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依恋型人格研究论文

依恋型人格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依恋型人格研究论文

安全型依恋人格是最健康的情感模式,在恋爱中,想要改变对方是非常困难的,不如先试着培养自己成为安全型的依恋人格。 这是正道,改变自己都这么难,还想改变别人,醒醒吧,唯有发力在自己身上更便捷有效。 菲利普·谢弗(Philip Shaver),他们发表了一篇题为《浪漫的爱可以看作依恋过程》的论文,这标志着依恋理论从儿童研究领域,拓展到了成人领域。哈赞和谢弗开发了一种自评工具,目的是用来区分情侣关系中的依恋类型。 依恋人格测评工具有些粗糙,必竟只有2个维度。但内于简便,广泛应用,得到普遍认可。(1)心理学家艾斯沃斯的依恋类型理论,把人的「感情模式」分为三种:回避型依恋人格、安全型依恋人格以及矛盾型依恋人格。  (2)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个体无法和恋人建立起正常的依恋关系,与恋人亲密令其感到有些不舒服;20% 这种人格可能适合做僧人或尼姑,但是遇到真爱修练回安全依恋人格也有可能。 安全型依恋人格的个体既能依恋恋人,又能信任恋人;人群占比60% 矛盾型依恋人格的个体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是真爱自己或不想与自己在一起,在恋爱中容易与恋人发生争执。 占比20% 催命CaII者就是典型矛盾型人格。(3)如果你是回避型的情感模式,我们建议你要努力试着去信赖他人; 如果你是矛盾型的情感模式,学着收敛自己的控制欲,给彼此独立的空间。 儿童依恋与成人依恋的关系 类似。未经证实的观点成人依恋关系与儿童依恋关系正相关。 现在一般认为,良好的成人依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有亲密接触的意愿,在长时间分离时会体验到焦虑;②在压力和感受到威胁时,会向依恋对象寻求支持;③从依恋对象处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帮助自己建立起对外界事物更为开放的信任感。 这个要好好磨合,小十五年的耐心要有。

上一篇我们讲了回避型依恋人格,现在来介绍第二种同样从童年不安全依恋关系发展而来的一种人格特质——焦虑型依恋人格特质。 同样会从四个角度来讲解,表现,原因,如何和焦虑型对象相处,以及如果自己是焦虑型依恋又应该如何改善。很多家长面对焦虑型依恋的孩子也会反映疲惫不堪。这种让养育双方都感到痛苦的状态,一方面是孩子的焦虑和愤怒,另一方面是父母的厌烦和内疚,因为安全感的缺乏,孩子非常担心父母忽然离开,害怕被抛弃,父母会在孩子特别粘人的时候感到厌烦,又会在离开孩子的时候感到内疚,双方的情绪互为支撑,长久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从根本上阻碍双方在亲子关系里体会到长久的放松和安全。 这个焦虑型依恋的孩子慢慢长大,在没有更深刻的安全感建立的前提下,会自然而然形成焦虑型依恋人格。成年焦虑依恋人格特质有下面这么几种典型表现。 一旦陷入感情,焦虑依恋的人有个内在声音,这个内在声音会说:“我想亲近你,但我不确定你是否想在情感上接近我。”“我想经常和你在一起,或者经常与你联系,请你向我保证你的爱和承诺。”                      他们常常感到自己对关系能否持续感到焦虑,会担心伴侣离开,会怀疑对方是否爱自己,就像自己给对方的爱那样。              他们迫切需要对方向自己保证ta的爱,也想知道是否自己身上有什么问题会让对方失望。 研究表明,父母之间关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会让不同依恋模式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换句话说,就是孩子会模仿他们父母的回避或者焦虑依恋策略,再加上角色身份认同,以及孩子和父母不同程度的亲密度,都会让我们看到痛苦的代际传递。 这么说可能还是有点难懂,举个例子。    被这样的依恋系统耳濡目染,孩子成年后要不成为一个不断努力付出奉献自己,但同时也常会感到悲哀,愤怒,绝望和充满抱怨的成年人。                                          要不成为一个不断逃离亲密关系,逃避家庭事务,一心一意想要追求事业成功的成年人。又或者成为两种模式都有的成年人。 此外,研究还发现,父母养育子女的做法往往反映出他们小时候与自己父母一起生成的特定依恋模式。因此,与自己的父母存在焦虑依恋的孩子长大后,面对自己的孩子也会有既焦虑期盼又有愤怒指责的双重感受, 他们在自己身为养育人之前,曾接受过非常不可靠和不稳定的养育方式,内心往往有着强烈的 情感饥饿感 ,也更容易将这种情感饥饿感与对孩子真正的爱混为一谈。 在为人父母后,这种因为情感饥饿感而给予孩子的巨大关注和对孩子错误的极度不接纳,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和麻木,这些父母可能过度保护,或者可能有了孩子就完全不再尝试去建立和拥有自己的生活。            或者过度专注于孩子的外表和表现,极其在意别人怎么评论自己的孩子。他们也会频繁的打破孩子的个人边界,侵犯孩子的隐私,践踏孩子的独立性。                            比如不准孩子和自己的朋友玩,如果父母不喜欢这个朋友的话,这些都是非常常见的打破边界的方式。 被这样对待长大的孩子,很多时候心中是相信父母是爱自己的,他们无法准确识别出情感饥饿感和爱之间的区别。因此也会用情感饥饿的方式去对待伴侣,成为典型的焦虑型依恋人格特质。                                  虽然同样是缺乏安全感,回避型依恋的儿童的父母是持之以恒的不给予回应,持之以恒的否认和拒绝孩子的脆弱性,和他们不喜欢不接纳的消极情绪。因此这些儿童之要学会完全回避自己的脆弱性就可以得到其他方面的发展。                                          而焦虑型依恋儿童的父母则是过度关注孩子,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以至于成年后的焦虑型依恋人格显现让他们更容易进入高度自我质疑,愤怒,委屈,困惑,和迷茫的痛苦处境中。在后面的我们会分享焦虑型依恋模式不仅会让一个人更容易拥有焦虑的人格特质,它还和高控制型人格,低自尊,高度自我怀疑等等这些特征有关联。                            因为早年养育人教养方式的不当和代际传递的焦虑依恋,让焦虑依恋人格的人内心充满被抛弃的不安感,所以对另一半会越抓越紧,常常过度付出。                            但这种过度付出的背后藏着希望对方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回应的期待,结果因为这种付出给对方造成很大压力,把对方越拖越远,反过来又印证了自己会被抛弃、会被遗弃的感受。以下是你可以尝试做的事情,来帮助自己拥有更稳定的依恋模式和安全感受。 焦虑型人格特质拥有强大的改变动力,这也让他们在面对虽然常感辛苦的改变工作中,更容易投入长时间的练习,也因此更容易获得显著的变化和自我成长。 关于焦虑型人格特质就讲这么多。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第1,焦虑型依恋人格的典型特征是因为害怕被抛弃于是奋力去抓取;第2,焦虑型依恋人格的形成与父母的情感饥饿感有关;第3,如果你的伴侣是焦虑型依恋人格,需要用平衡和一致的方式去表达爱,不要忽冷忽热,持续地去关心她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学会用适合的爱语来表达爱;第4,如果你自己是焦虑型依恋人格,请尽量找一个安全型依恋的人来作为自己的伴侣,当痛苦的情绪出现时,试着允许自己短时间内走出情绪,同时开始记日记,在情绪平静的时候来重新审视自己,最后,任何一份高质量亲密关系的建立,都需要很多时间,耐心,和经历,请记住这一点。

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培养研究论文

01关于缺乏“安全感”的概念:

其实孩子缺乏安全感,主要是童年时期没有和家长建立“安全型依恋”。

很多家长可能会有疑惑,究竟“安全型依恋”是什么?建立了“安全型依恋”,就能让孩子有安全感吗?

