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语文关于红楼梦的论文题目

语文关于红楼梦的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语文关于红楼梦的论文题目

论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及形成原因从《红楼梦》中了解封建社会人的等级制度贾宝玉人格分析高颚续《红楼梦》部分与蓸雪芹部分文学艺术性的差距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爱与对其她女性的爱有差别吗?欣赏《红楼梦》中曹公的人物刻画艺术

红楼巨著,实在不易找到题旨新颖角度。既为毕业论文,当严肃对待。建议楼主以时间为轴先做一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或90年代以来或新世纪以来红楼研究的综述。通过综述发现近年来红楼研究稍为薄弱的环节,然后再确定自己的论文方向。另,也可以请教导师。一般情况下,导师会给你十分中肯的建议。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1] 。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八十回后部分未完成且原稿佚失。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程伟元邀请高鹗协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2] ,定名《红楼梦》。亦有版本作《金玉缘》。《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红楼梦》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3] 《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1] ,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尤其“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更是激起了后世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各种猜测附会之说愈出愈奇。

传达一些给别人。译者的方法可能有所不同,成就也有高低,但所有译者都感到一种很大的冲动;因为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同行的意识就不容许我对不同译本说长道短了。"比较是可厌的"这个说法对于好的批评来说,可能并不一定是良方,不过我认为,对于各位翻译者而言,却有几分道理。也并非每个人都为这部小说的魅力所感染。我记得在1949年初,赵树理在老北大民主广场上召开的露天会议上曾说:"对于像贾宝玉之类的纨绔子弟的滑稽表演,对于唐明皇和他的小老婆的爱情生活,我们再也没有兴趣了。"(说这番话的时候,还没有认为《红楼梦》显示了"资本主义萌芽"而伟大的红学家俞平伯则因为没有看到这一点而受到迫害。)不过,为《红楼梦》的魅力而倾倒者,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各国都能找得到。伟大的汉学家瑞士裔法国人包罗·德米艾维尔有一次对我说,他记得在河内读书时,一次躺在床上读《红楼梦》,被小说所吸引,竟然没有感觉到他养的小猴子在蚊帐顶上朝下撒尿,直撒在他的身上。德米艾维尔自学了俄语,为的是能阅读原文本的《战争与和平》,然而他认为小说《红楼梦》更伟大--毫无疑问,较之普鲁斯特史诗般描述的"巴黎社会的颓废势利小人的世界"更加伟大。我译毕《红楼梦》已经多年,恐怕难以就翻译这本书的经验发表任何有益的意见了--只能说我记忆中的翻译《红楼梦》的那段时间是我一生中非常愉快的一段时光。我的工作进度很慢,但我庆幸能够从容不迫地工作,我在翻译过程中所享有的自由有人可能以为是不负责任,而我却因此而深受鼓舞。我的译本中免不了有错误,有的还很严重,到时候很可能这个译本会被替代,以至于被遗忘,而我确信,译本可能具有的优点则要部分地归于写作时所赋予它的精神--这一点我既无力分析,也难以解释。我最喜欢的英文译本--17世纪苏格兰托玛斯·厄克特爵士翻译的拉伯雷的《巨人传》--我确信,是受到同样的愉悦和自由的激励而译成的。我并不指望攀比前人的成就--而我毕竟也没有像厄克特那样拘泥于原文。不妨再想一想还有两位伟大的翻译家莫不如此:一位是《亚瑟王之死》的译者托玛斯·马洛里爵士,还有一位就是我们当代的杨宪益先生。恐怕这封信有点儿信马由缰了。2002年9月17日写于牛津 译家闵屠德先生帕来信(译文)亲爱的刘教授:在南开大学召开《红楼梦》这部杰出小说的翻译研讨会前夕,您及时告知我,我深表谢意。我对于南开记忆犹新。1980年至1982年我在天津期间,曾几度参观南开校园。至于《红楼梦》,则属于那种能改变读者人生的名著之一。我从不因当初读起这部小说而后悔。我能够成为戴维·霍克斯的学徒,并帮助他完成这部译作,是我此生的一大幸事。后四十回译本若有什么小小的功绩的话,完全仰仗我当学徒期间霍克斯为我树立的光辉典范。一想到你们将要举行的研讨会,没有哪一位翻译者不心有余悸的!任何翻译都必然存在错误和缺点。学生、学者、批评家当然有义务把它们指出来。不过我可以肯定一点:无论是霍克斯还是我本人在着手这件工作时,并非把它作为学术活动,而是出于对原作本身的热爱之情。这便是使我们工作下去的动力。关于误译,翻译过另一部名著(迪福的《鲁宾逊漂流记》)的一位意大利翻译家曾有言在先,请允许我引录他的一句话:"望善待我的错误,愉快地度日吧!但愿你们能从阅读这部小说的原作和译作中获得乐趣和快乐!但愿你们能从阅读中获得"无害的乐趣,而对于那些仍然需要醒悟的人,也有某种警示作用。 请接受我良好的祝愿!约翰·闵福德 2002年10月4日特邀报告冯其庸 《红楼梦》硇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在全国《红楼梦》翻译研讨会上的报告求。作者简介:《红楼梦》这个问题确实是非常复杂的,要说冯其庸,翻译,我想也会更困难。我不懂翻译,但是,就算是著名红学家,我们把《红楼梦》的原文要弄明白都不容易,那么中国《红楼梦》要把它翻译成外文,这个困难就更大了。我现在只学会名誉会能把我长期以来研究《红楼梦》的一些想法、一些长,《红楼梦》学理解给大家报告一下,看看有没有用处。也许有讲刊主编得不准确的地方,请大家多指教。在我要来讲《红楼梦》之前,我的两本书都同时出版了。一本是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的《论红楼梦思想》,还有一本是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的《红楼梦概论》,这是我和李广柏同志一起合作的,概论部分是李广柏同志起的草,我做的修改。其余部分,关于曹雪芹的祖籍、家世等,再有两篇《红楼梦》的文章都是我写的。我刚好这次都带来了。这两本书是刚刚出来的样书,讲完之后呢,我就赠送给大会,作为我的一点心意。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呢,因为我讲的后面有很多引文,都在这个书里头。我只能讲一个大概,具体的资料书里面都有,而且都注明了出处。每一段引文从哪里引来的,都有交代,所以大家可以再查原书。《红楼梦》研究确实有很大的困难。这种困难从我刚开始研究到现在体会不一样。刚开始研究时知道有困难,但没想到困难有多大,直到最近这几年才觉悟出来难处确实太大。为什么有这个难处呢?就是因为曹雪芹在当时的社会、当时的时代,不敢把话直率地都讲出来,拐弯抹角地来讲,话的表面的意思和话的实际意思刚好相反。有的意思虽不是相反,但是要引导你自己去想这个问题。在当时他是不得不如此,因为文字狱那么严重,就他亲身经历的就有很多次,而且其中有的就是因为写书,所以他不能不避开这一点。那么,这就造成我们今天理解上的困难。如果我们找不到这条门径,会永远进不去。所以在我国《红楼梦》的研究中瞎猜想的不少,现在瞎猜想的也不少,而且还觉得那样才对,其实完全不是那样的。比如说雍正皇帝是被曹雪芹和他的情妇谋杀而死的,这纯粹是无稽之谈。所以我觉得对《红楼梦》确实有必要认真做一次学术性、考证性、研究性的工作,把它一字一句的内涵都有证有据地弄确切。做学问最讲究证据。没有证据,创作可以,比如你写小说,不要你把证据拿出来。但是你写研究文章,没有证据,就很难了。今天主要讲怎样进入《红楼梦》,应该知道哪些问题。我想先简要地讲一下《红楼梦》所处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外部世界和这个时代的内部世界是怎么个状况。从五十年代开始,我国一直有一个很大的争论,就是《红楼梦》一书反映的民主思想属于什么性质。有一些朋友认为是封建的民主思想,这个民主思想不违反封建的一切,都是封建社会许可下的思想。另外一种见解认为这不是封建的民主思想,是属于反映资本主义萌芽这种经济现象的一种民主思想,是新的民主思想,也是属于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一种民主思想。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准确的解决。当年何其芳同志主张第一种看法,认为是封建的民主思想。何其芳是我们的前辈,和我的交情也很好,我也不能马上看出来他这个意见准不准确,但我在感觉上已经不太赞成他的思想了。到七十年代我写过两篇文章,就明确地提出来《红楼梦》不是封建的民主思想,《红楼梦》的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资本主义范畴的民主思想。这是1975年以后写的两篇文章。到了1983年我写了《千古文章末尽才》,那个时候我觉得我的认识更加有一定把握了。文章写得也比较长,有三万多字,论证也比较多。这以后,红学界都比较赞成我的主张。在这本书里,我又增加了不少资料,论证了《红楼梦》这本书的思想不仅仅是新的一种民主思想,而且它跟当时学术界的思想斗争、哲学斗争是密切相关的,是跟当时哲学界许多人物一系列的反正统思潮、言论、思想一致的。这是我这几年来新做的工作。我为什么这样讲呢?我论证的理由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让我们看一看《红楼梦》的外部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红楼梦》的时代就是曹雪芹的时代。曹雪芹的生卒年一直有争论,究竟生于哪一年,死于哪一年,学术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但是大概的时间是可以确定的,按照我个人的意见,应该是生于康熙五十四年,也就是1715年,十八世纪初。