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关于纺织业老兵论文范文资料

关于纺织业老兵论文范文资料

发布时间:

关于纺织业老兵论文范文资料

关于我国纺织业发展的思考 纺织是一门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上我国的纺织曾对我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同时中国的纺织技术与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对世界纺织作出了杰出贡献,促进了中国以及世界各国的纺织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一、纺织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总述纺织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解决社会就业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纺织业在为中国劳动力创造大量就业的同时,也造就了有支付能力的国内消费群体。 (二)纺织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为国民经济增加积累、解决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出口创汇、进行产业配套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同时也积极推动了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随着国内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国际市场的拓展,纺织工业仍将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 二、我国纺织业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成就 目前,我国已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产业链较为完善的纺织工业体系,从纺织原料生产开始(包括天然和化学纤维),纺织、织布、染整到服装及其他纺织品加工,形成了上下游衔接和配套生产,成为全球纺织品服装的第一生产国、出口国。 2005年对于中国纺织行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是中国纺织业大发展的一年,据初步估计,全行业销售收入将达33000亿元,实现利润660亿元,位列全国各行业第五;这一年,也是全球配额制度取消的第一年,配额的取消使中国纺织产业如虎添翼,竞争力得到极大显现,我国纺织出口首次超千亿美元;也是这一年,纺织品服装行业成为国内外最受关注的一个行业,中国纺织服装在国际贸易中的超常表现,引发了一连串的贸易磨擦,引起了欧美针对中国纺织品的设限狂潮,在双方政府的努力下,这些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这一年,还是十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总结五年来特别是2005年纺织经济运行的经验与不足,也将为下一个五年规划提供更好的发展思路。 从纺织成果来看,我们经过多方的测算,纺织工业销售产值全社会口径2000年为15300亿元,2005年预计是33000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率,纤维加工量2000年是1360万吨,估计2005年将达2600万吨左右。纤维加工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过去没有过的。所以过去的五年是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最快的五年,形势最好的五年。 (二)我国纺织工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1、技术装备落后,新产品开发不足。据统计,我国纺织品三大行业(纺织业、服装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产值占比约分别为61%、28%、11%。除化学纤维生产技术和服装骨干企业的缝纫设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以外,纺纱、织造、染整等传统工艺与世界水平有较大差距。 2、标准低。 目前中国的纺织企业还处于低端生产阶段。大约有80%的企业生产中低档产品,6%生产低档产品,4%的企业生产品质低价格低产品,仅有10%的企业生产高品质产品。 3、高素质人力资源缺乏。 行业缺乏品牌运作、资本运筹、国际交往的人才,缺乏国际化经营经验和适应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 4、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 行业性软件开发力量薄弱,软件产品少,企业管理软件应用比例低,信息化普及率低,电子商务起步慢,多数企业管理方式落后,难以真正建立起小批量、多品种、高品质、快交货的市场快速反应机制。 5、缺乏品牌经营理念。 传统家纺多,规模小,产品单一,加工贸易比重仍然很大,应对国际竞争手段不足,处在整合阶段。 三、我国纺织业发展的对策 (一)开发核心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我国纺织业应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提高竞争能力的优化升级。加大机电一体化的先进纺织机械和高性能、高功能性纤维的开发应用,通过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努力做好发现和预测潜在需求的工作,即要从纤维等纺织产品的面料新技术的研发和服装设计入手,着力做好开发、生产、销售、管理工作,提高产品档次,建立起从原材料到产品的一系列整体开发体系,又要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在资金尤其是技术方面的合作,学习和借鉴其在产品研发审计、质量管理及品牌推广等方面的经验,形成自有知识产权技术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而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二)创新品牌,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开发和设计能力,加快实施品牌战略 21世纪的经济是以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支撑起来的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品牌经济,中国纺织业应建立起产品设计、打样、制版、测试、生产、物流和销售一题的出口产业链,积极与国际采购商、国际知名品牌厂商合作,积累技术与资金、吸取经验,并尽快创建自有品牌体系,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地域差异而产生的信息差异。技术差异,使品牌产品在最初级的研发阶段能够与国际品牌同步,使品牌产品能够形成自我的个性特点及时尚前瞻性。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完善纺织服务产业链,努力降低成本 首先,新一轮竞争的主要内容是国际市场的重新分割,竞争的产品层面上将由中低档纺织品向中高档纺织产品转变,竞争的关键是价格高低。因此,我国纺织业要以信息化主导市场,坚持内外信息结合,分析并建立健全全球采购和供应信息系统,以寻求大规模的生产制定。其次,要想在国际化竞争中快速发展,必须采取强强联合的办法,以形成航母,使很多企业互相依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生产中做到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产品快速转换,实现弹性专精生产模式,企业所参与的群体规模强大,运行效率越高,运行成本就越低,企业的竞争力才会越强,实力才会越大,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及经营能力,全面提高纺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 (四)积极促进纺织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鼓励企业和社会资金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如税收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建立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构筑以技术创新为竞争重点的社会和市场氛围。大力发展以自主开发创新为主、具有高技术含量的、适应产业信息化要求的新型纺织、印染、化纤生产技术设备,提高纺机产品的先进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为产业技术进步和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五)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纺织业升级 尽快建立起科学先进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指标体系,完善行业准入体系,规范行业发展,帮助企业克服发达国家各类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在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从产业研发、质量检测、人员培训、信息化、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发面,简历真正为中小型企业服务的平台。 中国纺织业的现状已被历史所见证,展望未来我们仍要证明:世界纺织工业的竞争优势仍属于中国,建设现代化纺织强国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这个暑假我来到南通华润(大生)纺织有限公司做了为期两个星期的暑期实践,此次实践是我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最后一次假期社会实践,因此我也格外重视。通过在公司行政部办公室两个星期的实习,我了解了公司在行政管理方面的一些基本工作和流程。办公室的各个主任和秘书也给了我很多帮助。实习期间恰逢华润轻纺总部来公司对改制后的南通华润(大生)进行调研活动,我也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在公司行政部办公室的陈秘书帮助下对此次调研做了一些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一、公司概况南通华润(大生)纺织有限公司是收购南通第三棉纺织厂有效生产经营资产组建的外商独资企业。与2003年4月2日获准登记注册运行。原南通第三棉纺织厂是一个近百年历史的老厂,人员多,情况杂,处于三厂镇这个弹丸之地,是改制的攻坚点。为了推进国企改革,2002年开始,在南通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市体改办,市经委,市纺织控股集团等有关部门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多次反复资本测算,改制方案五易其稿,职代会通过,资产重组取得成功。改制后,华润(大生)实施战略的决策与管理,转换内部机制,提高管理有效性。把人事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口,管理人员实行能上能下,竞聘上岗,责任明确,量化考核;精简机构,建立四个生产工厂,七个工作部和两个车间;全员实行竞争上岗,建立新的劳动关系。同时改革分配制度,按高效原则定岗定员,科学测量劳动贡献,实行质量、成本与员工收入挂钩和对分配的否决制度,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和生产要素与分配的原则,持久调动缘故的积极性。改制后的华润(大生)日益显露出勃勃生机,公司内外部生产经营环境不断优化,辅体分离,冗员减少,资本运作体系顺畅,人员精简高效,生产秩序正常,已实现扭亏为盈,初步转入良性循环轨道。目前,公司总占地平方米,现有职工2800多人,下设纺一、纺二、织一、织二四个生产工厂,拥有纱锭万枚,线锭万枚,转杯纺2960头,织机951台,年产纺线万吨,坯布3500万米。公司主要生产销售棉、涤、粘等纯纺及混纺各类纺、线、坯布。特别是粘胶系列纱线,氨纶包芯纱系列以及CVC混纺系列品种,品质卓越,已形成市场品牌。同时,公司在差别化纤维,新型纤维的纺织生产方面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可生产强捻纱,竹节纱,弹力包芯纱,阳离子三合一混纺纱及抗起毛球纱线等各类新型产品,对高难品种,新品种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公司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4年,公司强化“内涵”建设,攻坚“严细”管理,使公司各项管理步入了良性循环轨道,被海门市评为“十佳”外商投资企业。二、面临的问题(一)、1.目前,整个纺织行业产业链比较完整,竞争比较激烈,售价不高,利润下滑。表现在公司的产品出口情况不景气,主要是因为生产的纱、布都是初期产品,出口难度很大。而经过深加工后的企业的获利又很低,因此,积极性不是很高。内销产品又出现了旺季不旺,淡季很淡的情况。2.目前,公司的负债率为90%。3.资产的收益率较低。(二)、在我国原来的纺织工业体系中,棉纺织企业比重最大,民用纺织品占有主导地位。而产业用纺织品却相对较少,纺织设备制造水平十分落后,纺织企业结构很不合理。为了提高竞争力,国家将资金主要投向了一些国有控股企业,大力开发化纤,高档面料产业用纺织品开发等建设项目,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纺织产业结构优化,同时,利用国债贴息,政府支持企业引进先进的纺织设备,提升了纺织设备的档次。经过多年的发展,纺织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民营和外资资本是绝大多数纺织企业的主要资本构成结构,企业经营生产方式也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因此,随着国家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家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整,棉纺织企业已不属于国家鼓励企业,优惠政策减少,从而影响了对纺织产业的投资积极性,而一些新兴纺织企业进行较大规模的投入,则较多的是为了获取税收优惠和减少劳动力负担。(三)、纺织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成本相对较高,占成本10%以上,具有增长趋势。劳动生产率低于国际先进水平。主要差距:1、高档面料低开发能力;2、高附加值产品较少。整个产业链80%在后道加工服装上,而前期利润很少,都要承担较多的社会责任。(四)、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已经取消,业内人士寄予厚望的“自由贸易时代”已经来临。随着配额的取消,以及国内棉花价格的相对稳定,国内纺织品出口潜能将继续得到释放,2005年纺织品市场产销形势将有所好转,但依旧任重道远。主要因素是: 1、原料成本依然偏高。 2、供求失衡仍将制约市场发展。 3、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和宏观政策的影响。同时,反倾销,绿色壁垒等接踵而来,会对纺织品的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五)、1、加强棉花的宏观调控能力,防止大起大落的棉花行情,导致企业受损。 2、着力解决劳动力问题,并给予企业的优惠政策。 3、完善产业链建设。 4、形成行业性的咨询,研发机构,提升产品档次。三、工作重点及要求 习期间,我参加了华润公司总部调研组召开的“找差距,整秩序,严管理”的动员大会,160多名管理人员暨公司级员工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上调研组各个副总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别做了报告,并提出了整改方案和工作重点。(一)、工作重点:1、建立质量信息反馈与分析跟进体系。 2、从抓产品质量入手,推动各项工作,特别是工作质量的提高。 3、加强设备管理,增大考核力度,提高设备维修水平。 4、响应国家号召,开展“提倡节约,反对浪费”活动。 5、整顿劳动纪律,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 6、下决心加强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二)、要求: 纺织厂前后工序几十道,工作岗位多大三百多个,要生产出高质量的纱、布、线,必须道道把关,层层检验。每一个人每一道工序都可能出次品,员工的质量意识至关重要。因此,公司员工必须要更新观念,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下大力气在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上提高产品质量:1、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观念。一个企业是否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一个重要的前提必须要有质高价廉,适应市场需求的拳头产品。没有这个前提,企业必将是短命的。质量提升,效益上涨;质量下降,企业亏损,员工的收入也随之下浮。足以说明,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每位员工要自觉地把质量是企业生命这个观念牢记在心,立足于每一个岗位,落实到每一道工序。 2、树立质量与成本并重的观念。 前面提到:一个企业是否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一个重要的前提必须要有质高价廉,适应市场需求的拳头产品。这里提到的质高价廉就是既要质量高,又要价格低,也就说明了质量与成本并重,互相制衡的关系。 3、树立管理出质量的观念。首先要明确“没有落后的工人,只有落后的管理”。华润(大生)诞生于百年老厂,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顾全大局,遵章守纪,吃苦耐劳,勇于奉献。只要管理到位,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其次要承认“管理不到位,质量上不去”的现实,这是我们必须正面的不争事实,只有承认了这个事实,才有可能加强管理的主动性。第三就是要敢管,会管。所谓“管”就是要敢管,所谓“理”就是要按秩序做。讲人情不是不要管,不是袒护毛病,不能迁就。腰杆硬点没什么该奖的见该,该罚的罚,把严细管理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员工的规范意识。敢管的前提是我们的管理人员无私心,以身作则;会管的前提是要学习沟通技巧,工作方法。即:要了解员工的想法和需要,做好员工的思想工作,要了解各项制度规定与考核办法,落实经济责任制。通过管理人员的精细管理,工作质量提高了,产品质量自然会提高。中州期刊联盟-优秀论文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所遭遇的新贸易壁垒,主要有技术性贸易壁垒、环境壁垒和社会壁垒。而新贸易壁垒又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核心,文章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例,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所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出发,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分析了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随之进一步探讨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最后从企业、政府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些对策。 贸易[飞诺网] 【关键词】WTO 纺织品服装 技术性贸易壁垒 贸易[飞诺网]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纺织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后,面对迅速增长的国内外需求和国际市场的中低档产品市场,我国的纺织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贸易[飞诺网] 然而,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一直面临着范围最广、最为严格的配额限制和比其他国家/地区更为严峻、苛刻的贸易障碍。随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核心的新贸易壁垒的不断呈现导致新型贸易争端层出不穷。 贸易[飞诺网] 贸易[飞诺网] 一、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 贸易[飞诺网] 贸易[飞诺网] 据统计,世界贸易壁垒的80%属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取代反倾销,成为我国出口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贸易壁垒,名目繁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状况体现在以下方面。 贸易[飞诺网] 1、受损增速快。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因技术性贸易壁垒造成的损失,已从20世纪中后期的每年4-5亿美元上升到本世纪初的每年10亿美元左右。如2002年受限制而损失的金额比2000年增加亿美元,增幅高达。 贸易[飞诺网] 2、受限集中在主要的目标市场国。受限制的主要是进口我国纺织品服装数量比较多、比重比较大的一些发达国家:欧盟、日本和美国。如200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因技术性贸易壁垒而遭受的损失中,欧盟、日本和美国造成的损失分别占到了,和,其他国家为。 贸易[飞诺网] 3、受限的内容涉及面广。受限内容涉及到了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各个方面。如:纺织品服装甲醛含量超标,纺织品的标志或标签不符合进口国的法律规定,生产商没有取得ISO14000环境系列认证等。 贸易[飞诺网] 贸易[飞诺网] 二、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 贸易[飞诺网] 贸易[飞诺网]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有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原因。 贸易[飞诺网] 1、外部原因。(1)我国贸易方向过于集中。目前,美国、日本、欧盟是我国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据统计,包括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在内,我国出口商品近75%销往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或地区,而这三大经济实体也是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积极倡导者,绝大多数技术性贸易壁垒发源于这三大经济实体。产品出口的地理方向决定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将不得不直面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威胁。(2)纺织品服装市场传统贸易壁垒受到约束。根据WTO的《纺织品服装协议》,2005年全球已取消纺织品服装配额,实现该领域的贸易自由化。特别对于我国,加入WTO后,一些专门针对我国的双边贸易限制,如每年讨论最惠国待遇问题等不得不取消。传统贸易壁垒受到约束,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3)发达国家出于保护国内市场,减少贸易顺差的需要。发达国家由于劳动力成本较高,中低档纺织品服装的竞争能力低于发展中国家,所占本国国内市场分额受到国外同类低成本产品的冲击,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一种保护国内市场的手段。且入世后从总体看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显现出增长的态势(见表1)。美国、日本和欧盟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市场,在纺织品服装进出口中均存在着巨额贸易顺差,且顺差从2000年至2003年不断增加,产生贸易顺差的趋势也在不断上升(见表2),使其国内纺织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对此,美、日、欧必然采取相应措施。因此,设置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纺织品服装主要进口国减轻国内就业压力,减少进口冲击,减少贸易顺差的重要手段。(4)WTO有关协议中对贸易与环境的规定存在缺陷,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提供了可乘之机。 贸易[飞诺网] 贸易[飞诺网] 2、内部原因。(1)技术及生产设备落后,产品竞争力不强。我国纺织品服装业由于长期以来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及投入不足,企业的技术及生产设备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较低,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特别是众多的中小纺织品服装企业,对发达国家提出的苛刻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等一时难以适应,由此形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2)企业环保意识淡薄,质量体系认证步伐缓慢。国外对我国出口纺织品的检测不仅局限于纺织品本身,还进一步细化到产品的生产过程,要求企业获得ISO14000国际环保标准体系的认证,加贴环保标志。(3)技术与检测设备落后,标准总体水平低。我国纺织品服装的检验长期以来习惯于对一些传统项目的检验,检测设备相对简单,精度要求不高,缺乏与国外同行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纺织检验技术滞后于发达国家。到目前为止,我国与纺织品安全性有关的国家标准近90项,这些标准尽管大多等同采用了ISO标准,但与国外标准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导致同一产品检验结果存在巨大差距,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 贸易[飞诺网] 贸易[飞诺网]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 贸易[飞诺网] 贸易[飞诺网] 从实质上看,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把“双刃剑”,既会对国际经济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负面影响。 贸易[飞诺网] 1、积极影响。从目前看,国外越来越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但从长远的眼光看,它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1)促使观念改变。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促使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在一定程度上扭转错误观念,由只重外在质量转向外在和内在质量并重;由只重产品本身质量转向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并重;由以经济利益为第一位转向经济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并重。(2)促进产品结构调整。正当的技术指标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为目标,这必然会导致国际贸易中破坏环境和对消费者健康有害的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逐渐下降,促使我国纺织品服装业实施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开发环保型深加工产品,把“绿色纺织品服装”等作为出口的新增长点,以此打破国外技术壁垒,稳定并进一步扩大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3)推动技术进步。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构成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纺织服装业实现技术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贸易[飞诺网] 2、负面影响。(1)出口纺织品服装的成本增加,产品竞争能力下降。为了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纺织品服装企业被迫使用进口原材料,增加检验项目,取得各种认证,改进技术工艺,加大技术改造投入,这些都使出口产品成本上升,增加企业负担,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价格优势。(2)出口企业减少了贸易机会,减少了国外市场分额甚至退出国外市场。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名目繁多,限制内容多变,而我国企业情报系统落后,对进口国有关法规、标准、认证规定收集不及时或不全面,致使有些企业贻误了成交时机,或被迫取消定单。其最主要影响之一是一些出口企业减少了国外市场份额,甚至有部分企业决定放弃进口国市场。 贸易[飞诺网] 四、纺织品服装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贸易[飞诺网] 贸易[飞诺网] 1、设立专门机构,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进行认真研究。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设立专门机构,积极组织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把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的一些意见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为我国纺织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贸易[飞诺网] 2、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实现产业升级。打破技术壁垒最根本的办法是提高纺织品服装的质量,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必须改变目前技术及生产设备落后状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积极开发环保型深加工产品,把绿色纺织品、生态服装等作为出口的新增长点。因此,出口企业要加速技术改造,淘汰陈旧落后设备,走优化存量的发展道路,进一步加快新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工作,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贸易[飞诺网] 3、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的管理水平。出口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其组织结构、战略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等适合技术性贸易壁垒变化的需要,将ISO9000与ISO14000等国际管理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品质和环保品质。 贸易[飞诺网] 4、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各类技术法规和标准。面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苛刻的技术要求,我国也应尽快建立、健全有关纺织品、健康和环保方面的技术法规。我国应对现有纺织品检验方法进行补充完善,提高检测技术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增强具有关键限量指标的强制性标准及相应技术法规,推行“环保标志”制度。 贸易[飞诺网] 5、出口企业要积极申请各类体系认证。出口企业要积极申请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进一步扩大环境标志产品的范围,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国际环境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通过ISO14000认证是我国出口企业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利武器。 贸易[飞诺网] 6、充分利用WTO规则提供的空间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首先,纺织品出口企业对于产品在出口时所遭遇的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要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与出口国协商解决。其次,企业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研究国外技术标准,随时关注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动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研究国外技术标准,研究相关对策。另外,政府要积极参与各公约、协定中技术性贸易条款的谈判,利用多边贸易体制,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协调与合作,制定一些发展中国家能承受的有关纺织品服装方面的国际技术标准,或在某些国际技术标准中附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免受发达国家歧视的保障条款等以减少和削弱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

