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英语论文格式规范(附样例) A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题目:二号,黑体,加粗,居中,除了英语小词外,其他单词首字母都要大写;另外:除了题目外,论文中所有英文的字体均采用“Times New Roman”)外国语学院 2001级英语教育1030120011XX XXX 指导老师:XXX(学院、专业、学号、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小四号宋体字,加粗),依次排印在论文题目下,上空二行,居中)【Abstract】 This paper centers on the 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英文摘要:上空二行;题目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置于粗体方括号【】内,顶格放置;随后的内容与前面的粗体方括号【】之间空一格,不用其他任何标点符号;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不加粗;单倍行距。)【Key Words】 idiom; comparison; English; Chinese (英文关键词:题目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加粗,两个单词的首字母要大写,置于粗体方括号【】内,顶格放置;随后的内容与前面的粗体方括号【】之间空一格,不用任何其他标点符号,采用五号“Times New Roman”字体,不加粗,除了专有名词外,其他单词的首字母不大写,各单词之间用分号“;”隔开,分号之后空一格;最后一个关键词之后不用任何标点符号;单倍行距。)1. Introduction (顶格,除了第一个单词及专有名词外,其他单词首字母都不要大写;标题最后不用任何标点符号,上空两行)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 So, this essay is trying to focu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doms in terms of their essential meaning, customary usage and typical expression (Chang Liang, 1993:44; Li Guangling, 1999). (段落第一行缩进4个英文字符;夹注的标注法:出现在夹注中的作者必须与文后的参考文献形成一一对应关系;注意一个或多个作者间的标点符号,时间、页码等的标注法;另外,汉语参考文献的作者要以拼音形式出现,不能出现汉语姓氏;夹注出现在标点符号之前)2.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English idioms and Chinese idioms In English, …. And it can be clearly seen in the below examples: (1) I don’t know。我不知道。 (2) I am not a poet. 我不是诗人。 (正文中的例子以(1),(2)…为序号排列,直至最后一个例子;而①, ②…则为脚注或尾注的上标序号)…3.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idioms and Chine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idioms(正文章节序号编制:章的编号:1. ,2., 3.,…;节的编号:…,…;小节的编号为:, …。小节以下层次,采用希腊数字加括号为序,如(i),(ii)…;之后再采用字母加括号,如(a), (b),…;每章题目左顶格,小四号字,加粗;每节(及小节以下)题目左顶格,小四号字,不加粗但要斜体;所有章节的题目都单独一行,最后不加任何标点符号) …. In conclusion,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idioms …. Feng (1998) found some problems as shown in the following examples (注意此句中夹注的另一种写法): (9) We never know the worth of water till the well is dry. (10) People take no thought of the value of time until they lose it. …. 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i) …. ….(ii) …. …. 4.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References) (小四号,加粗,后面不加任何标点符号)Sanved, ed. The Oxford book of American literary anecdotes[C]. New York: OUP, 1981.常亮,“关于英语的偏离否定”[J] 。《外国语文》,1993,4:44。冯树健,“否定之否定新说”[J] 。《英语辅导》,1998,6:11。李光陵,“不完全否定浅析” [J] 。《大学英语》,2000,30:30。(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中所有文献的排列顺序:尾注:按照编号顺序。夹注:英文文献----网络文献----汉语文献,各个文献的先后以作者的姓氏字母或拼音为序,不用单独加序号或编号;每个参考文献的第二行起必须缩进4个英文字符;倍行距;另外,与文中的夹注一一对应;不同类型的参考文献写法请参照写作指南中附件2的内容)(以下内容单独一页)汉英习语的对比研究(题目:二号,黑体,加粗,居中)【摘 要】 汉英的习语问题是个既简单有复杂………………(中文摘要:上空二行;题目采用黑体五号字,加粗,置于粗体方括号【】内,缩进2个汉字字符,方括号中的“摘要”两个字之间空一格;随后的内容与前面的粗体方括号【】之间空一格,不用其他任何标点符号,采用楷体五号字,不加粗,单倍行距; 第二行起要顶格;字数约400字,约8-10行;)【关键词】 习语;对比;英语;汉语(中文关键词:题目采用黑体五号字,加粗,置于粗体方括号【】内,缩进2个汉字字符;随后的内容与前面的粗体方括号【】之间空一格,不用其他任何标点符号,采用楷体五号字,不加粗,单倍行距;各单词之间用分号“;”隔开,分号之后不空格;最后一个关键词之后不用任何标点符号;单倍行距)一、 基本格式:论文只能打印在每页纸的一面上,不得打印在正反面上。论文纸的大小尺寸为A4纸打印。侧面装订。二、题名页:论文题名页上打印格式基本相近,中、英文对照,中文题目页在第一页,英文题目页在第二页。一般由顶部往下三分之一页处打印论文题目,论文题目都用大写字母,下隔八行打印论文调查者姓名、所属电大,再下隔八行视实际情况打上提交日期XX年XX月XX日以及课程名称:论文项目设计上述各项内容都应打印在论文题名页的中间部位。三、摘要及关键词页摘要及关键词页上打印格式同论文题名页,中、英文对照,中文题目页在上,英文题目页在下。一般根据提要的内容多少安排打印。中文题目摘要采用宋体一号,加粗,摘要正文部分采用宋体,小四号。关键字题目部分采用宋体三号,加粗,关键字短语部分采用宋体,小四号。英文题目摘要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一号,加粗,摘要正文部分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小四。四、致谢页学员可以自选致谢页,一般不要求写中文。英文大标题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一号,加粗,正文部分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小四。五、目录页英文大标题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一号,加粗,小标题部分统一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三号,加粗。注意在右方注明对应的页号,中间虚线连接。六、正文页论文的正文需隔行打印,正文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小四。大标题为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三号、加粗字。副标题为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三号、加粗。七、尾注、参考文献页与附录页尾注、参考文献页与附录页(大标题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为一号,加粗)正文部分如尾注、参考文献目录与附录可不必隔行打印,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小四。
英语论文格式模板
英文论文格式均以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出版社发布的标准格式为准。
英语论文用激光打印机打印,打印稿为黑白稿,彩色打印件会影响出版效果。 版心:a4纸,上、下页边距 cm,左、右页边距均为 mm。论文内容宽不得超过, 长不得超过。
字体和字号:正文,标题,作者联络信息和图表中的文字均为times new roman 12号字。可以跟据需要使用同类字体中的粗体,斜体。
行距:单倍行距。
页码:论文正文和文后所附图例都需添加页码。页码为阿拉伯数字,位于页面下方居中。
文体:文章应语法正确,技术用词准确。标题应该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如果标题较长,请采用title: subtitle的形式。
数学公式:文中的数学公式不得手写,必须打印。公式如果在文中多次被引用,应该编号。公式之间,公式和正文之间都应该空一行。 单位: 文中所用的度量衡单位应为国际单位。可在括号内,单位对应表中列出其他单位。有关国际单位的使用(standard practice for use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可以通过电话1-向asce索取。其他相关使用参考文献,如anmc metric editorial guide, 5th ed,1992 可向美国国家公制协会 索取(american national metric council, 1735n. lynn street, suite 950, arlington, va 22209-2022)
图表:
标题说明和图例:插入的图表应该以出现顺序编号(figure 1,figure 2,table 1,table 2)。图的说明和标题,包括图的序号应该位于图的下方。表的说明和标题,包括表的序号应该位于表格上方。
位置:图可以插入到正文中,或者集中放在文章最后。如果在正文中插入图,尽量放在页面的顶部或尾部。不要选择文字环绕图形的对齐方式,可选择上下环绕方式。
底纹:插图中不要选择带阴影或底纹,否则会影响印刷效果。
照片:如果文中需要附上照片,在文中出现照片的地方贴上其黑白光面冲洗照片,标题说明位于照片下方。照片将和正文一起缩印,请不要提供彩色照片,以免影响印刷效果。
扫描图:印刷后的扫描图不如原件清晰。如果文中有扫描图,请提供灰色色标扫描图。
作者联络信息:请用横线和正文隔开。联络信息可以为一位作者或所有作者的,包括以下内容:作者全名;所属学会;学历或授予的荣誉;所在单位;通讯地址和电子邮箱;电话和传真。
参考文献:所有参考文献为单倍行距,放在文章最后,按照第一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如有同一作者的两篇以上文献,按出版年代先后排列。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时,作者和出版年代应该放入括号内。由于上标缩印后会变小,难于辨认,正文中不使用上标标注参考文献。所列出的参考文献应当在正文中都有所引用,如果正文中没有引用,请将文献列入文章最后的附加信息(additional information)部分,或者相关材料(related materials)部分。
基本论文格式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
1、毕业论文格式的写作顺序是:标题、作者班级、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2、毕业论文中附表的表头应写在表的上面,居中;论文附图的图题应写在图的下面,居中。按表、图、公式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编号。
3、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严格按以下顺序:序号、作者姓名、书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或发表时间。
4、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体。
5、论文格式的字号: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居中;一级标题用四号字体;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字体;页眉、页脚用小五号字体;其它用五号字体;图、表名居中。
6、格式正文打印页码,下面居中。
7、论文打印纸张规格:A4210297毫米。
8、在文件选项下的页面设置选项中,字符数/行数选使用默认字符数;页边距设为上:3厘米;下:厘米;左:厘米;右:厘米;装订线:厘米;装订线位置:左侧;页眉:厘米;页脚厘米。
9、在格式选项下的段落设置选项中,缩进选0厘米,间距选0磅,行距选倍,特殊格式选(无),调整右缩进选项为空,根据页面设置确定行高格线选项为空。
10、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XX大学XX学院20XX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11、使用软件:MicrosoftWord2000以上版本。
文献注释
注释不同于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集中列于文末。而注释则是作者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不要列入文末的参考文献,而要作为注释放在页下,用①②标识序号。注释中提到的论著保持通常格式,如:
①与正文部分空出两行;②按照文中的索引编号分别或合并注释;③注释采用五号黑体,注释内容汉语采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 New Roman 9号。
一、英国essay格式主要有哪些要求第一条:常见的统一格式是:times new roman字体,小四,第二条:排版格式,包括:倍行距以及常见的哈佛格式或者是APA格式、牛津格式。第三条:用词格式,包括:不能使用的一些词汇与不用缩写的词汇。不能使用的词汇包括:I,WE,OUR,YOU,YOUR等使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保持论证的客观性,否则会造成学术论文不严谨。第四条:行文格式,包括:一篇合格的英国essay论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引言部分(Introduction),主体部分(Main Body),结论部分(Conclusion),参考文献(referencing)
Essay写作格式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点:一、引言部分引言就相当于整篇论文的导入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是详细介绍作者对于论文选题的角度还有背景,起到的目的就是告诉所有的读者,论文之所以选这样的一个主题是出于什么原因以及整篇essay想要解决和论证的一个问题。引言部分在essay的结构中占据的比例并不是非常高,但是起到了一个引起下文的重要作用。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是整篇论文中占据篇幅比例最大的部分,正是因为这一部分的篇幅比较长,所以更要注意正文部分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写作格式来完成。为了验证一个核心的观点,大部分的essay论文都是将正文分为很多的小段落来进行写作的,每个小的段落都由自己的小论点和标题,essay的结构最难掌握的也正是这个部分。为了保证读者有好的阅读体验感,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列举一个简略的提纲,将自己的核心观点和小观点全部都一一进行列举,然后将写作思路全部理顺了之后再进行写作,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尽量减少主要内容的遗漏,让自己的论文在阅读的时候更加有条理,也更加有逻辑性。三、结论部分结论部分属于是论文的结尾部分,同样的,这个部分在essay的结构也是占据比较小比例的部分,但是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很多作者在进行论文结尾的时候都不知道如何去进行收尾,洋洋洒洒的写了很长的一段话,但是却找不到重点,这样的结论部分是很差强人意的,也往往得不到导师的认可。在进行论文结尾的时候,首先要对正文部分进行总结,让正片论文的结束看起来不会显得突兀。然后就是对于论文的论点进行强调,确保读者可以理解整篇论文的中心论点,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简略说明论点在人们实际生活中都有什么价值,增强读者的印象,这样就是一个比较不错的结尾了。四、参考文献部分参考文献是独立在essay的结构之外的一个部分,但是对于整篇论文来说确是一个非常中途要的部分,因为部分的论点仅有作者自己的看法会显得证据比较苍白无力,而适当的进行专业文献的引用对于证明论点无疑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参考文献的部分是有独立的写作格式的,尤其是引用格式的使用,在引用文献的时候一定要进行详细的标注,包括引用文献的出处以及作者的资料。如果这些内容没有进行详细的标注的话,很有可能在论文查重的环节被判定为学术抄袭,这是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的。
很简单,议论文的格式呗