康熙五十四年这个判断不是有证据的,任何结论都必须有证据,才能让人相信,这个没有证据,所以我要说清楚。但是没有证据是怎么得出来的呢?是从曹雪芹死的年代往上推出来的。这样也是一种证据,一种方法,可是比直接的证据还是隔了一层。曹雪芹的死的年份也有分歧,一种意见认为是死于乾隆二十七年除夕,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死于乾隆二十八年除夕。乾隆二十七年的这个说法有证据,因为甲戌本脂砚斋有个批,"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这就是说壬午年的除夕,曹雪芹哭干了自己的眼泪,去世了。另外一个抄本也有一个同样的批,这两个都是乾隆年间的抄本。两个句子完全一样,可见没有抄错。再有1992年在通县张家湾发现一块石头,上面有"曹公讳霈墓",埋的地方叫曹家大坟。那么看起来大家长期要找寻的曹家的祖坟可能就在这个地方,因为曹家大坟这个地方老早传下来都称这个名字。而曹家在通县张家湾有它的祖业,这都是有确凿的证据的。曹频写给康熙的奏折上面写得清清楚楚。曹寅死了以后,曹频继任。康熙非常关心他们,就说,你究竟还剩多少产业(因为曹寅去世以后,他家业慢慢地萧条了),把你的情况告诉我,让我知道一酪? 下。曹频当时年纪还很小(当然也不是小孩了,至少也有十八九岁了),就写了个报告,报告里讲到张家湾有典地六百亩、当铺一所等。他在张家湾有六百亩地,那么估计他的祖坟就在这附近。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是"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比较可信一点。癸未那个说法呢是因为到癸未年,曹雪芹的朋友在清明节以前,写过几首诗,邀请曹雪芹清明节到他家去喝酒,那是癸未年的春天,所以是癸未年人家邀请他去喝酒,那他壬午年就没有去世。但是这个问题就有分析,为什么呢?那个时候,曹雪芹住在西郊的一个荒僻的山村里,他在除夕去世了,到了第二年的三月,他的朋友写封信叫他来喝酒,那完全可能是他去世的消息还没有传到城里来,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何况自癸未年叫他喝酒的那首诗以后,再也没有人写诗给曹雪芹了,这一点也是个没有证据的证据了。没有人再跟他联系了,那可能就是后来知道他已经不在了。至于癸未年就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朋友寄给曹雪芹的第二首诗了。而反过来,证明壬午除夕的记载己经有了两个。另外还有一个,墓碑上面曹雪芹的名字,曹落旁边,有壬午这两个字。那么就有三个证据,我认为是比较可信。所以从乾隆二十七年往上推,怎么个推法呢?刚好曹雪芹有个朋友叫作张宜泉的写了一首悼念他去世的诗,里面有:年未五旬而卒。在那个诗题下面有一句话,叫"年纪没有到五十岁就去世了"。但另外一个朋友也写过一首悼念的诗,诗的句子是"四十年华付杳冥",按照这个句子,有人说他只活了四十岁。四十岁和年未五旬差距很大,十年。但是大家分析的结果是张宜泉的"年未五旬"不是诗,是白话,所以他用不着凑,那么就是没有五旬也靠近五十岁。而大家觉得"四十年华付杳冥"那个句子是诗句,它必须要按平仄,要按整数,那么没到五十岁嘛,就来个四十年华。最近有个朋友有一个新的想法,他说雍正十三年,加上乾隆二十七年,刚好是四十年。但是不管怎么样,我觉得壬午除夕的说法,根据比较充实一点。上推年未五旬,就算他四十八岁吧,那么刚好是康熙五十四年,也可能是康熙五十五年,这只是 一个大概的意思。不管怎么说,康熙五十四年到乾隆二十七年这个大概的时间是没有问题的。《红楼梦》的时代应该就是曹雪芹的时代,这个时代也就是十八世纪初。在西方,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是轰轰烈烈了。1760年是瓦特发明蒸气机的年份,英国采取瓦特发明的蒸气机,进入大工业的生产时代。1760年是中国的乾隆二十五年,当时曹雪芹46岁,我们现在都重视的曹雪芹的那个叫庚辰本的抄本,就是乾隆二十五年的本子,最早的本子是乾隆十九年的,叫甲戌本。也就是说,到曹雪芹写完《红楼梦》的时候,正是英国的工业革命轰轰烈烈的时代,还有十四、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等等这些西方一系列的思想文化的革命。那么,西方已经进入到工业时代了,中国还是在封建王朝的时代,这两者如此隔绝和曹雪芹有什么关系呢?我想有一点应该引起注意,从明代后期,传教士来中国的不少。中国当时虽然是封建社会,是个封建专制的黑暗王国,但是跟西方还是有沟通的,其中最多的就是传教士。最有名的一个传教士叫利玛窦,就是明朝万历初年来到中国的,万历三十年到的北京。其中有一点值得讲一讲,就是他在北京编了一本世界地图,当时北京叫《坤舆万国图》。在北京印世界地图了,中国当然也包括在这个世界的范围内。如果在北京印世界地图而不把中国包括在内,那是不可思议的事。这证明中国已经列入到全世界的范围,也证明西方不断有传教士到中国来,而且把西方的科技知识、医学知识、生理知识不断地传到中国来。比如中国人原来的习惯,认为思考问题是心,所以常说凭良心。其实,心不管思维。那么是什么时候知道心不管思维,是由脑子来管思维呢?是康熙年间传教士带来的。这在我们清代学者的著作里面有明确的记载。这说明西方和中国,虽然一个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了,一个还是黑暗的封建王国,但是两者还是有沟通的。其中主要的沟通人就是传教士,他们带来的科学知识在中国还是起了相当的作用。传教士来中国并不是到明代就终止了,康熙到乾隆年间,传教士还不断地来。举一个例子,康熙年间,中国国力还是很强的。一次罗马教皇命令一个到中国来的传教士回去,康熙皇帝热情挽留,给罗马教皇去信,说你们的某某人在我们这里住得很好,我们友好相处,希望他不要回去,还继续留在中国。罗马教皇不同意,又来信说一定要他回去。康熙就马上给他一个回信,说,"行,你一定要他回去,我马上把他的脑袋给你送回去。罗马教皇就吓得不敢再说话,也不要他回去了。这件事情一方面显示了康熙确实还是非常能干的。他和俄国人打仗也是一样,他的主旨就是,为了边疆问题,军队先打,一定要打得他们打不了了,没有办法了,再开谈判。这样,我们打了大胜仗,然后坐下来谈。所以康熙时候,国力还是很强盛的。那个时候,康熙身边也有很多传教士,把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不断地传过来。所以,不要把清代早期的社会看成是一个黑暗的、完全封闭的国,跟外国没有任何联系,其实已经有比较多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内部也会有许多现代人觉得不可理解的思潮起来。回过来要讲讲中国的内部世界,也就是曹雪芹时代中国的内部世界。到了曹雪芹的时代,清兵入关以后已经一百多年了。经过长期的政治调整,已经从明代末年的大乱,"扬卅十日","嘉定三屠"这种屠杀政策经过调整以后恢复过来。到了康熙末年,乾隆初期、中期,国力已经相当强盛。这方面的主要证明一个是人口成倍的增加。康熙五十年颁布命令:征收人丁税,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字为固定标准,以后增加的人口永不加赋。这道政策实际上是鼓励大家多生育,所以人口就猛增。到了乾隆时候,人口已经增到两亿多了。再一个是耕地的增加。到了康熙末年、乾隆中期,耕地面积成倍地增加,这证明了税收的增加,也证明了当时国库的充盈。为什么康熙到乾隆,有这么大力量不断地南巡,打那么多大仗?当时国家没有力量,不可能有这种举动。所以,到了乾隆时期,国家的经济财政繁荣起来了,发展起来了,人口孳生了,商业繁荣了,大城市增加了。当时南京、杭州、北京、天津、武汉、广州,还有很多城市,都是著名的全国性的商业大城市。而且从明代后期,已经有对外的口岸。清代初年,海关关闭了一段时间,到了台湾收复以后,海禁就开了。曹雪芹的舅祖李煦就曾做过广东巡抚,管过海关。《红楼梦》里面涉及到西洋国,这就是一个原因。所以由于这个原因,清代到了康熙乾隆时期,经济恢复了。因此,从明代后期所发生的资本主义萌芽这种经济形态,也不断往前发展。到了康熙时候,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时代,南京的纺织业的发展很快。曾经有一个文件,是请求曹寅向朝廷申请开放纺织业方面的限制,也就是不要限制织布机的数量,曹寅答应了,奏明了朝廷,于是就开放了限制。南京的纺织业开放以后,织布机的数量成倍成倍地增加,这都有历史记载,我也都引用在我的书里了。这也进一步地证明了工商业的飞跃发展。当时有一部分贫困的农民出卖劳动力,在南京有指定的几个劳力市场,劳力每天早上到那里去等,谁要劳力,也就到那里去雇工。这里面有的是短工,有的就长期雇下去了,这都有记载。这一点也说明尽管中国比西方晚了很多时间,但是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的社会有一种新的经济因素也已经在蓬勃发展了。资本主义已经从萌芽开始发展了,这是必须注意的时代动向。可是,整个社会还是封建统治,尤其是思想统治。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都提倡程朱理学。程朱理学的统治是非常严厉的。举一个例子,雍正七年,有位大臣叫谢济世写了两本书,一本是《大学注》,一本是《中庸疏》。当时康熙有一段话说,从朱熹以来五百年,他所讲的话,没有一个字可以改动的。那就是康熙的钦定。所以凡是读四书五经这种书,都必须要以朱熹的注释为准。谢济世知道不知道康熙的话呢,还是什么原因,他偏偏要注释大学中庸,而且明确声明:我的注释完全不用朱熹的一套,我有我自己的看法。这一下就违反了钦定,就是犯了大逆不道的罪,谢济世于是被杀头。文字狱从康熙二年庄廷罐的文字狱以后,层出不穷,举不胜举。上面举的例子是雍正七年,那时曹家已是抄家以后了(雍正六年抄的家)。当时曹雪芹大概十五六岁,他对此当然是记忆犹新(他那时还没有写《红楼梦》,是乾隆十九年写成的《红楼梦》,"十年辛苦不寻常",所以大约是乾隆十年,或乾隆九年开始写书,那时距雍正还有一段时间),这是前车之鉴。到了乾隆二十年,又有一个文字狱,一个叫胡中藻的人写了一句诗:"一把心肠论浊清",被人告发了。在"清"字前面加个"浊",不就是把大清说成是污浊的吗?那时对于少数民族,汉人常说他们污浊,不干净,当时就是这么骂少数民族。在今天来说,这当然不符合我们的政策,都是兄弟民族,是一样的。可是那时的民族隔阂很大,这样,当有人告发在"清"字前面加个"浊"字明明是对满洲民族的诬蔑,因此就论斩。那个时候的文字狱,不是我们现在所想的惩罚一下那么简单,而是全家满门抄斩。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一个是严厉的程朱理学的统治,一个是不断的文字狱的发生,曹雪芹在这个时候要写《红楼梦》,这些都是他的障碍,都是他必须要思考的

