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爱情≈风险投资》上大学前就看过一篇小说《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上大学后才发现,现实比小说更加残酷。现在的爱情,爱得有点浮躁,有点朝三暮四,有点朝生暮死。电影《非诚勿扰》里有一句台词:“风险投资,顾名思义,就是越有风险越投资,没有风险绝不投资。”这符合这部电影幽默的风格,我们只需笑笑,不必当真。现实没有这么幽默,在大学里孕育的爱情就像风险投资,总是有风险的,一不小心就会夭折。杨大同教授说,恋爱应以结婚为目的。换句话说,不以结婚为目的的在一起是爱情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如若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那么爱情的地位低于自由却高于生命,生命是物质,爱情高于物质作用于精神而存在。若我爱你,因我寂寞——你觉得我爱的是你还是寂寞呢?风险投资并不可怕,钱没了还可以再赚。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对于感情的伤,是多少钱都治愈不了的痛。最可怕的是两个人在一起,一个是因为爱情,另一个却是因为寂寞。双方一旦决裂,因为爱情的那个会败得一败涂地。因为寂寞的那个,请反省。嗯,我反省。真正的爱情是美好的,因为两情相悦。为对方戴上婚戒,许一个天荒地老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大学生本就处在一个十分浪漫的年龄,一个连谈钱都伤感情的年龄,想不浪漫都不行。爱情里可以没钱,粗茶淡饭也是幸福;爱情里可以有钱,只要彼此爱而不是因为钱而彼此爱就行,那么再怎么奢侈的爱情都无罪。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大多还不够成熟,会因对方某个方面的优点而陷入爱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和谐的因素渐渐显露出来并最终成为矛盾的导火索。一帆风顺的爱情少之又少。两个人在一起,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可以尝试着去改变对方的坏习惯、坏毛病,如果不成功,那么放弃这种尝试,不然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爱情里需要互相包容,但是不需要委曲求全。两个人可以试着交往,不合适,可以分手,可以尽快分手——长痛不如短痛。不要为了所谓的责任耽误了幸福。因为真正有责任心的男人会让他的她全身而退。没有责任心的男人还有什么好挽留的呢?爱并不一定就要在一起。两个人的结合,并不单单是两个人的结合,而是两个家庭之间的联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不是全无道理。自由恋爱,并不是无限的自由。谈恋爱既然是一种风险投资,那么生意失败也无可厚非。但是你得保留再一次投资的资本。大学生应该自爱,应该矜持。婚姻不可以没有性,但爱情可以。但愿所有的年轻人只需进行一次风险投资便可获得一生也用之不尽的幸福。
做论文首先是要把论文题目定下来然后根据题目搜集相关资料定好大纲有了框架就好写了其实你可以自己先搜下相关论文的不过这么紧的时间你就得找代写了上591原创论文网搜下如果需要论文指导还可以跟老师免费在线咨询下希望能够帮到你祝你顺利
统婚姻制度区域 1.浅析我国无效婚姻制度 2.我国“事实婚姻”制度的弊端与法律对策 3.论婚姻的成立 4.《婚姻登记条例》利与弊 5.中国妇女保护的立法不足 6.浅析抚养制度的完善 7.试论探望权的实现 8.关于离婚经济帮助制度的分析 9.关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思考 10.关于离婚几个法律问题的思考 11.法定离婚理由之探析 12.家庭暴力的法律对策 13.家庭调解制度在中国的命运 14.离婚过程中和离婚后对子女权益的法律保护 15.军人婚姻法律保护的利与弊 16.婚姻家庭法律在未来民法典中的地位 17.一夫一妻制度的法律保护 18.浅析可撤销婚姻制度 19.浅析我国的夫妻财产制度 20.离婚标准之探讨 21.亲权制度研究 22.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研究 23.“婚内强奸”的立法研究 24.从平等原则看我国婚姻家庭中的男女平等 25.我国夫妻债务制度探讨 26.╳╳地方婚姻调查 27.浅析我国婚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28.违法婚姻问题研究 29.“感情确已破裂”解析 30.我国离婚救济制度研究 31.事实婚姻和非法同居关系的辨析 32.离婚损害赔偿之立法完善 33.居住权在婚姻家庭法的保护和实现 34.浅析中国古代的特色婚姻制度 35.从三部婚姻法看我国婚姻家庭理念的变迁 36.完善我国亲属抚养制度的几点思考 37.公证在婚姻法中的效力和地位 38.农村事实婚姻的状况与法律对策 39.夫妻侵权制度研究 40.准婚姻制度研究 婚姻家庭法哲学区域 1.婚姻法适用的道德机理 2.近现代法上婚姻本质属性研究 3.公平原则在离婚案件中的适用 4.试论夫妻相互忠实义务及其实现 5.婚姻家庭法的立法理念研究 6.关于配偶权的探讨 7.婚姻登记证的法律效力 8.“夫妻应当相互忠实”的法律分析 9.婚姻契约制度研究 10.婚内强迫性行为的法律性质分析 11.中国古代╳╳时期妇女法律地位探析 12.夫妻人身关系探析 13.“代孕”技术的法律反思 14.妇女人格独立制度研究 15.侵犯配偶权行为的法律规制 16.婚姻自由原则的法理分析 17.试论事实婚姻中的离婚问题 18.中国古代“抢婚”现象的法律分析 19.亲属法立法可行性探讨 20.婚姻自主权探讨 婚姻法学前沿区域 1.变性人及其原婚姻关系处理 2.同性恋(婚)的法律对策 3.婚前体检存废论 4.婚姻登记行为可诉性研究 5.试论准婚姻关系 6.“保卫婚姻俱乐部”的合法性探讨 7.浅析婚内索赔 8.对离婚的法律经济学分析 9.“性骚扰”法律问题研究 10.婚约的法律性质 11.“闪婚”的法律分析 12.人工生殖中的父母子女关系研究 13.试析“回族女子不外嫁”的习俗 14.同居者的权利义务探讨 15.关于大学生婚育权与高校管理权(或大学生受教育权)的探讨 16.婚内侵权赔偿制度研究 17.“半路夫妻”法律问题研究 18.“试婚”(或“试离婚”)的法律问题分析19.婚姻保险制度研究 20.“同性恋”婚姻立法趋势研究 21.浅析婚介所的法律地位 22.论服刑人员的结婚权 23.“换亲”的法律分析 24.浅析和谐社会与性别平等 25.网婚的法律分析
关于婚姻消费的硕士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关于婚姻消费的硕士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如下,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 5-6
Abstract 6-7
第1章 导论 11-34
1.1 研究缘起 11-12
1.2 研究意义 12
1.2.1 理论意义 12
1.2.2 实践意义 12
1.3 文献综述 12-27
1.3.1 婚姻消费研究 12-17
1.3.2 农村彩礼研究 17-26
1.3.3 研究不足与趋势述评 26-27
1.4 概念界定 27-28
1.4.1 婚姻消费
1.4.2 彩礼 27
1.4.3 嫁妆 27-28
1.5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8-30
1.5.1 理论基础——婚姻策略理论 28-30
1.5.2 研究框架 30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30-34
1.6.1 实地研究 30-31
1.6.2 主要的调研方法 31-32
1.6.3 研究对象的选取 32-34
第2章 内容与形式——M村彩礼的现状 34-50
2.1 M村概况:地方性知识与话语 34-39
2.1.1 调查地点的选择与概况 34-35
2.1.2 M村婚嫁习俗 35-39
2.2 M村彩礼数额 39-41
2.3 M村彩礼类型 41-44
2.3.1 彩礼名目由单一走向多元 41-42
2.3.2 由基本生活用品到耐用消费品到奢侈品的出现 42-44
2.4 M村彩礼的支付形式 44-47
2.4.1 从以实物为主到以货币为主 44-46
2.4.2 全面干折形式的出现与兴起 46-47
2.5 M村彩礼的性质 47-50
2.5.1 见面礼:新郎家给新娘的礼物 47
2.5.2 大礼:表达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47-48
2.5.3 上下轿礼:新娘争取财产的手段 48
2.5.4 小结:彩礼的性质变迁特征 48-50
第3章 协商与互动——彩礼中的婚姻策略 50-62
3.1 M村彩礼的协商 50-55
3.1.1 彩礼协商的沟通者和调解人——媒人 50-52
3.1.2 彩礼协商的社区情境——彩礼标准 52-54
3.1.3 彩礼协商失败——彩礼返还 54-55
3.2 彩礼协商中男方家庭的婚姻策略 55-57
3.2.1 “虚假承诺”:减少彩礼的一次性支付 55-56
3.2.2 “以退为进”:充分显示家庭和家族的物质资本和象征资本 56-57
3.2.3 “高额彩礼”:弥补自身缺陷的策略性选择 57
3.3 彩礼互动与协商中女方家庭的婚姻策略 57-59
3.3.1 以男方家庭未满足女方某条件要求男方折现 57-58
3.3.2 “要好”中推脱商量的婚姻策略 58-59
3.3.3 同村“示范效应”的说辞 59
3.4 彩礼互动与协商中媒人促成双方婚姻关系的策略 59-62
3.4.1 “避重就轻”:避开或弱化双方矛盾的焦点 60
3.4.2 “两面吹嘘”:夸大双方优点的说话艺术 60-62
第4章 博弈与优势——女方当事人在彩礼协商中话语权增强 62-70
4.1 女方当事人在彩礼协商中话语权增强的表现 62-66
4.1.1 彩礼要价:从“无语”到“发声”到“狮子大开口” 62-63
4.1.2 彩礼用途、受益者和支配权与女方当事人话语权的增强 63-64
4.1.3 女方家庭在彩礼议价中的主动权 64-65
4.1.4 择偶标准与女方当事人话语权的增强 65
4.1.5 悔婚的“习俗”与“司法规定”:保护女性 65-66
4.2 女方当事人在彩礼协商中话语权增强的原因探析 66-70
4.2.1 女性经济上的独立 66-67
4.2.2 婚姻市场女性资源的短缺 67-68
4.2.3 农村生育观念的`转变 68
4.2.4 姻亲关系重要性的凸显 68-70
第5章 困境与压力——男方家庭彩礼支付问题的凸显 70-78
5.1 男方家庭彩礼支付的经济压力 70-73
5.1.1 婚前男方家庭彩礼支付:存与借的交织 70-71
5.1.2 婚后父辈一代的压力:“节衣缩食”的还款之路 71-72
5.1.3 彩礼纠纷:彩礼支付问题的“升级” 72-73
5.2 男方家庭彩礼支付的心理压力 73-78
5.2.1 家庭内部:父辈一代的“任务”观念 74-75
5.2.2 社区情境:村民舆论对订婚和结婚年龄的限制 75
5.2.3 同辈群体:“脸面”与“竞争”压力 75-78
第6章 结论与思考——传统与现代交织下的彩礼 78-85
6.1 结论 78-80
6.1.1 彩礼的内容、形式与性质 78
6.1.2 彩礼协商是双方家庭婚姻策略的博弈 78-79
6.1.3 女方当事人话语权的增强加重了男方支付彩礼的困境 79
6.1.4 彩礼变迁和协商中个体本位的凸显 79-80
6.2 思考:乡村场域下彩礼存在的意义 80-85
6.2.1 彩礼是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80-81
6.2.2 彩礼是婚姻契约、信用的担保 81-83
6.2.3 彩礼是对新婚夫妇的资助 83-85
参考文献 85-91
致谢 91-92
附录1 92-93
附录2 93-95
卷内备考表 95
—浅议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中宾利和简的婚姻 The combination based on love and similar interests results in a happy marriage —The marriage of Bingley and Jane in Ja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ce Abstract This article generally analyses the marriage of Bingley and Jan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Bingley and Jane have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ir characters, which lead them to a successful marriage although they all lack strength in their marriage. The author also points out that Bingley and Jane married for love, not for the money, status or good looks. So the combination of them is really a blessed and happy marriage. Key words Marriage Love Interests happy Content Jane Austen (1775-1817), who was born at Steventon on December 16, 1775, was one of the greatest novelists in England. She was the youngest of seven children in her family. She received most of her education at home. Her family are all fond of reading books, which influenced her very much. Her reading extended little beyond the literature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nd within that period she admired Dr. Johnson particularly. And later she was delighted with both the poetry and prose of Scott. She died on July 18, 1817, and was buried in the cathedral in Winchester. She totally wrote six novels in her life. Among the six novels, Pride and Prejudice has been valued as the most successful and popular masterpiece. In this novel, Jane Austen mainly described the ordinary life of the Bennets . She told us four different marriages to show the readers that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love. And also she expressed her own viewpoints on marriage that a combination based on love and similar interests is a happy and perfect marriage. In her opinion, the money-oriented marriage and sex-oriented marriage are not successful although the people can live together. The theme is narrow, but she showed us a beautiful tableau of the England people’s life of her own time. It seems that she had a talent to describe the ordinary life of people. “Read again, and for the third time at least, Miss Austen's very finely written novel of Pride and Prejudice. That young lady has a talent for describing the involvements and feelings and characters of ordinary life which is to me the most wonderful I ever met with.”1 Because of the lack of her experiences and knowledge, the character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are all of her own social class: The ladies and gentlemen of the landed gentry. And also, in every conversation, there was at least one lady. “The conversations of ladies with ladies, or of ladies and gentlemen together, are given, but no instance occurs of a scene in which men only are present.”2 Most parts of the story are the intricacies of courtships and marriages between the members of her class, which are great attraction to many readers. Among all the marriages in this novel, the combination of pleasant Bingley and mild Jane is the most blessed and happy one. The couple has similar interests and they insisted on pursuing their true love, which lead them to a happy and perfect marriage. Mr. Bingley was a good looking and gentlemanlike person whose revenues were about 5,000 pounds a year. As a young man who had good breeding, he was cordial and simple with easily-led disposition. With this character, he never appeared dissatisfied. He was easy to approach and constant in love although he was very rich. However, he lacked strength and independence in his marriage, which was a grievous defect of him. In the novel, Bingley was popular with almost everybody in everywhere. He had a pleasant countenance and easy unaffected manners. It is easy to find that he was agreeable both in appearance and character.