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王东岳是推崇哲学的人,既不属民科也不属哲学大师,无党派人士,相当于讲师阶别,教授阶别没过关。不能恶意攻击别人,也不要损毁别人清誉。哲学本身就是辨证看问题!谁都会犯错,包容天下有识之士。
作者万维钢,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新知客》《新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特约撰稿人,在知乎、果壳、观察者、共识网、得到等国内知名网站上设有专栏,在《麻省理工科技创业》《商界评论》等报刊和网站发表过若干文章,《十万个为什么》(新版)的数学分册和物理分册作者之一。 把作者简介说出来,是想说明这不是一本那些流行的成功学心灵鸡汤之类的书。作者既有较好的科学根基,又擅长科学普及写作。这对于我这个理科不好的人来说,遇见这样的作家确实很幸福。 文科和理科有不同的思维,在教学中,文科班和理科班学生迥异的思维呈现常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如诗书、中医等等,基本算作是文科思维。文科思维重情感、重想象、重顿悟。如我们读书作文经常运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这些基本不属于科学方法,不能算作科学思维。 那么,生活中有哪些似乎正确实则谬误的思维和现象呢?如果正确运用科学思维呢? 这本书聚焦的就是这些问题。 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反常识思维”说明我们当作常识一样的很多传统智慧其实是错的。提出了“理工科思维”这个概念,列举了人脑的几个思维误区,重点讲了概率论的思想,这才是现代人必备的常识。第二部分“成功学的解药”非常有意思。揭穿了那些不靠谱的成功学内幕,阐述了经过科学研究验证的、提升自我的方法。讲到了意志力、专注力、记忆、竞争和“人脉”的学问。这一部分的重点内容则是创造力、发散思维和现在已经广为人知的“一万小时刻意练习” 第三部分“在现代生存”关注的是社会问题。如何理解贫富差距呢?穷人跟富人相差的不仅仅是财富,更是观念和思维方式一一甚至还可能是基因。这不是什么好消息,但是只有正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推动社会进步,让世界变得更公平一点。 第四部分“霍金的答案”有点烧脑,但是并不枯燥。这部分讲的是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研究本身的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对文科生,对普通人很有帮助的一本书,解答了我的很多疑惑,确实受益匪浅!
大家对王东岳颇有争议,有人认为他是个不入流民科,有的人认为他是真正的哲学大师,其实说实话这个人还是有些真才实学的,但也不至于被民间传的那么邪乎。
王东岳何许人也?出生地不知道,出生年月也不知道,这是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自由职业者”。倘若你将他称之为自由职业者,那也算不上。按照王东岳的生活起居来看,他常年待在终南山隐居。既然是一个隐士,那就谈不上是自由职业者了。总而言之,王东岳是一个另类,他最擅长的就是高哲学。
王东岳搞哲学研究是什么门派,笔者不大清楚,倒是王东岳在哲学研究方向上的“创新”,很值得说道说道。“创新”这个东西是非常困难的,得把原先有的哲学理论梳理一遍,并且看到前人的不足,才能有效地推动哲学的进步。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好多人都“死”在第一步了。王东岳确实是也梳理了,从他的一套理论中,看得出学贯中西,尤其是西方哲学还是很有造诣的。
然而,王东岳的哲学研究确实是出问题了。他在用西方哲学理论探讨中国哲学理论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他不加甄别地将错误的理论,用来推翻中国的哲学理论,路数就错了。
不可否认,王东岳在用西方理论研究中国哲学的过程中,有两点还是值得称道的。一是人文关怀是对的,关心人类的未来;二是西方文化不能作为未来世界的主题文化。
那么王东岳究竟是个不入流民科,还是真正的哲学大师呢?
有关王东岳先生的介绍,总要捎带上“独立学者”四字,就差不多已经说明了问题。
王东岳先生,传为陕西人,他自诩的“独立学者”四字,不是正经头衔。是 “独立学者”而非“著名学者”,此地无银,特意标明,如其说是高自标牓,不如讲是尴尬处境的自我揭示。
其一,非学院中人,非正常科班出身, 受学没有师承,也没正式的学术训练履历,几乎自绝于中国正规学苑翰林之外。说的门面点,是学术个体户,无师自通,横空而出,俨然何新大师一路,“江湖学者”的通俗畅销版本。
主流学界对他,也缺乏认同,基本不议不论,那态度就是:你天花乱坠说你的,我们不care。在学术圈,他是个边缘人物,多数人觉得他无非门外瞎扯,野狐谈禅。
尽管他在民间,是首席学术网红,声势浩大,拥粉无数。这些粉丝执着认为,王先生学境立意高远超拔,涉研领域无所不能、观点坦豁奇锐、见解独到智慧,完全是天才,是最智者,是人生导师,是传奇思想家,是百年难得一见的文化大师。
那么大家的评价又是怎么样的呢?
关于王东岳,国内对其的评价争议很大。
一方面,像混沌大学李善友、傅盛等对其大为推崇,尤其是李善友,比如混沌大学的宏大目标:帮助中国企业家打造哲科思维,就是深受王东岳的学说的影响产生的。
另一方面,在网上,比如知乎,有很多不同的声音,认为王东岳是民科,其理论是将哲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生硬连接,难以自圆其说,因而不被主流哲学圈所接受。
但是,说实话,上面两位对于王东岳的评价,都只是自己的观点。李善友在他的课程中大力宣扬王东岳,由于混沌大学的商业化,李善友的观点可能有立场和利益的影响。
而万维钢的评价,由于只是一个结论,并没有具体的反驳论据和论证,我们也只能说是一面之词。我倒是很希望有机会能看到万维钢,或者熊逸对于王东岳有理有据的点评。
你觉得王东岳究竟是个不入流民科,还是真正的哲学大师呢?
