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论文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开题报告

论文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

论文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开题报告

阅读课题开题报告

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在往后学习更加清晰阅读的思路,有利于成绩的提高,这也是该类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阅读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要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通过学生大量的阅读实践。理想的阅读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三种阅读形态:单篇(课文)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三者之间,相互无法替代。群文阅读让课内大量阅读有了实施路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整本的书。”在新课程实施的这几年,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益被老师所认识和接受。然而我们也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学生缺少课外阅读量。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个好成绩,我们老师已经习惯了教语文就仅仅教语文教材,一学期下来就让学生学了二三十篇课文,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将这些课文嚼得烂、嚼得透。这样一来,学生的所得肯定十分有限,也难怪乎语文教学一直被一些专家指责为“少、费、差、慢”。

2.学生课外阅读落实不到位。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我们老师更多的只是布置,而缺乏具体的指导。“孩子们,读书可以丰富知识,在课外多读书吧!”为师者仅仅停留于这样的说教式的宣传、鼓动,而没有系统、科学、理性的思考,又没有尝试有效、多元、丰富的阅读推广办法,那么真正能养成自觉阅读习惯的儿童是不多的。

3.课堂内外阅读零散,缺乏整合。课堂教学与孩子们课外阅读经常是两张皮,没有做到有效的衔接,学生课内所习得的阅读方法,未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而且课内所阅读的课文也是零散的,缺乏整合。

实践证明: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也是现代人的基本素养,阅读力就是学习力。但目前的现状是我们普遍对儿童阅读能力的内涵不够清晰,突出表现在阅读教学中目标不明,阅读内容远离儿童生活,阅读方法不够系统,儿童阅读能力普遍不高。

(二) 课题的界定

所谓“群”就是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组文章,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老师给学生呈现多篇文章。阅读是读者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建构意义的同时也建构自我的一种活动。群文阅读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群文阅读是一种阅读形态,是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阅读者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从不同平台载体上,在复杂资源中进行信息的自由提取和有效聚合,从而实现阅读者个体自我或社会意义的建构。本研究所指的群文阅读,是一种狭义的阅读。她打破了一篇文章一篇文章、一本书一本书顺次阅读的习惯,突破了这种孤立阅读的行为;从“一篇”到“一群”,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绝不止课堂阅读形式的革新,它的内涵也不限于阅读文本进入“课堂”后的简单叠加,它的背后,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在语文教育领域,她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改变了单篇教学的传统,冲破了单元教学的框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她是一种具体的有生命力的教学形态。本研究所提到的群文阅读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所以群文阅读的方向:多个文本、同一个议题、教学。群文阅读既是对教学内容观念的突破,也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突破。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低段:课外阅读40分钟达到2400字,40分钟内能完成2篇文章的阅读。

中高段:课外阅读40分钟达到20000万字,40分钟内能完成4篇文章的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能自主阅读。

2、探索出落实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

3、提高学生整合阅读知识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比较当前一些教学模式,并建构出“群文阅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2.问卷法

通过自编问卷等测量工具,对学校的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等进行调查,了解当前小学阅读教育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学生阅读力水平。

3.访谈法

对参研班级进行实地听课、考察,通过与教师、家长的访谈及对学生阅读学习的访问,分析并提炼影响学生阅读力的因素。

4.实验法

结合学生语文学科教育实际状况尤其是阅读教学实际,在学校语文课堂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验,考察对学生阅读力的影响。

5.经验总结法

参研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整理、搜集优质的课例,注重经验的总结,将一些有价值的课堂实录、活动设计、教学案例等备案,开展横向、纵向的交流,也为后期集结成文集准备素材。

6.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渗透在参研教师研究过程当中,把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引导并组织参研教师从日常的教学中发现问题,开展协作式研究,解决问题,寻找规律,从而由浅入深地开展研究。“教师即研究者”、 教师即反思的实践者”是本课题研究工作的主要观念。

7、学习成果展示法。

四、完成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课堂中的群文阅读

1、一课一得。

2、一课一文,随文阅读。根据教学课文的主题思想选择同题材的阅读材料。

3、单元整合,自主阅读,填写“群文略读记录表”。

单元学习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用自习时间,可以课内,也可以课外,自主阅读同步阅读教材上的几篇课文,并作好批注,填写“群文阅读记录表”。

“群文阅读记录表”是为了让学生的自主阅读更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同时记录整理阅读之后的心得及想法。老师也可以通过“群文阅读记录表”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适时给予合理的阅读建议,更可以通过阅读记录的撰写,训练孩子的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和能力。学生一开始进行课外阅读时,老师就鼓励他们做好阅读记录,养成习惯。针对不同的年级,老师可以有不同的要求。比如,今天课堂所呈现的阅读记录表就包括“主要内容”、“精彩片段”、“读后感受”等这样几个方面。老师要把握的是,既不让阅读记录成为学生的负担,又不让学生觉得是无关紧要的琐事。

(二)课外的专项活动

(1)营造“晨读”风景线。

(2)每月每班设立1节语文阅读赏析课

(3)利用午间校本活动及文体活动等时间,开放学校阅览室。

(4)各年级根据学生的层次和特点,有机组合,组织“伙伴阅读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

(5)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低年级鼓励家长每天“亲子阅读”半小时,中高年级鼓励家长每天“聆听阅读”五分钟。

(6)每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读书的收获与感受。

(7)创编“读书乐”月报。

(三)开展学校的群体活动

(1)打造“红领巾”广播站的“读书专栏”。

(2)每月开展“读书乐”系列活动。

(3)评选“书香班”“书香娃”。

(4)举行“读书乐”汇报活动。

(5)举办读书报告会。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一年,主要分为以下3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2013年5月—2013年10月)

(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教师。

(2)进行实验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

(3)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2、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5月)

以低、中、高年级实验班的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及时反思和小结,根据实验的进展,对课题方案做必要的调整。

3、总结阶段(2014年6月—2014年8月)

(1)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对实验班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进行后期的调研测试、分析研究。

(3)整理课题组成员的课例、论文、经验总结等原始材料,编辑成册。

(4)邀请专家鉴定,进行课题成果交流。

(二)课题研究成员及分工

小学语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下面是关于小学语文开题报告的内容,欢迎阅读!

一、研究背景

1.阅读经典:21世纪国际母语课程改革的共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际和新兴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发起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而作为核心课程之一的母语课程,它的改革普遍受到所有国家的重视。阅读是母语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这次国际化的母语课程改革中各国逐渐达成一个共识——阅读经典是提高学生母语素养和民族母语素质的必由之路。许多国家都将阅读经典列入本国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并作出明确的规定。如:英国,根据《英国国家课程英语》规定“在第三和第四阶段的课程中,学生应阅读以下作品:

(1)莎士比亚的两部戏剧。

(2)主要剧作家的戏剧,如克里斯托弗马娄、.普里斯特雷、萧伯纳、.要利敦的作品。

(3)1900年以前出版的两部有主要作家写的小说,从以下作者中选取:(提供14位作家的名字)。

(4)两部在1900年后出版的,由主要作家写的高质量并且是在评论界已享有盛名的作品,如(4位作家的名字)。

(5)1900年前出版的由四位主要诗人写的高质量作品。

(6)1900年后出版的,在评论界享有盛誉的四位诗人的高质量作品。此外,德国巴符州语文教学大纲分年级分体裁给学生列出了国内外众多文学家及其作品。法国则为高中学生列出每年的“作品清单”。美国教育部颁布了中学生必读书目21部,其中美国6部,英国5部,俄国2部,法国1部,德国1部,古希腊4部,古罗马1部和《圣经》。由此可以看出,阅读经典已成为各国母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2.阅读经典: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国际化日益加剧、文化多元化急剧演变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程作为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程价值定位为“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这一语文课程的价值转型?阅读中外经典!使学生在阅读中外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同时,“尊重、借鉴并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文化”。从而,使学生能够“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  基于以上认识,这次语文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就阅读教学的概念、目标、达成目标的方法等问题做了重新的定位和深入系统地阐述,并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如: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课程目标;在“总目标”中提出了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的要求;此外,“教学建议”也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重视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评价建议”里也明确提出了“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感悟,加深体验与领悟”的评价要求。并且《课程标准》在“附录”中设置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两个内容。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中外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3.现状分析及遇到的问题

(1)受社会日益主流的“快餐式”阅读和“读图式”阅读的影响,学生的阅读活动日趋平庸化。学生的阅读活动不能引发他们对社会、人生严肃而又深刻的思考,他们感受不到阅读带来的精神愉悦和心灵震撼。此外,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异域文化缺少了解,这与本次语文课程改革要培养“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放眼世界;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文化生活”的学生的课程目标相差甚远。

(2)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优秀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从数量上和质量上均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师资水平的限制,要想比较系统的阅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很困难。此外,目前市面上的课外读物繁杂,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学生的阅读质量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3)广大的一线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多年来一直缺少一种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阅读课外经典的机制和策略;同时对打通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缺少系统科学的认识和操作方法。而教师更多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一些时断时续的尝试,缺少科学的行为研究规划以及相关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建构。

(4)关于新课程下引导学生开展大量阅读文学经典的实验,我省有部分地市、县区作了许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研究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大多侧重某一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依据

1.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博览、诵读、精思、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滋养,积累语言培养感悟,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功底的有效方法。

