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论文发表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论文发表

渤海大学还不错。

渤海大学是一所在双非院校中较为不错、档次较高的大学。学校前身是辽西工农速成中学,创办于1950年,简称“渤大”,位于辽宁省锦州市,是辽宁省人民政府举办的综合性大学,是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院校和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院校。

全国排名

据软科2022大学排名:渤海大学排在全国第268名。

据校友会2022大学排名:渤海大学排在全国第273名。

据金平果2022大学排名:渤海大学排在全国第314名。

据武书连2022大学排名:渤海大学排在全国第263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渤海大学

渤海大学是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坐落于渤海之滨的美丽城市—锦州。学校南临秀美的女儿河,与巍巍南山隔水相望。校园建筑欧式风格浓郁,湖光山色,灵动清雅。 学校创建于 1950年2月。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10万余名,他们在教育、科技、商贸、管理等各个领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许多毕业生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成为国内外颇具影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及高层管理人才。 学校占地7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近10亿元,图书馆藏书132万余册。学校设有化学化工、信息工程、新闻、管理等13个学院,中文、数学、物理、历史4个系和4个直属教研部。拥有3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1个本科专业(含专业方向)。教职工1467人,其中专任教师807人,有教授101人、副教授269人。现有本科生11000余人。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实验设备,大多数的教室为多媒体教室,建设了计算机宽带校园网,实现了校园一卡通。科技实验中心拥有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 学校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实施名师、名课、名专业、精品教材、优秀教改立项和优秀教学成果等"名品工程"建设,现有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门数、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数量居省内高校前列。 学校师范学科和商贸学科基础雄厚,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有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应用数学、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物理、应用化学、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等8个省级、校级重点学科和若干重点扶持学科。 学校设有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食品质量安全与功能性食品研究室、应用化学实验室,"兴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是辽宁省首批高等学校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学校还设有超精细化工研究所、辽西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32个实力雄厚的研究所。承担了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十五"规划项目和省级重点项目的研究。学校在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方面不断取得可喜成绩。近年来,获科技成果及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被SCI、EI、ISTP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出版著作数量在全省高校中均为前列。 学校设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渤海大学考试点、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点、辽宁省普通话水平测试渤海大学测试点、辽宁省成人本科生学士学位外语课考试点、高校教师资格认定点、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学科评议组,是辽宁省教育厅委托认定教师资格学校和辽宁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主考学校。 学校先后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关系,接收留学生,互派学者讲学,同时选派中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到国外进修或攻读学位。 跨入新世纪,渤海大学制定了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纲要,确立了"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前列、省内一流的教学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战略,始终不渝地坚持以质量求发展的办学思想,努力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不断谱写壮美的新篇章。 ...

当时收到了很多经济的底径干扰大飞到某一个特定区域的时候再做厂里的态势画面突然出现了红色的告警这句我们三十公里的地方有两架飞机正快速的向我们递

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的首要任务仍然是经济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经济发展政治论文2500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摘 要]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发展的首要任务仍然是经济发展。但是,强调经济发展绝不能忽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社会本身是人的生活和实践及其各种要素的有机统一整体。在这里,人是根本、主体、中心、出发点和目的,物则属于人,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而服务的;人为自身目的而从事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各种对象、关系、规范、制度则是人的活动赖以进行的条件、方式和形式;经济活动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政治、 文化 、科教、国防等方面则为人所创造并为经济所决定,它反过来作用和制约着人和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根本来看待和处理社会生活及其实践中的各种矛盾。

[关键词]发展理念;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B03;D6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 编号]1672-2426(2013)09-0004-05

