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找一篇他们出版过的文章来看,然后尽量写的类似一点,发过去。如果他们采用了,只会用你的文章,排版他们自己会重新做的。只要不是学术论文,格式要求都不严格的。
核心期刊 一般要求加英文摘要关键词 具体的排版杂志社自己会修改 一般是宋体小五的格式
(一)、这个杂志的官网是;有关投稿格式方面的要求如下:本刊刊登文章格式如下:1、文章题目;2、作者署名;3、摘要;4、关键词;5、正文;6、英文摘要;7、英文关键词;8、注释(如有);9、参考文献(论文必须附参考文献);10、作者简介。(二)、关于投稿方面的注意事项解释如下:城市问题投稿指南一、作者在《城市问题》投稿系统投稿后,仍需将纸质版稿件通过邮局寄至《城市问题》编辑部。无纸质版稿件寄达编辑部投稿无效。邮寄稿件时用平邮即可。限于人力、财力,作者所来纸质版稿件一律不退。二、作者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三、作者须遵守国家有关保密法律,并须对此负完全责任。四、本刊刊登文章格式如下:1、文章题目;2、作者署名;3、摘要;4、关键词;5、正文;6、英文摘要;7、英文关键词;8、注释(如有);9、参考文献(论文必须附参考文献);10、作者简介。五、本刊正文各级标题序号如下:一级标题序号为“一”、“二”、“三”……;二级标题序号为“1”、“2”、“3”……;三级标题序号为“(1)”、“(2)”、“(3)”……;四级标题序号为“①”、“②”、“③”。六、作者在发电子版稿件时,请注明真实姓名(笔名听便)、邮政编码、详细通信地址、工作单位、联系电话。七、作者在发电子版稿件时,请附论文所有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包括如下项目: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现职单位、职称或职务、学位(可选)、研究方向(可选)。八、作者在发电子版稿件时,请附中文摘要(限300字以内)和关键词;并附英文题目、英文摘要(英文摘要得为中文摘要的对应译文)、英文关键词(英文关键词得为中文关键词的对应词汇)。九、所列参考文献务必查对准确。请使用以下示例的参考文献标注方式,“例: ......房地产的投诉大量上升说明了房地产市场仍然处于混乱不堪的状态(张大来,2001)”,须将以上之“(张大来,2001)”用右上标[1]……[n]标示,并删去“(张大来,2001)”,再在文后按文中引文顺序列出参考文献,且须标注起止页码。十、作者须将论文正文中的外国人名(包括文献名)、地名、外文缩写译成中文,不能直接使用外文拼写(如确有需要,方可在括号中加注外文原文拼写)。十一、论文中数字的使用请执行国家标准(GB/T15835—1995)。1.以下情况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1)计数的数字。(整数、小数、百分数、比例,等。例:125;;25%;1:5000)(2)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例:21世纪80年代;1990年代;2003年2月21日19点21分)(3)计数单位前面的数字。(例:9条道路;3座污水处理厂;25片历史保护区)(4)型号、编号、序号、标准代号、参考文献著录中的数字等。2. 以下情况一般使用汉字数字表示(1)固定搭配。例:三届二次理事会;十字路口;相差十万八千里;第二届。(2)约略词。例:四五拾万元 ;七八十岁;十几;几十万;七八年。(3)非公历纪年。例:正月十五;清咸丰十年九月二十五日;藏历阳木龙年八月二十六日;法国共和八年。(4)分数。例:三分之二;十分之三。十二、请通栏排版。三、补充解释这个杂志的相关信息:1、期刊简介本刊属学术刊物。旨在反映我国及国外城市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2、主要栏目城市科学、市长论坛、城市建设与发展、经济与社会、城市管理、外国城市、城市了望期刊信息3、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编:周航ISSN:1002-2031CN:11-1119/C地址:北京市北四环中路33号邮政编码:100101
公会如何如火如荼
肯定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众所周知,CSSCI 期刊是国内很权威的社科期刊。
所以大家换位思考一下,好的刊物,是不是投稿的作者会特别多呢?可以说答案不说自明。但是编辑部的人力资源等十分有限啊。
编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从海量的稿件里选择最优秀的文章呢?实际操作中就不可能是编辑一篇一篇的阅读。那样的工作量就是有三头六臂加上一天 24 小时不休也无法完成。
在编辑部人力资源没有扩充的条件下,编辑在筛选文章的时候自然要采取一定的技巧。
呵呵,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很难的,研究生阶段才要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建议你还是先升本科吧
如今,论文的学术质量越老越高,审核论文的压力也很大。在测试论文时,需要各方面的数值比例,其中重复查重率最严格。那么期刊查重率需要多少?paperfree小编给大家讲解。期刊的类型是决定查重率的数值规定。大多数普通期刊的查重率相对较低。一般来说,查重率在30%左右就可以通过审核,而核心期刊的查重率相对严格,查重率要求在8%。要注意期刊机构的相关要求。查重后,可以根据网页提示选择合适的系统,获取查重报告,标明论文各部分的查重率,使的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在论文写作中,你可以参考更多的纸质书籍。目前,大多数论文查重系统数据库都是期刊、杂志、论文和互联网文献数据库,但许多书很难包含在数据库中。
谈谈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分析,具体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需要反馈过程),发展的结果分析(需要分析问题)发展的策略。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但是,目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因素,主要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和收入分配差距比较突出,影响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面临的重大问题。
因此,党的十九大审时度势,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缩小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促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当前面临的各种挑战,着重探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
新时代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广阔的农村有着巨大的内需潜力,乡村的繁荣发展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大引擎,进入新时代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当今经济全球化、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如何破解日益严峻的乡村问题,成为事关人类福祉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论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更加注重城乡融合发展问题,把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要避免走“城市兴、乡村衰”的老路,更要走出一条城市和农村携手并进、互利共赢的新路城乡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
“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近日,中央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为新时代的城乡融合发展描绘了路线图、确立了时间表。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近年来,我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也要看到,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本消除。
《意见》的出台,就是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可以说,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要避免走“城市兴、乡村衰”的老路,更要走出一条城市和农村携手并进、互利共赢的新路。
《意见》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既着眼于现实,也图之长远;既有战略部署,也有具体路径。《意见》提出3个时间节点: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
为此,《意见》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举措:改革的要求,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改革的抓手,是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改革的目标,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改革的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可以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窗口期,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均衡配置”“一体化发展”“普惠共享”……从《意见》中的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日益紧密。一方面,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坚持城乡一盘棋的整体谋划思路。
无论是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还是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民增收机制,本质上都是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上,守住底线至关重要。
具体说来,始终坚持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守住乡村文化根脉,就是要高度重视防范各类风险,用城乡融合发展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器作用。城乡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融合发展、共享成果的共生过程。
制定出一个好文件之后,关键在于落实。《意见》对落实机制也作出了创新安排,提出“把试点作为重要改革方法”,选择有一定基础的市县两级设立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有明确战略蓝图,有具体改革路径,有高效落实机制,相信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一定会不断健全完善,为城乡融合发展保驾护航。
