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心理学职业应对策略研究论文

心理学职业应对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心理学职业应对策略研究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心理学的问题和对策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心理学的问题和对策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 要: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规划,近些年企业格外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传统人事管理工作中,企业多是通过各种章程和制度来管理人员,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资源浪费、人才流失、影响工作效率等问题。因此,人们选择引用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以此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本文就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

心理学; 人力资源管理; 应用;

引言:

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人才是与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珍贵程度相当的稀缺资源,一些国家甚至制定了相关的人才法案,目的是为了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人才,并避免本国优秀人才流失。而对于企业发展来说,人才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各大企业引进了心理学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未来会更加重视社会心理和文化对工作和管理的影响。

一、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1、提供理论依据

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任何一项决定都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需要管理人员针对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在相应的理论支持下研究出来的结果。翻阅市面上人力资源相关的书籍、资料可以看出,心理学在人力资源发展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要知道,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特的心理活动,人会在心理活动的驱使下开展各种行为动作。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中单纯注重员工的各种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借助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对其心理活动进行剖析。

2、提供科学的方法

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来说,心理学还可以为其提供一定的科学方法,有着较为明显的指导作用,有利于人力资源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心理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它可以针对人的心理与行为之间的联系开展分析和探索,格外注重对细节的分析和研究,提倡从人在社会生活与工作中的心理、思想以及行为等方面来发现问题,并对人的缺陷和弱点进行分析。根据调查显示,不适当的工作不仅会对员工的个体造成损害,还会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而随着部分行业竞争性增大,企业提倡拼搏精神,员工的职业压力也在逐年增加,这对其心理健康以及企业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企业在运用心理学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但不能脱离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其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二、心理学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其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为了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制度,企业不可避免的会吸收心理学中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心理学的引进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国内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发展,也提高了员工的核心能力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由于部分管理人员对心理学的认知不深,在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这也导致管理工作存在一些误区和偏差,理论与实践并没有良好结合。

目前,国内外针对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已经有了很多研究,收集和分析数据资料的体系也相对较为成熟。但遗憾的是,企业多数情况下会忽视专业人员通过调研获取的资料和结论,或是盲目照搬其他企业成功的管理经验,忽视自身发展特点。心理学虽然可以为人力资源发展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及科学方法,但其本身也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在企业发展中,人格测验、认知能力测验等为人力资源管理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企业期望以此对员工开展测评,但考察中经常会出现随意使用或是实施人员资格不够的情况。以上几点都是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企业要多加重视并需要迫切研究解决方法。

三、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1、在招聘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常用到心理学的场景就是招聘面试环节,HR会根据应聘者提供的简历信息来分析其心理成熟情况,一个经验丰富的求职者会将自身重要或关键的信息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上,让HR可以快速了解到重要内容并明白其想要表达的内容。而在实际面试中,人格测试和心理测评则应用的比较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使用心理学对人才进行测评时,要重视研究我国国民的逻辑思维,一些企业直接照搬国外企业的招聘流程,面试中的问题并没有考虑国人的思维习惯和能力,中西方文化差异及个人偏好等因素会导致测评结果不准确,从而导致精准度降低。

另外,人才测评与人事决策两者在面试中都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HR要学会做到合理平衡两者,避免出现失误情况。最后,企业在面试中要综合看待人才,心理测评在这一部分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帮助HR科学判断应聘者的去留。但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学中的各种方法在招聘管理中都只起到参考作用,并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

2、在培训选拔中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定期组织企业员工开展培训工作,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根据员工工作业绩、个人能力等来判断其与岗位的匹配度。按照企业员工的正常安置流程来看,企业在招聘完员工后,就会根据其能力和专业技能将其安排在对应的工作岗位上,从而保证员工可以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内容。但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出现员工无法胜任企业工作岗位的情况,这会导致两种结果,要么是员工离职,要么则是调换工作岗位,这也属于是资源浪费的一种表现。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在员工选拔中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就应合理应用心理学,针对应聘者的心理情况及表现情况,更深入了解其综合能力,以便提高员工与岗位之间的匹配度,对公司职员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另外,在培训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针对员工实施行为、职业风格等测验,测验内容则要看企业的具体要求。但此类测试的结果要注意保密,不能对测评者后续的工作产生不良影响,也不能滥用到其他领域中。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这一测试的重视程度较低,多是在网上随意下载相关的测评问题并运用到实际中,这可能会导致结果出现误差,并对员工自身及领导层产生错误的引导。因此,企业最好还是选择专业的团队开展分析测评工作,并在过程中要重视规范、科学。

3、在薪酬绩效中的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中有一项为薪酬管理,这部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一个企业如果拥有科学的薪酬绩效政策,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避免人才流失,甚至可以吸引到更多的人才。而如何科学合理的制订薪酬绩效制度是一门较大的学问,并不能根据领导层的喜好来决定,而是要充分考虑员工的心理需要,因此在制订薪酬绩效时可以合理运用心理学中的“双因素”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在极大程度上会受到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影响。

简单来说,保健因素就是公司政策、管理条例、薪资待遇及福利保障等;激励因素则是工作中的成就、领导的认可、完成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以及企业为其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等。经过研究后证明,保健因素可以有效消除员工在工作中的不满意,激励因素则可以有效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对此,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制订薪酬绩效制度时,应该将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并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情况来不断修改和完善薪酬制度,如处在成立期的企业薪酬制度要重视激励功能,而处在成熟期的企业的薪酬制度要保证员工具有完善的福利制度、良好的工作环境、并提供适当的激励条件。企业在设计激励因素时要考虑到员工的成长和发展需求,以及其渴望被认同、被尊重的心理需求。

4、在员工关系中的应用

环境对人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氛围更有利于提高员工的集体意识,培养其个人品德,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对此,企业在进行员工关系管理时,要突出其地位平等这一因素,让其明白企业与员工是合作关系,并不存在敌对因素,前者为后者提供工作岗位,后者为前者创造价值,只有摆正双方的关系,才更有利于公司未来的发展。对此,企业要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员工的身心需求,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另外,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劳务纠纷问题,这可以借鉴心理学知识来解决。

首先,为了避免进一步加大矛盾,相关人员在处理问题时,不要一味强调谁对谁错,而是应该先针对问题来分析,企业是否在管理中存在漏洞或是不合理的地方,并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梳理,理清思路后再与员工沟通,如果是企业有不合理的地方应及时改正,如果是员工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也应指出,并在之后开展培训或教育工作。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要意识到员工的心理活动及个人趋向对公司发展的重要影响,每当制订新的政策制度或是行为规范时,要重视员工的反馈情况并不断完善和改进,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其的尊重和认可,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纠纷的发生。

5、在企业文化中的应用

企业文化既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动力,而如何利用心理学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文化氛围已经成为让很多企业头痛的问题了。虽然企业文化不参与直接的经营管理,但其会影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如工作态度、情绪、欲望等几个方面。很多成功的企业正是因为建立了积极向上、健康的企业文化,从而提高整体效率。一些企业为了提高员工满意度或积极性,推出各种福利活动,但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这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态度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分为服从、同化和内化三个阶段。首先,要对员工的整体工作满意度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判断,明确其态度转变的方向和程度。其次,企业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内部宣传,这时可以使用“睡眠效应”。

这一理念指的是在信息来源可信的情况下,传播效果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改变的情况,举例来说:国庆期间,企业会组织员工去看传统爱国电影,很多人会对其中的人物及情节嗤之以鼻,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电影中的内容逐渐被人淡忘,本身要宣传的爱国精神却在观众的记忆中越来越清晰。这就是典型的睡眠效应,因此对于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部分,一定要规定员工学习并牢记在心。

总的来说,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可以应用到招聘、培训选拔、薪酬制订、处理员工关系、创建企业文化等多个场景中。但在实际应用中,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水平,并在实际工作中有意识的关注人性需求,使企业员工可以在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发挥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娜娜.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管理观察,2019(05):19-20.

[2]袁丁一.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03):64-65.

给我你的邮箱

心理学有许多分支,每一分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心理现象。但是,任何一个分支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心理和心理现象的总的看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学相关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社区心理学研究综述》

摘 要:社区心理学是西方应用心理学领域新兴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本文分析社区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介绍社区心理学的学科概况。

关键词:社区心理学 诞生与发展 学科概况

AbstractCommunity psychology is a new important branch of western applied article analyses the for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psychology,and introduces the general viewpoint .

Key Wordscommunity psychology;formulation and development;general viewpoint

社区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应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社区是小于城市的一个区域,是社会的基本共同体或群体生活场所,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一个群体生活组织,它既包含着住宅、工厂、商店、街道,是居民的一个生活网络或生活系统,同时,它还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相互影响的文化群体概念。社区心理学研究社区背景中的个体,研究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1]。

社区心理学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社区的多重层面展开研究,强调社会系统和社区情境对人们的影响,以研究预防心理行为问题和促进社会能力的途径和措施为主要内容,并把重点放在探索和发掘个体和社区的力量及资源方面,其最终目标是促进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和幸福[2]。

社区心理学在国外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而在国内,有关社区心理学的研究仍然少见。文章从社区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学科概况等方面对社区心理学进行探讨。

社区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社区心理学是社会现实和科学发展的产物。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导致美国心理卫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兴起,从而为社区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实践的土壤。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临床心理学的预防思想和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观点为社区心理学提供了分析的框架[3]。

1964年,临床心理学界提出了三种不同预防水平的理论。第一级预防理论指通过调查研究,找出引起社区流行病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消除产生心理障碍的环境因素,使社区中心理不健康现象或精神疾患的发生率降低。第二级预防理论针对尚未出现任何症状但已经确认处于危险之中的群体的预防。例如,可以把个体撤离那种造成身心伤害的恐怖区域,也可以采取措施提高个体自身的免疫能力。第三级预防理论针对社区中有心理障碍的病人,力争缩短症状的持续期,并降低疾病的破坏性,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社会回归环境[4]。正是这种强调社区背景和群体治疗流行病的预防观点,在更好的水平上解决了一般医学和临床治疗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促进了社区心理学的诞生。

一般认为,社区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965年5月在Massachusetts的Swampscott市举行的社区心理学会议。在斯维姆斯哥特会议上,产生了创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社区心理学的呼声。社区心理学关注“在复杂的交互做作用过程中,连接个体行为和社会系统的心理学过程” [5]。第二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社区心理学分会(第27分会)。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开始出版《美国社区心理学报》和《社区心理学报》,各种教科书也相继问世[6]。

真正标志美国的社区心理学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独立地位的是1975年4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Austin市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会议将预防与促进、社会行动与公平、尊重多样性作为主题,并讨论了社区心理学家的培训模式,促进了社区心理学同社区心理卫生领域的分离,使社区心理学真正走向学科独立和特色化发展[7]。

1987年,美国心理学会把社区心理学分会的名称改为“社区研究与行动学会”(SCRA),使美国的社区心理学走向多学科合作并更加重视行动研究的新阶段。

目前,社区心理学作为一个在社区公共生活与民主决策中具有重要渗透力的应用学科,对美国的社会生活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欧洲社区心理学的出现比北美晚10年,英国于1976年和1986年相继出版了Bender M.的《社区心理学》和Koch H.的《社区临床心理学》,1991年创办了《社区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报》[8]。在拉丁美洲,1975年波多黎各大学心理学系最早开设了名为社区心理学的课程,80年代之后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的社区心理学不断得到发展[9]。

社区心理学的学科概况

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区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与社区、社会的关系,关心的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理解,社区心理学家致力于应用基于这种理解的知识来改善和增进人的生活质量,目的是理解人和帮助人。社区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科学之一,又是一种助人的职业,社区心理学是力图在人们的真实背景和社会系统中理解和帮助人的学科及其实践。社区心理学的对象是人与社会背景的交界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格式塔,是情境人[10]。为了理解个体、社区和社会的联系,社区心理学进行了生态学水平分析。

