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论文有关的雨中的猫文献综述

论文有关的雨中的猫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论文有关的雨中的猫文献综述

找到一个主线,做出你所读过的论文的方向点的框架。

关于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的问题,我觉得,首先要确定你的选题,然后去找与你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可以选择近几年的文献),尽量找主流、权威的文献资料,然后通过看题目、作者以及摘要,再筛选出更符合你选题的文献,划出相关的观点以及数据。最后,就是对这些查找出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你的观点了。也可以找一篇类似且比较权威的文献综述来借鉴,按它的模版来写。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的结构吧。

文献综述的结构包括

标题,⽂献综述的标题⼀般多是在论⽂选题的标题后(若选题尚未最终确定,也可以以研究⽅向为名)加“研究综述”或“⽂献综述”字样。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指出综述主题已发表文献的总体趋势,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并引出核心主题。

正文,这是献综述的核部分。应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有资料进系统介绍。撰写此部分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其⼀、对已有成果要分类介绍,各类之间⽤⼩标题区分。其⼆、既要有概括的介绍,⼜要有重点介绍。根据⾃⼰的分类,对各类研究先做概括介绍,然后对此类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重点介绍。重点介绍时要求要点明作者名、⽂献名及其具体观点。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以往的研究有哪些优点或取得了哪些可供借鉴的成果,整体上还存在哪些不足,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指出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和展望。

参考⽂献 ,要求列出的参考⽂献不少于10种,并按论⽂中的参考⽂献的格式将作者名、⽂献名、⽂献出处、时间等信息显示出来。

理清结构之后,我们还要这样注意一些问题,它们可以让我们减少错误。那都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1)、参考文献不能省略。

(2)、收集资料要瞄准主流文献。

收集资料不能漫无目的、无重点,应瞄准主流媒体,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人物的观点和论述等。

(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

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4)、搜集文献应尽量全面。

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前提和基础,选定综述的题材后要大量搜集和阅读有关的中文和外文文献。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

(5)、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文献综述是对论文选题研究现状的梳理,但并不仅仅是把文献进行简单的堆砌与罗列,而是需要在总结梳理别人研究的同时,对已有的研究做出评价,也就是说有述有评,这也是为什么文献综述也叫做文献述评的原因。

写文献综述是有方法的,学会了方法,就很容易完成啦,以下就是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首先是选题,分两种情况有的人的课题是老师直接定下来的,这个时候你本人对于科研课题是一无所知的,那么就可直接查阅相关博士论文或者硕士论文,了解这个课题的大致方向,然后再与老师一起探讨课题的延展性,探讨相关的研究方法。第二种是需要自己确定课题的,要结合课题组所研究的内容、目前的研究热点,查阅国内外高级期刊上面的文章之后,写下自己初步的想法,然后再与导师一起探讨课题是否是前景以及创新性。

文献查阅完成之后大概就有了写的感觉,模仿着别人的,照猫画虎写下去即可。主要分为课题简介,目前研究水平(这里需要查阅大量文献,十分重要),结论及自己开题报告的设想。结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文献综述的结论与开题报告的立体依据息息相关,有了文献的支持,才能立住题,课题才有做下去的必要性,不能随口胡诌。

以上就是我对于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文献综述撰写的一点小小建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功夫熊猫的论文文献综述

每当大家看完一部电影后,内心一定会有所启发或者有所感悟吧?及时记录下来,以便于以后可以拿出来回顾,那么 观后感 该如何写呢?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关于功夫熊猫观后感范文3篇,以供参考。

看了《功夫熊猫》这部动画片后,我感到十分惭愧。

这个动画片主要讲的是功夫熊猫梦里自己成了天下最厉害的人,醒来后才知道是一场梦。于是,他就上山学功夫去了。他到山顶的时候,门已经关上了。他想尽办法进去,却都不行。这是,他看到身旁有一些烟花,就把烟花作成一个小凳子坐上去,一点燃,他就飞到了天上,又从天上落下来,正好落在院子中心。里面的老乌龟说他是神龙侠,从那时起,师傅一心一意地教他功夫,他也刻苦学习,付出了艰辛和努力,最终掌握了师傅的种种招术。有一次,他和坏人太狼相见并打了起来,他们打得十分精彩,有时候还逗得我哈哈大笑呢,最后功夫熊猫靠真本事赢了。看完了之后,我记住了他的努力和认真,我和他相比,真是差的太远了!

看了《功夫熊猫》这部电影,我懂得了学习要认真的学,遇到困难不要退缩。《功夫熊猫》这部电影我要永远记在心中。

功夫熊猫观后感2

《功夫熊猫3》讲的是绿眼牛大反派天煞和我们的主人公阿宝的气功较量。阿宝遇见了它二十年没有见过的父亲,父亲想让阿宝回熊猫村,它知道阿宝想学气功,拯救世界,所以阿宝说熊猫村的熊猫都会气功,阿宝信以为真,因为师傅说只有气功才可取走凡人的气,而且师傅给阿宝看过一本书,书上写着乌龟大师和天煞以前是最好的朋友,他们并肩作战,打败了许多坏蛋,有一次乌龟大师受了伤,天煞把乌龟大师背到了熊猫村,在那里,乌龟大师不光治好了病,还学了气功。天煞知道了觉得很不公平,他也学了气功,发现气不仅可以给与,也可以被夺走,于是他夺走了很多大师的气,最后只剩下乌龟大师没被夺走,而且乌龟大师把天煞打回了灵界。但是天煞又回来了,这次他把乌龟大师的气也取走了,乌龟大师说“你可以取走我的气,因为我已经把我的使命交给了别人!”。所以阿宝就要他爸爸教他气功,于是他爸爸说出了真相——他们根本不会气功!那只是以前!

于是阿宝让熊猫们把自己的本领都展现出来,踢毽子可以改成踢鞭炮,弹熊猫可以改成炮弹……

天煞吩咐碧绿的翡翠僵尸去攻击熊猫们,阿宝趁着混乱想去偷袭天煞,可是却不能把天煞放回灵界。“既然我不能把你放回灵界,那我就跟着你到灵界!”

天煞愤怒不已!伸手就要取阿宝的气,大家在人间万分着急!这时,阿宝的爸爸说:“我们来试试。”大家都伸出手,成功啦!在灵界,随着砰!的一声巨响阿宝会了气功!大家的力量真大!阿宝打败了天煞!回到了人间!教大家都学会气功!

只要我们团结在一起,就可以创造无限的力量!

那是一条通往成功的路,满条路上都是花儿,但却充满荆棘。走过重重风雨之后,是那灿烂的彩虹……

小时候——父亲的期待

整部影片刚开始时,先给我们放出了一直笨手笨脚的形象。懵懂,没有能力,只有那甜甜的梦境!面条师傅出生的父亲希望孩子能够和自己一样成为一位有出息的面条师傅,望子成龙的感觉溢于言表!谆谆教诲、亲自辅导、多次尝试……父亲将自己毕生的本领都传授给了孩子,那天下间父亲皆有的父爱让看着的每一位观众感动!可是,熊猫至终也不是那平庸的面条师傅,一个称谓伟大的武术师的梦想在他心中萌发!

误入比武大会——发现不同的自己熊猫的命运在这儿转折……

在一个不寻常的日子里,熊猫依旧做着寻常的事。可是,他却意外地驾着爆竹来到了神龙斗士的选举大会。惊诧、不解、无奈……各种不同寻常的眼光齐聚在他的身上。带着一颗好奇心,熊猫在大会上一展雄姿,表现出他在武学上富有超人天赋的另一面,他网认为自己也许在无数上更能展现自己的能力,那股富有自信的心冲上心头!

各方的帮助——为成功拼搏

即使有着过人的天赋,但在师傅训练有素的徒弟们面前,阿宝(功夫熊猫)依旧显得那样的软弱。可是,聪慧的师傅看出了阿宝的能力,并答应将他留下并好好地帮助他,那能够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而去放弃多年对自己爱徒的培养的奉献精神另幼稚的阿宝懂事了许多……

一条通往成功的大道已经开启。接下来的几年中,师傅无时无刻不再为阿宝着想。吃饭、休息、练习……凡是能够照顾到阿宝的地方师傅都用心去照顾了!他减少了对其他土地的照顾,一心只想着阿宝,那份希望阿宝成才的心带着无私的奉献。阿宝是个聪明的孩子,他自然知道师傅这么做是为了什么。看着师傅那张日日消瘦的脸,他的心似被什么猛地击了一下,疼痛无比,他拿出了自己所有的能量,不分日夜努力练习,没有休息,没有食物,只有那一刻对师傅感恩的心……

它能够放弃一切,但是他不能够忘记家里还有一个等着他接替的老父亲。他一直都惦记着阿宝说过会回来跟他一起做面条!可是,阿宝却没能够办到,他已经将无数作为他生命中一个难以割舍的部分,为了武术,他可以抛弃一切……这对武学的执着更多的在于他对师傅的感恩!回到家中,依旧是父亲那张笑脸,阿宝小声说了他的理想,但他然觉得自己很是对不起父亲,可是,当经过了一段长时间的交谈过后,父亲同意了他的想法,让他自己去创造,这对孩子无私的爱让天下人感动,阿宝的成功积蓄了太多人的汗水!

