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学生消费行为研究论文

学生消费行为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学生消费行为研究论文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

【论文关键词】 消费消费行为个体差异大学生

【论文摘 要】 本文梳理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探索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地域以及家庭收入水平的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特点,认为只有根据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个体差异制定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的对策,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实现发展与成长。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及特点分析 消费心理与行为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与外在表现,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日益受到关注。 在校大学生作为同一群体,身心发展处于同一阶段,消费心理有很多共同点。首先,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为80后、90后,他们成长在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具有较高的抱负与追求,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其消费观呈现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其次,尽管大学生的消费观主流是理性、科学的,然而由于大学生处于人生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学业、情感、人际关系的压力,自我探索中的迷失、人格发展的不成熟性、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均可能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盲目攀比、冲动消费、过分追求时尚、享乐、虚荣等种种问题也时有出现。最后,作为一类特殊的消费者,大学生无固定收入来源,其消费来源主要为家庭,大学生消费者具有心理独立但未完全独立的特点,其消费行为在具有自主性的同时,又对家庭具有依存性。 然而,仅从共性的角度去探索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是不够的,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因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家庭收入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特征等方面均存在个体差异。将大学生看做无差别群体将不利于消费心理教育的深入开展,关注大学生消费个体差异有利于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高校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 1、性别差异 性别是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因素,它会影响大学生消费的总水平、消费结构以及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 关于消费总水平的性别差异,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研究结果表明男生的总体消费水平高于女生,具体表现为男生的伙食、通讯和交通费较多(周丽,2007;王宝状等,2007)。而另一些更多的研究表明总消费并不存在性别差异,男女大学生在具体消费结构上有所不同。例如,陈玉珍(2007)发现男生上网,尤其是网络游戏消费支出较多,女生日用品、服装支出较多,交往支出男女生无差异;余文盛(2005)对西部大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校外聚餐、假日游玩、参加函授、自考等方面,男生花费高于女生;女生在上网聊天、个人形象设计等方面的花销高于男生;王嘉毅等人(2008)也发现男女生的生活费没有差异,服装、手机等消费上女生多于男生;童玉英(2006)研究同样未发现男女生月消费额的差异,但男生在伙食消费、烟酒消费较多,而女生在衣服鞋帽消费和化妆品消费方面高于男生。 在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方面,大多数研究都证实了性别差异的存在。吴琪(2009)发现男生在消费计划性方面明显不如女生,男生网购、超前消费行为的比例也高于女生,而在选择名牌、追求时尚方面,女生比例则高于男生。苏创等(2010)发现在喜新厌旧的心理上,女生对某一种物品更容易喜新厌旧。余文盛(2005)发现在西部大学生中,女生独立意识和希望打工挣钱、减轻父母负担的愿望比男生强。王嘉毅等人(2008)研究表明男生的炫耀度显著高于女生。 2、年级差异 随着年级增高,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社会化程度等逐渐提高,就业与升学的压力日渐突出,综合先前研究的结果,年级与消费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如下。 首先,各个年级大学生消费总水平差异不大,但由于各年级面临任务与挑战不同,具体消费结构存在差异。大多数研究表明各年级大学生日常生活消费不存在明显差距(如陈玉珍,2007),但低年级学生的通讯费高于高年级学生(周丽,2007),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和交际方面的消费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王宝状等,2007)。 其次,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消费总体更加理性成熟,消费心理有向健康理性发展的趋势。随着年级的增长,喜新厌旧心理在学生中的表现越少(苏创,2010),低年级学生消费不理智,易冲动,攀比心理更为严重(余文盛,2005)。然而也有研究表明高年级学生有超前消费行为的比例高于低年级学生(吴琪,2009),这可能主要与高年级学生面临毕业与的挑战有关。 3、地域差异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地域差异研究主要集中于城乡差异的研究。首先,总体看来,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整体消费水平明显高于来自的大学生,农村学生消费更为谨慎(陈玉珍,2007;周丽,2007;王宝状2007;王嘉毅等,2008),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大学生群体而言,这种差异其实反映出当前城乡家庭收入水平的差异。其次,在消费结构方面城乡大学生也存在差异。城镇学生在手机、恋爱、聚餐、假日、上网、个人形象设计等方面的费用较高,而用于函授、自考、抽烟等方面的费用则比农村学生低(余文盛,2005)。最后,在消费特征方面,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农村籍大学生在消费计划性方面明显好于城镇籍大学生,城镇籍大学生选择名牌、追求时尚、超前消费等的比例更高吴琪(2009)。农村学生的打工愿望和替父母分忧愿望强于城镇学生(余文盛,2005)。 除了城乡差异外,学生来源地的发达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苏创等人(2010)发现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在消费时更注重时尚新鲜、更加盲目从众、攀比炫耀、冲动发泄、喜新厌旧,来自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更看重价廉实用。 4、专业差异 与性别、地域等其他方面的差异相比,文科生与理科生消费水平差异较小(周丽,2007;王嘉毅,2008),但其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具体内容与形式仍然表现出不同的模式。相比较而言,文科生在社会交往、游玩、注重外在形象等消费高于理科生(余文盛,2005);文科生攀比炫耀心理也更突出,更容易非理性消费(苏创,2010)。 5、家庭收入水平的差异 月消费水平也与消费模式存在关联,不同消费能力学生的消费特征存在差异。发现月消费能力高的学生的时尚新鲜、攀比炫耀、冲动发泄、喜新厌旧等心理更加明显(苏创,2010);家庭收入越高,用于交际、生活等方面的支出就越多(王宝状,2007)。总体看来,来自中高收入水平家庭的大学生消费总水平也相应较高(王嘉毅,2008),但学习等刚性消费差异较小,差异主要表现在交际消费以及非理性消费等方面。 此外,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不仅与家庭收入总水平有关,也与大学生对家庭承受能力的认识和判断有关。认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较低的学生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学生。可见,相当多的大学生的消费是比较理智的,会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合理确定消费水平(童玉英,2006)。 三、基于个体差异的思路 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表现出个体差异性的特点。由于家庭环境、学校类型、专业、年级、性别等的不同,其消费心理与行为,如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习惯、消费价值观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性,不同群体大学生消费水平及结构出现了分化。 对大学生开展消费心理教育,在看到大学生总体共同点的同时,更需看到不同群体的差异性,不能完全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在细分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例如,对于女生要避免其过度追求时尚、盲目消费,对于男生要关注其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消费,帮助他们做到有节有度;将教育重点放在低年级尤其是刚入学的大学生群体上,做到及时引导,防患于未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其升学、求职、就业消费加以辅导;对于文科生、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学生及来自于城市或发达地区的学生要警惕其非理性消费的倾向,加大家庭“感恩”教育的力度,等等。 总之,只有充分考虑到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个体差异,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的教育对策,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实现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玉珍.大学生消费分析[J].与信息论坛,2007(11). [2] 吴琪.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 [3] 苏创,张吉刚.湖北大学生消费心理成因及分布趋势研究[J].科技创业, 2010(10). [4] 余文盛.西部边远地区高校大学生个人消费问题调查研究[J].渝西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 [5] 周丽.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22). [6] 王宝状等.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现状及其消费观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7] 王嘉毅,柴江.盐城师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1). [8] 童玉英.武汉市大学生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调查[J].青年探索,2006(1).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消费群体,大学期间的消费决策以及所形成的品牌信念和品牌态度对企业有重要意义。参照群体是影响大学生消费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参照群体种类和影响途径的分析,提出了针对大学生开展营销活动的建议。关键词:参照群体 大学生消费行为 影响 营销建议参照群体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几乎所有的消费行为都是在参照群体的作用背景下发生的。大学生消费支出的增加以及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得大学生总消费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大学期间所形成的品牌信念和品牌态度对毕业后大学生的消费决策有很大影响。但是,目前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消费结构方面,而对产生这种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本文认为,大学生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重要特征:一是群居性,二是大学生来源的广泛性,三是对新事物的易接受性。这些特征透过各种参照群体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因此,本文通过参照群体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途径进行分析,由此提出针对大学生营销的改进建议。大学生的消费特征及其参照群体大学生的消费特征发展性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性消费支出是指由于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投资性消费支出。目前大学生的发展型消费支出主要包括辅导书、辅导班、考证费用、考研费用以及出国费用等。随着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对自身发展的高要求,这些消费都在迅猛的增长,使得大学生的消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中也因此出现了“考证热”、“考研热”等以发展学习为支出的消费热潮。享受性消费支出充分体现出高档消费和名牌消费的特征 年轻和对新事物很强的接受能力使其消费明显的体现出了追赶潮流的特征,高端产品以及名牌产品成为大学生购买对象。全国学生联合会、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中国青年校园先锋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公布的《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表明:很多高端消费品进入了大学生的消费图谱, 60%的人拥有手机、27%的人拥有电脑、20%的人拥有PDA、12%的人拥有MP3。该报告指出,我国大学生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大学生中存在的参照群体大学生的消费之所以变现出这些共同的特征,除了大学生个体的原因之外,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中广泛存在的一些与其它社会成员不同的参照群体。参照群体是指该群体的看法和价值观被个人作为他当前行为的基础。按照影响大的变量进行划分可将其分为成员资格、接触类型和吸引力三种。对于大学生来说,最具有影响的应该是接触类型和吸引力。接触类型指群体成员相互之间人际接触的频繁程度,接触越频繁的群体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就越大。大学生中接触频繁的群体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寝室,寝室是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单位,寝室成员的频繁接触必然会对寝室成员的消费行为造成很大的影响;朋友,大学生在自己的交际圈中发生的友谊关系会使他们形成一个团结紧密的小团体,寝室群体和朋友群体是影响力最强的两个群体,大学生的购物行为往往是这两个群体的共同行为,在购物的时候这两个群体不仅为购买行为提供意见,而且还会通过他们之间的观念来影响约束购买行为;班级,同一个班级的同学其专业的发展有相似性,大学生的发展性消费受班级参照群体的影响较大。吸引力指某一群体的成员资格受到个人欲求的程度。热望性参照群体就是有吸引力产生的积极参照群体。它是由对某种生活、某种形象、某种文化、价值观的渴望而形成。美国的街头篮球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热爱街头篮球的人会标榜自己是该群体的人,其行为、形象、价值观等都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共同的目标也可以将一部分大学生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由吸引力组成的参照群体。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阶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由这些目标而聚集到一起的人,在为这一目标而进行的消费上就会明显的体现出参照群体影响的特征。另外,网络把大学生聚集到一起,网络游戏、聊天室、即时通讯工具、BBS等都是大学生中存在的虚拟社区平台。由于虚拟社区的进退自由方便,只有当某个人对某件事或某种东西投入了很强的热情时,他才会加入某虚拟社区。因此,一个虚拟社区中存在的成员就会拥有很强的一致性偏好,对于营销者也就具有更大的价值。目前各个高校都拥有论坛,论坛依据内容划分为更详细的小版块,这些都有利于企业发现和识别目标顾客,有利于开展电子商务和网上营销,还可以作为市场调查的舞台。企业如果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个平台,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参照群体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关系参照群体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机制分析对于不同属性的产品以及不同的产品属性,参照群体具有不同的影响。参照群体对成员的影响有以下一些特点:当产品或品牌的使用可见性很高时,群体影响力就大;商品的必需程度越低,参照群体的影响就越大;个人对群体越忠诚,它就越会遵守群体规范;消费行为与群体的相关性强,群体的影响就大;个人在购买中的自信程度也会影响参照群体的影响力。表1针对大学生消费种类和决定群体相关性的情景因素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大部分产品及其属性的消费来说,都符合了参照群体影响的至少一种情景,参照群体对大学生的消费具有广泛的影响。参照群体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途径分析参照群体激发大学生的需求 在大学生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并不是所有购买的东西都是他们所需要的。每个大学生都属于一定的参照群体,当参照群体的成员拥有该学生没有的某件东西时,就会对他产生影响。作为群体的一个成员,他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应当拥有这件物品,否则与他的群体身份不相适应。这样即使商品不是他所需要的,他仍然会购买。参照群体影响大学生对产品品牌的选择 对于同质化的产品来说,品牌无疑赋予了产品新的内涵、新的生命力,对大学生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大学生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群体身份相适应的品牌,相同的品牌会让他们感觉自己得到所在群体的认可。大学生对移动电话运营商的选择充分体现了参照群体对品牌的影响力。参照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成员的价值观 经常在一起的人会产生相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在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寝室的所有成员都喜欢运动,而另外一个寝室的都喜欢音乐;一个寝室的服装风格是休闲,而另外一个寝室服装风格则是运动。频繁接触的参照群体的影响造成了审美和价值的一致,这种一致性体现在他们消费品的趋同上。参照群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分析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对大学生的消费有重要影响 意见领袖是指完成为他人为其过滤、解释或提供信息这种工作或角色的人。意见领袖不但可以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提供建议,而且在人们没有提出要求时,也会主动地提出建议。人们在做出购买决策的时候,往往深受意见领袖的影响。尤其是当这个意见领袖是某方面的专家、所购买产品的介入程度高而且对于个人而言是非专业购买的时候,意见领袖会代为做出最终决策甚至代为购买。意见领袖对产品或品牌在群体内的扩散影响大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划为四个阶段,包括导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不同产品生命周期,在群体内的扩散速度和方式也不同。在导入阶段,企业通过意见领袖来导入产品。产品导入后,随着意见领袖的影响,该产品在群体内传播,进入发展阶段,该过程发展比较缓慢。群体内的沟通又促使产品在群体内部迅速自发扩散,最终进入成熟阶段,这一阶段的速度最快。

