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企业管理创新的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创新的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企业管理创新的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企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范例,欢迎大家分享。

[1] 缪清照 刘焕荣: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培训的变革.石油教育,2003(1).

[2] 陈维政: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李小勇:100个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 张一驰.人力资源管理教程[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12-213.

[5] 章景萍.企业员工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安徽大学,2007.

[6] 崔毅:人力资源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

[7] 李浩:企业培训与企业创新.成人教育,2001年第10期.

[8] 陈良政黄俭: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9] 张晓彤:员工关系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

[10] 郭福春.股权激动机制的理论基础及效应介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2,(9):45-48

[11] 国资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J].

[12] 黄俊峰,股权激励:证券市场新期待[J].中国证券报,

[13] 黄湛冰,万迪日方.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行为因素比较分析[J].预测,2005,

(6):37-39

[14] 蒋文杰.回归模型中虚拟变量的设定与应用[J].探索争鸣,2007(2):12-13

[15] 隽娟.管理层持股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来自深市的经验证据[J].市场论

坛,2007,(2):64-65

[16] 李广林,周来振.国有企业产权的'改造与激励[M].南海出版公司,2004

[17] 李维友.中国实行经理人股票期权可行性研究[N]. 中国证券报 2001-7-26

[18] 李曜.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案例分析与方案设计[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

[19] 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 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

究,2000(1):41-45

[20] 梁洪学,李慧燕.七种股权激励模式的利弊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3(5):

32-34

[21] 米红,张文璋.实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spss应用[M].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0:121-193

[22] 宁相东.公司治理理论[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3] 潘颖.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24] 彭祥敏.股权激励模式效果比较的实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5] 少波.黄欣.企业激励机制创新-对三种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27-28

[26] 沈沛.中国资本市场前沿理论研究文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7] 沈学军.我国实施股权激励主要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8] 石建勋.中国企业家的股权革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9] 童晶骏.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分析[J]理论探讨,2003,(5):48-51

[30] 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0(3):32-39

[31] 吴叔平,虞俊健.股票激励[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32] 徐振斌,方宇.股权激励要慎用限制性股票[J].中国改革报,2007-2-13

[33] 许晔珉.股票期权:一把双刃剑[J].新理财,2006,(3):27-27

[34] 杨贺,柯大钢,马春爱,等.经理层持股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互作用机制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2005,(1):24-26

[35] 杨红炳.委托代理理论与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8):42-43

[36] 杨家亲.对股票期权及其会计处理的系统认识[J].会计研究,2000,(12):34-37

[37] 杨志刚.股票期权方案一枝独秀--股权激励方案综述[J] ,中国证券报:2006-05-31

[38] 于东智,谷立日.公司的领导权结构与经营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02,(2):70-78

[39] 于武等.国有企业经营者物质激励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1999,(7).21-24与经济管理,2000,(5):40-45

[40] 岳旭琴.期权期股两种股权激励方式的比较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2,(1):41-42

[41] 张俊瑞,赵进文.,张建,等.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3,(9):29-34

[42] 张培刚.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43] 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4]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5] 张湛彬.股票期权与国有企业激励制度[M].辽海出版社,2002[46] 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 [J].2005年12月31日

[47] 周建波,孙菊生.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03(5):74-82

[48] 周璐 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J].内将科技,2006(5):32-33

[49] Aggarwal, R. K. and A. A. Samwick. Executive Compensation, Relative P

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Strategic Competition: 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Finance, 54(6), 1970-1999, 1999b.

[50]Berle, A. A., and G. C. Means.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

erty[M].New York, 1932.

周三多《管理学》,《水煮三国》

1、论新型现代化企业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 2、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有效授权研究3、企业管理型人力资本价值评估方法研究4、企业管理现代化5、、现代商务谈判6、全面创新管理中的全要素创新7、从优秀到卓越8、企业管理现代化(理论轨迹经验)/中国管理理论前沿系列9、商场现代化

企业创新管理论文的参考文献

1、论新型现代化企业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 2、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有效授权研究3、企业管理型人力资本价值评估方法研究4、企业管理现代化5、、现代商务谈判6、全面创新管理中的全要素创新7、从优秀到卓越8、企业管理现代化(理论轨迹经验)/中国管理理论前沿系列9、商场现代化

互联网与企业管理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2]罗伯特·D·阿特金森,拉诺夫.H.科尔特.美国新经济——联邦与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P.E.Dyucker:TheInformationExecutivesTrulyNeed,HarvardBusinessReview[J].January——February,54—62,1995. [4]王德禄等.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5]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中的经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6]潘承烈.“重视和发展中国的管理科学”座谈[N].光明日报,1997—07—12,(7). [7]周敦仁,马磊.知识经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J].探索与争鸣,1998,(5). [8]卫思·贝克.构建情报网络[A].保罗·S·麦耶斯主编.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C].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9]张亚勤.没有藩篱的21世纪[J].IT经理世界,2001,(1). [10]比尔·盖茨. 蓦 然回首——回顾微软的.25年[J].环球企业家,2000,(11).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周三多《管理学》,《水煮三国》

企业管理创新参考文献论文

参考文献: [1]杨文士,李晓光.管理学原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傅建华,韩文亮,黄文灼.上海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项润,高媛.中小企业竞争与发展.企业管理出版社. 温池洪,毕新华.中小企业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企业研究.参考文献: 〔1〕朱文双.如何加强企业资金集约化管理,财会月刊(综合),2007年第1期 〔2〕易克等.公司资金集约化管理研究,当代经理人,2006年第8期

企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企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范例,欢迎大家分享。

[1] 缪清照 刘焕荣: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培训的变革.石油教育,2003(1).

[2] 陈维政: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李小勇:100个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 张一驰.人力资源管理教程[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12-213.

[5] 章景萍.企业员工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安徽大学,2007.

[6] 崔毅:人力资源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

[7] 李浩:企业培训与企业创新.成人教育,2001年第10期.

[8] 陈良政黄俭: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9] 张晓彤:员工关系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

[10] 郭福春.股权激动机制的理论基础及效应介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2,(9):45-48

[11] 国资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J].

[12] 黄俊峰,股权激励:证券市场新期待[J].中国证券报,

[13] 黄湛冰,万迪日方.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行为因素比较分析[J].预测,2005,

(6):37-39

[14] 蒋文杰.回归模型中虚拟变量的设定与应用[J].探索争鸣,2007(2):12-13

[15] 隽娟.管理层持股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来自深市的经验证据[J].市场论

坛,2007,(2):64-65

[16] 李广林,周来振.国有企业产权的'改造与激励[M].南海出版公司,2004

[17] 李维友.中国实行经理人股票期权可行性研究[N]. 中国证券报 2001-7-26

[18] 李曜.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案例分析与方案设计[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

[19] 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 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

究,2000(1):41-45

[20] 梁洪学,李慧燕.七种股权激励模式的利弊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3(5):

32-34

[21] 米红,张文璋.实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spss应用[M].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0:121-193

[22] 宁相东.公司治理理论[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3] 潘颖.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24] 彭祥敏.股权激励模式效果比较的实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5] 少波.黄欣.企业激励机制创新-对三种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27-28

[26] 沈沛.中国资本市场前沿理论研究文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7] 沈学军.我国实施股权激励主要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8] 石建勋.中国企业家的股权革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9] 童晶骏.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分析[J]理论探讨,2003,(5):48-51

[30] 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0(3):32-39

[31] 吴叔平,虞俊健.股票激励[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32] 徐振斌,方宇.股权激励要慎用限制性股票[J].中国改革报,2007-2-13