政治是以利益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强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争性。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政治论文的格式,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政治论文的格式 一、论文格式必须包含如下六大要素: 论文标题、论文作者署名及其单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论文正文,最后是论文的参考文献。这是论文格式的六大要素,是任何论文都必须要包含的内容。 此外,在不同学术领域,其论文还有其他一些内容,比如论文致谢、论文封面以及 毕业 论文要写明指导老师等。 最后,不同的学术研究或者编辑出版机构,对论文格式也有自己的一些要求。 二、论文内容必须按照论文格式要求进行编辑排版: 论文除了要包含如上六大要素之外,还有按论文格式要求对论文内容进行编辑排版,比如纸张大小、标题居中、段落缩进、列表编号、字体字号等。在信息化时代,这个要求更为迫切。 论文格式化之后,内容条例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政治论文 范文 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 【摘要】近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不正确认识及盲目开发行为,导致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产生与发展成为生态政治 兴起的动因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生态化的发展。生态政治产生发展是政治生态学、政治生态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政治生态化是生态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解决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不可或缺的根本 措施 之一,是全球经济、社会、 文化 、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政治发展的趋势之一。 【关键词】环境问题;生态危机;生态政治;政治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种关注从某个角度上讲已远远超过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种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共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家园--地球。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 思维方式 、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伦理观、发展观,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前途和命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任何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又一次重新走到一起。 基于上述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风起云涌的生态政治 。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每年以"地球日"、" 世界环境日 "等为契机而不断壮大,至今方兴未艾。80、90年代在生态政治 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纷纷建立了众多形形色色的生态组织和生态绿党(简称生态党或绿党),生态学与政治学由此联姻形成了生态政治学、政治生态学等新兴交叉边缘学科,传统政治发展观也由此向政治生态发展观转变。 二、生态政治的兴起、发展及意义 (一)生态危机--生态政治兴起的动因和基础 所谓生态危机,指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 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后50年全球环境遭到空前严重破坏和污染,并被一些生态学家、政治家称为20世纪人类犯下的三大愚蠢行为之一和"第三次世界大战"。"地球日"发起人盖洛德·纳尔逊曾精辟说道:来自自然的威胁(生态危机)是比战争更为危险的挑战,从德国和日本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但没有一个国家能从被毁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50年代以后,世界环境相继出现"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物质扩散、人口爆炸、土壤侵蚀、森林锐减、陆地沙漠化扩大、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十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正残酷地撕毁人类关于未来的每一个美好愿望和梦想,这一影响不仅会殃及一代、两代人,而且将影响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生存繁衍。 全球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从以下一些数据和事实我们就可窥见一斑。例如,目前地球上的动植物物种消失的速率较过去6500万年之中的任何时期都要快上1000倍,大约每天有100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20世纪以来,全世界哺乳动物中3800多种中已有110种和亚种灭绝,另外还有600多种动物和25000余 种植 物正濒临灭绝。生态学家指出,迄今为止,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要使其自然恢复至少要一亿年以上。水污染使人类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据统计有17亿以上的人没有适当安全饮用水供应,30多亿人没有适当的卫生设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项调查指出,在第三世界由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导致的死亡人数达万人。再如1983~1984年埃塞俄比亚因植被破坏、土壤流失形成的特大旱灾使得100万人因饥饿而死亡,1991~1992年,非洲大陆12个国家持续旱灾,使得约3500万人濒临死亡。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国古文明中心的发源地--黄河,目前年断流最长达227天,与此同时,长江由于洞庭湖等大湖泥沙淤积加速,湖体面积和容量正逐年锐减,洞庭湖1825年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1949年减少到4360平方公里,到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时湖面面积仅为2653平方公里,据此缩减速度,洞庭湖将可能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成为又一个"罗布泊",从中国自然地理图册上消失。目前,长江中下游防洪大堤也逐年升高,古时?quot;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悲剧在不远的将来又将可能在长江重演。今年我国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多次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天气,再次使得中国人感受到了环境破坏程度之深和距离之近。 全球环境恶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损失。据估计,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人民币,这相当于20个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仅1998年长江洪水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600亿人民币,而每年全世界因环境污染和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低于万亿美元。因此,生态学家指出地球生态系统正在遭受地球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已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持续发展,生态危机已经超越局部区域而具有全球性质,来自于生态危机的威胁,已远远超过战争、瘟疫,保护地球家园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生态学理论认为,人类和其他任何生物一样,都必须以一定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态系统作为其生存繁衍的基础,在整个地球生物圈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中,人类虽在整个生物界中一方面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并无时无刻不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所谓的"改造"和"征服";另一方面,人类自从诞生之日起又无时无刻不依赖于其他生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它与国家及国际政治生活息息相关,而政治又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政治是人类社会的政治,政治是人的政治。生态危机既然已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死存亡,因此政治就必然与生态危机发生必然而深刻的内在联系,它必然延伸到社会之外的自然环境之中,因此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引发的生态危机对全球人类所构成的巨大威胁,此时的全球生态危机就不可能不成为一个政治问题,政治及政治行为对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生态危机的推动下,政治必须谋求一种全新的政治发展观:生态政治发展观。 (二)生态政治的兴起、发展及意义 生态危机的加剧使人类认识到,社会是身处自然环境中的社会,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辨证的双重互动效应,自然生态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社会又对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正负效应。因此,到20世纪50、60年代全球环境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日益成为一个敏感而重要的政治问题,生态政治理论也应运而生。生态政治理论认为,人类不仅是社会的人,同时也是受自然环境限制、约束的人,如果政治行为仅仅去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社会属性关系,而忽略自然生态规律对人的影响,甚至违背自然生态运行规律,以人类自身生态环境及资源的牺牲为代价,去达到少数集 团、阶级、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那么整个人类最终将自掘坟墓,走向自我毁灭的绝境。覆巢之下,焉有安卵?因此,生态政治理论 是站在全人类生存利益的高度上指导生态 政治 有序地进行,一定程度上讲,它是超阶级、民族、种族、国家界限的。 最初的生态政治 主要局限于民间自发 组织的 运动 。60年代末,由于生态 环境问题直接导致生态政治出现最明显的标志是"生态运动的出现"、"生态党的产生"、"国际环境组织作用的提高与加强"。这标志着全球生态政治 的兴起和 发展。 60年代后期,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公众关心的 热点 。到了70年代,生态政治 的目的也已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态政治 已成为环保、和平、女权运动的多元全球性群众 运动 。最为著名的生态运动当属1970年4月22日美国爆发的有2000多万人参加的公民环保 运动 ,正是这次运动促成了世界"地球日"的诞生和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90年代以来,生态政治 从公众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发展为公众与政府共同关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环境问题。"公共决策"过程的"生态化"使生态运动真正成为生态政治 。与此同时,从60年代末至今,世界生态学家、 经济学家、政治家以及科普学家一道推出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发展与预测 报告 。如卡尔逊的《寂静的春天》、米都斯等人的《增长的极限》、加博尔等的《超越浪费的时代》,以及由58个国家152位世界著名生态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共同编写的《只有一个地球》等。 伴随着生态政治 规模的扩大和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绿党"组织应运而生,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影响的日益增强。1972年新西兰诞生了世界第一个绿党,此后的70~80年代,西欧国家出现了绿党组织兴起的高峰,其中德国的绿党组织对全球绿党组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到1983年,德国绿党以的选票出人意料地首次获得27个议席,这标志着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正式步入历史舞台。由于德国绿党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展现在公众面前,其党纲将生态、经济、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反对核军备竞赛,谋求国际和平和女权、人权等,并提出相当完备的持续发展方案,因此在1987年议会选举中得票率突破了8%,并获得42个联邦议席,到两德统一后的1994年,绿党已在联邦议席中占有49个席位,成为联邦议院内第三大政党,到1998年,绿党领导人菲舍尔出任德国外交部长,首次成为国家政府中重要领导人。同时,80年代以来,欧洲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英国、法国、瑞典等国家以及90年代东欧及其他多党制的发展中国家也相继建立?quot;绿党"组织。据 统计,1979~1989年,西北欧15个国家的绿党共有117名成员进入11个国家的议会,并于1999年2月在巴黎召开了欧洲绿党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有28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提出了许多"绿色国际"等国际生态政治发展新概念和新趋势。 在各国绿色组织纷纷建立和民间生态政治 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像联合国下属的教科文组织(UNESCO)、人与生物圈 计划(MAB)、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CN)、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世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IIED)、地球之友(FOE)等绿色和平组织政府和非政府间国际生态保护组织也纷纷成立,至今全世界已有7000多个非政府和政府环保组织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他们用生态思想、环境意识、生态伦理、生态 哲学、持续发展等理念为解决国际争端、冲突、战争,最终为维护国际和平,为国际间经济、 文化、政治协调发展以及跨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作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60、70年代西方民间自发的生态政治 意义有三方面:一是在生态运动影响下"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各国政治家选举和施政的口头禅,即使最狂妄的政治家也必须首先提倡保护环境,以"生态牌"来夯实其竞选实力和政治地位,例如1976年美国卡特成功当选总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提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承诺;二是在公众舆论压力下,西方各国政府不得不直接或间接介入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行动中来,并制定相应严厉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法规,增加环境开支比例;三是在公众生态政治 宣传下,西方发达国家从工业文明时代逐步向生态文明时代过渡。到了90年代,公众生态政治 发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盛会召开以后,不仅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公众也从纯粹关注环境问题发展为政府与公众共同关心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政治 几乎触及到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人权等每一个领域。 综上所述,全球性环境问题导致了全球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又成为民众生态政治 的源动因和基础,把环境问题作为政治范畴并纳入政治家的视野,用全球性的环保联盟来代替军事、经济联盟,这是全球政治生活和政治战略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由于世界各国绿党的参政,以及民众生态政治 的深入和范围的扩大,使得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向新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目前国际及各国内部政治发展的生态化趋势。 三、生态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政治生态化 (一) 政治生态化的内涵--政治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化"一词目前经常出现,比如经济生态化、 教育 生态化、科技生态化等。"