在现在付费学习的市场里你想学习武装自己简直是天赐良机,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听课的学习的速度是,真他妈的快。 樊登说过“樊登读书”会办到最后收益最大肯定是他自己,但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知识界大佬可能总结了一周甚至更长时间的内容,被你几十分钟听完。及时你只能吸收其中的百分之二三十,但你从时间的“性价比”上也远胜于他。 下面我就斗胆,用我尖酸刻薄的眼光点评一下他们,这里引用李善友的一句话,“我所说的都是错的”。 第一位:罗振宇(罗胖) 名声在外,知识非常丰富。但是不属于一流的大佬,思想厚度和接下来要说的李善友和王东岳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不过他有一个超越所有人的优点,就是很多时候地“接地气”,大部分人都喜欢他,这也是他如今出名的原因之一吧。人物评价:二星 第二位:樊登(也不瘦) 知识渊博就不要说了(大佬的共性),而且中国文化修养极高。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并没有他所认为的那么牛逼,真正牛逼还是西方哲科体系的东西。如果你真要拿中西方传统文化知识PK,除了“道德”这一项,其他的应该会完败。而且目前樊登读书会商业化严重,还会屏蔽你学习其他的平台知识,我是不会再充他会员了。人物评价:三星第三位:万维钢(有点气质) 万维钢最大的牛逼点是数理思维头脑,不要小看这个。绝大部分大佬都没有,甚至我下面要说的李善友,刚才说的樊登和罗胖更不要说了。就凭这一点他几乎没有什么负面点被我挖到,唯一要说的就是“哲科”领域中的“哲”还不是一流的等级吧。 人物评价:四星(可能不是太出名但真的很牛逼)第四位:李善友(文艺老清新) 优点不说了,目前中国数一数二的牛逼人啦,想必你们也都知道。所涉及领域档次也高,比以上三位高一个能量级。但是他有短板,而且几乎是致命的,他一直所说的哲科思维、哲科思维、哲科思维中的“科”,他不行。数理领域上不去,纯粹的说数学和物理都不行。这个短板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对于李教授会形成很多他无法逾越的鸿沟。 人物评价:三星半(除非他能克服他的短板,不然我只给那么多)第五位:王东岳(泰斗) 评价个卵子,除了不够接大众地气外。其他都是神量级的、爆表的,尤其是哲、科文、三领域。打个比方哈,王东岳的东西你能理解1╱n。当n小于10时,你就很容易和上面那四个人一起喝茶了,而且很可能是他们向你请教问题。人物评价:五颗星(因为上限就是五颗星)
万维钢在《创造的脚手架》这篇文章中讨论了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方法,即“想法的连接”。 这种创新方法在实操层面就是借鉴和组合。你将领域A中的工具,方法,概念,理论创造性的应用于领域B,或者把领域A,B,C中的工具,方法,概念,理论出人意外地组合在了一起,这是一种有效的创新。前者我想到了Terrence Sejnowski将数学的工具应用于神经科学从而开启了计算神经科学,还有Micheal Platt将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应用于神经生物学从而开创了Neuroecomonics,这自然属于具有重大意义的开创性工作(后者意义或许稍微小点)。 通过意外的组合从而做出开创性的发现,我想到了Wolfram Schultz和Okihide Hikosaka。Schultz刚开始发现多巴胺神经元不编码运动信息,相反对于奖赏相关刺激起反应,大家都不能接受。在孤独的(所以也让他后来成了reward learning领域里真正的最早的pioneer)探索了5-6年之后,他突然发现自己的观察结果可以用几十年前的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的理论来解释,自此之后,他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之后随着计算神经生物学家(比如,Terrence Sejnowski)的介入,使reward learning这个领域到至今的不到30年内出现爆炸式的发展,从此他就成了这个领域的掌门人,一个坐等得诺奖的存在。这个例子极好地例证了意外组合是如何催生创造性的工作的。 如果说Wolfram Schultz做的是从0到1的创新,那么Okihide Hikosaka做的则是从1到2的创新。Schultz勾勒出了大脑处理正向奖赏的系统,而Hikosaka则补全了大脑处理负面惩罚的系统。一正一副,方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如果深入追问他们两人创新的差异,Schultz的发现有很大的意外成分,天机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而Hikosaka的一系列工作更多的属于人为的功劳。他成功地勾勒出了一套链条完整的惩罚编码环路。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据我曾经仔细研读他的系列论文,简言之其策略是有机地组合古老的文献和最新报道。比如说,老的文献有报道LHb可以投射到VTA,然后最近的发现暗示LHb对于punishment起反应,那他就测试一下LHb是否调节VTA对于punishment的编码。以此策略,他们实验室挖掘出了GPi, VP, PPTg, RMTg(参看21-5-23到21-5-30之间分享的文献)等一系列节点。基于他们实验室这一系列大刀阔斧式的开创性工作,后续的在大小鼠上的大量研究属于精耕细作型的完善性工作。论贡献,自然比不过开创者。更进一步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偏偏是Hikosaka可以从古老的文献中挖掘出与最新发现的些微联系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揣测一番:首先,Hikosaka在此之前已经是一个资深的研究人员(关于运动控制,奖赏期望等),他对相近领域拥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其次,他应该是带有目的性地去检索阅读相关文献,而不是泛览;还有,他应该很留心不同文献之间的可能隐藏的内在关联,而不是独立的看待那些文献。 总之,这种有目的的,留心的大量阅读应该是他能够做出意外组合的关键。这一点应该着意学习一下。
1、首先检查网络,进入京东商城。2、其次在京东商城中搜素万维钢精英日课文章。3、最后在搜素结果处选择购买即可。