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Bingley was the time when he “returned Mr. Benner’s visit, and sat about ten minutes with him in his library.”3But the exact time when the readers began to know him was some days later. At the first ball at Netherfield, he was shown to everybody and the readers began to make acquaintance of his personality through his behavior. “ Mr. Bingley had soon made himself acquainted with all the principal people in the room; he was lively and unreserved, danced every dance, was angry that the ball closed so early, and talked of giving one himself at Netherfield. Such amiable qualities must speak for themselves.”4 Of course these personal strength won Jane’s admiration. She thought that he was just what a young man ought to be. In her eyes, Mr. Bingley was a sensible, good-humored, lively young man. And she had never seen anyone who had so many advantages with perfect good breeding! He was just her Mr. Right! At that ball, “Bingley’s attentions to Jane had given rise to a general expectation of their marriage. He spoke of it as a certain event, of which the time alone could be undecided.”5 Mr. Bingley also noticed Jane at that night. He fell in love with Jane at their first ball and their romance flourished quietly and steadily. His affection towards Jane was obviously sincere andunaffected. It was obvious that when Jane suffered a trifling cold, he was worried about her. His anxiety and attention to her was evident. For example, when Elizabeth said that she couldn’t leave her sister because Jane’s illness was worse, “Bingley urged Mr. Jones’s being sent for immediately.”6 and “Bingley was quite uncomfortable.”7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lso are the evidences: “ but diffuseness and warmth remained for Bingley’s salutation. He was full of joy and attention. The first half hour was spent in piling up the fire, lest she should suffer from the change of room; and she removed at his desire to the other side of the fire-place, that she might be farther from the door. He then sat down by her, and talked scarcely to anyone else.”8 It is not difficult for the readers to find Bingley’s real concern and affection towards Jane from these details. He was cordial and constant in his love. As a pleasant and modest person, Mr. Bingley was far from the man who was strong and determined. This is his merit but also his demerit. His cordial and simple character leads to his quiet romance with Jane. But his weak and easily-led character leads to his parting with Jane. So when their romance went smoothly, he suddenly departed from Jane, which nearly ends his happy love and marriage. Generally speaking, his departure from Jane was caused b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m and Darcy. They were good friends although they were different in character. Between them there was a very steady and constant friendship. Bingley was endeared to Darcy by the easiness, openness and ductility of his temper. It is no doubt for Darcy that Bingley had the firmest reliance. For Darcy, he wanted to help his friend. In his opinion, it is impossible for Jane to love Bingley. So he persuaded Bingley not to take Jane in marriage. This point can be found from his letter to Elizabeth: “Her (Jane) look and manners were open, cheerful, and engaging as ever, but without any symptom of peculiar regard, and I remained convinced from the evening’s scrutiny, that though she received his attentions with pleasure, she did not invite them by any participation of sentiment.” 9 For Bingley, he had an easily-led temper. He was so modest and pliable that he had no opinion about his own marriage. No matter how obvious his attachment to Jane was, he believed Darcy’s representation of Jane’s indifference was true. Because Mr. Bingley’s two sisters didn’t like Jane, they thought Mr. Bingley should choose Georgiana(Darcy’s sister) as his wife. So they also disagree with Bingley about his marriage with Jane.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his sisters and Mr. Darcy, Bingley began to doubt Jane’s affection to him. Finally, he thought Jane didn’t love him, so he left her without saying good-bye. Later, when all the misunderstandings clarified, he came back to Jane at Darcy’s assistance. Bingley’s indecisive character determines his happiness and results that his life was controlled by others. Jane was the first children in her family. She was a kind and mild girl who was the most beautiful one among her sisters. As an introverted girl, she is constant in her love but lacks strength and self-confidence. She didn’t want others to know her love to Mr. Bingley, so she pretended that she had nothing to do with him. Compared with other girls, she was the most mild, kind, modest and almost perfect girl in this novel. Sometimes she was a little innocent. In her eyes, everybody is perfect. She never saw the ugly fact of life even she was deceived. Her character is vividly showed in many parts of the novel. “Compliments always take you (Jane) by surprise, and me (Elizabeth) never”10 and “Oh, You (Jane) are a great deal too apt you know, to like people in general, you never see a fault in anybody, all the world are too good and agreeable in your eyes. I (Elizabeth) never heard you speak ill of a human being in my life.” 11 According to this, readers can find that how kind and innocent Jane was. And also it is quite natural for Jane to fall in love with the pleasant and simple Bingley. She met him at the ball, and after then, she adored Bingley very much. But with her introverted and tranquil disposition, Jane controlled her passion too much, which nearly consumed her felicity. Although she loved Mr. Bingley after the ball, she had no courage to express it. She cherished her feelings towards him, but she chose to conceal it. She didn’t display her true feelings. On the contrary, she controlled her passion to the best of her ability, lest anyone find it. She only showed genteel pleasure and politeness although her heart was fluttering with romantic passion. In a sense, her attitude towards love was passive. According to the above, Darcy thought that though Jane was pleased with Bingley, she didn’t love him. He thought Jane’s “countenance and air was such as might have given the most acute observer a conviction that, however amiable her temper, her heart was not likely to be easily touched.”12 In his eyes, Bingley was involved in an unavailable love. So after then, he made great efforts to separate Bingley from Jane. After Bingley’s departure, Jane suffered great distress. She was very depressed. But because of the defect of her character, she pretended to be all right and said nothing about her sadness. Here, readers can find that her weakness and obedience had been thoroughly exposed. In the novel, Bingley and Jane never stopped pursuing their true love although there were so many obstacles between them. Fortunately, with the help of Darcy and Elizabeth, they finally got married and had a happy life. Bingley and Jane had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ir characters, which is the main reason to the success of their marriage. They possessed personal attractiveness and dignity, social graces, and a measure of good sense. They all had good breeding, but lacked insight, strength, and self-confidence. They didn’t show their insides easily to the publics because they cared the social criticism too much. For Jane, she always concealed her true feelings, which gave others a illusion that she didn’t love Bingley. For Bingley, he yielded easily to criticism of Jane’s social position and easily accepted the suggestions of his sisters and Darcy, which almost consumed the felicity between Jane and him. In manner of speaking, the outside forces facilitated their marriage.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ngley and Jane, love and similar interests are the basic factors of a successful and happy marriage. With many similarities in character, people can understand each other easily. Most important of all, the couple with similar interests can live together with a happy life, because there are understandings, helps and supporting between them. They don’t care the defects of their partners and even they don’t see any faults in each other. Just as the old saying going,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people of a mind fill into the same group.”