社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社区心理学服务和干预的重心是增进个人和社区现有的心理防御力,发展和提高人们的能力而不是治疗人们的病理和缺陷。以预防和早期干预为重点,可以大大减少要求给予心理及药物治疗的人数。因此,社区心理学家的工作应该聚焦于一级预防(预防心理问题出现)和二级预防(在心理症状的早期阶段进行干预),而不是三级预防(对官能障碍的治疗等)[11]。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观是社区心理学家十分认同的观点。社区心理学者十分认同Lewin的行为公式B=f(P,E),即为人的行为是个人、环境及其相互作用的函数。西方心理学普遍存在着重视P成分而轻视E 成分的现象[12]。社区心理学主张把人的心理和行为与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系统联系起来,认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力图消除个人主义的偏差[13]。社区心理学认为人们与他们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多数是带有回报性的,人们与所处的环境之间构成了一种整体的、不可分割的、双向的影响。

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区心理学与其他学科、非专业人员的合作态度,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14]参与观测法,指研究者“加入”社区,假设内部和外部视角,和成员一起生活、工作;个体定性访谈法,是以合作方法、开放式问题来消除参与者语言和经验的影响,集中于小样本研究;社区个案研究法,是一段时间研究单个组织或社区的方法;定量观测法,是从大样本中进行标准数据的测量和统计分析;随机区组实验法,则是通过控制组和标准化进行的社会革新[15]。

社区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社区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的关系。社区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的学科,不能将其视为临床心理学的一个发展领域,甚至是一个分支。二者既区别,又联系。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社区心理学强调社区环境和系统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而临床心理学强调对个体疾病的诊断、咨询与治疗。②社区心理学注重问题行为或心理失调的事先预防,带有主动性;而临床心理学注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事后治疗,具有被动性。③社区心理学重视人的潜能,鼓励个体参与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案中,专家和居民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而临床心理学把治疗焦点放在个体的缺陷上,忽视个体的潜能,专家与病患是医患关系。④社区心理学干预工作通常是由非心理学工作者或非专业工作者来完成;而临床心理学干预工作通常是由取得资格认定的临床心理学专家来完成。⑤社区心理学的研究以多重层面展开,强调跨学科间的合作;临床心理学虽然也强调多学科合作模式,但仅限于重视并综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⑥社区心理学把基于社区合作的行动研究视为自己的活力所在;而临床心理学把临床实践看作本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社区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存在着很多交叉和融合,两者都关注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许多共同的研究主题,在定量研究方法上也存在较多的交叉。

社区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二者在以下方面存在区别:①在研究方法上,社区心理学把基于社区合作的行动研究视为自己的活力所在;社会心理学虽然也涉及行动研究,但它在发展历程中主要采用实验法。②社区心理学把预防问题行为、促进社会能力作为自己的研究主线,其应用与服务色彩较浓;社会心理学虽然也涉及心理学原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但主要偏重一般原理和规律的探讨。③社区心理学注重从中观层次来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问题及其机制;社会心理学虽然理想目标是从宏观层次来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问题及其机制,但从其发展历史来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放大了的个体心理学”。④社区心理学同临床心理学中的心理健康服务存在较多交叉;社会心理学同社会学中的人际交往、社会变迁等领域存在较多交叉。社区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也是密切联系的。二者都关注人的社会能力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问题,注重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另外,两者都十分重视本土化问题,因为两者都依附于具体国别的社会文化传统,都是为了处理及解释具体国别的社会问题和促进公民的健康发展[16]。

社区心理学有其可取之处:社区心理学试图克服西方心理学的个体主义的偏差,有意将个人还原到社会生活情境之中,主张情境人的理论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与他的背景和系统是不能够分离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基本观点是符合实际的。社区心理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社区心理学带有西方主流价值观的烙印,他们主张的情境人、人与环境的互动理论等仍然是以个体为本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忽视或者是有意回避社会政治、经济等系统。

西方的心理健康系统经历了由专业医疗机构到社区咨询和治疗机构的转变,强调预防和培养人的适应能力。在社区建设中强调公民参与,社区构建和授权,强调理解和尊重人的多样性,倡导建设生态化的社区。这些理念对于中国心理健康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建设新型和谐社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心理学都有深刻的意义和重大的价值。社区心理学的参与观测,个体定性访谈等研究方法极大丰富了社区研究的方法,为客观、真实、有效的进行社区干预和预防,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和胜任能力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在吸收和借鉴国外社区心理学的理念、方法的基础上,挖掘我国的文化传统,研究和发展出适应中国社区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丰富我国的心理学理论研究,同时为社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 3、16 刘盛敏,陈永胜.西方社区心理学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5):16-22.

4 冯增俊.美国社区心理学概述[J].心理学动态,1989,2:45-55.

5 Bennett S.,et Psychology: A report of the Boston Conference on 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sts for Community Mental : Boston University Press,1966.

6 Duffy .社区心理学[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7 Dalton psychology: Linking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y[M].Belmont: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2001.

8 佐斌.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及述评[J].心理学动态,2001,9(1):71-76.

9 Montero Lives:Community Psychology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96,24(5):589-605.

10 Orford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J].Chichester:Wiley,1992.

11 Glenwick Psychology Perspectives on Delinquency[J].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1988,15(3):276-285.

12 Tuner J.,Oakes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al identity concept for social psychology with reference to individualism,interactionism and social influence[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86,25:237-25.

13 Heller Return to Community[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9,(17):1-16.

14 Kenneth Psychology at the Crossroads:Prospects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J].Am J Community Psychol (2006) 38:9-21.

15 王广新.西方现代社区心理学述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90-9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学相关研究论文

优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被老师和家长所忽视,但并不表示他们没有心理问题,事实上,优秀大学生也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因此,对探究优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寻找解决优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及教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全文如下:

【摘 要】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所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剧增,与此同时会产生不同的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更会在这种压力下出现诸多的心理问题,所以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解决心理问题成了一个至关紧要的话题。

【关键词】大 学生;心理健康;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一学业问题。迈入大学校门,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环境、同学、老师……如何迅速的融入环境、结交新的朋友、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给自己重新定位,就成了每一个大一新生必须面对的难题。没有了中学时代老师的督促,没有了父母陪身边的呵护,也没有了高考前夕的紧张氛围,一切都显得那么孤单。所以直接导致许多大一新生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奋斗目标,整天浑噩度日,荒废大好青春。因此,就要求每一位同学面对现实,迎接挑战,用最精神的一面赢在大学的起跑线上。

二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在活动中长期培养、形成的技能。高中时期,地域相对封闭,人际交往的圈子相对较小,交往物件简单、多为熟悉的同学等;进入大学,同学们都来自四面八方,地域的差异造成交往物件的文化背景、家庭教育方式、兴趣特长和人生价值观等的不同。现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各方面的过多关注,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缺少集体意识、较为敏感的人格特征,他们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却渴望获得一份纯洁的友谊,总把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缺乏自信,甚至有些自卑。所以在遇到人际摩擦、冲突时,因缺乏经验而显得无所适从,处理不当就有可能破坏与人的正常关系,严重时更会走向极端,造成无法弥补的错误。

三情绪问题。第一,自卑心理。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当听到背后有人笑或低声议论什么时,你会觉得他她们是在议论自己吗?自卑者往往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引起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有: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第二,孤独心理。孤独者缺乏与人的交流,会有一些怪异的行为举止,经常沉默不语,兴趣爱好比较少。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产生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家是孩子成长的温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一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家庭德育是完善孩子人格的根本,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孩子世界观的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正确的教育态度、合理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塑造、个性的形成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父母还应保持教育理念基本一致,避免双方教育方式方法的激烈冲突。如果父母双方的教育理念、教育态度差别太大,就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很容易养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作风,极不利于孩子良好品行的培养形成。

二社会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局势瞬息万变,世界格局重新形成,给我国带来了新的挑战。随之改变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主人,要能在钜变之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调整心态,面对挑战,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环境因素。环境的变化可引起心理的不适。大学之前,老师、父母对生活的干预较大,没有形成较强的独立性;进入大学,远离父母,许多事需要自己做主,但因前期没有独立生活过,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所以在获得久违的自由时另一方面有患得患失,容易对新生活产生迷茫。虽然大学生渴望独立,但当真正独立生活的时候,又表现的像个小孩子,不知如何处理问题,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大学与中学的课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课程难度的加大、教学方式的改变,容易使许多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出现心理负担。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做好心理咨询和辅导。高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通过电话、网路、谈话等不同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加强对新生、应届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尽快交给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要不排挤、不排斥,防止心理健康问题反复。

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高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路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努力开办网上心理健康栏目,经常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对于《意见》的要求,高校应着力做好,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

三主动和家人保持沟通。家是心灵的港湾。也只有在家里,人才能放下戒备,敞开心扉。所以家长或监护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展开中要给予大力支援,确保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进入大学,大多数同学远离父母,往往几个月才能见上一面。因此,家长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学校也要利用资料、个别交流或家长学校机会,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长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和行为影响孩子。

四自己主动调控 。除家庭、学校帮助协调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还应该主动适应调解,如:倾诉、宣泄、转移等。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途径,减轻压力;积极参加校内各种社团活动;敞开心扉走出去,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友谊;正确看待恋爱问题等。

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配合共同关注的。大学生个人也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塑造健康的人格,书写美丽的人生。

心理危机与应对策略的研究论文

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成因及干预研究论文

大四毕业生面临着社会、学校以及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学习与就业压力的冲突,观念更新与价值多元的碰撞,社会交往与交往障碍的并存等,这些都导致了大四毕业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本文从个体和环境两个方面出发,针对大四毕业生分析其产生心理危机的诱因、主要表现形式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合理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为构建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学教育危机干预体系奠定基础。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和创新群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希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希望与失望、机遇与挑战、压力与动力同在,使得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呈上升趋势,因其心理危机得不到恰当有效的处理最终恶化至极端事件,不仅危及学生的健康及生命,而且影响到家庭、校园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1]。因此,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工作的研究,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安全,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对于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维护校园及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本文从个体和环境两个方面出发,对大四毕业生产生心理危机的诱因、主要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剖析,并提出合理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为构建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奠定基础。

一、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特征分析

据资料统计,我国大四毕业生自杀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作为一代骄子的大四毕业生,经过大学前三年的学习和锻炼,知识才华也得到了一定的积累,即将成为为社会释放能量的蓓蕾,却一个个未放先落,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家庭的不幸和创伤,也是社会的重大损失。造成这些悲哀和不幸的罪魁祸首是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危机。大四毕业生面临的社会竞争及初步接触社会的不适应等显著高于其他低年级大学生,一旦形成心理危机,表现出的各种行为以及随之带来的后果则无法挽回。

大四毕业生往往在遭遇严重的心理危机时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和应对,这些危机往往是突发地、出乎人们的预期出现的,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就会给社会、学校、家庭带来沉重的损失[2]。

大学生的年龄阶段通常是在青春期的末期和青年期的初期,理性及自我调节能力逐年上升[3]。此阶段的个体生理发育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人一样处理问题,同时心理发育的不成熟和滞后的社会成熟感使他们内心时刻体验着理想期望与现实结果的强烈落差带来的挫折感[4]。这种挫折感尤其在大四毕业生中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因为他们面临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多重期望,这种期望需要他们用一个完美的毕业去向作为答案,而这与现实的残酷与自身能力的不足形成强烈的冲突。其次,大四毕业生对于社会的自我意识还在逐渐形成过程中,对周围人的评价异乎寻常的关注和在意[5]。

在整个大学期间,大四学生又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情境中,既要忙于完成学业,又要忙于提升求职能力,加之来自亲情、友情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使得大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几乎跌至大学生涯的低谷,严重者出现心理危机,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和缓解,危机就会导致大四毕业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以及引起校园和社会的混乱。综上所述,大四毕业生的心理危机体现出突发性、紧急性、集中性和痛苦性等特征[5]。

