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是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 的中课程,它肩负着完善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毛概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毛概论文 范文 一:从我的梦想到中国梦
以下就是我的梦想到中国梦的文字表述全部了,真希望大家都可以看见我的文字啊。我没有当这一次的论文是一次作业来完成,对于中国梦,我早就说过,我有自己的理解。或许不是深刻的,但是真心的。
我们都会有梦,有梦便会有追求。
倘若一个人没有梦,怎能有所作为,迷惘的旅行注定不会精彩。你可以欣赏旅途上的风景,但是不能没有朝着终点前进的决心。所以,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着“你们必须要有梦想”,这并不是因为习惯上我们必须要有梦想,而是,我们从小就要有人生的航标,只有这样才不会在人生的路程上迷路,尽管注定坎坷,但也会微笑着流泪。
说到梦想,我想大家都能侃侃而谈,但是始终在追梦的路上顽强进击的并不多,当然我们就看见在现实的生活中胜利是属少数人的。很多最初的美丽的梦想最后被现实压倒了,片甲不留。我们说现实很残酷,到底是现实太残酷让你无法抵御还是我们当初那颗火热的心已经被岁月被安逸的生活降温了呢?我们不想承认自己当初信誓旦旦的豪言壮语其实是被自己淹没的,于是就把罪名全部归于生活。是这样吗?对于的你的梦想,真的到了这么难以实现的地步了吗?你真的有很努力了吗?尽力了吗?还是你自己选择了抛弃你的梦想。想起一句话:很多人说世界抛弃了它,好像说得世界曾经是你的一样。人来可以改造自然就说明没有什么东西是人无法改变的,比如说我们早追梦路上的一切障碍荆棘。所以,没有理由不去实现你的梦想,更加没有理由说自己根本还没有梦想。
被嘲笑的梦想更加有现实的价值。很多人都说我是一个有梦想的人,同时也有很多人反对我的梦想。现在的我在努力积聚着能量,为我后来的目标而勾画着现在。如果没有去尝试过,请求谁也不要和我说:你的所谓的梦想根本就不实际,现实中难以实现。没有试过,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不行啊。哪怕只是一次,我也要尝试过才甘心。我很喜欢一句话:人生最大的喜悦是别人都说你做不到,你却完成了它。我希望自己的未来也可以让自己,让大家分享到我的这种人生最大的喜悦。尽管现在的我更本不具备谈论我的梦想的一丁半点的经济基础,这不会成为我的放弃的借口,没有背景就奔前景。总之,太过安逸的青春总觉得不能让我觉得满足,现在不做点什么,我害怕当我80岁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原来我在18岁的时候有过一个梦想。那时候纵使是我有实现它百分之两百的热情,也是不可能的了吧。我不愿虚度这一段明媚着忧伤的日子。所以,失败即便是劈头而来,从没有停下我要变得更加优秀的脚步。我一直都这么想着,我可以现在没有拥有别人的“丰功伟绩”,但是绝不能没有要拥有丰功伟绩的决心。对于我的梦想我向来就是一个颇有野心的人。生活中我懂得知足,梦想中我要不断前进。再说,我也还没有到了遍体鳞伤的境地,我需要经历更多才会更加优秀。
我的梦想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但也绝不是卑微的,我相信,我可以。希望自己会记得自己每次跌倒了对自己说的那些鼓励的话,记得每一次决心,记得每一个支持的面孔,一直努力向前。如果有一天真的想放弃了,希望这篇 文章 可以再次给我动力,让我重新拥有一如当初的勇气以及想要努力变得优秀的心。 前面说的都是自己的梦想,更多的是豪言壮语,趋向于正能量的方向。我是偏题了吗?我认为没有,古语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自己都没有梦想,又以何谈“中国梦”。梦想这个词很大,梦想的内容可以很小。“中国梦”也是从小的事情做起的吧。
“中国梦”是这一代领导班子的思想核心。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却有着极不简单的涵义。以前看过一些文章,还记得有篇文章,是我们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的《“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里面有说过“‘中国梦’绝对不是随口的、心血来潮的话语,这背后是对我们中国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深刻的把握,和对我们人民群众社会期待地真切地回应”。自以来,“中国梦”已经成为一个最热门的词语了。到处可以看见这一词语的出现,人们也纷纷谈论起我们的中国梦来了。对于中国梦,我不能像辛鸣教授那样剖析,也有自己的愚见。主席说过,中国梦首先是中华民族的复兴。通过这么多年的历史课堂的学习,相信大家也已经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开始的清朝鸦片战争以后我们的觉醒,沉睡千年的东方巨狮苏醒了,百年来,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这一路,少不了战争硝烟弥漫,血流成河最终换来了属于我们的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我们站起来了。民族团结,祖国统一。这一次,我们已经用世界的眼光来审视我们自身的发展,所以,我们没有再以“天朝上国”自居,而是一路改革一路发展,走过歪路吃过苦头,最后还是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并且我们的生活生平在飞速的发生着变化,在90年代,我们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步入基本小康的美好生活中。每一小步都为日后巨大的进步坐铺垫。改革开放以后的我们更是在小平同志的带领之下走上了康庄大道。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开展着,但是这次没有硝烟与战争,我们用经济、政治、 文化 、科技等手段来向世界展示我们泱泱大国的实力。毋庸置疑,这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再到后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这是我们综合国力比拼并胜利的结果。我的祖国怎么可以这么牛,短短的几十年里,做出了这么多震撼世界的成果。随着国际上各种领域都频繁出现“CHINA”的字样,谁敢轻视我大中国。可能我是比较感性的人,每次说到自己可爱的祖国的崛起与复兴大成果,我都情不自禁地想要流眼泪。今天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前任留下来的,我们在使用这一切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想一想我们此时,中国梦的重担就落在我们的肩上了呢?我们也有义务为后人开辟一个美好的天地不是吗?就像是我们的前人一样。
所以,我们这一群人——大学生,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我们该做什么呢?依我个人的看法,一、我们首先要自己有一个梦。我们的梦想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更加符合祖国未来的对我们的选拔要求。第二,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本分,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必须要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然后再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建树,争取可以有所贡献。第三,我们要有创新意识,现在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是教育和科技的竞争了,于是创新成了我们时下最紧缺的资源了吧。想着国外的一些著名的事例:乔布斯用它的苹果让全世界更加认识了美国。我想,有一天希望我们也能够因为我们之中的一个人,让世界对我们中国再次刮目相看。到那时候,我希望大家都想移民来中国而不是很多人都想移民去美国或者是澳大利亚。最后一点,我认为中国梦中不可缺少的就是要:爱国。可能是我爸爸是军人的原因,所以从小就在不经意的时候给我灌输一些爱国的思想。小时候有两件事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第一件事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中国人,那时候老爸喜欢 唱歌 ,我就跟着唱,还不知道歌词的含义,但是却就是这样学了。还有一件事是,上学的第一天,临走的时候,我妈妈和我说,升国旗的时候,只有看着国旗上升的小朋友才会拿到好成绩的哦。那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看了升国旗就可以有好成绩,但是还是每次都看着国旗上起来以后才去玩的。长大了一些以后,想起这两件事,也能够明白爸爸妈妈的用意了。以至于后来别人问我为什么可以拿到让别人羡慕的成绩的时候,我居然也说是因为我小时候一直都看着国旗升起所以才会这样的。想到这里,真的很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他们没有和我说爱国应该要怎样怎样,却用着不一样的 方法 让我从小就在爱国的环境中长大,到了今天,我依然难忘这两件事。爱国,不是空话,也不是要我们时刻要献出生命。对于爱国,我们这样的平凡的大学生可以做平凡的事情,那些轰轰烈烈的就等到我们有这个本事以后就可以去做了。
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二:大学生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角色与作用
【摘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大学生是整个社会最有活力最有生气的力量,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身上肩负着建设祖国、创建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大学生、和谐社会、角色扮演、作用
引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重大的战略任务。所以作为祖国未来的当代青年人更应当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青年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奋斗进取的实际行动,自觉投身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去,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社会阶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在这其中显示出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角色扮演
任何社会角色都是社会地位的外部表现,社会地位是社会角色的依据。大学生在社会角色扮演过程中,正确定位社会是社会角色成
功扮演的前提,正确定位有利于大学生清楚所处的社会地位、明确社会角色,有利于增强在社会角色扮演过程中行为的目的性。
作为大学生应明确其基本角色是“学生”,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是这种“人才”的主力军。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后继力量。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作为社会知识群体的大学生,承担着祖国未来建设与发展的历史使命。大学生个体,作为一个特定社会成员的人格,总是受着这个社会的群体人格的影响。反之,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个体也会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社会精神风貌的形成。因为在我国,大学生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每年都以数百万计而加入到社会群体之中,这是一支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 作为青年中特殊的社会群体,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国家极为宝贵的人才智力资源。由于他们的年龄优势,并且都将掌握着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处于人生发展和创造的黄金时期,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财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能够发挥着突击队和主力军的作用,成为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要物质基础的骨干力量。
另外,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实施者,也是创造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较高素质的建设者之一。我们就因该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好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勇气,在建设中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建设社会。
