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核酸研究论文接收率

核酸研究论文接收率

发布时间:

核酸研究论文接收率

大家好,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Nature集团旗下的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专门发表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各领域的高质量研究论文,2020年的影响因子为.

1

Cryo-EM structures of human A2ML1 elucidate the protease-inhibitory mechanism of the A2M family

人 A2ML1 的冷冻电镜结构阐明了 A2M 家族的蛋白酶抑制机制

A2ML1 是一种单体蛋白酶抑制剂,属于蛋白酶抑制剂和补体因子的 A2M 超家族。该研究中,作者研究了人类 A2ML1 的蛋白酶抑制机制,并确定了其天然和蛋白酶切割构象的结构。 A2ML1 的功能抑制单元是一种单体,它依赖于蛋白酶的共价结合(由 A2ML1 的硫酯介导)来实现抑制。与将蛋白酶捕获在由四个亚基形成的两个内室中的 A2M 四聚体相比,在蛋白酶切割的单体 A2ML1 中,无序区域围绕捕获的蛋白酶并可能阻止底物进入。在天然 A2ML1 中,诱饵区域穿过疏水通道,这表明诱饵区域切割对这种排列的破坏会触发广泛的构象变化,从而导致蛋白酶抑制。与补体 C3/C4 的结构比较表明,A2M 蛋白质超家族具有这种机制,可触发蛋白水解激活后发生的构象变化。

2

Origins of glycan selectivity in streptococcal Siglec-like adhesins suggest mechanisms of receptor adaptation

链球菌 Siglec 样粘附素中聚糖选择性的起源表明受体适应机制

细菌与宿主受体的结合是共生和发病机制的基础。 许多链球菌使用 Siglec 样结合区 (SLBR) 粘附在细胞表面表达的蛋白质附着碳水化合物上。 识别的精确聚糖库可能决定生物体是否是严格的共生体而不是病原体。 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是什么驱动了受体选择性。 该研究中,作者使用了五个具有代表性的 SLBR,并确定了序列和结构高变的受体结合位点区域。 结果表明,这些区域使用嵌合发生和单个氨基酸取代来控制首选碳水化合物配体的身份。 作者进一步评估了首选配体的身份如何影响与人类唾液和血浆样品中糖蛋白受体的相互作用。 由于点突变可以改变首选的人类受体,这些研究表明链球菌如何适应环境聚糖库的变化。

3

Computationally designed hyperactive Cas9 enzymes

计算设计的高活性 Cas9 酶

改变活细胞基因组的能力是了解基因如何影响生物体功能的关键,并且对于修改生命系统以达到有用的目的至关重要。 然而,这一目标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基因工程所涉及的技术挑战的限制。 基因编辑的最新进展绕过了其中一些挑战,但结果并不理想。 该研究中,作者使用 FuncLib 计算设计具有显着更高的不依赖于供体的编辑活性的 Cas9 酶。 作者使用与酵母细胞存活相关的遗传回路来量化 Cas9 活性并发现工程区域之间的协同相互作用。 这些过度活跃的 Cas9 变体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有效发挥作用,并将更大、更多样化的插入和缺失池引入目标基因组区域,为增强和扩展基于 CRISPR 的基因编辑的可能应用提供了工具。

4

Modular (de)construction of complex bacterial phenotypes by CRISPR/nCas9-assisted, multiplex cytidine base-editing

通过 CRISPR/nCas9 辅助、多重胞苷碱基编辑对复杂细菌表型进行

模块化(去)构建

CRISPR/Cas 技术构成了基因组工程的强大工具,但它们在非传统细菌中的使用取决于宿主因素或外源重组酶,这限制了效率和通量。该研究中,作者通过为革兰氏阴性菌开发广泛适用的基因组工程工具集来减轻这些实际限制。该挑战通过定制 CRISPR 碱基编辑器来解决,该编辑器能够以 >90% 的效率实现单核苷酸分辨率操作 (C·G T·A)。此外,将 Cas6 介导的guide RNAs 处理整合到用于质粒组装的流线型协议中,支持多重碱基编辑,效率 >85%。该工具集用于构建和解构土壤细菌恶臭假单胞菌中的复杂表型。芳香化合物生产表型的单步工程和复杂氧化还原代谢的多步解构说明了该工具箱提供的多重碱基编辑的多功能性。因此,这种方法克服了以前技术的典型局限性,并赋予了迄今为止遥不可及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工程计划。

5

Improving recombinant protein production by yeast through genome-scale modeling using proteome constraints

通过使用蛋白质组约束的基因组规模建模提高酵母的重组蛋白产量

真核细胞被用作细胞工厂来生产和分泌大量重组药物蛋白,包括目前最畅销的几种药物。 由于分泌途径的重要作用和复杂性,传统上通过代谢工程改进重组蛋白生产相对临时。 并且需要一种更系统的方法来产生新颖的设计原则。 该研究中,作者提出了酵母酿酒酵母 (pcSecYeast) 的蛋白质组约束的基因组规模蛋白质分泌模型,这使得能够模拟和解释由有限的分泌能力引起的表型。 作者进一步应用 pcSecYeast 模型来预测生产几种重组蛋白的过表达目标。通过实验验证了许多预测的 α-淀粉酶生产目标,以证明 pcSecYeast 作为计算工具在指导酵母工程和改进重组蛋白生产方面的应用。

6

An in vivo gene amplification system for high level expression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一种在酿酒酵母中高水平表达的体内基因扩增系统

由于基因表达水平不足导致的代谢途径瓶颈仍然是使用微生物细胞工厂进行工业生物生产的一个重大问题。增加基因剂量可以克服这些瓶颈,但目前的方法存在许多缺点。该研究中,作者描述了 HapAmp,一种使用单倍体不足作为进化力量来驱动体内基因扩增的方法。 HapAmp 可实现异源基因拷贝的高效、可滴定和稳定整合,将多达 47 个拷贝传递到酵母基因组中。该方法以代谢工程为例,可显着提高倍半萜橙花油、单萜柠檬烯和四萜番茄红素的产量。柠檬烯滴度在单个工程步骤中提高了 20 倍,在烧瓶培养中 1 g L -1 。作者还展示了酵母中异源蛋白质产量的显着增加。 HapAmp 是一种快速解锁代谢瓶颈的有效方法,用于微生物细胞工厂的发展。

7

Discovery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terpene biosynthetic pathway featuring a norbornene-forming Diels-Alderase

发现和表征具有降冰片烯形成 Diels-Alderase 的萜烯生物合成途径

周环酶,即催化周环反应的酶,形成了具有生物催化效用的不断扩大的酶家族。尽管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周环酶,但令人惊讶的是,环戊二烯和烯烃亲二烯体之间的 Diels-Alder 环化反应形成降冰片烯,这是合成化学中研究最好的环加成反应之一,迄今为止还没有相应的酶促反应。该研究中,作者报告了以降冰片烯合酶 SdnG 为特征的途径的发现,该途径用于生物合成 sordaricin - 抗真菌天然产物 sordarin 的萜烯前体。sordaricin 生物合成的完全重构揭示了 Nature 使用的一种简洁的氧化策略,用于将完全碳氢化合物前体转化为 SdnG 的高度功能化底物,用于分子内 Diels-Alder 环加成。SdnG 生成 sordaricin 的降冰片烯核心并加速该反应以抑制活化的亲双烯体的宿主介导的氧化还原修饰。这项工作的发现扩大了周环酶催化反应和 P450 介导的萜烯成熟的范围。

