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的论文
提要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学校整个评估工作的核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评价的效果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因此,本文力图剔除不同课程及专业的差别,对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全景式观照,对各教学环节进行科学梳理,把其中的关键点量化为评价指标,编制出具有鲜明导向性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确定由学生评价、院系综合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的不同角度的评价主体,以期真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学生;院系专家;教师
一、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的意义
目前,在人才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教学质量即培养人才的质量关乎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而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经过许多教师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过程并通过学生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来的,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是全面提高学生质量的根本保证。被称为“现代教育评价之父”的泰勒曾提出:评价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和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有两个主要着眼点:一是评价;二是发展。因此,教学质量的评价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评价过程旨在对被评价者做出判断。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根本目的是促使教师不断地查漏补缺、不断改进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会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可以使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了解教学情况、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改进工作,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评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手段,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来了解教学情况,适时进行调控,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3、加强学校对教师的绩效管理工作。评价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奖优罚劣提供依据,根据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在学校内部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最终为保证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4、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有助于完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高校对于教学质量的监控主要是通过检查和评价来实施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关键,只有客观公正地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才能进一步完善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综上所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对象虽然是教师,对学校管理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落脚点在学生身上,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具有专业基础扎实宽厚,具有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二、构建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系统而全面地反映培养目标。
2、通用性原则。评价对象是承担教学任务的所有专兼任教师,即对所有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都是适用的。因此,本研究力图剔除不同课程及专业的差别,对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全景式观照,对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科学梳理,即从教学活动开始的编制教学大纲、授课计划、选择教材到备课当中教案、课件的制作,一直到课堂教学以及辅导学生、课程考试、课程总结的所有教学环节的关键点量化为评价指标,以此来考查教师的教学质量,编制出具有鲜明导向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3、科学性原则。借鉴国外有效教学理念及国内的研究成果,在对本校相关管理人员、教师、学生进行广泛访谈,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每条指标的内涵进行反复推敲,各指标的表述既明确又互相联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评价标准既符合现实又客观全面,教师通过努力可以达到要求,也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
4、可操作性原则。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评价指标应符合实际,切实可行,既体现教师教学的特征又体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二是指标体系的数量适当,既能体现教师教学的过程又能抓准关节点;三是评价指标尽可能量化,以便在评价过程中操作实施。
5、动态性原则。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其评价指标必须是动态和发展的。因此,对评价结果分析、反馈利用既是一个评教周期的结束,也是下一轮评教工作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管理者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评价的效度。
三、评价主体的确定
一个完整的评价系统应该有多元化的主体参与,从不同角度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然后综合不同主体的评价结果,给教师教学质量以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目前,我国高校的评价主体主要有学生、专家、同行、领导与教师自我评价。在这些信息来源中,学生评价较同事评价、教师自评和专家评价具有更好的信度和效度。
我们是对各教学环节进行科学梳理,把其中的关键点量化为评价指标的,因此,根据此指标体系的特点,最终,我们确定了由学生评价、院系综合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相结合的三维评价主体。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教师教学的直接感受者和收益者,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体验者,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等感受最深,对课堂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院系领导本身是教学的直接组织者与管理者,其本身是教学专家或教学管理专家,他们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等进行更好的把握。教师自我评价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和自我提高的过程,是促进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促进自身素质提高的内在机制。因此,我们确定学生评价占70%、院系综合评价占20%、教师自我评价占10%的比例。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指标是指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通过系统的收集资料、对评价对象的质量、水平、效益及其社会意义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是以特定的目标为依据的,在实践中,我们将目标具体化。而指标就是具体的、可测量的、行为化和操作化的目标,它是评价的直接依据。指标体系是由各级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指标权重和评价标准所构成的集合体。一般的评价指标会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会产生对某几项指标的反复使用与评价,往往会造成评价主体因角度不同,结果往往相悖的结果。而我们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学生评价侧重于教师的课堂教学,院系专家评价侧重于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环节上的各关键点。这样,既覆盖全面又各有侧重,评价的结果会更具有可信度。
1、我们构建了9个考核点、21项指标的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本指标体系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加上了教师的“个性品质”与“教学技能和风格”,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心理和个性特征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学质量的评价除了需要考虑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以外,还需要考虑教师教学过程中人文关怀的因素。具有人文关怀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快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总之,教学质量是在一定人文关怀条件下,教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一种效率体现。人文关怀实质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精神,
2、构建了10个考核点、21项指标的院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2)本指标体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教学文件的编制与更新,因为这是保证教师教学质量的基础;二是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三是重视对一个轮次结束后课程的总结与学生的反馈,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
教师自评也是由客观等级评价与主观评语评价两部分组成。
总之,以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采用“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真正做到了以评价促进教师发展,为教师发展而评价的目的。
五、评价结果的应用
充分利用校园网,建立网上评价系统,学生和院系专家可以通过校园网对每位教师进行网上评教,利用信息化网络手段,可以准确、快速、高效率地采集到评价工作所需要的信息,可以使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掌握教师的教学状态以及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实施和教学保障的工作状态,使教师的教学质量处于实时监控状态,以便及时决策调控。
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评价结果分析、反馈利用既是教师的一个评教周期的结束,也是下一轮评教工作的开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管理者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变化的实际情况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证评价的效度。量化结果一方面要反馈给校领导、院系负责人及教师本人;另一方面也要适当与教师的职称评聘、课酬等挂钩,以达到让教师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尽快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调动广大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促使教师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教学和教学改革上来,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魏红,申继亮.高校教师有效教学的特征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陈厚德.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李春玲.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在我国的实践发展和理论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