当代大学生应在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培养自己所应有的和谐社会意识。通过一切可进行的途径,参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建设,并在建设中发展自己。在学习中注意各种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活动,并积极参与其中。为此,大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逐步优化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二、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的一大群体,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这是一个全国乃至全球性的问题。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更有义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首先,我们要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应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增强我们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树立民族意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同时,我们大学生要树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理念,构筑团结互助、平等友好、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其次,大学生就业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有很大影响,大学生充分就业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自身和谐发展和充分就业,是整个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对高校 毕业 生而言,在他们毕业之际,能有一份让他们学有所用的满意工作,使他们安居乐业,各得其所,消除躁动情绪,就会为全社会的和谐创造气氛和条件,也就是说大学生充分就业会有效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另外,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自愿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与劳动保障事业,从一开始就发挥着先进文化的作用。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致力于帮助有困难的社会成员,努力消除贫困和落后,减少社会公害和环境污染,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社会协调和全面进步,致力于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净化了社会风气。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作为一个载体,把不同的人结合在一起,促进了社会和谐,融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同时,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新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的掌握者,民族创新精神的养成有赖于大学生的拉动。从大学生群体中流溢出的科学文化精神,从大学生群体中走出的富有创造能力的人群,其自身所带有创新的活力,播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要想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最重要的就是要努力学习。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我们才能拥有扎实的基础、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实用的专业技术,从而完善和发展自我,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结束语】在社会历史的进程当中,作为社会的主力军,我们应当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共同促进祖国发展。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之中,大学生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的,只要我们肯于投入其中,就一定会在社会的发展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上起到巨大而关键的作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肩负历史使命,实现人生价值。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响应祖国的号召,自觉投身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当中,将自己青春灿烂的年华献给祖国,投身到为人民服务中去。
大学生毛概论文3000字相关文章:
1. 大学生毛概论文3000字
2. 大学毛概论文3000字
3. 关于改革开放的毛概论文3000字
4. 3000字毛概论文终结版
5. 2016年毛概论文3000字
6.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毛概论文
《毛概》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 的必备课程之一,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为《毛概》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论文 范文 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学解读》
摘 要: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首先,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其次,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最后,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行动中去。
关键词: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科学发展 群众路线 落实
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早在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就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提了出来;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将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总结 为55年来我党执政的主要 经验 ,并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6年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一次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总结为我们党在执政60年实践中,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号召全党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公”即“公众”,“民”即“人民”,故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始终领导全国人民为民族的独立和复兴、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进行百折不挠的奋斗。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执政62年、领导改革开放32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989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支持不支持、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高兴不高兴,是检验党的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在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面前,一个党组织就是一座战斗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鲜艳旗帜。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都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危难来临,从未压弯共产党人的民族脊梁;风险考验,不能摧毁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在关键时刻、危难关头,广大党员干部要豁得出去、冲得上去。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一句“共产党员,跟我上!”一次次向人们昭示着: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公仆,不追求特殊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这个有着90年历史、7600多万党员,在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62年,目前正领导着空前伟大而深刻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执政党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此相反,从上世纪后期开始,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失去了执政地位,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党的内部出了问题,背民情、违民意、失民心,最终成了凌驾于群众之上的特权阶层。前苏联及东欧国家共产党的垮台就是明证。
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
这里的“新形势”指的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 文化 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在我们这个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党“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既是历史性的课题,又是历史性的考验,更是当今时代对执政党提出的挑战。
这一挑战首先表现为我党如何提高执政能力,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守为民之责、谋富民之策、办利民之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一致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以防止滥用职权对党的侵蚀,防止社会意识多样化对党在思想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带来的冲击,真正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地位观和义利观,构筑起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思想防线,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其次表现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党如何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全局性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利益构成的,市场经济越发展,利益协调的难度就越大。对于执政党来说,所有的政策 措施 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其中,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这就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处理好现阶段影响党群关系的主要问题。
最后表现为如何解决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问题,发扬人民民主,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民主政治的主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宪法赋予人民参与选举、决策、社会管理、监督的权利。在____的条件下,政治参与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密切党与群众的关系,及时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和要求,便于党和政府及时整合、协调各方利益,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保证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总而言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的呼唤,是我们党加强和改善自身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在新的形势下,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在上述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呢?