二、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成因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竞争异常激烈。大四毕业生承受着社会、学校等各种因素的冲击,导致大四毕业生心理负荷急剧增加,形成原因如下。

(一)社会竞争加剧对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激化

大学生在中学时代一切以高考为最终目标,在强大的应试指挥棒驱动下,学生一切精力都为高考而调动,其他事宜根本无暇顾及。而在大学阶段尤其是在大四阶段竞争升级,大四毕业生为了在求职中胜出,不得不在大学学习的方方面面提升自已的“筹码”——考证热,英语、计算机过级热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心态。而这些“筹码”往往在自己的大学学习阶段难以达到自己的目标,使得大四毕业生在择业就业中将这种竞争演绎到白热化水平,加剧了大四毕业生的心理危机。除此之外,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严苛,要求掌握的各种技能也越来越多,面临的择业就业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6]。在沉重的就业压力下,大四毕业生要面对的是实习、毕业、就业等诸多关系人生规划的重大事件,在这些关键过程中他们要负载自我期待、成长焦虑、情感的困惑等各种思想负担,而心理发展不成熟使他们还不能靠自身的心理能力解决压力。这种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累积的结果最终以心理疾患、行为问题、躯体疾病等形式爆发出来[7,8]。

(二)家庭给大四毕业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

大四毕业生经历了考上大学的喜悦、进入大学初始阶段的迷茫、逐渐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大学专业知识学习和自身能力提高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他们及他们的家庭都付出了很多。而在此之前,诸多因素已经影响了大学生的性格和感知等方面的能力,也对大四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影响。首先,家庭经济能力的影响。如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需承担较多的学费和生活费,对于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往往交往退缩;在择业就业时更是自信心不足。其次,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简单粗暴式和溺爱式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存在严重缺陷,这也会导致其产生心理危机。再次,家庭对于子女的期望过高,而在大四毕业找工作时并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这加剧了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集中爆发。

(三)自身个性对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

存在心理积郁的大四毕业生往往都有些内向,也存在着不同的极端心理,如自卑、自负、不平衡等。多数自卑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别人,从而产生消极情感。他们求职时,对社会充满了向往,但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自信心不足,否定自己而产生自卑心理[9]。而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好、能力强或是名校学生,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优于他人,产生了极端自负心理。这些都导致了部分大四毕业生的不平衡心理,使一些毕业生在遇到挫折时很自然地产生了不满和不平衡感,进而造成严重的心理危机。

三、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分析

针对当前大四学生存在的心理危机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大四毕业生”为本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以期能有效防治大四毕业生面临的心理危机。

(一)加强心理保健意识的培养,建立面对挫折和压力的乐观理性心态

长期以来,从小学到大学对学生的培养上,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数时候对学生都是只强调其学习成绩的优秀,而对学生学习、生活中面对的挫折缺乏一个理性的指导和教育。因此,在指导大四毕业生时,必须要迅速建立面对挫折和压力的乐观理性心态,培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将压力变为动力,在逆境中把握时机,理性分析失败的原因、竞争中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等方面的能力。此外,在对大四毕业生进行指导时要加强对其心理保健意识的培养,有意识地培养其通过有意志的努力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坚定其在做自己认为是很重要且正确的决定或事情的决心[10,11]。另外,在指导过程中,要让大四毕业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准自己在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中的定位,要让大四毕业生一定要学会容忍,培养坚忍的毅力,用积极进取的心态取代消极思想意识,建立面对挫折和压力的乐观理性心态。

(二)加强大四毕业生与社会的交往,提高摆脱孤独感的能力

在指导大四毕业生时,要正确的引导大四毕业生与社会的交往,提高摆脱孤独感的能力。往往有一定心理危机的大四毕业生都具有强烈的孤独感,从而增加其与社会和他人的疏离与隔膜,而这种疏离与隔膜又会增加其孤独感,导致个人心态失常。而当今社会随着交通工具智能化以及交往的网络化,大多数毕业生在现实的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体验到了孤独的痛苦[12]。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孤独感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通病。因此,在与大四毕业生的沟通和培训过程中,要指导其通过基本社交技能的训练,克服自卑,多与外界交流,“忘我”地与人交往,使其走出孤独的恶性循环。

多数有心理危机的大四毕业生都会感到自卑,不敢与他人相处,从而造成自身孤独。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建议孤独感明显的大学生,当他感到孤独时,可利用现有的通讯工具,如用手机给自已好久没联系的朋友打打电话,利用网络,QQ或微信与朋友聊聊天,交流或释放一下自已的感情,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去。其次,培养大四毕业生“忘我”地与人交往的习惯。与人们相处时感到的孤独,有时会超过一个人独处时的十倍。因此,在教导他们与他人相处时,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境下,都要做到“忘我”,并设法为他人做点什么,让他们懂得温暖别人的同时,也学会温暖自己。此外,真正的教会他们懂得享受大自然。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充满了乐趣。要让他们能够充分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之处,就会消除孤独,如遇到挫折但又不愿与别人倾诉时,可跑到空旷的田野、海边或江边大声叫喊,将内心的痛苦释放出来,在自然的清风吹拂下使心情更加开朗[13]。

(三)建立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在高校建立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对引导大学生认识心理危机,处理心理危机和防止心理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明确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多元主体的分工和职责,能够有效协同各教育主体,解决心理危机中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达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高目标[13]。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预测危机、防范危机和处理危机的职能,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合理利用自己前几年学习或锻炼获得的优势,帮助大四毕业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心理危机干预系统致力于防止危机的形成和爆发,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14]。因此,需要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员,加强心理咨询辅导机构的建设,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才能有效地帮助大四毕业生减轻心理压力,教育和引导他们应对心理危机,使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真正进入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议事日程。

穿越郭敬明——独一代的想像森林》是近来读到的好书之一,作者以青年写手郭敬明为表面范例,以郭的广大粉丝为研究个案,充分解析八十后的成长历程,心理状况以及精神状态等等一些重要问题。作者在书中对八十后的一些心理问题作了一定整合,以理性的眼光探寻八十后心理现状一致性的社会原因,并予一定的论解读。 这本书给我很多启示,身为八十后的我,读这本书能更清晰看见八十后作为问题一代的现状。 一.偶像的失落 八十后普遍的缺乏信仰,如果要做个调查的话,我想结果另人瞠目。 八十后成长在开放的社会,物资的化的社会对传统价值,传统观念,传统思维模式的颠覆是空前的。八十后之前的前辈在此过程中遭受迷失,以及对新价值的建立的失败是可耻的。前辈们长期在贫穷中忍受过久,开放的社会带来了物质的强烈追逐。于是我们看见爆发户国民性格的遗露,丧失了社会转型期新价值的建筑,更谈不上精神信仰的传输,个人风范树立。 八十后生存环境的如此不堪,偶像的跌落导致的是八十后仰视的丧失,进而是精神的迷惘,信仰的暧昧。 你觉得你的信仰是什么呢? 二.概念的模糊 郭敬明与庄羽事件背后说明的是八十后的对概念的模糊。八十后的成长的精神资源是什么?回顾一下,漫画,游戏,武侠,奇幻文学这些文化品的各个之间长期的雷同性,相像性致使创造力的丧失,长期熏染其间的八十后对其产生了心理的认同,并逐渐普遍的丧失了思维的创造力与想像力。 对雷同性与创造性的模糊,加快了想像力的丧失。作者在书中对郭敬明的《幻城》“小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天马行空的想像力”的观点做了质疑,并予以从八十后到大学教授,以至全社会对想像力概念模糊的解释。 作者认为,想象力包含着两个方面:想象与力。“想象”思维的遨游,“力”是对人固有认识与情感的突破。想像力的产生是“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以及艺术的审美”,“是一种需要融合创造在内的独特的个人创造”。 快餐化的特点是神化的流速,在这种过程中,大量本质雷同的文化品以异样包装凸现视野。郭敬明的《幻城》对日本漫画的模仿,《梦里花落知多少》对庄羽的模仿(姑且这么说),使读者欣喜,但对其创造性的审视是盲目甚至是麻木的。快餐文化的环境下的人们对创造概念和模仿(抄袭)概念的定义已偷偷的完成了移花接木。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了广大的八十后,对郭敬明抄袭事件否认的据“理”力争的激烈愤词了。 三.孩子的暴力 八十后都在说着“孩子”“纯洁”“拒绝长大”,因为长大意味着肮脏。作者书中对其终极原因归结为大人的失范。然而八十后的孩子在思想上的幼稚,智慧上的低弱又让感到危险。 八十后是普遍的独生子女,养尊处优的家庭环境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主义,也即自私性——对我的宽容,对别人的苛刻。 作者书中指出了刘嘉俊撰文批评郭,以及郭的粉丝对庄羽的漫骂事件。在刘嘉俊撰文批评郭的事件中,郭的度的表现出对刘嘉俊文字及个人能力的否定,然而郭曾经说过“任何人都可写小说”的观念,这是文学平民化的观念。前后的矛盾是自我主义的弘扬。在郭的粉丝对庄羽的漫骂中,换位思考意识的缺乏同样是自我主义的表现。 在郭的粉丝漫骂庄羽的过程中,类于“应该给那个女人泼硫酸”的帖子和恶毒激词,反映出的是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孩子”的八十后的邪恶与劣根性。我想起文革的那些自称为“不懂事”的青春少年的行径的恶毒,如果没有法律的话,是不是要重现历史的荒谬与丑陋呢?或者说是埋藏的国人的丑陋的破土? 劣根性的沿袭是八十后唯一的传统,并且无所察觉。 我们谈到暴力不仅仅是形体上硬暴力,还有精神上的软暴力。个人意识即尊重每一个人)的缺乏,自我主义(自私主义)的膨胀,换位意识的拒绝,对别人是冷漠的暴力打击。八十后的这种暴力可以袭击任何一个人,并且永不忏悔,因为我是“纯洁”的“孩子”。 以上我说了三点问题,是《穿越郭敬明——独一代的想像森林》给我的重要启示与思考。作者在书中解说了关于八十后很多问题和弊病,比如郭敬明文字惹得八十后共鸣的原因,全名模仿的原因,思维方式混乱道德意识淡漠等等一系列的值得关注的问题。 这本书是国内首次把八十后“独一代”视为群体来考察,思量,批评。读这本书我感到共鸣与沉重。我希望每一位八十后都去读读这本书,对八十后是观照与思考,对自己也是审视与警惕。