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搜索一下 品学论文网 上面什么专业的都有 经济学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财政学 金融学 国民经济管理 保险 金融工程 税务 信用管理 投资学 环境经济/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 管理学 酒店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业工程 工程管理 工程造价 产品质量工程 项目管理 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学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旅游管理 审计学 电子商务 物流管理 国际商务 物业管理/房地产 连锁经营管理 资产评估 行政管理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 土地资源管理 城市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会展经济与管理 航运管理 劳动关系公共安全管理/应急管理 体育产业管理 农林经济管理 农村区域发展 图书馆学 档案学 信息资源管理 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数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 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声学 化学 应用化学 化学生物学 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技术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动物植物生物技术) 动植物检疫 天文学 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理科学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 地球物理学 大气科学 应用气象学 海洋科学与技术(渔业) 海洋管理 军事海洋学 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 理论与应用力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微电子学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信息安全(信息科学技术) 光电子技术科学 材料物理 材料化学 环境科学 生态学资源环境科学 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统计学 系统科学与工程 教育学 教育学 学前教育 特殊教育 教育技术学 小学教育 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华文教育 体育教育 运动训练 社会体育 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 运动康复与健康 农艺教育 园艺教育 林木生产教育 特用作物教育/特用动物教育 水产养殖教育 应用生物教育 农业机械教育农业建筑与环境控制教育 农产品储运与加工教育 农业经营管理教育 机械制造工艺教育 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教育 机电技术教育(电气) 汽车维修工程教育 应用电子技术教育 印刷工艺教育 食品工艺教育 纺织工艺教育 化工工艺教育 建筑工程教育 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 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 财务会计教育 文秘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管理 医学 基础医学 预防医学 卫生检验 妇幼保健医学 营养学 临床医学 麻醉学 医学影像学 医学检验 眼视光学 精神医学 听力学 医学实验学医学美容技术 口腔医学 中医学 针灸推拿学 蒙医学 藏医学/藏药学 中西医临床医学 法医学 护理学 药学 中药学 药物制剂中草药栽培与鉴定 中药资源与开发 法学 法律/法学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 社会学/社会工作 家政学 人类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外交学 思想政治教育 国际文化交流 国际政治经济学 治安学 侦查学 边防管理/边防指挥 火灾勘查禁毒学 警犬技术 经济犯罪侦查 消防指挥 警卫学 公安情报学 犯罪学 公安管理学 国际经济法 历史学 历史学 世界历史 考古学 博物馆学 民族学 文物保护技术
1、题目2、摘要3、关键词4、正文5、参考文献 这是一般论文的格式要求,具体的论文如本硕博毕业论文或者给某学术刊物投稿的论文等,都要看他们相关的具体规定。
城乡融合主要是指城乡一体化。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融合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城乡融合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融合方面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融合的理解有所不同。
自己去(城镇化与集约用地)期刊上免费下载吧
城市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新模式——近域城市整合研究王士君 高 群 王 丹摘要 市场机制下的生产要素流动以及经济发展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的走向,改变了近域城市间要么行政协调、要么纯粹竞争的传统相互关系,代之以“整合并共同繁荣 ”这一新的发展模式。以前期实证研究为基础 ,从理论上论述了城市整合的背景、理论内涵和城市不整合的状态特征 指出制度创新、生产要素互补、企业集团化 、统一市场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共享共建是近域城市整合的动力机制和“结节点”同时还提出了“成长三角” 、 “雁行式” 、 “多极式” 、“双核式”等近域城市整合发展模式 。关 健 词 城市 整合 模式1“近域城市整合”的提出及理论内涵城市间距离缩短 ,大城市群崛起并左右区域经济,这是近年我国区域与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一个新特点。目前 ,我 国有 大城 市 万 人 口 以 上个川 ,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与现代化交通通讯手段的双重推动下 ,形成了诸如京津唐 华北 、沪宁杭 华东 、辽 中南 辽宁 、成渝原 四 川 、深广 广东 、厦泉漳 福建 、青济 山东 、长吉 吉林 、哈大齐 黑龙江 等众多城市群。这些 由地域邻近的两 、三个大城市为主体组成的大城市群—即近域大城市,是区域存量资本和生产要素高度集聚的地区,是区域未来发展的生长点和增长极。然而 ,与城市群崛起的同时, “过分追求局部利益而忽视甚至破坏整体持续发展 ’ , ,也成为当前我国区域与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在大城市聚集地 区 ,受局部利益驱动 ,城市间相互作用的负面后果更为严重 。在世界经济日益走向区域化 、集团化的今天 ,大城市间这种不整合关系,不但严重制约 了城市 自身的发展 ,也破坏了相关区域的发展。因此 ,探讨区域城市群体的整合机制和模式 ,促进地区合作关系的形成 ,成为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前沿性的问题。“整合”一词 源于 地质学 英文为或者 ’ ,现 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 、经济学的研究。 “社会整合”是指调整社会中不同因素的矛盾、冲突和纠葛,使之纳入统一体系的过程川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各分立而又有联系的单位通过相互适应,遵循相 同的行 为规范 ,从而达到团结一致 ,形成一个均衡的体系 “文化整合”是指相异的或矛盾的文化特质在相互适应以后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文化体系 “经济整合”是指对产业结构 、经济的组织结构等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和重组 ,提高产业的集约化程度、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优势互补 ,从而增强竞争力 。而“近域城市整合”则是指地域毗邻的城市间,建立在合作、竞争和控制三维框架下 的动态 的、可调控的可持续发 展过 程。“整”是“合”的前提 , “合”是“整 ”的结果 , “整 ”是开始,“合”是相对的、暂时的均衡。而“整”与“合”所产生的效应即是“发展 ” ,发展是整合的最终 目标。城市是 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的复合体,城市整合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 。 群体中的城市彼此都存在差异 ,差异的存在是整合的内在基础 。基于差异的整合,是城市相互作用从无序到有序、从无机到有机、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最佳方式。城市的整合基于互补和共享 ,是以多元主体和异质性因素的存在为前提的。整合并不抑制多元状态 ,而是增进多元主体和各种异质性因素的交往和联系。整合是拓宽城市生长点和生存空间的切入点 ,是对现存城市关系格局 的一种 突破。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 、彼此联系 、协同作用 ,在空间形态上就表现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点一轴一面系统的融合。通过整合不仅可以改变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也能够改变和塑造城市自身,整合是形成有序结构和网络化的必要途径 ,是寻求城市间固有的规律性的手段 。 当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每个城市都追求自身利益 ,都想扩大 自己的影响范围。这是整合的障碍 ,也是整合发展的意义所在。也正 因为此 ,整合发展中的宏观调控 、规划或计划协调手段必不可少。无论是区域 ,还是城市,在很大程度上 ,整合是一种政府行为。因为城市 间的排斥、竞争和磨擦需要整体的调控以及必要的约束和限制。 “协调”和“一体化 ”这两个概念在很多情况下可以替代“整合”一词 ,但是“整合”比这两个概念更具包容力、灵活性和力度。整合包括被整合者的相互协调 ,但不限于协调 ,它还包括磨合、调控、约束甚至 限制。整合并不排斥竞争,如果整合方式合理 ,合作与竞争都是形成有序的积极因素。在整合过程中,竞争的一般概念必须深化拓宽。 “竞争”一词 的丁文词源意为“共 同追求” ,这一涵义更相似于合作的概念 ,而不是冲突性的对抗行为这一狭隘的概念。合理的竞争能促进专业化和创新发展 ,但是不受控制的竞争 盲 目竞争行为会阻碍协调 ,过多的控制又会抑制创新 ,三者都适度才会在整合中形成 良性循环。2 近域城市整合的动力机制和“结节点”,在经济活动中,城市之间的相互影响或依存关系不是暂时的,而是连续不断的,他们的相互作用动静结合、反复进行。每个城市都会发现他们处于一种类似的“囚徒的困境” ,不整合的发展方式将使各方的整体利益受损。如果存在一个相互沟通的渠道 ,那么对城市群体来说,合作意向是各方的最佳选择 。在无限次“博弈”的过程中,各方都有机会影响竞争对手的行为 ,只要各方都关心未来的收益 ,那么不整合所产生的后果就足以说服各方采取有效的策略,以理性务实的态度对待整合,城市群体中的各方就会取得最优效益。各方的着眼点应是他们在整个过程中的总体利益而不是某一阶段的局部利益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整合的目标是总体利益和各自利益都较大。要实现这一 目标需建立针对 目标的分析评价反馈系统和实施管理协调系统 ,通过这两个系统的引导与制约使 目标与结节点 推动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深化,从而使整合的过程不断深化。在这个大的系统中,会不断的有新的结节点加入整合过程 ,目标也处于经常的更新之中,整合的目标和结节点都是在不断变化 中的要素,分析评价反馈系统和实施管理协调系统也相应的不断升级优化,这其中包含着保证整合进行的触发机制和整体协调机制。近域大城市之间的整合必须构建这样的作用机制才能保证整合的有序进行。这里的“结节点 ”实质是指城市整合的切入点,既有要素含义 ,又有空间区位意义 。因为在现有条件下 ,近域大城市的整合很难 自发形成,必须在制度、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动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凸显整合的结点 ,也就是探索城市间协作、交流 、发展的生长点 ,城市间进行整合的“锲合点 ” 。它们可以是城市之间通过交流而产生的具有进一步扩散价值和作用的推动性政策、推动性产业和特殊的地域。 “结节点”不仅使城市 自身获益 ,也使城市群体的发展水平提高,其社会经济活动服务于整个城市群体。如制度上的创新 、生产要素的互补 、企业的集团化 、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 、共享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从地域上看,城市的边缘区 、城市群体间共享性的基础设施所在地等已经在发挥整合结节点的作用。