首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高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群关系最终要以群众的利益为纽带,群众的利益既包括经济的,又包括政治的、文化的。因而,新一代领导集体强调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树立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提高生产力水平,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使群众得到切切实实的并不断增长的物质利益,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从而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并取得最终成功的根本保证。
其次,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 方法 。贯彻群众路线,要求全党坚定不移依靠群众,适应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受群众监督。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只要我们党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诚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人民群众就会发自内心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坚如磐石。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行动中去。千难万难,落实可谓天下第一难。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表明,党要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今天的中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日益成为党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自觉行动,在解决关乎群众利益问题的过程中,无论大事小事,我们都能听到、看到共产党人情系人民的声音和身影――我们不会忘记,“非典”肆虐,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轻车简从,下基层、进医院,和人民“零距离”接触;淮河洪灾,温风尘仆仆走上大堤,向灾民嘘寒问暖,同吃一锅饭。人民不会忘记,岁末年关,为民妇追讨工钱;新世纪以来,连续8个关注“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专为农民增收而发。我们不会忘记, 春节 临近,中国领导人身先士卒抗雪灾,国家主席寒冬下矿井,国务院冒险“闯”灾区;汶川地震、世界性金融危机、舟曲泥石流……一次次灾难、一次次危机,我们党经受了一次次新的严峻考验。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坚定沉着、统揽全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党中央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让民族精神得到充分展现,更让党心、民心空前凝聚。实践一次次告诉中国,也告诉世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患难与共、心 手相 连,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不愧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一桩桩亲民、为民、富民、爱民的感人往事,无不彰显出我们党“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无不印证着中央领导集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艰难困苦,砥砺精神品格。90年的风雨砥砺,我们的党更加坚强伟大,党的机体更加生机勃发;90年的风险考验,我们党更加成熟自信,党的事业更加灿烂辉煌。90年艰辛探索,90载风雨辉煌,不管是“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之一”,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经济革命的主角”,中国共产党这90年历史,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90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90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告别屈辱落后的历史,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顽强奋进的90年;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意气风发地走向现代化的90年;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经受各种风浪考验、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90年。
马克思说:“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公众就会支持我们党;我们党“执政为民”,人民就会拥护我们党执政。党――人民,人民――党,这种鱼水相依、血肉相随、声气相通的关系,将产生一种伟力,把中华民族推向到伟大复兴的辉煌峰顶。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毛概论文范文3000字
近来年,学术界深入研究毛泽东统战思想,并形成了丰硕的成果,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归纳与评述是继续深入研究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重要基础,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结课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毛概结课论文3000字篇一 《论事实求是》 摘要:一代伟人把,马列主义的精髓,隆重倾注笔端,潇洒挥毫写下了,中国革命 经验 总结 ,“实事求是”。大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我们正站在校园与社会的边缘,我们肩负着重任,因为我们将是先进知识的载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大学生成长的意义,与大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大到国家建设,小到个人的事业,要想取得成功,实事求是都是我们须臾不可缺少的法宝。 关键词:实事求是 意义 大学生 一、实事求是历史精神底蕴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它既是毛泽东哲学丰富内涵的高度浓缩,也是对毛泽东哲学之深刻思想的最精粹、最简洁的表达。作为一条思想路线,它引导中国共产党从过去走到现在,作为一种世界观和 方法 论原则,它又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基本 思维方式 和行为方式。半个多世纪以来,由毛泽东所概括的实事求是精神,已经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实践的所有领域,极其深刻地影响和重塑着当代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 二、实事求是内涵 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着完整而丰富的内容。邓小平同志在带领全党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同时,也使这一路线有了进一步完整而丰富的内容。按毛泽东同志的解释,实事求是是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出发去研究事物的规律。邓小平同志在继承毛泽东同志关于实事求是的论述的基础上,依据实践的需要和理论的发展,全面阐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内容。1980年2月29日,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二大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将党的思想路线完整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一表达准确反映了邓小平早在1985年4月15日会见坦桑尼亚共和国副总统时的谈话时就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的看法。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党章作了部分修改,在党的建设第二项基本要求中详细阐发了党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全党必须依据这条思想路线,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党章的这一提法,可以说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最完整的表述。 三、实事求是的阻力 改革开放已30年,马上又是新中国建国60周年。这60年来,不,可以说从1921年建党以来,我们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实事求是。人们感叹,实事求是为什么这么难。 实事求是,说易也易,说难也难。说它容易,是因为客观事物摆在那里,你只要不是有意歪曲它,照实去说、去做、去办事,应该不难。 “实事求是”是一个探求客观规律的实践过程,必然会遇到阻力。不能实事求是的原因之一是无知,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缺乏相关的知识。这种人办起事来牛头不对马嘴,离题太远,又浅又浮。有时却表现得很执著,根本不可能的事他孜孜以求,蠢得可爱,倔得可气。情况不明胆子大,是非不清点子多。他连事情的最基本情况都不管不顾,哪能谈得上去求什么内在规律。凡有一定年龄,一点经历的人,处事都有了自己的经验。这经验有时对探索新事新理有帮助,有时却是一种阻力。因为它是主观的先验的东西,而客观事物却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循规蹈矩,驾轻就熟是人的天性,但过分相信自己的经验,就会主客观不符,无法实事求是。在漫长的科学史上,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有大胆创新、谨慎实验的著名范例。但是也常会栽倒在自己的经验面前。1781年英国人发现天王星,不久发现它的轨道有些反常,人们怀疑在它之外还有一个未知星球在起作用。果然经过计算、观察,1846年9月发现了海王星。海王星也不安分,照前面的经验来推论,还会有一颗未知星,果然后来又发现了冥王星。应该说再二、再三,这个经验是有效的。1854年,人们发现水星的轨道也有点反常,就又设想,水星附近还会另有一颗未发现的新星。但这一次经验误导了科学家。人们连续找了61年,不见任何结果。直到1915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问世才有了新的科学解释。所以说一定要跳出经验。 四、浅析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及其对于当今中国的现实意义 西部大开发带给人民的利益,西藏铁路的开通,西电东送所带来的方便,无不使我们感到激动和感动。一个国家是否能够正确走他的发展之路,他的道路何去何从,将是怎样的一个结果,要解决于党的领导人是否找准了方向,是否根据实际情况出发,是否按照国情抉择策略,那就要求他们实事求是,不能以偏概全,片面想问题,不切实际考虑事情,不能夸大事实去说话,我们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就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没有摆脱贫穷这一帽子就不能强制丢掉,不能为了了面子,为了虚荣心,为了争个高低,盲目跟从,盲目做事,不顾实际去说话,最终受害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千千万万群众,亿亿万万老百姓。所以我们说“实事求是”是指引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灯光,我们不能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我们只能根据我们的具体国情,去寻找最适合我们走的路,去探索最好的路,我们坚定民主,富强,文明的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在不遥远的那一天到来! 2008年9月11日,是中国奶业史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三鹿奶粉事件”让全国的老百姓认识了一个名词——三聚氰胺,也让整个奶业行业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和危机之中。“三鹿”只顾自己的利润而放松了对产品检查的力度,甚至是明知故犯,没有及时停产整顿并收回出厂的所有产品,视 儿童 生命健康于不顾,视法律为儿戏,最终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就是它没有脚踏实地,没有以事实为依据和隐瞒事实的例证,它违背了以事实为依据这个原则。这个事例告诫所有的企业,在企业动作盈利时,一定要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这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以这个实事为依据再图自己的利益,切勿弄虚作假、劳民伤财而且损人不利己。 五、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到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当代大学生的做人根本”我们要怎么才可以做到呢????????? 首先: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和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计划。将来我们要面对的是社会,去找一个很好的工作,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职业生涯规划要从现在做起。???????? 其次:我们要为了自己的目标理想,在学校德望这段时间里努力是自己知识、能力都有所提高。做一个优秀的大学生。???????? 再次:在大学的这段时间里,努力完成几件让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好事。我们所做的还有很多很多,不是泡字虚拟的网络世界,也不是沉迷于校园恋情,大丈夫志在四方,我们要放眼世界,思想开阔,与时局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做好每件小事,才是我们的做人根本。 参考文献: 【1】《论当代大学生理想的建构》,王建国 【2】《论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 与构建和谐社会》,张昊马曦 【3】《长征精神及其启示——学习胡锦涛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杨春长 吴开胜 【4】《通过荣辱观教育培养和造就合格大学生》,李爱萍 【5】《毛泽东笔下的平仄长征》,杜超 【6】《毛泽东思想概论》,庄福龄王顺生
毛概是我国高校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核心的一门课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结课论文3000字以上参考 范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 要实现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加强和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的提高,就必须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做好,以确保党始终能够协调各方与总揽全局的核心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本文主要阐述了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的问题,并且对其相应对策进行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 农村 基层 党建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策为农村带来了很大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也在日益深化,从而导致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现状
为了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党的内部广泛深入地开展各项 教育 活动对较好地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起到积极效果。在农村中,广大党员与党员领导干部都能积极地带领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以及薄弱环节,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与党的先进性建设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与相关问题,并且采取有效 措施 解决。
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
1.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与能力较弱
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要得到良好发挥,离不开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本身的素质与能力。但是目前很多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并没有良好的素质与较强的能力,对其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带来严重影响。在这个方面,首先表现在农村党员老化,后继乏人。一些农村党支部很长时间没有发展党员,甚至发展比较缓慢,没有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导致农村换届选举时,并没有合适的青年干部可以担当重任。另外,农村党支部没有核心,凝聚力不足,内部状态瘫痪或者半瘫痪,使得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无法得到很好的开展。其次,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没有能够适应社会任务的新要求,其思想观念并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比如农村党员干部对现行政策不了解而导致执行偏差、 文化 水平较低、思想较旧、缺乏新 方法 等等。第三,一些农村党员干部的法制观念比较淡薄,从而以权谋私、违法乱纪,使得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被激化,引发出一系列农村社会问题。