汗水过后——成功的快乐

几年的历练造就了一个超凡的功夫熊猫,他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去接受神龙斗士!可是,最后的邪恶夜来临了——阿龙让师傅讲神龙斗士的卷轴给他!带着感恩的阿宝放弃了神龙斗士的卷轴,他悟出了属于一个神龙斗士的真谛:不要去想其他的办法,自身是最好的办法……他打倒了阿龙,于师傅共同去分享属于一个神龙斗士的快乐!

岁月已逝,功夫熊猫已离去。可是还会有更多的功夫熊猫,通过自己的努力想成功前进……

Today is Saturday and I watched an interesting movie at home,Kung Fu Panda.It is an American computer-animated action comedy film,based on the theme of Chinese Kung Fu.The story is about a clumsy panda who determines to be a martial arts master.Paul is a apprentice of a noodle shop,and most of animal in his hometown are martial arts master,expect him.So he dreams to be a master and beats others.Unexpectedly,he takes on the task of saving the valley to against the intrusion of evil Taro.Although Paul is a martial arts novice,he never gives up easily.Finally,he proves himself by his success.It’s an interesting and motivational story.Sometimes,we may not as good as others,but we still can achieve by our efforts and strong wills.As long as we do not give up our dreams,nothing is impossible今天是星期六,我在家看了一个有趣的电影,功夫熊猫. 这是一个美国的动画动作喜剧电影,基于中国功夫的主题. 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笨拙的熊猫谁决定成为武术大师. 保罗是一个学徒的面馆,大多数动物在他的家乡的武术大师,指望他. 所以他的梦想是一个大师,打败别人. 出乎意料的,他所承担的任务是拯救山谷对抗邪恶的太郎的入侵. 尽管保罗是一个武术新手,他从不轻易放弃. 最后,他以他的成功证明了自己. 这是一个有趣的和励志的故事. 有时,我们可能不如别人,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实现和强大的意志. 只要我们不放弃我们的梦想,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

《拯救大兵瑞恩》——中的抢滩登陆战《未来水世界》——里面几乎全是水的画面《加勒比海盗》——大部分都是在海上《怒海争锋》——海战场景《猎杀U571》《从海底出击》——除了潜艇里面就是海上的场景《泰坦尼克号》——冰海沉船的经典场景《珍珠港》《虎虎虎》——两部从不同角度阐述的珍珠港事件《海底总动员》——整个电影就在海低发生《海神号》《完美风暴》——大船小船遭遇海上风暴《碧海追踪》《碧海蓝天》——潜水啊捞金子啊《灵魂冲浪》《蓝色激情》《蓝色激情2》——美女+冲浪

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取材中国文化,全球上映后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下面是我为你解读《功夫熊猫》的中西文化融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影片之所以能引起各国观众的共鸣,在于它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价值观结合起来,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融合,对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论文关键词:《功夫熊猫》,文化融合 一、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 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1976 年在《超越文化》一书中将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与低语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根据霍尔的观点,人类交际要受到语境的影响。高语境文化的人们在交际时,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社会文化环境和情景中, 或内化于交际者个人, 很少出现在编码清晰的信息里。在低语境文化中, 情况则对正好相反,大量信息都要靠编码清晰的信息来传递,环境传递的信息相对较少。这意味着, 在低语境交际中, 人们更多地要依靠语言本身来达到交际目的; 而在高语境交际中, 语言的作用可能就要小多了, 人们对微妙的环境提示相对较为敏感。受传统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交际时注重“意会”,语言表述常常含蓄模糊,信息更多地存在于文化内涵之中,而非言语本身。此外,非言语交际在高语境文化中有重要作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空间距离,甚至沉默都可以传达思想,沟通情感。相反,美国属于低语境文化,十分重视“言传”,强调语言本身传递信息的重要性,要求语言直接,具体和准确。 在《功夫熊猫》中,乌龟大师的语言是影片的一大亮点,不仅体现了高语境文化的交际特点,还反映出深刻的道家思想内涵。言简意赅,充满寓意,含蓄深沉,听者需要有极高的悟性才能领会其内涵。如: “There are no accidents.” (世上没有巧合。) “One meets its destiny on the road he takes to avoid it.” (子欲避之,反促遇之。) “Your mind is like this water, my friend. When it is agitated, it becomes difficult to see, but if you allow it to settle, the answer becomes clear.” (你的思想就如同这池水,我的朋友。水波摇曳,自然不易明辨。但若它平静下来,答案就清晰明了了。) “Yes, look at this tree, Shifu. I cannot make it blossom when it suits me, nor make it bear fruit before its time…. Yes, but no matter what you do, that seed will grow to be a peach tree. You may wish for an apple or an orange, but you will get a peach.” (是的,看看这棵树。我不能随心所欲地令其开花,也不能提前让它结果……是的,但无论你做什么,那颗种子都会长成桃树。你可能想要苹果或是桔子,可你只能得到桃子。) “No news are good or bad.” (消息没有好坏之分。) “To make something special, you just have t o believe it’s special.” (要让东西变特别,你只要相信它是特别的就行了。) 中国文化向来注重和谐,避免冲突,言语中透露出委婉谨慎,以免伤害他人感情,让别人尴尬,丢面子。而影片中的很多对白却直截了当,在中国人看来甚至觉得不礼貌,反映的完全是美国低语境文化的交际风格。如最初阿宝被选为“龙武士”时,浣熊师傅和勇猛五将毫不掩饰对他的排斥和不屑。“Look at you! This fat butt! Flabby arms! And this ridiculous belly! And utter disregard for personal hygiene! ... Don’t stand that close! I can smell your breath.” (瞧瞧你自己!屁股肥大,胳膊松软,肚子大得离谱,还完全不讲究个人卫生!…… 别站这么近,我都闻到你口臭了。) “You don’t belong here…you don’t belong in the Jade Palace. You’re a disgrace to kung fu and if you have any respect for who we are, and what we do, you will be gone by morning.” (你不属于这里,不属于翡翠宫,你是武术的耻辱。如果你对我们还有一丝尊重,就该在天亮之前消失。) 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体现了两种不同文化模式的价值取向。集体主义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集体主义强调人的相互依赖性和集体利益的重要性,而不是独立个体的重要意义。集体主义者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意识服从集体意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个人主义提倡实现个人的目标和愿望,强调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在《功夫熊猫》中,武林高手们为了和平谷百姓的安危团结一致,立誓打败全民公敌太郎。尽管知道敌人武功高强,凶狠手辣,勇猛五将还是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主动向太郎发起了进攻,集体主义的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此外,浣熊师傅发现神龙秘笈其实空无一物时,命令徒弟们立即护送百姓撤离和平谷,自己一个人留下来对付太郎,从而为其他人争取更多逃命的时间。浣熊师傅明知自己不是太郎的对手,但为了大多数人的安全毅然决定牺牲自我,这一举动显然也是受集体主义价值观所影响的结果。 阿宝虽然是最终打败太郎的英雄,但在他身上却反映出许多个人主义的特征。最初他听说太郎越狱要回和平谷复仇,而他作为神龙武士要去迎战时吓得拔腿就跑,认为那是螳臂挡车,自寻死路。但当他领悟到神龙秘笈的真谛在于相信自己之后,又重新建立起了信心,并最终挺身而出打败了太郎,在危难关头拯救了师傅,拯救了整个和平谷。不难发现,好莱坞电影的永恒主题——个人英雄主义在阿宝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此外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结合还体现在家庭方面。在中国,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程度较高,家庭为个人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中国人往往把家庭摆在第一位。在传统中国家庭中,孩子要服从长辈的安排和决定,并承担起照顾家人,为家族争光的责任。美国家庭则崇尚自我决策和自我依赖,父母从小教育孩子要独立自主,并在很大程度上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阿宝从小就迷恋功夫,渴望成为一个武林高手。但父亲却一心期望他继承家族世代相传的面馆,当一名厨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子女父母之命不可违,因此阿宝最初并不敢违背父亲的意愿,几次要脱口而出,却又欲言又止。然而阿宝之后的言行却出乎意料,尽管知道父亲会伤心失望,阿宝还是鼓起勇气大声喊出“我爱功夫! ”并离开家追寻自己的梦想,这一点恰恰符合个人主义所强调的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层级制度和平等主义 吉尔特·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在其文化价值取向模式中提出了“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这一概念。权力距离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组织或机构中的弱势成员对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一般而言,高权力距离相对应的是层级制度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高权力距离的国家。高权力距离社会中,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人们承认不平等的存在,认为地位高的人享有特权,下级理所当然要服从上级。中国长期受孔子思想的影响,严格的社会礼仪和规范支配着人际关系和交往。社会地位的高低和权力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甚至年龄的大小。相对而言,低权力距离的社会则强调平等主义的价值观。美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低权力距离社会,主张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身份和地位是靠个人能力和努力取得的,而不是依赖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或是年龄资历,因此人人都有机会通过奋斗获得成功,从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此外,由于不同地位和权力的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不注重僵化的礼节、身份、头衔、与年龄差异,因此人际交往表现出非正式的特点。 在中国,老人和教师格外受到尊敬,他们常常被认为是经验和智慧的象征,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影片中,乌龟大师是和平谷年纪最长也是武功最高的人,所有百姓都视其为圣人和领导者,对他十分尊敬。甚至连浣熊师傅见到乌龟大师也要鞠躬行礼,语气谦卑,并每每随传随到,严阵待命,即使对乌龟大师的决策有所不满,也没有违背他的指示。勇猛五将的身上的同样体现了尊师重道,恪守礼仪的中国传统。在称呼乌龟和浣熊时,从不直呼其名,而是每每强调“大师(master)”的头衔。在开始一天的训练之前要先集体向浣熊师傅问好并行礼,跟师傅说话时也是严肃礼貌,从不敢在师傅面前玩笑嬉闹。 然而,在中国高权力距离文化的背景之下,影片中却有一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看似格格不入,那就是主人公阿宝。与其他人对乌龟大师和浣熊师傅毕恭毕敬的态度不同,阿宝似乎完全不懂传统的辈分礼数,不仅对两位师傅直呼其名,还胆敢拿浣熊师傅开玩笑,甚至毫不客气地大声质疑并责问浣熊师傅。在发现神龙卷轴空无一物时,还大不敬地说:“乌龟也不过是个老疯子。”阿宝不拘礼节,敢于挑战权威的个性正是美国平等主义价值观的表现,他的语言也反映出低权力距离文化的非正式的特点,如“Hey, how’s it going?” “Hey, guys!” “Come on!” “No way!” “Oh, Man!” “wanna,” “gonna,” “awesome,” “suck,” “kidding,” 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阿宝的父亲和浣熊师傅虽身为长辈,可还是会对阿宝说 “Thank you!” “Sorry!”这也体现了平等主义的价值观,而在中国传统的父子和师徒关系中是鲜有发生的。 四、《功夫熊猫》带来的启示

