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吴敬琏比较杂志

吴敬琏比较杂志

发布时间:

吴敬琏比较杂志

1954-1984年中国科学院(后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55-1956年跟后来在柯西金时期成为著名改革派经济学家的前苏联专家阿·毕尔曼学习,研究企业财务和国家财政问题1956-1957年参加全国范围的体制调查和体制改革研究1957-1974年12月3日,师从顾准研究经济学。老师顾准留给病床前的学生吴敬琏最后一句话,“中国的神武景气终将到来”,“待时守机”1979——1983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副研究员1979年开始,把研究的重点逐步转向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比较研究方面。在这种研究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了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的想法1982年和别人合写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经济属性和商品经济属性》和《试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调节方式》等文章,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具有商品经济的属性1983——1984年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和社会政策研究所做访问研究员1983年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1984年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1988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干事1986-1987年国务院经济改革方案办公室副主任1984年至今 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其中1984~1989年任常务干事,1985~1990年任动态组组长1985年至今《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主编1990年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评议会委员1992年起《改革》杂志主编1994年 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客座教授1996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研究员1999年 匈牙利 布达佩斯高级研究所(Collegium Budapest),研究员2007年吴敬琏等100名海内外英才分别摘取了2007十大系列英才称号

我只知道他是经济学家,关于他的一些作品我不甚了了。

《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十年纷纭话股市》论文◇ 吴敬琏: 中国经济走势分析 (2003-12-04 11:21:08)(浏览:645) ◇ 吴敬琏: 现代经济学与中国改革 (2003-12-04 11:18:40)(浏览:340) ◇ 吴敬琏: 加入WTO一年来中国经济的回顾与前瞻 (2003-12-04 11:16:32)(浏览:333) ◇ 吴敬琏: 解读中国经济 (2003-12-04 11:15:36)(浏览:282) ◇ 吴敬琏: 中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2003-12-04 11:09:17)(浏览:307) ◇ 吴敬琏: 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和可问责的服务型政府 (2003-12-04 08:39:11)(浏览:132)