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论文

首先,在学习方面,尽量考取一些资格认证,以备毕业后容易寻求工作。其次,积极参与学生会工作、社团活动,以及校外兼职工作,欲积累一定经验,因此这就保证了商家利用学生会大搞校内宣传,并充分利用兼职的高质量廉价劳动力成为可能。 二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和心理整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⒈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⒉大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 ⒊大学生更侧重时尚性消费 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对企业而言,中国移动做的较好,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 ”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特点与经济状况和消费结构密切相关。经济状况和消费结构的差异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在培养大学生提高理财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的同时,应注意帮助大学生调整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不良情绪。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探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探究全文如下: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大学生消费心理、行为特点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培养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提高消费能力的途径:社会积极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学校教育应进行与消费心理、行为有关的消费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教育;家庭应帮助子女摒弃不健康、不合理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大学生应有意识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引导路径

大学生这一阶段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发展规律。通过对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分析,对解决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提高消费能力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一、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是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即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估评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发生的心理活动。

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估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表现出的行为过程。

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消费心理描述消费者内部的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而消费行为反映消费者外部的行为举止,是外显的。同时,消费心理又是消费行为的基础,支配着消费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方向,根据消费心理可以推断消费行为;消费行为则是满足消费心理需要和实现消费者购买动机的过程,反映消费心理的状态和活动过程,根据消费行为可以分析消费心理。消费心理支配着消费行为,消费行为又反映了消费心理。

在研究消费心理的过程中必然要研究消费行为,而研究消费行为的过程中也必须分析消费心理,所以合称为消费心理和行为。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项目

1、基本生活学习消费

包括餐饮支出和生活用品支出等。此费用是大学生必须支出,用以维持和保证正常生活。学习费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于学习方面的费用,如买书、音像物品等支出。此项的支出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支出。

2、旅游、上网、休闲消费

旅游消费也是大学生消费行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购买电脑、手机、上网卡消费;再就是是服装、生活用品消费。

3、人情、恋爱消费

主要表现在恋爱及同学间交往的支出。主要包括同学各种聚餐、生日礼物、恋爱消费等支出。

4、考证费用、投资

三、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特点

1、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多样化、提高自身的消费成为新趋势

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衣、食、住、行的消费,而是追求精神上、心理上的消费。如人际交往消费、学习知识消费、娱乐消费等;大学生个人需要的多样性,需求强度的差异和需求层次的不同导致消费在消费层次、消费数量等方面会表现出多样性。

2、大学生消费的具有主导性与合理性

主导性是大多数大学生是在满足生活消费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满足学习消费需要,必要的娱乐消费来调节自己的生活,合理性是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大学生能根据家庭收入水平和自身的实际需求,量入而出。

3、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追求个性化、时尚化

当代大学追求自我价值,思维敏捷、灵活,见多识广。追求个性化生活,显显示自我个性。这种消费心理与行为更多表现在生活方式、生活用品上。网络上消费。如大学生网购,新颖的购物环境和购买方式可以满足追求时尚的心理要求,按照自己的想法有选择的消费,充分地表现自我。

4、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缺乏理智

从众、攀比和对追求品牌时尚也都在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体现。许多大学生只为了享受或时尚,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消费。对物质欲望和感官快乐的追求与满足,作为人生幸福和快乐的目标。

5、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差别较大

消费水平的差异主要是受到家庭状况的影响。富裕家庭学生消费水平高,个别学生极高。处在贫困线的同学还在为生活学习费用伤脑筋,出现消费两极化。

大学生在地区、家庭、家庭结构、性别、年级不同存在消费差异。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导致家庭收入的不平衡,再就是各自家庭结构的不同,也会带来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差异;男生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大,女生则在意自我形象和他人印象,在服装、穿着等方面的消费比较大;低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在保障平常学习所需、购买生活用品上花费较多,高年级学生即将毕业,在择业应聘、考试、培训、购买资料方面的经济投入较大。

6、不平衡性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而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行业的不平衡,导致家庭收入的不平衡,再者各自家庭结构的不同,也会带来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不平衡;

四、产生大学生不良消费心理及行为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具备可塑性。因此,社会风气或学校环境都使他们受到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并存, 不良思想、文化的出现。网络与媒体的多样性与弊端;传统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冲击。享受主义 炫富、虚荣心、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消费心理滋生。

2、学校环境影响

学校教育注重知识的教育,品德教育缺失。使大学生消费道德观念淡薄化。不良的校园消费环境如校园里普遍存在着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消费等现象也加重了大学生不良消费心理问题。

3、家庭因素影响

家长自身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对孩子消费的教育和引导不够,对不健康、不合理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没有及时予以纠正。对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培养不够。

4、个人心理因素

大学生是消费的主体,大学生消费中的问题,主要是由自身心理因素造成的。

没有形成良好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习惯。思维能力不足与性格的不成熟是造成不良消费的主要原因。使得大学生在面对外界的物质诱惑和误导时无抵御能力。从而出现攀比性、从众性、享乐性等非理性的消费心理问题。

五、引导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建议

1、社会积极倡导正确的消费观

社会应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和消费风尚,净化校园周边消费环境,为大学生良好消费观念、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形成提供保障。社会可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向大学生宣传正确消费心理与行为。

2、学校教育应进行与消费心理与行为有关的消费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意识的教育

通过开设有关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不良消费心理危害的严重性,树立正确的消费心理。学校要形成良好消费风气,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应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家庭应帮助子女摒弃不健康、不合理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

引导子女科学、合理地消费,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心理,帮助大学生提高理财能力,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