实现中国人及其社会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未来理想和根本目标,本身蕴含着并首先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它始终是当代中国发展所面临和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同时包含着如何处理和解决社会发展中人与物、理论与实践、生活与观念、基础与上层建筑等矛盾和问题,以及经济、政治、科技、 教育 、文化、国防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不言而喻,所有这些矛盾、问题和关系都需要也都应该得到正确处理与合理解决。问题在于: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些矛盾关系的内在规律与客观要求是什么?在全球化背景下,什么样的处理方式和怎样的解决办法才是正确的与合理的?在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发展基础上,在中国经济总量已处于世界第二位情况下,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发展目标、发展要求、发展原则和发展理念?本文拟立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现实及其未来发展要求,主要就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做一理论探讨。

一、中国发展的首要任务仍然是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在“二战”结束以后的一个时期内,经济发展曾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所追求的首选目标。然而,将“经济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所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及其严重后果,使其本身受到了新的发展实践的严峻挑战和新的发展理论的严厉批判。以至于今天人们谈到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往往还心存疑虑或心有余悸。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仍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深入 反思 的理论课题。

正如人的生存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一样,经济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不仅依赖于经济发展,而且最终取决于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就失去了基本的前提和必要的基础,因而也就根本谈不到社会其他方面发展。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穿住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正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1]

正因为如此,当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时代课题时,许多政治家和经济学家都反复强调,发展的主题是经济发展。而在“二战”之后新独立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也不约而同地将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增长)作为他们的主要目标。不可否认,这种做法和观念在后来的发展实践中显露出其本身的某些片面性和历史局限性。但是,我们不应该脱离历史实际简单地将其仅仅视为发展实践的失误,实际上它本身带有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它也不能仅仅被指责为发展理念上的简单化和片面化,其实它有其自身理论上的某种合理性;它更不能被视为缺乏根据的主观决策和长官意志,事实上它是面对各自现实需要所做出的一种现实抉择和理性选择。以我国发展为例,中国曾经是一个经济非常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旧中国遗留下“一穷二白”的旧家底,新中国领导人一开始就将经济恢复、生产力发展和国家的工业化作为自己的关注重点。但遗憾的是这一正确的决策由于后来指导思想上出现失误而未能坚持下去,以至于改革开放之前我们连起码的温饱问题甚至是生存问题也不能完全解决。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才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发展为首选目标和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由此,我们才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不仅在世纪之交顺利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提前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而且在2010年使“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2]这是了不起的历史性成就,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而这本身正是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巨大成果。

如果说经济发展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任何国家和民族及其不同发展阶段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话,那么,它对于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社会发展来说,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基础地位和前提意义。其根据和理由,主要在于我国社会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复杂矛盾: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特别是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起来,但同时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改革开放使我国农村建设、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生活水平不高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缩小城乡发展差别、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仍然艰巨;30多年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科技、教育、文化、国防、卫生、社会福利等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然相对落后,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也日益增多;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日益深化,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但与此同时各种复杂的国际矛盾也日益凸显,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和平崛起心存疑虑,甚至仍然采用冷战思维而对中国的发展进行围堵与遏制,这不仅使我们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且使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矛盾和困难。不可否认,这些问题并不都是经济问题,它涉及我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但是,应当看到,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一个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那就是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发展,当前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很难真正解决,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会缺乏基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也就难以如期实现。 不仅如此,把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的更深刻理由和根据还在于,我国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3]以此分析和判断为基础,显而易见,“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4]正因为如此,“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5]而对于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社会发展而言,不言而喻,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首要地位并具有决定意义。只要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还未建成,只要我国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还未完全达到,只要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还未真正实现,我们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把经济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就必须把经济发展作为重点任务来对待。这也许正是当年邓小平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6]的重大而深远意义,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务是发展”[7]的真实意义和实质内涵。