2.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各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开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委作品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整个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145万字。

3. 当今众多教育界和社会知名学者对读书的论述。

朱小蔓(中央教科所所长、党组书记):希望从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始学会渴求知识,共同用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

朱永新(苏州大学博导、苏州市副市长):尽管我们的技术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前行,但是同时我们人类的前途也不断受到挑战,挑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精神发育的迟缓。可以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我们一直认为阅读问题是中华民族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如果不再重视阅读,再不建书香校园,进而推动书香社会,我们这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就是值得担忧的。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阅读是一种品味、一种心境,它伴随着人的成长。

金保成(中央教科所):不读书便没有底气,读书应当从孩提时开始。

谢维和(首都师范大学):读书是人净化心灵、走向文明的标志。

严文番(美国宾州大学):研究如何读与研究读什么,对于我们同样重要。

郑汉文(香港中文大学):对学习者而方,阅读的深度比其广度来得更重要。

商友敬(著名教育学者):不翻开孩子们的书包,你就无法想像他们读书的贫乏。

徐雁(南京大学):不阅读的民族便谈不上有民族精神、民族之魂。

方展画(浙江省教科院):教师要少讲一点,学生要多读一些,把学习的权得还给学生。

范培松(苏州大学):呼吁理顺教育体制,还师生以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杨九俊(江苏省教科院):读书,为孩子构筑一个更理想的心灵生态。

傅维利(辽宁师范大学):趣味是阅读的根本,竞争是阅读的保障。

程斯辉(武汉大学教育学院):不锻炼便没有体能,不阅读便没有智能。

王嘉毅(西北大学):读书带来知识,读书更新理念,知识与理念改变命运。

范小青(著名作家):喜欢读书的人,在最浮躁的世界里都能享受心的宁静。

陶文瑜(著名作家):阅读是用心灵勾画美的过程。

4. 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小学教师应当仔细地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这条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

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他还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教师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

三、研究目标

1.探索有关母语阅读教学的规律,构建指导小学生有效阅读经典的理论体系与操作方法。

2.开发编写一套《语文经典读本》。

3.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厚语文积累;促进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丰富实验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实验学校的文化品位,促进实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实验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研究内容

1.小学生阅读经典的内容研究

(1)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文本应具有的特点;

(2)中国古代传统经典文本在小学生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3)中国现当代经典文本在小学生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4)各类体裁的作品在小学每个年段所应占的比例;

(5)背诵篇目在各年段所应占的比例;

(6)外国经典文本在小学各年段阅读中应占的比例;

(7)小学生阅读经典文本组合呈现的体例设计和原则等问题。

2.小学生阅读经典教与学方法研究

(1)提高课内阅读教学效率的新策略和手段;

(2)研究打通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联系的途径和方法;

(3)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4)如何通过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5)如何搞好读写结合,从读中学写;

(6)如何通过阅读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7)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8)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9)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读书习惯,如何培养;

(10)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体认中华文化;

(11)如何通过阅读域外文化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人类的文化产生敬仰、吸纳、尊重的情感,胸怀世界,放眼未来;

(12)课本学习中如何渗透相关阅读内容;

(13)如何利用家庭、学校、图书馆等资源丰富阅读内容;

(14)阅读与语文综合性学习;

(15)阅读与研究性学习;

(16)如何实现学生对文本正确的多元解读;

(17)小学生阅读的基本方式和操作策略;

(18)小学生个性阅读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19)教师在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角色;

(20)小学生阅读与学习方式的转变等问题。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实验过程中,将主要采用教育行动研究,辅之以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教育科研方法。

六、研究阶段

1.第一阶段  (20xx年6月—20xx年7月)

(1) 20xx年6月—12月,完成实验论证和方案的制定;研究试验前测工具;研究《语文经典读本》的编写体系,完成下册的编写;完成实验单位的申报工作。

(2)20xx年1月—7月,召开课题开题会议;各实验单位完成实验前测工作并写出前测的分析报告和学校的实验方案;完成《语文经典读本》上册的编写、出版工作。

2.第二阶段(20xx年7月—20xx年6月)

(1)组织实验学校根据所确定的研究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构建阅读中外经典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2)使用、验证、修订、完善《语文经典读本》。

3.第三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对该实验进行全面总结、鉴定、推广。

七、研究成果形式

1.形成课题实验报告。

2.出版相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专著。

3.开发一套优质的小学《语文经典读本》。

4.录制优秀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

5.出版学生相关的形式多样的作品集。

八、研究组织机构与管理

1.研究组织机构

(1)实验项目领导组:

组  长:王景华

成  员:李家栋、各市、部分县区教研室主任、部分实验校校长、特级教师。

(2)实验项目执行组:

组  长:李家栋

副组长:各市小学语文教研员

成  员:各实验县区的小学语文教研员、部分实验校校长、教师。

(3)实验学校(由各实验学校自行组建)