吴敬琏1 认识华尔街的两重性 吴敬琏 中国企业家 【期刊】中国企业家 2010-10-20 2 华尔街是个极为复杂的机体 吴敬琏 【期刊】经济 2010-11-15 3 极左极右都危险 吴敬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期刊】商周刊 2010-11-08 4 中美边较量边理解 吴敬琏 现代营销(营销学苑) 【期刊】现代营销(营销学苑) 2008-07-01 5 农村怎样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吴敬琏 农业机械 【期刊】农业机械 1994-07-18 6 控制需求 疏导货币 改革价格 吴敬琏; 李剑阁 价格理论与实践 【期刊】价格理论与实践 1988-07-20 7 工农产品比价应由市场决定 吴敬琏; 刘吉端 价格理论与实践 【期刊】价格理论与实践 1992-04-20 8 中国改革向何处去? 吴敬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期刊】房地产导刊 2008-12-01 9 警惕权力寻租阻碍改革! 吴敬琏 现代营销(营销学苑) 【期刊】现代营销(营销学苑) 2008-11-01 10 金融危机,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 吴敬琏 现代营销(营销学苑) 【期刊】现代营销(营销学苑) 2008-12-01 11 我的基础教育 吴敬琏 中国报道 【期刊】中国报道 2002-04-15 12 经济转型已刻不容缓 吴敬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期刊】商周刊 2010-03-15 13 转型重在推进改革 吴敬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期刊】新经济导刊 2010-02-05 14 促进风电产业良性发展的建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陈清泰; 吴敬琏; 张永伟 发展研究 【期刊】发展研究 2010-01-20 15 产业振兴规划重在策动市场力量 吴敬琏; 陈澍; 王佳宁 《改革》 【期刊】改革 2009-02-15 16 难分胜负的“赛跑” 吴敬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期刊】新经济导刊 2010-03-05 17 “政府托市”能多久 吴敬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期刊】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2010-03-10 18 从“三驾马车”看中国经济 吴敬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期刊】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2010-03-25 19 国企钱太多自然要投房地产 吴敬琏 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期刊】商周刊 2010-03-29 20 论中国改革的市场经济方向 吴敬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全国政协;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 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 《改革》; 《比较》杂志 【期刊】中国市场 2010-03-18朗咸平1 警惕海外买壳上市 朗咸平 国际融资 【期刊】国际融资 2004-09-01 2 毛利率极低缺乏竞争力,通路费致使经营退化 朗咸平 【期刊】经营者 2004-07-15 3 企业家先学好中华文化这一课 朗咸平 经理日报 【报纸】经理日报 2009-12-16 4 产业整合:中国企业的未来 朗咸平 经济观察报 【报纸】经济观察2004-06-14 5 如何查处证券内幕交易 朗咸平 厂长经理日报 【报纸】厂长经理日报 2002-04-23 其他的经济学家因在公信率中比较低所以不推介了以下是资料.《中国青年报》专题调查“你相信哪位主流经济学家”,结果显示———公众信任率超过10%的经济学家仅两人郎咸平(%),吴敬琏(%),%的人回答“谁都不相信”。 不久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一句“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个”,再次引起了舆论对经济学家问题的高度关注。不仅是新闻媒体,公众似乎也对丁教授这次一言以蔽之的脱口秀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传播兴趣。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搜狐新闻中心近日合作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丁学良“不超过5个”的说法得到了83%的公众支持,还有近10%的人表示说“说不好”,明确反对的人占%。 今年7月,格林柯尔董事局主席顾雏军的被捕终结了延续一年的“郎顾之争”,郎咸平及其“粉丝”终于笑到了最后。此番激战之后,郎咸平这个名字家喻户晓。本次调查中,%的受访者表示,在主流经济学家中,自己更愿意相信郎咸平的言论。 在调查提供的14位经济学家中,支持率仅次于郎咸平的是吴敬琏,为%。剩下的12人,包括厉以宁、张维迎、林毅夫、樊钢等在内,没有一人得到10%以上的认同率。得票率列第三的是“谁都不相信”这个备选项,有%的人对国内经济学家就是这么看的.