制度创新制度确定了社会经济活动的规则 ,主要包括政策和体制两个方面。我 国的大城市仍 以单位所有制 、就业终身制等传统的社会体制维持社会的运作,社会体制滞后于经济发展。因此 ,应通过职能分工政策、产业布局政策、城市的调控和管理体制、财税体制、户籍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坚持制度创新,建立具有更高运行效率的经济运作机制和社会组织机制 ,来打破城市之间要素流动不畅的局面 ,创造更有力的制度环境,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态势,是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期城市间经济关系的整合所必须的,也是首先需要解决的 。生产要素互补在城市群体中,由于资源享赋的差异 ,各城市在生产要素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互补,某些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初级生产要素上比较丰富,如 自然资源、初级劳动力资源等 ,某些城市的高级生产要素较有优势,如资本、高级技术人才、科教机构 、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网络等。城市间通过推动生产要素的互补 ,加速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合理配置 ,从而使生产要素得到高效利用 。企业集团化改革开放以来 ,企业 已经逐渐成为独立的市场行为主体和区域经济的运行主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集团可以逐渐发展成为城市之 间连接的桥梁。企业集团可以股权、资金 、技术、销售为纽带 ,统一控制与支配企业的生产经营 ,采取多种联合形式,有效的突破城市 间的行政壁垒 ,解决城市群体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通过存量调整和资产重组等方式推动国有资产从劣势企业 向优势企业转移,形成跨城市、多方位、多层次的协作 ,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城市主导产业在城市间的相互渗透 ,建立产业间的密切联系 ,构造更为灵活的产业体系,在互动互补 的过 程 中实 现 各城 市 主 导 产业 的共 同发展 。从而达到经济整合发展的目的。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近域大城市群体可建立统一的市场体系,凭借市场机制的作用协调城市间的经济社会活动 ,谋求共同发展。市场发育成熟、市场体系健全 、市场规则合理 ,城市群体内外的资源才能得到优化配置。这个市场体系应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其 中最重要的是资本市场和人才市场。因为一个功能完善的资本市场对整合经济条件各异的大城市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有利于城市群体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 ,人才的 自由流动有助于实现各城市在市场上的效率和公平。共享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城市的空间格局具引导作用 ,基础设施的布局与建设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都涉及较大的区域范围而不仅仅局限于市区或城市本身。科学、高效率的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以及 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对城市群体的持续 、健康、快速发展非常重要。基础设施与生态的共建和共享使各城市共同分担责任和利益 ,摆脱仅从 自身利益 出发的局限性,避免了不合作的方式使各方的整体利益都受到损害。3 城市间不整合的状态特征城市经济职能趋同,分工不合理 ,产业同构化长期的行政壁垒阻碍城市间的横向联系以及同一区域资源结构的相似性,是造成城市工业结构雷同、产品结构类似、技术结构相同的主要原因。城市之间普遍缺乏合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 ,城市之间重复建设并争原料、争市场 ,从而导致城市分工不明确 在城市开发区建设方面也表现 出专业化不 明显的特征 ,对产业配置缺乏宏观调控 ,各种类型的开发区结构雷同。这些现象总体上导致城市经济职能趋同、分工不合理 、产业 同构化 ,因而整个城市群体的发展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 ,难以发挥整体效应。城市群体内市场屏障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市场体制尚不完善 ,市场的作用 尚未达到理性水平 ,其在生产、管理和流通领域中的基础作用受到 限制 ,实际上各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封锁和割据。市场的分割使竞争力本就脆弱的国内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提高 ,由此带来 巨大的经济损失。僵硬的行政区域管理系统人为地将经济活动束缚在按行政隶属的条块中,导致经济的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各城市作为独立的行政区 ,为追求 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往往采取行政手段实施地方保护 ,直接干预经济而不考虑整个区域的经济环境 在外 向型经济中各自为战,在吸引外资和引进项 目上竞相低价恶性竞争,从而损害了城市群体的整体利益。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由于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大城市的集聚和迅速扩张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大大加强 ,人地矛盾日趋激烈 ,而且各个大城市的经济结构大多 向重型化发展 ,长期以来环境的治理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本来就很脆弱的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尤其是市际的交叉污染相互扩散导致环境污染加剧 ,往往造成区域整体环境质量下降。如辽中南城市群的工业废气排放不仅造成低层大气污染 ,还形成酸雨危及东北地区各省 长江三角洲素以“江南水乡”著称,但京杭大运河、淮河污染和太湖富营养化的问题已经危及城市居民的饮用水,苏州、无锡、常州市内河道早 已鱼虾绝迹 地面水源严重污染 过量开采地下水也造成区域性大面积地下水漏斗和极为严重的地面沉降现象。缺乏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城市规划自成一体各城市的城市规划多以 自身行政区范围为界 ,往往不考虑区域整体发展状态 ,追求 自成体系,各大城市间缺乏应有的整合。这样既难以保持和发扬各城市的特色和优势,也难以形成整体区域经济网络。城市规划着重于条条 ,缺乏有效处理块与块 、条与块之间建设发展问题的协调机制 ,使区域发展 中的许多现实间题得不到解决 。交通网络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大城市的交通通讯情况 比中小城市发达 ,但是由于各地交通网络建设缺乏统筹规划 ,仍 旧难以满足城市群体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需求。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体内虽然拥有水运 、铁路、公路 、航空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 ,交通线网密度和运量在全国同类区域中均为最高,但仍远远落后于本地 区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 ,在综合交通运输网建设 中忽视了内河航运的统一规划 ,不但使水运的优势没能充分发挥而且使交通体系整体上难以形成网络。交通设施的建设往往未充分考虑城市群体发展的整体利益 川 。又如湖南黄花国际机场建在长沙市最北端, 增加了株洲 湘潭两市市民共享这一基础设施的难度 。企业规模偏小 ,组织结构封闭大中型企业本应在城市群体中发挥规模优势,组织产业链条和产品链条 ,但是绝大部分企业将科研 、生产 、销售以及社会服务功能都集 中于一体,企业组织结构呈现“大而全 ”的高度封闭性 ,降低 了企业对地方的经济联系和生产的社会化水平 同时 ,受部门和地方利益的制约,企业不同所属关系形成各自的利益群体 ,企业的联系与协作仍然局限于本部门和本地区 ,不注重城市群体内企业的有效和合理的经济联系 。以上这些不整合状态已经构成大城市群体健康发展的突出障碍 ,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4城市整合发展的一般模式“成长三角”整合发展模式”“成长三角”模式下的诸城市群体 ,不仅在结构形态上表现为“三角形 ” ,而且在经济发展上 由于城市规模和实力的不同也形成了以一个主角带动两个副角的稳定结构。典型的“成长三角”整合模式的城市群体有 长沙一株洲一湘潭 ,厦 门一泉州一漳州 ,武汉一宜 昌一襄樊 ,哈尔滨一大庆一齐 齐 哈 尔等。三角结构中,长沙、武汉 、哈尔滨、厦 门等,或为首府城市或为区域的经济中心 ,无论在政治地位还是社会文化发展水平,都远高于其副角城市 ,因此 ,在城市群体的整合发展过程中,主角城市可充分利用科技和人力资源优势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对于不适宜发展的产业或基础不好的产业可主动转移向副角。整合的重点在于改变城市功能趋同、城市间分工不明确 、 “大而全 ”的工业发展的历史烙印,通过职能更新 ,树立主角城市的形象 ,重点发展都市旅游业 、信息产业 、金融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较高层次的产业结构 副角城市可通过突 出发展在全国乃至世界居优势地位的专业化部门巩固“成长三角”的产业实力 ‘ 。“雁行 ”整合发展模式 “雁行”整合发展模式的结构是以核心城市作为整个城市群体的“发 展极 ” ,以铁路 、公 路 、海路 、河路 、航空构成交通框架,以其他不同功能和规模的大城市为“协调极” ,形成高层次的、整体的经济网络和新型的地域生产力关系。城市群体共有的文化底蕴和城市间文化的认同与融合对于城市群体社会经济整合十分有利,并且城市之间的经济联合与协作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发展极 ”位于城市群体整合发展的“领头雁 ”位置 ,负责引导人流 、物流 、资金流 、信息流在整个城市群体中的互动运行,同时,作为创新区 ,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观念创新等,不断的向其他大城市推出新技术、新产品、新观念 发展极 与其他大城市形成一定的分工体系和发展梯度 ,从而在整合的过程中,有利于人流、物流 、资金流、信息流的增值循环 ‘ 。 “雁行”整合发展模式的典型大城市群体有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体包括包括上海 、南京、杭州 、宁波、苏州、无锡、常州,此七大城市分属三个省级行政区管辖 以沈阳为核心的辽东半岛城市群体,包括沈阳 、大连、鞍山、抚顺 、本溪 、辽阳 以青岛为核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体,包括青岛、济南 、淄博、潍坊、烟台以郑州为核心的河南城市群体,包括郑州、洛阳、开封 、平顶山、新乡 。“多极式”整合发展模式 “多极式 ”整合发展模式以香港、广州 、深圳 、澳门所形成的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体最为典型 ,城市之间存在强大的吸引力和制衡关系,是一种多极化的格局。港澳和深穗之 间的合作 已有 良好的基础 ,但“前店后厂”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群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必须展开全方位的整合。因为港澳地区有大量广东移民,在文化上同深穗存在紧密的血缘联系,四大城市也各有优势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有着较为成熟的市场体制并且拥有大量高级管理 、技术人才 澳门虽地域狭小,但在旅游博彩服务业方面已取得相当成功的经验 ,而且澳门有“欧洲咨讯中心”之称,可双 向传播欧洲与澳门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信息 广州是华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 中心,虽然与香港相比实力较为逊色 ,但其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的作用也是香港不可替代的,在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的研发方面也拥有雄厚的科研力量和专业人才 深圳是群体中的第三大城市 ,虽然基础科研力量并不雄厚 ,但 由于机制灵活和政策的优惠,高新技术产业却相对发达 。