2.课题实验管理

该课题由省教研室管理,根据课题管理办法,定期组织研讨、交流。

小学生课外阅读论文

一、创造适合学生读书的空间,营造良好氛围。 每天抽出一节课谈课外阅读体会,讲精彩的故事以及精彩的语段,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这样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让同学们交换阅读,把自己喜欢的书(当然得经过老师审阅)和其他同学换,比赛谁读的书多,记住的好词多。使读书成为同学们不可缺少的课外生活。在班里办一个图书角,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书拿来和同学分享,使每一个同学都以读书多而自豪。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一)、通过讲解培养兴趣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不懂得课外书的趣味。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帮助学生分析书中深奥的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二)、亲身带领读书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三)、“赏识激激发兴趣。”     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一)、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慨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课题提出的背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与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关系是一个语文教学的老话题,早有定论。阅读多、阅读广泛促进学生口头、笔头表达能力的发展,而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也必须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第二学段中指出:“……初步学会默读……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中指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少数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时代在发展,电视、录像、广播、网络等媒体对学生深深吸引,造成学生对文本的不喜欢。因而学生厌读课外书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老师比较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但对课外阅读并不重视,甚至不问不管。即使向学生发出课外阅读的号召,也不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当前,对课外阅读指导与培养学生口头、笔头表达能力的相关研究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教师无从下手,也就畏而避之。农村文化环境较落后、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学生接受各种教育的途径少、家长适时引导教育孩子的意识较差。因此,与城市学生相比,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较差。二、课题研究目标(一)我们知道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即增加语言文字摄入量,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通过哪些有效途径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哪些阅读材料或内容?采取哪些阅读方式以及给学生多少阅读量,有利于培养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而在读与写之间,如何借助读提高写的能力?这里有许许多认识上和实际操作上的模糊之处。同时,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内容、方法在各年级段上如何侧重?特别是高年级段写作能力的培养如何实施,课外阅读与语文课教学如何相兼容?如何结合?如何与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结合?寻找有效的途径,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二)具体目标第一阶段(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要求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在两年内突破认识1173个常用字的界限,达到能认识2000个左右的常用字,大幅度增加识字量,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每学年背诵30篇以上优秀诗文。阅读浅显的儿童读物,能大致了解内容。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第二阶段(中年级):以阅读教学为重点,辅以作文教学。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年阅读量达到300篇左右)来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包括理解水平、记忆水平与阅读速度),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每学年背诵30篇左右优秀诗文。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第三阶段(高年级):以作文教学为重点,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其他文章,稍作准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每学年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习惯。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能写出有中心、有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做到在40分钟内写出400字左右的文章,有效提高写作水平。三、实验对象、实验方法和理论依据(一)实验对象的确定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所有的学生都是我们的实验对象。但是,考虑到师资、时间与精力以及操作方便等问题,我们决定分阶段定班级进行实验。实验班级是随机抽样确定的,在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各确定一个实验班,即一(1)班、三(1)班、五(1)班。实验班与对照班级情况基本一致。(二)实验方法研究方法以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为主,并与教育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相结合,通过制定研究计划、实践、反思、分析、不断调整,使课题研究稳步实施。同时,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了解各阶段的初步成果,并通过文献了解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以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三)理论依据我们提出实验课题的理论假设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分阶段(低年级段、中年级段、高年级段)突破阅读关。这个实验构想的理论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突破了一定的界限,就会出现质变。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学生认识一个个汉字,达到一定的量,就能阅读;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就能作文。正如古人所云:“能读千赋,则能为文。”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许多矛盾,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主要矛盾。低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矛盾是识字。如果在这个阶段集中解决了识字问题,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则是阅读。当阅读突破一定数量,学生具备阅读的能力以后,作文就成了主要矛盾,所以高年级以作文训练为重点。2、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涨落导致有序。涨落是指系统某个变量和行为对平均值发生的偏离,它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道。系统处于不同状态时,涨落起着迥然不同的作用。当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涨落是一种干扰,它引起了系统运动轨道的混乱,导致了无序。此时,系统具有抗干扰的能力,它迫使涨落逐步衰减,使系统又回到原来的状态和轨道。如果系统处于不稳定的临界状态,涨落不仅不衰减,反而放大成为“巨涨落”,使系统从不稳定状态跃迁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耗散结构理论还认为:远离平衡(即非平衡)的开放系统,才能不断地获取和消散外界的能力和分子,才能维持系统的生存,并形成富有生命力的、稳定化的、高度有序的结构——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是: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要成为宏观有序的耗散结构,必须要形成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巨涨落。在涨落的过程中,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的训练要远离平衡态,使各个子系统之间产生相干效应。识字教学高潮阶段,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要为识字服务;阅读教学高潮阶段,识字教学、作文教学要为阅读服务;作文教学高潮阶段,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要为作文服务。此外小学语文教学要做到课内带课外,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3、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博览课外书籍,就得先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兴趣之火。有了饱满的读书兴趣,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身其中。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参与的原动力,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教师必须创造某种条件或利用他们已有的其它行为动机和需要的迁移,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所必需的东西。例如,利用晨会课,借用讲故事或内容简介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一本好书。在给孩子们讲故事讲到最紧张的时候,突然刹车。学生总催促教师讲下去,这时可把书借给他们看,学生一拿到书就会如饥似渴地去读,教师可趁势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其它作品。这样一来,课外阅读也就成为同学们的一件乐事,一种享受。教师要善于唤起和利用学生读书兴趣,促使他们兴味盎然地去阅读、体会,积累语言信息,使语言仓库里有丰厚的积蓄,需用时,才能游刃有余,写起文章来,才能妙笔生花。实验教师利用各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得学生对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就能变“要我阅读” 为“我要阅读”。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蓄了足够的内存,还怕大量而快速的输出吗?四、课题的实施过程与措施(一)研究的主要阶段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年至2001年9月,即课题立项之前。这一阶段是课题研究及课题立项的准备阶段,主要是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现状,作一些调查研究,建立课题的实验设想,撰写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第二阶段为2001年9月至2002年8月。这是初步探索阶段,主要工作是建立课题研究组,进行课题成员培训,各实验班级拟定各自的实验计划,进行初步的实验工作。第三阶段为2002年9月至2003年8月。这是深入研究阶段,主要工作为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定期开展实验研究课,研究交流实验计划、实施办法,定期进行形成性检测和阶段性小结,并在实验基础上汇总并修订学生使用的阅读材料,以及资料收集和成果总结工作。第四阶段为2003年9月至2003年12月。这是总结思考阶段,主要工作是课题组整理资料、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和撰写研究报告。(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措施1、识字教学——一字带多字。为了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尽快掌握2500多个常用字,在识字教学中,低年级学生从阅读带注音、图文并茂的作品入手,以逐步认识与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展开丰富的联想,带出并学习多个生字。多次反复运用与巩固,熟能生巧,通过已会的汉字带出一些常用字,突破识字关,提高阅读能力。2、阅读教学——一篇带多篇。阅读材料大量涌现,而现行语文课本课文少,学生语文学习的时间又有限。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必须改革阅读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内阅读了一篇课文,在课外就配合着阅读几篇思想内容或体裁写法相近的文章。例如,《一个苹果》是以一物为主要线索贯穿全文,配合这篇课文,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一片松叶的来历》《一把军用小刀》等文章。这样,学生就能够及时地运用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方法,举一反三,闻一而知十。为了使学生在小学中年级段突破阅读关,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一篇带多篇”的方法。根据教材安排的训练重点,教师教学一篇课文后,带出类似的几篇文章,让学生自学运用,大大地增加阅读量。(1)基本程序:在阅读教学一般程序的基础上,根据“一篇带多篇”的特点,建立了这样的教学基本程序。