[33] 许晔珉.股票期权:一把双刃剑[J].新理财,2006,(3):27-27

[34] 杨贺,柯大钢,马春爱,等.经理层持股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互作用机制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2005,(1):24-26

[35] 杨红炳.委托代理理论与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8):42-43

[36] 杨家亲.对股票期权及其会计处理的系统认识[J].会计研究,2000,(12):34-37

[37] 杨志刚.股票期权方案一枝独秀--股权激励方案综述[J] ,中国证券报:2006-05-31

[38] 于东智,谷立日.公司的领导权结构与经营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02,(2):70-78

[39] 于武等.国有企业经营者物质激励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1999,(7).21-24与经济管理,2000,(5):40-45

[40] 岳旭琴.期权期股两种股权激励方式的比较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2,(1):41-42

[41] 张俊瑞,赵进文.,张建,等.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3,(9):29-34

[42] 张培刚.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43] 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4]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5] 张湛彬.股票期权与国有企业激励制度[M].辽海出版社,2002[46] 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 [J].2005年12月31日

[47] 周建波,孙菊生.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03(5):74-82

[48] 周璐 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J].内将科技,2006(5):32-33

[49] Aggarwal, R. K. and A. A. Samwick. Executive Compensation, Relative P

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Strategic Competition: 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Finance, 54(6), 1970-1999, 1999b.

[50]Berle, A. A., and G. C. Means.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

erty[M].New York, 1932.

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创新问题探讨论文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需要结合新技术、新思路进行创新和突破。本文就互联网时代里企业管理出现的问题做出了概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创新

一、背景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诸多企业以及行业带来了新的气息以及新的发展,促使许多企业改变发展模式,拓宽发展路径,更多地使用虚拟化平台以及更为先进的设备。互联网给企业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是,传统的资料档案整理方式得到了转变,由纸质变为电子档,既能缩小存档空间,又能更加方便地归档分类整理;其次互联网给企业的宣传方式以及业务开展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时间地点不再是约束业务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有了互联网可以给企业以及客户解决诸多这方面的问题,可以方便二者之间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以及业务办理。但是,在互联网带来这么多便利以及好处时,互联网的到来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首先企业若是不能迅速调整战略跟上时代,适应互联网这种快速发展的潮流,便会被时代所淘汰,被市场所淹没;其次,企业若是不能解决因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管理问题,企业也势必不能正常运行。因此,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必须适应互联网并且创新自己的管理模式,加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问题

1.企业管理模式落后

中国企业的发展相对西方国家来说比较晚,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管理理念基本是从西方国家引进,但是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即使是西方国家也处在摸索的阶段,并没有成熟的管理模式可以给我国借鉴使用,因此旧有的管理模式不可避免的会给企业带来各方面的问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用户可以更为方便地联系企业以及散播对企业的印象,对于企业来说顾客是第一位,顾客的评价非常重要,因此企业要做的便是尽量满足客户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改变旧有的以自我为中心,而应该追求多样化以及人性化发展,以用户为中心。再加上互联网带来了信息的透明化以及信息的迅速传播,如果仍旧采用旧有的传统管理模式,根本无法跟上节奏,抓住客户的心理。可见新时代的到来迫切要求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的人才也亟需吸收新知识。

2.网络品牌管理落后

由于网络的信息包含量巨大,网络的开发又吸引了太多的投机者,很多企业都开始在网上注册商标,成立自己的品牌,经营业务赢取利益。但是,互联网的发展时间较短,带来的冲击又大,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以及一些空白的地方,如此多的企业竞相注册,势必会引起品牌重合,信息泄露等诸多问题,使企业蒙受损失。还有些企业还不太了解企业的信息保护措施,在遇到问题时只能自己顶包,不知道诉求的方式。

3.企业数字化投入问题

互联网的时代是一个便捷的时代,是一个数字化时代,给企业带来很多商机。很多企业都选择互联网来进行品牌推广,以吸引更多的用户。但是,互联网的信息多量化带来的一个问题便是信息嘈杂化,用户并不能一眼便看到所有的信息,只有那些别树一帜吸引眼球的东西才能引起用户的关注,这就意味着企业在网络上的投入不一定能带来相应的报酬,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三、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创新的相应措施

互联网给企业带来了突破性的冲击,给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但是又存在许多问题,还需要企业及时进行创新管理,跟上互联网的节奏,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企业在创新管理时,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现企业的深入改革。

1.创新企业管理模式

众所周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着互联网时代里每一个传统行业都在加速转变,互联网带给企业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企业应该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改变生产管、业务管理的模式,将互联网与企业的管理结合起来。并且,为了进一步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企业的信誉以及名声,企业应该建立创新小组,提高科研能力,创新产品,更快地响应市场的信息。其次,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引进像微博等社交平台,一方面给员工提供新的管理模式以及交流途径,一方面又能供客户提供反馈信息或者给客户提供需了解的资料,使得企业更加具备开放性和包容性。

2.加强网络品牌管理意识

企业的品牌保护意识的欠缺,是网络品牌管理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应该注重品牌保护以及品牌管理,形成正确的品牌意识,遵守先注册先得的规律,并且企业可以通过将企业相关网址纳入保护范围来进行品牌的全面保护。

3.注重数字化营销手段

数字营销是在互联网给企业带来的商机下,企业创建的一种新型营销模式,是指通过网络以及通信技术来实现营销。因此,企业一方面要引进信息技术人才,一方面要更加注重与客户的长期关系维持。因为互联网的便利,使得客户与商家联系更为便捷,不受时间空间所限制,因此保持长期客户与商家之间的关系对于商家来说也是一个营销的手段。并且当客户对企业形成优良的印象时,自然会成为产品的推荐者,为企业带来后续的商机。可以说,数字化营销应该是企业所重点关注研究的对象,企业要想办法使自己成为互联网诸多信息中的佼佼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的事物发展都尤为迅速,企业管理要跟随互联网时代的步伐,就需要解决尚存的一些问题,结合企业的创新管理模式,把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互联网作为一个品牌进行管理和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中健康持续的发展壮大,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芳.基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品牌,2015(,4):83-84.

[2]佘丛国.“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战略管理创新[J].通信企业管理,2015(,8):28-29.

[3]赵奇,武侠.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企业研究,2012,(22):78-80.

企业创新管理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

企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企业管理论文参考文献范例,欢迎大家分享。

[1] 缪清照 刘焕荣: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培训的变革.石油教育,2003(1).

[2] 陈维政: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李小勇:100个成功的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 张一驰.人力资源管理教程[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12-213.

[5] 章景萍.企业员工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安徽大学,2007.

[6] 崔毅:人力资源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

[7] 李浩:企业培训与企业创新.成人教育,2001年第10期.

[8] 陈良政黄俭: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9] 张晓彤:员工关系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

[10] 郭福春.股权激动机制的理论基础及效应介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2,(9):45-48

[11] 国资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J].