8

Rationally engineering santalene synthase to readjust the component ratio of sandalwood oil

合理改造檀香合成酶调整檀香油成分比例

植物精油 (PEO) 广泛用于化妆品和保健品行业。 PEO的成分比例决定了它们的质量。在PEO生物技术平台的建设中,控制组分比例是一项挑战。该研究中,作者通过多尺度模拟 探索 产物混杂和产物特异性檀香烯合酶(即 SaSSy 和 SanSyn)的催化反应途径。 SanSyn 的 F441 被发现是限制中间体构象动力学的关键残基,因此一般碱基 T298 的直接去质子化主要产生 α-檀香烯。随后对该塑料残基的诱变导致产生突变酶 SanSynF441V,该酶可产生 α-和 β-檀香烯。通过代谢工程的努力,檀香萜/檀香酚滴度达到 mg/L,成分比与 ISO 3518:2002 标准非常匹配。本研究代表了通过代谢和酶工程相结合构建具有理想组分比例的 PEO 生物技术平台的范例。

生物学划分为两个时代:PCR前时代和PCR后时代,这是《纽约时报》对穆利斯先生发明PCR技术的评价。1983年,Kary B. Mullis提出了PCR技术的构想, 1985年,他们在Science发表了相关的论文。论文由Mullis的同事Randall K. Saiki领衔发表,1988年Saiki等分离纯化了Taq DNA聚合酶,并将其应用于PCR反应,使PCR变得更加简单、易行和稳定,随后PCR技术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PCR根据其分析精度,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I)终点PCR:定性分析(II)定量PCR:相对定量(III)数字PCR:绝对定量

早期PCR主要用于定性分析,根据反应终点产物的有或无检测靶标序列存在与否,这种PCR可以称为终点PCR,在基因鉴定、病原核酸检测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1990年,Simmonds等就通过对终点产物的梯度稀释对HCV、HIV等病原体进行了粗略的拷贝数鉴定,这可能是最早的定量PCR研究。不过需要澄清一下,这里所说的定量PCR还不是指荧光定量PCR,那时还没有将荧光物质用于PCR产物的监控。直到1992年,罗氏公司的R Higuchi等在Nature发表论文,介绍了将溴化乙锭(EB)用于PCR产物动态监控的方法,这可能是最早的荧光定量PCR技术了。1996年,ABi公司公布了基于Taqman探针的qPCR技术。1997年,Wittwer等比较了(i)基于双链特异性染料SYBR Green I(ii)基于5’-核酸酶和双标探针(iii)基于Cy5的分子信标的qPCR的特点。这些研究为后来qPCR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一般,人们习惯把qPCR分为相对定量和绝对定量,不过本质上来说,qPCR只能用于相对定量,绝对定量的实现往往需要借助“外力”。 PCR扩增是一种指数扩增,理想状态下,产物浓度与起始浓度存在如下关系:N T = N 0 ×2 n (N 0 代表起始浓度,N T 代表终点浓度,n代表循环数),对公式两边取以对数可得:log N T = logN 0 + n×log2(log代表以自然常数e为底的对数),如果我们把PCR终点的判断信号固定成一个统一的值(即qPCR中的荧光阈值),那么循环数与起始浓度的对数就成了线性关系,这就是qPCR相对定量的基本原理。不过有两个因素:(1)人的肉眼无法准确的判断PCR终点信号,于是出现了特殊的设备—荧光PCR仪;(2)不同的靶标基因的扩增效率不同,因此无法直接比较,因此催生了 ∆∆ Ct法。

真正的绝对定量PCR称为数字PCR(dPCR,1999年Kinzler等首次提出数字PCR的概念),它是在终点PCR和极限稀释的基础上通过泊松分布计算得出拷贝数的绝对定量方法。在Simmonds等的研究中,他们通过将DNA分子稀释到单拷贝,然后根据PCR的终点信号和泊松分布规律,计算了靶标基因的分子数目,不过他们没有进一步发展该技术,很长一段时间内该技术都是以分子计数的特点应用的。dPCR一方面因受到qPCR的长期压制,另一方面受到检测仪器的限制,直到2006年以后才逐渐显示出技术复苏的景象。

1993年,Zachar等在《核酸研究》上介绍了利用PCR对靶标基因进行相对定量的数学原理;2001年,Livak KJ等介绍了2 - ∆∆ Ct 法的推导过程,局限性及应用。

当然这些原理很简单,即使不看论文也很容易理解。因为PCR的指数扩增,当我们把终点的判断标准固定时,起始模板量高的样本最先到达,起始模板量低的样本消耗更多的循环数,并且每相差一个循环,代表起始浓度相差2倍,即N1/N2 = 2 -(Ct1-Ct2) 。检测不同样本时, ∆ Ct可能受样本量差异的影响,因此引入了内参基因的校正。内参基因,也叫管家基因或者看家基因,一般认为他们在生物体不同时空组织中保持恒定表达,那么两个样本内参基因的 ∆ Ct就代表了样本量的差异,靶标基因的 ∆ Ct – 内参基因的 ∆ Ct即为靶标基因的真实表达量差异,这就是2 - ∆∆ Ct 法。

但是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1)PCR并非全程都是指数增长期,比较必须在对数扩增期进行(2)一般默认对数增长期扩增效率是100%,这并不严谨,尤其是一些扩增困难的模板,效率可能与100%差异很大,纵向分析某基因的表达量(如基因A在不同生产阶段/不同组织的表达量)时,仍使用2 - ∆∆ Ct 可能并不太准确(3)不同靶标基因的扩增效率是不同的,因此横向比较不同靶标基因时,可能造成较大的误差。

鉴于此,我们在设计引物时,应该尽可能使靶标的长度、GC%、Tm保持接近,从而保证相近的扩增效率。 PrimerBank 和 qPrimerDB 分别是国外和国内比较优秀的qPCR引物检索网站,收录了大量物种的qPCR引物数据,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此外,Pfaffl等(2001),Rao(2013)等对2 - ∆∆ Ct 法进行了一些校正,采用的方法主要就是通过对同一模板梯度稀释进行扩增效率校正,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qPCR绝对定量有两种方法:(1)先获得一个拷贝数已知的参照基因,再获得靶标基因与该参照的比值,然后根据已知值获得检测样本的确切数目,从这个角度看绝对定量就是借助了“拷贝数已知”这一外力的相对定量。1990年,Gilliland等就描述了这一原理。(2)Simmonds等报道的方法,将DNA模板做极限稀释,一直到PCR体系中仅含有一个模板分子,此时只需要乘以稀释倍数就可以得到样本中靶标基因的拷贝数。这一方法是dPCR的技术原型,在实际操作中很有困难,首先需要很多稀释梯度,其次普通的10-20uL体系中仅含有一个模板分子经常很难扩增成功。