第一步示范学习一篇(段),学习阅读的基本方法;第二步尝试学习一篇,巩固前面所学到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第三步带动自学同类的文章一篇或几篇,运用和发展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2)带动课外阅读:每周开设1节课外读书课,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增加阅读量,增强阅读能力。(3)带动语文实践:定期开设语文实践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3、作文教学——读多篇写一篇。从教学法的角度看,作文过程是运用语言文字对思想内容进行整理、加工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由此可见,多阅读、从阅读中得到“写作的榜样”,是作文教学的实质之所在。为了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突破作文关,我们主要采取了“读多篇写一篇”的作文教学方法。按照状物、记事、写景、写人的顺序进行分类训练。低年级以句段状物为主,写写花草树木、瓜果蔬菜、家畜动物、庄稼食物、房间教室等;中年级以段与篇为主,写一些熟悉的人、感兴趣的事、喜欢的物、四季景色、家乡山水、美丽校园等;高年级则以想象作文为主,比如:二十年后的世界、正从东方崛起的中国、十年后的苏州、腾飞的苏州高新区、展望浒关工业园等。再如写一些感想作文,读后感和观后感,剧评和影评等。以读带写,读多篇写一篇。即读完在内容上或写作方法上相类似的几篇文章,指导学生学习这样的方法写一篇。4、把握课外阅读的时机。学生对课外阅读光有兴趣还不行,我们还得通过课外阅读这一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抓住以下两大时机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条件、机会。(1)着眼课文学习进行的课外阅读。从课文这个出发点,可以走向四面八方,精读一篇课文,可以带读许多相关的书,如《麻雀》一文,它是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视角独特,语言精练,文字优美。要想体会他的风格,同学们课后可以阅读他的代表作《猎人笔记》。从另一方面,《麻雀》一文表现的是伟大的母爱,我国古代有位诗人也写了一首诗来歌颂母爱,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如此引导,足可见围绕课文进行课外阅读,天地是多么广阔。(2)围绕课内写作进行的课外阅读。作文,多少学生对它朝思暮想,多少学生为它伤透了脑筋。但是作文的道理和方法,光靠老师讲,学生是掌握不了的,只有在完成一定阅读量后,学生才能悟出来。因而,围绕课堂上的写作训练,辅之以适当的课外阅读,以读来促写。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范文中的写作因素,尤其是针对学生的写作实际,提供可资借鉴的写作方法,同时,还注意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和构思的,又是怎样遣词造句的,针对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找出自己的差距等等。安排学生的习作练习要以范文为榜样,以模仿为手段,以生活经验为内容,以片断训练为形式。每次作文后,让学生把优秀作文誊写出来,装订成册,张贴在“学习园地”中,特别好的学生习作向外投稿,既鼓励作者,又鞭策读者。5、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开展图画作文、音乐作文、活动作文训练;组织学生学当小记者,开展采访活动,为广播电台、报刊写稿;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小报告,举行“与好书交朋友,做有理想的人”等读书活动。(1)举办“图书展览会”。每学期举办一两次“图书展览会”,比如展出记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振兴中华而斗争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同时受到他们为祖国的忘我精神的鼓舞;展出有关我国和外国科学家的故事,学习他们专心致志于科学事业的精神。除了图书以外还陈列上述人物的照片、名言、警句;还有生动有趣的文艺读物,启发阅读兴趣。(2)充分发挥图书室功能,开设读书课。阅览室定期开放,由专人负责,创设阅读氛围。每周安排一节读书课,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布置一定的课外阅读作业。定期交流阅读情况,比比谁知道的故事多、名人多,让学生在竞争中阅读。(3)订阅报刊、设立“中队图书角”。低年级至少人手一刊,中年级至少一人两刊。各班发动学生把自己的图书带到班级,办好“班级图书角”。可在图书角上张贴“爱护书籍公约”,教育学生爱护图书,并选好图书管理员认真负责借书还书,另外教学生修理书的本领,学会给书包皮、制作美丽的书签,小书架等,从小培养队员爱护图书的良好习惯。(4)背诵优秀的诗文。背诵优秀诗文,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定期与不定期开展赛诗会、故事会等,并评出每期“古诗状元”“故事大王”等。(5)分阶段定类别增加语言积累。老师利用班会课、班队课、活动课等有利时机,启发、引导学生阅读,以增加语言积累。低年级:阅读儿歌、谜语、童话故事和神话故事;中年级:阅读歇后语、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以及一些古今名著;高年级:阅读现代诗歌、名人故事和历史故事以及一些中外名著。各班在黑板报上开辟“每周一诗”(三年级起改为“每周两诗”)、“名言警句”等栏目,定期定时更换,由课代表带学生阅读、背诵。黑板一侧开设“好词佳句”栏,内容可有老师提供,也可由学生轮流提供。(6)写读书笔记。在学生产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学会分析和思考,有效的办法是指导写读书笔记。学生语文水平有一定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了不同的训练形式,低年级只要求简单地记下读书年月日、书名、书籍作者。三年级增加一栏,简要讲述书的内容和自己喜欢的地方。四五年级写读后感,摘录书中精彩的词句,摘抄佳作写一两句点评,写读后感。班级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览。(7)开展“读书讨论会”。在班里举办读书讨论会、读书报告会、心得交流会、阅读方法交流会、知识竞赛等,可以从知识、能力等角度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正英国作家肖伯纳所说:我的思想交流给你,你把你的思想交流给我,那么我们俩人同时掌握了两种思想。实际上,这也是把个体阅读纳入群体阅读的一种努力。选择能引起朗读兴趣,又有不同看法的著作,如一些古典作品,确定书籍后,出好讨论题,讨论前,每个学生读完并写出感想、体会,作为会上主要发言。(8)“红领巾读书月”活动。为引起队员对书的热爱,举办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我们爱祖国读书月活动”,以阅读科普读物为主题的“十万个为什么读书月活动”,以学雷锋树新风为主题的“学习雷锋读书月活动”等等。五、研究的成效(一)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了写作能力,提高了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1、课题的实践研究,促进了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教师在阅读与写作关系处理上意识增强,摸索到了增加学生阅读量、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2、教师学会了课题研究方法,获得了一批科研成果。(三)在语文教学上形成了敬恩小学的学校特色通过课题研究,语文教师善于把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善于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相结合,使阅读、作文、课堂教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六、存在的问题与结改通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我们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师生文章大胆地向外投稿方面还比较欠缺与保守。今后,在这方面我们要好好努力,下大力气改善。实验中,我们应该让教师稳定,跟班教学。这样,实验的条理性、层次性、循序渐进性会更强,取得的实验效果也就会更好。要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一套特色化的理论与实验方法,有待进一步加强系统性、科学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加语言沉淀,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入手,主动养成七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认真细致的阅读习惯认真的阅读习惯首先表现在阅读的时候能够专心致志,把注意力全部放在阅读的对象上。简而言之,就是要用心读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抵制干扰的能力,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其次要在激发兴趣上下工夫,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认真阅读的习惯。二、列出清单的阅读习惯虽然读书多多益善,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加上近年来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目可谓浩如烟海。在大量书籍中,老师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和课标的要求,针对不同年段列出要阅读的书目清单,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为此,针对每年段的课标要求,我都会列出思想健康,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阅读清单,这样学生就不会毫无计划和目标地去阅读。三、晨起早读的阅读习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学生在早晨精力充沛、思想集中,充分利用早晨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大有益处。在晨读中,学生品味着文章的语言,感悟着语言文字的美,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快乐地理解文章、读懂文章,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技巧,而且又提高了学生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充分利用好晨读尤为重要,老师切忌在晨读时间内处理班务。在晨读时,老师或与学生一起读,或辅导朗读能力差的学生,或组织学生进行晨读比赛,或让学生跟着录音读,学生在快乐的晨读氛围中度过,他们会自不而然地喜欢上晨读,期待每天的晨读。四、定时定量的'阅读习惯除了每天的晨读外,老师还要每天布置学生在校外的读书时间和内容,要求学生要在大致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阅读内容。低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20分钟的阅读时间,中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30分钟以上的阅读时间,高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1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老师可根据当天教学的内容布置相关内容的阅读,如,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就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学习了《冬阳·童年·骆驼队》就读《城南旧事》一书,也可根据列出的清单布置作业。五、有的放矢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主要靠老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在教学新课时,第一次读是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第二次读要求理解一些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第三次读则是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次读就是理解课文主旨。以上"四步曲"就是在阅读时做到了有的放矢。教师在让学生反复读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归纳方法,如如何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将理解的词语说出一句话,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并鼓励学生把读书"四步曲"及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中,日积月累就能形成有目的的读书习惯。六、写读书卡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感悟,总会有触动心灵的地方,如果把这些点滴体会用读书卡的方式记录下来,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能力,真可谓"一箭双雕。"读书卡中可设置书名、作者、增识的字、好词好句、主要内容、我的感悟等。学生记录那些美好情愫的文字,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那些精彩的描写、精辟的议论、优美的抒情、名人名言、凡人妙语,可以帮助孩子们分清真善美、假恶丑。七、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就是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画、一边品味,用一些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重要的字、词、句,划出层次,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读透文章,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真正有自己的见解,达到既忘我又有我的境界。圈点勾画可要求低年段的学生,作批注则是要求中高年段的学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是极好的。"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勤于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才会因为会阅读而更加地爱语文!参考文献:张培秀。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中国校外教育,2012(01)。浅谈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初中生文学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浅谈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小学生课外阅读论文文献