给我你的邮箱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摘要: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因为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也越来越多,如何应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已是各大高校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探索和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一些具体措施。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对象;干预措施据2006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有16%~有心理障碍,主要以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为主。这些年,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引起的极端事情越来较多,如因心理问题而自杀的的事件在大学里已屡见不鲜,学生凶杀案件也越来越多。种种现象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做好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当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这个时候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8到22岁之间,正在由青春期向成熟期过渡,这个年龄生理上已经成熟,但心理上却没有成熟,很多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差,由于大学的学习、生活和高中的学习、生活又有很大的不同,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的生活,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失眠、焦虑、人际关系不良等。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方面的问题由于大学的教学方式、学习环境和高中截然不同,学生刚从高中升入大学,很多同学刚开始的时候都不太适应,同学们已经适应了高中时老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在高中时,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要完成多少的任务等都是老师安排好的,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行了。而大学却不一样,老师主要是采用启发性教学,主要是靠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方式很多学生开始都不能够适应,不知道该做什么,自学能力很差,加上大学的学习环境宽松,自由安排时间较多,部分同学一时松懈,出现逃课、沉迷网络等现象,平日没有认真学习,得过且过,等到考试的时候就开始紧张了,出现考试恐惧综合症等心理问题,甚至有些学生因为挂科而跳楼自杀。2、生活方面的问题与高中不同,大学的同学可能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刚开始都会有些不适应,语言、信仰、习惯、饮食等各方面也都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在家里娇生惯养,不懂人情世故,不能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不能够和同学友好相处,于是脱离群体,出现焦虑、悲观、抑郁等心理问题。3、情感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正处在情感的萌芽阶段,这个时候,一方面,他们渴望爱情,异性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和神秘感,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对爱情的认识,往往追求的是浪漫、刺激,他们对爱情有很高的期望,动不动就是海誓山盟、海枯石烂,一部分同学还发生了性行为,相处长久之后,感情破裂之时,由于不能接受分手的现实,很多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因情自杀已经成为大学生自杀最主要的原因之一。4、家庭问题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家庭经济问题,一个是家庭关系问题。家庭经济问题可以直接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压抑等心理问题。家庭关系不良也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现代的大学生个性张扬,叛逆心理很强,很多学生不能理解父母的一些想法和要求,不能处理好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家庭关系紧张。5、躯体疾病问题当学生出现一些躯体疾病时,往往会导致学生的不安和焦虑,尤其是当出现一些疑难杂症、生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对自我形象、自尊、就业影响较大的疾病时,学生一般都无法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又不敢说出来,害怕老师和同学知道,心理负担极大。6、就业压力问题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和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就业无疑是现在的大学生最担忧的问题。很多学生担心毕业找不到工作,由于忧虑出现厌学情绪,有些同学刚进入大学就开始担心毕业后的工作问题,这些都会使他们产生焦虑的心理,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指的是通过排查和日常生活观察发现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出现伤害自己或别人行为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都会有一段时间的异常表现,比如说情绪、生活习惯、言语等方面,对存在有以下现象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重点对象处理:生活习惯反常,情绪低落,抑郁,独行、不予同学交往者;有出现失恋、躯体疾病、考试失败、经济危机、家庭变故等遭受其他重大事故者;有在网络日记、QQ空间等有暴露自杀念头或报复他们意图者;亲人、朋友中有过自杀情况者;有明显的人格缺陷和精神障碍者;长期睡眠障碍,不修边幅,精神颓废者;总是对自己不满意,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者。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措施1、加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片面、错误的认识、认知方法和观念是导致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现在的大学生年龄大部分集中在18到22岁之间,在这个年龄阶段,人生观、价值观等还不是很成熟,而且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应有意的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认知方法,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活。2、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增强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学校应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专业讲座、校报、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形式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学生对心理危机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心理危机,当自己或者是身边的同学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发现,并主动的寻求心理咨询帮助。3、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建立动态的学生心理档案在新生入学时做好第一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划分,这样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和措施。4、建立校、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危机干预体系要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必须构建校、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形成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为中心,各院系分别建立第二级心理咨询站,各班级分别建立心理问题反馈小组。学生处、心理咨询室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中心,全面负责和领导全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督促和调配各相关部门协同合作,认真履行职责;根据各系反馈的信息,对于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给予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对于无法缓解的应及时转介。各院、系为二级中心,由系领导、辅导员等非专业的人员组成,主要负责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初步干预,对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上报给一级干预中心。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积极探索和研究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方式、方法,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需要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协作和共同努力。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我深切的感受到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沉重性,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够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援助,共同努力,帮助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参考文献1 王丽霞.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09)2 潘伟,汪姗.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理论观察,2010,(2)3 吴颖新.建立大学生危机干预体系的意义及措施[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第9卷第3期4 高淑艳.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1)5 文美荣. 浅析高校心理危机干预预系统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

心理学对策研究论文

优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被老师和家长所忽视,但并不表示他们没有心理问题,事实上,优秀大学生也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因此,对探究优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寻找解决优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及教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全文如下:

【摘 要】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所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剧增,与此同时会产生不同的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更会在这种压力下出现诸多的心理问题,所以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解决心理问题成了一个至关紧要的话题。

【关键词】大 学生;心理健康;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一学业问题。迈入大学校门,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环境、同学、老师……如何迅速的融入环境、结交新的朋友、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给自己重新定位,就成了每一个大一新生必须面对的难题。没有了中学时代老师的督促,没有了父母陪身边的呵护,也没有了高考前夕的紧张氛围,一切都显得那么孤单。所以直接导致许多大一新生没有学习动力,缺乏奋斗目标,整天浑噩度日,荒废大好青春。因此,就要求每一位同学面对现实,迎接挑战,用最精神的一面赢在大学的起跑线上。

二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在活动中长期培养、形成的技能。高中时期,地域相对封闭,人际交往的圈子相对较小,交往物件简单、多为熟悉的同学等;进入大学,同学们都来自四面八方,地域的差异造成交往物件的文化背景、家庭教育方式、兴趣特长和人生价值观等的不同。现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各方面的过多关注,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缺少集体意识、较为敏感的人格特征,他们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却渴望获得一份纯洁的友谊,总把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缺乏自信,甚至有些自卑。所以在遇到人际摩擦、冲突时,因缺乏经验而显得无所适从,处理不当就有可能破坏与人的正常关系,严重时更会走向极端,造成无法弥补的错误。

三情绪问题。第一,自卑心理。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当听到背后有人笑或低声议论什么时,你会觉得他她们是在议论自己吗?自卑者往往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引起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有: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第二,孤独心理。孤独者缺乏与人的交流,会有一些怪异的行为举止,经常沉默不语,兴趣爱好比较少。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产生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家是孩子成长的温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一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家庭德育是完善孩子人格的根本,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孩子世界观的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正确的教育态度、合理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的塑造、个性的形成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父母还应保持教育理念基本一致,避免双方教育方式方法的激烈冲突。如果父母双方的教育理念、教育态度差别太大,就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很容易养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作风,极不利于孩子良好品行的培养形成。

二社会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局势瞬息万变,世界格局重新形成,给我国带来了新的挑战。随之改变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大学生作为新世纪的主人,要能在钜变之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调整心态,面对挑战,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环境因素。环境的变化可引起心理的不适。大学之前,老师、父母对生活的干预较大,没有形成较强的独立性;进入大学,远离父母,许多事需要自己做主,但因前期没有独立生活过,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所以在获得久违的自由时另一方面有患得患失,容易对新生活产生迷茫。虽然大学生渴望独立,但当真正独立生活的时候,又表现的像个小孩子,不知如何处理问题,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大学与中学的课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课程难度的加大、教学方式的改变,容易使许多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出现心理负担。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做好心理咨询和辅导。高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通过电话、网路、谈话等不同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加强对新生、应届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尽快交给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要不排挤、不排斥,防止心理健康问题反复。

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高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路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努力开办网上心理健康栏目,经常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对于《意见》的要求,高校应着力做好,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

三主动和家人保持沟通。家是心灵的港湾。也只有在家里,人才能放下戒备,敞开心扉。所以家长或监护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展开中要给予大力支援,确保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进入大学,大多数同学远离父母,往往几个月才能见上一面。因此,家长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学校也要利用资料、个别交流或家长学校机会,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长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和行为影响孩子。

四自己主动调控 。除家庭、学校帮助协调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还应该主动适应调解,如:倾诉、宣泄、转移等。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途径,减轻压力;积极参加校内各种社团活动;敞开心扉走出去,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友谊;正确看待恋爱问题等。

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配合共同关注的。大学生个人也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塑造健康的人格,书写美丽的人生。

我国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是自上世纪末研究和开展的,但时至今日仍实效不足,大部分学校并未将大学生挫折教育作为一个系统的必要的工程去实施,以致不少悲剧连连发生。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挫折及对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挫折教育论》

[摘 要] 我国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是自上世纪末研究和开展的,但时至今日仍实效不足,大部分学校并未将大学生挫折教育作为一个系统的必要的工程去实施,以致不少因大学生无法正面应对挫折而导致的悲剧连连发生。当今社会竞争愈发激烈,社会矛盾更加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等诸多因素都给涉世未深的“90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挫败感。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是改善当前“90后”大学生普遍心理素质较低、耐挫能力差的迫切要求。在科学分析大学生挫败感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应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提出切实有效的策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抗逆力,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障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挫折教育;心理素质;干预对策;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5-072-2

一、含义的界定

挫折和挫折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实和心理现象,是个体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阻碍或干扰,使需要和动机无法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大学生挫折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在学习生活及人际等方面想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需求的过程中因情感、心理、行为等方面遭到阻碍或是干扰而导致形成的一种由烦恼、焦虑、困惑、迷茫等因素交织而成的一种负面的心理感受,此种心理感受有可能引发非正常思维或行为。

二、大学生挫折教育的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当代大学生自我实现的愿望不断提高,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同时他们正处于成年早期, 心理迅速走向成熟但又尚未完全成熟,往往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弱、耐挫折能力差的弱点,然而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人才的心理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据调查,在北京市的大学生中,约的学生感觉有强烈挫折感,约的学生受挫折感困扰而处于心理上亚健康的状态。他们大多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相对优裕的生活环境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使他们减少了面对困难与承受挫折的机会,以至于许多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较差。由于家庭的溺爱,使他们很少接触到社会实践,抵抗挫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因而容易产生脱离现实的虚幻想法,一旦遇到挫折,便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导致情绪恶化或厌世,严重者甚至走向轻生。2012年7月12日,甘肃农业大学17号公寓一女大学生因无法正确看待自己考试作弊被校方发现这一事件而跳楼自杀,终结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挫折是每个人必然遭遇的问题,大学生因生活、学习中的小挫折频频陷入情感危机状态进而产生自我毁灭行为警示着社会各方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已刻不容缓。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挫折教育日益被社会和广大家长接受和重视,并且成为教育界用心研究的课题,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其中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少之又少。

三、大学生挫折教育的重要意义

加强对“90后”的挫折教育既是我国素质教育新目标的必然要求,又是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历史重任,更是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高校学生工作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提供情绪宣泄的安全机制,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从而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环境,迎接挑战。

四、当代大学生挫折感成因分析

大学生产生挫折感不是单一因素引发的,而是多种主客观原因综合互动的结果,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客观原因主要包括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教育体制在学生挫折教育培养方面的欠缺,校方对学生挫折教育未给与足够重视,还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等都对大学生的心理挫折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二)主观原因主要包括来自学生自身智力、体力、外貌以及某些生理缺陷带来的限制。具体表现在:学业方面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人际关系障碍;青春期的恋爱困扰;生理缺陷及疾病原因;期望值过高,理想追求受阻;就业挫折;物质需求性挫折等。

五、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对策

针对以上对当代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原因的分析和总结,另外在参考当前各高校在大学生挫折教育方面的一些具体实施办法的基础之上,就高校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挫折感心理干预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教育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挫折观。一个人如果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上的事物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并能采取适当的态度和反应,做到冷静而稳妥地处理问题。同时也能心胸开阔、乐观地面对生活,从而锻炼了抵抗挫折的能力。要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培养挫折辩证观,挫折对人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挫折可以使人生丰富多彩,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和世界,大学生只有学会客观地分析挫折的原因,才能更好地了解自身及所处客观环境以及时调整个人努力的目标。

(二)教育大学生掌握一些应付挫折的具体方法。一是学会及时调整目标,当某一目标屡次无法达到时,可以考虑降低要求或采取其他方式。二是学会自我安慰, 挫折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遭遇挫折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事,我们不能在挫折面前全盘否定自己。三是学会转移注意力。经历挫折之后,通过短期内转移注意力,调节自我情绪,使心情得到放松,藉以减少精神痛苦,排遣烦闷。四是学会对亲人、朋友倾诉。遭受挫折后与亲人、朋友交谈,倾吐自己的不快,发泄自己的不满,一般情况下可以达到缓解自身压力,平衡自我心理的目的。

(三)学校应设立配备有高素质心理咨询指导人才的心理咨询室,开展热线咨询电话、心理咨询以及第二课堂活动。从新生入学起就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保密心理档案,对发现有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的同学要进行跟踪教育并建立预警机制。定期开展挫折教育讲座,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让挫折教育作为工作常态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始终。

(四)发挥榜样的作用。高校可以将社会上勇敢战胜挫折的典型人、事,作为榜样,融于校园文化中,激励学生向榜样看齐;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励志类影视作品,陶冶性情、寓教于乐。