生态化"是将生态学原则和原理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内,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去思考和认识经济、 社会、文化等问题,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情况,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政治是人类的政治,人类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政治的发展与人类与自然存在着必然的内在 联系。 "政治生态化"这一概念在国内外还鲜为少见。所谓政治生态化,其实质是把生态环境问题提到政治问题的高度,进而使政治与生态环境的发展一体化,把政治与生态有机辨证地统一起来,最终促进全球政治与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环境在宏观上影响着政治区域的结构、功能和政治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制约着政治区域系统的运行以及政府高层决策者的政治举措。因此,政治生态化的提出就是要正确地解决政治与环境的关系,把环境问题纳入到政府决策、公民政治参与、国际政治行为和政治教育等过程中,使政治过程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有机协调起来。这样政治与环境的内在关系就成为政治生态化研究的核心内容。政治生态化所遵循的是公平性、持续性、协调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循环再生、生态平衡等生态学基本原则和原理。在当今世界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过程中,它将成为传统政治发展的历史转折点,从而构成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政治生态观,以推动世界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发展,使人类战胜生态危机,走?quot;人类中心主义"的阴影,向"生态中心主义"转变,步入生态文明时代。 (二) 政治生态化对国家及国际政治发展的基本要求 笔者认为,政治生态化认识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政治过程生态化。广义上说,政治过程既包括国家内部的政府行为过程求各国政府决策行为生态化。政府决策行为在解决生态 环境问题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的政策、法令、 规章制度 、 教育方式等对环境保护进行直接干预,同时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教育方式对 经济 发展模式、公众行为的影响又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政府决策行为在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它可以把各种权利、手段有效结合起来,去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科学素质,去调控人口数量和素质;通过政府实施教育工程去改变人们无节制地追求物质享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培育全新的 政治生态观。 事实上,世界各国都曾因政府决策失误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当今世界面临的生态危机如此严峻,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还在继续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中国的生态环境破坏及人口问题也正是50~70年代政府决策的严重失误所致。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大跃进"、"大炼钢铁",没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错误政府决策,就不会出现我国北方近年来越演越烈的沙漠化和沙尘暴;没有对马寅初的批判,中国也许就不会有今天如此沉重的人口负担,而这些政治发展观念和政府政策的失误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是无法用数学概念来衡量,这种破坏是快捷、持续、长期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不是一代几代人可以偿还的,往往需要数十代人的不懈努力才可能改变。而这种努力一旦失败,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可能就将付诸东流。这一点从人类曾经消失的古文明即可作为佐证:曾经灿烂一时的楼兰古国"、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文明的兴衰都为人类当今面临的生态危机提供了前车之鉴。未来政治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重塑生态地球村的和谐。政府和政治家们将面临 社会团体、公众越来越多的压力,政府官员和政治家也必须用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来维护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以此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这是未来各国政治和世界政治的必然趋势。因此,当今世界各国亟需一批具有环境意识的、富于 想象力 和创造力的政治家。将环境保护知识与法律等基础知识同等列为国家政府公务员报考、考核的内容之一是当务之急,同时考核政绩时应对经济政绩对等考核,以此来促进政府政治行为的生态化。 其次,政治民主和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生态化是政治环境生态化的必然要求。当生态环境问题从自然向社会领域转移并危及人类的生存发展时,生态环境问题就自觉转变为政治问题。政府是公民的政府,因此公民的政治参与将对政府决策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的出现不自觉地促进了公众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主要通过政治选举、投票、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等方式从而达到对政府环境政策和环境 管理起作用;另一方面,公众政治参与又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促进作用。因此政治生态化中广泛的公众政治参与及意识的增强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从而改变经济靠市场、环保靠政府"的传统消极的观念。广泛的政治参与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政治参与有助于和平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避免 动荡 ;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对政府的监督,避免政府决策失灵;政治参与有助于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公开化;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公民的环境权这一基本环境生存权利。 政治民主与政治环境生态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①,任何国家如果没有政治稳定,就没有国家、社会秩序的稳定、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不稳定的社会使人们把过多的物力、才力、财力投入到权利与财富的斗争之中,经济也因此没有和平环境和可持续的自然资源供应而停止不前,甚至倒退。他的这一论述实际上已经从政治环境生态化的高度上阐述了政治与环境协调发展这一跨世纪战略目标。这一点" “”"就已经经受了惨痛的教训,不但经济倒退20年,而且因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导致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人口数量的膨胀造成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都难以偿还的恶果和环境债务。另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又会反过来影响政治环境稳定和政治民主。例如,严重的粮食短缺、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污染与枯竭,人口剧增并超过环境承载量等一系列生态危机的出现必然引起政治上的恐慌和不稳定的社会局面,因此,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环境的退化又反过来影响政治的不稳定,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同时,政治民主与经济发展也具有紧密 联系,在遵循环境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快速经济增长不仅为推进政治民主化提供了经济基础,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政治民主的进程加快,又会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因此政治民主与政治环境生态化在解决环境问题和生存危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建立国家、地区间平等、和谐、和平共处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地球村联邦"是政治生态化的另一基本要求。目前,世界政治秩序很大程度上还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1999年的科索沃问题即是有力佐证。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的直接后果是地区、国家、民族间的冲突、战争、核军备竞赛等,这些军事、政治行为的最终后果是对生态环境最大的污染和破坏。由于国际政治旧秩序的混乱,导致60年代以来地区冲突不断扩大和升级。这种冲突最根本目的还是为各自的"狭隘生态利益"。中东地区长年不断的战火的根源就在于争夺水资源是全世界不争的事实。世界各国尤其是核大国,裁军和削减核武器是当务之急,强权、霸权政治不仅加剧地区动荡、国家冲突,更不利于环境的持续发展。目前全球每年军费开支超过一万亿美元,这些费用的十分之一用于环境,那么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自然保护区就可有效地得到保护。 生态学认为,任何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物种间不论强弱、大小、进化时间的长短,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国际政治新秩序中各国也应遵循这一平等性原则,减少或消除强权和霸权政治,避免地区、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对地球生态环境威胁最大的核军备竞赛,以此来保证全球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因此,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促进国际政治生态化,就必须建立全球伙伴新关系。这种新的全球伙伴关系既要求推动国际社会间在维护、恢复地球生态环境方面的合作,又要推动国际社会在经济、社会方面的合作,这种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必须包含环境与发展两方面,改善国际经济环境,以利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的可持续目标;这种新型关系必须是公正平等的,建立在平等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之上,要实事求是地考虑造成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的不同国家间的责任,并以此确定相应的义务,在制定有关措施时,必须考虑到各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不能不顾及历史和现实而用同一标准来要求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种新型关系必须有国际社会共同有效、积极、务实地参与,在承担这一责任时各国之间也必须停止无休止的争吵,因为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只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才能建立这"新型全球伙伴关系",确保全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共同目标。 第四,政治教育生态化。教育是人类改造自身的一种 实践活动,教育过程中蕴涵了人类与自身的关系、与身外自然之间的关系。教育对人类自身自然的改造及影响,是以人类对身外自然的改造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教育并非纯粹的精神文化现象,它并没有远离自然界,相反它是以人类自身自然为对象,改造自然的 实践活动。作为 政治 教育亦不例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公民政治 文化与政治意识。政治教育生态化是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原则渗入到政治教育之中,将受教育者的政治文化、政治意识提升到全人类的生存文化、生存意识上来,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 环境素质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因此,在生态危机遍及全球的严峻形势下,现代政治教育向生态化方向 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它推进政治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教育生态化时代。通过政治教育生态化过程,使人类认识到工业文明时代已走向尽头,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是时代发展的总趋势。 综上所述,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是全球生态政治 兴起的根本原因,而生态政治 及各国生态绿党的成立发展成为政治生态化产生发展的基础,政治生态化成为解决当今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促进世界政治、 经济、 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和途径,政治生态化也就成为未来政治发展的新趋势和必然选择。 看了“政治论文的格式怎么写”的人还看:1. 大学政治论文的格式 2. 大学生政治论文写法 3. 初三政治论文怎么写 4. 初一政治论文怎么写 5. 高中生政治论文怎么写
政治是社会交往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社会交往不断趋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条 文化 的结果。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 一、论文格式必须包含如下六大要素: 论文标题、论文作者署名及其单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论文正文,最后是论文的参考文献。这是论文格式的六大要素,是任何论文都必须要包含的内容。 此外,在不同学术领域,其论文还有其他一些内容,比如论文致谢、论文封面以及 毕业 论文要写明指导老师等。 最后,不同的学术研究或者编辑出版机构,对论文格式也有自己的一些要求。 二、论文内容必须按照论文格式要求进行编辑排版: 论文除了要包含如上六大要素之外,还有按论文格式要求对论文内容进行编辑排版,比如纸张大小、标题居中、段落缩进、列表编号、字体字号等。在信息化时代,这个要求更为迫切。 论文格式化之后,内容条例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政治论文参考文献 政治安全与政治体制改革 在民族国家作为国际交往和处理国内事务首要主体的条件下,国家安全尤其是政治安全,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而且直接关系到每个国民的切身利益和福祉。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维护政治安全,保持政治稳定,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于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治安全及其影响因素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国家主权、领土疆界、民族尊严、意识形态、价值文化、国家制度和权力体制等方面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自主,并免受各种干扰、侵袭、威胁和危害的能力和状态。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最根本的象征,是国家利益的最高目标。只有当政治安全获得保证的条件下,才能有效地谋求和维护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态等其他领域的安全。一般认为,政治安全的内涵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安全、政治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政治秩序安全等四个要素。对于中国来说,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实现政治安全的根本保障。