4、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的消费观

中文摘要: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成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心理有比较全面和准确的了解,我们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2005年11月,对辽宁大学的文、理院系的各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45份,有效率为%。另一方面,通过个别谈话及网络资源,对其他学校的大学生进行个别调查和比较。分析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思考,形成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骄奢淫逸为耻的消费观,创建节约型校园文化。 关键字:大学生 消费 行为 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一)大学生理性消费是主流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可以概括地说当代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些理性因素,突破传统的只求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观念。 1.在消费结构中发展资料占的比重呈扩大趋势。他们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根据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一的男女同学中有1/2多数每学期在教育学习方面的投资在200元以内,而被调查的大三的男女同学中则约有半数的同学在这方面的投资在400元以上。这说明刚入学的大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要完善自己的追求,但是在为自己设定目的和计划的同时,投资比较谨慎;而大三的学生经过了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多数为自己设计了确定的目标(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这些教育投资对他们就业及实现自我价值是必须的。 2.大学生也重视健康消费。调查的数据显示%的男同学在每月的消费上注重营养消费,女生的比例更大一些占到%。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30%的同学选择定期的体育锻炼,他们中有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的。大学生的健康消费也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 3. 消费呈现多层次化。月消费达到800元以上的占%,低于350元的占%,%的学生月消费在350-500元之间,%的学生月消费额控制在500元到800元之间。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分化比较分明,中间层次的比重占绝对多数,既反映了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也说明了大学生的消费主体是趋向理性的。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追求物美价廉。因为%的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供给,虽然%的学生自己兼职,但挣的钱不多。由于消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着若干问题: 1.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通过个别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帽,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受虚荣心的驱使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2. 人际交往消费过度,主要体现为通讯支出和恋爱支出。通讯开支大,拥有手机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强,月消费高于80元的占,将近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说明学生手机消费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存在而且颇为严重。%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3. 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在被调查的345人中有39人根本没有作过家教或兼职,而那些作过家教或兼职的同学也是抱有不同目的,1/2的学生是为增长社会经验,%的学生以渴望独立为目的,以“补贴日用”为目的的比例占到%,如果把“渴望独立”看作是主动的独立意识的话,那么“补贴日用”则可以看作是被动的独立意识。把前两者合计到一起来看拥有独立意识的学生比例也只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1/3强。当然也有%的学生是抱着闲着没事的态度。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求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 二、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部分学生的消费误区和偏颇的消费心理 1.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环境的塑造,使他们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自己特有的看法。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尊重需要而引起的消费炫耀心理在学生消费中表现为重物质消费,轻教育投资。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居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而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他们多方面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其自我价值。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大学生中有许多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才华作为炫耀的资本,这实际上反映出他们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这种现象的扩散,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重物质消费的风气。 3.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学动因。大学生们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攀比心理表现在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本质相同的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物,个人也基本上乐意接受,大学生也不例外;二是求异心理,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某种时尚满足了大学生一时审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会产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费再有新变化和创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缺少对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引导 当前的大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他们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引导自己的子女。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事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具体体现为: 1.在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达到有效性目的,就不能缺少对学生实际行为的了解与把握。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在不断的改进,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客观原因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认识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风气仍然未能形成。 2.高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缺少与人生观、价值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引导目的。 3.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等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是大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上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偏颇的主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互相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2.近年来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在我们的社会中逐渐上升,当然也对在校的大学生产生了影响。按照这种价值观,一个人是不是值得尊重,是不是有品位,主要取决于他的消费水平。一个人的消费水平越高,消费能力越强,就越是能够证明他的成功。在中国,应该说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首先接受了这种价值观,然后又逐渐辐射、传染到其他社会阶层,最后演变为一种国民的集体无意识。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在思想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三)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四)大学生健康的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陈一祥,苏天恩,大学生经济差异现象及其对策,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21卷第5期 (2)王永杰,徐凌中,任建庆,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第13卷第6期 (3)唐沙,王洪斌,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探讨与分析,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6月第156期 (4)温孝卿,等。消费心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5)余展洪,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消费(J)中国教育,2003,(2)

大学生消费行为与研究论文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特点与经济状况和消费结构密切相关。经济状况和消费结构的差异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在培养大学生提高理财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的同时,应注意帮助大学生调整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不良情绪。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探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探究全文如下: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大学生消费心理、行为特点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培养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提高消费能力的途径:社会积极倡导正确的消费观;学校教育应进行与消费心理、行为有关的消费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教育;家庭应帮助子女摒弃不健康、不合理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大学生应有意识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关键词】 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引导路径

大学生这一阶段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发展规律。通过对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分析,对解决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提高消费能力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一、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

消费心理是在消费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即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估评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发生的心理活动。

消费行为是指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估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表现出的行为过程。

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消费心理描述消费者内部的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而消费行为反映消费者外部的行为举止,是外显的。同时,消费心理又是消费行为的基础,支配着消费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方向,根据消费心理可以推断消费行为;消费行为则是满足消费心理需要和实现消费者购买动机的过程,反映消费心理的状态和活动过程,根据消费行为可以分析消费心理。消费心理支配着消费行为,消费行为又反映了消费心理。

在研究消费心理的过程中必然要研究消费行为,而研究消费行为的过程中也必须分析消费心理,所以合称为消费心理和行为。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项目

1、基本生活学习消费

包括餐饮支出和生活用品支出等。此费用是大学生必须支出,用以维持和保证正常生活。学习费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于学习方面的费用,如买书、音像物品等支出。此项的支出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支出。

2、旅游、上网、休闲消费

旅游消费也是大学生消费行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购买电脑、手机、上网卡消费;再就是是服装、生活用品消费。

3、人情、恋爱消费

主要表现在恋爱及同学间交往的支出。主要包括同学各种聚餐、生日礼物、恋爱消费等支出。

4、考证费用、投资

三、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特点

1、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多样化、提高自身的消费成为新趋势

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衣、食、住、行的消费,而是追求精神上、心理上的消费。如人际交往消费、学习知识消费、娱乐消费等;大学生个人需要的多样性,需求强度的差异和需求层次的不同导致消费在消费层次、消费数量等方面会表现出多样性。

2、大学生消费的具有主导性与合理性

主导性是大多数大学生是在满足生活消费的基础上,尽可能的满足学习消费需要,必要的娱乐消费来调节自己的生活,合理性是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大学生能根据家庭收入水平和自身的实际需求,量入而出。

3、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追求个性化、时尚化

当代大学追求自我价值,思维敏捷、灵活,见多识广。追求个性化生活,显显示自我个性。这种消费心理与行为更多表现在生活方式、生活用品上。网络上消费。如大学生网购,新颖的购物环境和购买方式可以满足追求时尚的心理要求,按照自己的想法有选择的消费,充分地表现自我。

4、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缺乏理智

从众、攀比和对追求品牌时尚也都在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体现。许多大学生只为了享受或时尚,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消费。对物质欲望和感官快乐的追求与满足,作为人生幸福和快乐的目标。

5、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差别较大

消费水平的差异主要是受到家庭状况的影响。富裕家庭学生消费水平高,个别学生极高。处在贫困线的同学还在为生活学习费用伤脑筋,出现消费两极化。

大学生在地区、家庭、家庭结构、性别、年级不同存在消费差异。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导致家庭收入的不平衡,再就是各自家庭结构的不同,也会带来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差异;男生在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大,女生则在意自我形象和他人印象,在服装、穿着等方面的消费比较大;低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在保障平常学习所需、购买生活用品上花费较多,高年级学生即将毕业,在择业应聘、考试、培训、购买资料方面的经济投入较大。

6、不平衡性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家庭,而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行业的不平衡,导致家庭收入的不平衡,再者各自家庭结构的不同,也会带来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不平衡;

四、产生大学生不良消费心理及行为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具备可塑性。因此,社会风气或学校环境都使他们受到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的变迁,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并存, 不良思想、文化的出现。网络与媒体的多样性与弊端;传统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冲击。享受主义 炫富、虚荣心、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消费心理滋生。

2、学校环境影响

学校教育注重知识的教育,品德教育缺失。使大学生消费道德观念淡薄化。不良的校园消费环境如校园里普遍存在着消费结构不合理、攀比奢侈消费等现象也加重了大学生不良消费心理问题。

3、家庭因素影响

家长自身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家长对孩子消费的教育和引导不够,对不健康、不合理的消费心理与行为没有及时予以纠正。对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培养不够。

4、个人心理因素

大学生是消费的主体,大学生消费中的问题,主要是由自身心理因素造成的。

没有形成良好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习惯。思维能力不足与性格的不成熟是造成不良消费的主要原因。使得大学生在面对外界的物质诱惑和误导时无抵御能力。从而出现攀比性、从众性、享乐性等非理性的消费心理问题。

五、引导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建议

1、社会积极倡导正确的消费观

社会应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和消费风尚,净化校园周边消费环境,为大学生良好消费观念、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形成提供保障。社会可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向大学生宣传正确消费心理与行为。

2、学校教育应进行与消费心理与行为有关的消费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意识的教育

通过开设有关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不良消费心理危害的严重性,树立正确的消费心理。学校要形成良好消费风气,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应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家庭应帮助子女摒弃不健康、不合理消费习惯和消费行为

引导子女科学、合理地消费,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心理,帮助大学生提高理财能力,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