[4]许传海,宋涛,张素.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论高等学校办学类型及其分类 2009-02-06摘要:实行分类办学,促进高校多样化发展,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呈现出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发展趋势,面对新的发展趋势,如何科学合理地对高校进行分类,从而既有利于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的合理的体系结构,又有利于发挥高等学校的办学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大学的科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关系到政府管理政策和大学评价标准的制定,关系到国家对教育资源公平合理的分配,关系到中国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对我国各级各类高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这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关键词:高等学校;办学;分类;发展一、高等学校分类办学的意义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研究中,高校分类办学既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又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对高校划分的结果也就完全不一样。根据专业的总体性质与结构,高校一般可分为综合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单科类(农、医、林、水)院校;根据组织的基本职能与特征,高校一般可分为研究型院校、教学研究型院校、教学型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根据办学质量与社会声誉,高校一般可分为国际一流、国内一流、省内一流、同类一流等院校。高校办学如何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学分类是关键。自1999年我国高校连续扩招以来,在校学生人数激增,新升格的高校越来越多,盲目追求高层次、追求“综合化”以及新一轮的办学“大而全”的浪潮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热点。因此,如何尽快建立起中国高等学校的类型和层次划分标准,引导我国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准确和合理定位,切实做到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并在自己的类型和层次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如何通过政策架构和制度设计,构建起结构优化、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相互衔接的高等教育系统,形成精英型大学和大众型高校合理分工、共同发展的格局,有效扭转目前我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特色不显、目标趋同、盲目升格、模式单一的不良局面;如何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结构整体上的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从而既有利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又有利于创建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使我国高等教育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丰富多样的人才资源,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也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分类和定位问题越来越受到高等教育理论界与实际工作者密切关注的原因所在。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创建一流大学”、“大学教育国际化”等口号提得越来越响,可谓是耳熟能详,然而何谓一流的大学?在强调大学国际化的同时,如何看待大学的民族化与地方化?我国的大学改革能否照搬欧美国家的大学发展模式?如何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确立大学科学的治理结构,推动大学制度创新?上述这些问题,分明地凸显出来,成为高教界甚至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因此,对高校进行科学分类,确立高校在整个社会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准确位置,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二、高等学校分类办学的原则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发展多元化、信息技术网络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增强,伴随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得到发展。2005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向前发展。然而,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与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有所不同。欧美等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是一个自发的进程,政府的干预较少,它是通过市场的作用,发展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扩展传统精英大学的路径得以实现的。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是在政府的计划、调控、管理之下推进的,依托的是扩大不同水平大学招生的规模和广泛兴办高职高专、独立学院、民办高校等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因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过程,始终伴随其政策的选择与政策的贯彻执行,诸如规模与速度的调控政策、教育资金的投入政策、资源的开发与配置政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等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中,如果我国的大学无视自身的职能与条件,统统追求“一流”与“卓越”,谋求“国际化”和“一体化”,不切实际地盲目攀比,既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又可能导致大学丧失自身特色和优势,在盲目追求单一性高层次目标的过程中丧失自我。事实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位、多样化的。我们知道,办学规模与办学特色并非总是呈正相关的,好的大学不止有一种模式,既有牛津、剑桥模式,也有加州理工学院、巴黎师范学院、梨花女子大学模式,唯有实行分类办学,促进多样化发展,高校最终才能办出特色和水平,从而树立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高等学校实行分类办学,促进多样化发展,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那么,高校分类办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呢?我们以为,高等学校办学分类,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统领高校发展全局。在高校办学分类过程中,我们应当明确的是,作为类型划分,必须符合划分的逻辑规则;作为事业规划,必须具有可行性并为人们所认同。伴随高等学校内涵的更新和外延的扩展,高等学校的分类既要表现多样性,又要提炼出统一性;既要符合高等学校成长的内在逻辑,又要能反映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动态需要;既要符合高等学校的战略发展要求,又要有适应政府管理、社会评价的可操作性;既不能忽略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高等教育历史,又要满足国际统计数据的可比性。总之,高等学校的分类与定位,是一项极其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三、高等学校分类办学的方法目前,关于高等学校分类的方法,有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标准、日本的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方法、《中国大学评价》大学分类方法和《国际教育评价标准分类法》等,这些分类各有特点,有的突出了学科优势,有的体现了科研水平上的层次差异,由于分类的角度不同,因而分类的标准也就不止一个。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来看,高等学校的分类发展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自身提出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对高等学校管理者提出的挑战和必须做出的理性选择。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比较明确地提出“制订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1998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从法律上建立了包括高等教育类型、学业标准、修业年限、就学条件、实施原则在内的一系列重要制度,规范了高等学校的设立条件与程序,确定了高等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职责和相互关系等。1995年,国家教委开始在高等学校实施“211工程”,1999年教育部制订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从实践上为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不论是《高等教育法》,还是其他教育政策法规,都没有明确我国大学的分类,该怎么分类,按什么标准分类,是由实践来自然划分,还是由政策明确规定?甚至是由政府强制制定?建国后院系调整,我国大量增设独立的单科学院,把高等学校分为三大类:综合性大学与多科性大学、单科性独立学院和应用性专科学校。这种方法目前已不能正确反映改革和调整合并后大学和学院的特色及内涵。“211工程”把高等学校分成了重点扶持和非重点对象。实施“985”计划后,又提出了研究型大学的概念。一般来说,进入“211工程”的学校大都是综合性大学,但是它不一定都是研究型大学。除了研究型大学外,其他上百所高等学校还应该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比如说教学型、教学研究型、高职高专等。此外,高等学校的类型还应该与它们的层次联系起来,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大都也是按不同类型发展的,他们的类型结构有共同性,也各有其特殊性。如美国大学明确地分为五大类: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综合大学、文理学院、两年制学院、专业学校和其他专门机构。日本的高等学校分四类: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专修学校。一般来说,各国学校类型结构反映了各国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特征。世界各国高等学校的分类可以为我们所借鉴,但我国的大学发展分类,必须反映大学职能的本职特征,遵从高等教育规律。要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入手,适应社会和国民全面发展的需要,依法分类;要依据学校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内部规律,科学分类;要尊重大学的历史传统,发挥自身优势,突出个性特色,自主分类。在大学分类定位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时代性,具有前瞻性,注重现实性。因此,组织研究和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一项紧要而迫切的工作。分类办学,科学定位,多样化发展,这是我国高等学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参考文献:〔1〕傅林,胡显章.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学校的分类与定位〔J〕.中国高教研究,2004 ,(12).〔2〕曹赛先.大学分类中的几对矛盾〔J〕.中国高等教育,2004,(02).