所以 ,可在港、澳 、深、穗之间建立协调管理机制 ,协调有关各方的基础设施、环保及产业结构等各种问题 ,特别是各大城市之间的竞争关系。香港、澳门发挥其国际化优势 ,为整个城市群体筹集资金 ,开拓国际市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建设国际化的信息网络为主导 在工业 、科技、文教、国内交通方面以广州为主导 ,发挥广州作为华南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的地理 、历史优势 深圳则致力于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先锋。“双核”整合发展模式在“双核 ”整合发展模式 中,随着高速公路等现代交通通讯的进步 ,城市在空间上距离缩短 ,而且两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也 比较类似 和接近。问题在于各城市的单干思想 比较强烈,整合愿望淡薄。但是面临共同的困境如 资金不足 、资源曦乏 、基础设施滞后等等,单独解决这些问题 ,两市都力不从心。如果整合解决共同性 问题 ,把整合深入到各个层面 、各个环节中,发挥整体优势,两市都将从中受益。因此 ,顺从发展的客观要求,人为地促进整合进程 ,将大大加快城市群体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双核型整合发展模式中,中心和副中心之 间的整合实际上是区域 间的整合,两市的整合可以带动区域的整合。由于两市发展水平接近 ,在这种双核型城市格局中,关键在于打破条块分割 ,促进城市互补 ,特别是 目前相对较弱的城市的具体定位和策略选择 ,正确的处理与中心城市在发展中的优势互补新型合作关系。通过副中心城市的超常规发展 ,促使 “双核牵引”的崭新格局形成 ” 。与其他模式相 比, “双核 ”整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改变两市孤立发展的状态,使彼此的毗邻状态成为区位的优势 ,而不是制约。从整体角度调整和重组产业的布局 ,逐步确立城市经济综合体中的主导产业群体,形成两市之间多维度的产业转移、传递和互动。 “双核”整合发展模式的典型大城市群体有 北京一天津 ,成都一重庆 ,长春一吉林 ,石家庄一保定等等。参考文献【1】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 」北京 统计 出版社,【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建议 面对 世纪我国城市化新形势,要重视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国家 自然 科学基金委员会简报,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将城市规划纳入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并逐渐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城市经济发展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篇1 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经济发展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是显著提高城市交通运力供给的运输方式,可为缓解交通拥堵提供根本保障。因此,有必要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加以深入探讨,并给出可行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方案。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进而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最后给出了合理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效率的关键点。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经济发展;作用;规划;关键点 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出现于英国,扮演着协力和促进城市与产业发展的重要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汽车技术大幅跃进,加上公共汽车运输的普及,对城市交通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常规的交通运输方式已经越来越来成为约束城市发展的桎梏,在此情况下轨道交通运输的重要性逐渐式微。尽管在十九世纪之初轨道交通理论研究已发展相当成熟,但直到1863年1月10日伦敦地铁的正式投入运营,才标志着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的诞生。 城市轨道交通除了其列车的营运速度需达一定标准,车辆、路轨或操作等等都需要整体配合提升并系统化。依据国际铁路联盟(UIC)的定义,城市轨道交通是拥有专有路权,全线无平交道且行车绝对安全的铁路系统,不论是改良既有轨道路线(直线化、轨距标准化),或是铺设高速新轨道,多数均必须符合1435毫米轨距的国际标准轨。其组成包括车站、隧道、桥梁、路堤、路堑、维修基地等主要结构设施及车辆、供电、电车线、标志、通信、轨道等子系统。相较于公路经常有尖峰挤塞的问题,城市轨道交通以其高速、高载客量、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及高准点率等优点,成为近年世界开始广泛关注的新运输方式。根据运输工具间的替代效果,在一定范围的区域范围内,易受路况、浓雾等气候因素影响的城市公路交通运输恐失去其竞争力。 因循过去城市发展的脉络,运输系统的规划与城市的开发拓展关系紧密,一日生活圈的形成,对于人口以及产业的分布可能有重大改变,城市轨道交通的设站可大幅改善当地的可及性,此外城市轨道交通特定区周边的各项开发计划也对当地的产业发展有相当大的直接影响。有鉴于此,许多城市均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以提高运输效率和促进城市及产业发展。 二、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城市经济发展 运输建设在地方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地方带来的影响可分为直接与间接影响;影响层面可分为交通、人口、产业三部分讨论。将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加入既有的运输系统之后,地方之间相对交通可及性将会发生改变,城市轨道交通有设站的地区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带来的可及性提升而直接影响当地的交通部门,可及性增加后,当地的人口、产业与土地使用部门也会受城市轨道交通的间接影响。此外,城市轨道交通特定区的各项开发计划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当地的人口、产业与土地使用部门。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因其方便快捷、定时定向的特点通常会成为居民出行的首选,其强大的人口内聚和扩散效应为地下商业带来巨大客流和商机。例如车站商铺和 广告 灯箱经营、区间通信网络使用权租赁、移动视频招商等,能为城市服务业发展提供新天地;此外,若地下商业资源与地面著名商场、商业区实现无缝连接,那更将使前者的交通优势与后者的品牌优势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立体、辐射面广的城市商业圈。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还将引导城市经济向集约化发展模式转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现有土地价格刺激明显,能带动沿线房地产开发,增加政府土地税收;利用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在其上兴建开发保障性住房和商业楼盘,不但可缓解城市低收入人群住房难问题,也为城市在保持总体规模不变的前提下,提供了更大开发空间,有助于避免城市规模的无序盲目扩张;此外,还可以引导人口、产业园区沿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所经过区域合理分布,形成不同类型组团,将城市中心地区过剩的资源疏导至城市新兴地区。前瞻网认为,城市轨道的发展和建立将带动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形成中心城市,并以此辐射周边城市,带动城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 (二)环境效益 根据相关研究 报告 可得知: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每次能源消耗为1小时,公共汽车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倍,私人小汽车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均较公共汽车及私人小汽车低,因而为了发展较好的交通运输系统,节约能源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成为世界各国交通建设的重要课题。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中的特殊刹车系统可在刹车时回收再生电力,可节省更多的能源,且其在专用路线上行驶,可运用外来电力牵引,无须将动力设备置于车上,加上因城市轨道交通的钢轨钢轮间的滚动阻力较公路运输轮胎与路面的阻力为低,所以具有较佳的燃油效率。因此,能源效率高也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 三、合理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效率 从历史的脉络不难发现,从前居民的生活及城市发展核心均延着交通系统扩展,车站几乎是每一个城市或市镇的经济重心。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发展快速跃进,安全、可靠、班次和票价都明显优于公共汽车,故诸多城市陆续以城市轨道交通做为国内重要城市的联系方式。然而,大众运输导向的城市规划理念,让许多规划者期待以大众运输系统开发新市镇或缩小城乡差距,使各区均衡发展,车站的数量及站位选择成为重要的关键决策,过多的车站数量将使系统的边际效益递减,选择太偏僻的站位若无搭配较好的辅助系统和配套 措施 ,将沦为浪费或导致人口外移现象。城市发展与大众运输的规划息息相关,若无审慎的思考,恐导致无法挽回的遗憾。 除此之外,运输系统建设涉及庞大的资金流动、复杂的范畴领域及带动产业发展的使命,城市轨道交通做为现今炙手可热的运输工具,可望带动城市其他相关的产业,而这就需要充分考虑各地不同的情形,来选择合适的建设方案。这可以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建设 经验 中取经。例如,台湾与韩国约于同一时期决定兴建城市轨道交通,但其两者采取不同的方式达成目标:台湾的政府部门首次在国内推动BOT的兴建及营运方式,虽过程波折、舆论不断,但不失为一个抛砖引玉的尝试,不仅广泛引起民众和研究单位对于不同型态的公私合作方式的重视,也为其日后其他公私部门合作提供借鉴;韩国政府则花费大笔资金向法国TGV购入技术移转及人员培训,多年之后,不仅能够独立研发新的技术成果,更能向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技术推销。不同的决策也导致台湾城市轨道交通和韩国城市轨道交通有着显著的区别,但两者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也各有优势之处,符合当地的发展。因此,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设立也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特色,提升系统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沈晓阳.浅淡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地铁与轻轨,2003年第1期. [2]袁振洲,毛保华,于星鹤.