吴敬敬优秀学位论文

贾平凹<我的老师>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他不漂亮,也少言语,平时不准父亲杀鸡剖鱼,很有些善良,但对家里所有的来客都不瞅不睬,表情木然,显得傲慢。开始我见他只逗着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认了他是老师。许多人都笑我认三岁半的小儿为师,是我疯了,或耍娇情。我说这就是你们的错误了,谁规定老师只能以小认大?孙涵泊!孙老师,他是该做我的老师的。幼儿园的阿姨领了孩子们去郊游,他也在其中,阿姨摘了一抱花分给大家,轮到他,他不接,小眼睛翻着白,鼻翼一扇一扇的。阿姨问:“你不要?”他说:“花疼不疼?”对于美好的东西,因为美好,我也常常就不觉得它的美好了,不爱惜,不保卫,有时是觉出了它的美好,因为自己没有,生嫉恨,多诽谤,甚至参与加害和摧残。孙涵泊却慈悲,视一切都有生命,都应尊重和和平相处,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晚上看电视,七点钟前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国歌,他就要站在椅子上,不管在座的是大人还是小孩,是惊讶还是嗤笑,目不旁视,双手打起节拍。我是没有这种大气派的,为了自己的身家平安和一点事业,时时小心,事事怯场,挑了鸡蛋挑子过闹市,不敢挤人,惟恐人挤,应忍的忍了,不应忍的也忍了,最多只写“转毁为缘,默雷上谤”自慰,结果失了许多志气,误了许多正事。孙涵泊却无所畏惧,竟敢指挥国歌,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我在他家写条幅,许多人围着看,一片叫好,他也挤了过来,头歪着,一手掏耳朵。他爹问:“你来看什么?”他说:“看写。”再问:“写的什么?”说:“字。”又问:“什么字?”说:“黑字。”我的文章和书法本不高明,却向来有人恭维,我也恭维过别人的,比如听别人说过某某的文章好,拿来看了,怎么也看不出好在哪里,但我要在文坛上混,又要证明我的鉴赏水平,或者某某是权威,是著名的,我得表示谦虚和尊敬,我得需要提拔和获奖,我也就说:“好呀,当然是,你瞧,他写的这幅联,‘×××××××,××××××春’,多好!”孙涵泊不管形势,不瞧脸色,不慎句酌字,拐弯抹角,直奔事物根本,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街上两人争执,先是对骂,再是拳脚,一个脸上就流下血来,遂抓起了旁边肉店案上的砍刀。围观的人轰然走散,他爹牵他正好经过,他便跑过去立于两人之间,大喊:“不许打架,打架不是好孩子,不许打架!”现在的人很烦,似乎吃了炸药,鸡毛蒜皮的事也要闹出个流血事件,但街头的斗殴发生了,却没有几个前去制止的。我也是,怕偏护了弱者挨强者的刀子,怕去制服强者,弱者悄然遁去,警察来了脱离不了干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一走了之,事后连个证明也不敢做。孙涵泊安危度外,大义凛然,有徐洪刚的英雄精神,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话少,对我没有悬河般的教导,不布置作业,他从未以有我这么个学生而得意过,却始终表情木然,样子傲慢。我琢磨,或许他这样正是要我明白“口锐者天钝之,目空者鬼障之”的道理。我是诚惶诚恐地待我的老师的。他使我不断地发现着我的卑劣,知道了羞耻。所以,我没有理由不称他是老师!我的老师也将不会只有我一个学生吧?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川的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有时候逗先生开顽笑。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乐得敷敷衍衍。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的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的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的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林琴南致蔡孑民书》是他讲得最为眉飞色舞的一篇。此外如吴敬恒的《上下古今谈》,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以及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他也选了不少。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的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吧,否则怎样会能够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的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诸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魏巍<我的老师>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老师。