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life midway, I discovered I have already lost the right way, entered a dark is because I have lost the correct this picture also is how difficult!How but has to talk about ...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意大利诗人但丁在神曲里的话,所以没有所谓英文原文.一种传统的译法是 Lead your own path;let others talk!
In the life midway, I discovered I have already lost the right way, entered a dark is because I have lost the correct this picture also is how difficult!How but has to talk about me to turn bad luck into good in there is out of danger,
I am unable among to explain how I am march into,
(我走过我们人生的一半旅程,却又步入一片幽暗的森林,这是因为我迷失了正确的路径。啊!这森林是多么荒野,多么险恶,多么举步维艰!道出这景象又是多么困难!现在想起也仍会毛骨悚然,尽管这痛苦的煎熬不如丧命那么悲惨;是要谈到我在那里如何逢凶化吉而脱险,我还要说一说我在那里对其他事物的亲眼所见。我无法说明我是如何步入其中,我当时是那样睡眼蒙胧,竟然抛弃正路,不知何去何从。)
———摘自《神曲》
原文是意大利文Qui si convien lasciare ogne sospetto;ogne viltà convien che qui sia morta.(Inferno Canto 3)一种英文翻译版本Here thou must all distrust behind thee leave;Here be vile fear extinguish'd.另一种英文翻译Here all suspicion needs must be abandoned,All cowardice must needs be here extinct.。
"Envy and Arrogance and Avarice Are the three sparks that have all hearts enkindled."(Canto VI, lines 74-75, page 33"Lost are we, and are only so far punished,That without hope we live on in desire."(Canto IV, lines 41-42, page 20) Top Ten Quotes1) "'And are you Virgil, you the fountain that freely pours so rich a stream of speech?' I answered him with shame upon my brow. 'O light and honor of all other poets, may my long study and the intense love that made me search your volume serve me now. You are my master and my author, you-the only one from whom my writing drew the noble style for which I have been honored.'" [Dante's first words to Virgil upon meeting him in the dark wood before their journey into Hell. Canto I, Inferno]2) "And when, with gladness in his face, he placed his hand upon my own, to comfort me, he drew me in among the hidden things. Here sighs and lamentations and loud cries were echoing across the starless air, so that, as soon as I set out, I wept. Strange utterances, horrible pronouncements, accents of anger, words of suffering, and voices shrill and faint, and beating hands-all went to make tumult that will whirl forever through that turbid, timeless air, like sand that eddies when a whirlwind swirls." [Dante, as he enters the Gates of Hell. Canto III, Inferno]3) "Their hands were tied behind by serpents; these had thrust their head and tail right through the loins, and then were knotted on the other side. And-there!-a serpent sprang with force at one who stood upon our shore, transfixing him just where the neck and shoulders form a knot. No o or i has ever been transcribed do quickly as that soul caught fire and burned and, as he fell, completely turned to ashes; and when he lay, undone, upon the ground, the dust of him collected by itself and instantly returned to what it was." [Dante's descriptive account of the eternal punishment served by thieves in the Eighth Circle of Hell. Canto XXIV, Inferno]4) "The emperor of the despondent kingdom so towered-from midchest-above the ice, that I match better with a giant's height than giants match the measure of his arms; now you can gauge the size of all of him if it is in proportion to such limbs. If he was once as handsome as he now is ugly and, despite that, raised his brows against his Maker, one can understand how every sorrow has its source in him! I marveled when I saw that, on his head, he had three faces: one--in front-blood red; and then another two that, just above the midpoint of each shoulder, joined the first." [Dante's first impression of Satan. Canto XXXIV, Inferno]5) "I threw myself devoutly at his holy feet, asking him to open out of mercy; but first I beat three times upon my breast. Upon my forehead, he traced seven P's with his sword's point and said: 'When you have entered within, take care to wash away these wounds.' Ashes, or dry earth that has just been quarried, would share one color with his robe, and from beneath that robe he drew two keys; the one was made of gold, the other was of silver; first with the white, then with the yellow key, he plied the gate so as to satisfy me." [The angel guarding the gates of Purgatory prepares Dante for his journey and opens the gates to the mountain of Purgatory. Canto IX, Purgatorio] 6) "My son, you've seen the temporary fire and the eternal fire; you have reached the place past which my powers cannot see. I've brought you here through intellect and art; from now on, let your pleasure be your guide; you're past the steep and past the narrow paths. Look at the sun that shines upon your brow; look at the grasses, flowers, and the shrubs born here, spontaneously, of the earth. Among them, you can rest or walk until the coming of the glad and lovely eyes-those eyes that, weeping, sent me to your side. Await no further word or sign from me: your will is free, erect, and whole-to act against that will would be to err: therefore I crown and miter you over yourself." [Virgil's last words to Dante as he gives Dante the power to guide himself. Canto XXVII, Purgatorio]7) "'Turn, Beatrice, o turn your holy eyes upon your faithful one,' their song beseeched, 'who, that he might see you, has come so far. Out of your grace, do us this grace; unveil your lips to him, so that he may discern the second beauty you have kept concealed.' O splendor of eternal living light, who's ever grown so pale beneath Parnassus' shade or has drunk so deeply from its fountain, that he'd not seem to have his mind confounded, trying to render you as you appeared where heaven's harmony was your pale likeness-your face, seen through the air, unveiled completely?" [The angels in the Earthly 。
在线翻译有的,我是从那拿的:意大利语:《のdalla Divina Commedia di Dante, "Attraverso di me, nel dolore della città, Attraverso di me, nell'eternità della pit-amaro Attraverso di me tra la folla al di là di redenzione》日语:《の、ダンテから、 "私を介して、街の痛みに 私は、苦いピットの永远にスルー 私偿还を超えて群众の中にスルー》。
复仇女神用爪子撕开自己的胸口,击打着自己的心脏然后尖声喊叫。
我走进一座宽阔的坟场,密集的坟丘让地表起伏不平。棺材都敞开着,里面有烈焰燃烧,传来悲鸣之声。
走在林立的墓碑间,我想,也许有我认识的人或者曾经认识的人,正在受煎熬
———————《神曲》地狱第六层
这水源比墨还黑,滚滚流动着。我看见水底的池沼中,许多满身污泥的灵魂,他们赤着身子,非常愤怒地相互殴打,撕咬,将彼此的身体弄得残破不堪。
愤怒的人永远得不到救赎,他们只能诅咒,喊叫,在无尽的深渊里咆哮、咆哮……
————————《神曲》地狱第五层
这里一直下着冷彻心扉的寒雨,巨大的冰雹,混合着刺鼻的恶臭。
到处泥泞混浊,在昏暗的环境中,我看到一只凶猛的怪兽,它正对着浸泡在泥塘里的灵魂们咆哮。
我转身去看那些灵魂,他们遭受着怪兽的袭击,雨雪冰雹不时地打在他们身上,为了减轻痛苦,他们拼命地扭动着身体,但是,痛苦永无止境。——————————————《神曲》-地狱第三层
我是被一个沉重的雷声惊醒的,睁开迷蒙的睡眼,发现烟雾弥漫,往四周观看时才发觉,我已来到了地狱之谷的边缘。
那黑暗幽深的地方,响着不绝于耳的雷鸣般的哭声,我定神往底下望去,除了感到深不可测,完全无法看见任何景象。 ————————《神曲》-地狱第一层
那山谷的边缘不断传来悲凉嚎哭的声浪,山谷里则狂风大作,永不止息。
我惊骇地发现竟有许多的灵魂无助地在狂风中向前翻滚飘荡,有些灵魂无可避免地冲撞山壁,痛苦的惨叫和凄厉的哭声……我不忍。
———————《神曲》-地狱第二层
最后一条,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条:
黑暗中,我看到令我瞠目的景象,
两队人使尽全力滚着硕大的圆形重物,面对面相互冲刺撞击。
一方叫骂“你们为何不肯放弃?”
另一方回击“你们为何放手丢弃?”