绝对定量最广泛的应用是分子计数,如RNA分子数的精确测定,DNA基因组上的基因拷贝数鉴定等。Southern杂交法是外源基因拷贝数鉴定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但随着qPCR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qPCR绝对定量的拷贝数鉴定的报道逐渐增多,并且大量研究表明qPCR方法与Southern杂交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甚至更加精确。Song等(2002)利用qRT-PCR估计了转基因玉米愈伤组织和植物中的转基因拷贝数,该研究还使用Southern杂交重新测量了玉米愈伤组织和植物中的“精确”转基因拷贝数,结果qRT-PCR的测量结果与“精确”结果有较高相关性,因此,他们认为 qRT-PCR可以作为一种评估转基因玉米拷贝数的有效手段。

拷贝数鉴定的关键是获得一个拷贝数已知的标准品,质粒容易提取和纯化,因此常用于构建绝对定量的标准品。把携带靶标基因的重组质粒提纯到极高的纯度,精确测定其核酸浓度,根据公式:N = × 10 23 (copy/mol) × M DNA (g) / (DNA length(bp) × 650(g/mol/bp)) 即可计算出标准品拷贝数,式中N代表分子数目,M DNA 代表质粒重量。以此标准品绘制logN与Ct的标准曲线,然后根据靶标基因的Ct值即可反推出靶标基因的精确个数。同时我们要从基因组上选择一个基因拷贝时已知的参照基因,按同样方式绘制标准曲线、进行分子计数,然后测定统一样本中把靶标基因与参照基因的分子数,带入上述公式即可得到靶标基因的实际拷贝数。一般,应该选择基因组上拷贝数较低,物种内保守性极高的基因作为参照基因。

拷贝数鉴定具有多种形式,双标准曲线并不是必需的,如果能够确认靶标基因与参照基因的扩增效率都接近100%,也可使用2 - ∆∆ Ct 法测量靶标基因的拷贝数,林维石等(2013)就通过该方法得到了与Southern杂交一致的拷贝数鉴定结果。

基因分型的方法有很多,Landegren等(1998)在报道中综述了多种用于基因分型的技术方法,其中发展到现在应用最为广泛的就是qPCR法和测序法。测序法最为准确,并且能够发现新基因型,是基因分型或SNP检测的金标准,但它比较慢,且操作比较繁琐。qPCR检测操作简单且速度极快,目前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qPCR法基因分型的基本原理是:3’-末端不匹配的引物无法正常扩增靶标基因。1989年,Wu等和Newton等先后报道了ASPCR法和法用于检测等位基因,这种方法容易理解,假设已知SNP位点为A/T,如果3’-A引物PCR产物产生终点信号可判断为A基因型,3’-T引物产生终点信号为T基因型,两种引物均产生信号即为杂合型。1995年,Livak等报道了利用不同荧光标记的探针检测SNP的方法,这种方法中,分别针对两种基因型设计两条不同荧光标记的探针,并设置纯和基因型的对照,随着PCR扩增如果荧光信号靠近A参照代表A基因型,靠近B参照代表B基因型,如果位于A和B之间则为杂合型(如下图)。

2003年,Papp等报道了一种基于高分辨率溶解曲线的SNP分型方法,这种方法也是基于3’-末端不匹配的引物,A基因型设计正常长度的引物,B基因型则在引物5’端添加10-15bp的高GC序列,经过PCR扩增后,不同基因型产物的Tm就会发生变化,依赖于qPCR仪的高分辨率溶解曲线,可以快速区分基因型。

1995年以后,qPCR相关的研究论文数量呈指数式增长,成为分子生物学最热门的领域之一。近年来,随着分子诊断行业的崛起,qPCR在医疗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qPCR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判断标准不一致,检测精确度没有统一标准,RNA检测假阳性较严重等。2009年,多个科研院所及医疗单位合作发布了qPCR的 MIQE指南 ,该指南规范了qPCR的常用术语,如Ct应称为Cq,RT-PCR应写作RT-qPCR等,并对分析的敏感性、特异性、精度等进行了规范性要求,此外指南还对样本处理、核酸提取、逆转录、qPCR甚至数据分析都作了详尽的规范。该指南由9部分组成,共85个参数,以确保以qPCR实验的实用性、准确性、正确性和可重复性。虽然该指南已经有些年份,但遵守这些规范能够让你的研究更易重复,也有助于审稿人和编辑快速评估你的稿件。

注:指南的内容和附表可以在这里获取:

参考文献 [1] Saiki RK, Scharf S, Faloona F, et al. Enzymatic amplification of beta-globin genomic sequences and restriction site analysis for diagnosis of sickle cell anemia. Science. 1985;230(4732):1350‐1354. doi: [2] Saiki RK, Gelfand DH, Stoffel S, et al. Primer-directed enzymatic amplification of DNA with a thermostable DNA polymerase. Science. 1988;239(4839):487‐491. doi: [3] Simmonds P, Balfe P, Peutherer JF, et al.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infected individuals contain provirus in small numbers of peripheral mononuclear cells and at low copy numbers. J Virol. 1990;64(2):864‐872. [4] Simmonds P, Zhang LQ, Watson HG, et al. Hepatitis C quantification and sequencing in blood products, haemophiliacs, and drug users. Lancet. 1990;336(8729):1469‐1472. doi:(90)93179-s [5] Higuchi, R et al. “Simultaneous amplification and detection of specific DNA sequences.” Bio/technology (Nature Publishing Company) vol. 10,4 (1992): 413-7. doi: [6] Wittwer CT, Ririe KM, Andrew RV, et al. The LightCycler: a microvolume multisample fluorimeter with rapid temperature control. Biotechniques. 1997;22(1):176‐181. doi: [7] Zachar V, Thomas RA, Goustin AS. Absolute quantification of target DNA: a simple competitive PCR for efficient analysis of multiple samples. Nucleic Acids Res. 1993;21(8):2017‐2018. doi: [8] Livak KJ, Schmittgen TD. Analysis of relative gene expression data using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and the 2(-Delta Delta C(T)) Method. Methods. 2001;25(4):402‐408. doi: [9] Pfaffl MW. A new mathematical model for relative quantification in real-time RT-PCR. Nucleic Acids Res. 2001;29(9):e45. doi: [10] Rao X, Huang X, Zhou Z, Lin X. An improvement of the 2ˆ(-delta delta CT) method fo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ata analysis. Biostat Bioinforma Biomath. 2013;3(3):71‐85. [11] Gilliland G, Perrin S, Blanchard K, Bunn HF. Analysis of cytokine mRNA and DNA: detection and quantitation by competi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90;87(7):2725‐2729. doi: [12] Song P, Cai C, Skokut M, et al.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as a screening tool for estimating transgene copy number in WHISKERS™-derived transgenic maize[J]. Plant Cell Reports, 2002, 20(10): 948-954. doi: [13] 林维石等: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比较Ct法检测转基因小鼠外源基因拷贝数[J]. 生物技术通讯, 2013, 4(24): 497-500. doi: [14] Wu DY, Ugozzoli L, Pal BK, Wallace RB. Allele-specific enzymatic amplification of beta-globin genomic DNA for diagnosis of sickle cell anemia.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89;86(8):2757‐2760. doi: [15] Newton CR, Graham A, Heptinstall LE, et al. Analysis of any point mutation in DNA. The 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on system (ARMS). Nucleic Acids Res. 1989;17(7):2503‐2516. doi: [16] Huang MM, Arnheim N, Goodman MF. Extension of base mispairs by Taq DNA polymerase: implications for single nucleotide discrimination in PCR. Nucleic Acids Res. 1992;20(17):4567‐4573. doi: [17] Livak KJ, Marmaro J, Todd JA. Towards fully automated genome-wide polymorphism screening. Nat Genet. 1995;9(4):341‐342. doi: [18] Landegren U, Nilsson M, Kwok P Y. Reading bits of genetic information: methods for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nalysis[J]. Genome research, 1998, 8(8): 769-776. doi: [19] Papp AC, Pinsonneault JK, Cooke G, Sadée W.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genotyping using allele-specific PCR and fluorescence melting curves. Biotechniques. 2003;34(5):1068‐1072. doi:

研究生论文抽检不过的可能性是会有的,但是概率不高。

硕士些业一年后是有可能再次查看论文的,硕士论文抽5%左右,博士论文抽10%左右。

硕士论文抽检怎么抽,规则是什么?

一般对于硕士论文的抽检,每个学校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学校可能会在所有学生之中随机抽取20%左右的学生论文再次进行检测,这就是抽检。

主要是检测重复率以及数据造假。如果被查到论文数据造假和抄袭会取消学位硕土学位。论文抽检将对对一定时间内授予学位的全部硕士论文进行随机抽检,每篇硕士学位论文均有可能被抽取。每年进行一次,抽检具体范围授予硕士学位的论文。根据学位授予单位和学科硕士学位授予规模情况,按3-5%的抽检比例,确定抽检论文的数量。

拓展资料:硕士论文是硕士研究生朋撰写的学术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更高的学术水平,更加强调作者思想观点的独创性,以及研究成果应具备更强的实用价值和更高的科学价值。共分为12大类。硕士论文是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

它应能反映出作者广泛而深入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对所研究的题目有新的独立见解,论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较好的科学价值,对本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每篇抽检的学位论文送3位同行专家进行评议,专家按照不同学位类型的要求对论文提出评议意见。学位论文抽检专家评议意见以适当方式公开。

接收人物研究的期刊

人物传记杂志有:《传记文学》,《人物》,《名人传记》等。

《传记文学》杂志创刊于1984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物传记类大型月刊。

《名人传记》杂志是目前国内传记类杂志中影响力较大的品牌期刊,专注于财经领域,致力于各类财富人物的深度挖掘与报道。

《人物》杂志是由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以刊载名人传记和当代高端人物报导为主的人物传记类期刊。1980年创刊,是国内创办最早的人物传记类刊物。

其他的人物传记杂志:

《山西青年》、《人物》、《时代人物》、《中华儿女》、《科学家》、《南方人物周刊》、《传奇文学选刊(紫色年华)》。

关于人物传记介绍:

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时政类:中国新闻周刊、时事、看天下 都挺好的,图书馆应该都有的。人物类:人物。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属于中文核心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系南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创刊于原名《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改现刊名。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每期160页。该刊立足学术前沿,崇尚理论创新,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着力学科建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追踪国际学术发展潮流,勇于开拓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等研究领域;支持学术争鸣,旨在通过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思想交锋获取真知;倡导潜心钻研、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厚积薄发的严谨学风,拒绝学术赝品与泡沫。本刊设有“哲学研究”、“长三角发展论坛”、“政治·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文学研究”、“语言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艺术研究”、“经济与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江海人物研究”、“新闻与传播”等栏目,其中“哲学研究”为重点栏目,“长三角发展论坛”、“江海人物研究”为特色栏目。现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人大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江苏期刊方阵优秀期刊”。

《特别关注》 、《爱你》都有特别报道家事、国事、天下事、开心事,杂志的编辑水平很高,文章惜字如金,简练明快,很值得一读,初读《特别关注》我就喜欢上了这款读物,你也去看看吧!

接收护理论文的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中华护理杂志中国实用护理杂志科技核心:中华现代护理杂志护理学杂志护理学报解放军护理杂志现代临床护理杂志文章发表渠道一般有两个,一个自己投稿,一个叫人帮帮。各有优缺点,至于选择哪一个就要看你自己的选择。

吉林省大多数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理工作总体在进步,但不同医院之间护理绩效水平差异性仍较大,吉林省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改善护理绩效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不明白的可以到 品优 刊或许能帮到您的

一二级医学卫生刊物。《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麻醉学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等。具体要求:

1,副主任医(药、护、技)师

发表论文3篇,且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其中1篇必须在一级医学卫生刊物上发表,另2篇可以在一级或二级医学卫生刊物上发表。

2,主任医(药、护、技)师

发表论文3篇,其中2篇在一级医学卫生刊物上发表,且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另1篇可以在一级或二级医学卫生刊物上发表。

扩展资料:

学历和任职条件

须具备以下条件之一:

(1)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任现职满5年及以上;

(2)具备大学专科学历,晋升正高要求从事本专业工龄满25年,任现职5年及以上;晋升副高要求从事本专业工龄满20年,任现职5年及以上。

(3)具备中专学历,晋升乡镇社区级正高要求从事本专业工龄满30年,任现职5年及以上;晋升县级及乡镇社区级副高要求从事本专业工龄满25年,任现职5年及以上。中专学历不能正常晋升县级基层医疗机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参考资料来源:山西省人民政府-全省基层医疗卫生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安排意见

参考资料来源:权威期刊网-2016浙江省申报卫生系列正副高职称提供论文要求汇总

护理评副高,至少要发 核心期刊!!国内护理核心期刊也只有12种:护理类的期刊目前只有3个核心类别: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各类别核心所收录的期刊:北大中文核心[ 仅1种 ] :中华护理杂志;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仅4种 ]:中华护理杂志;护理学杂志;解放军护理杂志;中国护理管理;中国科技核心[ 仅12种 ]: 1、中华护理杂志 2、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3、护士进修杂志 4、中国护理管理5、护理管理杂志 6、护理学报 7、护理学杂志 8、护理研究9、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10、现代临床护理 11、解放军护理杂志 12、上海护理

研究生论文延迟接收申请

1、延期答辩申请书: 因本人近期家中有急事(或得严重伤风感冒),因此无法按规定时间递交毕业论文答辩,请系统领导给予延期按排答辩。

申请人:xxx。

年月日。

2、本人就读硕士研究生以来,师从XXX教授。研究生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所修课程总学分为29分,其中学位课程17分,达到了本专业培养计划中对学分的要求。

在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以来,积极参与实验室科研项目。在参与的XXX课题中,主要负责核心理论的攻关工作,通过刻苦钻研,取得了相关科研成果,为后续实验平台的顺利搭建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

在对科研项目研究的基础上,依据获得的科研成果,完成了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并已通过了硕士学位论文的格式审查。

