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纹理,轻轻地问道:“是真的吗?……嗯……”
小蚂蚁沉默了,不再发话。落叶的心中,却又飘过了一丝忧郁。它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温暖的家,每每想起这些,它的心中总会飘过一阵阴霾。
寂寞的几天又过去了。小蚂蚁依然沉默,它们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少,也许是它们的愁绪,占据了它们的脑海,但是它们心中所想的,却总是一样的。
船,依然前进着。远处渐渐出现了重重叠叠的高山,小蚂蚁日夜思念着的家,马上就要到了。
凌晨,船悄悄靠岸了。小蚂蚁登上了岸,却没有马上往家走,而是回过头来,默默凝视着落叶,眼里,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情。这已经是十几天来都没有出现过的事情了。小蚂蚁终于发话了。
“落叶,其实我一直知道,你比我更想念自己的家。可是,你再也回不去了。我知道,每天夜里,你都没有睡好觉,你的思念比我更深。但是,你虽然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你却为我圆了回家的梦,使我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是多么想做你的家人,永远陪伴你,给予你快乐,可惜,也许你这辈子的恩情,我很难偿还了……”小蚂蚁说着,呜咽了起来……
落叶的眼中,早已涌满了泪水。但它仍然笑着,紧紧地握着蚂蚁的手,对蚂蚁说:0“这辈子,我恐怕再也回不到我的家了。但是,你的一番话,却使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感受到了爱。你的一声感谢,其实是给予了我最大的安慰。有了你,我这一辈子也不会再有遗憾了!……”
蚂蚁也紧紧握着落叶的手,久久不愿放开。它们就要分别了。小蚂蚁闭上了眼睛,忍住了就要倾泻出来的泪水,松开了手,往回家的路走去……
第二年春天,小蚂蚁的身影,又常常出现在江畔上。它总是坐在江边,望着远处水天交接的地方,沉默着。而那片漂浮在江面上的落叶,却不见了。它早已沉入了江底,被厚厚的泥沙掩埋了。但那些泥沙,却永远掩埋不住那片树叶曾经载着的一个梦,一个五彩斑斓的回家的梦。
傅抱石(1904—1965),原名瑞麟,江西南昌人。
傅抱石作为学者型的画家,早在20年代就开始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深入研究。30年代东渡日本,攻读雕塑及东方美术史,回国后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抗战期间居重庆,蜀地山河催化了他的山水画风。50年代他任教于南京师院美术系,又历任美协江苏分会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
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等职。 傅抱石兼擅山水、人物。
他的人物画多为历史人物、古诗意境的再创造,尤爱屈原之精神,故笔下与屈原有关人物画颇多。《湘夫人》为傅抱石所作屈原《九歌》组画之一。
湘夫人为民间传说中的湘水女神,既有人的情感,又有神的灵性,曾被作者反复描绘。此画中的湘夫人体态颀长,面目丰腴,仪态端庄,似有唐以前仕女风貌,为傅抱石绘古代仕女的典型造型。
其情态如思如慕,面容凄惋,不见所思之人,似哀似愁,正如题记所写:“公主们来在这偏僻的岛上,望眼将穿,绕着愁肠。草木摇落秋风凉。
洞庭湖中起着波浪。”高古游丝描般的衣纹劲健飘逸,色彩淡雅,明净高洁。
湖水中的波浪为画家特创的笔法,与飘落的秋叶相衬托,深得“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意境。
秋风,掠过了江畔。
它用它那略带寒意的手,轻轻拂过江边的那棵大树,希望带走几片树叶,把它们捎往新的世界。那是一片弯弯的树叶,紧紧地缠绕着树干。
秋风呼呼地吹,它随风颤抖着,发出一声声无力的 *** 。它仿佛在极力挣扎着,却无法摆脱风的约束。
最后,它再也抱不紧树干了,被秋风牵扯着,离开了树的怀抱。它慢慢地飘落着,不断回过头来,留恋地望着那棵大树。
终于,它落到了江上,划破了平静的水面,接着,传来了一声重重的叹息……弯弯的树叶漫无目的地在水面上飘荡,它觉得空气变得更冷了,不由得缩紧了身体。一种孤独感涌上了它的心,它实在无法忍受这种离家的滋味。
落叶再也忍不住了,埋头哭了起来……而这时,它的周围,突然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那似乎是一个小生命在极力挣扎着,正无助地呼唤着。
落叶凑近一瞧,那是一只落水的蚂蚁在向它呼救着!它连忙张开双臂,伸出手,让小蚂蚁爬到它身上。小蚂蚁挣扎了好一会儿,终于爬上了这艘落叶小船。
刚上船,小蚂蚁立刻感激地对落叶说:“太谢谢您了!我在江边玩耍,忽然来了一阵大风,把沙子连我一起卷入江中了!若不是您,我还不知道会怎样呢!”这是一片十分善良的树叶。它关切地对蚂蚁说:“先别说那么多了!你的身体还很虚弱,在我这睡一会儿吧!不用担心,我会向你的家人一样照顾你的!”0蚂蚁睡下了。
它睡得那么安详,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家。日落西山,月亮升起来了。
这是落叶离家后的第一个夜晚。月光是那么微弱,那么清冷,落叶的思绪,又随着这月光,飘回了那棵树上。
它想起了它刚刚抽出嫩芽的时候,树木妈妈,是那么精心地照料它,总是给予它最多的养分;而它的同伴,也是如此关心它。每当风雨来袭,同伴们总是替他阻挡,以免它受到伤害……它曾经拥有一个如此温暖的家,而现在,过去的时光如一场梦,匆匆飘过,它就这样离开了这个温暖的家庭……想到这儿,落叶不由得闭上了双眼。
等它睁开眼,在它眼前出现的是小蚂蚁的身影。小蚂蚁早已醒来了。
这会儿,小蚂蚁正站在落叶小船的边上,望着那惨淡的月光,望着远处水天一片。不时,还传来一阵阵轻轻的叹气声……月儿在天空轻轻地摇晃着,远处,传来一阵阵蝉的鸣叫声。
小蚂蚁的一声声叹息,充斥着落叶的耳朵。落叶知道,小蚂蚁与自己一样,远离故乡;小蚂蚁的心中,也同样忧愁,同样痛苦。
落叶低下了头,沉思了许久,突然抬起头来,把手搭在了小蚂蚁的肩上,轻声说:“别伤心了!我理解你想家的心情,放心吧,我一定会送你回家的!”小蚂蚁回过头来,眼里流露出感激的神色。它凝视着落叶的眼睛许久,眼里仿佛有一种异样的东西在打转儿。
它紧紧地握着落叶的手,久久舍不得放开……第二天,落叶开始航行了。小蚂蚁坐在小船的最前头,依旧沉默着,望着波涛滚滚的江面,眼里不知是忧愁,还是憧憬。
落叶也默默地前进着,一声不吭。0突然,小蚂蚁发话了。
“落叶,你的家在哪儿?”小蚂蚁仍旧望着江面。落叶却吓了一跳,怔住了。
“我的家呀……我的家,就在这江面上……”小蚂蚁回过头来,意味深长地打量着落叶精细的纹理,轻轻地问道:“是真的吗?……嗯……”小蚂蚁沉默了,不再发话。落叶的心中,却又飘过了一丝忧郁。
它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温暖的家,每每想起这些,它的心中总会飘过一阵阴霾。寂寞的几天又过去了。
小蚂蚁依然沉默,它们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少,也许是它们的愁绪,占据了它们的脑海,但是它们心中所想的,却总是一样的。船,依然前进着。
远处渐渐出现了重重叠叠的高山,小蚂蚁日夜思念着的家,马上就要到了。凌晨,船悄悄靠岸了。
小蚂蚁登上了岸,却没有马上往家走,而是回过头来,默默凝视着落叶,眼里,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情。这已经是十几天来都没有出现过的事情了。
小蚂蚁终于发话了。“落叶,其实我一直知道,你比我更想念自己的家。
可是,你再也回不去了。我知道,每天夜里,你都没有睡好觉,你的思念比我更深。
但是,你虽然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你却为我圆了回家的梦,使我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是多么想做你的家人,永远陪伴你,给予你快乐,可惜,也许你这辈子的恩情,我很难偿还了……”小蚂蚁说着,呜咽了起来……落叶的眼中,早已涌满了泪水。
但它仍然笑着,紧紧地握着蚂蚁的手,对蚂蚁说:0“这辈子,我恐怕再也回不到我的家了。但是,你的一番话,却使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感受到了爱。
你的一声感谢,其实是给予了我最大的安慰。有了你,我这一辈子也不会再有遗憾了!……”蚂蚁也紧紧握着落叶的手,久久不愿放开。
它们就要分别了。小蚂蚁闭上了眼睛,忍住了就要倾泻出来的泪水,松开了手,往回家的路走去……第二年春天,小蚂蚁的身影,又常常出现在江畔上。
它总是坐在江边,望着远处水天交接的地方,沉默着。而那片漂浮在江面上的落叶,却不见了。
它早已沉入了江底,被厚厚的泥沙掩埋了。但那些泥沙,却永远掩埋不住那片树叶曾经载着的一个梦,一个五彩斑斓的回家的梦。
《秋晚的江上》仿写
夕阳中的幽径
飘飞的秋叶
即使是无力了
还迎着寒风舞蹈
双手一张
把夕晖铺满小路
金黄的大地
也收获万物的永恒了
【拓展】
《秋晚的江上》是近代诗人刘大白1923年的作品,收录在开明书店1926年版《邮吻》诗集中。
这首诗从整体框架上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小诗体,小幅的描写,简洁的勾勒,散文的句式,即兴的抒发,描绘出了一个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①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②的芦苇③,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④了
盼望着、盼望着,炎热的酷暑终于过去了,秋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是秋高气爽的样子,天高了,云淡了。果子熟起来了,蛐蛐儿的叫声响起来了,天气凉爽起来了。
小草并没有完全从大地中消失,仍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片一片
满是的。孩子们跑着,跳着,翻几个跟斗捡几个落下的果子互相投掷着,比赛着谁投得更远、更准。风凉丝丝的,草绿绿的。
桂树、枫树、常青树,带着苍郁和深沉的格调和各具特色的气质,展示着风采,金子般的黄,玛瑙般的红,翡翠般的绿,宛如画家精心绘制的画卷。鸟儿为迁移忙碌着,蚂蚁正在收集冬天的口粮。雏菊、一串红、矮牵牛,一眼望去遍是的:橘黄的,紫红的,争奇斗艳,铺在花坛里,像地毯,还迎着秋风微笑呢!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错的,它将变作春泥滋养着大地,毫不眷恋枝头的繁华。秋雨落在红叶和黄叶以及掺着绿与黄的彩叶上。豪华的枫叶,精致的常青叶,普通的梧桐叶……它们在秋雨的洗礼下变得更加艳丽。
树上的果子渐渐成熟了,田里果农也更忙了。城里乡下,工人学生,儿童老人,一个个都出来欣赏美景了,放松放松心情,观赏观赏秋色,采集采集标本,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辛勤努力,换来了收获,充满了喜秋天像色彩之神,使植物的色彩渐渐变浓。
秋天像丰收之神,为人们带来了累累的硕果。
秋天像欢乐之神,为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悦。
是一个果实累累的名字.秋天点着一身金黄,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的到来了.