重物撞击的疼痛,令两方发出惊人的哀嚎声。
但是,无论多么痛苦与疲倦,彼此的攻击却无法停止。
——《神曲》-地狱第四层
《神曲》是一部充满隐喻性、象征性,同时又洋溢着鲜明的现实性、倾向性的作品。但丁借贝娅特丽丝对他的谈话表示,他写作《神曲》的主旨,是“为了对万恶的社会有所裨益”,也就是说,《神曲》虽然采用了中世纪特有的幻游文学的形式,其寓意和象征在解释上常常引发颇多争议,但它的思想内涵则是异常明确的,即映照现实,启迪人心,让世人经历考验,摆脱迷误,臻于善和真,使意大利走出苦难,拨乱反正,寻得政治上、道德上复兴的道路。 但丁生活在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位“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他一心想革新政治,实现他的理想与抱负。但他痛苦地看到,他的故乡佛罗伦萨成了分裂与内讧的受害者,“祸起萧墙,戈操同室”,城市陷于党派的仇恨,虚弱无能,日益堕落:在你所记忆的年月里,你改变了多少次法律、钱币、官吏、风俗,更换过多少次市政府的委员!而意大利动乱的现实,封建主暴虐无能使生灵涂炭的情景,更令他痛心疾首:呜呼,奴隶的意大利,痛苦的温床,你是暴风雨中失去舵手的孤舟,你不复是各省的主妇,却沉沦为娼妓!因此,但丁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希望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政体,以约束和驾驭互相敌对的城邦和封建诸侯,保障意大利成为一个统一的、富强的国家,“使世纪获得稳固的和平,使雅诺的庙门关闭”。当时,意大利名义上隶属神圣罗马帝国,但帝国的皇帝通常从德意志诸侯中产生,仅仅在名义上行使对意大利的统治。但丁抨击皇帝鲁道夫一世和阿伯特一世父子只热衷于在德国扩充势力,不来意大利行使权力,使意大利实际上陷于政治分裂状态,“帝国的花园荒芜了”。但丁在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后,对企图主宰基督教世界的教会,对垄断中世纪全部文化的宗教神学,给予异常严厉的揭露和批判。他进一步发挥在《帝制论》中阐述的政教分离的原则,并针对中世纪神学宣扬的“日月说”,在《神曲》里把自己的政教平等的观点形象地概括为“两个太阳说”:造福世界的罗马,向来有两个太阳,分别照明两条路径,尘世的路径,和上帝的路径。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政权和教权是分别照耀尘世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两个太阳,它们之间应当是独立平等、分工合作的关系,而不是从属、争斗的关系,更不可合而为一。而如今呢? 但丁无限感慨地指出:一个太阳把另一个熄灭,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的手里。教权入侵政权的结果,使两者互相制约、监督的职能丧失了,世界由此“遭了殃”,连教会也“跌入泥潭,玷污了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因此,但丁对教会肆无忌惮地干涉意大利内政,破坏国家的和平与统一的罪恶,对教会僧侣颠倒善恶,犯罪造孽的种种败行劣迹,表示了异常强烈的憎恨。他痛斥教皇、主教、教士“日夜在那里用基督的名义做着买卖”,干着买卖圣职,敲诈勒索、荒淫无度、迫害基督徒等丑恶的行为,“使世界陷入悲惨的境地”;他们沉湎于金钱的淫秽污臭,“到处断绝上帝赐给人民的面包”,树立了导致人民“走上邪路”的“坏榜样”。但丁指出,背弃《圣经》教义的僧侣,把圣保罗、圣彼得抛到九霄云外,把罗马教廷变为“污血的沟,垃圾的堆”,“圣殿变成了兽窟,法衣也变为装满罪恶面粉的麻袋”。耐人寻味的是,但丁把贪婪的教皇、主教、教士置于第4层接受惩罚,并把当时还在世的镇压佛罗伦萨共和政权,在意大利制造动乱和分裂,企图篡夺世俗权力的教皇朋尼法斯八世预告打入地狱第8层,头脚倒栽在深穴里,接受火刑。但丁借用中世纪处置政治谋杀犯的酷刑,严厉惩罚朋尼法斯八世,预言式地宣告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教会干涉世俗的局面必将结束的前景。但丁的这种愿望和情感,表达了新兴市民阶级摆脱中世纪教会束缚和宗教神学桎梏的要求。但丁热情地歌颂现世生活的意义,认为现世生活自有本身的价值。他在《神曲》中强调人赋有“自由意志”,这是“上帝最伟大的主张”,上帝给予人类“最伟大的赠品”。他鼓励世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坚定不移地遵循理性:你随我(按:指象征理性的诗人维吉尔)来,让人们去议论吧,要像竖塔一般,任凭狂风呼啸,塔顶都永远岿然不动。诗中热烈歌颂历史上具有伟大理想和坚强意志的英雄豪杰,希望世人以他们为榜样,振奋精神,避开怠惰,战胜一切艰险,去创造自己的命运。在但丁看来,坐在绒垫上或者睡在被子里,是不会成名的;只能是虚度一生。赞颂理性和自由意志,召唤对现世和斗争的兴趣,追求荣誉的思想,这是但丁作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特征之一。这种以人为本,重视现实生活价值的观念,同中世纪一切归于神的思想,同宗教神学宣扬的来世主义,都是针锋相对的。《神曲》还表露了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提倡文化,尊重知识的新思想。但丁称颂人的才能和智慧,对于教会排斥和否定的古典文化,他更是推崇备至。他在诗中奉荷马为“诗人之王”,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家的大师”,称维吉尔是“智慧的海洋”。他热情洋溢地讴歌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在求知欲的推动下,离开家庭,抛弃个人幸福,历尽千难万险,扬帆于天涯海角去探险的事迹,并通过奥德修斯指出:你们生来不是为了走兽一样生活,而是为着追求美德和知识。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变化和精神道德情状,在《神曲》中也获得了真切、广泛的描绘。难能可贵的是,但丁对新兴市民阶级的贪图私利,追逐金钱,高利贷者的重利盘剥,对正在形成中的资本主义关系的罪恶,也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并予以严厉的谴责。他指出,市民阶级暴发户充满了“骄狂傲慢和放荡无度之风”,田园式的宁静生活已一去不复返,因为骄傲、嫉妒和贪婪是三颗星火,使人心燃烧起来。但丁是新旧交替时期的伟大诗人。基督教神学观念,中世纪思想的偏见,世界观的种种矛盾,也在《神曲》中得到表现。《神曲》中处处洋溢着对现世生活的热忱歌颂,但是但丁又把现世生活看作来世永生的准备。他揭发教会和僧侣的败行劣迹,但又不整个地反对宗教神学和教会,甚至还把宗教神学置于哲学之上,把信仰置于理性之上。例如,他把维吉尔选为他幻游地狱和炼狱的向导,隐喻理性和哲学指引人类认识邪恶的途径,而把贝娅特丽丝作为游历天堂的向导,说明诗人仍然局限于信仰和神学高踞理性和哲学之上,人类只有依靠信仰和神学,才能达到至善之境的经院哲学观点。但丁对奥德修斯远航探险的英雄业绩的描绘,是《神曲》中最光彩夺目的诗章之一,奥德修斯召唤世人追求美德和知识的话语,也已成为至理名言传留下来。而另一方面,但丁又借维吉尔之口表明理性的软弱:“谁希望用我们微弱的理性识破无穷的玄梦,那真是非愚即狂。”《神曲》中抒写的保罗和弗朗齐丝卡这对痴情恋人的悲剧性遭遇,凄楚动人,但丁因听到他们的哭诉而极度痛苦,以致昏厥。后世无数的画家、诗人、音乐家以这则故事为素材,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但是但丁又根据中世纪的道德标准,把这对青年恋人作为贪色的罪人,放入地狱接受惩戒。他还把苦行禁欲派始祖圣芳济谷置于荣耀的天堂。但丁对中世纪禁欲主义和旧礼教既摒斥又在一定程度上认同的矛盾在这里充分体现了出来。在对待封建君主的态度上,但丁也常常是矛盾的。他曾义愤填膺地谴责,说意大利没有一块干净的土地,“意大利所有的城市,到处充斥着暴君”。在《神曲》中,他对那不勒斯和西西里王国的国王查理一世以及法国国王腓力普四世的罪行是痛加鞭挞的。但在但丁的政治理想中,皇帝又被视为拯救陷于危难中的意大利的救星。他在《神曲》中时常提到亨利七世,认为只有这位皇帝才是能够使意大利这艘在暴风雨中漂荡的“孤舟”拨正航向,顺流而进的“舵手”,并在《神曲·天堂》里给他预告保留了一个光荣的位置。这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弱小的市民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的反映。为了对抗专横恣肆的教会,最初的人文主义者不得不谋求王权的支持和保护。