雨中的猫论文研究内容

ghts3兄所言极是,惭愧了.

老人于海中可能会有。

海明威与他的“冰山原则” 2002年05月24日10:21:47 网易报道 Kelseytu 盛行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公认的代表作家就是被称为美国二十世纪上半期最有才华的天才小说家厄内斯特·海明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为人,那就是:一个酷爱体育和运动的硬汉;一位世事练达的记者;一名浑身伤疤的战士;一位西班牙斗牛的狂热爱好者;一位既擅饮烈酒又讲究生活的美食家。海明威的思想十分深邃,而且观点独特,用诗人艾伦?泰特的话说,他具有“一个极其微妙的心灵和强大的选择性观察能力”。在他深奥奇特的艺术思想中,“冰山原则”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而且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了。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其后,有多次作过这样的比喻。海明威这种形象的比喻,引起了文学批评界的兴趣。于是,所谓“冰山原则”就成了文学批评界研究海明威创作的重要课题之一。可以说”冰山原则”是海明威对自己多年创作经验的形象总结,是他处理艺术和生活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那么,究竟什么是”冰山原则”呢? 关于这点,西方批评家做过不少探讨。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他们是如何理解的。美国艺术批评家马儿科姆指出:“你从生活中提取那些唤起了自己情绪的鲜明细节,如果你对暴行与恐怖并不闭目塞听,而按照适当的顺序准确地描述了这些细节,那么你就写出了会依旧唤起读者的情绪的东西来。这就是海明威在他早期特写中遵循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其自行限定的范围内是极其成功的。甚至在其范围以外,他也是成功的,因为他所描绘的图景表明具有一种广泛的暗示力。”英国批评家贝茨在谈到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时说:“掌握暗示的艺术,用一句话说明两件或两件以上不同事情的艺术,那就把短篇小说家要干的活儿完成了多一半。”美国批评家艾德尔对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这是“回避的手法”,“甩开情绪来造成一种情绪的气氛”。 批评界展开的的多方面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冰山原则”的含义。但是,如果进一步从美学上和诗学上对”冰山原则”作深入理解,显然,上诉各家的论述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冰山原则”,海明威自己在《午后之死》中有一个解释,他写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象作者写出来似的。”显而易见,作家在这里强调的是省略,主张水面下的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去感受。根据海明威的解释,可以对”冰山原则”作一个粗略的概括: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的结合起来,让读者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具体地说,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文字塑造了形象,形象包含了情感,而情感之中蕴涵着思想。诚然,就一般文学作品而言,这四个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他强调了情感和思想的含蓄性。 研究海明威的”冰山原则”,首先要搞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因为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础。如果按艾德尔的观点,海明威作品的实质性内容被作者“以明显的追求表面效果”回避掉了,那么就引出了一个尖锐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即海明威究竟是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大作家,还是浅薄的、仅限于玩弄文字技巧的末流文人?显然,海明威作品的实质性内容并不是被回避掉了,而是艾德尔没有看出来罢了。 海明威与他的“冰山原则”(二) 2002年05月24日10:21:47 网易报道 Kelseytu 我以为,首先,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包含着海明威深刻的思想,这思想建立在多年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以及他对生活理解的程度上的。 在海明威的作品里,省略并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他曾强调说:“如果一位作家省略某一部分是因为你不知道它,那么在小说里就有破绽了”。很清楚,作家省略的东西必须是他所熟悉的,也必须是读者所能够心领神会的。这样一来,没有被省略的文字就要有典型意义,只要读者看到这些文字,便会联想到那些省略掉的内容。这就犹如高楼大厦的基石,大厦固然雄伟,但离开了基石却不能成立的。 海明威的“基石”埋藏得深厚而又牢固,这和他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他涉世的第一步是亲自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红十字救护队的志愿人员,海明威对这场战争是抱有幻想的。象许多单纯幼稚的青年一样,海明威怀着“拯救世界民主”的宏大抱负走上了战场。在意大利北部的意奥战场,海明威用自己的勇敢行为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他是非战斗人员,却在战场上到处奔波,甚至受了伤。战争的残酷、统治者的虚伪和无谓的流血在战后一下子都表现出来了。海明威发现,当年的勇士不过是上当者,不仅受了伤,精神上也受到了创伤,变得迷惘消沉起来。海明威的创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的。在他早期的名作《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与巴克莱的悲剧正是这种思想的集中反映。有趣的是,他笔下的主人公几乎和他走过同样的路。对这场战争的回忆,成了海明威最痛苦的事。在《海明威,一个巨人的生与死》里,有一段是他去逝前不久说的:“我现在还记得,我对于第一次大战感到十分可怕,吓得我有十年写不出它。战争在你内心造成的创伤,愈合起来是十分缓慢的。”海明威早期作品带有强烈的反战情绪。他的高明之处是他把反战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联系起来了。他从反对战争、怀疑社会出发,树立了一种除了个人勇气和自我感觉外,别无可信的人生态度。这在当时具有典型意义。海明威这一时期的作品表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抵触。尽管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国势日渐强盛,但是,在海明威看来,战争给人的生命和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接踵而来的又是社会的动荡不安。 一战铸成了海明威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也给海明威的早期作品奠定了一种灰暗、郁闷的基调。在他眼里,世界充满了暴力和邪恶,死亡不可避免的等待着每一个人。如果人们在这样的社会里生存下去,那就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生存法则,这就是:在生活中,即便你不能取胜,但也不必认输;你可以在默默的忍受中尽力活下来;在户外的体育运动中寻求欢乐,把“硬汉性格”作为生命的支柱。 海明威有句名言:“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掉,但不能被打败”。这体现了海明威主人公对待人类社会的基本态度,因此,这些人所表现出来的“硬汉性格”显得深沉、有力、真实。 在读到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大两心河》很能说明上面的问题。小说的第一部分叙述了主人公尼克·亚当斯返回阔别多年的故里。这是个偏僻幽静的乡间,一年前被一场大火烧光了。但主人公仍然对这次旅行感到很激动,因为他毕竟很长时间没有看到那条熟悉的小溪和溪中的鱼了。从表面上看,尼克这次重反故里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钓鱼,不过当我们看到尼克的种种行为时,似乎感到作者在暗示尼克另有企图。尼克朝宿营的地方走去,路上不时停下来寻找鱼饵,接着他平整场地,放好地毯,拉起帆布。从尼克机械的举动中,人们可以隐约看出,他的性格颇有些变形,就像溪中的鱼儿一样。显然,尼克企图通过连续不断的动作来逃避什么。他把所有东西都抛在脑后,从而获得了快活。当一切安顿就绪又突然觉得“脑子又在思索了”,顿时又紧张起来。接着,尼克进入了梦乡。 小说第二部分叙述了尼克次日一整天都在忙碌钓鱼。一旦有大鱼上钩,他兴奋不已。一天的时光就在这不停的兴奋中消磨光了。 作品中,钓鱼至多是个表面现象。实际上,小说描写了一个精神上严重受过刺激的人的形象。从尼克·亚当斯系列小说中可以看出,这时的尼克刚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回来,战争对他的刺激太大了。和作者一样,尼克不敢想也不愿想战争的情景。“钓鱼活动”寄托了尼克“逃避”的思想。 《大两心河》的故事说明,海明威不仅具有杰出的叙述才能,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著名批评家马尔科姆·考利曾就海明威作过这样的论断:“海明威的最优秀的散文给人以深度感。”的确,海明威的作品几乎没有就事论事之弊,它们无不给人以思考的广阔天地。 “八分之七”包含着海明威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和作者的思想相联。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的著名短篇作品。故事是说一个男人带一位姑娘到马德里去做堕胎手术。这对男女在路边的车站等待开往马德里的快车。由于天气炎热,他俩不停地喝啤酒。他们一边喝啤酒一边说话,整个作品是由对话构成的。至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以及此刻姑娘的情绪等等,都没有提到。尽管如此,从他们的言谈中,我们仍能感觉到姑娘复杂的情绪变化。对于姑娘来说,显然有什么东西就要被毁了,而这东西又是姑娘期盼已久的。文中有这么一句,姑娘说:“样样东西都是甜丝丝的像甘草。特别是一个人盼望了好久的那些东西,简直就像艾酒一样”。毫无疑问,这里是在指孕育在身的胎儿。姑娘原本指望舒舒服服享受生活,但眼下,男人改变注意了,一旦胎儿被打掉,姑娘就要面临被抛弃的危险。姑娘吓坏了。这里海明威始终没有把姑娘的感情写在明处。 海明威与他的“冰山原则”(三) 2002年05月24日10:21:47 网易报道 Kelseytu 我想海明威可能有这样一种特点,他好象不愿意让读者一下子就看懂他的作品。因为,他有这样一种观点:让读者感觉的东西应该比让读者理解的东西多一些。因此,海明威从来不企图在作品中说明自己的倾向性。从客观上讲,战争的残酷带给他的痛苦,已经到了难以用文字来表达的程度,这种痛苦使他的神经麻木起来。