早晨,天夜里,成熟的稻谷,沉甸甸的,随风飘起,好像是一层金色的毯子铺在了这成熟的稻谷上面,我就在这经黄色的稻谷旁,仿佛看见了什么.你看,山下面是什么,是一排排成熟的果实,是一个是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果实.
中午,农名都在田野里手自己的劳动果实;有的一排排大哥哥,好像在比赛,有的阿姨拿着镰刀,在把成熟的稻谷割下来,我低头望下看,仿佛看见了一条金色的蛇,身上的金光好像发不完.
下午,农民霸道固守号,等着吃饭,可是,秋天还在田野里漫游,田野的金黄色已经传到了树叶上,树叶看是变黄,渐渐的落下来.救灾这时,农民早就开始吃饭了,可是,他们没有吃饭,而是望着外面的秋天,越看越美.
夜终于来了,太阳也落山了,秋天夜悄悄离去.这有树叶还在发黄,还在飘荡着.我也奶奶家看书,我想,明天的秋天还这么美吗 谁也不知道,可是,就让今天的秋天成为快乐的一天!
我喜欢秋天,更喜欢秋天的景色.
秋叶
“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确实,落叶是秋天的一张召告书。走在路上,不经意间才发现有那么几片的叶子已经发黄了,在枝上摇摇欲坠,只等待风的女神将他们送回大地。尽管这么几片黄叶在一棵绿树叶中是那么显眼,几分的不协调,却悲凉地告诉我:“秋,到了!”
走了十几个秋,小时侯的秋是喜悦的,因为常跟父母去田里玩,满眼的金黄让我快乐。长大了,小时侯的秋已经变质了,眼中充满的竟是悲凉。思量着是什么让我的眼中充满萧条的灰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吗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吗还是“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要么更多的是生活中的那些“事与愿违”让人寒心?或者,我该信服席慕容的那一句:“世间总有一些事,是我们永远无法解释也无法说清的。我必须接受自己的渺小和自己的无能为力了。”妥协不是我所擅长的,但在这么一棵树前,在这样的一个秋天,我想妥协了。也许正如“一生所坚持的信念,也许早在千年前,就已是书中写完了的故事”
转身离去,一阵风过,本来就是没必要再回头,却不由自主地,见到了几片黄叶的飘落。落叶,微乎寻常,却因为此时的心情而变的慎重。拾起一片,看着苦黄中那明显的叶脉,居然觉得的那是美,想把它带回去做叶签。但,我可以这么自私吗?叶落归根,自古就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落叶有着一种还附母体的本能
以此来回抱它的母树。也许不能为了自己小小的贪美之心而破坏这一切。看着手中的落叶,那枯黄告诉我:“不要以为只有快乐才是人生的惬意,有时侯,忧伤也是人生的一种欣然。那是心灵体味悲凉之后的一种宁静,那是人生苦恼的一种诠释。我想,我已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悲凉。那是一种让你沉积在心中的困惑与郁闷涌出的情感那是在悲凉之后却能欣然而笑的魔发。侧手,落叶在掌心飘落,回到了属于它的地方。
赞同
674
《江上秋夜》原文
雨暗苍江晚未晴,
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
月在浮云浅处明。
这首七绝就是通过描写苍江从傍晚到夜半、天气由阴雨转晴的变化过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闹渐入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
作品赏析:
宋人写景,往往不满足于总体印象的概括或静态的勾勒,而是刻意追求深细地表现出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自然景物的变化。这首七绝就是通过描写苍江从傍晚到夜半、天气由阴雨转晴的变化过程,烘托出江上秋夜由喧闹渐入静谧的气氛,构成了清冷寒寂的意境。全诗四句四景,分别选择最适宜的角度表现了阴雨、风起、风停及将晴时分的景色,虽一句一转,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首句写阴雨笼罩中的苍江到晚来还没见晴,“暗”字气象浑涵,下得精当,不但用浓墨绘出了天低云暗、秋水苍茫的江景,而且使浓重的雨意和渐渐来临的暗夜自然连成一气,一句写尽了白昼到傍晚的天色。这句是从大处落墨,第二句则是从细处着意。井边的梧桐翻动着叶子,飒飒有声,是风吹所致,此时倘若还是“梧桐更兼细雨”,便应是“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的另一番景象了。由梧叶翻卷的动静辨别风声,可见此时风还不大,始发于树间,因此这细微的声息暗示了风一起雨将停的变化,又是秋声始动的征兆。第三句写半夜里风声才停时的情景,“吹”与“断”说明风曾刮得很紧,从楼头判别风声,就不同于从桐叶上辨别风声了,必定要有相当的风力和呼呼的声响才能听出是“吹”还是“断”。所以这一句中的“断”字放在句断之处,与上一句井梧翻叶相应,虽只是写风的一起一止,却概括了风声由小到大,吹了半夜才停的全过程。这正是欧阳修所写“初淅沥而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秋声赋》)的秋声。这两句全从江楼上的人的听觉落笔,真切地写出了秋声来时江上暗夜中凄清的气氛。这个“断”字还承上启下,带出了最后一句精彩的描写:风停之后,乌云渐渐散开,但尚未完全放晴,月亮已在云层的浅淡之处透出了光明。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浮云将散而未散的这一瞬间,表现出月亮将要钻出云层的动态,烘托出半夜风雨之后天色初晴时那种特有的清新和宁静的气氛。“明”字在首句“暗”字的映衬下,成为全诗最耀眼的亮色,在结尾处预示出一片雨过天晴的明朗境界。
这首诗纯以写景的真切细致取胜,但如果没有作者对秋意的敏锐感受,便不容易准确地捕捉住每个特定时刻的景物特征,如果没有精巧的构思和炼字,也不容易在一首短短的绝句中如此层次分明地展现出景色随天色阴晴而转换的过程,并形成浑成的意境。
那一年,春暖花开.
“我终于回来了,不知道他还好吗…”充满诗意的江南上,一叶轻舟静静地漂着.夕阳下,一个略带沧桑的背影成了江上的一抹陪衬.
小舟靠岸了,双脚踏上故土,呼吸着熟悉的空气,青年感觉眼里起了薄薄的一层雾.是的,这个青年,正是当年立下约定,一定会回来的,宏儿.心中不禁感叹一声,回家的感觉,真好!
终于要见到他了,他还和当年一样吗,一样单纯,一样质朴,一样实诚…
远处,一个模糊的身影逐渐清晰,终于见到他了!周宏极力控制着因为激动而变得颤抖的声音,“水生,是你吗…”
“这位老爷,我们,认识吗?”面前这个高瘦,面容呈灰黄色的少年开口了.本应朝气蓬勃的脸竟然被生活所迫,逼得苍老无比.猛然间,周宏的心里就像是有一块重重的大石头压着.在外多年练就的刚强的心瞬息间变得软弱不堪,荡起层层涟漪.窒息感…
“水生,我是宏儿啊!”“宏…”少年的眼睛瞬间红了,眼里分明闪着泪花,整个身体颤抖着.
强忍着亲切的称呼,水生艰难地从嘴里挤出了两个字“宏爷…”周宏震了一下,叹息着自嘲道“我们果然还是要像你父亲和大伯一样么,回不去了吗?”“嗯,回…回不去了.”犹豫片刻,水生开口了.周宏回过身,注视着夕阳映衬下的江水,道“满眼繁华,现在尽是沧桑.”
晚上,后院里.
两个青年把酒谈天,讲了小时候的种种,讲了分别后的各样,唯独没有提及的,是未来…
是啊,回不去了呢.
秋叶的思念 龙泉市东升小学五四班周佳妮 指导老师:张美娟 深秋的早晨,打开房门,会看见满世界都是金色的落叶,柔柔的,软软的。
轻轻踏上,犹如踩在鹅绒毯上一般,细细体会,如仙如梦,每每让我忘掉周围的一切。我爱极了这情这景-----这秋叶。
如果说燕子是报春的使者,那么秋叶便是迎秋的顽童。微风轻荡,落叶犹如万只彩蝶飞舞,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如玛瑙,黄如玉片,艳丽至极。
树上的枝丫沙沙作响,像是在深情地为离去的叶子吟唱一首告别的歌。落下的叶子静静的躺着,那么安详毫无怨悔。
此时此刻,我总会小心翼翼地攥起他们其中的一片,痴痴地欣赏着,幻想着把他们串起来,缀成一件金色的衣裳,穿在身上一定显得特别好看。我经常会带一些形状好看的叶子回我的小屋。
把它们夹在厚厚的书本里,过些日子取出来,做成漂亮的天然书签,或者仔仔细细的把它们用透明胶带粘贴在墙上,拼成美丽的图案。 有人喜欢嫩叶,歌颂他是春天的信使,有人喜欢绿叶,赞美她的勃然生机。
而我,却偏偏喜欢这秋天的落叶。它们从不自夸,不求赞美,悄无声息地来,悄无声息的走。
走完了自己该走的路,做完了自己该做的事,便化为灰烬,或为明年更加绿树葱茏而甘愿化为黑土。秋叶既不是名菜,也不是美酒,但它却值得我们大家去体会,去深思,去感受…… 啊!好思念你――秋天的落叶。
湘夫人原文如下: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湘夫人翻译: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
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
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接在树梢之上?