①《小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4年第六期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调查步骤:1、确定调查对象。根据学校所处不同地理环境,按我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层次,我们分别选择了分属不同层次的陈家桥镇、回龙坝镇、土主镇、中梁镇等四镇,其中陈家桥镇属于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回龙坝镇、土主镇属于经济发展中等水平的农村地区,而中梁镇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山地农村地区。在这些镇,我们随机选择了陈家桥小学、土主小学、保农小学、玉屏小学、新发小学、中梁小学等六所小学的部分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作为我们的调查对象。2、设计调查问卷。在设计问卷调查表时,我们参考了一些相关的调查设计,问卷内容分学生和家长两部分,共设计了30个学生问题(全是选择式),涉及学生课外阅读心理品质、阅读方向、阅读活动、外部影响和开展条件;共设计了5个家长问题(全是问答式),主要是了解家长对孩子课外阅读的认识关注程度。3、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2007年10月,我们向上述学校的有关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表,并说明了填写要求。历时一周,我们共发出问卷396份,回收有效问卷365份。4、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调查结果与思考:一、学生问卷统计结果:(一)课外阅读的心理品质:1、主动性品质: (1)关于兴趣: “双休日,你最喜欢干什么?”选择“看电视”的学生占%,选择“出去游玩”的学生占%,选择“上网打游戏”的学生占%,选择“看书”的学生占%。(2)关于动机:在如何看待课外阅读的意义上, %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认为可以积累优美词句,提高作文水平,20%的学生认为可以扩大知识面,弥补课堂阅读的不足。(3)关于态度:对课外阅读活动的参与程度,选择“很喜欢”与“喜欢”的占,选择“喜欢,但很少读”的占,选择“一点都不喜欢”的占。平均每天坚持读书一个小时及以上的占%,坚持半小时左右的占,偶尔读一读的占,一点不读的占。越到高年级,平均每天坚持读书时间半小时以上的学生比例越大。 (5)关于阅读心理需求:从学生关于课外阅读的愿望来看,的学生希望得到关于阅读内容的推荐帮助,的学生希望得到阅读方法的指导,的学生希望得到来自长辈或老师的监督,的学生希望有一个读书交流场所或环境。100%的学生希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2、专注性(注意)品质:区别不同年段阅读能力,每个年级段每天阅读量按200或300字级差为准,低段达到200字及以上的为%,中段达到200字以上为%,高段达到500字及以上的为%。总的来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课外阅读的专注性品质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高段每天阅读量不到200字的达%,而六年级尤甚,高达%。3、持久性品质:(1)以能否读完一本书为例,随便翻翻的占,只挑选有趣的地方读的占,能认真读的仅占。(2)从学生现有的课外阅读总量来看,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课外阅读要求,调查反映,各年段(以双年级为准)已达到阅读量要求的百分比分别是:低段,中段,高段。而六年级阅读总量在30万以下的,高达%,距离小学毕业应该达到的145万字的课外阅读总量相去甚远。我们还发现,在自发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较好的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远远领先于其他班级的学生。4、探索性品质:(1)关于读书方法:的学生会用摘抄好词佳句、写读后感、圈点批注、讲述、边读边思考想象等读书方法,但选择方法比较单一,尤其是写内化程度要求较高的读后感的学生仅。阅读中遇到问题,的学生能查阅工具书或是问身边的人。(2)关于阅读理解: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但能读懂,还有自己的想法,的学生认为自己基本能读懂,而只有的学生表示不认识的字太多,读不懂,且主要集中在本身识字不多的低年级段。这反映出学生识字、理解等阅读的基本能力整体较好。(二)课外阅读外部影响:1、给予学生课外阅读影响的人:影响最大的依次是,教师,为%,父母,为%,同学,为%,伟人、名人,为%。2、学生反映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态度:否定的为%,不介入的为%,赞同的,占%,其中表示会主动为孩子筛选或购买的的仅%。父母最支持看的课外书依次为作文选,为%,名著,为%,百科全书,为%,其他诸如上网阅读、报刊杂志,为.%,卡通漫画,%。(三)课外阅读活动开展情况:1、关于日常课外阅读:的学生反映老师经常要求学生读课外书,%的学生反映老师偶尔要求读课外书,的学生反映老师没有要求课外阅读。2、关于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的学生反映班里有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的学生反映班里偶尔开展过读书交流活动,%的学生反映根本没有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四)课外阅读方向:1、关于图书图文形式: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低段喜欢读纯图画的图书或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图书占%,中段、高段逐步转向喜欢读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图书或纯文字图书,分别占%和%。2、关于图书内容类型:读教辅作文类的占,读文学故事类的占,读科普类的占,读卡通漫画类的占,读报刊杂志的占,读其它类型的占,其中读教辅作文类的高居榜首。(五)课外阅读条件:1、关于课外书的来源:自己买的有%,向学校图书馆或班里图书角借来的有%,来自其它方式的有%。2、关于家庭读书氛围:家里订阅报刊杂志(包括《少年先锋报》)一份以上的有%,而订阅两份以上的仅%;家里父母能平均每天读书或报刊杂志半小时以上的有%,能读一小时以上的仅%;有书房、书橱或其中之一的为%;拥有课外书不足10本的高达%,实际上,一本课外书也没有的大有人在,而拥有课外书30本以上的仅占%。二、家长问卷统计结果:(一)关于孩子课外阅读习惯:作为孩子课外阅读的观察者,家长认为孩子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家长反映孩子有课外阅读行为,%的家长反映孩子没有读课外书。(二)关于课外阅读活动意义:%的家长认为读课外书是有益的,只有%的家长认为课外阅读对孩子没有什么明显帮助。但认为课外阅读就是为了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提高学习成绩的家长高达%。(三)关于亲子阅读: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只有%,偶尔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有%,没有亲子阅读经历的有%。大多数家长反映自己没有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四)关于课外阅读困难:%的家长认为孩子课外阅读最大的困难是理解能力不强(而低段多反映学生识字量不足,影响孩子阅读),40%的家长反映孩子课外阅读缺乏指导。(五)关于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的家长对学校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明确表示支持,只有%的家长明确表示不赞同学校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三、结果分析:(一)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观态度积极。调查结果反映出真正不爱读课外书的学生并不多,不到百分之十。100%的学生希望学校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阅读活动。这对我们即将开展的课题研究是十分有利的,同时也告诉我们,课外阅读的关键是能否长期坚持。不过,我们调查发现,二年级选择“一点都不喜欢”的学生比例高达20%,这是令人忧虑的。它提醒我们,课外阅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必须从小抓起。 (二)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浓厚,主动性不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调查表明,我区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缺乏,表现在年龄差异上,越到高年级,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越少。另外,遇到困难,有相当部分学生采取的是放弃与逃避,不能正视。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因为越到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越大;二是家长与教师对课外阅读的片面认识与要求导致学生丧失阅读兴趣(家长要求学生课外时间看作文书的高达%),三是充满神奇、幻想的影视特别是动画片的巨大影响。我们还发现,尽管地处农村,网吧对学生的影响虽然还不是很明显,但所占百分比已经超过了选择读书的,这尤其表现在中高年级,是我们需要引起重视的。(三)学生课外阅读意志品质不强,阅读量小。调查发现,我区农村相当部分学生缺乏课外阅读专注性品质即注意力,不爱读课外书,且有愈来愈烈之势。直接导致课外阅读总量小,无论哪个年级,能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很少很少。而且,相当多学生现有的课外阅读量距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去甚远。这说明,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意志品质的锻炼,提高其自控能力。(四)学生课外阅读畏难情绪较大,能力较低,方法不多。调查发现,尽管不少学生能够用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但是思考程度不高,能够综合运用的很少,即使是高年级,相当多的学生也不愿采用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语言内化与思考程度要求较高的读书方法。家长们反映,很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理解能力差,不认真,怕吃苦,持续时间短,懒于动脑思考,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五)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单一,种类少。在内容选择上,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是学习辅导(其中主要是作文)类、童话故事类和漫画卡通类课外书籍。对于其它书籍,比如《百科知识大全》、《十万个为什么》、经典名著以及其它史地、人文等方面的书籍,即使适合他们阅读,他们也不会主动选择来读。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受家长只关注孩子成绩,忽视孩子全面发展的急功近利思想影响,二是受自身对一些直观性强的、能调动各方面感觉器官的事物比较感兴趣的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六)家长、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意义认识片面。相当大部分家长急功近利,希望课外阅读能立竿见影,迅速提高孩子学习成绩或是作文水平。而不少学生受家长影响,对课外阅读同样带有很大的功利性,他们就是冲着能提高学习成绩、作文水平而读的。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过,值得欣慰的是,绝大多数家长并不支持孩子阅读卡通漫画类纯视觉读物。(七)学生课外阅读文化氛围差,无书可读。离孩子最近的人,往往给予他们的影响最大。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家长普遍缺乏阅读习惯,亲子阅读经历极少,不能给学生树立身边的读书榜样。同时,由于农村生活习惯与经济限制,大多数家长也没有为孩子创造一个比较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因此,学生普遍缺乏来自家庭的文化熏陶。另外,家长们对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网络阅读比较陌生,也不利于孩子阅读视野的拓展。而更严重的是,学生无书可读。几乎所有被调查的班上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图书角(挂上三五本或是几张报纸,那不叫图书角),学生个人藏书严重不足(不少学生把家里所有课堂以外的书都算上了,数量也很低)。(八)学校对课外阅读重视不够,学校图书室利用率低,课外阅读活动贫乏。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学校不够重视,图书室没有专人负责,没有做到向学生全面开放;二是学校现有图书内容陈旧,数量有限,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严重不足;三是任课教师迫于教学压力,很少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各种书籍。所以,几乎所有被调查学校都很少或是根本没有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尽管学校都配备了大量的图书,但实际借阅率并不高。这是导致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丧失、阅读积累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九)广大家长支持学校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从家长的反馈来看,这次调查起到了一个认识引导作用,激发起了家长们对孩子课外阅读的关注与思考,家长明确表态支持课外阅读的百分比高达%,明显高于学生问卷反映出来的(过去时支持态度)%,为即将开展的课题研究作了比较到位的前期宣传、动员准备,有利于学生和家长观念的转变,有利于课题研究的施行。对开展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建议:一、 少些功利色彩,注重兴趣培养。1、转变观念,少些功利色彩。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首先要努力转变教师,特别是家长对课外阅读意义的片面认识。应该认识到,课外阅读是学生课堂阅读与学习的延伸,课外阅读的直接目标应该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具有较为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当新的学习内容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便能较好较快的同化新的学习内容,学得更快,学得更好。课外阅读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的形成。我们必须明白,语文素质的提升归根到底还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勤奋阅读和领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同样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勤奋阅读与领悟。因此,课外阅读,绝不仅仅是多读几本书,简单地达到一定的阅读量。