《神曲》是一部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的作品。但丁描写的地狱、炼狱和天堂,受到古典文学尤其是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启示和影响,如维吉尔在《埃涅阿斯记》中关于主人公由神巫引导游历阴间的描写,中世纪作家达·维隆纳的《耶路撒冷天国颂》、《巴比仑地狱诗》和德拉·利瓦的《三卷书》对罪孽的灵魂在地狱接受惩戒,天堂光明、幸福的叙述,都给但丁提供了借鉴。但《神曲》不像中世纪文学作品那样粗糙庸俗、虚无缥缈,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精深的神学、哲学修养和新颖的构思,为三个境界设计了严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他把地狱、炼狱、天堂各分为9层,蕴含着深邃的道德涵义。在描绘不同境界时,他采用不同的色彩。地狱是惩戒罪孽的境界,色调凄幽、阴森;炼狱是悔过和希望的境界,色彩转为恬淡、宁静;天堂是至善至美的境界,笼罩在一片灿烂、辉煌之中。多层次、多色调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精辟而又抽象的哲学、神学观点,又赋予这些境界以巨大的真实性,奇而不诡,精微致深,使人如身临其境。《神曲》堪称一座多姿多彩、形象鲜活的人物画廊。作为这部史诗的主人翁,但丁本人苦苦求索的品格和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刻画得最为细微、饱满。维吉尔和贝娅特丽丝这两位向导,虽然具有象征性和寓意性,但仍然各具鲜明的个性。维吉尔是导师,在对但丁的关怀和教诲中,显示出父亲般和蔼、慈祥的性格。贝娅特丽丝是恋人,在对诗人的救助和鼓励中,显示出母亲般温柔、庄重的性格。但丁擅长在戏剧性的场面和行动中,以极其准确、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人物外形和性格的特征。在哀怨欲绝的悲剧性氛围中,诗人描写保罗与弗朗齐丝卡这对恋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品格,在阴暗、愤懑的情境中,诗人勾画教皇朋尼法斯八世贪婪、欺诈的性格,无不入木三分。《神曲》中种种惊心动魄和神奇的景象,地狱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如吞噬幽灵的三个头的恶犬猞拜罗,飞翔于自杀者树林之上的人面妖鸟,长着三副不同颜色的面孔、三对庞大无比的翅膀的地狱王,满身污血、头上盘着青蛇的复仇女神,在但丁的笔下,寥寥数笔,便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地勾画了出来。他们不只是高度写实的艺术形象,而且出色地烘托了地狱各个特定环境的氛围。但丁在写人绘景时,常常喜欢采用来源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界的极其通俗的比喻,产生极不寻常的艺术效果。例如,地狱里的幽灵遇见陌生来客维吉尔和但丁,惊奇地盯视着他们,好像老眼昏花的裁缝凝视针眼一样。形容枯瘦的幽灵两眼深陷无神,好像一对宝石脱落的戒指。在魔鬼卡隆的鞭打下,幽灵从岸边跳进地狱界河的小船,好像秋天的树叶一片一片落下。《神曲》的《地狱》、《炼狱》、《天堂》各有33歌,加上长诗的序曲,共100歌,计14233行。这三个境界的结构也异常匀称、严谨,共有9层。每部曲的最后一行都以“群星”一词作韵脚,彼此呼应。这种精确的结构和对称的布局,是建立于数字3和10对中世纪文化所具有的神秘的、象征的意义上的。《神曲》的韵律形式是民间诗歌中流行的一种格律三韵句,即第三行为一音节,隔行押韵,连锁循环,贯穿全诗始终。这也显示了诗人深厚的语言功力,使用韵律的技巧很成熟。但丁摒弃中世纪文学作品习惯运用的拉丁语,采用俗语写作《神曲》,这对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对丰富意大利文学语言起了重要的作品。凡此种种都表明但丁摆脱了中世纪文学传统的羁绊,力图用新的艺术形式表现新时代的思想内容,这使但丁成为意大利第一个民族诗人。《神曲》的伟大历史价值在于,它以极其广阔的画面,通过对诗人幻游过程中遇到的上百个各种类型的人物的描写,反映出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转折时期的现实生活和各个领域发生的社会、政治变革,透露了新时代的新思想——人文主义的曙光。《神曲》对中世纪政治、哲学、科学、神学、诗歌、绘画、文化,作了艺术性的阐述和总结。因此,它不仅在思想性、艺术性上达到了时代的先进水平,是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而且是一部反映社会生活状况、传授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神曲》原名《喜剧》,薄伽丘在《但丁传》中为了表示对诗人的崇敬,给这部作品冠以“神圣的”称谓。后来的版本便以《神圣的喜剧》作书名。中译本通称《神曲》。
去年,《夜读》曾做过一期“毕业论文致谢词大赏”( 你的意中人是个大神, 有一天他会带着毕业论文来娶你 )。随着毕业季的再次临近,“毕业论文花式致谢”再次登上热搜,作为毕业论文中自由度最高、最具 情感 浓度和个人风格的部分,致谢是温柔的,也是特别的。
在经历过一个个“孤灯挑尽未成眠”的深夜后,在苦行过“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学路后,你想把谁写进致谢里?
最有才
“中文也许是先辈留下来的最浪漫的存在。字里行间,情绪流转,只要愿意动情动心,情愫是可以被传递的。 真好啊,从象牙塔出走之时,人人皆是白衣少年。 ”
我将以何谢你? 以最动人心弦的词,以最才情四溢的句。
@仲村孝一:
离校已经两年多了,犹记得因为致谢,毕业答辩的时候得到了很高的分数……
“未知难解,已知难别。新知易结,旧知难见。”
“相逢有期,伯乐难遇。知性有余,知音难觅。”
@冷萃慕斯:
我好喜欢硕士时候的学校、实验室,还有那时候的好朋友们,写毕业论文时,在最后致谢里疯狂“矫情”了一把。
“谢谢陪伴我的所有人,谢谢你们赠予我的,黄金时刻。”
@唐卡:
“一程山水一年华,独愿此去经年,一生坦荡,一生纯善。”
@青檀:
“在夜雨中抱紧灯火,怀着对桃李、春风和美酒的期待,挣扎着向前走去。”
@佚名:
“时光里有年少的不羁和浪荡,有青春的颓废和迷茫,也有成熟之后的坦然和温暖。”
@传闻中的蕾拉拉:
我同学的致谢也很绝!
“天道如弓,三许春秋,白云流水,青瓷杭州。师承姜门,鱼渔双授,幸得众师,群贤左右。立身治学,云溪以共,今我将别,尤期与同。”
@薯鱼泥酱子:
当时看到的第一眼,就被吸引了。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江洋大盗:
想说的话太多,又不知道怎么说。那就少说几句。
@一瓢道人:
“我们凭借着感觉的灵光不断摸索,不断碰壁,寻找关于前世的蛛丝马迹,拼凑出前世爱人的模糊轮廓,穿越层层迷雾,终于找到命定的学科。”
@先森名叫张先生:
看论文看到的。
“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付梓之际,情何以堪:父母之恩,孝之;师长之谆,敬之;友人之见,纳之。既而,别之,朝花夕拾,言笑晏晏,万物皆流,唯情旦旦。”
@破晓zhw:
我师兄这篇后记是我读过最好的致谢,那些深情、恍惚、离愫都按不住又溢出来地展现出来了。
——感谢那些高明的匠师们。
——感谢世间的每一次邂逅与贝阿特丽采 (但丁在《新生》《神曲》中所写的人物,据传是但丁的女神,但丁对她有一种纯粹的精神上的爱) 。
最浪漫
许多人都会将另一半写进自己的论文致谢里,感谢陪伴、感谢支持、感谢对方给予的不竭动力……人生漫漫,无论往后是否物转星移人事两非,至少那孤灯苦雨的一程,是你陪我走过来的。
我将以何谢你?以最诚挚温柔的爱意,以最勇敢无惧的昭告。
@余行之:
“吾爱xx,伴我寒窗,容余任性,许吾安稳,乃吾铠甲亦吾软肋,路遥遥,愿与君偕行。”
@每三十天:
我导师论文的最后一段。
“她就是我的‘沧海’和‘巫山云’,我不吝以最美的词汇留给她。”
@zzzBUNNY:
大二一个老师的博士论文致谢写了五千字的文言文,印象最深的是感谢他太太的那句: 内人汪珊珊,慧娴且静安。
@慕风小妞:
告白与论文,一起在人类知识宝库里永垂不朽。
“你是冰镇后的可乐,入暮时的微风,漫天的星河。幸天光乍破遇,愿暮雪到白头。”
@银鱼一寸白:
“谢你的时候,所有语言都消失了。”
@佚名 :
我能跑个题吗,不是毕业论文,是期刊论文。这是我见过的最美好的。
“谨以此篇文章作为苏斌先生和王雯衷女士的新婚纪念礼物。”
@Kiki's cat:
从本科到博士论文的致谢,称呼从“同学”变成“男友”再变成“husband(丈夫)”。
@佚名:
直接求婚的,有!