二、中国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发展

毫无疑问,任何发展都不能忽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首选目标和首要任务。但是,强调经济发展并不排除社会其他方面发展。事实上,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本身就意味着,社会发展还要有其他领域和其他内容;首选目标和首要任务自身也表明,发展本身是一个具有多种目标和多重任务的复杂系统。我们必须从社会发展的总体性及其各方面的协调性来看待经济发展问题。否则,如果仅仅强调基本前提和根本基础而忽视其他领域和其他内容,只看到首选目标和首要任务而看不到其他目标和其他任务,那么,发展本身就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由此,将可能导致社会畸形发展,甚至会重蹈“二战”之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其他方面发展的覆辙,从而使自身陷入各种社会矛盾的困境而难以自拔。

这里,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不仅发展不等于经济发展,而且经济发展也不等于经济增长。通常把经济增长理解为经济发展速度的增长,而经济发展速度的增长又被视为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毋庸置疑,GDP的增长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是,经济发展绝不单纯等同于经济增长。由于社会发展的理论、观念和政策的不同,经济增长本身完全可能产生两种根本不同的结果。合理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观念,不仅注重经济发展,而且能自觉地将经济发展成果用于解决贫困、失业、生态、体制、教育、文化和不平等等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合理的社会发展理论和政策,仅仅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甚至为增长而发展,把经济增长视为发展的最终目的,其结果往往导致社会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贫困加剧、生态恶化、社会腐败等问题,导致社会的片面畸形发展。20世纪60-70年代,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等所谓“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起飞与社会安定同时并举,受到世人普遍肯定;而同期巴西、阿根廷、伊朗、巴基斯坦等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令人羡慕,但其产生的农民贫困、两极分化、社会动荡等严重社会问题[8]却也令人失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将社会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不仅会使各种社会矛盾长期累积和集中爆发,而且会导致人们陷入世界银行经济学家英德米特·吉尔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从而使社会发展甚至经济增长本身陷入长期停滞乃至出现倒退现象。

正因为如此,许多发展学家都反复强调:发展是一个全面范畴,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必须促进社会全面发展。例如,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发展研究所主任杜德利·西尔斯就指出:“调查一国发展情况应提出的问题是:贫困状况怎么样?失业状况怎么样?不平等现象又是怎么样?……一个没有包含减少贫困、失业和不平等现象诸目标的‘计划’,难以被认为是‘发展计划’”。[9]美国波士顿大学世界发展研究所所长保罗·P·斯特里登教授也指出:“发展必须重新下定义,应叫做向当今世界主要‘敌人’:营养不良、疾病、文盲、贫民窟、失业和不平等开战。”[10]西尔斯和斯特里登还明确区分了发展和增长的不同,并强调指出:“发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从最终意义上说,发展不仅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其他更广的方面。因此,应当把发展看为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发展是集科技、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即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11]此外,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谬尔·亨廷顿也强调指出:发展应当包括“增长”、“公平”、“民主”、“稳定”、“自主”五大目标。因为,“落后社会是贫穷的、不公平的、压制性的、粗暴的、依附于人的。发展就是从后者转变为前者的过程。”[12]所有这些都表明:发展不等于经济发展,更不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处于首要的、前提的和基础的地位,但社会发展必须是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制度、法律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发展才可能是合理的与健康的。

然而,当代社会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必须是协调的。这是因为,所谓社会,并非机械装置,也不是人口堆积,而是人的生活和实践及其各种要素的有机统一整体。它绝不是其本身各种构成要素的简单集合或机械拼凑,而是其人和物、存在和意识、实践和观念、经济和政治、科技和教育、生存和发展、生活与安全等各种矛盾及其相互关系有机统一所构成的系统整体。而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系统中的各要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系统中处于一定地位并发挥某种特定功能且与其他要素发生相互作用的系统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整体性及其各要素的相互关联,是系统本身的根本特征。因而,对于系统中的任何一种要素都要从它与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来理解,并要从它在系统整体中所处地位和所发挥功能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系统整体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社会系统也同样如此并且更为复杂。在这里,人是根本,物则是属于人的。因此,必须以人为根本来看待和处理社会生活及其实践中的各种矛盾。这意味着:人是主体、中心、出发点和目的,物则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而服务的;人为自身目的而从事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各种对象、关系、规范、制度则是人的活动赖以进行的条件、方式和形式;人们的生活和实践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而思想和观念则是人们生活和实践本身的内在构成要素;经济活动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政治、文化、科教、国防等方面则为人所创造并经济所决定,它反过来作用和制约着人和经济发展;人创造社会生活并推动历史发展,社会生活和历史条件也制约着人的生存和发展。由此来看,没有各方面要素的彼此协调,也就根本不可能有社会的正常而健康的发展。 坚持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曾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经济与教育、科学、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13]党的十四大指出:“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14]党的十五大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15]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16]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7]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 面相 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18]所有这些论述,既是对世界各国发展 经验 教训的科学 总结 ,同时也是对我国社会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

