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论文写作的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六)论文的基本内容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七)论文写作的方法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八)论文写作的步骤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以朱棣的性格,他当然不可能放过朱标的妻子和儿子们,在他登上了皇位之后,刚开始的时候对这几位侄子和大嫂还表现的宽宏大量,但没过几年便将他们都陆续的处理掉了。
朱标一共有五个儿子,但是长子朱雄英在八岁的时候就夭折了,长子的夭折使得二儿子朱允炆成为了皇位的继承人,也就还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后世口中的建文帝,他在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
朱标的三儿子叫朱允熥在建文帝时被封为吴王,四儿子叫朱允熞建文帝时被封为衡王。朱棣掌权之后并没对两人下杀手,还保留了两人的王位,只是将名称改为了广泽王和怀恩王,从这两个名字来看,可能是为了让当时的君臣百姓展示一下他的恩泽吧,同时也让两人牢记是朱棣给他们的恩赐,他们才能继续为王。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朱棣感觉不是很放心,便将两人降为了平民,按理说已经成为平民了,应该没有再反抗的能力了,但是朱棣始终觉得这两人是他的心头大患,于是干脆将朱允熥和朱允熞囚禁了起来,一直囚禁到了两人去世,至于两人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死亡,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朱标最小的儿子叫朱允熙,朱棣靖难之役成功的时候,他刚刚十一岁,当时他被封为徐王,朱棣将他的称号改为了敷惠王,后来又改封为瓯宁王。
由于他年纪比较小,朱棣并没有急着对他下手,而是派他去为他的父亲朱标守墓,可过了几年,朱允熙慢慢的长大了,在他十六岁的时候,朱棣又感到不放心了。
朱棣安排了专人,每天去监视朱允熙,后来有一天,朱允熙住的房子突然起了大火,朱允熙也被烧死在了房中,当然也没有人知道这场火是怎么起来的,反正朱棣心头的一个隐患就这样不见了。
对于朱标的妻子,也就是朱允炆的母亲,朱棣并没有太放在心上,毕竟在那个时代,女性是很难掀起太大风浪的。
朱棣只是将朱标的妻子软禁了起来,并把她从皇太后降为了王妃,日常生活还是按照王妃的标准来提供,与他的几个儿子比起来,也算是不错了,至于她什么时候去世,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在朱棣登基的时候,朱允炆的儿子,也就是朱标的孙子朱文圭刚刚两岁,朱棣应该是觉得对这样还不懂事的孩子从小培养,不会对他有什么威胁,于是他将朱文圭也软禁在了宫中。
这一软禁就软禁了五十多年,当明英宗继位的时候,对朱文圭动了恻隐之心,将他放了出来,并且给了他专属的府邸,可是由于朱文圭这时年纪已经很大了,只过了一年的自由生活便去世了。
以上这些就是朱标一脉子女的结局,可以说面对薄情寡恩的朱棣,他们都没有落得太好的下场。
“阿”类父亲称呼阿父,《南史·谢诲传》:“阿父!大丈夫当横尸战场,奈何狼藉都市?”阿公,对父亲的方言俗称。《南史·颜延之传》:“身非三公之公,又非田舍之公,又非君家阿公,何以见呼为公?”阿伯,对父亲的口语称呼。清梁章钜《称谓录·方言·称父》:“吴俗称父为阿伯。”阿耶,《乐府诗集·木兰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诗》“爷”应作“耶”,乃后人所改。如《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古乐府》:“不闻耶娘哭子声,但闻黄河之水流溅溅。”阿翁,明代方以智《通雅·十九·称谓》中有这样的话:“方言:秦晋陇谓父为翁;今人作书于子,自称阿翁。”阿爹,《续古文苑·汉戴良·失父零丁》:“今月七日失阿爹,念此酷毒可痛伤。”阿妈,女真人对父亲的口语称呼。特别是满洲人的小说里,常有这样的叫法。《元曲选·货郎旦》:“阿妈有甚话,对你孩儿说呵,怕做甚么!”这里的“阿妈”,即指父亲。“家“类父亲称呼家父,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最为常见。家君,既用作对自己父亲的称呼,也用作对别人父亲的称呼。《世说新语·德行》:“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有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家严,金庸《天龙八部》:“甘宝宝问道:‘令尊可好?’段誉道:‘家严身体康健,托赖诸事平安。’”家翁,《隋书·长孙平传》:“鄙谚曰:不痴不聋,未堪作大家翁。”家尊,称呼别人的父亲。《世说新语·品藻》:“谢公(谢安)问王子敬(王献之)‘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固当不同。’”“家尊”,在这里是谢安对王献之父亲王羲之的称呼。家公,对自己父亲的称呼。,《孔丛子·执节》:“申叔问子顺曰:‘子之家公,有道先生,既论之矣。今子易之,是非焉在?’”“先”类父亲称呼先父、先人、先考、先舅,较为常见。先父对自己死去父亲的称呼。先人,对别人死去父亲的称呼。先考,一般在祭文、灵位或者碑文中出现。先舅,古代女子对丈夫死去父亲的称呼。还有先严、先卿等。先严,对死去父亲的敬称。先卿,古代君主对臣子已经死去父亲的敬称。“老”类父亲称呼老爷子、老爷、老爹、老大人、老公公、老父、老尊等,这些都较为常见。“令”类父亲称呼令尊,和别人交谈时,对对方父亲的尊称。“尊”类父亲称呼尊大人、尊公、尊府、尊翁、尊君等,均为古代对父亲的称呼,此类称呼大多用于称呼别人的父亲。单字父亲称呼除爸、爹、大外,舅,曾是古代妇女对丈夫父亲的称呼。现在某些地方,还有以“相”、“管”称呼父亲的。叠音父亲称呼爸爸、爹爹、公公(妻子对丈夫父亲的称呼)而外,更有以“哥哥”称呼父亲。
明朝的靖难之役后,朱棣夺取了尊位,要求方孝孺写诏书,方孝孺不同意,问为何不立朱标的儿子呢?朱棣大怒,杀了方孝孺。他对待自己的侄子和嫂子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一、朱标的儿子们,有的下落不明,有的惶惶不可终日,最终都是英年早逝
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君主,但是,他可能是受到儒生的影响,在改革的过程中存在不切实际的想法,在削藩上就是一个例证。他的改革,目的是好的,但行动中存在很多问题。
朱棣在这个过程中反对,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攻打南京,其中有很多曲折,但朱棣成功了。成功以后,他发现朱允炆不见了,就发现几具烧焦的尸体,太监表示,这是朱允炆等人的尸首,朱棣就按照天子之礼安葬了朱允炆。
朱标的另外一个儿子朱允熥,在靖难之役后被降封为广泽郡王,居福建漳州府。之后不久就被朱棣召回京城,不知何故就被贬为庶人,囚禁在凤阳。生于帝王家的朱允熥,被安上了一个“意在谋反”的罪名,不知何故暴毙。
有人推测说是朱棣干的,但是,没有实际证据可以佐证这个事情,可能是吃的东西不好,有时候食物间相克(迷信的说法),也是可能导致中毒身亡的,不管是不是朱棣干的,去世的时候,仅仅39岁,属于英年早逝。
朱允熞,是朱标的第四个儿子,他在靖难之役后也被贬了,降为怀恩王,居住在建昌,也就是我们现在江西省的南城县。但是,很快就被朱棣调回京城了,跟他哥哥朱允熥一样,都被贬为庶人,在凤阳囚禁着。
他没有被安上谋反的罪名,但是,也没有活多久,他只有29岁。看来朱棣对哥哥的儿子们,出手还是比较狠的。虽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是朱棣干的,但是,召回京处置,囚禁侄子,就令人怀疑。
朱允熙的死,更是一件蹊跷的事。他跟前面两个哥哥不一样,他在靖难之役后被降为敷惠王”和母亲一起居住在太子的陵墓,也就是去守墓了。当守墓人可不是一件好差事。但是,他还是服从了。服从也没有逃过死亡的命运!
他的生活,一切看似平常,但在永乐四年,府邸中起火,他被火活活的烧死。这个死法,还是很奇特的。对于很多人而言,府中失火是常事,活活烧死一个王爷就让人难以琢磨了,为何呢?
二、对朱标妻女的处理,是另外一种方式
朱标的继妃是吕氏,是太常寺卿吕本之女,她生了四个儿子和几个女儿(因为女儿生母不可靠,有人说,江都与宜伦是常氏所生,要是如此的话,她生了两个女儿)。
常氏在洪武朝就去世了,所以躲过靖难之役了。吕氏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她在靖难之役后,陪着最小的儿子一起去守墓。本以为这样就可以终老,没有想到的是,小儿子在火中葬身,她也不知所踪。
有人说,吕氏也是葬身火海,因为母子俩是生活在一起的。这个可能性也是有的,但是,历史中没有记载她的生卒年岁,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个事情,就是朱棣做的,只能这样写了。
吕氏的人生,算是结束了。但是,朱标的女儿有四个,分别是江都与宜伦两位公主加上另外两位,在一些记载中,后面两位连封号都没有,那就意味着两位小公主,还没有成年呢。
江都公主成年了,还嫁给了长兴侯耿炳文之子耿璿,夫妻伉俪情深,耿璿在朱棣起兵的时候,就给老爹耿炳文出主意要直攻北平,由于老爹在真定(河北正定)失败了,他的主张就没有得到实施。
要是老爹耿炳文没有失败,那么,朱棣就可能不会成功,耿璿也不会称病不出的,就因为他称病不出,被朱棣下旨处死,以坐罪(连坐之罪)的名义处死的。应该是受到老爹耿炳文的牵连!