红楼梦关于论文题目

家亡人散各奔腾------就教育方式谈贾府的衰败

提供一些《红楼梦》的论文题目,供参考。 试论《红楼梦》的女性人才观 《红楼梦》里的灯谜与民间谜语 论《红楼梦》的女性主义价值诉求 浅析《红楼梦》中的几桩糊涂官司 《红楼梦》钗黛形象的文化解读 浅谈《红楼梦》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试谈《红楼梦》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红楼梦》的女性观及对现代人的启示 从《红楼梦》中的诗词翻译看归化与异化之争 从人物品格看《红楼梦》对人情小说传统的超越 论《红楼梦》的矛盾冲突 论《红楼梦》的艺术表现 《红楼梦》艺术成就拾零 新时期《红楼梦》语言研究述略 论《红楼梦》的诗美体式 论《红楼梦》所叙宦官的历史背景 《红楼梦》情节描写的穿插艺术及其审美价值 从人物性格的深刻性看《红楼梦》人物的美学意义 论《红楼梦》某些景物的特殊作用及语言魅力 试论《红楼梦》开端艺术的特色与意义 谈《红楼梦》中满族旧俗 再论《红楼梦》中的庙庵与僧道及其社会意义 贾宝玉正邪两赋人格对儒家人格的背离与超越 论贾宝玉典型性格的悲剧美 贾宝玉悲剧性格生成论 真假相映、虚实相衬的甄宝玉和贾宝玉 试论贾宝玉婚姻悲剧的必然性 论贾宝玉的双性化性格特征及其实质 贾宝玉:一个结构的解构因子 “情不情”、“情情”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 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贾宝玉和汉诺悲剧人生之比较 浅谈贾宝玉形象及其文化意蕴 贾宝玉感情状态透析 贾宝玉的人生道路初探 论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差异 宝黛爱情悲剧与林黛玉的情商 自恋情结的悲剧——林黛玉、妙玉的性格分析 草木有本心——林黛玉名士型文化人格解读 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一个封建礼教的回归者——林黛玉性格之我见 论曹雪芹的文人情结与林黛玉的性格、命运 略论林黛玉的生命意识及其叛逆 从林黛玉形象塑造看《红楼梦》人生价值取向 试论薛宝琴、晴雯、龄官和香菱是林黛玉的四个形象副本 论林黛玉个性的塑造 从《红楼梦》的二重世界看林黛玉与眼泪之关系 就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谈人际关系 中西文化的误区——林黛玉和安娜?卡列尼娜悲剧情结 浅论林黛玉的诗人气质 片言谁识解秋心——林黛玉为人漫议 论林黛玉爱情至上观的悲剧必然性 论晏几道的痴情——兼谈林黛玉的痴情 潇湘馆环境描写与林黛玉性格刻划 试论林黛玉诗歌的追问意识 议林黛玉的感情生活 论林黛玉的存在体验 论林黛玉“真实”的人性品格 成也孤独,败也孤独——林黛玉形象的一个因素分析 林黛玉形象议 “春秋”法子促狭嘴——林黛玉语言特色之一 论林黛玉悲美风采和诗词的和谐统一 解读薛宝钗与林黛玉的共时空存在 封建“淑女”的理想化与世俗化——以燕梦卿、林黛玉、薛宝钗的悲剧命运为中心浅析《林黛玉进贾府》主要人物的出场描写 试论《红楼梦》林黛玉形象塑造 浅析林黛玉形象 林黛玉病态人格及其文化意蕴 林黛玉性格浅析 从王熙凤的出场看曹雪芹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论王熙凤与曹七巧的人生误区 王熙凤——一个被包裹住了的悲剧人物 王熙凤口才分析 论潘金莲与王熙凤 试论悲剧英雄王熙凤的悲剧意义 对王熙凤艺术美的思考 从协理宁国府看王熙凤的管理才能 “二令”及王熙凤悲剧之源 曹操与王熙凤——关于典型形态问题的一个侧面 论环境对潘金莲和王熙凤妒妇、市侩性格形成的影响 论贾母、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 惊人的相似——骊姬与王熙凤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 王熙凤才智简析 论 王熙凤性格的心理基质 刘姥 姥形象的社会文化底蕴 论《红楼梦》人物刘姥姥与贾母的审美同构关系 同在喜剧背景下演绎悲剧人生——桑丘和刘姥姥形象比较 刘姥姥与尤老娘形象论析 论刘姥姥形象的恒久魅力 刘姥姥三题——《红楼梦》人物论 析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特殊作用 论《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形象塑造 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 刘姥姥与桑丘形象的异中之同 刘姥姥形象的社会意义 刘姥姥对人物性格的映衬作用 王熙凤判词里的闷葫芦 试论王熙凤艺术形象 从触摸传播谈王熙凤的性格塑造 略谈《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语言个性化 责权利对等与王熙凤治丧 含笑的罂粟——尹雪艳和王熙凤形象之比较 解读王熙凤命运的密码——“一从二令三人木”探析 魇魔法的真谛——王熙凤和贾宝玉的“聪明”和“愚钝”破译 20世纪王熙凤研究综述 一夜北风紧——王熙凤结局之我见 浅析王熙凤的悲剧 错不在王熙凤 自尊与对抗评王熙凤的“辣” 解读《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人物形象 女正位乎内论贾母、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 试论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的背景 王熙凤的社会伦理意识 王熙凤巧言令色的性格特征论析 男权压迫下的封建妇女——王熙凤新论 论潘金莲与王熙凤悲剧人生三部曲 王熙凤与《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红楼梦》中王熙凤才智简析 论王熙凤性格的心理基质 浅析《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形象的塑造 对《红楼梦》中王熙凤管理方法的思考 浅谈王熙凤的美、才及命运悲剧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看林黛玉与薛宝钗 论林黛玉形象描写特点及艺术魅力 浅议林黛玉的感情生活 谈《林黛玉进贾府》的艺术真实美 林黛玉“忧患”意识的美学象征意义 论《红楼梦》中的薛蟠形象 母爱的异化———《红楼梦》中的四位典型母亲形象分析 晴雯和春梅——《红楼梦》与《金瓶梅》比较研究一例 着意塑造的模糊艺术形象《红楼梦》秦可卿种种 论《红楼梦》人物的绰号艺术 《红楼梦》人物刻划的“情理分寸” 从环境与人物的非典型因素深入研究《红楼梦》 但闻其声如见其人——浅论《红楼梦》人物语言特色 浅谈《红楼梦》与《金瓶梅》情节设置的相关性 人生之谜和超验之美——体悟《红楼梦》 《红楼梦》与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 《红楼梦》主要人物年龄考 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美 《红楼梦》宴会描写简论 论《红楼梦》悲剧中的喜剧描写 《红楼梦》贾探春自卑心理浅析 林黛玉和薛宝钗人物性格之比较 林黛玉性格的形成因素 论《林黛玉进贾府》的辞令艺术美 论林黛玉的双重性格在其诗词中的体现 浅议林黛玉的悲剧美的意蕴 原型意象与林黛玉的忧郁 至刚至柔至阴至阳——破译林黛玉的男性气质 简爱与林黛玉比较谈 林黛玉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林黛玉“悲剧根源”的现代阐释 异域别壤中的两朵孤独之花——林黛玉与简·爱的比较 独立与叛逆——简·爱与林黛玉之比较 论《红楼梦》的思想 曹雪芹的自然观和《红楼梦》的自然美 《红楼梦》梦境之原型解析 论关于《红楼梦》的散曲

