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莫言小说《蛙》通过讲述一位乡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既反映了乡土中国60年生育史,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矛盾与懦弱。
莫言说“蛙”其实是一个图腾,是作为繁衍的象征。小说中,“蛙”和“娃”有着许多关联。《蛙》是中国当代作家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秉承了作者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落脚于中国社会的一隅。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1987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2011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2013年担任网络文学大学名誉校长。2016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17年11月,莫言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12月,凭借作品《天下太平》,获“2017汪曾祺华语小说奖”中的短篇小说奖。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蛙》全篇一共分为五部分,前四部分别由一封书信和正文构成,第五部则是一封书信和一部九幕话剧组成。第五部虚构的话剧虽然在小说正文之后,但是它的存在却有着重大的意义。话剧的存在象征着小说的结尾,但它虚构的形式又推翻了前四章的真实性,前后一实一虚不仅形成了强烈对比,也更衬托出生育这一问题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的重大影响,完善了整篇小说的互文关系。《蛙》主要讲述了笔者“蝌蚪”的姑姑万心作为一名乡村妇产医生的一生,莫言以自己的亲姑姑管贻兰为创作原型,加入了文学创作的虚构成分,小说前期用真实淳朴的语言将那个年代的事情展现得惟妙惟肖,后期又加入了大量的幻觉魔幻主义,彰显出在现实与历史的作用下,人的内心和本质发生的强烈变化。《蛙》的成功之处在于将现实与魔幻进行了结合,不仅小说中的“姑姑”在现实生活中有原型,连小说中的高密东北乡都是虚构而成,因此而形成了一个文学概念,泛指实行过生育政策的所有土地。一、《蛙》中关于现实主义与魔幻主义的描绘1、原型姑姑与虚构“姑姑”原型姑姑名叫管贻兰,是东北高密有名的妇科医生,如今83岁高龄的她膝下有儿有女生活幸福。而姑父也不是什么民间手艺人,而是一名司机。从事医生40多年的姑姑接生过一万多个孩子,最开始听莫言说要以她为原型写一本小说的时候,姑姑是同意的,在她看来莫言也是自己接生的,而且非常孝顺,所以很相信他。但是文学的创作肯定会有虚拟的成分,因此姑姑只负责将“骨头”告诉他,而关于小说“肉”的部分则由莫言自己去创造。
小说题目《蛙》,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小说的主题。按照小说中的解释,“蛙”与“娃”、“娲”同音,人类的始祖是一只大母蛙,女娲造人是多子的象征,“蛙”是高密东北乡的图腾。所以《蛙》的命名意味着“娃”的实质,这就与小说的计划生育“人口运动”“接轨”了。所以,作为一个医生、接生员,理应热爱生命,亲近“蛙”“娃”;然而,在对小说主人公姑姑的人物塑造上,莫言特别强调了一个细节,姑姑偏偏最怕“青蛙”。这当然可以视为姑姑晚年忏悔心理的一个象征,因为自己在“计生”运动中毁掉了2800个孩子的生命,所以她有一种负罪感,故见“蛙”就恐惧。小说中有一段颇为壮观的具有明显象征意义的描述,姑姑晚上被千万只青蛙围追堵截、使姑姑失魂落魄、荒不择路、狼狈惊恐不堪,令人毛骨悚然。可另一方面,莫言又为姑姑的害怕青蛙设计了个完全矛盾的解释。在小说的“剧本”部分,姑姑解释自己的害怕青蛙,是因为当年女人为响应《人民日报》的“蝌蚪避孕法”,大量吃青蛙造成的。而当时姑姑是反对这种做法的,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蒙也吃过青蛙丸子,从此,姑姑才害怕青蛙。所以,姑姑其实是“保护青蛙的英雄”。一方面自认为有罪,另一方面又否认有罪,这就是一组明显的矛盾。
莫言《蛙》可以写的毕业论文难度不大,我稍微指点你。
成成,,,,,,这点我完成的很好。你要吗