现在海明威唯一能做的是把他所经历体验到的一切准确地传达给读者,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充实、想象。 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二十年代末创作的重要作品。这部作品通过一对恋人在意大利战场上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明了作者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强烈愿望,但同时流露出人生无常、悲观绝望的思想情绪。《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冰山原则”创作的较为典型的长篇作品。尤其是作品的结尾部分,充分体现了省略掉的“八分之七”的力量。作者在描写亨利向凯瑟琳遗体告别时,似乎不待有任何感情色彩,但读者却感到有一股强烈而深沉的感情潜流,催人泪下。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潜在的,感情也是潜在的,它们两者互相依存,互为表里。作品的故事情结在在主人公冒雨走回旅馆之处嘎然而止,作者赋予作品的潜在感情达到了最高潮。亨利告别了战争,也告别了感情。海明威暗示读者,在细雨蒙蒙的黑里,亨利迷失了方向。他是帝国主义大战的牺牲品和受害者,他和同时代的许多人成为了“迷惘的一代”。 作品所省略的部分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海明威在他晚年撰写的回忆录《流动宴会》中说:“按照我的新理论,你可以省略任何东西,只要你了解他们。省略的部分会增强小说的力量”。无论是他的长篇还是短篇,简练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特点,并使整个作品显得气势磅礴。 那么,海明威作品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是通过什么形式体现出来的呢?这正是他的作品八分之一之所在。 首先是简洁的文字突出塑造了画面感较强的人物和场景。为了使人物形象和场景描写产生光鲜如画的效果,海明威主要采用了白描手法。在他笔下,几乎没有总体上的风景描写,都是十分准确的物体观察,对于所描写的场面也很少进行特别强调。记得课上,教授曾经强调过,海明威的描写和电影摄象机的作用颇为相似。这里我节选了小说《太阳照样升起》里的一段描写: …楼下狭窄的街道上空荡荡的。楼上阳台上却挤满了人。突然,一群人顺着街道跑下来。他们都在奔跑,挤成一团,他们沿着街道朝斗牛场的方向跑去。后面的人更多,跑得更快。接着又跑过来几个落在后面的人,他们才真是在奔跑呢。这伙人身后有一段空隙,这时几只斗牛上下摇晃着脑袋飞也似的跑过来。奔跑的人们和斗牛都在路口消失了。一个人摔倒了,滚到路边的沟里,静静地躺着。而斗牛则在他身上奔过,并不理会他。 这段描写就像一幅画一样。作者除了交待了视点在楼上之外,再没有多余的环境描写,笔墨直接用在了主要事物的描写上。 海明威与他的“冰山原则”(四) 2002年05月24日10:21:47 网易报道 Kelseytu 许多研究海明威的书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他的这种对场景和人物画面感的描写并不是他最终的目的,它所显示出的形象的直接性只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感性材料和手段,实质上,它是为了更好地超出自身本来的意义,与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容联系起来。从上述《太阳照样升起》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家着意于画面感的描写并不是死板固定的静态场面,而是“静”中有“动”。这样写的好处是:场景为人物形象塑造可以提供直接服务,不但人物形象的鲜明性有了保证,而且其性格发展也有了充分条件。 在他的“八分之一”中,为了使作品的画面感取得准确、生动的效果,海明威还对文学语言进行了大胆革新。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离开语言这一要素,作品就无从谈起了。海明威正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给英语乃至许多其他语言的现代文学带来了巨大影响。他的语言朴素无华、准确生动、简洁明了。这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承认。具体来说,海明威是通过以下几点获得成功的: 其一,海明威很少使用形容词和副词,几乎不用各种修饰性的从句。他依靠名词的准确和动词的生动直接触及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丝毫没有矫柔造作之感。 其二,海明威把美国口语经过提炼,应用到书面文章中,给文学作品带来生气。这样做既很好地体现了人物个性,又能够清楚地揭示人物心理。 其三,海明威总是选择那些尽可能不直接影响读者,却能使读者产生联想的词语。作者不直接对事物进行判断,一切取决于读者。例如,如果写胆怯,一般的作家除了对讲话环境进行烘托性的描写外,还常常会这么写:“他声音惊恐、结结巴巴地说道”或诸如此类的句子,而海明威除了对必要的讲话环境烘托外,至多只用“他说道”这么简单的句子。有人曾对我说,这是因为海明威缺乏文学艺术表达的能力。其实这正是他的风格。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姑娘站起身来,走到车站的尽头。铁路对面,在那一边,艾布罗河两岸是农田和树木。远处在河的那一边,便是起伏的山峦。一片云影掠过粮田;透过树木,他看到了大河。 《白象似的群山》他把一切有碍于景物本身的言词统统踢在一边,几乎没有什么修饰语和形容词,让描写对象自身说话。 以上我们探讨了“八分之七”和“八分之一”的基本含义,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水面上的“八分之一”是建立在水面下的“八分之七”的基础之上的,后者要前者直接体现,两者是互为依存的统一体。“冰山原则”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从文字塑造的形象中,可以看出作品包含的思想感情;同样,通过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也可以进一步认识作品那简洁的文字、鲜明形象的特殊意义。 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一生思想和艺术的总结。他的”冰山原则”在这里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海明威大量使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把作品主题思想高度抽象化,使其完全隐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中。对老人来说,大海不像对年轻渔夫那样是一个具体的捕捞领域,而被认为是一种人格。它既体现仁慈,又体现残忍。因为它一方面养育了象老人这样许许多多以海为生的渔夫,另一方面又给他们带来了灾难。在大海的深处,老人找到他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大马林鱼。海的宽广足以使老人能了解和体验到那种未知的神秘领域。如果说作品深奥的寓意是从这方面体现出来的话,那么他和老人孤单一人出海打鱼是分不开的。事实上,只有这样,关于大海的这样一种观念才会显得格外鲜明。或许正是这样的考虑,海明威才让老人唯一的伙伴曼诺林离开了他。 “冰山原则”的形成除了海明威自身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外,也有其历史原因。从英语文学的发展史看,到了十九世纪,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日益繁杂,书面英语变得浮华、罗唆起来,其发展趋势已经不是力求表现和描绘某个对象,而偏重于无休止地解释和探讨。英语语言的革新势在必行。作为英语文学的一个分支,美国民族文学的建立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西欧文学的影响到了十九世纪中期仍未完全消失,甚至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矫揉造作的文风在美国文坛上还是一种时髦。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美国不少有远见的作家都付出了巨大努力,如马克·吐温、斯梯芬·克莱恩、舍伍德·安德迅等,海明威是他们的继承者,也是集大成者。他果敢地担负起了革新语言的重任,一开始登上文坛就给人以崭新的面貌。 从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主义文学,到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文学中的主观色彩与日俱增,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自我成分已经到了泛滥的程度。作家们无休止的解剖自己,希望读者对自己的每一段描述,甚至每个字都能够理解。在海明威看来,要得到读者的理解,首先要信任读者。换句话说,就是作品要给读者留以思考的余地。那种一览无余的写法是历史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读者欣赏趣味的变化。作者完全替代读者思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二十世纪的生活节奏远远快于十九世纪,一篇小说的优劣往往取决于是否在很短的篇幅内讲到了人们感到重要的关键性的问题。这是时代的特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海明威的风格使他成了这个时代的开路先锋,他为整整一代人甚至两代人树立了楷模。 海明威擅长描写具有画面感的场景,是和他长期爱好绘画分不开的。海明威的父母是他艺术上最早的启蒙老师,曾希望把他培养成艺术家。他本人也做了不少努力。毕加索、马奈、莫奈等著名画家对他的影响不亚于马克吐温、托尔斯泰等著名作家。据我所看到的多本海明威传记中都曾写到,法国后印象派大师保罗·塞尚对海明威的影响最大。 塞尚是一位艺术风格独特的画家,他要求的是根据个人的特殊感受,改造对象的形体,使之更加单纯、坚实和引起重量感。表面上看,他的作品简单,其实,正是这种简单的形式下,包含了更为深刻的思想内容。海明威在回忆录中自己也承认,他从塞尚的画中学到了如何去创作一篇“有容量”的小说。 海明威重视场景画面感的描写,还有各重要原因,就是他受过意象诗歌的影响。在这方面,他受美国著名诗人庞德的影响较大。庞德在理论上和创作上都对意象主义进行了探讨。他认为:诗要具体,避免抽象;形式上要允许连行,不要切成一行行;要精练,不要废字,不用修饰等等。海明威不仅在理论上这样陈述,在创作上也是这样实践的。海明威描写的事物本身总是清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他的措辞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甚至小孩都能一目了然。文字的浅显不等于思想内容的浅薄,关键在于作者的文字运用是否恰倒好处。 实际上,海明威博采了许多名家的长处,并将这些长处化为自己的东西。他的”冰山原则”是时代的需要,历史赋予海明威的任务是:放弃无关的素材、写作的花招、泛滥的情感,用精练的文字反映出时代的风貌。”冰山原则”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它开创了一代文风。随着历史的发展,海明威的那种具体的写作方式始终将会象巴尔扎克、狄更斯的写作方式一样,被后人以新的方式取代,但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冰山原则”的影响是永恒的。