红楼巨著,实在不易找到题旨新颖角度。既为毕业论文,当严肃对待。建议楼主以时间为轴先做一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或90年代以来或新世纪以来红楼研究的综述。通过综述发现近年来红楼研究稍为薄弱的环节,然后再确定自己的论文方向。另,也可以请教导师。一般情况下,导师会给你十分中肯的建议。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1] 。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八十回后部分未完成且原稿佚失。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程伟元邀请高鹗协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2] ,定名《红楼梦》。亦有版本作《金玉缘》。《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红楼梦》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3] 《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1] ,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尤其“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更是激起了后世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各种猜测附会之说愈出愈奇。

关于红楼梦的大学论文题目

提供一些《红楼梦》的论文题目,供参考。 试论《红楼梦》的女性人才观 《红楼梦》里的灯谜与民间谜语 论《红楼梦》的女性主义价值诉求 浅析《红楼梦》中的几桩糊涂官司 《红楼梦》钗黛形象的文化解读 浅谈《红楼梦》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试谈《红楼梦》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红楼梦》的女性观及对现代人的启示 从《红楼梦》中的诗词翻译看归化与异化之争 从人物品格看《红楼梦》对人情小说传统的超越 论《红楼梦》的矛盾冲突 论《红楼梦》的艺术表现 《红楼梦》艺术成就拾零 新时期《红楼梦》语言研究述略 论《红楼梦》的诗美体式 论《红楼梦》所叙宦官的历史背景 《红楼梦》情节描写的穿插艺术及其审美价值 从人物性格的深刻性看《红楼梦》人物的美学意义 论《红楼梦》某些景物的特殊作用及语言魅力 试论《红楼梦》开端艺术的特色与意义 谈《红楼梦》中满族旧俗 再论《红楼梦》中的庙庵与僧道及其社会意义 贾宝玉正邪两赋人格对儒家人格的背离与超越 论贾宝玉典型性格的悲剧美 贾宝玉悲剧性格生成论 真假相映、虚实相衬的甄宝玉和贾宝玉 试论贾宝玉婚姻悲剧的必然性 论贾宝玉的双性化性格特征及其实质 贾宝玉:一个结构的解构因子 “情不情”、“情情”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 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贾宝玉和汉诺悲剧人生之比较 浅谈贾宝玉形象及其文化意蕴 贾宝玉感情状态透析 贾宝玉的人生道路初探 论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差异 宝黛爱情悲剧与林黛玉的情商 自恋情结的悲剧——林黛玉、妙玉的性格分析 草木有本心——林黛玉名士型文化人格解读 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一个封建礼教的回归者——林黛玉性格之我见 论曹雪芹的文人情结与林黛玉的性格、命运 略论林黛玉的生命意识及其叛逆 从林黛玉形象塑造看《红楼梦》人生价值取向 试论薛宝琴、晴雯、龄官和香菱是林黛玉的四个形象副本 论林黛玉个性的塑造 从《红楼梦》的二重世界看林黛玉与眼泪之关系 就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谈人际关系 中西文化的误区——林黛玉和安娜?卡列尼娜悲剧情结 浅论林黛玉的诗人气质 片言谁识解秋心——林黛玉为人漫议 论林黛玉爱情至上观的悲剧必然性 论晏几道的痴情——兼谈林黛玉的痴情 潇湘馆环境描写与林黛玉性格刻划 试论林黛玉诗歌的追问意识 议林黛玉的感情生活 论林黛玉的存在体验 论林黛玉“真实”的人性品格 成也孤独,败也孤独——林黛玉形象的一个因素分析 林黛玉形象议 “春秋”法子促狭嘴——林黛玉语言特色之一 论林黛玉悲美风采和诗词的和谐统一 解读薛宝钗与林黛玉的共时空存在 封建“淑女”的理想化与世俗化——以燕梦卿、林黛玉、薛宝钗的悲剧命运为中心浅析《林黛玉进贾府》主要人物的出场描写 试论《红楼梦》林黛玉形象塑造 浅析林黛玉形象 林黛玉病态人格及其文化意蕴 林黛玉性格浅析 从王熙凤的出场看曹雪芹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论王熙凤与曹七巧的人生误区 王熙凤——一个被包裹住了的悲剧人物 王熙凤口才分析 论潘金莲与王熙凤 试论悲剧英雄王熙凤的悲剧意义 对王熙凤艺术美的思考 从协理宁国府看王熙凤的管理才能 “二令”及王熙凤悲剧之源 曹操与王熙凤——关于典型形态问题的一个侧面 论环境对潘金莲和王熙凤妒妇、市侩性格形成的影响 论贾母、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 惊人的相似——骊姬与王熙凤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 王熙凤才智简析 论 王熙凤性格的心理基质 刘姥 姥形象的社会文化底蕴 论《红楼梦》人物刘姥姥与贾母的审美同构关系 同在喜剧背景下演绎悲剧人生——桑丘和刘姥姥形象比较 刘姥姥与尤老娘形象论析 论刘姥姥形象的恒久魅力 刘姥姥三题——《红楼梦》人物论 析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特殊作用 论《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形象塑造 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 刘姥姥与桑丘形象的异中之同 刘姥姥形象的社会意义 刘姥姥对人物性格的映衬作用 王熙凤判词里的闷葫芦 试论王熙凤艺术形象 从触摸传播谈王熙凤的性格塑造 略谈《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语言个性化 责权利对等与王熙凤治丧 含笑的罂粟——尹雪艳和王熙凤形象之比较 解读王熙凤命运的密码——“一从二令三人木”探析 魇魔法的真谛——王熙凤和贾宝玉的“聪明”和“愚钝”破译 20世纪王熙凤研究综述 一夜北风紧——王熙凤结局之我见 浅析王熙凤的悲剧 错不在王熙凤 自尊与对抗评王熙凤的“辣” 解读《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人物形象 女正位乎内论贾母、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 试论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的背景 王熙凤的社会伦理意识 王熙凤巧言令色的性格特征论析 男权压迫下的封建妇女——王熙凤新论 论潘金莲与王熙凤悲剧人生三部曲 王熙凤与《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红楼梦》中王熙凤才智简析 论王熙凤性格的心理基质 浅析《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形象的塑造 对《红楼梦》中王熙凤管理方法的思考 浅谈王熙凤的美、才及命运悲剧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看林黛玉与薛宝钗 论林黛玉形象描写特点及艺术魅力 浅议林黛玉的感情生活 谈《林黛玉进贾府》的艺术真实美 林黛玉“忧患”意识的美学象征意义 论《红楼梦》中的薛蟠形象 母爱的异化———《红楼梦》中的四位典型母亲形象分析 晴雯和春梅——《红楼梦》与《金瓶梅》比较研究一例 着意塑造的模糊艺术形象《红楼梦》秦可卿种种 论《红楼梦》人物的绰号艺术 《红楼梦》人物刻划的“情理分寸” 从环境与人物的非典型因素深入研究《红楼梦》 但闻其声如见其人——浅论《红楼梦》人物语言特色 浅谈《红楼梦》与《金瓶梅》情节设置的相关性 人生之谜和超验之美——体悟《红楼梦》 《红楼梦》与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 《红楼梦》主要人物年龄考 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美 《红楼梦》宴会描写简论 论《红楼梦》悲剧中的喜剧描写 《红楼梦》贾探春自卑心理浅析 林黛玉和薛宝钗人物性格之比较 林黛玉性格的形成因素 论《林黛玉进贾府》的辞令艺术美 论林黛玉的双重性格在其诗词中的体现 浅议林黛玉的悲剧美的意蕴 原型意象与林黛玉的忧郁 至刚至柔至阴至阳——破译林黛玉的男性气质 简爱与林黛玉比较谈 林黛玉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林黛玉“悲剧根源”的现代阐释 异域别壤中的两朵孤独之花——林黛玉与简·爱的比较 独立与叛逆——简·爱与林黛玉之比较 论《红楼梦》的思想 曹雪芹的自然观和《红楼梦》的自然美 《红楼梦》梦境之原型解析 论关于《红楼梦》的散曲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1] 。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八十回后部分未完成且原稿佚失。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程伟元邀请高鹗协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2] ,定名《红楼梦》。亦有版本作《金玉缘》。《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红楼梦》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3] 《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1] ,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尤其“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更是激起了后世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各种猜测附会之说愈出愈奇。