“衣食住行”,人类基本生活需要中,衣为先。纺织工业在人类生活、工业发展、科技进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纺织科技论文,仅供参考!纺织科技论文篇一 纺织计量发展浅析 摘 要:“衣食住行”,人类基本生活需要中,衣为先。纺织工业在人类生活、工业发展、科技进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纺织计量工作对纺织工业又有着重要影响,监测质量、指导生产、改进工艺。所以,纺织计量的发展,足以影响和推动纺织行业的发展,显现出纺织计量在整个纺织行业的重要性。但是,随着整个纺织行业的曲折发展,纺织计量工作也几经起伏。2012年5月9日至11日,纺织计量技术委员会在湖南张家界市召开了《电子单纱强力机(仪)校准规范》等12项纺织计量校准规范审稿会,会议审定了《电子单纱强力仪(机)校准规范》等12项纺织计量校准规范。这是继2009年宁波会议后第二次组织的纺织计量校准规范审稿会,标志着纺织计量工作进入循序渐进、有效发展阶段。 关键词:纺织工业;纺织计量;检定/校准;校准规范;标准器 中图分类号:X791 文献标识码:A 1 纺织计量概述 JJF《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中,“计量”(metrology)词条,定义为实现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它属于测量,源于测量,而又严于一般测量,它涉及整个测量领域,并按法律规定,对测量起着指导、监督、保证的作用。计量与 其它 测量一样,是人们理论联系实际,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 方法 和手段,它是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的应用。然而,计量与测试是含义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测试是具有试验性质的测量,也可理解为测量和试验的综合。它具有探索、分析、研究和试验的特征.计量是技术和管理的结合体,凡是以实现计量单位统一和测量准确可靠为目的的科学、法制、管理等活动都属于计量的范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量校准正逐渐被国内更多的用户所接受。校准在国内计量技术机构开展的计量活动中的比重正在逐步加大,已经作为一种新型的计量活动与检定相提并论。纺织计量是工程计量(也称工业计量)的一部分,是计量科学在纺织行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纺织专用仪器的制造、使用、管理、量值溯源、量值传递、检定/校准等方面。纺织计量的主要内容有:检定规程/校准规范的制修订,纺织计量标准器的确定,周期检定/校准等活动,目前,纺专仪器的溯源方式也主要由检定转变为校准。正确开展检定和校准活动,利用检定和校准结果,最终实现量值统一,为纺织行业提供技术支撑,进而保证纺织工业的健康发展。 2 纺织行业及纺织计量的发展 在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是随着纺织服装业的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工业部的变迁而发展变化的。1949年10月设立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新中国纺织业开始发展,建国初期,物资匮乏,尤其关乎民生穿衣的纺织品,国家大力支持纺织业,全国范围内兴建纺织厂。1954年9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工业部,纺织业大规模发展,全国上下,力争上游,攻坚克难,一批批大规模纺织企业出现,技术人员全国交流,相互支援,此后的三十余年,纺织业曾一度辉煌。1998年3月,纺织工业部改为国家纺织工业局。2001年2月国家纺织工业局撤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成立,计划经济年代传统纺织业逐步退出发展潮流,尤其曾经繁荣几十年的国有大型纺织企业,纷纷破产、倒闭、改制。新兴纺织服装行业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曾经的小作坊,雅戈尔、劲霸、利郎等著名品牌开始主导服装潮流。 同样,作为纺织服装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纺织计量工作,也随着纺织工业趋势而起伏。1984年我国计量法公布实施以后,在原纺织部主持下,立即组织了纺织专用仪器计量检定规程的制订。1985年4月批准并于1985年10月施行了十九种纺织专用仪器计量检定规程之后,到1995年10月1日止的十年期间,先后共七批发布了66个纺织仪器和标准器的部门计量检定规程。基本覆盖当时纺织工业的所有检测仪器和设备,最重要的是,从检定规程的制定,到发布实施,到标准器的统一,全国联动,政府、行业、部门、企业高度重视,从纺织部到各省的计量站,再到纺织企业计量部门,认真学习,广泛交流,严格执行纺织计量检定规程及相关计量条例,纺织计量的发展达到辉煌。 2001年,国家纺织工业局撤销,此后两年时间内,全国各省纺织工业厅也陆续撤销,加之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经济逐步转为市场经济,纺织服装亦不是紧缺产品,传统纺织业开始下滑,甚至倒闭。纺织计量工作也曾一度低靡,2001至2010十年间,基本没有什么发展,甚至许多省份,纺织计量技术部门也遭遇尴尬局面。2006年,根据计量管理要求,纺专仪器的计量要求也由检定改为校准,检定规程取消,由校准规范代替,纺专仪器计量校准规范也随之老化,缺失。 直到2009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发展部于11月30日-12月1日在浙江宁波召开了2009年全国纺织计量校准规范工作会议。来自全国各级纺织计量机构、纺织仪器企业等27家单位38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回顾了纺织计量工作的历史,分析了目前纺织计量工作面临的问题,对进一步开展纺织计量工作达成了几点意见:要抓紧纺织计量校准规范的制修订工作,争取3-5年解决规范老化、缺失问题;尽快组建完善纺织计量技术委员会,全面启动纺织计量工作;大力宣贯纺织计量校准规范,培养纺织计量人才;尽快制定《纺织计量校准规范制修订暂行管理办法》,建立有效工作机制;摸清计量校准规范、计量机构及仪器企业现状,充分发挥各级计量机构和仪器企业等各方面的作用,努力开拓计量工作新局面。 3 纺织计量目前存在的问题 校准规范的老化、缺失问题函待提高完善,目前纺织专用仪器已达100余种,而新的校准规范仅定稿24部,发布实施12部。纺织计量主管部门-纺织计量技术委员会仍有大量工作,政府、企业支持力度不够。 纺织计量标准器需要统一、规范,仪器生产厂家技术参数需要保持一致,同时,进口纺专仪器计量性能要有据可依。 纺专仪器新品种,新产品逐步出现,比如棉纤维气流仪,渗水仪,电热鼓风干燥烘箱,织物透湿量仪,织物透气量仪等仪器的计量校准工作,也需有规程可依,或参照现有同类校准规范,或制订对应规范。 纺织计量技术机构、人员、能力建设等方面薄弱,缺乏监管职能,政府计量管理部门及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对纺织专项计量工作不够重视,支持力度较弱。 4 关于纺织计量的几点建议 部门重视:纺织计量技术委员会是纺织计量的主管部门,依托国家纺织计量站,应更加高度重视纺织计量工作,在校准规范的完善、信息搜集整理、技术指导、组织交流学习及标准器配置上统一指导协调,并组织制定有关纺织专用计量技术法规,承办有关计量监督管理工作。各省市纺织计量技术机构应积极配合,积极参与。 政府督导:国家质检总局及地方计量行政部门在政策上加大纺织计量工作的政策扶持及纺织专用仪器的日常管理,可考虑将纺织计量纳入地方行政计量管理层面,比如力值、温度、长度、质量等指标。明确纺织计量技术机构的职能和责任,提高对纺织计量工作的重视。 企业支持:纺织计量工作,任重道远,不仅需要部门的重视,还需要整个行业,尤其企业的大力支持,包括仪器厂商和纤维纺织服装企业的配合和支持。 根据全国纺织纤维检验机构状况,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除西藏、海南外,各地都有纤维、纺织检验机构。纺织计量应与纤维计量部门有效结合,形成合力,监督管理与技术服务相结合,优势互补,开拓进取,快速发展。强化全国纺织纤维计量机构的信息沟通,促进互相交流,为推动纺织计量工作的发展、纺织检测能力的提高、振兴纺织工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郭明.纺织工业计量与企业节能降耗[J].工业计量,2007(3). [2]纺织工业中新的计量单位系统“SL系统”[J].麻纺织技术,1980(1). 纺织科技论文篇二 阻燃纺织品 摘要: 本文通过阐述纺织品的阻燃机理,介绍了几种阻燃纺织品的加工方法,现阶段常用的评判、测试方法以及阻燃纺织品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阻燃纺织品;阻燃机理;加工方法;燃烧性能测试 引言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纺织工业的进步,纺织品种类不断增多,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延伸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纺织品材料一般都易燃或可燃,容易引发火灾事故。据统计,世界上约20%以上的火灾事故都是由纺织品燃烧引起或扩大的,尤其是住宅失火。因此,纺织品的阻燃功能对消除火灾隐患,延缓火势蔓延,降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都极为重要。近年来,各国纷纷开展纺织品阻燃技术方面的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纺织品燃烧性能测试方法、阻燃制品标准和应用法规等。 1 纺织品的阻燃机理 所谓“阻燃”,并非阻燃整理后的纺织品在接触火源时不会燃烧,而是使织物在火中尽可能降低其可燃性,减缓蔓延速度,不形成大面积燃烧,离开火焰后,能很快自熄,不再续燃或阴燃[1-3]。 纤维材料的燃烧与阻燃原理 合成纤维的燃烧是材料和高温热源接触,吸收热量后发生热解反应,热解反应生成易燃气体,易燃气体在氧存在的条件下,发生燃烧,燃烧产生的热量被纤维吸收后,又促进了纤维继续热解和进一步燃烧,形成一个循环。对此人们提出了阻燃的基本原理:减少(或者基本没有)热分解气体的生成,阻碍气相燃烧的基本反应,吸收燃烧区域的热量,稀释和隔离空气等。 阻燃剂的阻燃机理 纤维用阻燃剂有:铝镁氢氧化物、含硼化合物、卤硼化合物、卤系阻燃剂、磷系阻燃剂等。不同阻燃剂的阻燃机理有很大的区别。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覆盖机理 在可燃材料中加入阻燃剂后,阻燃剂在高温下可在聚合物表面形成一层玻璃状或稳定泡沫覆盖层以隔热、隔绝空气,起到阻止热传递、减少可燃性气体释放和隔绝氧的作用从而达到阻燃目的。阻燃剂形成隔离膜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阻燃剂降解产物促进纤维表面脱水炭化,进而形成结构更趋稳定的交联状固体物质或炭化层,炭化层能阻止聚合物进一步热裂解,还能阻止其内部的热分解产物进入气相参与燃烧过程。含磷阻燃剂对含氧聚合物的阻燃作用即是通过此种方式实现的。二是阻燃剂在燃烧温度下分解成不挥发的玻璃状物质包覆在聚合物表面起隔离膜的作用,硼系和卤化磷类阻燃剂具有类似特征。 不燃性气体窒息机理 阻燃剂受热分解出现不燃性气体,将纤维燃烧分解出来的可燃性气体浓度冲淡到能产生火焰浓度以下,同时稀释燃烧区内的氧浓度,阻止燃烧继续进行,又由于气体的生成和热对流带走了一部分热,从而达到阻燃作用[4-5]。 吸热机理 任何燃烧在短时间所放出的热量有限,如果能在短时间内吸收火源所放出的部分热量,火焰温度就会降低,辐射到燃烧表面和作用于自由基的热量就会减少,燃烧反应受到抑制。 高温条件下,阻燃剂发生吸热脱水、相变、分解或其他吸热反应,降低纤维表面及燃烧区域的温度,降低可燃物表面温度,有效地抑制可燃性气体的生成,阻止燃烧的蔓延,最终破坏维持聚合物燃烧的条件,达到阻燃目的。如铝、镁及硼等无机阻燃剂,充分发挥其结合水蒸气时大量吸热的特性,提高自身的阻燃能力。 自由基控制机理 根据燃烧的链反应理论,维持燃烧的是自由基。阻燃剂在气相燃烧区捕捉燃烧反应中的自由基,阻止火焰的传播,使燃烧区的火焰密度下降,最终使燃烧反应速度下降直至终止。如含卤阻燃剂的蒸发温度和聚合物分解温度相同或相近,当聚合物受热分解时,阻燃剂也同时挥发出来,此时含卤阻燃剂与热分解产物同时处于气相燃烧区,卤素便能够捕捉燃烧反应中的自由基,阻止火焰的传播,使燃烧区的火焰密度下降,最终使燃烧反应速度下降直至终止[6-7]。 催化脱水机理 阻燃剂在高温下生成具有脱水能力的羧酸、酸酐等,与纤维基体反应促进脱水炭化,减少可燃性气体的生成。 2 阻燃纺织品的加工方法 研究织物的阻燃技术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赋予织物一定的阻燃性能,降低材料的可燃性,减慢火焰蔓延速度,其实质是破坏织物中纤维的燃烧过程。近年来,世界各国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对织物阻燃技术的研究:一是生产阻燃纤维;二是对织物进行阻燃整理[8-9]。 阻燃纤维的制造 纤维阻燃的途径是阻止或减少纤维热分解,隔绝或稀释氧气,快速降温使其终止燃烧。为实现上述目的,一般是将有阻燃功能的阻燃剂通过聚合物聚合、共混、共聚、复合纺丝、接枝改性等加入到化纤中或用后整理方法将阻燃剂涂在纤维表面或渗入纤维内部。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采用多种阻燃剂,以两种以上方式协同效应达到阻燃效果。 共聚法 现行的阻燃腈纶和涤纶大多数采用共聚方法生产,其技术已较成熟。由于阻燃元素结合在成纤高分子链上,因此阻燃性能持久,对纤维的其他性能影响较小,采用这种方法生产的阻燃腈纶通常称为改性腈纶。 共混法 共混法技术具有生产简便、品种更换灵活等特点,因此是阻燃纤维开发的重要技术路线,几乎所有阻燃化学纤维均可采用这种方法制备。 接枝法 主要用于制备阻燃涤纶或混纺织物,其方法有化学法、辐射法和等离子体法,接枝体都为具有不饱和双键的化合物。接枝法技术使用灵活,既可用于纤维也可用于织物的阻燃,但因成本高、设备较复杂而还没有工业化。 皮芯复合纺丝法 以共混或共聚阻燃高聚物为芯、普通高聚物为皮,通过复合纺丝制成的阻燃复合纤维可避免阻燃纤维变色和耐光性差的问题,提高阻燃性能的稳定性和染色性能,但加工设备要求高。 本质阻燃纤维 按性能分类,阻燃纤维可分为阻燃常规改性纤维和阻燃高性能纤维,阻燃常规改性纤维以阻燃涤纶和腈纶产量最大,由于航空航天等尖端高技术和军事工业发展的需要,阻燃高性能纤维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阻燃高性能纤维主要包括芳香族聚酰胺Nomex和Kevlar,聚酰亚胺如法国的Kermal,聚砜酰胺,聚芳酣,聚酚醛树脂,聚四氟乙烯,以及陶瓷、玻璃等纤维。 织物的阻燃整理 织物的阻燃整理是通过吸附沉积、化学键合、粘合作用使阻燃剂覆在织物上。当遇到火种时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从而达到阻燃效果。 喷涂 适宜于不需洗涤织物或洗涤次数极少的装饰织物和建筑用织物,如地毯、墙布等。喷涂加工后一般不经水洗等后处理,对阻燃剂的选择要求不高,工艺简单,操作简便。 浸轧和浸渍 适宜于加工睡衣、床上用品和家具用品等,也可加工外衣。要求阻燃剂的耐洗牢度优良。可结合其他特种功能――浴浸轧型整理,也可分步加工。此种加工方式工艺复杂,适用范围广,成本较喷涂高。 涂层 适宜于加工劳动保护服,以及装饰织物。对阻燃剂的选择要求较高,要求阻燃性和耐热性好。在加工过程中,一般与其他特种功能涂层同时进行。 3 阻燃织物的测试 GB/T17591―2006《阻燃织物》标准规定了阻燃织物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和标志,适用于装饰用、交通工具内饰用、阻燃防护服用的机织物和针织物。 评判标准 评判织物的阻燃性能通常采用两种标准:一是从织物的燃烧速度来进行评判,即经过阻燃整理的面料按规定的方法与火焰接触一定的时间,然后移去火焰,测定面料继续有焰燃烧的时间和无焰燃烧的时间,以及面料被损毁的程度。有焰燃烧的时间和无焰燃烧的时间越短,被损毁的程度越低,则面料的阻燃性能越好;反之,则表示面料的阻燃性能不佳。 另一种是通过测定样品的极限氧指数来进行评判。面料燃烧都需要氧气,氧指数LOI是样品燃烧所需氧气量的表示,故通过测定氧指数即可判定面料的阻燃性能。氧指数越高则说明维持燃烧所需要的氧气浓度越高,即表示越难燃烧。该指数可用样品在氮、氧混合气体中保持燃烧所需氧气的最小体积百分数来表示。从理论上讲,纺织材料的氧指数只要大于21%,其在空气中就有自熄性。根据氧指数的大小,通常将纺织品分为(LOI<20%)、可燃(LOI=20%~26%)、难燃(LOI=26%~34%)和不燃(LOI>35%)4个等级。事实上,几乎所有常规纺织材料都属易燃或可燃的范围。 测试方法 燃烧试验方法主要用来测试试样的损毁长度、面积,续燃时间和阴燃时间,火焰蔓延速率等指标。 根据试样与火焰的相对位置,可分为垂直法、倾斜法和水平法。国际上对纺织材料的燃烧性能测试方法的标准化已经相当全面和完善,包括ISO、ASTM、BS、JIS在内的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都各自有10余项相关的测试方法标准,如:GB/T5454―1997《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氧指数法》、GB/T5455―1997《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垂直法》、GB/T5456―2009《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垂直方向火焰蔓延性能的测定》,GB14645《纺织织物 燃烧性能 45°方向损毁面积和接焰次数测定》,FZ/T01028《纺织织物 燃烧性能测定 水平法》等。 中国目前对于服装阻燃性能的测试主要采用GB/T5455―1997《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垂直法》。其原理是将一定尺寸的试样垂直于规定的燃烧试验箱中,用规定的火焰点燃12 s除去火源后,测定试样的续燃时间和阴燃时间,阴燃停止后,按规定的方法测出损毁长度。 4 阻燃纺织品的发展趋势 随着纺织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阻燃纺织品近年来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功能复合化 阻燃功能纺织品除早期的阻燃防热辐射、阻燃抗静电以外,近年来根据纺织品面料应用场所不同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日本专利报道的用于浴室等潮湿环境下的窗帘、帷幕等,除阻燃外,还要求防霉和拒水;用于服用、沙发和床单等面料要求阻燃外还需具有卫生保健功能。在军事领域,作战服和军事装备的伪装材料不仅要求具有阻燃性,还要求具有防伪功能。在我国,阻燃抗静电纺织品研究较成熟,对阻燃拒水和拒油产品也有研究,具有卫生保健功能的纺织品开发值得关注。 绿色环保化 阻燃纤维的绿色化,是指减少生产过程对环境和操作人员的毒害作用,防止纤维对穿用人产生不良影响,火灾发生时,不会产生“二次毒害”。这是因为,阻燃纤维所用阻燃剂一般含有卤、磷、硫等元素,大都具有较大的毒性,在阻燃剂合成和纤维生产过程中会对操作人员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其“三废”的排放会带来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从环境保护、人类安全和阻燃效率的角度出发开发无卤、高效、低烟、低毒的环境友好型阻燃纺织品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机硅系阻燃剂作为典型的无卤阻燃剂,具有高效、无毒、低烟、无污染的特点,并具有改善分散性和加工性能的特点。 高技术化 高技术纤维是随着高新产业的发展需要而开发出来的一系列具有高性能、高功能的纤维。高技术纤维在生产工艺中应用发展了一系列新技术,如静电纺丝、凝胶纺丝、膜裂纺丝、液晶纺丝、离心纺丝等,给合成纤维工业带来新的生命。高技术耐高温阻燃纤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高技术型阻燃纤维由于自身独特的化学结构,无须添加阻燃剂或进行改性,本身就具有耐高温阻燃的特性。如聚丙烯腈预氧化纤维(OPANF)、聚苯并咪唑(PBI)纤维、聚间苯二甲酞二胺(MPIA)纤维、三聚氰胺缩甲醛纤维(MF)等。 舒适型阻燃纤维 在高温、强热辐射及有明火的环境中,作业人员必须穿着阻燃防护服或热防护服。在上述条件下,人的热负荷过高,难以长时间坚持正常的工作效能。因此对于阻燃纺织品而言,必须兼顾纺织品的舒适性。对于阻燃纤维而言则应兼顾阻燃性能、可纺性能和热湿舒适性能。 参考文献: [1]邱发贵.阻燃纺织品加工方法及发展趋势[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7,32(5):34-36、44. [2]周向东.国内外用于纺织品阻燃剂的发展动态[J].阴燃助剂,2008,25(9):6-9. [3]LEWIN novel system for flame retarding polyamides[C].Recent advances in flame retardancy of polymeric materials Norwalk,CT:Business Comnunications Co.,2001,12:84-96. [4]方志勇.我国纺织品阻燃现状及发展趋势[J].染料与染色,2005,42(5):46-48. [5]刘立华.环保型无机阻燃剂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化工科技市场,2005(7):8-10. [6]眭伟民.阻燃纤维及织物[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0. [7]蔡永源.高分子材料阻燃技术手册[M].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3. [8]位丽.国内外阻燃家用纺织品的要求及发展方向[J].纺织科技进步,2009(5):25-26、62. [9]于学成.谈织物的阻燃整理[J].丹东师专学报,2003,(6):140-141. (作者单位:浙江省纺织测试研究院)