[12] 黄俊峰,股权激励:证券市场新期待[J].中国证券报,

[13] 黄湛冰,万迪日方.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行为因素比较分析[J].预测,2005,

(6):37-39

[14] 蒋文杰.回归模型中虚拟变量的设定与应用[J].探索争鸣,2007(2):12-13

[15] 隽娟.管理层持股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来自深市的经验证据[J].市场论

坛,2007,(2):64-65

[16] 李广林,周来振.国有企业产权的'改造与激励[M].南海出版公司,2004

[17] 李维友.中国实行经理人股票期权可行性研究[N]. 中国证券报 2001-7-26

[18] 李曜.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案例分析与方案设计[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

[19] 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 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

究,2000(1):41-45

[20] 梁洪学,李慧燕.七种股权激励模式的利弊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3(5):

32-34

[21] 米红,张文璋.实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spss应用[M].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0:121-193

[22] 宁相东.公司治理理论[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3] 潘颖.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24] 彭祥敏.股权激励模式效果比较的实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5] 少波.黄欣.企业激励机制创新-对三种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4):27-28

[26] 沈沛.中国资本市场前沿理论研究文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7] 沈学军.我国实施股权激励主要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8] 石建勋.中国企业家的股权革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9] 童晶骏.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分析[J]理论探讨,2003,(5):48-51

[30] 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0(3):32-39

[31] 吴叔平,虞俊健.股票激励[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32] 徐振斌,方宇.股权激励要慎用限制性股票[J].中国改革报,2007-2-13

[33] 许晔珉.股票期权:一把双刃剑[J].新理财,2006,(3):27-27

[34] 杨贺,柯大钢,马春爱,等.经理层持股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互作用机制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2005,(1):24-26

[35] 杨红炳.委托代理理论与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8):42-43

[36] 杨家亲.对股票期权及其会计处理的系统认识[J].会计研究,2000,(12):34-37

[37] 杨志刚.股票期权方案一枝独秀--股权激励方案综述[J] ,中国证券报:2006-05-31

[38] 于东智,谷立日.公司的领导权结构与经营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02,(2):70-78

[39] 于武等.国有企业经营者物质激励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1999,(7).21-24与经济管理,2000,(5):40-45

[40] 岳旭琴.期权期股两种股权激励方式的比较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2,(1):41-42

[41] 张俊瑞,赵进文.,张建,等.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3,(9):29-34

[42] 张培刚.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43] 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4]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5] 张湛彬.股票期权与国有企业激励制度[M].辽海出版社,2002[46] 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 [J].2005年12月31日

[47] 周建波,孙菊生.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03(5):74-82

[48] 周璐 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J].内将科技,2006(5):32-33

[49] Aggarwal, R. K. and A. A. Samwick. Executive Compensation, Relative P

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Strategic Competition: 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Finance, 54(6), 1970-1999, 1999b.

[50]Berle, A. A., and G. C. Means.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

erty[M].New York, 1932.

互联网与企业管理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2]罗伯特·D·阿特金森,拉诺夫.H.科尔特.美国新经济——联邦与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P.E.Dyucker:TheInformationExecutivesTrulyNeed,HarvardBusinessReview[J].January——February,54—62,1995. [4]王德禄等.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5]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中的经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6]潘承烈.“重视和发展中国的管理科学”座谈[N].光明日报,1997—07—12,(7). [7]周敦仁,马磊.知识经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J].探索与争鸣,1998,(5). [8]卫思·贝克.构建情报网络[A].保罗·S·麦耶斯主编.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C].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9]张亚勤.没有藩篱的21世纪[J].IT经理世界,2001,(1). [10]比尔·盖茨. 蓦 然回首——回顾微软的.25年[J].环球企业家,2000,(11).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企业管理的创新毕业论文