江都公主因为老公也受到牵连,降为郡主,江都公主因为老公被处死就狠生气了,又被降为郡主,更加生气,最终因为忧愤而去世。史书上没有记载她去世的年纪,但是,可以知道的是,朱棣是故意这样做的。
宜伦郡主,也是成人了,丈夫是于礼,之前是锦衣卫百户,后被封为中奉大夫,看来她还是没有受到朱标的影响,对于她而言,还是一件幸事。至于丈夫和儿子,都在朝中做官,这就是最好的安排了。
朱标另外两个女儿,一个是无名,一位是南平郡主,至于生于何时,没有记载。只知道她未成年,死于永乐十年,死后被朱棣追认为南平郡主。至于因何而亡,不得而知。能够知道的是,朱棣对哥哥的孩子和妻子,并不友善。
三、朱棣的个性比较奇特,生性多疑
朱棣对朱标的儿子,施以辣手,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形势。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占据了尊位,对于很多人而言,尤其是当时的文人而言,他的尊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不仅仅方孝孺不认可,很多士大夫也不认可。
为了巩固自己的位置,他杀了方孝孺十族(诛九族外加学生一族),企图用暴力来堵住悠悠众口。在当时的确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对于很多人敢怒不敢言的人来说,这个事情,可以记录下来。
朱棣也知道,这个事,凭着暴力不能解决问题,但靖难之役是一根刺,刺在朱棣的心头。所以,为了不让这些事情传播开来,对有可能威胁到他统治的任何人,都施以辣手,加以摧残。
最先遭受毒手的,一定是朱标的家人。无论是他的妻女还是他的儿子。将他们解决了,就可以避免潜在的威胁了。之后就解决那些反对者,不管是之前的朝臣还是之前的关系网。
朱棣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从他的角度看,并没有什么问题。再加上他性格多疑,自然会怀疑到朱标的家人。对于朱标家人的做法,对于维护统治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最起码可以堵住朱标家人的嘴!
朱标家人里,只有宜伦郡主活了下来,但也是战战兢兢地过日子,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也算是平安顺遂。有人说过,无情最是帝王家!因为帝王家中的富贵多,利益大。
朱允炆要是跟朱棣那样现实,不那么重视儒生的意见,说不定,朱棣也不会起兵,就算是骑兵,也不会有靖难之役。只因为朱允炆读死书,又听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话,结果身死不说,还连累了家人。
朱棣,在治国上,很有一套,永乐年间的盛世,对于百姓而言,是一个福祉。但对于朱允炆一家人而言,可不是什么幸事。不过,成王败寇,自古使然。要怨恨,就怨恨朱允炆吧!
身死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对于历史上的事,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看法,有人觉得就算是朱允炆治理,未必有朱棣治理得那样好,从他削藩就可以看出来。大家觉得,要是朱允炆治理国家的话,会治理得好吗?
[1]蒋正冶: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三国演义》主题研究述评2007(1)[2]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3]陈 辽:智谋精粹古为今用--读《“三国”智谋精粹》1993(4)[4]边 勋:论《三国演义》中智谋描写的历史影响和社会价值[5]郭百秋:《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丘中有麦,彼留子国。彼留子国,将其来食。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贻我佩玖。《诗经·王风·丘中有麻》这首诗只有三章,章四句,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是对于诗的内容以及诗中人物的姓名,却仍有争议,迄无定论。《小序》云:“《丘中有麻》,思贤也。庄王不明,贤人放逐,国人思之而作是诗也。”毛认为是“思贤”诗,《笺》、《疏》并无异议。[1]《传》的故训由于最接近于《诗经》时代,大体上是可信的。但是,对于“国风”中某些诗篇的诗旨,尤其是那些反映男欢女悦的情爱诗篇,囿于思想的保守性,《小序》往往牵扯到帝王后妃的身上,其说多半不可考之于史。自然亦有少数可考者,如《鄘风·君子偕老》、《邶风·新台》、《齐风·南山》、《齐风·载驱》、《陈风·株林》,但大多数情爱诗篇,往往是诗人即事即景抒情之作,并不反映什么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何可考耶?窃以为《丘中有麻》就属于此类民歌。对于这些诗歌,只能就诗论诗,味之以文情,审之以辞气,衡之以语法,核之以训诂,来探索其主题。朱喜作为一个理学家,思想也是保守的,但他的《诗集传》尚能遵循就诗论诗的原则,如《丘中有麻》,朱子就认为是一首爱情诗,其说一出,后人多有信之者,但朱说亦有瑕疵。朱子云:“子嗟,男子之字也。”“子国亦男子之字也。”“之子,并指前二人也。”在首章之后评点曰:“妇人望其所与私者而来,故疑丘中有麻之处,复有与之私而留之者,今安得其施施而来乎?”[2]果如朱子所言,妇人私会二人且二人均赠其佩玖,揆之以情理,今天虽然有如此荒唐之事,但在古代确是够大胆的了,纵有,当事人也不会形之于诗,即使作诗人未必诗中人,亦不会如此津津乐道地赋之于诗。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引崔述《读书偶识》驳那些认为《齐风·东方之日》是讽刺诗者,曰:“夫天下之刺人者,必以其人为不肖人,乃反以其事加于己身,曰我如是,我如是,天下有如此之自污者乎?”[3]其理亦可用于此。《诗经》中确有刺淫刺秽之诗,如《新台》、《南山》、《载驱》、《株林》,但决非当事人自作或以当事人口吻所做。《株林》刺陈灵公,作为一国之君,竟然偕大夫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君臣宣淫,终为夏姬之子夏征舒所弑。朱子评曰:“灵公淫于夏征舒之母,朝夕而往夏氏之邑,故其民相与语曰:君胡为乎株林乎?曰:从夏南耳。然则非适株林也,特以从夏南故耳。盖淫乎夏姬,不可言也,故从其子言之,诗人之忠厚如此”[2]。真正有伤风化、有悖人伦之事,旁观者亦羞以道之,正如《鄘风·墙有茨》所云:“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由此观之,《丘中有麻》至少不是妇人歌咏与两个情人苟且之事。《诗经注析》认为《丘中有麻》“也不像朱熹所说的这位女子和子国、子嗟父子有私情,而这二人在丘中有麻处又为新欢所留。”《诗经注析》认为朱子和方玉润都将“留”解释为挽留之留,致有此误。窃以为误则误矣,因为倘若“留”解释为挽留之留,第三章“彼留之子,贻我佩玖”语句不顺,但朱子并没有说子国、子嗟是父子,齐襄公淫乎其妹,实有其事,而这首民歌,查无史据,父子聚麀,有悖天伦,以朱子之智慧及其人生哲学,断不会作如此主观臆测。方玉润《诗经原始》亦误解了朱子,他说:“子嗟、子国既为父子,《集传》且从其名矣,则一妇人何以私其父子二人耳,此真逆理悖言,不图先贤亦为是论,能无慨然?惟是《序》、《传》亦有所疑,子嗟、子国既为人名,则‘之子’又何指?”方氏又驳姚际恒“嗟”、“国”皆为助辞说,曰:“嗟为助辞可也,国亦为助辞乎?”方氏主张嗟为助辞,国即“彼国”之“国”,犹言彼留子于其国,其国不可久留也,何不就我?方氏主张此诗为招贤偕隐之诗,云:“《丘中有麻》招贤偕隐也,周衰,贤人放废,或越在他邦,或互相招集,退处丘园以自乐。”[4]窃以为诗中看不出招贤偕隐的痕迹,更何况“彼留子嗟”、“彼留子国”、“彼留之子”明显为同一种句型,而按方氏说,独独“彼留子国”要在“国”前加“于”才能解通。高亨的《诗经今注》认为《丘中有麻》是“一个没落贵族因生活贫困,向有亲友关系的贵族刘氏求救,得到一点小惠,因此作诗以述其事。”[5]《传》以为子国为子嗟父,而高亨以为子国是刘氏家族的另一个人的名字,把“彼留之子”解释为“那刘氏的人们”。窃以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因为《诗经》时代人称代词固然无单复数之分,但是“子”是名词,无论是用来替代第二人称代词还是作为偏正结构的中心语,“子”指二人或二人以上这样的用法恐怕没有,此种情况,先民是用加数词的方式来表示的,如《邶风·二子乘舟》。其次,既然是没落贵族救助于刘氏,刘氏施与一点小惠,恐怕还不至于“贻我佩玖”。窃以为赠玉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况,或是主恩浩荡,或是朋友之间因有深情厚谊而分手脱相赠,寄予平生一片心,或是恋人或夫妻之间情到深处感情的流露和表示。笔者认为此诗按第三种情况来理解更显得贴切、自然,把诗理解为女子的口气更为吻合。正因为“贻我佩玖”是爱情成熟的标志,故女主人公反复咏叹之,此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咏也。引文见《大序》)。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的说法令人耳目一新,他们认为:“这是一位女子叙述她和情人定情过程的诗。首先叙述他们二人的关系,是由请子嗟来帮忙种麻认识的。后来又请他的父亲子国来吃饭。到明年(应说‘第二年’)夏天李子熟的时候,他们才定情,子嗟送她佩玉,作为定情的礼物。”[3]这种说法,笔者大体赞成,但仍有疑问。首先,这种说法固然解释了诗中何以出现两个男人的名字,但仍不能令人信服,因为,子国既为子嗟父,女主人公直呼恋人父,就显得不恭。据我所知,《诗经》中没有直呼恋人名字的诗篇(一般用代称),更何况连姓带字,更何况称恋人之父连姓带字?