关于纺织产业论文范文资料

“衣食住行”,人类基本生活需要中,衣为先。纺织工业在人类生活、工业发展、科技进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纺织科技论文,仅供参考!纺织科技论文篇一 纺织计量发展浅析 摘 要:“衣食住行”,人类基本生活需要中,衣为先。纺织工业在人类生活、工业发展、科技进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纺织计量工作对纺织工业又有着重要影响,监测质量、指导生产、改进工艺。所以,纺织计量的发展,足以影响和推动纺织行业的发展,显现出纺织计量在整个纺织行业的重要性。但是,随着整个纺织行业的曲折发展,纺织计量工作也几经起伏。2012年5月9日至11日,纺织计量技术委员会在湖南张家界市召开了《电子单纱强力机(仪)校准规范》等12项纺织计量校准规范审稿会,会议审定了《电子单纱强力仪(机)校准规范》等12项纺织计量校准规范。这是继2009年宁波会议后第二次组织的纺织计量校准规范审稿会,标志着纺织计量工作进入循序渐进、有效发展阶段。 关键词:纺织工业;纺织计量;检定/校准;校准规范;标准器 中图分类号:X791 文献标识码:A 1 纺织计量概述 JJF《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中,“计量”(metrology)词条,定义为实现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它属于测量,源于测量,而又严于一般测量,它涉及整个测量领域,并按法律规定,对测量起着指导、监督、保证的作用。计量与 其它 测量一样,是人们理论联系实际,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 方法 和手段,它是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的应用。然而,计量与测试是含义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测试是具有试验性质的测量,也可理解为测量和试验的综合。它具有探索、分析、研究和试验的特征.计量是技术和管理的结合体,凡是以实现计量单位统一和测量准确可靠为目的的科学、法制、管理等活动都属于计量的范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计量校准正逐渐被国内更多的用户所接受。校准在国内计量技术机构开展的计量活动中的比重正在逐步加大,已经作为一种新型的计量活动与检定相提并论。纺织计量是工程计量(也称工业计量)的一部分,是计量科学在纺织行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纺织专用仪器的制造、使用、管理、量值溯源、量值传递、检定/校准等方面。纺织计量的主要内容有:检定规程/校准规范的制修订,纺织计量标准器的确定,周期检定/校准等活动,目前,纺专仪器的溯源方式也主要由检定转变为校准。正确开展检定和校准活动,利用检定和校准结果,最终实现量值统一,为纺织行业提供技术支撑,进而保证纺织工业的健康发展。 2 纺织行业及纺织计量的发展 在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是随着纺织服装业的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工业部的变迁而发展变化的。1949年10月设立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新中国纺织业开始发展,建国初期,物资匮乏,尤其关乎民生穿衣的纺织品,国家大力支持纺织业,全国范围内兴建纺织厂。1954年9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工业部,纺织业大规模发展,全国上下,力争上游,攻坚克难,一批批大规模纺织企业出现,技术人员全国交流,相互支援,此后的三十余年,纺织业曾一度辉煌。1998年3月,纺织工业部改为国家纺织工业局。2001年2月国家纺织工业局撤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成立,计划经济年代传统纺织业逐步退出发展潮流,尤其曾经繁荣几十年的国有大型纺织企业,纷纷破产、倒闭、改制。新兴纺织服装行业开始走上历史舞台,曾经的小作坊,雅戈尔、劲霸、利郎等著名品牌开始主导服装潮流。 同样,作为纺织服装产业的重要技术支撑——纺织计量工作,也随着纺织工业趋势而起伏。1984年我国计量法公布实施以后,在原纺织部主持下,立即组织了纺织专用仪器计量检定规程的制订。1985年4月批准并于1985年10月施行了十九种纺织专用仪器计量检定规程之后,到1995年10月1日止的十年期间,先后共七批发布了66个纺织仪器和标准器的部门计量检定规程。基本覆盖当时纺织工业的所有检测仪器和设备,最重要的是,从检定规程的制定,到发布实施,到标准器的统一,全国联动,政府、行业、部门、企业高度重视,从纺织部到各省的计量站,再到纺织企业计量部门,认真学习,广泛交流,严格执行纺织计量检定规程及相关计量条例,纺织计量的发展达到辉煌。 2001年,国家纺织工业局撤销,此后两年时间内,全国各省纺织工业厅也陆续撤销,加之国家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经济逐步转为市场经济,纺织服装亦不是紧缺产品,传统纺织业开始下滑,甚至倒闭。纺织计量工作也曾一度低靡,2001至2010十年间,基本没有什么发展,甚至许多省份,纺织计量技术部门也遭遇尴尬局面。2006年,根据计量管理要求,纺专仪器的计量要求也由检定改为校准,检定规程取消,由校准规范代替,纺专仪器计量校准规范也随之老化,缺失。 直到2009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技发展部于11月30日-12月1日在浙江宁波召开了2009年全国纺织计量校准规范工作会议。来自全国各级纺织计量机构、纺织仪器企业等27家单位38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回顾了纺织计量工作的历史,分析了目前纺织计量工作面临的问题,对进一步开展纺织计量工作达成了几点意见:要抓紧纺织计量校准规范的制修订工作,争取3-5年解决规范老化、缺失问题;尽快组建完善纺织计量技术委员会,全面启动纺织计量工作;大力宣贯纺织计量校准规范,培养纺织计量人才;尽快制定《纺织计量校准规范制修订暂行管理办法》,建立有效工作机制;摸清计量校准规范、计量机构及仪器企业现状,充分发挥各级计量机构和仪器企业等各方面的作用,努力开拓计量工作新局面。 3 纺织计量目前存在的问题 校准规范的老化、缺失问题函待提高完善,目前纺织专用仪器已达100余种,而新的校准规范仅定稿24部,发布实施12部。纺织计量主管部门-纺织计量技术委员会仍有大量工作,政府、企业支持力度不够。 纺织计量标准器需要统一、规范,仪器生产厂家技术参数需要保持一致,同时,进口纺专仪器计量性能要有据可依。 纺专仪器新品种,新产品逐步出现,比如棉纤维气流仪,渗水仪,电热鼓风干燥烘箱,织物透湿量仪,织物透气量仪等仪器的计量校准工作,也需有规程可依,或参照现有同类校准规范,或制订对应规范。 纺织计量技术机构、人员、能力建设等方面薄弱,缺乏监管职能,政府计量管理部门及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对纺织专项计量工作不够重视,支持力度较弱。 4 关于纺织计量的几点建议 部门重视:纺织计量技术委员会是纺织计量的主管部门,依托国家纺织计量站,应更加高度重视纺织计量工作,在校准规范的完善、信息搜集整理、技术指导、组织交流学习及标准器配置上统一指导协调,并组织制定有关纺织专用计量技术法规,承办有关计量监督管理工作。各省市纺织计量技术机构应积极配合,积极参与。 政府督导:国家质检总局及地方计量行政部门在政策上加大纺织计量工作的政策扶持及纺织专用仪器的日常管理,可考虑将纺织计量纳入地方行政计量管理层面,比如力值、温度、长度、质量等指标。明确纺织计量技术机构的职能和责任,提高对纺织计量工作的重视。 企业支持:纺织计量工作,任重道远,不仅需要部门的重视,还需要整个行业,尤其企业的大力支持,包括仪器厂商和纤维纺织服装企业的配合和支持。 根据全国纺织纤维检验机构状况,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除西藏、海南外,各地都有纤维、纺织检验机构。纺织计量应与纤维计量部门有效结合,形成合力,监督管理与技术服务相结合,优势互补,开拓进取,快速发展。强化全国纺织纤维计量机构的信息沟通,促进互相交流,为推动纺织计量工作的发展、纺织检测能力的提高、振兴纺织工业服务。 参考文献 [1]郭明.纺织工业计量与企业节能降耗[J].工业计量,2007(3). [2]纺织工业中新的计量单位系统“SL系统”[J].麻纺织技术,1980(1). 纺织科技论文篇二 阻燃纺织品 摘要: 本文通过阐述纺织品的阻燃机理,介绍了几种阻燃纺织品的加工方法,现阶段常用的评判、测试方法以及阻燃纺织品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阻燃纺织品;阻燃机理;加工方法;燃烧性能测试 引言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纺织工业的进步,纺织品种类不断增多,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延伸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纺织品材料一般都易燃或可燃,容易引发火灾事故。据统计,世界上约20%以上的火灾事故都是由纺织品燃烧引起或扩大的,尤其是住宅失火。因此,纺织品的阻燃功能对消除火灾隐患,延缓火势蔓延,降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都极为重要。近年来,各国纷纷开展纺织品阻燃技术方面的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纺织品燃烧性能测试方法、阻燃制品标准和应用法规等。 1 纺织品的阻燃机理 所谓“阻燃”,并非阻燃整理后的纺织品在接触火源时不会燃烧,而是使织物在火中尽可能降低其可燃性,减缓蔓延速度,不形成大面积燃烧,离开火焰后,能很快自熄,不再续燃或阴燃[1-3]。 纤维材料的燃烧与阻燃原理 合成纤维的燃烧是材料和高温热源接触,吸收热量后发生热解反应,热解反应生成易燃气体,易燃气体在氧存在的条件下,发生燃烧,燃烧产生的热量被纤维吸收后,又促进了纤维继续热解和进一步燃烧,形成一个循环。对此人们提出了阻燃的基本原理:减少(或者基本没有)热分解气体的生成,阻碍气相燃烧的基本反应,吸收燃烧区域的热量,稀释和隔离空气等。 阻燃剂的阻燃机理 纤维用阻燃剂有:铝镁氢氧化物、含硼化合物、卤硼化合物、卤系阻燃剂、磷系阻燃剂等。不同阻燃剂的阻燃机理有很大的区别。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覆盖机理 在可燃材料中加入阻燃剂后,阻燃剂在高温下可在聚合物表面形成一层玻璃状或稳定泡沫覆盖层以隔热、隔绝空气,起到阻止热传递、减少可燃性气体释放和隔绝氧的作用从而达到阻燃目的。阻燃剂形成隔离膜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阻燃剂降解产物促进纤维表面脱水炭化,进而形成结构更趋稳定的交联状固体物质或炭化层,炭化层能阻止聚合物进一步热裂解,还能阻止其内部的热分解产物进入气相参与燃烧过程。含磷阻燃剂对含氧聚合物的阻燃作用即是通过此种方式实现的。二是阻燃剂在燃烧温度下分解成不挥发的玻璃状物质包覆在聚合物表面起隔离膜的作用,硼系和卤化磷类阻燃剂具有类似特征。 不燃性气体窒息机理 阻燃剂受热分解出现不燃性气体,将纤维燃烧分解出来的可燃性气体浓度冲淡到能产生火焰浓度以下,同时稀释燃烧区内的氧浓度,阻止燃烧继续进行,又由于气体的生成和热对流带走了一部分热,从而达到阻燃作用[4-5]。 吸热机理 任何燃烧在短时间所放出的热量有限,如果能在短时间内吸收火源所放出的部分热量,火焰温度就会降低,辐射到燃烧表面和作用于自由基的热量就会减少,燃烧反应受到抑制。 高温条件下,阻燃剂发生吸热脱水、相变、分解或其他吸热反应,降低纤维表面及燃烧区域的温度,降低可燃物表面温度,有效地抑制可燃性气体的生成,阻止燃烧的蔓延,最终破坏维持聚合物燃烧的条件,达到阻燃目的。如铝、镁及硼等无机阻燃剂,充分发挥其结合水蒸气时大量吸热的特性,提高自身的阻燃能力。 自由基控制机理 根据燃烧的链反应理论,维持燃烧的是自由基。阻燃剂在气相燃烧区捕捉燃烧反应中的自由基,阻止火焰的传播,使燃烧区的火焰密度下降,最终使燃烧反应速度下降直至终止。如含卤阻燃剂的蒸发温度和聚合物分解温度相同或相近,当聚合物受热分解时,阻燃剂也同时挥发出来,此时含卤阻燃剂与热分解产物同时处于气相燃烧区,卤素便能够捕捉燃烧反应中的自由基,阻止火焰的传播,使燃烧区的火焰密度下降,最终使燃烧反应速度下降直至终止[6-7]。 催化脱水机理 阻燃剂在高温下生成具有脱水能力的羧酸、酸酐等,与纤维基体反应促进脱水炭化,减少可燃性气体的生成。 2 阻燃纺织品的加工方法 研究织物的阻燃技术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赋予织物一定的阻燃性能,降低材料的可燃性,减慢火焰蔓延速度,其实质是破坏织物中纤维的燃烧过程。近年来,世界各国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对织物阻燃技术的研究:一是生产阻燃纤维;二是对织物进行阻燃整理[8-9]。 阻燃纤维的制造 纤维阻燃的途径是阻止或减少纤维热分解,隔绝或稀释氧气,快速降温使其终止燃烧。为实现上述目的,一般是将有阻燃功能的阻燃剂通过聚合物聚合、共混、共聚、复合纺丝、接枝改性等加入到化纤中或用后整理方法将阻燃剂涂在纤维表面或渗入纤维内部。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采用多种阻燃剂,以两种以上方式协同效应达到阻燃效果。 共聚法 现行的阻燃腈纶和涤纶大多数采用共聚方法生产,其技术已较成熟。由于阻燃元素结合在成纤高分子链上,因此阻燃性能持久,对纤维的其他性能影响较小,采用这种方法生产的阻燃腈纶通常称为改性腈纶。 共混法 共混法技术具有生产简便、品种更换灵活等特点,因此是阻燃纤维开发的重要技术路线,几乎所有阻燃化学纤维均可采用这种方法制备。 接枝法 主要用于制备阻燃涤纶或混纺织物,其方法有化学法、辐射法和等离子体法,接枝体都为具有不饱和双键的化合物。接枝法技术使用灵活,既可用于纤维也可用于织物的阻燃,但因成本高、设备较复杂而还没有工业化。 皮芯复合纺丝法 以共混或共聚阻燃高聚物为芯、普通高聚物为皮,通过复合纺丝制成的阻燃复合纤维可避免阻燃纤维变色和耐光性差的问题,提高阻燃性能的稳定性和染色性能,但加工设备要求高。 本质阻燃纤维 按性能分类,阻燃纤维可分为阻燃常规改性纤维和阻燃高性能纤维,阻燃常规改性纤维以阻燃涤纶和腈纶产量最大,由于航空航天等尖端高技术和军事工业发展的需要,阻燃高性能纤维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阻燃高性能纤维主要包括芳香族聚酰胺Nomex和Kevlar,聚酰亚胺如法国的Kermal,聚砜酰胺,聚芳酣,聚酚醛树脂,聚四氟乙烯,以及陶瓷、玻璃等纤维。 织物的阻燃整理 织物的阻燃整理是通过吸附沉积、化学键合、粘合作用使阻燃剂覆在织物上。当遇到火种时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从而达到阻燃效果。 喷涂 适宜于不需洗涤织物或洗涤次数极少的装饰织物和建筑用织物,如地毯、墙布等。喷涂加工后一般不经水洗等后处理,对阻燃剂的选择要求不高,工艺简单,操作简便。 浸轧和浸渍 适宜于加工睡衣、床上用品和家具用品等,也可加工外衣。要求阻燃剂的耐洗牢度优良。可结合其他特种功能――浴浸轧型整理,也可分步加工。此种加工方式工艺复杂,适用范围广,成本较喷涂高。 涂层 适宜于加工劳动保护服,以及装饰织物。对阻燃剂的选择要求较高,要求阻燃性和耐热性好。在加工过程中,一般与其他特种功能涂层同时进行。 3 阻燃织物的测试 GB/T17591―2006《阻燃织物》标准规定了阻燃织物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和标志,适用于装饰用、交通工具内饰用、阻燃防护服用的机织物和针织物。 评判标准 评判织物的阻燃性能通常采用两种标准:一是从织物的燃烧速度来进行评判,即经过阻燃整理的面料按规定的方法与火焰接触一定的时间,然后移去火焰,测定面料继续有焰燃烧的时间和无焰燃烧的时间,以及面料被损毁的程度。有焰燃烧的时间和无焰燃烧的时间越短,被损毁的程度越低,则面料的阻燃性能越好;反之,则表示面料的阻燃性能不佳。 另一种是通过测定样品的极限氧指数来进行评判。面料燃烧都需要氧气,氧指数LOI是样品燃烧所需氧气量的表示,故通过测定氧指数即可判定面料的阻燃性能。氧指数越高则说明维持燃烧所需要的氧气浓度越高,即表示越难燃烧。该指数可用样品在氮、氧混合气体中保持燃烧所需氧气的最小体积百分数来表示。从理论上讲,纺织材料的氧指数只要大于21%,其在空气中就有自熄性。根据氧指数的大小,通常将纺织品分为(LOI<20%)、可燃(LOI=20%~26%)、难燃(LOI=26%~34%)和不燃(LOI>35%)4个等级。事实上,几乎所有常规纺织材料都属易燃或可燃的范围。 测试方法 燃烧试验方法主要用来测试试样的损毁长度、面积,续燃时间和阴燃时间,火焰蔓延速率等指标。 根据试样与火焰的相对位置,可分为垂直法、倾斜法和水平法。国际上对纺织材料的燃烧性能测试方法的标准化已经相当全面和完善,包括ISO、ASTM、BS、JIS在内的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都各自有10余项相关的测试方法标准,如:GB/T5454―1997《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氧指数法》、GB/T5455―1997《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垂直法》、GB/T5456―2009《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垂直方向火焰蔓延性能的测定》,GB14645《纺织织物 燃烧性能 45°方向损毁面积和接焰次数测定》,FZ/T01028《纺织织物 燃烧性能测定 水平法》等。 中国目前对于服装阻燃性能的测试主要采用GB/T5455―1997《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垂直法》。其原理是将一定尺寸的试样垂直于规定的燃烧试验箱中,用规定的火焰点燃12 s除去火源后,测定试样的续燃时间和阴燃时间,阴燃停止后,按规定的方法测出损毁长度。 4 阻燃纺织品的发展趋势 随着纺织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阻燃纺织品近年来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功能复合化 阻燃功能纺织品除早期的阻燃防热辐射、阻燃抗静电以外,近年来根据纺织品面料应用场所不同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日本专利报道的用于浴室等潮湿环境下的窗帘、帷幕等,除阻燃外,还要求防霉和拒水;用于服用、沙发和床单等面料要求阻燃外还需具有卫生保健功能。