张建华先生的《也谈“管理”》一文中提出了很多问题,鉴于各种原因,本人在这里只谈与“科学”和“管理”这两个语词有关的某些问题,即说明为什么管理学不能成为“管理学科”的核心基础科学。 从“科学”这一语词较为通常的意义上来说,管理学自然是一门科学。一般来说,任何一门学问,只要同时坚持如下两个原则,就可以成为一门通常意义上的科学。 第一,坚持用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客观规律、从可控制实验中获得的各种“机理”、通过逻辑思维过程得出的各种“原则”作为解释自然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理论依据。 第二,坚持以人们可以共同感知的、可共同把握的实验数据、观察结果、基本事实、基本事件、历史记录等作为研究的起点。 由于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因而许多客观规律、“机理”和原则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相对可靠的。同样,大量的实验数据、观察结果、基本事实、基本事件、历史记录本身也会因人的解释的不同而只是相对可靠的。但这并不要紧,这些东西发展或变化了,科学本身也会发展和变化。这也就不妨碍我们把坚持这两个原则“作”出的学问当作科学。 现在的管理学完全遵守了这两个原则,完全符合这两个条件,自然是一门科学。 本人说“管理”或管理学不是一门“科学”,是有几个前提的。 第一,管理学不是一门“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科学。 第二,在“管理学科”中,必须有一门核心学科,这个核心学科必须是机械论意义上的科学。管理学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第三,在本人说“管理”不是一门科学的同时,强调了“管理”是一门艺术。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艺术对人类生活——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的影响都比科学要大得多。 管理学不是一门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这一点是毫不疑问的。这门科学不可能成为“管理学科”的核心基础科学,这一点,后面将予以说明。至于“管理”,无论是谁,只要他在从事“管理”或从事过“管理”,他都会知道在这一过程中,“艺术”比“科学”更为重要。这里没有丝毫否定“科学”在管理中的作用的含义,这里只是说,仅仅把“管理”当作一门科学,仅仅只用所谓的管理学的科学原理来教育学生,根本不可能培养出管理人才。 本人可以在此作出预测,今后中国涌现出来的企业管理人才,绝大部分不会是管理学硕士和管理学博士。尽管这些拥有硕士或博士头衔的人在企业中可以比其他人享有更多的管理“特权”,但“特权”本身既不会成为才能,更不会成为智慧。就象美国的法律人才根本不是通过教授“法律条文”,而是通过学生理解大量的“法律判例”培养出来的一样,管理人才也只有在大量的“个案教学”中才能培养出来。 只是,中国有几个“管理学科”的教授作过个案研究呢?中国又有几个“管理学科”的教授会作个案研究呢?管理是一门协调人的社会活动的艺术,就象律师是一种调节人与人的纠纷的艺术一样,艺术及个人的艺术才能只能在个人实践和吸收他人的经验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和提高。普遍原理的教学当然不可缺少,但想仅仅只靠这种教学就能够培养出管理人才,无异于白日做梦。 象管理学这样的科学与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科学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用那些非机械论意义上的科学来把握世界。现在的问题的核心并不在这里,而在于人们把诸如“政府的行政部门依据宪法和法律对社会成员实施普遍强制使社会成员依‘原则’行事的‘行政管理’”、“企业领导人协调组织成员为‘目标’奋斗的‘企业管理’”、“社会保存和传播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文献与记录的‘文献记录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存储和传输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使用的数据、文字和语音语词、图形图像的‘信息管理’”这四种“本质”上有着重大差别的“管理”当作一类“学科”,并以“管理学”作为这个学科的核心基础科学。 从这样的角度来说,管理学确实还不够“资格”。也正因为管理学不够资格,所谓的“管理学科”也就是一个没有基石的空中楼阁,以此空中楼阁为条件拼凑起来的用于优化组织教学资源的“管理学院”本身就只会是一个“大杂烩”。 我们看英美国家是怎样定义“science”的:“the study of knowledgewhich depends on testing facts and stating general nutural laws”即“以那些通过测定获得的事实的知识和陈述了普遍的自然规律的知识为基础的研究”。这里用“of knowledge”修饰“study”,就是说,“science”的研究从属于后面“知识”,或者说,后面的通过测定获得的事实和陈述了普遍性的自然规律这两个方面知识控制了整个科学研究。 在英语中,“管理学”使用首字母大写的“management”即“Management”来表示。按照上述标准,英美国家自然不会将“Management”当作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这很明显,管理学中的大量的知识或者不是通过测定获得的,或者不是普遍的自然规律,或者二者都不是。 按照这个标准,大量的“科学”也就不成为科学了。当然,除了专门研究“科学”本身的科学在特定的条件之下,人们一般不会在如此严格的意义上使用“科学”这一语词。大体上,人们对这两个标准放宽了尺度,其大致范围就是本文前面所说的两个原则。 但是,如果一门科学要成为一个“科学群”的核心基础学科,则其必须达到或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上述标准。换句话说,这门科学必须是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这也就是说,如果管理学要成为“管理学科”中的核心基础科学,管理学就必须是机械论意义上的科学。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对这个复杂系统进行整体的、不“损伤”这个整体的科学研究。这样,人们就只能采取“简化”的方式来对人类社会进行研究,这种简化世界的方法,就是机械论科学的方法。一般来说,这个简化过程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先确定从什么样的角度研究这个复杂系统。第二个步骤则是在确实这个角度之后,再将从这个角度“划分”出来的人类社会进行“机械化”。这样,就可能从某种角度、某种方式来把握人类社会这个复杂系统,而这种把握,只能是一种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把握。 本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直强调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机械论科学。首先,经济学从“经济”即人类通过劳作与交换增加社会财富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看作一个经济系统,这就完成了前面所说的第一步。随后,在这种简化的基础上,在将人类社会的组成要素即个人“机械化”为“理性自利”的“经济人”。这就完成了上述简化的第二步。 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和经验的方法,逐步作出假设,获得观察数据(实际上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记录),验证假设,一步一步地构造起了经济学的理论大厦。 至于机械论科学为什么具有探索“机理”和鉴别事实的独特功能,限于篇幅,本文不作解释。 张先生说有人否定经济学是一门科学,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我们要知道,诺贝尔的遗愿只是希望奖励在“实验科学”中作出贡献的人(文学和人类和平是另外一回事)——诺贝尔奖最初只有物理、化学和医学三项科学奖,很多涉及到生物学的科学成果都是通过化学和医学获得诺贝尔奖的。或许诺贝尔奖的评选机构“违背”了诺贝尔的遗愿,但经济学总得多少有些“科学”资格才能成为诺贝尔奖之一。 一般来说,仅仅只是从微观经济学本身来说,它确实够得上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但是,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其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第一,经济学研究不仅不可能进行实验设计,连控制观测也不可能进行,而只能以人们在经济过程中形成的记录为研究起点,而人们对这些记录的保存、收集、使用具有很大的任意性。 第二,经济学研究的结果本身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人们的行为本身又会使得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变形”。但这两点是由于研究对象的特点产生的,而不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本身原问题。 因此,经济学,或者说微观经济学是一门机械论科学,这已经基本上获得了科学界,包括不少极其苛刻使用“科学标准”的科学家的基本认同。 目前的经济学已经有很多的分支,很多经济学家正在试图用经济学“取代”其他一切社会科学。本人承认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同时就是强调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是一门机械论科学。这样说的目的就是要强调机械论科学在解释历史、文化、社会中的缺陷和不足。尽管机械论科学能够获得有关复杂系统的某些“机理”,但是,机械论科学根本不可能从整体上说明复杂系统,这就决定了机械论科学在解释复杂系统中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那种试图用经济学解释人类一切活动的想法本身就是荒谬的。本人在网上专门写了几篇文章就是反对中国的不少经济学家用机械论科学的经济学解释中国社会的一切。 但是,无论经济学的分支如何多,涉及到人类生活的何种领域,这些分支都是以目前的“微观经济学”及其研究结果为基础。目前的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以及法律的经济分析、家庭的经济分析、社会的经济分析等名目众多的经济分析,都是以“微观经济学”及其研究结果为基础的。 现代科学的任何分支都是一个庞大的合作系统,每一个科学家只是在某一部分的某一层次从事科学研究。为了确定科学的分支,人们用“学科”即“科学群”来指称这些分支。无论一个“科学群”研究的是什么,建立一个科学群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必须有一门机械论科学作为其核心基础科学。否则,这个科学群就是空中楼阁。 无论一门科学建立了怎样庞大的理论体系,它最终都必须作到如下一点,即必须将其中的很多语词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否则,这门庞大的理论体系就不是科学,而是哲学、神学或玄学了。“伪气功”也自称为“科学”,柯云路先生为其建立了庞大的理论体系,但其语词根本不可能与客观事物即人体内的“气”的运行联系起来,近几年也破产了。 但是,我们仔细思考一下,那些相信“伪气功”的人确实在其思维过程中将某些“理论”与自己体内的“气”的运行联系在一起,并且,还有众多的人认为这些“理论”确实能够解释为什么自己体内的“气”能够这样或那样运行,还有不少人认为自己确实能够控制自己体内的“气”的运行。如果不是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相信“伪气功”了。这里就涉及到用什么标准将一门科学理论的语词与客观事物联系在一起。 我们知道,由于现代科学的分工,有相当多的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基本上不从事直接的探索“机理”、数据获取、事实鉴定的工作,而只是依据某些“机理”对数据和事实作出解释,或者对这些“解释”再作出解释。就象本人如果要研究中国某一阶段的历史,一般不会去“考证”历史事件,而只会以其他的史学家的“考证”的结果以及研究结果为起点。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相信这些“机理”、数据和事实呢?或者说,我们用什么标准来判断这些“机理”、数据和事实是可靠的呢? 一般来说,采用机械论科学的方式获得的数据和事实,其可靠程度最大(要说明这个原因,需要很大的篇幅,这里从略)。要使一门科学理论中的很多概念能够“恰当”地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人们就应该尽可能地消除那些个人情感与价值的东西、尽可能地控制那些关于世界的各种“先见”。而能够在最大程度做到这些的,只有机械论科学。这一点无须作更多的说明,目前西方的“反科学主义”反对的正是机械论科学的“无情”和“客观”。 “反科学主义”的很多观点对我们有效地控制人们滥用科学及科学成果确有其可取之处,对于控制“唯科学主义”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要把科学变成一种“有情”和“主观”的东西,那科学就不成为科学,而是神话或玄思了。 大量的相信“伪气功”的人并不是象某些“科学家”所说的那样是“愚昧无知”的。这些人思维、心理各方面都很正常。那些鼓吹“伪气功”的理论都只是一些“中间理论”,这些理论根本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没有一种具有共同标准的将“气”、“功”等语词与人体内的“气”的运行联系起来的可控制观测的科学方法。语词的神话作用很快就将这些相信“伪气功”的人“说服”了。只是,这种毫无根基的“伪气功”的“科学”的理论大厦很快就崩溃了。 