《教育界》杂志不错,纯教育的省级期刊,可以试试。他们的官方网站: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 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中国高教研究 6.江苏高教 7.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改名为:教师教育研究)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9.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10.黑龙江高教研究 11.现代大学教育 12.高校理论战线 13.高教探索 1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一、稿件要求及体例(一)来稿要求主题突出、内容充实、观点明确、资料翔实、论证严密、逻辑清晰、语言文字合乎规范,有独到见解,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实践借鉴价值。(二)稿件一般不超过5000字,个别优质稿件不受字数限制。(三)稿件体例:来稿的页面内容依次包括题目、作者姓名、摘要(中文摘要篇幅在100-300字)、关键词(一般可选3-5个关键词,多个关键词之间应以分号分隔)、文章内容、作者信息(包括姓名、单位、部门、职务、职称、单位所在省市、邮政编码)、参考文献(要求在文中标注)。(四)文中标题一般分为三级,第一级标题用“一、”、“二、”、“三、”标示;第二级标题用“(一)”、“(二)”、“(三)”标示;第三级标题用“1.”、“2.”、“3.”标示,每级标题符号前均空两格。(五)引文务必注明出处。注释一律在本页使用脚注,每页重新排序,用①②③……表示;参考文献放在文末(尾注),用[1]、[2]、[3]……表示。1.著录格式:(1)专著著录格式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起始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途径.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责任者超过3人时只著前3 个责任者,其后加“等”字。示例:[1]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35-153.[2]昂温G,昂温P S.外国出版史[M] .陈生铮,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2)专著中的析出文献著录格式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途径.示例:[1]马克思.关于《工资、价格和利润》的报告札记[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05.(3)连续出版物著录格式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年,卷(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途径.示例:[1]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学通讯[J].1957(1)-1990(4).北京:北京图书馆,1957-1990.(4)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著录格式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连续出版物题名,年,卷(期):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途径.示例:[1]叶绍梁,谢 菊.学科建设制度创新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36-38.(5)专利文献著录格式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文献类型标志].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途径.2.文献类型标识分别为:普通图书[M],论文集、会议录 [C],科技报告[R],学位论文[D],专利文献[P],专著中析出的文献根据专著类型确定,期刊中析出的文献[J],报纸中析出的文献[N],汇编[G],标准[S],其他[Z],电子文献(包括专著或连续出版物中析出的电子文献)根据文献类型和电子载体而定,如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磁盘计算机程序[CP/DK],网上电子公告[EB/OL],等等。3.不同示例及其他具体规定详见《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二、投稿其他事项1. 文责自负。依照《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编辑部保留对来稿作文字修改、删节的权利,不同意改动者务请注明。2. 来稿在正式稿件之外请详细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子信箱、联系电话等;获得基金赞助的文章,应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3.来稿原则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编辑部有权对稿件作必要的编辑加工,不同意者请在来稿中注明。稿件请勿一稿多投。对于拟录用稿件,编辑部将在3个月内发出录用通知,如不使用,不另行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
教育类总类核心期刊表投稿指南G4 教育类总类核心期刊表序号期刊名称主办单位通讯地址1教育研究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100088)2教育评论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会,福建省教育学会福州市梦山巷27号(350001)3教育理论与实践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西省教育学会太原市解放路东头道巷(030009)4教育研究与实验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市武昌桂子山(430079)5外国教育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长春人民大街138号(130024)6比较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100875)7教育与经济 中国教育经济学会,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市武昌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430070)8外国教育资料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200063)9中国教育学刊 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100816)10上海教育科研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200032)11人民教育 教育部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100088)12教育科学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大连市黄河路850号(116029)13山东教育科研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教育学会济南市历山路53号(250013)14现代教育论丛 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广州市石牌华南师大教科所(510631)15教育探索 黑龙江省教育学会,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兴街19号(150080)16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200062)G61 学前教育类核心期刊表序号期刊名称主办单位通讯地址1学前教育研究 中国学前教育委员会,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长沙市开福区荷花池11号长沙师范学校(410005)2学前教育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西城区东绒线胡同40号(100031)3早期教育 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南京市草场门石头城9号(210013)4幼儿教育 浙江省教育委员会杭州市文二路西溪河下10-1号(310012)G62/63 初等/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表序号期刊名称主办单位通讯地址1课程.教材.