作者在情节的字里行间也在诉说自己对爱情的看法。她通过贝内特小姐的口说:“没有爱情千万不要结婚。”她批判那种惟利是图的金钱婚姻。就像我一直说的,真正的爱情不应过多的考虑那些外在的因素,两个人真正好那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可以说,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里最仔细审慎地剖析描述了绅士淑女恋爱求婚的全过程,并全面透彻地说明了她所谓的理想婚姻的各种基础。 另外,她也在拿起反讽和喜剧这两种有力的艺术武器来批判那些不合理的传统道德观念和乡绅贵族阶层的保守人物,揭露他们的虚伪,嘲弄他们的愚蠢。正如借伊丽莎白所说:“世事经历得越多,我就越发对这个世界不满。世人都是反复无常的,那种表面的优点或见识是很不可靠的。日复一日,我的这种信念更加坚定。”想想我们现在的人不也是如此?我承认包括我自己在内。但是我很有意愿并且支持所有人去打破一些传统,毕竟世界在变,我们的思维也应该更开放,更新潮。 《pride and prejudice》。那我最后就祝愿无论是在爱情还是生活中,人们都能少一些傲慢与偏见,多一些谦诚和理解吧!这样爱情才能更稳固,生活才能更美好!
中美婚姻观的学术价值巨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和探究中美婚姻关系的建立、变化以及影响因素,比如,受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差异的影响,中美人在婚姻观念上有着根本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别也会施加重大影响于两国婚姻关系的稳定与发展;比如,宗教的不同,对重视婚姻的看法不同,美国普遍视婚姻为一种社会消费,而中国如果被认为是一种社会责任;社会权利、保障和尊重等方面也会影响到中美婚姻关系的发展,很多影响都直接与社会权利和保障制度有关。此外,婚姻文化及其发展趋势,还可在所处经济和政治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探究,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美两国婚姻关系的演变,并为当今新型婚姻模式的出现提供更多的视角和思维。
中美婚姻观,作为一个具有一定历史渊源的社会现象,在学术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首先,对于中美婚姻观的研究有助于探讨中美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从而有利于深入理解两国文化的异同、互动与融合。比如,美国文化中婚姻观的实践与中国文化中的婚姻观实践有很大的差异,比如美国文化中的自由式婚姻与中国文化中的传统式婚姻有很大的不同,从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两国文化的异同之处。其次,对于中美婚姻观的研究有助于探究两国社会变革进程中婚姻观的发展,以及其在社会变革进程中的作用。比如,随着中国的社会变革,中国传统的婚姻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比如婚外情与婚前性行为等,这都可以从中美婚姻观的研究中得到体现。此外,对于中美婚姻观的研究有助于对两国社会中婚姻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有助于两国社会中婚姻观的改善。比如,通过对中国社会中处于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婚姻观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婚姻观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从而有助于改善婚姻观。综上所述,对于中美婚姻观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两国文化的异同、探讨两国婚姻观的发展及其在社会变
1、中国婚姻法文化考论2、婚姻契约观念的限度与嬗变3、秦汉家族法研究4、我国民法典亲属法编立法构建研究5、中美婚内侵权行为之比较法研究6、当代中国婚姻法与婚姻家庭研究7、中国维吾尔族婚姻习惯法研究8、建国初期山东省宣传贯彻婚姻法研究9、建国初期山西省贯彻婚姻法运动研究10、论我国离婚诉讼中房产分割的若干问题11、离婚诉讼中无房女性利益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12、《婚姻法解释(三)》中不动产登记效力研究13、《婚姻法解释(三)》中夫妻财产制度的研究14、民国时期婚姻法的文学省思15、土地革命时期婚姻立法问题研究16、从社会性别视野看《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对夫妻财产的规定17、从伴侣法到婚姻法18、《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房屋确权问题之探讨19、建国初期河北省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研究20、建国初期重庆地区贯彻婚姻法运动研究(1950-1953)2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在绥远省的宣传与贯彻(1950年-1953年)22、婚姻法中社会性别意识变迁研究23、论家务劳动价值的婚姻法保护24、论婚姻法定位之研究25、离异女性生活权益保障26、我国《婚姻法》夫妻财产制司法解释研究27、《婚姻法解释(三)》房产归属论28、论法律与社会间的紧张、疏离与相互影响29、近代以来中国婚姻立法的移植与本土化30、中华民国时期婚姻法研究31、通过法律的秩序建构32、论婚前个人财产婚后所得孳息的归属33、从《人民日报》的宣传报道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宣传和贯彻(1950-1953)34、我国夫妻共同财产制度若干问题探讨35、新中国首部《婚姻法》的制定与实施问题研究36、婚后父母出资为子女购置房产的归属问题研究37、试析婚姻法中的夫妻财产制度38、从婚姻法解释三的角度论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新变化39、离婚时“婚前按揭房”分割问题研究40、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关于夫妻财产若干问题的研究41、我国婚姻法与公众婚姻家庭观念变迁研究42、民国时期婚姻法近代化研究43、中国婚姻法的伦理审视44、论夫妻财产制度45、完善我国《婚姻法》中亲属制度的立法研究46、建国以来的婚姻法律与婚姻家庭变迁-从1950年婚姻法到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47、对2001年《婚姻法》中夫妻忠实及相关条款的分析48、《婚姻法》中夫妻财产制度研究49、婚后一方父母出资购买房产归属研究50、离婚财产分割中女方权益保护研究51、西藏自治区藏族婚姻习惯法与我国现行婚姻法的冲突与调适52、维吾尔族婚姻习惯法与婚姻法的冲突与调适研究53、夫妻财产法的伦理性分析54、《婚姻法解释(三)》热议问题的法理分析55、论父母为子女购房出资对房屋产权归属的影响56、夫妻债务的认定与清偿研究57、论夫妻约定财产制的适用范围58、夫妻关系中“赠与”行为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59、论我国约定夫妻财产制60、婚内财产分割协议的性质及其物权变动效力61、法律文本翻译中的词性转换62、1950年代侨区的“妇女解放”63、伊斯兰教法中的待婚期制度研究64、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65、论离婚财产分割中的性别平等66、我国妇女家务劳动价值在婚姻法中的保护研究67、中共党人婚姻自由思想实践研究68、离婚时夫妻财产分割问题研究69、我国夫妻房屋归属问题探析70、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七条之评析71、我国《婚姻法》立法及实践中的不足与完善72、《〈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研究73、从“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谈女性权益保护74、对《婚姻法》三个司法解释中关于夫妻财产涉房条款的解读75、《红楼梦》婚姻法文化解读76、第三者侵害配偶权民事立法问题探析77、《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夫妻房产归属研究78、论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完善79、《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视角下夫妻财产制探究80、离婚协议效力问题研究81、少数民族婚姻习惯与《婚姻法》的冲突与协调82、论我国女子权利保护的完善83、建国初期贯彻婚姻法运动研究84、从中蒙婚姻法看两国传统文化差异85、婚姻关系中的生育权研究86、婚姻观的影响因素研究87、建国初甘肃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研究88、契约精神的导入与中国婚姻法的现代转型89、论我国夫妻财产制的新变化90、中国婚姻法学三十年知识图谱91、关于《婚姻法》解释(三)中夫妻财产制度若干问题的研究92、法律移植中的本土化建构93、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夫妻财产相关规定之评析94、论离婚诉讼中婚前按揭房产的归属与分割95、论个人婚前按揭房屋在离婚纠纷中的处理96、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97、论家务劳动价值的补偿98、柯尔克孜族婚姻习惯与国家婚姻法的冲突与调适99、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婚姻法律制度之探析100、浅析《<婚姻法>司法解释三》101、离婚财产分割中的房屋分割问题102、论婚姻法的社会正义价值103、我国婚俗习惯与婚姻法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研究104、夫妻共同债务的法理分析105、婚姻法的社会性别实证分析106、论美国现代婚姻法的新发展及其启示107、关于我国婚姻法军婚特殊保护条款的探究和思考108、试论《西藏自治区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变通条例》的修订109、新中国婚姻法变迁之社会性别分析110、婚恋观转变与基层行政111、南京政府婚姻法的女性主义法学分析112、建国初期广州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1950-1953年)113、从法理学角度看婚姻法中的“夫妻忠实义务”条款114、论我国离婚妇女权益的婚姻法保护115、我国婚姻法军婚特别保护探析116、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婚姻法研究117、土家族婚姻习俗与婚姻法的冲突和调适118、论婚姻法中的夫妻财产制119、妇女婚姻家庭权益保障问题研究120、法律现代化语境下的权利本位121、1953年武汉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研究122、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述略123、婚姻法司法解释的若干分析124、论变性对我国婚姻法的影响及对策125、关系契约视野下的婚姻和婚姻立法126、夫妻一方对外举债的性质认定127、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立法研究128、改革以来中国《婚姻法》调整对婚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129、建国初期上海新婚姻法运动历史考察130、我国现行婚姻法的男女平等原则研究131、婚内侵权民事责任在婚姻法中的立法构想132、建国初期《内蒙古日报》对我国婚姻法的宣传133、建国初期杭州市贯彻与实施《婚姻法》研究134、论我国婚姻法的结婚禁止条件135、论夫妻财产制及我国婚姻法相关制度之完善136、我国90年代婚姻家庭观念若干热点问题的研究