教育家安恩沃斯做过一个“陌生情境实验”,研究发现:儿童的依恋类型可以分为三种,焦虑-回避依恋型、安全型依恋以及焦虑-抗拒型依恋。

▼依恋类型:

1)回避型依恋:

这种依恋型的孩子,与母亲处在比较疏离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对母亲的依赖程度低。

母亲在身边或者不在身边,孩子都是一个状态。

如果母亲刻意表现出要亲近的样子,孩子甚至会采取回避的态度。

而且,孩子觉得焦虑时,母亲的安慰根本不能让使其觉得宽慰。

★具体实例表现:

6岁的周周是个非常“独立”的小孩,平常不哭不闹,别人家孩子要求父母买这买那时,他却只要有部动画片就可以打发所有时间。

大人都夸周周:“这孩子真乖,我家孩子要是有这一半好,我就烧高香了。”

周周妈听到夸奖非常高兴,每到这时就想对孩子好一点,比如摸摸头,抱一抱孩子。

可孩子根本不领情,拒绝妈妈的拥抱。而且周周受委屈时,妈妈想要安慰也是这个态度,有些难以看透。

2)抗拒型依恋:

孩子遭遇陌生的环境,不愿意主动进行探索,没有母亲陪伴在身边,会感觉到焦虑,即使母亲回来,情况也不会好转。

表面上是母亲没有找到正确应对孩子的方法,实际上是孩子对母亲的接触产生了抗拒心理。也就是说,他们并不认为母亲是“安全基地”。

★具体实例表现:

小黄在小区荡秋千,妈妈离开那会儿,有只小黑狗在附近打转,小黄觉得非常害怕,妈妈又找不到,非常焦虑难安。

妈妈回来的时候,赶走了小黑狗,小黄还是觉得害怕,抱住秋千不肯放手。妈妈安慰时候,孩子根本听不进去,脑子里仍旧全是那只小黑狗。

3)安全型依恋:

这样的孩子把母亲当做“安全基地”,一旦进入陌生的环境,如果母亲不在身边,他就会放弃对陌生环境进行探索,并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不安,用大哭表达情绪。

这时外人的劝慰会有效果,但母亲的安慰更有效。

只要发现母亲陪伴在身边,孩子就有勇气重新往前行进。

★具体实例表现:

小花正在学骑自行车,妈妈临时有事,拜托小哥哥照看妹妹一会。

结果妈妈刚离开,小花就摔倒了,小哥哥把小花扶起来,还安慰了她,可小花还是忍不住哭。

直到妈妈回来,告诉她:“不要哭了,给你买冰激凌吃”,才停下来。

休息一会儿之后,孩子又高高兴兴地重新骑自行车了。

可以看出,这三种儿童依恋中,安全型依恋比较稳定。其他两种类型的孩子,都对母亲不够信任,导致依恋的质量较低。

属于这两种依恋类型的孩子,最明显的表现是“黏人”。而一般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就很“黏人”。

02“依恋”对孩子的影响:

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指出:在和母亲相处的过程中,婴儿将发展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或认知图式。

小时候形成的依恋类型会影响人的一生,包括看世界的方式,以及人际交往的建立。

比如会怀疑自己能不能获得爱情,或者是不是伤害了别人,顾及到了别人的感受等。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健康人格模型的第一阶段,特指0-1岁的孩子,是基本信任感和基本不信任感的建立。

这个阶段父母需要主动努力,让孩子产生依恋、信任感,不要觉得就算不建立“安全型依恋”,也不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建立“安全型依恋”,对塑造孩子的自我人格有重要作用。

①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创造力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可以成为聪明且自我努力的人。

②人际交往能力得到锻炼,能够灵活变通,会很快适应社会。

既然“安全依恋型”孩子有这么多优点,家长要怎么做,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呢?

约翰·鲍比把依恋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父母可以分阶段对孩子进行培养。

1)前依恋阶段(出生到6周)

这个阶段的孩子不会表现出“差别对待”的意识,对母亲或者陌生人都不会太亲近,还没有形成依恋的情感。

想和孩子建立亲密联系,父母可以多抱孩子,用温柔的语气和孩子说话。

心理学家提出,拥抱带来的舒适感是形成母婴依恋的基础。

出生6周的孩子还不会说话,只能用哭表达诉求,父母理解孩子哭的含义,就能得到孩子的青睐。

孩子饿了或者听到噪音,都会觉得不适,这时父母要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多哄孩子,让孩子知道你是在关心他。

2)依恋形成阶段(6周至6-8个月)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感知能力,父母要照顾孩子的感受。

孩子会怕生,父母要帮助孩子克服见到陌生人的恐惧。

比如带孩子到外面去散步,要见到很多陌生人,出去之前可以提前告知孩子。

如果孩子还是觉得害怕,可以带孩子适当远离陌生人,不让他们亲近、拥抱孩子。

3)“清晰的”依恋阶段(6-8个月,18个月到2岁)

6-8个月时,孩子会开始表现出对母亲的依恋状态,妈妈离开时会大哭,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

18个月-2岁时,孩子变得更懂事了,不过对母亲的依恋并没有减少。尽管知道母亲不会真正离开,但还是会用大哭表达与母亲分离的焦虑。

这时,孩子经常会对妈妈撒娇,想确定“我是被妈妈爱的”。自己明明可以动手做的,还是会依赖母亲,只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妈妈要做到给孩子肯定的回应,才能让孩子充满安全感。

4)互惠关系的形成(18个月-2岁 未来几年)

互惠关系形成的时候,孩子已经掌握语言技巧。他会通过向母亲不断提问,来获得认识世界的答案,为了表达对孩子的关爱,父母要尽量回应。

构成健康的安全型关系,最好的方式是主动提供,在孩子没有说出需求时,询问孩子是否有这种需要。

这种有意识的关怀,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

成为合格的父母,需要一个学习过程,孩子不断成长,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父母要及时发现,并且解决问题,才能让孩子身心都健康。