即使我们假设或承认诸如“行政管理”、“企业管理”以及其他各种关于“管理”的学科有着共同之处,可以合成一个“学科”,但是,这些学科必须有一个核心基础科学,这个科学必须拥有其他科学共同认同的探索“管理”过程的“机理”的方法和鉴别从“管理”过程中获得的数据的标准。很明显,现在的管理学这门科学根本不具备这种功能。 科学的核心原则是按照事物的自然状态来解释事物的现象及其现象变化的过程。什么是事物的自然状态呢?这本身就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大量的人是将自己大脑中的价值观念强加给事物本身。科学家也是人,科学家在这一点上并不比其他人“高明”。科学并不是依靠科学家在这一点上的“高明”获得发展的,或者说,科学并不仅仅只是依靠“科学家客观地看待世界”获得发展的,而是用一套严格的程序来迫使科学家采用“机械”的方法来探索事物现象变化的“机理”,采用客观的标准来鉴别观察事物变化之中获得的数据和事实。没有这一条,科学就不成为科学了。 现代科学的“理念”比起古希腊时代,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柏拉图的“理念论”、毕达哥拉斯的数学神秘主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等等,这些东西直到今天仍然控制或影响着科学。但是,古希腊时代并没有产生现代科学。现代科学的产生,离不开古希腊的这些“神秘主义”,离不开中世纪经院哲学以拉丁语为基础的思维逻辑训练,但更离不开人们社会实践中技术水平的提高,更离不开以英语文化为基础的经验主义。 科学离不开有关世界的某种“理念”,科学离不开思维逻辑,但是,科学离开了经验的检验,最终只会成为“神秘主义”或哲学思辩,就象古希腊的科学。为了使科学不成为“神秘主义”或哲学思辩,任何一门“科学群”都必须有一个可以通过经验验证的坚实的基础:探索“机理”的方法和鉴别事实的标准,这个基础就是机械论科学。 科学对自然和文化的解释并不是绝对的和万能的。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不能用科学来解释。这是因为,机械论科学所获得的只是事物现象变化的“机理”。而这些机理之中,有很多通过了人类无数次的验证,但由于人类社会实践的条件所限,还有很多“机理”不可能真正获得验证,也就只能作为假设。人类生活,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必须有着某种程度的确定性。这样,虽然有很多“机理”还只是假设,但我们仍然必须用其来作为解释自然和文化的基础。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很多预设,基本上还没有获得验证。达尔文的理论出现才多少年,按照现有的科学研究结果,生命进化的过程是这个时间的无数倍。要验证达尔文进化论中的很多预设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目前除了进化论,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合逻辑地解释生命演化的过程,我们也就姑且接受这种理论,用其来解释生命演化过程。 从表面上看来,历史学似乎比管理学更不科学。但是,历史学目前已经够得上资格称为科学了。从广泛义的意义上来说,历史是研究人的活动的历时性变化。但是,目前的历史学一般主要指通过对“历时”性的历史事件的解释来说明历史过程。在历史学中,正好有一门专门对“历史事件”进行“考证”的学科。当然,这种对历史事件的“考证”的结果也是相对的。但是,有了这一学科,各个领域的历史学家在依据自己的历史观来解释历史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基础。而“考证”历史事件的这一学科,已经有了很多得到历史学各学科科以及其他相关科学领域的共同认同的方法和标准。如果失去了这种“考证”,历史也就会成为“神话”。 政治学、社会学这些学科都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基础。政治学研究对象中的要素是“公共生活中的人”。这些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机械化”为“政治人”。社会学研究对象中的要素是“社会生活中的人”,这些人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机械化”为“社会人”。 根据本人的研究,与管理学关系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即“组织学”倒可以成为组织领导学以及与其相应的各种有关组织“管理”的基础学科。因为,组织学的研究对象“组织”可以高度的抽象化和形式化,组织的组成要素——人——也同样可以通过高度的抽象化和形式化而成为“组织中的人”即“组织人”。任何自然人一旦进入一个组织,就可以表现出很多“组织人”的特点。 通过对这些特点的抽象,可以将“组织人”机械化。以这样的研究为基础,可以将组织高度形式化,并以此作为模型探索“组织”产生、发展的机理,并依据这些“机理”建立起组织的概念模型,并将这个模型转化为语词模型或数学模型。利用语词模型,人们可以组织和解释各种“事件”,利用“数学模型”,人们可以获得有关组织的数据。这就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认同的探索“机理”的方法和鉴别事实的标准。 管理学,作为“管理学科”的基石的管理学还缺乏上述条件。以这样的管理学为基础的“管理学科”只是一坐毫无基础的空中楼阁;以这样的“管理学科”所引导的优化大学教学和科学研究资源的“管理学院”之类做法根本不可能优化资源;以此科学、学科以及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管理人才”根本算不了什么人才。 关于科学中使用数学,这是一个很特殊的问题。一般来说,没有经过数学训练的人是很难有效地进行科学研究的。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这样落后,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基本上或很少接受数学训练,只会使用左脑(使用语词)而不善于使用右脑(使用概念)或许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科学研究必须使用双脑即左脑和右脑。数学的基本功能就是训练人们使用右脑,大脑中的数学推导、演算过程大部分是在右脑中进行的。概念模型(概念不是语词,而是由左脑的语词所指称的右脑中的表象)也同样存放在右脑。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对右脑的概念模型的构造、改变、运转。想像、灵感与直觉都源于右脑,但是,这些东西并不是随意而发的,一般应该与研究者的研究内容有关。有效地使用概念模型,正好会使想像、灵感和直觉与研究者的研究内容相关地产生。而不通过严格的数学训练,是很难自觉地、主动地利用语词构造概念模型、改变概念模型、运转概念模型。 本人在给学生上计算机公共课时经常强调,作为一个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用什么标准衡量你真正掌握了与你的工作要求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呢?这就是在你大学毕业的时候,你的右脑中有了一个计算机的概念模型。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你就永远只是一个打字员,而不是一个能够有效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办公室业务的文职人员。只是,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时,虽然花了十个学分来学习计算机技术或信息技术,但绝大部分也都只是一个打字员,有的连打字员都还不够格。这当然不能完全怪学生,整个计算机技术教学体系本身的问题之大,使得任何人,包括本人这样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都无法解决。 无论如何,我们用一个语词即“管理”指称四种不同的对象是一种很不科学的做法。科学提供给人们的首先是一种简化世界的方法。而简化世界的基本方法就是分类和抽象。“管理”这一语词指称的四种对象具有什么共同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具有什么不同点。既然这四种对象具有如此明显的差异,用四个语词来指称它们,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要这样做,但在科学研究中却是不可缺少的。 “管理”这个语词最终要通过与其相应的“语词模型”与客观事物即管理过程中的事件或事实联系起来。象“管理”这样一个几乎可以指称任何对象的语词,根本就不具备成为“科学”语词的基本条件。 至于张先生要为“管理”下一个普遍性定义,要探索“普遍管理学原理”,这完全是一个个人学术研究的问题。张先生认为这个内容值得研究,只要能够获得相应的研究资源,就可以从事研究。根本没有任何客观的标准来衡量某种研究有价值,某种研究无价值。本人以前也曾有过此念头,只是后来认为这种研究价值不大,自然也就放弃了。这中间谈不上谁“是”谁“非”。不过,我本人总认为,或许张先生的研究属于哲学更为妥当。哲学只需要建立语词之间的关系就行了,科学则必须把语词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这或许是哲学与科学的重要区别之一。 哲学总是在语词世界中问“人是什么”,科学则要在现实世界中寻找“人有什么”。科学以哲学的“人是什么”作为指导,但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则始终坚持只在现实世界中寻找“人有什么”。科学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出“人有什么”之后,哲学又会重新据此在语词世界中再问一问“人是什么”。这或许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为此,本人一般在科学思考时从来不问“是什么”而只是寻找“有什么”,而在哲学思考时则经常问一问“是什么”。这也是本人在“漫谈”管理时不给“管理”下定义的原因。 不过,很多没有从事严格意义上的、涉及到外部世界的科学研究的学者是很难体验到哲学与科学的这些差异的。本人虽然不是科学家,但大学毕业之后毕竟从事了四年的专门的科学研究,并独立地开发过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对此多少有些体验。 如果在一项具体的、涉及到外部世界的科学研究中,不能为那些被使用的语词明确地标定出外部对象,用一些含含糊糊的语词引导研究与思维,这种研究得出的结果简直就是自己“欺”自己。中国绝大部分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都几乎没有从事过严格的、涉及到外部世界的科学研究,自然也就难以有效地把握科学思维和哲学思维的差异,经常也就将哲学思维引入科学研究之中(经常要寻找世界的“道”而不是探索事物的“理”)。这或许也是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如此落后的另一原因吧。 另外,张先生在强调“行政管理”也同样有“目标”,“企业管理”也有原则,这完全是事情的两个方面。政府的行政部门是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当然有目标,这个组织当然也有领导,这个组织的领导也同样会协调其成员为实现目标奋斗。并且,“企业管理”研究出的很多原理出同样适用于对行政组织管理本身的管理。但是“行政管理”或“公共行政”这门学问或科学本身不是研究这种管理,而是研究政府行政部门如何治理社会公共事物如制定公共政策等。 政府的行政首脑既没有权力也不可能为社会成员制定一个目标,让社会成员为这个目标奋斗。政府的行政首脑只能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对社会成员实施普遍的强制使社会成员依据法律行事。“企业管理”当然也有原则,但是,作为法人的企业、作为自然人的企业成员,作为企业成员的领导者,作为企业成员的操作者都是在政府制定的法律之下运作的,任何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都不能违背这些“原则”。 企业领导正是在这些“原则”的控制之下通过明确目标、制定达到目标的计划、通过协调组织成员的活动使组织成员为完成目标而奋斗。这也就说明了“公共行政”和“企业管理”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差异。这就象很多美国人所说的不“怕”政府,只“怕”老板。公民没有违法,怎么会“怕”政府呢,但老板却可以“炒”你的“鱿鱼”。 但“老板”却最“怕”政府,政府制定一项法律,“老板”就有可能在很多行为上受到限制。相对而言,一个社会如果真正形成了政府“怕”公民、公民“怕”老板,老板“怕”政府的社会公共秩序,这个社会也就正常了。一物降一物嘛,一物非得有一物来降嘛。至于中国社会,公民既“怕”政府,又“怕”老板。中国的老板当然“怕”政府,但他们“怕”的只是政府官员,而不是政府制定的法律。 至于中国政府,除了“怕”动乱,或许不会“怕”任何其他的东西。这就说明在中国,一物能够降一物的现代社会公共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科学家。有“有神论”的科学和“无神论”的科学,有“唯心主义”的科学家和“唯物主义”的科学家,有“自由主义”的科学家和“专制主义”的科学家,有“神秘主义”的科学家和“经验主义”的科学家,各种各样,名目众多,并且,这些科学家分别属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 但是,这些位于不同民族和文化之中,信仰不同“主义”的科学家都能够在科学研究中取得公认的,获得实践检验的成果,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们都把机械论科学作为探索机理的方法和鉴定事实的标准。我们当然要反对用机械论科学解释人类的一切,解释人类的历史和文化,解释人类社会与政治,解释人类道德与法律。但是,不能因为这样,把机械论科学在科学研究中的最基本作用也抛弃了。如果这样,科学又会变成“神秘主义”和哲学思辩,人类最终也会失去科学。 我们所需要的只是不滥用科学,而不是抛弃科学。科学,这里指机械论科学,确实是“无情的”和“客观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有情的”和“主观的?