、莫言乡土文代表向描写些深藏骨面东西蛙与娃同音蛙产卵往往产几千枚卵我觉莫言暗示福丁兴旺四世同堂等等美愿望向往民种命力体现二、文作者姑姑即接医计划育坚定执行者;迎接数新命毁灭数命种矛盾物形象使姑姑物形象变立体、厚重说荒诞式剧忏悔看让惊魄三、社黑暗现实控诉陈鼻父悲惨遭遇妻堕胎亡等等些报坏道现象底层民众同家机器相抗争悲剧场都令唏嘘已四、我认《蛙》部说表现基本存意义繁育代与计划育政策抗争程表现自本性追求表现类原始、本能面与社巨变革间深刻矛盾总依我看《蛙》足与张炜《古船》比肩华民族厚重碑石五、莫言语言相乡土气息口语化语言第称叙述相代入说整体形式新颖信件剧串联耳目新啊说说久前看些情节淡忘总体我觉些感觉提问主意不是很清晰建议查下资料哦
看完了莫言的《蛙》,不愧是获奖作品,写的很好,对人物、事件的描述,生动、逼真,像是把现实的场景做了特写放在了你的面前。以下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莫言蛙的 读后感 600字,希望能帮助你解决问题! 莫言蛙的读后感600字篇一 看完了莫言的《蛙》,不愧是获奖作品,写的很好,对人物、事件的描述,生动、逼真,像是把现实的场景做了特写放在了你的面前。这个作品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中国计划生育在群众生活中、在历史中做了真实的记录。 因为我了解到一些计划生育的实际情况,这部小说并没有夸张,而现实情况其实更加夸张。对计划生育这件事情,很难进行褒贬,对个人绝对是惨无人道,但是对国家看起来像是好的,事实上究竟是不是好的,历史与未来也难以评判。但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对根的延续这种情节,又那么特殊,它并不是愚昧或者封建,而更像是一种本能的图腾。通过计划生育这个主线,又描述了人物心理,以及相关的社会变化。在平实的文字下,却充满了各种讽刺。 尤其是老同学见面的寒暄与对白,太常见了,平时里,人们真的就是这样说话,但是在这本书里,看起来却是那么讽刺,感觉人与人之间怎么就变成了这样呢?后面的话剧,一幕一幕,显得更加怪诞与意识流,也扣住了主题“蛙”,这个粘腻与怪诞东西,与计划生育之间莫名其妙的关系,让人感觉计划生育像蛙一样奇怪、粘腻、甚至恶心,可能这个是对计划生育这件事情无法诉说的形容。 姑姑这个形象,是那个年代很多正面人物的理想代表,人们那时的理想就是要做一个她这样的人,作品表达了不同历史背景下,人物命运的变化。人的思想意识决定人的命运,人的思想意识又来自外界对她的灌输?这个就是人物的悲剧人生。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即便有一些独立思考能力,这个能力也是微弱的,更加容易受到影响和左右。真是个奇怪的世界,时代与人物彼此构造对方,人物有时厌恶这个时代,想摆脱这个时代,又依赖这个时代,又构成了这个时代,最终实际上还是最喜欢自己的这个时代。 总之可以回味的地方很多,好的作品就是这样,越想,就越觉得,好棒。 莫言蛙的读后感600字篇二 花了两天时间一口气把《蛙》读完,实在地觉得是部引人入胜的好作品。姑姑、蝌蚪、小狮子、王仁美等人形象跃然纸上,个个角色或浓妆或淡抹几乎都诠释地恰到好处。小说到最后,也讽刺地写出了社会的畸形。在中国乃至放眼世界,生殖崇拜都是一脉相承的。计划生育稍稍地阻挠了这一脚步,但是只要国家在进步,人民生活安居乐业,这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就源源不断。 小说把镜头定格在了农村,更加突出了这一矛盾。通过蝌蚪与日本作家的来信来贯穿整个始终,虽然比较传统,但也很好地引出了姑姑这条线。特别是姑姑在小说中多次不同场合不同语气,每每搬出与日本人作斗争的事情,让人会心一笑,可爱与可悲。比照现实,周遭也存在很多这样的人,一件事从小讲到大,每次都能恰如其分的表达。而 故事 的开始就新颖逗趣地写到“命名”。名字在每个娃娃身上,可真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如此重要的事,在高密乡这个地方,居然以如此普及如此诙谐的形势存在,好像我们小时候随口给别人起的外号。 故事从一开始的阴暗到后来的荒诞,只是从蝌蚪与小狮子的来回高密乡就完成了,又通过堂吉诃德来串烧,虽然我觉得衔接有点困难,尤其是蝌蚪性格的变化让人惊讶,作为一名军人,怎么会被一小破孩追跑,而这人早前还能用军人的身份劝架?总之,最后我觉得是愈往荒诞发展,可通读下来,也能与现实接轨,不得不说现实与荒诞也许只隔一线。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那部《百年孤独》,通篇的荒诞奇幻,真真假假,演绎了触目惊心的现实。 总之,这也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小说,值得一看。 