早期依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们一般提议儿童早期应该是有父母来带孩子父母带孩子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让他们觉得父母是最可靠的,并给他们感情支持。就算工作,应酬太多,也要抽出时间与他们建立感情枢纽。

048培养安全型依恋风格的策略减轻黏人或回避倾向的第一个策略就是表达感激之情。研究结果显示,经常表达感激之情的人拥有更加丰富的社交生活。这可能是因为表达感激会让人结交更多的朋友,从而减轻黏人或回避的倾向,培养出安全感。研究人员将“感激”称为“发现–提醒–绑定”情感。之所以说“发现”,是因为感恩之心能让我们发现或者确认谁最终能够成为我们的好朋友甚至终身伴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怀有感恩之心的人通常更受大家的喜爱,我想这也应该没什么好惊讶的。之所以说“提醒”,是因为感恩之心能够提醒我们关注朋友或者伴侣的优点。而之所以说“绑定”,是因为表达感激有助于约束处在关系中的人。性,即认识到每个人都会经历困难和失败。这种观点可以让你感到自己与他人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增加安全感,减轻黏人或回避的倾向。自我同情练习能够增加安全感的另一个原因是它能解除我们的威胁系统(该系统与不安全感和防御机制紧密相关),激活自我安慰系统(与安全型依恋紧密相关)。另一个有助于减轻黏人或回避倾向的练习是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你可能还记得,自我同情的要素之一就是共同人 除去表达感激和自我同情之外,还有一个策略能够培养安全感,减轻黏人或回避倾向。这一策略是我们第六章的主要关注点,也就是幸福习惯:表达爱与给予的需求。

幼儿依恋类型论文期刊

下面就是标准的论文格式: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按照上边的论文格式来写,可以使你的论文更加容易被读者了解,被编辑采纳。

幼儿依恋的类型的话,一般就是,对宝妈的一个依恋,还有救就是对宝爸的一个依恋,至于特点的话,就是感情比较的真挚,而且时间比较长

我也不知道啊,所以爱莫能助啊!!

对于养护人,就是经常照顾他那个人,如果看不见养护人,就会哭闹害怕,总是要呆在他的怀里,什么事情都要一起去做。

mbti人格类型研究论文

一言概之,九型人格看的是人性的本质,MBTI看的是行为习惯。

(建议根据实际了解的情况进行补充)

A、实施难度

(1)、九型人格难在人性本质难以捉摸。

例如,一号人格重在完美,本质是“外界对其进行全方位评价时难以挑剔”。而如果他成长的环境是对他的要求是“志当存高远”+“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他的习惯就会很明显地凸显第三型特质,而第一型的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特质在测试中和甚至是平时的行为难以观察到。

(2)、MBTI难在,习惯除了收性格影响之外,也受主流意识的影响。

例如,本性中倾向于通过内省,自主思考/感受的人,因为外界对其有“外向、开朗”的要求,并进一步地在他成长过程中向他展示外向性格的优势,他仍会倾向于通过内省来认知世界,但也会开始有测试题中常提及的“喜欢待到聚会最后”、“喜欢到人多的地方”等行为。但他并不会习惯将重大问题的解决依赖于他人的思想,而是信赖自己的分析/感受;也不会有“先做再说”的对外界的连续尝试的行动习惯、而是追求稳扎稳打一击即中。

另外,MBTI中第二维度的N与第四维度的P在行为上有相似之处,难以界定,有时候测试者会因为自己的“N表现”而在测试中对“P答案”表示Yes。这都是因为MBTI试图通过浅层的习惯界定深层的心理。

B、信度效度

不太清楚这个标准的意思,暂且界定为分析结论的可信度和建议的有效性,错了请在追问提及矫正。

九型人格:

如果能从一个人的价值观(最好结合他有印象的经历分析,另外,佛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不足取,已被现代神经科学验证为伪科学)入手,确定该人的基本欲望、基本恐惧等条件,在结合测试结果分析,可信度会高一些。否则单纯以九个分数的最高分将人定为某个类型,太过武断。有时,一个人的人格真正所属的,是分数第二或第三高的类型。例如我在A部分提到的情况。

而建议的有效性,最好能结合测试者的实际。例如,一个人如果对IT产品兴趣浓厚,但测试结果属于第二型(暂假定测试结果准确),因而建议他从事医疗、社会工作等,那这个建议真的是读死书的建议。建议测试者从事提供IT解决方案事业中,与用户接洽、客户资源管理等职位,才是切合实际的建议。

MBTI:

判断一个人同时具备多种类型的性格,更符合实际(尤其是中国的氛围,对个性鲜明不提倡,大家对外国的个性鲜明的赞扬,更多地带有一种猎奇和对国内情况的不满)。

和九型人格的效度建议一样,要针对测试者的实际情况。例如,大多对ESFJ型的建议是医疗,但如果对方对IT感兴趣呢?(这是我一个朋友的实际情况)建议往销售方向。

C、附图一张

例1:偏重内省/分析与“知识/知道”的人格第五型,在具备I与T的MBTI类型中跟常见。

例2:偏重外界规章、自身道德原则与理智、分析的ISTJ,在“不可挑剔”第一型和“不带情感地分析”第五型这两方面体现地比较明显。

这幅图有部分地方不够严谨,加之为外国人根据外国习惯总结,因而应该稍加处理。

可再多选几种进行分析。

D、如同开头所说,就九型人格侧重人性本质,侧重人的基本追求和基本恐惧,而MBTI侧重人的表面习惯及显意识。两者结合,通过人性的本质探寻表面习惯的由来,对人的分析将更加透彻。

鉴于你是要论文,估计是要马上获得结果的,所以不建议再看《天资差异》《请理解我》等书籍,上传一份总结过的分析文档,里面罗列很多关于这两种心理分析方式的主流观点,当然,因为多数是外国人的观点,一小部分得根据实际情况做改变。

MBTI性格类型说明:●开放型这类人喜欢交际,能够和任何人自由交往,他们通常都很外向,而且喜欢参加各种活动。他们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而且很容易受到新环境和新观念的吸引。他们的优点是热情开朗、友善真诚、乐于助人、兴趣广泛、适应力强。他们的缺点是不善于处理负面情绪,容易冲动,对于挫折或者失败,有逃避和退缩的习惯。

