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发表知识库 > 小学教育专毕业论文

小学教育专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小学教育专毕业论文

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大学生活即将结束,论文是对每位同学来说意义都很重要,好的文章是可以拿来借鉴与学习的,那么下面大家就跟随我一起来看看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的相关文章吧,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探究影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

摘 要:初中政治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科,且理论性比较强,使得初中生很难对其感兴趣,使得初中政治学科的发展不太顺利,使得初中生的政治成绩不够理想。要想提高初中政治课的教学质量,让更多学生喜欢上政治课,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初中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创初中生;政治;学习

作为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语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人文情怀不可或缺。教学风格,是指我们教师在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适合自己个性特征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显而易见,创造一种教学风格,是在教学艺术的园林里栽培一棵新树,教学风格的形成,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成熟,因此,它是一切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所孜孜以求的。但在现实教学在过程中,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很多。

一、传统因素

1、有利因素

(1)五千多年的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的教育虽然基本是贵族阶层的特权,但从孔子兴办私学以来,民间的穷苦子弟也总有受教育的机会。如遍及大江南北的私塾、后来兴起的书院以及“科举制度”,都极大的推动了具有的发展,“尊师重教”的沿袭下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深入人心,为教学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氛围。

(2)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被阻断的文明,从三皇五帝至至今,优良的传统教育已传承下来。正如著名的海外学者杜维明所说:“世界上有古无今的文化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则相当少。像中国这样波澜壮阔的文化传统简直是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

2、不利因素

(1)历史悠久的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的束缚。在封建君主下,教育带有家长制和专制的色彩,教师往往居高临下,严肃而古板,是绝对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

(2)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以高度的理念经营教育,可是在“”时期,不尊重人才,迫害知识分子,将教师称为“臭 老九”,一度中断了高考,使教育“威望扫地”,特别是语文教师,更是噤若寒蝉。

二、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

每一轮教育改革的启动以及每一种的教育理论的诞生和传入,都必然对教学实践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新一轮课改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教学策略等的转变,这将迫使教师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以适应新的要求。

2、人文环境

中国是“儒家文化圈”发源地和核心,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在长期的演化流变过程中,显示出很强的适应性。儒家文化以孔子的“仁”为核心,强调“以人为善”,崇尚和平,主张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事物的变化,接受既成事实,即改良主义的渐进,反对暴力和疾风骤雨式的革命。

3、教学环境

学校的教学管理是否有弹性,是否重视语文教学,是否鼓励教师的大胆创新,是否将教学风格的形成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以及是否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和教学改革提供和创造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校语文教学的活跃性和发展前景。

三、教师因素

1、道德因素

教师的道德修养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职业道德修养;二是个人品质修养。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事实证明,越是发达国家,职业道德水平越高。在中国的历史上,教师地位和经济收入一度很低,“两袖清风”、“一贫如洗”多用来形容我们的人民教师。而且教师的个人品质修养决定了他所形成的教学风格的品味和境界。

2、教学能力

我们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还要有驾驭教材、开发教材的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教育学生的能力,以及应对教学突发事件的能力等。其中,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

3、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

我们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指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育技术知识和教学方法论,以及其他知识储备的数量、质量及其广度、深度、系统性及各种知识间的整合。文化素养是指我们教师对各种知识和文化想象的理解力和悟性。这样我们的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知识,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

四、学生因素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家庭教育、学习方式等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也有影响。初中是由小学向高中过渡的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也由少年向青春过渡时期,他们可塑性大,既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又是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的重要时期。初中学习是重要人生历程。

1、年龄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开始在朦胧中,渴望的是快乐自由,但有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求知欲,学习的基本知识、能力,慢慢地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易冲动,注意力不集中、浮躁的现象。

2、学习方式

虽然初中生已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这种能力被大量的抹杀和抑制,没有能充分的释放和有效发挥。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应注意过渡,避免造成学生的不适应。

3、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生的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习惯。所以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欣赏他,在享受亲情与温情的同时,让教育如呼吸一样自然。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经过了长期酝酿、初步形成、逐步发展的过程。有些教学风格在改革开放前就已经有所酝酿,到改革开放初期逐渐形成并发展;有些教学风格则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快步成长起来。无论哪一位教师都应该具有教学风格的意识并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努力实践,争取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 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钟祖英 现代教师学导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北京,2001(12):168―170

[3] 黄金花、论教师课堂教学风格[J].教书育人,2006(5)

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小学体育素质教育教学》

【摘要】体育教学,也同其它学科一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述的道理、传授的知识、提出的要求。小学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启蒙阶段,对学生日后的体育素质有重要的引导、奠基作用。因此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小学体育教学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小学体育;素质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2-0058-01

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贯彻学校教育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小学体育教师的光荣职责。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在提高自身教学的水平上,提高体育教学素养的同时吃透小学素质教育的概念,把握其真正的教学内涵,切实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作者结合实践作探讨。

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首要地位,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1、为人师表、做好表率。要求我们要加强自身修养。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在教学岗位上教师一方面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等教师作用的体现都会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

2、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能增强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调节能力,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具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实施素质教育应强调让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均有发展,具有个性特长,实施素质教学则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磨练学生的意志,增长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

1、彰显学生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个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在每次课结束时,把下次课的内容告诉学生,鼓励他们根据教学内容去开发创编下次课的热身运动,让他们自己做主,决定自己的体育课,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将体育课上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发展自己的个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全面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小学生具有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奇心持久度有限的特点,对体育的兴趣十分容易转移。因此教师要想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宗旨,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这是小学体育教师应有的价值追求,也是专业成长的重要体现,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

体育课的教学,应是一种力与美相结合的教学。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帮助学生塑造健康健美的体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姿,提高学生追求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学生体质因素与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

1、多种形式,寓审美教育于丰富多彩的设计之中。尤其是在低年级体育教学中,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我力求在每节课的教学中体现队列教学,充分利用美感有其自觉性这一特点,在整洁的运动场上,画上各种清晰的、悦目的标记或队形练习的图案,学生也可以逐渐养成积极地心态和健康的审美观。

2、榜样激励,寓审美教育于人格教育之中。对教材中的动作要求给学生讲明解释清楚,通过教师完美的示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动作的连贯的整一体的形体美、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四、让学生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成功体育思想强调了体育学科在培养合格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成功教育理念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激励促使成功,促使学生不断地积累自信心,这样也能使学校教育者及参研教师迅速成长、成熟起来,教学技能更加娴熟,

1、在体育课基本活动中设计游戏。例如在篮球课上,学生掌握了基本动作要领以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游戏来促进自己的教学,让学生体会新鲜的感受,满足他们好奇的心理,同时又让学生追求成功的体验,这样学生在玩耍中学习了知识,也增长了见识,又享受了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

2、注重体育课的每个细节,让游戏和模仿成为教学的主渠道。玩是学生的天性,兴趣是课堂的“催化剂”,因此我们要把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模仿、游戏作为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如在准备运动中,运用简单轻松的游戏或器械操等作为课的开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以及自己在身体运动技能水平与新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这种“战斗”情境中,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既寓教于乐,从而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在素质教育中不能忽视体育教学,彰显学生个性发展,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每个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保健能力、良好的耐力、速度、力量、灵巧、柔韧等体能素质及自我调节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喜欢体育,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这样我们的体育教学也就能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史红梅、浅析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J].成功(教育),.

[2]刘珍芬、无声似有声――谈体态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12).

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实习是一项重要的小学教学实践活动,是职前小学教师实践教育理论、获取实际任教经验、逐步实现由“受教育者”向“教育者”角色转化的关键阶段,深深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实际教学行为。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摘要】好的习惯往往决定一生,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好的习惯”。阅读作为人类增长才智,陶冶情操、提升修养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好的阅读习惯会让学生获益终生。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正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夯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关键词】习惯 阅读 小学教育

社会的先进程度很大部分取决于文明程度,而文明程度很大部分取决于公民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信息化时代对人们获取、整合、处理、加工信息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语文课程作为国民教育中最基础学科之一,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也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关乎着学生未来发展和全面发展。而阅读是语文课程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1]。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大约只有一成的大学生能为了提高自身人文素养而去主动阅读[2] 。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12岁之前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至关重要的时期,如果没有形成好的习惯,日后也很难有所改观,小学阶段正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直接影响其一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应当通过小学阶段的教育让学生欣赏阅读、爱上阅读,为其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1. 当前小学生阅读习惯特点

阅读习惯是个体或是团体通过后天不断练习而养成的,小学阶段学生阅读习

惯主要有以下四点:(一)阅读时间少。有调查问卷显示,1~6年级小学生每周课外阅读时间2小时以下占一成,8小时以上阅读时间不足2成。(二)课外阅读量少。目前小学生阅读对象主要以书本课文、配套练习册及作文选为主。接近一半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几乎为零。(三)阅读自主性差。小学生普遍没有自主阅读的习惯,一方面是由于其年龄较小,自主性和自制力较差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与考试关联不大的书籍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四)兴趣分流明显。电视、网络以其画面感强,人物生动形象,方便快捷等特点往往更受小学生们的喜爱,使得文学类、报刊杂志类书籍的吸引力逊色一筹。

2.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存在问题

“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小学阶段学生可塑性大,正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首先受教育模式的影响,传统小学语文教学通常把文章分解开来,偏重于字词句训练,阅读教学比重不大,阅读训练量不足势必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影响阅读习惯的养成;其次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多局限于教材,主要模式为“学生跟读+课文讲解+习题练习”,阅读方式单一,所教内容也与生活实际联系性不强,课堂活力不强;再次目前小学生学业负担依然偏重,各类校外辅导班暂居学生大量课余时间,同时受网络媒体等媒介冲击,学生心态较为浮躁,静心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最后多数的家长认为阅读应以实用性为主,最好与考试挂钩,功利化心态重,缺乏对孩子正确引导,忽略了情感性阅读对美好品德、丰富精神世界的积极作用。