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
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
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
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
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
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
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桁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
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
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
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像云一样。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
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
美好的时光啊不可多得,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创作背景:
《湘夫人图》册页,近现代,傅抱石绘,纸本,设色,纵,横。 图中湘夫人面庞秀润可人,姿态妩媚,带有淡淡的幽怨表情。
飘带行如流水,裙褶线条绵劲不绝,筋力内蕴。论者以为傅抱石绘制的“士女的体态,颇具唐风,丰满而又婀娜多姿”,由是观之,其言不谬。
东山携妓图镜心 设色纸本 甲申(1944年)作 钤印:抱石之印、轨迹大化 题识:甲申端午延二日于重庆西郊新喻傅抱石。傅抱石《返布拉格途中雨景》1957年 《飞流直下三千尺》抱石先生1963年傅抱石《琵琶行》傅抱石《秋纵》傅抱石《屈子行吟图》傅抱石《山鬼》傅抱石《石涛上人像》傅抱石《石涛上人像》傅抱石《西风吹下红雨来》傅抱石《湘夫人》傅抱石《湘君涉江图》傅抱石《湘君湘夫人》傅抱石《中山陵》傅抱石《竹林七贤》巴山夜雨布拉格郊外所见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杜甫像二湘图泛舟图河伯江山如此多娇九歌图——东皇太乙九歌图——云中君李太白像丽人行傅抱石山水画
作者:赵文元 父亲去世已经一个多月了,我不时的想起父亲,自然不由得琢磨父亲这个人,这是我从来没有过的事。这种琢磨,让我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写父亲:如果突出父亲善良的一面,那我必须忽略父亲暴戾的一面,但这方面在我的心里和父亲善良的一面一样记忆深刻。比如我很小的时候就亲眼见父亲把狗逮住,用一根绳子吊死在树上或者房顶的烟洞上。其中就有我家自己的狗,好像是只四眼狗。它不知道怎么让父亲不满意了。父亲吆喝它过来,它屁颠屁颠地过来,摇头摆尾地让父亲把绳子拴在了脖子上,拉它到房檐下,父亲拿着绳子蹬着木头梯子上了房顶,使劲儿拽绳子。狗摇摆着头,用前蹄搓着地,惨叫起来,一边咬绳子。但它很快被拖到房檐下,父亲再一拽,凌空而起,身子乱扭,四脚乱蹬,已经不是惨叫,是一种我无法表达的吼声:愤怒、绝望、凄惨交织在一起,嘴疯狂地乱咬,发出吧嗒吧嗒的声音,身子一下又一下撞在墙上,噗噗地,希屎和尿喷射开来甩得墙上地上到处都是,我们哄笑着往后退着,惊恐又亢奋地看着它挣扎,不时还嘲笑它两句。等它安静下来,我们就会与别的狗挣扎的情景做比较,赞美它或者贬损它。这么再吊它一会儿,父亲才会把绳子从房顶的烟洞上解开。 父亲是喜欢杀羊的。我发觉父亲决定杀羊的时候,人就变得非常坚定有力兴奋,目光犀利,把那把一尺长的杀羊刀拿出来,在磨石上磨一会儿,用指头轻轻地试一试刀锋,就精神抖擞地站起来,随手抓过一个编织袋呀什么的,揩净刀身上灰色的磨泥,雄赳赳地往羊圈走去,打开木头绑成的圈门,走进去,直奔要杀的羊,一把抓住了,拖出来,口叼着刀,把羊平躺着摁在长条凳上,或者院子里简易的灶台上,这样,血流不脏羊毛。这时,我一般会拿着盆来接羊血。羊只会在喉咙里叫几声,不怎么挣扎。我觉得父亲也没怎么用力,刀就扎进羊的脖子里,温热的羊血就尿尿一样流进我端着的盆子里,翻着泡沫。等血流没有了冲击力,父亲要我端走盆,三两下就割下了羊头。父亲剥羊皮、开膛、掏内脏、倒羊肠、倒羊肚子的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满是愉悦。至于杀猪,当然也是我父亲喜欢的事,我就不再赘述。 我父亲骂羊或者骂猪,总是很轻蔑的一句话:等不上挨刀了?但我父亲杀猪杀羊杀狗,都忘不了把它们的尾巴割下来,放在高燥的地方,这样,它们下辈子会投胎成人,仿佛他杀它们,是让它们提前摆脱这种畜生的命运。 就是说,父亲对这些畜生的戾气,和他对人的仁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常常把乞丐叫回家里,敬让在炕上吃饭。只要谁求在他名下,没有不帮忙的。只要他能做到,没有不替人出力的。因为他在公社水利局工作,满公社跑,所以,他几乎认识全公社的人。我至今引以为傲的是,当我长大些,能出门了,不论我去了公社的哪个村子,只要说我是父亲的二儿子,人们都奥一声,端详着我,立马友善起来。就是去年我给儿子提亲,女方的父亲竟然偷偷回到我的老家打听人家(我们这里的乡俗:给儿女说对象,一定要打听清楚对方三辈子的底细),对我说,你,是谁谁谁的儿子。我说是的,我离开家乡二十多年了,还有人记得我?他说记得。我一听他这话,就放心了,很简单,老家不会有人说父亲不好的,自然也不会说我不好。老家有一个法倌,年轻时挖总排干(六七十年代老家最大的水利工程,仅次于挖二黄河)时捣蛋,公社派人来抓他。当时父亲是带工的,一看势色不对,进去就骂这法倌,对来抓他的人说他发高烧,说胡话呢,赶紧送医院,就这么救了他。这法倌六十多岁时,硬是打听到父亲现在在哪,来看望父亲。就是说,父亲帮人忙并不是要人怎么怎么记住他、报答他,他是出于仁厚的本能。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说父亲好,对父亲最不满的就是他的两个弟弟。按说,爷爷死的时候作为长子的我父亲才十九岁,就挑起了家中的担子,拉扯两个弟弟成人、成家,他们该感激他才是,但是,他们不,这让我恨他们的同时也非常纳闷。有人说,是父亲过于使用老大的权力造成的。在我们这里,老大据有非常大的权力,况且我的爷爷死的早,父亲老大的权力无意间就更大了。就是我的三个爹爹成家后,我父亲说骂就骂了。据说父亲的四弟,已经抱孙子了,我父亲喝了酒还打过他,这让他很感耻辱,不再理父亲。当然了,父亲还有一个弟弟,对父亲非常好,但早早地就死了,所以,我母亲常感叹,就一个有良心的,还老早就死了! 父亲的丧事上,村里四散各地的人能回来的都回来了,这是对父亲的一生最高的礼遇。 当然,在老家人的眼里,父亲是个善人,但也是一个没本事的人,为什么呢?他曾经手里有一点权,但一点儿也不会谋私。我们老家的人把权力看的比什么都重要,只要谁抓在手里,一定想方设法谋私,否则,就会被人看做傻瓜。他为共产党干了一辈子,却没把一个子女安排进单位,这是父亲一生在人面前抬不起头来的又一个地方,也是被子女埋怨的地方。我不敢说父亲是按共产党员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不这样做的,但我知道,是忠厚本分这种秉性,阻止他不要以权谋私、占公家便宜的。当然了,这里面也有父亲性子弱了一点的原因在,也正因为这一点,每当遇到大事,父亲是当不了母亲的家的,但在平时,母亲都是听父亲的。 下面我说说父亲与子女的关系。我们姊妹八个。父亲那一代人都是八个左右的子女。父亲一点也不掩饰他对长子与长女的偏爱,对最小的老八的偏爱。父亲在子女面前不苟言笑,不会对子女表达感情。父亲对我唯一的一次触摸,是我高考失败那年夏天的一个晚上,一个人坐在房顶,靠着烟洞发愁。父亲上房顶不知道干什么,他踉跄的步伐说明他喝了酒。他路过我,慈祥地心疼地抚摸了一下我的脸,就走了。这让我至今心里都温暖。等我再与父亲亲密接触,已经是去年他住院的时候了,为此,在给他守灵时我匆匆忙忙地写了一篇短文,节录如下: 《给父亲守灵》 给父亲守灵的时候,有两个情景老是浮现在我眼前。一是刚包产到户时的秋天,我那时十几岁吧,因为上面是四个姐姐,哥哥也正住校,我是秋收的顶梁柱,老是盼跑渠的父亲回来干活,我就苦轻了。总算看见父亲,穿着干净的四个盖的蓝褂子,梳着中分头,急煞煞地从甜菜地里向我们走来,那么的精神抖擞。与眼前躺在殡仪馆水晶棺里的父亲一对照,真是心寒——四十多年的岁月真是眨眼之间,我到父亲这个岁数也就是三十多年,不也是一眨眼就要过去了?我该怎么过?还有一个情景,就是半年前,七月份,盛夏吧,父亲在塔尔湖住院,我搀扶他在医院走廊里走。这是我记忆中第一次接触父亲的身体,他温凉松弛但细腻的胳膊传导到我手臂上的,是从来没有的亲,是的,我只能用这个独字词来表达那种从骨子里迸发 出来的感情,我强烈地感到我是他的儿子,他是我的父亲。父亲很惬意地孩童般地东瞅西望。最后,我们溜达到走廊尽头的窗户前。清爽的风从敞开的窗口吹进来,抚着父亲和我。父亲 把手臂架在窗台上。看着窗外的一丛蜀葵,拐棍悠闲地晃荡着,嘶嘶地吹着口哨。父亲体验到的生命的欢乐也涌到了我的心里。父子俩就那么幸福地站着。三弟来了,指着我问父亲认得他吗?父亲望着我笑道,认得了。三弟笑着对我说,哎呀,正是认得你了,我和他呆了好几天了,还认不得我,有点嫉妒我的三弟又指着我问他是谁?父亲望着我笑着摇头说,不记得了。三弟说,他就是赵文元。父亲忽然凝神深吸着气死盯着我,声音从丹田深处传出来:文元?然后继续盯着我,仿佛我就是从他的丹田里被他的声音揪出来的,他要确认一下这个揪出来的东西是不是我。三弟低声对我说,认得你了,又尴尬地望着依然盯着我的父亲说,对我一点印象也没,告诉他我是文兵,只是看着我笑。这时,一股自豪的暖流在我的心里涌动:父亲心里惦记着离家二十年的我,我也谴责自己,不该这么让父亲记挂。我记起狄更斯一部小说里那个浪荡到中年的浪荡子,知道母亲在眼前,却无脸相认,装作像陌生人,听着母亲向人们絮叨她的儿子。最后,他对“我”说,不要给你的母亲增添白发…… 但 不苟言笑的父亲对子女的感情是深厚的。就是对侄子也是感情深厚的。去年,他的一个侄子去看他,问他还记得他留给他的小收音机不?父亲摇头。原来三十年前,这侄子刚水校毕业,分配在荒凉的渠上看渠,父亲忽然骑自行车走二百里地去看望他,临走,留下了自己的小收音机,让他解闷。父亲还有一个侄子,在他二十一岁时父亲去世,他挑起了大梁。因为这侄子与父亲的遭遇非常相似,所以,父亲特疼爱这个侄子,只要路过,就去看他,他有什么难处,就帮他。他娶儿媳妇时,父亲已经快八十了,那时还没有得老年痴呆症,骑着自行车就去了他家,给他拿来两千块钱。就是说,父亲亲人是用实际行动去亲的,他对侄子尚且如此,对我们就更不用说,但不同的是,他对我们有着很高的期盼,那就是出人头地,我们对他也有很高的要求,那就是能得到他的关系网的帮助。结果是,我们失望,他也失望。