政治安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领域的安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经济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组成部分),对政治安全产生着尤为重要的影响。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出了问题,政治也会出问题。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看,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的情况下,由天灾导致的饥荒和民不聊生,往往会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从西汉末年直至清朝中后期,历史一直围绕着经济领域的治乱循环为轴心旋转着。即使是现代社会也难以逃出这条铁律的规制。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印尼经济陷入困境,引发政治危机,导致统治印尼32年的苏哈托政权于1998年倒台。同样,南美的庇隆、皮诺切特、藤森等政权兴衰乃至苏东剧变,其动因也都在于经济领域的危机。有鉴于此,邓小平在 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 经验 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等论断,明确指出了经济发展对于保持政权稳定和政治安全的决定性影响。当然,另一方面,政治安全问题也可能反作用于经济安全领域,这在苏东剧变以来的原社会主义国家、近年来的泰国、菲律宾以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的现实政治中都可以找到很好的反面例证。总之,在思考经济安全与政治安全的关系时,完全可以将其视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在国家安全领域的投射。 意识形态既是政治安全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政权,除了依靠国家机器和经济利益两手来维系,统治阶级倡导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能否为多数民众接受和尊奉,也是保持政权稳定的重要因素。清代学者龚自珍有句 名言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说的就是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对政治安全的重要影响。毛泽东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要先造成舆论,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每一个执政党或执政阶级而言,能够产生立竿见影功效的是暴力工具和直接与民众自身相关的经济利益要素,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可能是最不容易引起足够重视的政治安全要素,因为政治安全的积极影响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反映出来的,需要长期持续的资源投入和对政治文化、社会舆论前沿的跟踪和引导,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许多执政集团丧失政权是始于丧失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或公信力。 二、人民利益与政治安全 决定一国政治安全的根本因素,是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那么,一个政权或执政党如何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呢?说到底,就在于它能不能给人民带来利益和福祉。如果能带来利益,人民就拥护,政权就巩固;如果会损害人民的利益,人民就反对,政权就不稳固。我们可以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中加深对这一规律的认识。 1949年以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欺凌,国内政局不稳、战乱不止,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颠沛流离。摆脱任人宰割的屈辱地位,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是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之所在。谁能带领人民实现这个任务,谁就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所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国家统一、政局安定以后,就要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国民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发展,整个国家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局面。但由于受特殊的国际环境影响,加上极“左”思想在党内泛滥,党的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没能得到有效贯彻。运动接连不断,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干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能充分发挥出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了生产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够稳定快速发展,国家政治安全,从根本上讲,还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各项政策。 在人民富裕起来的同时,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持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在中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方面继承了邓小平使人民富起来的历史使命,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致力于解决富起来以后出现的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腐败现象蔓延等问题,保证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建设的创新发展,也是对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创新发展。 如何在国家发展和人民富裕起来以后,让社会更公平、更和谐,人民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问题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胡锦涛进一步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起来以后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只要始终坚持代表人民根本利益,防止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国家就能长治久安,这已经成为了全党上下的共识。 通过上述不同历史时期党中央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找出一条贯穿其间的红线——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体系中,以人民利益为最根本出发点,是党始终没有动摇过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可能克服那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在确保社会主义政治的人民性本质的前提下,不断夯实政治安全的基础。 三、政治安全与政治体制改革 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影响政治安全的因素,可以按矛盾性质分为两大类: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包括西方敌对势力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国内颠覆势力和国家政权之间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又可以分为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以及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 显然,当前影响中国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是人民内部矛盾。在改革开放30多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使矛盾和问题在短期内集聚。应该说,这些矛盾绝大多数是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引起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导致的,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虽然这些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但如果不能引起重视并及时予以化解,就有可能不断积累甚至激化,同样会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影响中国的政治安全。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国家政治安全的一项根本任务。 而在人民内部矛盾中,对政治安全影响最大的,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在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从根本上讲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但在具体单位、具体问题上干群矛盾、党群问题是存在的。关键是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和干部要善于体察民情,及时发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并努力做好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及时化解人民群众的不满和情绪。只要党和政府真正信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即使工作中有缺点和不足,也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谅解。 为了防止党夺取政权后蜕化变质,重蹈历史上封建统治者的覆辙,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安全问题进行了探索。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同民主人士黄炎培进行了著名的窑洞谈话。黄炎培提出,共产党如何跳出“其兴也浡焉,其衰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国家保证政治安全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民主。毛泽东在窑洞谈话中提出民主,实际上包含了两层含义: 第一,人人起来负责。就是要真正让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这也是真正的民主的含义。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也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党的十七大 报告 也明确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 第二,人民监督政府。现代国家,特别是对于大国来说,除了在基层和一定范围内实行直接民主、协商民主,在整个国家层面,主要还是实行间接民主、代议民主,即人民通过行使选举权,将权力交给选出来的政党和民意代表,由政党组成政府,来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责。任何国家要发展、要稳定,都离不开政府,离不开公共权力。但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会腐化变质,损害人民的利益。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英国学者阿克顿提出:权力导致腐败,失去有效监督的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证明,不受约束的权力,是腐败和暴政的根源,也是影响政治安全的根源。让人民监督政府,用权利制约权力,是防止权力腐化变质,危害人民利益,进而影响政治安全的最有效办法。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从中国的现实看,权力腐败、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已经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是当前社会矛盾尖锐、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的根源,并直接影响国家政治安全。遏制腐败,跳出历史周期律,确保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安全,说到底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解决权力来自人民同时又服务于人民的问题,解决权力受到应有的监督和制约问题。一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就要满足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的愿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真正把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 渠道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二是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制约权力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方面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强调政权内部的分权制衡;另一方面是以权利制约权力,用人民的权利制约政府的权力。为此,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既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经验,更要结合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健康发展的保证。这里特别要强调两点:一是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并不矛盾,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从历史和现实看,在中国,只有共产党能够从根本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从中国正处于剧烈变革的情况看,要保持政局稳定,更需要一个有权威、有力量的政党来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二是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中,是否有效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是衡量党的领导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在党的领导下,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提高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成功的现实路径,也是确保政治安全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看了“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的人还看: 1. 标准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2. 参考文献学术论文格式要求 3. 标准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模板 4.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国家标准 5. 2017届高校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格式学术论文