其次,笔者认为此诗作为叙事诗欣赏还不如作为抒情诗欣赏,因为作为抒情诗欣赏不须那么多猜测,我主张,“丘中有麻”、“丘中有麦”、“丘中有李”首先应作为起兴手法来理解,这是国风多数诗篇常用的表现手法,其次《诗经》的起兴虽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但并非与所咏之事毫无关联,恰恰相反的是往往是有所关联,如这首诗的起兴,就反映了季节的变换,“丘中有李”寓意爱情的成熟,“贻我佩玖”是爱情成熟的标志,正如《卫风·木瓜》所写:“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非报也,永以为好也。”《丘中有麻》是一首爱情诗,闻一多先生信之不疑。他认为“将其来食”之“食”是性欲的廋语,古谓性的行为曰“食”,如《株林》“朝食于株”,而“将其来施施”,《颜氏家书·书证》:“江南旧本单为施”,闻氏认为施指天施地生之施,亦是性欲的廋语(见《风诗类钞》)[6]。果真如此,施与食对文同义,全诗皆为四字诗句。这是极有可能的,从风格上来说,《诗经》里不乏大胆、泼辣的爱情诗篇,从结构上来,全诗唯一的五言诗句“将其来施施”在诗中也显得不相称。可能是因为古人误解了施字之义,故又加一施字,这样一来,“将其来施施”就有语法问题了,因为他处不再有“来施施”的说法,按上古汉语语法,只能说,施施而来,或曰其来施施,或如《孟子》言:“施从良人之所之”、“施施从外来”,置于介宾短语前。从口气、语法、结构、古训等方面全面权衡,笔者认为《丘中有麻》作为一首爱情诗,最无疑义。既然《丘中有麻》是一首爱情诗,那么诗中所歌咏的男子如是二人甚至是父子二人,那是不可思议的。即使不是一首爱情诗,也同样令人费解,“贻我佩玖”者是谁呢?故姚际恒、方玉润有“嗟”为语助说,立意弥合这一矛盾,而黄焯先生有互足说,立意解决这一问题。《毛诗郑笺平议》焯案:“首章《传》云:‘丘中硗确之处尽有麻麦草木,乃彼子嗟之所治。’《传》统三章为言,则次章之麦,卒章之李,皆以为子嗟所治也。其知子国为子嗟父者,以卒章称子嗟为‘彼留之子’,明次章子国为子嗟父矣。诗有重章互文以足意者,此篇次章言子国,盖下省‘之子’之语,末章言‘之子’,盖上承‘子国’为言,意皆谓彼刘子国之子,而为子嗟之变文耳。”[7]黄氏发明《毛传》,指出名字不同其因在于变文以协韵,是正确的。不过,窃以为不必如此征实也,子嗟、子国无非是女主人公恋人名字的代称而已,正如《郑风·山有扶苏》之子都、子充,无非是美男子的代称而已。《传》曰:“子都,世之美好者也。”窃谓嗟、国、都、充是常用字,可以想见是当时的男子取字的常用字,如子产之父就叫子国,至于子都,《孟子》曰:“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也”,春秋郑大夫公孙阏即字子都,都,美也,《诗》曰:“洵美且都”(见《郑风·有女同车》),充亦有美的意思,古人认为充实而有光辉,是美也,嗟,嗟叹之,以上诸字,以其常见,故诗人信手拈来作为美男的代称或情人的代称,故子国、子都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并无多少关联。同样,《鄘风·桑中》亦更换所思者之名以协韵,诗是以一个男子的口气写的,首章云:“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次章换云“美孟弋矣”,卒章更言“美孟庸矣”。朱子曰:“姜,齐女,贵族。”《陈风·衡门》曰:“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孟姜为美女的代称,用来称呼情人。孔颖达疏《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曰:“美女而谓之姬者,以黄帝姓姬,炎帝姓姜,二姓之后,子孙昌盛,其家之女美者尤多,遂以姬姜为妇人之美称。”[1]陈奂《诗毛氏传疏》考订,“淑”为“叔”之误,陆德明《经典释文》本作“叔”[8],叔姬如孟姜也,孟(伯)、仲、叔、季为排行,古代女子无名无字,故称之排行和姓。孟姜、子都为代称,大家不会怀疑,孟弋、孟庸、子充根据文理,亦为代称,是不必去考证也无法去考证是否实有其人的。同理,子嗟之名亦不可考。如承认《山有扶苏》、《桑中》换名以协韵,则《丘中有麻》换名以协韵,极有可能。综上所述,我们可知,这类男欢女悦之词,多半以男女一方的语气写出,诗中主人公的情人名字均为代称,并非实名。后世犹有此风,如《孔雀东南飞》、乐府民歌《陌上桑》里的“罗敷”即为美女的代称。总而言之,笔者认为《传》以子国为子嗟父,并无实据,不过是从下文“彼留之子”猜测出来,其实“子”在《诗经》指男子或女子比指儿子更为常见。笔者认为,“之子”,是子也,有如《东方之日》“彼殊者子”之“者子”。王引之《经传释词》曰:“之,是也。故《尔雅》曰:‘之子者,是子也。’”“之”为“者”之借词,《说文》曰:“者,别事词也。”不过,之字在《周南·桃夭》“之子于归”中显然是指示代词,“彼留之子”、“彼殊者子”中的之字、者字指代意义已虚化最后,笔者想从文学语言的角度,通过对诗的修辞以及句法研究,对《丘中有麻》“留”通“刘”说予以献疑。如果“留”通“刘”作为姓氏,“彼留子国”、“彼留子嗟”、“彼留之子”这样的句子不仅无文采可言,实在不象诗句,而且《诗经》也没有这样的句型。“留”本可通“刘”,如《大雅·常武》“不留不处,三事就绪”,陈奂《诗毛氏传疏》:“留,古刘字。《武》,《传》云:‘刘,杀也。’处,犹安止也。《传》意以诛其君,释经之留。吊其民,释经之处。两不字,皆发声也。”[8]留也是姓氏,《广韵·尤韵》:“留,姓。出会稽。本自卫大夫留封人之后……”,一说即古刘字。我认为这是可信的。但我认为《丘中有麻》中的“留”通“刘”,就诗之本事而言,《传》并无实据,故朱熹、姚际恒、方玉润不从《传》说。如上文所述,称人以字,表示尊敬,再加上姓氏,则有画蛇添足之嫌,若是晚辈称长辈,还显得不恭。更重要的是,留作为姓氏,“彼留之子”语句不顺,有点类似的句子有《陈风·东门之枌》“子仲之子”,但后者流畅一些,诗人何不曰彼留氏之子或彼子国子?窃以为“留”可通“懰”,因为《陈风·月出》“佼人懰兮”之懰字,《经典释文》本作刘,刘当是《诗经》原字,心旁为后人所加,《说文》无懰字,懰亦作嬼,《埤雅》:“嬼,妖也。”《广韵》:“嬼,美好。”妖亦美好也。表示杀的意思,《说文》有镏字,古书亦借用留字,如《荀子·议兵》:“不屠城,不潜军,不留众”,按理,表示美的意思,古书自然也可能借用留字、刘字,因为刘、镏皆从留得声。声符相同,古多通假,之所以如此,有两种情形,一、声符是古字,后人加意符,形成形声字,许多古今字就是如此形成的;二、当时古人以字代词时,不可能像今天这样有规范化的要求,更何况,匆促之间也来不及深思熟虑,求其音同音近可矣,故声符相同者而多借用现象。加之,国风是民歌,采风者记下来苛求其字字本字,那是不可能的。即使今天采风,也做不到,因为现在的民歌,也像古代的民歌一样,有些词,是本无其字的。故《诗经》中一篇之内尚且本字、借字同现,何况是不在同一篇呢?古书中刘、镏、榴、瘤、鶹皆有借用留[10]的现象,最初本无其字也;又刘,为木名,字亦作榴(与石榴有别,见《尔雅·释木》),《文选》左太冲《吴都赋》“ 榴御霜”,榴,一本作刘;古“浏亮”亦作“溜亮”,流亦通留,因为刘、留、流同音也。《文选》潘安仁的《笙赋》:“懰檄籴以奔邀,似将效而中匮”,李善注引《埤苍》:“懰,留宿也”,懰自然是留的借字。由此观之,留与刘、懰本可相通。刘或懰字表示美貌,《诗经》中仅《月出》一例,似乎是孤立的用例,但如果我们把与其音同音近的一系列词联系起来来看,它是不孤立的。《月出》用刘字,不过是借音,毫无疑问,当时有这样一个词表示美的意思,与留、刘同音,其本字当为僚也,《说文》:“僚,好皃”(即美貌)。《月出》首章僚字、卒章燎字,与懰字互文同义,陈奂曰:“燎,当作嫽。……《方言》、《广雅》云:‘嫽,好也’。”《说文》:“嫽,女字也。”[8],嫽与嫽音义同,因嫽是美好义,故女人用做表字。此三字同声同为来母,上古韵部同为幽韵,好亦幽韵字。窃以为僚、懰、燎三字民歌本为一词,载之于书,写成了不同的字。从留得声的字,多有美的意思,应该不是巧合,留,流也,《诗经·郑风·溱湋》“浏其清矣”,水以清而流动为美,人们常以行云流水以喻文章流畅之美,马跑得快,今人犹说“跑马溜溜”,亦并非无因也,溜溜本是形容流水的,形容马,行云流水意也,故古俊马曰骝;瑠,琉璃,流光溢彩,故曰瑠、琉;琉实际上也是从流得声,旒亦如此,旗之飘扬似流也,故古之冕饰或垂玉,造字为上下结构,上为流字,下为玉字,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曰:“自上而下,动则逶迤,若水流也”,字亦作鎏,经典借用旒字,鎏还可指美金也;柳字得声之由亦如此;璙与留、流同音,《系传》曰:“金美者谓之璙,然则璙亦美玉也”[10];榴为安石榴的简称,本是外语借词,古人借用留然后造榴字,不为无因,因为石榴子光溜溜的。综上所述,从古人用字的习惯上来说,《丘中有麻》“留”可与《月出》“刘”(懰)相通,而皆为“僚”之借字。如上所述,“留”作为姓氏,“彼留之子”义有不安,但如通“懰”(从共时的角度应该说通“僚”),表示美貌,如此句型,则《诗经》中不显得孤立,如《月出》“彼姝者子”。窃以为“彼留之子”与 “彼姝者子”不仅结构完全相同,而且意思也相同。《诗经》中结构相同的句子还有《秦风·黄鸟》“彼苍者天”,而《苑柳》“有苑者柳”,《小宛》“有漼者渊”之类的句子句前用词头“有”,窃以为此处“彼”已虚化,与“有”并无实质差别,这种句型可以表示如下:彼(有) 形容词 之(者) 逻辑主语。亦有不用词头者而形容词重叠者,如《四牡》“翩翩者鵻”,《皇皇者华》、《菁菁者莪》、《裳裳者华》、《渐渐之石》(首句与标题同)。亦有“彼”置于形容词之后者,如《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信南山》“信彼南山”。大体相同的句子还有上文提到的“彼美淑姬”、《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以及《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此三句与“彼留子嗟”、“彼留子国”同。由此观之,《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国”、“彼留之子”整齐而有变化,而按旧说,则会打破这种整齐的美感。如果“留”通“懰”,那么这些诗句就不再是简单地呼喊对方,而是在诗句中带有赞美和欣赏的字眼(此种情况《诗经》中比比皆是),那么此诗用反复和呼告的手法,这实在是女主人公深情的流露。