2.农村基层队伍建设教育与管理比较滞后
国内的农村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快,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而且很多农村党员已经从纯农业生产与单一的集体经营中分离出来,导致原有的党员活动方式与新生产经营形式并没有相适应,也难以做到按时交纳党费和面对面的民主生活会等规定。因此,党员集体活动的开展比较困难,时间和人员都难以集中、到齐。而且党员干部之间思想不一样,沟通比较困难,党内生活制度没有得到落实,只限于形式,导致党支部和党员出现了思想断层,难以落实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3.农民工流动管理方式没有适应其自身特点
近些年来,乡镇会统一负责农民工流动的管理,但是其党员组织设置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农民工党员跨地区与频繁流动的需要。党组织很难对农民工流出地、农民工在流入地的思想状况与行为表现等进行掌握,导致党员没有找到合适的平台以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也难以为农民工党员的基本权利提供保障,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另外,管理理念比较传统,无法适应基层党员现状。重视管理和义务,却轻视服务与权利,强调对党员的监督与管理工作,而没有很好地为党员的服务与权利提供保障。
4.农村党组织自身建设不完善
党支部自身建设如何会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产生直接影响。农村党组织自身建设的不完善首先表现在村级其他组织的不健全,如妇代会、团支部等等。很多组织都是形同虚设的。其次就是村干部的激励机制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尤其是村干部实行的是不脱产管理,而且工资待遇并不高,干部没有较强的敬业意识,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然后就是村民主制度并不健全,使得基层党组织建设并没有得到一定的制度约束与保障。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1.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与普通党员的教育与培训
要根据培训基层党干部与党员的相关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对其进行教育与培训。在干部方面,主要内容就是经济管理和法律政策之类的知识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抓发展、谋发展以及服务发展等方面的意识与能力。要从实际出发,培训方式可以有讲座、研讨会、专家辅导和培训班等等。而在广大党员方面,应该针对其实际现状而积极探索长效机制,以保持其先进性,促进其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一定要做好相关的培训工作,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和农民夜校的作用,加强其农村实用技术与法律政策教育,提高其科技、政治与文明素质,推动他们成为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要优化农民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与文化结构,提高其能力与素质等等。
2.加强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
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带头人,根据农村人才缺乏的现状,应该切实加强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建设工作。而且还要结合农村换届选举与农村综合改革来进行,从而促进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并为其提供很多好方法与好 经验 。另外,还要建立一个激励、关怀与帮扶机制,特别是对老党员和困难党员以及基层干部给予多些关怀与爱护,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同时,还要为他们的基本权利提供保障。
3.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进行不断创新
要对其他地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相关经验进行认真 总结 与推广,构建新型组织体系,其中主体为村党组织,骨干为产业党支部,基础为专业党小组。要适应在改革之后提出的农村行政区划调整的相关要求,对农村党组织设置进行调整,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加大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力度等等。
结束语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努力做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孙志凯.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10):14~15
[2]刘瑞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2(3):25~26
[3]刘文阶.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07(9):32~33
摘要: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为新生活的追求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毛的伟大并不仅在于此,还在于他的思想。他的思想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建设打开了窗户,同时,也为我国未来的发展表明了方向。
关键字: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就像全党提出要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毛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和教训相结合的,也是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的。
在社会主义建成以后,建设的社会主义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建设的社会主义实施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党执政以后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选择一个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又能全面、迅速的发展的经济体制,迫在眉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后我国逐步形成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样的经济体制是有当时主客观条件的。从客观条件上来讲,我国当时的生产力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十分薄弱,现代化工业很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的集中全国的力量,有效的发展经济。同时,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能顺利的进行。从主观条件上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重要特种。所以但是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是合乎逻辑的必然选择。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上发挥了中的的作用,但是同时特暴露了不少的问题:权力过于集中,忽视了商品产生、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首选目标。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虽然这个计划仍坚持计划经济总体计划不变但他允许了市场调节,这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开辟了道路。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商品经济体制。邓小平再次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利,就可以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呼之欲出了。
8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市场调节的比重已经超过计划调节。这是国际上发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坚持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初一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随后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一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多是和私有化同时进行的。我国则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实行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完善多种多样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和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这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特别是国有及由国家控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将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依靠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是一项艰难的开创性事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取得成功。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
在社会科学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
副标题# 毛概时事政治论文篇二 关于“毛概”课实践教学策略分析和路径的思考 【摘 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概”)课是一门政治素养较高,理论政策性较强,内容知识面较宽的一门大学生思政必修课。为了提高这门课程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主要是开展课堂实践教学。本文从理论策略和实际途径这两个角度出发,对使该课程成为既能发挥育人作用又受学生喜爱的思政课进行了相应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毛概 实践教学 策略 途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概”)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融思想性、理论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政治理论课。该课程的主要理念是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学生的头脑,使学生能够更好了解社会发展动向,更好把握住基本国情、党情和世情。那么,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市场经济化的今天,面对及其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内形势,如何提高本门课程的实效性就成为摆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深有体会,颇有感触,开展实践教学刻不容缓。作为两课教师,主要从理论策略和实际途径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和全方位的剖析。 理论策略 毛概课是一门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军事、党政等方面内容的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这就需要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需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政治修养及社会阅历等方面。但是,作为两课教师,往往只侧重于文史哲、政经法等专业方面的知识。由于受到学科知识领域的约束和限制,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偏重于某一学科知识的阐述,而忽视了其他理论知识的分析和讲解。但是,对于“毛概”这门政治课,其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对于各方面的知识融汇贯通,向学生讲解要深入浅出,列举案例要恰如其分,结合实际要活灵活现。因此,在平时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才能真正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提高理论素养,拓展知识领域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提出的中国梦作为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要想把握住其理论精髓和科学品质,两课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观点吃透、理解、消化,最终加以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熟读马列主义的经典文献著作。比如毛选1卷《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选2卷《新民主主义论》、邓选2卷《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等。尤其要熟悉带有典型时代感的著作,比如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邓小平的《1992年南巡讲话全文》和的《“中国梦”系列讲话原文》,代表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从而指导全国人民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这些内容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理解。其次,要认真研究党在成长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带有标志性的重要历史文件和珍贵的历史资料文献,如邓小平《对起草<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中共重要历史文献资料汇编》以及江泽民、胡锦涛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些重要讲话等。同时,还可以拓展其他的知识领域比如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所涉猎的相关理论著作等。通过大量阅读相关的理论著作,才能真正领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主要内容,准确理解理论发展的逻辑性、规律性、时代性,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挖掘,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2.增强政治修养,强化政治意识 “毛概”课不仅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理论课,而且还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时政课。理论学习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就是要运用到实践中,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作为两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突出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将最新、最快、最有价值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穿插到理论知识的讲解中,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课堂效果更加适宜,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要多多关注一些与政治课相关的重大国际、国内外的时政事件。比如国际上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失联、欧元区经济再度受挫、2014年台湾“九合一”地方选举,国民党失败等,国内更是关注重要的时政热点,尤其是以来,上任后所提出的最近的理论观点。比如“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时政动态必须要第一时间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一方面,扩大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了政治境界;另一方面,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提升人文内涵,加强社会实践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教师人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影响到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那么,教师的人文素养又从哪些方面得以体现,主要是教师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充分参与一系列的社交活动和实践活动,作为两课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还必须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比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研讨活动,通过这种学术交流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努力取得在知识领域的新突破。