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应注意加强市郊铁路运输[J].科技导报,1996年第10期. [3]徐鹏.北京市轨道交通也庄线国产CBTC示范工程信号系统采购合同签约[J].都市快轨交通,2009年第4期. [4]朱国宏,__青,杨小勇.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间接经济效益[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年第3期. [5]刘江涛,冯雅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年第8期. 城市经济发展论文篇2 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将城市规划纳入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并逐渐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本文主要论述了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并力求阐述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作用 ;城市经济发展规划 ; 引言: 目前,城市规划为城市经济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一定时期是城市发展的指向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规划的作用日益凸显,并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 一、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直接性影响 城市经济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它在资源占有、地域位置、人口素质、基础设施、周边环境等各因素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所以,城市经济发展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尊重其主体性,尊重其特有的城市发展规划以及经济发展方式。城市发展规划要充分尊重自身的地域特色,将城市规划作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使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相适应。城市在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时,应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对经济发展的研究力度,提高城市规划的实效,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主导作用 城市发展依赖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科学的城市规划进行有力支撑,城市经济要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城市规划的有效调控。总而言之,科学、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城市发展规划能促进城市社会、环境和经济的良性发展,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为城市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骄人的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不断摸索和 总结 经验中,中国社会经济从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走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城市规划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很有效率的引导了城市的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1)土地经济学角度,城市规划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供了土地开发市场所需的确定性,推动了绿地与人行道的合理划分; (2)市场经济角度,城市规划有效克服了土地开发中的市场失效问题,提高了市场经济效益; (3)发展经济学角度,城市规划能够有效地组织低效率的圈地发展,平衡工农业,可以很大程度上的促进农村向城市转换以及城市更好更快的发展。 以山东省济南市奥体中心项目为例,济南市为承办第十一届全国运动而规划建设,该项目规划选址于当时尚未大面积开发的济南城市东部区域,它的建设,提高了城市品位,带动了周边住宅和商业价值的提升,而且带动整个东部城区的发展,成为了当时济南的地标性建筑,全运会之后,它成了民众体育、活动、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再以济南西客站项目和济南 文化 艺术中心项目为例,这两个相继规划和建设的项目,选址于当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济南城市西部区域,它们的建设,拆迁了大量棚户区,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加上之后配套基础设施和路网的完善,带动了整个西部片区快速发展,成为了济南新的地标,成为济南近期投资热度最高、人气最旺的区域。 城市规划有利于城市环保、低碳生态型发展 城市发展建设是具有长期性的,城市作为人民生活的环境,不仅要能满足人们生存的功能性需求,还要能够反映人文需求,所以我们应努力建立生态型城市,无论是文化传承,还是城市形象建设,都应该围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展开。反之亦然,个别城市的城市规划制定或管理者,他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在获取经济效益和企业效益的时候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对社会环境带来了污染和破坏,废气废水超标排放,滥砍滥伐使城市绿地覆盖面积大幅度削减等成了获取这一系列利益的代价,这样的愚蠢行为到最后带来的将会是惨痛的教训。科学的发展理念告诉我们,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非常好的将环境与发展进行有效的结合,有利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三、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对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产生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的干预存在一定的弱点和缺陷。 市场经济有着自己的固有弱点和缺陷,城市规划在进行自我调节时无法准确、及时的反映经济发展状况。专门的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经济利益动机相对薄弱,它也无法最终决定工程项目的建设与否。所以,政府在进行经济干预或城市规划时效率较低下。 利益集团和政治集团的双重影响。 政府工作人员对城市发展实行政治干预,而城市规划人员只负责规划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规划人员的权力范围有限,无法最终主导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和最终决策。所以,政府的干预行为对规划管理上的倾向性无法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在实际的城市发展中,某些政治集团或者企业团体为了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进行不合理的城市建设。 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目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增加了各种不稳定因素。城市在进行发展规划时一般采取人为干预的方式,但是由于各利益集团的相互冲突,人为干预也许无法发挥预期效果,影响到城市建设和发展。 四、寻求城市发展的有效管理措施,确保规划的行之有效 城市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状况不断涌现,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也要不断调整策略,及时修改规划中的不成熟部分,真正推动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严格执行政府的引导,充分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时又要避免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迎接困难,面对挑战,积极发挥主动能动性,适时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调整、补充,使规划科学合理,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如在规划时不能为解决城市停车难等问题,擅自将原本的城市绿地、城市公园等用地改变为停车场用地。 合理规划居住区。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出行的便捷。 将工业化发展目标与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在进行新型工业化部署时,要综合考虑地域状况和城镇化特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规划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实现。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结构和工业布局。城市在进行工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厂址的选地,实现工业布局与空间布局的合理优化,形成专业的工业聚集区,引导人流、物流、资金流向,实现商业、服务业以及住宅区的优化整合,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城市发展要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拓宽融资 渠道 ,尽可能实现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通讯、地下网管等各项基础设施,为投资者营造和谐的投资环境,加快城市招商引资的步伐,促进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已征土地的管理,规定土地建设期限,对于拖延建设期限的单位和企业法人追究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要求缴纳延迟赔偿金。规划管理部门必须严格制定最高建设期限,杜绝炒地现象的泛滥。 总结: 城市规划旨在引导城市经济朝着适应原有经济基础发展的方向前进,它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成为城市发展的科学引导,实现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 [1]张元;试论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经济师;2012(03) [2]贾晶晶;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1(04) [3]高中清;__勇;试论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2(11) [4]耿毓修.对城市规划的几点研究[D].三联出版社.2010(8). [5]涂军飞.新时期城市规划的理念与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 2008,(14). [6]冯现学.浅析如何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管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5).