最幽默
有的人,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有有趣的灵魂,他们在致谢里发挥“戏精”特质,或调侃,或吐槽,或放飞,可谓阅读毕业论文时的“快乐源泉”。
我将以何谢你?以最轻松随意的玩笑,以最灵动巧妙的心思。
@周周情绪稳定吗:
不是……
@脑壳昏:
“我要感谢自己终于把这篇论文写完了,想给自己磕两个……”
@阴爻:
致谢第一句: “时间就像一头野驴,跑起来没完,转眼间,我的研究生生涯就告一段落。” 被导师看了狂喷。
@Ares:
一下子就想到朋友当年的致谢,一鸣惊人。
@吨吨喝水达人:
“感谢我的猪猪猫儿子…… 你让我深信,哪怕我再无能,至少能给你铲屎。 ”
@《留学》杂志:
这是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一名助理教授的论文致谢。
这哥们一本论文写了10年,致谢的时候心情似乎有些激动……
有的致谢写得惊心动魄,连飞贼都出现了……
在某些科研领域,论文的作者顺序反映了每个人做的贡献的多少,但有时候为避免纷争,作者们会采取一些清新脱俗的方式决定作者署名的顺序:
感谢人还不算,还要感谢下老天爷:
最戳人
毕业论文,绝不只是一道为获得证书而跨的门槛,它是数年学业之结晶,孜孜研究之成果,更是一个人对自己某个阶段的告慰:回望来路,我既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我将以何谢你?以最坚定不移的初心,以最深沉热烈的 情感 。
@小走兽 :
一位师兄在致谢里写: 希望这篇论文不会是学术思考的终点,希望前面这句话不只是希望。
这是我至今读到最戳的一笔。
@安珂:
实验室老师分享过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致谢,不过不是在论文后,而是一本书的扉页。
美国著名进化论科学家、古生物学家斯蒂芬·杰·古尔德在他的著作《自达尔文以来》的扉页上写下: “献给我的父亲,我五岁时他带我去看霸王龙。”
我觉得这表现了一个科研从业者的初心。
@薄荷:
读了不少论文的致谢和后记,这篇最叫我拍案叫绝: 正话反说,独具新意,别具一格。 (学校一个教得很好的老师,当年博士论文后记)
@奶糖人勇闯:
我听说过最感人的毕业论文致谢,是剑桥博士论文库里50年前的国人所写的, 只有短短一句话: To My Dear Motherland(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图文/央视新闻整编
具体出处见标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读书其实是很苦的事,
因为真正有益的阅读,
是要在日日夜夜的枯守中,
不断打开自己,突破观念的边际,
去接触从未接触过的内容,
这种开阔,是一定会叫人难受的。
但还好——
长路漫漫,幸得诸君相伴;
但还好——
“我们一日日度过的所谓日常,
实际上可能是连接不断的奇迹。”
又快到一年毕业时,
我们以这样一篇饱蘸豪情的《夜读》,
敬热爱,敬过往,敬明天,
敬所有即将踏上新途的学子:
愿长路浩浩荡荡,万物尽可期待。
分享你最喜欢的致谢词
监制丨马文佳 主编丨王若璐
编辑丨杨瑜婷 校对丨高少卓
提供一些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选题。供参考。外国文学方向 1 、 论古希腊神话的特质及其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 2、 试论荷马史诗的时代主题及其艺术成就。 3 、 论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和艺术风格。 4 、 从《俄狄浦斯王》看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成就。 5 、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悲剧艺术比较。 6、 东西方悲剧精神的比较研究。 7 、 论但丁《神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8、 《巨人传》与法国文艺复兴精神。 9 、 堂吉诃德与桑丘 ? 潘沙形象研究。 10 、论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征。 11 、试论莎士比亚喜剧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征。 12 、论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成就(四大悲剧或《哈姆莱特》)。 13 、试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男性(女性)形象。 14 、从《伪君子》看莫里哀古典主义喜剧的艺术成就。 15 、试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思想意义。 16 、论《浮士德》的思想主题及其艺术特色。 17 、论《浮士德》的人物形象及其辨证思想。 18 、论浮士德人生追求的主题意义。 19 、从《恰尔德 ? 哈洛尔德游记》看拜伦浪漫主义诗歌特色。 20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美丑对照艺术原则。 21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22 、试论《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23 、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对贵族的态度。 24 、论《高老头》的典型人物及其主题意义。 25 、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 26 、论《人间喜剧》的思想主题与“巴尔扎克式”小说的艺术特征。 27 、从《包法利夫人》看福楼拜的小说艺术成就。 28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简 ? 奥斯汀的妇女观。 29 、论《简 ? 爱》的艺术成就。 30 、论《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 31 、试论狄更斯前期小说创作中的“流浪汉小说”特征。 32 、论狄更斯笔下的“小人物”形象。 33 、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34 、论普希金《叶甫盖尼 ? 奥涅金》的艺术成就。 35 、论果戈理的幽默讽刺艺术(“含泪的笑”)。 36 、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研究(罗亭等)。 37 、诗意的现实主义?D?D屠格涅夫小说艺术研究。 38 、从《罪与罚》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艺术特点。 39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及其艺术特征。 40 、莫泊桑短篇小说研究。 41 、从《玩偶之家》看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艺术成就。 42 、偶然性与必然性?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命运主题。 43 、传统性与现代性?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悲剧意识。 44 、性格与环境?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人物形象。 45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小说的艺术成就。 46 、试论《战争与和平》的艺术成就。 47 、论《安娜 ? 卡列尼娜》的艺术构思及其主题意义。 48 、论安娜 ? 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心灵辩证法”。 49 、从《复活》的人物“复活”看“托尔斯泰主义”。 50 、论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51 、论马克 ? 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52 、论《哈克 ? 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小说成就。 53 、论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创作的艺术特色。 54 、论《母亲》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 55 、论萧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成就。 56 、试论劳伦斯小说中的两性关系研究及其文化价值观。 57 、论《儿子与情人》的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 58 、论《虹》的三代人情爱观及其思想意义。 59 、试论海明威长篇小说中的反战主题和“迷惘的一代”人物形象。 60 、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及其“硬汉性格”。 61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62 、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63 、论《荒原》的后期象征主义艺术特色。 64 、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主题。 65 、试论卡夫卡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66 、从《追忆逝水年华》看普鲁斯特的“回忆的诗学”。 67 、论《尤利西斯》的意识流小说艺术成就。 68 、试论存在主义小说、戏剧的现代哲理。 69 、试论东方文学的文明特质及其文化价值观。 70 、东方神话研究。 71 、论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72 、论印度两大史诗的文化影响。 73 、《圣经》文学研究。 74 、试论《源氏物语》的小说成就。 75 、论《源氏物语》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 76 、阿拉伯民间文学杰作《一千零一夜》研究。 77 、试论泰戈尔散文诗《吉檀伽利》的艺术成就。 78 、川端康成的小说美学及其艺术成就。