莫言蛙的读后感600字篇三 小说看似描述姑姑的一生,从令人喜爱的送子观音到灭绝人伦的女魔头,再到暮年自我无法救赎的老人,但无论如何大的时代背景造就了历史,单层面的看姑姑是一个忠诚的执法者大公无私不徇私情,对党中央提出个各项要求认真贯彻执行,正是有无数像姑姑这样的执行者,才使得计划生育工作顺利的开展,但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心理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她甚至纵容我妻子小狮子找人____,其实也是暗指社会发展,不是时代改变人,人自身也在发生变化,正如落马的很多官员,曾经也满怀抱负,忠于执法面对无数的压力与诱惑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但年纪的增大让他们有了更多的顾虑胆怯起来,妄想混世以了此生随波逐流,最终成了反面教材。 从客观的角度讲计划生育是用法治来约束人的繁衍生息,是不人道的更无人权可讲,正如书中所述村子里的人都以人的器官命名,其实是指孩子是母亲的骨肉,强制剥夺婴儿的生命,其实是让人骨肉分离痛不欲生,但历史更注重结果,人们只会感叹万里长城与金字塔的雄伟壮观,却忽略了压在下面的累累白骨,计划生育是残忍的,但带来中国经济的腾飞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 那个时代姑姑的严厉执法不进人情似乎让那个时代感觉暗无人性,但现今时代钱权的驱使,看似很多事更近人情世故,但只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对弱者去缺少更多的关怀,陈眉的经历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从打工被毁容工厂不给补偿,到父亲车祸再到为人____骨肉分离,现代执法者对权利的亵渎一一展现,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姑姑看似不近人情,但年轻的她身上有更多人性的光辉,而现今人看似很有人情味,其实都是虚伪的表演。 作者全书在表达上,在前半部分描写姑姑年轻时的故事更详尽,思路更明确阐述也很深刻,让读者很容易阅读,而从描写现代开始出现了魔幻的手法,更多离奇事件,事件混混乱乱头绪不清晰让人感觉很混乱,似乎是一个精神分裂的病人在阐述自我的病情,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对现今时代的暗讽也不言而喻。莫言蛙的读后感600字相关 文章 : 1. 莫言蛙读后感 2. 读蛙有感1500字 3. 莫言散文读后感3篇 4. 《莫言散文》读后感3篇
《蛙》是一部写实主义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万心矛盾地拥有着两种身份:一种是乡村医生,一生接生婴儿近万名,人称“送子娘娘”;另一种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人又称之“杀人妖魔”。对于万心来说,却必须做到统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无法逃脱的极度矛盾和痛苦之中。读《蛙》,读者会时时感到残酷:一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残酷,另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 高密东北乡不仅仅是故事发生地,而且是一个泛指意义上的区域。在计生国策推行之初,中国有无数个东北乡,万心这样的计生干部也有许多个。莫言的书写因而有着广泛的代表意义和现实意义。 《蛙》里的一切无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节,甚至刊物的名称都在为生命鸣唱。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经营手法,把小说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也即观照生命、歌赞生命、敬畏生命。
莫言蛙写本科毕业论文可以从译者惯习角度切入。莫言蛙写本科毕业论文可以以译者惯习为角度,以葛浩文翻译的莫言作品《蛙》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翻译策略:通过对词汇变异、语义变异、语法变异三方面进行考察,《蛙》中语言变异时,更倾向于直译。描述葛浩文在翻译两部作品期间的译者惯习变化,进而分析"译者惯习""翻译场域""译者资本"对翻译策略的影响,指出《蛙》倾向于直译可归因于葛浩文日渐形塑的译者惯习、态势良好的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场域以及不断积累的译者资本。从译者惯习角度切入更为容易。