【摘要】城市更新是目前城市规划范畴中被广泛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从大拆大建到解决员工居住问题再到以人为本,跨学科研究等一系列发展不但使交通、土地、人口密集问题得到解决,更是起到了促进就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等积极应影响。另外,考虑到城市更新起源于西方并历史悠远,经验丰富。为了节省资源,少走弯路,我国很有必要在分析、对比中西方在城市更新方面的始末中找到差距、探索经验。 【关键词】城市更新 发展历程 经验 启示 综述 一、城市更新内容概述 (一)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 目前,城市化与知识化、科技化、国际化等同样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如何在城市化的推动下进行城市更新工作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城市更新,其不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涉及到居民的生活、市场的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以及三方利益等多个方面,然而,一切工作始于对概念的全面理解。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城市更新的概念成为了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实现更新带动市场经济、更新推动城市发展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工作。 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城市”与“更新”。城市,是人类居住的环境,是一切活动产生和进行的平台,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多样连续的、与时俱进的有机体,这种与时俱进与人体机能相似,需要不断的新陈代谢来支持。而这种所谓的城市新陈代谢就是更新。“更新”具有获得新生的意义,是从城市的整体出发,结合了政府、市场、企业、居民等利益主体,在阻止城市衰退的同时促进城市发展,具有未雨绸之意。此外,要注意的一点是城市更新中提到的“衰退”是一种相对的存在,指城市结构以及功能的折旧,它们当下的指标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这种供给与需求的差异甚至会导致城市发展滞后。其中,有形的折旧可以更换设备,但是无形的功能性折旧却对城市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城市更新的概念理解为:“城市更新是在政府管制、行政体制支持的基础上,施以一定经济投入,并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监控更新过程,时刻调整不符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全面考虑人文、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采取依据不同发展阶段和城市基础用多种手段配合使用的更新方式,最终,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将城市从零星推向整体的浩大工程” (二)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 基于上述对城市更新概念的理解,主要内容方面将分为有形更新与无形更新两部分。有形更新包括:交通更新、空间规划更新、资本更新等;无形更新包括:城市发展规划调整、城市文化更新、对城市的定位等几个方面。 (1)交通的更新。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私家车数量增多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严重的交通拥堵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在拓宽主要交通干道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分时段、分区域的交通系统更新策略。控制出行车辆数量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节能车以及低污染能源也应列入到更新范围内,呼应低碳政策,提倡“零污染”出行。 (2)空间的更新。空间方面强调以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为目标对人类活动空间的面积、布局等进行比例的调整,结合社会经济效益、强调空间资源的重要性。例如在居民小区内,小型商业网点数量应定额在多少,选址应考虑到整个小区每一方位居民到达商业点路程的均衡。居住环境周围教育、医疗、娱乐、采购、商业等日常所需网点是否齐全或到达这些地点的时间成本是否合理。 (3)资本的更新。一是物质资产,二是人力资本。物质资产提倡在原有框架的基础上更新换代,降低整体替换带来的巨额成本;人力方面提倡调动人力资源的活跃性,学习最新科学技术及新设备的操作技能。以企业核心资本即“人力”的替换带动整体走向发展的最前端。 (4)规划的更新。此项主要指发展规划的更新。一个城市的发展规划是城市以何种姿态、何种效率展示魅力的导航。因此,一个城市的健康发展需要与时偕行的城市发展规划作指导。而社会与市场的瞬息万变决定了一份发展规划的动态性,这就需要应发展所需不断调整发展规划,为城市更新提供可靠、前沿的依据。 (5)文化的更新。城市文化更新可从城市的软、硬两个文化角度提出更新对策。其中,硬文化指具有可见性和可触摸性质的物质文化、环境文化;软文化则属于一种抽象的隐性文化,如行为文化、观念文化、社交政策等。软文化要在硬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而硬文化的发展也需要软文化辅佐,两者相辅相成。 (6)定位的更新。城市定位可以细分为形象定位、性质定位、功能定位等几个方面。这需要充分了解该城市的发展演变趋势以及自身发展所需,以与国家政策同步、改善民生、为经济做贡献、保护环境为依据设计适应发展潮流的定位。 (三)城市更新的产生背景 城市更新一词最早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美工业化国家,并于1958年8月荷兰海牙市召开的城市更新第一次研究会上对概念进行了权威性的界定。主要源于第二次产业革命大大推动了城市经济的飞速增长,人民收入水平提高,城市中的土地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此时人口激增、交通混乱、设备陈旧等现象比比皆是。为了摆脱这种空间紧张的状态,在远程交通运输发展的推动下,城市居民开始向市郊转移,即郊区化(Suburbanization)现象。这种人口的分散使城市中心区失去了经济活力,无法承担起城市领导核心的重任,反而呈现一片萧条之势。为了恢复城市活力,吸引人口回归城市并振兴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并改善“郊区化”导致的“死城”现象,欧美国家于二战后开始了大范围的城市更新计划。此时的更新重点集中于建筑设施与环境的改善以及空间的调整再利用。而后又在伯吉斯的“过滤论”(Filter Down)、福利经济学、博弈思想等理论的补充下逐渐趋于完善,为日后的城市更新工作提供了丰富经验。 我国城市更新的历史至今已有六十多年,但较之欧美近二百年的历史,我国仍处于发展阶段,距离成熟还需要一定时间和经验的沉淀。城市更新工作在我国开展较晚,更新的侧重点在于危房等基础设施的改善、解决居民居住问题,而后由于中央政府提出了“变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方针的贯彻落实,刚刚崭露头角的更新工作因此被搁置。这也是我国在城市更新历程中出现的一个历史断裂期。从1953年开始更新工作再次启动,进入第二阶段。但资金有限、历史遗留问题过多、设备不完善等缺陷依旧阻碍着工作的进展,“内旧外新”、“投机倒把”、“盲目拆建”的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已经在借鉴欧美城市更新经验时避开破坏环境、市中心衰败结果的同时,转而取其精华,走分阶段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多样性、跳跃式发展的道路。这样不但避免了走弯路,同时也符合发展潮流。目前,我国的城市更新已经逐步走向正轨,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见缝插针”过渡到了“以人为本”、“空间多效利用”、“为环保护”、“强调城市整体性”的更新原则。这一转变将在城市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城市更新发展历程 (一)中国城市更新发展阶段划分 (1)1949年至1952年。鸦片战争后我国的近代城市开始兴起并于20世纪初得到发展。从中叶到1952年是我国城市更新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于1949年,我国城市建筑大都数历史悠久、设施简陋、生活环境恶劣。这些战后遗留下来的旧城迫切需要通过更新重获生机。因此,这一阶段以改善居住环境为主,提倡为劳动人民服务。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故工作范围被严格限制,只能进行局部的、小规模的渐进式危房整修。此时期,在以旧换新、节省资金的前提下资源被充分利用,重建效果显著,对城市环境和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建国初期城市转型方针的提出,使新兴的更新工作进程受阻甚至停滞不前,直到1953年才转回城市更新的工作。 (2)1953年至1978年。进入城市更新的第二阶段后,工作内容主要围绕工业展开。一方面,工业区的发展需要大面积土地的支持;另一方面,居住问题的解决仍旧持续,只不过目标人群从居民转向城市职工,住房压力亟待缓解。为了满足上述需求,大量新建住宅、建筑侵占绿地,肆意扩建。这种忽视城市机理的破坏性更新现象逐渐造成了城市的表里不一与杂乱无章。再加上第二阶段包含1958年至1978年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在“左”思想的诱导下工程的管理工作毫无章法、缺乏约束,无规律、新旧交替坐落的建筑物开始破坏城市格局。这种混乱使居民的生活质量愈演愈烈,与此同时,保护观念的落后使历史遗迹被忽视,这一切都为日后的城市更新埋下了沉重的伏笔。 (3)1979年至1990年。改革开放到九十年代初期属于我国城市更新的第三个阶段。此时,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改善下,社会环境为城市更新提供了良好条件。我国人均住房面积比以往提高了近两倍以上。如北京的新建住宅在此期间达到4400多万平方米,人均居住水平由提高到。城市建设速度的大提升把城市更新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是,计划经济发展的思想残骸并未剔除干净,这种思想仍旧阻碍着工作的前进速度。再加上资金问题、政策完善问题等也一直伴随着工作的进行,这些问题都导致了我国城市更新进入到一个“力不从心”、“挣扎停止”的特殊阶段。虽然建筑方面新楼不断建成,但一批批多层盒型的住宅区千篇一律,破坏了城市的多样性,使城市特色逐渐瓦解。 (4)1991年至今。从九十年代开始,我国意识到了土地面积的使用紧张,于是提倡“集约化”以提高城市土地使用效益,缓解土地使用压力。而发展至今,居民对生活质量的需求也在逐渐提高,再加上各种住房制度的完善,为了满足用户需求,高质量的“花园式住宅小区”进入国民视野,成为了当时中国各大城市的普遍景象。