《雨中的猫》中人物的二元对立关系葛伦鸿 《雨中的猫》发表于一九二三年,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部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小说情节简单,语言平实?洗练,由第三人称叙事者展开叙述。叙述者对故事中人物之间的深层关系未加任何交待和评论,在叙事过程中也很少使用任何形容词,因此给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该故事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和可能性,极好地体现了海明威一贯的简约的叙事风格和小说创作的冰山原则。 《雨中的猫》讲的是一对年轻的美国夫妇生活中特定的一天中发生的事情。这对夫妇在意大利度假或旅游,住在一家饭店二层楼的一套房间里。一个雨天的下午,妻子从房间的窗子向外眺望的时候,发现有一只猫正躲在楼下花园里的一张桌子底下避雨。她忽然产生想要一只猫,想把这只猫抱回房间的冲动,于是说她要下楼去把这只猫抱回房间来。她的丈夫此时正躺在床上看书,听到妻子要下楼去抱雨中的猫,嘴里说着愿代妻子去,人却躺在床上未动。妻子便自己下楼去抱那只猫。途中经过旅店老板的办公室,老板礼貌地起身向她鞠躬致礼,并随声附和她对雨天的抱怨。雨下得更大了,正当这位妻子站在饭店门口判断那只猫所在的位置,考虑如何穿过雨中的院子去找那只猫的时候,给他们打扫房间的女侍从她身后给她撑起了一把伞。女侍为她撑着伞,陪着她一起来到那张桌子旁,却发现那只猫已经不在了。 这位妻子在失望中回到房间里,但是她想要只猫的愿望却愈发强烈了。她的丈夫依然躺在床上看书,她坐在梳妆台的镜子前,一边从镜子里看着自己,一边自言自语,抑或是向她的丈夫诉说她的愿望。此时她不仅想要一只可以任由她抚摩的猫,还想要很多她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东西,比如,她想把她的短发留长,然后在脑后梳成一个发髻;她想有一套银制餐具,想在吃饭的时候点上蜡烛,等等。但是她的丈夫却让她闭嘴,让她找点儿什么读读,随后又自顾自读他的书去了。窗外,雨还在下着,就在妻子望着窗外黑下来的天和院子里亮起来的路灯的时候,有人轻拍房门。来人是那位女侍,她抱着一只大花猫,说,这是旅店老板让她送给这位妻子的。 我们可以简单地将故事的情节概括为:那位妻子想要旅馆院子里的那只猫,但是她的愿望未能实现,因为那只猫不见了。在故事的结尾,事情似乎出现转机,因为旅店的老板让女侍给她送来了一只猫。从表面上看,故事的情节与它所要传达的深层的?更重要的信息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多数读者都不难从中解读出故事所传达的有关夫妻关系或者有关女性地位和处境,甚至是命运的主题。那么是什么在帮助读者解读和挖掘这个故事的深层含义呢? 笔者认为,虽然《雨中的猫》的故事情节主要围绕那对年轻的美国夫妇展开,但是故事中的另外两个看似次要的人物,旅店老板和女侍,也各自在小说的叙事结构中发挥着他们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他们,故事的叙事效果就会大不一样,读者对小说主题的解读也会因此而有所不同。本文就围绕小说人物的结构性功能展开议论。 按照结构主义理论家格雷马斯对叙事文本进行句法学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每一个叙事文本可以被视为一个由主体 (subject)? 客体 (object)?传送者(sender)?接收者(receiver)?协助者(helper)和反对者(opponent)这六个角色(actant,不同于从心理角度界定的“角色”,指由具体行为界定的功能性单位)构成的类似句子的结构。这六个角色又可以构成三组二元对立(binary op-position)的结构,即:主体和客体,传送者和接受者,协助者和反对者。任何一个叙事结构中都包含着将一种物体或价值由一个角色传送给另一个角色的过程和相关的叙述①。将这一物体或价值由一个角色传送给另一个角色即是该叙事结构所描述的事件或人物的行为。于是叙事结构中第一组二元对立关系中的主体就是该事件中追求某种目的的人物,而客体则是被主体追求的目的(一种物体或价值);第二组二元对立结构中的传送者指以直接或者间接方式促成主体实现所追求的目的的人或一种力量,接受者则指客体(或对象)的获得者,它与叙事结构的主体往往是同一个人;第三组二元对立结构中的协助者是主体实现他所追求的目的的助手,而反对者则是主体实现目标追求的敌对势力,这两者均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被人格化的一种力量。 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戴维·洛奇曾在他的“现实主义文本的分析与阐释:海明威的《雨中的猫》”②一文中依据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了“雨中的猫”中人物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即由此而获得的叙事效果,指出小说中那位妻子为叙事结构的主体,猫为客体;旅店老板和女侍为小说叙事的句法结构中的协助者;而那位丈夫,因为对他妻子的需求和愿望无动于衷,甚至加以阻止,则扮演了反对者的角色。 小说情节的设置和发展围绕着那位妻子找猫这一故事主线展开,这四个人物之间也在不断组合和变换成新的二元对立关系,先后共组成了六对二元对立关系。首先是丈夫和妻子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妻子想要那只猫,丈夫无动于衷;妻子未能找到,因此也未能得到那只猫,由想要一只猫又想到想要她生活中还没有的其他一些东西,她向丈夫诉说,却又未能得到丈夫的支持和同情,而是被告知“闭嘴”。显然,在叙事结构的主体那位妻子争取实现她所追求的目标过程中,她的丈夫扮演了一个反对者的角色,他与他的妻子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那位妻子自己下楼去找那只猫,途中旅店的女侍,显然是受到旅店老板的指示,给她送来?并为她撑起了一把伞,使她免遭雨淋,因此女侍在那位妻子争取得到那只猫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协助者的角色,她与那位妻子的关系是主体与协助者的关系。在小说的结尾,女侍显然又是受到饭店老板的指示,给那位妻子送来了一只猫,虽然这只猫不一定就是妻子看到的在雨中的那只猫。这一次,女侍扮演了传送者的角色,她帮助那位妻子实现了她所追求的目标,而那位妻子在那一刻则扮演了接受者的角色,她们之间又形成了接受者和传送者的关系。而此时,那位丈夫依然躺在床上看他的书,于是女侍和那位丈夫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他们之间也因此形成了协助者和反对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 笔者认为,小说中最耐人寻味的是那位妻子和旅店老板之间的关系。旅店老板自始至终没有与那位妻子发生什么实质性的直接接触,也没有亲自为那位妻子做过任何事情,但是,正是他两次让女侍帮助了那位妻子,因此他与那位妻子之间也就形成了叙事结构中主体与协助者的二元关系。不仅如此,小说里有一段对那位妻子在下楼途中看到旅店老板的时候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的描述,正是这一段描述使从未谋面的旅店老板与那位丈夫之间也发生了一种二元对立关系。对那位妻子在下楼去找那只猫的时候途经旅店老板的办公室?看见那位老板坐在他的办公桌后?与他稍作寒暄时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小说作者是这样描写的: 那位妻子朝楼下走去。她路过饭店老板的办公室,老板站起来向她鞠躬。他的办公桌在办公室的尽里头。老板是一个上了年纪的人,个子很高。 “下雨了”,这位妻子说,她喜欢这位老板。 “是啊,是啊,太太,天气不好。” 他站在房间尽头的办公桌后面,房间里的光线很暗。那位妻子喜欢他,她喜欢他特别认真地对待顾客抱怨的态度,她喜欢他沉稳威严的风度,她喜欢他期待为她服务的样子,她喜欢他作为饭店老板的自我感觉,她喜欢他那苍老的面庞和那双大手。③ 当这位妻子与女侍从院子里空手而归,向她自己的房间走去的时候,她再次路过了旅店老板的办公室,老板也再次起身向她鞠躬,这时这位妻子: 感到自己十分渺小而无助,心头憋闷,饭店老板使她感到自己的既渺小又被人看重。有一刻,她感到自己的确很有面子。 小说中对这位妻子心理活动的这段描述显然至关重要,聪明的读者不难看出这位妻子之所以喜欢这位旅店老板恰恰是因为这位老板与她的丈夫完全不同。她的丈夫年轻,而这位老板是一位上了年纪的人;她的丈夫对她的需求和愿望无动于衷,只管自顾自地看书,而旅店老板虽为陌生人却能洞察她的心理,并细致入微地替她着想,为她服务。因此尽管旅店老板站在他办公室的尽头而且房间里的光线很暗,这位妻子却偏偏注意到了老板的那双大手和他沉稳?威严?认真的表情和态度。生平第一次受到别人如此悉心的关照,她感到了作为一个女人,她在男人眼里是柔弱无助同时又是举足重要的。事实上,此时小说作者从这位妻子的视角对旅店老板加以的描述正是这位妻子潜意识里理想丈夫的形象在老板身上的投射,如果不是因为她感觉到了丈夫对她的轻视和冷落,如果不是感到自己孤独和无助,很可能她注意到的不是旅店老板的那双大手和他威严认真的表情与态度,而是别的什么东西。如果此时小说的叙事从其中另一个人物的视角展开,这个人物眼中的旅店老板很可能与这位妻子眼中的老板完全两样,他可能根本没有一双大手。至此,这位旅店老板和那位丈夫之间也就构成了小说叙事过程中的又一对二元对立关系,他们二人之中的前者是故事主体实现她所追求的目标的过程中的协助者,后者则是反对者;前者很可能是那位妻子心目中的理想丈夫,后者则是一位粗心大意?甚至有些自我中心?因此使妻子感到无助和失望的丈夫。 在《雨中的猫》里,小说的主要人物显然是那对美国夫妇,然而旅店老板和女侍虽为配角却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一方面,旅店老板不能被女侍取而代之,他不能亲自给那位妻子送去伞和猫,否则他就不是在以他老板的身份与那位妻子打交道了,而很可能被理解为一个乘人之危?勾引女性的小人,因此也就会失去与那位丈夫构成二元对立关系的可能。同样, 女侍这一角色的存在也就成为必然,她一方面起到帮助老板在实施服务同时遵守他的职业规范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起到如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戴维·洛奇指出的,提醒那位妻子她的顾客身份的作用,使那位妻子避免与旅店老板产生和发展任何超越店主与顾客关系的关系。可见,发现小说人物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物之间的真正矛盾以及故事女主人公想要一只猫的表象之下的真实心理诉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运用结构主义有关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小说叙事结构进行分析的意义。虽然结构主义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早已被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批评所取代,但是它对于我们细读文本,对于帮助我们解决在解读文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现人物之间的深层关系,发掘文本的深层意义,避免误读,仍然是十分有益的。 (责任编辑:水涓) ① 参见Selden, Raman et al,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4th edition)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74-75。 ② 参见张中载等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第192页-第193页。 ③ 本人引用小说文本的译文均为本文作者自译。小说原文参见邓叙新编选《英语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3页。