所谓“性格”,从心理学上讲是关于个人外部行为倾向的内在、统一的解释,是人与生俱来的稳定、独特的心理特质。不同的性格表现为不同的处事方式,在人际交往中性格的差异往往成为误解、摩擦甚至冲突的导火索,在工作中性格还制约着个人能力的发挥。 同时,性格类型深刻影响着我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决策的动机、工作中的行事风格,乃至人际交往中的习惯与喜好。 每一种性格类型都表现出独特的行为特征,具有各不相同的能力优势与局限,另一方面,在一个团 队中可能聚集着各种性格类型的成员,不同性格类型的碰撞与对话最终将合成整个团队的性格。 MBTI人格类型理论正是能够向我们揭示出性格类型的多样性和由此导致的不同个体之间行为模式、价值取向的差异性。 MBTI是什么?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一种迫选型、自我报告式的性格评估工具,用以衡量和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做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性格类型。 它成形于上个世纪中前叶,以瑞士心理学家Carl Jung的感觉与判断理论为基础,由美国的Katharine Briggs和lsabel Briggs Myers母女积毕生精力探索而成,并且在近30年中迅速成为心理学界企业管理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热点。 MBTI把性格分析4个维度,每个维度上的包含相互对立的两种偏好: 外向 Extravertion — 内向 Introvertion 感觉 Sensing — 直觉 iNtuition 思考 Thinking — 情感 Feeling 判断 Judging — 感知 Perceiving 其中, “外向E——内向l”代表着各人不同的精力(Energy)来源; “感觉S一直觉N”、“思考T一情感F”分别表示人们在进行感知(Perception)和 判断(Judgment)时不同的用脑偏好; “判断J—感知P”针对人们的生活方式(Life Style)而言,它表明我们如何适应外部环境——在我们适应外部环境的活动中,究竟是感知还是判断发挥了主导作用。 按照MBTI功能和态度不同,把人格类型划分为四种,分别是传统主义的SJ型、玩乐主义的SP、理想主义的NF型和理性高知的NT型。 下面,我们通过不同场景来看,不同性格类型偏好的人各自的行为表现和性格特征是怎样的,而你又更偏向哪种人格类型呢?01、行为举止差异 SJ得体:内心传统,言谈举止讲究大方得体,符合常规礼节和大众审美标准,行为看起来很本分; SP优雅:内心想把别人的目光吸引过来,言谈举止有表演的内涵——追求优雅和美感; NF个性:言谈举止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追求个性表达是为了做自己; NT聪慧:言谈举止带有浓烈的学术、专业、学识和智慧气息,只为追求真理。 02、婚姻观差异 SJ:婚姻双方应该是分工合作的关系,应该各自认真负责好各自的职责,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SP:认为婚姻双方是彼此的玩伴,最关键的是开心和快乐,尽情享受来自感官上的各种刺激; NF:追求灵魂伴侣的感觉,渴望价值观高度一致的婚姻; NT:讲求婚姻双方要势均力敌,关键是思想境界要对等,才能有效交锋和碰撞。 03、天性偏好判断 SP:喜欢享乐,容易满足,而且非常乐观。 SJ:恪守传统,崇尚等级地位和权威,喜欢提前计划(认真准备),勤奋而坚韧。 NF:生性敏感而友善,喜欢宗教、伦理、充满灵性的事物。 NT:天生理性而冷静,总是质疑权威,喜欢研究理论,擅长建立系统和模型。 04、常规的交流方式差异 SP和SJ说话偏好“具体”——阐述事实和细节,说自己的过往经验,平铺直叙; NF和NT说话偏好“抽象”——喜欢概括,喜欢做比喻或虚构,喜欢类推归纳。 05、行为方式差异 SJ和NF:首先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能被大家所接受,其次才是考虑行为是否高效。 SJ——更喜欢与大家的步调一致,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传统和常规标准; NF——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主流社会伦理道德标准; SP和NT:首先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能高效达成目标,其次才会考虑是否被大家所接受。 因此,必要时SP和NT可为目的不择手段(管它别人怎么看我,达到目的就行)。 06、具体行为方式差异 SJ:关注现在,追求稳当,交流方式或说话内容具体,顾及自己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行为方式是否符合传统; SP:关注现在,追求自由和冒险,交流方式或说话内容具体,采取行动时首先考虑是否利益最大,而不在意别人怎么评价自己的做事方式; NF:关注未来的可能性,追求活出自我,交流方式或说话内容抽象,采取行动时,认为“自己采取的手段要符合伦理道德和被大家称赞”是第一重要的——认为被认可很重要; NT:关注未来可能,追求不断求知、自我完善,致力于把自己打造成学术精英。 07-为什么SP和NF是完全相反的两种气质类型? SP:关注的焦点是当下,此时此刻;交流方式是具体事物和细节;采取行动时,首先思考实用性,然后再思考别人会怎么看。 NF:关注的焦点是未来;喜欢抽象的交流方式;采取行动时,首先思考别人会怎么看待自己的行为,其次再思考是否高效。 08-NT和SP气质特征对比 二者均为实用主义者,都以「高效解决问题或达成目的」为做事准则 首先,二者都不像SJ和NF那样受传统、规则和道德的限制; 其次,二者更不像SJ和NF那样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但是,二者又有具体区别: 其一:NT侧重于借助“理论、模型、科学、技术”来决定采用什么方法完成任务; 而SP侧重于凭借“过往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掌握的具体技巧”来决定用什么方法完成目标。 其二:NT在行动之前会想清楚工具和方法的本质,然后想透前因后果再行动, 而SP倾向于迫不及待地行动,行动以后发现没有效果再立马换一种方法。 其三:在行为动机上,SP讲求的是最好的效果呈现(美感),NT则注重最高的效率。 因此,为了获得最佳效果,SP可以不计代价地投入(不顾效率),而NT通常不会如此,NT讲究投入与产出的最高性价比。因此,可以说,SP主要靠实际经验和技巧立足——战术(实践);NT主要靠理论知识和思辨取胜——战略(理论)。 09、分别追求怎样的快乐,逃避怎么样的痛苦? SJ:追求实实在在的安全感和物质保障,逃避冒险或挑战传统的思想和行为; SP:追求实实在在的感官刺激和欢愉,逃避一切阻碍自由的因素; NF:追求自我理解和崇高的道德节操(也是NF的自尊来源),逃避一切不能成为圣贤的思想和行为; NT:追求思想的进步和智慧的提升,渴望自己能够聪明过人、才智过人,逃避一切阻碍追求真理和自我成长的要素。 10、分别喜欢怎么样的工作环境(适应性差异)? SJ:最喜欢制度严明完善、层级结构清晰、稳定的工作环境; SP:像变色龙一般,适应能力最强。最喜欢自由、有趣的工作环境; NF:最喜欢像一家人、像兄弟姐妹一样,彼此互助互爱的工作环境,讨厌冷酷冰凉的制度和森严的层级结构; NT:最喜欢需要发挥聪明才智、充满着挑战和竞争的工作环境,希望能与优秀的人共事,嫌弃弱者,或对弱者没耐心。 11、SFP和NFP的性格特征差别? 有很多伙伴分不清楚二者的差别,二者是两种完全相反的类型! 从气质类型的角度而言,前者SP属于享乐者,后者NF属于理想主义者。 1、从行为表现上而言,最大的差别在于“SP倾向于冲动、不计后果”,“NF常常犹豫不决,思前想后”; 2、从价值观层面而言,NF非常珍视道德感,而道德感在SP的价值观里则可有可无; 3、从交际水平而言,NF明显强于SP,且NF喜欢社交(外交家人格),相比于NF和其他两种类型,SP则是最不喜欢社交的气质类型。 12-SP与SJ的创造性对比? SP是玩转各种工具的“手艺人”,钟情于“玩弄”各种工具。 因此,SP使用工具时,只顾怎么用才能更快解决问题。比如SP认为菜刀“是刀、是铁、是锋利的东西”,只要有需要,完全会将其用在不同的地方,使其功能大大超出菜刀的范围; 而SJ则认为菜刀就是菜刀,主要功能就是切菜用的,通常不会拿去做其它用途,也会为“SP使菜刀变得不再是菜刀”感到不可思议,惊讶不已。 因此,我们可以粗暴地这样定论:SP喜欢快准狠,不管使用什么方式,目的只有一个:把老鼠给抓到。而SP的这种方式,会让SJ想想就觉得惊心动魄:太冒险了,我得按规矩来,按常规走。 未完待续,下期内容更精彩。- END -公众号ID:生涯规划与心智成长(EmilyDONG_2016) 知乎、、豆瓣、壹心理ID:Emily DONG