教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所北京市沙滩后街55号(100009)2普教研究 辽宁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辽宁省教育学会沈阳市黄姑区黄河南大街85号(110031)3学科教育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八层教育科学研究所(100875)4上海教育 上海教育委员会上海市长宁路491弄36号(200050)5北京教育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西城区东绒线胡同40号(100031)6天津教育 天津市教育局天津市南开区雅安道9号(300113)7中小学管理 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市德外黄寺大街甲24号北京教育学院北楼(100011)8班主任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5号(100101)9数学通报 中国数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00875)10数学通讯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数学学会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430070)11高三数理化(改名为:高中数理化)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100875)12中学语文教学 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部北京市西三环北路105号首都师范大学(100037)13语文教学通讯 《语文教学通讯》编辑委员会山西省临汾市山西师范大学(041004)14中小学外语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北京师范大学(100875)15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200062)16物理教学 中国物理学会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校内(200062)17化学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200062)18历史教学 天津历史教学社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251号(300074)19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旧图书馆东四层(100875)20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710062)21生物学教学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200062)22外国中小学教育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桂林路100号(200234)G64 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表序号期刊名称主办单位通讯地址1中国高等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文彗园北路10号(100088)2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中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武汉市武昌喻家山华中理工大学内(430074)3上海高教研究(改名为:教育发展研究) 上海市教育科学院研究所,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200032)4中国高教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内(100816)5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辽宁教育研究院,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沈阳市黄姑区黄河大街85号(110031)6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等北京理工大学内(100081)7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国家教委直属高等工业教育研究协作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会,武汉市武昌喻家山华中理工大学内(430074)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清华大学北京清华大学9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等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内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100875)10江苏高教 江苏省教育委员会,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南京市上海路207号(210024)11高校理论战线 教育部北京市海淀路163号北科研楼7层(100080)12高教探索 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广州市东风东路723号(510080)13黑龙江高教研究 黑龙江省教育委员会,黑龙江省高教学会哈尔滨市会兴路50号哈师大(150080)14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长春市湖园路14号(130022)序号期刊名称主办单位通讯地址1中国成人教育 国家教委成人教育司等济南市经10路76号(250014)2父母必读 北京出版社北京市三环中路6号(100011)3中国电化教育 国家教委电化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中央电化教育馆北京复兴门内大街160号教育部电教大楼312信箱(100081)4现代远距离教 育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哈尔滨市和兴路93号(150080)5教育与职业 中华职业教育社北京市永定门外安乐林路甲69号(100075)6上海成人教育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长宁路491弄36号(200050)7职业技术教育 吉林职业师范学院长春市凯旋路52号(130052)8中国电大教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北京复兴门内大街160号(100031)9电化教育研究 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市安宁东路95号西北师范大学内(730070)10农村成人教育 河南省教委等郑州市花园路3号(450003)11中国特殊教育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100088)
学位论文的写作规范
学位论文的写作规范
学位论文是申请学位的重要文献资料,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为了规范学位论文撰写,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特制订本规范。
一、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应使用标准简化汉字和法定的计量单位。学位论文中采用的术语、符号、代号全文必须统一。论文中使用新的专业术语、缩略语、习惯用语,应加以注释。
二、论文装订顺序
研究生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以下部份,并按以下顺序装订:
1、封面;
2、声明;
3、中文摘要和关键词;
4、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5、目录;
6、正文;
7、附录;
8、参考文献;
9、致谢。
三、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
1、封面
封面应包括论文题目(包括中、英文,英文题目置于中文题目之下)、作者姓名、学科专业、指导教师、分类号、密级、学号等内容;
2、声明
声明位于论文首页,包括“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两部分(具体内容及格式见附件2)。
3、中文摘要和关键词
中文摘要约600字左右,论文摘要一般包括:研究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性,完成的工作(研究内容各过程的概括性叙述),获得的主要结论。学位论文摘要应突出论文的新见解或论文内容中的创造性成果。
“中文摘要”标题使用小三号黑体字,内容部分使用小四号宋体字,字间距为标准,行间距为倍行距。
关键词的数量一般为3~5个,每个关键词的字数一般不超过5个;关键词要能体现论文的主要内容,词组符合学术规范;关键词应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下方,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例如:
关键词:资产重组;市场反应;实证研究
4、英文摘要和关键词(Abstract and Key Words)
英文摘要内容要求与中文摘要一致。中文“摘要”的英文统一为“Abstract”,英文摘要统一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英文关键词(Key words)要求与中文关键词对应,各英文关键词的第一个字母要求用大写,例如:
Key words: Capital reorganization; Market reaction; Empirical study
5、目录
目录是论文的提纲,可以帮助读者查阅内容中对应的页号,页号从正文开始直至全文结束,正文之前的页号可用大写罗马数字标注。
“目录”标题二字使用小三号黑体字,目录内容部分使用小四号宋体字,字间距为标准,行间距为倍行距。
6、正文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其写作内容可因研究课题性质而不同。论文正文文字要精练通顺,条理分明,文字、图表清晰整齐。学位论文需用A4纸打印,打印格式为宋体小四号字,字间距为标准,行间距为倍行距。
学位论文的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置:上边距(天头)为:3厘米;下边距(地脚)为:厘米;左边距和右边距为:厘米;装订线:1厘米;页眉:厘米;页脚:
厘米。 论文正文中的其他格式要求:
(1)论文中的标题格式和排版的要求
①论文标题一般按章节编排,如论文较短,也可按“一、(一)、1、(1)”的形式编排;
②章的标题:小三号黑体;
③节的标题:四号黑体;
④目及子目以下的标题:小四号黑体;
2
⑤标题一般要简明扼要,体现阐述内容的重点,无标点符号;
⑥全文各部分或章节的标题的“编号”要尽量一致。