4、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的消费观

中文摘要: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成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心理有比较全面和准确的了解,我们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2005年11月,对辽宁大学的文、理院系的各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45份,有效率为%。另一方面,通过个别谈话及网络资源,对其他学校的大学生进行个别调查和比较。分析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思考,形成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骄奢淫逸为耻的消费观,创建节约型校园文化。 关键字:大学生 消费 行为 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一)大学生理性消费是主流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可以概括地说当代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些理性因素,突破传统的只求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观念。 1.在消费结构中发展资料占的比重呈扩大趋势。他们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根据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一的男女同学中有1/2多数每学期在教育学习方面的投资在200元以内,而被调查的大三的男女同学中则约有半数的同学在这方面的投资在400元以上。这说明刚入学的大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要完善自己的追求,但是在为自己设定目的和计划的同时,投资比较谨慎;而大三的学生经过了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多数为自己设计了确定的目标(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这些教育投资对他们就业及实现自我价值是必须的。 2.大学生也重视健康消费。调查的数据显示%的男同学在每月的消费上注重营养消费,女生的比例更大一些占到%。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30%的同学选择定期的体育锻炼,他们中有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的。大学生的健康消费也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 3. 消费呈现多层次化。月消费达到800元以上的占%,低于350元的占%,%的学生月消费在350-500元之间,%的学生月消费额控制在500元到800元之间。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分化比较分明,中间层次的比重占绝对多数,既反映了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也说明了大学生的消费主体是趋向理性的。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追求物美价廉。因为%的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供给,虽然%的学生自己兼职,但挣的钱不多。由于消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着若干问题: 1.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通过个别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帽,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受虚荣心的驱使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2. 人际交往消费过度,主要体现为通讯支出和恋爱支出。通讯开支大,拥有手机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强,月消费高于80元的占,将近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说明学生手机消费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存在而且颇为严重。%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3. 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在被调查的345人中有39人根本没有作过家教或兼职,而那些作过家教或兼职的同学也是抱有不同目的,1/2的学生是为增长社会经验,%的学生以渴望独立为目的,以“补贴日用”为目的的比例占到%,如果把“渴望独立”看作是主动的独立意识的话,那么“补贴日用”则可以看作是被动的独立意识。把前两者合计到一起来看拥有独立意识的学生比例也只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1/3强。当然也有%的学生是抱着闲着没事的态度。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求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 二、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部分学生的消费误区和偏颇的消费心理 1.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环境的塑造,使他们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自己特有的看法。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尊重需要而引起的消费炫耀心理在学生消费中表现为重物质消费,轻教育投资。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居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而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他们多方面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其自我价值。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大学生中有许多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才华作为炫耀的资本,这实际上反映出他们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这种现象的扩散,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重物质消费的风气。 3.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学动因。大学生们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攀比心理表现在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本质相同的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物,个人也基本上乐意接受,大学生也不例外;二是求异心理,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某种时尚满足了大学生一时审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会产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费再有新变化和创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缺少对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引导 当前的大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他们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引导自己的子女。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事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具体体现为: 1.在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达到有效性目的,就不能缺少对学生实际行为的了解与把握。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在不断的改进,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客观原因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认识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风气仍然未能形成。 2.高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缺少与人生观、价值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引导目的。 3.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等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是大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上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偏颇的主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互相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2.近年来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在我们的社会中逐渐上升,当然也对在校的大学生产生了影响。按照这种价值观,一个人是不是值得尊重,是不是有品位,主要取决于他的消费水平。一个人的消费水平越高,消费能力越强,就越是能够证明他的成功。在中国,应该说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首先接受了这种价值观,然后又逐渐辐射、传染到其他社会阶层,最后演变为一种国民的集体无意识。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在思想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三)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四)大学生健康的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陈一祥,苏天恩,大学生经济差异现象及其对策,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21卷第5期 (2)王永杰,徐凌中,任建庆,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第13卷第6期 (3)唐沙,王洪斌,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探讨与分析,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6月第156期 (4)温孝卿,等。消费心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5)余展洪,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消费(J)中国教育,2003,(2)

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浅析郑应兵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管理系湖北荆州434000【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大学生消费已经成为倍受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只有把握大学生独特的消费心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他们的消费行为导向,针对其非理性消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出科学的消费观念,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统计,2000年至2005年中国在校大学生人数由1230万上升到2500万,预计2010年在校大学生人数将会达到3000万人。这说明中国大学生所代表的市场潜力也将变得越来越庞大,而庞大的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在市场经济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学生的消费现状、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是什么样的?又该如何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呢?下面我们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和消费心理入手,通过分析大学生消费行为,来探讨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由于大学生的经济条件有限,大部分学生对收支进行计划性安排,量入为出,因而在选购商品时比较注重商品的实用性、科学性和经济性,要求商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效用,经济实惠并且物美价廉。同时,由于大学生生活规律,节奏性强,所以他们对事件和效率特别重视,往往希望商品购买方便,使用方便。另外,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在购买商品时比较喜欢追求新颖和时髦,往往容你好,我检索到了相关的论文资料,需要的话请加我QQ,497267666.谢谢

发了几篇,供参考请采纳落叶~~~

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研究论文

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的探析【摘 要】由于连年的持续扩招,大学生消费在社会总消费中的比重已越来越大,其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合理的消费结构将有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合理的消费结构则会给大学生的家庭、心理等各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客观分析大学生当前的消费结构,探讨其合理与不合理之处,进而找到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习惯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结构 消费水平 消费观念 一、大学生消费结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大体由五个方面构成,按照消费的“重要性”和“必须性”由强到弱分别是“学费和住宿费”、“除住宿费以外的基本生活消费”、“除学费外的学习及素质拓展消费”、“通讯消费”、“休闲娱乐消费和社会交往消消费”。 1.学费和住宿费 学费为大学生消费支出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因学校类别、所处的地域、专业性质等的差异也有所不同。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档次: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院校和农林等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院校学费一般在每年2500至3500元,一般院校收费集中在3500至7000元之间,一些二级学院或是艺术类院校以及热门专业的学费则往往高达每年7000元到15000元。 在住宿费方面,进入2000年以来,受“教育产业化”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影响,学校的集体宿舍出现了“高中低档”之分,人数少、设施好的宿舍收费较高,而传统的“八人间”等宿舍收费较低。但因国家有指导性规定,宿舍费一般都在每年300元至1200元之间。近年来,大学生校外租房的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根据笔者的调研结果,大概有17%的大学生有过在校外租房或找人合租的经历,而房租一般在每月每人100元到500之间。由于大部分高校有关于禁止学生校外租房的规定,因此有80%校外租房的大学生并没有在学校办理退宿手续,校外租房的房租成了一笔不小的额外开支。 2.除住宿费以外的基本生活消费 该项消费主要包括衣、食、用、行四个方面,由于家庭收入差异及大学生消费习惯的不同,这部分消费的差异显著。调研结果表明,“除住宿费以外的基本生活消费”每年在1000元以下的大学生占,且全部为一年级学生;1000元至2000元之间的大学生占,2000元至4000元的占,4000元至5000元的大学生占,5000元以上的占。并且,这部分消费中,水平最高的被调查者的消费水平是最低的被调查者的22倍。可见,家庭收入差距及其派生的消费差距在大学生中体现的非常明显。 3.除学费外的学习及素质拓展消费 主要包括书费、培训考试费、电脑及上网费三大类。书费包括学校正常教学活动所需的教材及参考书、学生为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课外参考书以及一些课外读物,如文学作品等。培训考试费是近年来在大学生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一项内容。由于大学生近年来的考研、考证、外语学习等各类课外学习活动越来越多,该项支出呈连年显著上升的趋势。大学生在“培训考试费”一项每年要花费200元至2000元左右。电脑及上网费也随着网络的普及而逐渐成为“必须开支”,三分之一左右学生配备了个人电脑,而购买电脑、上网的费用也不少。 4.通讯消费 随着通讯器材的广泛普及,手机等通讯产品已不再是奢侈品而成为生活及社会交往的必备品。学生的通讯消费还是比较理性的。手机一般选用较为便宜的机型,手机费也低于平均水平;短信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短信费占手机费的比例高于一般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通讯消费随着学生年级的提高而逐渐提高。 5.休闲娱乐消费和社会交往消费 休闲娱乐消费和社会交往消费是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当代大学生社会关系搭建和维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休闲娱乐;而大学生的休闲娱乐往往是群体性的,由此而来的消费支出随着大学生年级的提高而不断上升。这部分消费常见的项目有“请客聚餐消费”、“歌厅台球厅消费”、“旅游消费”、“购买礼物消费”等。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社会交往等活动属于人类的第三个需求层次,大学生在这方面适当的消费无可厚非,但过度的娱乐支出加大了学生的经济负担,这种经济负担部分转移到了父母和家庭,部分转化成了“负债”,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精神负担。二、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 总体而言,大学生消费总额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这说明了大学生的消费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提高,这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尽管从绝对值上来讲各项消费均在不断上升,但各项消费上升的速度不同。在上述的五大类消费中,“学费和住宿费”保持了稳中略有上涨的水平,但在大学生消费总水平中所占的比重连年下降,说明大学生其他方面的消费越来越高。这其中,部分学生的“休闲娱乐消费和社会交往消费”增长速度过快,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消费的不理性,也反映了“消费主义”确实在一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消费主义的实质是一种不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消费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念把消费数量和种类日益增长的物品和服务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并将其作为最普遍的文化倾向和最确切的通向个人幸福、社会地位和国家发展的道路,作为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甚至是公民对经济繁荣的贡献和对国家或社会的道德责任,从而使高消费成为正当的、道德的和合法的。消费主义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的“超前消费”甚至是“负债消费”,也导致了在消费时的“攀比心理”、“炫耀心理”,给大学生本人和家庭都带了了一定的经济压力,部分大学生的心理也受到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在消费方面,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的合理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三、合理消费结构的引导 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和健康的消费意识,强调“绿色消费”和“自我发展消费”;反对“过度消费”、“享乐消费”和过份的“时尚消费”。其次要注重消费与市场基本理论的教育。主要为消费观、消费计划、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营销等知识,让大学生做有经济头脑的消费者。最后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理财理念,培养其正确运用金钱的能力。此外,全社会,特别是相关商家,要努力优化大学生的消费环境,在产品营销过程中要体现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倡文明消费、反对铺张浪费,讲究消费效率。 参考文献: [1]刘鑫.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7. 注:本文为河北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当代大学生消费研究》(课题编号:2006021)研究成果。