(五)提供情绪宣泄的安全机制,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排解力。一个人处在受挫情境之中时往往会出现紧张的情绪反应,而这种紧张的情绪如果不能适时地宣泄出来,就可能被“累积”而导致病态心理乃至攻击行为的发生。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多与受挫者进行心理交流,采取个别谈话、意见箱等方式,给受挫者提供各种抒发受挫情绪的场所和机会,让他们自由地、毫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和优虑,把不满的情绪全部宜泄出来,以达到内心的平衡。

(六)创设良好的群体环境,减轻大学生心理压力。大学生所在群体的人际关系以及环境氛围同其遭受挫折后,到底是战胜挫折、积极进取,还是畏缩不前、消极退却有很大关系。充满温暖、互相关心、爱护、体贴和帮助的群体氛围,会使受挫折从中获得战胜挫折的力量;而相互疏远、冷漠的群体氛围,则会降低受挫者战胜挫折的勇气。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为受挫者创设一个良好的群体环境,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对于家庭比较贫困的大学生,要启动校园“爱心工程”,建立贫困生奖、贷、助、勤、免制度,鼓足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建立班级“一帮一”互助小组,不让其在学习上掉队;特别对于心理有障碍的同学,教师要有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多和他们谈心、交流,鼓励其参加校园文体活动,帮助其克服孤僻、离群的心理,使他们在活动中意志得到磨练、情感得到升华。

(七)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挫折的容忍力受到人的生理条件、遭受挫折的经验以及个人对挫折的思想准备的影响。磨炼大学生意志,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提高大学生挫折容忍力的重要途径。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参加青年志愿活动、暑期“三下乡”等活动,使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民情,接受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和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教育。鼓励学生以义务的身份到社区医院、老人院、孤儿院、福利中心、收容所提供服务,奉献爱心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发现个人价值的内容和体现方式,完善自身社会性人格和心理机制,增强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自己的挫折容忍力、情绪调适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

(八)获得战胜挫折的经验。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不免遭遇到一些小困难,一方面学校及家庭应形成教育合力,灌输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观念,培养学生凡事不过分依赖他人的好习惯,给与学生足够的信赖,摒弃以往事事包办的惯例,仅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让学生学会自己走出困境,获得战胜挫折的成就感。

(九)重视就业指导。当代大学生固有的优越感较强烈,不乏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一方面高校应切实了解就业形势,在学生尚未毕业之前,多联系一些社会就业服务机构开展讲座,为在校大学生分析当前就业形势,给予就业建议,让学生对自身有个准确的定位。另一方面学生应重视实践、实习环节,高校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严格完成实习工作任务,为大学生顺利步入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十)高校应在全校课程平台上专门开设挫折教育课程。可以将挫折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单独分离出来,让学生更全面更系统地掌握挫折的基本知识、产生原因、应对办法,提高学生的抗挫折意识,增强学生应对挫折的自觉性。课程应本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元灵活的授课方式,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各种遭遇挫折的情境,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室外课堂或者野外生存训练,磨练学生的意志力和奋斗精神,培养他们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

(十一)组织学生学习如何正确应对突发的自然灾害和意外的危险状况。学校可模拟地震、海啸、泥石流、龙卷风等自然灾害突发的情境,教育学生在灾难来临时如何冷静理性地应对,求得生存。学校应教会学生如何在发生火灾、遭遇歹徒等意外状况中更好地确保自身安全,让学生在逆境中勇于面对挫折、挑战挫折。

(十二)号召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学校可以在夏、冬季节举办马拉松比赛,使参赛学生能在相对恶劣的天气状况下,勇于挑战自我,发现自我,使之身心得到锻炼,增强竞争和拼搏意识。学校可成立徒步旅行协会、山地自行车协会和攀岩协会等大学生感兴趣的与运动相关的协会,使学生在运动中磨练心智,发现潜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而言之,大学生挫折教育根本上要依靠大学生自觉提高抗挫能力,同时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形成教育合力去完成,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高校应发挥主力作用,同时家庭、社会应给与足够的配合和支持,切实提高大学生耐挫能力,保障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庆梅.90后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

[2]由雪莲,曲长旭,焦建亭. 大学生心理挫折感根源分析及解决途径调查研究[J].青年探索,2011,(04).

作者简介:李清怡(1991-)女,汉族,甘肃庆阳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秘教育系,研究方向:文秘教育。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心理挫折及对策论文

心理学有许多分支,每一分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心理现象。但是,任何一个分支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心理和心理现象的总的看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学相关研究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社区心理学研究综述》

摘 要:社区心理学是西方应用心理学领域新兴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本文分析社区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介绍社区心理学的学科概况。

关键词:社区心理学 诞生与发展 学科概况

AbstractCommunity psychology is a new important branch of western applied article analyses the for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psychology,and introduces the general viewpoint .

Key Wordscommunity psychology;formulation and development;general viewpoint

社区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应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社区是小于城市的一个区域,是社会的基本共同体或群体生活场所,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一个群体生活组织,它既包含着住宅、工厂、商店、街道,是居民的一个生活网络或生活系统,同时,它还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相互影响的文化群体概念。社区心理学研究社区背景中的个体,研究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1]。

社区心理学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社区的多重层面展开研究,强调社会系统和社区情境对人们的影响,以研究预防心理行为问题和促进社会能力的途径和措施为主要内容,并把重点放在探索和发掘个体和社区的力量及资源方面,其最终目标是促进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和幸福[2]。

社区心理学在国外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而在国内,有关社区心理学的研究仍然少见。文章从社区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学科概况等方面对社区心理学进行探讨。

社区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社区心理学是社会现实和科学发展的产物。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导致美国心理卫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兴起,从而为社区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实践的土壤。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临床心理学的预防思想和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观点为社区心理学提供了分析的框架[3]。

1964年,临床心理学界提出了三种不同预防水平的理论。第一级预防理论指通过调查研究,找出引起社区流行病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消除产生心理障碍的环境因素,使社区中心理不健康现象或精神疾患的发生率降低。第二级预防理论针对尚未出现任何症状但已经确认处于危险之中的群体的预防。例如,可以把个体撤离那种造成身心伤害的恐怖区域,也可以采取措施提高个体自身的免疫能力。第三级预防理论针对社区中有心理障碍的病人,力争缩短症状的持续期,并降低疾病的破坏性,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社会回归环境[4]。正是这种强调社区背景和群体治疗流行病的预防观点,在更好的水平上解决了一般医学和临床治疗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促进了社区心理学的诞生。

一般认为,社区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965年5月在Massachusetts的Swampscott市举行的社区心理学会议。在斯维姆斯哥特会议上,产生了创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社区心理学的呼声。社区心理学关注“在复杂的交互做作用过程中,连接个体行为和社会系统的心理学过程” [5]。第二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社区心理学分会(第27分会)。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开始出版《美国社区心理学报》和《社区心理学报》,各种教科书也相继问世[6]。

真正标志美国的社区心理学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独立地位的是1975年4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Austin市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会议将预防与促进、社会行动与公平、尊重多样性作为主题,并讨论了社区心理学家的培训模式,促进了社区心理学同社区心理卫生领域的分离,使社区心理学真正走向学科独立和特色化发展[7]。

1987年,美国心理学会把社区心理学分会的名称改为“社区研究与行动学会”(SCRA),使美国的社区心理学走向多学科合作并更加重视行动研究的新阶段。

目前,社区心理学作为一个在社区公共生活与民主决策中具有重要渗透力的应用学科,对美国的社会生活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欧洲社区心理学的出现比北美晚10年,英国于1976年和1986年相继出版了Bender M.的《社区心理学》和Koch H.的《社区临床心理学》,1991年创办了《社区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报》[8]。在拉丁美洲,1975年波多黎各大学心理学系最早开设了名为社区心理学的课程,80年代之后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的社区心理学不断得到发展[9]。

社区心理学的学科概况

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区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与社区、社会的关系,关心的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理解,社区心理学家致力于应用基于这种理解的知识来改善和增进人的生活质量,目的是理解人和帮助人。社区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科学之一,又是一种助人的职业,社区心理学是力图在人们的真实背景和社会系统中理解和帮助人的学科及其实践。社区心理学的对象是人与社会背景的交界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格式塔,是情境人[10]。为了理解个体、社区和社会的联系,社区心理学进行了生态学水平分析。

社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社区心理学服务和干预的重心是增进个人和社区现有的心理防御力,发展和提高人们的能力而不是治疗人们的病理和缺陷。以预防和早期干预为重点,可以大大减少要求给予心理及药物治疗的人数。因此,社区心理学家的工作应该聚焦于一级预防(预防心理问题出现)和二级预防(在心理症状的早期阶段进行干预),而不是三级预防(对官能障碍的治疗等)[11]。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观是社区心理学家十分认同的观点。社区心理学者十分认同Lewin的行为公式B=f(P,E),即为人的行为是个人、环境及其相互作用的函数。西方心理学普遍存在着重视P成分而轻视E 成分的现象[12]。社区心理学主张把人的心理和行为与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系统联系起来,认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力图消除个人主义的偏差[13]。社区心理学认为人们与他们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多数是带有回报性的,人们与所处的环境之间构成了一种整体的、不可分割的、双向的影响。

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区心理学与其他学科、非专业人员的合作态度,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14]参与观测法,指研究者“加入”社区,假设内部和外部视角,和成员一起生活、工作;个体定性访谈法,是以合作方法、开放式问题来消除参与者语言和经验的影响,集中于小样本研究;社区个案研究法,是一段时间研究单个组织或社区的方法;定量观测法,是从大样本中进行标准数据的测量和统计分析;随机区组实验法,则是通过控制组和标准化进行的社会革新[15]。

社区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社区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的关系。社区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的学科,不能将其视为临床心理学的一个发展领域,甚至是一个分支。二者既区别,又联系。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社区心理学强调社区环境和系统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而临床心理学强调对个体疾病的诊断、咨询与治疗。②社区心理学注重问题行为或心理失调的事先预防,带有主动性;而临床心理学注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事后治疗,具有被动性。③社区心理学重视人的潜能,鼓励个体参与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案中,专家和居民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而临床心理学把治疗焦点放在个体的缺陷上,忽视个体的潜能,专家与病患是医患关系。④社区心理学干预工作通常是由非心理学工作者或非专业工作者来完成;而临床心理学干预工作通常是由取得资格认定的临床心理学专家来完成。⑤社区心理学的研究以多重层面展开,强调跨学科间的合作;临床心理学虽然也强调多学科合作模式,但仅限于重视并综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⑥社区心理学把基于社区合作的行动研究视为自己的活力所在;而临床心理学把临床实践看作本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社区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存在着很多交叉和融合,两者都关注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许多共同的研究主题,在定量研究方法上也存在较多的交叉。

社区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二者在以下方面存在区别:①在研究方法上,社区心理学把基于社区合作的行动研究视为自己的活力所在;社会心理学虽然也涉及行动研究,但它在发展历程中主要采用实验法。②社区心理学把预防问题行为、促进社会能力作为自己的研究主线,其应用与服务色彩较浓;社会心理学虽然也涉及心理学原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但主要偏重一般原理和规律的探讨。③社区心理学注重从中观层次来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问题及其机制;社会心理学虽然理想目标是从宏观层次来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问题及其机制,但从其发展历史来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放大了的个体心理学”。④社区心理学同临床心理学中的心理健康服务存在较多交叉;社会心理学同社会学中的人际交往、社会变迁等领域存在较多交叉。社区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也是密切联系的。二者都关注人的社会能力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问题,注重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另外,两者都十分重视本土化问题,因为两者都依附于具体国别的社会文化传统,都是为了处理及解释具体国别的社会问题和促进公民的健康发展[16]。

社区心理学有其可取之处:社区心理学试图克服西方心理学的个体主义的偏差,有意将个人还原到社会生活情境之中,主张情境人的理论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与他的背景和系统是不能够分离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基本观点是符合实际的。社区心理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社区心理学带有西方主流价值观的烙印,他们主张的情境人、人与环境的互动理论等仍然是以个体为本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忽视或者是有意回避社会政治、经济等系统。

西方的心理健康系统经历了由专业医疗机构到社区咨询和治疗机构的转变,强调预防和培养人的适应能力。在社区建设中强调公民参与,社区构建和授权,强调理解和尊重人的多样性,倡导建设生态化的社区。这些理念对于中国心理健康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建设新型和谐社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心理学都有深刻的意义和重大的价值。社区心理学的参与观测,个体定性访谈等研究方法极大丰富了社区研究的方法,为客观、真实、有效的进行社区干预和预防,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和胜任能力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在吸收和借鉴国外社区心理学的理念、方法的基础上,挖掘我国的文化传统,研究和发展出适应中国社区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丰富我国的心理学理论研究,同时为社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 3、16 刘盛敏,陈永胜.西方社区心理学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5):16-22.