万维钢:你和你的渴望老何过去一直以为“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的解析是:人就算没有长远的忧虑,也一定会有近期的烦恼和忧愁。最近,学习了费勇老师的《佛学修心课》后,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一个人如果没有对长远方向和目标的深思熟虑,就一定会有短期无尽的烦恼和忧愁。今年九月,老何在《万维钢·精英日课⁴》中学习了丹·希思的《上游》的一个新概念,万维钢老师认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反过来说更科学:“人有近忧,必无远虑”,真的很受启发,很多人以为做大事的人没时间想小事,其实更普遍的情况是,整天做小事的人没时间想大事。一个人对长远的方向目标有深思熟虑,就不会被眼前无尽的鸡毛蒜皮小事所迷惑和困扰。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如:食物、水、空气、性欲、健康。 2、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 3、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如: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4、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如: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5、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包括对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如: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等。老何觉得,人们总是会憧憬长远的美好愿景和人生目标,也会考虑中期的生活目标,更要为近期的工作或学习目标制定具体的计划和实施措施。近忧的问题通常都是近期和底层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中长期需要思考的问题通常都是心理的需求(如社交和被尊重的需求),而内心深处的渴望往往都是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更长远的自我实现的梦想。 今天早上,老何在万维钢老师《精英日课》第四季课程中学习了哲学家对人生的一个最新认知:真正驱动我们作出改变、成更好自己的并不是我们的欲望,而是是另一样东西,那就是“渴望”,究竟欲望(desire)和渴望(aspire)有什么不同?如何才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非常值得有兴趣思考人生的朋友认真学习和思考!今天的内容来自万维钢老师《精英日课》的第四季。这一讲,万老师介绍了几项前沿研究,这几项研究都指向同一一个结论,那就是人生很多重要的决策,都不是理性的,不是计算过成本收益的。真正驱动我们作出改变、成更好自己的是另一样东西,那就是“渴望”。那么,“渴望”和“欲望”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有渴望和没渴望是青春和衰老的标志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听听万老师是怎么说的。我们说说哲学家对人生的一个最新认识。人们经常说要“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有个程序员,收入是10万元,他说我要努力工作、刻苦钻研技术,要让年收入达到20万,这算不算更好的自己?再比如有个中年大叔,他非常羡慕那些有运动员身材的人,说我要努力锻炼,把肚子减下去,这算更好的自己吗?这些愿望的特点是有非常明确的目标。但是还有另一种愿望,你体会一下 ——同样是一个程序员,他对自己的收入很满意。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打算欣赏古典音乐。他并不懂古典音乐,他在音乐会现场都睡着过 —— 但他想要成为一个会欣赏古典音乐的人。他认为将来那个会欣赏古典音乐的自己,比现在这个自己更好。再比如说有一个中学生,有一天突然下决心,说我将来要当一个物理学家。他不是想拿诺贝尔奖也不是想出名,他只是觉得物理学家研究的东西特别酷。你要问他物理学到底酷在哪儿,他也说不清楚 —— 他不能完全理解物理学家,但是他想成为物理学家。我要说的是,这个不懂古典音乐的程序员和这个说不清物理学家干啥的中学生,才是真正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人。“愿望”有两种。一种可以叫“欲望”,或者叫“需求”(desire)。比如此时此刻的我特别想吃一碗兰州牛肉拉面,这就是需求。吃面是我现有价值观的一部分,我不会因为吃了一碗牛肉面而变成更好的自己。需求实现与否,都不会改变我的价值观。所谓价值观,说白了就是“我喜欢什么”和“我想要什么”。价值观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定义一个人。而想要成为一个会欣赏古典音乐的人,则是完全不同的愿望。我现在并不喜欢听古典音乐 —— 古典音乐不在我现有的价值观之中,我想要发展一个*新的价值观*。我们把这种愿望,叫做“渴望”(aspire)。价值观不变的愿望都是能说清的。我们专栏讲过科学决策 [1],它的前提假设就是你得是一个“理性人” —— 而经济学中理性的意思,就是你对事物的偏好是固定的。决策就是做选择,根据什么选择呢?归根结底是根据你的价值观选择。这么说的话,想要成为会欣赏古典音乐的人,这件事因为涉及到了价值观的改变,就不是理性决策了。这个问题最近才得到哲学家的关注 [2]。有个以色列女哲学家叫埃德娜·乌尔曼-玛格丽特(Edna Ullmann-Margalit),现在已经去世了,她在 2006 年写过一篇文章 ,说人生的很多决策其实都不是理性的,因为人的价值观会变。比如说有个叫秦奋的人,本来过着自由快乐的单身生活,每天下班想打游戏就打游戏,想学习艺术就学艺术。后来他遭遇爱情,就结婚了,然后就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要不要孩子。 秦奋观察自己身边那些有孩子的人,觉得他们的生活实在太辛苦了,而且很没意思!简直都是孩奴。秦奋并不十分想成为一个父亲……但是既然结婚了不生孩子好像也不对,后来他还是跟妻子生了一个孩子。可是当秦奋把孩子抱在手里的那一刹那,他的感觉完全变了。他突然觉得,当父亲实在是太有意思了。你看这像不像网上流传的那个“王境泽真香定律”:事前说我打死也不吃,结果吃了一口马上表示“真香”。这个原理是你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生孩子之前的你和之后的你,是两个不同的你,有两套不同的价值观。 那之前的你,又怎么能理性决定要不要成为之后的你呢?这简直是一个悖论。耶鲁大学的哲学家 L. A. 保罗,提出一个“维吉麦原则(Vegemite Principle)”,我看就相当于“真香定律”。维吉麦是澳大利亚的土产,是一种食物酱,可以抹在面包上吃。这个原则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吃过维吉麦,那你不论如何向他描述维吉麦的味道,他都无法判断自己到底喜不喜欢 —— 他必须尝过之后才知道那种感觉。看别人带孩子,哪怕你帮别人带过孩子,都不能让你真正体验到,拥有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听不懂古典音乐的人,怎么也理解不了欣赏古典音乐是怎样一种享受。那你说一个连薛定谔方程都不会解的人,又凭什么说渴望成为物理学家呢?如果人的行动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观,你又如何能想要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呢?这个渴望的悖论,直到 2018 年才被芝加哥大学的一位女哲学家,艾格尼斯·卡拉德(Agnes Callard),给解决。卡拉德写了一本书叫《渴望:成为的自主过程》(Aspiration: The Agency of Becoming)[3]。卡拉德的答案很简单:人生本来就是这样的。渴望,不是一个理性决策的过程,但也不是什么事情发生的一瞬间就把你改变了。渴望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一开始你并不十分想成为父亲,你一听古典音乐就睡觉。但是成为父亲这个前景的某一方面打动了你,某支曲子的某个段落打动了你,你看到了那个“新的你”的可能性,你模模糊糊地觉得那是一个“更好的自己”。