在军事领域,作战服和军事装备的伪装材料不仅要求具有阻燃性,还要求具有防伪功能。在我国,阻燃抗静电纺织品研究较成熟,对阻燃拒水和拒油产品也有研究,具有卫生保健功能的纺织品开发值得关注。 绿色环保化 阻燃纤维的绿色化,是指减少生产过程对环境和操作人员的毒害作用,防止纤维对穿用人产生不良影响,火灾发生时,不会产生“二次毒害”。这是因为,阻燃纤维所用阻燃剂一般含有卤、磷、硫等元素,大都具有较大的毒性,在阻燃剂合成和纤维生产过程中会对操作人员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其“三废”的排放会带来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从环境保护、人类安全和阻燃效率的角度出发开发无卤、高效、低烟、低毒的环境友好型阻燃纺织品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机硅系阻燃剂作为典型的无卤阻燃剂,具有高效、无毒、低烟、无污染的特点,并具有改善分散性和加工性能的特点。 高技术化 高技术纤维是随着高新产业的发展需要而开发出来的一系列具有高性能、高功能的纤维。高技术纤维在生产工艺中应用发展了一系列新技术,如静电纺丝、凝胶纺丝、膜裂纺丝、液晶纺丝、离心纺丝等,给合成纤维工业带来新的生命。高技术耐高温阻燃纤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高技术型阻燃纤维由于自身独特的化学结构,无须添加阻燃剂或进行改性,本身就具有耐高温阻燃的特性。如聚丙烯腈预氧化纤维(OPANF)、聚苯并咪唑(PBI)纤维、聚间苯二甲酞二胺(MPIA)纤维、三聚氰胺缩甲醛纤维(MF)等。 舒适型阻燃纤维 在高温、强热辐射及有明火的环境中,作业人员必须穿着阻燃防护服或热防护服。在上述条件下,人的热负荷过高,难以长时间坚持正常的工作效能。因此对于阻燃纺织品而言,必须兼顾纺织品的舒适性。对于阻燃纤维而言则应兼顾阻燃性能、可纺性能和热湿舒适性能。 参考文献: [1]邱发贵.阻燃纺织品加工方法及发展趋势[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2007,32(5):34-36、44. [2]周向东.国内外用于纺织品阻燃剂的发展动态[J].阴燃助剂,2008,25(9):6-9. [3]LEWIN novel system for flame retarding polyamides[C].Recent advances in flame retardancy of polymeric materials Norwalk,CT:Business Comnunications Co.,2001,12:84-96. [4]方志勇.我国纺织品阻燃现状及发展趋势[J].染料与染色,2005,42(5):46-48. [5]刘立华.环保型无机阻燃剂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化工科技市场,2005(7):8-10. [6]眭伟民.阻燃纤维及织物[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0. [7]蔡永源.高分子材料阻燃技术手册[M].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3. [8]位丽.国内外阻燃家用纺织品的要求及发展方向[J].纺织科技进步,2009(5):25-26、62. [9]于学成.谈织物的阻燃整理[J].丹东师专学报,2003,(6):140-141. (作者单位:浙江省纺织测试研究院)

[摘 要] ATC(Agreement on Textile and Clothes)即《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的简称, 随着2005年1月1日ATC有效期的终止,国际纺织产业贸易进入后ATC时代。实施超过40年的全球配额制度基本终结,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向自由化迈进了实质性的一步。美国、欧盟等主要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对除中国以外的其他WTO成员国全面开放了纺织品服装市场。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份额的分配基础开始由配额向竞争力转变。很多一直受配额限制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的纺织产业的竞争力得到了发挥的空间,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有了较大的增长。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对后ATC时代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后ATC时代 纺织品服装贸易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生产大国。近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强劲推动下,纺织行业快速发展。棉纺、丝绸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位,化纤生产能力和化纤总产量居世界首位,毛纺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二位,棉纱、棉布、丝和丝织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昵绒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纺织工业三大最终产品服装、装饰用纺织品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服装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纺织品服装出口1471亿美元,进口181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出口1059亿美元,民营企业出口同比增长达到,占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按出口交货值计算,我国纺织品服装内需仍占工业销售产值的。2006年,行业城镇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30亿元,同比增长,其中纺织业投资同比增长,增幅有所回落,服装业投资同比增长,化纤业投资同比增长。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回落,中西部地区投资有较大增长。 从我国纺织产业的出口市场来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三者合计占2006年我国纺织品出口总额的30%,服装出口总额的51%。非配额地区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力量。对非配额地区(包括欧盟、美国、土耳其以外的所有国家和地区)出口共计亿美元,占服装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增幅达到,远超过配额地区。随着欧美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重设配额限制,我国在市场多元化开拓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韩国、越南、加拿大等国加大了出口的力度。服装贸易中,针织服装、梭织服装和衣着附件三大类商品出口额分别增长、和。其中棉制、化纤制和毛制服装的出口增长都比较快,增幅分别达到、31%和20%。丝制服装出口下降6%。出口数量增长最快的是棉制服装和化纤制服装,增幅分别达到和20%。服装中的针织服装和梭织服装进口分别增长和,其中棉毛制和化纤制服装的进口增长较快,增幅都接近10%,棉制服装进口增长6%,只有丝制服装进口下降。2007年1月~6月,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为亿美元,增长。其中,纺织品出口亿美元,增长;服装出口亿美元,增长。表1和2分别显示了我国纺织品和服装主要进出口市场统计情况: 下面就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在对外经贸中的地位及世界市场上的地位进行分析: 1.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在对外经贸中的地位 (1)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来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的最大供应国,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多年来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中国加入WTO也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带来了很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1985年纺织品出口仅为亿美元,而到2006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约1440亿美元,同比增长,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其中,纺织品出口488亿美元,同比增长;服装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对全国出口贸易的贡献率已达到20%。由于出口的迅速增长,我国纺织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已越来越高,目前对外依存系数在40%以上,是我国出口依存度最高的产业。因此,纺织品出口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2)纺织品服装贸易是我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纺织品出口一直是我国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尽管纺织品服装在全国货物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近年来有所下降,但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大幅顺差始终是支持全国贸易扭转逆差局面和维持顺差增长的中坚力量。2002年贸易顺差为430亿美元,占全国比重158%,是净创汇的行业。2005顺差超过了900亿美元,占同期全国贸易顺差1018亿美元的90%。2006年全国纺织品服装累计贸易顺差额为1259亿美元,增长,在全国货物贸易总顺差中所占的比重为,比上年减少了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对全国货物贸易总顺差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减弱。 (3)纺织业对我国就业率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纺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为我国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纺织行业快速发展和提升,对大批农民转为产业工人,农村城镇化,促进解决二元经济,为工业反哺农业承担了重要的历史责任。2004年工业普查结果,纺织行业中法人企业达万户,从业人员达万人,包括其他类型的单位,国内纺织业现有直接就业者1900万人,间接就业者超过1亿人。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出口企业万家,就业者约630万人。《2006年1-12月纺织全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显示,2006年1月~12月,我国规模以上纺织全行业企业数量为39422家,行业整体从业人数 万人,同比增加。ATC的终止给我国纺织业带来的发展契机已有所显现,面临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的背景,我国纺织业也在进行着结构调整,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2.我国纺织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 我国纺织工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对国际纺织品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近25年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全球的地位逐年上升,在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排名由1980年的第十位跃居1995年的第一位,至今己是连续十一年排名第一,而且总体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2006年7月24日,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发表《世界贸易报告》中对纺织品贸易的评述认为: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比重已占全球24%。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和汇率变动影响,2005年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仅增长5%。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了21%,略高于2004年,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比重达到了24%的新高。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比重见图2。 资料来源:WTO官方网站 虽然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地位比较重要,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国内方面,虽然宏观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仍存在许多影响纺织业发展的因素,如出口退税率下调、原材料涨价、劳工成本提高等因素均造成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再者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结构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创新设计能力不足,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纺织工业的外部环境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长期以来,棉花购销实行垄断经营,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滞后,对国际市场变化反应迟钝,国内价格往往背离国际市场。国际方面,外贸问题政治化趋势日益明显,贸易摩擦带来的影响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世界范围内纺织服装生产过剩,行业利润空间很小,在配额限制取消和遭遇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时,过度竞争很难避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市场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仍然受到一些特殊条款的制约。例如2005年4月,美国以“市场扰乱威胁”为由,对中国出口的棉制裤子、棉制针织衬衫、棉制及化纤内衣自主启动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调查程序,5月美国又在一周之内先后两次宣布对我国主要纺织品实施特殊保护措施。同年4月6日,欧盟不顾中方多次坚决反对,在其官方网站公布《对华纺织品特限措施行动指南》。4月24日,欧盟宣布对我9种纺织品依据指南予以调查,并称其他几类产品也将列入密切监控清单。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加拿大、韩国、印度等国相继完成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特保条款”的国内立法。土耳其、南非、巴西、厄瓜多尔、阿根廷等都以不同形式对我国纺织品采取限制策施,或发出预警信号;纺织服装行业的国际贸易壁垒依然存在。配额取消之后,贸易壁垒尤其是非关税壁垒将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贸易保护工具。除了质量壁垒,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等手段也对我国纺织业服装贸易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郝伟民顾强:纺织工业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3年第8期P14-17 [2]戴红梅刘煜: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出口遭遇阻击战[J].纺织信息周刊,2004年第23期P8-10 [3]李娜:入世三年中美纺织品贸易变动情况浅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7月P50-53 [4]周顺王立:2005年中国纺织品贸易回顾[J].国际经济合作, 2006年第2期P25-28

