEngine的开发及应用研究[J].城市勘测,2006(02).
[2]张国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交通监控领域里的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3]谭健妹,刘清君,邹小梅.基于GIS的交通事故信息系统研究[J].山西科技,2007(01).
[4]李红,沈冬.基于ArcGlSEngine的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04).
[5]兰小机,王飞,彭涛.基于ArcGISEngine的查询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金属矿山,2008(02).
摘要:探究式教以重视提高学生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理念与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理念相符。
通过对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进行分析,总结探究式教学实施经验,为高中地理应用探究式教学总结经验,提高课堂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新课程理念
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高中地理教学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而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应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更应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探究式教学方式属于培养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模式与我国新课改理念相契合。
因而高中地理教师需要重视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科学素养,对学生学好地理知识以及学生的未来成长具有重要作用[1]。
笔者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进行简要分析。
1、探究式教学中师生定位
学生定位: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教学方式,它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同时探究式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开展探究学习,通过个人的观察、分析和研究等活动或行为总结知识,建构知识体系,而非教师通过灌输式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遥感类的EI收录,非SCI的,你可以试一试武汉大学学报,有一定的科研说服力。如果你不要求EI SCI,我推荐中国图象图形学报,遥感所出的,很不错。只要有创新,就可以。
遥感方向国内有:SCI:中国科学E,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红外与毫米波,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EI:测绘学报,矿大学报,同济学报,武大学报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也是EI
遥感学报 当然是国家核心期刊!一直都 核心期刊。比较难发
遥感学报发一篇论文什么水平,因为他是上学了,老师教写作文了,所以他就写了一篇作文出来了,证明这个孩子还是有天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