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只有十八九岁,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打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她爱诗,并且爱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教我们读诗的情景,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圆天盖着大海, 黑水托着孤舟, 远看不见山, 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 那水上只有海鸥……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接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您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她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屋里地上,旁边点着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候,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 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 我模模糊糊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春丰子恺 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自古以来的人都赞美它,希望它长在人间。诗人,特别是词客,对春爱慕尤深。试翻词选,差不多每一页上都可以找到一个春字。后人听惯了这种话,自然地随喜附和,即使实际上没有理解春的可爱的人,一说起春也会觉得欢喜。这一半是春这个字的音容所暗示的。 “春!”你听,这个音读起来何等铿锵而惺忪可爱!这个字的形状何等齐整妥帖而具足对称的美!这么美的名字所隶属的时节,想起来一定很可爱。好比听见名叫“丽华”的女子,想来一定是个美人。 然而实际上春不是那么可喜的一个时节。我积三十六年之经验,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梅花带雪开了,说道是漏泄春的消息。但这完全是精神上的春,实际上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何异?所谓迎春的人,也只是瑟缩地躲在房栊内,战栗地站在屋檐下,望望枯枝一般的梅花罢了! 再迟个把月罢,就象现在:惊蛰已过,所谓春将半了。住在都会里的朋友想象此刻的乡村,足有画图一般美丽,连忙写信来催我写春的随笔。好象因为我偎傍着春,惹他们妒忌似的。其实我们住在乡村间的人,并没有感到快乐,却生受了种种的不舒服:寒暑表激烈地升降于三十六度至六十二度之间。一日之内,乍暖乍寒。暖起来可以想起都会里的冰淇淋,寒起来几乎可见天然冰,饱尝了所谓“料峭”的滋味。天气又忽晴忽雨,偶一出门,干燥的鞋子往往拖泥带水归来。 “一春能有几番晴”是真的;“小楼一夜听春雨”其实没有什么好听,单调得很,远不及你们都会里的无线电的花样繁多呢。春将半了,但它并没有给我们一点舒服,只教我们天天愁寒,愁暖,愁风,愁雨。正是“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此外虽有春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有的说“春在卖花声里”,有的说“春在梨花”,又有的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但这种景象在我们这枯寂的乡村里都不易见到。即使见到了,肉眼也不易认识。总之,春所带来的美,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诗人词客似乎也承认这一点,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诗词中的常谈么?不但现在如此,就是再过个把月,到了清明时节,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极乐。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 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实际,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就气候上说,暮春以前虽然大体逐渐由寒向暖,但变化多端,始终是乍寒乍暖,最难将息的时候。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而一路向暖。寒暑表上的水银爬到temperate上,正是气候最tempetate的时节。就景色上说,春色不须寻找,有广大的绿野青山,慰人心目。古人词云:“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出。”原来山要到春去的时候方才全青,而惹人注目。我觉得自然景色中,青草与白雪是最伟大的现象。造物者描写“自然”这幅大画图时,对于春红、秋艳,都只是略蘸些胭脂、仇磦,轻描淡写。到了描写白雪与青草,他就毫不吝惜颜料,用刷子蘸了铅粉、藤黄和花青而大块地涂抹,使屋屋皆白,山山皆青。这仿佛是米派山水的点染法,又好象是Cèzanne风景画的“色的块”,何等泼辣的画风!而草色青青,连天遍野,尤为和平可亲,大公无私的春色。花木有时被关闭在私人的庭园里,吃了园丁的私刑而献媚于绅士淑女之前。草则到处自生自长,不择贵贱高下。人都以为花是春的作品,其实春工不在花枝,而在于草。看花的能有几人?草则广泛地生长在大地的表面,普遍地受大众的欣赏。这种美景,是早春所见不到的。那时候山野中枯草遍地,满目憔悴之色,看了令人不快。必须到了暮春,枯草尽去,才有真的青山绿野的出现,而天地为之一新。一年好景,无过于此时。自然对人的恩宠,也以此时为最深厚了。 讲求实利的西洋人,向来重视这季节,称之为May(五月)。May是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人间有种种的娱乐,即所谓May-queen(五月美人)、May-pole(五月彩柱)、May-games(五月游艺)等。May这一个字,原是“青春”、“盛年”的意思。可知西洋人视一年中的五月,犹如人生中的青年,为最快乐、最幸福、最精彩的时期。这确是名符其实的。 但东洋人的看法就与他们不同:东洋人称这时期为暮春,正是留春、送春、惜春、伤春,而感慨、悲叹、流泪的时候,全然说不到乐。东洋人之乐,乃在“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新春,便是那忽晴、忽雨、乍暖、乍寒、最难将息的时候。这时候实际生活上虽然并不舒服,但默察花柳的萌动,静观天地的回春,在精神上是最愉快的。故西洋的“May”相当于东洋的“春”。这两个字读起来声音都很好听,看起来样子都很美丽。 不过May是物质的、实利的,而春是精神的、艺术的。东西洋文化的判别,在这里也可窥见