谁有比较新点的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给我参考一下,大概有六千字左右的我擅长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1、民营企业员工压力的来源及其缓解方法2、高新技术企业中的高层管理团队的特征分析3、企业管理中认同的研究4、家族企业成长的实质和原因分析5、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模式探讨6、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模式研究7、组织结构创新与学习型组织构建8、企业购并对人力资源管理影响之研究9、企业文化对组织创新的影响10、家族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11、工商企业开拓农村市场的营销对策12、谈电子商务对企业网络营销的影响13、我国企业如何成功开展网络营销14、对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理性思考15、品牌延伸的问题与对策16、加强民企品牌形象建设的探讨17、谈品牌寿命18、浅谈绿色营销19、浅谈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的现状与前景20、关于企业员工无效率流动的博弈分析21、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22、企业使命与员工绩效关系探讨23、企业引进中高级人才中的风险与防范对策24、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及对策25、中小型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析26、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27、关于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的思考28、关于跨国公司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29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分析30、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1、谈学习型组织的建立32、企业学习型组织构建探析33、中国国有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现状研究34、对学习型组织的冷静思考35、浅谈跨国并购企业的跨文化管理36、对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思考37、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38、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与借鉴39、浅析物流危机管理40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发展对策研究41、关于做强中小流通企业的方略思考42、谈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评价和选择43、谈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44、谈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45、我国中小企业诚信问题分析及对策46、论企业核心竞争力47、现代管理理论热点问题探讨48、试论发展中小企业的若干问题49、关于跨国公司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50、论组织发展与变革51、品牌延伸的问题与对策52、大企业组织流程化设计53、跨国经营的价值链设计54、产业链上的价值链分析55、企业竞争力问题探讨56、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57、论企业战略联盟58、论企业的跨文化管理59、关于推行股票期权制若干问题的探讨60、关于企业战略转型问题的探讨61、中外企业并购动因的理论比较62、对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全方位思考63、论企业核心竞争力64、关于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问题的研究65、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66、管理伦理与现代公司经营67、网络经济时代的管理变革68、风险资本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治理69、全球化背景下我国IT企业的发展战略70、面向新经济模式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71、定制生产模式的系统设计与管理72、全球化与企业生产战略选择73、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支持体系的设计与管理74、JIT在我国企业的运用75、MRP在我国企业的运用76、企业生产计划系统的研究77、企业生产性资源的计划管理78、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运用79、企业系统质量控制的应用80、质量管理标准的研究81、先进制造技术条件下的质量管理82、公司治理中的股东权益保护问题研究83、完善上市公司董事会功能的若干思考84、我国利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战略和策略分析85、企业购并战略中的核心问题研究86、论管理创新87、中国风险企业发展战略初探88、论组织怎样做才能实现管理科学化89、中国企业应建立独立董事制度90、中小企业发展思考与对策91、虚拟企业对我国管理组织的启示92、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探讨93、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94、论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95、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96、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不可控因素分析97、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可控因素风险分析98、中国流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99、中国企业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100、中国跨国公司的创建与发展 101、中外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 102、外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迪与借鉴 103、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研究 104、品牌战略与对策105、中国上市公司的亏损问题与重组研究 106、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107、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108、我国企业分销渠道国际化的问题与对策 109、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 110、浅析ERP与中国企业管理111、对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几点思考 112、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113、我国公司监事制度之初探114、论企业定价115、论企业创新网络的建构原则116、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评价研究117、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析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许多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企业必须加强经济管理的创新,结合自身经营发展的实际状况和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积极创新企业自身的管理理念,为企业提供发展的新动力,从而实现自身的长远、健康发展。