然而,理论的自觉与观念的合理,并不能保证社会发展实践本身就没有矛盾和不出现问题,关键在于以自觉的理论与合理的观念为指导正确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事实上,在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之后,我国社会发展本身虽然解决了某些旧矛盾和旧问题,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问题。对此,党的 报告 指出:“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 安全生产 、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19]显而易见,这些新矛盾和新问题的实质,主要是社会各领域和各方面及其发展过程各环节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问题。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正确处理和有效解决,中国社会发展就可能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而它本身则意味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社会发展的关注点和着力点将需要努力解决好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熏1995:78-79.

[2][3][5][19]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15,15,5.

[4][7][1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14,15.

[6]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371.

[8]高清海等著:社会发展哲学——中国现代化的理性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3-184.

[9][12](美)塞缪尔·亨廷顿等著: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51,333.

[10](美)迈克尔·P·托达罗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50.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发展的新战略[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4.

[13]邓小平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9-250,367.

[14]江泽民文选(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4.

[15]江泽民文选(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

[16]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

[17]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03-10-1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经济发展政治论文2500字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论文发表时间

首先是本连续电子刊,并不是平常要求发表的纸质期刊,邮局没有办法订阅的。级别是国家级,经济类刊物。维普收录的。不建议发表这个,同等价位的可以挑选其他三号齐全,新闻出版总署备案可查的,因为很多评职不认可电子刊的。想发价格低一些的,可以选择《市场周刊》,也是经济类专刊,三号全,维普收录的,价格和经济管理差不多,但是刊物要比经济管理好很多哦。

这个要看具体情况的,一个是如果你发的是普刊,那么周期就会短一些,一个是如果你发表的是核心期刊,有可能一年多才能见刊发表,前提是录用的情况下。还有一个情况是,如果你是自己投稿,会慢一些,如果你是找一些论文机构帮忙投稿发表,会快速一些。我之前找淘淘论文网发表的经济类论文,2个月就给你加急发表了,是普刊,如果是核心他们也没法加急。所以看你发表的什么刊物了。

这个具体要看你发的是什么样的杂志了,不同杂志的发表周期也不一样。省级、国家级的普刊一般是2-6个月(特别快的1个月左右,一部分可以办理加急版面)。杂志都有出版周期的问题,而且有的版面特别紧张,所以,如果用,要提早半年,不宜临时抱佛脚。每年三月份、九月份,是各地上报职称材料的高峰期。各个正规杂志社稿件大量积压,版面十分紧张,因此,及早准备。早准备、早受益。我当时是在百姓论文网发表的,省级的大概在2个月左右拿到手的,各方面都挺满意的,

省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省级职称论文期刊经济类期刊,目前知网并不收录该刊文章!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投稿经验

是假的,大家千万别上当!