这就是渴望。“新自己”的价值观和“旧自己”是不一样的,但是因为你渴望成为新自己,你就采取了行动,准备接受新价值观。可能你会主动去了解古典音乐,你懂得越多就越能欣赏,你逐渐变成了一个爱好古典音乐的人,你的价值观就变了。体育、艺术、慈善、信仰、包括品酒 —— 世间凡是有门槛的爱好,都是这么培养起来的。 * 从对价值观的改变这个意义上讲,“需求”是 “want to”,而渴望则是 “want to want to” —— 是你想从一个只想听通俗歌曲的人变成一个想听古典音乐的人。我要强行用数学语言给你形容的话,需求是对现状的改变,是现状的一阶导数;渴望是对需求的改变,可以说是现状的二阶导数。而二阶导数是不太容易说清楚的东西。你问一个人为啥好好的突然听起古典音乐来了,他要跟你说“古典音乐有一种深刻的美感,我要体会这种美感”,那肯定是吹牛,他这时候其实还欣赏不了那种美感。所以他更可能说“我听古典乐是为了获得放松的感觉”,而这其实是刻意的轻描淡写。 他其实是在渴望。哲学家比他自己更了解他。我们很庆幸人有渴望的能力。如果没有渴望这种机制,每个人都会一直沉浸在自己现有的价值观之中,不愿意探索新的价值观,这样的世界就太没意思了。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说人没有决定自己喜欢什么的自由,现在看来他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他没有考虑到“渴望”。我看这个渴望理论能解释很多事情。什么叫青春呢?青春就是充满渴望的那个状态。年轻人没有稳定的价值观。他们有很多偶像,他们追逐明星,他们想成为各种各样的人 —— 他们其实并不完全理解那些偶像人物做的事情。但是他们勇于探索。他们并不知道那个所谓更好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但是他们反正不想停留在现在的自己这个状态,他们不论如何都要超越自己。刘邦和项羽观看秦始皇的仪仗队,十分羡慕,其实他俩那时候并不知道当皇帝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但是一个说“大丈夫当如是”、一个说“彼可取而代之”!青春少年就得有点这样的劲头。而探索总是有危险的。比如有个人原本的价值观是“岁月静好、赚钱养家”,在银行有个收入很好的职位……有一天,他突然焕发了第二青春,产生了当艺术家的渴望。为此他决定从银行辞职,全职学习艺术。可是学艺术是需要时间的。在旧的价值观已经不好使、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时候,这个人对艺术的决心并没有那么坚定。他会有一段迷茫的状态。所以青春总是跟迷茫联系在一起。什么是“中年油腻”呢?就是这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定死了。他再也没有了渴望,他认为他的价值观就是最好的了,他所有愿望都只不过是欲望,他鄙视其他一切价值。不再渴望,是青春彻底死去的标志。“渴望”理论告诉我们,人生的重大决策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钱锺书先生的《围城》里说,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 那你可能会说,为什么城外的人不问问城里的人为什么想出来呢?为什么大家在结婚之前不好好做一番计算呢?因为这不是一个纯理性的决策。一旦遭遇爱情,你的价值观就变了,你就不是以前的你了 —— 以前的你,不能给以后的你拿主意。上大学选专业,到底是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还是选一个赚钱的专业呢?“渴望”理论告诉我们,上大学之前的你,其实并不完全知道受到专业训练之后的那个你喜欢什么……你真正应该选择的其实是变成什么样的人,而不是单纯的爱好和赚钱。让人产生渴望的那个最初契机,可能是非常渺小而又模糊的。但是你感受到了一个召唤,你想要去追求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你意识到自己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你产生了渴望。正是因为有了渴望,我们才可能摆脱那个“旧自己”的价值观的束缚。人生中的选择不仅仅是“根据价值观选择”,而且有“选择价值观”。纳粹集中营里活下来的那位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曾经说过,自我实现是自我超越的副产品。人应该追求自我超越。超越之后是什么状态,你其实并不知道,不知道就对了。你就是想成为一个自己不知道的人,一个现在的自己理解不了的人。 还记得《权力的游戏》里那句台词吗?布兰问他的父亲:“一个人如果害怕,他还能勇敢吗?” 回答是:“人在害怕时候的勇敢,才是真的勇敢。”如果你不完全知道一个地方有什么,还能去那里探险吗?你不知道会有什么的探险,才是真的探险。现在的你理解不了的自己,才是真正值得你渴望成为的自己。
有句话叫“居安思危”,可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明明处境很危险,偏偏喜欢摆出淡定的样子,自欺欺人说:“没事儿!”结果就悲剧了。 万维钢在他的书《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中,其中一篇文章《正常化偏误》,就列举了几个悲剧。 美国9·11事件,当世贸中心已经被飞机撞了,在大楼里工作的很多人,还在跟亲友电话聊闲天。亲友告诉他们,电视新闻报道楼被飞机撞了!工作人员仍然面不改色心不跳,该干嘛还干嘛。 接到疏散通知,有的工作人员在楼道里还在跟同事聊天,说,不用慌,先看看别的楼层的人啥反应,结果这部分稳健派就没跑出来。 还有一个庞贝古城的例子。庞贝古城是因为当时火山爆发,被火山灰淹埋,两万多人几乎全部遇难。考古人员考察庞贝遗址,发现人们死的时候都在忙乎日常杂事!要知道,从火山爆发一直到火山灰涌进古城,中间少说也有几个钟头,而当时大部分的人就待在家里连门都不出,该干嘛还干嘛,根本没有疏散逃离! 万维钢还讲了一个发生在纳粹德国时候的悲剧例子。1935年,希特勒要消灭犹太人的政策已经赤裸裸了,当时有10万犹太人选择逃出德国保命。但是,请注意,仍然有45万犹太人,继续坚持以盲目乐观的心态看世界,认为不至于吧?结果,最后都被送到集中营了。 所以说,虽然大家都看不起胆小的人,认为英雄就应该泰山崩于侧而面不改色,但是,生存真相告诉我们,从远古社会到现在,我们之所以能够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多亏了我们的老祖宗基因里面的胆小因素。是因为老祖宗居安思危,经常有危机意识,甚至有时候怕这怕那,神经兮兮,一发现苗头不对就像范美忠老师果断采取行动,才保留了繁衍后代的能力。那些基因里淡定成分多的物种,现在都在古生物博物馆里,供一代又一代的“鼠辈”行注目礼呢!哈哈。 真相就是这么让人笑中带泪。
萨姐出品
01
周末,难得和闺蜜们喝下午茶,年过而立又未满不惑的女朋友们凑到一起,不约而同地说起了相似的感受:每天醒来,都要和一种灰蒙蒙的感觉交战。
父母的身体开始出现各种状况,孩子的学习时刻需要关注,夫妻之间的关系亟待呵护,工作上似乎很难再上一个台阶,对人生、自我都失去了期待……
这一切,都像精神的雾霾一样扑面而来,越想挣扎,就越挣脱不开。
三个关于中年的高频词汇,“中年危机、中年油腻、中年少女”,更是形象地展示了中年人的三种姿态:深陷困顿、自甘堕落、停止成长。
人到中年,本不可怕,可怕的是年龄增长了,智慧却没有随之增长,既无法解决现实中层出不穷的问题,也无力面对内心中形形色色的困惑。
人生走过或顺风顺水或险象环生的上半场,本以为可以再攀高峰的,却猛然发现,命运斗转之下,上山的路,千难万险,回去的路,遍寻不见。
那么,行至低谷的中年人,就注定一蹶不振了吗?