但丁的《神曲》,是中世纪文学的产物,受中世纪宗教神秘观念的影响,在构思上是具有宗教性,但是神曲又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因素,透露着文艺复兴的曙光,这是神曲在思想内容上的两重性;另外,《神曲》在艺术形式上也具有两重性,它既具有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征,又表现出了新文学的特征,诗歌运用了中世纪宗教文学常用的梦幻故事的写法,取材于现实,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特定的处境和心情,塑造出生动具体的形象,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诗篇使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的,没有采用拉丁文,体现出诗人的爱国情怀。
恩格斯说:“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这样的评价并不过分。实际上,人们对但丁的认识更多的注目于“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这全部是基于他在《神曲》中对黑暗中古欧洲的反叛,对教会干预世俗政权的厌恶,对人类邪恶欲望的痛斥,以及对于战火纷飞的意大利的绝望所得到的。诚然,即是但丁是人文主义的先驱,是新时代最初的一位诗人。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他也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所以说,但丁,也可以把他的作品包括在内,事实上是黑暗中古欧洲与光明文艺复兴间的一个过渡,他所代表的是新旧时代转换过程中的一种社会形态。古往今来,人类的历史从来都是新世纪取代旧时代,但无论如何,新世纪的来临必然要打上旧时代的烙印,萌生的新思想,新文化,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取代过去的全部。这也许就和今日之中国纵然民主风潮大行其道,却不能在一时上根本的改变具有两千年民本思想传统是一个道理。因此,冷静下来分析,但丁思想的基本构架是旧时代的,他只能站在旧时代的文化土壤上前瞻新时代的曙光,这点我们在《神曲》上就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到,这也是我们下面将要具体分析的。 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及宗教主义的束缚 首先,中世纪欧洲教会的陈腐愚昧的观念影响了《神曲》的创作结构。地狱,炼狱,天堂,这是教会愚弄人民思想最有力的工具。教士告诉人们,地狱中的灵魂忍受着残酷刑罚的折磨,炼狱中的灵魂则用各种办法洗涤自己的罪孽,而天堂的灵魂则沐浴在上帝的伟大光环中,充满了无尽的幸福。这种思想的宣传,使后人清楚地了解到天主教会是如何欺人民,并用神话了的谎言来残忍的剥削劳苦大众。但丁生于那个教权高于王权的时代,其思想理所当然的会被宗教教条主义所影响,这种思想也自然地流露在《神曲》这一作品之中,地狱,炼狱,天堂,构成了作品的基本结构,宗教观念竟通过作品的立意和布局完美的体现出来。 欧洲中世纪的起止时间是西罗马帝国的非正式灭亡和君士坦丁堡城破之日,也就是说1453年,才是欧洲中世纪结束的那一年。而但丁创作《神曲》是在1307年前后,离欧洲拨开迷雾见未来还早着将近150年!所以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绝对可以肯定,但丁作为一位中世纪的诗人,其思想观点必然要从宗教道德观出发,而但丁所倡导的彻底解脱肉体情欲让灵魂沐浴上帝之光芒,完全与中世纪宗教所倡导的“现世是罪恶与悲哀的幽谷”的禁欲思想契合,《神曲》可以说是禁欲主义的形象化,是中世纪宗教神学的强烈体现。 文艺复兴所倡导的是人文主义思想,也就是说以人为本,提高人的价值,主张放纵。可但丁在《神曲》中首先表达的是禁欲,是对人类种种欲望的痛斥与鞭挞。其次,我们显而易见的发现,上帝在《神曲》中被捧得高高在上,而人类卑微的灵魂不得不在地狱和炼狱间挣扎,只有亲近上帝之人方得天堂之享,这与人文主义思想显然背道而驰。如果以《神曲》本身作为论据的话,其中但丁引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所说了一段话,他说:“神造成我们这样的外貌,并感觉到热和冷的苦恼,但其中的秘密是识不破的。希望用我们微弱的理性,认识无穷的玄妙,真是非愚即狂,人类呀,在‘为什么’三个字之前住脚吧!……你知道古往今来有多少哲人的欲望都没有得到结果,他们的好奇心非但不能满足,反而堕入永久的怅惘”,有心人很快就能明白维吉尔所言之意,而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所以我们一再论述的就是但丁作为一位中世纪诗人,他的作品《神曲》作为中世纪文学,二者是必然有时代的局限性的,其鲜明的就表现在了作者思想与宗教观念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不能不说是《神曲》这部作品,甚至是但丁本人悲哀,而这种悲哀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 人文主义的曙光,伟大的爱国情操 前面对但丁和《神曲》说了些大不敬的话语,后面就让我们认识一下《神曲》的绝对进步性。我们在前面大段论述了《神曲》的局限性这不假,但这反而从侧面说明了其进步性也是存在的,而其进步性则远远超出了局限对作品的影响,这也就是我们后人为什么要把但丁和他的《神曲》捧得如此之高的缘故。但丁作为恩格斯所称赞的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是因为《神曲》中透露出了令人振奋的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其进步的标志是没有完全遵守宗教主义的教条,而是在作品中尽可能的挖掘人文主义和人文关怀。首先表现在但丁肯定了人努力地价值,纵然人类在上帝面前是渺小的,无力的,但人类凭借其不屈不挠的精神,依靠自身是可以达到理想境界的,这微小的一点,却是人们自我肯定的开始,我们不能不说但丁是人文主义的先驱。而我们要清醒的认识一点,就是某种事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是共存的,这普遍的反映在一切人或物上,但丁和他的《神曲》亦是如此。 其次,也是我们着重要说的,就是《神曲》实实在在的反映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操。熟悉历史的人可能知道,自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皇帝去世后,古罗马帝国正式分家,偌大的帝国被硬生生的拆成了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就是拜占庭帝国,一直存在到1453年,这里我们不加赘述。而西帝国则在蛮族的入侵下逐渐没落,到了公元480年非正式灭亡,曾经富庶繁荣的亚平宁半岛先后被蛮族和封建主蹂躏了千年之久。所以说但丁最迫切的希望就是意大利可以结束战乱,重归一统。也可以说,意大利半岛的战乱和其人民渴望统一的精神也是催生人文主义的催化剂,像后来还有马基雅维利这样的大学者,但这不在我们的论述范围内。总之,了解了意大利半岛的纷乱,也就可以明白诗人的心情,所以但丁在《神曲》中特意设置了游三界的过程,表明人类经过苦难的折磨和考验的净化,最终可以达到真理和真善的境界。这也许就是但丁想要通过《神曲》激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去为和平及统一而奋斗吧! 文学艺术的突破,近代艺术的萌芽 《神曲》在文学艺术上的突破如同其在思想的上突破一样引人关注,具体说就是不完全的摒弃了中世纪艺术形式并促进了近代文学艺术的萌发。从结构布局上来看,《神曲》毫无疑问严整有序且壮丽整齐。九层地狱,九级炼狱,九重天堂,为读者营造了一种对称感和立体感。同时,但丁通过《神曲》,巧妙地把人类,灵魂,魔鬼,上帝结合在一起,用幻想中的真实丰富了作品内容,通过游三界等荒诞不经的境界来表现现实的生活,这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性和批判性。当然,其实在笔者看来,中古欧洲之所以被称为黑暗时代,就是因为文学的进步超级慢,甚至毫不夸张的说还倒退了,这种情况的存在的原因就是人民普遍不识字,而国家君主的识字率也低的惊人。那个时代,人们只能读拉丁文版的《圣经》,很多时候出版非《圣经》类刊物是非法的,跟着书本一起上火刑架的人有的是。在不需要看书的年代,识字又有什么用呢?至于《圣经》,自然会有教士读给你。所以说,《神曲》,我们无论怎样讨论它的艺术价值,而其实它存在的本身就已经够进步了! 经过以上三段的浅析,我们可以明白,但丁生活的年代是新旧交替的年代,所以作品必然有着局限和进步的两重性,但二者中,人文主义的进步思想毫无疑问是占有主导地位的,而中世纪神学观则作为孕育这一切的土壤作为从属地位,因为毕竟我们看的不是土,而是土里开出的花。这是在下外国文学史的其中论文,望采纳
就《神曲》这部作品而言,他以本人作为角色,讲述了从地狱到炼狱,再到天堂的旅途。那些令他不满的人,无论是虚伪的政客,还是道貌岸然的教皇,都被他打入了地狱。而古罗马的大诗人维吉尔,作为智慧的象征,带领他参观了地狱与炼狱;贝雅特里齐小姐,作为纯洁与爱的象征,指导他通往天堂。这里也有一个常常被人忽略的一点,就是贝雅特里奇小姐这个角色,其实又牵扯到但丁的文学风格的另一特征——骑士之爱。但丁受到“骑士之爱”的影响很大,他写下了很多抒情诗来赞美他对比切·迪·福尔考·波提纳丽的未能实现的爱情。而这个女子正好是在《神曲》中以贝雅特里奇小姐的原型。这里说一下什么是“骑士之爱”。追溯骑士之爱的本源,部分来自古罗马作家奥维德,部分源于伊比利亚半岛的阿拉伯文学。后来经过一些游吟诗人的总结,得到了这个概念:男人对远方的女人的一种无偿之爱。扩展开来说,就是男人是卑下的为女人服务的骑士,被爱的女人是有权有势的主人。骑士们忠诚而勇敢,女主人骄傲而遥不可及。在骑士之爱中,通常以下位的骑士去爱,去承受痛苦,又负担起英勇的事业去吸引上位的女人;而女人以被动的态势去迎接这种爱。因此,骑士之爱中的另一大传统就形成了:一种有着秘密感、距离感的无偿的爱。当然,这种传统却是对之后的社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二重性首先表现在如何看待祖国的前途命运.一方面但丁认识到统一意大利是拯救祖国的唯一途径,另一方面他所设想的统一方式却是空想的、错误的,把希望寄托在好皇帝和人们的道德完善上.其次表现在对待宗教的二重态度上.一方面主张信仰上帝,为天主、圣徒、苦行僧唱颂歌,另一方面对现实中的教会罪恶做了全面的揭发与批判.第三表现在对待现世人生的态度.一方面歌颂禁欲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又肯定现世人生,赞美人性,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意识.第四表现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一方面采用中世纪文学的创作手法,如梦幻形式、象征手法、神秘主义描写;另一方面又显示出近代文学的创作特点,如写实手法、心理描写、运用意大利语写作,促进了意大利民族语言和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凡此种种,都表现出《神曲》的二重性,既有中世纪的一面,又有新时代的一面.
三个人在一边看尼禄和姬莉叶腻在一起,然后快亲上的时候,翠西和但丁毫不犹豫的回头走了,蕾蒂看得很兴奋。
蕾蒂一回头见两人走了,于是追上去说:“我们就快看到最精彩的部分了。”
翠西说:“我还真不知道你好这口。”
但丁说:“那么,我们能拿到钱吗?”