我们失望,是他不擅长用关系给子女谋私利,他失望,是我们没有出人头地,从而耀祖扬宗。就拿我来说,从小聪明伶俐,父亲在我身上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可以说,我是他的骄傲。结果,我高考失败,父亲失望至极,他横看我不顺眼,竖看我不顺眼。有一次父子俩用骡骡车拉糜子,父亲尽然辱骂起我来,这是从来没有的事。往回走时,父亲可能觉得自己过分了,不知道他从哪里摘了香瓜,没说一句话,递给我。但是,这不能阻止我和父亲的关系恶化下去,终于父子俩吵起来。我恨父亲的是,我本来是最痛苦的时候,你作为父亲,不安慰我,反而雪上加霜!去年,我才知道,三弟在高考那几年,父亲也是不待见他的,还往出撵他,这也是三弟最痛苦的。但三弟一有了出息,父亲马上就尊敬他,反而在我妻子面前通过夸三弟来讥笑我的无能。但对我的努力,父亲总是泼冷水,比如我做醋酱油时,父亲不但不帮我,却到处对人说,他就能吹牛,屎还不知道在哪儿呢,屁老早就响上了!说实话,这是我不能原谅父亲的。由此,我发现,父亲不光是子女中谁没出息,父亲不待见谁,谁有了出息,他立马尊敬的很,对别的人也是这样的。我亲眼见他对我的一个叔伯爹爹的鄙视。我这叔伯爹爹胆子大,改开之初就搞收购。那时候没有规矩,多,结果,他让,债主追得他几年不敢回家,为此,叔伯兄弟们常常开会教训他,我亲眼见父亲指着他说,你是个什么什么。这件事对我这爹爹的刺激很大,多年后还和我说起这件事。由此可见,父亲有“你跌倒了,他上去踹一脚”的毛病,这是对人最大的伤害。我非常想掩饰父亲这一缺点,为尊者讳嘛,但我觉得那样的话,我回忆的就不是我真正的父亲了。我想,那些把自己的父亲夸成一朵花的文章,还不如不写呢。 父亲最幸福,让子女们最觉得他慈祥可爱的,是他的晚年。严格地说,是他得了老年痴呆症以后,因为这个疾病让父亲返老还童,淳朴、童真、活泼,对话时机锋巧妙诙谐。虽然他给子女带来了很多麻烦,但那是幸福的麻烦。有关父亲这时候的趣事趣话,那几位常呆在他身边的姊妹们哪个都有一肚子,一说起来就捧腹大笑。我只举我听来的一例。一天,父亲屙了裤子回来了,母亲骂他就不能夹住,回来再屙?父亲笑眯眯地说,我和(我的)屁股说了,你长短圆给咱夹住些,咱回家坐在马桶上屙,谁知道它快到家门口了,不听话了,我也没办法。我曾经就父亲的晚年写过一篇三千字的小说,现节录如下: 《野腿父亲》 ——野腿是我们这里的土话,形容那些一呆在家里就无所适从魂不守舍的人。 我父亲八十一岁了,自行车还骑得铮铮的,真把我们愁死了。尽管我们做到尽量有人跟着他,可眨眼功夫他就连人带车不见了。要是他就在县城里骑一骑自行车也行,我们很快就能找到他,真有个什么,我们也好处理。问题是他就爱往乡下跑,那就如鱼儿入了海——他在乡水利所工作了五十年,哪一条渠哪一个村都可以说是他的家乡。按说,现在通讯这么发达,一打手机不就知道他在哪了?呵呵,对不起,我父亲前几年就得了老年痴呆症,站在他住的小区前,还问人家广元小区在哪儿了。再说,他也怕我们找到他,给他配个手机,几天就捣鼓坏了。 我父亲跟着我家老四过。老四是被他宠大的,敢跟他来硬的,制作了一塑料卡片,上面写着他的电话号码,特意加了一句:这是走失了的老人,谁看到了请打这个电话。把塑料卡片串在一串假银项链上,对我父亲说,你要是把项链戴丢了,我就不让你的小外甥来看你。 这办法还真灵。全乡跟我一般大的人都认识我父亲。他前脚不见,后脚就有人打电话来了。但有一次,我父亲走了一天半也没人给我们打电话来,我们只得给他散布在全乡的朋友打电话,好不容易才寻到了他。还没等我们发难,他就振振有词地说项链丢了。问他咋丢的,他说天这么热,项链巴在脖子上痒,他往松弄了弄项链,就丢了。说完,暗自得意地瞅着我们。那意思是说,看你们还舍得让我戴项链不。 老四买回一箱子假银项链来,摆在他面前。我父亲沮丧极了,就给他的小孙子哭诉。小孙子就要我们培养他爷爷打麻将呀什么的兴趣。我父亲一辈子除了爱骑自行车,就爱喝酒,别的 娱乐 一见了就头疼,这可真是赶着鸭子上架了。 一天,我父亲又不见了,我们等了一天,也没人给我们打电话来,就又挨个儿给他那些朋友打电话。直打到晚上,才有人说,我父亲在他那里。我们连夜去找到了他。他一见我们来了,就又拍手又跺脚地给他朋友一家说,我们一家人虐待他了,就让他戴那根上吊绳子了,他死也不回去了。 在外人面前跟他争吵太丢人了,我们赶紧答应他,以后不让他戴项链了。他眨眨眼,要我们写下了保证书,郑重地叠好了,揣在他贴身的衣服口袋里,得意洋洋地跟我们回来了。以后,我们一让他戴项链,他就把那张保证书拿出来,在我们眼前晃。我们几次想借洗衣服的时候把那保证书洗了,但保证书并不在他的衣兜里。 就这么,我那老父亲十天半个月就野跑一次,我们就得挨个儿给他的朋友们打电话,他的朋友们就烦开了我们。老四就火了,要没收老父亲车库上的钥匙。他的自行车就在车库里放着。老父亲冷冷地说:“你敢收回车库钥匙,我瞅空就从这窗上跳下去。” 老四气歪了嘴,二话不说,把老父亲那辆老永久自行车吊在了车库顶上,任我父亲咒骂去。 一天,我瞥见我父亲闪进了侄子的屋里,溜过来一看,屋门关死了,听不清里面的嘀咕声。 我就坐在窗台前看着楼下老四的车库。好一会儿,见侄子跟他爷爷鬼鬼祟祟地来到车库前,开了门锁,推起卷帘门,进去又拉下来。我赶紧溜到车库,听见爷孙俩正在想法从车库顶上把自行车弄下来。弄着弄着,爷孙俩就吵了起来,爷爷骂孙子笨,孙子说爷爷不省事,就都翻了脸,争吵着往车库门走来。我赶紧跑开了。不想,过了几天,我父亲连人带车还是不见了。我们又厚着脸皮给他的朋友们打电话,第三天才寻到他。 我们弄不明白老父亲怎么把自行车从车库顶上弄下来的。没法,吊自行车时,只得多用一根铁丝吊住它。一个月后,我父亲又连人带车不见了…… 一天夜里,轮我在父亲屋里睡,不知怎么就醒来了。一看,父亲不在床上,也不在卫生间。我赶紧溜到车库,果然,车库门离地有一尺高。我趴下,探头进车库,见我父亲正打着手电,爬在一把木头梯子上,往断剪吊自行车的铁丝呢!他剪一会儿歇一歇,颤颤巍巍的,我真担心他跌下来。又不敢出声,怕把他惊得真从梯子上跌下来。 自行车终于从车库顶掉下来,反弹起来时撞了一下梯子。我父亲颤巍巍地从梯子上下来,扶起自行车,这里拍拍,那里摸摸,觉得自行车没跌坏,才立好了自行车,把梯子吃力地塞到轿车下,用铁丝捆在轿车的两根轴上…… 我父亲认为以前的自行车才是自行车,对现在的自行车不屑一顾。这辆永久牌自行车是他的命根子,我们从来也没动过处理它的念头。但这次老四实在忍不住了,乘老父亲不注意,把它卖给了收破烂的。唉,我敢说我母亲没了,我父亲也没这么失魂落魄过。我们就骂老四太狠心了,想给老父亲再买辆这样的自行车,但没地方买。 老父亲总算缓过劲儿来了,心不在焉地四处走动开了。不久,我们发现,父亲喜欢蹲在一修车摊前看人家修车。我们就暗地里嘱咐修车师傅多留心些我父亲。不久,我父亲替那师傅修开了自行车。 一天,修车师傅给我们打来电话,说我父亲骑着顾客的自行车没影儿了。我们赶过去。修车师傅气急败坏地说,他修好车后,揩了揩手,去一旁边看人下棋,边等顾客来取车子。顾客来了,问他车子哪了,他才发现让父亲给骑跑了。 我们安抚住了修车师傅和顾客,又开始给父亲的那些朋友打电话。第二天中午,一个陌生电话打来,说我父亲在天马村子附近的路上了。我们开车赶了过去,见父亲正和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僵持着。一个推着车把,一个揪着车后架。见我们来了,父亲羞愧地低下了头。 中年男人告诉我们,他正从地里往回走,看见一个老人一拐一拐地推着自行车在路上走着。他觉得眼熟,过去一看,是我父亲。 他父亲和我父亲是好朋友。这辆自行车是一辆老永久牌自行车。 我父亲脚葳了。我们又心焦,又庆幸。我父亲野腿了一辈子,在家哪能呆住了,我们只得由他拄着拐棍四处走。 一天,车库里又有了一辆老永久牌自行车,仔细看,正是我父亲从修车摊上骑走的那辆。我们纳闷了一阵子,见父亲确实骑不成车了,就不太紧张了。不久,我们发现父亲钻进车库好久不出来,我们又不好进去看。老四就在车库里按了摄像头,我们就看见父亲一拐一拐地推着自行车在车库里转着圈,一只手不时地做着手势,像在跟谁说话了。老四又在摄像设备上配了录音设备,一挨父亲进了车库,拉下了车库门,我们就听到了下面的一段话。 “……老伙计呀,咱这一次呢,去曹贵渠转转去。哎呀,咱大概有三年没去那里了吧?我想想,上次是……曹三杀猪的时候去的吧?嗯,就是。哎呀,那天的猪肉烩菜可真是香,那么肥的槽头肉我吃了满满一盘!哦,对了,那年曹三刚娶回三媳妇来,那天还给咱敬过酒。那媳妇长条身材,笑眯眯的,一看就是个好媳妇。哦哦,曹三的三个儿子都不错,就是老大爱打架,不过,才十七岁,正是三岁骡驹子撒欢的时候,过了这个年纪就好多了……哦(停下车来东张西望),这是哪?是广生一队哇。我看咱从广生一队切近走吧,要不,没等咱去了曹贵渠,子女们就追来了。这些灰孙子(停下车来四下里瞅了瞅,又推着车走),害的他祖爷爷哪也走不成。哎呀,这道小渠上的桥还是李友当队长的时候修的那座桥。哦,这里塌了一角。唉,李友这小子死了大概……五年了?是包产到户第二年死的?唉,挖二黄河时他年轻气盛了,滴水成冰的天,站在齐膝盖深的水里赶工了。结果,还没到四十岁,病就寻上身了。唉唉,跟他这么死的人可真是多呀。可现在农村人都远走他乡了,谁还记得他们的光荣 历史 呢?……呵呵,这些山东侉子。喂!喂!(扬起手来叫)乔三家的!呵呵,这骚女人,假装没听见——走了!唉,乔三可真是让她给活活气瘫的。是了,顺路咱去眊眊乔三。这山东侉子可真豪爽呀,一去了就不让走。有一次在他家吃到的狗肉可真香呀……呀呀(停下车来手搭凉棚望)六排干里咋连芦苇也没了?(低头望)水还黑乎乎的。唉,别说了,化肥厂的废水还是往这里排着。呸呸(手在鼻子前扇)臭死人了!快点走!(推着车疾走)以前这里的鱼真肥美,现在连蛤蟆的叫声也听不见了。哦哦,是呀,今天又能睡在曹贵渠闸上了,跟老李坐在闸上,边喝酒边听四野的青蛙叫、虫子叫,啪啪地拍着花腿蚊子,多带劲儿呀。呃呃,那花腿蚊子咬起人来真过瘾,一咬一个大疙瘩……” 2016·4·17·14:25·星期日 父亲的晚年给我们带来了欢乐。父亲最大的愿望就是回永利公社,他生活了八十多年的地方,但没有如愿。永利公社并不是很远,而是他不能行动了,儿女们也不敢要他行动。年老是一个逐渐地被囚禁的过程,没办法。 愿父亲安息。
无论哪行哪业,成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管多再辛苦都要保持前进,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名人的成长 故事 ,方便大家学习。
名人的成长故事1
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从小就喜爱菊花。唐代风俗,在 重阳节 这天,亲友相约登高,饮酒赏菊。黄巢的爷爷因为自家满园菊花盛开,便在园中摆下家宴,邀子侄们一起来赏菊。酒过三巡,老爷爷一时兴起,提议以菊花为题,大伙儿联句赋诗。谁知轮到他联句时,竟一时想不出佳句来。坐在爷爷身旁的黄巢等得不耐烦了,就抢先脱口吟道:“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
清脆的童音刚落,顿时赢得全场喝采。可唯独黄巢的父亲神色惶恐,连连摇头说:“这赫黄衣是老天赐给皇帝的,你怎么敢随便乱说,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说着,就要动手教训黄巢。老爷爷一看不好,连忙挡住,说道:“恕他年幼,不要打了,就罚他重做一首吧!”
