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幼儿园教育体系中游戏和教学都不可相互替代。游戏能满足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需要,帮助他们自由表达意愿,从而达到智慧和情感的平衡。而教育机构是不可能没有教学的,幼儿园也不例外。本文从整体上概述了幼儿园教学中课程与游戏的区别和联系,应该将二者进行有机的融合,同时对当前幼儿园教学课程与游戏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供了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 幼儿园教学 游戏 渗透 课程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游戏是早期儿童课程的核心。游戏不仅为教师提供了评价儿童的线索和完成课程目标的媒介,更重要的是,儿童通过游戏与群体的要求与不断发展的自我意识之间进行协调,在智力、社会性、体质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要求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形式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强调活动的趣味性与综合性。
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只研究游戏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游戏与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游戏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反映出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让游戏成为幼儿创造的源泉,使游戏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
(一)游戏给幼儿园课程注入了活力
幼儿园课程内容作为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只有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和真实生活,渗透了课程意义的游戏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
游戏和课程的渗透就好像血液和身体的关系,血液渗透在身体的每一部位,当血液的供应充足时,人的生命力会非常旺盛,当血液出现毛病时,人就会显得苍白无力。而游戏在课程中的地位与之相似,它渗透在课程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之中。游戏作为一种内容和形式融入幼儿教育,不应是孤立的、分割的,它以反映幼儿完整的经验为目的.。安排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游戏,而是为了借助游戏这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课程选择的形式和内容要注意趣味性,强调在内容之中渗透游戏性特征。
在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孩子的体验来辨别游戏是否真正存在。如果课程中游戏成分较多,就会因其富有趣味性而深深吸引孩子,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反之,教师可能因不自觉地猜疑幼儿已有的经验而过分使外部受到控制。如,教师的过多命令,提供经过精心准备,便于控制的材料,课程内容因而显得枯燥,幼儿常常会表现出厌烦、劳累。
(二)幼儿需要相互渗透、彼此联系的经验
各种各样的学科把儿童的世界割裂和肢解了,但是,学科互相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生活事件和现象是整体的、相互联系的。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从来就不是单一的,智力游戏绝对不可能只发展智力,就像角色游戏也有智力的价值一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以一定的方式与幼儿发生作用,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在各个领域中。因此,幼儿园课程各个领域在目标、内容和形式上应该有机联系、相互支持,关注幼儿的整体生活,抓住生活、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地将游戏与教育因素融合在一起,用生活化、游戏化的方法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幼儿教育的形式、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兴趣,帮助幼儿建构一个完整的经验体系。
(三)课程使游戏变得更有魅力
离开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游戏,就好像是没有源头的枯水,缺乏生命力和自身的免疫力。当幼儿缺乏基本的生活经验,幼儿的游戏就会在原有水平上徘徊。很多时候,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贫瘠导致幼儿在游戏中频繁出现变换主题、改变游戏形式甚至有无所事事的打闹现象,从而难以实现教育目标。
从某种意义来说,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就是设置一个丰富而相互联系的整体环境,将课程中相互渗透的各领域内容和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增加游戏主题,丰富游戏情节,这样,不仅用课程滋养了游戏,增加了游戏自身对幼儿的吸引力,而且使幼儿的经验在游戏中得以延续,不断为游戏注入新的内容,帮助幼儿学习和过滤经验,促进幼儿智力和道德的成长,有指导的游戏更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游戏与课程有机联系、相互融合,游戏保持自身的基本特征,又发挥出教育价值。将游戏与教育活动相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比如:一日生活主要围绕主题来开展,游戏与教育活动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作为课程实施重要活动之一的游戏,所有活动都在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下以游戏或游戏性的方式出现。师幼关系表现出较多的互动性,教师是游戏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关怀和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游戏过程中认真努力地研究幼儿,与幼儿一起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把活动引向深入。
结 语
幼儿园是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专门机构,幼儿园教学是由游戏活动与教学课程共同构成的。在这个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发生的游戏活动绝不等同于自然游戏活动,在这个环境中的教学活动也绝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教学活动。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化,同时也是为了尊重儿童以及体现儿童自主性的需要,游戏被推崇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探讨游戏与课程的关系对开展幼儿园游戏与教学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黎安林,走近幼教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
现代幼儿兴趣广泛,知识丰富,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已不满足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幼儿为客体的消极模式。虽然我们认为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应该是主体之间的交往,但由于在实际的交往活动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幼儿与教师并不能成为平等的主体。 近年来,我们一直尝试以游戏为切入点开展师生关系互动模式与策略的实践与研究。通过在游戏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产生互动模式,使幼儿健康发育、快乐学习、充分游戏。 一、新型师生关系对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影响 1、 平等型关系: 在幼儿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要把幼儿看成是具有自觉的主观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主体。在游戏中要求教师在于幼儿交往时,要把自己与幼儿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幼儿、依靠幼儿,充分发挥幼儿自主自治的作用。首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如:选择内容、创设环境、制定规划、角色选择等方面不是教师对幼儿的单项制约,而是出自幼儿意愿的行为;其次,可采用集体讨论方式鼓励幼儿对游戏环节提看法、提要求,倡导民主气氛、培养平等观念。再次,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大胆向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意见和建议做出积极的反应,并对此行为给予鼓励和肯定,缩小师生间的距离,形成坦诚、宽容的师生关系。 2、 支持型关系 在游戏中,教师要引导、支持、鼓励幼儿在活动中,逐步发展,由幼稚走向成熟。在具体做法上,首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及幼儿自身的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制定每个孩子的发展目标。其次,在游戏活动中以寻求幼儿的点滴长处为突破口,鼓励每一位幼儿发挥自己长处,让幼儿感受教师对他们的期待,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增进师生关系。 3、 情感型关系: 师生间的亲疏程度如同幼儿与父母间情感关系的帆板,如果幼儿意识到教师能够密切关注他,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那么幼儿便会对教师产生犹如对父母依恋般的情感,良好的情感,恰似师生交往的润滑剂。因此教师要善于向幼儿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将自己的情绪体验充分地表露在幼儿面前,已达到交流的目的,教师也要克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以免影响师生间正常的交流。同时,教师要多观察了解幼儿的情绪反应,真诚低于幼儿坦露心迹,师生相互传达感受,从而进一步强化彼此的情感联系。 二、幼儿园游戏中的互动模式 师幼互动是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和过程。游戏中师生 互动存在四种模式: 1、师幼互动:教师发起的互动行为,幼儿则按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活动进行,处于被动地位,属机械型互动。 2、幼师型互动: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寻求教师指导帮助,属自发性互动,但离不开对教师的依赖。 3、幼儿与幼儿间互动:由教师或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彼此协作的体现,但也离不开对教师的依赖。 4、 幼儿于环境、材料互动:由教师、幼儿发起的互动行为,由幼儿自主决定的方式方法,并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改变活动的方向或方式方法,但易受活动材料的影响。 由此可见,师生间互动过程并非教师“为所欲为”的过程,更不是幼儿“为所欲为”的过程,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师幼间互动的因素有: A、教师过多占主导地位,干涉、限制幼儿的活动与自由,使 幼儿处于被动的互动状态。B、对幼儿个体分析不够。教师往往将目光关注在开朗、外向、行为积极的幼儿身上,而对较内向、不爱表现的“灰色儿童“关注、反馈比较少,导致个别儿童常处在消极状态。 C、教师不参与幼儿游戏活动,只单纯做到“发号施令”。 D、受幼儿生活经验影响,游戏间活动内容狭窄,影响互动频率。 E、材料投入不足、环境创设不当,影响互动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与幼儿、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材料间的互动是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相互调整的过程。