当然,青年教师还可以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以此来不断进化自身的心灵,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更为关键是思政教师要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责任心、感恩的心来回馈社会,比如社会上组织的“送温暖、献爱心”大型公益活动,都值得我们去付诸行动来做好学生的楷模,力争做一名有思想、有灵魂、有人格魅力的思政课教师。 实际路径 通过强化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课外社会实践的锻炼,使得思政课教师从很大程度上不断地超越自我、提升自我、丰富自我。但是,政治理论课不是 “闭门造车”,它迫切需要与社会实践接轨。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其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改变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思政课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互动式探究法 互动式探究法是“毛概”课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教师主体性的一种常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互动既包括课内的互动,也包括课外的互动和网上的互动。互动的方式包括课堂讨论、主题发言、专项引导、问题点评、案例分析、角色互换等。在诸多高校中都得到了两课教师的广泛采纳和学生的普遍认可。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很大程度上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自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抓住有利的学习时机,不断开挖自身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可谓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师生互动不但能够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情感体验、思想交流和平等对话,不断提高学生的话语权、主动权和参与权,而且能够形成一种师生彼此尊重、爱戴、包容、理解、平等,课堂民主、活跃、热烈与和谐沟通的课堂气氛。因此,互动探究式教学法在“毛概”课堂教学中非常值得借鉴,对传统教学起到了推波助澜式的作用。 2.音乐教学法 在“毛概”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图、文、音有机结合,起到声情并茂的作用。当然多媒体教学最显著的效果就是运用音乐教学法,就是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将一些学生喜爱且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音乐或歌曲有意识地穿插于课堂当中,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真正实现音乐育人的作用。比如在介绍毛泽东时播放摇滚歌曲《毛主席语录》、《东方红》、《北京的金山上》等革命红色歌曲;从这些歌曲中让学生能真正领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再比如讲到改革开放时播放《春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重大抉择的历史背景和缘由,这就为我们具体介绍改革开放作了内容上的铺垫。还有,我们在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章节时,首先以两首形成鲜明对比的经典歌曲来拉开这一章的序幕,比如国外著名的影视剧《大长今》的主题曲《呼唤》以及国内脍炙人口的民族传统音乐《喜洋洋》,让学生从这两首歌曲中深受启迪,引发内心深层次的思考来关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 3.演讲比赛法 演讲比赛法也是“毛概”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热烈赞赏。它是一种依据相关章节内容与社会时政动态紧密相连、与学生思想实际密切结合、在学生中提倡采取围绕某一具体主题而展开演讲比赛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比如在介绍第八章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章节时,作为思政课教师,就可以动员学生围绕“和谐”二字展开,在取材方面学生可以以“和谐校园”、“和谐班级”、“和谐宿舍”、“和谐自身”等为主题结合自身的思想实际和学习实际在班级中开展生动有趣的演讲比赛活动。然后,教师对此进行适当的点评。通过实践教学的课堂尝试,在学生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反响。首先,它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克服了学生胆怯的心理,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示表现自我的机会;其次,它提高了学生的文字书写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通过演讲比赛也让学生增强了自身主人翁意识,敢于表现自我、提高自身的自信心树立了一面精神旗帜。这些都为今后学生走入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 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教学效果的体现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是作为一门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的思政课程,它是对大学生育人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所以,作为一名高校政治课教师,一定要坚定信念,提高理论修养,丰富思想内涵。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这门课程更加丰富、生动,真正成为大学生终生受益的一门课程,这是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吴卫红、虞尚元:《互动教学法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第21期。 [2]胡移山:《提高“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几个原则》,《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 [3]左明贵:《“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0期。 [4]曲澎:《高校“概论”课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探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6期。 [5]楚凤梅:《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为例》,《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4期。 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陕西西安 看了“毛概时事政治论文”的人还看: 1. 2016时事政治论文范文 2. 2016毛概时事热点论文3篇 3. 2016关于医院的毛概时事热点论文 4. 关于高中时事政治的政治论文 5. 有关中国梦的3000字毛概论文
毛概是我国高校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核心的一门课程。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结课论文3000字以上参考 范文 ,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 要实现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加强和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的提高,就必须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做好,以确保党始终能够协调各方与总揽全局的核心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本文主要阐述了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的问题,并且对其相应对策进行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 农村 基层 党建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策为农村带来了很大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也在日益深化,从而导致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现状
为了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党的内部广泛深入地开展各项 教育 活动对较好地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起到积极效果。在农村中,广大党员与党员领导干部都能积极地带领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以及薄弱环节,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与党的先进性建设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与相关问题,并且采取有效 措施 解决。
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
1.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与能力较弱
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要得到良好发挥,离不开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本身的素质与能力。但是目前很多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并没有良好的素质与较强的能力,对其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带来严重影响。在这个方面,首先表现在农村党员老化,后继乏人。一些农村党支部很长时间没有发展党员,甚至发展比较缓慢,没有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导致农村换届选举时,并没有合适的青年干部可以担当重任。另外,农村党支部没有核心,凝聚力不足,内部状态瘫痪或者半瘫痪,使得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无法得到很好的开展。其次,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没有能够适应社会任务的新要求,其思想观念并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比如农村党员干部对现行政策不了解而导致执行偏差、 文化 水平较低、思想较旧、缺乏新 方法 等等。第三,一些农村党员干部的法制观念比较淡薄,从而以权谋私、违法乱纪,使得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矛盾被激化,引发出一系列农村社会问题。
2.农村基层队伍建设教育与管理比较滞后
国内的农村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快,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而且很多农村党员已经从纯农业生产与单一的集体经营中分离出来,导致原有的党员活动方式与新生产经营形式并没有相适应,也难以做到按时交纳党费和面对面的民主生活会等规定。因此,党员集体活动的开展比较困难,时间和人员都难以集中、到齐。而且党员干部之间思想不一样,沟通比较困难,党内生活制度没有得到落实,只限于形式,导致党支部和党员出现了思想断层,难以落实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3.农民工流动管理方式没有适应其自身特点
近些年来,乡镇会统一负责农民工流动的管理,但是其党员组织设置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农民工党员跨地区与频繁流动的需要。党组织很难对农民工流出地、农民工在流入地的思想状况与行为表现等进行掌握,导致党员没有找到合适的平台以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也难以为农民工党员的基本权利提供保障,影响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另外,管理理念比较传统,无法适应基层党员现状。重视管理和义务,却轻视服务与权利,强调对党员的监督与管理工作,而没有很好地为党员的服务与权利提供保障。
4.农村党组织自身建设不完善
党支部自身建设如何会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产生直接影响。农村党组织自身建设的不完善首先表现在村级其他组织的不健全,如妇代会、团支部等等。很多组织都是形同虚设的。其次就是村干部的激励机制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尤其是村干部实行的是不脱产管理,而且工资待遇并不高,干部没有较强的敬业意识,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然后就是村民主制度并不健全,使得基层党组织建设并没有得到一定的制度约束与保障。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1.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与普通党员的教育与培训
要根据培训基层党干部与党员的相关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对其进行教育与培训。在干部方面,主要内容就是经济管理和法律政策之类的知识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抓发展、谋发展以及服务发展等方面的意识与能力。要从实际出发,培训方式可以有讲座、研讨会、专家辅导和培训班等等。而在广大党员方面,应该针对其实际现状而积极探索长效机制,以保持其先进性,促进其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一定要做好相关的培训工作,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和农民夜校的作用,加强其农村实用技术与法律政策教育,提高其科技、政治与文明素质,推动他们成为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要优化农民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与文化结构,提高其能力与素质等等。
2.加强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
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一个很好的带头人,根据农村人才缺乏的现状,应该切实加强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的建设工作。而且还要结合农村换届选举与农村综合改革来进行,从而促进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并为其提供很多好方法与好 经验 。另外,还要建立一个激励、关怀与帮扶机制,特别是对老党员和困难党员以及基层干部给予多些关怀与爱护,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同时,还要为他们的基本权利提供保障。
3.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进行不断创新
要对其他地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相关经验进行认真 总结 与推广,构建新型组织体系,其中主体为村党组织,骨干为产业党支部,基础为专业党小组。要适应在改革之后提出的农村行政区划调整的相关要求,对农村党组织设置进行调整,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加大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力度等等。
结束语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已经越来越明显,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努力做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孙志凯.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10):14~15
[2]刘瑞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2(3):25~26
[3]刘文阶.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07(9):32~33
摘要: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带领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为新生活的追求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毛的伟大并不仅在于此,还在于他的思想。他的思想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建设打开了窗户,同时,也为我国未来的发展表明了方向。
关键字: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就像全党提出要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毛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和教训相结合的,也是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他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照抄苏联的。