2020年雨中的猫主题探析论文

以记叙为主,但往往也间有描写、抒情和议论,不可能有截然的划分。它是一种形式灵活、记叙事件的文体。论文一般由时间(指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指事件发生的地方)、人物(指事件的中心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构成。

海明威与他的“冰山原则” 2002年05月24日10:21:47 网易报道 Kelseytu 盛行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公认的代表作家就是被称为美国二十世纪上半期最有才华的天才小说家厄内斯特·海明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为人,那就是:一个酷爱体育和运动的硬汉;一位世事练达的记者;一名浑身伤疤的战士;一位西班牙斗牛的狂热爱好者;一位既擅饮烈酒又讲究生活的美食家。海明威的思想十分深邃,而且观点独特,用诗人艾伦?泰特的话说,他具有“一个极其微妙的心灵和强大的选择性观察能力”。在他深奥奇特的艺术思想中,“冰山原则”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而且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了。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其后,有多次作过这样的比喻。海明威这种形象的比喻,引起了文学批评界的兴趣。于是,所谓“冰山原则”就成了文学批评界研究海明威创作的重要课题之一。可以说”冰山原则”是海明威对自己多年创作经验的形象总结,是他处理艺术和生活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那么,究竟什么是”冰山原则”呢? 关于这点,西方批评家做过不少探讨。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他们是如何理解的。美国艺术批评家马儿科姆指出:“你从生活中提取那些唤起了自己情绪的鲜明细节,如果你对暴行与恐怖并不闭目塞听,而按照适当的顺序准确地描述了这些细节,那么你就写出了会依旧唤起读者的情绪的东西来。这就是海明威在他早期特写中遵循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其自行限定的范围内是极其成功的。甚至在其范围以外,他也是成功的,因为他所描绘的图景表明具有一种广泛的暗示力。”英国批评家贝茨在谈到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时说:“掌握暗示的艺术,用一句话说明两件或两件以上不同事情的艺术,那就把短篇小说家要干的活儿完成了多一半。”美国批评家艾德尔对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这是“回避的手法”,“甩开情绪来造成一种情绪的气氛”。 批评界展开的的多方面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冰山原则”的含义。但是,如果进一步从美学上和诗学上对”冰山原则”作深入理解,显然,上诉各家的论述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冰山原则”,海明威自己在《午后之死》中有一个解释,他写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象作者写出来似的。”显而易见,作家在这里强调的是省略,主张水面下的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去感受。根据海明威的解释,可以对”冰山原则”作一个粗略的概括: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的结合起来,让读者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具体地说,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文字塑造了形象,形象包含了情感,而情感之中蕴涵着思想。诚然,就一般文学作品而言,这四个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他强调了情感和思想的含蓄性。 研究海明威的”冰山原则”,首先要搞清楚水下的“八分之七”,因为这一部分是冰山的基础。如果按艾德尔的观点,海明威作品的实质性内容被作者“以明显的追求表面效果”回避掉了,那么就引出了一个尖锐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即海明威究竟是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大作家,还是浅薄的、仅限于玩弄文字技巧的末流文人?显然,海明威作品的实质性内容并不是被回避掉了,而是艾德尔没有看出来罢了。 海明威与他的“冰山原则”(二) 2002年05月24日10:21:47 网易报道 Kelseytu 我以为,首先,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包含着海明威深刻的思想,这思想建立在多年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以及他对生活理解的程度上的。 在海明威的作品里,省略并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他曾强调说:“如果一位作家省略某一部分是因为你不知道它,那么在小说里就有破绽了”。很清楚,作家省略的东西必须是他所熟悉的,也必须是读者所能够心领神会的。这样一来,没有被省略的文字就要有典型意义,只要读者看到这些文字,便会联想到那些省略掉的内容。这就犹如高楼大厦的基石,大厦固然雄伟,但离开了基石却不能成立的。 海明威的“基石”埋藏得深厚而又牢固,这和他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他涉世的第一步是亲自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红十字救护队的志愿人员,海明威对这场战争是抱有幻想的。象许多单纯幼稚的青年一样,海明威怀着“拯救世界民主”的宏大抱负走上了战场。在意大利北部的意奥战场,海明威用自己的勇敢行为实践着自己的理想。他是非战斗人员,却在战场上到处奔波,甚至受了伤。战争的残酷、统治者的虚伪和无谓的流血在战后一下子都表现出来了。海明威发现,当年的勇士不过是上当者,不仅受了伤,精神上也受到了创伤,变得迷惘消沉起来。海明威的创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的。在他早期的名作《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亨利与巴克莱的悲剧正是这种思想的集中反映。有趣的是,他笔下的主人公几乎和他走过同样的路。对这场战争的回忆,成了海明威最痛苦的事。在《海明威,一个巨人的生与死》里,有一段是他去逝前不久说的:“我现在还记得,我对于第一次大战感到十分可怕,吓得我有十年写不出它。战争在你内心造成的创伤,愈合起来是十分缓慢的。”海明威早期作品带有强烈的反战情绪。他的高明之处是他把反战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联系起来了。他从反对战争、怀疑社会出发,树立了一种除了个人勇气和自我感觉外,别无可信的人生态度。这在当时具有典型意义。海明威这一时期的作品表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抵触。尽管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国势日渐强盛,但是,在海明威看来,战争给人的生命和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接踵而来的又是社会的动荡不安。 一战铸成了海明威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也给海明威的早期作品奠定了一种灰暗、郁闷的基调。在他眼里,世界充满了暴力和邪恶,死亡不可避免的等待着每一个人。如果人们在这样的社会里生存下去,那就必须建立起一整套生存法则,这就是:在生活中,即便你不能取胜,但也不必认输;你可以在默默的忍受中尽力活下来;在户外的体育运动中寻求欢乐,把“硬汉性格”作为生命的支柱。 海明威有句名言:“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掉,但不能被打败”。这体现了海明威主人公对待人类社会的基本态度,因此,这些人所表现出来的“硬汉性格”显得深沉、有力、真实。 在读到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大两心河》很能说明上面的问题。小说的第一部分叙述了主人公尼克·亚当斯返回阔别多年的故里。这是个偏僻幽静的乡间,一年前被一场大火烧光了。但主人公仍然对这次旅行感到很激动,因为他毕竟很长时间没有看到那条熟悉的小溪和溪中的鱼了。从表面上看,尼克这次重反故里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钓鱼,不过当我们看到尼克的种种行为时,似乎感到作者在暗示尼克另有企图。尼克朝宿营的地方走去,路上不时停下来寻找鱼饵,接着他平整场地,放好地毯,拉起帆布。从尼克机械的举动中,人们可以隐约看出,他的性格颇有些变形,就像溪中的鱼儿一样。显然,尼克企图通过连续不断的动作来逃避什么。他把所有东西都抛在脑后,从而获得了快活。当一切安顿就绪又突然觉得“脑子又在思索了”,顿时又紧张起来。接着,尼克进入了梦乡。 小说第二部分叙述了尼克次日一整天都在忙碌钓鱼。一旦有大鱼上钩,他兴奋不已。一天的时光就在这不停的兴奋中消磨光了。 作品中,钓鱼至多是个表面现象。实际上,小说描写了一个精神上严重受过刺激的人的形象。从尼克·亚当斯系列小说中可以看出,这时的尼克刚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回来,战争对他的刺激太大了。和作者一样,尼克不敢想也不愿想战争的情景。“钓鱼活动”寄托了尼克“逃避”的思想。 《大两心河》的故事说明,海明威不仅具有杰出的叙述才能,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著名批评家马尔科姆·考利曾就海明威作过这样的论断:“海明威的最优秀的散文给人以深度感。”的确,海明威的作品几乎没有就事论事之弊,它们无不给人以思考的广阔天地。 “八分之七”包含着海明威丰富的情感,这种情感往往和作者的思想相联。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的著名短篇作品。故事是说一个男人带一位姑娘到马德里去做堕胎手术。这对男女在路边的车站等待开往马德里的快车。由于天气炎热,他俩不停地喝啤酒。他们一边喝啤酒一边说话,整个作品是由对话构成的。至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以及此刻姑娘的情绪等等,都没有提到。尽管如此,从他们的言谈中,我们仍能感觉到姑娘复杂的情绪变化。对于姑娘来说,显然有什么东西就要被毁了,而这东西又是姑娘期盼已久的。文中有这么一句,姑娘说:“样样东西都是甜丝丝的像甘草。特别是一个人盼望了好久的那些东西,简直就像艾酒一样”。毫无疑问,这里是在指孕育在身的胎儿。姑娘原本指望舒舒服服享受生活,但眼下,男人改变注意了,一旦胎儿被打掉,姑娘就要面临被抛弃的危险。姑娘吓坏了。这里海明威始终没有把姑娘的感情写在明处。 海明威与他的“冰山原则”(三) 2002年05月24日10:21:47 网易报道 Kelseytu 我想海明威可能有这样一种特点,他好象不愿意让读者一下子就看懂他的作品。因为,他有这样一种观点:让读者感觉的东西应该比让读者理解的东西多一些。因此,海明威从来不企图在作品中说明自己的倾向性。