(2)表格的要求
①表格要有:编号、表名(五号加粗宋体)、单位;编号和表名要居表上方正中,单位在表右上方;
②表格中要注明“项目”(例如,数据的名称、时间),表格数据用五号宋体字(或Times New Roman字体),鼓励使用三线表形式;
③资料来源要标明“作者、资料来源名称、时间”,用小五号宋体,置于表格下方; ④表与上、下正文之间应各空一行。
表1:1995—1998年工商银行资产负债情况 单位:亿元
时间
总资产
净资产
总负债 1998
(3)制图的要求
①图要有:图号、图名(五号宋体加粗)、单位;图号和图名要居图下方的正中; ②图形要标明计量单位;
③图的资料来源要示明“作者、来源名称、时间”,用小五号宋体,置于图下方; ④图与上、下正文之间应各空一行。
GNP%
15
10
5
2003 年度
图1:**地区2000—2005年GNP增长状况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3
(4)注释
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特定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篇名、作者采用脚注的形式置于当页地脚,序号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各学科可根据本学科通用习惯选择注释方式。常用的几种注释格式为:
a.期刊类:作者,篇名,期刊名,年月,期数,页码。如:
①纪宝成:《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五大困境》,载《中国高教研究》,2013年第5期,第6页。
b.著作文献类:作者,书名,出版社,年月,页码。如:
①郭正忠:《宋代盐业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3页。
c.其他常用格式,如:
第1个参考文献引用处(作者1等,1997;作者2等,2005),……,第2个参考文献引用处(作者3等,1995;作者4等,1990),……
7、附录
附录一般作为学位论文主体的补充项目。以下内容可以放在附录之内:
(1)放在正文中过于冗长的公式推导;
(2)为方便阅读所需要的'辅助性教学工具或表格;
(3)重复性数据和图表;
(4)有关说明;
(5)调查问卷等。
8、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著录根据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进行标注,在“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两种方法中任选其一(可参考附件3),鼓励使用“顺序编码制”,或遵照各学科习惯执行。
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要齐全,文献条目序号左顶格,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示。 参考文献的标题用小三号黑体,著录的条目用五号宋体字(其中的英文和数字也可统一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行间距为倍,编排在文末。
9、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按科研成果发表时间的先后依次罗列,注明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或出版单位、年月。研究生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也可在此列出。
10、致谢
致谢中主要感谢导师和对论文工作有直接贡献和帮助的人士和单位,谢辞应谦虚 4
诚恳,实事求是。
11、其他要求
(1)全文内的各章、各节内的标题及段落格式(含顶格或缩进)要一致;
(2)全文内各章的体例要一致,例如,各章(节、目)是否有“导语”;
(3)时间表示:使用“1999 年10月”,不能使用“99年10月”或“”;
(4)标题编号:要符合一般的学术规范,一般不能使用“半括号”,“(一)、”或“(一、)”等不规范用法,标题结束处不能有标点符号;
(5)全文错别字或不规范之处不能超过万分之二。
附件1:研究生学位论文封面模板(以博士研究生为例)
附件2:研究生学位论文声明模板
附件3:《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
驳论文的破立结合定义:首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再批驳已指出的错误论点,并在批驳的同时或之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加以论证。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根据题目写出一个观点,再加以阐述说明,重要的是要有说服能力,三要素缺一不可,仔细看看下面的具体介绍,以后就可以多试着写作,这样作文才可以有长进。此外,还要多记一些名言警句和名人事例,以便在作文中更好的应用。总的来说,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证明”的问题。
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及撰写规范
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学位(毕业)论文不仅在内容上有创造性和创新性,而且在形式上也应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为进一步提高学位(毕业)论文质量,提高论文的水准,使我校研究生的学术观点、学术研究得到科学、准确地反映,参考我国高校学位(毕业)论文和学报论文编排规范,特制定如下规定。
学位申请者应严格按照本规范撰写。凡不符合本规范的论文,研究生学院将退回作者修改后再做形式审查。
一、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一)学位(毕业)论文的组成部分与排列顺序
学位(毕业)论文,一般由封面、扉页、独创性声明及版权授权书、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插图和附表清单)、(主要符号表)、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附录)、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作者简历、致谢等部分组成,其中带括号部分根据论文类型不同可选。学位(毕业)论文按以上顺序书写编排。
1.封面:
中文学位(毕业)论文题目;
学位申请人;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专业学位除外):专业名称、专业领域名称严格按照专业目录和培养方案填写;
学位类别:按照专业所属门类填写: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专业学位类别;
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答辩日期;
2、扉页:
分类号:按《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要求填写;
密级:涉密论文,由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国家规定的密级范围和法定程序审查确定密级,并注明相应保密年限;不需保密的论文不用填写;
单位代码:10086;
学号;
中英文学位(毕业)论文题目;
其余项目同封面(2)~(7);
3、独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需研究生和指导教师亲笔签名)。
4、中文摘要:论文摘要内容字数不少于800字,关键词4~6个。
5、英文摘要:包括论文题目、作者、专业、指导教师、摘要内容、关键词。摘要内容和关键词与中文摘要一致。
6、目录:目录最多列至三级标题,以阿拉伯数字分级标出。
7、插图和附表清单:论文中如果图、表较多,可以另起一页分别列出清单列于目录之后。图表的清单应有序号、图表名称和页码。
8、符号、标志、缩略词、计量单位、名词、术语等注释说明,可以集中列于图表的清单之后。
9、引言
10、正文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3、附录
14、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以河北农业大学名义发表的.文章):
署名为第一作者的已发表论文复印件,包括刊物封面、目录、版权页和论文全文及被索引的相关证明。
15、作者简历:内容一般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籍贯、最后学历(学位)、毕业院校、工作经历;在学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获奖情况等。学术论文应正式发表,或有正式录用函。罗列作者著作及学术论文应与参考文献所列格式相同。
16、致谢:致谢对象限于对课题研究、学位(毕业)论文完成等方面有较重要帮助的人员。
(二)学位(毕业)论文排版要求
1、论文开本及版芯
论文开本大小:210mm×297mm(A4纸),左侧装订,装订后的尺寸为205×287。版芯要求(指A4纸):左边距:30mm,右边距:25mm,上边距:
30mm,下边距:25mm,页眉边距:23mm,页脚边距:18mm。
2、 论文用中文撰写(可附相应英文副本)。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一般5~10万字,硕士学位(毕业)论文一般3万字以上,用计算机打印,字迹要清楚,标点符号要正确,错别字率不得超过1‰。
3、封面和扉页:按研究生学院要求进行制作。
4、 目录:建议使用自动生成目录,格式为:“目 录”黑体三号,字符间距为一个字符,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目录中中文字体为宋体、页码为Times New Roman字体,字号自定。
5、 中文摘要:“摘要”字体为黑体小四号,水平居中;内容另起一行,字体为宋体小四号;“关键词”另起一行,字体为黑体小四号,词条为宋体小四号,词条之间用分号隔开。
6、 英文摘要:字体均为Times New Roman;论文题目字号为加粗12pt,水平居中;作者、专业、指导教师字号为;“Abstract”字号为加粗12pt,水平居中;内容字号为12pt;“Key words:”字号为加粗12pt,词条字号为12pt,词条之间用分号隔开。