我今天也收到一个,是另一个杂志叫《环境与生活》,叫汇款去,人名、帐户都跟楼主一样的,我的还连个章都没有,是假的吗?大家来回答下。我老公说是假的。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社是2012-09-03在山西省太原市注册成立的全民所有制,注册地址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旱西关31号太原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大楼406室。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社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401000541740814,企业法人王健枫,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社的经营范围是:广告业务;企业管理咨询;组织会务会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编辑、出版、发行《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山西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699575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1000万 和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2062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社更多信息和资讯。

经济类国外期刊是否好发取决于多个因素,如论文的质量、原创性、研究方法和结果、领域前沿性等。通常来说,经济学这一学科领域比较成熟,有很多高质量的期刊,但也存在激烈的竞争。在选择刊物时,建议您参考机构或领域内的排行榜以及相关权威机构对期刊的评价和影响因子等指标。此外,对于初次投稿的作者,应该认真阅读期刊的投稿指南,并重视审稿人的审稿意见和评论,不断完善论文质量并进行修改和修改。总之,要想成功发表经济学领域的论文,需要具备研究能力和耐心,并关注期刊的动态信息和相关要求,尽可能提高论文的质量和符合期刊的要求。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期刊点评

《成功经理人》是一个非常好的经管类期刊,是协助你解决企业经营的方向 战略和定位的。而且每篇文章都是有中国企业生存战略第一人姜承刚的点评,非常不错的,我现在就是再订阅这个期刊,在企业上给我很大的帮助,如果你想订阅的话我给你订阅方式和联系电话。

国内的《创业邦》《管理学家》《商界》《大大商业评论》《商界》《经济学家》《财经》等;国外的《经济学人》、《商业周刊》《时代周刊》《管理杂志》《经理人月刊》等,太多太多了,在网上搜一下一大堆

1、环球财经网。专门负责财经生活频道节目制作等相关事务,是国内一线的财经新闻及金融信息提供商,在国内各大城市拥有众多记者编辑,深圳环球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向世界各地的个人和组织提供财经新闻,商业和金融信息。深圳环球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旗下电视栏目包括国内具有很高影响力的的一些品牌,如《中国股市》、《中国股市报道》、《经济生活报道》和《资本密码》等。

2、凤凰财经。节目精选当天最瞩目的时事议题,内容涵盖财经以及不同界别的重要新闻,并广邀各方专家、财经名人、网络红人等进行连线点评,提供独到精辟的见解。另外亦会就重要议题进行民调,向观众提供全方位的新闻视觉,率先把握时局带来的机遇。

3、《财经界》杂志于1983年创刊,为大型财经月刊,研究范围覆盖40个产业,是国家信息中心主办的国家级财经类期刊,属于国家一级B类期刊。是国家经济信息系统指定刊物,中央、国务院政策研究机构、国家发改委、国务院信息办、全国计划会议、各地方主管经济计划工作的领导特送刊物。

4、21世纪经济报道。它以分析国际形势、透视中国经济、观察行业动态、引导良性发展为目的,即时有效地反映世界经济格局及变化,跟踪报道中国企业界的动态与发展。

5、网易财经。包括全球财经资讯、股市热点直播、独家内参“易决策”、牛人在线直播等功能模块。股民可在投资中更轻松的获取财经资讯、选择热门牛股,此外还有牛人老师在线讲解大盘,保持实时获取重要资讯的同时也大大的降低投资风险。

扩展资料:

当前形势下主流媒体如何转型发展:

1、依托政府支持,走稳融合发展之路。在此背景下,财经媒体在转型过程中,立足自身造血功能,依托自身对经济形势、财政政策把握等方面的优势,抓住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等良好时机,寻求机制上的突破和资金上的扶持,是非常必要的途径。在这一点上,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2、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创新经营管理方式。媒体行业和互联网科技公司、资本公司跨界合作,共同打造品牌化新型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发展潮流。作为社会公共关系中的媒介,媒体具有天然的资源整合的优势。而对于拥有多渠道终端的融媒体来说,经营模式也更加多元。如今,传统报刊已成功开发了IP领域、数字出版、在线教育、新媒体、游戏娱乐、影视文化、大数据等新业态,实现平台间的价值增值。