关于纺织品出口论文范文资料

[摘 要] ATC(Agreement on Textile and Clothes)即《纺织品与服装协议》的简称, 随着2005年1月1日ATC有效期的终止,国际纺织产业贸易进入后ATC时代。实施超过40年的全球配额制度基本终结,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向自由化迈进了实质性的一步。美国、欧盟等主要的纺织品服装进口国对除中国以外的其他WTO成员国全面开放了纺织品服装市场。国际纺织品服装市场份额的分配基础开始由配额向竞争力转变。很多一直受配额限制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的纺织产业的竞争力得到了发挥的空间,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有了较大的增长。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对后ATC时代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后ATC时代 纺织品服装贸易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生产大国。近年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强劲推动下,纺织行业快速发展。棉纺、丝绸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位,化纤生产能力和化纤总产量居世界首位,毛纺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二位,棉纱、棉布、丝和丝织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昵绒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纺织工业三大最终产品服装、装饰用纺织品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服装产量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纺织品服装出口1471亿美元,进口181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出口1059亿美元,民营企业出口同比增长达到,占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按出口交货值计算,我国纺织品服装内需仍占工业销售产值的。2006年,行业城镇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30亿元,同比增长,其中纺织业投资同比增长,增幅有所回落,服装业投资同比增长,化纤业投资同比增长。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回落,中西部地区投资有较大增长。 从我国纺织产业的出口市场来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三者合计占2006年我国纺织品出口总额的30%,服装出口总额的51%。非配额地区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力量。对非配额地区(包括欧盟、美国、土耳其以外的所有国家和地区)出口共计亿美元,占服装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增幅达到,远超过配额地区。随着欧美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重设配额限制,我国在市场多元化开拓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韩国、越南、加拿大等国加大了出口的力度。服装贸易中,针织服装、梭织服装和衣着附件三大类商品出口额分别增长、和。其中棉制、化纤制和毛制服装的出口增长都比较快,增幅分别达到、31%和20%。丝制服装出口下降6%。出口数量增长最快的是棉制服装和化纤制服装,增幅分别达到和20%。服装中的针织服装和梭织服装进口分别增长和,其中棉毛制和化纤制服装的进口增长较快,增幅都接近10%,棉制服装进口增长6%,只有丝制服装进口下降。2007年1月~6月,纺织品服装出口总值为亿美元,增长。其中,纺织品出口亿美元,增长;服装出口亿美元,增长。表1和2分别显示了我国纺织品和服装主要进出口市场统计情况: 下面就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在对外经贸中的地位及世界市场上的地位进行分析: 1.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在对外经贸中的地位 (1)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从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来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纺织品服装的最大供应国,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多年来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中国加入WTO也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带来了很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1985年纺织品出口仅为亿美元,而到2006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约1440亿美元,同比增长,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其中,纺织品出口488亿美元,同比增长;服装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对全国出口贸易的贡献率已达到20%。由于出口的迅速增长,我国纺织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已越来越高,目前对外依存系数在40%以上,是我国出口依存度最高的产业。因此,纺织品出口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2)纺织品服装贸易是我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纺织品出口一直是我国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尽管纺织品服装在全国货物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近年来有所下降,但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大幅顺差始终是支持全国贸易扭转逆差局面和维持顺差增长的中坚力量。2002年贸易顺差为430亿美元,占全国比重158%,是净创汇的行业。2005顺差超过了900亿美元,占同期全国贸易顺差1018亿美元的90%。2006年全国纺织品服装累计贸易顺差额为1259亿美元,增长,在全国货物贸易总顺差中所占的比重为,比上年减少了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对全国货物贸易总顺差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减弱。 (3)纺织业对我国就业率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纺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为我国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纺织行业快速发展和提升,对大批农民转为产业工人,农村城镇化,促进解决二元经济,为工业反哺农业承担了重要的历史责任。2004年工业普查结果,纺织行业中法人企业达万户,从业人员达万人,包括其他类型的单位,国内纺织业现有直接就业者1900万人,间接就业者超过1亿人。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出口企业万家,就业者约630万人。《2006年1-12月纺织全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显示,2006年1月~12月,我国规模以上纺织全行业企业数量为39422家,行业整体从业人数 万人,同比增加。ATC的终止给我国纺织业带来的发展契机已有所显现,面临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的背景,我国纺织业也在进行着结构调整,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2.我国纺织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 我国纺织工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随着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对国际纺织品市场的依存度越来越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近25年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全球的地位逐年上升,在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的排名由1980年的第十位跃居1995年的第一位,至今己是连续十一年排名第一,而且总体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2006年7月24日,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发表《世界贸易报告》中对纺织品贸易的评述认为: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比重已占全球24%。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和汇率变动影响,2005年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仅增长5%。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了21%,略高于2004年,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中的比重达到了24%的新高。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比重见图2。 资料来源:WTO官方网站 虽然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地位比较重要,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国内方面,虽然宏观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但仍存在许多影响纺织业发展的因素,如出口退税率下调、原材料涨价、劳工成本提高等因素均造成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再者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结构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创新设计能力不足,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纺织工业的外部环境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长期以来,棉花购销实行垄断经营,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滞后,对国际市场变化反应迟钝,国内价格往往背离国际市场。国际方面,外贸问题政治化趋势日益明显,贸易摩擦带来的影响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世界范围内纺织服装生产过剩,行业利润空间很小,在配额限制取消和遭遇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时,过度竞争很难避免;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市场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仍然受到一些特殊条款的制约。例如2005年4月,美国以“市场扰乱威胁”为由,对中国出口的棉制裤子、棉制针织衬衫、棉制及化纤内衣自主启动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调查程序,5月美国又在一周之内先后两次宣布对我国主要纺织品实施特殊保护措施。同年4月6日,欧盟不顾中方多次坚决反对,在其官方网站公布《对华纺织品特限措施行动指南》。4月24日,欧盟宣布对我9种纺织品依据指南予以调查,并称其他几类产品也将列入密切监控清单。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加拿大、韩国、印度等国相继完成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特保条款”的国内立法。土耳其、南非、巴西、厄瓜多尔、阿根廷等都以不同形式对我国纺织品采取限制策施,或发出预警信号;纺织服装行业的国际贸易壁垒依然存在。配额取消之后,贸易壁垒尤其是非关税壁垒将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贸易保护工具。除了质量壁垒,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反倾销、反补贴等手段也对我国纺织业服装贸易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郝伟民顾强:纺织工业面临的国际竞争环境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3年第8期P14-17 [2]戴红梅刘煜: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出口遭遇阻击战[J].纺织信息周刊,2004年第23期P8-10 [3]李娜:入世三年中美纺织品贸易变动情况浅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7月P50-53 [4]周顺王立:2005年中国纺织品贸易回顾[J].国际经济合作, 2006年第2期P25-28

浙江纺织品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孟宪嘉 浙江理工大学[摘 要] 本文对浙江纺织品对外贸易中面临的问题做了透彻的分析,并对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有力的解决措施。[关键词] 浙江纺织品 对外贸易 问题 对策我国加入WTO以后,浙江纺织品行业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上参与国际竞争,实现了快速发展。2004年纺织品出口总额占全国的,占全球的。浙江已成为全球主要的纺织品出口加工地区之一。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以量取胜的浙江纺织品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2005年1月日,纺织品贸易配额体制的结束又给浙江纺织品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一、 浙江纺织品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1.经营方式落后,产品附加值低浙江纺织业的发展,主要走的是粗放式产业、中低端产品的发展路线,出口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数量的推动。目前,很多企业仍然停留在利用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成本扩大规模,搞粗放式经营,采取低价营销模式。对技术革新、品牌创立,投入很少,产品加工的深度、精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新产品开发速度慢,满足不了国际市场的需求,部分中低档产品出现竞争过度,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阻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2.电力紧缺,原材料价格上涨近几年来,浙江省的电力越来越紧缺。由于电力供应紧张,浙江各地普遍采用间隔供电措施,导致企业生产时间安排的难度加大、按时交货难以保证,企业怕耽误交货日期而不敢接单或推迟交货期。在电力紧缺的同时,原材料价格也不断是上涨。近两年来,随着煤炭、电力、石油、运输价格的上涨,纺织面料、棉纱等原料也跟着上涨。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工业品价格高进低出,企业利润大大减小。3.纺织品被动配额取消后,无序竞争将会加剧长期以来,以同质化的中低档产品为基础、以价格战为主要手段的无序竞争比较突出。2003年~2004年,我国出口纺织企业就从3万家猛增到近4万家,绝大多数企业同时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以短期扩大规模。在产品市场面临饱和时,这些原本就以“量大价低”制胜的纺企,往往采取极具自杀性的“价格战”,打乱了正常的经营秩序,危及到国际市场的保有。纺织品被动配额取消后,更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将大量涌出,无序竞争问题可能进一步暴露。4.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对外贸易摩擦将会增多浙江出口的纺织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产品基本处在国际分工和价值链的低端,增长以“跑量”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加上丰富而低廉的劳动力供给,导致出口产品成本不高,极易给人以低价倾销的印象。近几年,我省已是全国受反倾销、保障措施等立案调查最多省份。纺织品一直是贸易自由化过程中的焦点,目前世界主要进口国都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高度关注。纺织品配额取消后,主要进口国会以其他形式的贸易壁垒来取代配额制,如果短期内出口过快增长,势必打破原有的市场平衡,引起市场波动,加大市场压力,加剧贸易摩擦。二、浙江纺织品对外贸易的对策1.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浙江纺织企业要做好长远打算,着眼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形成一批市场份额大、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实现出口增长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的转变。把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鼓励大中型纺织企业创立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提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努力开发专利产品、原创技术和知名品牌,发挥行业示范带头作用。树立品牌战略,扩大品牌出口;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国际市场资源提高获利空间,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2.合理建设能源项目,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当前这段时间是浙江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电力的需求相当大,政府应当把基础设施不健全和资源紧缺等瓶颈制约问题当作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浙江经济条件好,民营资本十分丰厚,浙江省各级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参与能源项目建设。在合理建设能源项目的同时,浙江省各级政府要鼓励企业积极进行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支持推广采用节能、降耗、节水、环保的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鼓励高效——高产出、高附加值、低能耗产业的发展,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产业内部也应该有产业政策引导,鼓励发展效率高、电耗低、能耗低的产品。3.加强行业自律,采取稳健的出口策略各级纺织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组织作用,在中国政府宏观政策指引下,与中国相关社团组织合作,增强行业组织在政策推介、信息收集、风险预警、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在同类企业和同类产品在同一国际市场竞争时,行会可以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帮助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价格,营销和竞争方法,避免一些企业不顾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竞相降价、相互拆台、商业欺诈等“自相残杀”、“自毁市场”,维护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公平秩序。4.建立纺织品对外贸易摩擦预警机制随着纺织品配额的取消,以反倾销为主要形式的贸易争端必将加剧。因此,浙江纺织行业要进一步做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监测预警和应对工作。对于市场已经饱和,可能面临反倾销的地方,企业应当建立主动限制机制,降低对主销市场出口的增长速度,达到一定的比例即暂停。认真执行国家关于纺织品贸易的政策和制度,规范企业出口行为,及时发现和制止不正当竞争。合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行业正当权利,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支持企业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调查和贸易壁垒,维护产业安全。参考文献:[1]“浙江省在全国具有优势的制造业”——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综合处发布[2]“商务部、海关总署2004年公告第103号”——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3]“促进自由贸易,共建合作平台”——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纺织品服装跨国采购在中国”论坛上的讲话<<<<<<<<<<<<<<<<<<<<<<<<<<<<<<<<<<<<<<<<要[PDF格式给我留言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所遭遇的新贸易壁垒,主要有技术性贸易壁垒、环境壁垒和社会壁垒。而新贸易壁垒又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核心,文章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例,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所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出发,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分析了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随之进一步探讨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最后从企业、政府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些对策。 贸易[飞诺网] 【关键词】WTO 纺织品服装 技术性贸易壁垒 贸易[飞诺网]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纺织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和出口创汇的支柱性产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后,面对迅速增长的国内外需求和国际市场的中低档产品市场,我国的纺织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贸易[飞诺网] 然而,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一直面临着范围最广、最为严格的配额限制和比其他国家/地区更为严峻、苛刻的贸易障碍。随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核心的新贸易壁垒的不断呈现导致新型贸易争端层出不穷。 贸易[飞诺网] 贸易[飞诺网] 一、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现状 贸易[飞诺网] 贸易[飞诺网] 据统计,世界贸易壁垒的80%属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目前,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取代反倾销,成为我国出口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贸易壁垒,名目繁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状况体现在以下方面。 贸易[飞诺网] 1、受损增速快。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因技术性贸易壁垒造成的损失,已从20世纪中后期的每年4-5亿美元上升到本世纪初的每年10亿美元左右。如2002年受限制而损失的金额比2000年增加亿美元,增幅高达。 贸易[飞诺网] 2、受限集中在主要的目标市场国。受限制的主要是进口我国纺织品服装数量比较多、比重比较大的一些发达国家:欧盟、日本和美国。如200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因技术性贸易壁垒而遭受的损失中,欧盟、日本和美国造成的损失分别占到了,和,其他国家为。 贸易[飞诺网] 3、受限的内容涉及面广。受限内容涉及到了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各个方面。如:纺织品服装甲醛含量超标,纺织品的标志或标签不符合进口国的法律规定,生产商没有取得ISO14000环境系列认证等。 贸易[飞诺网] 贸易[飞诺网] 二、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 贸易[飞诺网] 贸易[飞诺网]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有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原因。 贸易[飞诺网] 1、外部原因。(1)我国贸易方向过于集中。目前,美国、日本、欧盟是我国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据统计,包括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在内,我国出口商品近75%销往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或地区,而这三大经济实体也是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积极倡导者,绝大多数技术性贸易壁垒发源于这三大经济实体。产品出口的地理方向决定了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将不得不直面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威胁。(2)纺织品服装市场传统贸易壁垒受到约束。根据WTO的《纺织品服装协议》,2005年全球已取消纺织品服装配额,实现该领域的贸易自由化。特别对于我国,加入WTO后,一些专门针对我国的双边贸易限制,如每年讨论最惠国待遇问题等不得不取消。传统贸易壁垒受到约束,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3)发达国家出于保护国内市场,减少贸易顺差的需要。发达国家由于劳动力成本较高,中低档纺织品服装的竞争能力低于发展中国家,所占本国国内市场分额受到国外同类低成本产品的冲击,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一种保护国内市场的手段。且入世后从总体看我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显现出增长的态势(见表1)。美国、日本和欧盟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市场,在纺织品服装进出口中均存在着巨额贸易顺差,且顺差从2000年至2003年不断增加,产生贸易顺差的趋势也在不断上升(见表2),使其国内纺织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对此,美、日、欧必然采取相应措施。因此,设置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纺织品服装主要进口国减轻国内就业压力,减少进口冲击,减少贸易顺差的重要手段。(4)WTO有关协议中对贸易与环境的规定存在缺陷,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提供了可乘之机。 贸易[飞诺网] 贸易[飞诺网] 2、内部原因。(1)技术及生产设备落后,产品竞争力不强。我国纺织品服装业由于长期以来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及投入不足,企业的技术及生产设备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较低,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特别是众多的中小纺织品服装企业,对发达国家提出的苛刻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等一时难以适应,由此形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2)企业环保意识淡薄,质量体系认证步伐缓慢。国外对我国出口纺织品的检测不仅局限于纺织品本身,还进一步细化到产品的生产过程,要求企业获得ISO14000国际环保标准体系的认证,加贴环保标志。(3)技术与检测设备落后,标准总体水平低。我国纺织品服装的检验长期以来习惯于对一些传统项目的检验,检测设备相对简单,精度要求不高,缺乏与国外同行的技术交流与合作,纺织检验技术滞后于发达国家。到目前为止,我国与纺织品安全性有关的国家标准近90项,这些标准尽管大多等同采用了ISO标准,但与国外标准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导致同一产品检验结果存在巨大差距,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 贸易[飞诺网] 贸易[飞诺网]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 贸易[飞诺网] 贸易[飞诺网] 从实质上看,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把“双刃剑”,既会对国际经济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负面影响。 贸易[飞诺网] 1、积极影响。从目前看,国外越来越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但从长远的眼光看,它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1)促使观念改变。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促使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在一定程度上扭转错误观念,由只重外在质量转向外在和内在质量并重;由只重产品本身质量转向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并重;由以经济利益为第一位转向经济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并重。(2)促进产品结构调整。正当的技术指标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为目标,这必然会导致国际贸易中破坏环境和对消费者健康有害的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逐渐下降,促使我国纺织品服装业实施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开发环保型深加工产品,把“绿色纺织品服装”等作为出口的新增长点,以此打破国外技术壁垒,稳定并进一步扩大我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3)推动技术进步。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构成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纺织服装业实现技术进步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贸易[飞诺网] 2、负面影响。(1)出口纺织品服装的成本增加,产品竞争能力下降。为了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纺织品服装企业被迫使用进口原材料,增加检验项目,取得各种认证,改进技术工艺,加大技术改造投入,这些都使出口产品成本上升,增加企业负担,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价格优势。(2)出口企业减少了贸易机会,减少了国外市场分额甚至退出国外市场。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名目繁多,限制内容多变,而我国企业情报系统落后,对进口国有关法规、标准、认证规定收集不及时或不全面,致使有些企业贻误了成交时机,或被迫取消定单。其最主要影响之一是一些出口企业减少了国外市场份额,甚至有部分企业决定放弃进口国市场。 贸易[飞诺网] 四、纺织品服装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贸易[飞诺网] 贸易[飞诺网] 1、设立专门机构,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进行认真研究。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设立专门机构,积极组织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把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的一些意见和要求充分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为我国纺织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贸易[飞诺网] 2、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实现产业升级。打破技术壁垒最根本的办法是提高纺织品服装的质量,我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必须改变目前技术及生产设备落后状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积极开发环保型深加工产品,把绿色纺织品、生态服装等作为出口的新增长点。因此,出口企业要加速技术改造,淘汰陈旧落后设备,走优化存量的发展道路,进一步加快新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工作,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贸易[飞诺网] 3、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的管理水平。出口企业应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其组织结构、战略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等适合技术性贸易壁垒变化的需要,将ISO9000与ISO14000等国际管理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自身的管理方法,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品质和环保品质。 贸易[飞诺网] 4、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各类技术法规和标准。面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苛刻的技术要求,我国也应尽快建立、健全有关纺织品、健康和环保方面的技术法规。我国应对现有纺织品检验方法进行补充完善,提高检测技术方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增强具有关键限量指标的强制性标准及相应技术法规,推行“环保标志”制度。 贸易[飞诺网] 5、出口企业要积极申请各类体系认证。出口企业要积极申请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进一步扩大环境标志产品的范围,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期分析等国际环境领域内的许多焦点问题,通过ISO14000认证是我国出口企业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利武器。 贸易[飞诺网] 6、充分利用WTO规则提供的空间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首先,纺织品出口企业对于产品在出口时所遭遇的不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要利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与出口国协商解决。其次,企业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积极研究国外技术标准,随时关注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动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研究国外技术标准,研究相关对策。另外,政府要积极参与各公约、协定中技术性贸易条款的谈判,利用多边贸易体制,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协调与合作,制定一些发展中国家能承受的有关纺织品服装方面的国际技术标准,或在某些国际技术标准中附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免受发达国家歧视的保障条款等以减少和削弱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的不利影响。