我们只有消除不良因素,一积极状态进入游戏活动,才能使师生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产生互动,达到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的教育目的。 三、游戏中产生互动模式的策略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及互动模式,是一个很艰难的实践过程。要培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与良好的互动模式,必须注重以下几个策略: 1、 情感性策略: 游戏中师生关系,多以情感交流为基础和动力。柔和的语言和亲切的抚摸,都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鼓励和影响。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充满着多彩的情绪,以愉悦和舒畅的情绪进行活动,有利于游戏效果的提高,这也是师生间互动的前提。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饱满的情绪、激励的语言,激发、感染幼儿投入活动。对“情绪化”的儿童应以平津、理解、信任、真诚的态度去引导他们,强化彼此间的情感联系,产生互动。教师应切忌:忽冷忽热、喜怒无常。 2、 调整型策略 师幼间的互动,并不意味着教师与幼儿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一般来说,师幼间互动过程的主导者仍是教师,但幼儿在师幼互动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师幼互动的过程不是自始至终不变的,而是教师与幼儿之间不断碰撞、调整的动态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师幼互动过程总是大幅度的变来变去。教师始终是游戏中的促进者、鼓励者、支持者,也是幼儿真诚的、可信赖的朋友、伙伴。在许多情况下,师幼互动中的“变”是微调的,教师与幼儿的改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教师可把自己看作是孩子们的伙伴以自己的儿童心、儿童情,与幼儿相随相伴。因此在游戏活动中较适应随时转换自己的角色,使师幼间建立平等的关系,产生互动。同样,结合具体情境,幼儿也会不断调整自己在游戏中的位置,抛开“约束”把教师看作朋友、伙伴、听众,共同游戏。 3、 主动性与创造性策略 运用主动性、创造性策略,可促使幼儿在游戏中敢想、敢说、敢做,形成独特的、新颖的行为。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的教育观念,自觉的改革传统教育中束缚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做法,营造宽松、平等、自由的游戏环境。其次,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活动,使幼儿的思维处于轻松、活跃的状态,从而提高他们探索、创新的可能性。最后,放手让幼儿独立自主的活动,支持幼儿求异、探索,能接受幼儿的失败,并帮助幼儿积极主动战胜困难。 4、 个体性策略 在游戏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就是:不单纯把幼儿看作具有自觉的主观意识的主体,而要把他们作为人格的主体看待。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深入分析幼儿间的个体差异。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幼儿都由他独特的表现:有的语言表达不好,但手工相当精巧,有的绘画水平差,但身体活动能力强等等。不难发现每个幼儿都是美丽的,都是可以培养的。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各类幼儿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展示各自的才能。 以上是我在多年的幼儿园游戏中总结出的一些教育对策与方法。但是,远不能满足于对互动模式的进一步要求。相信,通过我们进一步细致地观察、全面的了解,定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晶波 《师幼互动的总体特征及其功能》 2. 秦元东 《师幼互动过程的探析及其启示》
师幼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表现为你来我往的关系。是幼儿社会性交往的表现,也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利方式,互动越充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支持就越大!互动包括言语和非言语的互动。言语指的是口头语,非言语的互动包括:表情、动作、情绪情感、提供材料等等。 根据刘晶波等人的研究。根据互动的发起主体,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由教师发起的互动,比如教师对幼儿提问、请求、命令等;第二,由幼儿发起的互动,如幼儿向教师告状、请求帮助、提出问题等。根据互动的主题,大体有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游戏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和生活活动中的师幼互动。 以下就游戏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行为进行分析。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幼儿园游戏分为两大类:教学游戏和自由游戏。 教学游戏,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游戏。通常教师是游戏的掌控者和组织者,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这类游戏,教师的介入比较多。游戏具有很强的教育目的性,而且这个目的是游戏之外的,比如在排球游戏中,让孩子学会排球、发展手眼协调能力等。教学游戏更关注的是游戏的结果。比如教师组织孩子进行“超市购物”的游戏!孩子是不是学会购物、学会付钱找钱了! 自由游戏,是由幼儿自行发起的游戏。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无论是游戏的主题还是游戏的规则,还是游戏的形式都是由幼儿自己确定的。包括区域游戏活动。通常表现为游戏的无目的性,幼儿愉快地嬉戏玩耍即是目的,不追求游戏之外的目的!同样是排球游戏,更关心的是孩子是否玩得开心,有点为拍而拍的意思,而不是是否学会排球。自由游戏更关注的是游戏的过程。比如孩子自行发起“超市购物”的游戏活动。不是关心是否学会购物,而是关心幼儿是否玩得开心。 所以,教学游戏有更多“学”的意味,而自由游戏有更多“玩”的意味。前者以“学”带玩,后者以“玩”带学。前者学为主,后者玩为主。这是二者的区别之一。区别之二,是幼儿或教师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不同,或者说教师在游戏中的介入程度的差异。自由游戏中教师少介入甚至不介入,除非有必要。如幼儿需要帮助,需要提供材料,需要寻求支持。 下面,结合实际,就这两类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进行分析,总结其互动表现,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良策略! 一、教学游戏中的师幼互动 (一)表现 教学游戏中,由于教师介入比较多,所以师幼互动的行为比较多,而且以教师发起的互动占主体。根据笔者在幼儿园教学游戏的观察中发现,其中的师幼互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以教师发起互动为主。教学游戏中幼儿处于被动的地位,规则的掌控者是教师,幼儿通常是没有话语权的。 第二,幼儿发起的互动内容集中于对规则的遵循上。比如询问要怎么玩游戏?还有一个就是对规则的维护上,比如向老师告状别的小朋友破坏了规则。一个小朋友对老师告状说:某某某,不分享玩!某某某乱拍(球)…这就是属于规则维护而发起的互动! 第三,教师发起的互动主要表现为语言互动,就是通过言语方式与幼儿进行互动。在观察中,还发现,言语的方式比较多地采用要求、命令、批评、斥责等负向的方式进行!表扬、鼓励等正向的方式比较少。这既是教学游戏中师幼互动的特点,也是存在的问题!很明显,这样的互动,方式过于单一,负向互动过多! (二)问题 通过分析教学游戏中的师幼互动特点。我们也发现了几个问题:第一,教师在游戏中主导地位过强,幼儿话语权缺失。第二,幼儿在教学游戏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第三,互动中方式单一,以言语方式为主,而缺少其他的方式,显得互动中的社会性交往不足!第四,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发起的互动,互动的内容都主要集中于规则的遵循与维护,太过于注重游戏的结果而忽视游戏的过程!第五,以负向的互动居多,而缺少正向的互动。 (三)原因 分析以上问题的原因,大概有两点。第一,游戏的类型决定的。教学游戏带有很强的教学目的性。教师不自觉地把目光放在了目标是否达成上去。这就使教师会比较关注幼儿是否遵循了规则,是否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做!一但幼儿有越轨行为,教师便会加以制止、纠正,同时伴随言语上批评、要求、指责和命令!第二,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教师对游戏的理解,即观念的问题。游戏中,还是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如果能够少注重游戏的目的性,淡化游戏的结果,转而多关注游戏中幼儿的投入和表现,以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那至少在互动的方式上会多样一些,正向的互动也会多一些! 二、自由游戏中的师幼互动 (一)表现 相比较于教学游戏。幼儿在自由游戏中表现得更积极、主动和自由。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自由游戏中师幼互动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发起互动的主体以幼儿居多。但总的看,师幼互动的行为变少了。但幼儿之间的互动行为会增多! 第二,幼儿发起的互动也以言语互动居多,主要表现为请求帮助和告状行为。这其中又以告状行为最多。即如果排除告状行为,幼儿很少主动发起与教师的互动!非常有意思的是,幼儿的告状主要围绕的也是有关规则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这是否说明,我们的幼儿园真的是太过于注重规则了,以致孩子也形成了这样的思维惯性。 第三,在自由游戏中,教师成为了可有可无的角色。一般认为自由游戏就是让孩子自由地玩耍,所以教师是不需要介入的。若非维护秩序保障安全,教师一般不主动发起互动!就是说,在自由游戏中,师幼互动可能存在这种情况:一次互动也没有发生! (二)问题 自由游戏中,幼儿成为了发起互动的主体,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师幼互动就一定变少了呢?却是未必。实际情况却是变少了,这是需要反思的!此其一,第二,幼儿在游戏中的有效互动缺乏引导,教师角色缺失。第三,教师在自由游戏中的作用发挥不好,不发起互动,不参与游戏互动。 (三)原因 自由游戏中最大的问题集中于两点: 第一,教师的角色缺失现象严重。教师变成游戏的旁观者。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教师对于自己在游戏中的定位认识不清楚。受到教学思维的惯性影响,教师把自己看成是权威的维护者、规则的制定者和秩序的维护者。而忽视了教师是游戏者、参与者、支持者、观察者、引导着等游戏中的重要角色。所以,当幼儿进行自由游戏的时候,教师的规则制定者角色被弱化了,于是就认为自己可以退居幕后了,这也是自由游戏中师幼互动行为变少的原因——教师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了! 第二,为何自由游戏中,幼儿发起的互动也以规则维护和遵循规则居多?这恐怕也是教师对自由游戏不恰当介入所致。幼儿已经习惯了教师以权威者、秩序维护者和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所以,只有当幼儿需要教师发挥这样的作用的时候——比如有孩子抢玩具,需要教师来制止——才会想到发起与教师的互动。这即是为何,幼儿发起的互动会以告状居多。因为告状即是维护规则。所以幼儿不会想到要邀请教师一起游戏或者教师主动介入游戏。所以师幼互动变得非常单一和模式化! 综上。无论是自由游戏还是教学游戏。在师幼互动中需要共同注意的问题有两点:第一,明确师幼双方在游戏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教师,不能仅仅把自己当成“法官”或“警察”的角色。仅仅做出裁决和判断是不够的。教师在游戏中还可以是游戏者、伙伴和支持者等多种角色!第二,需要对游戏进行重新的认识。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中应多关注游戏的体验性、过程性和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不要过多关注游戏的结果。要淡化游戏的目的性、功利性和工具性。要把游戏当成游戏,游戏就是游戏,不要把游戏当成达到游戏之外的某个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游戏本身就是目的!!