4 冯增俊.美国社区心理学概述[J].心理学动态,1989,2:45-55.

5 Bennett S.,et Psychology: A report of the Boston Conference on 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sts for Community Mental : Boston University Press,1966.

6 Duffy .社区心理学[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7 Dalton psychology: Linking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y[M].Belmont: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2001.

8 佐斌.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及述评[J].心理学动态,2001,9(1):71-76.

9 Montero Lives:Community Psychology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96,24(5):589-605.

10 Orford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J].Chichester:Wiley,1992.

11 Glenwick Psychology Perspectives on Delinquency[J].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1988,15(3):276-285.

12 Tuner J.,Oakes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al identity concept for social psychology with reference to individualism,interactionism and social influence[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86,25:237-25.

13 Heller Return to Community[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9,(17):1-16.

14 Kenneth Psychology at the Crossroads:Prospects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J].Am J Community Psychol (2006) 38:9-21.

15 王广新.西方现代社区心理学述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90-9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学相关研究论文

供应链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

挺好做的,能搬忙写

你如果真的不会写,那就可以参考下我的这些方向,也可以作为自己的论文研究与分析,都行。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合作,会因为信息不对称、信息扭曲、市场不确定性以及其它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的变化,而导致各种风险的存在。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企业都能从合作中获得满意结果,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规避供应链运行中的风险,如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共享性、优化合同模式、建立监督控制机制等,尤其是必须在企业合作的各个阶段通过激励机制的运行,采用各种手段实施激励,以使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有效。一、供应链环境下的风险二、企业面对风险的态度1、风险爱好型企业2、风险厌恶型企业3、风险中性型企业三、企业面临供应链风险时的防范措施1.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优化决策过程3.加强对供应链企业的激励4.柔性化设计5.风险的日常管理6.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供应链库存管理问题分析论文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已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中,库存管理模式的优化已成为制约供应链性能的关键环节。本文介绍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以及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问题。并针对供应链协调库存的问题,研究了供应链管理库存、寄售库存管理、联合库存管理和第三方物流管理库存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型、再订货水平和集成化库存管理模型,展开了讨论。这些研究对实际中的供应链库存协调制定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为深入开展供应链库存协调理论在经济中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库存协调;VMI

一、引言

仓库是物流中心的重要一环,对经常性使用的物资,物资部门按照经济的原则采购、仓储,进行物资库存管理。传统的库存管理主要将注意力放在企业内部的库存控制上,它往往以优化单一企业的库存总成本为目标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不注重供应链的协调与合作。这种局部优化的管理模式导致供应链物流不畅,成本增加,企业及其供应链缺乏竞争力。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库存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强调从供应链的整体,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库存问题,这使得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传统的库存管理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供应链中的各个商业组织在存货和物料流转方面进行紧密合作将会给各个组织带来很多益处。不仅能够提高计划的准确性和资源的生产率,还能提高物料的流转速度,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

二、供应链库存管理概述

本节概述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并分析了库存管理的概念及发展。

1.供应链管理概述。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最早由在1980年发表的《竞争的优势》一书中提出。1986年物流管理委员会(CouncilofLogisticsManagement,CLM)对SCM作了定义:SCM是一种关于企业外部顾客和供应商的物流管理。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供应链管理的定义虽然没有得到统一,但是其基本作用和概念框架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在市场营销、经济学、运筹学、管理科学、运作管理和物流等各个领域中,在不同的成面上对供应链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首先是组成供应链的主体即供应链的各成员:从功能上分,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可以是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零售商等;在交易关系上,各个成员可以是买方、卖方和运输承担商;从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势力或地位上看,可分为领导者和追随者,而势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各方面的控制权上,如库存决策、定价、促销活动容量分配、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共享等。其次是渠道。渠道是产品、信息和资金的流动途径,它连接着供应链中的所有成员。渠道的结构包括各个成员之间的连接形状,如有几个承包商、分销中心以及他们的地理位置。最后是产品。在一个供应链管理研究模型中,可能涉及到多种产品,这些产品之间的关系可以是替代的、互补的,而同一品牌产品系列上下代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相互都会影响到彼此的生产、库存、定价和促销等决策,另外,如果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成几个时期,在各个时期中的需求、价格库存和促销力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其它时期的决策。

2.库存管理概述。库存管理作为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领域的一个经典问题,对其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研究的银行保持多少流通现金的问题。通过研究,人们发现了一个计算库存现金的简单公式。1915年,Harris将这种思想应用于一般的物资存储问题,建立了经典的经济订货量(EconomicOrderQuantity,EOQ)公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全球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物流和仓储成本增加,企业面临降低成本、改进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的巨大挑战,供应链中各个商业组织越来越认识到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能力取决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与合作。正如克里斯托夫在1996年所说的那样,“当今的商业竞争实际上是各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不是各个公司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中的任何不确定因素都会使得链上的各个商业组织持有更高水平的存货,以保证它们应对需求的能力。提高存货水平必然会导致成本的上升,还会使供应链应对变化反应的速度变慢,因此,科学的库存控制成了进行库存管理的主要手段。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库存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强调从供应链的整体,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库存问题,这使得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传统的库存管理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在供应链管理中,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库存成本、制造成本以及其它成本费用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为了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必须将供应链各个成员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并使实体供应物流、制造装配物流与实体分销物流之间达到高度均衡。在实现供应链物流管理目标的同时,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控制在最低的程度,总库存最小化目标的达成有赖于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与库存变化的最优控制,而不是单个成员企业库存水平的最低。供应链中的各个商业组织在存货和物料流转方面进行紧密合作将会给各个组织带来很多益处。首先,能够以较低的库存水平带来更少的加急运作,提高计划的准确性和资源的生产率,实现较好的规模收益;其次,在存货和物料流转方面开展合作将使得物料的流转变得更快,更可靠,更短的准备周期和由于快速送货提供的更好的客户服务。各种商业组织都在不断地寻求提高运作水平的方法,以此来赢得竞争优势。

3.供应链库存管理特点及意义。传统的企业库存管理侧重于优化单一的库存成本,从存储成本和订货成本出发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而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不仅涉及到企业内部的多个部门,还涉及到外部的其他多个企业,它是从企业内部部门的职能管理拓展到企业群间的库存管理。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与传统的企业库存管理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管理的出发点、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概括来说,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管理目标是追求供应链全局库存的最优化由供应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可知,供应链管理追求的是整个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因此,库存管理不是只追求各节点企业单个库存点的成本最低,而是应该协调各个节点企业的库存活动,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成本最小化。

信息共享为供应链库存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手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供应链库存控制更为有效。要增加供应链的信息共享程度,建立在Internet和EDI技术基础上的全球供应链信息系统,为企业间的快速信息传递提供了保证。供应链库存协调机制决定着企业间的库存协作效率,是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问题。良好的库存协调机制既能调动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又能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供应链的综合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由局部规模变为全球规模,由于信息成本高而被限定在狭窄区域内的地区经济,将被统一到全球市场中。研究供应链管理对于我国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提高适应国际化经营战略的能力,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与竞争本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而作为供应链研究核心问题的库存管理研究将显得更加突出,这一领域将成为更有价值和更具实际意义的研究方向。

三、利用供应链协调库存

协调的供应链关系能够应对需求的不确定性变化、降低库存成本、提高资产回报率等功能。然而,一个供应链系统包括多个商业组织,这些商业组织往往都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供应商和零售商在做生产和库存决策时所采取的EOQ模型往往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了整个供应链上的整体利益,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是建立协调机制来对供应链成员的目标进行综合,协调他们的决策来优化系统的绩效。供应链协调涉及不同的协调问题,如供应链中各成员在战略方面的合作协调,在计划及运营方面的生产协调、信息协调和库存协调等问题。对各协调问题中不同的协调内容往往需要建立不同的协调模型,如生产协调问题主要研究面向供应链全局的生产计划、物流计划等内容,前者主要采用建立生产调度模型的方法,而后者主要采用建立配送模型的方法。信息协调问题则包括协调以下信息内容的共享:库存共享、销售数据共享、订单状态共享、销售预测共享、生产/配送计划共享。针对库存协调问题建立的库存协调模型主要有供应链管理中的供应商管理库存、寄售库存管理、联合库存模型和第三方库存管理等,其目的是克服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控制模式而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

1.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MI管理系统就是指由供应厂商管理用户库存(VendorManagedInventory),是连续补货的方式之一。所谓“连续补货”是供应商与零售商建立伙伴关系,两者共享零售商的库存数据和销售信息及目前的存货水准,供应商根据这些数据和信息再依据预先制定的存货水准对零售商进行补货的过程。在连续补货的环境下,供应商不再是被动地执行零售商的订单,而是主动地为零售商补货或提出建议性的订单,以降低补货成本,提高供货速度和准确性,降低库存水平。供应链环境下,用户个性化产品需求增加,导致企业产品种类增加,产品多样化、系列化导致库存水平上升,库存成本和管理难度增加。传统库存管理造成供应链上的库存积压,供应链整体利益削减。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新的库存管理方法能科学管理库存,协调供应链整体利益。供应商管理库存客观上要求各企业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密切合作,在观念上达到目标一致,并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各企业在合作上采取积极响应的态度,以快速的响应能力降低库存费用,使各参与方合作时获得的收益比不参与合作时获得的收益大,这样供应商管理库存的产生具有必然性,供应链管理等相关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应用更加快了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发展。

2.寄售库存管理。寄售库存(ConsignmentStock,CS)是供应链环境下的一种库存管理理论,它是指供应商将货物存放在生产厂商或者零售商的仓库里,在货物没有被厂商或零售商使用之前,货物的所有权归供应商所有,厂商或零售商只有在使用货物时才支付费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通信等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了以Internet为载体的网络时代。网络时代下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极为便利,这为以连续信息交换为前提的CS方式的应用及推广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全球进入买方市场后,市场的渠道力量逐渐向供应链下游转移。供应链下游的厂商为了降低风险,完全可以凭借自身所掌握的渠道力量,让供应商采用CS这种更有利于自己的库存方式。在现实生活里,CS方式已非常常见并广泛的运用于各行各业中。例如,许多生产商(IBM、Dell、Philip、海尔、长虹等)都要求供应商将生产用的零部件、原材料等存放在自己的仓库里,用完后再同供应商结账;很多宾馆的房间里存放的各种饮料、食品和烟酒等实际上应用的也是一种CS方式;据调查,有90%的医院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某种形式的CS;甚至电子商务网站(如ebay、、AmericaOnline、阿里巴巴、淘宝、易趣等)所采用的也是一种寄售合同;另外在零售业中,虽然大型超市(如Wal-Mart等)还只是采用VMI方式,但有些人断言CS代表着零售业的未来。