综上所述,本人达到了硕士研究生毕业学分的要求,完成必修环节和学位论文撰写工作,已按培养计划完成了规定的全部要求,符合毕业条件。现申请电子科技大学工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请予以审查,准与答辩。

特此申请

导师评语

该学生在攻读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异,掌握了仪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在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中积极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工作,能够对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和关键技术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了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具备从事电子科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能力。

该生在论文研究工作中,查阅和分析了相控阵天线测试诊断领域国内外最新的学术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论文撰写中所引用的资料真实可靠、研究方法正确、所得数据详实、写作规范符合要求、文章结构逻辑性强,达到了学位论文的要求。

该生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能够熟练阅读相关专业外文文献,具备较好的英语写作和会话能力。

你是哪种专业啊,,有的专业要研究的,,就说效果还不够明显,,要不就是自己还不太满意,,在修改,,

① 因为无法参加答辩,可以申请延迟一年毕业 楼主在概念上有误区 1、论文分2部分,一是论文写作,二是答辩,两个成绩回都合格答,综合为论文成绩合格 2、论文成绩合格,该专业下全部单科成绩合格,一些地区需要通过学位英语的,成绩合格,以上条件全部满足后才可以申请办理本科毕业 因此楼主先获得论文的总成绩就可以了,之后再一起办理毕业手续,两者不冲突 希望我的答案可以帮到楼主,望采纳! ② 硕士论文推迟答辩申请书怎么写 本人是复******级管理学院制工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号******),由于本人硕士论文在2***年*月*日前无法完成定稿,在学校规定提交答辩论文的时间无法提交论文,在此申请延期答辩。 本人承诺在准备下次答辩期间,定期查阅学校相关公告网站,及时了解答辩流程及时间安排,按时提交相关文件参加答辩。 申请学生: 指导老师: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③ 没有按时交论文和参加答辩,可以延毕吗还是直接不能拿到毕业证 可以延毕。 在提交答辩申请后,因故不能参加答辩的学生,可申请延缓答辩(以下简称“缓答辩”),参加下一次毕业论文答辩。 申请“缓答辩”的学生,须在4月15日之前,向所属学习中心提交“缓答辩”申请,否则视同无故不参加答辩处理。提交“缓答辩”申请的学生,将在其参加完下一次毕业论文(设计)的论文答辩后得到论文终评成绩。 (3)延迟答辩申请条件扩展阅读 答辩申请有关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答辩采取学生自愿申请的方式。答辩申请提交时间为2016年3月28日-4月5日,拟参加答辩的学生须按时在网上提交毕业论文答辩申请,逾期不予受理。 2.没有按时在网上提交答辩申请的学生不能参加答辩。 3.提交答辩申请后,学生须按要求参加答辩。无故不参加答辩者,论文终评成绩为“不及格”。 4.补作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不能申请毕业论文答辩。 5.在提交答辩申请前,学生务必先在网上提交论文终稿,同时需在3月28日至4月5日答辩申请提交期间,将论文终稿打印稿一式三份送到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103办公室。所提交终稿打印稿内容需与网上提交的论文终稿内容保持一致,如二者出现差异,答辩成绩评审将以打印稿内容为准。 ④ 我是大四学生,能申请延迟论文答辩吗 自考生可以,统招不行. ⑤ 研究生延期答辩了,如何写延期答辩的理由,才不影响找工作呢着急!!! 生病了,因病需要休息所以无法按时完成论文,所以延期。 ⑥ 延迟递交劳动仲裁答辩书申请报告怎么写 不需要写延迟答辩书,可写好后当庭提交,如还需延期,则开庭可故意缺席一次,仲裁庭会另行通知开庭时间,到时必须出庭,出庭时提供答辩书即可。 ⑦ 本科论文答辩网上申请时间错过有什么补救措施吗 如果是自考本科通过了毕业答辩的时间,那么可以等到下一次,因为这个时间是比较宽松的。 ⑧ 研究生论文答辩过了可以申请延期毕业吗 论文答辩通过了,正常毕业后可以申请暂缓就业,这样可以以应届生的身份找工作等。 ⑨ 由于硕士毕业论文重复率高,被要求延迟半年答辩,请问申请延长学习年限的详细理由怎么填写,谢谢! 建议写成论文未完成,一般硕士学习年限要二年至四年的弹性学制,推迟一下也没什么的 ⑩ 请问,如果毕业答辩通过了,还能顺利申请延期吗 那么想不开呢,毕业前各种表不填试试能不能延期