3、重视人才培养,构建多元人才队伍。从财经类媒体融合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培养具备专业财经知识、能够深耕垂直领域和掌握新媒体技术及运营机制的人才。对于财经类媒体而言,传统媒体在表达方式及传播渠道上,应向新媒体转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网易财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环球财经网

·政治经济学硕士点简介南京财经大学位于江苏省省会南京市,是一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兼有法、文、理、工等学科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00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大学。学校现有35个本科专业,22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是江苏省经济管理类专业最齐全、规模最大的财经院校。政治经济学专业是我校经济学门类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的支柱性二级学科专业,2003年被批准为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2006年被评为校重点学科。以本专业研究生硕士学位授权点为主要支撑的经济学院经济学本科专业,2003年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2009年评为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西方经济学硕士点简介西方经济学是我校重点学科,学科专业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现有西方经济学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讲师9人,博士和在读博士17人,都毕业于国内外名牌大学。我校自2007年开始招收西方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竞争力研究;开放经济的增长与波动规律研究;制度设计及转型经济研究。·数量经济学硕士点简介本专业致力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具有创新意识,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良好品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数量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应该既掌握好传统的数学理论,又掌握好现代的数学前沿研究成果,既掌握好古典的经济学理论,又掌握好现代的经济学流派学说,不仅将它们融会贯通,而且善于在观察和处理现实经济生活中灵活应用;成为具有坚实的数量经济学理论基础与较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较全面地了解某一研究方向的发展动态,并进入该方向的研究前沿,具有独立从事数量经济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决心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数量经济学专门人才。 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独立从事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熟练掌握和应用一门外国语。具有健康的体格。·应用统计学硕士点简介统计学系是南京财经大学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1981年招收首批本科生。统计学系现设有一个统计学本科专业,有统计学、数量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三个专业的硕士点。2005年统计学专业被确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 2006年统计学学科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8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2010年遴选为江苏省统计科学研究基地。统计学系自建立以来,始终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科研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社会实践,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现已成为江苏省和全国统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统计学系现有教师28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0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82%;博士学位获得者14人,硕士学位获得者10人,在读博士5人,硕、博士学位比例为85.7%。教师中获国务院特贴、全国教育系统劳模、省政府特贴、入选江苏省“333工程”和“青蓝工程”、省优秀教师、省师德先进个人和省优秀党员共10人次。2004年,统计学学科梯队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 统计学系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5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基金项目3项;在《经济研究》、《统计研究》、《经济科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10篇;出版专著3部、编著2部,教材2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6项。 在教学及其改革方面,2000年以来已经建成的江苏省精品(优秀)课程有:《国民经济统计》、《计算机在统计中的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统计学专业课程群》被评为江苏省优秀课程群。2003年以来主编、副主编教材各1部,承担各级教改课题10项,获得各级教学教改成果奖16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项7项。《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统计学多元化培养模式》获2004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优化课程体系,搭建资源平台,培养高素质统计本科人才》获2007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年建成《统计学》国家精品课程。·统计学硕士点简介统计学学科于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权点,现已招收3届硕士研究生。经过多年积累,本学科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统计、评价方法选择与优化、教育与人力资源统计评价、农村经济统计分析等4个具有相对优势和显著特色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2000年以来,出版学术专著10多部,在《经济研究》、《统计研究》、《经济科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国家软科学项目1项、国家教育部哲社项目4项、江苏省软科学项目5项、江苏省哲社项目6项、其它部级项目10多项;获部省级科研、教学奖励20余项。统计学本科专业被确定为江苏省本科品牌专业,2005年通过验收,统计学学科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省级重点学科。 