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丘中有麻》是一首爱情诗,女子盼望意中人亲近她,最终如愿以偿,对方赠送佩玖作为定情物,故她情不自禁地唱出这首歌。每章中间二句,是呼告,也是叹美之词,或因情之所系,或因盼之心切,或因意中人“贻我佩玖”而内心喜悦,故反复咏叹之。主要参考文献:[1]十三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第333,第337页[2]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新1版,第47页,第84页[3]程俊英, 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70页,第216页[4]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第201-202页[5]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05页[6]闻一多.闻一多全集·风诗类钞[M].北京: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82年8月,第13页[7]黄焯.毛诗郑笺平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6月,第72页[8]陈奂.诗毛氏传疏[M].北京:中国书店,1984年,第613,367,628页[9]汉语大字典[M].武汉, 成都: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12月缩印本,第1061页[10]徐锴.说文解字系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10月,第7页,第5页[11]向熹.诗经字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第2版,第515页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这几年翡翠 和田涨的厉害 可以分写下写论文很有用的 实用 和实际接轨 石家庄晶玉来珠宝行 可以为您提供这方面论文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思考作文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Joseph Marroad William Turner,1775-1851)是英国最为著名,技艺最为精湛的艺术家之一,19世纪上半叶英国学院派画家的代表,在西方艺术史上无可置疑地位于最杰出的风景画家之列。与约翰·康斯特布尔并称为"真正使英国风景画摆脱荷兰、法国或意大利绘画影响而走上自己独立道路的两个人".透纳以善于描绘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而闻名于世,尤其对水气弥漫的掌握有独到之处。他在艺术史上的特殊贡献是把风景画与历史画、肖像画摆到了同等的地位。透纳生前即享有盛名,1851年去世后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敬仰和追摹直至十九世纪晚期。然而,对透纳所有艺术成就的认识则是更后来的事。透纳晚年尤其自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即致力于绘画形式与色彩的探索,人们从他后期那些大胆的习作中找到了印象主义和现代抽象绘画的发端。透纳的绘画艺术到底具有哪些历史意义?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首先需要机会。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一系列重要的展览和美术馆的陈列被展了透纳各式各样的作品,增进了人们对他的不断认识。这类展览和陈列,许多是由泰特美术馆举办的。透纳生前立下遗嘱将作品捐献给国家,使得共计一百多幅油画成品,数千幅速写和纸本绘画珍藏于泰特美术馆的克劳馆,该馆也是国际透纳研究中心,近年开展的一些国际交流项目,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进一步扩展了透纳的声誉。编辑本段人物生平成名之初透纳于1775年4月23日生于科文加登的梅顿莱因,父亲是个理发师。母亲死于精神错乱。他于1851年12月9日卒与同地。透纳10岁时已表现出绘画才能,被送到一个叔叔那里上学。在绘画上他是个早熟的孩子。透纳最初跟一个地貌色彩画家汤玛斯·马尔顿学水彩,在父亲理发店的橱窗中摆放和销售作品。透纳很早就认识到要想成为一个出名的画家,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是一个很好的平台。1789年,十四岁的他进入皇家艺术学会学校学画,第二年春天,即1790年的年展上,他首次展出了自己的水彩作品。不久,他父亲退休离开理发店,全力帮助他的儿子。1793年,透纳建立了自己的画室。传统观点认为,水彩仅仅是一种彩色素描,但是透纳却很快打破了这一陈套,创作了更有其实,更个性化的水彩作品,要让水彩画与当时皇家美术学院传统上更重视的油画的观点分庭抗礼。1799年11月,透纳成为皇家美术学院最年轻的候补会员,在十年时间里,他展出了60多件作品,在批评界树立了牢固的声誉,为日后突飞猛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4岁,因他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被英国皇家艺术学会破格接纳为最年轻的会员。他曾走遍意大利,最后才专心去描绘大海的光色和空气的变化。他悉心研究海上光的强度、云彩和风雨的活动,在色彩上,他培养了一种具有浪漫主义感情的特殊手法、创新色彩,着对后来英、法两国的印象主义运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透纳自己曾说,描绘自然需要准确的观察力,他的绘画是他视觉经验的准确体现,而透纳的视觉经验正是他长期细致观察大自然的结果。 邓斯坦博城堡现代大师的产生户外绘画1802年二十六岁的透纳当选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正式会员,并在1807年成为学院的透视学教授。他强烈建议皇家美术学院能够设立一个风景画接受的席位。1811年透纳逾越他的份内职责,在皇家美术学院举办了一个题为《背景——建筑和风景画入门》的讲座。在这次讲座中他告诫学生们:“选择、整合、浓缩自然之美及美术之妙,既是他这类风景画家的职责,也是其他艺术门类的职责”。和当时其他英国画家一样,如约翰·康斯特布尔(1776-1837),透纳也尝试在户外作油画素描,就像五十年后的印象派画家那样。在大量的素描和水彩习作中,他记录了自己对风景、光线和空气状况的体验,从而为一批室内创作提供了基本的素材。战争与和平中的不列颠在透纳成年后的22年中,英国一直在与大革命时期及拿破仑时期的法国交战。1805年纳尔逊勋爵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大败法国舰队,法国入侵英伦已不太现实,但英国的警备并未松懈,一直到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英国才稍感轻松。战争成了英国民众心头的大事,因此透纳此时和其后的许多作品都弥漫着战争的气氛,皇家美术学院的年展是透纳展示自己最重要作品的平台,但特拉法尔加之战这一年,他并没有送交作品,这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也是不多见的,他把位于哈利大街上住宅的一部分改造为一间画廊,这一年的作品就在这里展出。透纳这是在效仿雷诺兹和韦斯特等前辈画家,在伦敦市中心开设自己的画廊,极大地提高了他作品的销路和名字。此间,他在出版商那里声誉因《英格兰南海岸的旖旎风光》的出版进一步得到了提升,这是第一个以他的作品为主的风景系列。透纳的水彩不仅反映了战时的英国,还反映了更为广阔的英国生活图景。色彩的凯歌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透纳的创作明显转向,随后十年便是实验与过渡的时期。最明显的重要转变是在色调上,即从自然写实的色系转向更加明亮更有力度的纯色。这段时期透纳在构思作品时,通常先要创作大量的习作,这些习作常被称为“第一层颜色”。这一用原色构筑画面的手法似乎也解放了其油画创作,引入更富有诗意的色彩处理手法。在这些年中,他一直保持着高水平的创作,完成了大批风景画。这些作品多是针对新兴中产阶级的怀旧情绪和爱国主义豪情而作,偶尔也流露出对盼望已久的英国社会政治改革最终到来的喜悦与激动之情。1815年后,滑铁卢战役为整个欧洲带来了和平,英国人又可以重访欧洲大陆了。接下来的三十多年里,透纳继续着每年的写生之旅,其足迹南至帕埃斯图姆(1819年),西涉布列塔尼的威珊岛(1826年),北抵苏格兰(1831年和1834年),东到维也纳(1833年和1840年)。不过到了1817年8月,透纳才自1802年之后第一次借战争结束的机会横渡英吉利海峡踏上欧洲大陆。 透纳在对光线的表现技巧上可谓炉火纯青,他更注重营造光线在建筑物或是自然景观上的效果。特纳表现日出日落的作品较多,这样的画面是一场场色彩与光的盛宴。尽管风景水彩画在当时相比表现所谓高雅主题的油画可谓地位地下,但透纳能够坚持在风景画的殿堂中尽情发挥,将绘画艺术推上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进入光中进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一些批评家经常同声指责道,透纳的作品不论是题材还是风格都过于任性晦涩。他那时已过了65岁,于是有人就把这些特征归于他的年龄,理所当然地将他晚年的作品贬为“从昏花的眼睛和草率的手中结出的果实”。甚至其他一些人在把这些作品贬为“纯粹色彩狂热的把戏”的时候也承认它们的抽象之美,俏皮地说它们倒过来看也同样很好,或把它们形容为华丽的光线爆发。透纳坚持不懈地追求谜一般的带有他独特风格的目标,但几乎是孤军作战。他的作品销售不太好。从1820年透纳由意大利归来到1843年春天他展出了近一百幅油画,其中只有四十幅很快就有了买主。