作为老师,或是家长,绝不能把它当成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或是学习成绩的制胜法宝。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调查步骤:1、确定调查对象。根据学校所处不同地理环境,按我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层次,我们分别选择了分属不同层次的陈家桥镇、回龙坝镇、土主镇、中梁镇等四镇,其中陈家桥镇属于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回龙坝镇、土主镇属于经济发展中等水平的农村地区,而中梁镇是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山地农村地区。在这些镇,我们随机选择了陈家桥小学、土主小学、保农小学、玉屏小学、新发小学、中梁小学等六所小学的部分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作为我们的调查对象。2、设计调查问卷。在设计问卷调查表时,我们参考了一些相关的调查设计,问卷内容分学生和家长两部分,共设计了30个学生问题(全是选择式),涉及学生课外阅读心理品质、阅读方向、阅读活动、外部影响和开展条件;共设计了5个家长问题(全是问答式),主要是了解家长对孩子课外阅读的认识关注程度。3、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2007年10月,我们向上述学校的有关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表,并说明了填写要求。历时一周,我们共发出问卷396份,回收有效问卷365份。4、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调查结果与思考:一、学生问卷统计结果:(一)课外阅读的心理品质:1、主动性品质:(1)关于兴趣:“双休日,你最喜欢干什么?”选择“看电视”的学生占%,选择“出去游玩”的学生占%,选择“上网打游戏”的学生占%,选择“看书”的学生占%。(2)关于动机:在如何看待课外阅读的意义上, %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个人文化素养,认为可以积累优美词句,提高作文水平,20%的学生认为可以扩大知识面,弥补课堂阅读的不足。(3)关于态度:对课外阅读活动的参与程度,选择“很喜欢”与“喜欢”的占,选择“喜欢,但很少读”的占,选择“一点都不喜欢”的占。平均每天坚持读书一个小时及以上的占%,坚持半小时左右的占,偶尔读一读的占,一点不读的占。越到高年级,平均每天坚持读书时间半小时以上的学生比例越大。(5)关于阅读心理需求:从学生关于课外阅读的愿望来看,的学生希望得到关于阅读内容的推荐帮助,的学生希望得到阅读方法的指导,的学生希望得到来自长辈或老师的监督,的学生希望有一个读书交流场所或环境。100%的学生希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2、专注性(注意)品质:区别不同年段阅读能力,每个年级段每天阅读量按200或300字级差为准,低段达到200字及以上的为%,中段达到200字以上为%,高段达到500字及以上的为%。总的来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课外阅读的专注性品质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高段每天阅读量不到200字的达%,而六年级尤甚,高达%。3、持久性品质:(1)以能否读完一本书为例,随便翻翻的占,只挑选有趣的地方读的占,能认真读的仅占。(2)从学生现有的课外阅读总量来看,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课外阅读要求,调查反映,各年段(以双年级为准)已达到阅读量要求的百分比分别是:低段,中段,高段。而六年级阅读总量在30万以下的,高达%,距离小学毕业应该达到的145万字的课外阅读总量相去甚远。我们还发现,在自发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较好的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远远领先于其他班级的学生。4、探索性品质:(1)关于读书方法:的学生会用摘抄好词佳句、写读后感、圈点批注、讲述、边读边思考想象等读书方法,但选择方法比较单一,尤其是写内化程度要求较高的读后感的学生仅。阅读中遇到问题,的学生能查阅工具书或是问身边的人。(2)关于阅读理解: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但能读懂,还有自己的想法,的学生认为自己基本能读懂,而只有的学生表示不认识的字太多,读不懂,且主要集中在本身识字不多的低年级段。这反映出学生识字、理解等阅读的基本能力整体较好。(二)课外阅读外部影响:1、给予学生课外阅读影响的人:影响最大的依次是,教师,为%,父母,为%,同学,为%,伟人、名人,为%。2、学生反映家长对课外阅读的态度:否定的为%,不介入的为%,赞同的,占%,其中表示会主动为孩子筛选或购买的的仅%。父母最支持看的课外书依次为作文选,为%,名著,为%,百科全书,为%,其他诸如上网阅读、报刊杂志,为.%,卡通漫画,%。(三)课外阅读活动开展情况:1、关于日常课外阅读:的学生反映老师经常要求学生读课外书,%的学生反映老师偶尔要求读课外书,的学生反映老师没有要求课外阅读。2、关于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的学生反映班里有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的学生反映班里偶尔开展过读书交流活动,%的学生反映根本没有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四)课外阅读方向:1、关于图书图文形式: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低段喜欢读纯图画的图书或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图书占%,中段、高段逐步转向喜欢读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图书或纯文字图书,分别占%和%。2、关于图书内容类型:读教辅作文类的占,读文学故事类的占,读科普类的占,读卡通漫画类的占,读报刊杂志的占,读其它类型的占,其中读教辅作文类的高居榜首。(五)课外阅读条件:1、关于课外书的来源:自己买的有%,向学校图书馆或班里图书角借来的有%,来自其它方式的有%。2、关于家庭读书氛围:家里订阅报刊杂志(包括《少年先锋报》)一份以上的有%,而订阅两份以上的仅%;家里父母能平均每天读书或报刊杂志半小时以上的有%,能读一小时以上的仅%;有书房、书橱或其中之一的为%;拥有课外书不足10本的高达%,实际上,一本课外书也没有的大有人在,而拥有课外书30本以上的仅占%。二、家长问卷统计结果:(一)关于孩子课外阅读习惯:作为孩子课外阅读的观察者,家长认为孩子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家长反映孩子有课外阅读行为,%的家长反映孩子没有读课外书。(二)关于课外阅读活动意义:%的家长认为读课外书是有益的,只有%的家长认为课外阅读对孩子没有什么明显帮助。但认为课外阅读就是为了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提高学习成绩的家长高达%。(三)关于亲子阅读: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只有%,偶尔和孩子一起读书的有%,没有亲子阅读经历的有%。大多数家长反映自己没有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四)关于课外阅读困难:%的家长认为孩子课外阅读最大的困难是理解能力不强(而低段多反映学生识字量不足,影响孩子阅读),40%的家长反映孩子课外阅读缺乏指导。(五)关于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家长对学校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明确表示支持,只有%的家长明确表示不赞同学校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三、结果分析:(一)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观态度积极。调查结果反映出真正不爱读课外书的学生并不多,不到百分之十。100%的学生希望学校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阅读活动。这对我们即将开展的课题研究是十分有利的,同时也告诉我们,课外阅读的关键是能否长期坚持。不过,我们调查发现,二年级选择“一点都不喜欢”的学生比例高达20%,这是令人忧虑的。它提醒我们,课外阅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必须从小抓起。(二)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浓厚,主动性不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调查表明,我区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缺乏,表现在年龄差异上,越到高年级,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越少。另外,遇到困难,有相当部分学生采取的是放弃与逃避,不能正视。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因为越到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越大;二是家长与教师对课外阅读的片面认识与要求导致学生丧失阅读兴趣(家长要求学生课外时间看作文书的高达%),三是充满神奇、幻想的影视特别是动画片的巨大影响。我们还发现,尽管地处农村,网吧对学生的影响虽然还不是很明显,但所占百分比已经超过了选择读书的,这尤其表现在中高年级,是我们需要引起重视的。(三)学生课外阅读意志品质不强,阅读量小。调查发现,我区农村相当部分学生缺乏课外阅读专注性品质即注意力,不爱读课外书,且有愈来愈烈之势。直接导致课外阅读总量小,无论哪个年级,能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很少很少。而且,相当多学生现有的课外阅读量距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去甚远。这说明,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必须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意志品质的锻炼,提高其自控能力。(四)学生课外阅读畏难情绪较大,能力较低,方法不多。调查发现,尽管不少学生能够用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但是思考程度不高,能够综合运用的很少,即使是高年级,相当多的学生也不愿采用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语言内化与思考程度要求较高的读书方法。家长们反映,很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理解能力差,不认真,怕吃苦,持续时间短,懒于动脑思考,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五)学生课外阅读内容单一,种类少。在内容选择上,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是学习辅导(其中主要是作文)类、童话故事类和漫画卡通类课外书籍。对于其它书籍,比如《百科知识大全》、《十万个为什么》、经典名著以及其它史地、人文等方面的书籍,即使适合他们阅读,他们也不会主动选择来读。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受家长只关注孩子成绩,忽视孩子全面发展的急功近利思想影响,二是受自身对一些直观性强的、能调动各方面感觉器官的事物比较感兴趣的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六)家长、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意义认识片面。相当大部分家长急功近利,希望课外阅读能立竿见影,迅速提高孩子学习成绩或是作文水平。而不少学生受家长影响,对课外阅读同样带有很大的功利性,他们就是冲着能提高学习成绩、作文水平而读的。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过,值得欣慰的是,绝大多数家长并不支持孩子阅读卡通漫画类纯视觉读物。(七)学生课外阅读文化氛围差,无书可读。离孩子最近的人,往往给予他们的影响最大。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家长普遍缺乏阅读习惯,亲子阅读经历极少,不能给学生树立身边的读书榜样。同时,由于农村生活习惯与经济限制,大多数家长也没有为孩子创造一个比较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因此,学生普遍缺乏来自家庭的文化熏陶。另外,家长们对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网络阅读比较陌生,也不利于孩子阅读视野的拓展。而更严重的是,学生无书可读。几乎所有被调查的班上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图书角(挂上三五本或是几张报纸,那不叫图书角),学生个人藏书严重不足(不少学生把家里所有课堂以外的书都算上了,数量也很低)。(八)学校对课外阅读重视不够,学校图书室利用率低,课外阅读活动贫乏。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学校不够重视,图书室没有专人负责,没有做到向学生全面开放;二是学校现有图书内容陈旧,数量有限,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严重不足;三是任课教师迫于教学压力,很少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各种书籍。所以,几乎所有被调查学校都很少或是根本没有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尽管学校都配备了大量的图书,但实际借阅率并不高。这是导致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丧失、阅读积累少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九)广大家长支持学校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从家长的反馈来看,这次调查起到了一个认识引导作用,激发起了家长们对孩子课外阅读的关注与思考,家长明确表态支持课外阅读的百分比高达%,明显高于学生问卷反映出来的(过去时支持态度)%,为即将开展的课题研究作了比较到位的前期宣传、动员准备,有利于学生和家长观念的转变,有利于课题研究的施行。对开展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建议:一、 少些功利色彩,注重兴趣培养。1、转变观念,少些功利色彩。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首先要努力转变教师,特别是家长对课外阅读意义的片面认识。应该认识到,课外阅读是学生课堂阅读与学习的延伸,课外阅读的直接目标应该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具有较为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当新的学习内容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便能较好较快的同化新的学习内容,学得更快,学得更好。课外阅读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的形成。我们必须明白,语文素质的提升归根到底还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勤奋阅读和领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同样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勤奋阅读与领悟。因此,课外阅读,绝不仅仅是多读几本书,简单地达到一定的阅读量。作为老师,或是家长,绝不能把它当成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或是学习成绩的制胜法宝。