3.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对策

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到愉悦的感受,从而保持积极的心理增强字词认读能力、语句理解能力,逐步领略到阅读的魅力。关于氛围营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一)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小学生的心理需要,注重情感交流,合理评价表现,以鼓励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二)完善图书馆管理工作,通过教师、广播的宣传充分发挥图书馆功能作用,让学生有种类丰富多样书籍可借阅。(三)设立班级图书角,动员学生将闲置的书籍统一交于班级管理,同学之间分享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增进学识的作用。(四)设立阅读课堂,每周固定课时组织学生集体阅读,营造读书氛围,同时开展阅读节活动,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想水平,老师们向学生推荐书籍,阅读后相互进行读后感交流,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提升阅读能力。

革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小学生在学习阶段知识积累尚浅,对于书本的知识还不能完全消化掌握,这就需要通过老师的教育将学生的符号性知识进行有效转化,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知识,领悟生活,从而达到语文阅读教学“读与思”的结合。顺应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老师可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情景模拟中体会人物情感,了解作者表达思想,上升到感性认识。此外老师还应合理将精读、略读、选读、速读等方法贯穿到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形成多读、精思、勤记、善用的阅读习惯。

正确使用工具书,加强课外阅读

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生字、短语,

容易造成阅读终止,影响阅读积极性,这种情形下灵活使用字典、词典等阅读工具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使用工具书不仅能让学生完成自主阅读提升词汇量,更能提升自身的独立能力,养成正确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能有效的扩大学生阅读量,强化解决阅读障碍能力。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仅依靠老师课上的传授,还需要课外阅读巩固和拓展。为避免盲目性阅读,减少不健康信息对小学生身心的侵蚀,家长可为孩子选择内容丰富,主题积极,质量上佳的正版图书。透过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提升学习能力,收获自信,从而更大释放学习热情。

语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不断阅读,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

薄发。小学语文教育正需要把握小学阶段这个关键节点通过积极引导培养小学生阅读热情,挖掘内生动力,让小学生感受到阅读魅力,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从而提升人文素养,领略中华文化之美。

【参考文献】

[1]陈玉梅. 乌海市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问题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2]刘桦洋.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D]. 长江大学, 201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

教育 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之一,有着本身独特的社会功能,它对人类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延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开端,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教育本科 毕业 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提高听评课的能力的 方法

听评课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必备职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形式。教师听评课的能力对学生素质的提升以及教学能力的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多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提升其听评课的能力,也能够更好的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成长。但是,在当前的听评课中很多教师仅仅是将其作为一种形式,教师对待听评课的态度存在着随意及局限性,这样就导致教师听评课的效果并不是那么理想。对听评课的这种态度不仅不能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反而会让教师觉得是一种累赘,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一、通过听课的形式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听评课能力,就需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进行随时的听课。教师有时在自己的课程中找不到自己讲课的问题,但是,在听课的过程当中却能够发现一些问题,也能够借鉴别的老师在课堂上一些成功的教学方式。在平时的听课过程中,听课的氛围比较轻松,讲课教师也能够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对这样的课进行评课时,讲课者和评课者能够轻松的交流。通过这种形式,能够极大的提升教师的听评课能力。

二、通过 反思 的方式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理念。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但是当前大部分教师都缺乏创新能力,不能够很好地认识自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也不能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诊断。为此,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在教育教学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尤其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内容记录下来,然后再反复观看,以便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听评课能力。反思的过程其实也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诊断的过程,通过对教学进行诊断,能够更好的意识到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教师可以通过自主备课的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了解以及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等,然后让所有的听课教师也参与研讨,通过这种方式提升教师本身的听评课的能力。

三、多种备课形式相结合

为了更好的提升教师的听评课能力,可以在备课环节采用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相结合的环节。在备课过程中先确定上课的类型和内容,然后再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通过集体备课可以形成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能够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在集体备课中提出的建议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能够将集体备课中相同的部分展现出来,差异的部分做为闪光点也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充分表现出集体备课的优势。其他教师在听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听讲课教师运用的 教学方法 以及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在评课时采用先让讲课教师自评,然后是其他教师进行评价。在评课时注重对集体备课中的不足以及教师个人在教学过程表现的优点和不足。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教师明白,自己在听课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的,听课的过程一方面是找出讲课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对于优点部分是自己找教学过程中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对于不足也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通过听课不但能够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还能够提升其评课的能力。

四、资源间的共享

为了提高教师的听评课能力可以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优秀的示范课本身就是一种比较快捷的学习方式,通过学习快速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此,要充分发挥自己学校本身具有的资源优势,并且要借助各个学校比较好的教学网站平台,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资源案例的作用,及时的学习沟通,以便快速的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鼓励教师多参加网络教研,通过观看网站上优秀的教学案例,并对观看的教学案例写出自己对此的体会,对优秀的教学示范进行吸纳并能够应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在地区范围内或者是各个学校之间展开有关教育教学的比赛,或者是展开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等,通过这些形式旨在进一步提升教师能够在备课的过程中或者是听示范课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自身的听评课能力。通过在网络上进行教研,观看优秀的教学视频等形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学资源之间的共享,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更快的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提升教师的听评能力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可以通过平时听课的形式、反思的形式、集体备课的方式以及资源共享的方式。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需要教师在参与过程中都要做好记录,在上课之前也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对在学习过程中比较优秀的地方进行借鉴,并将优秀的案例积累成为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的宝贵资料。

<<<下页带来更多的小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大专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小学教育专业优秀论文

小学教育专业优秀论文。目前,许多高校设置小学教育专业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教育是我们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对于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非常重要。下面是我推荐小学教育专业优秀论文相关内容!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摘要:本文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课堂教学技巧为依据,分析了理智思辨型、情感感染型和情境渲染型三种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并且针对这些影响提出关于教学风格的现实有效的改善措施,即要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注入其多侧面发展的新理念;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风格;不断改善个体教学风格的不足,扬长避短。

关键词:教学风格;学习习惯;小学生

在教学这样一个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对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而教师各异的教学风格会对不同阶段学生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同影响。有科学研究表明:6至12岁即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所以,反思现存的课堂教学,探索更加适于形成小学生良好惯的教学风格是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的。

1、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小学生课前学习习惯的现状。从实际调查发现有有一少数小学生根本无学习计划,对于执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部分学生将学习计划流于形式。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现状。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听课时往往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小学生课堂上始终专心听讲的人数比例并不高。同时,也有大部分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缺乏质疑的习惯。小学生复习及作业习惯的现状。在完整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坚持每天复习的学生比例并不高。致使盲目地去完成作业,甚至还存在少部分不完成作业的情况。

2、不同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在《教育大辞典》中,教学风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师个人特点的教学风度和格调,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综合表现[1]"。然而"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形象载体[2]",教学过程中应以学定教,以教促学。通过长期对小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以相关研究理论为基础,得出了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课堂教学技巧为依据,细以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中语调的起伏变化,情感的运用和课堂教学技巧中所采用的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及潜移默化的调控手段为标准,对教学风格进行了分类总结。

2、1理智思辨型的特点及其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老教师知识渊博且经验丰富。其主要特点是: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语调高昂、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比较注重理论知识,能够深入浅出。这类教师的教学能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他的严肃稳定,则对于自律性差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初步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专心听讲、勤记笔记,有效完成作业等学习习惯方面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不过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使得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处在强式状态下,没有使习惯内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发挥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也缺乏灵活多样性。

2、2情感感染型的特点及其影响。 这类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感情充沛,以情促知的。教学语言语调起伏明显、表达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教师善于用情感调控课堂,态度温和谦恭,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一位情感感染型的老师,对于改变小学生分散的注意力是非常有利的。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下的讨论可以看出,此类教师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且能促使学生养成上课集中注意力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但是这种类型的教师常会成为"班妈",使学生过于依赖当天课上的掌握而忽略课下自己复习巩固,不易形成及时复习巩固的良好习惯。

2、3情境渲染型特点及其影响。 课堂教学要求知识之间的"无痕过渡",在"小步快跑"等技巧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而这正要求教师在准确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等基础上,更好地组织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知识的主人。所谓因时适宜,因情适宜。此类教师善于用情境渲染调控课堂,其教学语言语调曲折,表达生动形象。课堂教学中长于及时鼓励与情境性真实感染,课堂气氛活跃,能使小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注意力和积极的主动参与性。

3、教学风格的有效改善措施

3、1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注入其多侧面发展的新理念。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要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有效地改善教师教学风格,革新以往单一而局限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其丰富性去适应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多种矛盾及特点各异的教学对象。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自己教学风格的优缺点,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增加知识储备,使个体主导性教学风格更加丰满。

3、2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风格。 每一种教学风格都有其特点、结构、功能和适应范围。教师要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学风格,即体现多侧面发展。这里的教学客体包括:不同年龄特点和不同学情的学生,不同性质的学科,不同目标的教学环节等。教师要有的放矢,统筹安排,根据教学客体的特点,恰当的选择和使用教学风格。

3、3不断改善个体教学风格的不足,扬长避短。 为了更好地让不同的教学风格有针对性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在发扬本身优势的同时,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真正的完善。

4、结束语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同时也是在发展中进步的,其对于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显而易见。所以,通过改善教师的教学风格来更好地把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目标落实到实际课堂中是有一定价值的。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浅谈小学教育改革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小学综合素质教育和课堂有效性教学改革面临着十分艰巨的挑战,有效的教育教学也为小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决定作用。因此小学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面临着重大的改革。小学教育在每个人的学习成长阶段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兴教强国的第一步,而提升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则是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素质教育改革已经对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直面小学教育管理问题,实施有效改革已成为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工作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小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育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科学完善

在传统应试教育以分数为评价学生好坏唯一标准的考评机制环境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从而,教师教学水平考核评价标准也受着传统评价模式的影响和引导变得有效无趣,教师和学生逐渐沦落为传授概念和学习考试的机器,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学生探究水平和创新意识受到了无情的扼杀。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知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对人才实践功能和创新意识的要求,我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已不再是培养有用人才的最佳教学模式了,所以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已成为小学教育工作中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2、教职人员对教育管理相关问题缺少正确的认识和处置能力