贾平凹<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他不漂亮,也少言语,平时不准父亲杀鸡剖鱼,很有些善良,但对家里所有的来客都不瞅不睬,表情木然,显得傲慢。开始我见他只逗着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认了他是老师。许多人都笑我认三岁半的小儿为师,是我疯了,或耍娇情。我说这就是你们的错误了,谁规定老师只能以小认大?孙涵泊!孙老师,他是该做我的老师的。 幼儿园的阿姨领了孩子们去郊游,他也在其中,阿姨摘了一抱花分给大家,轮到他,他不接,小眼睛翻着白,鼻翼一扇一扇的。阿姨问:“你不要?”他说:“花疼不疼?”对于美好的东西,因为美好,我也常常就不觉得它的美好了,不爱惜,不保卫,有时是觉出了它的美好,因为自己没有,生嫉恨,多诽谤,甚至参与加害和摧残。孙涵泊却慈悲,视一切都有生命,都应尊重和和平相处,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晚上看电视,七点钟前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国歌,他就要站在椅子上,不管在座的是大人还是小孩,是惊讶还是嗤笑,目不旁视,双手打起节拍。我是没有这种大气派的,为了自己的身家平安和一点事业,时时小心,事事怯场,挑了鸡蛋挑子过闹市,不敢挤人,惟恐人挤,应忍的忍了,不应忍的也忍了,最多只写“转毁为缘,默雷上谤”自慰,结果失了许多志气,误了许多正事。孙涵泊却无所畏惧,竟敢指挥国歌,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我在他家写条幅,许多人围着看,一片叫好,他也挤了过来,头歪着,一手掏耳朵。他爹问:“你来看什么?”他说:“看写。”再问:“写的什么?”说:“字。”又问:“什么字?”说:“黑字。”我的文章和书法本不高明,却向来有人恭维,我也恭维过别人的,比如听别人说过某某的文章好,拿来看了,怎么也看不出好在哪里,但我要在文坛上混,又要证明我的鉴赏水平,或者某某是权威,是著名的,我得表示谦虚和尊敬,我得需要提拔和获奖,我也就说:“好呀,当然是,你瞧,他写的这幅联,‘×××××××,××××××春’,多好!”孙涵泊不管形势,不瞧脸色,不慎句酌字,拐弯抹角,直奔事物根本,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街上两人争执,先是对骂,再是拳脚,一个脸上就流下血来,遂抓起了旁边肉店案上的砍刀。围观的人轰然走散,他爹牵他正好经过,他便跑过去立于两人之间,大喊:“不许打架,打架不是好孩子,不许打架!”现在的人很烦,似乎吃了炸药,鸡毛蒜皮的事也要闹出个流血事件,但街头的斗殴发生了,却没有几个前去制止的。我也是,怕偏护了弱者挨强者的刀子,怕去制服强者,弱者悄然遁去,警察来了脱离不了干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一走了之,事后连个证明也不敢做。孙涵泊安危度外,大义凛然,有徐洪刚的英雄精神,他真该做我的老师。 我的老师话少,对我没有悬河般的教导,不布置作业,他从未以有我这么个学生而得意过,却始终表情木然,样子傲慢。我琢磨,或许他这样正是要我明白“口锐者天钝之,目空者鬼障之”的道理。我是诚惶诚恐地待我的老师的。他使我不断地发现着我的卑劣,知道了羞耻。所以,我没有理由不称他是老师!我的老师也将不会只有我一个学生吧?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川的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有时候逗先生开顽笑。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乐得敷敷衍衍。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的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的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的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林琴南致蔡孑民书》是他讲得最为眉飞色舞的一篇。此外如吴敬恒的《上下古今谈》,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以及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他也选了不少。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的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吧,否则怎样会能够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 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徐先生之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的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工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他告诉我:“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论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诸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魏巍<我的老师>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老师蔡老师。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只有十八九岁,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打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她爱诗,并且爱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教我们读诗的情景,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圆天盖着大海, 黑水托着孤舟, 远看不见山, 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 那水上只有海鸥……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接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您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她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屋里地上,旁边点着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候,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 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 我模模糊糊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最使我难忘的,是我的女老师蔡芸芝先生。 她是我的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前一学期的教师。现 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 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而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 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 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 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呵. 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扮 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 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 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 了蜂蜜。 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 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圆天盖着大海, 黑水托着孤舟, 远看不见山, 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 那水上只有海鸥……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 有益的影响!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并且愿意和她亲近 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 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 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 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 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香祈祷。我虽不像母亲 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 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 哟,他吃了炮子儿罗!”那时的我,真好像父亲死了似的那 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我的“反对派”们, 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一个老师排除了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 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给了我莫大的支持! 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 么伟大的人呵。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 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 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 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 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 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 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 就走。