读完《檀香刑》后就在网上下单购买了全套莫言长篇小说,比起漫画来说全套11本的莫言长篇小说全集--200包邮可算是很划算了。但是吐槽一下,国内商家发货的书比港台漫画商家用心程度差远了,只是外面包一层塑料膜就敢发货,所以因为撞角还退换货了一次。 莫言的小说曾经被很多出版社出版发行,我购入的这套算是最新版,17年由莫言独家授权给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独家版权意味着作品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授权其他出版社出版,换而言之浙江版就是目前的”独家正版“的莫言全集出版商。 封面风格统一简洁,以莫言手书毛笔字为封面主体,背景白色为主,左上角有诺贝尔文学奖标志,莫言是中国目前为止唯一获此殊荣的作家。 每册都有书腰,概述作品的内容,书腰也是以简洁为主。值得注意的是书名英文部分有局部烫金处理,让封面工艺显得有层次感,但烫金并没有“金光闪闪”的效果,大约是白背景导致,我个人觉得如果换成深色背景或许更凸显高端。 内封是白底黑字,更简洁了。 扉页有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证书,以及他手书的当册作品题词。 目录页也是以简洁为主。 (如果全套购买还送一个布袋,每册都有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图案的书签) 印刷排版方面行距字距都不局促,阅读起来很舒适,纸质光滑有轻微透页,现在大多实体书可能会才用表面粗粝感强的纸做内页,但这套书倒是还是传统纸质。 版权页拍一张,已经第8刷了,说明销量还是可以的,在浮躁的当下阅读纸质书并购买的人虽然不多,但莫言的文学魅力还是颇具号召力的。我个人喜欢实体书的阅读感和放置在书架上的装饰感。而且比起漫画,价格真的不算贵。 《蛙》的故事背景依然是那个莫言热爱的高密东北乡,以一个叫“万足”的农村知识分子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去信作为叙事方式。通过四封信件和一场话剧的奇妙文字结构讲述了万足的姑姑---一个在农村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万心的人生经历。真实反映计划生育国策在高密东北乡艰难推行的过程,以及时代变迁背景下国人关于“生育”的观念变化。 可以看出同样是写旧中国,同样是描绘看客,两种精神状态是截然不同的。一种是期待、麻木,另一种是悲伤、激愤,而这两种表述都不是凭空出现,也不是臆想,都是真实的。两者是同时代并存的精神面貌,各自为了作者写作的中心思想而被拣选、放大。所以片面的去断言“XX就是XXX”是不正确的。 带着这个结论再去思考《蛙》,就会发现对于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再是简单的对与错就可盖棺定论的。 特定历史时期、现实条件制约下实行的计划生育客观上的确让有限的社会资源被更有效的分配,改善了整体国民的生活水准、平均受教育水平。但跨过那个历史时期,在生产力大幅度发展的当下回过头看,由此带来的人口老龄化、失独家庭还有当年因为超生发生的人伦惨剧就变得面目可憎。 而小说《蛙》并不对此做出评判,只把当时发生的客观事实做描绘,通过刻画在农村做妇科医生一辈子的姑姑--万心这个人物来和读者做交流,这样一个红二代的革命女性为妇科事业奉献一生,从受人拥戴的女神医变成村子里人见人憎的“女魔头”最后时移世易又变成高密民间的“送子娘娘”。她不留情面的用公权力强制推行计划生育,为此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内心受到无尽煎熬。 从“人多力量大”到“计划生育”再到“开放二胎”,这都是历史趋势,大时代洪流滚滚,虽然推动前进或者说被裹挟其中的可以具体到每一个个人,但个人荣辱沉浮,悲欢离合在大势面前又显得无足轻重。 我是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对这个政策也有自己的体会,我童年很羡慕同龄人中有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的家庭,因为独生子女大多时候都比较孤单,但由此带来的好处是父母在培养我读书和购房方面能给予我更大的帮助。抛开极端个案,计划生育这个政策对如我一般的独生子女而言或许还是利大于弊的。在根深蒂固重男轻女思想下的中国,在80年代物质还相对匮乏的年代,如果没有独生子女政策,有多少女孩会因此失去获得更高教育、出人头地的机会? 莫言最后总结“他人有罪,我亦有罪”可以说是把这段历史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但“罪”并非“错”,《蛙》的故事没有对错。伟大的小说记录历史,但思考却留给读者,这是一部可以再灯下细读,慢慢咀嚼的佳作.
多学学!就会了!!