而后在北京菊儿胡同的成功案例中我国同样取得了宝贵经验,开始注重文化保护问题。面向市场的突破也拓宽了融资渠道,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为工作带来了更多机会。但仅仅几十年的经验还不足以支撑起整个城市更新的浩大工程。浅薄的经验难免出现各种问题。但纵观我国城市更新发展的六十年历史,虽有重重困难,但呈现的是一种曲线前进的态势,前景还是一片看好的。 (二)中国城市更新经验总结 (1)经验总结。首先是文化保护问题。文化保护中出现的问题来自于精神与物质利益不平衡引起的冲突,而追求利益忽视历史文化还是为保全文化舍弃城市进步则是影响城市发展的另一主要内容。城市的文化融合了历朝历代的悠久记忆,同时,也是区分不同城市的标志,是不可取代的宝贵资源。另外,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通过文化保护可以增强人民的民族归属感,提高民族士气,在国际舞台上彰显个性,屹立群雄。在此问题上,清华大学的吴良镛教授通过对西方城市更新已有研究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用“有机更新”的方式解决新旧建筑之间冲突以及如何将建筑与周围环境融合等问题,并将此思想运用到了北京菊儿胡同的改造过程中。对于菊儿胡同的改造,吴良镛教授保留原四合院模式借鉴“审慎更新”思想,原有绿化带尽量保留,建筑物的高度也是严格限制在三层或以下。更加人性化的是为了避免新建筑的突兀,在色调方面以白、灰为主,留住历史的痕迹。吴良镛教授的改造工作不但将传统建筑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也实现了历史的延续。 其次是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来自于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强调个人与城市的融合。通过基层需求的反应以及满足,突出社会公众的重要性。开放思想、公众参与已经不再新鲜,钱欣在探讨城市更新中公众参与问题的同时还描绘出了“开放式城市更新的公众参与体系”图,直观解释公众在更新流程中的作用。龙腾飞(2008)、周安远(2009)、李斌(2012)等人也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阐明了城市更新中公众参与的模式构建,并用实证对具体情况比较分析。此外,人本管理中对人性的关怀还体现在住房拆迁过程中的补偿问题。城市更新需要占用土地,该地区的居住者将暂时或永久性地撤离。那么,如何安抚离开久居地的居民,精神还是物质安慰,资金的补助数额,开发商与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等都是有待考虑的问题。同时,问题处理是否得当也会直接关系到居民配合程度与工程进展速度。 最后是多学科跨越。虽然国外在城市更新方面拥有更丰富的经验,但我国后劲强劲,用六十年的历史追赶国外百年积累的经验,同样走进了多领域广视角的研究领域。旅游、人文、美学、社会学等都是涉及的领域。其中,李艳玲(2001)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二战后美国城市更新的特点、成就、意义、存在问题、局限性几个方面就行了详细总结,并提出城市更新工作应当联系社会,使改造与社会经济相适应;苏箭(2013)以长沙北正街为实例,运用景观美学理论研究城市更新问题,通过满足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视野的审美需求实现老街景观文化的传播;蔡绍洪(2008)、凌春阳(2013)等人紧跟第三产业发展潮流,将旅游与城市更新结合,保护历史,开发旅游资源,实现城市旅游发展可持续。可见,多学科的介入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有助于更全面的制定计划,使我们深刻了解到城市更新不只归属于城市规划,而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综合性工作。 (2)存在缺陷。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更新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的特点。历史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在留给后人宝贵精神遗产的同时也对更新工作带来了一定阻碍。再加上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科技化等对城市更新的推动,不考虑实际盲目施工的举措在六十年的积累中迸发出了种种问题: 第一、资金缺乏、工程停滞。资金是工程实施的血液,是运作的基础。在发展的道路上我国确实取得了种种胜利,但一旦与发达国家相比就会发现我们的不足,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需要摸索。不幸的是,赶潮流以量制胜的思想蒙蔽了一部分开发商,只开发到一半就停止的工程反而为城市带来了压力。 第二、虚有其表、利益熏心。急求眼前利益,破坏历史建筑和城市原有风貌。当利益与文化出现冲突时舍弃城市特色。以后人的发展为代价,忽略我国城市的复杂性,规划以偏概全,更新割裂历史。最终,城市化为千城一貌的一座座缺乏内涵的复制品。这不只是一座城市的不幸,也是历史文化遭遇破坏的悲哀。 第三、整体缺失、效果倒退。整体的缺失性指的是在更新规划的设计过程中缺乏对城市更替布局的认识,高密度的高层建筑影响了周边低层建筑的采光,绿地的压缩把住宅区变成了水泥做成的牢笼。虽在近年来各种开放性的建设器材进驻各个小区,但可供人们活动、锻炼的空间仍旧紧张且缺乏正规性。 三、国外城市更新发展历程 (一)国外城市更新发展阶段划分 (1)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末。此期间,城市更新一词并没有被科学规范地提出来,但是,与城市更新相关的更新工作已经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一个主要环节。由于受工业革命影响,生产方式的大工业化推动城市范围的扩大,这种城市格局的突变致使城市任意膨胀。以解决“贫民窟”问题为出发点的工程也并没有起到实质作用,如奥斯曼[18](Haussmann)大拆大建的“巴黎改建计划”被后人讥讽为“拆房大师”的“巴黎模式”。而缺乏政府管制的建造也使得城市交通拥堵不堪。相比之下,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思想先进,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原型[19]。虽然它似乎只是一个满载对未来憧憬的乌托邦[20][21],但却为日后人们解读城市内涵指明了方向。其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指出城乡结合,建造规模应当控制有度。强调了城市布局与规模应当符合人与自然的结合,建造符合人类理想的居住环境。 (2)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科技发展带来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在这十年中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城市更新概念的确定也使其更加规范化。为了带动城市经济,具有高利润特点的金融业、商业等被引入城市中心,这种方式以点带面地向城市四周扩散,整个城市一片繁荣。但市中心的聚集暗中提高了地价,大量人口的流动造成了交通拥堵,人们为了逃避这种高压的生活环境开始向城市周边扩散,市中心逐渐失去了生机,每逢夜晚和周末一些市中心甚至变成一座“死城”。而后,西方学者们开始意识到应当从实际出发,反对“恢弘巨大”的巴洛克式计划。J・雅各布斯(Jane Jacobs)也提出了巨资大规模改造是一种“天生浪费的方式”,应当理性更新,保存城市多样性,用小而灵活的方式追求精致、连续、逐渐地改造城市。 (3)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进入70年代后,人们参与城市更新工作的积极性高涨,并组建了自己的社区组织,这种社区团体的方式使当时的工作呈现出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由于参与公众都是该区的原住居民,重视邻里关系,熟悉城市肌理,对居住环境的历史文化也有一定了解,再加上年轻人接受过一定教育,可以明确表达自身看法。因此,社区公众的介入使更新规划更贴近生活,现实意义更强。这种社区文化的保护与认同成为了80年代欧美国家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式。著名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也在其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提出了注重城市长期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社会等多各方面。 (4)20世纪90年代至今。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共识,更多相关边缘学科如环境保护、资源配置、社会经济等的相关学科的学者开始融入到城市更新的行列中。多方面多角度地参与到规划工作当中。另外,私人资金的介入也为工程带来更多资金支持,面向群众的方式也吸引了更多合作伙伴,更新队伍集合各行人力资源开始发展壮大。期间,人本思想的逐渐形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个人效益的平衡得到重视。在反思过去城市更新工作中造成的种种不良后果的同时开放思想,规范规划范围和施工尺度,强调社区的重要性,此时的城市更新进步升华到了一个更高阶段。 (二)国外城市更新经验总结 欧美的城市更新拥有近百年历史,在这百年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在失败中寻求生机,逐渐总结出了一些列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 其一是历史保护意识与措施的吻合度。在历史延续时间上,虽然我国的五千年文化远远超过西方,但在保护意识与措施吻合度方面我们却发展得没有他们那样成熟。20世纪90年代开始,城市历史文化保护问题被列入城市相关议题中,各个城市开始认识到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国外众多学者不但提出保护措施,还善于发现阻碍历史保护的绊脚石。保护方面典型的案例当属费城社会山,该区占地25个街区,拥有殖民时期和美国建国初期风格的建筑500栋之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故在改造时设计中保留了原貌,只做局部修缮,原有历史痕迹也得以保留。Marks(1996)则在研究中抓住了资金与历史保护之间的关系,认为资金的匮乏对历史保护观点的表达造成了一定影响,并且,贫困人群也无法承担起历史保护的成本,这些都为城市更新工作中历史保护问题带来了压力。而资金与人力的不足对历史文化保护带来的局限性在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适用。 其二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执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多种多样,如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提倡的“房屋多样性”有效避免了城市特色缺失问题的出现,为后代开发城市保留了广阔的开发空间。