核酸药物临床研究进展论文

海洋生物来源药物先导化合物的研究进展【摘要】 海洋生物中活性物质丰富,本篇文章对国内外近3年来从海洋生物中分离提取到的萜类化合物以及糖苷类化合物进行了归纳,并对其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这些新发现的萜类化合物广泛分布于海藻、珊瑚、海绵以及一些海洋真菌等海洋生物中,主要以单萜、倍半萜、二萜、三萜结构型式存在;而糖苷类化合物在海藻、海绵、海参、海星等海洋生物中发现大部分以糖苷脂、甾体糖苷、萜类糖苷型式存在。 【关键词】 海洋生物 萜类化合物 糖苷类 生物活性 【Abstract】 Marine organism show some important biological activities. This paper reviews terpenoids and glycosides from marine organism at home and abroad since 2005, and provides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reasonable exploitation and application. Terpenoids are mainly occurred on marine algae, coral, sponge and some fungi by monoterpene, sesquiterpene, diterpene and triterpene. And glycosides with structures of lipid, steroid and terpenoid are distributed to marine algae, sponge, sea cucumber and starfish. 【Key words】 Marine organism; terpenoid; glycoside; bioactivity 海洋是生命之源,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具有高压、低营养、低温(特别是深海)、无光照以及局部高温、高盐等生命极限环境,海洋生物适应了海洋独特的生活环境,必然造就了海洋生物具有独特的代谢途径和遗传背景,必定也会有新的、在许多陆地生物中未曾发现过的新结构类型和特殊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萜类物质是一类天然的烃类物质,其分子中具有异戊二烯(C5H8)的基本单位。故凡由异戊二烯衍生的化合物,其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均称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或异戊二烯类化合物(isopenoids)。但有些情况下,在分子合成过程中由于正碳离子引起的甲基迁移或碳架重排以及烷基化、降解等原因,分子的某一片断会不完全遵照异戊二烯规律产生出一些变形碳架,它们仍属于萜类化合物。海洋生物中萜类化合物主要以单萜、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为主,三萜和四萜种类和数量都较少,且大部分以糖苷形式存在。萜类化合物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海藻、珊瑚、海绵、软体动物等海洋生物中,具有细胞毒性、抗肿瘤活性、杀菌止痛等活性作用。 糖苷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按照在生物体内是原生的还是次生的可将其分为原生糖苷和次生糖苷(从原生糖苷中脱掉一个以上的苷称为次生苷或次级苷);按照糖苷中含有的单糖基的个数可将糖苷分为单糖苷、双糖苷、三糖苷等;按照糖苷的某些特殊化学性质或生理活性可将糖苷分为皂苷、强心苷等;按照苷元化学结构类型可分为黄酮糖苷、蒽醌糖苷、生物碱糖苷、三萜糖苷等,海洋类的糖苷大部分是按照此特点分类的,主要包括鞘脂类糖苷、甾体糖苷、萜类糖苷和大环内酯糖苷等,在很多海洋生物如海藻、珊瑚、海参、海绵等中均发现有糖苷类化合物存在。已有的研究表明海洋糖苷类成分大都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炎、抗菌、增强免疫力等生物活性。抗白血病和艾氏癌药物阿糖胞苷Ara-C(D-arabinosyl cytosine) 1、抗病毒药物的Ara - A 2以及Ara-C的N4-C16-19饱和脂肪酰基化衍生物3是海洋糖苷类药物成功开发的典范〔1〕。 本篇文章对国内外自2005年来从海洋生物中分离提取到的萜类化合物以及糖苷类化合物进行了总结。 1 萜类化合物 单萜 2005年M. G. Knott等人〔2〕对从红藻Plocamium corallorhiza中分离得到的三种多卤代单萜化合物plocoralides A-C(1~3)〔3,4〕进行了活性研究,发现化合物Plocaralides B(2), C(3)对食管癌细胞WHCOI具有中等强度的细胞毒作用,这些化合物具有卤素取代基。 倍半萜 从海泥来源的真菌Emericella variecolor GF10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两个新型的倍半萜化合物6-epi-ophiobolin G(4)和6-epi-ophiobolin N(5),化合物在1~3μM浓度时能使神经癌细胞Neuro 2A凋亡,同时伴随细胞萎缩和染色体聚集〔5〕。这一类ophiobolins是天然的三环或四环的倍半萜化合物,对线虫、真菌、细菌以及肿瘤细胞有着普遍的抑制活性。 Willam Fenical等人从海洋沉积物分离得到一株放线菌CNH-099,在该菌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到具有细胞毒作用的新颖的 marinonc 衍生物 neomarinone(6)、isomarinone(7)、hydroxydebromomarinone(8)和methoxydeuromomarinonc(9),它们均是倍半萜萘醌类抗生素。Neomarinone(6)和marinones(7~9)对HCrll6结肠癌细胞显示中等程度的体外细胞毒作用(IC50=8μg/ml),而且,neomarinone(6)对NCI-s60癌细胞也具有中等程度细胞毒作用(IC50=10μg/ml)〔6〕。 化合物花侧柏烯倍半萜(10~12)从希腊北爱情海希俄斯岛采集的红藻 L. microcladia中分离得到〔7〕。红藻 L. microcladia 经有机溶剂CH2Cl2/MeOH (3:1)提取,以Cyclohexane/EtOAc(9:1)为洗脱液进行硅胶柱层析,最后经HPLC纯化得到化合物(10-12)。该试验并对化合物活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三种化合物均对肺癌细胞NSCLC-N6 和 A-549有抑制作用,化合物(10):IC50= μM (NSCLC-N6)和 μM (A-549),化合物(11):IC50 = μM (NSCLC-N6) 和 μM (A-549) ,化合物(12):IC50= μM (NSCLC-N6)和 μM (A-549)。后两个化合物对肺癌细胞毒活性作用明显高于第一个化合物,推测可能由于后两个化合物结构中酚羟基以及五环内双键的存在提高了化合物活性,而化合物中溴原子的存在并没有对其活性构成影响。从中国南京采集的红藻L. okamurai也分离出四种衍生的花侧柏烯倍半萜化合物,分别是Laureperoxide (13), 10-bromoisoaplysin (14), isodebromolaurinterol (15)和10-hydroxyisolaurene (16)〔8〕。5种snyderane倍半萜(17~21)化合物从红藻L. luzonensis中分离得到〔9〕。 从一个软海绵种属Halichondria sp中分离得到四种具有抗微生物活性的含氮桉烷倍半萜化合物halichonadins A-D(22~25)〔10〕。该海绵采集于日本冲绳运天港, kg样品溶于4L MeOH,所得的115g MeOH提取物分别用1200ml EtOAc和400MlH2O萃取, EtOAc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后,洗脱液为MeOH/CHCl3(95:5)和石油醚/乙醚(9:1),得到化合物halichonadins A-D(22~25)和已知化合物acanthenes B、C。活性检测实验显示:化合物halichonadins A-D均具有抗细菌活性,同时halichonadins B和C也具有抗真菌活性,化合物halichonadins C对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的半致死浓度(IC50)达到μg/ml。