不等父亲表态,黄巢立即应声:“遵令!”只见他略加思索,立成一篇:“飒飒西风满园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李一处开。”
诗的大意是说:在飒飒的秋风中,满园菊花一齐开放,但因秋天逐渐寒冷,所以蜂蝶不来。将来我如果做了春天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李花同在春天开放。
这首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举座的人都为他的诗才惊叹不已。
后来,黄巢赴京赶考。虽然他抱负远大,才华横溢,但由于科场黑暗和朝廷腐败,结果却名落孙山。此时,他深感自己像开不逢时的菊花,又做了一首咏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这铿锵有力的诗句,表达了他要砸碎旧世界、重奠新乾坤的豪情壮志。
名人的成长故事2
徐悲鸿公元1895年生于宜兴县一个穷教书的人家。早年的生活甚为艰苦,1942年他在一幅作品题诗中曾说“少小也曾锥刺股”,以此来形容他年轻时的生活艰难。
徐悲鸿的父亲是位半耕半读的村塾老师,同时也是位乡间画师。徐悲鸿六岁开始跟父亲读书,七岁时因为常常看见父亲画画,对画画发生兴趣,那时就想学画。他父亲认为七岁的孩子年纪太小,不肯教他;但是他念书念到卞庄子刺虎的故事,就偷偷地求人画一只老虎,自己依着样子描绘。父亲知道儿子实在喜欢画,在他九岁的时候,就让他每天摹一幅当时流行的《吴友如画本》,这就是徐悲鸿学画的开始。
徐悲鸿在十岁的时候就能帮他的父亲在画上不重要的部分添染颜色。但生活的艰难,仅仅十七岁,他便辍学到一家中学里教图画来帮助家用。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逝去,家里负债很多,弟妹也要供养,他那时只得在县里三家学校担任教课来解决全家的生活。
沉重的家庭担子压不住他上进的决心,为了学美术,他来到上海。他曾企图把画寄给当时的《小说月报》,以求换得买米之钱,但却被无情退回。他那时寄居在一家赌场里,白天用功,晚上等客人散了,才摊开铺盖在赌桌上睡觉。那时,他常常吃不到饭,也找不到工作。——徐悲鸿甚至为此有过自杀的念头,据他后来回忆,他曾经狂奔到黄浦江边,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混浊而奔腾的汗水汹涌地冲击着江岸,轮船的汽笛尖锐地吼叫着,他解开衣襟,让无情的风刚打入他年轻的胸脯上。当一阵寒冷的颤栗从脚跟慢慢传递到全身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自拔,才不算懦弱呵!”
1915年,当人们都在用锣鼓爆竹迎接新年的时候,青年徐悲鸿却饿着肚子给一家叫做“审美书馆”的出版社,用颜色填染单色印刷的杂志封面(那时印刷术落后,没有彩色印刷,杂志封面是雇人用手工填色的。审美书馆的主办人,就是著名的岭南画派导师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等拿到报酬,他的肚子已经空了好几天了。
1916年,徐悲鸿考进震旦学院,攻读法文。他是穿着死了父亲的丧服,噙着眼泪踏进了这个学校的。
徐悲鸿的作品逐渐受到社会的注意。除了高剑父兄弟外,当时的 文化 名人康有为、蔡元培等也给予他鼓励和帮助。1917年,二十二岁的青年徐悲鸿已经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导师,又得到北洋政府的 教育 总长、大学者傅增湘(沅叔)先生的帮助,派他到法国去 留学 。可是 出国 不久,因为内战,他的经济来源就断绝了。他经常干面包就白开水度日,并且不间断地从事每天十小时以上的劳作。他用功锻炼 素描 ,临摹古代的名画,并努力于 国画 和油画的创作,还给书店画书籍插图及写一些散稿来维持生活。
由于徐悲鸿曾经经历过艰苦的遭际,所以在他后来的一生中,凡是遇到年轻有为、肯用功吃苦的人,或穷苦无告的人,他总是给予莫大的同情,并且尽一切可能去帮助和鼓励他。1928年,他给当时的福建当局画了一幅壁画,画好后他辞谢了给他个人的金钱报酬,却提出要福建省派送两个青年出国学习艺术。这两个青年一位是油画家吕斯百,一位是 雕刻 家王临乙,二人后来学成归国,对我国艺术都卓有贡献。
30年代初,徐悲鸿游江西南昌,发现一位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在报刊上发表有关中国美术史的 文章 ,很有见解,就约见了他,并替他写信向那时的江西省长熊式晖推荐,后于1933年将其派遣到日本留学。这位年轻人就是其后名满天下的画家傅抱石。
名人的成长故事3
提到维克多.格林尼亚教授,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格氏试剂。无论哪一本有机化学课本或化学史里,都有关于格林尼亚的名字和格氏试剂的论述。但是,你可知道这位伟大的发明者曾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1871年5月6日,维克多·格林尼亚出生在法国瑟尔堡的一个有名望的资本家家庭。他的父亲经营一家船舶制造厂,有着万贯资财。在格林尼亚青少年时代,由于家境的优裕,加上父母的溺爱和娇生惯养,使他在瑟尔堡整天游荡,盛气凌人。他没有理想,没有志气,根本不把学业放在心上,整天梦想能当上一位王公贵人。由于他长相英俊,瑟尔堡年轻美貌的姑娘都愿意和他谈情说爱。也就在这时,他受到了沉重的一击。
一次午宴,刚从巴黎来瑟尔堡的波多丽女伯爵竟然毫不客气地对他说:“请站远一点。我最讨厌被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挡住我的视线!”这句话,如同针尖一般刺着了他的心。他猛然醒悟了,开始悔恨过去,自我反省,产生了羞愧和苦涩之感。从此,他发奋学习,发誓要追回过去浪费掉的时间。当他21岁时,他离开了曾使他堕落的家庭,并留下一封信,上面写道:“请不要探寻我的下落,容我刻苦努力地学习,我相信自己将来会创造出一些成就来的。”
他来到里昂,拜路易·波韦尔为师,经过两年刻苦学习,终于补上了过去所开设的全部课程,进入里昂大学插班就读。
在大学期间,他刻苦学习的态度赢得了有机化学的权威菲利普·巴尔的器重。在巴尔的指导下,他把老师所有著名的化学实验重新做了一遍,并准确地纠正了巴尔的一些错误和疏忽之处。终于,在这些大量的平凡实验中,格氏试剂诞生了。
格林尼亚一旦打开了科学的大门,他的科学成果就像泉水般地涌出来。基于他的伟大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1912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此时,他突然收到波多丽女伯爵的贺信,信中只有寥寥一语:“我永远敬爱你!”
名人的成长故事4
明朝著名 散文 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搞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并不在家。宋濂并不气馁,而是在几天后再次 拜访 老师,但老师并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名人的成长故事5
比尔.盖茨拥有好多个“世界之最”,例如:他是第一个靠观念、智能和思维致富的人;他是世界首富,1996年的财产是160亿美元;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世界第一富翁;他是第一个从一无所有白手起家,在短短20年内创造财产达139亿美元的奇才;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靠电脑软件积累亿万财富的先行者;他是首先开发利用高科技和高智商,创造巨大财富的典范……,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的地球上刮起了一阵强劲的比尔·盖茨旋风。那么盖茨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的 事迹 有许多厚厚的书作了详细的介绍,这里问单讲他几个小时候的故事吧!