直至如今,仍有不少小学教师面对新课改教材以及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总部署的新要求面露难色,他们习惯了按照书本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而在课堂上缺少有效的互动和探索试验。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也不会培养出学习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反而会觉得十分无聊无趣或紧张排斥,他们也许只是本着对教师应有的尊重和被管理者的低姿态,才会忍受着无趣的课堂,其实他们的心早已飞出教室外了。所以,教师切不可认为学生没有捣乱就是听话,这也是十分片面的认识。

二、进行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小学教育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虽然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也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展的优势,也为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的知识经济环境人才竞争力的不断增加,纯粹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提升综合素质教育要求了,新的知识体系推动新型小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已势如破竹。

2、小学教育改革是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

世界的发展有着其适应的规律,是一个新老更替、推陈出新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其规律的本质,传统小学教育模式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充分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而如今,其中的一些教学模式已跟不上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到了该消亡的时候了。

3、小学教育改革是教育工作改革现状的要求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初衷,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成绩和问题同时构成了教育工作改革的现状,所以小学教育改革打下的基础牢不牢,对教育工作改革的成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1、建立高效的教学课堂

小学教师首先要从小学生的学习速度、效果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来决定教材的使用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分组讨论、实践运用、引导提问、情景设置等方式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对症下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有助于引导学生体验积极的人生情感和健康的人格品性。教师不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要主动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大局观念和集体意识,让学生树立以班为家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融入课堂大环境中,以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进展。

3、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往往被教师以及家长忽略,以至于问题学生层出不穷,所以小学教师一定将小学教育管理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在教学中应适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引导,注重各学科德育教育的渗透和思想引领,让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4、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有一支综合教学能力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小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没有好的教师,一切的教育是空谈,所以学校要持续加强师资人员专业化培训,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考评评价制度,以不断提升教职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能力,对教师人员教学能力和取得的成绩予以公正客观的评价。学校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机制,让想改革、会改革、敢于以自身工作实验教育改革成效的,充满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的教职人员真正得到重用。

小学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改革的第一步,作用十分重要,但改革的进行却非一朝一夕之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紧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潮流。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共同坚持,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小学教育改革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教育事业全面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许多高校设置小学 教育 专业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教育是我们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对于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非常重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教育专业 毕业 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摘要:本文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课堂教学技巧为依据,分析了理智思辨型、情感感染型和情境渲染型三种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并且针对这些影响提出关于教学风格的现实有效的改善 措施 ,即要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注入其多侧面发展的新理念;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风格;不断改善个体教学风格的不足,扬长避短。 关键词:教学风格;学习习惯;小学生 在教学这样一个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对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而教师各异的教学风格会对不同阶段学生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同影响。有科学研究表明:6至12岁即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所以, 反思 现存的课堂教学,探索更加适于形成小学生良好惯的教学风格是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的。 1.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小学生课前学习习惯的现状。从实际调查发现有有一少数小学生根本无 学习计划 ,对于执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部分学生将学习计划流于形式。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现状。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听课时往往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小学生课堂上始终专心听讲的人数比例并不高。同时,也有大部分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缺乏质疑的习惯。小学生复习及作业习惯的现状。在完整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坚持每天复习的学生比例并不高。致使盲目地去完成作业,甚至还存在少部分不完成作业的情况。 2.不同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在《教育大辞典》中,教学风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师个人特点的教学风度和格调,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综合表现[1]"。然而"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形象载体[2]",教学过程中应以学定教,以教促学。通过长期对小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以相关研究理论为基础,得出了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课堂教学技巧为依据,细以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中语调的起伏变化,情感的运用和课堂教学技巧中所采用的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及潜移默化的调控手段为标准,对教学风格进行了分类 总结 。 理智思辨型的特点及其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一些老教师知识渊博且 经验 丰富。其主要特点是: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语调高昂、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比较注重理论知识,能够深入浅出。这类教师的教学能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他的严肃稳定,则对于自律性差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初步养成良好的 课前预习 、专心听讲、勤记笔记,有效完成作业等学习习惯方面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不过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使得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处在强式状态下,没有使习惯内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发挥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也缺乏灵活多样性。 情感感染型的特点及其影响。这类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感情充沛,以情促知的。教学语言语调起伏明显、表达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教师善于用情感调控课堂,态度温和谦恭,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一位情感感染型的老师,对于改变小学生分散的注意力是非常有利的。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下的讨论可以看出,此类教师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且能促使学生养成上课集中注意力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但是这种类型的教师常会成为"班妈",使学生过于依赖当天课上的掌握而忽略课下自己复习巩固,不易形成及时复习巩固的良好习惯。 情境渲染型特点及其影响。课堂教学要求知识之间的"无痕过渡",在"小步快跑"等技巧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而这正要求教师在准确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等基础上,更好地组织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知识的主人。所谓因时适宜,因情适宜。此类教师善于用情境渲染调控课堂,其教学语言语调曲折,表达生动形象。课堂教学中长于及时鼓励与情境性真实感染,课堂气氛活跃,能使小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注意力和积极的主动参与性。 3.教学风格的有效改善措施 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注入其多侧面发展的新理念。通过以上分析得出:要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有效地改善教师教学风格,革新以往单一而局限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其丰富性去适应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多种矛盾及特点各异的教学对象。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自己教学风格的优缺点,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增加知识储备,使个体主导性教学风格更加丰满。 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风格。每一种教学风格都有其特点、结构、功能和适应范围。教师要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学风格,即体现多侧面发展。这里的教学客体包括:不同年龄特点和不同学情的学生,不同性质的学科,不同目标的教学环节等。教师要有的放矢,统筹安排,根据教学客体的特点,恰当的选择和使用教学风格。 不断改善个体教学风格的不足,扬长避短。为了更好地让不同的教学风格有针对性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在发扬本身优势的同时,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真正的完善。 4.结束语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同时也是在发展中进步的,其对于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显而易见。所以,通过改善教师的教学风格来更好地把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目标落实到实际课堂中是有一定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李如密.教学风格综合分类的理论探讨[J].教育研究,1995.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浅谈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摘要】数学素质主要指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它包括良好的数学意识、科学的思维品质、较强的创造能力以及熟练地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数学素质教育,能很好的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规定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教育如何开展有效的素质教育略作探讨。 【关键词】数学素质;数学素质教育;数学能力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使数学索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成分下降。因此,在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要把握整体教育观,深挖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一、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要想真正在数学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对其恰到好处的点拨,在数学教学中从占据主导地位“灌输”的局面转变为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好活动方案,课上为学生留取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组织好学生的讨论与交流、重视学生的想法、并适时给以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摒弃传统课堂教学中是“填鸭式”的教学,解放学生的思维与个性。 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由于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学生接受科学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吸取其科学献身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要利用数字美、图形美、符号美、科学美、奇异美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要使学生在学习解题时学会冷静、沉着、严谨的处事品格,形成独立创新意识。 三、科学 文化 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 方法 、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加强实践教育,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现代数学教育思想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括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很感兴趣,有较强求知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处理教材,使问题情境尽量贴近学生的身边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于显示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数学知识,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掌握学习的本领。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独到的见解,独特的发现和特别的做法,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在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应尽量提倡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 发散思维 ,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在练习题的设计中,应尽量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纯数学型的封闭式习题,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限制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习题,则可设计答案不唯一,不确定的题目,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开展自主活动,锻炼独立思考意识和培养创造精神 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理,说出解题的每一步依据,逐步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求最佳的解答方法,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深刻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全面观察问题,诱发学生的直觉灵感,不仅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动课的教学,既与学科内容紧密联系又不是学科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实际在学生可接受的基础上实现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拓宽,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活动课教学时,有针对性设计多种求解的 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只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训练,就能使学生自始至终怀着强烈的愿望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法,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四、生理心理素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素质 (1)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 记忆力 、思维力与 想象力 ,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准备阶段,都应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创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形象性等诸方面下功夫。 (2)非智力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数学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重点要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的主动性,还可从组织竞赛、巧解习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平衡,此外还可尝试一下学生应变力培养与挫折教育问题,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浅谈小学教育改革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小学综合素质教育和课堂有效性教学改革面临着十分艰巨的挑战,有效的教育教学也为小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决定作用。因此小学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面临着重大的改革。小学教育在每个人的学习成长阶段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兴教强国的第一步,而提升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则是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素质教育改革已经对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直面小学教育管理问题,实施有效改革已成为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工作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小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育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科学完善 在传统应试教育以分数为评价学生好坏唯一标准的考评机制环境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从而,教师教学水平考核评价标准也受着传统评价模式的影响和引导变得有效无趣,教师和学生逐渐沦落为传授概念和学习考试的机器,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学生探究水平和创新意识受到了无情的扼杀。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知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对人才实践功能和创新意识的要求,我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已不再是培养有用人才的最佳教学模式了,所以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已成为小学教育工作中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2.教职人员对教育管理相关问题缺少正确的认识和处置能力 直至如今,仍有不少小学教师面对新课改教材以及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总部署的新要求面露难色,他们习惯了按照书本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而在课堂上缺少有效的互动和探索试验。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也不会培养出学习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反而会觉得十分无聊无趣或紧张排斥,他们也许只是本着对教师应有的尊重和被管理者的低姿态,才会忍受着无趣的课堂,其实他们的心早已飞出教室外了。所以,教师切不可认为学生没有捣乱就是听话,这也是十分片面的认识。 二、进行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小学教育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虽然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也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展的优势,也为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的知识经济环境人才竞争力的不断增加,纯粹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提升综合素质教育要求了,新的知识体系推动新型小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已势如破竹。 2.小学教育改革是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 世界的发展有着其适应的规律,是一个新老更替、推陈出新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其规律的本质,传统小学教育模式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充分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而如今,其中的一些教学模式已跟不上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到了该消亡的时候了。 3.小学教育改革是教育工作改革现状的要求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初衷,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成绩和问题同时构成了教育工作改革的现状,所以小学教育改革打下的基础牢不牢,对教育工作改革的成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1.建立高效的教学课堂 小学教师首先要从小学生的学习速度、效果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来决定教材的使用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分组讨论、实践运用、引导提问、情景设置等方式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对症下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有助于引导学生体验积极的人生情感和健康的人格品性。教师不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要主动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大局观念和集体意识,让学生树立以班为家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融入课堂大环境中,以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进展。 3.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往往被教师以及家长忽略,以至于问题学生层出不穷,所以小学教师一定将小学教育管理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在教学中应适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引导,注重各学科德育教育的渗透和思想引领,让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4.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有一支综合教学能力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小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没有好的教师,一切的教育是空谈,所以学校要持续加强师资人员专业化培训,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考评评价制度,以不断提升教职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能力,对教师人员教学能力和取得的成绩予以公正客观的评价。学校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机制,让想改革、会改革、敢于以自身工作实验教育改革成效的,充满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的教职人员真正得到重用。 小学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改革的第一步,作用十分重要,但改革的进行却非一朝一夕之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紧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潮流。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共同坚持,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小学教育改革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教育事业全面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飞.浅谈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J].政府法制,2006(9). [2]徐跃.小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J].消费导刊,2007(4). [3]隋娟.论小学教育中的 创新思维 培养[J].改革与开放,2010(20).