论文摘要: 在幼儿园教育体系中游戏和教学都不可相互替代。游戏能满足儿童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需要,帮助他们自由表达意愿,从而达到智慧和情感的平衡。而教育机构是不可能没有教学的,幼儿园也不例外。本文从整体上概述了幼儿园教学中课程与游戏的区别和联系,应该将二者进行有机的融合,同时对当前幼儿园教学课程与游戏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提供了一些建议。
论文关键词: 幼儿园教学 游戏 渗透 课程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游戏是早期儿童课程的核心。游戏不仅为教师提供了评价儿童的线索和完成课程目标的媒介,更重要的是,儿童通过游戏与群体的要求与不断发展的自我意识之间进行协调,在智力、社会性、体质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要求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形式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强调活动的趣味性与综合性。
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只研究游戏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游戏与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游戏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反映出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让游戏成为幼儿创造的源泉,使游戏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价值。
(一)游戏给幼儿园课程注入了活力
幼儿园课程内容作为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只有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游戏是幼儿的生命和真实生活,渗透了课程意义的游戏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
游戏和课程的渗透就好像血液和身体的关系,血液渗透在身体的每一部位,当血液的供应充足时,人的生命力会非常旺盛,当血液出现毛病时,人就会显得苍白无力。而游戏在课程中的地位与之相似,它渗透在课程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之中。游戏作为一种内容和形式融入幼儿教育,不应是孤立的、分割的,它以反映幼儿完整的经验为目的.。安排游戏不是为游戏而游戏,而是为了借助游戏这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课程选择的形式和内容要注意趣味性,强调在内容之中渗透游戏性特征。
在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孩子的体验来辨别游戏是否真正存在。如果课程中游戏成分较多,就会因其富有趣味性而深深吸引孩子,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反之,教师可能因不自觉地猜疑幼儿已有的经验而过分使外部受到控制。如,教师的过多命令,提供经过精心准备,便于控制的材料,课程内容因而显得枯燥,幼儿常常会表现出厌烦、劳累。
(二)幼儿需要相互渗透、彼此联系的经验
各种各样的学科把儿童的世界割裂和肢解了,但是,学科互相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生活事件和现象是整体的、相互联系的。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从来就不是单一的,智力游戏绝对不可能只发展智力,就像角色游戏也有智力的价值一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以一定的方式与幼儿发生作用,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在各个领域中。因此,幼儿园课程各个领域在目标、内容和形式上应该有机联系、相互支持,关注幼儿的整体生活,抓住生活、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地将游戏与教育因素融合在一起,用生活化、游戏化的方法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幼儿教育的形式、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兴趣,帮助幼儿建构一个完整的经验体系。
(三)课程使游戏变得更有魅力
离开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游戏,就好像是没有源头的枯水,缺乏生命力和自身的免疫力。当幼儿缺乏基本的生活经验,幼儿的游戏就会在原有水平上徘徊。很多时候,由于内容和形式的贫瘠导致幼儿在游戏中频繁出现变换主题、改变游戏形式甚至有无所事事的打闹现象,从而难以实现教育目标。
从某种意义来说,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就是设置一个丰富而相互联系的整体环境,将课程中相互渗透的各领域内容和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增加游戏主题,丰富游戏情节,这样,不仅用课程滋养了游戏,增加了游戏自身对幼儿的吸引力,而且使幼儿的经验在游戏中得以延续,不断为游戏注入新的内容,帮助幼儿学习和过滤经验,促进幼儿智力和道德的成长,有指导的游戏更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游戏与课程有机联系、相互融合,游戏保持自身的基本特征,又发挥出教育价值。将游戏与教育活动相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比如:一日生活主要围绕主题来开展,游戏与教育活动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作为课程实施重要活动之一的游戏,所有活动都在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下以游戏或游戏性的方式出现。师幼关系表现出较多的互动性,教师是游戏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关怀和激发幼儿的兴趣,在游戏过程中认真努力地研究幼儿,与幼儿一起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把活动引向深入。
结 语
幼儿园是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专门机构,幼儿园教学是由游戏活动与教学课程共同构成的。在这个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发生的游戏活动绝不等同于自然游戏活动,在这个环境中的教学活动也绝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教学活动。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化,同时也是为了尊重儿童以及体现儿童自主性的需要,游戏被推崇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探讨游戏与课程的关系对开展幼儿园游戏与教学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黎安林,走近幼教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
浅谈在活动中师幼行为互动的策略总结
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在活动中师幼行为互动的策略总结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幼儿园的教育也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教师也从教育的主体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中改变出来,逐步向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中迈进,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活动中要为幼儿建构一个开放的活动和游戏的环境,在活动中,教师与幼儿成为一体,和他们共同参与活动的内容,在与孩子的互动XX同发展。结合《纲要》的精神,我们尝试利用活动区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通过开放、互动的活动形式,使孩子和教师共同得到和谐发展。下面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优化师儿互动的活动区环境
根据幼儿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我们引导幼儿共同商量创设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区角。
在设置各类活动区的过程中,我们遵循了五条原则:以幼儿为主体的自主性原则;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去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积累经验的探索性原则;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层次性原则;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互动性原则;区域设置多样化、教育内容丰富性、指导形式灵活性等方面的多样性原则。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创设了娃娃家、理发店、动物园、火锅店、服装店、水果店、玩具区、操作区、科学区、美工区、表演区等等。同时,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换活动区角。如:大班火锅店就是以前的小吃店更换成的。 中班的通讯城就是以前的商店更换的。
在确定活动区位置时,我们把划分活动室区域、布置每个活动区位置的任务交给幼儿,以互不干扰、互为方便为前提,引导他们按照活动室的空间大小、幼儿人数、每个活动区需要的面积等方面进行考虑和安排。对幼儿不合理的安排和布置,老师不急着去纠正,而是引导幼儿自己观察、讨论,发现其间不合理的地方后和幼儿一起调整各区位置、大小、人数,最后做到动静分工、大小合理、方便行走、利于整理。如大班开始的动物园设置就很大,与火锅店有些影响,后来老师就引导幼儿观察,鼓励幼儿想办法:动物园和火锅店要怎样设置才不会相互影响?幼儿通过商量:决定把动物园布置小一点。后来,幼儿就把动物园布置得小巧玲珑,既美观大方,又利于活动。
在区域材料投放上,我们根据活动目标提供丰富、形象、有趣的活动材料,吸引幼儿主动参加活动,并与材料发生互动,材料的提供既做到了动态调整和更换,又做到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满足不同水平幼儿成功的愿望。同时,我们也注重引导幼儿自己准备:生活中可利用的废旧物品如饮料瓶、酒盒、碎布、旧挂历、泡沫、花生壳、纸杯、蛋糕盘等等都让幼儿收集起来作为活动、探索的材料,形成资源共享。
在确定区角内容时,除了一部分由老师预设,其内容是教育目标规定的、幼儿应当或有必要掌握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外,更多的是在关注幼儿作为独特个体的需要、兴趣、情感、态度和发展意向的基础上给幼儿自己选择和确定活动内容的权利。活动区中老师深入孩子和他们交谈,了解他们喜欢玩什么?想玩什么?想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只要是幼儿感兴趣的或提议的话就可以让它成为活动区的一部分,这样就能满足幼儿的需要。有的时候,如果幼儿兴趣的或提议的 的与老师预设的活动在完成教育目标、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上是一致的,这时,老师就及时调整原有的计划,以幼儿生成的主题开展活动。如:在表演区里,以前就是小朋友听音乐自己唱歌、舞蹈,有一次,有一个女小朋对老师说,昨天晚上,我在电视里看了时装表演,那些模特儿好漂亮哟,老师说:你当了模特儿一样漂亮,小朋友听很高兴,马上说,那我们也要当模特儿,于是就玩起了时装表演队,和老师一起收集旧挂历,制作各式服装,进行表演。
(二)创造宽松、自由的活动区互动氛围
“师幼互动”应建立在轻松、自由的基础上,教师和幼儿都能保持愉快心情的情况下,在相互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因此,在活动区中,教师很重视与幼儿的情感型互动,时常关注幼儿的情感表达与需要。更注意自己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为幼儿树立良好榜样。一是教师在活动区中以朋友的身份参加到幼儿的活动中,与幼儿一起探索、寻找、发现、交流、分享。幼儿在这种宽松、自由、平等的活动氛围里,心里没有压力,就会主动地与老师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提出问题,或争论问题;二是采用多种适宜的非语言行为与幼儿交往,如用微笑、抚摸、拍拍肩膀、竖起大拇指等,让幼儿体会到老师对他的关爱、信任和鼓励,建立起一种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师幼互动的健康发展;三是挖掘幼儿的闪光点,激发幼儿与教师互动的热情。在活动过程 ,老师常常用欣赏的眼光客观地看待幼儿的行为,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
每一个幼儿都有被认可的欲望,当他很认真在完成自己喜欢的活动后,如果教师对孩子的活动及其成果表现出惊奇、兴趣、欣赏,甚至由衷的喜悦,那么就能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以某种方式还给幼儿,使他们有继续发展的动力。如大班幼儿在设计服装时,有的小朋友都是设计一种花纹,老师在指导时说;这衣服的花纹很漂亮,幼儿得到老师的赞赏很高兴,接着老师又说:除了这种花纹,你一定还会设计其他的花纹的,我相信你,这下,幼儿就想了想说:对,我还可以设计小鸡、小鱼等,于是就把他想的画出了。又跑去问老师:我画的好看吗?