专题讲座策略具体做法是在中学生政治小论文写作指导的过程中渗透必要的专题讲座,为学生写作奠定基础。讲座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小论文的特点、类型、构思谋篇的一般格式及资料收集和处理的方法。第一讲:政治小论文特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要正确认识一种事物,主要正确认识其自身的特点。思想政治课小论文具有六个基本特点:首先要突出其政治性,即鲜明的阶级性,这是与语文学科中的议论文最明显的区别;第二强调科学性,即观点正确,资料、数据可靠,这是小论文的生命;第三体现现实性,有直接的现实针对性,往往以新近发生的社会生活现象为论述对象;第四理论性,虽然小论文主要回答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践问题,但它必须同理论相结合要有理论色彩;第五逻辑性,主要用逻辑思维,靠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概括生活,表达思想;第六短小精悍,通常一事一议,以小见大,文字精炼生动,这是小论文最主要的特点。第二讲:政治小论文写作类型思想政治课小论文有其自身的特点,思想政治课小论文的具体样式很多,政治小论文写作一般是根据小论文的实际内容需要和表现形式而采用不同形式。政治小论文的写作类型最常用的有三类。第一类:常用议论文形式。主要运用政治学科中已学的理论知识对时事、社会现象、生活实际问题进行比较深入详细的探讨,从而论证一个观点。第二类:一事一议的议论文形式。对某一社会热点、生活小事、某则时事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做简单的评议(如事短评),得到有益的启迪。或运用政治学科中知识,帮助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即学以致用。第三类:调查报告的形式。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调查,发现问题,然后运用教材中的理论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第三讲:政治小论文构思谋篇的一般格式常用议论文的结构分三块:第一,提出政治理论观点(即论点);第二,收集资料,寻找论据进行论证(即论证);第三,得出结论(即结论)。一事一议小论文结构分两块:先叙事,再议论。社会调查是研究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社会调查的一般步骤有五步。A要有明确的目的,B是要有周密、详细的调查提纲,C是要按照调查提纲,列出需要进行调查对象,D是按照调查提纲,确定调查方法,E做好归纳整理工作。调查报告式的小论文一般应用明调查的目的、调查的内容与方法、调查结果的分析及向有关部门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或建议。第四讲:政治小论文资料收集方法资料一般包含理论资料和事实资料。理论资料主要有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定理定律等等。事实资料是古今中外社会实际中发生的一些典型事件、数据、图表等等。收集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是收集和阅读文献资料,第二是通过观察和调查研究获取素材,得到第一手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资料的来源有报纸、刊物、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如百姓零距离、百姓点评身边事、时事短评、焦点访谈、有请当事人、纪实等都是热点的来源。讲座式指导是理论性的,单单靠讲座,学生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具体的写作模式还是不清晰的,要把学生真正引入写政治小论文的大门,选择代表性的范文作为一个参照物进行是必不可少的。
英文论文的格式共六点:标题、提纲、摘要、正文、文中引述、文献目录。
标题:一篇较长的英语论文(如英语毕业论文)一般都需要标题页,其书写格式如下:第一行标题与打印纸顶端的距离约为打印纸全长的三分之一,与下行(通常为by,居中)的距离则为5cm,第三、第四行分别为作者姓名及日期(均居中)。
如果该篇英语论文是学生针对某门课程而写,则在作者姓名与日期之间还需分别打上教师学衔及其姓名(如:Dr./)及本门课程的编号或名称(如:English 734或British Novel)。打印时,如无特殊要求,每一行均需double space,即隔行打印,行距约为(论文其他部分行距同此)。
提纲:英语论文提纲页包括论题句及提纲本身,其规范格式如下:先在第一行(与打印纸顶端的距离仍为左右)的始端打上 Thesis 一词及冒号,空一格后再打论题句,回行时左边须与论题句的第一个字母上下对齐。
主要纲目以大写罗马数字标出,次要纲目则依次用大写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和小写英文字母标出。各数字或字母后均为一句点,空出一格后再打该项内容的第一个字母;处于同一等级的纲目,其上下行左边必须对齐。
需要注意的是,同等重要的纲目必须是两个以上,即:有Ⅰ应有Ⅱ,有A应有B,以此类推。如果英文论文提纲较长,需两页纸,则第二页须在右上角用小写罗马数字标出页码,即ii(第一页无需标页码)。
摘要:英文摘要是应用符合英文语法的文字语言,提供论文内容梗概为目的的短文。(内容基本与中文摘要相同,但不用完全逐句对应)。
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自成一页(1页即可),放在中文摘要页之后。英文字体与行间距: 统一使用“西文字体”中的“Times New Roman”,倍行间距。
英文题目: 使用三号字加粗。英文摘要: “Absract”顶格,使用四号字,并加粗。英文摘要具体内容使用四号字。英文关键词: “Key Words”顶格,使用四号字并加粗。
正文:有标题页和提纲页的英语论文,其正文第一页的规范格式为:论文标题居中,其位置距打印纸顶端约5cm,距正文第一行约。段首字母须缩进五格,即从第六格打起。
正文第一页不必标页码(但应计算其页数),自第二页起,必须在每页的右上角(即空出第一行,在其后部)打上论文作者的姓,空一格后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页码;阿拉伯数字(或其最后一位)应为该行的最后一个空格。
在打印正文时尚需注意标点符号的打印格式,即:句末号(句号、问号及感叹号)后应空两格,其他标点符号后则空一格。
文中引述:正确引用作品原文或专家、学者的论述是写好英语论文的重要环节;既要注意引述与论文的有机统一,即其逻辑性,又要注意引述格式 (即英语论文参考文献)的规范性。
引述别人的观点,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间接引用。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论文作者必须注明所引文字的作者和出处。美国学术界通行的做法是在引文后以圆括弧形式注明引文作者及出处。
文献目录:论文作者在正文之后必须提供论文中全部引文的详细出版情况,即文献目录页。美国高校一般称此页为 Works Cited, 其格式须注意下列几点:目录页应与正文分开,另页打印,置于正文之后。
目录页应视为英语论文的一页,按论文页码的顺序在其右上角标明论文作者的姓和页码;如果条目较多,不止一页,则第一页不必标出作者姓和页码(但必须计算页数),其余各页仍按顺序标明作者姓和页码。
标题Works Cited与打印纸顶端的距离约为,与第一条目中第一行的距离仍为;各条目之间及各行之间的距离亦为,不必留出更多空白。
各条目内容顺序分别为作者姓、名、作品名、出版社名称、出版地、出版年份及起止页码等;各条目应严格按各作者姓的首字母顺序排列,但不要给各条目编码,也不必将书条与杂志、期刊等条目分列。各条目第一行需顶格打印,回行时均需缩进五格,以将该条目与其他条目区分开来。
英语论文摘要又称文摘,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需阅读全文,就可获得重要的信息。
摘要通常置于文题之后,文章之首。在论文发表后,论文摘要常被文献检索系统所收集。英语论文摘要一般为200-300单词,并有与英文摘要表达观点一致的中文摘要与之对应。
英文论文的详细格式:
一、标题
一篇较长的英语论文一般都需要标题页,其书写格式如下:第一行标题与打印纸顶端的距离约为打印纸全长的三分之一,与下行的距离则为5cm,第三、第四行分别为作者姓名及日期。
二、提纲
英语论文提纲页包括论题句及提纲本身,其规范格式如下:先在第一行的始端打上Thesis一词及冒号,空一格后再打论题句,回行时左边须与论题句的第一个字母上下对齐。
主要纲目以大写罗马数字标出,次要纲目则依次用大写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和小写英文字母标出。各数字或字母后均为一句点,空出一格后再打该项内容的第一个字母;处于同一等级的纲目,其上下行左边必须对齐。
三、摘要
1、英文摘要是应用符合英文语法的文字语言,提供论文内容梗概为目的的短文。(内容基本与中文摘要相同,但不用完全逐句对应)。
2、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自成一页(1页即可),放在中文摘要页之后。
3、英文字体与行间距:统一使用“西文字体”中的“Times New Roman”,倍行间距。
4、英文题目:使用三号字加粗。
5、英文摘要:“Absract”顶格,使用四号字,并加粗。
英文摘要具体内容使用四号字。
6、英文关键词:“Key Words”顶格,使用四号字并加粗。
四、正文
有标题页和提纲页的英语论文,其正文第一页的规范格式为:论文标题居中,其位置距打印纸顶端约5cm,距正文第一行约。段首字母须缩进五格,即从第六格打起。
正文第一页不必标页码,自第二页起,必须在每页的右上角打上论文作者的姓,空一格后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页码;阿拉伯数字应为该行的最后一个空格。
五、文中引述
正确引用作品原文或专家、学者的论述是写好英语论文的重要环节;既要注意引述与论文的有机统一,即其逻辑性,又要注意引述格式 (即英语论文参考文献)的规范性。
引述别人的观点,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间接引用。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论文作者必须注明所引文字的作者和出处。美国学术界通行的做法是在引文后以圆括弧形式注明引文作者及出处。
六、文献目录
论文作者在正文之后必须提供论文中全部引文的详细出版情况,即文献目录页。美国高校一般称此页为 Works Cited,其格式须注意下列几点:
目录页应与正文分开,另页打印,置于正文之后。
目录页应视为英语论文的一页,按论文页码的顺序在其右上角标明论文作者的姓和页码;如果条目较多,不止一页,则第一页不必标出作者姓和页码,其余各页仍按顺序标明作者姓和页码。
英语论文格式如下:
1、字体和字号:正文,标题,作者联络信息和图表中的文字均为times new roman 12号字。可以跟据需要使用同类字体中的粗体,斜体。
2、行距:单倍行距。
3、页码:论文正文和文后所附图例都需添加页码。页码为阿拉伯数字,位于页面下方居中。
4、文体:文章应语法正确,技术用词准确。标题应该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如果标题较长,请采用title: subtitle的形式。
5、数学公式:文中的数学公式不得手写,必须打印。公式如果在文中多次被引用,应该编号。公式之间,公式和正文之间都应该空一行。
6、单位: 文中所用的度量衡单位应为国际单位。可在括号内,单位对应表中列出其他单位。
从经贸中看中美关系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就中美当前的关系来说,是处于一个蜜月期,但问题与冲突同样存在。因为在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就中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在意识形态,政治影响,经贸摩擦等方面存在问题。在现代国家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物质条件,是最核心,最现实也是最切实的国家利益,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地位与影响力。所以经贸是国家间关系的晴雨表。中美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很强的互利性和互补性。同时,在互相竞争中,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摩擦。中美在经贸中存在的摩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贸易差额,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不断扩大的中美贸易逆差是中美关系动荡的一个决定因素。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亿美元,顺差为亿美元。根据美方统计,2005年美对华贸易逆差激增,达2016亿美元。中美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贸易差额,一方面与中美双方采取的统计方法有关;另一方面又与美国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有关。中美又方的统计差异主要缘于中美贸易的特殊性和统计方法的不同。中国对美国出口的60%和自美国进口的30%,是经过以香港为主的第三方转口进行的。美国把中国出口至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后,这些国家再转口到美国的产品都算作从中国的进口。而美国在统计对中国的出口时,却对其通过香港等对华转口的商品忽略。这是造成统计不同的一个原因。在中国对美出口的商品中,很多是美国企业在华分公司的商品。中国赚取的只是很少的加工费,大量利润被美国在华企业取得。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一国应该生产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出口这种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其没有比较优势或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在这种自由贸易的框架下,按照比较利益学说进行的国际贸易会使所有参与国得到贸易利益最大化。中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也符合比较利益学说。中美贸易会造成如此大的贸易差额,与美国对华采取的贸易限制有关。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是农产品,附加值低,满足了美国一般消费者的需要。而美国向中国的出口产品应该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但美国把经贸政治化,以安全为由拒绝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美国的高新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技术产品在美国对外出口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对技术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美国的这种经贸限制,严重影响了贸易的互补性,导致贸易差额进一步扩大。由中美贸易逆差这问题来看,中美缺失的是一种理解,信任。正是这种不理解,不信任,造成了贸易摩擦。中美双方只有静下心来,加强了解,信任,才是更好的解决方法,而不是直接对抗。中美经贸的另一个结就是人民币的汇率问题。自1994年以来,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按照1美元兑左右的汇率自由兑换。美元从2002年开始持续贬值。从2003年起,美国公开要求中国采取“灵活汇率”。在美国,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的汇率政策加重了美国国内失业问题。许多美国人把美中贸易赤字归咎于汇率过低。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美国企业和民众都希望看到人民币升值。目前,中国已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中国如调高人民币汇率而大量减持美国国债,美国的政府开支和个人消费可能都受到冲击。实行浮动汇率和开放资本市场会使中国金融业固有的困难加恶化,扰乱中国经济,甚至扰乱全球经济。事实上,中国已实行人民币汇率浮动的机制,只是这过程比较缓慢,但这是完全按照中国国情来发展的,适合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美国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而且要求升值的幅度大,要一步到位,这是不现实的。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正确或错误的汇率。只有在适当的是机,实现浮动汇率才会对中美两国的经济和贸易有利。美国在人民币升值这个问题,一方面要求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一方面又没有为人民币升值高定“时间表”。可见,中美双方都是利益相关者,谁也离不开谁的发展。只有双方更了解对方的国情与现实,才能找到双方平衡的支点。强势压迫并不是解决之道。知识产权保护,是夹在中美贸易中的一根刺。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美就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出现纠纷。美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美国十分关注知识产权保护,并将其视为事关美国核心竞争力和优势地位的重大问题。在知识产权保护这方面,我们中国确实做到不够好,但我们在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方面都不断取得重大进步。我们加强了打击盗版和仿冒的稽查行动,并加强了对公众尊重知识产权的宣传工作。但是,保护知识产权也是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国际合作,并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事情。中美双方只有在实事求是的精神指导下,加强对话,加强监督与合作,才能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保证充分的自由竞争,最终解决知识产权纷争。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摩擦是正常的,也是无法避免的,这并不可怕。中美经常性的经贸摩擦,反映两国经济关系的密切。中美经济对双方的重要性与俱增。贸易中产生的问题,双方只有理性面对,在经常性的协调和合作机制中,通过平等协商的办法加以妥善处理。从中美贸易摩擦来看,都是因为中美双方的意识形态不同,国情不同,相互不了解,不信任等原因引起的。中美双方都应该摆正心态,采取合作,尊重的态度,才能更切实地找到两国利益的平衡点,才能达到双羸。为了改善中美贸易关系,消除贸易摩擦,我们中国可以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使中国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在处理中美贸易逆差与具体的贸易摩擦中,中国有必要采取国际上常用的自动出口限制等贸易政策措施。这样既起到了安抚的作用,又减少了贸易摩擦的代价。积极筹划、组织、实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这样不仅可以避开贸易壁垒,大大减少贸易摩擦,而且通过投资设厂可以更有效地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中国企业的综合国际竞争能力。