摘要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在2005年全球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激增,进一步凸现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优势,但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从内外环境两个层面、有利与不利两个角度,利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竞争力进行系统的分析,旨在指导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趋利避害,继续向良性方向发展。关键词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SWOT对策措施我国是纺织服装制品生产出口第一大国。2005年1月1日,全球性配额管制全面取消,标志着纺织服装制品贸易全面进入自由化阶段,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井喷”现象,增长相当迅速,部分地反映出我国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在长期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亦暴露出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客观、系统地分析与思考。SWOT分析法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其涵义是在既定内外条件下通过对本单位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进行结构化的平衡系统比较分析,找出并发扬内外部有利因素,规避不利因素,为单位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指导本单位向良性方向发展。SWOT方法自形成以来,广泛应用于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成为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本文通过引入SWOT分析法,从战略管理角度对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竞争力进行分析。1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贸易内部环境S-W分析—内部优势分析(1)制度环境方面: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对纺织产业予以扶植,特别是为推动纺织集群经济发展,各地政府不仅在税收政策和简化办事程序上予以支持,更以民间协调人的身份,积极促动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引导企业共同发展。外贸管理制度方面,目前已由原来的经营权审批制调整为上报备案制,扫清了我国外向型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制度障碍,使得原来只能依赖外贸经营单位出口的相当部分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有了更大的外部发展空间。出口退税方面,从2004年开始,政府开始着手清理退税拖欠工作,目前各地退税清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大大减轻了外贸出口企业的资金负担,激发了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对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影响尤为明显。(2)企业网络方面:为推动纺织品集群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投入大量人财物,极力打造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增加配套协调项目。目前已初步形成几个以专业市场为核心,以广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集原材料生产、纺织、染整、后处理、成衣成品制造、仓储、货运、展销、零售于一体的纺织品产业集群经济带,其中以长三角、珠三角、闽南地区发展尤为成功。纺织品集群经济的建立,为企业编织经营网络,加强彼此间合作协调能力,进行柔性生产和转包活动提供了较为完备的物质保障。(3)资金技术方面:在政府和商业银行的努力与协调下,各地纷纷推出对于中小纺织企业的优惠金融安排,对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利率优惠,鼓励其进行技术和生产投资。在技术层面上,通过企业间技术合作、引进外来技术、技术人员专业培训等,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技术水平已有很大的提升,面料生产方面一直以来是我国纺织服装生产的薄弱环节,以前用于出口高档服饰的工艺面料绝大部分只能依赖进口,目前这种情况已有很大改观,多数面料已能够由国内自行提供。(4)人力资源与劳动力供给方面:我国劳动力资源充沛,同时,我国又是传统的纺织服装生产大国,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了相当大部分的经营管理人员,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另外,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不断加深,人员的国际化流动加剧,亦有相当多的外国技术、经营管理人员进入我国的纺织服装领域,为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技术支持与管理经验。—内部劣势分析(1)制度环境方面:自入世以来,我国在政策调整上,虽然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管理体制仍然僵化,国家为促进中小纺织企业发展,给予各种优惠税收政策和金融扶植,但未能及时有效地落实。有些地方政府在职能转变上一时不能适应角色任务的调整,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水平低下。法律方面,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从实际执行来看,并没有真正做到对纺织品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产品设计非法抄袭、模仿、商标盗用现象相当普遍。(2)企业间的相互联系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都是处于一种分散经营,各自为政的状态下发展,企业过分片面看中市场的占有率和企业间竞争,往往忽略合作的可能性。这直接导致资源过度用于“内耗”,产业整体竞争力下降。尽管各地政府为改变现状,极力推行产业集群经济,但远未达到预期效果,有些地区仅仅是把各个企业人为地在地域上予以集中,远未真正发挥集群经济的巨大优势。(3)资金技术方面:近几年我国各个行业的资金需求很大,对纺织服装企业在资金投入上造成挤压,特别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正处于技术升级的关键时期,资金需求较以往有更大的要求,目前仍有很大缺口急需填补。技术方面,我国虽然在投入方面较以往有所增加,技术进步也很快,但与美欧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经济增长贡献率是评价一个产业技术水平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纺织产业的贡献率仅为2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后续发展。(4)人力资源与劳动力资本方面:我国在劳动力的专门教育方面相对比较匮乏,使得我国的劳动力生产率低,适应性差。另外,纺织服装制品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力成本直接影响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我国的出口竞争能力。劳动力的供给上,从2004年起,城市生活成本不断上升,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吸引力已大幅下降,这导致原来主要依靠外来务工人员的部分企业面临很大的劳动力缺口压力。(5)国内竞争环境方面: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根植于广大分散式经营的手工作坊式企业,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客观上造成企业竞争性强、规范性差的特点,无序竞争现象严重,低价竞争仍然是企业的主要竞争方式。据资料显示,2005年1~10月,我国出口美国纺织服装数量同比增长,而出口总值同比增长仅有,大大低于数量的增长幅度。2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贸易外部环境O-T分析——外部机会分析(1)贸易自由化方面。《多种纤维协定》的有效执行和纺织品配额的全面取消,使得我国“长期受配额影响最大的国家”地位有了实质性改变。据WTO预测,中国纺织品和成衣在美市场份额将增加到50%,欧洲29%。事实上,2005年我国出口美国总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占美国进口该类产品亿美元的22%,虽未达到WTO的乐观预测值,但总体已有很大增长。据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高达亿美元,同比增幅更达到了,可以预见,贸易自由化的总体态势必将给我国出口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2)国际合作方面。①外商直接投资:在劳动力资本负担不断上升的压力下,从20世纪90年代始,国外纺织服装企业纷纷到我国投资设厂,如日本富士纺织公司在我国就设有四家合作服装企业,其中三家是从织布开始的一条龙式生产企业,其他还有日清纺、伊藤忠、佐丹奴、意大利马佐度等国际知名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合作投资,加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国外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客观上推动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据统计,2005年1~7月,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总额为615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所占份额高达35%,客观上反映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②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企业面临较大的劳动力成本压力,加之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再有美欧在经历我国出口高速增长后,对我部分产品重新设限。为避开以上种种不利因素,很多企业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投资环境相对较好的国家,如柬埔寨、越南、土耳其等进行直接投资设厂。2004年7月,商务部和外交部联合制定了《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为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对国别、产业进行方向性的指导,其中鼓励投资纺织服装业的国家数量超过1/3。这预示着我国在这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外部威胁分析(1)《伊斯坦布尔宣言》。配额虽已取消,但纺织品贸易的自由化之路并不平坦,早在2003年3月,以土耳其、墨西哥、美国为首的纺织行业组织,为阻止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长,即提出了《伊斯坦布尔宣言》,要求对我国继续实行配额限制,截止到配额取消,已有52个国家的90多个行业组织签署,尽管该宣言由于违背WTO自由贸易原则未被认可,但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我出口纺织服装制品的态度,必将成为我纺织服装出口的一大障碍。(2)“特保措施”的滥用。“特保措施”是WTO框架下认可的对于来自国外特定产品的剧烈冲击进行本国市场过渡性保护的一种特别保障措施。其初衷是避免进口国同类产业免于遭受国外产品的威胁性打击,但以美欧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我国2005年出口增加的情况下,未就对其国内造成实质性影响进行合理评估,即启动了“特保”措施,对我国出口纺织服装制品实行单方面限制,进而升级为贸易摩擦,严重影响了我国被“设限”产品的出口。(3)“反倾销”问题。反倾销措施是WTO规则认可的有效保护本国市场免遭非正常竞争的合法措施,但长期以来,该措施却充当了进口国实施贸易保护的“保护伞”。而纺织服装制品作为我国出口的传统优势产品,由于其相对的敏感性,加之价格低廉,更成为国外“反倾销”调查的重中之重,特别是目前配额已经取消,国外在无法使用原有限制措施实施贸易保护的情况下,“反倾销”措施的滥用对我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其潜在不利影响将更大。3SWOT分析结论与对策措施通过以上SW内部、OT外部两种环境、SO利与WT不利两个方面的交叉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理论上其优势仍是明显的,这在配额取消后我对外出口迅速增长的客观情况中已有很好的体现。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层面采取配套措施来实现上述目的:优势增强层面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增强制度和法律建设,满足产业发展的政府支持和法律保障需要;加大技术资金投入,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融资便利和技术支持;充分发挥集群经济的强大优势,促进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改善国内就业环境,加大劳动力技能教育投入,提升劳动生产率;广泛参与双边、多边贸易协调,推动我国出口贸易和国际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继续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借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技术、管理的优化升级。劣势弱化层面进一步改善政府工作效率,加大扰乱市场的违法打击力度;减少企业间的无序、恶性价格竞争,增强企业间的合作与利益协调;规范企业出口经营市场安排,减少外部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和贸易摩擦;通过政府层面参与贸易争端协调,维护我国出口企业利益。通过以上两个层面多个角度措施的协调配套,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出口贸易竞争力予以培植和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在相当长时期内必将具有较以往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参考文献1杨亚沙.中美纺织服装贸易争端浅析[N].中国经济时报,2006-05-252郭先登.论纺织服装品牌发展的策略问题[J].山东纺织经济,2006(2)3亚琼.2006年中国纺织工业运行趋势与对策[N].中国贸易报,2006-01-054刘苏.后配额时代中美纺织贸易对策[J].纺织导报,2005(3)5张宏性.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统计研究,2005(1)6龚进礼.2005年度纺织经济形势回顾与分析[J].纺织导报,2006(3)7潘慧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06(1)这里还有一篇字数较多,你自己去看一下,是2008年的新数据

关于招兵论文范文资料

2018年全国征兵(男兵)应征报名时间:2018年1月10日—2018年8月5日。

1、征集对象范围:高中(含中专、职高、技校)毕业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含高校在校生),年满17至22周岁(1996年1月1日——2001年12月31日出生);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高校毕业生,年满17至24周岁;初中毕业文化程度青年,年满18至20周岁。

2、补偿代偿政策:对应征入伍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毕业班学生在校生,由中央财政实施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当年已被高校录取的高中毕业生入伍后保留入学资格,退役后享受国家学费减免政策。

1、征兵是指按照兵役法的规定,征集应征公民到军队服现役。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根据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需要进行征兵。

3、另根据国防部征兵事务办公室通知,全国征兵征兵时间从2013年起,由冬季征兵调整为夏秋季征兵。即调整为7、8月份开始征兵,9月1日批准入伍,9月30日征兵结束;根据兵役法规定,从本次征兵开始,义务兵服役时间为两年,即退伍时间为八月底九月初,正式通知已陆续下达各单位。