从客观上讲,战争的残酷带给他的痛苦,已经到了难以用文字来表达的程度,这种痛苦使他的神经麻木起来。现在海明威唯一能做的是把他所经历体验到的一切准确地传达给读者,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充实、想象。 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二十年代末创作的重要作品。这部作品通过一对恋人在意大利战场上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明了作者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强烈愿望,但同时流露出人生无常、悲观绝望的思想情绪。《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冰山原则”创作的较为典型的长篇作品。尤其是作品的结尾部分,充分体现了省略掉的“八分之七”的力量。作者在描写亨利向凯瑟琳遗体告别时,似乎不待有任何感情色彩,但读者却感到有一股强烈而深沉的感情潜流,催人泪下。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潜在的,感情也是潜在的,它们两者互相依存,互为表里。作品的故事情结在在主人公冒雨走回旅馆之处嘎然而止,作者赋予作品的潜在感情达到了最高潮。亨利告别了战争,也告别了感情。海明威暗示读者,在细雨蒙蒙的黑里,亨利迷失了方向。他是帝国主义大战的牺牲品和受害者,他和同时代的许多人成为了“迷惘的一代”。 作品所省略的部分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海明威在他晚年撰写的回忆录《流动宴会》中说:“按照我的新理论,你可以省略任何东西,只要你了解他们。省略的部分会增强小说的力量”。无论是他的长篇还是短篇,简练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特点,并使整个作品显得气势磅礴。 那么,海明威作品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是通过什么形式体现出来的呢?这正是他的作品八分之一之所在。 首先是简洁的文字突出塑造了画面感较强的人物和场景。为了使人物形象和场景描写产生光鲜如画的效果,海明威主要采用了白描手法。在他笔下,几乎没有总体上的风景描写,都是十分准确的物体观察,对于所描写的场面也很少进行特别强调。记得课上,教授曾经强调过,海明威的描写和电影摄象机的作用颇为相似。这里我节选了小说《太阳照样升起》里的一段描写: …楼下狭窄的街道上空荡荡的。楼上阳台上却挤满了人。突然,一群人顺着街道跑下来。他们都在奔跑,挤成一团,他们沿着街道朝斗牛场的方向跑去。后面的人更多,跑得更快。接着又跑过来几个落在后面的人,他们才真是在奔跑呢。这伙人身后有一段空隙,这时几只斗牛上下摇晃着脑袋飞也似的跑过来。奔跑的人们和斗牛都在路口消失了。一个人摔倒了,滚到路边的沟里,静静地躺着。而斗牛则在他身上奔过,并不理会他。 这段描写就像一幅画一样。作者除了交待了视点在楼上之外,再没有多余的环境描写,笔墨直接用在了主要事物的描写上。 海明威与他的“冰山原则”(四) 2002年05月24日10:21:47 网易报道 Kelseytu 许多研究海明威的书都不约而同地指出,他的这种对场景和人物画面感的描写并不是他最终的目的,它所显示出的形象的直接性只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感性材料和手段,实质上,它是为了更好地超出自身本来的意义,与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容联系起来。从上述《太阳照样升起》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家着意于画面感的描写并不是死板固定的静态场面,而是“静”中有“动”。这样写的好处是:场景为人物形象塑造可以提供直接服务,不但人物形象的鲜明性有了保证,而且其性格发展也有了充分条件。 在他的“八分之一”中,为了使作品的画面感取得准确、生动的效果,海明威还对文学语言进行了大胆革新。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离开语言这一要素,作品就无从谈起了。海明威正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给英语乃至许多其他语言的现代文学带来了巨大影响。他的语言朴素无华、准确生动、简洁明了。这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承认。具体来说,海明威是通过以下几点获得成功的: 其一,海明威很少使用形容词和副词,几乎不用各种修饰性的从句。他依靠名词的准确和动词的生动直接触及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丝毫没有矫柔造作之感。 其二,海明威把美国口语经过提炼,应用到书面文章中,给文学作品带来生气。这样做既很好地体现了人物个性,又能够清楚地揭示人物心理。 其三,海明威总是选择那些尽可能不直接影响读者,却能使读者产生联想的词语。作者不直接对事物进行判断,一切取决于读者。例如,如果写胆怯,一般的作家除了对讲话环境进行烘托性的描写外,还常常会这么写:“他声音惊恐、结结巴巴地说道”或诸如此类的句子,而海明威除了对必要的讲话环境烘托外,至多只用“他说道”这么简单的句子。有人曾对我说,这是因为海明威缺乏文学艺术表达的能力。其实这正是他的风格。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姑娘站起身来,走到车站的尽头。铁路对面,在那一边,艾布罗河两岸是农田和树木。远处在河的那一边,便是起伏的山峦。一片云影掠过粮田;透过树木,他看到了大河。 《白象似的群山》他把一切有碍于景物本身的言词统统踢在一边,几乎没有什么修饰语和形容词,让描写对象自身说话。 以上我们探讨了“八分之七”和“八分之一”的基本含义,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水面上的“八分之一”是建立在水面下的“八分之七”的基础之上的,后者要前者直接体现,两者是互为依存的统一体。“冰山原则”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从文字塑造的形象中,可以看出作品包含的思想感情;同样,通过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也可以进一步认识作品那简洁的文字、鲜明形象的特殊意义。 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一生思想和艺术的总结。他的”冰山原则”在这里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海明威大量使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把作品主题思想高度抽象化,使其完全隐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中。对老人来说,大海不像对年轻渔夫那样是一个具体的捕捞领域,而被认为是一种人格。它既体现仁慈,又体现残忍。因为它一方面养育了象老人这样许许多多以海为生的渔夫,另一方面又给他们带来了灾难。在大海的深处,老人找到他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大马林鱼。海的宽广足以使老人能了解和体验到那种未知的神秘领域。如果说作品深奥的寓意是从这方面体现出来的话,那么他和老人孤单一人出海打鱼是分不开的。事实上,只有这样,关于大海的这样一种观念才会显得格外鲜明。或许正是这样的考虑,海明威才让老人唯一的伙伴曼诺林离开了他。 “冰山原则”的形成除了海明威自身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外,也有其历史原因。从英语文学的发展史看,到了十九世纪,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日益繁杂,书面英语变得浮华、罗唆起来,其发展趋势已经不是力求表现和描绘某个对象,而偏重于无休止地解释和探讨。英语语言的革新势在必行。作为英语文学的一个分支,美国民族文学的建立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西欧文学的影响到了十九世纪中期仍未完全消失,甚至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矫揉造作的文风在美国文坛上还是一种时髦。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美国不少有远见的作家都付出了巨大努力,如马克·吐温、斯梯芬·克莱恩、舍伍德·安德迅等,海明威是他们的继承者,也是集大成者。他果敢地担负起了革新语言的重任,一开始登上文坛就给人以崭新的面貌。 从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主义文学,到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文学中的主观色彩与日俱增,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自我成分已经到了泛滥的程度。作家们无休止的解剖自己,希望读者对自己的每一段描述,甚至每个字都能够理解。在海明威看来,要得到读者的理解,首先要信任读者。换句话说,就是作品要给读者留以思考的余地。那种一览无余的写法是历史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读者欣赏趣味的变化。作者完全替代读者思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二十世纪的生活节奏远远快于十九世纪,一篇小说的优劣往往取决于是否在很短的篇幅内讲到了人们感到重要的关键性的问题。这是时代的特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海明威的风格使他成了这个时代的开路先锋,他为整整一代人甚至两代人树立了楷模。 海明威擅长描写具有画面感的场景,是和他长期爱好绘画分不开的。海明威的父母是他艺术上最早的启蒙老师,曾希望把他培养成艺术家。他本人也做了不少努力。毕加索、马奈、莫奈等著名画家对他的影响不亚于马克吐温、托尔斯泰等著名作家。据我所看到的多本海明威传记中都曾写到,法国后印象派大师保罗·塞尚对海明威的影响最大。 塞尚是一位艺术风格独特的画家,他要求的是根据个人的特殊感受,改造对象的形体,使之更加单纯、坚实和引起重量感。表面上看,他的作品简单,其实,正是这种简单的形式下,包含了更为深刻的思想内容。海明威在回忆录中自己也承认,他从塞尚的画中学到了如何去创作一篇“有容量”的小说。 海明威重视场景画面感的描写,还有各重要原因,就是他受过意象诗歌的影响。在这方面,他受美国著名诗人庞德的影响较大。庞德在理论上和创作上都对意象主义进行了探讨。他认为:诗要具体,避免抽象;形式上要允许连行,不要切成一行行;要精练,不要废字,不用修饰等等。海明威不仅在理论上这样陈述,在创作上也是这样实践的。海明威描写的事物本身总是清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他的措辞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甚至小孩都能一目了然。文字的浅显不等于思想内容的浅薄,关键在于作者的文字运用是否恰倒好处。 实际上,海明威博采了许多名家的长处,并将这些长处化为自己的东西。他的”冰山原则”是时代的需要,历史赋予海明威的任务是:放弃无关的素材、写作的花招、泛滥的情感,用精练的文字反映出时代的风貌。”冰山原则”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它开创了一代文风。随着历史的发展,海明威的那种具体的写作方式始终将会象巴尔扎克、狄更斯的写作方式一样,被后人以新的方式取代,但作为一种创作原则,”冰山原则”的影响是永恒的。