中国还应该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对美国进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中国必须学会站在美国人的角度认识与思考中美之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美贸易政策和运作技巧。通过这种了解的增进,以使对美贸易政策与对策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贸易战并不是出路,中美双方谁也打不起贸易战。只有双方妥善处理好贸易关系,才能更好地巩固双方的关系,才能更好使意识形态,政治问题得到解决。处理好一个地区发展大国与一个世界强国的关系,不但对两国有益,达到双羸;而且对世界的和平发展,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中美关系错综复杂,并不是一两天能全部解决的。但只要本着接触,了解,信任,尊重,合作的原则,就能把这些问题逐步理清,并逐步解决。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中较高层次的一类,其就业过程是国家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毕业生难以找到好工作,已成为大学生、高校及家长共同的感受。大学生就业难在何处?就业难是不是国家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呢?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2002年毕业生人数为145万人,2003年为212万人,2004年的毕业生达到了大学生就业的历史高峰,人数达到了280万人,比2003年净增了68万,增幅为32%,预计到2005年毕业生将达到340万人。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2年7月份,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为50万人,2003年7月份达到70万人。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共有2400万城镇劳动力需安置,其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共600万人,登记失业人员近800万人。这样一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四)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五)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六)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七)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非常复杂,而且还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在当前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需要政府,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努力,要解决这些问题也不能是一蹴而就,只能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创新观念,完善制度和改进工作方式,不断深化改革来完成。 (一)政府应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 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对于那些有障于学生就业的政策、制度等要逐步的取消;各级政府要开放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政策限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政府还应加强对高校办学的指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以及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专业设置。另外,政府还应发挥自制优势,主动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 (二)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各个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不要盲目追求人才的高消费,让那些博士和硕士来装点门面,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置换冗员。用人单位要从长远考虑,建立人才储备机制。毕业生从高校毕业,缺乏实际经验,而且他们要发挥出价值也需要一个过程,对其进行培训,形成梯队。总之,用人单位改变自己的人才观念,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高校要强化内部改革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产出的最终“产品”,其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高低,是一所高校办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也影响着在校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情绪,因此学校要深化自己内部改革。 高校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 高校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不仅要管理就业工作,还应加强市场调研和就业工作的研究,掌握该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制订和实施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就业指导机构还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在涉及到学校调整专业结构工作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最终促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充分就业。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合理地就业。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将大学教育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分别确定工作重点,合理安排不同阶段就业工作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让他们知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做好哪些准备。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学中去,强化学生自学成才的意识,也让学生了解所学领域的发展前景,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在教材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形式上,要引入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不要把就业指导课拘泥于课堂,要采用多种形式,如请一些优秀企事业人士做报告,开设模拟招聘活动,还应注意网络资源的利用,组建网上论坛,让师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探讨。 (五)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总之,能否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一所高校的生死存亡,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解决此问题,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应对市场,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更新就业观念。
学校简介
天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大学,是首批16所国家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及“双一流”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天津大学素以“实事求是”的校训、“严谨治学”的校风和“爱国奉献”的传统享誉海内外。
天津大学从1978年开始设立管理学科,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管理学院,是国校中早创立管理学院的院校之一。2009年,学校率先在管理和经济学科群试行学部制改革,重组原有院、所机构,形成了新的管理与经济学部。学部涵盖管理学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三个一级学科,经济学门类的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及工学门类的系统工程二级学科等;在第四轮国学科评估中,管理科学与工程进入A类学科,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为B+;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以及31个硕士点。学部拥有的多学科资源优势以及众多优秀的会计学科师资队伍,为会计硕士(MPAcc)项目提供了强大的专业支撑。
项目概况
1.项目使命
致力于培养掌握坚实的会计学理论和财务专业知识,具备财务资源优化配置、数据分析和财务决策支持能力的层次会计专业人才。
2.培养目标
天津大学会计硕士(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MPAcc)依托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的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创新平台,立足中国企业的会计实践,致力于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扎实的会计、财务相关专业理论,融合经济金融、工程管理等跨学科知识,系统掌握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及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培养深谙中国企业现实问题并提供相应解决方案的素质、复合型、应用型、国际化的会计人才。
3.项目特色
我校MPAcc项目具有鲜明的会计、管理学科综合交叉的特色,依托管理与经济学部优势显著的教育部“双一流”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下的金融工程、信息管理与工程管理等二级学科,在“大数据+会计”背景下,结合当前会计大数据分析的市场需求与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形成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公司财务、金融市场与工程管理等三个特色培养方向:
(1)会计与公司财务:系统学习会计、财务、审计、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熟练掌握大数据分析与财务决策方法,培养精通会计理论与企业管理实践,具有较强地解决企业复杂会计问题与投融资决策等实际问题能力的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人才。
(2)会计与金融市场:系统学习会计、财务、审计、金融理论与资本市场,熟练掌握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工具,培养熟知金融机构的商业管理模式与业务流程,具有较强解决金融市场中的复杂会计问题和投资决策等实际问题能力的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人才。
(3)会计与工程管理:系统学习会计、财务、审计、工程管理理论与方法,熟练掌握项目风险管理与财务决策技术,培养熟知国际工程管理领域商业模式与业务流程,具有较强地解决工程管理领域复杂会计问题能力的素质、复合型、国际型会计人才。
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 具有国家承认的本科或以上学历的应届、历届毕业生(截止到入学前取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
报名方式及重要时间节点
1.报名方式: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相结合
网上报名: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现场确认:现场确认时需携带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和网上报名编号,在规定时间内到当地报考点确认网上报名信息、照相。
报考专业代码:125300会计硕士
2.报考地点选择
参加国统一考试的天津考生报名时报考点须选择“天津大学”;外地考生报名时就近选择当地报考点。
硕士入学考试报考点选择—《关于往届生在津参加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报名资格的通知》
2020年在津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的往届生(招生单位有特殊要求须在本校参加考试的除外)须提供本市户籍证明(常住户口、蓝印户口、居住证)或本市工作证明。
3.报名时间
网上报名时间:10月10日至31日。
现场信息确认时间:具体时间请关注各报考点安排,逾期不再补办。
考试科目
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
初试:管理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① 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满分200分);
② 204英语二(满分100分)。
复试:
①专业综合课笔试
②综合素质面试
具体复试安排请关注后续公布的复试办法。
考试时间
初试:12月底(以准考证为准)
复试:第二年3月至4月进行复试(具体时间、地点及要求将另行通知)
培养方式与学费标准
1.培养方式:日制和非日制(拟),学制一般为2年。
2.学费标准:日制:万元/学年(拟)
非日制:万元/学年(拟)
注:终以天津市教委、发改委、学校等主管部门的批复文件为准。
学位授予
MPAcc学生在规定年限内修满规定学分,完成硕士论文并论文答辩,经学位委员会审核后,取得天津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会计硕士学位证书。
报名注意事项
1. 凡报考天津大学MPAcc的考生须按规定时间在网上提交报名信息,缴纳报名费,并到所在报考点进行现场照相、确认网报信息,不经确认信息者网上报名无效。考生本人对网上报名信息进行核对并确认,经考生确认的报名信息在考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
2. 考生在网上报名填报“报考单位”时,天津考生报名时报考点须选择“天津大学”;外地考生报名时就近选择当地报考点;以上信息一经确认提交,将不允许修改,考生应慎重选择。其他信息可输入报名号和码登陆网报系统进行修改。考生入校后才能与导师进行双向选择。
3. 考生可凭网报的用户名和码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下载打印《准考证》。《准考证》正反两面在使用期间不得涂改。考生凭下载打印的《准考证》及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参加考试。
4.报考流程
网上报名:每年10月中下旬,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报名。逾期不予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现场确认:每年11月中旬,需携带有效身份证件、学历证书(原件)和网上报名编号,在规定时间内到报考点确认网上报名信息并缴费、照相。具体时间及安排请关注天津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打印准考证:每年12月中旬,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下载并打印准考证。
国联考:每年12月底(以准考证时间为准),考试科目:1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204英语二。
成绩查询:次年2月末,考生可从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或天津大学研究生招生网查询联考成绩。
公布进入复试名单:次年3月中旬,详见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网站。
时事政治考试:次年3月下旬,以递交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论文要求详见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网站。
复试:次年3月末,第一志愿报考天津大学,联考成绩达到天津大学自主划线的考生,按要求参加资格审查和复试,具体要求请关注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网站。
公布拟录取名单:次年4月,天津大学根据考生的笔试和面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估,择优给予拟录取资格,并在管理与经济学部网站公布拟录取名单。
录取通知书:次年5-6月,寄送录取通知书