参考资料来源:全国征兵网:应征报名

大学生征兵 大学生征兵是指部队每年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招收义务兵,每年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在5,6月份进行.,毕业生也可以在10月份回生源地人武部报名参加应征。 一,征集对象范围和相关身体条件 征集对象: 年满18至24周岁,各级各类本科,大专,高中(含职高,中专,技校)院校应届毕业生,正在各级各类全日制高等学校就读的在校男性大学生,本人自愿,均可应征入伍.在校大学生入伍征集主体对象为完成专业课程后,参加实习至本年度毕业的各级各类本科,大专院校学生 .基本身体条件:男生身高162厘米以上,女生160以上右眼裸视不低于,左眼裸视不低于. 二,征集程序和办法 1,报名:凡符合条件的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根据本人自愿,均可在所在学校武装部和学校户籍所在地武装部报名应征. 2,体检:在校大学生参加征兵办统一组织的体检,体检时,验两证一表一照,即:身份证,学生证,预征对象登记表和学生本人照片. 3,政审:主要由就读学校所在地县(市,区)公安部门负责,学校保卫部门具体承办.入学前和就读返乡期间的政治审查工作,由原籍所在地县(市,区)公安部门负责. 三,征集的相关政策和奖惩规定 1,入伍前的“优先征集”政策.征兵时,各级兵役机关将为各级各类高校征集对象提供“绿色通道”:实行优先报名应征,优先体检政审,优先审批定兵,简化办事程序.报名由县级兵役机关直接办理.征兵体检前5天,县级兵役机关要逐一通知预征对象体检时间,地点,注意事项等;优先批准体检政审合格的应届毕业生入伍. 2,服役期间的有关就学政策.1,妥善安排学业.在校大学生入伍前,学校应尽可能安排他们参加本学期所学课程的考试,也可以根据平时的学习情况,对本学期所学课程免试,直接确定成绩和学分,并保留学籍至退役后一年内.对已经修完规定课程或已修满规定学分,符合毕业条件的,学校可准予毕业,发给其毕业证书.在校大学生入伍后,有条件的可以参加原学校组织的函授或自学专业课程,经部队团级单位批准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考试.2008年入学的学生入伍后,原就读学校保留学籍,退伍后准其复学.2,适当减免学费.在校大学生被批准入伍后,已交学杂费的剩余部分,根据本人自愿,由学校退还本人,或由学校负责管理.退出现役后复学,其家庭经济困难的,由学校酌情减免学费;入伍前享受优秀学生奖学金的,复学后提高一个奖学金等级(不含一等奖学金);对荣立一次三等功奖励的,复学后按不低于50%的标准减免学费;荣立两次三等功或荣立二等功,被授予荣誉称号的,复学后免交全部学费.3,退役后的复学.2008年入学的学生入伍后,原就读学校保留学籍,退伍后准其复学.对原就读学校撤销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安排转入同等学历相关专业高等学校复学;原所学专业撤销的,由学校安排转入其他专业复学;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可以申请延长学习时间;对专科升本科,本科报考研究生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取.在部队荣立三等功以上奖励的,原是本科生的可申请转到本校其他专业学习,原是专科生的可以免试进入本校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本科学习,属独立设置的专科学校的专科生,由学校报所在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安排;荣立二等功以上奖励的,所学本科专业毕业后,可免试保送所学专业研究生. 3,入伍后培养使用问题.兵役机关在确定在校大学生入伍的去向时,要尽可能将他们安排到要求文化程度高,专业复杂,技术性强的部队服役,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专长,满足部队建设需要.对表现优秀的大学生士兵,在学技术,选取士官,报考军校,直接提升军官等方面优先安排.对退伍后复学的大学生,如本人自愿,且符合相关条件,在校学习期间应优先选拔为国防生或毕业后直接接收补充军队干部队伍.取得全日制高校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的大学生入伍,当兵两年后可直接提干成为军官. 4,服役期间优抚安置和有关工资补助问题.对批准入伍的在校大学生,服役期间,部队每月发给200元以上的津贴费,伙食费每月450元以上.义务兵服役满两年后,如果部队需要和本人自愿,可由义务兵转为士官.士官实行的是工资制,一级士官每月发给1300元以上,二级士官每月发给1700元以上,三级士官每月发给1900元以上的工资.其家属享受军属待遇,并由其入学前户口所在地人民政府按照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义务兵家属优待的规定给予优待.退出现役后,不愿复学的大学生,由入学前户口所在地的退伍军人安置机构负责接收,并按照城镇退役士兵的有关政策规定,做好安置工作.据统计,大学生义务兵服役两年,享受的津贴费,伙食费,服装费,退伍补助和优待金累计15200多元,平均每月所得超过660元;大学生义务兵如果退伍后选择货币化安置,则平均每月所得超过1480元.入伍大学生一期士官服期期间,工资加住房补贴等项收入,5年间平均每月所得超过1850元;如果退伍后选择选择货币化安置,平均每月所得超过2240元.大学生二期士官服役期间,8年间平均每月所得超过2620元;大学生二期士官服役期满,选择货币化安置,平均每月所得超过3000元.目前,我省社会青年务工收入,没有专业技术的,月收入800元左右,有技术特长的,月收入1200元左右. 5,奖惩规定.今年省征兵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决定:为鼓励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应征入伍,从2008年开始征集入伍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义务兵退役后,报考公务员时,其2年服役期作为基层工作经历.同时,为维护兵役法规的严肃性,在对违反兵役法规行为,严格按照《兵役法》,和《征兵工作条例》进行处理的基础上,对应征公民到部队因拒服兵役导致退兵的,应征公民在接受经济处罚的同时,不得录用为国家公务员,是预备党员的取消预备党员资格,是党员的开除党籍;两年内不得录用为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不得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不得出国,出境或者升学.

2018年网上征兵报名于1月10日全面启动。据了解,男兵报名前须完成兵役登记。每年兵役登记时间:1月10日至6月30日。全国征兵(男兵)应征报名时间:2018年1月10日—2018年8月5日。

2022年入伍优待政策有1、优先征集优先报名应征、优先体检政考、优先审批定兵、优先安排使用。男性大学生合格一个、批准入伍一个。2、保留学籍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前正在高校就读的学生(含高校新生),服役期间按规定保留学籍或入学资格,退役后2年内允许复学或入学。3、按期毕业当年上半年批准入伍的高职(专科)、中职(中专、技校)毕业班学生,已完成专业培训教学培养计划规定要求,仅需完成毕业实习即能够毕业的,其毕业实习可在部队完成,所在学校可按学制规定颁发毕业证书,享受应届毕业生入伍有关优惠政策;上半年被批准入伍的普通本科及以上毕业班学生,完成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与相关学习、毕业设计和论文答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的,学校应当准予毕业,享受应届毕业生入伍相关待遇。4、报考军校在校大学生可以报考军队院校,年龄不超过23周岁;全日制大专毕业生士兵,可以参加军队本科层次招生考试,年龄不超过24周岁,少数民族年龄再放宽1岁。5、保送军校作战部队战斗班班长或技术尖子,年龄不超过25周岁,表现优秀的可以保送入军队院校学习,培训合格后提拔为军官。获得二等功以上奖励,驻边远艰苦地区部队以及少数民族选拔对象可放宽到26周岁。6、直接提干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本科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服役期间表现特别优秀的)录取且取得全日制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且取得全日制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服役期间表现优秀的可以直接提干。本科毕业的年龄不超过26周岁,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年龄不超过29周岁。其中,获得二等功以上奖励的,被树为重大典型、表彰为英模人物的,驻国家三类以上艰苦偏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部队且为少数民族的,年龄可以放宽1岁。7、选改士官具有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优先选取士官,首次选取为士官,在授予士官军衔和确定工资起点时,地方高校学习时间视同服役时间。8、指令安置服现役满12年的士官、服现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奖励的或者战时荣立三等功以上奖励的、因战致残被评定为5级至8级残疾等级的、是烈士子女的退役士兵由政府指令性安排工作。9、定向考录全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由我省征集入伍、服役5年(含)以上且符合其他资格条件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含退役复学毕业生),可以报考面向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定向招录的职位,同大学生村官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共享15%左右的公务员定向招录计划;政法干警、专武干部和公安机关特警岗位优先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招录高校毕业生士兵。高校每年招聘辅导员时,符合招聘条件的退役高校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自愿征兵入伍申请书范文尊敬的领导:您们好!我叫-,男,19--年-月-日出生,家住-镇-社区,20--年7月毕业于-学院。参军是我从小的志向,并且一直持续到今天,热情有增无减。今年我响应国家的号召,报名参加了应征体检,初检、正检都已合格。我的入伍志向得到了父母亲的赞许和大力支持,他们鼓励我义无反顾地去实现我的报国之志。我深知一名军人应该安心服役,献身国防,时刻准备打仗。我早已做好了为军队、国家、人民奉献一切的准备。我接受过正规的中等教育,有较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又拥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为了能实现我的报国之心,给自己一次人生锻练的机会并完成自己的军人梦想,我志愿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献身国防事业,服从中国共产党领导,服从命令,严守纪律,英勇战斗,不怕牺牲,忠于职守,努力工作,苦练杀敌本领,坚决完成任务,在任何情况下,绝不背叛祖国,绝不叛离军队。如果我被录用,成为一名光荣的军人,我将严守军纪,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并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为祖国国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敬请征兵办领导给我一次到军队锻练的机会。此致敬礼!申请人:__年__月__日

关于组织论文范文资料

一个企业的成功并不仅取决于严格的制度管理,而在于充分地发挥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与自主管理水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企业组织与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 在合资企业组织公正感与管理承诺 》

摘 要:讨论在合资企业中管理的组织承诺的低效性,是否可以用分配、程序和互动公正来解释,特别指出公正感的各维度与组织承诺有紧密的联系。认为,上层主管应该及时投入额外的注意,通过对决策的周密合理的解释以及对管理者决策的尊重进行公正的、明确的内部交流。管理者对公平起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它传达了积极的相关信号。

关键词:合资企业组织;公正感;管理承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编号:1673-291X(2012)05-0031-02

因为全球化、技术革新和反常规现象,通过现有公司联合的手段,合并被用来寻找竞争优势[1],成功与失败的程度常常被限定在股东的价值、财政计划、转售、与专业决断等条款。然而,这种合并有很高的失败率。在传统上,合并失败被认为是由于客观的经济原因,然而最近的后期分析研究了合并的绩效,发现在金融变量的普遍研究和战略著作中并没有提供有意义的合并成果说明[2],因此,人力因素越来越多地被认为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士气缺乏和生产效率低下成为了两类合资合并公司的典型特征。

当前,研究领域主要针对低组织承诺。管理者具有特殊的“三明治身份”他们同时被领导又领导别人,从而影响他们用个人承诺水平直接 报告 。研究显示员工经常对一个组织的合并持否定的反应 [3]。在合并公司管理者的承诺可能激发他们自己和他们的手下发展出对合并的积极态度,并克服他们的不适应。这样就能有更好的绩效。

管理者的组织承诺可以通过决策结果的公平获得分配的公正、程序的公正、互动公正。Citera和Rentsch强调,对于综合素质高的管理者来说获得公正极其重要。例如,即使公司管理者过去有很好的表现,但合并后裁员的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留住他们的工作或者当前的职位。那些决定很可能导致管理者感到不公平,消极结果产生众多变化会加剧这种不公平性。

将组织公正应用到合并企业中,当前的组织公正的研究通常围绕三个方面;分配公正、程序公正、互动公正。分配的公正涉及到结果的注意,这个结果与分配的隐含标准是一致的。根据公平理论,个体应该接纳获得与付出的一致。这个比较应该有参照物。在合并公司,雇员经常面对减少收入甚至增加付出当他们被期望去维持以前的投入水平[4]。当原有的管理者比较他们当前的付出收入率与先前获得的公平率或者在即将工作的公司对应的公平率时,他们可能感到不公平。

意识到分配的不公平产生不安的情绪。例如,在实验室条件下,人们无论得到过多还是过少都证明了生理痛苦的信号反应的存在(Markovsky,1988)。因此,证实了公平理论的预测:人们会感到愤怒当他们注意到没有获得公平的收获。在合并的环境下,如果他们知道与其他公司来的人相比他们获得超出了自己应得的,可以证明从其他公司来的管理者会否定的评估组织。然而,一些研究者( Mannix et al.,1995)阐明,只有从属变量是生产率时公平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当研究的焦点在社会关系上时,其他分配规则可能是主要的原(Deutsch,1975)。Meyer 指出特别是综合水平高的合并企业,培养团体的和谐与组织的承诺是极其重要的。作者建议在合并环境下的平等既可以参考比例原则,该团体的比例直接表现了成员数量的比例。或者参考“团体之间的平等”原则,即资源被两个团体分配,这两个团体是作为一个整体单元(Meyer,2001)。

程序的公平涉及到对程序公平的感知,通过这个程序成果就被决定了。Thibaut and Walker (1975)介绍了程序控制。研究证明了当被影响的人即能影响决策的过程或者参与其中时,那么程序被视为是公平的。然而,在合并中,买进的管理部门经常倾向于通过集权的方式做决定(Blake and Mouton,1983)。过渡期两个组织的成员对合并的问题共同做出决定,这是一种途径,通过这个途径雇员的观点可以表达出来。然而,在合并期间,有许多决定必须快速地制定。有些时候,在组织政策确定之前情况经常发生变化,这可能导致决策的制定有不一致的标准。在实力和规模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主导的管理部门经常单方面的做出决定。这个决定可能被其他“组织”的员工所怀疑。同样,典型的我们与他们的冲突促使两个公司的成员视对方为“敌人”,持着那些敌对的观点可能导致决策者有偏见。建立在社会识别理论的“小集团偏见”观念(Tajfel et al,1986),实际上可以认为高层的管理部门有时做出了有偏见的决定来支持他们原有组织的成员[5]。

组织公正的第三个维度是互动公正。它与组织程序的人的方面有关。也就是说,管理部门或者决策者会直接面对被影响到的员工。互动公平与资源和公平的接受者的交流过程有关,并且强调礼貌、诚实、尊敬的重要性(Bies et al,1986)。高层管理部门应该以一种礼貌的方式对待已有员工,因为他们的其他方式可能暗示员工的地位低。换句话说,这样可能导致对组织的消极态度。这种互动的处理应具有决策的及时性、合理性、公平性、特殊性以及详细的说明性(Colquitt,2001)。在合并公司,最常见的挑战之一就是互动交流 [6]。缺乏交流的典型特征是产生了不明确的信息即雇员通过小道消息来获得。如果没有(诚实)对决定提供理由,雇员经常会构建自己的解释,主要聚焦在对管理部门的否定态度和错误的事实脚本(Schweiger et al,1991)。及时的信息给雇员时间去做好准备。一些 经验 研究显示了在改组的环境下对雇员反应的公正的注意具有积极的作用[7]。然而,那些研究都有其局限,由于他们主要关注的是在裁员时留下的员工,或者没有测量所有组织的公正的所有维度和它们的各个层面[8]。在企业合并的环境下互动公正与情感承诺相对于分配和程序公正有更紧密的关系,这是一项在应用于中有前途的新发现。它说明如果内部交流的执行以一种有效和公平的方式,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管理者给相当高的情感承诺给合并公司——除非个体的收入和决定的制定程序及其的不公平。互动公平的实现与分配和程序公正相比被认为更可行并且需要更少的成本。在早期阶段,公平的人性对待应该创造出一个整体稳定的公平判断。为了与现存的常规的正性公平评估一致,任何随后关于个人的收入和决定制定过程的信息都可能被重新解释和使之被同化。因此,在合并企业内部交流的应急行动进程是十分必要的,即刻诚实地防止信任和承诺的流失。重要的是要记住雇佣者需要确信高层管理者的真诚——战略性的操控目的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Adams,.(1965),“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in Berkowitz,L.(Ed.),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 King,D.,Dalton,D.,Daily, Covin J.(2004),“Meta-analyses of post-acquisition performance: indications of unidentified

moderator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3] King,D.,Dalton,D.,Daily, Covin,J.(2004),“Meta-analyses of post-acquisition performance: indications of unidentified

moderator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4] Citera, Rentsch,J.(1993),“Is there justice in organizational acquisitions? The role of distributive and procedural fairness in

corporate acquisitions”,in Cropanzano,R.(Ed.),Justice in the Workplace: Approaching Fairness i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NJ,.

[5] Terry, O’Brien,.(2001),“Status,legitimacy,and ingroup bias in the context of an organizational merger”,Group Processes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

[6] Cartwright,S.,“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 update and appraisal”,in Hodgkinson, Ford,K.(Ed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 Neves, Caetano,A.(2006),“Social exchange processes in organizational change: the roles of trust and control”,Journal of

Change Management,,.

[8] Grubb,.(2006),“Procedural justice and layoff survivors’ commitment: a quantitative review”,Psychological Reports,,pp.

515-30.