02
武志红在他的心理学课中说, 男人也得“生”一个“孩子”,这“孩子”可以是作品或事业,如果没“生”,或者这个“孩子”质量很差,他就可能会有严重的中年危机。
十三年前,三十六岁的张立宪,就面临这样的危机。
虽然在出版界混得风生水起,但他却对自己“一眼望得到底”的人生充满厌倦,总觉得生活中什么都不值一提。
最严重的时候,给人发条短信都要纠结一两天,他一度怀疑自己抑郁了。
把他从精神危机中拉出来的,首先是内心的转变。他想,既然那么多伟大而聪明的人都解答不了那些终极问题,那就别再折磨自己了,不如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
就在这时,张立宪接到了一家公司的邀约,一个更为优渥的职位等他赴任。他坐上一辆从石家庄开往北京的大巴准备开启新的征程。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雾改变了这辆大巴的行程,也彻底改写了他的命运。
在因大雾被意外拉长的八小时车程里,张立宪陷入了“自己到底想干什么”的人生追问中。
他的前半生貌似一帆风顺、左右逢源,总是有接不完的活,挣不完的钱,但本质上却一直在接受别人的挑选,过得是别人给安排好的生活。
人生已到中场,为什么不能按照自己想法,做点儿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呢? 而他真正想做的,是以一己之力,慢慢打造他心中“有趣,有料,有种”的书。
车越走越慢,他想得越来越多,最后,车还没到北京,他就打定了主意,辞掉新工作,全力以赴按照自己的意愿出书。
几个月之后,1000本《读库0600》样刊被送到了张立宪家中,他打开一本一页页翻看,像捧着一个新生的婴儿一般,“幸福得直哼哼”。
之后的张立宪,十几年如一日,按照自己的节奏,像种树一样出书,“不遗余力,不计成本,不留遗憾”地把每一本书打磨到极致。
虽然他又过上了“一眼望得到底”的生活,但因为他拥抱新鲜事物,不畏惧面对风险,“随兴做一些有趣的书和有趣的东西”,他的书和生命都变得格外好玩。
他不仅不再厌倦,还喜欢上了这种把一件事悄悄干上十几年的感觉。
中年危机,让我们不得不给生活按下暂停键,若能借机反思人生的走向,调整自己的节奏,便能在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中,开辟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03
1916年冬,在浙江一师任教的李叔同在和好友夏丏尊闲聊时,听他提到断食,据说可以治疗各种疾病,使身心更新。
长期被肺病和神经衰弱等顽疾折磨的李叔同,对此很感兴趣,第二年寒假便去虎跑寺试行。
在寺内渐进断食的二十天里,他看到僧侣的日常生活,竟然十分喜欢,并且有心地清凉,脱胎换骨之感。
也就从那时起,李叔同开始吃素,读经,供佛,并萌生了剃度出家的念头。
1918年夏,38岁的李叔同,处理完一众俗事后在灵隐寺闭关受戒,法号弘一,开始“追求一种更高更理想的方式,以教化自己和世人”。
李叔同在声名鹊起,正该激流勇进的中年出家,令很多人不解。而最了解他的学生丰子恺这样解释: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
弘一法师的“人生欲”非常之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
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
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居在二层楼了。
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
人到中年,很多人满足于曾经取得的那一点成绩,志得意满,固步自封,四处炫耀那些在别人眼中早已成为陈词滥调的所谓成就,变得油腻不堪。
而艺术通才李叔同,却在经历了半世繁华之后,对人生有了越发清醒的认知,并将依佛法修行,作为对治“生命无常”这一根本苦痛的究竟之路,严守戒律,至死方休。
苏格拉底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一过。历尽繁华的弘一法师,在年届不惑之际转身踏入空门,并在此后的二十四年,以最为入世的方式弘扬出世的精神,恰恰是深思熟虑后的主动选择。
人到中年,越是活得清醒而坦诚,就越能接纳漏洞百出的自我和千疮百孔的人生,不再虚张声势地维护那华而不实的虚荣,反而能在日复一日的实修精进中避开各种油腻。
04
在我们这个谈“老”色变的时代,流量明星们竭尽所能地保持少女感,杨幂、Angelababy等早就做了妈妈,但看她们的自拍照却还是十足的少女。
更多中年女性,出于对衰老的恐惧,或依赖美容、整形,或借助健身、饮食,也在想法设法地维持少女的体态和容貌。
然而,真正令人钦服的女神,不是那些青春永驻的美人,而是那些随着年龄的增长释放不同魅力的女子,她们在不同的的阶段有着不同味道的美,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她们成长的力量和生命的质感。
岁月从不败美人,因为真正的美人,美在风骨,而非皮相。她们内在成长的意愿和行动,会在时间的酝酿下,发酵为灵魂的馥郁芬芳。
不光是女人会变老,是人都会变老,这是自然规律。而 年龄的增长对一个从不中断学习的人来说,意味着阅历的丰富和人生经验的增加,也意味着能力的逐步提升和心智的渐趋成熟。
万圣节临近,马伊琍在微博晒出女儿为她化妆的照片, 娱乐 评论说“时间过得也太快了吧,女儿都那么大了,曾经的女神也变老了不少。且行且珍惜!”
实际上,大方晒照的马司令是完全接受自己的年龄和状态的,当她不觉得变老是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从中看到的就是发自内心的坦然与幸福。
40岁拿下上海白玉兰视后,在不惑之年创下事业巅峰的马伊琍,在大多数明星都在为年龄焦虑之际,却始终不慌不忙,从容生长。
她甚至主动停下来,每年最多只拍一部戏,拍完至少要停顿三四个月,用这段时间回归生活,汲取养分,等修养好了,再全身心投入到新的角色中。
而从她一路走来应对家庭危机和养育孩子的方式就能看出,她是一个内心强大又肯不断学习改变的人。
无怪乎她在面对各种复杂的状况和媒体的负面评价时都能四两拨千斤,让攻击的矛头变作欣赏的后盾。
万维钢老师在文章中写到:“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解决复杂的问题。在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的同时,人也必须变复杂才行。”
一个 社会 ,如果不论哪个年龄段的人,都在向“少年感”看齐,除了年龄外,便没有其他的对比标准,那这个 社会 的发展是浮躁的,没有底蕴的。
当中年人把精力投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内心的成长,能力的提升,才能追上时间的脚步,如此,才能欣然享受属于中年的驾轻就熟和从容不迫。
05
复旦教授陈果在关于衰老与成熟的演讲中说,唯有成长才能抵抗衰老!