婚姻法修改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所讨论的重点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婚姻家庭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高度概括、总结从法律的功能作用来看,这种调整和重视规范无疑是准确适时的,但是,就法律自身所要求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而言,一部法律经过修改之后必须保证它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与其所调整的范围恰当衔接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立法观念,使一些约定俗成的伦理关系上升为法律,并以发展的眼光预测未来尤其重要,这是保证这部法律具有前瞻性的重要条件就此,笔者对新《婚姻法》出台后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一、应对故意生非婚生子女给予一定的惩罚。《婚姻法》第二十五条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笔者认为,该条法规是现今社会中大量出现非婚生子女原因之所在。因为“婚外恋”、“通奸”、“重婚”以及“非法同居”等,当事人均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故亦得不到法律之保护。所以当事人双方或者第三人为追求利益甘愿生下子女。但这种行为导致的后果即违反了社会道德规范,又增添了社会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还产生了对计划生育工作正常开展的影响,以及对非婚生子女的照顾抚养等一系列社会及法律问题,笔者认为应在相应的的《解释》中对故意生下非婚生子女者给予一定的惩罚,但应视具体情况而言,分为:第一,如未经男方同意或者在男方不知女方有生下子女的意愿或者行为时,女方私自生下子女的,应对女方给予一定的惩罚;第二,如男方明知或者应当知道女方有生下子女的意愿或者行为的,而未加以阻拦的,应对男女双方均给予一定的惩罚;第三,男方在违背女方的意愿下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迫使女方生下子女的应对男方给予一定的惩罚;第四,当事人双方以外的第三人,违背当事人双方或者一方意愿,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迫使女方生下子女的应对第三人给予一定的惩罚。二、在婚姻存续期间也应该对家庭暴力的受害方作出赔偿。《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第三款规定,实施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笔者认为家庭暴力的受害方不应该仅仅在离婚时才可得到补偿根据《婚姻法》规定夫妻双方都有自己的个人财产,要进行赔偿是有法可依的,且在损害赔偿时,不仅包括医院费、误工费等,还应该赔偿精神损失费,因为第四十六条提及的几种事实对当事人感情的伤害尤为严重,均为导致当事人双方感情破裂的原由所在。三、《婚姻法》所保护的男女不应有差别定位。从《婚姻法》修改草案和讨论的情况,乃至新《婚姻法》的出台来看,对妇女的直接或者间接保护都源于男女的差别定位,也就是说将女性定位于弱者。这种意图值得深思。目前我国保护妇女的专门性法律有《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也针对女性不同的生理条件进行了差别性规定,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赋予了妇女在接受教育、就业等政治、经济领域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可以说,我国对妇女权益的法律保护是比较完善的《婚姻法》作为调整婚姻关系的法律,过分强调女性利益是有失公平的,这不仅违背了这部法律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同时,也不利于鼓励女性自强、自立。因为,传统的中国妇女,包括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深受封建儒家文化的影响,男尊女卑的观念较重,一旦结婚,即把生活的重心转移到了家庭,精神上更依附于男性,这种依附的后果是削弱了女性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此时,男性则在社会这一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双方巨大的反差,很可能使男性对女性从尊重、钦佩到爱恋的基础丧失,从而导致婚姻的不稳定。审判实践中出突出地反映了这些问题。一是许多婚姻案件中的女性,既使男方没有感情,也拖着不肯离婚,不愿失去名分和依靠;二是被婚姻抛弃的女性,往往是社会地位、个人才智和能力与男方差距较大,而产生这些差距的原因,与妇女过强的女性角色意识妨碍了其成长有很大关系。当然,这种观点并不是要否认女性注定要更多地投入家庭这一事实,关键是,法律在了解女性弱点的情况下不要接受认可这种弱点,如果这样做了,就意味着纵容这种软弱和依附,从而会使她们更没有自强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如果法律不再充当救世主,她们自强自立的精神反而会更强烈,这样,来自外界的伤害则显得无足轻重了。由此可见,将婚姻立法定位于男女平等远远比强调保护女性更重要。四、对婚内强奸单独实施惩罚。“婚内强奸”一直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我国现行刑法关于强奸罪主体的规定采取了概括规定的方式,即未明确规定丈夫可以成为强奸罪的主体,也未明确将丈夫排除在外。这种模糊的立法给司法部门带来了不小的障碍,也给法学家解释法律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目前理论界的主流观点是“婚内无奸说”,其最主要理由就是“同居义务说”,认为自愿结婚本身就是对同居义务所作的肯定性承诺,并且这种承诺只要作出一次性概括就已足够,将在整个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直有效。但是,这种观点却存在着致命缺陷-因为同居权利和义务不是法律权利和义务,积极的性行为无法用法律来调整,爱情才是维系正当同居的唯一有效保证手段,法律赋予夫妻双方的只是“同居请求权”。故笔者认为应增加对婚内强奸的规制,从而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五、建立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分割制度。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分割,西方国家立法早已有之,称之为非常夫妻财产制,是指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因特殊情况出现而依照法律规定或诉讼程序确定财产分割的制度,旨在保护夫妻一方及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依其发生原因,可分为当然的非常夫妻财产和裁判上的非常夫妻财产制。我国《婚姻法》规定了离婚时的财产分割,《继承法》规定了夫妻一方死亡时的财产分割,没有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分割制度,需要加以完善,使之与其他财产制相配套,组成完整的夫妻财产制度。笔者认为,我国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分割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确立:第一,在夫妻一方被处以罚金、没收财产等刑罚处罚时,所及的财产只能是其个人财产;如果以共同财产承担,势必损害夫妻另一方的权利,这时就有必要对共同财产进行分割。第二,当夫妻一方被宣告失踪或被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时,其难以行使对财产的共有权、共有权由另一方形式,难免会发生损害一方权利的情况。如将其有财产无偿赠与他人,任意挥霍浪费共同财产等,这时有必要对共有财产进行分割,明确界定属于被宣告方的财产由另一方代管,这就使其不为被宣告方的利益不能处分被宣告方的财产,从而加强对夫妻一方财产的保护。第三,夫妻一方作为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活动,有时难免会承担民事责任。为避免夫妻合谋损害第三人利益,以借口没有个人财产逃避责任,使第三人的权利难以实现,这就需要对共同财产予以分割第四,夫妻一方履行法定义务而另一方加以阻挠,或借口没有个人财产而不予履行,第三人权利就得不到保护。为此,也要分割共同财产,使第三人权利得以实现。
本文首先对夫妻忠实义务的定义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作了阐释,对夫妻忠实义务的法律性质作出界定,然后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国情、法理研究以及司法实践等角度阐明在婚姻法中规定夫妻忠实义务的必要性,最后,本文着重对“忠实”的法律性质定位、违背夫妻忠实义务是否可以作为法定离婚事由以及违背此义务的过错方应否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在现存的理论观点和立法与司法解释规定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以期有助于对该问题的认识的深化。 [关键词] 夫妻忠实义务 配偶权 不可诉条款 法定离婚事由 损害赔偿责任 一. 引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夫妻是家庭的主体和基础。夫妻和睦换来家庭的稳定和幸福、而家庭的稳定和幸福换来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而家庭的和睦要求作为家庭主要成员的夫妻之间必须恩爱和睦、互相忠实,这既是社会传统习惯的要求,也是我国相关法律的要求。 婚姻是一叶扁舟,若要达到幸福的彼岸,需要夫妻间互相忠诚、真诚配合、患难与共。幸福的婚姻使人如沐春风、甜蜜有加;不幸的婚姻让人身心憔悴、饱受创伤。 婚姻需要理解和宽容;需要体贴和信任;需要爱情和忠诚;需要面包和和谐的夫妻生活。 二. 从法律角度定位的夫妻忠实义务及相关概述 按惯例和习惯、关于夫妻忠实义务可以作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上的夫妻忠实义务,又称贞操忠实义务,仅仅意味着配偶性生活的排他专属义务。〈一〉,广义上的夫妻忠实义务,不仅包括夫妻在性生活上互守贞操,不为婚外性行为,也包括夫妻之间不得恶意遗弃配偶他方,不得为第三人利益牺牲、损害配偶他方的利益。本文所要讨论的夫妻忠实义务是取其狭义的理解,即贞操忠实义务。在早期,忠实义务不是配偶双方的义务,而是强加给女方单方的义务,这样规定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男系血统的纯正。因此,法律对于妻子贞操的要求极为严格,对失贞的妇女处置十分严厉。反之,对丈夫的通奸行为却极为宽容,使得夫妻在忠实义务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这样的规定是极其不科学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人们法律意识和素养的提高以及对人权保护力度的加强,对夫妻忠实义务的认识也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在我国婚姻法对夫妻忠实义务作出界定前,对夫妻忠实义务是属于道德义务还是法律义务存在争议,有这么几种观点。一是有人认为夫妻忠实义务从根本说是一项道德义务,甚至仅是一项并非公认的道德义务。⑵二是认为夫妻忠实是夫妻之间两性关系的义务,这实际上也是排他的权利,法律明确夫妻之间有相互忠实的义务,旨在以立法方式端正人们的婚姻态度。⑶三是认为夫妻忠实是一项法律义务,违反此义务的配偶和第三者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且另一方可以报告当地公安机关或司法机关申请排除障碍。⑷新婚姻法吸收了争论的成果,对夫妻忠实义务进行了规定,使其上升为法律义务,但是,我们应当明确这并不意味着夫妻忠实义务与道德无关,而是我国法律 所体现的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统一,治理这一问题必须做到两者的互补与和谐,这一点是我们认识夫妻忠实义务法律性质的前提。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对夫妻忠实义务的法律性质还要注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 <1>、夫妻忠实义务的法律性质定位 。笔者认为,配偶权是基于夫妻法律规定的夫妻身份地位而产生的基本身份权。从法律性质上看,具有权利义务的复合性,即在配偶权中权利和义务不可分割,行使权利亦即履行义务。原则上这种身份权权利人不得放弃,甚至可以认为权利人有行使它的义务。配偶权虽然本质上是权利,却是以义务为中心。权利人在伦理道德的驱使下自愿或非自愿的受制于相对人的利益,因而权利中包含着义务。