以上就是2020年天津大学会计专硕(MPAcc)招生简章有关内容,2021年招生简章虽然还没有出来,但是每年除了人数上的差异,其他没有太大的区别,除非有政策的变化,更多院校考研招生简章,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13] (commonly known as the United Kingdom, the UK, or Britain)[14] is a sovereign state located off the northwestern coast of continental Europe. It is an island country,[15][16] spanning an archipelago including Great Brita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Ireland, and many small islands. Northern Ireland is the only part of the UK with a land border, sharing it with the Republic of Ireland.[17][18] Apart from this land border, the UK is surrounded by the Atlantic Ocean, the North Sea, the English Channel and the Irish Sea. The largest island, Great Britain, is linked to France by the Channel United Kingdom is a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and unitary state consisting of four countries: England, Northern Ireland, Scotland and Wales.[19] It is governed by a parliamentary system with its seat of government in London, the capital, but with three devolved national administrations in Belfast, Cardiff and Edinburgh, the capitals of Northern Ireland, Wales and Scotland respectively. The Channel Island bailiwicks of Jersey and Guernsey, and the Isle of Man are Crown Dependencies and not part of the UK.[20] The UK has fourteen overseas territories,[21] all remnants of the British Empire, which at its height in 1922 encompassed almost a quarter of the world's land surface, the largest empire in history. British influence can continue to be observed in the language, culture and legal systems of many of its former UK is a developed country, with the world's sixth largest economy by nominal GDP and the seventh largest by purchasing power parity.[8] It was the world's first industrialised country[22] and the world's foremost power during th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23] but the economic cost of two world wars and the decline of its empire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diminished its leading role in global affairs. The UK nevertheless remains a major power with strong economic, cultural, military and political influence. It is a nuclear power and has the fourth highest defence spending in the world. It is a Member State of the European Union, holds a permanent seat on the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and is a member of 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G8, OECD, NATO, and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The United Kingdom is a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Queen Elizabeth II is head of state of the UK as well as of fifteen other Commonwealth countries, putting the UK in a personal union with those other states. The Crown has sovereignty over the Crown Dependencies of the Isle of Man and the Bailiwicks of Jersey and Guernsey, which are not part of the United Kingdom though the UK government manages their foreign affairs and defence and the UK Parliament has the authority to legislate on their the United Kingdom is one of the thre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oday that does not have a codified constitution,[37]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Kingdom consists mostly of written sources, including statutes, judge made case law, and international treaties. As there is no technical difference between ordinary statutes and "constitutional law," the UK Parliament can perform "constitutional reform" simply by passing Acts of Parliament and thus has the power to change or abolish almost any written or unwritten element of the constitution. However, no Parliament can pass laws that future Parliaments cannot change.[38]The UK has a parliamentary government based on the Westminster system that has been emulated around the world — a legacy of the British Empire. The Parlia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that meets in the Palace of Westminster has two houses: an elected House of Commons and an appointed House of Lords, and any Bill passed requires Royal Assent to become law. It is the ultimate legislative authority in the United Kingdom since the devolved parliament in Scotland and devolved assemblies in Northern Ireland, and Wales are not sovereign bodies and could be abolished by the UK parliament despite being established following public approval as expressed in Houses of ParliamentThe position of Prime Minister, the UK's head of government, belongs to the Member of Parliament who can obtain the confidence of a majority in the House of Commons, usually the current leader of the largest political party in that chamber. The Prime Minister and Cabinet are formally appointed by the Monarch to form Her Majesty's Government, though the Prime Minister chooses the Cabinet, and by convention HM The Queen respects the Prime Minister's choices. The Cabinet is traditionally drawn from members of the Prime Minister's party in both legislative houses, and mostly from the House of Commons, to which they are responsible. Executive power is exercised by the Prime Minister and Cabinet, all of whom are sworn into Her Majesty's Most Honourable Privy Council, and become Ministers of the Crown. The Rt Hon Gordon Brown MP, leader of the Labour Party, has been Prime Minister, First Lord of the Treasury and Minister for the Civil Service since 27 June 2007.[39]For elections to the House of Commons, the UK is currently divided into 646 constituencies, with 529 in England, 18 in Northern Ireland, 59 in Scotland and 40 in Wales,[40] though this number will rise to 650 at the next General Election. Each constituency elects one Member of Parliament by simple plurality. General Elections are called by the Monarch when the Prime Minister so advises. Though there is no minimum term for a Parliament, the Parliament Act (1911) requires that a new election must be called within five years of the previous general UK's three major political parties are the Labour Party, the Conservative Party, and the Liberal Democrats, who won between them 616 out of the 646 seats available in the House of Commons at the 2005 general election. Most of the remaining seats were won by parties that only contest elections in one part of the UK such as the Scottish National Party (Scotland only), Plaid Cymru (Wales only), and the 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 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 Ulster Unionist Party, and Sinn Féin (Northern Ireland only, though Sinn Féin also contests elections in Ireland). In accordance with party policy, no elected Sinn Féin Member of Parliament has ever attended the House of Commons to speak in the House on behalf of their constituents as Members of Parliament are required to take an oath of allegiance to the Monarch.[41]For elections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the UK currently has 78 MEPs, elected in 12 multi-member constituencies,[42] though this total will drop to 72 at the 2009 elections. Questions over sovereignty have been brought forward due to the UK's membership of the European UnionThe United Kingdom does not have a single legal system due to it being created by the political union of previously independent countries with Article 19 of the Treaty of Union guaranteeing the continued existence of Scotland's separate legal system.[74] Today the UK has three distinct systems of law: English law, Northern Ireland law and Scots law. Recent constitutional changes will see a new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Kingdom come into being in October 2009 that will take on the appeal functions of the Appellate Committee of the House of Lords.[75] The Judicial Committee of the Privy Council, comprising the same members as the Appellate Committee of the House of Lords, is the highest court of appeal for several independent Commonwealth countries, the UK overseas territories, and the British crown dependencies.参考资料:维基
1、试论《失乐园》中Satan的形象OntheImageofSataninParadiseLost
《失乐园》是日本小说家渡边淳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对中年男女因婚外恋而双双殉情的故事。女主人公松原凛子是医学教授之妻,男主人公久木祥一郎是出版社的主编。
2、Fielding小说的现实主义意义TheRealisticSignificanceofHenryFielding’sFiction
菲尔丁(Fielding)是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1707年4月22日生于萨默塞特郡格拉斯顿伯里的一个贵族家庭。早期的创作活动以编剧为主,先后写有二十五部喜剧、笑剧和小歌剧,讽刺社会政治的黑暗。后期致力写作长篇小说
3、《傲慢与偏见》中经济对婚姻的影响TheEconomicInfluenceonMarriageinPrideand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是根据简·奥斯汀同名小说改编,由焦点电影公司发行的一部爱情片,由乔·怀特执导,凯拉·奈特利、马修·麦克费登、唐纳德·萨瑟兰等联合主演。该片于2005年9月16日在英国上映。该片讲述了19世纪初期英国的乡绅之女伊丽莎白·班内特五姐妹的爱情与择偶的故事。
4、桑提亚哥——海明威笔下的硬汉Santiago:AtypicalHemingway’sHero
《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老汉桑提亚哥更是集中体现了海明威心中的硬汉形象,从而成为海明威作品中众多硬汉形象最突出而独特的代表。桑提亚哥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即是这种“硬汉”形象的精神境界。
5、论RobertFrost的诗歌创作OnRobertFrost’sPoetry
《火与冰》是一首诗歌,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学习两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毕业论文也不算是一个小工程,要是都不是自己感兴趣的,那么在这么长的写作时间里,想必是会很痛苦的。
2,题目过大也不能过小,毕竟是本科论文,专业的内容还是要有的,尽量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是那种可以小角度看大问题的题目。比如要写断背山这部电影,一定要从电影中体现中美文化差异,其中分别有婚姻观,家庭教育观等等。但是如果以一部电影为出发点,其实角度就比较小了。如果是以中西方文化差异这个题目由太大,只从断背山这部电影的角度出发,内容范围就缩小很多。