儿童依恋毕业论文

早期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实际上大部分对母亲或者是其他亲人的一些依恋,对他来说实际上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让她更有安全感

好些的,我写过。要有新意,就是要从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出发,在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提出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或者虽已提出来,但尚未得到定论或者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只要自己的论文观点正确鲜明,材料真实充分,论证深刻有力,也可能填补我国理论界对某些方面研究的空白,或者对以前有关学说的不足进行补充、深化和修正。这样,也就使论文具有新意,具有独创性。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中一群特殊群体,在社会中引起了的重视日益凸显,这个特殊群体至多以引起社会中诸多问题,源于其群体成员均为儿童。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论文篇一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讨》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摘 要: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流动,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急剧增加。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留守儿童自身等方面还存在问题,要解决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就必须完善社会政策,动员多方力量;提高办学水平,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氛围;强化家庭教育,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环境;加强自身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感。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70-01

1 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育水平低下,监督管理不到位

在河南省农村,很多地方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较差,无论是教学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是很薄弱的。一些农村的中小学里甚至只有最基本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文化课,音乐、美术、计算机、体育等方面的授课老师十分缺乏。有的学校只有几个老师,一个老师要教授多门功课,老师的教学负担十分沉重,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再去多加关注留守儿童,学校也很少对留守儿童进行个别关怀,对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教育内容单一

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一生中最基本的教育,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外出打工或至少有一方长期外出,减少了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而且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内容过于单一,基本没有美术、音乐等有助于其全面发展方面的教育内容。只有少数老人教孙辈一些简单的手工、儿歌或是讲一些民间故事,很多故事还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很难起到教育作用。

留守儿童普遍学习成绩差,自律性差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管理的疏忽,留守儿童觉得自己得不到重视,因而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以河南省为例,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8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留守儿童大多年龄较小,缺乏自律意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诱惑缺乏抵抗能力,成绩越来越差,又会受到老师的训斥,同学的孤立,使他们感到自卑,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2 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校方面

首先,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地区多为贫穷地区,这些地方师资力量缺乏,学校除了常规管理之外,很难对数量众多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监管。其次,教师育人缺少关爱。教育部对那些偏远贫穷的农村学校的投资少之又少,学校的发展缺少资金上的支持,甚至拖欠教师工资,这就直接导致老师的教学热情减退,很难全心全意地去教学,教育质量也会随之下降。

家庭方面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留守儿童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影响了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信任,甚至对父母产生误解和怨恨。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新的家庭环境基本分为隔代监护、上代监护、无人监护三类。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在选择监护人时没有考虑自己孩子的自身情况以及监护人的教育能力、经济能力等因素,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频出问题的现象屡见不鲜。

自身方面

首先,自信心不足。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长期下去,问题压在心中得不到解决,因而较非留守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其次,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上难以得到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再加上他们年龄小,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自我约束能力差,明辨是非能力不强,留守儿童容易产生道德行为偏差。

3 解决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

完善社会政策,动员多方力量

要强化政府职能,将各项任务落实到人,认真贯彻落实《宪法》、《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文件,使农村留守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多出台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如加快户籍制改革,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减免学杂费、书本费等。要充分发挥妇联等组织的作用。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亲情与关爱,借助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使社会各界都更加了解留守儿童,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

提高办学水平,为留守儿童构建良好的氛围

学校应该多吸纳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创造积极的条件,为老师提供各种培训的机会,鼓励老师在提高文化水平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此外,还要加强老师和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老师不仅要在学习上给留守儿童多作指导,在生活上也应多加关心,在情感上多加激励。老师要善于发现留守儿童身上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以增加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强化家庭教育,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环境

首先,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对子女的教育质量不重视,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读书没有用,觉得还不如让子女早点打工赚钱。针对这些家长的教育观念的偏差,应加强对家长的教育与培训,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其次,选择合适的监护人。家长在选择监护人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果自己子女自律性较好则可以交由祖辈监管,如果自律性差的,应安排在孩子心中有影响力、有威信的其他亲属作监护人。选择其他亲朋好友作监护人的,应选择那些有一定教育能力,同时家庭负担相对较小的。

加强自身教育,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感

首先要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学校可以让一些成绩优秀的留守儿童作演讲,分享自己的成功经历,唤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校应该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充分发挥留守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培养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蒋笃运.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2008-7-19(3).

[2]徐宏升.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5):75.

浅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论文篇二

《浅谈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农村的绝大多数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加,然而这些农民工的子女们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而留在了农村读书。近几年来,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日益凸现。然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涉及到一系列问题,其中教育问题尤为重要,这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做了相应研究,以减轻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压力,帮助农民工解决进城务工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经济及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农村

一、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社会中一群特殊群体,在社会中引起了的重视日益凸显,这个特殊群体至多以引起社会中诸多问题,源于其群体成员均为儿童。在儿童成长正需要父母陪伴教育的时期,其父母却到城市务工。虽然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在城市务工改善了家庭生活环境,但在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孩子本身的个人成长都是无限隐患。

现在儿童的发展空间巨大,并且在社会成熟的影响下,儿童的认知及思维潜力都是无限的,儿童接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其将来发展,并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有序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间,由于父母的监护不到位,教育不到位而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关乎我们社会的未来的发展,其中最凸显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

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在于家庭环境及家庭的完成性,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和孩子处于长期分离状态,造成了孩子长期处于被孤儿状态,这样一定会给孩子带来自闭胆小、情感沟通不畅、消极冷漠等不同程度的影响。

1、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较消极。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不在身边,家庭的不完整行给孩子带来孤独及不安全感,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是其他情感多不能替代,这让孩子产生消极的情感态度,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家庭的情感完整。

2、农村留守儿童的认知程度上存在偏差。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偏差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留守儿童的认知偏差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并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1]。