蕾蒂:“别担心,回去就给你钱。”
但丁:“好吧,那我们闪人吧。”
翠西(叹气):“唉,至少有人知道怎么泡妞。”
结局剧情:
但丁是恶魔的孩子,有恶魔的血脉,他总是觉得自己的恶魔力量是多余部分,甚至不想接受自己作为斯巴达之子的身份,与兄长维吉尔一战时也表达出。不过与兄长战斗以及与蕾蒂相遇之后,才明白什么是真正需要的。
最后尼禄救完了琪莉亚,但丁把阎魔刀留给尼禄了就走了,然后在尼禄跟琪莉亚要接吻时有怪来了。但丁.蕾帝和Trish那里,但丁看着杂志,蕾蒂过来给但丁酬劳只有一卷钱,Trish接了一个电话说有任务了,就在附近。但丁拿起枪和剑和蕾帝跟Trish走出门去门口摆了个漂亮的pose就完了。
这部作品作者通过与地狱、炼狱以及天堂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质,从中也可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但丁的《神曲》具有巨大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伟大诗篇 有史以来第一次表达了带有新时代特征的新思想和新世界观 震撼世界的10本书之一 影响人类文化的经典著作、人类历史上的优秀史诗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在被放逐期间写的一部长诗,是诗人的代表作。诗人采用了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形式,描写了一个幻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神曲》是一部奇书,但丁因之而成为世界四大诗人之一,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它都是敬而远之的,原因在于大量象征和比喻的运用,以及典故的层出不穷。有人断言,没有人能读懂《神曲》。如上因素导致今天的年轻人不敢去看《神曲》,惟恐自己的浅薄会亵渎了这本著作。其实,《神曲》的解读虽非易事,却也不难。 创作《十日谈》的大师薄伽丘对《神曲》推崇备至,在作品前加上"神圣"二字。后世许多诗人、画家、音乐家从《神曲》中汲取创作的养料,并在《神曲》艺术形象魅力的鼓舞下,创作出杰出的作品,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就是仿效《神曲》的形式,而歌德的《浮士德》则更有异曲同功之妙。 但丁的《神曲》直接促成了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形成,在欧洲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不愧为旷世奇作。 意大利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恩格斯 《神曲》为文艺复兴时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它一向被誉为"中世纪的史诗",并对后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界文学史》 《神曲》的伟大价值在于以极其广阔的历史画面,反映出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转折时期的现实生活和各个领域发生的社会、政治变革,显示了争取人格独立的人文主义光芒。 --《意大利文学简史》 人的肉体与精神之间那种微妙关系,在《神曲》这部诗篇中探索得如此之深,可说是经典文学中的奇观。 --著名作家 残雪 但丁是具有造型感的天才,在《神曲》中他运用想像的目光把事物看得那样清晰,从而用鲜明的轮廓把它勾画出来,即使是最隐晦、最离奇的事物,他描绘起来,都仿佛是对着眼前现实中的事物一样。 --德国著名诗人 歌德 但丁的《神曲》 但丁的一生和他的时代一样混乱,这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但丁的杰作会成为现存诗篇中最整齐的长诗。在但丁有生之年,他的故乡佛罗伦萨和意大利大部分的地区一样,一直在党争中动荡不安。这段期间,但丁担任的是官吏与宣传者的角色,但并没有很成功,因为在1302年,他就被放逐了。从此直到但丁去世,他一直漂泊于意大利各地,寄居于各宫廷、邸宅之间,遍尝放逐的苦味。 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但丁的感情生活似乎相当单纯稳定。据他自己所说,九岁那年,他遇见了小女孩贝德丽采,直到九年后,才再度见到她。不久,贝德丽采就成为但丁想像力的源泉。在《神曲》第三部"天国"的最后一章中,但丁和一位坐在神旁的仙女之间的关系,正与但丁初见贝德丽采的情景相仿。 但丁称他的长诗为喜剧,因为全诗始于地狱--灾难,而终于天堂--幸福。诚如但丁自己所说,《神曲》全诗是以四层意义撰写,不断出现"寓意"与"象征"。这不只是但丁的偏好,同时也是他思想结构的一部分。诗中也常常论及当时的时事问题,因为但丁是少数如我们今日所谓利用报章材料撰写作品的伟大作家之一。 艾略特在他著名的论文中曾说,要欣赏《神曲》,应直接跃入诗中,而不必太重视,甚至根本不重视其象征意义,也许是最好的方法,而且可以立刻领会全诗雄伟的构想。《神曲》是叙述人类地面上生活的故事,可是,但丁却想像出地狱、炼狱和天国,借以把我们地上的状况鲜明地刻画出来。我们多半住在悲惨的地狱里,也像炼狱的居民一样,为自己的罪行而受罚,借此获得救赎。如果拥有但丁的强烈信念,以及但丁的导引者,理性作用人格化的象征--诗人维吉尔的引导,可以借信仰而进入"天堂"篇所描绘的至福之境。虽然但丁著述的动机是因他自己的时代而发,书中有许多流行于当时士林之间的故事,但他强烈的道德观念已深深注入本世纪敏感读者的脑海。但丁对人性的忠诚,不下于现代任何小说家--其忠于人性的程度是不容置疑的。 《神曲》全篇以诗的形式向我们展开,其所蕴含着的伟大的诗性想像力,既清澄、凝聚而又确凿。简洁正确是但丁想像力的本质。他不仅能创造鲜明的印象,更不断地创作出足以传达其真正意义的最适切的鲜明映象。即使在普通译本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但丁还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同样,我们也能意识到全篇强劲、完整而又均衡的构造,并由此断定,但丁也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师。
吴靖
窃以为,围绕但丁的《神曲》,存在着一个耐人寻味的两极化现象。那就是,很少有人通读过全本的《神曲》(长达一万四千多行),但又很少人没有被它的遗韵所熏陶过。时至今日,这个有趣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愈加明显。去欧洲旅行的游客有机会驻足欣赏波提切利为《神曲》所作的一百幅插图,或是被罗丹的雕塑杰作《地狱之门》深深震撼;喜欢浪漫主义音乐的人们可以在李斯特或柴可夫斯基的标题音乐作品中反复聆听到但丁《神曲》中的主题,体验诗歌与音乐的二重奏;无数的电影爱好者则在大卫·芬奇《七宗罪》、朗·霍华德《但丁密码》等悬疑佳作中思考、回味《神曲》的机关与奥秘。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没有一部诗歌,乃至没有一部文学作品能像但丁《神曲》那般,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以至于阿根廷著名诗人、作家博尔赫斯这样评价道:“文学以及一切书籍的顶峰就是《神曲》。”
波提切利绘但丁像
《神曲》与美术
自古以来,文学与美术就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而在横跨两者的跨艺术传播领域,《神曲》几乎提供了一个堪称完美的绝佳典范,无论是插图、绘画和雕塑等各科目,都留下了无数与之相关的传世杰作,至今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早在14世纪,当但丁的《神曲》以手抄本形式流传时,就有艺术家或出于自身喜爱或受命权贵为《神曲》作插图。其后,几乎每个世纪都有为《神曲》插图的艺术家,其中包括15世纪意大利画家古列尔莫·吉拉尔迪、博蒂切利、米开朗琪罗,18世纪意大利画家萨巴泰利、皮内利,19世纪瑞士画家富利斯、德国画家科赫、法国画家多雷,20世纪西班牙画家达利、英国画家巴滕等。在所有这些为但丁《神曲》作插图的画家中,最为著名的无疑是19世纪法国版画家、雕刻家和插图作家古斯塔夫·多雷。他被出版商邀请为多部世界名著作画,成为享誉欧洲的插图画家。
《神曲》(多雷插图本)
时至今日,多雷的插图与但丁的《神曲》依然珠联璧合,被全世界的读者和评论家视为“黄金组合”。作为多雷最早问世的文学插图经典,其《神曲》插图完成于1855年,基本由黑白两色构成,层次分明,对照鲜明,质感强烈。无论是宏大的场面还是细部的个体描绘,他都偏爱使用极细的线条来编织物象的表面和体块,并善于以线条的疏密来表现物体的明暗色调,从而造就极强的光感和立体感。更为重要的是,多雷的《神曲》插图作品极大地引发了法国文坛对但丁的浓厚兴趣,并导致其后出现多种版本的《神曲》的法文译本、批评著作、专题杂志,以及相关绘画作品的迅猛增长。
《但丁与贝雅特丽齐》
在绘画领域,但丁《神曲》的影响更是无处不在,它在壁画、木刻、水彩、油画等多个方面为艺术家提供了绝佳素材。英国著名拉菲尔前派画家亨利·霍利迪(Henry Holiday)于1884年所创作的油画《但丁与贝雅特丽齐》,被认为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画中所描写的是但丁与贝雅特丽齐在佛罗伦萨圣三一桥边的一次偶然相逢(这是他们一生中仅有的两次相逢之一)。贝雅特丽齐身穿白色服装,娴雅端庄,与女友同行,而但丁站在一旁,竭力掩饰着内心的激情,并且还因为贝雅特丽齐故意的冷漠而显现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画面中的整个情景,正如但丁在《新生》中的描述:
她走过,在一片赞美的中央,
但她全身却透着谦逊温和,
她似乎不是凡女,而来自天国,
只为显示神迹才降临世上。
她的可爱,使人眼睛一眨不眨,
一股甜蜜通过眼睛流进心里,
你绝不能体会,若不曾尝过它:
从她樱唇间,似乎在微微散发
一种饱含爱情的柔和的灵气,
它叩着你的心扉命令道:“叹息吧!”