比尔·盖茨的童年是在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度过的,西雅图是美国波音公司的基地,全市职工近半数在这家公司工作,所以人们也把西雅图称为“波音城”。它和旧金山、洛杉矾并列为美国西海岸的三大门户之一。长着一头沙色头发的7岁男孩盖茨最喜欢反复看个没完的是那套《世界图书 百科 全书》。他经常几个小时地连续阅读这本几乎有他体重1/3的大书,一字一句地从头到尾地看。
他常常陷入沉思,冥冥之中似乎强烈地感觉到,小小的文字和巨大的书本,里面藏着多么神奇和魔幻般的一个世界啊!文字的符号竟能把前人和世界各地的人们无数有趣的事情,记录下来,又传播出去。他又想,人类历史将越来越长,…那么以后的百科全书不是越来越大而又笨重了吗!能有什么好办法造出一个魔盒来,只要小小的一个香烟盒那么大,就能包罗万象地把一大本大百科全书都收进去,该有多方便。
这个奇妙的思想火花,后来竟给他实现了,而且比香烟盒还要小,只要一块小小的芯片就行了。
盖茨看的书越来越多,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次忽然对他四年级的同学卡尔·爱德:“与其做一棵草坪里的小草,还不于成为一株耸立于秃丘上的橡树。回为小草千遍一律,毫无个性,而橡树则高大挺拔,昂首苍穹。”他坚持写 日记 ,随时记下自己的想法,小小的年纪常常如大人股的深思熟虑。
他很早就感悟到人的生命来之不易,要十分珍惜来到人世的宝贵机会。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人生是一次盛大的赴约,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信守由人类积累起来的理智所提出的至高元上的诺言……”那么“诺言”是什么呢?就是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
他在另一篇日记里又写道:“也许,人的生命是一场正在焚烧的”火灾“‘,一个人所能去做的,就是竭尽全力要从这场’火灾‘中去抢救点什么东西出来。”这种“追赶生命”的意识,在同龄的孩子中是极少有的。
盖茨所想的“诺言”也好,追赶生命中要抢救的“东西”也好,表现在盖茨的日常行动中,就是学校的任何功课和老师布置的作业,无论是演奏乐器、还是写 作文 ,或者体育竞赛,他都会全心全意花上所有时间去最出色完成。
一次,老师给他所在的四年级学生希置了一篇关关人体特殊作用的作文。要求四五页的篇幅。结果盖茨利用他爸爸书房里的百科全书和其他医学、生理、心理方面的书籍,洋洋洒洒地一口气写了30多页。又有一次老师布置同学写一篇不超过20页的故事,盖茨浮想联翩,竟写出长达100页的神奇而又曲折无比的故事,使老师和同学都十分惊讶!大家说他:“不管盖茨做什么事,他总喜欢来个登峰造极,不鸣则已,一呜惊人,不然他是不会甘心的。”
盖茨在体育和社会活动方面也表现出这种不落人后的精神。
有一次暑假童子军的80公里徒步行军,时间是一个星期,他穿了一双崭新的高筒靴,显然新鞋不大合脚,每天13公里的徒步行军,又是爬山,又是穿越森林,使他吃尽了苦头;第一天晚上,他的脚后跟磨破了皮,脚趾上起了许多水泡。他咬紧牙关,坚持走下去。第二夭晚上,他的脚红肿得非常厉害,开裂的皮肤还流了血。同伴们都劝他停止前进,他却摇摇头,只是向随队医生要点药棉和纱布包扎一下,又要了些止痛片服用,继续上路了。就这样他一直坚持到一个途中幢查站,当队发现他的脚发炎严重,下令医治,才中止了这次行军。盖茨的母亲从西雅图赶来,看到他双脚溃烂的样子时,难过地哭了,直埋怨儿子为什么不早点停止行军。盖茨却淡淡他说:“可惜我这次没有到达目的地。”
名人的成长故事汇总5篇相关文章:
★ 名人的成长故事精选5篇
★ 名人的成长故事精选5篇
★ 伟人的成长故事汇总大全
★ 名人的成长故事2020最新
★ 中国名人故事精选5篇
★ 伟人的成长故事最新汇总
★ 成长故事作文5篇
★ 名人成长励志故事
★ 名人成长故事大全最新合集
★ 名人的成长故事2020汇总
傅抱石之子、著名画家傅二石因病在南京去世,享年81岁交汇点7月31日消息,2017年,对国画大师傅抱石的后人来说,是一个不愿回首的年份。7月31日,傅抱石先生次子傅二石先生因病于南京去世,享年81岁。就在21天前,他刚刚送别了自己的妹妹。7月10日,傅抱石先生爱女傅益璇女士因病于7月10日在南京去世,享年72岁。傅二石先生 傅二石先生出生于1936年,他擅长山水画和人物画,作品风格雄浑博大、刚健清新。他的山水,大气磅礴,墨气淋漓,充满浪漫精神。他善画“云”,与父亲的“雨”有异曲同工之妙。得知傅二石先生逝世的消息后,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高云感到很突然,“之前没听说老人身体不好啊,去年他在省美术馆办展的时候还很健康,真是太意外了。” 回忆起和傅老交往的点滴,高云很是感慨,“有傅抱石先生那样一棵大树在前面,二石先生能走出自己的笔墨之路,很不简单。不少名家后代,一生都在模仿,没有走出来。但傅二石不然,他没有简单模仿父亲的笔墨,而是在继承的同时敢于创新,找到了自己的路,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一点,最值得我们钦佩。” 接到记者电话时,傅抱石先生的女儿傅益瑶由于过度悲痛,无法多说什么,她委托记者向关心傅二石先生的书画爱好者表示感谢。对于傅二石先生的突然辞世,她解释说,“之前身体就不好,因为肺炎住院了。但家里人怕打扰到别人,就没对外说。前段时间还说蛮有希望恢复的,没想到突然一下子就不行了,真的想不到。” 退休之前,高云是省文化厅副厅长。他对傅二石先生的“怕打扰别人”深有体会,“二石先生为人很好,通情达理,宽厚待人,是个乐天派。他从不给组织带来任何麻烦,也从不提任何个人要求,心里想的永远是别人。所以,大家都说,和他在一起很快乐。” 今晚,站在新华全媒体艺术馆·傅二石工作室里,新华文化艺术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魏长健凝视着墙上的《高山流水》画作,久久无语。“这是首届新华·古琴文化艺术周开幕之际,傅二石先生特意送来的作品。”魏长健回忆说,“傅二石先生重情重义,在他的身上,我们不但看到了新金陵画派的艺术传承,更见识到了传统文人的济世情怀。” 2016年,盐城市阜宁、射阳两地龙卷风冰雹特别重大灾害发生后,傅二石先生积极响应号召,报名参与捐赠作品赈灾行动,为灾区人民送去了温暖。 延伸阅读 不怨天不尤人,笑面人生的傅二石先生 傅二石,出生于1936年,中国现代著名山水画大师傅抱石先生之子。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国画院山水画创作室主任、傅抱石纪念馆馆长。他擅长山水画和人物画,作品风格雄浑博大、刚健清新。具有传奇色彩的画家,作为国画大师傅抱石之子,傅二石不仅继承了父亲的事业,还秉承了父亲那种自然放达的性情,他天性直率,诙谐幽默,在顺境中谦和温良,在困境中不怨天,不尤人,笑面人生。《漫将一砚梨花雨 泼湿黄山几多云》 2001年《奇峰迎马骇衰翁》 2004年 傅二石擅长山水画外,亦擅长画人物。作品有《峡江烟云》、《 待把江山图画》、《风雨澜沧江》等。出版有《傅二石山水画选》等多种画册。曾多次在海内外举办个人画展,深受海内外人士欢迎,众多作品为博物馆、美术馆及收藏界人士所收藏,2006年傅二石七十寿辰时,在江苏省美术馆与北京中国美术馆相继举办了《傅二石山水画展》,引起了美术界强烈的反响。 继承和长期研究国画大师傅抱石的艺术成就,傅二石著有《一半山川带雨痕——谈傅抱石画雨》、《醉笔写出画中情》等系列文章在海内外发表。出版有《傅二石画集 》、《傅二石作品选》等。发表有《傅抱石的诗意画》、《傅抱石的速写》等。60年代初傅家全家福,摄于傅厚岗6号家中。前排左起:夫人罗时慧、小女傅益玉、傅抱石、长女傅益珊;后排左起:次女傅益璇、长子傅小石、次子傅二石、三女傅益瑶 他所写《金刚坡的回忆》一文,深情记录了其父在抗战阶段携全家避难于重庆金刚坡,八年艰苦岁月,蜗居斗室坚持中国画创作并取得最初辉煌业绩的史实。种种难忘的情景使他耳濡目染、受用终生。抱石先生的那种解衣盘礴的大笔挥洒,那种全神贯注的小心收拾,那种拥抱中国画的热忱和诚挚,都化为一种遗传基因,而渗入二石的骨髓。有必要强调的是,二石之于家学,重在学养和精神的坚守,并非皮相的承续和复制。他的画作,难见“抱石皴”的影迹而另成体系。即令在其作品此幅与彼幅之间比较,也往往皴法异样,形神不同,景境各富特色。 傅二石认为“山水画追求的是独特之美和新鲜之感。今天画的松树要与昨天画的松树有所不同,姿态结构的不同,笔力的不同和松树所处环境的不同。”这种追求美、发现美、倡导独特性和新鲜感的创作定力,导向了如石涛所指出的那种作画境地:“用无不神而法无不贯也,理无不入而态无不尽也。”“取形用势,写生揣意,运情摹景,显露隐含,人不见其画自成,画不违其心之用。” 傅二石曾在自己的“80艺术回顾展”自序中写到: 画画的人总是在追求作品的“微妙”或“巧妙”。我也追求了好几十年,但成功率总是不高。当然,这与自己的天分和努力有关。但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我终于懂得了:画山水画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你努力一辈子。这样等你到了八十岁的时候,你才能够勉强地说:我知道怎么画山水画了。 协调和统一是对一幅画的基本要求。我在绘画中追求协调和统一,其最高标准是回归自然。观众赞美一幅画的语言是“像真的一样!”所以我平时欣赏和观察大自然的时候,会特别注意发觉大自然中容易被疏忽的美,而这种美总是在协调和统一的背景下出现的。 我早先画画有逸笔草草、粗心大意的毛病,以为只要把一张纸涂满了,就算一幅画。后来发现那是对观众的不负责任。古人有“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画法。可古人的画中有功夫、有诗意,而我的画中却什么也没有。我努力改变这个缺点。功夫不够,就用细心来弥补。绘画是追求完美的,不管你水平如何,都必须把追求完美作为终极目标。《快意雄风海上来》 2011年 他说,我父亲用他的绘画实践告诉我:作画要有个性。我的画从“酷似父亲”到“不那么像父亲”其时我已年近六十了。记得我在南京和北京举办七十画展时,同行们的评论说:“傅二石的画不同于他父亲的,有了自己的面貌”而我自己尚未觉察到。现在看来,我得承认自己的笔墨是有了些变化,但这“变化”也并非都是好事。我知道,要想得到好的笔墨并非易事,因此往往会满足于“一般的水平”。《云山幽居图》 2012年 国画大师傅抱石先生共有六个子女,两个儿子:傅小石和傅二石,四个女儿,分别是傅益珊、傅益璇、傅益瑶、傅益玉。六个孩子继承了父亲在美术方面的才华,成为知名画家。 可惜的是,一年之内,已经三位傅家子女离世:2016年8月17日,卧病多年的傅小石先生在南京去世。今年7月10日,傅益璇女士因病于南京逝世;今天,傅二石先生去世。 傅抱石先生于1965年9月29日去世,安葬于雨花功德园内。X
楚辞的名称及特点一、楚辞的名称楚辞一是诗体名,指战国时代的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时所使用的一种诗歌样式,是《诗经》之后的一种新诗体,屈原的《离骚》是代表作,因此后人又称之为骚体。 一是诗集名,西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将战国时期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类似之作共十六篇汇编成集,集名为《楚辞》。后来东汉王逸又增入己作一篇,成十七篇,名《楚辞章句》。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亦都承袭屈作形式。二、楚辞的特点作为一种诗体,楚辞的想象力丰富。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这些都培育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使作品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离骚》、《九歌》等均是如此。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1]”,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并且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诗题虽为《湘夫人》,但诗中的主人公却是湘君。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湘夫人》是一首很有特色的爱情诗。以景现情,寓情于景,可以说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湘夫人》的景物描写十分成功。它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与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相映衬,即情感的流动与外在形式同步。层次重叠交叉,又能一以贯之。这首诗在结构上也颇具特色,它以湘君赴约不遇时的情感活动作为中心线索,把景物变化、人物活动都串连起来,既有曲折起伏,又能融会贯通。从情感的结构角度看,这首诗是以“召唤方式”呼应“期待视野”。《湘夫人》既然是迎神曲,必然是以召唤的方式祈求神灵降临。全诗以召唤湘夫人到来作为出发点,以期待的心理贯穿其中。诗的前半段主要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时那种望而不见、遇而无缘的期待心情。中间经历了忧伤、懊丧、追悔、恍惚等情感波动。意识线路清晰可见。这首诗还有着明暗对应的双层结构方式。主人公情感的表现,有明有暗,明暗结合。抒情对象既可实指,又有象征性。从深层结构看,这首诗又有着寓情于景的表情法。景物不是原来的样子,如“鸟何”、“罾何”、“麋何”、“蛟何”等句;或是带上感情色彩的景物,如秋风、秋水、秋叶的描写。情感的流动较蕴藉、含蓄、深沉,如海底暗流,不易发觉。因此需要通过表层意象加以领会。这种双层结构,明暗对应,相辅相成,构成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结构的优点是:可以增大情感的容量,使情感的表现呈立体状。另外,全诗所描写的对象和运用的语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诸如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薠、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鸟、白玉等自然界的山水、动物、植物和矿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风俗、神话传说、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气氛等,无不具有楚地的鲜明特色。诗中所构想的房屋建筑、陈设布置,极富特色,都是立足于楚地的天然环境、社会风尚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土壤上的,否则是不可能作此构想的。语言上也有楚化的特点。楚辞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湘夫人》也不例外,如“搴”(动词)、“袂”、“褋”(名词)等。最突出的是“兮”字的大量运用——全诗每句都有一个“兮”字。这个语气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啊”字。它的作用就在于调整音节,加大语意、语气的转折、跳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了不起的创新。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关于屈原的辞赋——《九歌·湘夫人》,希望大家喜欢!