3、农村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研究表明,农村留守经历对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不良影响,容易使他们产生人际关系障碍。具体表现为对人冷漠,人际信任度低,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人交往退缩畏惧、自卑孤独或目中无人,常常游离于群体之外[2]。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因素

1、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孩子出生后,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第一位老师就是父母。在孩子的启蒙阶段,父母是给孩子树立权威性的最好时间,这个权威性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之处,这期间对孩子的性格、品格的形成和培养有着无可厚非的重要作用,如果只靠学校的教育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长时间没有父母陪伴的儿童会对父母产生怨恨,甚至会对社会产生报复心理,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对这一点的认知度也不高,有些父母也会一味的以为学习就是学校老师的工作于自己无关。有些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留给家里的老人管,不了解孩子的生活及学习状态,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就成了问题学生,就是家庭及社会的负担。

2、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是留给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教育,这就形成了隔代教育。隔代人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比较低,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其中有不少年老体弱的监护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管教,有些就是想管教也无能为力。这样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同时,农村留守儿童与隔代老人代沟差距较大,难以形成情感、语言上的沟通,从而造成性格孤僻。

3、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欠缺。农村学校的教师大多配备的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对于科学教书育人的理念甚是缺乏,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更是效果不佳。而老师对于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没有从家庭背景、心理状况等方面深层次的分析,造成对整体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当,管理方法不当,因此留守儿童的叛逆心理加强,甚至难以管理,此时教师对学生失去信心,放任不管。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扭转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在学校上学期间,学校应承担起与留守儿童沟通并疏导他们的作用。父母不在身边带给孩子孤僻胆小的性格。教育他们应该学会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勇敢面对、积极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种良好的心理弹性也会减弱父母外出打工带来的不利影响[3]。

2、农村学校可设立寄宿部。农村留守儿童大都是父母不在身边,与隔代老人难以沟通和倾诉其所想,所以建立寄宿制的学校可增进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学校教师又可随时看管。国外研究发现,更换看护者、寄养方式等会改变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依恋质量[4]。

3、社会各界应做好爱护留守儿童的工作。政府应在农村加大小学及初中的建设力度,建立寄宿制学校,大量收取并做工作予以家长让其孩子住校,在父母外出务工期间切实为他们解决儿童生活及学习上的问题。鼓励每一位农村留守儿童努力学习,让其感受社会的温暖。

参考文献:

[1]王晓丹,陈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认知偏差的比较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7-61

[2]王丽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11):59-60

[3]叶曼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67-69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导语:“教育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为高尚的情感,它不是狭隘的情感,也不是个人知觉情绪的反映,它超越了亲情、友情、甚至是爱情。下面是我分享的学前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范文,欢迎阅读!

一、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一、"教育爱"的含义:

教育爱是发生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与幼儿之间一种自然的普遍的关注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的爱,这种爱的发生是无条件的。由于幼儿目前幼儿教师绝大多数为女性教师,所以教育爱又含有母爱的成分,学前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这一阶段的幼儿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和依恋成人的心理需要,所以就需要幼儿教师以母亲的博大的母爱去包容、理解、教育幼儿。教育爱要源于母爱,但又区别于母爱。它需要教师理智地去爱,而非溺爱。教育爱更是一种无功利性地、恒常地爱。

二、研究的意义:

1、教育爱对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根植于爱的,“教育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灵魂。“教育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为高尚的情感,它不是狭隘的情感,也不是个人知觉情绪的反映,它超越了亲情、友情、甚至是爱情。它是一种自觉的、真诚的、无私的、而且是普遍持久的。它是理智的,具有指向未来的性质。“教育爱”正是这些品质的综合体。它体现了教育者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一种崇高精神。儿童是未来的希望,尤其是现代教育,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教育爱”显得更加重要。如果一名教师没有教育爱,那么她就不会去热爱教育事业,也就不会去爱儿童,教师和儿童也就不能融合,教育儿童的目的也就不能实现。所以说“教育爱”是一切教育活动成功的基础。学前教育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天真活泼的儿童,如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教育爱,那么幼儿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就会失去灵魂,队伍建设就会失去活力,也就无从谈论教育改革了。这关乎儿童的未来,甚至是国家的将来。所以说教育爱对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2、当前幼儿教师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毕业班学生有一定的关联。

当前幼儿园中还存在一些幼儿教师“体罚”幼儿,“精神责罚”,忽视儿童需要等现象。曾报道过一些案例,浮现出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幼儿不听话,老师剪断指》一6岁幼儿由于不听老师的话被老师剪下左手食指。《老师体罚出新招,竟逼学生吞苍蝇》。如此体罚学生,正表明她(他)们缺乏“教育爱”观念,或者有的幼儿教师歪曲了对“教育爱”的理解。而有的教师错误的认为,他们打学生或者罚学生是出于“爱”,正所谓的“爱之深才恨之切”,为自己错误的行为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真是自欺欺人啊。只有看到了问题的存在和严重性,才能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马上就面临毕业,接下来就要从事和幼儿教育有关的工作,能否做一个称职的幼教工作者,就要首先看他(她)具不具备当一名教师的基本素养:爱!所以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教育爱观念的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3、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现状,对改进学前教育对学生的职业情感培养提供借鉴。

“教育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问题在教师职业专业化的今天是不容忽视和冷落的。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肩负的是教育幼儿的重任,对他(她)们进行角色塑造,确立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能够使他们理解自己的专业目标和对未来自己要从事的职业的定位。如果教师缺乏教育爱,那么她就不能真正理解教育,也就不能真正热爱儿童。大学教师用自己的“教育爱”思想来感化和传输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或者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开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素养有关的课程,有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的培养。

4、目前国内对学前教育教师教育爱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相比国外,我们做的还有很多。

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我国历史上对“教育爱”虽然有过提及,解放后虽然斯霞有过这方面的探讨,但仅仅停留在经验的总结之上,并未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有许多学者都开始关注“教育爱”问题,也作过一些研究,但大多都还是停留在经验和理论上,未能在实践和理论上作系统的研究。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的“教育爱”观念的研究,采用多种方式:访谈、问卷调查、文献查阅等手段来做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5、为教育者特别是即将面临毕业要从事幼儿教育的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儿童的新视角。

在研究的过程中,会通过和毕业班的学生,包括学前教育本科生、五年一贯制毕业生、高职毕业的谈话,和发问卷请她们填写,这也是一种让她们认识“教育爱”的重要性的途径,也会使她们从新的角度和用新的眼光看待教师的职业情感,以新的眼光去认识儿童。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昆体良已明确认识到并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他指出:“最要紧的是要建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亲密友谊,使他的教学工作不是出于完成任务,而是出于对学生的热爱。”

① 裴斯泰洛齐不仅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以身作则,充分体现了教育爱的精神。阿图尔布律迈尔指出:“在裴斯泰洛齐身上散发着一种难以形容的爱。”