现在的女生都喜欢看穿越红楼的小说,其中就有很多人提到“宝钗”这人人物性格比较符合现下社会主流,情商高,受到很多人的吹捧,可是林妹妹就比较惨了,几乎被一片批评声给埋了,事实上真的是林妹妹不如宝姐姐吗?曹公笔下的女主角可爱的一面,性格中最真实最闪光的品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给里为什么变得一文不名了呢?

红楼研究第一人胡适先生,后来就是红楼痴儒周汝昌先生。研究红楼无非是学术上的问题,为的是更好的还原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原貌。因为在康熙年间红楼梦因为有许多思想太前卫,涉及许多皇帝的私事,故被作为禁书。然而却又禁止不住,故皇帝派高鹗等御用文人去整编红楼梦,增删一些内容,来掩饰一些与皇帝利益冲突的内容。但是曹雪芹也留了一手,他在第五回写出个人判词隐晦的揭示了一些本该有的内容。高鹗心中也不愿删改,只是君命难为,过在许多地方将改过之处以一个标题带过来给后人研究留下线索,所以红楼梦中许多在标题上出现的内容在文中之子未提,或只言片面。故此研究红楼梦的秘密在于还原这一部伟大的巨作,并且那些被删改之处才是全书思想精华之所在。o

关于红楼梦的学年论文题目

现在的女生都喜欢看穿越红楼的小说,其中就有很多人提到“宝钗”这人人物性格比较符合现下社会主流,情商高,受到很多人的吹捧,可是林妹妹就比较惨了,几乎被一片批评声给埋了,事实上真的是林妹妹不如宝姐姐吗?曹公笔下的女主角可爱的一面,性格中最真实最闪光的品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给里为什么变得一文不名了呢?

亲 你写了吗 写完能不能交流一下哈

提供一些《红楼梦》的论文题目,供参考。 试论《红楼梦》的女性人才观 《红楼梦》里的灯谜与民间谜语 论《红楼梦》的女性主义价值诉求 浅析《红楼梦》中的几桩糊涂官司 《红楼梦》钗黛形象的文化解读 浅谈《红楼梦》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试谈《红楼梦》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红楼梦》的女性观及对现代人的启示 从《红楼梦》中的诗词翻译看归化与异化之争 从人物品格看《红楼梦》对人情小说传统的超越 论《红楼梦》的矛盾冲突 论《红楼梦》的艺术表现 《红楼梦》艺术成就拾零 新时期《红楼梦》语言研究述略 论《红楼梦》的诗美体式 论《红楼梦》所叙宦官的历史背景 《红楼梦》情节描写的穿插艺术及其审美价值 从人物性格的深刻性看《红楼梦》人物的美学意义 论《红楼梦》某些景物的特殊作用及语言魅力 试论《红楼梦》开端艺术的特色与意义 谈《红楼梦》中满族旧俗 再论《红楼梦》中的庙庵与僧道及其社会意义 贾宝玉正邪两赋人格对儒家人格的背离与超越 论贾宝玉典型性格的悲剧美 贾宝玉悲剧性格生成论 真假相映、虚实相衬的甄宝玉和贾宝玉 试论贾宝玉婚姻悲剧的必然性 论贾宝玉的双性化性格特征及其实质 贾宝玉:一个结构的解构因子 “情不情”、“情情”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 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贾宝玉和汉诺悲剧人生之比较 浅谈贾宝玉形象及其文化意蕴 贾宝玉感情状态透析 贾宝玉的人生道路初探 论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差异 宝黛爱情悲剧与林黛玉的情商 自恋情结的悲剧——林黛玉、妙玉的性格分析 草木有本心——林黛玉名士型文化人格解读 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一个封建礼教的回归者——林黛玉性格之我见 论曹雪芹的文人情结与林黛玉的性格、命运 略论林黛玉的生命意识及其叛逆 从林黛玉形象塑造看《红楼梦》人生价值取向 试论薛宝琴、晴雯、龄官和香菱是林黛玉的四个形象副本 论林黛玉个性的塑造 从《红楼梦》的二重世界看林黛玉与眼泪之关系 就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谈人际关系 中西文化的误区——林黛玉和安娜?卡列尼娜悲剧情结 浅论林黛玉的诗人气质 片言谁识解秋心——林黛玉为人漫议 论林黛玉爱情至上观的悲剧必然性 论晏几道的痴情——兼谈林黛玉的痴情 潇湘馆环境描写与林黛玉性格刻划 试论林黛玉诗歌的追问意识 议林黛玉的感情生活 论林黛玉的存在体验 论林黛玉“真实”的人性品格 成也孤独,败也孤独——林黛玉形象的一个因素分析 林黛玉形象议 “春秋”法子促狭嘴——林黛玉语言特色之一 论林黛玉悲美风采和诗词的和谐统一 解读薛宝钗与林黛玉的共时空存在 封建“淑女”的理想化与世俗化——以燕梦卿、林黛玉、薛宝钗的悲剧命运为中心浅析《林黛玉进贾府》主要人物的出场描写 试论《红楼梦》林黛玉形象塑造 浅析林黛玉形象 林黛玉病态人格及其文化意蕴 林黛玉性格浅析 从王熙凤的出场看曹雪芹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论王熙凤与曹七巧的人生误区 王熙凤——一个被包裹住了的悲剧人物 王熙凤口才分析 论潘金莲与王熙凤 试论悲剧英雄王熙凤的悲剧意义 对王熙凤艺术美的思考 从协理宁国府看王熙凤的管理才能 “二令”及王熙凤悲剧之源 曹操与王熙凤——关于典型形态问题的一个侧面 论环境对潘金莲和王熙凤妒妇、市侩性格形成的影响 论贾母、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 惊人的相似——骊姬与王熙凤形象分析 《红楼梦》中 王熙凤才智简析 论 王熙凤性格的心理基质 刘姥 姥形象的社会文化底蕴 论《红楼梦》人物刘姥姥与贾母的审美同构关系 同在喜剧背景下演绎悲剧人生——桑丘和刘姥姥形象比较 刘姥姥与尤老娘形象论析 论刘姥姥形象的恒久魅力 刘姥姥三题——《红楼梦》人物论 析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特殊作用 论《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形象塑造 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 刘姥姥与桑丘形象的异中之同 刘姥姥形象的社会意义 刘姥姥对人物性格的映衬作用 王熙凤判词里的闷葫芦 试论王熙凤艺术形象 从触摸传播谈王熙凤的性格塑造 略谈《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语言个性化 责权利对等与王熙凤治丧 含笑的罂粟——尹雪艳和王熙凤形象之比较 解读王熙凤命运的密码——“一从二令三人木”探析 魇魔法的真谛——王熙凤和贾宝玉的“聪明”和“愚钝”破译 20世纪王熙凤研究综述 一夜北风紧——王熙凤结局之我见 浅析王熙凤的悲剧 错不在王熙凤 自尊与对抗评王熙凤的“辣” 解读《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人物形象 女正位乎内论贾母、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 试论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的背景 王熙凤的社会伦理意识 王熙凤巧言令色的性格特征论析 男权压迫下的封建妇女——王熙凤新论 论潘金莲与王熙凤悲剧人生三部曲 王熙凤与《红楼梦》的艺术结构 《红楼梦》中王熙凤才智简析 论王熙凤性格的心理基质 浅析《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形象的塑造 对《红楼梦》中王熙凤管理方法的思考 浅谈王熙凤的美、才及命运悲剧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看林黛玉与薛宝钗 论林黛玉形象描写特点及艺术魅力 浅议林黛玉的感情生活 谈《林黛玉进贾府》的艺术真实美 林黛玉“忧患”意识的美学象征意义 论《红楼梦》中的薛蟠形象 母爱的异化———《红楼梦》中的四位典型母亲形象分析 晴雯和春梅——《红楼梦》与《金瓶梅》比较研究一例 着意塑造的模糊艺术形象《红楼梦》秦可卿种种 论《红楼梦》人物的绰号艺术 《红楼梦》人物刻划的“情理分寸” 从环境与人物的非典型因素深入研究《红楼梦》 但闻其声如见其人——浅论《红楼梦》人物语言特色 浅谈《红楼梦》与《金瓶梅》情节设置的相关性 人生之谜和超验之美——体悟《红楼梦》 《红楼梦》与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 《红楼梦》主要人物年龄考 论《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美 《红楼梦》宴会描写简论 论《红楼梦》悲剧中的喜剧描写 《红楼梦》贾探春自卑心理浅析 林黛玉和薛宝钗人物性格之比较 林黛玉性格的形成因素 论《林黛玉进贾府》的辞令艺术美 论林黛玉的双重性格在其诗词中的体现 浅议林黛玉的悲剧美的意蕴 原型意象与林黛玉的忧郁 至刚至柔至阴至阳——破译林黛玉的男性气质 简爱与林黛玉比较谈 林黛玉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林黛玉“悲剧根源”的现代阐释 异域别壤中的两朵孤独之花——林黛玉与简·爱的比较 独立与叛逆——简·爱与林黛玉之比较 论《红楼梦》的思想 曹雪芹的自然观和《红楼梦》的自然美 《红楼梦》梦境之原型解析 论关于《红楼梦》的散曲