7、标题:论文一般分三级标题
一级标题:黑体,三号,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居中
二级标题:宋体,四号,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空小四号字大小),左对齐
三级标题:黑体,小四号,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左对齐
上述段前、段后间距可适当调节,以便于控制正文合适的换页位臵。 8、 正文字体:正文采用小四号或五号宋体,行间距为18磅,为字体调整字间距11磅;
9、 页眉、页脚:均采用五号宋体,从“引言”开始添加页眉。“引言”、“正文”、“结论”部分奇数页页眉居中为论文题名,偶数页页眉居中为“河北农业大学博(或硕)士学位(毕业)论文”;页眉下横线为单直线,粗度磅;论文页码从“引言”开始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奇数页码居右下侧,偶数页码居左下侧。
10、 图、表标题:采用小五号黑体;图例说明和表格中文字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图序及图名臵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臵于表的上方,若图或表中有附注,采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如注a,注b,附注写在图或表的下方。文中公式的编号,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线条,文中的图、表、公式等与正文之间要有一行的间距。表格一律用三线表,所有表格、图的标题、中文文字均要求有对应英文标注。
11、文中所列图形应有所选择,照片不得直接粘贴,须经扫描后以图片(.JEPG)形式插入。
12、文中英文、罗马字符一般采用Times New Roman正体,按规定应采用斜体的采用斜体。
二、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撰写规范
题名
题名是以简明、具体、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亦有助于选定关键词。
必要时可加副题名,如题名语义未尽,需作补充、引申和说明者或是系列文章,需用副题区别其特定内容的,均可加副题。副题应另起一行。
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相吻合。
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写词、字符、代号和公式等。 摘要
摘要是对文章内容准确概括而不加诠释评论的简短陈述,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论文摘要应尽量反映文章的主要信息,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内容简明扼要,语言精炼,注意不要与结论雷同。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保持内容一致。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采用第三人称。一般不分段表达,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和非公知公认的符号和术语,也不宜引用文章中的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
摘要中若采用非标准的术语、缩写词和符号等,均应在第一次出现时以标注形式予以说明。
关键词
标示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便于作索引,便于检索,而从论文选取出来,能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
凡学位(毕业)论文均应具备中文和英文关键词。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分别排在中英文摘要下方。
关键词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MeSH词表》、《中医药主题词表》等词表中选用规范词;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也应作为关键词标出。
两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引言
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场白,应以简短的篇幅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依据及相关领域内前人所作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说明本研究与前人工作的关系、目前研究的特点、存在问题及作者工作的意义,引出。
从高等 教育 研究的长远发展的需要来说,多元化研究 方法 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解决了这些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才能全面健康的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精选,希望大家喜欢!
《转型期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转型时期中国高等教育不公越发明显,政府要树立责任,加强制度创新与教育立法,理论界要构建高等院校教育公平度的指标体系,高等院校要制定相关培养制度和方向,最终实现相对的教育公平。
[关键词]转型时期教育公平应对 措施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对教育公平追求的相关思想和理念。中国的孔子以及西方思想史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提出了朴素的教育民主思想。近些年来,教育公平问题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一大 热点 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对此问题做过重要指示。
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教育公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育部门要把怎么样处理好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公平之间的统筹和协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来抓。”2006年4月23日,温家宝在重庆视察时说:“体现社会公平最主要的就是教育的公平。”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④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一判断更是写进了党的十七大 报告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突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显得更加重要。
教育公平的内涵
教育公平的内涵界定不能找到一个共同的认识起点,使得理论界的争议不断。从广义上来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对于教育权利的平等,在国家相关立法越来越完善的今天,遇到的挑战会较小。原因在于,作为政治、经济权利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教育权利的平等可以通过国家立法等手段加以保证。1960年《反对教育歧视公约》对教育权利的平等已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而对于什么是教育机会的平等,是对教育公平理论理解的争议关键。
通过整理几个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助于对这一宽泛概念的理解:一、麦克马洪(Mc Mahon)的三类型说:水平公平(horizontal equity),指相同者受相同对待;垂直公平(vertical equily),指不同者受不同对待;代际公平(inter-generational equity),指确保上一代人的不平等现象不至于全然延续下去。
二、瑞典教育学家胡森对“平等”和“机会”分别进行界说,分析教育面前机会均等的概念,认为因哲学观不同教育平等观念依次经历了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新概念的阶段。胡森指出教育机会均等在三个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涵义:起点均等论,指入学机会均等;过程均等论,指教育条件均等;结果均等论,强调学业成功机会均等。同时形成了效率优先的起点平等论、公平优先的过程平等论和突出个性发展的结果平等论三种理论形态。
三、哈佛大学的哲学大师、自由主义思想家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独树一帜。他在《正义论》中,提出了两个正义原则,第一正义原则为“平等自由原则”,即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是一种横向的、平均性的公平,用于处理公民的政治权利。第二正义原则为“差别原则”和“机会公平原则”,用于处理有关社会和经济利益问题。⑦教育公平需要关注公平特别是机会的公平,也必须针对差异性进行补偿,对弱势群体进行特别的帮助和扶持。
四、帕森斯从社会学角度考察了社会平等问题的含义、内容和趋势,论述了教育在社会平等问题的核心位置。帕森斯发表了《现代社会中的平等与不平等,或社会分层问题再考察》。他认为,在现代社会教育平等的层面,应该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制度化的贵族统治,即通过教育打破传统的阶级社会而转变成真正的民主社会。这可以理解为,让更多的人有权利接受教育,包括高质量的教育,而不是为部分人垄断。帕森斯指出当时美国社会的一个最重要的事实是,对于所有适龄人口来说,能否完成中学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标准。与收入领域一样,在教育领域同样存在一个“贫困”问题,那些不能或不愿完成中学教育的“掉队者”正在成为“教育穷人”(educational poor]的核心,对这部分人国家应该特别的扶持和关注。