(三)采用有效的师幼互动方式
师幼互动包含着智慧的激发、经验的`交流、情感的共享,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支持。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不是以从上至下“倾泻‘或灌输的方式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幼儿,而是一种哺育,一种滋润。
1、感悟幼儿的声音,关注幼儿自发生成的问题
在倾听中去感悟幼儿,认识幼儿,理解幼儿。了解幼儿必须观察,要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必须倾听。如中班在娃娃家活动区中,老师扮演客人,到娃娃家去做客。倾听妈和爸的交谈。听到妈对爸说,娃娃生病了,怎么办,爸说送医院,妈就抱着娃娃到处去找医院。一会儿,妈回来了,告诉爸说没有没医院。这时,老师就引导幼儿想办法,没有医科怎么办,经过讨论,决定开办医院。大家设置场地,寻找材料,并进行分工,不一会儿,小小的儿童医院就办起了。
在自发生成的活动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很高,他们急于表现自己的想法,活动气氛轻松,幼儿的潜能就能得到真正的发挥。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教师关注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主题,及时开展相应的活动,给足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提供相应的材料,鼓励他们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有利于促进师幼互动的发展。
2、理解幼儿的想法,产生师生共鸣效应
在活动区活动中,师幼双方往往处于积极的互动状态,有时教师的语言、提供的材料能给幼儿以启发,有时幼儿的观察、想象、语言又会让教师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大班在玩具工厂里,老师深入活动中和小朋友一起制作,边作边说,我们做了这么多有趣的玩具,我们把它们送到玩具店去卖,一个幼儿说:我们送给受灾的小朋友吧,他们好苦哟,没有玩具玩,没有衣服穿,还不能上学呢 。走进幼儿的世界时,就会惊异地发现,他们的语言充满了活力和思想。这是教师很难预测的。
3、认识幼儿的思维,接过他们抛来的球
教师除了是幼儿活动中的观察者、记录者以外,还必须成为幼儿活中的共同参与者,并善于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让幼儿在反复的抛接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以玩伴的身分参与活动借助开放性的问题,与幼儿有效互动,从而把幼儿的活动兴趣引向教师要求的方向,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探索、发现、体验和交流。如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向老师求助的时候,就不能急于告诉幼儿答案,而应是引导幼儿和老师一起想办法来解决。同时,也允许幼儿出错的权利。
4、关注幼儿的兴趣,促进情感的交流
抓住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挖掘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与幼儿共同合作学习。老师在活动中总是追随幼儿,依据自己对幼儿的细致观察,从他们的反应中敏感地捕捉其中蕴含的学习价值,给予及时适当的引导。教师和幼儿在共同参与探索,共同提出设想,共同寻找材料,共同寻求答案的互动中,迸发智慧火花,促进情感的交流。
导读:教师与儿童之间积极的情感关系会促进儿童的自律以及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教师对儿童的热情、敏感及有回应的互动有助于儿童形成一种安全和积极的自我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在积极的情感氛围内,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互动动机更强,效果也更好。
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
《纲要》中对师幼互动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互动”但在现实中,无论是在发起环节还是在整个互动过程中,幼儿主体作用的远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落实。怎样改变这现状呢?下面谈谈这两年我园实施《纲要》精神过程中获得的关于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的几点体会。
一、转变教师角色意识、适当调整教育行为
《纲要。》中提到的“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充分显示了对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的重视。要形成这种氛围,教师角色定位是核心问题。教师必须按照求,将自己定位为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积极师幼互动的建构。在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幼儿的反应与教师预设的情形不一致的情况,这时施教者常会感到困惑:是尊重孩子的权利,顺应孩子的需要,及时调整,构建师幼互动活动?还是强行把他们拉回预定的轨道?我们认为,教师应该在活动中真正关注幼儿,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和反应,捕捉他们在活动中发出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调整教育行为。如果及时能够很好地把握机会和幼儿积极互动,那么活动不仅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同时也能提高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的水平和能力。
所以说,活动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怎样来解决。教师要把握时机,延迟介入活动,引导幼儿讨论,尝试自己解决问题,通过师幼的共同努力,“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关系”达到师幼活动协同。理特点,创造条件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品味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的愿望,从而激发他们创造性的表现美。
二、尊重幼儿,以对话方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
教师要尊重幼儿,信任、热爱幼儿,在和幼儿平等对话与交流中以智慧、情感启迪幼儿。
对话是师生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心灵沟通,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过程。如:中班歌表演《走路》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按意愿
选择歌词中的角色,随音乐模仿表演。表演两遍后,就有幼儿提出不想扮演歌词中的角色,“老师,我不想演歌里唱得小动物了!”我就耐心地询问他们:“好呀!那你想演什么呀?”“我想演小鱼!”“我想演大狮子!”“那它们都是怎么走路呀?”教师和幼儿通过对话讨论这些动物是怎么走路的,然后给幼儿一个小难题:“你们说的都很好,可是老师没准备这些动物的头饰,怎么和大家一起表演呢?”幼儿讨论交流讨论后说可以自己画。这样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我鼓励他们边画边交流,为他们在众人面前表演做准备,动脑又动手,即激活了思路,又触发了创新活动,让幼儿愉快创编出歌词。
三、重视教师和幼儿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
教师与儿童之间积极的情感关系会促进儿童的自律以及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教师对儿童的热情、敏感及有回应的互动有助于儿童形成一种安全和积极的自我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在积极的情感氛围内,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都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互动动机更强,效果也更好。
和幼儿的有效互动需要和幼儿有心灵上的共鸣,需要教师的言语,行为被幼儿真正地理解、接受、呼应甚至欣赏。
四、师幼互动中教师深入、有效的参与,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只有真正和孩子们玩在一起,才能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发自内心的快乐,而这种积极、愉快的情绪又进一步激发儿童积极的情绪,从而更有效、积极的互动。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留意观察每个幼儿个兴趣、操作情况、自主性及交往能力,选择恰当的机会参与幼儿的活动,与幼儿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做幼儿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在小班的儿童医院中,毛艺龄和刘烨在玩游戏,他们的任务是给全班的小朋友注射预防感冒的疫苗,在全班幼儿差不多都被注射过后,毛艺龄把目光转向了教师,对王老师说:“王老师,请你来医院注射疫苗!”虽然王老师正忙着与一幼儿讨论画的颜色,但还是微笑的注视着她:“什么疫苗呀?”“就是注射过了冬天天冷也不感冒的疫苗!”“真的吗?我可是最不喜欢感冒的啦!我要注射!”王老师说着把手伸给艺龄,问:“疼不疼呀?我很怕疼!”“不疼,一会儿就好!”说着就开始忙活起来。在这个游戏案例中,教师与幼儿真正融入到游戏中,共同参与游戏,体验着游戏中具有的天然乐趣,不带有教育幼儿的目的,遵守游戏的规则,分担游戏角色,共享游戏中的快乐,做到平等的自然融洽的互动。
五、让教师成为促进师幼互动的支点
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对幼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的促进师幼互动呢?