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红楼梦学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试论《红楼梦》

【摘要】《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红学”。本文对主要红学派别进行了综合概括,并针对索隐派、考证派的谬误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不是传记,也不是 历史。作为文学作品的研究,重在研究作品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文化内涵、 艺术成就,而不是去探佚、猜谜或毫无意义的考证。

【关键词】《红楼梦》研究;索隐;考证;思想内涵;艺术成就

《红楼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文人学士的极大兴趣,研究、评论《红楼梦》开始盛行,点评是研究《红楼梦》的最早形式,点评者人数众多,点评者旨趣也不尽相同,其中最重要最神秘的是脂砚斋,其点评已成为《红楼梦》的一部分,是研究《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资料。至光绪年间,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已成为显学,随着《红楼梦》的广泛流传,对《红楼梦》的研究日益 发展。“清末的民族主义思潮,激励着索隐红学的兴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族与 科学精神,激励着新红学的诞生……1954年由毛泽东亲自介入并领导的批俞运动,使得红学的显学地位达到空前的显赫状态。此后,学者、作家、艺术家、学生乃至普通读者都以论红、评红为时尚”。

1 《红楼梦》研究之红学派别

《红楼梦》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即“红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红楼梦》,产生了不同的红学派别:

索隐派

顺治董鄂妃故事说。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说《红楼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的诸名王奇女”。并且说董鄂妃是秦淮名妓董小宛,本是明末名士冒辟疆的爱妾,后来清兵南下把她掠夺了去,送到北京,得到了清世祖的宠爱,封为贵妃,后来董妃夭亡,清世祖非常悲痛,就跑到五台山做了和尚,遂以为宝玉即清世祖顺治帝,黛玉即是董小宛。

民族主义小说,影康熙朝 政治状况说。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认为:“《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事本之上,加以数层障幕,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主张贾宝玉即为康熙帝废太子胤礽,金陵十二钗为拟清初江南之名士。书中“红”字多影“朱”字,“贾”字为斥伪朝。

历史小说,影康熙诸皇子争储说。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辨证》认为:以余所闻,则《红楼梦》一书……,与其谓为政治小说,毋宁谓为历史小说,不如迳谓为康熙季年宫闱秘史之为确也,盖是书所隐括者,明为康熙诸皇子争储事,只以事涉宫闱,多所顾忌,故隐约吞吐,加以障幕,而细按事实,皆有可证。

明珠家事说。陈康祺《郎潜纪闻》、钱静方《红楼梦考》认为:《红楼梦》一书即记故相明珠家事,宝玉即纳兰成德,成德乃康熙朝宰相明珠之子,金陵十二钗,皆纳兰侍卫所奉为上客者也。

金陵张侯家事说。周春《红楼梦随笔.》认为:“相传此书为纳兰太傅而作,余细观之,乃知非纳兰,而叙金陵张侯家事也。忆少时见《爵秩便览》,江宁有一等侯张谦(一说张勇),上元人,癸亥甲子间,听父老谈张侯家事,约略与此书相符,再证以《曝书亭集》、《池北偶谈》、《江宁通志》、《随园诗谈》、《张侯行述》诸书,遂决其无疑。”

考证派:曹雪芹自传说。胡适《红楼梦考证》,说《红楼梦》记的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贾政即是曹頫,宝玉即是曹雪芹。雪芹一生的事实,原是很合乎全书的故事的,作者在卷首自己也这样说:“因曾经历过一番幻梦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又云:“今日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兄 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已告天下。”主张贾宝玉即曹雪芹缩影,书中事迹,乃备记其身历风月繁华之盛。考证派代表人物还有俞平伯、周汝昌、顾颉刚等。

新索隐派:“”结束,红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红学也呈现出市场化、普及化、大众化、消费化的特点,各种新旧流派纷纷登场,其中最引人注目、在社会上不时引起轰动效应的是索隐红学。新索隐派的代表人物是霍国玲和刘心武。索隐红学与曹学合流成为这一时期索隐红学的新趋势。

雍正、曹雪芹、竺香玉故事说。霍国玲的《红楼解梦》将《红楼梦》索解为雍正与曹雪芹和香玉三人之间的故事:康熙朝,曹雪芹家三代四人袭任江宁织造之职,享尽荣华富贵,雍正即位后,不仅结束了曹家的富贵荣宠地位,而且在雍正六年抄了曹家,雍正八年宫中选秀女,又把曹雪芹倾心爱恋的竺香玉夺入宫中,纳作妃子,后封为皇后。为了抗议这种****,曹、竺二人合力将雍正毒死,最后香玉以身殉情。

曹雪芹家族参与皇权争斗说。《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索隐出的“本事”则是曹雪芹家族参与康、雍、乾三朝宫廷内部争夺皇权的故事:《红楼梦》中秦可卿的生活原型,就是康熙朝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的女儿。曹家与胤礽关系密切,为了潜在的政治资本,将废太子胤礽的女儿偷运出来,藏匿曹家,并隐瞒其身世。而曹家当选为王妃的女儿,即书中的元春,为了保护家族和自己的地位,向皇帝告发了“秦可卿”身世秘密,这位废太子的女儿只好上吊自尽。后来曹家又参与了谋刺乾隆的“弘皙逆案”,事败,王妃“贾元春”被缢杀,曹家遭到毁灭性打击。

除上述红学派别外,还有运用西方 哲学和文学理论对《红楼梦》的思想性、艺术性、主题、人物、语言等进行研究者,代表性作品,如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李长之的《红楼梦批判》、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等等。

2 我对《红楼梦》研究之拙见

索隐派是《红楼梦》早期研究的主要派别,但他们既不讲究科学逻辑,也不尊重客观事实和材料,他们可以把事实和材料任意剪裁、组合使其成为符合自己主观需要的东西,甚至可以制造出事实和材料,以证明自己的主观猜测。他们用测字猜谜的方法,牵强附会地构想出人物和事件的某种关系。正如刘梦溪先生所说,索引派是“起于猜测,止于猜测,辗转相传,缺乏论证”。胡适先生认为,索隐红学属于“附会的红学”,其索隐工作是“猜笨谜”。王昆仑先生说:“《红楼梦》索引派不是从作品内容去说明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人物故事的真实意义,偏要按照书中人名、故事、用字用语,穿凿附会,证明他是影射清初某些政治历史上的个别事实,或怀着善良的动机,力求说明作者以民族思想侧面宣传反对满清皇朝统治 中国,这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意义,可是毕竟武断的歪曲了作者自己的写作目的,抹杀了她的社会的艺术的价值。”