三个部分环化的倍半萜(26~28)化合物具有抑制磷酸酶Cdc25B活性,从海绵Thorectandra sp.中分离得到〔11〕。冷冻的海绵样品经4℃去离子水浸泡冷冻干燥后得到的干涸物, 随后用MeOH/CH2Cl2(1:1)和MeOH/H2O(9:1)的有机溶剂提取获得粗提物。采用活性追踪的方式,对粗提物(IC50=8μg/ml)进一步分离,将其溶于100mlMeOH/H2O(9:1)有机溶剂中,得到的粗提物加入300ml正己烷,获得水相部分溶于MeOH/H2O(7:3)的溶剂中,再用300ml CH2Cl2提取得到的部分经活性测定显示对磷酸酯酶抑制活性最强(IC50=6μg/ml),之后采用反相C-18柱HPLC分离,得到部分环化的倍半萜化合物(26)16-oxo-luffariellolide(12mg, tR=18min),化合物(27) 16-hydroxy-luffariellolide ( mg, tR=19min)以及化合物(28) luffariellolide (, tR=38min)。五种属于倍半萜类的化合物hyrtiosins A-E (29~33),从中国海南两个不同地方的海绵Hyrtios erecta种属中分离得到〔12〕。 氧化的倍半萜化合物gibberodione(34), peroxygibberol(35) 和 sinugibberodiol(36)从台湾软珊瑚Sinularia gibberosa分离得到〔13〕,化合物(35)具有较温和的细胞毒性〔14〕。从珊瑚Eunicea sp.中提取的七种倍半萜代谢产物(37~43)〔15〕,含有榄烷,桉烷和吉玛烷骨架结构,研究显示对Eunicea 种属的疟原虫具有轻度的抑制作用。 二萜 以前很少有从绿藻中分离得到萜类化合物的报道,但是与2004年相比,提取的代谢产物数量有所增加〔16〕。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采集的绿藻Caulerpa brownii中分离出许多新型二萜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44~48)在没有分支的绿藻中提取得到〔17〕,而类酯萜化合物(49)是从分支的绿藻中获得,该研究同时显示提取的类酯萜化合物对细胞、鱼类、微生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18〕。 日本Koyama K等人从褐藻Ishige okamurae来源的未知海洋真菌(MPUC 046)中分离到一种新型的二萜类化合物phomactin H(50)〔19〕。真菌(MPUC 046)经含150g小麦的400ml海水25℃发酵培养31天后,采用CHCl3溶剂提取、硅胶层析及HPLC纯化得到phomactin H。该化合物同已发现的phomactin A-G化合物一样,均属于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拮抗剂,能抑制PAF诱导的血小板凝聚,同时推测此活性与化合物的某个特定骨架结构有关。 从法国南部大西洋海滨采集的褐藻Bifurcaria bifurcata中分离得到(51~55)五种新型的极性非环状二萜类化合物〔20〕。该褐藻经CHCl3/MeOH(1:1)提取,硅胶层析(洗脱液为不同比例的Hexane,EtOAc,MeOH),经反相C-18柱HPLC纯化获得十二种化合物,其中五种为新型二萜类化合物。化合物(51~53)在Hexane: EtOAc(2:3)洗脱液中发现,而化合物(54)和(55)则从Hexane: EtOAc(1:4)洗脱液中获得。 6种新型的Dactylomelane二萜类化合物 (56~61)从西班牙特纳里夫南部家那利群岛采集的红藻Laurencia中分离得到〔21〕,其结构具有C-6到C-11环化的单环碳新型结构。采集的红藻经CH2Cl2/MeOH(1:1)有机溶剂提取后,用洗脱液Hexane/CHCl3/MeOH(2:1:1)进行Sephadex LH-20反相色谱分离,结合TLC点样筛选的部分用洗脱液EtOAc/hexane(1:4)进行硅胶柱层析,最后采用硅胶柱进行HPLC纯化得到六种新型的单环碳二萜类化合物Dactylomelans。从红藻L. luzonensis中也分离得到二萜类化合物luzodiol (62)〔9〕。一个溴代二萜类化合物 (63)从日本其他红藻Laurencia物种中分离得到 〔22〕。 Xenicane二萜类化合物(64~71)从台湾珊瑚Xenia blumi分离出来,而化合物xeniolactones A-C (72~74)则是从台湾Xenia florida中分离出来的〔23〕。化合物 (64~67), (69), (70) 和 (72)具有轻微的细胞毒性作用。非Xenicane代谢产物xenibellal (75)对Xenia umbellata也具有轻微的细胞毒性作用〔24〕。化合物Confertdiate (76)是一个四环的二萜类物质,从中国珊瑚Sinularia conferta中分离得到〔25〕。 从史密森尼博物院癌症研究所收集的海葵中分离得到的二萜类化合物actiniarins A-C (77~79)能适度抑制人cdc25B磷酸酶重组〔26〕。 Periconicins A,B (80~81)〔27〕是从内生红树林真菌Periconia sp.分离得到的二萜类的新化合物,能抑制不同微生物的生长活性,诸如bacillus subtilis ATCC 6633, 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 6358p, Staphylococcus epidermis ATCC 12228等等。 南海真菌2492#是从采自香港红树林植物Phiagmites austrah样品中分离得到的,从2492#菌株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的两种二萜类化合物 (82~83)有很好的生理活性〔28〕,如抗肿瘤、降压、调整心率失常,同时降压调整心率失常的作用在相同的条件下优于临床现用的阳性对照物。 从中国红树林植物Bruguiera gymnorrhiza分离出二萜类化合物 (84~86),化合物(86)对小鼠成纤维细胞具有适当的细胞毒活性〔29〕。也从中国红树林另一物种Bruguiera sexangula var. rhynchopetala分离出三种二萜类化合物 (87~89) 〔30〕。与之结构相似的二萜类化合物 (90~93)从中国Bruguiera gymnorrhiza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 (92)和 (93)有轻微的细胞毒活性〔31〕。 二倍半萜 Willam Fenical研究小组从曲霉属Aspergillus海洋真菌(菌株编号CNM-713)分离到一个新的二倍半萜化合物aspergilloxide (94),该化合物为含有25个碳原子的新骨架,对人的结肠癌细胞HCT-116有微弱的细胞毒活性〔32〕。在此之前,Willam Fenical等人从巴哈马的红树林中的漂浮木中也分离到一株真菌Fusarium heterosporum CNC-477, 并从中分离得到一系列多羟基二倍半萜类化合物neomangicols A-C(95~97)〔33〕和mangicols A-G (98~104)〔6〕,它们的结构如下图所示。Neomangicols的骨架为25个碳的二倍半萜,是首次从天然物中分离得到。药理实验显示化合物 (96)具有和庆大霉素大致相当的对革兰阳性细菌的抑制能力,化合物 (98)和 (99)对MPA(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诱导的鼠类耳朵水肿有抗炎症活性。 三萜 从海洋生物中提取得到的三萜类化合物主要以三萜皂苷、三萜烯类、三萜糖苷等形式存在。四环三萜皂苷类化合物nobilisidenol (105) 和 (106)是从中国黑乳海参Holothuria nobilis分离得到的〔34〕。采集于福建东山的黑乳海参洗净切碎后用85%的EtOH冷浸提取,得到的流浸膏均匀分散于水中,依次用石油醚、二氯甲烷、n-BuOH萃取,研究发现n-BuOH提取物经大孔吸附树脂、正相硅胶层析、反相C-18硅胶柱层析以及反相C-18 柱HPLC分离得到三萜皂苷类化合物nobilisidenol (105)和(106)。易杨华等同时从海参中提取到了其它的三萜糖苷类化合物以及三萜皂苷脱硫衍生物〔35,36〕。三萜烯类化合物intercedensides D-I(107-112)从中国海参Mensamaria intercedens中分离得到,具有细胞毒功能〔37〕。新西兰海参Australostichopus mollis是单硫酸酯三萜糖甙化合物mollisosides A(113), B1(114) 和 B2(115)的来源〔38〕。 具有细胞溶解作用的三萜类化合物sodwanone S (116)是从印度洋多毛岛采集的海绵Axinella weltneri中分离得到的〔39〕。