朝代:先秦
作者:屈原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 一作:渺渺)
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
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
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湘君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
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
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在今天晚上。
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
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
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
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
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
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
荪草装点墙壁啊紫贝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用来装饰厅堂。
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桁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
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
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
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
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
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像云一样。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
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
美好的时光啊不可多得,我姑且悠闲自得地徘徊游逛。
一般认为,湘夫人是湘水女性之神,与湘水男性之神湘君是配偶神。湘水是楚国境内的最大河流。湘君、湘夫人这对神祗反映了原始初民崇拜自然神灵的一种意识形态和“神人恋爱”的构想。楚国民间文艺,有着浓厚的宗教气氛,祭坛实际上就是“剧坛”或“文坛”。以《湘君》和《湘夫人》为例:人们在祭湘君时,以女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君;祭湘夫人时,以男性的歌者或祭者扮演角色迎接湘夫人,各致以爱慕之深情。他们借神为对象,寄托人间纯朴真挚的爱情;同时也反映楚国人民与自然界的和谐。因为纵灌南楚的湘水与楚国人民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楚人对湘水寄予深切的爱,把湘水视为爱之河,幸福之河,进而把湘水的描写人格化。神的形象也和人一样演出悲欢离合的故事,人民意念中的神,也就具体地罩上了历史传说人物的影子。湘君和湘夫人就是以舜与二妃(娥皇、女英)的传说为原型的。这样一来,神的形象不仅更为丰富生动,也更能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在情感上靠近,富有人情味。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屈原的事迹,主要见载于司马迁的《史记》。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正月十四日(公元前340年12月21日)。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诞生于楚国丹阳,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从屈原的作品中看,他作为贵族参与了楚国的巫术活动。考古文献表明,楚国上层贵族信巫成风。 学者称:“将江陵楚墓竹简所载诸神和《楚辞·九歌》祭祀的神灵进行对应比较,可以发现竹简所载的神与《九歌》所描写的神都是相互配套的,各自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系列,这进一步为人们了解屈原当年从事巫术活动的具体内容提供了旁证材料。”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1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然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两年后客死异国。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爱恋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湘夫人》是饰湘君的男巫的独唱,表达湘君对湘夫人的思慕。公子,帝子都指湘夫人。古代君主诸侯之女也可称公子。明代李陈玉《楚辞笺注》说:“古者呼君女为女公子。称帝子,尊之也;称公子,亲之也。”传说湘夫人是古帝唐尧之女。
《湘夫人》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楚辞·九歌》组诗十一首之一,是祭湘水女神的诗歌,和《湘君》是姊妹篇。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公子:指帝子,湘夫人。古代贵族称公族,贵族子女不分性别,都可称“公子”。诗题虽为《湘夫人》,但诗中的主人公却是湘君。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是描写相恋者生死契阔、会合无缘。作品始终以候人不来为线索,在怅惘中向对方表示深长的怨望,但彼此之间的爱情始终不渝则是一致的。 译文: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我已忧愁满怀望眼欲穿。 凉爽的秋风阵阵吹来, 洞庭湖波浪翻涌树叶飘旋。登上长着野花的高地远望, 与她定好约会准备晚宴。 为何鸟儿聚集在水草间, 为何鱼网悬挂在大树颠?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 眷念湘夫人却不敢明言。 放眼展望一片空阔苍茫, 只见清澈的流水潺潺。为何山林中的麋鹿觅食庭院, 为何深渊里的蛟龙搁浅水边? 早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 傍晚就渡水到了西岸。 好像听到美人把我召唤, 多想立刻驾车与她一起向前。 在水中建座别致的宫室, 上面用荷叶覆盖遮掩。 用香荪抹墙紫贝装饰中庭, 厅堂上把香椒粉撒满。 用玉桂作梁木兰为椽, 辛夷制成门楣白芷点缀房间。 编织好薜荔做个帐子, 再把蕙草张挂在屋檐。 拿来白玉镇压坐席, 摆开石兰芳香四散。 白芷修葺的荷叶屋顶, 有杜衡草缠绕四边。 汇集百草摆满整个庭院, 让门廊之间香气弥漫。 九嶷山的众神一起相迎, 他们簇簇拥拥的像云一样。把我的衣袖投入湘江之中, 把我的单衣留在澧水之滨。 在水中的绿洲采来杜若, 要把它送给远方的恋人。欢乐的时光难以轻易得到, 姑且欢乐自在与共。第二段鉴赏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以水边泽畔的香草兴起对伊人的默默思念,又以流水的缓缓而流暗示远望中时光的流逝,是先秦诗歌典型的艺术手法,其好处在于人物相感、情景合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以下麋食中庭和蛟滞水边又是两个反常现象,与前文对鸟和网的描写同样属于带有隐喻性的比兴,再次强调爱而不见的事愿相违。接着与湘夫人一样。他在久等不至的焦虑中,也从早到晚骑马去寻找,其结果则与湘夫人稍有不同:他在急切的求觅中,忽然产生了听到佳人召唤、并与她一起乘车而去的幻觉。于是作品有了以下最富想像力和浪漫色彩的一笔。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艺术形式使它成为近代小说的一个新转机。从《包法利夫人》问世以后,小说家知道即使是小说,也要精雕细琢。这不仅是一部模范小说,也是一篇模范散文。但是,《包法利夫人》也为作者带来了麻烦。许多人对号入座,批评福楼拜这部书“破坏社会道德和宗教”,他还被法院传了去:原来是有人告他“有伤风化”。这时许多读者纷纷向福楼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连一向反对他的浪漫主义作家也为他辩护。法庭上,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作家被宣告无罪——由此可见《包法利夫人》的影响。 爱玛·卢欧是殷实的田庄主人卢欧老爹的独养女。她从小丧母,13岁时,父亲就为她选择了爬向上层社会的一种方式,把她送到虞徐村修道院读书,学习贵族子女的谈吐、仪态,接受贵族思想的教育。卢欧老爹把日后的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 起初,爱玛不但不嫌修道院的生活憋闷,反而喜欢和修女们在一起相处。日子一久,她就不满意修道院的生活了:她偷偷读了描写恋爱、婚姻、情男、情女等内容的作品后,心中激起了爱情的波澜。 她读到司各脱的历史小说时,更加崇拜古代贵妇人的生活,巴不得自己也住在一所古老的庄园,同那些腰身细长的女庄园主一样,整天在三叶形穹隆底下,胳膊肘支着石头,手托着下巴,遥望一位白羽骑士,跨着一匹黑马,从田野远处疾驰而来。与世隔绝的修道院生活,使爱玛不了解法国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完全沉醉于中世纪的幻境之中,成为一个极力寻求刺激,追求爱情的少女。由于她后来不尊重修道院的共同生活,“好像修道院同她性情格格不入”,父亲只得接她离开了修道院。 乡村医生查理·包法利由父母做主,娶了一个寡妇——杜比克妇人,包法利以为结婚以后他就可以自由了,但结婚后包法利医生就像套上了枷锁,因为老新娘对他管束极严,甚至经常隔着墙偷听包法利大夫给女病人诊病,不过她尽可以放心,她的丈夫一向是个老实人。但是,第二年开春,老新娘病死了。 孤独的包法利医生依旧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而一次偶然的出诊使他结识了卢欧老爹,并爱上了卢欧老爹的女儿爱玛。此时的爱玛已出落得很漂亮:她的头发黑亮亮的,她的脸蛋是玫瑰红的颜色,她的眼睛很美,睫毛很动人,朝你望来,毫无顾忌,有一种天真无邪的胆大的神情。不久,包法利医生向爱玛求婚了。这时卢欧老爹破产,只得把女儿嫁给不苛求嫁资的包法利大夫。 爱玛对新生活的热望和天真使得她总处于幻想当中。但是,嫁给包法利医生后,她的幻想成了泡影。包法利医生是个容貌一般,见解庸俗,谈吐平板,安分守已,激不起笑或梦想的人。他娶到爱玛后,心满意足,吃着葱烧牛肉,剥去干酷外皮,啃掉一只苹果,喝光他的水晶瓶,然后上床,身子一挺,打起鼾来了。 充满浪漫、迷恋幻想的爱玛大失所望,感受不到丈夫的欢娱、热和爱恋。她恨包法利医生这种稳如磐石的安定、这种心平气和的迟钝,极力要摆脱这种平庸的生活与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寻找梦想的幸福,来满足自己感情上的需要。 正当爱玛苦闷不满的时候,昂代尔维利侯爵邀请包法利夫妇去参加舞会。这次舞会是爱玛生活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舞会在庄雷锋里举行。爱玛对候爵家豪华的气派、高雅的客人以及珠光宝气的舞会场面入迷了。她怀着羡慕的心情看着那些装扮入时的贵妇人,幻想着自己也能过上那样的生活——而这时一个潇洒的子爵邀请她跳舞,爱玛觉得幸福极了。她一直跳到早上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舞会。在回家的路上,她看见一个舞伴有意无意留下的雪茄盒,又引起了对舞伴的怀念。回到家里,爱玛竭力挣扎着不睡,只是为了让舞会的感觉能在自己头脑中多停留一会儿。 舞会之行在她的生活上凿了一个洞眼,如同山上那些大裂缝,一阵狂风暴雨,只一夜工夫就完全变了模样。从此,爱玛由追求中世纪的爱情一变而向往腐化堕落、虚假庸俗的巴黎式的爱情了。同时,刀子的脾气越来越坏,对丈夫更加厌烦了。她一个劲儿地怪当地的气候不好,强烈要求搬到别处去住。 包法利经不住爱玛的再三撺掇,终于搬到了永镇居住。第一天吃晚饭的时候,爱玛遇到了一个金黄色头发的青年实习生——赖昂。爱玛初次和他见面便很谈得来:他们有共同的兴趣,都爱好旅行和音乐。此后他们经常后面,讨论浪漫主义的小说和时兴的戏剧,两人逐渐熟识起来。 这时,狡猾的服装商人勒内看出了爱玛是个爱装饰的虚荣的妇女,就主动上门兜揽生意,并赊账给她,满足爱玛的虚荣心。赖昂对爱玛表露了好感,但因为年轻未免在行动上显得畏缩;爱玛也爱上了赖昂,同样也不敢越轨。爱玛为了能摆脱这种烦恼,开始关心家务,并按时上教堂忏悔,但神甫漠不关心的态度使她的心情更加烦躁。而赖昂为了摆脱痛苦,离开永镇到巴黎上学去了。两人分手时,尽量压抑着悲哀的心情。 赖昂走后,爱玛百无聊赖。有一天,附近一个庄园主罗道夫到包法利医生家里看病,这个风月场中的老手一眼就看穿了爱玛的心思,产生了勾引这个标致的家庭主妇的念头。恰好永镇举办了一个展览会,罗道夫就带着爱玛去参加。两个人都不关心展览会,只是借此机会谈情说爱,罗道夫抒发自己的痛苦以及对爱情的向往,深深打动了爱玛的心。 展览会后,罗道夫故意在6个星期之后才出现在爱玛面前——他知道这样会对爱玛产生什么样的心理效果。果然,爱玛顺从地成为了他的情妇。他们瞒着包法利医生经常在一起幽会,爱玛的感情发展到了狂热程度,她要求罗道夫把她带走,她情愿放弃家庭和孩子同他一起私奔。 然而,罗道夫只是一个逢场作戏的人。在厌倦了爱玛的身体之后,他决定抛弃爱玛而到卢昂去找另一个情妇。临走他给爱玛写了一封信,表示为了不伤害她,只好不辞而别了。为了表示自己的依依不舍,他还在信纸上洒了水来充作眼泪。爱玛接到信后,气得发疯,但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罗道夫的马车在夜幕的掩护下急驶出了永镇。 这之后,她大病一场,病好以后,她想痛改前非,开始重新生活。可怜的包法利医生为了让爱玛散散心就带她去卢昂看戏,凑巧在剧场里遇到了爱玛曾为之心动的赖昂。于是,两人旧情复燃,戏还没有演完,爱玛就找了个借口同赖昂到码头上互诉衷肠去了。分别了3年,赖昂已经成为丰富社会经验的人,他决不想放过这次机会,两人终于圆了旧梦。 回到永镇后,爱玛每个星期都要去一次卢昂同赖昂幽会——她的借口是去学钢琴,而老实的包法利医生从来也没有怀疑过她。爱玛把自己的全部感情都倾注到了赖昂身上,沉湎于爱情的快乐之中。为此,她从服装商人勒内那儿赊购了大量的服饰,债务越积越多。 有一天,狡猾的勒内发现了爱玛的秘密,他决定狠狠地敲诈爱玛一笔。他上门逼债,迫使爱玛瞒着丈夫把房产权抵押了债务。但是,为了保持她同赖昂的关系,爱玛继续从商人那儿赊购服饰,这样她不断借债,不断典当,很快就把家产挥霍一空。勒内上门逼债未果,就到法院起诉,把包法利家的东西全部扣押起来。 此时,爱玛已经陷入困境,她求助于自己的情人。可是,赖昂利用谎言先稳住了她,然后躲得无影无踪;在罗道夫那里,当她提出要借钱的时候,跪倒在她脚下的罗道夫安静地站了起来,说:“我没钱。”直到这时爱玛才意识到:爱情不过是梦幻中的游戏,当利益交关的时候,它就萎缩了。爱玛绝望了。 回到家里,爱玛吞下了砒霜,痛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包法利医生为了清偿债务,把全部家产都卖尽了。在经受了太多的打击之后,这个可怜的老实人也死了。他和爱玛的女儿被一个远房姨母收养,后来把她送进了一家纱厂。