透纳对形体日益明显的模糊处理在他1840年代的威尼斯风景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这几幅画中他引入了一种更加克制和迷人的诗意,这与他大部分其他作品中那种崇高的野性形成对照。在这最后时期,他在那些最具幻想性的图像中反复地表现这种构图程式,把一种直截了当的光线大欢庆带入作品之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的这种激进力量在本质上还是基于他对克劳德·洛兰的持久尊崇。 透纳的著名作品虽然有几幅《威尼斯风景》、《雨、蒸汽及速度》(“Rain, Steam, Speed”,1844年作).等,但比这些作品更为人所熟知的是《军舰德美勒尔号》。从透纳的所有作品可以看出,表现着想要压倒人的一种霸气。常常在展览会的前一天,他特意到会场去,注意地看陈列在自己画近旁的其它画的色调,再在自己的画上涂以强烈的颜料,想压倒其他的画。因此有时候把整个构图弄乱,不止一次受到批评家的嘲笑。象《军舰德美勒尔号》,描绘在落日的海上,配置着已经属于过去时代的帆船和新时代的汽船,想要表现历史的感情;不过,当时它被作为只是乱涂颜料的作品,曾受到严厉的批评。 而《贩奴船》则尤其表现了他艺术的成熟。 透纳在晚年虽然成为有名的画家,过着非常富裕的生活,但很难令人想象,却是一个具有象侦探小说中那种双重性格的人,有时象个可尊敬的绅士住在山下幽静的邸宅里,有时却象“一个老船工”住在偏僻地方的贫民窟里,穿着破烂的衣服,一面晒太阳,一面给贫民窟的孩子们信口开河地讲“乘船的冒险故事”。而且他死后,尸体也发现在贫民窟一间肮脏的屋子里。编辑本段成就及荣誉如果你没有看过那幅曾被英国人评为“世界十大名画之首”的《战斗的泰梅莱尔号》,也没有见过那幅曾拍出2000万英镑天价的《珠玳卡岛》,但也许听说过国际上最负盛名的当代艺术大奖——英国特纳奖。这项欧洲最权威的视觉艺术奖,便是以今天的主角透纳命名的。 生于泰晤士河边的透纳,似乎天性里就有一种游吟诗人气质。从17岁到70岁,他从未间断过在英伦三岛和欧洲游历、观察和写生。不但跑去法国领略拿破仑掠夺来的欧洲绘画珍宝,更多的去处,则是乡间、海边、山野、湖畔……。感性、灵性加高产似乎一直是透纳作画的特质,他曾经在意大利短短两个月中,便创作了1500多幅水彩速写。有时还在画上附注颜色,例如“土壤呈浅红色、灰绿色,大海是蓝色,阳光下薄雾和煦,叶簇明丽,阴暗处呈宁静的灰色”等等。这些都极大锻炼了透纳观察自然物象微妙变化的独特本领,也促使他后来形成以表现大自然中光线、雾气、风雨、雷电等异常景观为特色的艺术风格。当然,他的激情和技法也很快从水彩画升华到油画创作上。
《城堡》是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也是卡夫卡的未竟之作,更是现代主义小说的经典代表。《城堡》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土地测量员 K 为进入城堡直面官员讨论自己的生存问题,不顾众人劝阻、想方设法向城堡靠近,到最后才发现所做的各种努力都是枉费力气,直至死去。整个故事看似荒诞无比,冗长的人物对话、奇特的思维逻辑、迷雾般的关系网络不免让人觉得阅读过程十分艰涩,而在这艰涩中又隐隐约约能感觉到书中内容与现代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K是现代人的形象折射,K对“城堡”的追寻,反映的正是现代人的生存状态。 一、“城堡”是现代人心中的追寻 在黑夜里,“城堡山隐在雾霭和夜色中,也没有一丝灯光显示巨大城堡的存在”。在白天,却能看见“它既不是一座古老的骑士城堡,也不是一座新的豪华府邸,而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由几幢两层楼房和许多鳞次栉比的低矮建筑物组成”。这是远远望去的城堡,大体上符合K的设想。可是走进时,城堡却让K失望,“原来只是一个相当简陋的小市镇”。K在探寻城堡入口的过程中,发现“村子的主要街道,并不直通城堡山,它只是通到城堡附近,接着像是故意似的,改变了方向,即使并没有离城堡越来越远,但也没有靠近它。”卡夫卡通过K的眼睛描述出的城堡,充满了朦胧和神秘色彩。如同现代人,总是在心里编织着属于自己个人的“城堡”,或虚无缥缈,或清晰可见;或近在咫尺,或远在天涯;或至高无上,或卑微可笑。但那都不过是个人的追寻,而无名无姓的K只是现代人身份的一个折射。 城堡象征着人们生活的精神依赖和追求,每个人都渴望与之发生联系。K从抵达村庄开始,费尽心思想进入城堡,为的是证实自己土地测量员的身份,以获得生存的资本和尊严;弗丽达努力构造克拉姆情妇的身份以维持体面的工作,并且满足对权利的欲望;巴纳巴斯一家尽可能为所谓的“侮辱信差”的错误而争取免除惩罚的机会,来表达对城堡忠诚的信仰;饭店老板娘一辈子活在对克拉姆的情感执念之中等等。现代人心中总会有个追求的目标,似乎唾手可及却始终可望不可即,永远在前方而且不易达到,哪怕付出甚至一生的代价。现代人的城堡,可能无关乎城堡本身的价值所在,就如同K想进入的城堡可能也解决不了他的根本问题,但是K靠近城堡的过程,也就是现代人追寻目标本身的过程,总要有个指引和提醒才好。正如卡夫卡所言:“若没有对某个不可毁灭的东西的持久信任,人就没法活下去,即使一直对信任本身以及不可毁灭的东西一无所知也没有关系。” 二、现代人对“城堡”的执着 不为人知的路径,难以跨越的门槛和可望不可即的城堡里的官员们,对所有人都充满了吸引力。人们通过毕生追求渴望抵达“城堡”,却发现路途仍旧遥遥无期,与之无限接近的同时又仿佛无限远离。K 的终极目标就是进入城堡,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走入城堡,K 就转向借助外在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他靠近巴纳巴斯、弗丽达、奥尔加、阿玛利亚、汉斯的母亲等,不顾众人阻拦,排除万难想要靠近城堡,从未放弃这一念头。培枇做了四天的女招待,四天后她又回到了女工位置,可她执着地相信自己还会努力争取。巴纳巴斯为了得到城堡信使的工作,他常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候一整天也等不来一种重要的信件,他为之付出了很多,没有任何报酬。但他还拼命地干,尽力地争取,积极地抗争着。 诚然,在这个荒诞的社会里,任何人的抗争与希望都是徒劳,最终都会化为虚无,但这是人无法改变的生存困境。现代人也许会面临同样的困境,比如难以突破的社会阶层、难以获得的经济报酬,努力和回报不一定能对等,苦苦追寻着各自平常的人生意义而不可得。但正是在这样荒诞的环境中,人性里散发出的执着的光芒才更为闪耀且珍贵。在加缪的作品《西西弗神话》里,西西弗推石上山、永无止境的苦役,无疑正是人类生存的荒诞性最形象的象征;但同时,他又是人类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命运的精神寄托。多少现代人在历经生活的跌宕起伏后,依然执着地追寻目标,这是平凡的伟大,也是伟大的平凡。 三、人类个体的有限性 在《城堡》里,故事以K的失败而告终。悲剧发生的原因除去小说社会背景的本身具备的荒诞性质以外,也包含了人类个体的有限性。这种有限性体现为物质层面体能的有限性和精神层面认知的有限性。 K.误入比尔格房间,是他离自己的目标最近的时候,也是他体能达到极限的时刻。卡夫卡借比尔格的话道明了人类的这一缺陷:“人的体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可恰恰是这个限度在任何时候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一点谁能左右得了?”K自从进入村子以来,便想方设法向城堡靠近,但是艰难的生存环境耗尽了K的体力。K.在饥饿、疲劳、精神紧绷状态下的不断追寻,最终这个强壮高大的人因为体力不支而倒下了。 无疑,《城堡》充满了不确定性。“城堡”本身及“城堡”里的“克拉姆”是否真实存在,令读者不解。小说中的每个人其实都是不明确的,对于人物身份及性格的认定通常都来源于其他人物主观的猜疑和判断,并不一定真实。人物与“城堡”的联系方式以及人们口中所说的官员的工作方式都不免让人难以置信。《城堡》的不确定性是全方位的,卡夫卡通过严格的第三人物限制叙述,让人物均按照自己的欲望与诉求去行动、表达,他们都无法跳出自身的立场和诉求,因此他们也无法接近城堡,只能终生生活在对城堡的惦念之中。显然,个体认知的局限,是《城堡》不确定性的根源,也是 K.和众多人物追寻无果的根本原因。 人类个体的有限性是不可避免的,在任何时代、任何境况都将存在。人类以自身全部的有限性,去追求无限的精神世界,坚持不懈地与阻碍人类前进的势力相抗争,寄希望于明天,在困境中选择执着前行,从而体现人的存在意义。 四、小结 美国诗人奥登如是评价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卡夫卡塑造的小说主人公K无名无姓,“城堡”若即若离,普通人生活的村庄表面上波澜不惊,实则隐藏着各种人物心中的惊涛骇浪。而这恰恰也是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共性,芸芸众生不过皆是沧海一粟,却仍然能在强大的压力和障碍中坚守目标,期待突破重围获得新生。无奈人类个体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整个人类的现代困境。可也正是在人不断追求目标、不断反抗的过程中,人的存在意义才得以实现。参考文献: [1] 卡夫卡.城堡[M].高年生,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朱惠惠. 浅谈卡夫卡《城堡》之人性的执着[J].北方文学,2011(06):204-207. [3林力力,王 芳. 有限的个体,无限的追寻 — 卡夫卡《城堡》个体追寻的阻碍[J]. 名作欣赏 ,2018 (17):53-55. [4] 何梦宇. 从《城堡》中谎言世界看当代人的生存困境[J]. 太 原 师 范 学 院 学 报(社会科学版), 2014,13(05):90-92. [5] 康 晓. 卡夫卡小说多义性的生成[J].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 (04):26-28.