三萜苷类化合物sarasinosides J-M (117-120)分离自印尼苏拉威西岛采集的海绵Melophlus sarassinorum,对B. subtilis和S. cerevisae的细菌具有抗微生物活性作用〔40〕。 2 糖苷类化合物 从中国海南采集的甲藻A. carterae中分离得到一种不饱和的糖基甘油酯化合物(121)〔41〕。甲藻采集于中国海南三亚,经分离筛选得到的A. carterae大规模培养后用甲苯/MeOH(1:3)的有机溶剂提取,所得干涸物分别用甲苯、1N NaCl 水溶液提取。研究发现有机相提取物经硅胶柱(洗脱液为不同比例的MeOH/CHCl3)、反相C-18硅胶柱层析(洗脱液为MeOH/H2O=9:1),最后经反相C-18柱制备型HPLC(流动相为MeOH/H2O =95:5)分离纯化得到25mg不饱和的糖基甘油酯化合物(121)。从多米尼克普次矛斯采集的绿藻Avrainvillea nigricans中可以分离出一个甘油酯avrainvilloside(122),该化合物含有6-脱氧-6-氨基糖苷部分〔42〕。 两个甘油一酯化合物homaxinolin(123)和(124),磷脂酰胆碱homaxinolin(125)以及能抑制细胞生长的脂肪酸(126)是从韩国海绵Homaxinella sp.中分离得到的〔43〕。从红海采集的海绵Erylus lendenfeldi分离得到的两个甾体糖苷类化合物erylosides K(127)和L(128)能选择性的抑制酵母菌株的rad50芽体,rad50能修复协调受损的双链DNA〔44〕。 海参Stichopus japonicus是五种糖苷化合物SJC-1(129),SJC-2(130), SJC-3(131), SJC-4(132) 和 SJC-5(133)的主要来源〔45〕。五种化合物均从弱极性CHCl3/MeOH部分分离出来,其中SJC-1(129), SJC-2(130), SJC-3(131)是典型的鞘甘醇或植物型鞘甘醇葡萄糖脑苷脂类化合物,含有羟基化或非羟基化的脂肪酰基结构。SJC-4(132) 和 SJC-5(133)也含有羟基化的脂肪酰基结构,但是含有独特的鞘甘醇基团,是两种新型的葡萄糖脑苷脂类化合物。Linckiacerebroside A(134)是从日本海星Linckia laevigata分离出的一种新型糖苷脂化合物〔46〕。 甾体糖苷孕甾-5, 20-二烯-3β-醇-3-O-α-L-吡喃岩藻糖苷(135) 和 孕甾-5, 20-二烯-3β-醇-3-O-β-D-吡喃木糖苷(136)从中国短足软珊瑚Cladiella sp.中分离得到〔47〕。将新鲜的软珊瑚干质量 kg用乙醇在室温下浸泡 3 次, 合并提取液, 减压浓缩后得到深褐色浸膏 用30%的甲醇溶解后, 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 石油醚提取液经减压浓缩后得棕黑色胶状物 ,将此提取物硅胶柱减压层析, 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溶剂体系梯度洗脱, 从石油醚/乙酸乙酯(20:80)洗脱液中所得的洗脱部分在反相C-18柱上进行HPLC分离, 用MeOH洗脱得到化合物60mg(135)和3mg(136),该类化合物具有抗早孕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活性。 四种甾体糖苷化合物(137-140)是从中国珊瑚Junceella juncea EtOH/CH2Cl2提取液中分离得到〔48〕。 3 结语 目前,从海洋生物中发现的萜类和糖苷类天然化合物的数量近几年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有些化合物的活性确切而且活性作用强烈是很有希望的一些药物先导化合物,但是用于临床研究的化合物还相对较少,因此开发更多新的天然化合物是有必要的。其次,从海洋生物中发现的活性化合物也存在着活性较低或毒性较大等问题,可以通过对其结构进行修饰,使其活性达到最佳效果。此外,从海洋生物中提取的活性化合物含量通常较低,而且化合物在提取过程中受到提取试剂、方法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半合成或者全合成解决化合物在提取过程中结构易变、试剂耗量大等缺点。例如从海洋真菌中发现的结构新颖,有抗菌、抗癌和神经心血管活性的物质头孢菌素C,就是从海洋真菌中分离得到的,这是一大类半合成的广为人知的抗生素,它已广泛用于临床〔49〕。所以采用合成或半合成的方法解决活性化合物作为药源的大量生产方式是通行的。我们期待着这些药物先导化合物在药物开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核酸保健品到底有无功效?前不久新闻媒体议论纷纭。虽然,卫生部对此给予了必要的解答,但人们仍然希望对核酸及其有无保健作用有更多、更科学的了解。有些读者也来信要求对此予以介绍。核酸的营养作用是个科学问题,科学需要公众理解。科学家需要向公众说明科学知识,本报在此选登部分专家的学术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从 科学的角度,全面地了解核酸,并对其新技术的进展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所了解,同时欢迎本专业内的专家发表见解。 一、什么是核酸 核酸分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两大类,与蛋白质等一样是构成人体细胞的生物大分子,由碱基、核糖和磷酸组成。碱基又分嘌呤和嘧啶两种。一个碱基连上一个核糖就是核苷,再连上一个磷酸就是核苷酸,许多核苷酸按一定顺序连接起来就构成核酸。核酸具有编码遗传命令的功能,携带基因;但内源性和外源性的碱基、核苷、核苷酸都没有遗传功能,不带有任何遗传信息,它们有许多生理和营养功能。 二、食物核酸可被消化吸收、发挥营养作用,没有遗传功能 食物中的核酸被肠道中原本就存在的酶降解,变成了没有遗传功能的碱基、核苷、核苷酸,食物中核酸真正被吸收的是这三种物质,而不是具有遗传功能的核酸。人们吃米、面,也不直接吸收碳水化合物,而是吸收它的降解物葡萄糖;吃肉、蛋时不直接吸收蛋白质,而是蛋白质的降解物氨基酸;吃脂肪时吸收的是脂肪的降解物甘油和脂肪酸等。但我们不把吃蛋白质说成吃氨基酸,也不把蛋白质营养称作氨基酸营养。从食物中消化吸收的碱基、核苷、核苷酸,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与内源性同类物质没有区别,同样起生理和营养作用。因此核酸能被消化吸收、转化成生理物质和营养物质;核酸食品不是基因食品。 核酸食品的开发和利用 核酸是生命之源,核酸营养和核酸食品是当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它关系到人类寿命的延长、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及粮食的生产和计划生育等人类最密切相关的问题。有科学家认为核酸是21世纪的营养素。 一、脱氧核糖核酸(简写为DNA的损伤是人类衰老的首要因素) 二、DNA与抗衰老 三、DNA在人体内能合成,还能通过饮食进入细胞 四、核酸营养风靡全球 近年来人们对核酸的营养性,核酸抗衰老的认识,日益深入,核酸营养风靡全球。据美国科学界预测:到2025年,核酸基因营养制品,将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0%。目前美国把核酸作为防治癌症和艾滋病药物来研究,有些已经投放市场。法国和美国几乎同时研制成功核酸营养制品。80年代初生产了多种核酸药物,并推荐给国际市场。由于核酸能吸紫外线,可预防黑斑、雀班、黄褐班、老年班,并有保湿、抑制皮脂分泌、活化细胞、软化皮肤等功能。近年来,多制成化妆品,倍受欢迎。 日本对核酸的研究和开发至少有30多年。日本分子综合医学营养研究所从酵母中提取二核酸补给食品,从鱼精子、动物脏器中提取多种核酸添加剂,生产核酸调味品、核酸面包、核酸豆腐、核酸健脑素,核酸健美素、核酸健壮素等,畅销国内和东南亚地区。1988年"日本新药株式会社"还把核酸作为抗癌与抗病毒制剂,抢先在中国申请专利。日本的核酸制剂,供不应求,特别是中老年人,很看重核酸营养。 五、核酸的补充 从80年代以来,国际医学界就倡导核酸营养。主张在日常膳食中,尽量摄取一些含核酸丰富的天然食物,如海鱼、海产品、动物肝、豆类及制品,酵母、蘑菇、芦荟、仙人掌、木耳、花粉、花菜、胡萝卜、洋葱、韭菜、葱、菠菜、甘蓝、芥菜、芦笋、萝卜等,充分利用天然富含核酸的食品,是摄核酸的重要来源,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核酸的工业化产品补充。

  • 索引序列
  • 核酸研究论文接收率
  • 接收人物研究的期刊
  • 接收护理论文的核心期刊
  • 研究生论文延迟接收申请
  • 核酸药物临床研究进展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