专科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实习是一项重要的小学教学实践活动,是职前小学教师实践教育理论、获取实际任教经验、逐步实现由“受教育者”向“教育者”角色转化的关键阶段,深深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实际教学行为。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摘要】好的习惯往往决定一生,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好的习惯”。阅读作为人类增长才智,陶冶情操、提升修养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好的阅读习惯会让学生获益终生。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正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夯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关键词】习惯 阅读 小学教育

社会的先进程度很大部分取决于文明程度,而文明程度很大部分取决于公民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信息化时代对人们获取、整合、处理、加工信息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语文课程作为国民教育中最基础学科之一,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也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关乎着学生未来发展和全面发展。而阅读是语文课程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1]。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大约只有一成的大学生能为了提高自身人文素养而去主动阅读[2] 。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12岁之前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至关重要的时期,如果没有形成好的习惯,日后也很难有所改观,小学阶段正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直接影响其一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应当通过小学阶段的教育让学生欣赏阅读、爱上阅读,为其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1. 当前小学生阅读习惯特点

阅读习惯是个体或是团体通过后天不断练习而养成的,小学阶段学生阅读习

惯主要有以下四点:(一)阅读时间少。有调查问卷显示,1~6年级小学生每周课外阅读时间2小时以下占一成,8小时以上阅读时间不足2成。(二)课外阅读量少。目前小学生阅读对象主要以书本课文、配套练习册及作文选为主。接近一半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几乎为零。(三)阅读自主性差。小学生普遍没有自主阅读的习惯,一方面是由于其年龄较小,自主性和自制力较差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与考试关联不大的书籍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四)兴趣分流明显。电视、网络以其画面感强,人物生动形象,方便快捷等特点往往更受小学生们的喜爱,使得文学类、报刊杂志类书籍的吸引力逊色一筹。

2.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存在问题

“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小学阶段学生可塑性大,正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首先受教育模式的影响,传统小学语文教学通常把文章分解开来,偏重于字词句训练,阅读教学比重不大,阅读训练量不足势必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影响阅读习惯的养成;其次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多局限于教材,主要模式为“学生跟读+课文讲解+习题练习”,阅读方式单一,所教内容也与生活实际联系性不强,课堂活力不强;再次目前小学生学业负担依然偏重,各类校外辅导班暂居学生大量课余时间,同时受网络媒体等媒介冲击,学生心态较为浮躁,静心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最后多数的家长认为阅读应以实用性为主,最好与考试挂钩,功利化心态重,缺乏对孩子正确引导,忽略了情感性阅读对美好品德、丰富精神世界的积极作用。

3.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对策

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到愉悦的感受,从而保持积极的心理增强字词认读能力、语句理解能力,逐步领略到阅读的魅力。关于氛围营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一)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小学生的心理需要,注重情感交流,合理评价表现,以鼓励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二)完善图书馆管理工作,通过教师、广播的宣传充分发挥图书馆功能作用,让学生有种类丰富多样书籍可借阅。(三)设立班级图书角,动员学生将闲置的书籍统一交于班级管理,同学之间分享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增进学识的作用。(四)设立阅读课堂,每周固定课时组织学生集体阅读,营造读书氛围,同时开展阅读节活动,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想水平,老师们向学生推荐书籍,阅读后相互进行读后感交流,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提升阅读能力。

革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小学生在学习阶段知识积累尚浅,对于书本的知识还不能完全消化掌握,这就需要通过老师的教育将学生的符号性知识进行有效转化,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知识,领悟生活,从而达到语文阅读教学“读与思”的结合。顺应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老师可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情景模拟中体会人物情感,了解作者表达思想,上升到感性认识。此外老师还应合理将精读、略读、选读、速读等方法贯穿到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形成多读、精思、勤记、善用的阅读习惯。

正确使用工具书,加强课外阅读

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生字、短语,

容易造成阅读终止,影响阅读积极性,这种情形下灵活使用字典、词典等阅读工具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使用工具书不仅能让学生完成自主阅读提升词汇量,更能提升自身的独立能力,养成正确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能有效的扩大学生阅读量,强化解决阅读障碍能力。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仅依靠老师课上的传授,还需要课外阅读巩固和拓展。为避免盲目性阅读,减少不健康信息对小学生身心的侵蚀,家长可为孩子选择内容丰富,主题积极,质量上佳的正版图书。透过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提升学习能力,收获自信,从而更大释放学习热情。

语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不断阅读,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

薄发。小学语文教育正需要把握小学阶段这个关键节点通过积极引导培养小学生阅读热情,挖掘内生动力,让小学生感受到阅读魅力,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从而提升人文素养,领略中华文化之美。

【参考文献】

[1]陈玉梅. 乌海市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问题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2]刘桦洋.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D]. 长江大学, 201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

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大学生活即将结束,论文是对每位同学来说意义都很重要,好的文章是可以拿来借鉴与学习的,那么下面大家就跟随我一起来看看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的相关文章吧,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探究影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

摘 要:初中政治是一门比较枯燥、乏味的学科,且理论性比较强,使得初中生很难对其感兴趣,使得初中政治学科的发展不太顺利,使得初中生的政治成绩不够理想。要想提高初中政治课的教学质量,让更多学生喜欢上政治课,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初中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创初中生;政治;学习

作为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语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人文情怀不可或缺。教学风格,是指我们教师在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适合自己个性特征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显而易见,创造一种教学风格,是在教学艺术的园林里栽培一棵新树,教学风格的形成,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成熟,因此,它是一切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所孜孜以求的。但在现实教学在过程中,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很多。

一、传统因素

1、有利因素

(1)五千多年的中国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的教育虽然基本是贵族阶层的特权,但从孔子兴办私学以来,民间的穷苦子弟也总有受教育的机会。如遍及大江南北的私塾、后来兴起的书院以及“科举制度”,都极大的推动了具有的发展,“尊师重教”的沿袭下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深入人心,为教学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氛围。

(2)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被阻断的文明,从三皇五帝至至今,优良的传统教育已传承下来。正如著名的海外学者杜维明所说:“世界上有古无今的文化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则相当少。像中国这样波澜壮阔的文化传统简直是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

2、不利因素

(1)历史悠久的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的束缚。在封建君主下,教育带有家长制和专制的色彩,教师往往居高临下,严肃而古板,是绝对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

(2)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以高度的理念经营教育,可是在“”时期,不尊重人才,迫害知识分子,将教师称为“臭 老九”,一度中断了高考,使教育“威望扫地”,特别是语文教师,更是噤若寒蝉。

二、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

每一轮教育改革的启动以及每一种的教育理论的诞生和传入,都必然对教学实践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新一轮课改向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教学策略等的转变,这将迫使教师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以适应新的要求。

2、人文环境

中国是“儒家文化圈”发源地和核心,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在长期的演化流变过程中,显示出很强的适应性。儒家文化以孔子的“仁”为核心,强调“以人为善”,崇尚和平,主张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事物的变化,接受既成事实,即改良主义的渐进,反对暴力和疾风骤雨式的革命。

3、教学环境

学校的教学管理是否有弹性,是否重视语文教学,是否鼓励教师的大胆创新,是否将教学风格的形成作为主要的评价标准,以及是否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和教学改革提供和创造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校语文教学的活跃性和发展前景。

三、教师因素

1、道德因素

教师的道德修养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职业道德修养;二是个人品质修养。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事实证明,越是发达国家,职业道德水平越高。在中国的历史上,教师地位和经济收入一度很低,“两袖清风”、“一贫如洗”多用来形容我们的人民教师。而且教师的个人品质修养决定了他所形成的教学风格的品味和境界。

2、教学能力

我们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还要有驾驭教材、开发教材的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教育学生的能力,以及应对教学突发事件的能力等。其中,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

3、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

我们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指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育技术知识和教学方法论,以及其他知识储备的数量、质量及其广度、深度、系统性及各种知识间的整合。文化素养是指我们教师对各种知识和文化想象的理解力和悟性。这样我们的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知识,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

四、学生因素

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家庭教育、学习方式等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也有影响。初中是由小学向高中过渡的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也由少年向青春过渡时期,他们可塑性大,既是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最佳时期,又是为今后发展创造条件的重要时期。初中学习是重要人生历程。

1、年龄特点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开始在朦胧中,渴望的是快乐自由,但有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求知欲,学习的基本知识、能力,慢慢地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易冲动,注意力不集中、浮躁的现象。