所以,虽然夫妻忠实义务名为“义务”,实际上,我个人认为,在本质上它却是权利与义务的复合体。是男方的义务,意味着这也是女方的权利;同样,是女方的义务,意味着这也是男方的权利。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2>、夫妻应当相互忠实是夫妻双方共有的权利和义务。即丈夫有要求妻子对自己忠实的权利,而同时自己负有对妻子忠实的义务,相对应而言,妻子有要求丈夫对自己忠实的权利,而同时自己负有对丈夫忠实的义务。这里,还有一点需要加以强调说明,有的学者认为夫妻忠实义务不仅拘束配偶权权利主体,而且拘束其义务主体。一方面,它要求配偶之间相互保持爱情专一、感情忠诚,相互忠实于对方;另一方面,它还拘束配偶权的其他义务人,即从配偶权的绝对权的性质出发,要求一对配偶以外的任何其他人,都对该对配偶负有不得破坏该对配偶的贞操义务,任何负有这样义务的人与配偶一方通奸,破坏配偶一方的贞操,便构成了侵害,就是违背了忠实义务,就要承担责任。这种观点有合理的成分,但是,对忠实义务的主体的定位却不敢苟同。因为,对夫妻忠实义务而言,它的主体只可能是有夫妻关系的配偶双方,至于上述观点所表述的第二个方面固然是存在的,但是,它并不是夫妻忠实义务的内容,而是基于其他的规定派生出来的,所以,在对夫妻忠实义务进行法律定位时,对主体的界定也是尤为重要的,那就是主体只可能是夫妻双方,而不存在第三方,至于对有过错的第三方则要按其他的相关法律规定追究责任。 三、在我国婚姻法中夫妻互相忠实义务规定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在婚姻法修订以前,对要不要将夫妻忠实义务规定在婚姻法中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无为说”。这种观点认为婚姻本身包含夫妻忠实义务,就要求夫妻相互忠实,而法律没有必要另做规定。但是,法律的适用有一条基本原则,就是“法无规定不违法”,既然法律不规定,那么侵权的一方完全有理由依此进行反驳,而法律也无法对其进行制裁,只能依靠道德或者舆论进行批判。所以,“无为说”站不住脚。 (二)。“不通说”。该说认为这个规定用意是好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行不通。他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总有部分当事人有不忠实配偶的言行,如果法律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一方违背此义务,他方就有权寻求法律帮助和救济,不论是自行捉奸还是请求公安机关帮助或者通过其他的途径,均可能会出现一幕幕捉奸闹剧。不通说主张者本身并不否认夫妻应当相互忠实,主张增设照顾无过错方这一原则。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体现对无过错方的照顾及追究过错方的民事责任,从而维护法律公平和公正的理念。但是,该说有个致命的错误,就是其论点和对策在法理上有矛盾。你既然主张不把忠实义务进行规定,又如何保护无过错方,如何惩罚过错方呢?这个对策没有法律依据,夫妻没有相互忠实的义务,何来的过错与惩罚? (三)、“倒退说”。该说认为将夫妻忠实义务规定在婚姻法中是立法及社会道德的倒退。持这种观点的人的错误在于他没有看到后果。不可否认,在当今社会,非传统的两性关系正在发展,但是,可以肯定的说,传统的婚姻关系仍然是社会的主流。如果按照“倒退说”的想法,已婚者不必忠实于配偶,完全凭感觉,那样只会进一步加剧时风日下、道德评价混乱的局面。另外,此说完全没有考虑子女的利益,而在现实生活中,子女可能是夫妻关系出现问题时最大的受害者。 通过对上述几种错误观点的分析,可以看到看到他们都有各自无法克服的缺陷,同时也证明了我国新修订的婚姻法在总则部分对此加以规定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这一规定有特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对夫妻忠实义务的规定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性质,符合一夫一妻制的根本要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夫一妻制是我国婚姻家庭关系的根本制度。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也出现了例如“卖淫嫖娼”、“包二奶”、“包二爷”等丑陋的社会现象,这是与社会主义制度格格不入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求国家和社会对这种现象加以规定和管理,对相关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处理和制裁。其次,对夫妻忠实义务规定是夫妻双方共同一致的内在要求。夫妻双方都希望能够在法律中对这一义务加以规定,从而对双方的行为加以界定,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对夫妻双方的行为加以约束。于是可以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加以参照和遵循,当有一方违背这个义务的时候,另一方可以拒理依法力争维护自己的权益,要求对方负责。这样规定就可以为双方提供一个行为的准则,在作出相应行为的时候,就要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违背了法律的规定,从而起到社会一般预防的重要作用。再次,法律对忠实义务加以规定是对配偶、子女身心健康法律保障的要求。法律对夫妻忠实义务加以明确,就可以对配偶的身心健康提供法律保障,夫妻双方生活在一起,也会对后代及社会风气、道德等上层建筑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我国作为一个新世纪的法治国家,如果法律对此没有明确的规定,也是名实不符的。而且,对子女而言更加重要,它可以使子女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同时,夫妻的行为也会对子女有耳濡目染的影响,法律的规定必然促进这种良好影响。最后,法律对其加以规定,为其他调整婚姻关系的制度提供了法律上的理论依据。“法无规定不违法”,只有对其加以规定,在保护无过错方和惩罚过错方时才能作到有理有据。另外,它还可以为处理婚姻家庭中出现的其他问题,如离婚损害赔偿等提供法理依据。所以,新婚姻法的关于夫妻忠实义务的规定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立法惯例,有其特殊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有其特殊的必要性。 三、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虽然新修订的婚姻法对夫妻忠实义务已作出明确的规定,但第四条的规定只是一个不可诉条款,在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解释中指出,“当事人仅以婚姻法第四条为依据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受理,已经受理的,裁定驳回诉讼。”也就是说,在诉讼中不能直接以它来处理和解决纠纷。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条司法解释属于倡导性条款,只是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告知社会,体现的是德治结果,而非法治目标。所以,如何根据法律的规定来维护当事人尤其是受害一方的权利,如何对违背夫妻忠实义务的一方进行处罚,应该引起我们的强烈关注,在立法、法律解释及法学理论研究中都要继续探索和深入。下面就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一).对“忠实”的法律性质定位要作出明确的界定。夫妻忠实义务已经写入新修订的婚姻法中,并写入到总则之中,这足以表明了立法者及广大人民群众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但是,笔者认为,立法或者司法解释应该对何为“违背夫妻忠实义务”作出明确的界定,这也是把这条不可诉条款具体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前提。那么,如何界定它的含义呢?笔者认为,对其的定位既不能范围过大,过于笼统、概括,现实生活中无法进行操作,也不能太过狭隘、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要尽可能的能够将现实生活的现象加以总结概括。根据本文所述,本文所讨论的夫妻忠实义务是狭义的忠实义务,就是配偶夫妻生活的排他专属义务。只有夫妻配偶中的一方侵害了双方夫妻生活的专属性权利,才能根据他(她)的行为来追究责任,否则,就不能根据法律对夫妻忠实义务的规定对当事人处罚。有的学者从广义出发,认为除了夫妻生活义务的忠实以外,配偶一方还不能因个人原因或者其他非法目的对另一方的人身、荣誉、财产(包括夫妻共同财产和采用约定财产制的对方财产)等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否则,也认定为违背了夫妻忠实义务。笔者坚持狭义的夫妻忠实义务的定位,至于对上述行为(广义)的处罚,应该根据其他民事法律而不是婚姻法中的夫妻忠实义务的规定进行追究。 更进一步分析,怎么界定夫妻有一方的行为已经违背了夫妻忠实义务呢?也就是说,在法律上如何给“忠实”进行定位。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以下几种行为确定为其违背了夫妻忠实义务,应该对其作出谴责:一是重婚行为,包括两种即法律重婚和事实重婚,法律重婚是指在先前婚姻合法存续的情况下又于他人履行法定结婚程序,事实婚姻是指在先前婚姻合法存续的情况下又于他人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的。二是有配偶而与他人同居的行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包二奶”。三是通奸行为,是指男女双方自愿的、暂时的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四是卖淫嫖娼行为,这种行为无疑也违背了夫妻忠实义务,应该受到法律的谴责。所以,对“忠实”的定义和适用要有明确的界定,不仅在学理上要求明确,在法律上更应该尽量具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功用。 (二).是否将违背夫妻忠实义务作为法定离婚事由?对于应否将违背忠实义务作为法定离婚事由历来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修订之前的《婚姻法》规定,“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作为离婚的法定事由,后来的立法又对“夫妻感情确已破裂”规定了几种具体的法定情形,对离婚的适用提供了确切的法律依据。但是,法律一直没有把违背夫妻忠实义务作为法定离婚事由之一。原来的“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标准不仅对于法官掌握判断夫妻感情已破裂标准难度极大,而且在确定夫妻感情是否破裂的离婚理由上,给法官以主观臆断的极好借口,往往造成一些与事实不符的判决。针对这种情形,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了司法解释,就如何确定夫妻感情破裂规定了具体的使用标准,但是,违背夫妻忠实义务能否作为法定离婚事由仍在讨论中,没有得到法律的认可。 所以我个人认为,目前还不宜将违背夫妻忠实义务作为法定离婚事由。首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三条的规定,当事人仅以第四条即夫妻忠实义务为依据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不受理,从这一条的法律精神可以看出立法者的意图,将其规定为法定离婚事由不仅于此冲突,而且时机还不成熟。其次,将此规定为法定离婚事由可操作性有待考证。根据婚姻家庭关系自身的特点以及法律精神看,这一问题还要更多的依靠德治,就是通过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来最终解决,而不宜直接通过公共权力加以硬性的处理,因为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如何取证等一系列问题,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最后,有的学者认为应将违背忠实义务作为法定离婚事由,他们认为如此规定的实质,是将违背忠实义务的法定离婚事由确定为无过错一方当事人提出离婚的法定事由,而违背忠实义务的过错方不得将其作为自己提出离婚的法定事由,即不得故意先实施违背夫妻忠实义务的行为然后据此提出离婚。