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内容提要是 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关键词定义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 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 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论文正文(1) 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 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 结论。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论文装订论文的有关部分全部抄清完了,经过检查,再没有什么问题,把它装成册,再加上封面。论文的封面要朴素大方,要写出论文的题目、学校、科系、指导教师姓名、作者姓名、完成年月日。论文的题目的作者姓名一定要写在表皮上,不要写里面的补页上。
叶芝诗选【叶芝,W. B.】(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爱尔兰诗人和剧作家。1923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出生于都柏林画师家庭,政治上属贵族主义者。早期作品带有唯美主义倾向和浪漫主义色彩。90年代后,因支持爱尔兰民族自治运动,诗风逐渐走向坚实明朗和接近现实。代表作有诗剧《胡里痕的凯瑟琳》(1902)、《1916年的复活节》(1921)等。20世纪20年代中期后,因接近人民生活和热心玄学派诗歌研究,作品融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和哲理思考为一体,以洗练的口语和含义丰富的象征手法,表现善恶、生死、美丑、灵肉的矛盾统一,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突出诗作有《钟楼》(1928)、《盘旋的楼梯》(1929)及《驶向拜占庭》等。白鸟--------------------------------------------------------------------------------亲爱的,但愿我们是浪尖上一双白鸟!流星尚未陨逝,我们已厌倦了它的闪耀;天边低悬,晨光里那颗蓝星的幽光唤醒了你我心中,一缕不死的忧伤。露湿的百合、玫瑰梦里逸出一丝困倦;呵,亲爱的,可别梦那流星的闪耀,也别梦那蓝星的幽光在滴露中低徊:但愿我们化作浪尖上的白鸟:我和你!我心头萦绕着无数岛屿和丹南湖滨,在那里岁月会以遗忘我们,悲哀不再来临;转瞬就会远离玫瑰、百合和星光的侵蚀,只要我们是双白鸟,亲爱的,出没在浪花里!傅浩 译当你老了--------------------------------------------------------------------------------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者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袁可嘉 译致他的心,叫它别害怕--------------------------------------------------------------------------------静一静,静一静,颤栗的心;且记住古时的智慧:让巨风、大火和洪水掩藏起那个人,他面对刮过星群的狂风,大火洪水而颤栗,因他不属于孤寂、雄伟的一群。袁可嘉 译他诉说十全的美--------------------------------------------------------------------------------呵,白皙的眼睑,迷惘的眼,为了用韵文塑出十全的美,诗人们终生辛劳不停,却别一个女人的注视而毁。也被天空逍遥的部族所毁;因此当露水撒下睡意,我的心愿向你和自在的星星致敬,直到上帝把时间烧尽。袁可嘉 译箭--------------------------------------------------------------------------------我想到你的美,而这支箭由狂想构成,落在我骨髓间。没哪个男人敢看她,没有人,当她刚成长为一个女人颀长人崇高,脸和胸膛色泽柔和如苹果花一样。这种美更善良,但我有道理哀哭那昔日之美的谢去。袁可嘉 译印度人的恋歌--------------------------------------------------------------------------------海岛在晨光中酣睡,硕大的树枝滴沥着静谧;孔雀起舞在柔滑的草坪,一只鹦鹉在枝头摇颤,向着如镜的海面上自己的身影怒叫。在这里我们要系泊孤寂的船,手挽着手永远地漫游,唇对着唇喃喃地诉说,沿着草丛,沿着沙丘,诉说那不平静的土地多么遥远:世俗中唯独我们两人是怎样远远藏匿在宁静的树下,我们的爱情长成一颗印度的明星,一颗燃烧的心的流火,那心里有粼粼的海潮,疾闪的翅膀,沉重的枝干,和哀叹百日的那羽毛善良的野鸽:我们死后,灵魂将怎样漂泊,那时,黄昏的寂静笼罩住天空,海水困倦的磷光反照着模糊的脚印。火炉旁--------------------------------------------------------------------------------来吧,梦着帝国和帝王,在火炉架上,把一颗颗栗子烘;在我们身边,白色的道路无穷无尽,在悲恸的星星下,在星星下悲恸。低语吧:免得我们也悲从中来,在我们身边,一群群影子潜行——别去管它,如果越过那影子,飞滚着“命运”的狂怒的轮。一个个帝国兴起,一个个帝国衰落,吵吵闹闹的民族,插满羽毛的战争,在一小时的梦想中把它们衡量,在火炉架上,把一颗颗栗子烘。裘小龙 译秘密的玫瑰--------------------------------------------------------------------------------遥远的、秘密的、不可侵犯的玫瑰呵,你在我关键的时刻拥抱我吧;那儿,这些在圣墓中或者在酒车中,寻找你的人,在挫败的梦的骚动和混乱之外生活着:深深地在苍白的眼睑中,睡意慵懒而沉重,人们称之为美。你巨大的叶子覆盖古人的胡须,光荣的三圣人献来的红宝石和金子,那个亲眼看到钉穿了的手和接骨木十字架的皇帝在德鲁德的幻想中站起,使火炬黯淡,最后从疯狂中醒来,死去;还有他,他曾遇见范德在燃烧的露水中走向远方,走在风中从来吹不到的灰色海岸上,他在一吻之下丢掉了爱玛和天下;还有他,他曾把神祗从要塞里驱赶出来,最后一百个早晨开花,姹紫嫣红,他饱赏美景,又痛哭着埋他死去的人的坟;那个骄傲的、做着梦的皇帝,把王冠和悲伤抛开,把森林中那些酒渍斑斑的流浪者中间的诗人和小丑叫来,他曾卖了耕田、房屋和日用品,多少年来,他在岸上和岛上找寻,最后他终于找到了,又是哭又是笑,一个光彩如此夺目的女娃,午夜,人们用一绺头发把稻谷打——一小绺偷来的头发。我也等待着飓风般的热爱与痛恨的时刻。什么时候,星星在天空中被吹得四散,象铁匠店里冒出的火星,然后暗淡,显然你的时刻已经到来,你的飙风猛刮遥远的、最秘密的、无可侵犯的玫瑰花?裘小龙 译诗人致他的爱--------------------------------------------------------------------------------我用充满敬意的手给你带来我的无穷无尽的梦的书本,激情的折磨使得女人苍白,像潮水磨得沙子灰而微红;呵,从苍白的时间之火中传来的号角声,但更古老的是我的心,因为无穷无尽的梦而苍白的女人,我向你献上激情的音韵。裘小龙 译困难的迷惑--------------------------------------------------------------------------------困难的迷惑耗尽我心血摧毁我心中天生的满足与自然的喜悦。有些事令我们的神马苦恼仿佛它没有神圣的血,也未在奥林匹斯山巅云中飞跃,而在皮鞭,辛劳与汗水中颤抖。犹如拉着一车碎石。我诅咒五花八门的戏剧,诅咒白天与蠢人的战斗,诅咒剧院事务与人事纠纷,我发誓黎明再次到来前,要找到神马厩。拔去门闩。俞洁莉 译