综上所述,作为公平原则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教育机会公平有三层含义:
第一,“公平”。教育公平需要关注公平,既包括入学机会的平等,受教育条件的无差异,也包括就业选择的平等。
第二,“差异”。教育公平是有差异的,是“相对”公平。教育的公平不是“平均分”更不是吃大锅饭,而是在有差异的前提下进行的横向调控,教育公平必须关注不同个体、地区的差异性。
第三,“发展提升”。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教育公平的最终目的和效果之一应该是保证相对弱势地区、群体的发展,使其能够获得发展提升。
转型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出现
从高等教育起点上来说,入学机会的平等和差异的补偿,在许多地区并没有很好的实现。近年来,人们对于教育起点的公平问题有更集中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对“按省分配名额制度”、“高考试卷是否统一”、“关注少数民族考生的制度如何防止地方的异化”等问题的思考。
第一,各高等院校每年仍然沿袭计划经济 思维方式 向各省级单位分配招生名额,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分配指标的依据、明确的体系标准都值得人们思考。第二,中国自2003年起开始在高考中尝试的“分省命题”不能实现评价标准的一致。考试不能统一,就没有一致的衡量标准。“分省命题”使得不同省份的分数不具有可比性,对来自不同省区的考生无法进行客观的评价。第三,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高考优惠政策问题背离初衷。这原本是国家照顾和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但在实际情况中,许多考生高考前不是“少数民族学生”,一参加高考就成了“少数民族学生”,这样的情况对少数民族地区没有达到照顾的本意,对其他地区也产生了不公平的影响。
从教育过程来说,教育质量没有得到保证。由于经费的先天不足,我国的高等教育数量大发展的同时,教育质量被忽略。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已经进入到了第11个年头,中国高校的入学率已经大大提高。“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计将达到
25%左右,到2020年实现40%的目标。高等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都迅速增加,但这种发展以低质量和大量专业人才的失业为代价。
教育的地区差异、院校差异加剧,形成了事实意义上的高校“阶级化”和地区“差异化”。教育领域的不公平表现在城乡、区域、学校和不同群体之中,主要由政策偏差导致资源配置失衡、“城市取向”加剧城乡鸿沟、精英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市场机制的介入挑战教育公平等因素造成。国家实行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力图推进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推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首批985高校教育部所给予经费排行为:1,北京大学、清华大学(18亿);2,浙江大学(7亿);3,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6亿)
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发现,清华、北大作为中国高校的领头羊分别获得了18亿的投入,是排第二的浙江大学的两倍以上。在高等教育稀缺的情况下,重点建设几所高校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的高校的各类型国家扶持经费,甚至高于部分地区许多高校的政府高等教育支出总和,国家的大型项目、课题也成了部分高校、部分专家的专属区域,这种现象表明高校日益“阶级化”,地区教育不公的差异越发明显。
实现教育公平的应对措施
政府要树立责任,加强制度创新与教育立法。“政府有责任投资教育,但却没有必要经营学校。”这是197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二战后最具影响力的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得曼的一贯主张。在弗里德曼看来,政府垄断和竞争不充分是学校办学质量低下的首要原因。对于中国的高校而言,政府责任既包括对高校的政府投入,也包括对高校的不过多干预,政府对于高校而言应该是个宏观调控的角色,而不能也不应该成为经营者。
教育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是提供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责任人”。在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与日俱增,而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却已独木难支。考虑到高等教育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特点,这就要求:
第一,明确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政府应该改变多年重视经济发展,忽略教育投入的局面,真正实现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目前,中国大学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一直徘徊在3%左右,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投入和财政扶持,改变过去忽略教育发展的思路。
第二,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助学体系。进入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中,有20%左右的学生家庭比较贫困,政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国家助学体系,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应建立以助学贷款为核心的国家助学体系,辅之以各类型奖学金、助学金,关注教育公平。
第三,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着力调整格局,缩小各级各类高校、各地区教育差异。加大调整教育资源分配力度,逐步调整各级政府对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教育投入。努力缩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差异过大的局面,通过政策扶植和财政的投入,加快发展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地区和中部新兴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积极拓宽教育经费来源,使得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能有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事业领域。
第四,通过正确处理政府、市场与学校的关系.确立政府基本职责,规范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行为。通过正确处理政府、市场与学校的关系,确立教育的公益性、公共性、公正性等基本价值,确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等基本职责,规范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行为。在多元利益格局的现实中,建立新的公共政策决策机制。
理论界要构建高等院校教育公平度的指标体系。就我国而言,理论界对教育公平缺乏关注。在研究教育公平的专门领域里,主要聚焦在教育公平理论的探讨和问题的呼吁上,对教育公平的评价尤其是综合评价上的专门研究尚未有先例。由于缺乏系统理论的支撑,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统计指标多呈现相对片面、分散、凌乱等特点。虽然一些项目实际反映了教育公平的一些状况,如按地区、城乡分别统计的学生数量、教育经费等,但仅停留在原始统计数据的呈现上,并且这些信息不系统、不完善,无法为教育政策的公平问题提供信息依据和监控手段。
因此,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尽快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和教育发展的相对完善和系统的教育公平度的指标体系。这既是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逻辑起点,也是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要求的相关政策的出发点。只有真正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公平指标评价体系,才可能实现教育公平。
高等院校要制定适合各行业、各地区实际的相关培养制度和方向。
要改革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加大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调研。对于实际情况的调研和理论分析,有助于对高校专业开设、人才培养模式和思路的更新。由于脱离实际的招生,许多以前看上去是热门的专业,却成了就业困难专业。以艺术类专业为例,很多开设了相关专业的院系,培养的学生主要集中在舞蹈、音乐等方向,但对艺术行业链中的艺术经纪人、艺术品鉴定师、画廊经营等方向却鲜有涉及。由于缺乏对艺术行业实际情况的调研,导致一方面大量的艺术专业学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许多与艺术行业相关的职业却没有合格人才。