3,选题一定要选择资料丰富的,本科论文相对研究生论文,要求的写作水平还是没有这么高的,毕竟相对知识水平也是有限的,几千字的论文比平常写的几百字的作文难度还是要大一些的,可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的。所以最好是找参考资料较多的题目,可以多多参考下。
内容摘要]:英国创立的第一套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体系被誉为西方政治制度的源泉与典范;美国则在吸收、借鉴英国的基础上,形成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最为完善的政治制度。我们要吸收借鉴两国政治制度中的优秀因素,就必然需要首先对两国的制度有准确、清晰的比较和把握。本文拟从政治制度的核心部分——宪法、政党、选举三个方面进比较,以期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建设和改革提供良好的借鉴。 [关键词]:英美政治制度比较 [Content summary ]: The first set of western capitalist political systems created byBritish are praised as the source and model of the western political system.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drawn lessons from Britain ,. has formed the most perfect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contemporary capitalist countries. If we want to absorb and draw lessons from the outstanding factors inboth of the country’s political systems, we need to make an accurate, clear comparison and assurance to the systems of the two countries above all . This article is drafted from the key part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Constitution, political party, elect three respects to compare and expect offer political institutional reform and improvements in our country with good references. [The keyword ]: Great Britain and AmericanPolitical System Compare 政治制度(Political Regime)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一般是指与本国的社会性质相适应的国家权利机构和基本制度。“政治制度与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一样,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带有时间与空间的烙印。”1 300多年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和实践了民主政治,颁布了宪法并逐步实行宪政,使资本主义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英国创立了第一套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体系,一向被誉为西方政治制度的源泉与典范;美国则在吸收、借鉴英国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加以调整,使本国的政治制度体系趋于完善。英国作为欧洲民族国家是在君主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当时利用公法来限制君主的权力,并依据公法设立政府机构,公法比较发达,因此一般把政府机构和宪法看作政治制度的核心;与具有明确国家观念的英国不同,美国的公法主要是用于处理政府与个人的关系,并由司法机构进行法律监督,因此有时把政治制度等同于政府形式。2 英美两国政治制度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天赋人权”学说和“三权分立”原则;政治制度的具体内容都包括议会制度、选举制度、司法制度、政府制度、公务员制度和政党制度等;都标榜“人民民主”,以代议制为民主的主要形式;政权体制都实行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的特点。而最根本的是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两个典型代表,英美两国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维护资主义私有制度、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等方面具有相同的本质。但在具体政治制度层面两国又各自呈现不同的特点,本文仅从宪法、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个角度探讨比较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 一、英美宪法之比较 ——英国的成文与不成文法与美国的成文法 英国宪法是长期政治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没有统一、完整的书面形式,而是由成文的法律和不成文的习惯、惯例构成。主要包括:第一、历史上带有规约性质的宪法文件。如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the Great Chastes),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the Retition of Rights),和1689年的《权利法案》(the Biu of Rights) 等。第二、由议会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如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the Habeas Corpus Act),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the Act ofSettlement)等。第三、宪法性的法院判例。如1678年确立法官特权的贺威尔案(Howll'sCose)。第四、普通法中的某些原则和规定,如关于国王特权的制度。第五、宪法惯例。惯例虽然不能为法院适用,但在英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议会每年至少举行一次,王权由大臣实际行使等。 英国宪法既不能以一道或数道公文列举,也不能以过去和现在的时间来严格区别,它缺乏谨严明确的内容,也缺乏首尾完整的体系。与美国宪法有所区别。英宪的所有规则按照有无实效为标准分为英宪的法律和英宪的典则两部分。前者包括英宪的法理、法规,后者包括典俗、成训、惯例等。英国宪法就是以法律和典则两类规则构成的体系,按照这一体系的规则,英格兰的主权得以合法运用并分配于政府和人民之间。典则部分一般为非成文的,法律部分既有非成文的要素,又具有成文的要素。 英国宪法具有与美国宪法不同的一些自身特点。首先,英宪具有柔性宪法的特点,它随时可以被议会变易或修改,与美国宪法的刚性形成了对比;第二,英国宪法具有保守性。英格兰具有从事改良事业的传统,历代制度既因袭前代制度而又有所改革。这种遵守成规的特点成为英国宪法的一大特色。由此得出第三,英国宪法具有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取决于英格兰民族生活的连续性。最后,英国宪法还具有名实不符的性质,就是说理论与实际往往不能一致。因为英国政治是从独裁政治渐渐发展成为立宪政治的,政治体制已变,而某些法律、典则却遗留下来,使理论与事实往往不能一致。 可以说,英国是世界资产阶级宪政之母。3 (美国宪法图示)4 美国宪法贯彻了彻底的三权分立,规定了立法,司法和行政的分立。国会、联邦法院和总统各司其职,乃至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分工也十分明确。从国会来看,美国的国会不可否认受到英国议会制度“蓝本”的影响,但是从根本讲是由于北美大陆的土壤适合这种制度的成长。国会的权力并非仅仅是“掌管钱包的手”(管理钱财),国会首先是立法机构。除非联邦法院宣布法律违宪,否则,国会通过的法律对于任何人都有约束力。这使得国会在许多方面能够对于国家的社会生活表示态度。可以通过法律形式授权给某个部门或个人,也可以通过法律形式限制其权力。其次才是财政权,还有对外宣战权、对政府官员和总统实施弹劾、复选总统和副总统。同意总统有关任命、通过本国与外国的条约等重要权力和就制定和执行立法以及其他事项进行调查的广泛权力。联邦法院是美国三权分立与制衡中的一个重要砝码,除了行政方面功能和立法功能外,最重要的是监督性功能和司法性功能.法官享有宪法地位,被任命为维护宪法的卫士;最高法院是执法机关,法官在解释宪法和法律方面有最后发言权。总统是国家元首,一切重大仪式和代表国家的活动都要出席;作为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制定国家的日常政策,有权任命各部部长、驻外大使和联邦法院的法官;作为最高统帅,有权指挥整个军队,管理“核按钮”及至在关键时刻启动之;还拥有否决立法权、外交决策权以及影响本党的能力;总统的实际权力远远超过宪法中的简单条文。 美国宪法还规定了三权之间的制衡。⑴从立法与行政的关系看:国会拥有相当权力,总统对于官员的任命,须经过国会参议院同意才能生效;总统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只有当参议院2/3票数通过才能生效; 国会甚至拥有复选总统、弹劫总统等等权力。同时,总统拥有更大的权力,总统有权介入立法领域,可以向国会提出咨文,成文国会立法的依据;可以向国会提出法案,可以在特别情况下以行政特权为理由建议两院召开立法会议;可以通过本党议员和本党议会党团的领袖来影响某一法案的命运等等。国会虽然能够制定法律,以法律形式对于总统进行约束,但国会的法律只有总统签署后才能生效;总统虽然能够否决国会所制定法律,但当国会两院都以2/3票数重新通过该法律,则可推翻总统否决的权力。 ⑵从总统与联邦法院的关系看,总统可以任命法官,有权赦免一切罪犯,控制着警察,监狱等机构,有行政裁判权。同时,法官一经任命可以终身任职,可以作出对总统不利的裁定;法院掌握司法审查权,可以宣布总统的行政立法违宪等等。此外,国会同法院的关系也是相互制衡的。 美国宪法规定了分权制衡关系,但是没有否定在这一基础上的合作。在和平时期,三方面的制衡多于合作;在动乱或者紧急事件中,三方面的合作多于制衡。由于以总统为首的行政部门所维护的利益从根本上与国会一致,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国会对总统采取忍让默许甚至支持的态度。不仅在国内事务上,国会往往与总统采取合作态度;在战争和外交问题上,法院遵循“司法依从”和“政治问题回避”等原则,也常常与总统合作,放任总统的行为。这种时而分权,时而合作,具体什么时候怎样表现,主要取决于美国统治集团的利益和 民族国家的利益。 英美宪法比较图示: 项目 英国(责任内阁制) 美国(三权分立) 选出 首相由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对国会负责 总统由选民间接投票选出 与国会之关系 有权解散国会,国会亦可罢免内阁,相互牵制 既无权解散国会,国会亦无权罢免总统,关系平行 行政权 行政权操纵在首相手中,国王并不负实际行政责任 行政权操纵在总统手上,是握有行政权的国家元首 首长的任命 由首相自兼,各部大臣由首相在同党议员中选任 为国务卿,兼外交部长,与其他各部首长同为总统所选任 任期 无特别限制,首相出任与否,全看能否取得下院多数议席而定 任期为四年,再当选得连任一次,任满则解职(亦有例外,如罗斯福) 继任 只设首相一人,遇首相出缺,则下院多数党再举领袖继任 设总统,副总统各一人,遇总统出缺,由副总统继任 二、英美政党制度之比较 ——英美的两党制 英国是现代政党政治的发源地,是实行两党制的典型国家。主宰英国政坛100多年以本上是两个重要政党,先是托利党和辉格党,继而是保守党和自由党,后来为保守党和工党。英国政党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⑴同议会内阁制相结合,执政党和反对党在形式上界限分明。英国实行的是议会内阁制,有上下两议院。上议院议员不由选举产生,而是由贵族世袭或国王任命,与政党无关。下议院由选举产生。两大政党靠竞选争夺下议院议席,有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的领袖担任内阁首相,掌握政府权力。组阁的政党便是执政党。执政党既掌握内阁的实权,又掌握下议院的实权。选举中未获得多数的政党便是在野党或反对党。反对党负有监督政府的责任,可以组成有各部大臣的“影子内阁”。执政党和反对党在形式上界限分明。英国法律规定,下议院每5年改选一次,但实际上改选是不定期的,因为议会有权自行决定延长任期,同时首相也可以随时呈请英王解散议会,提前大选。 ⑵两大政党均采取集中制。主要表现在:无论中央或地方,每个政党都有健全的组织;有严格的组织纪律;特别是党内对议会投票有严格的规定。在议会的重要投票中,各政党都要求其党员作为一个集团,按照领导人的意图投票。否则,会受到严厉处罚。 美国也是实行两党制的典型国家,美国政党制度具有以下特点:⑴同民主共和体相联系,党的主要活动是进行总统竞选。美国是总统制国家。美国政党的主要活动是进行总统竞选。竞选获胜的政党为执政党,失败者为反对党。美国国会议员虽然也是有选举产生,但两大政党在议会中席位的多少与执政地位无关。在美国,一个政党只要在总统竞选中获胜,即使它在国会选举中失败,也不会影响它的执政地位。 ⑵政党组织松散,没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 ⑶两党制比较稳定。美国的两党制萌芽于联邦党和反联邦党的对立,后来形成了共和党与民主党的竞争。在美国历史上,也常常出现第三党运动,但从未获得成功。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格局一直比较稳定。 英美政党制度比较。两国尽管都实行两党制,但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 ⑴从属的政体不同。 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英国国王是世袭的国家元首。从宪法规定上看,英王独揽大权。实际上是英王的一切活动要服从与内阁的安排。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上台组阁并掌握政府权力,执政党领袖担任内阁首相,从而使政党与内阁紧密交织在一起。美国是民主共和制国家,实行的是总统制。总统是国家元首,掌握国家大权。两大政党的活动主要表现在总统选举上。获胜的执政党在国会选举中失利并不影响其执政党的地位。 ⑵组织结构和活动方式不同。英国两大政党采取集中制,党有比较统一的政治主张、组织机构和社会基础。党对议会投票有严格的纪律。美国两大政党组织松散,没有严密的组织系统,没有严格的纪律,甚至没有固定的基层党员。两大政党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只有竞选纲领。党的主要活动主要是搞竞选,人们形象地称美国的政党是“选举组织”,美国的竞选是“象驴之战”。5两国的政党制度相比之下,最突出的是,美国不存在执政党与在野党问题,议会中多数党与少数党的权力差别不大;且执政党力量远远大于反对党,反对党不易向执政党挑战;同时政党组织松散,议会中党员的凝聚力更弱。 三、英美选举制度之比较 ——英美的普选制 英美两国的选举制度是以普选制实现权力委托的,实行普选制是两国政治制度的共同特征,但由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条件和历史传统不同,两国实行的普选制也有所区别。 英国的普选制实际上只是公民选举下院议员的制度,代议机关中的国王和上院都是非选举产生的。根据宪法惯例,内阁政府由议会的多数党组成。正是采取这样的选举办法,选民选举下院,下院多数党组成政府,使得英国的代议制政府成为典型的内阁责任制政府。它产生于议会,并对议会负有直接的政治责任,对选民负间接的政治责任,前者表现为议会的倒戈权,后者表现为首相有权请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大选;若选举失败,则由反对党上台;若胜利,则继续执政。加上两党轮流执政的原则,他们可直接影响公民的普选,这就保证了英国代议制政府的稳定性。 美国普选制实行的范围,与英国明显不同,不仅国会两院的议员,而且作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总统及副总统,都是由公民直接产生的。美国总统及其领导的行政机关,对国会不存在任何关系。它们只有到选举的时候才各自向选民负责。平时都只对联邦宪法负责。因此,它们之间,仅仅是宪法上规定的相互“制衡”关系。 英美两国的选举制度尽管不同,但都操纵在资产阶级政党的手中。因此,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政党制度和议会制度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可说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既包含着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当今时代特征所产生的共同性,也具有因各国的现实国情(主要是政体和社会经济基础)不同和民族特点、历史传统不同而形成的差异性。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都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同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相比具有历史进步性。不但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血液,而且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参考书目: ①王惠岩主编:《比较政治制度》,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②吴大英主编:《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剖析》,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③宋玉波:《比较政治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④高金海等:《当代西方政治制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⑤胡康大:《英国的政治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