小学课外主题阅读论文

课外1: 暖色的梦 路边的小花在瑟瑟的寒风中 谦卑地开放了 仿佛大地做了一个小小的梦 纤弱的身影 投在深黑的土地上 沉默的微笑 温柔了整个世界 那几片单纯的花瓣 竟一下子使行者的眼眶涌满了泪水 开了又枯萎了 路边的小花 仿佛大地做了又一个小小的梦 1.路边的小花开了,大地做了一个“小小的梦”,她梦见了什么,请你展开 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如些谦卑的小花,“行者的眼眶涌满了泪水”,你是怎样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组织语言表达。 参考答案: 1. 如:它梦见自己装点着这个世界,人们非常喜欢它。 2.小花默默地吐露芬芳,装点自然,温暖世界,她的生命虽然短暂,奉献 虽然很小,但她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个行者。 角斜小学 赵兴军 认真品读诗歌,体悟诗歌内涵;仔细阅读题目,结合诗歌内容,发挥想象, 课外2: 我爱水,所以我爱大海,爱长江,也爱小溪流。但是,我最爱的还是湖。 静静的湖,像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美丽的光泽。 我喜欢独自一个人坐在湖畔,看着平静的湖面幻想。我想湖中一定有一个明 亮的水晶宫,那是鱼儿的家园,不然它们怎么整天那么欢乐?水晶宫里一定有一 块巨大的、发光的翡翠,不然湖水为什么会绿得这么美?我凝视湖面,偶尔投一 枚石子,让它激起一道道波纹;或是放一只纸船,让它随着湖波飘荡。 静静的湖是可爱的,但雨中的湖更动人。 细丝般的雨丝飘下来,不停地织啊织,织出湖——这块绿色的“锦”。“锦” 上无穷无尽的圆环,像美丽的姑娘绣出的`朵朵鲜花。 雷雨到来时的湖真热闹。你看,天空中一道道亮光,那是开幕的礼花上了天。 你听,“轰轰”,礼炮响了,大会就开始了。等大雨一落,联欢会立刻开始。你看 到湖面上朵朵竞相开放的雨花了吗?那是正在翩翩起舞的金色姑娘头上的玉花。 你想知道节目是否精彩吗?那“哗哗”的雷鸣般的“掌声”会把一切都告诉你。 湖是美的…… 1、给短文加上题目,写在横线上。 2、用“——”画出文中的过渡句。用“~~”画出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3、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雨中湖的什么特点? 4、文中的“礼花”指的是 ,“礼炮”指的 是 ,“玉花”指的是 ,“掌声”指的 是 。 解题指导: 新大纲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 言的积累,培育语感,发展思维”。如何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领悟主要精神? 一是读懂短文,知道短文讲的主要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是指导学生抓住短文的开头和结尾,因为一般人用文字表达思想的时候总喜欢把最为重要的东西放在开头和结尾,诸如开场白、压轴戏; 三是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 四是抓住短文的关键句子,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五是回答问题,答题要简单明了 ,答案要紧扣题目要求。 参考答案: 1、美丽的湖。 2、过渡句:静静的湖是可爱的,但雨中的湖更动人。 相照应的句子: 我爱水,所以我爱大海,爱长江,也爱小溪流。但是,我最爱的还是湖。 湖是美的?? 3、细雨中的湖像块绿色的锦;雷雨到来时的湖很热闹。 4、闪电、雷声、雨花、雨点落在湖面上的声音 海安县开发区实验小学 葛海燕 课外3: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1、根据这段文字所形成的成语是 。用“ ”画出文中表示该成语寓意的句子。 2、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解释句中“其’指什么。 (1)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 (2)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 ) (3)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4)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 3、你还想起了哪些词语、句子呢? 、 。 解题指导: 1、联系学习课文内容,理解本文意思。 2、要学会集思广益。 参考答案: 1、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2、(1)树(2)蝉(3)螳螂(4)黄雀 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坐山观虎斗 开发区实验小学 张爱萍 课外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在巴黎旅游的外国人,在车站附近遇到一个街头卖艺者,其琴声悠扬,令人感伤,吸引不少行人。拉完一曲,周围的人纷纷向钱罐里丢钱,有的面额还不小。转眼工夫,钱已装满了罐子。但卖艺者的脸上并没有一丝欣喜的表情。 “已赚到不少钱了,他为什么还不快乐?”旅游者望着卖艺人那依旧忧郁的面孔,疑惑地问。 “也许他需要掌声吧。”他的朋友谈谈地说了一句。 旅游者的心被触动了,她缓缓抬起手来,为之鼓掌。果然,卖艺人那张黯淡消瘦的脸慢慢绽开了,眼睛里还溢出了感激的泪水。 不错,卖艺者心底最终期待的是掌声! 钱只不过是别人因可怜他而给予的一种恩赐,而掌声则是他对人生经历的赞许和鼓励,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无私认可。 人生旅途往往险峻崎岖,不满辛辣,不幸与灾难随时都可能降临你的头上,人为了生活,不得不与之斗争。在斗争的过程中,难免会坠入危难的境地。此时,最好的帮助就是给予一点掌声,为之喝彩,因为这能给人以生之动力和生之信心。 这掌声能帮助一个水手在黑暗 □广袤的海洋中找到希望之灯 □这掌声能使一个求知者在断壁悬崖边找到通幽之捷径 □这掌声能使一个绝望者的 □冰心□解冻 □重整生活之旗鼓 □ 这掌声使人感到自己受到了关注,得到了赞许。他们因为有了掌声而倍感欣慰,他们也因为有了掌声而信心百倍。 很多时候,你的举手之劳或许正是别人的真正需要,不要吝啬你的掌声,慷慨赋予吧,它会给别人带来快乐。或许是一切。 1.给文章加个题目。 2.在□中点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崎岖—— 无私—— 给予—— 4.“其琴声悠扬,令人感伤,吸引不少行人。”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想看,对那个卖艺人来说,掌声代表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生活中,我们要多给别人一点掌声,那也许是对人们最好的帮助。你给过别人掌声吗?你也经常得到别人的掌声吧?结合实际,写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掌声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导: 做阅读短文首先要用心通读文章,然后读懂每一题题目的要求,认真思考后再答题。给文章起题目,必须要抓住文章的中心,出现字眼最多的“掌声”;加标点,要弄清“黑暗”和“广袤”之间的并列关系以及几个句子是运用排比手法的并列关系;写反义词必须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再想想与之相反的一面;回答问题必须读懂短文,细细揣摩有关语句,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定夺。 参考答案: 1.题目参考:给别人一点掌声、掌声等。 2.所点符号依次是 、 ; ; “” , 。 3.平坦 自私 索取 4.赞美卖艺者的弹奏技艺高超。 5.对卖艺者来说,掌声是对他弹奏技艺的赞许和鼓励认可,是无私的认可,是让他觉得自己是凭本领生活着,而不是靠别人的施舍活着,找到了生活下去的信心。 6.略

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阅读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4]崔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J].天津教育,2007(11).

[5]毛爱华,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4(09).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课题提出的背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与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关系是一个语文教学的老话题,早有定论。阅读多、阅读广泛促进学生口头、笔头表达能力的发展,而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也必须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第二学段中指出:“……初步学会默读……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中指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少数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 时代在发展,电视、录像、广播、网络等媒体对学生深深吸引,造成学生对文本的不喜欢。因而学生厌读课外书的现象普遍存在。 学校老师比较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但对课外阅读并不重视,甚至不问不管。即使向学生发出课外阅读的号召,也不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 当前,对课外阅读指导与培养学生口头、笔头表达能力的相关研究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教师无从下手,也就畏而避之。 农村文化环境较落后、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学生接受各种教育的途径少、家长适时引导教育孩子的意识较差。因此,与城市学生相比,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较差。 二、课题研究目标 (一)我们知道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即增加语言文字摄入量,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通过哪些有效途径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哪些阅读材料或内容?采取哪些阅读方式以及给学生多少阅读量,有利于培养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而在读与写之间,如何借助读提高写的能力?这里有许许多认识上和实际操作上的模糊之处。同时,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内容、方法在各年级段上如何侧重?特别是高年级段写作能力的培养如何实施,课外阅读与语文课教学如何相兼容?如何结合?如何与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结合?寻找有效的途径,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 (二)具体目标 第一阶段(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要求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在两年内突破认识1173个常用字的界限,达到能认识2000个左右的常用字,大幅度增加识字量,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每学年背诵30篇以上优秀诗文。阅读浅显的儿童读物,能大致了解内容。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 第二阶段(中年级):以阅读教学为重点,辅以作文教学。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年阅读量达到300篇左右)来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包括理解水平、记忆水平与阅读速度),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每学年背诵30篇左右优秀诗文。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 第三阶段(高年级):以作文教学为重点,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其他文章,稍作准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每学年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习惯。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能写出有中心、有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做到在40分钟内写出400字左右的文章,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三、实验对象、实验方法和理论依据 (一)实验对象的确定 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所有的学生都是我们的实验对象。但是,考虑到师资、时间与精力以及操作方便等问题,我们决定分阶段定班级进行实验。实验班级是随机抽样确定的,在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各确定一个实验班,即一(1)班、三(1)班、五(1)班。实验班与对照班级情况基本一致。 (二)实验方法 研究方法以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为主,并与教育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相结合,通过制定研究计划、实践、反思、分析、不断调整,使课题研究稳步实施。同时,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了解各阶段的初步成果,并通过文献了解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以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 (三)理论依据 我们提出实验课题的理论假设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分阶段(低年级段、中年级段、高年级段)突破阅读关。这个实验构想的理论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突破了一定的界限,就会出现质变。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学生认识一个个汉字,达到一定的量,就能阅读;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就能作文。正如古人所云:“能读千赋,则能为文。”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许多矛盾,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主要矛盾。低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矛盾是识字。如果在这个阶段集中解决了识字问题,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则是阅读。当阅读突破一定数量,学生具备阅读的能力以后,作文就成了主要矛盾,所以高年级以作文训练为重点。 2、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涨落导致有序。涨落是指系统某个变量和行为对平均值发生的偏离,它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道。系统处于不同状态时,涨落起着迥然不同的作用。当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涨落是一种干扰,它引起了系统运动轨道的混乱,导致了无序。此时,系统具有抗干扰的能力,它迫使涨落逐步衰减,使系统又回到原来的状态和轨道。如果系统处于不稳定的临界状态,涨落不仅不衰减,反而放大成为“巨涨落”,使系统从不稳定状态跃迁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耗散结构理论还认为:远离平衡(即非平衡)的开放系统,才能不断地获取和消散外界的能力和分子,才能维持系统的生存,并形成富有生命力的、稳定化的、高度有序的结构——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是: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要成为宏观有序的耗散结构,必须要形成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巨涨落。在涨落的过程中,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的训练要远离平衡态,使各个子系统之间产生相干效应。识字教学高潮阶段,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要为识字服务;阅读教学高潮阶段,识字教学、作文教学要为阅读服务;作文教学高潮阶段,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要为作文服务。此外小学语文教学要做到课内带课外,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3、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博览课外书籍,就得先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兴趣之火。有了饱满的读书兴趣,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身其中。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参与的原动力,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教师必须创造某种条件或利用他们已有的其它行为动机和需要的迁移,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所必需的东西。例如,利用晨会课,借用讲故事或内容简介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一本好书。在给孩子们讲故事讲到最紧张的时候,突然刹车。学生总催促教师讲下去,这时可把书借给他们看,学生一拿到书就会如饥似渴地去读,教师可趁势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其它作品。这样一来,课外阅读也就成为同学们的一件乐事,一种享受。教师要善于唤起和利用学生读书兴趣,促使他们兴味盎然地去阅读、体会,积累语言信息,使语言仓库里有丰厚的积蓄,需用时,才能游刃有余,写起文章来,才能妙笔生花。 实验教师利用各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得学生对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就能变“要我阅读” 为“我要阅读”。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蓄了足够的内存,还怕大量而快速的输出吗? 四、课