而成长最关键的就是找到安身立命之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中年的困顿,提醒我们调整节奏,顺势而为,积极拥抱生命中的变化,在保持好奇的同时,深挖自己的主业。
当心智随着岁月的流逝日益成熟,人生也就开启了新的篇章。
把中年的低谷期当做下午茶时间吧,稍作休憩,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万维钢在《深度对广度》一文中讨论了哪一类人才创造力更强的问题。这篇文章主要围绕爱泼斯坦(David Epstein)《范围:为什么通才能在专业化的世界中获胜》一书展开。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没那么直观。 先介绍了一项经济学家的调查,通过统计漫画的销量和影视改编的情况,衡量一本漫画书的价值大小,进而评估漫画作家的创造水平。试问漫画作品的价值和以下哪些因素正相关: 1. 作者是否是一个高产者,出书的速度快不快。 2. 作者的经验如何,在漫画行业积累了多少年。 3. 作品是由单个作者完成的,还是由一个团队创作完成。 直觉中我们一般会认为在漫画行业积累的时间越久经验越多似乎更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但结果却是没有相关性!出书越快价值反而一般。最关键的因素,其实是作者 涉猎的广度 。研究者将漫画分成20多种类型,研究后发现,涉足类型越多的作者出一本漫画书的价值就越高。涉猎广泛的作者可以比工业化的创作团队更有创造力。 昨天的文章已经讨论了创新实乃想法的连接。连接越遥远,创新就越新颖。你能够把原本属于不同类型,领域的东西连接起来,就是极好的创新。我想到了成龙把武打和搞笑组合在了一起,既创造了个人的品牌,又开辟了动作片的新生态。吴京能火,也完全得益于将动作片与军事片组合在了一起,也算是是开辟了动作演员的新风尚。 以上创新属于文艺作品的范畴。那么这一原则是否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呢? 研究者通过调查3M公司专利的发明记录去评估一个人的创新水平。美国专利局把所有专利分成450种类型。专才的专利申请高度集中于某个类型。而通才在很多类型都有专利。结果发现,专才和通才的专利水平不分伯仲。但都不是创造力最强的人才。创造力最强的人被称之为“全才”(Polymath),特点是他又一个自己的核心领域,在核心领域内钻研得比较深,其深度介于专才和通才之间。但全才还能够把核心领域中得技能运用到临近得领域中去。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学习新东西,以至于最后全才涉猎广度可以纵横几十个专利类型。 所以,结论是一专多长的人才是创造力最高的群体。最差的是既不深又不广的人,中间的是要么特别深要么特别广的人群。 这一结论在科研上也可以得到支持。同一组实验结果,如果你能够从更多的认知角度,理论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或者套路(schema),去组织,解读,包装成一个自洽的故事(没错,好的科学家必须是一个优秀的讲故事的人),那么意味着你拥有更多的创新的切入口。相反,如果脑海中只有单一的认知框架,一旦实验数据无法直接的套进去,那么很容易陷入困局,更不用谈创新了。科研如何才能够拥有更多的认知框架呢?自然地需要广泛的涉猎与专注的方向相关的多个领域,在实操层面就是需要多读相关领域的文献了。这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任何一个相对成熟的领域都有无数的文献。但这却是优秀科研人员的基本素养,任何技巧和方法都无法代替这一番苦功夫。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和丹扬的一次聊天。她讲到了她是如何推进一项研究的。首先会让一个博士后同时开始探索几个可能的方向,一段时间之后,根据各个方向的结果进度,判断哪个方向最有可能做出来,然后确定该方向,舍弃其它方向。确定一个方向之后,随后根据最新的实验结果考虑有哪些可能的包装和讲故事的方式,并进行排序。进一步依据排序最靠前的讲故事的方式安排后续的实验,并随时根据新的结果调整上述顺序,直至包装出一个完整的最有新意的故事。试想一下,要做到这些,前提是你需要对多个领域都有相当程度的认知,脑海中还需要有相应的理论框架。这就是一个资深科研人员的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的,需要常年的一步一步的积累才可能获得。所以读文献的功夫是一天都不能断的。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后,还有证明文件。
www 开放分类: 互联网、计算机、www、科技 WWW是World Wide Web (环球信息网)的缩写,也可以简称为Web,中文名字为“万维网”。其创建者伯纳斯•李,在他1991年8月6日创建的第一个网址中解释了万维网的工作原理等内容。他也因此被《时代》杂志评价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100位人物之一。WWW(World Wide Web),是一张附着在Internet上的覆盖全球的信息"蜘蛛网",镶嵌着无数以超文本形式存在的信息,其中有璀璨的明珠,当然也有腐臭的垃圾。有人叫它全球网,有人叫它万维网,或者就简称为Web(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建议,WWW的中译名为"万维网")。WWW是当前Internet上最受欢迎、最为流行、最新的信息检索服务系统。它把Internet上现有资源统统连接起来,使用户能在Internet上已经建立了WWW服务器的所有站点提供超文本媒体资源文档。这是因为,WWW能把各种类型的信息(静止图像、文本声音和音像)无义无缝的集成起来。WWW不仅提供了图形界面的快速信息查找,还可以通过同样的图形界面(GUI)与Internet的其他服务器对接。 由于WWW为全世界的人们提供查找和共享信息的手段,所以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世界上各种组织机构、科研机关、大学、公司厂商热衷于研究开发的信息集合。它基于Internet的查询。信息分布和管理系统,是人们进行交互的多媒体通信动态格式。它的正式提法是:"一种广域超媒体信息检索原始规约,目的是访问巨量的文档"。WWW已经实现的部分是,给计算机网络上的用户提供一种兼容的手段,以简单的方式去访问各种媒体。它是第一个真正的全球性超媒体网络,改变了人们观察和创建信息的方法。因而,整个世界迅速掀起了研究开发使用WWW的巨大热潮。 WWW诞生于Internet之中,后来成为Internet的一部分,而今天,WWW几乎成了Internet的代名词。通过它,加入其中的每个人能够在瞬间抵达世界的各个角落,只要将一根电话线插入你的PC(它可能是你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加上一部移动电话),此时全球的信息就在你的指尖! WWW并不是实际存在于世界的哪一个地方,事实上,WWW的使用者每天都赋予它新的含义。Internet社会的公民们(包括机构和个人),把他们需要公之于众的各类信息以主页(Homepage)的形式嵌入WWW,主页中除了文本外还包括图形、声音和其他媒体形式;而内容则从各类招聘广告到电子版圣经,可以说包罗万象,无所不有。主页是在Web上出版的主要形是一些HTML文本(HTML即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识语言)。随着手机上网的飞速发展,最近有的专家把WAP和WWW并称。WAP目前已成为通过移动电话或其他无线终端访问无线信息服务的全球事实标准。它的发展与应用是无可限量的。世纪40年代以来人们就梦想能拥有一个世界性的信息库。在这个数据库中数据不仅能被全球的人们存取,而且应该能轻松地链接其它地方的信息,以便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得重要的信息。它引发了第五次信息革命。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这个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目前正在使用的最流行的系统叫"环球信息网WWW"(World Wide Web)。它的正式定义是"WWW is a wide-area hypermedia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itiative to give universal access to large universe of documents."简而言之,WWW是一个以Internet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络,它允许用户在一台计算机通过Internet存取另一台计算机上的信息。从技术角度上说,环球信息网是Internet上那些支持WWW协议和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Hyper Text Transport Protocol)的客户机与服务器的集合,透过它可以存取世界各地的超媒体文件,内容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资料库、以及各式各样的软件。理论上说来,环球信息网包括整个两亿人以上的Internet世界,它包含所有的Web站点、Gopher信息站、FTP档案库、Telnet公共存取帐号、News新闻讨论区以及Wais资料库。所以环球信息网可以说是当今全世界最大的电子资料世界,已经可以把World Wide Web当成是Internet 的同义词了。事实上,一般我们日常所说的"上Internet",其实指的就是连上World Wide Web 。WWW是World Wide Web (环球信息网)的缩写,也可以简称为Web,中文名字为“万维网”。环球信息网之所以称之为信息网,完全是因为它的资源可以互相连接的缘故,全世界目前大概有数万个Web站,每个Web 站都可以透过超链结(Hyper link)与其它Web 站连接,任何人都可以设计自己的Home Page,放上Web 站,然后在你的Home Page 上面产生链结,与其他人的Home Page 连接,或是连到其他的Web 站;别人也一样可以连到你的Home Page ,或是你的Web 站,整个信息网就这样编织了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环球信息网。