2、学习方式

虽然初中生已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这种能力被大量的抹杀和抑制,没有能充分的释放和有效发挥。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方式以及学生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中应注意过渡,避免造成学生的不适应。

3、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生的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性格和行为习惯。所以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欣赏他,在享受亲情与温情的同时,让教育如呼吸一样自然。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经过了长期酝酿、初步形成、逐步发展的过程。有些教学风格在改革开放前就已经有所酝酿,到改革开放初期逐渐形成并发展;有些教学风格则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快步成长起来。无论哪一位教师都应该具有教学风格的意识并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努力实践,争取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 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钟祖英 现代教师学导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北京,2001(12):168―170

[3] 黄金花、论教师课堂教学风格[J].教书育人,2006(5)

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小学体育素质教育教学》

【摘要】体育教学,也同其它学科一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述的道理、传授的知识、提出的要求。小学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启蒙阶段,对学生日后的体育素质有重要的引导、奠基作用。因此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小学体育教学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小学体育;素质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2-0058-01

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贯彻学校教育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小学体育教师的光荣职责。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在提高自身教学的水平上,提高体育教学素养的同时吃透小学素质教育的概念,把握其真正的教学内涵,切实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作者结合实践作探讨。

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小学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首要地位,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1、为人师表、做好表率。要求我们要加强自身修养。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在教学岗位上教师一方面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等教师作用的体现都会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

2、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能增强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调节能力,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具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实施素质教育应强调让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均有发展,具有个性特长,实施素质教学则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磨练学生的意志,增长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

1、彰显学生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个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在每次课结束时,把下次课的内容告诉学生,鼓励他们根据教学内容去开发创编下次课的热身运动,让他们自己做主,决定自己的体育课,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将体育课上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发展自己的个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全面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小学生具有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奇心持久度有限的特点,对体育的兴趣十分容易转移。因此教师要想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最根本的宗旨,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这是小学体育教师应有的价值追求,也是专业成长的重要体现,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

体育课的教学,应是一种力与美相结合的教学。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帮助学生塑造健康健美的体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姿,提高学生追求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学生体质因素与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

1、多种形式,寓审美教育于丰富多彩的设计之中。尤其是在低年级体育教学中,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我力求在每节课的教学中体现队列教学,充分利用美感有其自觉性这一特点,在整洁的运动场上,画上各种清晰的、悦目的标记或队形练习的图案,学生也可以逐渐养成积极地心态和健康的审美观。

2、榜样激励,寓审美教育于人格教育之中。对教材中的动作要求给学生讲明解释清楚,通过教师完美的示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动作的连贯的整一体的形体美、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四、让学生获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成功体育思想强调了体育学科在培养合格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成功教育理念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激励促使成功,促使学生不断地积累自信心,这样也能使学校教育者及参研教师迅速成长、成熟起来,教学技能更加娴熟,

1、在体育课基本活动中设计游戏。例如在篮球课上,学生掌握了基本动作要领以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游戏来促进自己的教学,让学生体会新鲜的感受,满足他们好奇的心理,同时又让学生追求成功的体验,这样学生在玩耍中学习了知识,也增长了见识,又享受了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

2、注重体育课的每个细节,让游戏和模仿成为教学的主渠道。玩是学生的天性,兴趣是课堂的“催化剂”,因此我们要把孩子们最喜闻乐见的模仿、游戏作为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如在准备运动中,运用简单轻松的游戏或器械操等作为课的开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以及自己在身体运动技能水平与新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这种“战斗”情境中,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既寓教于乐,从而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在素质教育中不能忽视体育教学,彰显学生个性发展,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每个学生的自我锻炼、自我保健能力、良好的耐力、速度、力量、灵巧、柔韧等体能素质及自我调节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喜欢体育,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这样我们的体育教学也就能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史红梅、浅析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J].成功(教育),.

[2]刘珍芬、无声似有声――谈体态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12).

如果不满意,这里还有很多关于小学教育的论文!:加强农村小学劳技教育的几点尝试如东县饮泉中心小学 黄永祥我对学校一年级120 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后了解到:学生自己整理书包的占%,早晨自己穿衣服的占 %,自己叠被子的占%,用餐时自己盛饭的占%,自己每天步行到校的占5%。 由此引发我的思考:而今中国一大批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低下,如此进入充满 竞争的21世纪,将会惨遭淘汰。尤其是当今农村小学生的劳技教育已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如何针对农村实 际,对小学生加强劳技教育呢? 1.学习讨论,明确意义,形成共识 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及《劳动课教学大纲》,并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广大教师深刻地认识 到:第一,不爱劳动的学生并不是天生懒惰,而是“日久成习”,要培养学生真正爱劳动的习惯,要给予热情 地引导、及时地鼓励、不懈地督促。第二,广大教师要以身作则,不要让学生为自己做事,如打扫办公室、批 改作业等。有时还要带头劳动,实践证明教师亲自参与学生一起劳动,能空前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第三, 切忌将劳动当作一种惩罚手段用在学生的身上,如犯错之后罚擦黑板、摆桌子、扫地等,因为这不利于培养学 生热爱劳动的情感。 劳技教育缺少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为一方面家长可以在生活中随时随 地指导学生进行劳技训练,另一方面家长还可以督促孩子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感情 。我们通过家长学校举行家长教育讲座等,让学校和家长形成共识:学生参与劳动,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热 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果实的品质,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劳动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创 造力,使双手更加灵巧;不仅有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品质,懂得尊重老人、 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帮助别人。 2.重视劳动课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劳动课是对学生进行劳技教育的主阵地,在每学期初,学校就要求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制订教学计划, 并认真组织落实,保证做到:劳技课,课表上有位置,行动上不被占挤。另外还要求广大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 点和编排特点,组织实施教学,提高每堂课的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兴趣的不稳定 性,挖掘每课内容和思想内涵,创设劳动教育的愉快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树立 劳动观念。如在手工制作时,播放一支精选的音乐,营造一个和谐的音乐氛围,让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进行实 践操作。其次,加强先进导向,进行技能指导。教师在课前先制作几个精致的手工制作,让学生进行观赏,激 发学生浑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动手愿望,然后,指导其手工方法,让学生自己操练。再次,展示劳动成果,让学 生体会劳动所带来的快乐,从而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 3.开发课外劳技教育的渠道 结合农村的实际,努力开辟课外劳技教育的渠道,让学生到广阔的天地里去体验生活,从学习体验中培养 学生坚强的意志,树立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思想。在实践中,我们力争做到劳技教育的五个结合: 与自我服务劳动相结合 要求学生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保持自己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整洁和美观,培 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技能,如教育学生自己削铅笔、包书面、整理书包、洗手洗脸 、剪指甲、订钮扣、系鞋带、穿衣服、铺床叠被等。 与学校服务劳动相结合 培养学生热爱劳 动、热爱集体的思想。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值日劳动、大扫 除劳动,让学生为美化校园、美化班级出力。如擦窗扫地、布置教室、植树浇花、冲洗厕所等。 与家庭服务劳动相结合 让学生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其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 应该关心家中的事,做好父母的小帮手,培养孝敬父母长辈的美德。如:洗衣做饭、扫地洗碗、买菜购物等。 与社会服务劳动相结合 让学生直接参加一些社会的义务劳动,如帮助军烈属、孤寡老人、清扫公共场所 ,让学生认识到为社会进行任何一种劳动都是无比光荣的。 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利用少先队员的创造活动、劳动主题队会、参观访问等进行劳动教育,这样既拓宽 了学生的视野,又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幸福,从而受到教育。

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

论小学德育课程的理念呈现及其特点摘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品德与社会;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实施和开展已有三年,三年来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各方人士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索。以人教版、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反思和梳理三年来这两门课程所做的探索,可以发现,作为一门新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反映出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打破了以往德育课程和社会课程以知识逻辑体系组织内容,只重灌输,忽视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态以及学生的个I生特征,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兼顾考虑教学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以及学习者自身素质,整合三个方面的因素,建构体系结构,使小学品德教育最终走向“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建构型模式。一、德育理念的整合方式及呈现形式多样化的活动整合内容目标因素。新课程以整合而非分散的方式,整体地看待知、情、能的培养目标,将目标宽泛化,将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以及探索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整合到目标当中,使标准所要求的教学内容重整,与知、情、能的整体目标相融合,采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f生发展,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基本知识。以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全面整合社会生活因素。提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导,注重教育的生活性特学内窖点。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儿音网 童的经验范围为选择面。根据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特点,采用“同心圆扩散”的方式,在家庭和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在空间上以身边的生活环境为起点,向家乡、社区,进而向国家、世界拓展;在时间上以现在为圆点,向过去和未来延伸。同时,为解决过去教学中知识板块分割,内容缺乏整合的特点,新课程还从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个主要的方面选择内容要点,以面为依托,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将内容与过程及方法整合起来,穿插在各主题情境和课题之中,不完全强调各主题情境、课题内容上的一统性和逻辑性,而侧重儿童能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丰富生活经验,体验生活过程,提高社会适应和参与的能力,掌握相关的社会认识和技能,锻炼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以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动态整合学习者因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意识,反对一味地进行知识的外在灌输,以引导的方式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活动和学习意义,达到整体目标的实现。学习者既是德育的对象,又是德育过程的主体I生因素,学习主体既具备完整的知、情、能等多维素质,又是处于社会生活当中的成员和角色之一,这两点在图1、图2的截面图中已分别说明。但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过程,是一个立体的成长过程,而非平面的简单构造,个体的知情能发展是三者交互作用和整体提升的结果,这个提升的过程是主体处于不断扩大的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领域中,伴随体验、认知、探索等活动,循序渐进地被潜移默化的。因此,儿童社会生活目标的实现,不是简单平白的书本知识灌输,新课程就综合了图1、图2展示的内容,在引导建构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采取先易后难,由浅人深的形式安排教学内容和序列,并且将不同的内容综合交叉,高度整合,相同的内容本着从直观到抽象,螺旋上升的思路安排教学过程,即使是同一内容也可以在不同年龄段、不同主题情境中重复出现,但要求深度却有层次上的递进。这种综合考虑内容目标、社会生活因素和学习者因素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做到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从而将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的最新理念依照“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思路,具体呈现在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具备比以往同时段同类课程更为优化的崭新特色。