2022年11月,《诗刊》头条诗人是张勇敢。《诗刊》以“我有多久没去海边”为题,发表了张勇敢的8首诗。据介绍,张勇敢1994年生,还不到30岁,那是不折不扣的年轻诗人了。在这样的年纪,能够成为《诗刊》头条诗人,确实很幸运。图片来源于中国诗歌网《诗刊》最近几个月,至少在头条诗人上,至少在头条诗人的年龄上,确实有不小的改变。2022年9月《诗刊》头条诗人葛希建,1992年出生,刚刚30岁。2022年10月,《诗刊》头条诗人吕周杭,2000年出生,才22岁。因此,《诗刊》头条诗人,似乎刮起了一股青春风暴。而在这之前,《诗刊》2022年头条诗人分别是57岁的沈苇、58岁的阿信、66岁的欧阳江河、53岁的马行、56岁的胡弦、64岁的王自亮和61岁的吉狄马加。所以,至少从年龄上来看,《诗刊》头条诗人变化很大。图片来源于中国诗歌网有变化,那就是一种好现象。就怕一成不变,那终究是没有多大希望的。当然,仅仅从年龄上去改变,似乎还不够,最终还得从作品上去改变才是。因此,我们不妨来看看,张勇敢的诗到底如何。既然《诗刊》以“我有多久没去海边”为题,那我们就不妨看看这首《我有多久没去海边》吧。图片来源于中国诗歌网这首诗不长,总共就6行。这首诗意思也好懂,没有所谓著名诗人的那种晦涩,或者是故作高深。因此,这样写诗,方向上感觉是不错的。不过,这首诗,如果考虑到作者的年龄还不满30岁,便有了点“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勉强了。“年轻的时候,我常常坐在海边/无端泪涌”。如果这句诗出自50岁的诗人之手,还能说得过去。但出自不满30的诗人之手,就有些,怎么说呢?那这里的“年轻的时候”指的是多大年纪呢?20岁?18岁?10岁?但其实,不满30岁的年纪本身就是年轻的时候啊?张勇敢(图片来源于网络)所以,这个“年轻的时候”,确实有点老气横秋的感觉,或者故作深沉之感。就像一个8岁的小孩,大声地说“我已经不是一个小孩子了”。如果换成“小时候”,或者“早些时候”,可能感觉就会好一些。这个“无端泪涌”,其实就是“莫名惆怅”的翻版。年轻人就不能“无端泪涌”了吗?当然不是,年轻的时候恰恰最喜欢“无端泪涌”了。比如失恋了啊,比如想起了心爱的人了啊等等。反而是年纪越大,越不容易“无端泪涌”的。张勇敢(图片来源于网络)但“无端泪涌”,终究是“无端”,就像“莫名”一样,说不清道不明。而这恰恰是应该在诗里表现出来的,为什么要泪涌?哪怕是有点端倪也行。不会是因为“没有将自己置身于惊涛骇浪之中”,而“无端泪涌”了吧?所以,张勇敢的这首《我有多久没去海边》,感觉还差了点意思。仅仅就这首诗来说,能成为《诗刊》头条诗人的诗,而且还是标题诗,感觉有些勉强。越短的诗,其实越不好写。张勇敢(图片来源于网络)《诗刊》的青春风暴,但愿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当然,也不能为了青春而青春。有合适的年轻人当然要大力推荐,没有合适的年轻人,也不能勉强。毕竟,诗歌的质量,才是头条诗人的关键,特别是“唯一的中央级诗歌刊物”《诗刊》,更应该注重这一点。
1《长江九章》出自王自亮,章选:“它不是米开朗琪罗,它的名字叫长江。以时间为质料,水就是雕刻刀。一段在天然石岩上建筑的城墙……”王自亮的诗歌新疑,易读,时代感强烈。 2《黄河诗篇》出自曹宇翔,章选“ 此刻我听见世界屋脊的檐水,滴答,滴答,缓缓滴落千古寂静。
我既往的生活, 粗糙、放荡,有一点张扬。 为此,得罪过不少酒、路人和年少的良知。 被一座城市流放, 所幸,总有另一座城市接纳 ——如同女人,我不知道她们 是厌倦我的身体,还是嫌弃我的灵魂。 我不知道为什么, 诗歌总是纠缠道义, 自由总是背负荆棘, 而我的发音,湮没于集体的掌声。 让自己顺从一些, 混迹于人群的卑微, 对皇帝的新衣既不反对,也不赞美。 回到一个女人和她的婚姻, 幸福与一个新生命一同降临。 从此,我只关心孩子 脸上的阳光,和一个家庭的温饱。 一 这一生潦草,像小鸟丢失羽毛, 而画画的人,却长了翅膀。 这人间的柴火太少, 原谅他们拿走你的体温和你头顶的亮光。 二 雨水在窗外滴答 滴答,像怨灵来来往往。 这世界太空旷, 悲哀那么微小。 三 草木有灵,对雾霾 垂头丧气,仿佛我和你。 你连草都不是, 而我木然,混迹于人世。 四 冬天的荒草 让它结霜。 那些固态的哀伤 胜过液体的心。 五 时光于我, 是头顶风:有时鲜花香,有时酒肉臭。 而我对它, 从不吝啬我的蔑视和懒惰。 六 雨水从高处来, 落向低处的人。 高处有寒冷, 低处有寒冷的人 2017-11-7 七 我有小小的悲凉, 藏在草木间。 只有当小雪来临, 才显现。 2017-11-22 ——与王自亮、伤水诸兄同题 如果微笑,就不能愤怒, 即便是大人物,也须适应这方小天地。 个高七尺,还是短八寸, 不关乎画纸大小,在于握笔的人。 你的尊贵是用水墨调色, 我的卑微也是。 如果愤怒,就不能微笑, 何况是小角色,唯有融入这片大环境。 心若豁达,天就会空旷, 无论纸张厚薄,只管跃然纸上。 他可以在海报里张扬, 但我不能。 ——给李生卫 羞怯是种美德,体现在 饮而不语, 放而不荡。 你隐藏的酒量,突然曝光, 定有隐秘,或者 我们难以感知的忧伤。 你骨子里, 那些诗歌的成分, 烧成灰,也是存在的。 教鞭狠抽着现实, 理想如同粉笔,一些 写在黑板,其余沦为尘埃。 还剩多少微笑, 如那初始的花蕾, 含而不露,保持内在的清香。 羞怯是种美德, 那些恬不知耻的聒噪, 终究是耳边风,终究是污染源。 ——致YF 浙西久未落雪, 是否有些不适? 和西藏相比, 衢州的气候太过养人。 我在慵懒中度日, 荒废了大好时光。 但你的性情衷于雪山, 风在高原,才显得浩荡。 羡慕你在那曲的日子: 俯身是纯洁,仰头是光明。 左手行善,右手作诗, 内心存着纳木错的湖水。 而我已在俗世沉迷, 杯盏交错,满肚子酒精。 几次推辞你的西行之邀, 是怕自己挡不住那份美好。 如你所言,我去了, 定会将终生托付给那山水。 好在你现在已归来, 我也就心安地赖于这俗世。 你看这天气渐渐转寒, 雪想必很快会落下。 西藏一时是回不去了,不如 择日去芳村吃狗肉,喝烧酒? 一 我们坐游览车进山, 像一群驾鹤的神仙。 耳旁有风,风里有旧事。 路畔有竹,竹上有新生。 而我有一方晴空, 空中有一颗激荡的心。 二 行至半路,那些耀眼的光芒 被云、峰和低浅的视角遮蔽。 疲倦如阴影,一步一步加深, 像梁晓明脸上的胡子和皱纹。 在水中,我的面容不再如初, 在山里,水已断流。 三 这一刻,我回到黄公望纪念馆, 回到《富春山居图》的缩小版。 我是水,浩瀚而辽阔。 也只是几笔水墨。 我是山,连绵而雄伟, 不过是一个复刻。 四 我曾是一个虚伪的胖子, 肚子里装着功名和欲望。 如今我减去那些体重, 还像以前在江上垂钓。 我还是那个渔翁, 但你花费的笔墨更少。 五 我来到你的隐居地,你已不见。 那三间草房,也是后人的模仿。 但我相信那南楼下的溪水, 听见过你画笔擦过纸的雷音。 相信有那么些山、水、人, 经过数百年,也在画上长存。 六 我该是成为一副绝世的画, 还是画画的人? 我该是成为一处被瞻仰的风景, 还是风景下那一片静谧? 在下山的路上, 我激荡的心,慢慢沉入山谷。 我蓄发,酗酒,把时光虚度, 我就是个废物。 陌生人啊,请和我干一杯, 然后,留下你的冷眼和嘲讽。 我会保存这虚情假意, 保存这世界那久远而空旷的孤独。 2017-10-26 他们去登高。 他们带上翅膀去登高。 祖国富饶, 江山多娇。 他们去登高。 他们带上翅膀去登高。 从清晨到黄昏, 从年少到年老。 他们去登高,用上了翅膀。 2017-10-28 一 我无菱无角,圆滑的 像土豆,被油炸成薯条。 ——那是儿子的最爱。 二 儿子和诗,都是我的命。 我认命,用酒水灌溉余生。 ——他们不行。 三 银杏叶落在荷五路, 我和儿子一起收集。 这美,很快会在城市消逝, 天空将铺满乌云。 四 我丢了自尊、颜面, 和七年的夫妻之情。 我寻找信仰, 常常触手,却不可及。 五 走在新时代, 却像个旧人。 我的病是虚构出来的, 就像你们认为的真实。 六 我可以写一首悲壮的诗, 如果山河愿意。 我可以做一个卑微的人, 如果我愿意。 七 但是,草木依然倔立, 人的腰杆,岂能弯曲。 2017-11-26 那一年,痛失江山与美人, 我洗心革面,用苦与恨勾芡隐忍。 那一年,与友绝交, 只因内心,有一根不曲的针。 那一年,拒绝崇高的荣耀, 选择虚幻的月和一潭清水,相伴终生。 那一年,即使藏在死亡里, 也不忘地图上的缺痕。 那一年,龙场开悟:“圣人之道, 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一年,蛰伏荒野, 只求苟且,待到来年开春。 2017-12-1 这些年,我总在抄袭自己, 将邋遢保持旧样, 将身体一如既往地糟蹋。 甚至不屑于修改 青春的幼稚、无聊和绝望。 我知道这是一部格局低下的诗章, 但我乐意。 我衷爱它的旋律: 自由,散漫,像雪花一样肆无忌惮, 覆盖这土,这地,这比土地还辽阔的悲伤。 2017-12-7 雨水是死去的亲人,回来的 声音。 在窗外,他们重复,“滴答,滴答……” 就像挂盐水, ——止住一个中年虚妄的病。 那些身影,不清,不楚, 像活着的假人。 掏空善的心, 脸上浮现,对恶的厌烦之情。 那些亡灵,谨慎,谦卑, 生怕触碰噩梦。 阳光砸下来, 只剩黑夜黑漆漆,无处藏身。 雨水是死去的亲人,落到地上, 不是终结,是重生。 2017-12-13 ——致D鹏 我们都是有翅膀的人。 你藏好自己的羽翼,而我却想割掉。 季节的风,给树木染几种颜色。 