3.联合库存管理。虽然VMI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库存管理方案,但在VMI中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协作水平有限,且成功的VMI需要企业间有较高的信任度,下游企业只需要帮助上游企业制定计划,从而下游企业实现零库存,上游企业库存大幅度减小,但这无疑增加了供应商的风险。不同于VMI集成化运作的决策代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JointlyManagedInventory,JMI)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简单来说,联合库存管理就是基于协调中心的联合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独立库存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大大改善供应链的供应水平和运作效率,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是一种通过供应链成员间联合、协调机制来提高供应链同步化程度、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强调各个节点企业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上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从而充分利用了供应链资源。在供应链环境下,实施联合库存管理,首先要一个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在协调管理机制中,建立供需双方共同合作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联合库存的协调控制机制,由联合库存管理中心对需求、订货、供货等做出决策,并协调供需双方利益,同时需要设立一种公平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其次,要以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为依托,充分利用供应链节点企业EDI(电子数据互换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平台或电子商务系统,将条码技术、POS系统、订单自动处理系统等集成起来。在信息系统中,要做到信息共享以及信息获得具有透明性和及时性。JMI能够给企业库存管理所带来的优势如下所述:

(1)信息优势。信息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而缺乏信息沟通也是其他库存管理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JMI通过在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了企业间库存管理上的信息共享。这样既保证供应链上游企业可以通过下游企业及时准确地获得市场需求信息,又可以使各个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顾客需求的变化而开展。

(2)成本优势。JMI实现了从分销商到制造商到供应商之间在库存管理方面的一体化,可以让三方都能够实现准时采购(即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和质量采购恰当的物品)。准时采购不仅可以减少库存,还可以加快库存周转,缩短定货和交货提前期,从而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

(3)物流优势。JMI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局面,体现了供应链的一体化管理思想。JMI强调各方的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共同分担风险,能够有效的消除库存过高以及“牛鞭效应”。

(4)战略联盟优势。JMI的实施是以各方的充分信任与合作为基础展开的,JMI要想顺利有效运行,对于分销商、制造商和供应商而言缺一不可,大家都是站在同一条船上。因此,JMI的有效实施,既加强了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又保证了这种独特的由库存管理而带来的企业间的合作模式不会轻易地被竞争者模仿,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总的来看,联合库存管理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强调双方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过程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而是变成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

四、模型

1.模型假定。(1)供应链中只存在单一的买方(她)和单一的卖方(他),且只生产一种产品。(2)买方的订购是分批进行的,她每次订购的批量为Q,每次订购的成本为A,产品的年需求速度是确定的,为D。(3)卖方的生产速度有限并且也是分批进行的,他每次生产的批量为mQ,每次生产的启动(set-up)成本为M,产品的生产速度也是确定的,为P。(4)买卖双方的库存持有成本都与库存产品数量及时间成正比,令买卖双方的单位产品在单位时间内的库存持有成本分别为hb和hv。(5)单位运输成本为常量,不予考虑。

2.存储策略。(1)t-循环策略:每隔t时段补充一次,补充量为Q。(2)(s,Q)策略:连续盘点,一旦库存水平小于s,立即发出定单,其定货量为Q;若库存水平大于等于s,则不定货。s称为定货点库存水平。(3)(s,S)策略:连续盘点,一旦库存水平小于s,立即发出定单,其定货量为S-s;即使得定货时刻的库存水平达到S否则就不予定货。(4)(T,s,Q)策略:以周期T进行盘点,其余行为同(s,Q)策略。(5)(T,s,S)策略:以周期T进行盘点,其余行为同(s,S)策略。

3.传统的库存模型。传统的库存管理往往以优化单一企业的库存总成本为目标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因而此处我们以买方为例给出经济订货量(EOQ)公式。

4.再订货水平。在需求恒定的条件下,从一个存货周期把存货转移到另外一个存货周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每一个订单项下的货物都应该在现有的存货刚好用完的时候到达,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在需要对货物进行补充之前的一个订货至交货周期实施定货,否则就会发生缺货。

5.集成化库存模型。集成化库存模型考虑了使供应链系统总成本最小的联合经济批量,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以下给出一个使单买方和单卖方组成的供应链系统总成本最小化的联合经济批量求解模型(Hill(1999))。

五、结语

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化、系统化、合理化和效率化,任何企业都无法回避如何是其物流系统或物流子公司运行最优化的问题。为了实现有效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必须将供应链各个成员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集中管理库存信息,通过ERP信息平台建立物资台帐,实现库存高度透明化。逐步运用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商协议库存等策略,有利于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众所周知,供应链作为一种扩展型企业,库存管理在其运作中更为重要,原因是库存不仅影响着某一节点企业的成本,而且也制约着供应链的综合成本、整体性能和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应该更多地从供应链上企业间合作关系的角度考虑其库存管理战略,从而推动供应链库存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进化,最终提高整个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效益。虽然供应商管理库存的相关理论和协调方法已经相对成熟,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供应商管理库存实施的信息技术平台、信任机制、战略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不同情形下供应商管理库存协调值得进一步研究;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拓展,协调机制的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充实;供应商管理库存与采购、生产、销售和运输的系统研究有待加强。本文讨论了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并针对供应链协调库存的问题,研究了供应链管理库存、寄售库存管理、联合库存管理和第三方物流管理库存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型、再订货水平和集成化库存管理模型,展开了讨论。最后,对希捷的VMI库存管理模式进行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证了供应链协调库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康永星.供应链库存协调与优化研究[D].2006.天津大学.

[2]霍小军.电力行业后勤改革研究[D].2005.天津大学.

[3]顾喜云.现代物流概念下的仓储理论研究[D].2000.上海海运学院.

[4]赵艳琴,张绍文.供应链条件下的库存模型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

[5]任敏贤.供应链库存协调问题研究[D].2004.吉林大学.

[6]刘永胜,李敏强.供应链库存协调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7]夏则芳.供应链库存管理决策的研究[D].2006.上海交通大学.

[8]刘鹏飞.供应商管理库存及其协调研究[D].2008.中南大学.

[9]徐彬彬.引入TPL前后的VMI集成库存模型研究[D].2009.华中科技大学.

[10]张慧颖.不确定需求下的供应链库存协调管理研究[D].2003.天津大学.

[11]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物料代码标准化方法研究及应用(2010年1月).

[12]罗守安.安徽电力建设公司供应链物流管理研究.2008.合肥工业大学.

供应链管理能减少产品抵达市场的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顾客满意度。我整理了关于供应链管理论文,欢迎阅读!

供应链管理

摘要:从供应链的合作伙伴选择入手,探讨了供应库存管理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策略 方法 ,论述了信息技术为供应链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 成本管理 准时采购

1供应链的合作伙伴选择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构建灵活有效的供应链,实现物流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双赢,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物流企业要寻找到能够长期合作的伙伴。因为一个理想的供应商不仅可以帮助物流企业降低物料成本、购买成本、运输成本、生产成本以及存货成本,还能减少产品抵达市场的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顾客满意度。

2供应链库存管理

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系统,是指供应商在客户的允许下来管理客户的库存,由供应商决定每种产品的库存水平和维持这些库存水平的策略。在采用VMI的情况下,虽然零售商的商品库存决策主导由供应商把握,但其他方面的决策仍由零售商自己主导。

经研究可知,VMI作为一种建立在零售商—供应商伙伴关系基础上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方法,不仅可以降低供应链的库存水平、减少成本,还能为客户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加速资金和物资周转,使供需双方能共享利益,实现多赢。其特点是:一方面信息共享,零售商帮助供应商更有效地做出计划,供应商从零售商处获得销售活动;另一方面供应商完全管理和拥有库存,直到零售商将其售出为止,但是零售商对库存有看管义务,并对库存物品的损坏负责。

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风险分担的库存管理模式。它着重强调双方共同制定库存控制计划,使库存管理成为供需双方连接的纽带和桥梁。

总之,实行联合库存管理,构建一体化的物流系统不仅能使经销商的库存更低,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更低,而且还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更有效地运输物品。这是因为经销商比制造商更接近客户,能更好地对客户要求作出更快地响应,并为购买产品安排融资和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从而使制造商能集中精力,搞好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3供应链成本管理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物流企业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各企业所在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由于供应链成本流的特性会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管理的盈利能力,故而最有竞争力的供应链不仅要提供最优的服务,还要使产品以最合理的成本进入市场。供应链成本管理正是物流企业通过整合外部资源,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反应能力、改善服务质量的有效 措施 。

显然,通过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物流企业可以有效地减少成员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建立共享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这样就能减少库存量和资金占用,让库存成本大大降低。并且,供应链通过各物流企业的优化组合,成为最快速、最敏捷的流通 渠道 。它除去中间不必要的环节,有效地减少了流通费用,使供应链的流程简单化、高效化和低成本华。

4信息技术:供应链有效管理的必要条件

信息技术是供应链管理的有力保证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以计算机和信息为特征的知识信息时代。为了在市场中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物流企业必须重视信息在物流生产经营中的巨大作用。物流企业是一个多层次系统的有机结构,为了实现物流发展的目标,物流企业必须通过信息的不断传递,一方面进行纵向的上下级信息传递,把不同层次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另一方面进行横向的信息传递,把各部门、各岗位的经济行为协调起来,通过信息技术处理人、财、物和产、供、销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在当今这个由网络信息系统组成的知识信息社会里,物流企业还需通过网络,捕捉最能创造价值的经营方式、方法和技术,创建网络化的物流运作模式。

通过信息共享减小需求放大效应

减小需求放大效应的有效方法是在供应链内部为每一个成员企业提供有关客户实际需求的全部资料,供应链的每个成员便可以使用客户的实际需求数据来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而不是仅仅依据相邻下游企业发出的订单来预测。

通过信息集成改进生产计划和控制

借助信息技术,供应链成员企业可将生产计划和实时的生产进度信息传递给全体合作伙伴共享,以此改善物流生产的计划和控制。

显然,通过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信息共享,供应链上游企业便可清晰了解下游企业的生产和调拨物资,实现准时供应:而下游企业就可避免不必要的库存,同时柔性调节自己的生产计划。

总之,通过及时共享信息,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便能紧密衔接在一起,从而避免供应链出现供需脱节的现象,确保供应链的整体利益。

通过信息集成实现准时采购

要实现准时采购,供需双方必须围绕订单进行同步运作。当采购部门产生一个订单时,供应商就应开始着手进行物资的准备工作。而与此同时,采购部门应编制详细的采购计划,对方的制造部门也应开始生产的准备工作。这样,一旦采购部门把详细的采购订单提供给供应商时,供应商就能迅速地组织生产。而当客户需求发生改变时,采购订单又驱动制造订单发生改变,这是一种快速的改变过程。

由于采购部门的主要工作事沟通供应与制造部门之间的联系,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客户的需求,从而降低库存成本,提高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所以这种准时化订单驱动的方式大大简化了采购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1】卢燕铭.供应链管理的新趋势【J】创新物流,2008(3).

【2】高本河,缪新,沐朝.供应链管理【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4.

【3】秦小艳.我国降低存货持有成本以及物流行政管理成本的途径【J】中外物流,2006(8).