1、尊重理解幼儿,寻找沟通点,把握兴趣点
每个幼儿都是一本书,一本需要成人不断用心去理解的书。我们只有寻找到通向他们心灵世界的通道,才能建立彼此的信任,抓住其兴趣,挖掘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与幼儿共同合作学习,《纲要》中也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
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师幼只有在共同参与与探索,共同提出设想,共同寻找材料,共同寻求答案的互动中,才能迸发出智慧火花,促进情感的交流,在这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是一种滋润式的哺育而不再是倾泻式的灌入。
2、挖掘闪光点,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
用欣赏的眼光客观地看待孩子的行为,每个幼儿都有被认可的欲望,当他千辛万苦完成自己的活动后,如果老师对孩子的活动及其成果表现出惊奇、兴趣、欣赏,甚至由衷的喜悦,那么就扔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以某种方式还给他们,使他们有继续发展的动力,让幼儿在身心感到愉悦的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进而使他们富有创造的勇气和热情。
3、理解幼儿想像,产生师生共鸣现象
在探索活动中,师幼双方往往处于积极的互动状态,有时教师的语言、提供的材料能给幼儿以启发,有时幼儿的观察、想像又让教师增长见识,大开眼界。
总之,教师要深入学习《纲要》,不断的专业化学习,不断的在反思中提高,才能更有效地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态,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内在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外显教育手段于教育行为相结合的综合表现。师幼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是指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还广泛地与幼儿和家长、同伴及社会上的他人发生互动。教师除与幼儿互动外,也与幼儿家长、同事及他人发生交往互动。师幼互动特指发生在师幼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教师、幼儿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那么,如何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呢? 一、找到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的主体地位缺失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都是互动行为的主体,无论在互动行为的发起和行为的反馈方面都应具有主动权。但是,在现实的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更多地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她们控制着互动行为的发起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而幼儿常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他们在互动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幼儿在互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师幼互动模式单一 在幼儿园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与被教育,指导与被指导、管理与被管理、照顾与被照顾的倾斜式互动。尤其是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教育者组织、控制着整个教育过程,掌握着师幼互动的主动权,幼儿被期待的应该是保持安静,听从教师的教育与指导,而不能不经教师的允许随意打断教师精心策划的教育进程,也不能任意发起与教师或与同伴的互动行为。幼儿的互动被严格地限制在一定的时间与范围内,而且主要是配合教师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行为。幼儿在许多事情上,包括能不能再玩一次自己想玩的游戏,能不能离开自己的位置去取水,可不可以上厕所等,都得接受教师的指令,没有任何主动权与自主权。教师与幼儿之间进行彼此平等的交流与行为往来,相互问候、表达情感体验、共同游戏以及幼儿向教师主动发表见解等平行互动方式却很少体现。 二、和谐师幼关系创建的主要障碍分析 (一)对教学活动中的教师角色缺乏科学定位 师道尊严的传统让多数教师在更多的时候采用的是灌输式、鞭策式教育。教师往往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而把幼儿视为规则的绝对服从者。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以“维护规则”为内容的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交往是师幼关系的主要体现。 (二)幼儿的人格未得到尊重 随着社会的进步,幼儿教育也在不断地改进、发展和完善,但幼儿被看作什么都不懂、不会、完全由成人来主导的教育客体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幼儿甚至没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只有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因此,幼儿的人格未得到尊重。 (三)忽视了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许多幼儿教师虽然在思想上树立了“师幼双主体”的观念,但在现实的教育行为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游戏活动中,教师会以减少纠纷和照顾幼儿安全为出发点,为幼儿制定细致的游戏规则,却忽略了幼儿能够在矛盾中自行生成规则的需要。 三、建构良好师幼关系的策略 (一)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和科学定位教师的角色,实现师幼之间的有效互动 幼儿教师应该设身处地地体验并理解幼儿的所作所为,以真诚、有爱和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名幼儿。科学定位教师角色就要求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游戏和交往互动中,要注意体现幼儿真正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了实现师幼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对幼儿的观察领悟能力,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能力都必须提高,这样才能避免仅根据表面现象、主管意识去判定幼儿的行为。 (二)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 教师与幼儿交往的态度影响师幼交往的效果与师幼关系的性质。因此为了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首先应以亲切、平等、尊重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注重幼儿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 (三)对幼儿和幼儿的活动真正关注并感兴趣 关注和感兴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和态度,其外在表现是教师与幼儿交往时所处的位置,他(她)的身体朝向、手势、面部表情,甚至是所用的感叹词等。 (四)理解、体谅与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 教师对幼儿所犯错误处理不当会对和谐师幼关系的建立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首先应认识到幼儿是成长中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幼儿在许多方面的行为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需要设身处地地从幼儿的角度来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幼儿是成长中的人,不像大人那样成熟。在他们身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需要教师引导、帮助、教育。纠偏正错、引导幼儿健康成长是教师的神圣职责,而不是额外负担。教师一定要理解、体谅和宽容幼儿,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谨言慎行,切莫以自己的好恶和兴趣,妄加评判。 (五)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群体性是幼儿在托幼机构生活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是教师应当重视和利用的教育资源。 有这一个案例:在我的班级里有一个叫凯凯的幼儿,他是个行为问题较多的孩子,经常有小朋友告他的状:“老师,老师,凯凯咬我了!”“老师,凯凯打人了”“凯凯用脚踹我了!”……同时,也有很多的家长对老师提出要求:“别让我们的孩子和凯凯在一起玩!”“我们的孩子不能和凯凯坐在一起!”“凯凯不能睡在我的孩子旁边!”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通常都很为难。我从事幼教工作这么多年来遇到的像凯凯这样的小朋友真的是很多,我感觉有个办法是比较实用的:我感觉班级中凡是像凯凯这样行为问题多的孩子他们大都比较聪明,而且他们的打人现象多属于无意识的动作,虽然行为问题比较多,教师抓住凯凯小朋友身上某一方面的优点,让全班的小朋友以正确的态度去认识和了解凯凯,让他为班级的小朋友做事情,为集体服务,或者请他帮助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及时地在集体中表扬凯凯。这样既能帮助他在集体中树立威信同时也有效地控制了凯凯与其他小伙伴发生矛盾的机会,我觉得这种方法对问题儿童的处理上是很有效的。 如若想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幼儿的发展,就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只强调某方面的发展,忽视人的整体和谐发展,而是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特点。在教育实践中要杜绝只重智力而忽视德育、体育的片面做法。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尊重幼儿的感受,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鼓励幼儿的创造性。总之,只有和谐、健康、科学的互动氛围,能使课堂教学活动高效地完成,才能使教学活动熠熠生辉!