母亲喊住了:“你要去干什么?”“找蔡老师……” 我模模糊糊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哦,我才醒了。 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 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呵!至今 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 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呵!……什么时 候,我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可惜我没有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从此,我 就和我们的蔡老师分别了。春 丰子恺 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自古以来的人都赞美它,希望它长在人间。诗人,特别是词客,对春爱慕尤深。试翻词选,差不多每一页上都可以找到一个春字。后人听惯了这种话,自然地随喜附和,即使实际上没有理解春的可爱的人,一说起春也会觉得欢喜。这一半是春这个字的音容所暗示的。 “春!”你听,这个音读起来何等铿锵而惺忪可爱!这个字的形状何等齐整妥帖而具足对称的美!这么美的名字所隶属的时节,想起来一定很可爱。好比听见名叫“丽华”的女子,想来一定是个美人。 然而实际上春不是那么可喜的一个时节。我积三十六年之经验,深知暮春以前的春天,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 梅花带雪开了,说道是漏泄春的消息。但这完全是精神上的春,实际上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何异?所谓迎春的人,也只是瑟缩地躲在房栊内,战栗地站在屋檐下,望望枯枝一般的梅花罢了! 再迟个把月罢,就象现在:惊蛰已过,所谓春将半了。住在都会里的朋友想象此刻的乡村,足有画图一般美丽,连忙写信来催我写春的随笔。好象因为我偎傍着春,惹他们妒忌似的。其实我们住在乡村间的人,并没有感到快乐,却生受了种种的不舒服:寒暑表激烈地升降于三十六度至六十二度之间。一日之内,乍暖乍寒。暖起来可以想起都会里的冰淇淋,寒起来几乎可见天然冰,饱尝了所谓“料峭”的滋味。天气又忽晴忽雨,偶一出门,干燥的鞋子往往拖泥带水归来。 “一春能有几番晴”是真的;“小楼一夜听春雨”其实没有什么好听,单调得很,远不及你们都会里的无线电的花样繁多呢。春将半了,但它并没有给我们一点舒服,只教我们天天愁寒,愁暖,愁风,愁雨。正是“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此外虽有春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有的说“春在卖花声里”,有的说“春在梨花”,又有的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但这种景象在我们这枯寂的乡村里都不易见到。即使见到了,肉眼也不易认识。总之,春所带来的美,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诗人词客似乎也承认这一点,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诗词中的常谈么?不但现在如此,就是再过个把月,到了清明时节,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极乐。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 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实际,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就气候上说,暮春以前虽然大体逐渐由寒向暖,但变化多端,始终是乍寒乍暖,最难将息的时候。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而一路向暖。寒暑表上的水银爬到temperate上,正是气候最tempetate的时节。就景色上说,春色不须寻找,有广大的绿野青山,慰人心目。古人词云:“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出。”原来山要到春去的时候方才全青,而惹人注目。我觉得自然景色中,青草与白雪是最伟大的现象。造物者描写“自然”这幅大画图时,对于春红、秋艳,都只是略蘸些胭脂、仇磦,轻描淡写。到了描写白雪与青草,他就毫不吝惜颜料,用刷子蘸了铅粉、藤黄和花青而大块地涂抹,使屋屋皆白,山山皆青。这仿佛是米派山水的点染法,又好象是Cèzanne风景画的“色的块”,何等泼辣的画风!而草色青青,连天遍野,尤为和平可亲,大公无私的春色。花木有时被关闭在私人的庭园里,吃了园丁的私刑而献媚于绅士淑女之前。草则到处自生自长,不择贵贱高下。人都以为花是春的作品,其实春工不在花枝,而在于草。看花的能有几人?草则广泛地生长在大地的表面,普遍地受大众的欣赏。这种美景,是早春所见不到的。那时候山野中枯草遍地,满目憔悴之色,看了令人不快。必须到了暮春,枯草尽去,才有真的青山绿野的出现,而天地为之一新。一年好景,无过于此时。自然对人的恩宠,也以此时为最深厚了。 讲求实利的西洋人,向来重视这季节,称之为May(五月)。May是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人间有种种的娱乐,即所谓May-queen(五月美人)、May-pole(五月彩柱)、May-games(五月游艺)等。May这一个字,原是“青春”、“盛年”的意思。可知西洋人视一年中的五月,犹如人生中的青年,为最快乐、最幸福、最精彩的时期。这确是名符其实的。 但东洋人的看法就与他们不同:东洋人称这时期为暮春,正是留春、送春、惜春、伤春,而感慨、悲叹、流泪的时候,全然说不到乐。东洋人之乐,乃在“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新春,便是那忽晴、忽雨、乍暖、乍寒、最难将息的时候。这时候实际生活上虽然并不舒服,但默察花柳的萌动,静观天地的回春,在精神上是最愉快的。故西洋的“May”相当于东洋的“春”。这两个字读起来声音都很好听,看起来样子都很美丽。 不过May是物质的、实利的,而春是精神的、艺术的。东西洋文化的判别,在这里也可窥见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的女老师蔡芸芝先生。 她是我的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前一学期的教师。现 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 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而美丽的人。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 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 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 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呵. 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扮 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 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 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 了蜂蜜。 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 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圆天盖着大海, 黑水托着孤舟, 远看不见山, 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 那水上只有海鸥……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 有益的影响!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并且愿意和她亲近 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 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 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 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 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香祈祷。我虽不像母亲 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 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 哟,他吃了炮子儿罗!”那时的我,真好像父亲死了似的那 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我的“反对派”们, 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一个老师排除了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 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给了我莫大的支持! 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 么伟大的人呵。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 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 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 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 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 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 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 就走。母亲喊住了:“你要去干什么?”“找蔡老师……” 我模模糊糊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哦,我才醒了。 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 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呵!至今 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 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呵!……什么时 候,我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可惜我没有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从此,我 就和我们的蔡老师分别了。