②正是这种“使所有人感动的炽热的爱”促使他在逆境中奋起,百折不挠,克服重重困难,以实践其教育理念。 昆体良、裴斯泰洛齐只是初步阐述了教育爱的一些思想,却没有对教育爱进行系统的研究。对教育爱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要到后来学者了。 凯兴斯坦纳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他认为爱并不与教育相矛盾,而是教育所必需的。其次,他认为爱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他指出:“凡不能为爱他人而活着的人,就根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③再次,他将教育爱视为一些特质。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教育爱的内涵有巨大的启发与借鉴意义。最后,他已触及到了教育爱的本质问题。他在将教育爱视为一种情感的同时,也意识到了这种观念所蕴涵的一种潜在的危险,即有可能会出现“好心办坏事”或称“毒害性教育”的现象。他在强调教育者必须具备“对塑造具有个性的人的纯真的爱”的同时,也强调教育者必须“成功地实践这种爱的能力”。 凯兴斯坦纳关于教育爱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教育爱本质问题的触及影响了与其同时代及后来的学者的研究。这些学者经过深入研究,最终揭示了教育爱的本质。 斯普朗格明确认识到并揭示了教育爱的本质。斯普朗格是最提倡教育爱的人,并对教育爱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地研究。首先,他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将其视为教育的“根”, 他认为,“人类最伟大的力量是爱”。

④ 其次,他认为教育爱的本质是教师帮助学生价值可能性的实现,即帮助其成为他自己。最后,他讨论了教育爱的特征。他认为教育爱有两个方面的特征,即消极方面与积极方面:“①消极方面:不籍爱以图发生作用。②积极方面:并不意图促进别人的个别价值倾向,而是针对别人心灵的整个价值能力,使他所有的价值倾向发展。”

⑤ 斯普朗格对于教育爱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关于教育爱本质问题的探讨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关于教育爱的认识并促进了教育爱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Goldstein从实践层面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她分析了关于教育爱的研究如此贫乏的原因。

1、人们认为,教育爱太明显了,以至于无需研究。

2、人们认为,教育爱太复杂了,以至于无法研究。

3、这有其历史渊源。早在20世纪初期,儿童教师渴望被人视为专家。虽然照顾与爱(caring and love)非常好,但它们并不象科学知识那样令人印象深刻(impressive)。 因此,“爱”的研究被忽视了。其次,她非常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她以“爱的三角理论”(the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⑥为基础分析了教育爱的基本组成要素,即亲密、承诺与热情。当这三个要素全都具备了时,此时的爱便是一种“完美之爱”(consummate love)(Sternberg)。 Goldstein通过具体的实验及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具体分析了爱在教育中的作用、教育爱的基本要素等问题。弥补了实践层面研究之不足,她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资料与观点。

二、国内研究:

我国向来提倡尊师爱幼。但历史上对教育爱的研究可以说是匮乏的。虽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已经认识到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提出教育要“因材施教”,但都未能引起教育者对教育爱的重视。 解放后,斯霞总结自身教育经验和体会对教育爱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她指出:“热爱教育工作,必须热爱学生,这是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我们当教师的神圣职责。我们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从内心迸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

⑦她同时认为教育爱体现在教师的日常生活之中。 斯霞对教育爱的探索主要还是停留在对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未能在理论上对教育爱进行深入地探讨,也未从实践上去加以研究。这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她提出的“母爱教育”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在当时却受到了批判。 目前,教育爱正开始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和教育者的重视。说明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教育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一些人也在这方面做了探讨,但是,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关于教育爱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 台湾学者邓石岩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教育爱的一些基本问题。首先,他强调教育爱的重要性。他提出:“爱是人类精神成长的沃土……在家庭和学校里,爱几乎是教育的全部教材。有了爱,环境再困苦,孩子还是会健全的成长;失去爱,即使是富裕的境遇,幼小的心灵仍不免枯萎。所以我说爱就是教育的力量……”

⑧其次,他认为教育爱的本质是帮助儿童真正成为他自己。他提出:“帮助学生依其根性发展成他自己,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 教师的爱表现在慧眼识英雄上,看出每一个孩子的特质,予以启发、教导和训练......”

⑨ 再次,他认为教育爱是无条件的。他说:“爱是一种帮助学生成长的能力。它的特质是给予,所以爱是没有条件的。”“当教师的心被条件化时,就很难施展有能力或有启发性的爱。”

⑩ 邓石岩主要是从活动的角度探讨了教育爱的内涵。他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把握教育爱的内涵。

(三)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育爱思想主要研究的文献查阅,我们不难发现:首先,人们对教育爱的认识和研究是逐步深入和发展的。其次,人们对教育爱的研究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再次,人们对教育爱的认识和研究具有局限性,即受限于他们对爱的认识程度。最后,在教育爱的研究方面,我们与国外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缺乏系统的研究,而国外已领先我们很大一截。

三、研究方法:

1、 访谈法:通过对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面对面的谈话,来了解 她(他)们教育爱观念现状。

2、 问卷调查法:自己设计问卷,对学前教育毕业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得出他(她)们的教育爱观念。

3、 文献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

四、进度安排:

1、2005年6月27——2005年9月:毕业论文选题;

2、2005年9月——2005年12月20: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

3、2005年12月底——2006年3月底前: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五、论文框架:

第一章:教育爱的涵义和对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章: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幼儿教师对“教育爱”的缺失 第三章: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班学生教育爱观念现状分析 第四章:如何培养学前教育学生的师德(尤其是“教育爱”)

六、参考文献:

[1]、[台]王文俊:《人文主义与教育》,(台)五南图书出版公司民国72年版,第335页。

[2]、阿布律迈尔主编,尹德新组译,杜文棠审校:《裴斯泰洛齐选集》(第一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第67页。

[3]、[德]乔治凯兴斯坦纳著,郑惠卿译:《凯兴斯坦纳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

[4]、Eduard Spranger著,查岱山,余文堂译,孙志文主编:《人的条件》,(台)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民国72年版,第11页。

1.选题依据及研究综述

(一)选题依据

幼儿教学不仅对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教学过程的娱乐性与趣味性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儿歌由于其结构简单、语言愉悦等特点更能够为儿童所接受。从前人的研究经验来看,儿歌教学主要可以分为儿歌学习与儿歌创作等两种形式。其中儿歌的学习能够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而儿歌的创作则是对幼儿的语言理解、语言组织等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此外,此种形式更能够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就感,对其后续的学习提供必要保障。本文主要从幼儿儿歌创作的意义以及其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对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后续的学习与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研究综述

幼儿有着自身的学习心理特征与学习特点,因此幼儿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近年来针对幼儿教学的文献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幼儿教学方式研究、儿歌创作与教学模式等。

2.课题的基本内容

本文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儿歌创作小学应用进行理论分析。从理论的角度研究幼儿的学习与心理特征,并对儿歌创作教学的优势进行分析。