ghts3兄所言极是,惭愧了.

给你提供2个链接,希望你能找到自己所需

有关猫瘟的论文文献

猫瘟是由猫细小病毒引起,一种烈性传染病,多见于幼猫、流浪猫。一般家里出现猫瘟后,家里的环境要做全面性消毒,且半年之内不建议再养新的猫咪。

猫瘟通过粪、尿、呕吐物、唾液等排泄物和分泌物排毒,从而污染环境、器具、饲料等,引起直接和间接传染,常呈地方性流行。潜伏期6~10天。预防猫瘟,首先是做好保暖的工作,保持环境的卫生,人尽量少触摸小猫,有条件的话就尽量给小猫吃一些增强的抵抗力的营养品,然后断奶半个月后就开始接种第一针疫苗,小猫第一年接种疫苗加上狂犬是一共要打四针的,这个你可以在百度搜索宠安安咨询一下,等疫苗都打完了,你再测个抗体,抗体水平够的话,感染上猫瘟的机率是很小的。

预防猫瘟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猫自身的免疫力。可以给猫仔喂点营养膏增强抵抗力和营养。再用喵度稳达治疗猫瘟,白细胞偏低的话再用升白针,数值正常就不用再用升白针了⌄。

猫瘟的传染与猫自身的抵抗力有关特别是在营养不良、体弱及绝育手术后易感染。猫瘟又称猫泛白细胞减少症,是猫及猫科动物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高热、呕吐、腹泻、脱水及循环血液中的白细胞减少为特征。本病的潜伏期为2—9天。急性型24小时内死亡。亚急性型病程为7天左右,根据临床记载,该病经治疗7—8天后大多数病猫均可痊愈,临床大多数病例属亚急性。该病首次发热为40℃左右,24小时降至常温,2—3天后体温再次升高到40℃左右。病猫精神沉郁、厌食,呕吐物病初为食物,后为黄绿色胃液,临床属顽固性呕吐,一般在病程3—4天后出现腹泻,后期带有血液,呈咖啡色、脱水、眼球下陷。血象变化:白细胞迅速减少,可降至5×106L以下,当白细胞降至2×106L以下时往往预后不良。注射猫瘟疫苗是必须的预防手段。特异性疗法是用抗猫瘟热血清治疗,抗血清的使用越早效果越好,应用剂量1-2mlkg,一日一次或隔日一次,连续注射2-3次。对症治疗包括止吐、补液、防止继发感染、增强抵抗力。

  • 索引序列
  • 论文有关的雨中的猫文献综述
  • 关于功夫熊猫的论文文献综述
  • 雨中的猫论文研究内容
  • 2020年雨中的猫主题探析论文
  • 有关猫瘟的论文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