谈高级英语中的文化背景知识
论文摘要: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一门主干课程。高级中应该重视文化背景知识,找准文化切入点,将文化教学和课文教学相结合。 一、高级英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目标 国家教委《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的教学任务是“继续打好基本功,进一步扩大知识面,重点应放在培养英语综合技能,充实文化知识,提高交际能力上” 。2004年新版《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对八级考试的内容和要求作了修改和调整,取消了快速阅读,取而代之人文知识题,包括、英语语言学、英美概况等三方面知识,着重考查学生英语专业领域的知识广度。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主干课程,从课时的分配、学生的投入和教师的重视程度,它当之无愧地属于“重头戏”。目前使用的教材是李观仪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5、6册),是国家级的重点教材, 书中的课文都选自原文,体裁多样,有描写、叙述、议论、说明、、小说节选等。文章的篇幅较长,词汇量大,语言精深,寓意深刻,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这个阶段的英语学习不是单纯的英语知识,而是将自然科学、文学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都比较高。比如说第五册第三单元(My Friend, Albert Einstein)的作者是一位家和学家,曾经和爱因斯坦共事过。这篇文章通过回忆爱因斯坦的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向读者描绘了一个幽默、随和、单纯的科学家形象。爱因斯坦最著名的相对论和光量子说,在课文中也有所提及。 因此在高级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调整教学重点,从片面注重语言本身,如词汇、句子结构、语法知识,转移到语篇的理解,如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意图、写作风格等等。把对文化的学习和理解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在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其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在教学中渗透英美人文知识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体现和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不论是哪种体裁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和背景,小说、说明文和议论文都是如此。高级英语的课文一般涉及到很多文化信息,比如历史事件、、神话故事、宗教典故、社会风俗、价值观念、《圣经》等等。每篇课文的Library Work列出了课文中出现的背景知识和有关典故。课文的注解有作家的介绍和历史背景。但是如果把各个文化点像流水帐一样泛泛地讲一遍,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能力。高级英语教学应将文化知识有机地融入课文的讲解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经过两年基础英语的学习,学生对英语的一些语言现象与文化习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还相当狭窄。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思维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可以布置学生预习,通过查阅工具书、相关书籍收集资料。网络走进了千千万万人的'生活,学生宿舍现在都可以上网查资料。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在网上查询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书籍,浏览各种英语报刊,获取更多的背景知识,使学生对所讲课文有更直接、更深刻的认识。 比如第五册第1课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讲的是如何选词。文中一个重要的例子是福楼拜。福楼拜是法国著名作家,他以用字精准、注重细节著称,对作品的完美要求近乎苛刻。他的第一部小说是《包法利夫人》,他用了将近 5年的时间推敲每一个字句。他认为每一个字都有一定的内容,“在所有的表现中间,所有的形体中间,所有的样式中间,只有一个表现、一个样式和一个形体表现我的意思”(莫泊桑的《福楼拜》)。而且他认为写作的才分主要在于如何选择用词。课文的注解只是简单提到福楼拜如何修改自己的作品,但是没有具体的例子。 作为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很多学生可能知道《包法利夫人》这本书,但是没有仔细阅读过。这时可以引入《包法利夫人》中的一些经典句子: On entering the dining room, Emma felt herself enveloped by a warm atmosphere in which the fragrance of flowers and fine linen mingled with the odor of hot meat and truffles. (Chapter 8, Part I) She was eating a maraschino ice from a sliver-gilt shell that she was holding in her left hand; the spoon was between her teeth and her eyes were half shut. (Chapter 8, Part I) 通过分析划线词语,让学生体会到福楼拜精确的用词。并且推荐学生阅读《包法利夫人》以及福楼拜的其他作品。这样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一篇文章扩展到多篇文章的学习。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在西方社会家喻户晓,是民众推崇的圣物。《圣经》不仅是宗教经典,而且是﹑文学﹑的巨献。《圣经》对英语语言有巨大的影响,西方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中有大量的典故﹑习语甚至情节都源于《圣经》。如果不了解《圣经》,理解一些作品是有一定难度的。第五册第15课I Have a Dream(我有一个梦想)是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向25万人发表的著名的。马丁·路德·金在演讲中采用了圣经引言(biblical allusion)。 例如: “...we will not be satisfied until justice rolls down like waters and righteousness like a mighty stream.” (我们不会满意,直至公正似水奔流,正义如泉喷涌。)引用自《圣经·旧约》中的《阿摩司书》,表达了马丁·路德·金追求自由、平等和的执著精神。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every valley shall be exalted,every hill and mountain shall be made low, the rough places will be made plains, and the crooked places will be made straight, and the glory of the Lord shall be revealed, and all flesh shall see it together.” (我梦想有一天,深谷弥合,高山夷平,歧路化坦途,曲径成通衢,上帝的光华再现,普天下生灵共谒。)这个句子引自《圣经·旧约》中的《以赛亚书》。以赛亚是仅次于摩西的一名先知,也是一名学家。马丁·路德·金引用这句话,描述了他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当然在这篇马丁·路德·金演讲经典中,教师也不能忘记介绍美国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美国南北战争所致力的解放黑奴运动,并没有使黑人成为完全平等的公民。黑人的公民权利受到了限制和约束,不能充分参与美国社会生活,甚至在一百年后仍然和奴隶一样被剥夺了种种权利。六十年代黑人的平等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美国社会各界掀起了一场争取民权的运动。 除此以外,选准好的切入点是非常重要的。一篇课文中点讲解不宜太多。要根据课文理解的需要,抓住一些能够集中反映英美社会特征的典型进行分析,挖掘的社会含义,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讲解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英美文化,正确认识西方社会。第五册第4课The Invisible Poor,描述的是美国社会存在的隐形的贫穷现象,可以从60年代美国的社会状况着手,以当时的“urban renewal”, “housing program”为切入点,介绍美国城市里的贫民区和少数聚居地里人民的生活状态,从而了解美国社会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加深学生对西方社会的认识。 三、结束语 总之,高级教学要结合课文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习得了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和精神。强调教学中学习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并不是仅仅让学生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英美国家的知识片断,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眼光从语言点转移到对语篇的理解和欣赏上。教师应将文化教学和课文教学相结合,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了解中英文化差异,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使语言和文化的学习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刘世雄. 《高级英语》中的修辞与文化解读[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 英语教学大纲[M]. 上海: 上海出版社, 2000. [3]李观仪. A New English Course (5,6).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春秋战国时期的息夫人被称为“桃花夫人”,是春秋四大美女之一,她有这个称号,不仅仅是因为美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倡导女性应该自理,不能以色事人。
用美貌先后毁掉两个国家的“桃花夫人”,史书记载她风华绝代,面若桃花,眼若星辰。
桃花夫人用美貌先后毁掉的两个国家是息国和蔡国。她是春秋时期陈国贵族的女儿,原先是息国国君的夫人,又称她为“息夫人”。因为面容姣好,又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美人,所以有“桃花夫人”的美誉。
因为她的美貌,又因为她的息国十分的弱小。所以有一次蔡国国君来息国聚会吃饭,来到息国,发现桃花夫人如此美丽顿时魂牵梦萦,借着酒兴,蔡哀侯借机开始调戏息夫人。息夫人虽然容貌倾国倾城,但是也不愿意凭借美色来招待蔡国国君。如果是布衣出现这种事情,可能丈夫打一架也就平息了怒火了,但是息国国君作为一国之君怎能咽下这口恶气。
但是再生气也要看自己的实力到底可不可以支撑自己的怒火。聪明的息国国君知道自己的实力没有蔡国国君强,于是决定去联合强大的楚国。偷偷派秘史去和楚王协商,其实楚国对蔡国也没有好感,因为蔡国国君平时嚣张跋扈惯了,协商结果就是两国国君一拍即合,立即决定对蔡国进行围剿,在息国军队的火力下,蔡国已经渐渐不支。于是派人向楚国求援,楚国没有应援,反而同息国一起对蔡国进行讨伐。于是这场战役蔡国惨败。
这次失败成为了蔡哀侯心中的一根刺,于是他派人在楚王醉酒的时候将息夫人的画像送上,楚王其实自己原先娶得是息夫人的姐姐,他看到妹妹如此美丽,而自己的“姐姐”姿色却平平无奇,于是妒火中烧,息国国君此时万万没想到蔡哀侯用自己的招数来对付自己,在楚国的讨伐下,息夫人心有大爱,舍去小我,自己投入了楚王的怀抱,这才保了一方太平。
能让两个国家灭亡足以见得息夫人的倾国倾城。
说的是息夫人吧,因为脸长得神似桃花,所以有“桃花夫人”之称,另外,她长得特别漂亮,所以为三国君王相争。
桃花夫人是息夫人,她为了爱情与息国国君双双撞死于墙头,两人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