Bryson,Grace K. L. Lee (2008)则从环境出发,添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认为在解决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之前应先确定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怎样的地位,而后才能作出科学论断。除去理论建议,Bryson, Jeremy(2013)的表述更进一步,是拟定一个比较规范,以74世博会为衡量标准对环境问题进行讲解。内容一再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建议人类的改造活动应当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城市更新、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其三是与房地产合作互利。城市更新离不开资金投入,但资金不足也是一直困扰中外开展城市更新工作的一大问题。政府无法独立承担起巨额资金,此时,私人资金的投入便成了资金筹集的另一主要渠道。在众多企业中,房地产商多拥有丰厚资金,并组建自己的智囊团,在土地规划方面经验丰厚、抗击非预见性风险能力强,他们的参与不但解决了资金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城市更新向着科学性和全面性发展。其中,美国的威廉・泽肯多夫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以开放式的思维投入各大城市的城市更新工作中,并通过与设计师贝聿铭的合作完成了费城的重建项目,堪称绝作。更新中,美国联邦政府通过提供社区开发津贴,鼓励地方政府参与项目、减税免税等手段鼓励企业与社区的参与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房地产企业的作用。 四、国外城市更新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 我国城市化以及城市更新工作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虽然在经验方面我们已经了解到环境、文化、可持续发展、多边合作等内容的重要性,但在规划方案上仍旧缺乏一套完整科学的的知道框架。因此,我们可以在分析了国外城市更新的种种先进思想和成功案例后获得启示,得出提升我国城市更新质量的几点改进措施。 (一)更新模式多样性 如今,城市更新的研究中心开始向人本、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三个层面倾斜。在现代建筑已导致视觉疲劳的情况下,根据不同背景、不同需求、不同能力范围运用多学科研究方式综合多领域前沿思想设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可以避免建筑雷同、资金链断裂导致的工程停滞、更新效果与预期不相符、资金浪费等状况的产生。而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问题协调发展的考虑也可以推动价值观趋于一致、各方利益平衡避免冲突、城市肌理得以保存、邻里文化和城市特色多种多样,为第三产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 (二)政府行动与时俱进 在城市更新中,政府需根据不同时期制定符合现实意义的法制和政策推动更新的发展,因此,从宏观角度考虑,政府能否发挥领导作用十分重要;其次,政策规范、进程控制、资金协调、方案批准、人力调动等都需要政府的介入。政府、开发商、居民的三方利益如何协调同样需要政府协调;最后,在经济开放的今天,如何发动群众参与,赋予公众一定权力,政府的管制力度应当控制在一个什么范围之内都是有待考究的问题。 (三)“绅士化”的选择性继承 “绅士化”是1964年英国学者鲁思・格拉斯在描述伦敦内城街区变化时提出的。主要是指中产阶级进驻低收入活动区,如同城市的新鲜血液一般复兴城市经济,依靠私人资金带动市场活力。但是,这种经济的复兴反而是低收入群体无法承担,最后原住者被迫迁出。可以看出,“绅士化”的出现像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私人资金为市场活力做出贡献,这是减小政府压力的一条有力途径,虽然也带来了一定不足,但是,我国可以通过减税的方式刺激这些私人商家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做出贡献,实现以局部富裕带动整个片区的发展。 五、讨论与总结 本文从中外两方面入手对城市更新进行阐述,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国外城市更新在不断摸索中从“巴洛克式”大拆大建到“局部渐进式改造”、从“绅士化”“驱逐”低收入住户到“人本管理”“邻里复兴”、“可持续发展”、“尊重历史”,城市更新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同时不忘反思缺陷,弥补过失。我国的发展固然有很多优点,但由于历程仅六十年,目前我们所犯的错误一部分走上了西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路。但是,我们可以从西方的发展史中看到各种类似计划实施的结果,避免这些已经可预见的不良后果,从而少走弯路。 纵观全文,本综述从整体对城市更新的内涵、背景、发展历程、经验、缺陷以及启示进行了总结,每一小节中对国内外的概括性阐述易于对比,所述内容言简意赅,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对城市更新的始末进行初步了解。
国内杂志主要由以下十二个刊物个人感觉不错的,当然其他的未列入的也不错,只是我不太熟悉。1、《城市规划》杂志2、《城市规划学刊》3、《国际城市规划》杂志(原名《国外城市规划》)该期刊为目前国内唯一一份介绍国外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国家级专业刊物,建设部优秀期刊, 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每期一个主题:对于城市规划的重点和热点进行深入系统的专题研究。海外信息速递:提供海外最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动态。栏目文章:涵盖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的各个层面。4、《规划师》杂志5、《上海城市规划》由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主办,为双月刊。6、《中国城市规划》(英文版)杂志,可能就是《城市规划》的英文版。7、《城市问题》杂志8、《城市发展研究》杂志,该杂志是国家级专业学术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自1994年创刊以来,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立足专家学者,面向城市决策者,架起专家学者与决策者之间的桥梁,为城市的健康发展而奋斗。主要业务范围是刊载国内外城市科学研究成果,最新城市发展理论和城市发展趋势,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城市总体发展方面的热点问题进行专论、综述或讨论,及时反映学术动态和各城市发展的成功实践。2004年被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确定为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的中文核心期刊,并被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出版(即第四版)。2009年北大、南大中文核心期刊。主要栏目:城市科学、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区域与城市、城市发展理论前沿、城市规划、住房保障、创意产业、产业结构、城市生态、城市社会学、市长论坛等。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办,为双月刊。9、《江苏城市规划 》期刊由江苏省城市规划协会主办,月刊。10、《现代城市研究》期刊,月刊。11、《城市建设》杂志,内有一部分是关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内容不错。12、《城市中国》杂志,是由建设部、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重庆大学等学术智慧资源共同参与
初审一般是杂志编辑审。《现代城市研究》创刊于1986年,是南京市建设委员会主管、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主办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中文核心期刊。据2020年1月《现代城市研究》官网显示,该刊编辑委员会拥有特邀顾问1人、顾问4人、委员24人。据2020年1月14日中国知网显示,《现代城市研究》共出版文献4795篇、总被下载1933024次、总被引48965次;(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为。据2020年1月1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现代城市研究》载文量为4072篇、基金论文量为1629篇、被引量为30201次、下载量为125374次;据2017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现代城市研究》影响因子为,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670种)中排第1041名。
直接在城市发展研究期刊官网上,点击在线投稿查看。通过这种方式投稿优势有三:效率高。体现在通过论文发表机构发表无须排队等待,再就是论文发表机构在论文发表方面要比作者要更专业,所以在和杂志社沟通发表事宜时更高效。成功机率大。论文发表机构在投稿前,会根据作者投稿期刊的要求,对稿件进行调整,让论文格式更符合投稿要求,成功机率要高。方便、快捷、不需要作者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论文发表上。另外,论文发表过程中论文发表机构编辑老师会随时跟进发表进度并实时反馈。有投稿需求的作者,可以与我们在线学术顾问联系。
《城市情报》省级万方,3版5400字符征集2022年2~3月版面,预计2022年08月下旬出刊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国家级万方,3版5600字符征集2022年7月版面,预计2022年09月下旬出刊
《城市周刊》省级万方,3版5200字符征集2022年38期版面,预计2022年10月中旬出刊
《城市建筑》省级知网,3版5700字符,上旬刊4版起发征集2023年8月版面,预计2023年09月下旬出刊
《智能城市》省级知网,3版5000字符,含图表征集2023年1~2月版面,预计2023年02月下旬出刊
《城市建筑空间》省级万方,3版5100字符,计空格征集2023年1月版面,预计2023年02月下旬出刊
《城市道桥与防洪》省级知网,1篇约5000字符征集2023年2月版面,预计2023年02月下旬出刊,周期约为10个月,以录用为准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国家级知网,3版5200字符征集2023年4月版面,预计2023年05月下旬出刊
《城市勘测》省级知网,3版6000字符征集2022年4期版面,预计2022年08月下旬出刊
《中国城市规划知识仓库》国家级龙源,1版2500字符,图表另外收费,征集2022年4月版面,预计2022年06月下旬出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