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实习是一项重要的小学教学实践活动,是职前小学教师实践教育理论、获取实际任教经验、逐步实现由“受教育者”向“教育者”角色转化的关键阶段,深深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实际教学行为。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摘要】好的习惯往往决定一生,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好的习惯”。阅读作为人类增长才智,陶冶情操、提升修养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好的阅读习惯会让学生获益终生。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正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夯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关键词】习惯 阅读 小学教育

社会的先进程度很大部分取决于文明程度,而文明程度很大部分取决于公民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信息化时代对人们获取、整合、处理、加工信息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语文课程作为国民教育中最基础学科之一,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也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关乎着学生未来发展和全面发展。而阅读是语文课程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1]。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大约只有一成的大学生能为了提高自身人文素养而去主动阅读[2] 。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12岁之前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至关重要的时期,如果没有形成好的习惯,日后也很难有所改观,小学阶段正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直接影响其一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应当通过小学阶段的教育让学生欣赏阅读、爱上阅读,为其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1. 当前小学生阅读习惯特点

阅读习惯是个体或是团体通过后天不断练习而养成的,小学阶段学生阅读习

惯主要有以下四点:(一)阅读时间少。有调查问卷显示,1~6年级小学生每周课外阅读时间2小时以下占一成,8小时以上阅读时间不足2成。(二)课外阅读量少。目前小学生阅读对象主要以书本课文、配套练习册及作文选为主。接近一半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几乎为零。(三)阅读自主性差。小学生普遍没有自主阅读的习惯,一方面是由于其年龄较小,自主性和自制力较差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与考试关联不大的书籍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四)兴趣分流明显。电视、网络以其画面感强,人物生动形象,方便快捷等特点往往更受小学生们的喜爱,使得文学类、报刊杂志类书籍的吸引力逊色一筹。

2.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存在问题

“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小学阶段学生可塑性大,正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首先受教育模式的影响,传统小学语文教学通常把文章分解开来,偏重于字词句训练,阅读教学比重不大,阅读训练量不足势必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影响阅读习惯的养成;其次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多局限于教材,主要模式为“学生跟读+课文讲解+习题练习”,阅读方式单一,所教内容也与生活实际联系性不强,课堂活力不强;再次目前小学生学业负担依然偏重,各类校外辅导班暂居学生大量课余时间,同时受网络媒体等媒介冲击,学生心态较为浮躁,静心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最后多数的家长认为阅读应以实用性为主,最好与考试挂钩,功利化心态重,缺乏对孩子正确引导,忽略了情感性阅读对美好品德、丰富精神世界的积极作用。

3.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对策

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到愉悦的感受,从而保持积极的心理增强字词认读能力、语句理解能力,逐步领略到阅读的魅力。关于氛围营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一)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小学生的心理需要,注重情感交流,合理评价表现,以鼓励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二)完善图书馆管理工作,通过教师、广播的宣传充分发挥图书馆功能作用,让学生有种类丰富多样书籍可借阅。(三)设立班级图书角,动员学生将闲置的书籍统一交于班级管理,同学之间分享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增进学识的作用。(四)设立阅读课堂,每周固定课时组织学生集体阅读,营造读书氛围,同时开展阅读节活动,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想水平,老师们向学生推荐书籍,阅读后相互进行读后感交流,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提升阅读能力。

革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小学生在学习阶段知识积累尚浅,对于书本的知识还不能完全消化掌握,这就需要通过老师的教育将学生的符号性知识进行有效转化,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知识,领悟生活,从而达到语文阅读教学“读与思”的结合。顺应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老师可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情景模拟中体会人物情感,了解作者表达思想,上升到感性认识。此外老师还应合理将精读、略读、选读、速读等方法贯穿到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形成多读、精思、勤记、善用的阅读习惯。

正确使用工具书,加强课外阅读

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生字、短语,

容易造成阅读终止,影响阅读积极性,这种情形下灵活使用字典、词典等阅读工具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使用工具书不仅能让学生完成自主阅读提升词汇量,更能提升自身的独立能力,养成正确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能有效的扩大学生阅读量,强化解决阅读障碍能力。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仅依靠老师课上的传授,还需要课外阅读巩固和拓展。为避免盲目性阅读,减少不健康信息对小学生身心的侵蚀,家长可为孩子选择内容丰富,主题积极,质量上佳的正版图书。透过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提升学习能力,收获自信,从而更大释放学习热情。

语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不断阅读,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

薄发。小学语文教育正需要把握小学阶段这个关键节点通过积极引导培养小学生阅读热情,挖掘内生动力,让小学生感受到阅读魅力,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从而提升人文素养,领略中华文化之美。

【参考文献】

[1]陈玉梅. 乌海市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问题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2]刘桦洋.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D]. 长江大学, 201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

目前,许多高校设置小学 教育 专业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教育是我们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对于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非常重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教育专业 毕业 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摘要:本文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课堂教学技巧为依据,分析了理智思辨型、情感感染型和情境渲染型三种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并且针对这些影响提出关于教学风格的现实有效的改善 措施 ,即要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注入其多侧面发展的新理念;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风格;不断改善个体教学风格的不足,扬长避短。 关键词:教学风格;学习习惯;小学生 在教学这样一个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对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而教师各异的教学风格会对不同阶段学生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同影响。有科学研究表明:6至12岁即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所以, 反思 现存的课堂教学,探索更加适于形成小学生良好惯的教学风格是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的。 1.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小学生课前学习习惯的现状。从实际调查发现有有一少数小学生根本无 学习计划 ,对于执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部分学生将学习计划流于形式。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现状。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听课时往往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小学生课堂上始终专心听讲的人数比例并不高。同时,也有大部分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缺乏质疑的习惯。小学生复习及作业习惯的现状。在完整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坚持每天复习的学生比例并不高。致使盲目地去完成作业,甚至还存在少部分不完成作业的情况。 2.不同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在《教育大辞典》中,教学风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师个人特点的教学风度和格调,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综合表现[1]"。然而"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形象载体[2]",教学过程中应以学定教,以教促学。通过长期对小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以相关研究理论为基础,得出了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课堂教学技巧为依据,细以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中语调的起伏变化,情感的运用和课堂教学技巧中所采用的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及潜移默化的调控手段为标准,对教学风格进行了分类 总结 。 理智思辨型的特点及其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一些老教师知识渊博且 经验 丰富。其主要特点是: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语调高昂、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比较注重理论知识,能够深入浅出。这类教师的教学能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他的严肃稳定,则对于自律性差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初步养成良好的 课前预习 、专心听讲、勤记笔记,有效完成作业等学习习惯方面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不过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使得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处在强式状态下,没有使习惯内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发挥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也缺乏灵活多样性。 情感感染型的特点及其影响。这类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感情充沛,以情促知的。教学语言语调起伏明显、表达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教师善于用情感调控课堂,态度温和谦恭,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一位情感感染型的老师,对于改变小学生分散的注意力是非常有利的。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下的讨论可以看出,此类教师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且能促使学生养成上课集中注意力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但是这种类型的教师常会成为"班妈",使学生过于依赖当天课上的掌握而忽略课下自己复习巩固,不易形成及时复习巩固的良好习惯。 情境渲染型特点及其影响。课堂教学要求知识之间的"无痕过渡",在"小步快跑"等技巧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而这正要求教师在准确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等基础上,更好地组织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知识的主人。所谓因时适宜,因情适宜。此类教师善于用情境渲染调控课堂,其教学语言语调曲折,表达生动形象。课堂教学中长于及时鼓励与情境性真实感染,课堂气氛活跃,能使小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注意力和积极的主动参与性。 3.教学风格的有效改善措施 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注入其多侧面发展的新理念。通过以上分析得出:要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有效地改善教师教学风格,革新以往单一而局限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其丰富性去适应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多种矛盾及特点各异的教学对象。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自己教学风格的优缺点,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增加知识储备,使个体主导性教学风格更加丰满。 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风格。每一种教学风格都有其特点、结构、功能和适应范围。教师要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学风格,即体现多侧面发展。这里的教学客体包括:不同年龄特点和不同学情的学生,不同性质的学科,不同目标的教学环节等。教师要有的放矢,统筹安排,根据教学客体的特点,恰当的选择和使用教学风格。 不断改善个体教学风格的不足,扬长避短。为了更好地让不同的教学风格有针对性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在发扬本身优势的同时,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真正的完善。 4.结束语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同时也是在发展中进步的,其对于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显而易见。所以,通过改善教师的教学风格来更好地把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目标落实到实际课堂中是有一定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李如密.教学风格综合分类的理论探讨[J].教育研究,1995.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浅谈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摘要】数学素质主要指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它包括良好的数学意识、科学的思维品质、较强的创造能力以及熟练地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数学素质教育,能很好的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规定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教育如何开展有效的素质教育略作探讨。 【关键词】数学素质;数学素质教育;数学能力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使数学索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成分下降。因此,在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要把握整体教育观,深挖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一、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要想真正在数学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对其恰到好处的点拨,在数学教学中从占据主导地位“灌输”的局面转变为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好活动方案,课上为学生留取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组织好学生的讨论与交流、重视学生的想法、并适时给以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摒弃传统课堂教学中是“填鸭式”的教学,解放学生的思维与个性。 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由于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学生接受科学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吸取其科学献身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要利用数字美、图形美、符号美、科学美、奇异美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要使学生在学习解题时学会冷静、沉着、严谨的处事品格,形成独立创新意识。 三、科学 文化 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 方法 、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加强实践教育,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现代数学教育思想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括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很感兴趣,有较强求知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处理教材,使问题情境尽量贴近学生的身边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于显示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数学知识,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掌握学习的本领。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独到的见解,独特的发现和特别的做法,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在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应尽量提倡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 发散思维 ,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在练习题的设计中,应尽量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纯数学型的封闭式习题,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限制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习题,则可设计答案不唯一,不确定的题目,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开展自主活动,锻炼独立思考意识和培养创造精神 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理,说出解题的每一步依据,逐步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求最佳的解答方法,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深刻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全面观察问题,诱发学生的直觉灵感,不仅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动课的教学,既与学科内容紧密联系又不是学科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实际在学生可接受的基础上实现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拓宽,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活动课教学时,有针对性设计多种求解的 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只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训练,就能使学生自始至终怀着强烈的愿望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法,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四、生理心理素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素质 (1)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 记忆力 、思维力与 想象力 ,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准备阶段,都应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创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形象性等诸方面下功夫。 (2)非智力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数学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重点要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的主动性,还可从组织竞赛、巧解习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平衡,此外还可尝试一下学生应变力培养与挫折教育问题,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浅谈小学教育改革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小学综合素质教育和课堂有效性教学改革面临着十分艰巨的挑战,有效的教育教学也为小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决定作用。因此小学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面临着重大的改革。小学教育在每个人的学习成长阶段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兴教强国的第一步,而提升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则是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素质教育改革已经对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直面小学教育管理问题,实施有效改革已成为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工作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小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育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科学完善 在传统应试教育以分数为评价学生好坏唯一标准的考评机制环境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从而,教师教学水平考核评价标准也受着传统评价模式的影响和引导变得有效无趣,教师和学生逐渐沦落为传授概念和学习考试的机器,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学生探究水平和创新意识受到了无情的扼杀。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知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对人才实践功能和创新意识的要求,我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已不再是培养有用人才的最佳教学模式了,所以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已成为小学教育工作中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2.教职人员对教育管理相关问题缺少正确的认识和处置能力 直至如今,仍有不少小学教师面对新课改教材以及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总部署的新要求面露难色,他们习惯了按照书本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而在课堂上缺少有效的互动和探索试验。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也不会培养出学习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反而会觉得十分无聊无趣或紧张排斥,他们也许只是本着对教师应有的尊重和被管理者的低姿态,才会忍受着无趣的课堂,其实他们的心早已飞出教室外了。所以,教师切不可认为学生没有捣乱就是听话,这也是十分片面的认识。 二、进行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小学教育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虽然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也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展的优势,也为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的知识经济环境人才竞争力的不断增加,纯粹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提升综合素质教育要求了,新的知识体系推动新型小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已势如破竹。 2.小学教育改革是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 世界的发展有着其适应的规律,是一个新老更替、推陈出新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其规律的本质,传统小学教育模式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充分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而如今,其中的一些教学模式已跟不上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到了该消亡的时候了。 3.小学教育改革是教育工作改革现状的要求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初衷,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成绩和问题同时构成了教育工作改革的现状,所以小学教育改革打下的基础牢不牢,对教育工作改革的成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1.建立高效的教学课堂 小学教师首先要从小学生的学习速度、效果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来决定教材的使用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分组讨论、实践运用、引导提问、情景设置等方式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对症下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有助于引导学生体验积极的人生情感和健康的人格品性。教师不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要主动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大局观念和集体意识,让学生树立以班为家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融入课堂大环境中,以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进展。 3.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往往被教师以及家长忽略,以至于问题学生层出不穷,所以小学教师一定将小学教育管理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在教学中应适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引导,注重各学科德育教育的渗透和思想引领,让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4.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有一支综合教学能力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小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没有好的教师,一切的教育是空谈,所以学校要持续加强师资人员专业化培训,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考评评价制度,以不断提升教职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能力,对教师人员教学能力和取得的成绩予以公正客观的评价。学校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机制,让想改革、会改革、敢于以自身工作实验教育改革成效的,充满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的教职人员真正得到重用。 小学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改革的第一步,作用十分重要,但改革的进行却非一朝一夕之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紧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潮流。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共同坚持,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小学教育改革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教育事业全面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飞.浅谈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J].政府法制,2006(9). [2]徐跃.小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J].消费导刊,2007(4). [3]隋娟.论小学教育中的 创新思维 培养[J].改革与开放,2010(20).