本章将简要介绍一下环球信息网的一些概念:客户机、服务器、协议等。在本章中我们还将了解到环球信息网的历史与发展。客户机与服务器客户机、服务器和协议虽然都是很简单的概念,但描述它们比理解它们更难。客户机是一个需要某些东西的程序,而服务器则是提供某些东西的程序。一个客户机可以向许多不同的服务器请求。一个服务器也可以向多个不同的客户机提供服务。通常情况下,一个客户机启动与某个服务器的对话。服务器通常是等待客户机请求的一个自动程序。客户机通常是作为某个用户请求或类似于用户的每个程序提出的请求而运行的。协议是客户机请求服务器和服务器如何应答请求的各种方法的定义。WWW客户机又可称为浏览器。通常的环球信息网上的客户机主要包括:Lynx、Mosaic、Netscape等。通常的服务器来自于CERN、NCSA、Netscape。让我们来看一下Web中客户机与服务器的具体任务。在Web中,客户机的任务是:1.帮助你制作一个请求(通常在单击某个链接点时启动)。2.将你的请求发送给某个服务器。3.通过对直接图象适当解码,呈交HTML文档和传递各种文件给相应的"观察器"(Viewer),把请求所得的结果报告给你。一个观察器是一个可被WWW客户机调用而呈现特定类型文件的程序。当一个声音文件被你的WWW客户机查阅并下载时,它只能用某些程序(例如Windows下的"媒体播放器")来"观察"。通常WWW客户机不仅限于向Web服务器发出请求,还可以向其他服务器(例如Gopher、FTP、news、mail)发出请求。一个Web服务器的任务是:1.接受请求2.请求的合法性检查,包括安全性屏蔽。3.针对请求获取并制作数据,包括Java脚本和程序、CGI脚本和程序、为文件设置适当的MIME类型来对数据进行前期处理和后期处理。4.把信息发送给提出请求的客户机。Web拥有一个被称为"无状态"的协议。这是因为服务器在发送给客户机应答信息后便遗忘了此次交互。在"有状态"的协议中客户机与服务器要记住许多关于彼此和它们的各种请求与应答信息。Web是一个易于实现的协议。因为无状态的协议是很轻松的,它没有多少必需的核心代码和资源。此种协议的另一吸引人的特性是可以方便地从一个服务器转向另一个服务器(在客户机端)或者从一个客户机转到另一客户机(服务器端),而无需过多的清理和跟踪。这种快速转移的能力对于超文本而言是非常理想的。(本章后面有一节介绍超文本的定义)Internet和伴随它产生的一切是一个分布极为广泛的网络。它们支持的标准的或者至少是具有互操作性的协议,允许这种互操作性跨越学术界、商业界乃至于国界。也就是说,Internet、TCP/IP协议、HTTP协议以及WWW不属于任何人所有。不同国家的学校和公司可独立地建立客户机和服务器,而它们在Web上一起协同工作。这种实现方法有一个极大的好处,那就是其拓展的空间即便不是完全开放的,也是相当开放的。WWW的起源1945年8月份Vannevar Bush在 Atlantic Monthl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正如我们所想到的"的文章,从那时起,关于文档信息的电子化链接的念头就一直萦绕在计算机工作者、信息科学家们的脑海中。作家们远在Bush的文章之前就已预料到这种"链接"。文章的脚注难道不就是用原始的纸笔与其他作品"超链接"吗?难道作家引用和借鉴别人的作品的方法不是更进一步的"超链接"吗?例如,鲁迅的""和茅盾的""两篇作品也是在纸张环境中使用超文本的例子。这说明类似超文本的使用需求已经流行很长时间了。然而正是Bush才把此种想法与电子技术联系在一起。Bush预见到因战争需要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将会被广泛应用,并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总之,Bush关于我们如何组织和使用信息的基本思想已经成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WWW和超文本。超文本(Hypertext)这个术语是Ted Nelson于1965年首创的,它通常是指不局限于线性方式的文本。也就是说,超文本文档的部分甚至全部也许都是线性的,但也可能都是非线性的。超文本通过链接或引用其它文本的方式突破了线性方式的局限性。超文本是超媒体的一个子集。超媒体是指这样一种媒体(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录象等),它与其它媒体以非线性方式链接而成。超文本最早是由鼠标器的发明者Douglas Engelbart和Ted Nelson付诸实现的。他们俩的超文本实现工作受到60年代的技术和复杂的设计基础的极大限制。两个人的项目想象成分多于可行的成分。1967年Nelson他把实现分布式超文本的计划命名为Xanadu。Xanadu这个项目是用于处理所有的版权和帐务问题的,按他的说法,Xanadu有足够的健壮性,可用于把全世界的出版物统统联网。虽然其结果是失败的,但它为超文本和WWW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曾发表短篇作品《接弗兰肯斯坦请拨F》,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 Lee)正是在这篇文章的启发下创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也许在蒂姆·伯纳斯·李的眼中,真正的超级智慧就蕴藏在未来的网络系统之中。HTML的产生和WWW的发行1989年3月,在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即CERN,Tim Berners-Lee提出一项计划,目的是使科学家们能很容易地翻阅同行们的文章。此项计划的后期目标是使科学家们能在服务器上创建新的文档。为了支持此计划,Tim创建了一种新的语言来传输和呈现超文本文档。这种语言就是超文本标注语言HTML(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它使标准通用标注语言SGML(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的一个子集。SGML早已被证明是开放式的语言。用于操纵HTML和其他WWW文档的协议被称为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有关HTTP协议的内容将在第二章加以介绍)。遵照Internet的习惯,几乎所有协议的名称都以TP结尾。而相应的服务器则被称为超文本传输协议守护进程HTTPD(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Daemon)。HTTP使用了统一资源定位器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这一概念。简单地说,URL就是文档在环球信息网上的"地址"。URL用于标识Ineternet或者与Internet相连的主机上的任何可用的数据对象。URL中的U常常被认为表示"统一",实际上在许多重要文档中也是这样引用的。在URL概念背后有一个基本思想,那就是:提供一定信息条件下,你应能在Internet上的任何一台机器上访问任何可用的公共数据。这些一定的信息由以下的URL基本部分组成:·所使用的访问协议·数据所在的机器·请求数据的数据源端口·通向数据的路径·包含了所需数据的文件的名称 URL的标准格式如下:protocol://machineaddress:port/path/filename例如,想要访问南京理工大学的Web站点,其URL为:年7月,WWW在CERN内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此以后WWW得到了热情的接受,在Internet上开始有所影响。到1993年1月,全世界已有50个为人所知的WWW服务器,各种浏览器软件开始发行。同年2月,伊利诺斯大学Urbana-Champaign分校的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NCSA(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发行了一个新的浏览器软件。从此,WWW已初具规模。NCSA的Mosaic到Netscape看浏览器的发展WWW曾经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没有用于通用计算机和操作系统上的可靠的浏览器。Mosaic的问世解决了这个问题。由Joe Hardin领导的NCSA系统开发组开始了一项计划,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很有用的WWW浏览器,不仅能处理Tim Berners-Lee所描述的WWW,而且能支持其他的访问协议。这个客户程序被称作Mosaic,于1993年2月发布。许多计算机专家提出了许多新建议,使得HTML和WWW得到了飞速的发展。NCSA小组详细地研究了MIME(Multipurpose Internet Mail Extension)类型的使用,以便识别一些媒体的格式,尤其是声音、图片、动画等。使用MIME类型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一步,因为通用Internet邮件扩充服务MIME早已被作为能定义和编码大多数数据类型的目标。MIME类型有新的优势,体现在可扩充性和已被证明的实用性上。更妙的是大量用于操作MIME的程序代码早已编写出来,随时可用于新的程序——WWW客户机和服务器程序。在HTML中加入了"IMG"标记之后,Mosaic成了真正的多媒体浏览器。超文本页面骤然变得亲切友好了许多。展现得不在仅是科学家和学者们所用的枯燥的学术研究信息,当今世界的各种信息都能以多媒体的方式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Web从此已经成熟,这也正是Internet期望已久的。WWW与面向网络的编程语言JAVA简单地说,JAVA是一个由SUN公司开发而成的新一代编程语言。JAVA的目标是为满足在一个充满各式各样不同种机器、不同种操作平台的网络环境中开以软件。这也正是为什么不论你使用的是哪一种WWW浏览器,哪一种计算机,哪一种操作系统,只要WWW浏览器上面注明了"支持JAVA",你就可以看到生动的起始页的原因。利用JAVA编程语言,你可以在你的起始页中加入各式各样的动态效果,你可以放上一段动画,可以在起始页上建立霓虹灯式的看板,让你的名字在上面不停地转动。如果你愿意,就像一般的窗口程序一样,你还可以放上菜单和按钮,以及滚动条。只要使用JAVA,没有什么你做不到的。为什么JAVA可以做到这些传统起始页上做不到的动态演示呢?没有别的原因,在加入JAVA的支持后,你的起始页已不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文件",而是配合JAVA程序的一个活生生的程序实体。正因为这一点,在你使用Netscape Navigator或者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观看各地起始页时,你所用的WWW浏览器不但要负责将HTML格式的文件以正确的格式显示出来,同时也必须负责在你所使用的机器上,执行伴随而来的JAVA程序。事实上,对这样一种伴随起始页而来的JAVA程序,我们取了一种特别的名称,叫Applet,我们可以把它想像成是一个个小巧可爱的程序。JAVA除了开发附在起始页上的小应用程序外,也具备有开以大型应用程序(Application)的能力,并且同样可以跨越不同种类的机器、不同种类的操作平台的限制,在各地执行。