《但丁之梦》
这一时期,同为拉斐尔前派的英国画家但丁·罗塞蒂(Dante Rossetti)同样痴迷于但丁主题,并创作了众多让人过目不忘的女性形象。在他的名作《但丁之梦》中,主要意象突出了《神曲》的天堂境界,以及贝雅特丽齐引导但丁游历天堂的著名典故。在画中,罗赛蒂用复杂的象征创造了一个幻想的世界。画中贝雅特丽齐的两位女仆所穿的绿色衣裳在一定意义上象征着希望,而画面前方的一朵朵鲜花,以及画面中央的天使之吻,无疑具有圣洁的象征,画面右方出现的红色的鸽子则象征着爱情。
罗丹《地狱之门》
在雕塑领域,但丁的《神曲》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大师罗丹的创作(罗丹在雕塑史上的地位,恰如但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根据《神曲·地狱篇》,罗丹花费长达37年创作了著名雕塑群《地狱之门》。为了表现那些运动中的生命,他分别雕塑了186个为情欲、恐惧、理想而不断争斗、自我折磨的形象。其中,既有雄健的躯体,也有柔美的裸身,其中的主要形象后来成为独立作品,《思想者》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罗丹另一件举世闻名的雕塑杰作《吻》同样出自《神曲》的情节——但丁在《神曲》中描述了弗兰切斯卡和保罗这一对情侣的爱情悲剧。由此,罗丹塑造了一对不顾一切世俗诽谤的情侣,使得在幽会中热烈拥吻的瞬间定格为永恒。细细观摩这一雕塑,人体雕像的皮肤极为光滑柔软,与他们坐的表面粗糙的岩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股生命的激情经由一个热吻流遍了两人的全身,并让观者产生一种令人目眩神迷的震颤效果。
罗丹《吻》
《神曲》与音乐
19世纪初,西方音乐进入了崭新的浪漫主义时代。这一时期的音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由此,从现代文学经典中汲取灵感的标题音乐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自《神曲》问世以来,就不断有作曲家以此为主题或背景创作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无疑是李斯特,这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创作了众多文学主题的音乐杰作。
1837年圣诞节前夕,李斯特读到了《神曲·地狱篇》,他立马被但丁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吸引住了。此后,这些思想和幻想就一直萦绕在李斯特的脑海中,他竭力要将它们表达出来。终于,他在1849年完成了《但丁读后感:奏鸣曲式的幻想曲》(后世称为“但丁奏鸣曲”)。这是一首钢琴奏鸣曲,收录于《旅行年代·意大利篇》,是其中最后和规模最大的一部作品。这首钢琴杰作以著名的三全音主题(这个音程被认为是“音乐中的魔鬼”)开始,作品没有去表现但丁对地狱之门的刻画,而更多的是表现诗人对这些受诅咒的灵魂们的祈祷,并让他们同他对话。李斯特运用高超的钢琴技艺,可与柏辽兹对于管弦乐队的运用相比拟:他用钢琴创造出了交响乐般的音响,堪称文学与音乐结合的典范之作。
李斯特《但丁交响曲》
1850年,李斯特读完了整本《神曲》,在给理查德·瓦格纳的信中写道,“就像维吉尔和但丁一样,您向我展示了通向声音世界神秘领域的道路。我竭诚地告诉您,我将以永恒的爱为您献上一部作品。”它就是大名鼎鼎的《但丁交响曲》。1857年,李斯特亲自指挥了这部作品的首次公演。大概是被李斯特的深情所打动,瓦格纳后来娶了李斯特的女儿,成为音乐史上的一段佳话。在《但丁交响曲》中,李斯特跟随但丁一同开启了地狱、炼狱和天堂的奇幻之旅,同时也刻画出了自己的特点和属性,认同了自己的宗教和信仰,描绘出了属于自己的自画像。值得一提的是,李斯特开创了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但丁交响曲》正是这一崭新音乐体裁的杰出代表。
和李斯特相仿,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同样是一位狂热的文学爱好者,尤其喜爱但丁和莎士比亚。因此,柴可夫斯基非常热衷于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他遵循了李斯特的创作特点,即不拘泥于情节的描写,而以体现戏剧的主题思想为宗旨。由此,老柴创作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暴风雨》《哈姆雷特》等一系列交响诗杰作,而以但丁《神曲》为基础创作的《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正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交响幻想曲的形式与但丁《神曲》中的幻想气质高度吻合,作曲家以但丁式的“无限哀悯”描绘了悲剧的情境,为这部不朽的诗篇作了形象化的音乐插图。
1876年,沙皇专制压抑着俄罗斯大地,柴可夫斯基在令人窒息的氛围中阅读了《神曲》,这一动人心魄的悲剧引发了他的强烈共鸣,泉涌的乐思使作曲家很快写出了一部杰作。音乐在铜管和弦声升腾起的一阵寒云冷雾中开始,深重的气氛把人们带到阴森可怖的地狱门口。同时,低音弦乐和低音大管在一个下行装饰音之后,急奏出一个微弱的长音。它惊悚地聆听着铜管乐发出的地狱之声,立即又化为但丁在狱界中的悲哀叹息。之后,木管与弦乐断续奏出不协和的半音音列如此怪诞,仿佛地狱中“痛苦的呻吟和绝望的哀号”。在这段规模庞大的序奏中,柴可夫斯基用高超的画技法描绘了但丁走向幽冥之国的所见所感。
柴可夫斯基《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
序幕落下,音乐进入了由三段作曲式构成的交响诗主体。第一部分名为“地狱的旋风”,灵感正来自于法国版画家居斯塔夫·多雷所作的版画插图《地狱旋风》,老柴在阅读《神曲》时看到了这幅令他过目难忘的插图。弦乐轻微的震颤中,旋风骤起,飞掠到尖锐呼啸的长笛声部。这时,低音弦乐与大管重复一个咄咄逼人的动机,地狱主宰者引导但丁步入惨淡的狱界幽乡。木管高音区遥遥传来痛苦的呼号:“地狱的风波永不停止,把许多幽魂飘荡着,玩弄着,颠倒着,有时挂在断崖绝壁之上,呼号痛哭”。
第二部分是“弗兰切斯卡的爱情之歌”,柔和的单簧管唱出里米尼小城少女的心声。这个主题蕴含了一对恋人对幸福往事的回忆。而后,这个动人的主题三次变奏,表达出弗兰切斯卡和保罗的爱情,时而柔情脉脉,时而热情奔放,正如少女所诉:“爱,一朝前起,就不容所爱者离去”。然而,所有的美好都被暴烈的全奏和弦所冲散,随着定音鼓猛烈的一击,管弦乐粗暴地奏出一个强音——暴君刀下,这对美丽的恋人倒下了。随着大号一声长长的叹息,悲哀的和声逐渐消逝在死亡的静寂之中……与《地狱篇》结尾不同的是,老柴在最后的尾声中没有晕倒在地,而是以有力的和弦替一对怨魂猛击地狱大门,要给他们以幸福与自由,全曲在强烈的抗争声中结束。
《神曲》与电影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电影将戏剧、美术、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集于一身,成为20世纪以来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自1911年由吉奥塞普执导的无声电影《地狱》问世以来,根据但丁《神曲》创作和改编的影视作品不计其数,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著名导演大卫·芬奇执导的经典之作《七宗罪》(1995)。毫不夸张的说,许多人第一次接触到但丁《神曲》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就是通过这部电影。
电影《七宗罪》海报
七宗罪的概念源于天主教,最初由希腊神学修道士提出,是指人类的重大恶行,属于原罪的范畴。它们分别是色欲(Lust)、暴食(Gluttony)、贪婪(Greed)、懒惰(Sloth)、暴怒(Wrath)、妒忌(Envy)、傲慢(Pride)。电影中发生的连环杀人案,死者恰好都是犯有这些原罪之人。但在接二连三的凶杀案发生之后,资深冷静的警员沙摩塞(摩根·弗里曼饰)和血气方刚的新人警员米尔斯(布拉德·皮特饰)却陷入了破案的谜团之中,知道沙摩塞前往图书馆阅读但丁的《神曲》(同样是多雷插图本),了解到天主教的“七宗罪”概念后,凶手的作案意图在渐渐浮出水面。伴着巴赫舒缓悠扬的“G弦上的咏叹调”,沙摩塞走过一排排庄严的书架,仿佛在与凶手暗中较量,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多少年过去了,这个经典的桥段依然可以清晰地在脑海中浮现。
当然,这部影片之所以成为经典,其精妙的结尾功不可没。凶手约翰因为“妒忌”杀死了米尔斯的妻子(以及她腹中的婴儿),米尔斯也因为自己的愤怒(冲动)得到了惩罚,愤怒的原罪影响了他的情绪,最终不得不为杀人而承担责任。值得一提的是,但丁在《神曲》中对七宗罪的严重性程度作了排序,愤怒和妒忌是仅次于傲慢的两大原罪,像是一对孪生兄弟,在电影中两者也是纠结缠绕。整部电影,从开头的原罪构建,到最后的七宗罪的完成,形成了一个精妙的环形结构。连续七天的雨,连续七天的杀人案,以及七桩原罪,注解了影片的灰暗色调。结尾处,沙摩塞的独白令人印象深刻:“海明威说,‘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它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
美国著名作家丹·布朗同样是但丁的超级粉丝,根据他的小说《但丁密码》改编的同名电影(2016)再度将人们的视线锁定在但丁和《神曲》上。这部电影的英文名是“Inferno”,即“地狱”,来自但丁《神曲·地狱篇》。影片中的激进科学家为了让人类能长久生存下去,不惜发动一场瘟疫,通过瘟疫“消灭”地球上大多数人类,从而确保一小部分幸存者能继续将人类这一物种延续得更久。这个理论的依据正是《神曲》,被瘟疫祸害的人间就是地狱,人类只有通过地狱才能到达最后的天堂。
电影《但丁密码》海报
作为一部悬疑类电影,解密当然是核心。在此,我们跟随着摄像机在欧洲 历史 文化气息最浓郁的佛罗伦萨乌斐齐美术馆和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等等名著间穿梭,在这个过程中兰登教授(汤姆·汉克斯饰)用冷知识一步步解开谜底。其中,波提切利的一幅画作在《但丁密码》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就是《地狱图》。这幅画完全依照但丁《神曲》中对地狱的文字描述,它的整体构图就像一个上宽下窄的大蜂巢,里面画满了受罪的小人儿。影片中,兰登博士非常熟悉这幅画,通过图画中一些细微的差异,解开了隐藏着的重要谜语。
熟悉但丁生平的人都知道,他曾因政治搞得无家可归,但却是一个硬骨头,而且有着一流文艺人士的 历史 敏感性。他很漂亮地拒绝了军头的条件,表示绝不屈辱地还乡。但丁写道:“我应当作为诗人回归,在我受洗的地方戴上桂冠……” 于是《但丁密码》就把这句话作为谜面,兰登博士通过它找到了但丁受洗的地方——圣乔瓦尼洗礼池。但丁死后,只允许死像可以回到故乡。他的死像放在著名景点“佛罗伦萨旧宫”的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这个细节在电影中同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无论是美术、音乐或电影,都无法代替但丁《神曲》的原文。但如果能经由这些各有妙处的艺术形式对但丁产生兴趣,并由此进入《神曲》博大精深的幻想世界,仍然不失为一种重要的阅读经典的途径。
校对:栾梦