关键词:

新形势;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引言:

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企业一定要加强自身内部的经济管理,以保障企业的日常运营。在企业的不断改革与尝试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可是依然有不少企业还是用的比较传统的管理方法,以至于脱离了时代发展的步伐,不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管理质量和水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只有不断尝试并创新自己的经济管理策略,才可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才能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形势下企业加强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企业经济管理质量的好坏,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同时对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着积极的作用。面对着如今竞争愈加激烈的市场环境,各个企业都在尝试改革、创新,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而经济管理的创新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努力创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企业才能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一)适应宏观环境的需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个联系密切的世界市场正在逐步形成,且已经初见雏形,给各个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不仅仅需要应对来自本国企业的冲击和挑战,还要承受来自国外企业的压力,而且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所有的企业都被卷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没有哪一个企业可以独善其身,也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在该行业永远处于垄断地位,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满盘皆输。所以,企业必须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创新自身的经济管理方式与方法,努力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尽快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通过创新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二)改善内部环境的需要。

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经济管理体系,在一定时期,从一定程度来看,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下,很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改革、创新的重要性,也没有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在管理方法上,照搬其他企业的经验,其决策缺乏可行性的分析,从而影响到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性。

(三)提升经济管理水平的需要。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其经济管理都是贯穿于自身发展的各个环节,从设计、研发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离不开经济管理,只有对企业经济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才能对资金加以有效的利用,也才可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各个企业都加强了自身内部的管理,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经济管理,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为企业今后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需要企业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缺乏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

目前,不少企业经济管理的目光依然停留在怎样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上面,觉得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围绕着企业的经济利益着手,其管理显得过于死板和僵化,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其工作效率,自然也就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缺乏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

现阶段,不少传统企业的组织构架是呈金字塔形的,其机构设置过于复杂,而且职能往往有很多重复的地方,增加了工作流程,相关管理者对于政策的实施也不够顺畅,十分不利于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三)缺乏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

目前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不大重视本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对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定的管理制度,很多时候只是流于形式,对企业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约束力,致使其经济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情况与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相去甚远,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新形势下企业创新经济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企业的战略创新,严格把控经济管理的方向。

企业的战略是一个宏观的命题,主要包括企业的发展战略、产品的营销战略、品牌的经营战略以及企业的经济管理战略等等,是企业基于自身的长远、健康发展而制定的发展目标,因此企业的战略具有规划性、长期性和整体性。建议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各方面的资源优势,结合经济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科学把握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和更新自身的发展战略,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以实现自己预期的发展目标。现阶段,从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企业要想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对战略进行创新,从而为企业日常的经济管理提供正确的方向,不断进行全局性和前瞻性的创新,以创新经济管理方式为契机,全面提升企业各方面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水平。建议企业在日常的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密切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加强对相关财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以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从而为企业的技术研发、产品推广和市场营销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帮助企业更好的应对市场竞争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二)加强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开展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管理方法与思维方式的体现,通过转变企业的管理思维和观念,以创新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从而推动企业经济管理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企业领导和管理者要加强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学习,摒弃之前落后的管理理念,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创新经济管理部门的管理理念。二.对经济管理人员加强培训和教育,可以组织安排他们去其他先进的企业参观和学习,从而为自身创新经济管理思路提供参考和借鉴。三.建议企业积极搭建员工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多听取企业一线员工关于经济管理的看法和建议,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对于那些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管理理念,应该坚决摒弃,努力形成科学的管理理念,积极开拓和创新企业的管理方法,以达到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目的。

(三)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要结合以人为本的思想。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那么优秀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为了能够吸引和留下人才,企业在其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必须结合以人为本的思想,为企业的发展汇集更多优秀的.人才。这就要求企业在其日常管理制度中,更多的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进行人本创新。改变企业之前在经济管理过程中以物为本的刚性管理方式,积极探索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方式,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尽快制定出一套灵活的管理制度,摒弃之前僵化、死板的管理制度。比如:可以设置员工自我管理与服务平台,让员工可以根据的实际需要进行请假、调动、加班和辞职等申请,财会人员按照公司的薪资标准对其工资加以核算和处理,如此一来,企业的管理不仅显得人性化,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实现经济管理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从而可以增强员工对本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其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自然就会大大提升,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四)积极调整和创新企业的组织结构。

在新形势下,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已经不再适用,它不仅不利于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甚至还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建议企业积极调整和创新自身的组织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及时改变之前过于刚性的组织结构,可以建立一些临时性的、具有管理职能的组织,并充分发挥这些组织的灵活性和机动性,以摆脱企业组织形式对经济管理的束缚,从而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变得灵活多样。二.努力推进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改变垂直多层次的企业管理组织结构,以解决信息传递和反馈比较慢、职能重复的问题,从而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幅度和效率。三.积极搭建虚拟化的组织结构。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搭建一个虚拟化的经济管理组织,从而可以让企业员工在虚拟化的组织平台里面对经济管理创新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同时也可以调动其积极性和参与性,形成群策群力的良好氛围,共同推进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以全面提升企业经济管理的水平和质量,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

综上,在新形势下,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如果还是一成不变、不思进取,则势必会被时代的洪流所淘汰。企业要充分意识到创新经济管理思维和方式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要对自身经济管理方面的局限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并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及时改变和调整自身的经济管理方式,以增强对新形势的适应能力,以经济管理的创新带动企业的全面发展,从而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殷群玲.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刍议[J/OL].中国商论,2018.

[2]朱玉华.关于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探讨[J/OL].中国商论,2018.

[3]谢飞.浅谈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纳税,2018.

[4]穆松林.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品牌研究,2018.:108.

培养企业适用的高级管理人才南方现代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一靠科技,二靠管理,科学的管理对生产效益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给大家分享关于工商 企业管理 毕业 的论文,谢谢阅览。

关于工商企业管理毕业的论文一

论文题目:刍议工商管理与当前经济的关系

摘 要:本文指出工商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分析了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工商管理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推动,剖析工商管理与知识经济的内在关系,提出要通过经济发展能够推动工商管理的完善。

知识改变命运很好的诠释了当今社会发展的步伐。取代以往的体力劳动,知识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自身所有的知识或者说是通过智力劳动的付出,能够带来收益的经济手段。

工商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应当说工商管理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其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当我们具体探究工商企业管理机构的出现原因,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私有经济亟需发展;其次,私有者利益急需得到保护,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一种机构对市场经济的具体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并且使得整个市场体制更加健全和完善。这样看来,市场经济的产品商品化决定着这个专业的产生,也是最基本的原因。所以说,工商管理专业的建构过程就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两者相辅相成,彼此依附,共同发展。

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与工商管理的形成轨迹步调一致

我们都知道市场经济并不是浑然天成的,从最初的 以物易物 阶段到如今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补充,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来分析一下普通的经济市场,可以发现有以下特征:该领域的涉及方面越来越广,并且方式形态各异,政策制度不断健全,整体系统趋向完善,顾客加强了自我利益的保护,这一切现实情况,对于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做了铺垫,使得整个专业体制不断完善,加强了自我的提高。除此之外,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整个市场体制更加的科学,更有层次性,因为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依赖,在探索的过程中实现了双赢,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推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有关经济方面的理论,至今仍影响深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那么只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才是合理的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时期,商品经济的各种主体,都有两面性。他们相辅相成的同时,又有自己的具体特征。这些活动的参与者通过彼此的交流和联系实现利益交换,在这个过程中存在摩擦是不可避免的。

工商管理与知识经济的内在关系在如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充分发挥 知识 的力量,才能使一个民族兴盛不衰,使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中占有重要地位,关键因素就是人才。引导他们创造能力和意识的挖掘和形成。由于工商管理这个专业在我国是新兴专业,并且发展速度很快,日新月异。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种形式随着时间不断的转化,随意说它的含义更有深层意义。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这方面的人才培养,难度很大。