这样规定的目的,就是要保护无过错一方配偶的合法权益,不能让无过错一方当事人因此而受到损害。这种观点乍听起来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第22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符合第32条第2款规定“应准予离婚情形的”,不应当因当事人有过错而判决不准离婚。所以,如果按前述学者观点附条件将其规定为法定离婚事由,就和该条司法解释形成冲突造成矛盾,更不利于法律的实施和适用,必将会在司法实践中带来更多的问题,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个人认为,规定这一条的时机尚不成熟,还不宜将违背夫妻忠实义务作为法定离婚事由之一。 (三).是否可以要求违背夫妻忠实义务的一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新婚姻法第四条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这是我国婚姻立法的一大突破,此规定尽管是道德规范上升的法律规范,是倡导性条款,但法律上的“应当”用语,不仅具有必须强制执行的强制性质,而且包含了对通奸、“姘居”、“第三者插足”、“卖淫嫖娼”等婚外性行为的禁止。所以,如何在对无过错方进行救济便显得既合理又重要,那么,是否可以要求违背夫妻忠实义务的一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呢?提出这个问题所受到的阻碍有一点就是,中国人在观念上还是不能接受这样的思想,认为对贞操这种人格上的利益实行损害赔偿,不符合国情,有人格商品化的倾向。其实,这样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应该的。但是,根据国外的立法经验和实践,这样的忧虑是可以化解的,而且,如果不对违背忠实义务的行为人予以精神损害赔偿的制裁,就不能很好的保护公民的配偶权这种身份权,保护身份权的制度就不健全。另外,如果要求违背夫妻忠实义务的一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话,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夫妻共同财产,如何进行赔偿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有过错方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不仅包括财产赔偿,还有精神赔偿,比如说,可以使用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民事责任方式。此外,对夫妻双方采用约定财产制的,对法官和法律适用上都没有问题,可以判决有过错一方用自己的财产进行赔偿。对于夫妻共同财产制而言,有个人财产的,用个人财产赔偿,没有的,可以从夫妻共同财产中拿出一部分作为无过错方的赔偿,这部分财产为个人财产。另外,可以结合使用赔礼道歉等方法承担责任,而不见得仅仅使用经济赔偿一种方法。根据我国立法经验和实践,还可以规定违背夫妻忠实义务的一方要承担离婚损害赔偿责任,即可以将违背夫妻忠实义务规定为离婚损害赔偿的事由之一,以此来保护无过错方。由此可见,无论是离婚损害赔偿还是其他形式的损害赔偿,法律都可以把违背夫妻忠实义务作为法定事由加以规定和实行,使得这一条款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总之,通过分析和讨论,我认为,现行《婚姻法》将夫妻忠实义务写入总则之中,体现了立法界和人民群众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也体现了立法的进步和与国际接轨,有积极的进步意义,但是作为不可诉条款,它只是一条倡导性的规定,至于它在实践中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对无过错方合法权益的保护能深入到何种程度,我个人感到有些怀疑,这也是写这篇论文的初衷和目的,希望能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起到一点作用,从而有助于该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杨遂全著:《新婚姻家庭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王建勋:《法律道德主义批判》、《婚姻法修改论争》,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 (3)《两“家”对垒,争治“不忠”》,《北京广播电视报》2001年2月27 日第二版 (4)巫昌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讲话》,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5月第一版 (5) 李银河、马忆南主编:《婚姻法修改论争》,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 (6)马忆南主编:《婚姻家庭法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7)陈丽华著:《婚姻、家庭、继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 (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9)黄松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厅著:《婚姻法司法解释的理解和适用》,法律出版社2002年4月第一版 (10)杨大文主编:《新婚姻法释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11) 梁书文著:《婚姻法及相关条文新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 (1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13)马 原主编:《新婚姻法诠释与案例评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14)蒋 月著:《夫妻的权利和义务》,法律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统婚姻制度区域 1.浅析我国无效婚姻制度 2.我国“事实婚姻”制度的弊端与法律对策 3.论婚姻的成立 4.《婚姻登记条例》利与弊 5.中国妇女保护的立法不足 6.浅析抚养制度的完善 7.试论探望权的实现 8.关于离婚经济帮助制度的分析 9.关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思考 10.关于离婚几个法律问题的思考 11.法定离婚理由之探析 12.家庭暴力的法律对策 13.家庭调解制度在中国的命运 14.离婚过程中和离婚后对子女权益的法律保护 15.军人婚姻法律保护的利与弊 16.婚姻家庭法律在未来民法典中的地位 17.一夫一妻制度的法律保护 18.浅析可撤销婚姻制度 19.浅析我国的夫妻财产制度 20.离婚标准之探讨 21.亲权制度研究 22.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研究 23.“婚内强奸”的立法研究 24.从平等原则看我国婚姻家庭中的男女平等 25.我国夫妻债务制度探讨 26.╳╳地方婚姻调查 27.浅析我国婚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28.违法婚姻问题研究 29.“感情确已破裂”解析 30.我国离婚救济制度研究 31.事实婚姻和非法同居关系的辨析 32.离婚损害赔偿之立法完善 33.居住权在婚姻家庭法的保护和实现 34.浅析中国古代的特色婚姻制度 35.从三部婚姻法看我国婚姻家庭理念的变迁 36.完善我国亲属抚养制度的几点思考 37.公证在婚姻法中的效力和地位 38.农村事实婚姻的状况与法律对策 39.夫妻侵权制度研究 40.准婚姻制度研究 婚姻家庭法哲学区域 1.婚姻法适用的道德机理 2.近现代法上婚姻本质属性研究 3.公平原则在离婚案件中的适用 4.试论夫妻相互忠实义务及其实现 5.婚姻家庭法的立法理念研究 6.关于配偶权的探讨 7.婚姻登记证的法律效力 8.“夫妻应当相互忠实”的法律分析 9.婚姻契约制度研究 10.婚内强迫性行为的法律性质分析 11.中国古代╳╳时期妇女法律地位探析 12.夫妻人身关系探析 13.“代孕”技术的法律反思 14.妇女人格独立制度研究 15.侵犯配偶权行为的法律规制 16.婚姻自由原则的法理分析 17.试论事实婚姻中的离婚问题 18.中国古代“抢婚”现象的法律分析 19.亲属法立法可行性探讨 20.婚姻自主权探讨 婚姻法学前沿区域 1.变性人及其原婚姻关系处理 2.同性恋(婚)的法律对策 3.婚前体检存废论 4.婚姻登记行为可诉性研究 5.试论准婚姻关系 6.“保卫婚姻俱乐部”的合法性探讨 7.浅析婚内索赔 8.对离婚的法律经济学分析 9.“性骚扰”法律问题研究 10.婚约的法律性质 11.“闪婚”的法律分析 12.人工生殖中的父母子女关系研究 13.试析“回族女子不外嫁”的习俗 14.同居者的权利义务探讨 15.关于大学生婚育权与高校管理权(或大学生受教育权)的探讨 16.婚内侵权赔偿制度研究 17.“半路夫妻”法律问题研究 18.“试婚”(或“试离婚”)的法律问题分析19.婚姻保险制度研究 20.“同性恋”婚姻立法趋势研究 21.浅析婚介所的法律地位 22.论服刑人员的结婚权 23.“换亲”的法律分析 24.浅析和谐社会与性别平等 25.网婚的法律分析
婚姻法修改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所讨论的重点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婚姻家庭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高度概括、总结从法律的功能作用来看,这种调整和重视规范无疑是准确适时的,但是,就法律自身所要求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而言,一部法律经过修改之后必须保证它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与其所调整的范围恰当衔接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立法观念,使一些约定俗成的伦理关系上升为法律,并以发展的眼光预测未来尤其重要,这是保证这部法律具有前瞻性的重要条件就此,笔者对新《婚姻法》出台后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一、应对故意生非婚生子女给予一定的惩罚。《婚姻法》第二十五条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笔者认为,该条法规是现今社会中大量出现非婚生子女原因之所在。因为“婚外恋”、“通奸”、“重婚”以及“非法同居”等,当事人均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故亦得不到法律之保护。所以当事人双方或者第三人为追求利益甘愿生下子女。但这种行为导致的后果即违反了社会道德规范,又增添了社会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还产生了对计划生育工作正常开展的影响,以及对非婚生子女的照顾抚养等一系列社会及法律问题,笔者认为应在相应的的《解释》中对故意生下非婚生子女者给予一定的惩罚,但应视具体情况而言,分为:第一,如未经男方同意或者在男方不知女方有生下子女的意愿或者行为时,女方私自生下子女的,应对女方给予一定的惩罚;第二,如男方明知或者应当知道女方有生下子女的意愿或者行为的,而未加以阻拦的,应对男女双方均给予一定的惩罚;第三,男方在违背女方的意愿下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迫使女方生下子女的应对男方给予一定的惩罚;第四,当事人双方以外的第三人,违背当事人双方或者一方意愿,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迫使女方生下子女的应对第三人给予一定的惩罚。二、在婚姻存续期间也应该对家庭暴力的受害方作出赔偿。《婚姻法》第四十六条第三款规定,实施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笔者认为家庭暴力的受害方不应该仅仅在离婚时才可得到补偿根据《婚姻法》规定夫妻双方都有自己的个人财产,要进行赔偿是有法可依的,且在损害赔偿时,不仅包括医院费、误工费等,还应该赔偿精神损失费,因为第四十六条提及的几种事实对当事人感情的伤害尤为严重,均为导致当事人双方感情破裂的原由所在。三、《婚姻法》所保护的男女不应有差别定位。从《婚姻法》修改草案和讨论的情况,乃至新《婚姻法》的出台来看,对妇女的直接或者间接保护都源于男女的差别定位,也就是说将女性定位于弱者。这种意图值得深思。