你的论文题目重点论述的是“叙述视角”,这要联系到莫言的创作风格,所以你必须多读两篇他的小说。同时上网收集一些关于莫言小说的评论。 这样一篇论文没有个6000字是没办法说清楚的,再说毕业论文是提升自己能力的工具之一,不要光靠大家。 我当初的毕业论文是《由司马迁的<史记>看新闻真实性》,为了这个我收集的资料就打印了几十页A4纸。
生物研究性课题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题目: 高中生物课程三维目标实施路径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在教育目标研究方面比较突出的有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即把教育目标分成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正处在发展阶段,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分别于2001年、2003年颁布,就全国范围来讲,在三维目标的实施途经研究方面是一个难点问题,大家都很关注,有老师在实践中开展探索,专家和一线的老师对知识与能力的研究比较多,但在如何认识过程、生物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能力目标的具体化、情感价值观的分类、生物课程中如何有机渗透情感及价值观教育、特别是三者的有机整合、如何实施三维目标等方面缺少比较系统性的研究,有部分课程专家在有关课程改革的论述中谈到过这些问题,如《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教司组织编写)、《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新课程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张华主编)等。
目前国内其它学科如数学、历史、政治等学科有三维目标实施途径的研究,关于三维目标方面的理论和论文也较多。但有关生物学科如何实施三维目标方面研究较少,研究成果更少。因此,研究本课题可以填补国内外这方面理论空白,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理论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元认知理论。同时也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改变推动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基本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增强生物教师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意识。
2、使生物教师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
3、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寻找实现生物课堂三维目标的途径,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通过课题研究培养我校生物青年教师教科研的.能力
(二)研究内容
1、生物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
2、实现生物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途径
3、探索生物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
4、高中学生生物学习方式
(三)研究重点
1、生物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的研究
2、实现生物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途径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
(一)核心概念:高中生物课程、三维目标、实施路径
(二)界定:
1、高中生物课程:“高中生物课程”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精神和要求设计的。 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包括“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3个模块;选修部分有“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个模块。
2、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 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合应该具有的感情体验;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一种对周围事物、事件的态度的形成;价值观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对周围经济利益、金钱的看法。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成果。
3、实施路径:指按照一定的标准,采取一定的方法实现高中生物课程三维目标的途径。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参考文献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通过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既得到教学的最大可能效果,又不致造成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知识的管理者、学习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师生是建构知识过程的合作者,从这些知识出发,开发新的教学方法。
3、弗莱维尔的元认知理论.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认为:元认知是对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其实质就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
以上是我整理的生物研究性课题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莫言蛙写本科毕业论文可以从译者惯习角度切入。莫言蛙写本科毕业论文可以以译者惯习为角度,以葛浩文翻译的莫言作品《蛙》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翻译策略:通过对词汇变异、语义变异、语法变异三方面进行考察,《蛙》中语言变异时,更倾向于直译。描述葛浩文在翻译两部作品期间的译者惯习变化,进而分析"译者惯习""翻译场域""译者资本"对翻译策略的影响,指出《蛙》倾向于直译可归因于葛浩文日渐形塑的译者惯习、态势良好的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场域以及不断积累的译者资本。从译者惯习角度切入更为容易。
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现代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现代文学论文题目
1. 分析《家》中觉慧的形象
2. 试论祥子与虎妞的形象
3. 评《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形象
4. 评《雷雨》中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
5. 、《雷雨》中繁漪形象的分析
6. 、《雷雨》主要戏剧冲突之我见
7. 、朱自清散文中的诗意美
8.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之异同观
9. 、抗战时夏衍在桂林的戏剧活动和创作
10. 、莎菲女士之我见
11. 、重评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
12. 、评《暴风骤雨》中老孙头的形象
13. 、对新时期文学的反思
14. 、论莫言的小说
15. 、 论韩少功的“寻根”之作
16. 、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思考
17. 论《凯旋在子夜》
18. 论琼瑶的小说
19. 论贾平凹散文的美学追求
20. 论《鸡洼窝人家》
21. 论《棋王》
22. 论老舍的戏剧观
23. 论张贤亮的小说
24. 论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25. 贺敬之与郭小川诗歌创作比较
26. 舒婷的诗歌创作
27. 韦其麟的叙事诗创作
28. 谈莎红的抒情诗
29. 秦似的杂文创作
30. 杨朔与刘白羽的散文创作特色
31. 玛拉沁夫的小说创作
32. 李准的小说创作
33. 秦牧的散文特色
34. 论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
35. 论《钟鼓楼》
36. 论《北方的河》
37. 论王安忆的小说
38. 论高行健的探索剧
39. 论新诗潮
40. 论北岛的诗
41. 论新时期通俗文学现象
42. 论王蒙的小说
43. 港台文学研究
44. 论新时期的小说艺术
45. 论黄宗英的报告文学
46. 论柯岩的创作
47. 论新时期的知青文学
48. 论新时期的军事文学
49. 论刘绍棠的小说
50. 论刘索拉的小说
51. 论新时期的改革文学
52. 周梅森小说论
53. 方方小说论
54. 余华小说论,
55. 苏童小说论
56. 格非小说论
57. 新生代诗歌研究
58. 金庸小说论
59. 席慕蓉现象研究
60. 论谌容的小说
61. 广西三剑客
62. 东西小说研究
63. 凡一平小说研究
64. 鬼子小说研究
65. 新生代小说研究
66. 新生代诗歌研究
67. 新生代女性散文研究
68. 余秋雨的散文
69. 毕飞宇小说研究
70. 池莉小说研究
71. 张抗抗小说研究
72. 迟子建小说研究
73. 王安忆小说研究
74. 铁凝小说研究
75. 残雪小说研究、
76. 贾平凹小说研究
77. 新时期的军事题材小说
78. 论样板戏
79. 十七年“重放的鲜花”小说论
80. 十七年的长篇小说
81. 老舍的戏剧
82. 新时期戏剧
83. 通俗小说论
84. 台湾现代派诗歌
85. 白先勇的小说
86. 陈映真的小说
87. 李昂的小说
88. 台湾乡愁诗
89. 台湾乡土小说
莫言小说已经被很多人研究得比较透彻了,毕业论文想别出心裁比较困难,毕竟他的小说语言个性和叙事艺术都很难写出新意,而泛泛论述共性也没多大意思。楼主不妨将他与同时代的小说做做比较,比如或者与同时代的作家进行比较,(比如白鹿原?随便找了一个)这样比较容易入手,而且找资料也比较容易。顺便说下,现在开始找毕业论文的选题是不是有些晚?时间紧迫,祝楼主好运!