【4】张长青.采购供应链上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8(1)

【5】(英)马丁·克里斯托弗.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姬杨(1977),女,汉族,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供应链管理论文

中国疫情应对策略研究论文

从中国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疫情防控),中国速度(火神山,雷神山,解决国内疫情),党的集中领导和身先士卒(人民至上的理念)。

打好“疫情狙击战”在2019年末,网络上流行一句文案:把2019年的烦恼和不开心全部地弃,2020, 崭新的一年让我们赢来希望和快乐,然而并非如此,刚一进入2020年,我们国家就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潘多拉的盒子.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尘世好。普罗米修其斯盗天大后给人间后,主神宙斯力惩罚人类,命令神用黏土塑成一个年轻美貌.虚伪狡诈的姑娘-取名“潘多拉”意为具有一切天赋的久人。并给了她一个礼盒,然后将她许配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意为“后知”)。埃庇米修斯不顾禁忌地接过礼盆,潘多拉趁机打开它,于是各种恶习文难和疾病立即从里面飞出来。盒子里只剩下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但希望还没来得及飞出来,潘多拉,就将盒子永远的关上3“潘多拉的盒子”被用来比喻造成灾害的根源.然而这次疫情最早追溯到一只蟎辐,据说是一个人吃了蝙蝠中枪然后传染给其他人并且非常迅速,刚开始就像加特林”一样向人们进行扫射,中枪的人极其多。后来疫情得到遏制后,它又像狙击手一样,时不时哪个人就会被击中。这次疫情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样,盒子打开了造成了一系列灾难,让人们整天只能呆在家不能出门就像团在竿笼里,极大的降低 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导致许多的人失业.国家的恩想尔系数也提高了。不过盆子里也隐藏3-林东西,那就是希望我们国家遭到这次疫情并没有退病而是迎难而上。更让我感到宇号的就是在一线前线的医疗工作人员,他们宣夜不停地研究可以抑致这次疫情的药物,D罩几天不摘不换,有的人员摘掉口罩脸上水肿水肿的,格外地令人感到辛酸,有的医疗人员也在这次狙击战中壮烈地牺节3,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好汉从不留名。让我们向他们致敬!我们需要像他们这样的人才,我们都知道去一线文复的医疗人员就是拿生命在赌搏,他们用生命换来了人们的幸福,有多少他们的家人守在电视机前肪着自己的儿女有安全的回来。最令我们自责地就是我们这些平月的人,无能为力有这个心没这个力,也有很多像我们一样平A的人向前代捐钱,捐食物,还有多种物贵,他们也是这场相击年的后勤人员,也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矛南献.现在这次疫情一步步被国家的力量冒制住要想打好这次 狙击战全国人民必须团结一致,众志成诚,坚持中国共产党,服从党的指挥和领导。我相信,维护中华人民的社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序。

我们都在等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落下帷幕,等可以摘下口罩的那天,相信那一天不会太远,到那时,让我们静待樱花开放。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抗击疫情议论文600字,欢迎阅读参考!

在2020年之初,这本是新年来临喜气洋洋之际,但一场疫情打破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高速关闭、机场停飞、火车取消、全体医护人员连夜返院。小区封闭、超市关门,街上无人。所有人在家为国家默默加油,对自已负责,就是对国家负责。确保自己不患病就是为国家出一份力。

请所有人记住:戴好口罩少出门,宅家就是献力量。在这种非常时期,人们要团结一心对抗疫情,保持清洁,在家锻练,少吃肉类,多吃蔬菜,不挑食,不暴饮暴食,不聚集,不去人员密集场所。为国家献出一份力。

是时候工作了,工作路上、工作时戴好口罩,不聚集工作、开会。做好消毒,勤洗手。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要洗手,分散吃饭,饭店不宜吃,打包带走,回家慢慢吃!在家时,多通风,少出门,不和宠物互动,做好个人清洁和个人防护。

N95口罩,大家在各大超市、药店、购物平台疯抢。这不是人该有的样子,你抢了这么多医护人员怎么办?他们在一线和病毒撕杀,你抢走了他们的“护盾”,他们怎么自我保护?

在一线的工作者们,整天在医院里工作。防护服、护目镜、口罩戴着穿着,至少6个小时,不吃不喝。甚至因为工作时长太长,他们只好当“婴儿医护员”,穿着纸尿裤工作。让我们为他们加油鼓力。

到时间该上课了!打开电视、电脑、手机、平板开始听课。因为疫情没法返校上课所以利用网络,线上教学,这是科技的力量,大大减少了返校的风险。

我们一定要为医护工作者们点赞,他们站在一线,抗击疫情,为他们加油!我们一定能胜利!加油吧!

我期盼已久的春节到来了,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妹妹一起开心地回老家过年。可是这个春节过得让我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正月初一下午,我们听到一个消息,就是有一种怪病叫做人传人的病,村里的干部,还有医生都在村口把守,检查来往的行人。我还听说这个病传得特别厉害,马上就要封村儿了。听了这个坏消息,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妹妹就连夜回到了老城,又来到了我们的家。

这次回来之后,我再也没有出去过,就连去楼下扔垃圾,爸爸妈妈也没有让我和妹妹下去过。爸爸和妈妈也很少出去,只有买菜的时候才出去。出去的时候,他们都要戴上口罩。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口罩扔到垃圾桶,洗手。妈妈说在家里也要勤洗手,多锻炼,少出门儿,还要把窗户及时打开通风。

从新闻上,我知道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来势汹汹,短短几日其病疫的魔爪就伸向了整个中国,其严重性比起17年前的“非典”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尽管这可恶的疫情让人望而生畏,但今日的中国早已不再是以前的中国了,现在的中国人不愿再看到无辜的人受伤害,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在这场疫情中,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用自己内心微弱的光芒,汇聚成了希望的曙光,携手并肩,砥砺前行。84岁高龄的钟南山老先生没有在家颐养天年,而是冒着生命危险来到疫情的第一线,救死扶伤。全国各地的医生、公安、保安、环卫工人等一直坚持着一线工作。我们学生也不能正常开课,那么我们就老实地待在家里,跟着老师通过网络上课吧。

今年的春节很特别,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我们不得不取消了所有的旅游、培训、拜年计划,一直待在舟山的奶奶家里。每天看着疫情越来越严重,确诊病例“蹭蹭蹭”往上涨,我们的心里也特别难受。

我们每天的活动就在卧室,餐厅,客厅,卫生间之间,憋了六七天之后,我们终于受不了了,看着外面阳光明媚,我和妈妈全副武装,带上口罩和帽子,打算到小区里走走。

奶奶家的小区是个中式园林小区,小区的中间有个明净的小湖,湖边建有活动室、凉亭,假山等,往年的此时是这里最热闹的时候,打牌的,搓麻将的,聊天的,还有追逐打闹的孩子们,可现在却冷冷清清,一片寂静,偶有人影也是戴着口罩缩着身子匆匆而过。一阵寒风吹过我和妈妈也不由自主地缩了缩头。我们沿着小湖闲逛,正要往回走的时候,湖边星星点点的几朵小黄花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小小的黄花在寒风中尽情地绽放,花朵儿全开,有四个花瓣的,也有五个花瓣的。妈妈告诉我这是迎春花,迎春花是春天的使者啊。小小的迎春花在这寂静冷清的小湖边显得格外耀眼,它们沿着湖边一路洒过去,我们也沿着它们的脚步一直往前,突然我们被眼前的黄色震惊了,前面的假山上铺满了像瀑布一样的`迎春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匹金黄色的锦缎,那么美丽那么生机盎然,它们争着抢着像是要告诉我们,春天已经来啦。

看到这里我的心里突然感到暖和了许多。听专家医生们说,新型冠状病毒最怕高温,既然春天已经来了,夏天也就不远啦,我们必定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获胜!想到这里,我们都加快了脚步往回走,因为我们知道,保护好自己也就是为抗击疫情贡献了一份力量。

当新年里的第一抹阳光射出地平线,当熟悉的爆竹声在窗外响起,2020年,我没能等到从外乡赶来团圆的亲人,却等到了身为医生的家人春节取消休假的通知;我没能看到举国欢庆春节的熙熙攘攘,我只看到街上带着口罩的行人惊慌的目光;我没能闻到酒店里年夜饭的香味,只闻到了和空气里消毒水一样越来越浓重的焦虑;我没能听到商圈里热闹的音乐,只听到疫情逐渐蔓延到整个国家的消息;我的手里仿佛还像是攥了一块冰,连着心脏也被压迫的喘不上气,就像今年的春天一样的荒芜。

当春天的温度不足以温暖这惨淡的事实,当春节的意义被病毒冲撞得七零八碎,请不要忘记,你在,我在,我们都在,即便是西伯利亚的严寒封冻了这个世界,即便是冠状病毒的魔爪禁锢了整个中华,我们也要用我们的血,我们的梦,我们的歌点燃希望,温暖这本该生意盎然的春日!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即便疫情肆虐,我们也不能绝望啊,因为希望才永远是这春的颜色啊!春日的绿色是希望,但是医师服的白色更是一种希望,就像是一道屏障震慑住病魔,迎来了健康。

我是一名医学生,我的家人已经在抗击疫情的前线昼夜不停地奋战。2003年的那场瘟疫,是他们在守护着我们的生命,现在我们也成为了医学院校的学生,也应在这并不热闹的春日给予希望,如果病毒非要让生命失去颜色,那么别忘了我们入学时最先记住的八个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2020年的春日,虽然你以一个惨淡的模样向我们走来,但是请相信,我们会用心中的希望,头脑里的知识,为你刻下最璀璨的印章。

好像是一夜间,平静的日子像湖中落入了颗石子,猛的被打破了。各地疫情开始爆发,有死灰复燃之势。

今天早上本想出去买些早餐,没想到,走到家门口才发现,出不去了,两边都被封上,如果想离开小区就必须微信扫码,无奈,计划告吹。不得不赞叹,人们这反应速度真得快,去年封门应该是和武汉一起封的,那时疫情已经很严重了,现在不错,控制人流量就给我们多了一份保障。

我想应该有人会后悔为什么不早些打疫苗,关注新闻会发现,在好久好久之前,国家就呼吁人们去打疫苗,之前打疫苗真的不太方便,先是要网上预约,之后去疫苗接种点那打,当时人就特别多,有些人因为懒,谁又喜欢在太阳底下站老半天,再加上万恶的侥幸心理,疫情在中国都快结束了,怎么会找到我呢?当初懒省事,现在又后悔,如果做到人人都打疫苗,也许疫情就不会死灰复燃了。

虽然已经有一次经历了,但绝不可以掉以轻心,基本的防护是必不可少的,口罩就不要摘下来,能少出门就少出门,宅在家里,少聚集,抽个时间把疫苗打了,与安全相比,这点小麻烦又算的了什么。

两年过去,我们经历了许多,世界上也发生了许多事情,在苦难中成长,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中国一定能熬过去的。

一、思路

1、第一段写疫情是一次大考。

2、第二段写疫情控制是关键。

3、第三段写中国疫情的防控重要性。

4、第四段写疫情防控成果。

二、论文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这是一次危机,其程度之严重、其局面之严峻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这也是一次大考,无论如何都要交出一份成绩满分的答卷。

目前,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得到进一步遏制,防疫抗疫阶段性成果进一步巩固,胜利在望,人心大振。在这样的时刻,打一场这样的人民战争、阻击战、攻坚战,国家制度的显著优势愈益引起世人瞩目并得到高度首肯和称赞,同时国家治理精细化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也愈益凸显,而且不可有丝毫轻视。

中国共产党有大担当。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迅速作出部署,全面加强对疫情防控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果断决策、果断出击,发出了打赢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强大号令,采取了人类社会疫情防控史上最严厉、最坚决、最有效的非常之举。

扩展资料:

从疫情学到的东西:

1、人类在灾难面前是脆弱的,同时也是坚强的。

新冠疫情是残暴的,在武汉爆发期间,我国有四千多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国民经济也受到了巨大冲击。而在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十九万多人由于感染新冠而死去。我国在党的领导下,群策群力,全民抗疫,已经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进入了尾声。

2、珍爱生命,注重健康。

国内疫情过后,大家都非常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和健康的重要。只有健康地生活下去,我们人类才会有希望,才会不断地战胜各种各样的灾难,而且生活得更加幸福。

3、在重大灾难和灾害面前,所有人应当统一思想,共同面对。

我们伟大英明的党在疫情之初,就高瞻远瞩,对被疫情感染者实行隔离,国人宅家,封城武汉,最大限度地阻止了疫情的蔓延,全国人民一切行动听指挥,共同抗疫,终于取得了伟大的抗击新冠肺炎的胜利。

  • 索引序列
  • 心理学职业应对策略研究论文
  • 心理危机与应对策略的研究论文
  • 心理学对策研究论文
  • 供应链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
  • 中国疫情应对策略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