第二,对目前儿歌创作教学的实践现状以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三,基于存在的问题对后续的儿歌创作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对策性研究,并提出在具体实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课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本文研究重点为对儿歌创作教学法的系统梳理以及此种方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本文的难点在于相关的研究较少,此种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可以遵循。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提出儿歌创新教学法,并系统研究其在幼儿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对其教学设置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研究,能够直接指导相关的教学工作的开展。

4.论文提纲

本文研究提纲如下:

摘要:

关键词:

一、引言

研究背景与目的

研究内容与意义

文献综述

二、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幼儿心理特征分析

幼儿教学特征分析

三、儿歌创作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识字能力的作用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作用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作用

儿歌创作对培养幼儿成就感与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儿歌创作教学法构建及其注意事项

老师-学生互动模式

学生-学生互动模式

家长-学生互动模式

老师-家长互动模式

注意事项

五、总结

题目:

3-6 岁幼儿绘本阅读的偏好研究

研究的缘起

1.绘本作为儿童读物的流行趋势

绘本,是现今社会非常流行的一种幼儿读物,是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幼儿图书。绘本中的图画很精美,故事的'情节也很生动,绘本中的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对幼儿的视觉上造成了一定的刺激,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绘本中的天真、简洁的文字风格使得幼儿理解起来更加的容易,绘本以上的这些特点都很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幼儿能提起更高的兴趣去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绘本中的乐趣,绘本阅读对幼儿的语言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同时生动丰富的图画也使得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拥有更大的愉悦感,使他们感受到绘本当中艺术美的熏陶。

2.绘本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绘本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3 岁-4 岁是幼儿语音发展的飞跃阶段,在此阶段幼儿基本上可以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言,因此从这个时期开始的语音的锻炼是很关键的。幼儿阅读绘本对其语音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在语言方面,绘本对于 3-6岁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审美、情绪、情感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幼儿绘本阅读过程中对绘本的更为细致的选择问题亟待解决

绘本是一个拥有很多学科交叉的阅读材料,并且也越来越成为国内的学者研究的焦点,近年来关于绘本的研究论文越来越多,我们关注的有关绘本的内容也越来越广。绘本阅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幼儿在绘本阅读中不同的年龄段是有不同的选择的,他们也有自己对绘本阅读的偏好,研究幼儿在不同年龄段的对绘本阅读的偏好的不同可以更好的使我们对幼儿的绘本阅读进行指导,以及选择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绘本。但通过查阅各类文献资料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没有的,经过资料的查阅发现到目前为止没有研究者的对 3-6岁儿童的对于绘本的阅读偏好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的相关文献。大部分的专家学者只是停留于表面,有的只是针对一类绘本对幼儿的选择偏好进行了研究,有的只是在绘本的形式的选择上进行了一些调查,有的只是浅显的谈及了自己的观察幼儿阅读所得出的一些经验总结。在这些研究中并没有综合的从幼儿的年龄、性别上做出更细致、更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所以在这我希望经过系统的观察与分析来进行关于 3-6 岁幼儿阅读偏好的研究,做出更为清晰、深层次的成果。为幼儿的早期阅读提供更加具体有效的指导。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的对象是 3-6 岁的幼儿,3-6 岁幼儿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偏好研究对幼儿的早期阅读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研究会发现幼儿在阅读中的对不同类型的绘本的不同选择以及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对各个类别的绘本的不同选择。通过研究在我们可以再理论上更加了解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阅读规律与偏好,获得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一个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本研究可以丰富我国的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相关研究。通过探索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的阅读偏好研究使得关于幼儿绘本阅读偏好的研究更系统、更具体,丰富幼儿早期阅读的研究。

2.实践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 3-6 岁幼儿在绘本阅读中的偏好。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幼儿对于不同类型绘本的选择,在幼儿园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本研究,并在幼儿真实的绘本阅读的环境中进行观察与分析,也会在各个年龄班进行绘本的讲解活动观察幼儿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的关注点。并且会分析相关的案例了解更多、更真实的关于幼儿绘本阅读的偏好。很多幼儿园的绘本阅读都有着一定的问题,幼儿园对于绘本的投放以及不同年龄班适合阅读的绘本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并不能做出最正确的及判断给幼儿提供最好、最适合的绘本。本文的这些研究对幼儿早期阅读指导有很大的帮助,也为幼儿园的教师和幼儿家长提供了关于幼儿绘本阅读方面的指导。此研究帮助他们选择适合幼儿的绘本,也能了解各年龄段、不同性别幼儿对绘本阅读的喜好,尊重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并给与适当的指导。而且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也能优化幼儿园的绘本的资源,使得幼儿园的绘本得到更好的利用。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可以使幼儿获得更好的、更长远的发展。

文献综述

1.绘本阅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

幼儿阅读绘本幼儿的成长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3-6 岁的幼儿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且绘本阅读也会发展幼儿的情感、想象力、观察力和认知能力等,这一时期的幼儿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绘本中描绘的图画世界打开了幼儿观察和想象这个世界的窗户,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感觉到兴奋和开心。因此通过各类绘本的阅读带给幼儿的是很大的帮助,会让家长和幼儿教师发现幼儿在阅读绘本过程中所获得的进步和成长。

对幼儿绘本阅读的价值研究中,不同的专家学者所描述的关于绘本的价值是不同的,但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有的专家着重指出了绘本阅读对幼儿情绪情感的表达与心灵成长的作用如湖南肖涓老师;有的专家着重指出了绘本阅读对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和观察力方面的促进作用,如甘肃的洪海鹰;有的则表述了绘本阅读对幼儿的语言发展和良好的品德养成等方面的意义,如耿明磊老师的观点。

湖南师范大学的肖涓老师指出,绘本的图画语言为儿童呈现了一个美妙奇幻的世界。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绘本是作为儿童文化的一种呈现形式,是儿童自身世界的很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可以通过绘本进入到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成人也借助绘本获得了与儿童进行心理交流的机会。儿童本身有着自己独特的儿童文化。绘本是幼儿的好伙伴,伴随着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幼儿了解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一个“ 窗口”,而且是幼儿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绪的港湾。绘本的模式是图画与文字的结合,这种特点符合儿童思维的图景性特质,这就使得幼儿在读绘本的时候会更容易进入到绘本的故事情境当中去。

甘肃的洪海鹰指出,绘本能最大限度的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大程度的提高幼儿的听、说能力,而且很多情感类的绘本还会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情操。他还提出,绘本故事跨越了国界,越过不同的文化背景,通过不同种类不同表达方式的绘本使幼儿的想象力不断的丰富。绘本画面中的一些具有特色的小细节也会让幼儿产生很丰富的联想,这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体验不同故事情节的机会。再者,优秀的绘本创作者会

给幼儿留出极大的想象空间,为幼儿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使幼儿在在每一次的绘本阅读中都会有新的不一样的发现和体验。

  • 索引序列
  • 依恋型人格研究论文
  • 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培养研究论文
  • 幼儿依恋类型论文期刊
  • mbti人格类型研究论文
  • 儿童依恋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