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消费群体,大学期间的消费决策以及所形成的品牌信念和品牌态度对企业有重要意义。参照群体是影响大学生消费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参照群体种类和影响途径的分析,提出了针对大学生开展营销活动的建议。关键词:参照群体 大学生消费行为 影响 营销建议参照群体是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几乎所有的消费行为都是在参照群体的作用背景下发生的。大学生消费支出的增加以及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使得大学生总消费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大学期间所形成的品牌信念和品牌态度对毕业后大学生的消费决策有很大影响。但是,目前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消费结构方面,而对产生这种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本文认为,大学生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重要特征:一是群居性,二是大学生来源的广泛性,三是对新事物的易接受性。这些特征透过各种参照群体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因此,本文通过参照群体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途径进行分析,由此提出针对大学生营销的改进建议。大学生的消费特征及其参照群体大学生的消费特征发展性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较大 发展性消费支出是指由于学生对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投资性消费支出。目前大学生的发展型消费支出主要包括辅导书、辅导班、考证费用、考研费用以及出国费用等。随着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对自身发展的高要求,这些消费都在迅猛的增长,使得大学生的消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中也因此出现了“考证热”、“考研热”等以发展学习为支出的消费热潮。享受性消费支出充分体现出高档消费和名牌消费的特征 年轻和对新事物很强的接受能力使其消费明显的体现出了追赶潮流的特征,高端产品以及名牌产品成为大学生购买对象。全国学生联合会、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中国青年校园先锋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公布的《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表明:很多高端消费品进入了大学生的消费图谱, 60%的人拥有手机、27%的人拥有电脑、20%的人拥有PDA、12%的人拥有MP3。该报告指出,我国大学生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大学生中存在的参照群体大学生的消费之所以变现出这些共同的特征,除了大学生个体的原因之外,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中广泛存在的一些与其它社会成员不同的参照群体。参照群体是指该群体的看法和价值观被个人作为他当前行为的基础。按照影响大的变量进行划分可将其分为成员资格、接触类型和吸引力三种。对于大学生来说,最具有影响的应该是接触类型和吸引力。接触类型指群体成员相互之间人际接触的频繁程度,接触越频繁的群体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就越大。大学生中接触频繁的群体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寝室,寝室是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单位,寝室成员的频繁接触必然会对寝室成员的消费行为造成很大的影响;朋友,大学生在自己的交际圈中发生的友谊关系会使他们形成一个团结紧密的小团体,寝室群体和朋友群体是影响力最强的两个群体,大学生的购物行为往往是这两个群体的共同行为,在购物的时候这两个群体不仅为购买行为提供意见,而且还会通过他们之间的观念来影响约束购买行为;班级,同一个班级的同学其专业的发展有相似性,大学生的发展性消费受班级参照群体的影响较大。吸引力指某一群体的成员资格受到个人欲求的程度。热望性参照群体就是有吸引力产生的积极参照群体。它是由对某种生活、某种形象、某种文化、价值观的渴望而形成。美国的街头篮球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热爱街头篮球的人会标榜自己是该群体的人,其行为、形象、价值观等都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共同的目标也可以将一部分大学生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由吸引力组成的参照群体。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阶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由这些目标而聚集到一起的人,在为这一目标而进行的消费上就会明显的体现出参照群体影响的特征。另外,网络把大学生聚集到一起,网络游戏、聊天室、即时通讯工具、BBS等都是大学生中存在的虚拟社区平台。由于虚拟社区的进退自由方便,只有当某个人对某件事或某种东西投入了很强的热情时,他才会加入某虚拟社区。因此,一个虚拟社区中存在的成员就会拥有很强的一致性偏好,对于营销者也就具有更大的价值。目前各个高校都拥有论坛,论坛依据内容划分为更详细的小版块,这些都有利于企业发现和识别目标顾客,有利于开展电子商务和网上营销,还可以作为市场调查的舞台。企业如果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个平台,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参照群体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关系参照群体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机制分析对于不同属性的产品以及不同的产品属性,参照群体具有不同的影响。参照群体对成员的影响有以下一些特点:当产品或品牌的使用可见性很高时,群体影响力就大;商品的必需程度越低,参照群体的影响就越大;个人对群体越忠诚,它就越会遵守群体规范;消费行为与群体的相关性强,群体的影响就大;个人在购买中的自信程度也会影响参照群体的影响力。表1针对大学生消费种类和决定群体相关性的情景因素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大部分产品及其属性的消费来说,都符合了参照群体影响的至少一种情景,参照群体对大学生的消费具有广泛的影响。参照群体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途径分析参照群体激发大学生的需求 在大学生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并不是所有购买的东西都是他们所需要的。每个大学生都属于一定的参照群体,当参照群体的成员拥有该学生没有的某件东西时,就会对他产生影响。作为群体的一个成员,他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应当拥有这件物品,否则与他的群体身份不相适应。这样即使商品不是他所需要的,他仍然会购买。参照群体影响大学生对产品品牌的选择 对于同质化的产品来说,品牌无疑赋予了产品新的内涵、新的生命力,对大学生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大学生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群体身份相适应的品牌,相同的品牌会让他们感觉自己得到所在群体的认可。大学生对移动电话运营商的选择充分体现了参照群体对品牌的影响力。参照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成员的价值观 经常在一起的人会产生相同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在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寝室的所有成员都喜欢运动,而另外一个寝室的都喜欢音乐;一个寝室的服装风格是休闲,而另外一个寝室服装风格则是运动。频繁接触的参照群体的影响造成了审美和价值的一致,这种一致性体现在他们消费品的趋同上。参照群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分析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对大学生的消费有重要影响 意见领袖是指完成为他人为其过滤、解释或提供信息这种工作或角色的人。意见领袖不但可以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提供建议,而且在人们没有提出要求时,也会主动地提出建议。人们在做出购买决策的时候,往往深受意见领袖的影响。尤其是当这个意见领袖是某方面的专家、所购买产品的介入程度高而且对于个人而言是非专业购买的时候,意见领袖会代为做出最终决策甚至代为购买。意见领袖对产品或品牌在群体内的扩散影响大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产品划为四个阶段,包括导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不同产品生命周期,在群体内的扩散速度和方式也不同。在导入阶段,企业通过意见领袖来导入产品。产品导入后,随着意见领袖的影响,该产品在群体内传播,进入发展阶段,该过程发展比较缓慢。群体内的沟通又促使产品在群体内部迅速自发扩散,最终进入成熟阶段,这一阶段的速度最快。

主答辩老师的提问方式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主答辩老师的提问方式会影响到组织答辩会目的的实现以及学员答辩水平的发挥。主答辩老师有必要讲究自己的提问方式。1.提问要贯彻先易后难原则。主答辩老师给每位答辩者一般要提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问题,这些要提的问题以按先易后难的次序提问为好。所提的第一个问题一般应该考虑到是学员答得出并且答得好的问题。学员第一个问题答好,就会放松紧张心理,增强“我”能答好的信心,从而有利于在以后几个问题的答辩中发挥出正常水平。反之,如果提问的第一个问题就答不上来,学员就会背上心理包袱,加剧紧张,产生慌乱,这势必会影响到对后面几个问题的答辩,因而也难以正确检查出学员的答辩能力和学术水平。2.提问要实行逐步深入的方法。为了正确地检测学员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有时需要把一个大问题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并采取逐步深入的提问方法。如有一篇《浅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文,主答辩老师出的探测水平题,是由以下四个小问题组成的。(1)什么是科学技术?(2)科学技术是不是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在学员作出正确回答以后,紧接着提出第三个小问题:即(3)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为什么说它也是生产力呢?(4)你是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通过这样的提问,根据学员的答辩情况,就能比较正确地测量出学员掌握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如果这四个小问题,一个也答不上,说明该学员专业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如果四个问题都能正确地回答出来,说明该学员基础知识掌握得很扎实;如果能回答出其中的2—3个,或每个小问题都能答一点,但答得不全面,或不很正确,说明该学员基础知识掌握得一般。倘若不是采取这种逐步深入的提问法,就很难把一个学员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情况准确测量出来。假如上述问题采用这样提问法:请你谈谈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员很可能把论文中的主要内容重述一遍。这样就很难确切知道该学员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是好、是差、还是一般。3.当答辩者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左时,应以温和的态度,商讨的语气与之开展讨论,即要有“长者”风度,施行善术,切忌居高临下,出言不逊。不要以“真理”掌握者自居,轻易使用“不对”、“错了”、“谬论”等否定的断语。要记住“是者可能非,非者可能有是”的格言,要有从善如流的掂量。如果作者的观点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使与自己的观点截然对立,也应认可并乐意接受。倘若作者的观点并不成熟、完善,也要善意地、平和地进行探讨,并给学员有辩护或反驳的平等权利。当自己的观点不能为作者接受时,也不能以势欺人,以权压理,更不要出言不逊。虽然在答辩过程中,答辩老师与学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一方是审查考核者,一方是被考核者),但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在答辩中要体现互相尊重,做到豁达大度,观点一时难以统一,也属正常。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只要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供对方参考就行。事实上,只要答辩老师讲得客气、平和,学员倒愈容易接受、考虑你的观点,愈容易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达到共同探索真理的目的。4.当学员的回答答不到点子上或者一时答不上来的问题,应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的提问方法。参加过论文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学员对你所提的问题答不上来,有的就无可奈何地“呆”着;有的是东拉西扯,与你绕圈子,其实他也是不知道答案。碰到这种情况,答辩老师既不能让学员尴尬地“呆”在那里,也不能听凭其神聊,而应当及时加以启发或引导。学员答不上来有多种原因,其中有的是原本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只是由于问题完全出乎他的意料而显得心慌意乱,或者是出现一时的“知觉盲点”而答不上来。这时只要稍加引导和启发,就能使学员“召回”知识,把问题答好。只有通过启发和引导仍然答不出或答不到点子上的,才可判定他确实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1.杰格迪什N.谢斯(美)(2003)随着全球商业的发展,市场营销学越来越成为企业界人士以及商科学生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学科,其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也使其本身充满魅力。现代营销学权威菲利普•科特勒将营销学简短地定义为“有利益地满足需求”。企业界人士也越来越切身地体验到企业的营销行为必须以消费者行为为核心,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创造并传递消费者价值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者行为学无疑就成为任何有志于学习和掌握营销学和管理学的学生以及企业营销人士所必须学习的基础。2.德尔.I.霍金斯(2003)市场营销是一门试图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学科。这些影响,无论是对施加这种影响的企业、被影响的个人还是整个社会,无不具有深刻的含义。每个人既是社会的一员,又是一名消费者,从这个意义上,消费者行为以及试图影响它的尝试,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大学生餐饮消费行为研究论文