在社会主义建成以后,建设的社会主义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建设的社会主义实施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党执政以后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选择一个适合我国基本国情,又能全面、迅速的发展的经济体制,迫在眉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后我国逐步形成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样的经济体制是有当时主客观条件的。从客观条件上来讲,我国当时的生产力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十分薄弱,现代化工业很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的集中全国的力量,有效的发展经济。同时,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能顺利的进行。从主观条件上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重要特种。所以但是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是合乎逻辑的必然选择。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上发挥了中的的作用,但是同时特暴露了不少的问题:权力过于集中,忽视了商品产生、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理论的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首选目标。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虽然这个计划仍坚持计划经济总体计划不变但他允许了市场调节,这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开辟了道路。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商品经济体制。邓小平再次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利,就可以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概念呼之欲出了。
80年代后期,我国经济活动中的市场调节的比重已经超过计划调节。这是国际上发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坚持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初一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随后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市场经济。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都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一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多是和私有化同时进行的。我国则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又要实行市场经济,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完善多种多样的公有制经济形式,理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和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这样,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特别是国有及由国家控股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将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保证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节约资源和市场有序运行。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有力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都要依靠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必然四分五裂,一事无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条战线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途径,是一项艰难的开创性事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可能取得成功。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必须有政府的强有力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社会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为市场经济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有序、公正的社会经济环境。
在社会科学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
毛概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使我们的社会更快地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毛概政治论文3000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长期艰辛探索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总任务;领导核心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006-02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党的报告对这些问题做出言简意赅的阐述,这对于统一人们的认识、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艰辛探索实践的根本成就
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三大历史时期,每一时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9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90多年成就积累而成,是90多年各方面成就的集大成。它既是党所取得的全部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在内的其他一切成就的升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此基础上,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发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3的时代强音,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0多年来,党和人民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的三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是社会主义,它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坚持以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以人民当家做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这些方面都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和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特在何处呢?党的报告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位一体的: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征。由此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上,特就特在其理论体系上,特就特在其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曾经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2]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都经历了寻找正确道路的艰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取得了巨大成功,也经历过很多艰辛。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中国共产党团结的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它包括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各方面的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的有机统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终极意义来讲,它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一种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创中华民族新的辉煌,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以来,中华民族一切仁人志士的共同信念和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90多年的艰苦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才能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之路、成功之路。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历史进程和发展潮流,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时代要求。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而且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就要回答“中国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在60多年的建设实践中科学解答了这一问题。中国现代化首先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同时又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任何照搬“西化”或者其他“模式”都无法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在21世纪中叶,也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之际,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3]1357中国共产党从它成立的那天起,就担负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使命;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把代表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最显著标志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新时期,党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的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在当代中国,“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4]262
在新形势下,党经受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面对不断变化着的党情、国情、世情,承担着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中国共产党要确保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持领导核心,就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完成历史使命,就必须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只有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力,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依赖和拥护,才能无往而不胜”[5]6。为此,必须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毛概政治论文3000字
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因此必须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一、生态文明建设过程及取得成就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提出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环境保护被确立为基本国策,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党的十六大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为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内涵在不断丰富的同时,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通过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空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显著下降,城市里的蓝天越来越多;通过开展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工程,我国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6168万公顷的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第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开展,全民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节能减排有力推进。统计显示,2002年至2011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10年下降了;而“十一五”时期,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第三, 大力促进绿色发展。‘
论文摘要: 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导致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新的文明观,我国严重的生态危机需要生态文明的化解,它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发展中。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论文论文关键词: 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生态伦理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是相对于工业文明导致的种种弊端而提出的新的文明观,它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和谐发展中。它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构建和谐社会不仅仅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还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
一、基于生态危机的反思要求人类做出新的文明选择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
文明本身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征服自然的变化,相应地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诸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是人类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所要建立的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反思人类发展史,虽然社会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文明的脚步却是以自然为人类工具进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
在远古时期,人是自然的弱者,必须匍匐在苍穹之下,在自然的风雨中寻找最起码的生活条件。人对自然物的图腾崇拜,是对不可战胜的大自然的顶礼膜拜。在农耕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是和谐的。虽然人类也不断向自然索取,但在整个农耕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在总体上还没有超出自然界自我调节和再生的能力,自然的秩序没有发生紊乱,生态环境也没有失去平衡。18世纪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步入工业文明时代。在这个时代,工业文明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工业文明人们所崇尚的世界观与核心理念是培根、笛卡儿提出的“人要驾驭自然作自然的主人”的机械论思想。其误导人类认为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应运用各门科学去发现、认识、研究以至征服它们,以期向它们无限索取来满足人类日益扩大的物欲。于是,人类大量地毫无顾忌地开采资源,排出有毒有害物质,以追求利润而不考虑后果和长远影响。在工业社会,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显著提高,人类活动范围已扩张到全球的各个角落,并且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并极大地提高了认识自然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但是,全球性的人口急剧膨胀,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可见,传统的工业文明是一种物质至上、经济活动高于一切的文明。
(二)全球化的生态危机要求人类做出新的文明?选择?