38.《神曲》具有38.《神曲》具有巨大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伟大诗篇有史以来第一次表达了带有新时代特征的新思想和新世界观震撼世界的10本书之一影响人类文化的经典著作、人类历史上的优秀史诗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在被放逐期间写的一部长诗,是诗人的代表作。诗人采用了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形式,描写了一个幻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神曲》是一部奇书,但丁因之而成为世界四大诗人之一,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它都是敬而远之的,原因在于大量象征和比喻的运用,以及典故的层出不穷。有人断言,没有人能读懂《神曲》。如上因素导致今天的年轻人不敢去看《神曲》,惟恐自己的浅薄会亵渎了这本著作。其实,《神曲》的解读虽非易事,却也不难。创作《十日谈》的大师薄伽丘对《神曲》推崇备至,在作品前加上"神圣"二字。后世许多诗人、画家、音乐家从《神曲》中汲取创作的养料,并在《神曲》艺术形象魅力的鼓舞下,创作出杰出的作品,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就是仿效《神曲》的形式,而歌德的《浮士德》则更有异曲同功之妙。但丁的《神曲》直接促成了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形成,在欧洲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不愧为旷世奇作。意大利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神曲》为文艺复兴时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它一向被誉为"中世纪的史诗",并对后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界文学史》《神曲》的伟大价值在于以极其广阔的历史画面,反映出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转折时期的现实生活和各个领域发生的社会、政治变革,显示了争取人格独立的人文主义光芒。--《意大利文学简史》人的肉体与精神之间那种微妙关系,在《神曲》这部诗篇中探索得如此之深,可说是经典文学中的奇观。--著名作家 残雪但丁是具有造型感的天才,在《神曲》中他运用想像的目光把事物看得那样清晰,从而用鲜明的轮廓把它勾画出来,即使是最隐晦、最离奇的事物,他描绘起来,都仿佛是对着眼前现实中的事物一样。--德国著名诗人 歌德但丁的《神曲》但丁的一生和他的时代一样混乱,这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但丁的杰作会成为现存诗篇中最整齐的长诗。在但丁有生之年,他的故乡佛罗伦萨和意大利大部分的地区一样,一直在党争中动荡不安。这段期间,但丁担任的是官吏与宣传者的角色,但并没有很成功,因为在1302年,他就被放逐了。从此直到但丁去世,他一直漂泊于意大利各地,寄居于各宫廷、邸宅之间,遍尝放逐的苦味。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但丁的感情生活似乎相当单纯稳定。据他自己所说,九岁那年,他遇见了小女孩贝德丽采,直到九年后,才再度见到她。不久,贝德丽采就成为但丁想像力的源泉。在《神曲》第三部"天国"的最后一章中,但丁和一位坐在神旁的仙女之间的关系,正与但丁初见贝德丽采的情景相仿。但丁称他的长诗为喜剧,因为全诗始于地狱--灾难,而终于天堂--幸福。诚如但丁自己所说,《神曲》全诗是以四层意义撰写,不断出现"寓意"与"象征"。这不只是但丁的偏好,同时也是他思想结构的一部分。诗中也常常论及当时的时事问题,因为但丁是少数如我们今日所谓利用报章材料撰写作品的伟大作家之一。艾略特在他著名的论文中曾说,要欣赏《神曲》,应直接跃入诗中,而不必太重视,甚至根本不重视其象征意义,也许是最好的方法,而且可以立刻领会全诗雄伟的构想。《神曲》是叙述人类地面上生活的故事,可是,但丁却想像出地狱、炼狱和天国,借以把我们地上的状况鲜明地刻画出来。我们多半住在悲惨的地狱里,也像炼狱的居民一样,为自己的罪行而受罚,借此获得救赎。如果拥有但丁的强烈信念,以及但丁的导引者,理性作用人格化的象征--诗人维吉尔的引导,可以借信仰而进入"天堂"篇所描绘的至福之境。虽然但丁著述的动机是因他自己的时代而发,书中有许多流行于当时士林之间的故事,但他强烈的道德观念已深深注入本世纪敏感读者的脑海。但丁对人性的忠诚,不下于现代任何小说家--其忠于人性的程度是不容置疑的。《神曲》全篇以诗的形式向我们展开,其所蕴含着的伟大的诗性想像力,既清澄、凝聚而又确凿。简洁正确是但丁想像力的本质。他不仅能创造鲜明的印象,更不断地创作出足以传达其真正意义的最适切的鲜明映象。即使在普通译本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但丁还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同样,我们也能意识到全篇强劲、完整而又均衡的构造,并由此断定,但丁也是一个伟大的建筑师。(克利夫顿·费迪曼
1、《诗经》中的理想爱情模式--中、西方爱情观念思考2、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3、浅议《骆驼祥子》思想艺术特色中的悲剧色彩4、金庸武侠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5、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6、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7、浅析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8、浅析杜甫的咏史怀古诗9、论李清照词中的"愁"字情结10、论《呼兰河传》的散文化倾向11、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12、论王朔作品的语言特色13、余华作品中的人性与末日意识14、浅谈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15、《茶馆》的语言艺术(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艺术特征: 1梦幻与写实的交融.2 工整与协调的结构.3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4运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 现实性: 1人文主义世界观,诗中明显的反封建反教会倾向和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热情,集中地反映了作品的进步意义. 2神学世界观,作为新旧交替时代的诗人,基督教的神学观念,中世纪的思想偏见,在他的思想中仍占相当的比重. 可参考
提供一些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方面的毕业论文选题。供参考。外国文学方向 1 、 论古希腊神话的特质及其对西方文化精神的影响。 2、 试论荷马史诗的时代主题及其艺术成就。 3 、 论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和艺术风格。 4 、 从《俄狄浦斯王》看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成就。 5 、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悲剧艺术比较。 6、 东西方悲剧精神的比较研究。 7 、 论但丁《神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8、 《巨人传》与法国文艺复兴精神。 9 、 堂吉诃德与桑丘 ? 潘沙形象研究。 10 、论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征。 11 、试论莎士比亚喜剧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征。 12 、论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成就(四大悲剧或《哈姆莱特》)。 13 、试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男性(女性)形象。 14 、从《伪君子》看莫里哀古典主义喜剧的艺术成就。 15 、试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思想意义。 16 、论《浮士德》的思想主题及其艺术特色。 17 、论《浮士德》的人物形象及其辨证思想。 18 、论浮士德人生追求的主题意义。 19 、从《恰尔德 ? 哈洛尔德游记》看拜伦浪漫主义诗歌特色。 20 、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美丑对照艺术原则。 21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22 、试论《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23 、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对贵族的态度。 24 、论《高老头》的典型人物及其主题意义。 25 、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艺术成就。 26 、论《人间喜剧》的思想主题与“巴尔扎克式”小说的艺术特征。 27 、从《包法利夫人》看福楼拜的小说艺术成就。 28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简 ? 奥斯汀的妇女观。 29 、论《简 ? 爱》的艺术成就。 30 、论《呼啸山庄》的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 31 、试论狄更斯前期小说创作中的“流浪汉小说”特征。 32 、论狄更斯笔下的“小人物”形象。 33 、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34 、论普希金《叶甫盖尼 ? 奥涅金》的艺术成就。 35 、论果戈理的幽默讽刺艺术(“含泪的笑”)。 36 、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研究(罗亭等)。 37 、诗意的现实主义?D?D屠格涅夫小说艺术研究。 38 、从《罪与罚》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艺术特点。 39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及其艺术特征。 40 、莫泊桑短篇小说研究。 41 、从《玩偶之家》看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艺术成就。 42 、偶然性与必然性?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命运主题。 43 、传统性与现代性?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悲剧意识。 44 、性格与环境?D?D论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人物形象。 45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小说的艺术成就。 46 、试论《战争与和平》的艺术成就。 47 、论《安娜 ? 卡列尼娜》的艺术构思及其主题意义。 48 、论安娜 ? 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心灵辩证法”。 49 、从《复活》的人物“复活”看“托尔斯泰主义”。 50 、论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51 、论马克 ? 吐温的幽默讽刺艺术。 52 、论《哈克 ? 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小说成就。 53 、论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创作的艺术特色。 54 、论《母亲》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 55 、论萧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的艺术成就。 56 、试论劳伦斯小说中的两性关系研究及其文化价值观。 57 、论《儿子与情人》的思想主题与艺术特色。 58 、论《虹》的三代人情爱观及其思想意义。 59 、试论海明威长篇小说中的反战主题和“迷惘的一代”人物形象。 60 、论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及其“硬汉性格”。 61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62 、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和艺术特征。 63 、论《荒原》的后期象征主义艺术特色。 64 、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主题。 65 、试论卡夫卡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66 、从《追忆逝水年华》看普鲁斯特的“回忆的诗学”。 67 、论《尤利西斯》的意识流小说艺术成就。 68 、试论存在主义小说、戏剧的现代哲理。 69 、试论东方文学的文明特质及其文化价值观。 70 、东方神话研究。 71 、论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的人物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72 、论印度两大史诗的文化影响。 73 、《圣经》文学研究。 74 、试论《源氏物语》的小说成就。 75 、论《源氏物语》的女性形象及其意义。 76 、阿拉伯民间文学杰作《一千零一夜》研究。 77 、试论泰戈尔散文诗《吉檀伽利》的艺术成就。 78 、川端康成的小说美学及其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