以胡适先生为代表的考证派,其实与索隐派没什么本质区别,二者都认为《红楼梦》作品中隐匿或如实记录着历史事件,企图从作品中还原出历史本事来,只不过索隐派提出了所谓“明珠家事说”,“顺治董鄂妃故事说”,而胡适提出了“曹雪芹家事说”罢了。黄乃秋先生认为:“胡君考证《红楼梦》,范围限于着者与本子,不容以史事附会书中之情节。”“然胡君虽以此律人,其自身之考证,顾仍未出此种谜学范围,如谓甄贾两宝玉即曹雪芹,甄贾两府即曹家,又谓两府之接驾,皆曹家事。”“其以不相干的零碎史事来附会《红楼梦》的情节”,与索隐派如出一辙,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文学创作要求的不是简单的记录生活,不是简单的生活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作家认识生活、概括生活的产物,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家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是通过艺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本质的真实,是生活真实的概括与升华,所以文学作品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李辰冬先生也说:“以创作家的惯例而论,他们的着作绝不是实际事物的抄写。”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要塑造一个典型人物或安排一套故事,并不拘泥于生活真实,不一定仅仅根据一位模特或一件实在的事件照抄下来,他需要观察许多同类的人物和同类的故事。当他开始之时,可能是从一位模特或事件观察起,但久而久之,观察思考得多了,就会把原来真正的模特或事件忘记了,而只凝成为一个普遍的共性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所以对于一部伟大的作品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固然无从考证出其模特是谁,故事是哪一实事,即使作者自己恐怕也难于确凿的指出来。高尔基曾说:“文学者描写他所熟悉的商人、官吏或工人……如果作家从二十个至五十个,不,从几百个商人、官吏或工人每个人当中,抽出最特质的阶层特征——习惯、趣味、动作、信仰、言论等,而能够将他们统一在一个商人、官吏或工人身上,那么,作家就会由这样的手法而创造成典型。”鲁迅先生也曾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像这样,我们如何叫鲁迅先生能如实的指出他的“阿Q”或“孔乙己”的模特究竟是谁来呢?曹雪芹在下笔写《红楼梦》之前,他一定不知观察和研究过多少实在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以及一切其他人物,然后才能产生他想象的笔下的人物,所以你现在想指出他们的生活原型是谁,那是徒劳无益的。

夫《红楼梦》者,小说也。他只是一本由许多素材综合而成的小说,而不是为一家一人作传,贾宝玉是许多贵公子性格所组成的典型,他代表着不热衷功名、贪图安乐、为祖母所宠爱的聪明温柔的贵族公子。这里面有纳兰容若、有和珅的公子玉宝,有其他我们所不知道的人物,也有部分是曹雪芹自己。这部混合体的伟大人情小说,目的只是寄托作者自己的出世的消极的愤慨,以及幻想的繁华梦。他是一本小说,一本利用各种材料和想象组织的小说,不是传记,也不是历史。所以李渔说:“凡阅传奇必考其事从何来,人居何地者,皆说之痴人,可以不答者也。”

不少研究者指出,“《红楼梦》只不过是一部小说”,“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小说”,呼吁回归到《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上来,回归到《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地位研究,回归到作品的艺术分析,把《红楼梦》当小说来读。启功先生说:“我以为与其费劲炒作这种没有意义的发现,还不如好好读读《红楼梦》本身,体会一下书中丰富的内容。”如果抛开作品本身而去研究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去索隐作品影射谁,这是本末倒置,舍本而求末。离开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研究其它又有什么意义?研究曹雪芹及《红楼梦》版本对帮助作品的理解有一定作用,但没有弄清曹雪芹及其家族史,并不会影响《红楼梦》成为一部伟大作品,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由作品本身的成就所决定的。至于索隐是自传说、顺治董小宛故事说等,这原本偏离了小说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完全没有实际意义,对小说的研究也没有任何作用。如果研究某一部作品都要这么研究的话,那么“阿Q”是不是也要研究一下影射谁,“孙悟空”又是影射谁?吴俊升先生认为:“我们所以读此书,是因为艺术之美的欣赏,而此书美之所在,并不在乎勾心斗角,影射史事,而在乎即此人,即此事,写的入情入理,为深刻呈露的表现。所以读此书,只要就其本体欣赏,已便得其神髓,不必另下索隐的功夫。”

当然为满足公众对古典文学的娱乐需求,作为一种娱乐、消遣,就好像听故事,这种索隐也未尝不可,如刘心武先生的《揭秘红楼梦》。但这仅仅是一种娱乐,就好像“戏说”一样,不是学术研究,已偏离了学术研究的范围。

3 结语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他伟大就伟大在有深邃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鲜明的人物形象、复杂的结构、写实的手法、个性化的语言。作为文学作品的《红楼梦》,对它的研究应该重在研究作品的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意义、艺术成就、语言、结构、人物塑造、文化内涵等等。正如黄乃秋先生所说:“是故居今日而读《红楼梦》,首当体会其所表现之人生真理,如欢爱繁华之为梦幻,出世解脱之为究竟……。次当欣赏其所创造之幻境,如布局之完密,人物之敻绝,设境之奇妙,谈话之精美等。不此之务,而尚考证,舍本逐末,玩物丧志,于己徒劳,于人鲜益。”冯其庸先生也明确指出:“把《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内涵的文学作品小说来研究,而绝不是把它当做‘清宫秘史’或‘谜语大全’,文学就是文学。”

参考文献

[1] 吕启祥,林东海.《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何安萍.《红楼梦研究ABC》.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李长之,李辰冬.《李长之李辰冬点评红楼梦》.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启功.《启功给你讲红楼》.北京:中华书局,200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红楼梦学术论文

红楼梦关于音乐论文题目

现在的女生都喜欢看穿越红楼的小说,其中就有很多人提到“宝钗”这人人物性格比较符合现下社会主流,情商高,受到很多人的吹捧,可是林妹妹就比较惨了,几乎被一片批评声给埋了,事实上真的是林妹妹不如宝姐姐吗?曹公笔下的女主角可爱的一面,性格中最真实最闪光的品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给里为什么变得一文不名了呢?

我猜小妹可能是要写87版的红楼梦音乐论文吧,都是王立平老师的心血之作,可谓部部精品,功力深厚。 《枉凝眉》可以说是整个红楼梦最重在要的一部曲子,它是描述宝黛爱情悲剧的纲领。这首歌曲完美的表达了宝黛爱情的自然和无奈,可透入听者灵魂。《分骨肉》则是在探春远嫁时的背景音乐,探春远嫁是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那时的交通很不发达,如此的远嫁对女孩子来说恐怕就是终生的分别了。《红豆词》是宝玉跟薛蟠,冯紫英,蒋玉菡等小聚时所唱的,其实就是唱给林妹妹的。这是宝玉的表白,也是对林妹妹的至真关怀和至爱之情的表现。