小学生课外阅读研究论文

课题提出的背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与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关系是一个语文教学的老话题,早有定论。阅读多、阅读广泛促进学生口头、笔头表达能力的发展,而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也必须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语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第二学段中指出:“……初步学会默读……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中指出:“……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少数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 时代在发展,电视、录像、广播、网络等媒体对学生深深吸引,造成学生对文本的不喜欢。因而学生厌读课外书的现象普遍存在。 学校老师比较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但对课外阅读并不重视,甚至不问不管。即使向学生发出课外阅读的号召,也不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 当前,对课外阅读指导与培养学生口头、笔头表达能力的相关研究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教师无从下手,也就畏而避之。 农村文化环境较落后、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学生接受各种教育的途径少、家长适时引导教育孩子的意识较差。因此,与城市学生相比,口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较差。 二、课题研究目标 (一)我们知道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即增加语言文字摄入量,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通过哪些有效途径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哪些阅读材料或内容?采取哪些阅读方式以及给学生多少阅读量,有利于培养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而在读与写之间,如何借助读提高写的能力?这里有许许多认识上和实际操作上的模糊之处。同时,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内容、方法在各年级段上如何侧重?特别是高年级段写作能力的培养如何实施,课外阅读与语文课教学如何相兼容?如何结合?如何与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结合?寻找有效的途径,这是本课题要研究的。 (二)具体目标 第一阶段(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要求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在两年内突破认识1173个常用字的界限,达到能认识2000个左右的常用字,大幅度增加识字量,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每学年背诵30篇以上优秀诗文。阅读浅显的儿童读物,能大致了解内容。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 第二阶段(中年级):以阅读教学为重点,辅以作文教学。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年阅读量达到300篇左右)来有效地提高阅读质量(包括理解水平、记忆水平与阅读速度),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每学年背诵30篇左右优秀诗文。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 第三阶段(高年级):以作文教学为重点,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其他文章,稍作准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每学年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习惯。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能写出有中心、有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记叙文和常用应用文,做到在40分钟内写出400字左右的文章,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三、实验对象、实验方法和理论依据 (一)实验对象的确定 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所有的学生都是我们的实验对象。但是,考虑到师资、时间与精力以及操作方便等问题,我们决定分阶段定班级进行实验。实验班级是随机抽样确定的,在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各确定一个实验班,即一(1)班、三(1)班、五(1)班。实验班与对照班级情况基本一致。 (二)实验方法 研究方法以经验总结法、教育实验法为主,并与教育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相结合,通过制定研究计划、实践、反思、分析、不断调整,使课题研究稳步实施。同时,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了解各阶段的初步成果,并通过文献了解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以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 (三)理论依据 我们提出实验课题的理论假设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分阶段(低年级段、中年级段、高年级段)突破阅读关。这个实验构想的理论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突破了一定的界限,就会出现质变。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学生认识一个个汉字,达到一定的量,就能阅读;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就能作文。正如古人所云:“能读千赋,则能为文。”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着许多矛盾,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主要矛盾。低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矛盾是识字。如果在这个阶段集中解决了识字问题,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则是阅读。当阅读突破一定数量,学生具备阅读的能力以后,作文就成了主要矛盾,所以高年级以作文训练为重点。 2、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涨落导致有序。涨落是指系统某个变量和行为对平均值发生的偏离,它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道。系统处于不同状态时,涨落起着迥然不同的作用。当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涨落是一种干扰,它引起了系统运动轨道的混乱,导致了无序。此时,系统具有抗干扰的能力,它迫使涨落逐步衰减,使系统又回到原来的状态和轨道。如果系统处于不稳定的临界状态,涨落不仅不衰减,反而放大成为“巨涨落”,使系统从不稳定状态跃迁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耗散结构理论还认为:远离平衡(即非平衡)的开放系统,才能不断地获取和消散外界的能力和分子,才能维持系统的生存,并形成富有生命力的、稳定化的、高度有序的结构——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是: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要成为宏观有序的耗散结构,必须要形成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巨涨落。在涨落的过程中,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的训练要远离平衡态,使各个子系统之间产生相干效应。识字教学高潮阶段,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要为识字服务;阅读教学高潮阶段,识字教学、作文教学要为阅读服务;作文教学高潮阶段,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要为作文服务。此外小学语文教学要做到课内带课外,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3、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博览课外书籍,就得先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兴趣之火。有了饱满的读书兴趣,学生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身其中。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参与的原动力,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教师必须创造某种条件或利用他们已有的其它行为动机和需要的迁移,使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所必需的东西。例如,利用晨会课,借用讲故事或内容简介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一本好书。在给孩子们讲故事讲到最紧张的时候,突然刹车。学生总催促教师讲下去,这时可把书借给他们看,学生一拿到书就会如饥似渴地去读,教师可趁势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其它作品。这样一来,课外阅读也就成为同学们的一件乐事,一种享受。教师要善于唤起和利用学生读书兴趣,促使他们兴味盎然地去阅读、体会,积累语言信息,使语言仓库里有丰厚的积蓄,需用时,才能游刃有余,写起文章来,才能妙笔生花。 实验教师利用各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得学生对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就能变“要我阅读” 为“我要阅读”。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蓄了足够的内存,还怕大量而快速的输出吗? 四、课

一、创造适合学生读书的空间,营造良好氛围。 每天抽出一节课谈课外阅读体会,讲精彩的故事以及精彩的语段,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这样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让同学们交换阅读,把自己喜欢的书(当然得经过老师审阅)和其他同学换,比赛谁读的书多,记住的好词多。使读书成为同学们不可缺少的课外生活。在班里办一个图书角,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书拿来和同学分享,使每一个同学都以读书多而自豪。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一)、通过讲解培养兴趣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不懂得课外书的趣味。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著,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帮助学生分析书中深奥的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二)、亲身带领读书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三)、“赏识激激发兴趣。”     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一)、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我们应当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多种思维,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以下介绍三种: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慨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4、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加语言沉淀,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入手,主动养成七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认真细致的阅读习惯认真的阅读习惯首先表现在阅读的时候能够专心致志,把注意力全部放在阅读的对象上。简而言之,就是要用心读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抵制干扰的能力,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其次要在激发兴趣上下工夫,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认真阅读的习惯。二、列出清单的阅读习惯虽然读书多多益善,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加上近年来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目可谓浩如烟海。在大量书籍中,老师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和课标的要求,针对不同年段列出要阅读的书目清单,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为此,针对每年段的课标要求,我都会列出思想健康,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阅读清单,这样学生就不会毫无计划和目标地去阅读。三、晨起早读的阅读习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学生在早晨精力充沛、思想集中,充分利用早晨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大有益处。在晨读中,学生品味着文章的语言,感悟着语言文字的美,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快乐地理解文章、读懂文章,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技巧,而且又提高了学生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充分利用好晨读尤为重要,老师切忌在晨读时间内处理班务。在晨读时,老师或与学生一起读,或辅导朗读能力差的学生,或组织学生进行晨读比赛,或让学生跟着录音读,学生在快乐的晨读氛围中度过,他们会自不而然地喜欢上晨读,期待每天的晨读。四、定时定量的'阅读习惯除了每天的晨读外,老师还要每天布置学生在校外的读书时间和内容,要求学生要在大致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阅读内容。低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20分钟的阅读时间,中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30分钟以上的阅读时间,高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1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老师可根据当天教学的内容布置相关内容的阅读,如,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就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学习了《冬阳·童年·骆驼队》就读《城南旧事》一书,也可根据列出的清单布置作业。五、有的放矢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主要靠老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在教学新课时,第一次读是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第二次读要求理解一些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第三次读则是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次读就是理解课文主旨。以上"四步曲"就是在阅读时做到了有的放矢。教师在让学生反复读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归纳方法,如如何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将理解的词语说出一句话,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并鼓励学生把读书"四步曲"及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中,日积月累就能形成有目的的读书习惯。六、写读书卡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感悟,总会有触动心灵的地方,如果把这些点滴体会用读书卡的方式记录下来,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能力,真可谓"一箭双雕。"读书卡中可设置书名、作者、增识的字、好词好句、主要内容、我的感悟等。学生记录那些美好情愫的文字,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那些精彩的描写、精辟的议论、优美的抒情、名人名言、凡人妙语,可以帮助孩子们分清真善美、假恶丑。七、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就是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画、一边品味,用一些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重要的字、词、句,划出层次,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读透文章,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真正有自己的见解,达到既忘我又有我的境界。圈点勾画可要求低年段的学生,作批注则是要求中高年段的学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是极好的。"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勤于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才会因为会阅读而更加地爱语文!参考文献:张培秀。浅谈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中国校外教育,2012(01)。浅谈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初中生文学阅读习惯培养策略研究浅谈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 索引序列
  • 论文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开题报告
  • 小学生课外阅读论文
  • 小学生课外阅读论文文献
  • 小学课外主题阅读论文
  • 小学生课外阅读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