目前我国保护妇女的专门性法律有《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也针对女性不同的生理条件进行了差别性规定,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赋予了妇女在接受教育、就业等政治、经济领域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可以说,我国对妇女权益的法律保护是比较完善的《婚姻法》作为调整婚姻关系的法律,过分强调女性利益是有失公平的,这不仅违背了这部法律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同时,也不利于鼓励女性自强、自立。因为,传统的中国妇女,包括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深受封建儒家文化的影响,男尊女卑的观念较重,一旦结婚,即把生活的重心转移到了家庭,精神上更依附于男性,这种依附的后果是削弱了女性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此时,男性则在社会这一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双方巨大的反差,很可能使男性对女性从尊重、钦佩到爱恋的基础丧失,从而导致婚姻的不稳定。审判实践中出突出地反映了这些问题。一是许多婚姻案件中的女性,既使男方没有感情,也拖着不肯离婚,不愿失去名分和依靠;二是被婚姻抛弃的女性,往往是社会地位、个人才智和能力与男方差距较大,而产生这些差距的原因,与妇女过强的女性角色意识妨碍了其成长有很大关系。当然,这种观点并不是要否认女性注定要更多地投入家庭这一事实,关键是,法律在了解女性弱点的情况下不要接受认可这种弱点,如果这样做了,就意味着纵容这种软弱和依附,从而会使她们更没有自强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如果法律不再充当救世主,她们自强自立的精神反而会更强烈,这样,来自外界的伤害则显得无足轻重了。由此可见,将婚姻立法定位于男女平等远远比强调保护女性更重要。四、对婚内强奸单独实施惩罚。“婚内强奸”一直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我国现行刑法关于强奸罪主体的规定采取了概括规定的方式,即未明确规定丈夫可以成为强奸罪的主体,也未明确将丈夫排除在外。这种模糊的立法给司法部门带来了不小的障碍,也给法学家解释法律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目前理论界的主流观点是“婚内无奸说”,其最主要理由就是“同居义务说”,认为自愿结婚本身就是对同居义务所作的肯定性承诺,并且这种承诺只要作出一次性概括就已足够,将在整个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直有效。但是,这种观点却存在着致命缺陷-因为同居权利和义务不是法律权利和义务,积极的性行为无法用法律来调整,爱情才是维系正当同居的唯一有效保证手段,法律赋予夫妻双方的只是“同居请求权”。故笔者认为应增加对婚内强奸的规制,从而减少家庭暴力的发生。五、建立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分割制度。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分割,西方国家立法早已有之,称之为非常夫妻财产制,是指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因特殊情况出现而依照法律规定或诉讼程序确定财产分割的制度,旨在保护夫妻一方及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依其发生原因,可分为当然的非常夫妻财产和裁判上的非常夫妻财产制。我国《婚姻法》规定了离婚时的财产分割,《继承法》规定了夫妻一方死亡时的财产分割,没有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分割制度,需要加以完善,使之与其他财产制相配套,组成完整的夫妻财产制度。笔者认为,我国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分割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确立:第一,在夫妻一方被处以罚金、没收财产等刑罚处罚时,所及的财产只能是其个人财产;如果以共同财产承担,势必损害夫妻另一方的权利,这时就有必要对共同财产进行分割。第二,当夫妻一方被宣告失踪或被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时,其难以行使对财产的共有权、共有权由另一方形式,难免会发生损害一方权利的情况。如将其有财产无偿赠与他人,任意挥霍浪费共同财产等,这时有必要对共有财产进行分割,明确界定属于被宣告方的财产由另一方代管,这就使其不为被宣告方的利益不能处分被宣告方的财产,从而加强对夫妻一方财产的保护。第三,夫妻一方作为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活动,有时难免会承担民事责任。为避免夫妻合谋损害第三人利益,以借口没有个人财产逃避责任,使第三人的权利难以实现,这就需要对共同财产予以分割第四,夫妻一方履行法定义务而另一方加以阻挠,或借口没有个人财产而不予履行,第三人权利就得不到保护。为此,也要分割共同财产,使第三人权利得以实现。
1、中国婚姻法文化考论2、婚姻契约观念的限度与嬗变3、秦汉家族法研究4、我国民法典亲属法编立法构建研究5、中美婚内侵权行为之比较法研究6、当代中国婚姻法与婚姻家庭研究7、中国维吾尔族婚姻习惯法研究8、建国初期山东省宣传贯彻婚姻法研究9、建国初期山西省贯彻婚姻法运动研究10、论我国离婚诉讼中房产分割的若干问题11、离婚诉讼中无房女性利益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12、《婚姻法解释(三)》中不动产登记效力研究13、《婚姻法解释(三)》中夫妻财产制度的研究14、民国时期婚姻法的文学省思15、土地革命时期婚姻立法问题研究(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1、首先判断问题涉及哪些方面,如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继承遗嘱、同居关系等;2、判断问题大致方向后,寻找法律规定,搜集证据;3、你具体案例是什么呢,可以放上来一起讨论分析。
离婚问题及财产分割、孩子的抚养权问题,是现在婚姻问题在社会普遍存在的热点矛盾问题。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整理的论门当户对高中婚姻议论文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常听老年人说,什么锅配什么盖,什么盘子放什么菜。结婚嘛,必须俩人门当户对,才会更幸福,更长久。 小的时候,一直想着自己这个灰姑娘,将来也能够找一个有钱又长得好看的,还对自己宠爱有加的人来做自己的另一半。只是,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看了太对的例子,就想着,自己将来还是找个跟自己一样,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人来共度一生吧。 大姨家有两个女儿。老大长得普普通通,心态也平平常常,到了结婚年龄,就找了个和自己一样普通的男子,两人在家踏踏实实的过日子,那男的勤劳稳重,那女的勤俭持家,把小日子过的红红火火的。 老二从小就心气比较高,高中毕业后,就执意要去外面闯荡,到了结婚年纪,领回来个据说是大城市的富家公子。男方家据说很有钱,家里还有个大公司。据说有好多大城市的姑娘都抢着嫁给他,可这位富家公子不顾家里爸妈的反对,就看上了大姨家的老二。 这不,听自己的女儿说了自己对象家的情况,刚开始大姨一家子也是不同意,可后来耗不过自己闺女,只能同意了。 因为双方经济条件个方面都相差太远,那男的每次来家里,大姨一家人就像供菩萨一样的伺候着,那男的倒也大方,每次来家里,都带好多东西。结婚那天,那场面可是全村最排场的`,大家都羡慕大姨家老二好福气,算是飞上枝头变凤凰了。 只是,婚后,因为大姨家闺女从小在农村生活习惯了,突然间进来这样的家里,生活习惯各方面都不习惯,和婆婆关系也处的不是很好。再后来生了个女孩,就更是连那男的也开始对她没开始那么好了。每次回娘家都是一个人带着个孩子。 有一次跟她聊起来,她说,她真羡慕她姐的生活,踏实,安稳,不像她,感觉自己就是个灰姑娘,闯进了不属于自己的宫殿。临走时,她还对我说,千万不要过多的去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婚姻,还是门当户对的好。 听了她的话,自己也真的感觉,要结婚,还是跟自己门当户对的比较好。老人们说的话,还是有道理的。
婚姻不是搭伴儿过日子,两个人在一起不仅取暖,还要取乐,相比前辈们背着道德和责任的枷锁,惨淡经营着自己的婚姻,他们生活的更随心所欲些,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婚姻的经典文章,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人活着真的不能随心所欲,顾虑太多。
现在的婚姻,好多的家庭根本没有爱,只是到了结婚年龄,随便找个人嫁了,哪知道婚后的痛楚。有些人为了寻找一生的真爱,不惜抛妻弃子,背离家庭,现在的婚外恋随处可见。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可悲的。婚姻久了,会化为亲情。现代人追求完美的爱情,哪知结婚后,激情少了,而多了一份平淡,每天生活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里,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没有了往日的柔情蜜意,平添了一份苦涩和失落。有时无休无止的争吵会使感情渐渐的破裂,矛盾激化,最后导致分道扬镳。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难道她们不相爱了吗,也许是,也许不是,可是婚姻走到尽头,谁都有推卸不了的责任。婚姻也需要用心呵护,从走入教堂的那天起,你就应该面对现实,承担一份责任和尽一份义务。既然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婚姻也需要两个人彼此信任,彼此迁就,谁都有缺点,看你怎么看待它。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你要看到爱人的优点,也许也不会有那麽多离异的了。谁都喜欢浪漫,可是浪漫又不代表全部。曾经很羡慕一位女友,每当生日和情人节的时候,老公都会给她买些礼物,以表心意,好浪漫呀!哪知前不久,却听说她离婚了,老公和别人跑了,令人费解,让我不得不对婚姻持另一种看法,外表看似般配的婚姻不一定幸福。而看似相貌平平的女人,婚姻质量特别高,好像生活在蜜罐里,脸上随时带着幸福的微笑。我相信,只要你用心呵护,婚姻是会保鲜的。偶尔看到一对白发苍苍的夫妇,相互搀扶的在路上走着,可以想象他们的爱情长远永恒,根深蒂固,经历了多风风雨雨,饱经沧桑,他们的爱还是如同初恋,一如既往,真是最美不过夕阳红呀!爱真的需要勇气,来面对流言蜚语,只要你一个眼神肯定,我的爱就有意义。爱需要理解,爱需要宽容,才会持久,用一颗包容的心去看待爱人,我想你会看到她闪闪发光的金子般的心灵。
奉劝那些还没走入婚姻大门的朋友们,选择对象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别被表面现象冲昏了头脑,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呢,免得婚后后悔,遗憾终生呀!
人生就是这样,爱过,痛过,哭过,笑过,苦过,甜过,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年轻的时候,是否都不太懂得宽容呢?
当相爱着的情侣,爱的深情的那一方,往往能容忍不懂珍惜的那一方。小到因琐事争吵、进而发展到无理取闹。更有甚者,会变本加厉。生气的一方,毅然决然地收拾行李,一副划清界线的状态。兼或咬牙切齿、怒目相向、出言不逊、恨意无限。可想而知,那些直言不讳、有欠斟酌的伤心话,在另一方听来,该是如何刺耳啊?
但是,爱的深情的那一方,总能以爱的名义,爱的宽容来消除这样的难堪,继续经营彼此的爱情。他(她)只当是怒火暂时带走了另一半的理智,过了发作期,便会恢复如常的。
正如我的爱情,虽然有时吵架吵得很凶,闹的很僵。过后依然琴瑟和鸣,花好月圆。深情的,宛如天上的比翼鸟。幸福的,仿佛两尾畅游在海底的鱼儿。其实在婚姻里,最浪漫的事,不是向人炫耀你拥有多少克拉的钻戒、收到多少枝色彩鲜艳的玫瑰、住着豪宅以及环游世界。在我看来,真正的婚姻幸福是:每天下班后,能看到他的笑容,孩子的拥抱,还有简单可口的饭菜。每天上班前,能够看到他深情地凝望着你,并总是听到他重复着的话‘亲爱的,上班当心点’。
幸福就是平淡相守、幸福就是会心微笑。幸福就是关心柴米油盐。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样的爱情不需多,一辈子遇上一次就够了!