中文摘要: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成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心理有比较全面和准确的了解,我们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2005年11月,对辽宁大学的文、理院系的各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45份,有效率为%。另一方面,通过个别谈话及网络资源,对其他学校的大学生进行个别调查和比较。分析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思考,形成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骄奢淫逸为耻的消费观,创建节约型校园文化。 关键字:大学生 消费 行为 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一)大学生理性消费是主流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可以概括地说当代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些理性因素,突破传统的只求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观念。 1.在消费结构中发展资料占的比重呈扩大趋势。他们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根据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一的男女同学中有1/2多数每学期在教育学习方面的投资在200元以内,而被调查的大三的男女同学中则约有半数的同学在这方面的投资在400元以上。这说明刚入学的大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要完善自己的追求,但是在为自己设定目的和计划的同时,投资比较谨慎;而大三的学生经过了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多数为自己设计了确定的目标(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这些教育投资对他们就业及实现自我价值是必须的。 2.大学生也重视健康消费。调查的数据显示%的男同学在每月的消费上注重营养消费,女生的比例更大一些占到%。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30%的同学选择定期的体育锻炼,他们中有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的。大学生的健康消费也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 3. 消费呈现多层次化。月消费达到800元以上的占%,低于350元的占%,%的学生月消费在350-500元之间,%的学生月消费额控制在500元到800元之间。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分化比较分明,中间层次的比重占绝对多数,既反映了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也说明了大学生的消费主体是趋向理性的。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追求物美价廉。因为%的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供给,虽然%的学生自己兼职,但挣的钱不多。由于消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着若干问题: 1.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通过个别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帽,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受虚荣心的驱使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2. 人际交往消费过度,主要体现为通讯支出和恋爱支出。通讯开支大,拥有手机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强,月消费高于80元的占,将近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说明学生手机消费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存在而且颇为严重。%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3. 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在被调查的345人中有39人根本没有作过家教或兼职,而那些作过家教或兼职的同学也是抱有不同目的,1/2的学生是为增长社会经验,%的学生以渴望独立为目的,以“补贴日用”为目的的比例占到%,如果把“渴望独立”看作是主动的独立意识的话,那么“补贴日用”则可以看作是被动的独立意识。把前两者合计到一起来看拥有独立意识的学生比例也只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1/3强。当然也有%的学生是抱着闲着没事的态度。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求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 二、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部分学生的消费误区和偏颇的消费心理 1.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环境的塑造,使他们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自己特有的看法。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尊重需要而引起的消费炫耀心理在学生消费中表现为重物质消费,轻教育投资。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居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而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他们多方面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其自我价值。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大学生中有许多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才华作为炫耀的资本,这实际上反映出他们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这种现象的扩散,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重物质消费的风气。 3.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学动因。大学生们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攀比心理表现在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本质相同的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物,个人也基本上乐意接受,大学生也不例外;二是求异心理,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某种时尚满足了大学生一时审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会产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费再有新变化和创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缺少对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引导 当前的大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他们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引导自己的子女。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事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具体体现为: 1.在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达到有效性目的,就不能缺少对学生实际行为的了解与把握。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在不断的改进,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客观原因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认识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风气仍然未能形成。 2.高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缺少与人生观、价值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引导目的。 3.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等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是大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上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偏颇的主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互相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2.近年来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在我们的社会中逐渐上升,当然也对在校的大学生产生了影响。按照这种价值观,一个人是不是值得尊重,是不是有品位,主要取决于他的消费水平。一个人的消费水平越高,消费能力越强,就越是能够证明他的成功。在中国,应该说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首先接受了这种价值观,然后又逐渐辐射、传染到其他社会阶层,最后演变为一种国民的集体无意识。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在思想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三)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四)大学生健康的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陈一祥,苏天恩,大学生经济差异现象及其对策,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21卷第5期 (2)王永杰,徐凌中,任建庆,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第13卷第6期 (3)唐沙,王洪斌,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探讨与分析,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6月第156期 (4)温孝卿,等。消费心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5)余展洪,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消费(J)中国教育,2003,(2)

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部分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也表现出了非理性的倾向。通过以问卷调查为主的调查方式,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既有其合理性和特殊性,同时又明显存在着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的误区,需要来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引导和帮助。一、导言大学生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方式将可能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风气和思想。因此,选取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消费行为和方式,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消费趋势。本次调查内容包括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特点和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具体涉及到的问题有大学生平时消费资金的、月消费状况、消费支出分布情况及其对消费方面的感受等。调查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对C大学2004-2006级150名在校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9份,有效率为。其次,通过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对其中15名学生进行了个案调查,从而提供了比较具体的资料。在以上两方面情况把握的基础上,结合网络上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二、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理性消费1.合理计划。问卷调查显示,在费用开支上,的学生有详尽的计划,的学生稍有计划,只有的学生没有计划,随心花费;的学生没有或偶尔有透支情况,经常出现透支情况的只占到。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消费时都是精打细算,消费的盲目性并不能够用来形容大学生整体,当前社会上普遍关注的大学生超前消费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少数现象。2.理性消费。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有关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比较重视商品的质量和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可见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主流是理性的。通过访谈我们得知,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选择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追求潮流和品牌当代大学生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喜欢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而且大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全国学生联合会、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中国青年校园先锋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公布的《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显示,诺基亚、联想、索尼、TOM、汇源、阿迪达斯等成为中国大学生心目中的首批先锋品牌。此次调查也清晰地反映出,在23类先锋品牌中,非内地品牌占了近一半。在我们针对性地访问中,发现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商品消费上,基本都是外国品牌的天下。对C大学学生的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根据《报告》,排在大学生购买首位是“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其次就是“单纯追求流行时髦与新奇的东西”。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导向性较强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其中也包括新的消费方式。很多商家都将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目标顾客进行市场销售,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针对此种情况商家纷纷推出面向大学校园的促销活动。例如中国移动,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其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这些追“新”族。同样,金融机构也逐渐将业务延伸到大学校园,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作为新业务的推动,逐步拓宽市场。前些时,国内首张专门面向大学生的双币信用卡——Young卡由招商银行推出,不论专业、家庭经济条件,全国近220所著名高校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均可申办,最高可透支额度,在读本科生为3000元、在读硕士生5000元、在读博士生8000元;如急用现金,只需打个电话就可将透支额临时调高30%。几个月招行在全国就发放Young卡约8万张。这个数目相当可观,也证实了大学生对于信贷消费这种区别于传统的新型消费方式的认可和接受。对C大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也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三、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所处消费层次与消费水平的矛盾大学生是消费群落的一个特殊构成部分,他们不参与生产,是纯粹的消费者。这点对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以下是通过问卷得到的数据:大学生消费主要,有于父母资助、来自奖学金和助学贷款,是个人兼职收入。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经济仍然是依赖于父母、家庭。这种依赖性,使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家庭经济状况直接挂钩。这种消费水平,完全决定于其家庭经济状况。至于家庭经济宽裕的,在必要的生活消费外,还有另外一笔钱可用于其它。从这一点看来,经济对于消费水平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是更甚于大学生本身的消费观的。在有限的消费宽度内,不论出于自觉与否,他们都必须严格地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使之与经济状况相适应。所以中国大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理应与我国居民的平均水平相一致。然而事实并不同于公众一般的认知:大学生们每学期的平均收入为4919元,支出为4819元,同时,目前大学生每学期自筹收入平均491元、奖学金374元,即自身获得的总收入为865元,仅占每学期支出的18%。同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人的年度可支配收入在8000元至9000元之间。而将大学生在两个假期的支出计算在内,我国大学生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已经在一万元以上。大部分几乎没有创造收入的大学生,每年的消费都要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收入与支出存在严重的反差。大学生们既没有任何收入,却享受着高档次的生活,且消费水平和质量往往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呈现出不合理的畸形消费现象。这个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与他们所处的消费层次不甚协调。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两极分化分明大学生的消费,基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生活消费,如吃饭、购置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休闲消费,如娱乐、购物及其他;学习消费,如购买与专业相关的工具或书籍等。在这三个部分中,第一和第三部分的水平都比较平均,比如吃饭,大多数同学每月都用200元至300元左右。调查数据表现出,每月消费水平在600元~1000元的学生中,饮食支出与生活费月支出平均比率是,这可视为他们的“恩格尔系数”,这一水平已经低于我国城市居民2005年的恩格尔系数,女生相对更低一些。这说明大学生们的消费趋向已经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消费。学生之间比较消费落差较大的,是第二部分,即休闲消费部分。低的在50元左右,高的则达到1500元,这些高消费包括电子产品、穿着打扮、交朋会友、文化消费等等。部分高价值消费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消费地图”: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27%拥有个人电脑、19%拥有PDA、12%拥有MP3、拥有数码相机。旅游、电脑、手机、恋爱被称为大学生的四大消费。对于能体现社会年轻人时尚、前卫等特征的高消费,如通信、旅游等,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较之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体现的更明显。追求品位、高雅、时尚、情调的文化消费,是大学生的又一特点。调查结果显示,的被访者去过酒吧、茶楼、咖啡屋等休闲场所。与这些新出现的消费热点增长迅速相比,学习消费所占比重要小得多。消费心理易受外界影响走进消费误区追求高消费、炫耀消费、享乐主义和超前消费诠释了后现代性的消费主义消费方式,也极大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追求时尚、潮流和高消费已渐成大学生的消费趋势。虽然在前面关于大学生消费的理性化分析中我们看到,大学生普遍持有理性的消费方式,但消费品的品牌和时尚特质仍然普遍受到大学生的重视。而且在事实上,“阿迪达斯”、“苹果”、“卡尔登”、“耐克”之类的世界名牌在大学生中的拥有者也不乏其人。当代大学生现有的消费误区具体表现有:庸俗性消费,突出表现是人情消费;超前消费,消费远远脱离了实际;炫耀消费和攀比消费,以追求高档、名贵商品为荣。同时,根据资料显示,大学生的对未来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期望,远远超出当前社会能够提供的标准。许多大学生在没有考虑自身情况的前提下,还抱着年薪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求职念头。而事实是,近日在广州举办的一次招聘会上,很多企业提供给大学生的月工资水平仅为700元~800元。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期望消费水平不仅远远高于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普遍初始工资水平,而且也脱离了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可见大学生群体虽然由于经济的限制,在校阶段的现实消费方式是理性的、有计划性的,但在他们心中所期望的仍然是一种消费主义的消费方式,而一旦时机成熟,这种对高消费的诉求就将导致他们的消费理性的颠覆和解构。四、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群体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宽阔的文化视野以及对新事物敏锐的反应能力,所以其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都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肯定其合理的一面,也不能忽略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方式在未来社会中会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力量与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采取必要的、合理的、科学的措施,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消费与金钱、精力之间的关系,树立理性的消费生活观和科学的消费方式。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这里对大学生消费的引导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希望老师在思想理论教学中,使用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老师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家长应该教育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子女明确自己的消费定位,不能过于纵容,尤其应该让大学生们清楚自身所处的消费层次和现在所能创造财富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明显差距。其次,家长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这样看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就更为重要。同时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的关注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评和指责,尤其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比较突出,单纯的说教效果不甚明显,对其应采用结合现状的引导,用事实来帮助大学生建立自己合理的消费定位,摆正消费心态。第二,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专家指出,财商的概念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建议培养大学生合理的消费观,可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具体操作型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第三,通过良好的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校园内各种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其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也是如此。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高校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和校风的建设诱导学生主动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消费行为。因此,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与优良学风和校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参考文献:1.许德琦,张新国,严学军.青年与现代消费.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2.迈克尔R所罗门.消费者行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韩璐.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4.倪瑞华.可持续消费:对消费主义的批判.理论月刊,20035.陆汉文.大学生:消费与现代性.青年研究.19996.陈沙麦.对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统计与,20057.李小芳.“新贫族”:一种消费的新主张.中国青年研究,20038.彭慧蓉,钟涨宝.大学生消费方式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分析