新纲要指出: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在教学活动中,我对师幼互动的理解是:“师幼互动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幼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幼儿而言,良好的师幼互动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题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师幼互动意味着教学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一种意义的构建,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对教师的心智提出挑战。”近些年来,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深入,广大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行为不断改善,尊重幼儿、热爱幼儿的观念在教育实践中有了一定的落实,积极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之中,不少教师也开始有意识地通过积极的互动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师幼互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表现形态,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表现在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并对幼儿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因此,努力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是势在必行的。那么如何才能建构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呢?一、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是构建良好师幼互动的基本前提。在幼儿园里,如果幼儿不想、不能,甚至不敢和教师自由、愉快的交往,任何的教育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支持幼儿与教师、同伴与同伴之间的主动交谈,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是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关系的基本前提。所以,教师和蔼的笑脸、亲切的话语、亲密的接触都是创设良好氛围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是在这种宽松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中,我班连平时不爱讲话的小朋友才敢大胆地告诉老师他在游戏活动中的新发现。如:圣诞前夕,孩子们送来了几张贺卡,并和老师亲热,我感悟到这正是主题环境创设的绝好机会,“过新年”的主题就自自然然地产生了。随即,老师要求孩子们用标记把自己的心愿记录下来,让幼儿自由描述。孩子们记录的内容真是五花八门,有画上围巾、帽子、大衣、手套的,有画各种玩具的、、、、、、根据幼儿较为零乱的描述,教师提议孩子们进行分类,把相似或相近的归为一类,按类别分别探讨,逐个研究。由此,产生了“新年的服装”、“新年的故事”、“新年的心愿”、“大一岁了!”等五个分支的环境创设内容,接着老师和孩子一起动手,找来了卡纸、剪刀、蜡光纸、拉花等材料把自己对新年的美好向往和愿望通过灵巧的双手剪、画、贴布置在心形的卡纸上、、、、、、欣赏着自己与老师共同设计、制作的新年墙饰画,孩子们很自豪,他们常常三五成群围绕主题诉说着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体验着成功的快乐。在活动中,把握好与幼儿互动节奏,及时调整幼儿的学习时间,保证幼儿有自己支配活动时间的权利,教师有的时间与幼儿进行交流、探索。二、保持关注是建构良好师幼互动的必要条件。《纲要》指出:师幼双方特别是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保持关注是建构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能否对幼儿的行为给予关注是师幼互动保持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幼儿产生被支持感的基本条件。幼儿任何行为得不到对方的关注,其发挥作用的可能和余地都不会太大。幼儿自发的探究行为吸引了教师的关注,教师的关注又促进了幼儿探究活动的深化。例如:在课间活动的时候,几个幼儿在花坛边发现了一些小蜗牛,全班孩子就都哄了过去,有的用手摸摸,有的干脆就把他抓起来拿给我看。孩子们表现出异常的兴奋,当然那时的情形也显得拥挤和杂乱,但我并没有因此而干涉,而是一鼓励和支持的态度引导他们去接触观察蜗牛。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如:蜗牛可以离开它的壳吗?它的壳是不是就是它的房子?它的触角对它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吗?此时,蜗牛已经成为了孩子们中间的“焦点”,他们对蜗牛有着强烈的、研究欲望。为此我就组织了一个有关蜗牛的主题活动,为孩子收集有关方面的资料,提供给他们图片,这下孩子们就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蜗牛的活动中去了。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关注,而孩子们的积极表现也是教师难以在一般的教学活动中所能见到的,他们的潜能得到了真正的发挥。因为这个活动完全是孩子们自己的活动,他们想要了解的完全是他们自己想要知道的东西。很显然,我们可以看到师幼互动在这种情况下便会得积极而热烈,教育效果也会因此而不断地提升。三、教师巧妙介入、平等参与和有效引导是建构良好师幼互动的关键所在。幼儿活动受到无意注意和外界事物的干扰是经常发生、也很正常的事。所以,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仔细观察、通过思考找到恰当的机会,巧妙地介入和平等地参与到幼儿活动中,并运用适当的互动策略巧妙地引导幼儿的活动,促进幼儿深入探索,有效发展。例如:利用早上小朋友如园时间,老师和来得早的小朋友一起谈话、聊天。小朋友跟老师谈他们开心的事情,老师也跟他们聊聊生活趣事,大家就像好朋友一样交往。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们时时刻刻拥有愉快的心情,体会到师幼间亲密无间的爱。慢慢的孩子们喜欢幼儿园的每一位老师了,喜欢和老师们交流、听老师讲故事、和老师一起玩耍。老师感到自己成了他们中间的一员,成了快乐的孩子王!他们向老师表达内心的爱,对老师说:“老师,我很喜欢你!”“老师,我昨晚梦见你了!”教师如同孩子们的朋友一样,与小朋友非常的亲近。这样,教师就容易了解每位幼儿的性格、能力,教起来就能有的放矢了。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他们也很乐意学习、接受知识。由此,教师和孩子们建立了良好的师幼关系。正如新《纲要》健康领域中提出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逐步形成和建立“尊重、平等、和谐、快乐”的幼儿园文化。
师幼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表现为你来我往的关系。是幼儿社会性交往的表现,也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利方式,互动越充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支持就越大!互动包括言语和非言语的互动。言语指的是口头语,非言语的互动包括:表情、动作、情绪情感、提供材料等等。 根据刘晶波等人的研究。根据互动的发起主体,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由教师发起的互动,比如教师对幼儿提问、请求、命令等;第二,由幼儿发起的互动,如幼儿向教师告状、请求帮助、提出问题等。根据互动的主题,大体有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游戏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和生活活动中的师幼互动。 以下就游戏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行为进行分析。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幼儿园游戏分为两大类:教学游戏和自由游戏。 教学游戏,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游戏。通常教师是游戏的掌控者和组织者,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这类游戏,教师的介入比较多。游戏具有很强的教育目的性,而且这个目的是游戏之外的,比如在排球游戏中,让孩子学会排球、发展手眼协调能力等。教学游戏更关注的是游戏的结果。比如教师组织孩子进行“超市购物”的游戏!孩子是不是学会购物、学会付钱找钱了! 自由游戏,是由幼儿自行发起的游戏。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无论是游戏的主题还是游戏的规则,还是游戏的形式都是由幼儿自己确定的。包括区域游戏活动。通常表现为游戏的无目的性,幼儿愉快地嬉戏玩耍即是目的,不追求游戏之外的目的!同样是排球游戏,更关心的是孩子是否玩得开心,有点为拍而拍的意思,而不是是否学会排球。自由游戏更关注的是游戏的过程。比如孩子自行发起“超市购物”的游戏活动。不是关心是否学会购物,而是关心幼儿是否玩得开心。 所以,教学游戏有更多“学”的意味,而自由游戏有更多“玩”的意味。前者以“学”带玩,后者以“玩”带学。前者学为主,后者玩为主。这是二者的区别之一。区别之二,是幼儿或教师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不同,或者说教师在游戏中的介入程度的差异。自由游戏中教师少介入甚至不介入,除非有必要。如幼儿需要帮助,需要提供材料,需要寻求支持。 下面,结合实际,就这两类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进行分析,总结其互动表现,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良策略! 一、教学游戏中的师幼互动 (一)表现 教学游戏中,由于教师介入比较多,所以师幼互动的行为比较多,而且以教师发起的互动占主体。根据笔者在幼儿园教学游戏的观察中发现,其中的师幼互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以教师发起互动为主。教学游戏中幼儿处于被动的地位,规则的掌控者是教师,幼儿通常是没有话语权的。 第二,幼儿发起的互动内容集中于对规则的遵循上。比如询问要怎么玩游戏?还有一个就是对规则的维护上,比如向老师告状别的小朋友破坏了规则。一个小朋友对老师告状说:某某某,不分享玩!某某某乱拍(球)…这就是属于规则维护而发起的互动! 第三,教师发起的互动主要表现为语言互动,就是通过言语方式与幼儿进行互动。在观察中,还发现,言语的方式比较多地采用要求、命令、批评、斥责等负向的方式进行!表扬、鼓励等正向的方式比较少。这既是教学游戏中师幼互动的特点,也是存在的问题!很明显,这样的互动,方式过于单一,负向互动过多! (二)问题 通过分析教学游戏中的师幼互动特点。我们也发现了几个问题:第一,教师在游戏中主导地位过强,幼儿话语权缺失。