律子写的这首简短的爱情诗,读起来让人亲切,这就是会和你过无论什么日子的女人的告白。
让我们永不分离,
一起乘火车,一起坐轮船,
一起上坡,一起下坡,
一起等信号灯。
律子和德广结婚了。婚后两人很贫穷。孩子一个接一个的出世。阿律希望丈夫能找一个比较正常的工作。阿律在纸条上写道:“这种生活要持续到什么时候?我可不想一直过这种日子。”德广写道:“不是穷日子。你就想着是在玩扮演穷人的游戏。”阿律笑着说“不愧是说相声的,真是口出妙语。”
过了一段时间,他们贫穷依旧,阿律又留了纸条:“已经玩够了扮演穷人的游戏,这个游戏时间太长了。”
德广只好写道:“那,你想玩什么?”
“扮演穷人的游戏已经玩过了,下次我想玩扮演有钱人的游戏。”
“这可不容易。”
于是德广就想着改变,想着应该上东京去发展。后来的德广在东京走红了,他把阿律和孩子接到东京,一家人幸福地团聚。
超级阿嬷说:婚姻啊,就是两个人拖着一个旅行箱,里面装满了幸福、辛苦、悲伤和喜悦,如果一个人松开了手,就会重得拖不动,所以,两个人必须齐心协力把旅行箱拖到最后。
房子、冰箱、洗衣机随时可以更换,但旅行箱里的东西永远不能变。不管是美好的回忆还是痛苦的往事,绝不能扔掉这些东西。
婚姻的真谛就是这么简单。如果能合力拉着婚姻这个旅行箱,日子就会幸福地前行吧。
关于婚姻生活感悟的文章
关于婚姻生活感悟的文章,结婚不是从此只有两个人面对面,结婚应该是两个人牵手共同面对这个世界。婚姻是我们人生的一件大事,关于婚姻的文章很多,以下分享关于婚姻生活感悟的文章。
珍惜婚姻
珍和强是一对三十多岁的夫妻,育有一儿一女,儿子上初中,成绩优秀,女儿是小学生,也聪明乖巧。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强是医学院毕业生,原在一所医院工作,几年前办了停薪留职,在城郊之处开了一个药房,生意还很不错。
强和我表弟是特好的朋友,我和他们夫妻也见过几次面,也算是认识吧。几天前表弟开车和我一起出去办事,在车上突然听他说:强和珍在闹离婚。我很不解,好好的一对夫妻,还有两个可爱的孩子,怎么会突然想起要离婚呢?
于是就追问表弟:他们因为什么呢?表弟说:因为强发现别人给珍发的手机短信。我说:有异常啊?表弟说:我也不是太清楚,只是听强说,珍常常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和一个人聊天。
而珍说,强经常去外地进药,她一个人在药店感觉无聊,就让儿子帮她申请了一个 我说:他们可能只是闹闹,不会离婚的,毕竟还有两个孩子呀。表弟说:我也对强说,嫂子只是无聊的时候找人说说话而已,又没有越轨的地方,你就别再提离婚了。
我说:是呀,就因为珍和别人聊聊天,强就提出离婚,也未免太不珍惜夫妻之间的感情了吧?强不愿意让珍聊天,珍以后不和别人聊不就行了,还能怎么样啊?
表弟说:是这个道理,可是他们现在越闹越僵,到了非离不可的地步… 对于强和珍,由于我也不了解其中的缘由,所以没法评论谁对谁错。只是我觉得曾经那么恩爱的夫妻,怎么突然间就到了谈论离婚的地步。
不是说“百年修得同船度,千年修得共枕眠”吗?一千年的修行才换来今生作为夫妻,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呀,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呀?另外我觉得夫妻之间一定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切莫互相猜忌,互相中伤。
凡事商量着来,不要一意孤行,如果对方不接受你的某个爱好,可以试着让他去接受,如果对方还是不能理解,那么你也要试着去适应对方,毕竟是走入围城的人了,当然就有了一定的约束,不能还像围城之外的人们那样,可以我行我素。
在长期的生活中,夫妻双方发生一些矛盾也是在所难免的,多想想当初的热恋,多想想夫妻多年的恩爱,多想想可爱的孩子,还有谁能比你们更亲密呢,还有谁能代替你在他(她)心中的地位呢? 珍惜婚姻,珍惜家庭,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我们是否依然安好
冬天是一个消极的季节,没有了花的衬托,没有了绿草的生气勃勃,带给我的是一种忧伤,一种无奈;就像现在人们所说的,男人已失去了狼性,留下的只有虚伪,盲目的生活着;
原本我很期待我的生活会在我的努力下,会变的更好的,我们会是幸福的,可能我的谎话多了,致使生活失去了意义,纵使我努力的维持,努力坚持我的一片苦心是可以的
但是越是我的坚持,发现我们的隔膜就越来越多了,总是猜疑我的用心,总是将我的真心当做一件我用来欺你的工具,为什么就不能再相信我一次,难道我在你的心里就没有了可信度了吗?
总以为是我自己做的不够好,总是对自己说:下次你一定行的!慢慢的,太多的误解让我的心好累,不能理解一个男人在需要你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的那种需要,渐渐的不敢回家了
我情愿在公司里加班,我情愿一个人在外面流浪,我不知道我是否还在深爱着你,或许对你我只剩下了责任,剩下的只是我对曾经的你美好的回忆;
好想去看看海了,好久没有去看它了,忙碌的日子总是让人忘记了身边的事情,忘了太多要做的事情的,回头想想原来自己一直都是在执着,执着的去做一件事而已,失去了太多的东西,蓦然回首却发现自己已快过了生命的三份之一了。
很想重头再来,因为我有太多的遗憾了,有太多要珍惜,要去完成的东西都没有去做;似水流年,流年似水,留下来的只有思念,一点点,一滴滴;
或许人不应该再沉溺在那些陈旧的往事中,不应该迷失在过去的回忆中;梦里看花,真真假假,到底人的一生要如何才能算是完美的;看着你一天比一天的瘦了,看着你一天比一天的堕落,我的心无法再平静下来了。
为什么上天给了你生命,却给你缺陷,那是致命的伤痛。我很爱你,尽管我们总是吵吵闹闹,尽管我们的性格有多么的不格,总想陪着你到老,现在好多问题出现了,是否我就这样的离开你呢?
是否我还是陪着你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呢?很烦恼,很痛苦,不想去面对,只想去逃避,好想找个地方去好好哭一常很想离开找个没人认识我的地方再重新开始我的生活,人总是做不到十全十美,就像人说的一样,要勇敢的生活,不应该去逃避
但是面临着抉择的时候,心里是久久下不了决心去做这么一件事情。每天看着电话,心里就是一阵的担忧,好怕是父母的电话,好怕是女朋友的电话。
冬天的夜晚总是那么的安静,而我却迟迟未能入睡,有太多的事情要自己去解决,有太多的烦恼在我脑中的缠绕,而自己又不能放下。
天天为着生活的琐碎事情而着急,像乞丐一样的生活在这个繁华的大城市中,曾经的雄心,曾经的豪情万丈早已磨灭了,剩下的只是颓废的我。
心灵的孤单找不到属于我的归属,蓦然回首,原来发现自己一直都是一个人在生活,却有了两个人的世界,而自己却无法去放弃,因为自己亏欠太多了。
有时自己只想有个关心的人就足够了,有时自己想躲起来,自己想退缩了,不想面对这个花花的世界,因为发现自己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在喧闹的城市里,在安静的我们蜗居里,不知道远方的你是否还在为自己的身体在担忧,不知道你是否还在苦恼着以后的人生,不知道你是否还会想起我,还是在心里恨我。
这个时候我在默默的祈祷,祈祷你能重新振作起来,期待你的'生活再一次的激情。我并没有离开了,而是生活让我们分离了。
感悟婚姻
年末将至,除了工作之外,让自己感悟最多的就是婚姻了。20xx年8月,作为80后的我结婚了。往往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觉得成家了就稳定了,而对于年轻的男生来说,事业往往是人生更多的一部分,“事业、婚姻”双丰收都是美好的愿景。
许久以来,一直都是一个人在孤独的游离,造就了自己偏执的脾气,固执、倔强的性格。现在有了一个家,有了一个朝夕相伴的爱人,有了一个“正常人”的生活,细细想来,自己也总结了很多很多??
生活压力、工作的压力让人无法适从,只有“知足”即可,压力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感触是不一样的,觉得有压力更多的是对自己要求的太高太高,不喜欢得过且过的生活,更不喜欢马马虎虎、稀里糊涂的工作。
对于婚姻、工作注入更多的是相互理解和责任。婚姻需要沟通,信任,真诚相待。让我们感恩生活,感恩一切爱你的人。归根结底,女人贤惠体贴,男人尽责专一,这就是爱情源泉的根本。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道和生活方式,对情感的价值观也不同,有的人偏离了,有的人脱轨了,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人生爱情经历和婚姻气场。
爱情在现实面前原来没了保质期,曾许下过爱的誓言在现实面前并不保值,面包式的爱情让婚姻走向了崩溃,原来发现世界已没了清高和长情的存在,难怪浮躁的社会人们不再相信爱情吗?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定位,不是谁欠谁,也不是谁就是谁的谁。位高一等只会让距离越走越远。平等社会,夫妻男女的交流
应当建立于彼此尊重,相互体谅,换位思考,大度包容。待人处事,做到以德服人,为爱感恩,更需无私奉献。其实敏感的话题,无所谓对错,只是理解不同罢了。
婚姻也是需要经营的,必须有所投入,才能有所收获。有时候吵吵闹闹也是一种爱的表示,只是这爱被生活磨光了棱角,已失去本来的完美。所以拥有现在珍惜爱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一直欣赏这样一种爱情婚姻,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荡气回肠,却有细水长流的感觉。也没有太多海誓山盟的花前月下,却有朴实无华,静好生活的默契,这也许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濡以沫”的真谛所在。
风雨岁月里,迷失与彷徨,冥冥中,自有一双属于你的双手,它们紧紧地握住你,陪你走过所有的阴雨天和艳阳天,直到一世终老。
在平凡的婚姻生活里,本来就没有那么多琼瑶式的一见钟情,没有那么多甜蜜得催人泪下,痛苦得山崩地裂的爱情故事。在形形色色、花花绿绿的社会中,我们扮演的是自己,一些平平凡凡的,生生死死的普通人,干好工作,经营好自己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