此篇文字觅得于网络,略做整理,喜爱红楼梦音乐的朋友都来感受一下吧! 我的一切都在那里 王立平 ·惟独音乐是无中生有 我能为这部电视剧谱曲,是件很荣幸的事,是对自己的考验和锻炼,也是自己艺术见解、音乐志趣接受社会检验的很好机会。 这部音乐很难写。难写在哪呢? 从电视连续剧来说,人物、情节、结构、语言、服装、道具,都可以书为依据。惟独音乐是无中生有。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也给了我自由。你可以说情节不对,形象不象,但音乐是书上没有的,所以,有辽阔的空间让我写文章。 ·特定性与随意性 影视音乐与普通音乐有所不同。交响曲、奏鸣曲、歌曲,都有较大的随意性。影视音乐必须必须符合影视艺术要求,必须限定在一定的情绪、一定的内容、一定的基调之上。《红楼梦》家喻户晓,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林黛玉、贾宝玉。如果你与人们的理解相去甚远,人们是不会接受的。 ·既要有古典的典雅美,又要现代人能接受 读《红楼梦》有一定范围,起码高中文化程度。上电影院也有局限,走不动的老人与小孩就不会去。可是电视呢?从几岁的娃娃到古稀老人,从不识字的人到高级知识分子,甚至红学家,它的观众面如此宽阔!你的音乐要接受他们的检验,你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者说信息量,最大范围地带给这些人。 此外,《红楼梦》讲的是古代故事,作家偏又写着“年代无考”。对于音乐来说,既不能表现明朝、清朝,更不能表现现代,它必须是古典的,有不限于哪个朝代,它必须具有古典的典雅美,具有这部言情小说的深沉情绪,又要现代人能够接受。虽然中国人传统的民族心理,民族感情,乃至喜怒哀乐都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但毕竟和我们的时代相距遥远,又必须注意其区别性。既要让人们理解这种深沉情绪,同时,又不脱离、不超过特定的历史题材的感觉范畴。这又是一难。 ·在纸背之后 《红楼梦》始终含着或淡或浓的悲哀。即便是它最辉煌壮丽的场面,也有一丝悲哀存在。如果说其它大型作品,可以有抒情,有舒展,有诙谐,有雄壮,但在《红楼梦》里,这些展现极少。灯红酒绿之中也预示着家族的破败,蕴含着世道沧桑、人生苦涩的滋味。我觉得这是它的特点。 《红楼梦》的“神”是什么?有“神”才有“韵”。 我对写这部音乐的难度有了充分估计和和准备,也想方设法给自己鼓励、壮胆。但难度之大,使我不敢着急动笔。 1982年底,我就接受了这个任务。导演希望我先写一首看看。我迟迟不敢写,因为我没有把握住。我觉得最重要的不是写什么和怎么写,而是把握到它是什么?什么是《红楼梦》?它的“精髓”是什么?它的“神”是什么?有“神”才谈得上“韵”。 “学到用时凡恨少”啊!虽然多年以前,我就多次读过它,接受任务后,更是读得仔细。但到为它写音乐时,仍感到力不从心。要根据它提供的人物、情节所蕴藏的思想,去感觉整个书的基调。这基调可以用许多文学语言来形容。但落实到音乐上是什么基调呢?我以为是—— 2009-12-13 23:05 回复 凤友 青埂石荒_济霖 34位粉丝 2楼 ·满腔惆怅,无限感慨 既是剧中人的惆怅和感慨,也是作者曹雪芹的惆怅和感慨,同样,也是我们再创人和观众的惆怅和感慨。 这基调不是我定的。是我在字里行间、在纸背之后找到的,感觉到的,发现它的。 当然,一个艺术家没有把握能把所想到的,表达得像2+2那样准确。或者,对我来说是最佳方案,或者对于昨天和今天的我来说,是最佳方案,但明天我会有什么新看法,别人会有什么新看法,那是另一个问题。于是“谁解其中味”呢?音乐家恰要“因解其中味”,“甚解其中味”。“解味“是极艰苦的,也是极大的享受。因为它是探索,是发现,是创作。 ·艺术应该是美的 如果说我在创作上还有什么想法,我想稍稍扯远一点。我觉得艺术就应该是美的。没有美就没有魅力,没有魅力就是苍白的,不能称之为艺术。 ·音乐创作的美应是完整的美 首先,立意要美。当然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有他的构思,他的主导思想。音乐则是从另一个层次、另外一个剖面来表达它。有时是解释它,有时与它相辅相成,有时与它相反相成,不是完全同步的。 所谓立意,我认为就是找到一个新的认识的角度,或者理解的一个深度,一个层次。如果人云亦云,那不是你的立意,也不是音乐。音乐应有自己的独立性。但这独立性不是游离其外,而是同明相照,相得益彰。 另外,形式也要美。必须找到恰当的形式,准确的语言,贴切的感觉。这表现在具体的音乐手段、旋律等等。这些出自于立意——新的角度、层次,或深度。如果说,我只是写出很俏皮很巧妙的旋律的话,单拿出来很漂亮,像一双绣花鞋。但如果穿在喇叭裤下面,绝对不美。因为它们互不搭界。所以,写《红楼梦》音乐跟写其它作品一样,立意美与形式美是统一的。形式不美不能表达立意之美;立意不新不能传达形式展现的愿望,会失之于肤浅。 此外,我认为美出自于情。《红楼梦》是一部言情小说,它不是以情节取胜,而是以情取胜。我小时候读它时,对那些人吃饱了哭哭啼啼,从这屋到那屋,拌嘴、耍小脾气,感到莫名其妙。等到自己有了一些生活阅历之后,就觉得《红楼梦》里有一种情趣。首先是情。任何一个作品,如果只是找到别人没有写过的音调,没有用过的音色,不足以表现它的美。我觉得必须表达一种情,以情动人。 当然,这个“情”又很复杂,喜怒哀乐皆为情。仅“喜悦”这种感情中,就有大喜、狂喜、欣喜、欢喜、惊喜、悲喜、半嗔半喜、亦忧亦喜……,其它感情也是如此。而且常常是喜中含悲,喜中有怒,错综复杂、变化无穷,犹如一个万花筒。要在“情”里找出比较准确的感觉,并且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对任何一位作曲家、艺术家来说,都不可能是轻而易举的事。要用心去领悟,自己首先要饱含jī qíng。作家好比火炉子,观众好比烤火的人。要使别人感到温暖,自己必须燃烧。 还有——真。人们常说艺术需要感情,感情需要真挚。比如看见林黛玉哭了,我应该给她个哭的音乐。但她怎么哭的?为什么哭?哭过之后又会怎样?她哭的时候心中在想什么?她的哭在贾宝玉心中、在曹雪芹心中,在现代人心中引起什么反响?这不是任意用一段板胡就可以悲悲切切表达出来的感情。同样是哭,一个字可说它是“情”,千言万语也道不尽这个“情”。 怎样表达它呢?只有“真”。自己真去领悟,真去体味,真去感慨,真去惆怅,才能谈得上写得真切,让人们也感受到“美”、“情”、“真”。如果说,我对别的作品是这样追求的,对《红楼梦》尤其是这样。 2009-12-13 23:05 回复 凤友 青埂石荒_济霖 34位粉丝 3楼 ·《葬花词》之我见 还是从林黛玉说起吧。 如果我有个儿子,绝不想他娶个林黛玉似的媳妇。她使小性儿,小心眼儿,病怏怏的。但我又由衷地感到她是美的。美在哪儿呢?在那群皎好而又浑浑沌沌被社会吞噬的女子中间,她是最清醒的一个。她有自己不可磨灭的追求,对于当时的封建社会敢于不满,敢于抗争。 但是,在过去的文艺作品中是怎样写的呢?一提“葬花”,多表现“花落人亡两不知”,多表现她对自己前途身世的悲悯,甚至是绝望。形象是哭哭啼啼,一片暗淡悲愁。 我在构思这首曲子时,自然联想到过去对黛玉葬花的描绘以及留在自己脑海的印象,但当我真要写它时,却久久没有下笔。总觉得还缺点什么。如果只强调一个“葬”的话,葬的不仅是花,也包括她自己和她的姐妹们。如果这是林黛玉的话,我觉得至少不是完整的林黛玉。在这一段应有黛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特点。 我反复读这首词,深感它是展示曹雪芹思想深度和艺术才华以及敏锐感觉的一首词。从这首很长的词中选出了二十八句,既要是精华,又要互相连贯,组成一个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歌,最后得到红学家的首肯。 这首歌的主题是什么?过去突出“葬”字,而我找到了过去不曾注意的“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它是一种不平,是捶胸顿足的呐喊,是一个弱女子对社会发出反抗的呼声。我自己的感受是:虽然一开头看见林黛玉在低头葬花,最终发现她在昂首问天。所以,我把“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作为“葬花吟”的主题,也作为全剧的主题。她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她喊出别人没有喊出来的声音,她是用自己的心在问、用自己的生命在问。所以,在全剧每一集的开头都叫一叫,喊一喊。人间的嘈杂可以淹没一切,但我永远可以听到那个弱女子内心的血泪呼喊。 这首歌是我写的时间最长的一首歌,从下笔写第一句到最后完成,大约用了一年零七、八个月的时间。我写不下去。写不下去从不多写一个音,哪怕写到最后两句,可以串起来,但我没有这样作,一次也没有。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的,多少次在我的钢琴上洒满了眼泪…… 对于《红楼梦》,我不敢有自己的理解,又必须有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我现在依然很惭愧,还是不懂《红楼梦》,还是感到它很生疏、很新鲜。我记不住谁在哪里说了些什么,只想那里给我什么感觉。我被感动了,也希望感动别人。 ·我心中的《红楼梦》风格 有人希望把音乐写得“雅”一点,有人希望写得“俗”一点,能传唱。我不知所从。只好把自己理解的原原本本写出来,把自己心中的《红楼梦》写出来。我经常是听众,跟大家一起在同一个层次上欣赏音乐。自己想到自己能欣赏,希望别人也能欣赏。“这个”红楼梦偏“雅”一点儿,我无法把它写成“简易红楼梦”。 我的“十三不靠”。从艺术形式上讲,我想脱离各种戏曲的束缚,脱离各种民歌的影响,也脱离自己创作歌曲的某些特点。写成能融汇中华民族的各种音乐语言特色的东西,听起来必须是中国的,又不象“哪一个”的音乐。 我想写成“十三不靠”,结果是什么呢?是《红楼梦》,是《红楼梦》风格。甚至不是王立平,不是越剧、豫剧,不是jiāng zhè民歌,而是专门的《红楼梦》风格。 折磨我的还有一个难题。全剧十三首歌曲,总的来说都是“满怀惆怅,无限感慨”,又多是低速、稍缓,大部分又是女声唱,极易雷同。这个问题不能从音调形式上去解决,依然要用心去领悟。几百人没有一张脸是相同的,只有从这里去寻找差异。 我画了许多圈,每个圈都是一个范围。古典的典雅美是一个圈,现代人能理解的古典美是一个圈,每一首又必须有特点也是一个圈……要找到这些圈的重合点,并在这一点上作文章,去进行非常丰富动人的音乐创作,实在是很难的。但我苦在其中,乐在其中。我曾对关心我、关心这部音乐作品的朋友说:“我一切都在那里。” 此刻,让我再对所有的读者和听众朋友们说:“我一切都在那里”

家亡人散各奔腾------就教育方式谈贾府的衰败

  • 索引序列
  • 语文关于红楼梦的论文题目
  • 红楼梦关于论文题目
  • 关于红楼梦的大学论文题目
  • 关于红楼梦的学年论文题目
  • 红楼梦关于音乐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