“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用,两三千元是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是一句曾在大学校园风靡一时的流行语。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盲目攀比跟风”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负翁”、“卡奴”等词也成为部分大学生的代名词。 但是,中国理财网日前发布的《2007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总体趋于理性合理,大学生对自身消费有良好的把握。和通常印象中的大学生“无节制消费”不同的是,调查报告指出,全国大学生平均每月消费总额主要集中在300~500元和500~1000元两个范围内。每月消费在300~1000元之间的大学生有。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6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每月消费性支出为元。可以看出,大学生每月的消费总额普遍与家庭经济情况相匹配,并偏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餐饮消费几乎是所有大学生消费的最主要构成。”调查显示,的大学生每月餐饮消费额在250~350元的范围内,在350~500元的范围内的有。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黄涛现在每个月要花费800元左右,其中500多元花在了“吃”上,另外200多元消费,分别花在手机话费、生活用品以及学习娱乐上。“吃饭啊,买点生活用品什么的,偶尔和同学出去玩。”北京林业大学大一学生陈明一个月要花费800元左右。这个在上大学前甚至没拿过10元以上钞票的新生说,自己从小接受父母严格的消费观念影响,上大学后也依然坚持正常消费,不需要的东西坚决不会买。调查报告认为,大一新生在开始全新的大学生活的同时,消费心理仍然保留有中学的消费痕迹,处于消费尝试的阶段。家庭情况较好的学生每月消费处于中高端水平,而家庭经济情况一般的学生,初次掌握财权,消费就会持有明显的谨慎态度,加之对消费环境的陌生,导致消费目标不明确。“我就曾经被人“忽悠”买了东西,但绝对不是自己在非理性消费。以后消费经验丰富了,这种情况肯定能减少。”陈明说。调查显示,大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消费会呈现明显的社会化倾向。具体表现为交通消费、通讯消费、餐饮消费等消费水平普遍增高。之前有报道称,大学生添置衣服、请客吃饭这种交际费用占了生活开支的一大部分,往往成为铺张浪费的主要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大四学生小马却不这么认为,他一个月基本开销800元左右。“找工作,总得置办几身拿得出去的衣服吧?简历也要精致。还要天天在外面跑,花钱自然少不了。另外和同学朋友联络感情、扩大人脉也是必须的啊!”调查中也发现,仍有的学生存在负消费现象。这些学生中一部分是家庭经济情况不佳的贫困学生,但也不乏由于过度消费产生的校园“负翁”。“多的时候,一个月差不多能用2000元吧。”中国传媒大学大四学生卢叶曾经是大家心目中的“月光女神”。说起曾经的“卡奴”生活,她依旧心有余悸。卢叶说,自己家庭比较富裕,一上大学就办了好几张信用卡。平时刷卡方便,见东西就买,但很多东西买回来都闲置在那里。一到还款日就很郁闷,“拆了东墙补西墙”。现在她已经决定不再做“卡奴”。同宿舍的几个女生每月都有记账习惯,闲置的东西会放到“二手”市场去卖,有的还做兼职,日子过得“精打细算”。受到同学的影响,卢叶每月的消费也少了很多。安徽大学大一学生小姚直言自己不会办信用卡,“担心自己会控制不了消费,索性就不办了。信用卡使用风险也大,比较之下还是用现金好。”大学生的钱是从哪儿来?调查显示,高达的学生是从父母那里获取生活费用,但是大部分大学生都有打工经历。渴望经济独立的思想与绝大部分仍然依赖父母的现状成为大学生独特的矛盾。小马从大三开始就不向家里索要生活费了。“男生过了18岁就应该自己养活自己。”小马说,自己又是学经济的,所以就拿了些钱投资股票,虽然挣得不多,但是正常开销足够了。一方面经济独立,一方面也能实践专业知识。网友“田舍郎”则是由父母每学期赞助一点钱,其他钱靠自己打工来挣。“多挣就能多花。”“田舍郎”说,他每到假期就有旅游的计划,这之前他就会出去打工,把钱攒足了再去,如果没有多余的钱来旅游,就只有放弃。事实上,大多数打工的学生经济状态并不窘迫,甚至普遍良好。在对于打工动机的调查中,“补贴日用”这一项只占第二位。更多的学生选择了“增长社会经验”这一项,占。“大学生消费总体上是趋于理性的。大一到大四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财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辅导员刘老师认为,学生消费与周围环境的影响关系密切,往往是一个宿舍或者一个班级的环境都能影响到学生的消费观。清华大学新闻系大三学生小方说,自己在进大学前一直对金钱和理财没有明显意识,“进大学后发现花钱的地方特别多,不自觉地就有了危机感。后来也做过一些兼职,兼职的最大感受就是挣钱不容易。第一次兼职的工资是300块,拿到钱时却不舍得花了,这才感觉到父母赚钱确实很辛苦。”小方说现在的自己也会遇到消费的冲动,“虽然冲动但不盲目了,花钱时会想想是不是真正需要”