浅论《边城》的生命理想和艺术风采一、《边城》的创作背景二、《边城》承载的生命理想1.“地域故土”的眷念与失落2.寻觅中的“理想家园”3.翠翠体现了沈从文的悲剧性格三、《边城》的艺术风采1.简练凝洁的叙述方式2.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3.雅俗交融的语言对话4.和谐优美的人景合一四、结语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毕业 论文是考核学生的一个重要环节,写作现当代文学论文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题目。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一) 1. 汪曾祺小说文体的独创性 2. 试论汪曾祺的传统性 3. 论张贤亮小说的女性情结 4. 余秋雨 散文 的 文化 “寻根”情结 5. 千古文人侠客梦——论金庸小说中的侠与义 6. 论池莉市民小说中的“日常生活理想” 7. 阿城《棋王》的叙述学分析 8. 论阿城小说中的中国 传统文化 精神 9. 莫言小说运用色彩词的特点 10. “酷刑”与审美——论莫言《檀香刑》的美学风格 11. 论残雪小说的窥视心理描写 12. 两种病态人格的心理透视──论张爱玲与残雪笔下的母亲形象 13. 余华小说中死亡意象分析 14. 余华创作中的苦难意识 15. 《白鹿原》中的宗法文化研究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二) 1. 阿Q“精神胜利法”的心理学分析 2. 《阿Q正传》中的丑陋人性 3. 《伤逝》和《寒夜》爱情悲剧比较研究 4. 鲁迅《狂人 日记 》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比较论 5. 《狂人日记》的解构主义特征 6. 《狂人日记》的反讽叙事 7. 在过去、现在、将来之间穿越——鲁迅《狂人日记》的叙述学解读 8. 社会学场域中的悲剧之痛——鲁迅《祝福》之还原性解读 9. 论鲁迅小说的叙事伦理 10. 鲁迅小说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意识 11. 鲁迅小说创作中的疯癫意象透视 12. 鲁迅小说中人物“死亡”现象初探 13. 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分析 14. 论鲁迅《野草》的原罪意识 15. 郁达夫作品中的忏悔意识 16. 沉沦与救赎——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情欲描写 17. 颓废——郁达夫悲剧小说的美学形态 18. 冰心与庐隐之比较 19. 论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 20. 论《雷雨》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三) 1. 论曹禺早期剧作中的基督教意识 2. 《雷雨》的神秘命运色彩探微 3.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曹禺的影响 4. 家的梦魇——曹禺戏剧创作的心理分析 5. 曹禺前期戏剧中的人性剖析 6. 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如繁漪、陈 白露 、花金子、愫方等) 7. 蘩漪悲剧成因的心理探析 8. 试论曹禺剧作的“出走者”人物系列 9. 论《骆驼祥子》中的戏仿叙事 10. 高觉新和汪文宣比较论 11.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村少女形象 12. 色彩、意象与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性 13. 朦胧诗与新生代诗比较论 14. 汪曾祺小说创作中的宗教情怀 15. 从《受戒》看汪曾祺的佛教文化意识 猜你喜欢: 1.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题参考目录 2. 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3.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参考 4. 有关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5. 浅谈现代文学本科生论文 6. 关于当代文学论文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