理论结合实际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在知识经济时代更是需要这种理念的支持,摒弃以往 死读书 的尴尬境况,不仅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另外也要对其他方面的社会图书进行涉猎。当今社会,知识经济快速发展,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商管理人员,必须要具备系统的知识和框架结构,并且要深入研究。除此之外,还要学习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来提高自己,巩固先进的设备 文化 基础。让自己具备一种能力,使得专业知识与其他各种知识相互融合。

进一步研究知识深度,在学习基本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把原有知识与新学知识深度融合,举一反三,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经济发展能够推动工商管理的完善

在上文已经阐述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在此不再赘述,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类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演变,从一开始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商品经济还不复存在,直到进入封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时,商品经济才活跃了起来,并在交易的活动中,经济主体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独立的情况,但是每个经济主体代表和追求的利益不一样,这很容易引发相互之间的矛盾。第一,每个个体从自私的角度出发,都会考虑怎么让自己获利最大,这很可能会损坏他人和集体甚至国家的利益,针对这种不正确的观念,应该及时作出引导,但是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再加上市场的手段也是力不从心,不尽人意,市场的弊端还是存在的。这时就需要工商部门的管理,在其管理范围内有效地运用其手段和政策 措施 进行协调和监督。

第二,单个经济主体以谋求自身的最大化经济利益为目的,加之在其相互间的交易活动之中所获取的经济利益差异,会促使激烈的市场竞争,会直接导致市场经济的活动中出现更加激烈的矛盾,甚至激发新矛盾的出现这就需要工商管理部门对实际市场的现有情况加以考虑,以建立和维护有序、公平和开放的竞争型经济市场为目标,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干预各个利益主体进行的交易活动。最后,我们将范围扩大到世界市场领域当中来,世界性的市场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进行交易活动。但是和个体经济一样也有自己的利益需要。对商品市场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造成冲击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外汇制度、倾销以及资本流动贸易的限制

所以工商管理要扩大、提高,解决和协调国际贸易中的矛盾和在交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交易的公平性、交往秩序的和谐性进行更好地维护

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落后的国家,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也对工商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审时度势,对自身职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再次分配和整合。这不仅推动了企业自身的发展,还使得工商管理部门有了创新意识,加快了管理的步伐。为此,我们在促进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健康性,使经济建设发展更快的同时,就需要工商行政管理机构职能的发挥的力度最大化。总而言之,工商管理的产生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依赖于工商管理的管制,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同向增长关系,所以工商管理的完善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逄艳波,王玥.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商场现代化,20XX,(7):100-101.

[2]付杰,包颖彦.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 ,20XX,(15):44-44.

[3]李佐军.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和未来经济展望 在《中国工商管理研究》第七期撰稿人研习班上的 报告 (录音整理)[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XX,(8):3-7.

[4]王思农.碳交易在中国当前经济状况下的发展与创新[D].上海交通大学,20XX.

[5]于启军.基于规制视角的行业性政垄断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XX.

关于工商企业管理毕业的论文二

一、全信息原则

全信息原则是为决策服务的,工商管理的过程是融于社会生活环境之中的,工商管理的决策无处不在。所谓的全信息原则,主要表现为把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信息融于工程思维当中,也可以说是社会科学领域与自然科学领域的交融。其次,就是把定量和定性的信息相结合,因为从思维和认识本质上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定量分析中包含定性思维过程,而定性思维中也都包含着一定的定量分析过程。社会大脑的形成和活跃的表现更为重要,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和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 网络技术 、遥感、遥测等技术的提供,有益于小信息量工作方式和个体思维相脱离,这样能够有机的把分散在自然空间的人脑联系到一起。而现代工商管理的大工程特性就是要求我们在工程思维阶段中,构思、设计、论证、可行性调查、规划、计划、战略战术分析等都较为合理,以此避免为实现系统的性能或目标的优化要在收集充分信息方面花最大力气。全信息原则的基本要求是,要求决策者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在科学决策中的作用,深入调查研究,力求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和信息,同时必须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达到对决策信息的搜集和加工处理应力求准确、全面。

二、信息的概念

虽然工商管理是一种现实的运作系统,但是其运行的信息是综合而具体的,甚至具有很多难以辨别的信息,这就需要我们从内涵上理解信息。从世界的物质、运动属性出发可知信息就是这两种特性所产生的差异表现。信息是人的大脑关于客观事物运动形态和方式的映象。这是对信息概念在物质形态里的最根本的定义。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方式的某种知识。从信息的定义上表明信息在这种不同层次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信息的客观性、普遍性、共享性、动态性、无限性、不完全性等等也随之产生。因此,信息在人类社会活动中是重要资源,所以也会有利用开发的问题,工商管理作为一个资源广大信息载体必然对于信息对其有着重要的作用。信息的作用是要有针对性的,并不是漫无边际的开发利用。不同的系统获得的信息也是不同的,我们要获得有效信息,就需要从相应的信息资源中挖掘出来。在进行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过程中,实用信息产生信息的作用效果,要以实得和实在信息为基础。所以在信息开发过程中,首先要带有目的性的系统全面的搜集信息,进而获得大量的有效信息。其次要对所获取的信息在科学有效和真实性上初加工和下功夫把关,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完善补充。最后,要对信息深加工,使获得的信息更有序,更贴切和实用。另外,在积累和贮备信息过程中要注意,信息和复杂的工程实体要相适应,以保证工商管理中动态的调整及适时的使用,要利用好信息系统工程的思想成果。

三、信息开发中的 思维方式

观念和思维方式决定管理的功效,人的思维和思维的有机化是开发利用信息中最基础和离不开的。信息可以是思维的原材料或结果,通过思维有利于信息变得明了和增值,还有利于新信息的产生。在信息开发利用过程中,除了利用人们 逻辑思维 、归纳思维、反向思维等习惯性通常思维方式外,按照相关的信息特性,有机的配合发散性、创造性、超前性、既定性、假想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已掌握的大量信息展开联想,进而可在整理加工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性方向性信息。在开发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以丰富的 想象力 及对事物的动向特征的敏感,客观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使信息材料在深加工、精加工中得到增值和升华,使信息不断地新生。超前性思维可使人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在事物发展的苗头、倾向中开发预测未来趋势,从中获取前向式的信息或其规律,可为超前性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既定性思维可以在信息的整理加工中使大量的杂乱无章的信息归纳成章,以选定的议题归拢信息或在信息的有机联系中选择议题而发现新事物。假想性思维在搜收信息的过程中,以工程方向为中心,在假定的事实存在的前提下进行捕捉搜集开发信息的一种思维模式,它对于集思广益、广开 渠道 大有裨益,这样广泛收集整理得的信息可使许多预防性措施在工程设计及论证中得以支持落实。在信息的开发过程中如能坚持科学而又灵活地应用多种思维方式并使之得到有机的配合,必将会得到出乎意料的结果。

四、结束语

伴随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和人类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特别是诸如因特(INTERNET)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工商管理的决策在不断挑战着管理者。在这个意义上讲,一方面,为我们带来了决策信息的迷乱和辨析的困难,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在工商管理中坚持全信息原则,以及为开发利用信息提供了物质条件,为获取信息提供了有利途径。建立全球性信息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开发转化吸收信息,还能为工商管理领域的未来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也是工程领域成败的关键。

  • 索引序列
  • 企业管理创新的论文参考文献
  • 企业创新管理论文的参考文献
  • 企业管理创新参考文献论文
  • 企业创新管理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
  • 企业管理的创新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