万维网是无数个网络站点和网页的集合,它们在一起构成了因特网最主要的部分(因特网也包括电子邮件、Usenet以及新闻组)。它实际上是多媒体的集合,是由超级链接连接而成的。我们通常通过网络浏览器上网观看的,就是万维网的内容。关于万维网以及浏览万维网的一些世界语术语,我将在以后所发的帖子中陆续作些介绍。
是炸公司,迟早会遇到网络营销推广软件到处钱,很多以为移动通信系统有什么补贴就相信了,一个人十几块钱,还要多少人,刚开始有想到没这种可能的,想想查一下百度才意识到炸公司,打着移动来钱。
如果哥们连有哪些刊物都不清楚,估计投稿录用的可能性不大啊
期刊可以分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两种。正式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批,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能力。
国家级期刊排名有:参花、青年文学家、北方文学、大观、记者摇篮、电视指南、新闻研究导刊、视听、西部广播电视、科技传播、学术交流、东岳论丛、继续教育、中国成人教育、教学与管理(理论版)、中国电化教育等。
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
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的区别:
国家从来没有对刊物做过级别之分,也就是在影响力和专业程度上没有省级和国家级的差别。所谓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之分,主要是为了方便管理,即国家单位主管期刊为国家级期刊,省级单位主管期刊为省级期刊。
什么专业啊? 民族类1. 民族研究2.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贵州民族研究4. 广西民族研究5. 黑龙江民族丛刊6.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 回族研究8. 世界民族9. 中国民族10.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 云南社会科学12. 青海民族研究13. 西北民族研究14. 满族研究15.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6. 内蒙古社会科学17.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表1.中国社会科学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社会科学战线4学术月刊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6天津社会科学7学术研究8江海学刊9江汉论坛10 江苏社会科学11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2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3 文史哲14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5 浙江学刊16 浙江社会科学17 社会科学研究18 求是学刊19 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 社会科学辑刊2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3 中州学刊24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5 人文杂志26 求索27 思想战线28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9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30 国外社会科学31 南京社会科学32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4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5 齐鲁学刊36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37 学海38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39 江西社会科学 40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1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2 河北学刊43 学术界44 东岳论丛45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46 东南学术47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50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1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2 北京社会科学53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 学术论坛55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56 广东社会科学57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8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59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60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1 山东社会科学62 探索63 学术交流64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65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6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7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8 北方论丛69 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0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1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72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73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4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5 宁夏社会科学76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7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8 云南社会科学79 长白学刊80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1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2 江淮论坛83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4 河南社会科学85 内蒙古社会科学86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87 甘肃社会科学88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9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0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91 晋阳学刊92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3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4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5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6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7 贵州社会科学98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9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