比较杂志编委

编委就是负责干活的。具体写东西都是编委的事。

两者主要有以下的不同:工作本质不同、工作责任不同、工作分类不同,以下详述之间的区别:

一、两者的工作本质是有所不同的

1、编辑:编辑是某一种具有专业素质,并从事该专业的文字工作的文职人员。

2、编委:是指某一著作、教材、期刊、丛书等出版物的编辑委员会中的一员。

二、两者的工作任务是有所不同的

1、编辑:是一类职业身份。指对作品等进行编写。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士,中文被称为“编辑”或“修改”。

2、编委:编委会中 的成员主要是负责确定所编出版物的编辑(纂)方针、编纂体例、编选范围,解决编辑过程中某些重大问题,并对出版物文稿作最后审定。

三、两者的工作分类是有所不同的

1、编辑:它的分类包括两种,文字编辑(Copy Editor)和美术编辑(Art editor)。

2、编委:在编委会领导下,还设置编辑部,从事该出版物的具体编辑(纂)事宜。编委还起到一个领导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编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编委会

研究领域: 宏观经济运行、经济发展模式及制度变迁的跨国比较以及大国发展战略 教育经历: 原籍安徽凤阳,生于北京,湖南、江西农村长大。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至1986年为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HⅡD)访问学者。1992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师从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艾里克·马斯金(Eric Maskin)、安德烈·史莱法(Andrei Shleifer)及雅诺什·科尔奈(Janos Kornai),专攻比较经济制度、经济理论、公司金融 主要兼职: (欧洲)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美国密西根大学威廉戴维森研究所(The William Davidson Institute)研究员;国际《经济学通报》(Economics Bulletin),中国《经济研究》 ,香港《中国评论》(The China Review)等学术杂志的编委;国际比较经济研究会执行理事;南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兼职教授。曾兼任世界银行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研究项目顾问(1989),国际《比较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编委(2000-03),中国留美经济学会(CES)会长 (2001-02)。曾任教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经济系及香港科技大学,担任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国家研究员。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顾问委员,“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议程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央电视台特邀评论员等职务。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世界银行顾问。 工作履历: 1989年,曾兼任世界银行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研究项目顾问。1992年至1999年任美国安娜堡密西根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1999年至2004年受聘为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副教授。2002年3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2010年3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新一届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组成人员。增补李稻葵为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2010年3月30日下午,央行召开2010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李稻葵和周其仁、夏斌三位成为新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2011年9月挂职任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挂职至2012年12月)。2012年3月,不再担任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职务。2017年8月,李稻葵不再担任书院院长职务。2018年3月,任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委员。2018年4月,任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 学术论文: 在《美国经济评论》《欧洲经济评论》《比较经济学》《兰德经济学》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九十年代中在国际上发表了转型经济中模糊产权理论(ambiguous property rights in transition),解释转型经济中新企业的进入。之后与其它合作者提出了增量民营化理论(privatize at the margin),讨论国有企业的改制问题。 主要荣誉: 2006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同年,被华尔街通讯社评为中国十大经济学家。2007年被瑞士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提名为全球青年领导人。2018年12月,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 主讲课程: 转轨经济学、公司金融、国际经济学、中国经济长期关注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致力于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炼相关的现代经济学理论。