《 我国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的管理与引导 》

摘要:非正式组织在我国企业中广泛存在。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完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进行了分类及利弊分析,最后针对如何管理我国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 管理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人们的 思维方式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需求的个性化特征也越来越显著。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中以个性化需求为特征的非正式组织类型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些非正式组织对企业的运作效率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有时甚至影响到 企业管理 决策的成败。因此了解并正确引导和管理非正式组织对企业管理工作的效果而言意义重大。

一、非正式组织的涵义

1、非正式组织概念的提出

“非正式组织”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行为学家梅约(Elton Mayo)于20世纪30年代在其所著的《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最先提出的。经过历时8年(1924~1932年)的霍桑实验,梅约认为,企业中既存在正式组织,又存在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是企业成员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具有共同的社会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非正式组织成员拥有的相同的价值观和合作理念对实现组织目标和使员工感到心理满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认为,非正式组织是一种存在于正式组织中,产生于同工作有关的联系并形成一定的看法、习惯和准则的无形的组织。

2、非正式组织产生的原因

正式组织是指为了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经过人为筹划和设计,并且具有明确而具体的规范、规则和制度的组织。在满足员工需求时,正式组织以效率逻辑为行为规范,在为其成员提供物质需求(属于物质范畴)、权力与地位需求等方面有较强的优势。但是,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物质需求只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通过正式组织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而安全、社交或爱情、自尊或受人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需求更大程度上属于精神需求领域,具有刚性结构特征的正式组织往往满足不了每个成员这些方面的需求。正是为了弥补这些方面的需要,人们便会自发地去寻找在价值观、情趣、 爱好 、性格等方 面相 同或相近的人进行交流,并结合成具有一定紧密性的团体,由此而产生了以情感逻辑为行为规范的非正式组织。因此,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一样,都是组织的天然属性,其产生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观必然性。正如松下幸之助先生认为的那样,制造派系是人的本能,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派系”,并且这种派系是很难消除的。

3、非正式组织的种类

罗宾斯认为,非正式组织可以分为友谊型和利益型两类。但对于我国企业来说,由于深受中华民族 传统 文化 的影响,人们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追求一种归属感(或依附感),其中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加入某个能够产生共识的非正式组织。因此,我国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更为普遍、复杂。主要类型如表1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企业里经常会出现不同类型交叉重叠的情况,如一些人既可能属于地缘型的老乡关系,这些人也可能具有相同的经历、共同的爱好、彼此又有一定的利益关系而又属于经历相同型、爱好相同型、利益型非正式组织等。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事物将不断出现,以新生事物为纽带的、新的类型也必将会不断产生。如“网友”的出现便是典型:在因特网问世之前,人们自然不知道“网友”为何物;但伴随着网络聊天的出现,“网友”这种非正式组织形式已广为人们所接受。

3、非正式组织的特点

非正式组织的特点主要有:非正式组织在企业中大量存在,具有广泛性的特点;非正式组织是出自某种共同需要自发形成的,因此人员组成上有自发性和同质性的特点;其结构相对于正式组织而言较为松散,组成人员不固定,呈现出了动态性和一定程度的隐蔽性:有明确而具体的规范和制度,但多数是不成文的口头约定(抑或是不明言的“潜规则”)等特点。

二、非正式组织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由于非正式组织是为成员提供正式组织无法满足的某些需求,因而其组织目标与正式组织目标存在着不一致性。因此,非正式组织如同一把双刃剑,当其行为在超出合理限度时、或以行政权力强行压制取缔时,就会遭到非正式组织的抵抗,从而对正式组织产生一定的“离心力”(即消极影响);如果正确引导并在合理限度范围内利用它,则会对正式组织产生一定的“向心力”(积极影响)。

(一)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

1、制造并传播谣言,影响企业安:之团结

与正式组织的“指令链”传递模式相比,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多属于非正式 渠道 ,其传播途径具有隐蔽性和多变性(在此基础上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可控性)。由于大多是在非正式场合传播信息,传播的内容多为“小道消息”,其内容往往会经过人为加工,真实性有时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捕风捉影、以讹传讹、造谣中伤的情况。在真伪难辨的情况下,其他成员往往会信以为真,给管理工作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这种情况在我国企业中(尤其是成立时间长、人数多的大中型企业中)广泛存在。

2、妨碍企业目标的实现

当正式组织目标与非正式组织的利益不一致时,往往会遭到非正式组织的反对。在很多时候,非正式组织成员往往会牺牲正式组织的利益去维护他们所在的非正式组织的利益,给企业的正常运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尤其是一个组织中存在多个非正式组织时,很容易产生派系和派系争斗,使企业正常工作陷入低效率状态。实践证明,当企业进行某项改革触及一些非正式组织的利益时,就会遭到非正式组织成员或明或暗的“顽强抵抗”。如我国某知名上市公司异地并购后遇到了严重的管理问题,总公司制定的相关 措施 在新企业很难落实,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被并购企业中非正式组织(尤其是利益型非正式组织)的阻挠。

3、抑制企业其他成员的积极性,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损失

非正式组织内部遵循的是不成文的、但又被各成员接受的“潜规则”,通常都要求内部成员在立场、观点、目标、行为方式上趋于一致,因而对其内部成员具有潜在的约束力和控制力。若成员不顺从,轻则受其他成员孤立,重则有可能被清除出该非正式组织。如在我国一些企业中,那些素质较高、技术能力较强的人才,工作中表现如果过于积极,非正式组织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会对他施加压力,有时会采取名誉攻击甚至是人身攻击。这样一来,优秀人才为了免遭孤立和冷落,要么选择离开(这时就产生了“人才逆淘汰”现象);要么向非正式组织屈服,不得不降低工作

效率、保留自己的能力或者按非正式组织成员的意图行事。上述两种方式无论哪一种都会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损失。

(二)非正式组织对企业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企业组织成员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

正式组织常以保证组织目标(经济或物质目标为主)的完成为制定“规则”和行为导向的准则。因此在满足员工的物质需求和“大众性”精神需求方面有其巨大优势,但在满足员工个性化需求方面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而具有积极意义的非正式组织(如事业型、兴趣型非正式组织)可以增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从而弥补正式组织在这方面的不足,使员工能够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工作,最终使其提高了工作热情和效率,达到为正式组织服务的目的。

2、有利于缓解员工的精神压力

非正式组织能为其成员提供一种友好、认同和相互支持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其成员会产生一种归属感或依附感,并进一步演化为心理安全感。在现代社会,由于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工作、生活压力,久而久之会产生焦躁不安等情绪,影响了工作效率,甚至影响员工的心理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适当的渠道缓解员工的精神压力。非正式组织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泄压装置”的作用。通过与非正式组织内成员的深入交流,员工的精神压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3、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

正式组织成员之间在探讨工作问题时由于存在利害关系而有所顾忌等原因,经常出现会而不议、议而不决的情况。而某些非正式组织(如爱好型团体、事业追求型团体等)成员之间由于具有共同语言和非正式的、不受过多约束的沟通渠道,其氛围比较融洽,其成员没有太大的思想压力,会发自内心地进行交流并收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效果,有利于思想上的升华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我国一些企业中,正式组织实施“头脑风暴法”效果不很理想的原因,也恰恰是缺乏一种能够开诚布公地进行交流的和谐氛围。

4、培育并强化 企业文化

一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非正式组织(如兴趣协会、各种比赛等)可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员工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对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集体主义精神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如果加以适当引导会起到培育并强化企业文化的作用。实际上,这也是我国很多企业培育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

从上述分析可知,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中突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组织文化的冲突,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影响较多地体现在凝聚力、活力、士气等企业文化方面,最终影响到了企业的整体效率。

三、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和利用

从上述分析可知,企业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只有合理引导、管理,才能使非正式组织更好地为正式组织服务。本文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主观上要承认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事实并弄清楚类别及形成机理

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因此,管理者首先要正视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事实,辨别出属于哪种非正式组织,针对其特点和影响力采取不同的对策,即实施柔性化和精细化管理。如对待利益型非正式组织要严密观察和控制,谨防其对企业的破坏作用;对待事业型非正式组织应采取激励措施,为其多提供一些便利条件。

2、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非正式组织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正式组织对其活动如果采用行政手段硬性干预往往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此时,企业主管人员应实施人性化管理,从人的合理需求出发,做到善于发现员工需求的差异性,在不违背组织的目标和原则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如在正式组织的结构设计上不仅要考虑到员工的能力,还要将员工的性格、爱好、兴趣、志向等因素考虑在内。

其次,要重视非正式组织中核心人物(通常称之为“领头羊”)的作用。非正式组织中一般都存在核心人物,他们由于才能出众或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等原因而在非正式组织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其言行、态度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笔者在某石油化工企业中曾接触过这样的核心人物,其号召力很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他非正式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因此,在企业管理中要识别出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人物,做好这些核心人物的工作,合理利用其影响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企业管理人员可以适当参加一些非正式组织成员举行的内部活动,一方面可以使非正式组织成员产生一种认同感和受尊重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掌握更详尽的信息,为日常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最后,正式组织可以结合企业目标和非正式组织人员的特点举办一些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活动。一方面可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另一方面通过培育、形成、强化、宣传适合本企业的组织文化来引导非正式组织,努力使正式组织的价值观得到其成员的认可和赞同,淡化某些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影响,组织的凝聚力就会相对增强。

3、抑制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因素

如上所述,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超出合理边界时就会对正式组织产生消极影响。例如,当企业进行革新或推进新的措施时,非正式组织成员如果认为与其利益不一致,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有时甚至会采取一些破坏性行为抵制这种变革,给正式组织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管理人员要善于发现非正式组织中的不良倾向,及时处理,防止不良倾向在组织内蔓延。其成员如有违反组织纪律的行为,轻的可以及时指出并讲明危害,严重的要适当惩戒。对于那些造谣滋事、煽风点火、蛊惑民心的“害群之马”,要坚决予以清理。

4、要密切注意非正式组织的演化趋势

最后,要注意观察非正式组织的演化趋势。笔者认为,在企业中,危害较为严重的非正式组织是利益型非正式组织,并且其他类型的非正式组织具有潜在的利益动机。换句话说,普通的非正式组织往往会因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演化为利益型等危害较为严重的非正式组织。管理人员应注意其演化趋势,以便采取合适的对策。

有关浅谈企业组织与管理论文推荐:

1. 浅谈企业组织结构管理论文

2. 浅谈企业团队管理论文

3. 浅谈公司管理论文范文

4. 浅谈企业文化管理研究论文

5. 浅谈企业经营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6. 浅议现代企业管理论文

组织行为学论文范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组织行为学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本文以综述的形式,从中西方两个方面,探讨了组织行为学这门学科的形成及发展,并且就近年来出现的新领域、新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组织行为学在中国仍然有很大的不足和研究空间。

关键词:

管理学;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的名称在六十年代诞生于美国,是一门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们的行为规律的综合科学,其中心理学是最主要的基础学科,当然和行为科学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一、管理学的发展

(一)科学管理学派。针对当时大多数工厂缺乏组织,美国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创立了科学管理学派。该理论关于如何对组织行为进行控制和管理设计了一个详细而具体的理论框架。但有两个根本的缺陷,首先是寻找最完美的工人以及工作方法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其次是把工人当成机器一样对待,未考虑到人是有感情有思想的动物。

(二)人际关系学派。针对科学管理学派的理论缺陷,人们开始考虑环境以及对待工人的态度与提高生产率的关系,于是在1926年,霍桑实验导致了人际关系学派的产生。但不幸的是,该学派忽略了影响生产效率的其他因素,简单的认为只要对工人好一些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三)行为科学学派。20世纪30年代,管理学家在斯金纳为代表的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创立了管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学派,提倡使用奖罚制度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但是没能考虑到此制度会使工人产生许多负面的情绪,反而减低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四)管理科学学派。二战期间,美国军方为了打败德国将数量分析的方法引入了管理领域,于是诞生了管理科学学派。其贡献在于把数学和计算机技术运用到了管理当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管理问题都可以定量分析的,而且此方法需要大量的费用和时间。

(五)社会系统学派。美国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应该从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管理的问题,并把各类组织都作为协作的社会系统来研究,这种管理理论被后人称作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认为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有三个,但是这些要素只包括人,他认为经理人员没有对财物管理的职能。

二、西方的组织行为学

二战以后,西方管理领域出现了两个重要学派,分别是管理科学学派和以人为中心的行为学派。现在西方国家的管理院校都把它列为必修课,并且在工业界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西方的组织行为学和一般的管理科学不同,它考虑了具体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其理论存在着“合理内核”的成份,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其中很多的理论都反映了现代社会的共同要求,因此比传统的管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中国的组织行为学

中国的组织行为学源于西方,其实中国心理学家的研究早已涉及到有关的领域,比如早在60年代初都开始重视人——机关系的研究,我们当时称之为工业心理学或工程心理学。

伴随着国内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组织行为的要求也日益增加,对中国组织行为学贡献最大的还是心理学家们,但国内多采用“管理心理学”这一名称。虽然我们的管理心理学中的很多理论都是在西方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但我们也致力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行为科学,把西方的经验和本国的传统与实践相结合,发展自己的管理科学。

四、组织行为的新发展

(一)研究方法的转向。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传统的组织行为学的方法论体系受到置疑和挑战。强调外部有用性的体系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注重内部逻辑一致性的方法论体系,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就是案例比较法。这次转向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乃至整个管理思想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积极组织行为学。西方“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组织行为学研究早在霍桑实验时代就认识到员工的积极感受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在人本主义思潮影响下,研究者开始研究快乐、幸福、满意以及士气等积极的心理课题。美国心理协会主席塞利格曼就积极倡导“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并与席克珍特米哈依(2000年)指明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在于“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其矛头直指在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

(三)计算机实验法。社会组织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比如说一个企业,它就是由许多个体在共同的目标驱动下和其它诸多要素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而且系统中的复杂性的动态变化通常都是非线性的。因此我们要研究社会组织系统,就必须要进行复杂性科学研究,也就是要研究这个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动态演化中所涌现出的特性。

我们需要探讨复杂的管理问题背后的运行机制,通过系统的分析给这些复杂现象加以解释,并且应该能够根据个人的行为推断其对系统演化的影响。这一系列问题在原来的理论基础上是根本无法解答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介入,才使得利用计算机实验方法研究复杂系统成为可能。

(四)自我效能感研究。随着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的提出,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心理学家和组织行为学家都纷纷开始研究自我效能感在组织行为领域中的影响和作用。他们认为自我效能感对人们的工作态度、工作绩效等都存在明显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出现了研究更加细化的趋势,表现出社会对工作人员提高其自我效能感的渴望。

目前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和测评研究,已经成为组织行为学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并且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已有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继续完善。

【摘要】

论文就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展开分析,探讨组织行为学对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使企业健康发展,推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长期有利地位,使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关键词】

组织行为学;企业;激励;人力资源管理

1.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就是系统地研究人在组织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的学科,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它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表现及客观规律。目的是提高管理人员预知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能力,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组织行为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企业应用组织行为学的必要性

所有企业的发展除考虑人才状况、行业特征、资金状况、产品特点外,还必须兼顾企业内部、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必需及时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变,而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即长期盈利,必须实现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协调互动。企业在发展中要受到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变化及国内国际整体的经济形势变动影响,如质量等级、价格变化、人力资源状况、环保要求等,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企业要实现发展只有注重对人的开发,因为人是第一生产力,是企业发展第一要务,是最重要的因素,发挥企业内部的人才潜能和优势,才能提高企业发展绩效。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要素是“人”,企业管理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价值以及人的`潜能,即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职工个人在工作实践中会遇到各类现实性问题,如企业可控制的工作环境、各种福利、休假等,甚至企业不可控的,如子女入学、就医需求等,这些都会进一步影响职工的需求和对工作的态度。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进一步明确职工个人的实际需求,主要是企业的可控制需求。

3.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提高职工工作满意度,创新组织行为学激励机制

社会中的任何企业都是由人组成的,任何企业都离不开管理,管理的核心在于人,企业的生命力来自于企业中每一个员工的热忱,“人”是企业最主要因素,从职工的发展实际出发对职工的业绩、行为进行激励,引导职工的思想行为、开发职工的潜能。积极的组织行为学,即通过肯定职工的工作行为、业绩,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企业荣誉感和满足感,保证实现其最基本的权益需求。

企业在激励机制的设计时要以人为中心,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职工的实际工作出发,提高职工的工作满意度。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有效的规定和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对每个制度规定提前进行细致化的研究,多想些可能的情况,当发现问题时及时纠正解决制度出现的缺陷,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效果。人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是最重要的因素,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企业必须建立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管理制度,现代企业的发展告诉我们,科学技术越发展,越要重视人的因素。企业管理人员应关心职工,从小事做起,采取奖惩制度,激励引导等。企业要获得发展,应使职工的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将企业的发展同职工的追求融为一体,使企业与职工的发展方向达成一致,形成统一的奋斗目标。

同时,企业在激励机制的建立中要把握机制的动态化发展,充分留出激励机制变动的空间,根据企业内外部情况做出适应性的变化,定期修改。激励机制的建立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既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又在创新上注重对职工实际情况的考虑,最终实现企业整体性的发展目标。制度的建立要先讨论、发布,再执行。

在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科学合理的激励措施,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制度,形成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和职工的发展,如首钢公司“开拓进取、当家作主、顽强拼搏”的“首钢精神”;攀钢公司“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攀钢精神”;第一汽车制造厂“争第一、创新业”的“一汽精神”。这些精神都是这一思想在企业实际当中的应用。

落实组织行为学理念,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性安排,企业要在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即企业标准化体系,如职业素质标准,岗位职责标准,岗位考评标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标准等。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成果正好可以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建立,将其理念融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并加强落实,提高管理的效果。另外,应认真执行制度,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搞特殊化,同时强调对职工个体积极心理、合理需求以及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 索引序列
  • 关于纺织业老兵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纺织产业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纺织品出口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招兵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组织论文范文资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