统计学学科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结构互相支撑,在教学、科研两方面具有较高水平的高职称、高学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6人,博士8人,在读博士生3人。教师中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全国教育系统劳模1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2004年12月,该学科梯队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梯队成员尚卫平教授曾主持江苏省软科学项目“江苏省可持续发展评价、预警与路径选择”,发表的论文《多维贫困测度方法研究》获国家统计局2006年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并在国家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多篇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现正主持国家统计局重点项目和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的研究。白先春博士城市化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持了江苏省哲社项目“江苏城市化:计量评价与质量监控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本方向围绕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方法、城市化统计测度、区域环境承载力、收入不平等性测定、环境质量评价与成本分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进行专题研究,取得系列成果,共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多项,在《统计研究》、《财经研究》、《中国软科学》、《中国经济问题》、《经济科学》、《系统工程》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对统计学理论的拓展和深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应用方面,本方向先后承担地方政府项目及企事业单位项目20多项,多次为江苏省各地市、部门、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评价方法选择与优化:本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为杨益民教授,主要以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研究对象,从事评价方法选择和优化的研究。侧重将经济统计、数理统计、运筹学等学科知识和经济学原理有机结合,针对经济、教育、社会发展中若干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新的评价方法选择标准,建立新的优化模型和优化算法;侧重寻求社会发展品质标志的量化途径和教育、高新技术产业等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的综合评价方法。本方向研究在国内外已产生较大影响,杨益民教授长期从事评价方法选择和优化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便在国际上率先进行计划评审技术(PERT)中离散型时间分布模型的研究(美国《Mathematical Reviews》90m:94024评价结论),研究综合评价中指标权重的研究论文“AHP中整体一致性判别及校正”被《Mathematical Reviews》收评(MR2081453);完成的省级软科学项目“CSE-顾客满意为准则的企业系统工程”研究,将可拓学和运筹学方法相结合,在进行充分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用层次分析法和可拓学方法建立了顾客满意模型,提出了解决诸多矛盾问题的关键矛盾法,应用于“南京新百”取得丰厚经济效益,提出的关键矛盾法被国内学者多次引用(蔡文:可拓论及其应用,《科学通报》1999年第7期),经专家评审为国内领先水平,基于该项目所做的研究工作,分别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在模型优化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的研究先后获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国家统计局课题“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的综合评价方法” 获国家统计局2006年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关于高等教育发展模型研究的论文“从生源状况看中国高等教育的潜在危机”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3年12期全文转载,产生较大影响;先后主持省软科学、国家统计局、省教育厅项目10多项。梯队成员陶用之教授在国内较早开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统计体系相关性研究,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统计创新”观点的论文在“第三次中日经济统计国际讨论会”上交流,引起包括著名统计学家李成瑞在内的中、日学者关注,对官方统计数据质量的研究成果,受到实际工作部门重视,被江苏省农调局、南京市统计局等用以改进提高数据质量,收效明显,对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被认为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江苏省科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统计体系相关性研究”课题鉴定意见),现正主持国家教育部哲社项目和江苏省软科学课题的研究;管于华副教授在评价方法的计算机实现方面具有较强的实力,正主持国家统计局和江苏省教育厅的相关项目。本方向注重研究成果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先后完成“南京新百”顾客满意工程和南京家乐福超市选址等具重要实际价值的应用项目,完成南京市等地方政府决策咨询项目10多项。 2001年以来,本研究方向成员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江苏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0多项,在《经济研究》、《统计研究》、《中国统计》、《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工程》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励7项。 不确定性问题的统计决策:本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为李群教授,本方向将统计学、概率论和运筹学方法有机结合,以中国的社会经济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不确定性的因素做深入细致地分析,构建灰色、模糊等各类模型,针对人才战略、小城镇建设、金融风险等诸多问题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给出恰当的分析方法,为决策提供依据。该方向的研究弥补了确定性方法在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中的缺陷,丰富了研究不确定性问题的决策模型,推动了不确定性理论的发展与应用。李群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从事不确定性理论及其在社会经济问题决策中的应用研究,提出了扰动属性优化模型、灰色L—Q优化模型等创新模型,在不确定性决策模型及其应用领域已步入研究前沿。