比较好的杂文杂志

《杂文选刊》这本书可以,我经常看看的

楼主您好。杂文的话。常见的《读者》《意林》《青年文摘》《今日文摘》《最阅读》《启迪》等都是不错的,但有时我觉得重复实在太多了。一些文章常常在各个杂志都可以看到。我还看过一个叫做《杂文月刊》的,这个不错,如果你想了解时事的话,建议你看《报刊精粹》这个真的很不错~我很喜欢~-欢迎追问-希望可以帮到您。

法制博览的《经典杂文》杂志,非常不错。里面的文章都很有趣,值得一看。这个杂志是半月刊,上半月是《经典杂文》,下半月是《名家讲坛》。

目前市面上就这两本杂志是杂文类最好的刊物了.《杂文月刊》不知最近这两个月市面上的小书摊上没有卖的了?《杂文月刊》的主编是著名的红学派吴营洲先生,《杂文选刊》分上旬刊和下旬刊。几年前人们还把《读者》做为高考的风向标,而现在,许多学校已把杂文类的刊物当作高考的风向标了。要想及时地、花最少的钱看到这类杂志,上“龙源期刊网”包月阅读,绝对划算。还有一个不花钱的办法在“龙源期刊网”阅读刊物,就是给该网站的杂志投稿,可以积分的。

比较有趣的杂志

以下是少儿兴趣杂志排行榜前10名。

2.《万物》——源自英国的青少年科普杂志,图解万物运转背后的秘密

3.《奇点科学》——超大图解科普,解码生命、探索宇宙、揭秘自然

4.《环球少年地理》——与全球500万孩子同步享受《NG KIDS》带来的阅读快乐!

5.《博物》——7-14岁孩子的专属掌上博物馆,在动手操作之余体会知识乐趣

6.《问天少年》——青少年航空航天军事科学科普,培养全球视野,启迪工程思维

7.《知识就是力量》——有趣、有品、有料的科普阅读

8.《小哥白尼·军事科学画报》——领略军事风采,培养爱国情怀

9. 《探索与发现》——美国

10.《大众科学》(Popular Science)版权合作 《科学焦点》——与《国家地理》《科学美国人》齐名的全球10大科普杂志

可以考虑《小马斯•数学漫画》。我家小朋友以前对数学完全不感兴趣,但现在因为买了这本杂志,他至少能够高高兴兴看完。我拿2022年4月的《小马斯数学漫画》举个例子。第一篇熊超人大战狮子,讲述有一个梦想成真机,老鼠拿到了这个机器变成了狮子开始报复乌龟等其他小动物,乌龟为了将狮子变回老鼠最后需要用一种药水。这里引入了数学的加减法,告诉你需要550毫升的药水才能将狮子变回老鼠⌄乌龟已经找到8瓶,问还需要几瓶。故事是漫画的形式,画风比较可爱,加减乘除的概念一直穿插在故事当中,漫画完了以后还有一个单独的页面来向小朋友提出问题。我家小朋友看完就会跟着这个一步一步去计算。这本杂志几乎故事的类型很多探险类、侦探类、魔法类都有,故事情节也比较符合小朋友的兴趣点,几乎每个故事的最后也都有这样的问答题,很符合《小马斯》提倡的快乐学习概念。如果你想找一本有趣的数学少儿杂志,我还是推荐这本杂志的。补充一点,《小马斯》是每期两本,除了《数学漫画》,还有一本《科学漫画》,会讲很多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助于培养小朋友的科学思维。

  • 索引序列
  • 吴敬琏比较杂志
  • 吴敬敬优秀学位论文
  • 比较杂志编委
  • 比较好的杂文杂志
  • 比较有趣的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