第二,幼儿在教学游戏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第三,互动中方式单一,以言语方式为主,而缺少其他的方式,显得互动中的社会性交往不足!第四,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发起的互动,互动的内容都主要集中于规则的遵循与维护,太过于注重游戏的结果而忽视游戏的过程!第五,以负向的互动居多,而缺少正向的互动。 (三)原因 分析以上问题的原因,大概有两点。第一,游戏的类型决定的。教学游戏带有很强的教学目的性。教师不自觉地把目光放在了目标是否达成上去。这就使教师会比较关注幼儿是否遵循了规则,是否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做!一但幼儿有越轨行为,教师便会加以制止、纠正,同时伴随言语上批评、要求、指责和命令!第二,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教师对游戏的理解,即观念的问题。游戏中,还是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如果能够少注重游戏的目的性,淡化游戏的结果,转而多关注游戏中幼儿的投入和表现,以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那至少在互动的方式上会多样一些,正向的互动也会多一些! 二、自由游戏中的师幼互动 (一)表现 相比较于教学游戏。幼儿在自由游戏中表现得更积极、主动和自由。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自由游戏中师幼互动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发起互动的主体以幼儿居多。但总的看,师幼互动的行为变少了。但幼儿之间的互动行为会增多! 第二,幼儿发起的互动也以言语互动居多,主要表现为请求帮助和告状行为。这其中又以告状行为最多。即如果排除告状行为,幼儿很少主动发起与教师的互动!非常有意思的是,幼儿的告状主要围绕的也是有关规则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这是否说明,我们的幼儿园真的是太过于注重规则了,以致孩子也形成了这样的思维惯性。 第三,在自由游戏中,教师成为了可有可无的角色。一般认为自由游戏就是让孩子自由地玩耍,所以教师是不需要介入的。若非维护秩序保障安全,教师一般不主动发起互动!就是说,在自由游戏中,师幼互动可能存在这种情况:一次互动也没有发生! (二)问题 自由游戏中,幼儿成为了发起互动的主体,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师幼互动就一定变少了呢?却是未必。实际情况却是变少了,这是需要反思的!此其一,第二,幼儿在游戏中的有效互动缺乏引导,教师角色缺失。第三,教师在自由游戏中的作用发挥不好,不发起互动,不参与游戏互动。 (三)原因 自由游戏中最大的问题集中于两点: 第一,教师的角色缺失现象严重。教师变成游戏的旁观者。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教师对于自己在游戏中的定位认识不清楚。受到教学思维的惯性影响,教师把自己看成是权威的维护者、规则的制定者和秩序的维护者。而忽视了教师是游戏者、参与者、支持者、观察者、引导着等游戏中的重要角色。所以,当幼儿进行自由游戏的时候,教师的规则制定者角色被弱化了,于是就认为自己可以退居幕后了,这也是自由游戏中师幼互动行为变少的原因——教师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了! 第二,为何自由游戏中,幼儿发起的互动也以规则维护和遵循规则居多?这恐怕也是教师对自由游戏不恰当介入所致。幼儿已经习惯了教师以权威者、秩序维护者和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所以,只有当幼儿需要教师发挥这样的作用的时候——比如有孩子抢玩具,需要教师来制止——才会想到发起与教师的互动。这即是为何,幼儿发起的互动会以告状居多。因为告状即是维护规则。所以幼儿不会想到要邀请教师一起游戏或者教师主动介入游戏。所以师幼互动变得非常单一和模式化! 综上。无论是自由游戏还是教学游戏。在师幼互动中需要共同注意的问题有两点:第一,明确师幼双方在游戏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教师,不能仅仅把自己当成“法官”或“警察”的角色。仅仅做出裁决和判断是不够的。教师在游戏中还可以是游戏者、伙伴和支持者等多种角色!第二,需要对游戏进行重新的认识。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中应多关注游戏的体验性、过程性和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不要过多关注游戏的结果。要淡化游戏的目的性、功利性和工具性。要把游戏当成游戏,游戏就是游戏,不要把游戏当成达到游戏之外的某个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游戏本身就是目的!!
师幼互动,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表现为你来我往的关系。是幼儿社会性交往的表现,也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利方式,互动越充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支持就越大!互动包括言语和非言语的互动。言语指的是口头语,非言语的互动包括:表情、动作、情绪情感、提供材料等等。 根据刘晶波等人的研究。根据互动的发起主体,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由教师发起的互动,比如教师对幼儿提问、请求、命令等;第二,由幼儿发起的互动,如幼儿向教师告状、请求帮助、提出问题等。根据互动的主题,大体有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游戏活动中的师幼互动和生活活动中的师幼互动。 以下就游戏活动中的师幼互动行为进行分析。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幼儿园游戏分为两大类:教学游戏和自由游戏。 教学游戏,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游戏。通常教师是游戏的掌控者和组织者,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这类游戏,教师的介入比较多。游戏具有很强的教育目的性,而且这个目的是游戏之外的,比如在排球游戏中,让孩子学会排球、发展手眼协调能力等。教学游戏更关注的是游戏的结果。比如教师组织孩子进行“超市购物”的游戏!孩子是不是学会购物、学会付钱找钱了! 自由游戏,是由幼儿自行发起的游戏。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无论是游戏的主题还是游戏的规则,还是游戏的形式都是由幼儿自己确定的。包括区域游戏活动。通常表现为游戏的无目的性,幼儿愉快地嬉戏玩耍即是目的,不追求游戏之外的目的!同样是排球游戏,更关心的是孩子是否玩得开心,有点为拍而拍的意思,而不是是否学会排球。自由游戏更关注的是游戏的过程。比如孩子自行发起“超市购物”的游戏活动。不是关心是否学会购物,而是关心幼儿是否玩得开心。 所以,教学游戏有更多“学”的意味,而自由游戏有更多“玩”的意味。前者以“学”带玩,后者以“玩”带学。前者学为主,后者玩为主。这是二者的区别之一。区别之二,是幼儿或教师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不同,或者说教师在游戏中的介入程度的差异。自由游戏中教师少介入甚至不介入,除非有必要。如幼儿需要帮助,需要提供材料,需要寻求支持。 下面,结合实际,就这两类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进行分析,总结其互动表现,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良策略! 一、教学游戏中的师幼互动 (一)表现 教学游戏中,由于教师介入比较多,所以师幼互动的行为比较多,而且以教师发起的互动占主体。根据笔者在幼儿园教学游戏的观察中发现,其中的师幼互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以教师发起互动为主。教学游戏中幼儿处于被动的地位,规则的掌控者是教师,幼儿通常是没有话语权的。 第二,幼儿发起的互动内容集中于对规则的遵循上。比如询问要怎么玩游戏?还有一个就是对规则的维护上,比如向老师告状别的小朋友破坏了规则。一个小朋友对老师告状说:某某某,不分享玩!某某某乱拍(球)…这就是属于规则维护而发起的互动! 第三,教师发起的互动主要表现为语言互动,就是通过言语方式与幼儿进行互动。在观察中,还发现,言语的方式比较多地采用要求、命令、批评、斥责等负向的方式进行!表扬、鼓励等正向的方式比较少。这既是教学游戏中师幼互动的特点,也是存在的问题!很明显,这样的互动,方式过于单一,负向互动过多! (二)问题 通过分析教学游戏中的师幼互动特点。我们也发现了几个问题:第一,教师在游戏中主导地位过强,幼儿话语权缺失。第二,幼儿在教学游戏中处于被动的地位。第三,互动中方式单一,以言语方式为主,而缺少其他的方式,显得互动中的社会性交往不足!第四,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发起的互动,互动的内容都主要集中于规则的遵循与维护,太过于注重游戏的结果而忽视游戏的过程!第五,以负向的互动居多,而缺少正向的互动。 (三)原因 分析以上问题的原因,大概有两点。第一,游戏的类型决定的。教学游戏带有很强的教学目的性。教师不自觉地把目光放在了目标是否达成上去。这就使教师会比较关注幼儿是否遵循了规则,是否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做!一但幼儿有越轨行为,教师便会加以制止、纠正,同时伴随言语上批评、要求、指责和命令!第二,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教师对游戏的理解,即观念的问题。游戏中,还是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如果能够少注重游戏的目的性,淡化游戏的结果,转而多关注游戏中幼儿的投入和表现,以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那至少在互动的方式上会多样一些,正向的互动也会多一些! 二、自由游戏中的师幼互动 (一)表现 相比较于教学游戏。幼儿在自由游戏中表现得更积极、主动和自由。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自由游戏中师幼互动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发起互动的主体以幼儿居多。但总的看,师幼互动的行为变少了。但幼儿之间的互动行为会增多! 第二,幼儿发起的互动也以言语互动居多,主要表现为请求帮助和告状行为。这其中又以告状行为最多。即如果排除告状行为,幼儿很少主动发起与教师的互动!非常有意思的是,幼儿的告状主要围绕的也是有关规则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这是否说明,我们的幼儿园真的是太过于注重规则了,以致孩子也形成了这样的思维惯性。 第三,在自由游戏中,教师成为了可有可无的角色。一般认为自由游戏就是让孩子自由地玩耍,所以教师是不需要介入的。若非维护秩序保障安全,教师一般不主动发起互动!就是说,在自由游戏中,师幼互动可能存在这种情况:一次互动也没有发生! (二)问题 自由游戏中,幼儿成为了发起互动的主体,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师幼互动就一定变少了呢?却是未必。实际情况却是变少了,这是需要反思的!此其一,第二,幼儿在游戏中的有效互动缺乏引导,教师角色缺失。第三,教师在自由游戏中的作用发挥不好,不发起互动,不参与游戏互动。 (三)原因 自由游戏中最大的问题集中于两点: 第一,教师的角色缺失现象严重。