大专毕业论文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实习是一项重要的小学教学实践活动,是职前小学教师实践教育理论、获取实际任教经验、逐步实现由“受教育者”向“教育者”角色转化的关键阶段,深深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实际教学行为。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摘要】好的习惯往往决定一生,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好的习惯”。阅读作为人类增长才智,陶冶情操、提升修养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好的阅读习惯会让学生获益终生。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正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夯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关键词】习惯 阅读 小学教育

社会的先进程度很大部分取决于文明程度,而文明程度很大部分取决于公民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信息化时代对人们获取、整合、处理、加工信息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语文课程作为国民教育中最基础学科之一,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也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关乎着学生未来发展和全面发展。而阅读是语文课程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1]。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大约只有一成的大学生能为了提高自身人文素养而去主动阅读[2] 。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12岁之前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至关重要的时期,如果没有形成好的习惯,日后也很难有所改观,小学阶段正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直接影响其一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应当通过小学阶段的教育让学生欣赏阅读、爱上阅读,为其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

1. 当前小学生阅读习惯特点

阅读习惯是个体或是团体通过后天不断练习而养成的,小学阶段学生阅读习

惯主要有以下四点:(一)阅读时间少。有调查问卷显示,1~6年级小学生每周课外阅读时间2小时以下占一成,8小时以上阅读时间不足2成。(二)课外阅读量少。目前小学生阅读对象主要以书本课文、配套练习册及作文选为主。接近一半的学生课外阅读量几乎为零。(三)阅读自主性差。小学生普遍没有自主阅读的习惯,一方面是由于其年龄较小,自主性和自制力较差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与考试关联不大的书籍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四)兴趣分流明显。电视、网络以其画面感强,人物生动形象,方便快捷等特点往往更受小学生们的喜爱,使得文学类、报刊杂志类书籍的吸引力逊色一筹。

2.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存在问题

“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小学阶段学生可塑性大,正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首先受教育模式的影响,传统小学语文教学通常把文章分解开来,偏重于字词句训练,阅读教学比重不大,阅读训练量不足势必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影响阅读习惯的养成;其次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多局限于教材,主要模式为“学生跟读+课文讲解+习题练习”,阅读方式单一,所教内容也与生活实际联系性不强,课堂活力不强;再次目前小学生学业负担依然偏重,各类校外辅导班暂居学生大量课余时间,同时受网络媒体等媒介冲击,学生心态较为浮躁,静心课外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最后多数的家长认为阅读应以实用性为主,最好与考试挂钩,功利化心态重,缺乏对孩子正确引导,忽略了情感性阅读对美好品德、丰富精神世界的积极作用。

3.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对策

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到愉悦的感受,从而保持积极的心理增强字词认读能力、语句理解能力,逐步领略到阅读的魅力。关于氛围营造,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一)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小学生的心理需要,注重情感交流,合理评价表现,以鼓励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二)完善图书馆管理工作,通过教师、广播的宣传充分发挥图书馆功能作用,让学生有种类丰富多样书籍可借阅。(三)设立班级图书角,动员学生将闲置的书籍统一交于班级管理,同学之间分享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增进学识的作用。(四)设立阅读课堂,每周固定课时组织学生集体阅读,营造读书氛围,同时开展阅读节活动,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想水平,老师们向学生推荐书籍,阅读后相互进行读后感交流,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提升阅读能力。

革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小学生在学习阶段知识积累尚浅,对于书本的知识还不能完全消化掌握,这就需要通过老师的教育将学生的符号性知识进行有效转化,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知识,领悟生活,从而达到语文阅读教学“读与思”的结合。顺应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老师可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情景模拟中体会人物情感,了解作者表达思想,上升到感性认识。此外老师还应合理将精读、略读、选读、速读等方法贯穿到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形成多读、精思、勤记、善用的阅读习惯。

正确使用工具书,加强课外阅读

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有限,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生字、短语,

容易造成阅读终止,影响阅读积极性,这种情形下灵活使用字典、词典等阅读工具书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使用工具书不仅能让学生完成自主阅读提升词汇量,更能提升自身的独立能力,养成正确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能有效的扩大学生阅读量,强化解决阅读障碍能力。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不仅依靠老师课上的传授,还需要课外阅读巩固和拓展。为避免盲目性阅读,减少不健康信息对小学生身心的侵蚀,家长可为孩子选择内容丰富,主题积极,质量上佳的正版图书。透过课外阅读可以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提升学习能力,收获自信,从而更大释放学习热情。

语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不断阅读,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

薄发。小学语文教育正需要把握小学阶段这个关键节点通过积极引导培养小学生阅读热情,挖掘内生动力,让小学生感受到阅读魅力,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从而提升人文素养,领略中华文化之美。

【参考文献】

[1]陈玉梅. 乌海市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问题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2]刘桦洋.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D]. 长江大学, 2015.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

1、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明确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更多丰富化、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自主实践相联系,通过学生学习的合理互换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保证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其中,人文情怀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完美融合符合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对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的综合提升意义重大,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之前.老师需要注重细节要素的深人分析及研究,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此来实现有的放矢和针对性的教学。 2、从上文的相关分析不难发现,人文情怀与小学教育的结合对学生的良性成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小学生正处于个人学习和成长的黄金阶段,对老师非常依赖,有的学生以老师作为个人学习和实践的榜样,对此.教师需要在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将更多的人文要素以及情感因素融人课堂环节,充分地体现人文情怀的引导作用,保障课堂教学的活力以及积极性。 3、为了充分发挥人文情怀的?要引导作用及优势,教师首先需要掌握正确的应用方法,积极挖掘学科教学之中的人文资源,以此来选择相应的教学形式及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其中,人文情怀培养条件的分析非常有必耍,教师笛要将人文情怀与课程教学资源相融合,丰富人文资源和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感知过程之中与老师进行互动和沟通。 4、其次,学校要关注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及提升,给予教师更多自主学习和提升自我的机会,个人也耍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分析人文教育这一重要教育资源的使用要求,在不断学习和提升的过程之中借鉴他人的优秀做法和经验,积极地将人文情怀融人学科教育实践活动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也需要充分体现人文情怀的重要作用,呵护学生的成长,将创造性的教育方式和实践教学落到实处,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水平,保障教学的针对性与合理性。