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完善自我素质。实现教育公平是一个体系严密的互动过程,教育不能脱离受教育个体而运行。在面对教育不公的时候,受教育者应该努力提高和完善自我。近年来,一些高等院校的学生因为缺乏对现实的理性认识和分析,盲目悲观和抱怨,并因此而产生了消极对抗学业甚至是学校和社会的行为,这些显然是不可取的。如果缺乏学生主观改变的愿望和实际行动,政策层面制定再完善,也不可能实现教育公平,这无疑是民族和国家的悲哀。
关于教育公平还有许多方面的工作需要探索和研究,笔者仅就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不成熟的论述。通过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以及高校对招生专业和培养过程的把关,辅以社会各界对就业问题的重视,通过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实现高校培养、就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相对的教育公平。(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
注释
(1)教育部部长周济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人民网.2005年2月25日。
②《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6年10月18日。
③胡锦涛主席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07年8月31日。
④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07年10月24目。
⑤翁丈艳:“教育公平的多元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3期。
(6)诸诸燕,赵晶:“胡森教育平等思想述评”,《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⑦[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3页。
⑧中国校友会大学论坛,转引自陈潭,胡晓:“罗尔斯原则与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逻辑”,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中心网。
⑨弗里德曼著,李茂编译:“竞争将带来更多的好学校”,《中国教师报》,2003年1月1日,A3版。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精选
姚云(2008). 师范生免费教育:部属师大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现代大学教育, 113,(5): 93-96姚云(2008). 扎实开展安全教育课程势在必行. 教育科学, 24, (4):62-65姚云(2008). 中国教育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及其突破. 教育研究, (6): 18-23姚云(200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及未来挑战. 大学研究与评价, 38 (1):11-19姚云, 周学军(2007). 历年教育学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产出分析. 高等教育研究, (12): 66-73姚云(2007).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政策解读与评审过程.大学.研究与评价, (4):59-64姚云(2007). On the development of postdoctoral education in China.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2(1): 89-102姚云, 顾明远(2007). 中国教育研究成果国际化的几个问题.中国教育学刊, (3): 13-16姚云, 康愈(2007). 中国教育科研成果如何走向世界——基于对SSCI数据库分析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 (1) :43-48姚云(2007). 实用主义原则在美国高等教育立法中的运用与特点. 大学.研究与评价, (1):83-88姚云, 张爽(2006). 中国博士后制度:反思与前瞻.高教发展与评估, (5): 1-7姚云(2006). 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 (5):36-40姚云(2005). 传媒教育及其学科体系构建——兼谈传媒素养的实现.现代传播, (4):99-102姚云(2005).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其教育应对.教育理论与实践, 25(4): 41-43姚云(2005). 论传媒教育及其实施策略.教育研究, (4):57-61姚云(2005). 美国教育部设置的变迁及法治特点. 化工高等教育, (1): 88-91姚云(2004). 亲历美国高等教育之感.交通高教研究, (5): 10-15姚云(2004). 美国高等教育法治化的特征.教育研究, (5): 69-73姚云(2004). 美国高等教育教育立法的演进及其特点.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1):21-27姚云(2004). 中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变迁与路向特征.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4(1):3-6姚云(2004). 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践趋势.交通高等教育研究, (1): 31-32谢安邦, 姚云, 郜岭(2003).世界私立教育发展的争鸣与趋势.复旦教育研究, (5): 68-71姚云(2003). 美国高等教育分权的立法机制探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4(4): 69-74姚云(2003). 美国高等教育立法的效力及作用.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5(5): 75-80姚云(2003). 教育类课程在我国教师教育中的设置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4): 61-65姚云(2003). 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四种模式.江苏高教, (4): 102-104姚云(2002).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践新走向.现代大学教育, (4): 28-29李培湘, 李佳孝, 姚云(2001). 素质教育目标导学研究与实验. 教育发展研究, (10): 67-69李培湘, 李佳孝, 彭华生, 张继华, 姚云(2001).素质教育目标导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教育研究, (2):38-42姚云(2001). 论大学学科建设.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2(2): 69-71姚云(2001). 论扩大招生规模拉动消费需求.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1): 48-51姚云(2001). 我国亟待建设高等教育贸易的配套法规.高等教育研究, (1): 73-74李培湘, 李佳孝, 彭华生, 姚云,邓昌贵(2000). 素质教育目标导学研究与实验.教育研究, (9): 77-80姚云(1998). 企业办中小学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41-44姚云(1998). 中外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比较及启示. 比较教育研究, (1):28-30陈国先, 姚云, 周小山(1997). “义务教育目标导学体系”内容简介.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85-92姚云, 易虹 (1997). 物理教学中元认知训练的实验研究.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8(3): 248-252姚云(1997). 比较现代三大教学论流派教学思想的启示. 江西教育科研, (1): 50-52姚云(1996). 国外青少年性教育的比较及其启示. 比较教育研究, (4): 31-32姚云(1995). 论教学模式的研究趋势. 课程·教材·教法, (10): 21-23姚云 (1994). 八十年代国内教改中教学模式的概括研究.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3): 47-52
研究生毕业论文发表 ,现在不是很容易,加上周期长,现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级、省部级期刊多种 涉及内容 :政治、经济、法律、文学、艺术、物理、化学、工农医学、计算机科学、环境卫生、新闻传播、大众社科等各个领域
比如橡胶工业,轮胎工业,饲料工业,中国水产。这些都是国内比较有权威的学术期刊,大家可以免费去查看,值得赞赏这个行为。
研究生发论文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论文最基础的要求就是他必须有一个别人从来没有发表过的言论,就是他能够找出新的观点,找出新的创新的东西
不难,很多研究生都发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