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大规模的征服自然的时代,对自然认识的深化,在加快了人类对自然索取的同时,也使人类产生了主宰自然、奴役自然、支配自然的行为哲学,人类俨然成了自然的主人。诚然,工业文明的兴起,使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仅仅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水平远远超过了以往社会生产力的总和,但是,工业化在给世界带来福音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物种每日都在减少,许多城市的空气质量恶化,保护地球的臭氧层变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整个地球的大气层形成温室效应……正如日本著名思想家堺屋太一指出:“自从中世纪末期起,全世界各先进国家的历史是追求物质财富的历史,它的价值观念及美学意识和伦理观念都是和增加物质财富联在一起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先哲们开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省,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同时,生态伦理也应运而生了。
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而生态伦理强调的却是自然与人相等同的地位和权利,强调人在地球这样一个巨大的有机生态系统中,人和自然物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传统道德相比,这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念,利奥波德在其《沙乡年鉴》中提出,必须重新确定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类不是自然界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是自然界的主人,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194自然是包孕万有、化生万物的无限存在,人类永远都是一种有限的存在者,尽管人类追求无限,也就是说有限性是人类的本体论特征,而追求无限是人类的价值论特征。在本体论上有限的存在者却想凌驾于本体论上无限的自然之上,这是人类狂妄的根源。地球是人类的生存家园,但大自然才是人类的生存之根。本体论上有限的人类必须重回大自然的怀抱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根,才能保住自己的生存家园。人类虽是地球生物共同体的最高存在者,但不是宇宙中的最高存在者,自然之剑永远高悬于人类的头顶之上。“为走出生态危机,人类必须根本改变文明的发展方向,即改变资本主义方向和工业主义方向。资本主义物欲的无止境膨胀推动着人们无止境的追求经济增长,无止境的经济增长要求无止境的榨取地球。所以,抑制贪欲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人类不应再一味地追求征服自然的力量,而应追求正确使用自己力量的智慧。”如今,环境恶化和人的精神失落明显地表明了工业文明的局限性,迫切要求人类做出新的文明选择。
二、我国严重的生态危机需要生态文明的化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总量的快速增加,满足人们必要的物质要求,便成了当时最紧迫、最重要的中心任务。我国改革开放29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相对过剩的经济替代了过去的短缺经济,全国人民总体上过上了小康的生活水平。为此,基于物质短缺而引发的社会问题相对减少,而由其他因素引发的社会问题则相对较多,特别是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尤为突出。我们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耕地、淡水,还是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能源和矿产资源都相对短缺,如人均矿物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淡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耕地资源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据记载,我国的环境问题已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由于长江两岸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1998年,我国长江中下游洪水泛滥,损失巨大。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几十年来愈演愈烈,20世纪60年代出现8次,70年代13次,90年代20多次,从2000年春天起,我国西北东部、东北西南部、华北北部多次出现大风扬尘和沙尘暴天气。 2011年1月至4月,我国共出现11次沙尘天气过程,涉及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以及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共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些都源于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北方一些地区过度开垦荒地,草原地带过度放牧,农灌区过度引用江河水,超采地下水,直接导致大面积的草场沙化,大量的农田被沙漠吞蚀,防风林带枯萎死亡而失去涵养水分、保护表土的功能。在资源方面,我国的过度消耗是惊人的。2003年,中国GDP占全球的4%,但消耗了全球55%的水泥,36%的钢铁,30%的煤炭,25%的铝。中国每创造1美元GDP所耗能源,是美国的 倍,是日本的倍。
同时,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速度还在加剧,每年沙漠化土地达到3460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掉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大江大河输沙量增加,河水变浑,河床抬高,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我国生态建设要求更加迫切。生存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这一矛盾在今后一个时期将会更加突出。无数事实证明,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而重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首要任务。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宁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存在问题,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有助于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认识社会的发展水平,认识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因此,xx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是当代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相结合的理念,使我们更明确了人类的现实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出路,以弥合并化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三、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一)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在地球上耕耘劳作,自然界的博大富饶养育了人类文明。然而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类社会开始了恶性发展。从18世纪初到20世纪末,工业革命在200多年的突飞猛进中已经达到了它的顶点,工农业的发展早已突破了增长的极限,科技的进步也基本上达到了极大放飞人类想象力的地步,但是它并没有始终给人类社会带来福音,它如同一柄“达摩克利斯利剑”正高悬在人类的头顶。人类一方面竭尽全力地攫取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人类在拼命地制造种类日益繁多、成分日益复杂的各种废弃物。人类的活动已经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使整个地球陷入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危机。F?卡特在《表土与人类文明》中写道:“文明之所以会在孕育这些文明的故乡衰落,主要是由于人们糟蹋或者毁坏了帮助人类发展文明的环境”。根据著名的“罗马俱乐部”预测,如果人类找不到可替代能源,并固守现有的生活方式,地球将会在21世纪中后期的某一天,耗尽最后一滴石油,经济增长将戛然而止,人类社会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
马克思、恩格斯是较早反思并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圣者,他们一方面欢呼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另一方面又把批判这个制度的腐朽性、不合理性,建立理想社会和新的文明形态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恩格斯毫不客气地抨击人类的幼稚和狂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人类发展到今天,应该而且已有能力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从深层次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看到,虽然现代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但人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的生存、繁衍、发展,要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与能量。人与自然应始终保持共存共荣关系。
(二)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人是生命的存在体,自然生态也是作为“生命存在体”而存在的。一方面,自然生态具有自身不断进化的生命过程;另一方面,人作为客观现实世界的一员,其生命状态与自然生态的生命状态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自然生态的死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的衰竭。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首先应当是一种生命维系的关系。基于这种认识,著名学者施韦兹和莱昂波特创立了“生态伦理学”,他们认为生命是自然界的伟大创造,对人类和自然的生命都要给予极大尊重,那种“将生命分为价值高的(人的生命价值)和价值低的(自然生物的生命价值)的做法”是片面的。因此,应该将“善”的观念加以扩展,应当从自然界而不是局限于人类来认知人们行为的正误,把善的观念扩充到自然界中去,“凡是有助于维护生物群落的完整性、稳定性的行为,就应是正当的、善良的、美好的”。一种伦理理论如果不包括人影响自然的行为规范,不确认人和生态是一种特别亲密、生死攸关的关系,就不能算是完善的伦理理论。因此,应当用生命的纽带把人与自然有机联系起来,把生命的完善和正常运转视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在要求。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类应该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善良公民。大自然中的生物,并不是人类的奴隶,不是为人类而诞生的,它们理应是大自然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只注意人类自然利益而关心生态平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确立一种新型的伦理体系,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坚持反对“人类沙文主义”。不仅承认人的价值,而且要承认生物的和一切自然物的价值;不仅承认人类的权利,而且要承认生物的乃至一切自然物的权利。看似没有感觉的树木、花草、河流、海洋,都有自己的需要和生存权利。它们的价值和权利不是根据对人类有用无用确定的,而是作为一种自然界的平衡链所固有的。自然生物同人的基本需要乃是相类似的,都需要水分、氧气和营养,因此,人类决不应凌驾于自然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互为依存。如果一味只想“主宰”、 “统治”自然,势必人为破坏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瓦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人类与生态都将遭受灭顶之灾。
(三)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自然是人类之本、人类之根,是人类的起点与归宿。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的发展相和谐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本原性和谐的向往和追求。15生态文明所提供的基本观念是全球生态环境系统整体观念和系统中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因此,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的角度说,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与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所体现的是一种更广泛更具有深远意义的平等,即人与自然的平等、当代人之间的平等、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平等。人与自然的平等意味着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类不仅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还要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因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然受自然界的约束和反作用。所以人类必须摒弃过去那种“人类在自然之上”、“人类可以任意主宰自然”的观念,保护好大自然,使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当代人之间的平等、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平等就是指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是属于全人类的,当代人以及后代人都平等地享有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为代价维持其经济发展。并且当代人也不能肆意挥霍资源、践踏环境,必须留给子孙后代一个生态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地球。也就是说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应该既关心人,又关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携手,生物与非生物的共进,过去与现在的统一,现在与未来的对话,时间与空间的协调。在维护人类自身发展的同时,又维护自然的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所以,生态文明是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选择。
毛概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使我们的社会更快地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毛概政治论文3000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长期艰辛探索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总任务;领导核心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006-02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党的报告对这些问题做出言简意赅的阐述,这对于统一人们的认识、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艰辛探索实践的根本成就
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三大历史时期,每一时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9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90多年成就积累而成,是90多年各方面成就的集大成。它既是党所取得的全部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在内的其他一切成就的升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此基础上,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发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3的时代强音,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0多年来,党和人民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的三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是社会主义,它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坚持以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以人民当家做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这些方面都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和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特在何处呢?党的报告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位一体的: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征。由此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上,特就特在其理论体系上,特就特在其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曾经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2]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都经历了寻找正确道路的艰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取得了巨大成功,也经历过很多艰辛。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中国共产党团结的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它包括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各方面的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的有机统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终极意义来讲,它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一种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创中华民族新的辉煌,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以来,中华民族一切仁人志士的共同信念和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90多年的艰苦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才能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之路、成功之路。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历史进程和发展潮流,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时代要求。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而且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就要回答“中国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在60多年的建设实践中科学解答了这一问题。中国现代化首先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同时又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任何照搬“西化”或者其他“模式”都无法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在21世纪中叶,也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之际,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3]1357中国共产党从它成立的那天起,就担负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使命;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把代表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最显著标志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新时期,党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的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在当代中国,“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4]262
在新形势下,党经受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面对不断变化着的党情、国情、世情,承担着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中国共产党要确保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持领导核心,就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完成历史使命,就必须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只有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力,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依赖和拥护,才能无往而不胜”[5]6。为此,必须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毛概政治论文3000字