其专著《不确定性数学方法研究及其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著名经济学家汪同三为此书写了序言,该书还得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嗣赢等研究员的较好评价;发表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上的论文受到李京文、汪同三等专家的关注并对论文的学术观点给予肯定;有关不确定性理论研究的系列论文获得了省青年科技奖、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励,此外,探索决策模型的应用创新,从事人才结构与经济发展优化匹配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李群教授先后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人事部“十一五”人才规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江苏省哲杜基金项目多项,还参加起草了中财办、国家发改委统一部署的人事部项目“人才强国战略中长期规划研究报告”,受到人事部的高度评价;“中国人才发展量化分析与预测”被《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1》收录,引起国内同行的关注。梯队成员陈耀辉副教授在数理统计方法的决策应用研究方面形成特色,在研究中注意将统计学和数理统计方法等相结合,针对金融等领域的问题,提出新的决策方法,建立与优化决策的数理模型。本方向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System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系统工程》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相关文章80余篇,出版专著2部,省部级课题多项;其中,“加入WTO后经济成份多样化的模糊最优经济布局研究”、“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不确定性统计评价方法研究”等多项省部级课题,受到了同行专家的关注和肯定。本方向在围绕经济发展综合研究决策模型的同时,还研究决策模型的政策应用等有关问题,并与国家人事部、国家发改委、中央组织部、山西省委人才工作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事科学院等部门和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中长期合作研究关系。多年来,本研究方向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我国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相应的理论指导作用。 农村经济统计分析:本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为胡荣华教授,本方向侧重于综合运用统计学、人口学、经济学和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农村经济角度揭示人口和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各系统相互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研究工作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的结合,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社会的影响中去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应用系统论和定量研究方法,揭示食物、环境、能源、经济发展与人口(FEEEP)之间的关系,探索江苏宏观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江苏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服务的能力。充分利用学术骨干的专业特长,将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和方法引入可持续发展研究,特别注重绿色GDP核算理论和方法研究。本方向在FEEEP相关性研究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胡荣华教授先后主持省、部级项目多项。在主持江苏省软科学重点项目 “江苏食物、环境、能源、经济发展与人口(FEEEP)关系的定量研究”过程中,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首次揭示了FEEEP五者间的关系。在负责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粮食安全与成本优化研究”的分报告中,首次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成本进行了测算,并提出了“适度的粮食安全及其合理的粮食安全成本”的政策建议,本成果获2004年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现正主持国家教育部项目“我国FEEEP相关性和协调性的统计研究”和江苏省软科学项目“江苏省生态环境建设-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等的研究。对农村经济核算体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具有特色,如梯队成员朱琴华教授关于农村GDP核算的研究受到国内著名统计学家邱东教授的关注(邱东:2000-2002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点评,《统计研究》2003年第9期)。本方向将绿色GDP核算的理论和方法纳入宏观经济发展研究,体现了定性定量结合的研究特点。在绿色国民核算体系的研究和建立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具有一定优势。梯队成员李刚副教授的论文“中国对外贸易生态环境代价的物质流分析”获国家统计局2006年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他所主持的“生态风险测算方法及其实证研究”(国家统计局科研项目,2002)重点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论述了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本方向承接省、部、教育厅科研项目近20项,承接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项目30多项,在《中国工业经济》、《统计研究》、《财经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社查稿件

还可以。《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是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展现深度的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态和民生情绪的全面期刊。本刊的编辑方针是:解读政策导向,宣传典型事迹;分享经济信息,追踪企业动态;交流管理经验,弘扬企业文化;打造学术平台,展现研究成果。

?估计还没出吧

省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省级职称论文期刊经济类期刊,目前知网并不收录该刊文章!

  • 索引序列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论文发表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论文发表时间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投稿经验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期刊点评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社查稿件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