毋庸置疑,大学生作为优秀的青年群体,祖国未来的希望,其素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营养是高素质人才的物质基础,因此大学生具有健康的饮食行为与良好的营养状况,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饮食与健康论文2000字,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饮食与健康论文2000字篇1 大学时代是学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良好饮食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掌握一定的营养知识,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促进生长发育保证身体健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要我们必须有健康的体魄,具备热血青年的朝气蓬勃,才能成为国家栋梁,那么,关注自我,关注健康就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本问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从大学生饮食营养概况,大学生平衡饮食的作用以及提高大学生饮食质量的对策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当前的饮食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以增强大学生对平衡营养方面的意识。 关键字:饮食营养 将康 概况 措施 前言: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的必须物质,而健康的饮食显得更为重要,大多数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和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人,是为了第一个目的而吃饭。大多数达到小康或富裕的人,是为了第二个目的而吃饭,即重视美食。殊不知,美味和美食绝对不等于营养。很少有人是明明白白的为了第三个目的而吃饭,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只有5%的人完全健康的根本原因。 对于每一个大学生,如果想维持一个真正健康的身体,已经不是一个需不需要营养知识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在专业指导下尽快树立正确饮食观念的问题。正确的饮食和正确的生活习惯,并结合正确的身体与大脑运动和乐观的心态与情绪,是一种最有效的健康生活方式。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健康 教育 工作者肩负着非常沉重的历史任务。 对大学生饮食状况研究的目的: 1.帮助大学生获得科学的营养知识。认识如何科学合理地食用各种食物,从中获取种类齐全、数量适宜的营养素,能够预防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消除健康危险因素,从而保持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很多大学生缺乏营养知识,在食物选择消费、膳食行为等存在着不少误区,这会对大学生的营养状况和身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要面向大学生全面开展营养教育和宣传,逐步提高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水平。 2.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正确营养观念可以促使大学生将营养知识转化为行为和习惯的动力。营养对健康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膳食结构不合理,偏食挑食、暴饮暴食、酗酒等不良饮食习惯对身体的危害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示出来。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营养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个性化的膳食结构,使每个人都做到自己可能达到的最好水平。 3.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习惯。引导大学生明智地进行食物消费,努力帮助他们逐步改掉不利于健康的饮食消费行为和习惯,优化膳食结构。 大学生饮食与健康论文2000字篇2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也越来越重视。无论是老年、中年、还是少年,在追求健康的同时,饮食营养就是追求健康的必要条件。毋庸置疑,大学生作为优秀的青年群体,祖国未来的希望,其素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营养是高素质人才的物质基础,因此大学生具有健康的饮食行为与良好的营养状况,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 大学生饮食;营养与健康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有关调查也表明近些年来我国人们群众的营养情况在逐年改善,相关疾病也在逐年降低。但因为学生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受到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针对学生群体的营养调查文献很多,都认为科学的饮食结构才是保障营养的前提,对学生的健康有促进效果。 大学生营养健康现状随着每天早上第一节上课铃声响起,一手拿着早餐,一手抱着书的大学生们快步地穿梭在教学楼里,草草几口下去,算是结束了早餐的饮用。这种现象几乎在每个高校都存在着。营养学家表示,进食的时候,人体内负责后勤的副交感神经兴奋,于是消化道和消化腺功能活跃起来,供血增加,运动增强,分泌增多。在这个时候做运动,大量血液就会供应骨骼肌,以至于消化系统供血不足,会造成消化和吸收障碍。尤其是早上,体内能量水平很低,更应该有一个好的用餐环境和气氛,不能边走边吃。大学生们尽可能在食堂或者宿舍用早餐,切勿囫囵吞枣式进餐。长期草草饮用早餐,不仅会导致胃的不适,还会造成营养不良。专家还表示,人们群众的营养情况可以整体地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各项情况,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物质等发展的体现。故对人们群众实施营养监测非常重要,尤其是大学生这一群体,其是国家今后的发展,应予以重视。 饮食无规律是影响大学生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有关数据表明,近年来,饮食无规律成为形成大学生亚健康现状主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对饮合理膳食平衡营养食的重要性明显认识不足,而无规律的饮食是造成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日常饮食无规律的学生比例已分别占。长期无规律的饮食,不仅会引起营养不良,影响睡眠质量,甚至会影响人体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2001年营养学家孙建华在上海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中显示挑食、偏食,对某些食物有嗜好者较多。女生的蛋白质摄取量较低,尤其是动物性蛋白的食用量低。2005年营养学家辛碧芬对中南大学营养状况调查的结果是:中南大学学生营养不良率为,肥胖率为,膳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A、B2、C、钙等摄入与标准相当。2005年邓杰对南京高校大学生营养状况调查中显示:营养良食品营养与保健论文好者占,营养不良者占,营养过剩者占。查阅了近几年对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等的问卷调查研究资料。资料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营养知识缺乏,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不良的营养行为,如不吃早餐,常吃零食等。应付用餐者比比皆是为了能多睡一会,许多学生都有不吃早餐的习惯,中午和晚上多吃些就认为能把早餐的营养补回来。而有些女大学生,考虑到要保持身材,也养成了长期不吃早餐的习惯,中午还能按时吃饭,但晚饭也是担心发胖,随便应付一口。熟不知,长期下去,这种营养流失,缺乏最基本的营养食物带来的危害可是非常大的。首先,一、对大脑的危害。虽说脑组织的重量只占人体重的2-3%,但脑的血流量每分钟约为800ml,耗氧量每分钟约为45ml,耗糖量每小时约为5g。二、对消化系统的危害。正常情况下,头天晚上吃的食物经过六小时左右就从胃里排空进入肠道。第二天若吃不好早餐,胃酸及胃内的各种消化酶就会去“消化”胃粘膜层。长此以往,细胞分泌粘液的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很容易造成胃溃疡及十二指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三、更靠近肥胖族:人体一旦意识到营养匮乏,首先消耗的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最后消耗的才是脂肪,所以不要以为不吃早饭会有助于脂肪的消耗。相反,不吃早饭,还会使午饭和晚饭吃得更多,瘦身不成反而更胖。饮食营养是大学生身体发育的先决条件专家建议,必须按时吃早餐,并且进食速度不能过快。尽量去食堂进餐,相对于学校周围的餐馆,食堂的就餐环境要好很多。另外,早餐不吃反误瘦身大计不要以为不吃早餐就可以少吸收热量而因此减肥,根据营养学家们的证实,早餐是每个人一天中最不容易转变成脂肪的一餐。如果每天不吃早餐只会让午餐吃得更多。早餐、午餐和晚餐的比例最好是3:2:1,这样子就能让你在一天内所吃的精华在体力最旺盛的时间内消耗掉。 高校应努力创造适合学生身心特点而良好的校园 文化 氛围,形成宽松有序的业余生活环境,提高大学生耐受挫折及适应生活的能力,利用体育科学知识及相关科学知识教育,教会学生自我心理调节和心理放松的 方法 。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健康与保健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杜绝不良嗜食品营养与检测论文好,学会自我医务监督检查手段,建立良好的健康观念和健康行为习惯。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和健康意识为目标,开设一些有关体育文化、体育锻炼与健康的专题讲座,进行体育知识、饮食营养与健康教育的培训,增设大学生开展健康体育的专业指导教师。 大学生饮食与健康论文2000字篇3 【摘 要】 大学时代是学知识长身体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掌握一定的营养知识,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促进生长发育保证身体健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要我们必须有健康的体魄,具备热血青年的朝气蓬勃,才能成为国家栋梁,那么,关注自我,关注健康就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以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为例,从大学生饮食营养概况、大学生平衡饮食的作用以及提高大学生饮食质量的对策三个方面对当前大学生的饮食营养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以增强大学生对平衡饮食营养方面的意识。 【关键词】饮食营养 健康 概况 大学生 【前 言】 “营养”一词源自于拉丁语,其原意为“授乳”。营养是人类为了维持生命,满足机体生存、学习和工作能量需要的物质基础。在营养学界,通常是将人体对食物的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的整个过程称为营养。营养素则是指保证人体生长、发育、繁衍和维持健康生活的物质,其中最主要的营养素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矿物质和维生素。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中后期,活泼好动,运动量大,加上繁重的脑力劳动和紧张的学习等,是一生中各种营养素需要量最大的时期。但目前,我国大学生对营养素的来源和食物分类了解较少,不懂得如何搭配营养,存在着诸多营养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 【正 文】 一、衡量自我健康的标准 健康:健康不但是身体没有残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了。健康的标准: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 善于休息,睡眠好,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脸不易发炎,牙齿清洁,无龋齿及疼痛,牙龈色正常,无出血,头发有光泽,无头屑,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健康四大基石: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二、大学生健康饮食的现状调查 新世纪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对不同区域大学生的饮食和健康状况进行了较广泛的调查与研究,所得结果令人深思。孙建华等[1]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大学生的饮食处于自发行为,缺乏科学指导,体格状况不容乐观;主食量不够,种类单调,缺乏身体健康发育所必须的粗粮;不重视早餐的情况严重,挑食、偏食等现象也令人担忧。 谢佩娜[2]通过对浙江省985名大学生调查结果发现,在30 d内有的男生和的女生 报告 有10次或10以上重度饮酒;在最近6个月内饮酒后曾有过恶心、头痛等感觉情况的有216人次,酒后曾呕吐过的有170人次,酒后曾伤害过自己或他人有22人次,酒后曾有过损害物品、谎报火警或类似行为的有15人次,暴饮的大学生还面临着无防护的性行为等其他危险。 张有平等[3]对我国西南地区的28个少数民族的1 386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主食以米饭为主,且存在挑食行为、偏食行为和按自己嗜好饮食; %的大学生经常伴有牙龈红肿和瘀血,的女生经期不正常,的学生存在缺铁性贫血。 从以上调查情况来看,不少大学生在珍惜健康和为健康投资上很不理性,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不吸烟和饮酒不过量的健康生活方式还得不到大学生应有的重视。因此,必须加强科学饮食教育,增强科学营养知识,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提高营养水平;提高学生的饮食、营养及 健康知识 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大学生饮食营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会长杜玉侠指出,我国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缺乏营养知识,饮食习惯不科学。二是饮食结构不合理。

  • 索引序列
  • 学生消费行为研究论文
  • 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论文
  • 大学生消费行为与研究论文
  • 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研究论文
  • 大学生餐饮消费行为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