教师变成游戏的旁观者。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教师对于自己在游戏中的定位认识不清楚。受到教学思维的惯性影响,教师把自己看成是权威的维护者、规则的制定者和秩序的维护者。而忽视了教师是游戏者、参与者、支持者、观察者、引导着等游戏中的重要角色。所以,当幼儿进行自由游戏的时候,教师的规则制定者角色被弱化了,于是就认为自己可以退居幕后了,这也是自由游戏中师幼互动行为变少的原因——教师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了! 第二,为何自由游戏中,幼儿发起的互动也以规则维护和遵循规则居多?这恐怕也是教师对自由游戏不恰当介入所致。幼儿已经习惯了教师以权威者、秩序维护者和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出现在他们的面前。所以,只有当幼儿需要教师发挥这样的作用的时候——比如有孩子抢玩具,需要教师来制止——才会想到发起与教师的互动。这即是为何,幼儿发起的互动会以告状居多。因为告状即是维护规则。所以幼儿不会想到要邀请教师一起游戏或者教师主动介入游戏。所以师幼互动变得非常单一和模式化! 综上。无论是自由游戏还是教学游戏。在师幼互动中需要共同注意的问题有两点:第一,明确师幼双方在游戏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教师,不能仅仅把自己当成“法官”或“警察”的角色。仅仅做出裁决和判断是不够的。教师在游戏中还可以是游戏者、伙伴和支持者等多种角色!第二,需要对游戏进行重新的认识。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中应多关注游戏的体验性、过程性和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不要过多关注游戏的结果。要淡化游戏的目的性、功利性和工具性。要把游戏当成游戏,游戏就是游戏,不要把游戏当成达到游戏之外的某个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游戏本身就是目的!!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态,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内在教育观念、教育能力和外显教育手段于教育行为相结合的综合表现。师幼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是指在教师和幼儿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幼儿还广泛地与幼儿和家长、同伴及社会上的他人发生互动。教师除与幼儿互动外,也与幼儿家长、同事及他人发生交往互动。师幼互动特指发生在师幼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教师、幼儿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那么,如何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呢? 一、找到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的主体地位缺失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都是互动行为的主体,无论在互动行为的发起和行为的反馈方面都应具有主动权。但是,在现实的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更多地处于主动者的地位,她们控制着互动行为的发起和互动过程,左右着幼儿的行为,而幼儿常常处于服从、依赖的被动地位,他们在互动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幼儿在互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师幼互动模式单一 在幼儿园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与被教育,指导与被指导、管理与被管理、照顾与被照顾的倾斜式互动。尤其是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作为教育者组织、控制着整个教育过程,掌握着师幼互动的主动权,幼儿被期待的应该是保持安静,听从教师的教育与指导,而不能不经教师的允许随意打断教师精心策划的教育进程,也不能任意发起与教师或与同伴的互动行为。幼儿的互动被严格地限制在一定的时间与范围内,而且主要是配合教师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行为。幼儿在许多事情上,包括能不能再玩一次自己想玩的游戏,能不能离开自己的位置去取水,可不可以上厕所等,都得接受教师的指令,没有任何主动权与自主权。教师与幼儿之间进行彼此平等的交流与行为往来,相互问候、表达情感体验、共同游戏以及幼儿向教师主动发表见解等平行互动方式却很少体现。 二、和谐师幼关系创建的主要障碍分析 (一)对教学活动中的教师角色缺乏科学定位 师道尊严的传统让多数教师在更多的时候采用的是灌输式、鞭策式教育。教师往往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规则的制定者和维护者,而把幼儿视为规则的绝对服从者。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以“维护规则”为内容的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交往是师幼关系的主要体现。 (二)幼儿的人格未得到尊重 随着社会的进步,幼儿教育也在不断地改进、发展和完善,但幼儿被看作什么都不懂、不会、完全由成人来主导的教育客体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幼儿甚至没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只有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因此,幼儿的人格未得到尊重。 (三)忽视了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许多幼儿教师虽然在思想上树立了“师幼双主体”的观念,但在现实的教育行为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游戏活动中,教师会以减少纠纷和照顾幼儿安全为出发点,为幼儿制定细致的游戏规则,却忽略了幼儿能够在矛盾中自行生成规则的需要。 三、建构良好师幼关系的策略 (一)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和科学定位教师的角色,实现师幼之间的有效互动 幼儿教师应该设身处地地体验并理解幼儿的所作所为,以真诚、有爱和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名幼儿。科学定位教师角色就要求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游戏和交往互动中,要注意体现幼儿真正的主体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了实现师幼之间的有效互动,教师对幼儿的观察领悟能力,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能力都必须提高,这样才能避免仅根据表面现象、主管意识去判定幼儿的行为。 (二)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 教师与幼儿交往的态度影响师幼交往的效果与师幼关系的性质。因此为了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首先应以亲切、平等、尊重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注重幼儿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 (三)对幼儿和幼儿的活动真正关注并感兴趣 关注和感兴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和态度,其外在表现是教师与幼儿交往时所处的位置,他(她)的身体朝向、手势、面部表情,甚至是所用的感叹词等。 (四)理解、体谅与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 教师对幼儿所犯错误处理不当会对和谐师幼关系的建立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首先应认识到幼儿是成长中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幼儿在许多方面的行为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需要设身处地地从幼儿的角度来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幼儿是成长中的人,不像大人那样成熟。在他们身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需要教师引导、帮助、教育。纠偏正错、引导幼儿健康成长是教师的神圣职责,而不是额外负担。教师一定要理解、体谅和宽容幼儿,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谨言慎行,切莫以自己的好恶和兴趣,妄加评判。 (五)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群体性是幼儿在托幼机构生活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是教师应当重视和利用的教育资源。 有这一个案例:在我的班级里有一个叫凯凯的幼儿,他是个行为问题较多的孩子,经常有小朋友告他的状:“老师,老师,凯凯咬我了!”“老师,凯凯打人了”“凯凯用脚踹我了!”……同时,也有很多的家长对老师提出要求:“别让我们的孩子和凯凯在一起玩!”“我们的孩子不能和凯凯坐在一起!”“凯凯不能睡在我的孩子旁边!”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通常都很为难。我从事幼教工作这么多年来遇到的像凯凯这样的小朋友真的是很多,我感觉有个办法是比较实用的:我感觉班级中凡是像凯凯这样行为问题多的孩子他们大都比较聪明,而且他们的打人现象多属于无意识的动作,虽然行为问题比较多,教师抓住凯凯小朋友身上某一方面的优点,让全班的小朋友以正确的态度去认识和了解凯凯,让他为班级的小朋友做事情,为集体服务,或者请他帮助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及时地在集体中表扬凯凯。这样既能帮助他在集体中树立威信同时也有效地控制了凯凯与其他小伙伴发生矛盾的机会,我觉得这种方法对问题儿童的处理上是很有效的。 如若想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幼儿的发展,就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只强调某方面的发展,忽视人的整体和谐发展,而是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善于发现每个幼儿的特点。在教育实践中要杜绝只重智力而忽视德育、体育的片面做法。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要求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尊重幼儿的感受,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鼓励幼儿的创造性。总之,只有和谐、健康、科学的互动氛围,能使课堂教学活动高效地完成,才能使教学活动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