我等心上重生绿,而你要抹去身上的黄。 我们都是木讷的鸟。 你在原地盘旋,我飞了一圈,回到你身旁。 这个冬天不适合飞翔。 我们唯有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向荒凉。 2018-2-2 我有过青春 即使它阴冷、潮湿 仿佛一场磅礴大雨之后的满地泥泞 ——却很美好 我有过爱 即使它悲伤、绝望 而我就像一匹走不出沙漠的独狼 ——却很美好 我有过诗 即使它颓废、荒凉 发出细针落在地上的声响 ——却很美好 这些美好 我有过 就足够 现在,我该把青春交付给儿子了 把爱也都给他 我就在一旁默守到老 这也很美好 2018-3-7 何必要春分 若世间娜妮统有一张桃花的面 好看否 何必 那些落在地上的善跟恶被一场雨 抹去痕迹 何必在意 何必何必 吃酒的人否管它日长夜短 2018-3-20 可以饮酒,切莫辜负肥肠大肚。 可以喝到酣醉,只要酒杯盛得下这尿不尽的雨水。 可以被忽视,如你所未见的桃花,长在后院,光棍一枝,却兀自开放。 可以谈论前世或今生,无论太白还是东坡,都不如一个自在的你。 可以对牛弹琴,那牛的生殖器胜过高山流水。 可以张牙,但不要舞爪。 可以跟风花问候雪月,肉体背叛,灵魂忠诚。 可以死啊死啊的,其实嘴巴张开的角度小于放屁的肛门。 可以歇息了,趁着还能对影成三人,孤独无处插足。 可以像家中老父,年近七旬,依然种菜,看戏,做个俗人。 2018-4-13 我有江东子弟八千,但美人 独一个。 请你们允许我,尚存雄心壮志之时, 保留那一点对美的忠诚。 我历经战争,背叛,和道德的责问。 现在,只想要一份宁静,如果死可以达成—— 我愿和她一同离去。只望人间没有阻隔 情与爱的河流,世上再无霸王和纷争。 2017-4-17 唯有心死,才知年少的任性与妄为 是对爱的亵渎。 唯有如此清澈的月色,才匹配你 在我骨头里的容颜。 这天地多么辽阔,正适合我 给你写一封情书。 那天上的星辰,照耀世间万物。 而我,只想照耀你。 2018-5-6 和以往一样。 文昌路是我通往外界的 必经之路。沿途有 衢化医院,巨化一小,大转盘, 和1路车的起点站(也是终点站)。 的确都一样: 不就是出生,求学,命运的转折, 走出去,走回来。 让自己的孩子再重复一回。 只不过到时,文昌路又改头换面。 就像我小时候,它也不叫文昌路, 具体叫什么,早已不记得。 2018-5-26 我是我爱的那个人,也是 我恨的那个。 此生,我的爱都错了—— 爱上不该爱的, 爱上没有结果的, 爱上悲伤, 爱上如自己一个模子里刻出的。 恨也是错的。 那些拿走我爱的人,不该恨。 那些给我恨的人,不该恨。 那些肥胖的,瘦弱的,高尚的,猥琐的, 向上爬的,循规蹈矩的, ——不该恨。 也许,唯有抛却爱与恨, 我的内心才会踏实。 也许,唯有把这根烂骨头,这具没有灵魂的 皮囊都抛弃了,我才能真正站立。 2018-5-24 ——给B 我们观察河水的流动, 在四楼, 这高度适合看风景,又不寒冷。 河水从对面公园的小溪 分流而出, 淌过几个湾,有成大河之势。 只是这景象,在我们吞吐的烟雾中, 渐入缥缈之境, 不如头顶的夕阳真实可及。 无妨。即使夕阳西下, 我们还可混迹于公园的老年群, 打牌,钓鱼,听听水。 2018-6-14 世界是个杯, 人们用它盛满啤酒,躁动与狂欢。 “我在这尘世滚来滚去像个混球, 却总是射不进门。” 夏至日,天阴,气温宜人, 无欲,无球。 2018-6-21 啤酒借夏日暖风,立起清凉之名, 我以肥肚迎合它低度的趣味。 事实上,我喜欢二锅头, 浓烈,有劲,类似我骨头里的硬。 事实上,我已经没有骨头, 那些松软的肌肉里,提炼不出一点脆。 我还有资格对小龙虾保持敬意吗? 它们宁愿粉身碎骨,成全味觉的美。 而我的感官已被酒精麻痹, 我的身体就像一只树懒昏昏欲睡。 2018-8-15 镜子里,你见的那人不是你。 他的容貌与表情,跟日常相反—— 我在生活中,低调如抽水马桶, 谦卑如草纸。当你把两者结合在一起, 其中的比喻,能解释一个天才 变成废物的过程。 他曾经面目光鲜,后来去了棱角, 被镜子反射,一堵平整毫无皱纹的墙。 ——我借时光,去修复烂尾的青春, 你却用它关住不惑的灵魂。 2018-8-29 我要取消那些意象,让指代 回到事物本身: 人是人,狗是狗,杂种是杂种。 天不过是头顶的一片虚无, 地也只是生长花草树木: 有的美,有的丑,有的无法形容。 世界那么小,不过是左眼 与右眼的距离。 死亡那么远,隔着一个放大的瞳孔。 2018-9-13 我曾见证神迹: 他们用犁,掀动大地柔软之心, 赐予坚硬之物,金灿灿,照耀我贫瘠的童年。 如今我大腹便便,红光满面, 像从前课本里的神。 而犁缩在墙角, 满脸蒙尘,像一个无人赡养的老人。 2018-10-29 ——给儿子 “时间并不存在, 只是记忆产生的一种错觉。” ① 旧年换新年,好比换衣裳, 看法有些变化,身体还是以往。 就这样。 儿子,你还是你, 靠近我的体型成长。但我 不确定走向新生,还是死亡? 我在这时代行走, 总是晕头转向—— 在田野,我认不清稗草; 在城市,我四处乱窜像头孤狼。 而今我们相依为命, 我为你弃去昨日的荣光。 时间是错觉,记忆也不过是 沙漏流下的虚幻。 万物也假。 除了你最亲近的人, 给你体温,给你关怀和纵容—— 他们的爱才真实可靠。 ①爱因斯坦语 2019-1-1初稿,1-20改 不想说话, 就写诗。生活如草木, 悲伤似露珠。 你所要表达的,比隐喻 还让人难以理解。 不想写诗, 就发疯。音量百分百, 盖过这尘世那冷嗖嗖的风。 才可以安静, 静的如死物。 不想活着, 就去死。活着是假象, 死亡也未必真实。 只希望你死之前,不要发出 “e,e,e……”那让人绝望的声音。 2019-1-17 节日无节制,酒水触及肠胃的底线, 应了那一句: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我吐! 我有一座江山藏于胸腔, 我有几个知己晃荡在这摇摆的酒杯。 ——我干! 时代有它的颜色, 我是草木,我化成灰给你看。 ——我再吐! 我体内山崩地裂, 我脑海千军万马奔腾,我干自己,我是自己的敌人。 ——我再干! 欢愉总是短暂, 疲软才是常态。 这尘世依然安静得好像没有活人, 酒醒的我还是那个废物。 2019-2-12 在商朝,我是谁 无关紧要。 姓姬还是姓姜无关紧要。 反正都是牲畜, 反正都是祭品。 我曾用我的骨头做成发簪, 那时的我, 是屠夫, 也是死猪。 在商朝,神是统治者 的灵符, 是被统治者的噩梦。 我给自己卜卦, 我给自己解梦。 我用上天的口吻去修改 所谓上天的旨意。 我知道只有欺才能 号召那些受欺的人 走向正确的路。 在商朝,我参与了一次 人与人的战争, 兽与兽的搏斗。 作为兽,我为生存而战, 作为人,我为自由而斗。 历史证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现实却是:若干年后, 我只是考古学家挖出的一具骷髅, 他们无法考证我 姓姜,还是姓姬? 是暴君,还是可怜的祭品? 是战死沙场,还是苟且老去? 2019-3-10 ——己亥年二月初十与凡人诸兄同游峡川 春天巡查峡川,始于山 终于水。 山有傲骨,水有柔情, 沉迷在其中的人,终将被囚禁。 那些被季节贿赂的美色, 比方说, 东坪的油菜花,高垅的竹林, 将美揽于自身,用浓墨勾勒风骨, 试图以一副唐代山水画,收买人心—— 多么令人生厌! 峡川,被历史与美操控, 将诗人的目光铐在芝溪江上, 眼睁着看弘一落入这牢笼, 佛从此落地,而善再无法脱离。 下金桥从此染上谦恭病, 对每一个人,拱手弯曲下腰身。 2019-3-16 我生于此, 我的儿子也是。他才学会游泳, 不敢潜入你的深处。 他们叫这里官碓—— 官家的水碓,名字里就有一股 被历史浸泡的发霉味。 但这历史不属于我。 我是小荒,无出处,无归宿, 只是一阵渺小的,荒凉的,四处飘荡的风。 门前小河是你的分支, 即便庶出,性情还是跟你一样 冰冷。 我曾多次去一里外瞻仰 你的真身,浩瀚威武,水浪拍打两岸, 也拍在我屁股,像父亲的巴掌。 父亲年幼失故土,青年丧母, 当他中年,我践行他给我的命名, 张翅飞翔,没了踪影。 我东奔西走,从长江到东海, 从喧闹的酒桌到独自泪流, 到处是水,是你要我咽下去的宿命。 我逆流而上。 我随波逐流。 我像块木头,在漩涡里沉浮。 表面开始腐烂, 内里早就空洞。 还有什么属于我孑然的身骨—— 放纵是抄袭李白的, 自由是模仿飞鸟的。 我所追求的,难道就是成为死人或禽兽? 感谢你在我绝望之时, 抛下缆绳。 趁我一息尚存,良心未泯。 突然,想写一首诗。 突然,想和一朵花亲近。 为了这“突然”,我不再顾及情感的过敏, 即使花粉刺激我浑身瘙痒, 即使你是一只有毒的蜂, 来采我心头的蜜。 我不再顾及死之前那丑陋的面容, 只希望你突然来戳我一下。 让我颤抖—— 即使末日。 简历: 小荒,70后,浙江衢州人,北回归线诗群成员,诗歌选入《年度最佳诗歌》《中国诗歌精选》《中国先锋诗歌“北回归线”三十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