目前,许多高校设置小学 教育 专业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教育是我们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对于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非常重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教育专业 毕业 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摘要:本文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课堂教学技巧为依据,分析了理智思辨型、情感感染型和情境渲染型三种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并且针对这些影响提出关于教学风格的现实有效的改善 措施 ,即要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注入其多侧面发展的新理念;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风格;不断改善个体教学风格的不足,扬长避短。 关键词:教学风格;学习习惯;小学生 在教学这样一个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对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而教师各异的教学风格会对不同阶段学生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同影响。有科学研究表明:6至12岁即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所以, 反思 现存的课堂教学,探索更加适于形成小学生良好惯的教学风格是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的。 1.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小学生课前学习习惯的现状。从实际调查发现有有一少数小学生根本无 学习计划 ,对于执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部分学生将学习计划流于形式。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现状。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听课时往往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小学生课堂上始终专心听讲的人数比例并不高。同时,也有大部分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缺乏质疑的习惯。小学生复习及作业习惯的现状。在完整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坚持每天复习的学生比例并不高。致使盲目地去完成作业,甚至还存在少部分不完成作业的情况。 2.不同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在《教育大辞典》中,教学风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师个人特点的教学风度和格调,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综合表现[1]"。然而"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形象载体[2]",教学过程中应以学定教,以教促学。通过长期对小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以相关研究理论为基础,得出了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课堂教学技巧为依据,细以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中语调的起伏变化,情感的运用和课堂教学技巧中所采用的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及潜移默化的调控手段为标准,对教学风格进行了分类 总结 。 理智思辨型的特点及其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一些老教师知识渊博且 经验 丰富。其主要特点是: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语调高昂、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比较注重理论知识,能够深入浅出。这类教师的教学能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他的严肃稳定,则对于自律性差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初步养成良好的 课前预习 、专心听讲、勤记笔记,有效完成作业等学习习惯方面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不过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使得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处在强式状态下,没有使习惯内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发挥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也缺乏灵活多样性。 情感感染型的特点及其影响。这类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感情充沛,以情促知的。教学语言语调起伏明显、表达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教师善于用情感调控课堂,态度温和谦恭,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一位情感感染型的老师,对于改变小学生分散的注意力是非常有利的。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下的讨论可以看出,此类教师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且能促使学生养成上课集中注意力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但是这种类型的教师常会成为"班妈",使学生过于依赖当天课上的掌握而忽略课下自己复习巩固,不易形成及时复习巩固的良好习惯。 情境渲染型特点及其影响。课堂教学要求知识之间的"无痕过渡",在"小步快跑"等技巧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而这正要求教师在准确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等基础上,更好地组织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知识的主人。所谓因时适宜,因情适宜。此类教师善于用情境渲染调控课堂,其教学语言语调曲折,表达生动形象。课堂教学中长于及时鼓励与情境性真实感染,课堂气氛活跃,能使小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注意力和积极的主动参与性。 3.教学风格的有效改善措施 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注入其多侧面发展的新理念。通过以上分析得出:要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有效地改善教师教学风格,革新以往单一而局限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其丰富性去适应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多种矛盾及特点各异的教学对象。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自己教学风格的优缺点,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增加知识储备,使个体主导性教学风格更加丰满。 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风格。每一种教学风格都有其特点、结构、功能和适应范围。教师要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学风格,即体现多侧面发展。这里的教学客体包括:不同年龄特点和不同学情的学生,不同性质的学科,不同目标的教学环节等。教师要有的放矢,统筹安排,根据教学客体的特点,恰当的选择和使用教学风格。 不断改善个体教学风格的不足,扬长避短。为了更好地让不同的教学风格有针对性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在发扬本身优势的同时,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真正的完善。 4.结束语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同时也是在发展中进步的,其对于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显而易见。所以,通过改善教师的教学风格来更好地把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目标落实到实际课堂中是有一定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李如密.教学风格综合分类的理论探讨[J].教育研究,1995.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浅谈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摘要】数学素质主要指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它包括良好的数学意识、科学的思维品质、较强的创造能力以及熟练地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数学素质教育,能很好的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规定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教育如何开展有效的素质教育略作探讨。 【关键词】数学素质;数学素质教育;数学能力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使数学索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成分下降。因此,在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要把握整体教育观,深挖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一、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要想真正在数学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对其恰到好处的点拨,在数学教学中从占据主导地位“灌输”的局面转变为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好活动方案,课上为学生留取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组织好学生的讨论与交流、重视学生的想法、并适时给以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摒弃传统课堂教学中是“填鸭式”的教学,解放学生的思维与个性。 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由于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学生接受科学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吸取其科学献身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要利用数字美、图形美、符号美、科学美、奇异美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要使学生在学习解题时学会冷静、沉着、严谨的处事品格,形成独立创新意识。 三、科学 文化 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 方法 、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加强实践教育,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现代数学教育思想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括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很感兴趣,有较强求知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处理教材,使问题情境尽量贴近学生的身边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于显示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数学知识,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掌握学习的本领。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独到的见解,独特的发现和特别的做法,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在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应尽量提倡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 发散思维 ,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在练习题的设计中,应尽量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纯数学型的封闭式习题,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限制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习题,则可设计答案不唯一,不确定的题目,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开展自主活动,锻炼独立思考意识和培养创造精神 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理,说出解题的每一步依据,逐步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求最佳的解答方法,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深刻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全面观察问题,诱发学生的直觉灵感,不仅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动课的教学,既与学科内容紧密联系又不是学科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实际在学生可接受的基础上实现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拓宽,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活动课教学时,有针对性设计多种求解的 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只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训练,就能使学生自始至终怀着强烈的愿望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法,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四、生理心理素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素质 (1)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 记忆力 、思维力与 想象力 ,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准备阶段,都应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创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形象性等诸方面下功夫。 (2)非智力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数学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重点要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的主动性,还可从组织竞赛、巧解习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平衡,此外还可尝试一下学生应变力培养与挫折教育问题,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浅谈小学教育改革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小学综合素质教育和课堂有效性教学改革面临着十分艰巨的挑战,有效的教育教学也为小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决定作用。因此小学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面临着重大的改革。小学教育在每个人的学习成长阶段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兴教强国的第一步,而提升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则是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素质教育改革已经对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直面小学教育管理问题,实施有效改革已成为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工作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小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育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科学完善 在传统应试教育以分数为评价学生好坏唯一标准的考评机制环境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从而,教师教学水平考核评价标准也受着传统评价模式的影响和引导变得有效无趣,教师和学生逐渐沦落为传授概念和学习考试的机器,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学生探究水平和创新意识受到了无情的扼杀。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知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对人才实践功能和创新意识的要求,我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已不再是培养有用人才的最佳教学模式了,所以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已成为小学教育工作中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2.教职人员对教育管理相关问题缺少正确的认识和处置能力 直至如今,仍有不少小学教师面对新课改教材以及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总部署的新要求面露难色,他们习惯了按照书本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而在课堂上缺少有效的互动和探索试验。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也不会培养出学习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反而会觉得十分无聊无趣或紧张排斥,他们也许只是本着对教师应有的尊重和被管理者的低姿态,才会忍受着无趣的课堂,其实他们的心早已飞出教室外了。所以,教师切不可认为学生没有捣乱就是听话,这也是十分片面的认识。 二、进行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小学教育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虽然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也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展的优势,也为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的知识经济环境人才竞争力的不断增加,纯粹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提升综合素质教育要求了,新的知识体系推动新型小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已势如破竹。 2.小学教育改革是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 世界的发展有着其适应的规律,是一个新老更替、推陈出新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其规律的本质,传统小学教育模式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充分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而如今,其中的一些教学模式已跟不上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到了该消亡的时候了。 3.小学教育改革是教育工作改革现状的要求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初衷,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成绩和问题同时构成了教育工作改革的现状,所以小学教育改革打下的基础牢不牢,对教育工作改革的成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1.建立高效的教学课堂 小学教师首先要从小学生的学习速度、效果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来决定教材的使用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分组讨论、实践运用、引导提问、情景设置等方式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对症下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有助于引导学生体验积极的人生情感和健康的人格品性。教师不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要主动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大局观念和集体意识,让学生树立以班为家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融入课堂大环境中,以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进展。 3.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往往被教师以及家长忽略,以至于问题学生层出不穷,所以小学教师一定将小学教育管理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在教学中应适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引导,注重各学科德育教育的渗透和思想引领,让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4.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有一支综合教学能力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小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没有好的教师,一切的教育是空谈,所以学校要持续加强师资人员专业化培训,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考评评价制度,以不断提升教职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能力,对教师人员教学能力和取得的成绩予以公正客观的评价。学校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机制,让想改革、会改革、敢于以自身工作实验教育改革成效的,充满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的教职人员真正得到重用。 小学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改革的第一步,作用十分重要,但改革的进行却非一朝一夕之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紧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潮流。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共同坚持,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小学教育改革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教育事业全面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飞.浅谈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J].政府法制,2006(9). [2]徐跃.小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J].消费导刊,2007(4). [3]隋娟.论小学教育中的 创新思维 培养[J].改革与开放,2010(20).

  • 索引序列
  • 小学教育专毕业论文
  • 大专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 专科小学教育毕业论文
  • 小学教育专科毕业论文
  • 大专毕业论文小学教育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