《毛概》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 的必备课程之一,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为《毛概》课堂教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毛概论文 范文 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学解读》
摘 要: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首先,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其次,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最后,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行动中去。
关键词: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科学发展 群众路线 落实
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早在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就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提了出来;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将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总结 为55年来我党执政的主要 经验 ,并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就是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6年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一次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总结为我们党在执政60年实践中,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号召全党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公”即“公众”,“民”即“人民”,故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的本质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始终领导全国人民为民族的独立和复兴、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进行百折不挠的奋斗。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执政62年、领导改革开放32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989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人民支持不支持、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高兴不高兴,是检验党的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在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面前,一个党组织就是一座战斗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鲜艳旗帜。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都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限忠诚。危难来临,从未压弯共产党人的民族脊梁;风险考验,不能摧毁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在关键时刻、危难关头,广大党员干部要豁得出去、冲得上去。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一句“共产党员,跟我上!”一次次向人们昭示着: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公仆,不追求特殊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唯一宗旨,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这个有着90年历史、7600多万党员,在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62年,目前正领导着空前伟大而深刻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执政党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此相反,从上世纪后期开始,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失去了执政地位,究其原因,关键就在于党的内部出了问题,背民情、违民意、失民心,最终成了凌驾于群众之上的特权阶层。前苏联及东欧国家共产党的垮台就是明证。
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
这里的“新形势”指的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 文化 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总的来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在我们这个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党要适应这样的新形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党“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既是历史性的课题,又是历史性的考验,更是当今时代对执政党提出的挑战。
这一挑战首先表现为我党如何提高执政能力,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守为民之责、谋富民之策、办利民之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一致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了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以防止滥用职权对党的侵蚀,防止社会意识多样化对党在思想和行动上的高度统一带来的冲击,真正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地位观和义利观,构筑起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思想防线,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其次表现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党如何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全局性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利益构成的,市场经济越发展,利益协调的难度就越大。对于执政党来说,所有的政策 措施 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其中,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这就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处理好现阶段影响党群关系的主要问题。
最后表现为如何解决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问题,发扬人民民主,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民主政治的主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宪法赋予人民参与选举、决策、社会管理、监督的权利。在____的条件下,政治参与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密切党与群众的关系,及时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和要求,便于党和政府及时整合、协调各方利益,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保证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总而言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的呼唤,是我们党加强和改善自身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在新的形势下,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在上述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呢?
首先,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高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群关系最终要以群众的利益为纽带,群众的利益既包括经济的,又包括政治的、文化的。因而,新一代领导集体强调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树立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提高生产力水平,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使群众得到切切实实的并不断增长的物质利益,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从而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并取得最终成功的根本保证。
其次,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 方法 。贯彻群众路线,要求全党坚定不移依靠群众,适应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受群众监督。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决策、定政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只要我们党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诚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人民群众就会发自内心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坚如磐石。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行动中去。千难万难,落实可谓天下第一难。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表明,党要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今天的中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日益成为党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自觉行动,在解决关乎群众利益问题的过程中,无论大事小事,我们都能听到、看到共产党人情系人民的声音和身影――我们不会忘记,“非典”肆虐,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轻车简从,下基层、进医院,和人民“零距离”接触;淮河洪灾,温风尘仆仆走上大堤,向灾民嘘寒问暖,同吃一锅饭。人民不会忘记,岁末年关,为民妇追讨工钱;新世纪以来,连续8个关注“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专为农民增收而发。我们不会忘记, 春节 临近,中国领导人身先士卒抗雪灾,国家主席寒冬下矿井,国务院冒险“闯”灾区;汶川地震、世界性金融危机、舟曲泥石流……一次次灾难、一次次危机,我们党经受了一次次新的严峻考验。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坚定沉着、统揽全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党中央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让民族精神得到充分展现,更让党心、民心空前凝聚。实践一次次告诉中国,也告诉世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患难与共、心 手相 连,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不愧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一桩桩亲民、为民、富民、爱民的感人往事,无不彰显出我们党“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无不印证着中央领导集体“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庄严承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艰难困苦,砥砺精神品格。90年的风雨砥砺,我们的党更加坚强伟大,党的机体更加生机勃发;90年的风险考验,我们党更加成熟自信,党的事业更加灿烂辉煌。90年艰辛探索,90载风雨辉煌,不管是“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之一”,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经济革命的主角”,中国共产党这90年历史,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90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90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告别屈辱落后的历史,迎着民族复兴的曙光顽强奋进的90年;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意气风发地走向现代化的90年;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经受各种风浪考验、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90年。
马克思说:“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对象性关系。”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公众就会支持我们党;我们党“执政为民”,人民就会拥护我们党执政。党――人民,人民――党,这种鱼水相依、血肉相随、声气相通的关系,将产生一种伟力,把中华民族推向到伟大复兴的辉煌峰顶。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毛概论文范文3000字
毛概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使我们的社会更快地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毛概政治论文3000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长期艰辛探索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总任务;领导核心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006-02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党的报告对这些问题做出言简意赅的阐述,这对于统一人们的认识、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艰辛探索实践的根本成就
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三大历史时期,每一时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9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90多年成就积累而成,是90多年各方面成就的集大成。它既是党所取得的全部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在内的其他一切成就的升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此基础上,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发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3的时代强音,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0多年来,党和人民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的三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是社会主义,它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坚持以工人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坚持以人民当家做主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这些方面都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和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特在何处呢?党的报告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位一体的: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征。由此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上,特就特在其理论体系上,特就特在其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曾经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2]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都经历了寻找正确道路的艰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取得了巨大成功,也经历过很多艰辛。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中国共产党团结的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它包括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各方面的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的有机统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终极意义来讲,它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一种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再创中华民族新的辉煌,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以来,中华民族一切仁人志士的共同信念和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90多年的艰苦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才能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之路、成功之路。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历史进程和发展潮流,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时代要求。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而且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就要回答“中国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在60多年的建设实践中科学解答了这一问题。中国现代化首先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同时又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任何照搬“西化”或者其他“模式”都无法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在21世纪中叶,也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之际,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3]1357中国共产党从它成立的那天起,就担负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的使命;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把代表工人阶级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党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最显著标志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实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新时期,党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为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的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在当代中国,“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4]262
在新形势下,党经受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面对不断变化着的党情、国情、世情,承担着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中国共产党要确保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持领导核心,就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完成历史使命,就必须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只有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力,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依赖和拥护,才能无往而不胜”[5]6。为此,必须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毛概政治论文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