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亨廷顿舞蹈症(即Huntington Disease)是一种遗传神经退化疾病,主要病因是患者第四号染色体上的Huntington基因发生变异,产生了变异的蛋白质,该蛋白质在细胞内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大的分子团。一般科学家将这些不溶水的分子团称为“包涵体”。一般患者在中年发病,逐渐丧失说话、行动、思考和吞咽的能力,病情大约会持续发展15年到20年,并最终导致患者死亡。这种病的遗传几率为50%。编辑本段发病率 西欧3-7/100,000,在某些种群中超过15/10,000。日本、中国、芬兰以及非洲黑人中较少见。编辑本段临床表现早期 精神易激动、易怒、情感淡漠、焦虑、异常的眼运动、抑郁等。中期 肌肉持续收缩引起的面部、颈部和背部的肌肉异位;身体不自主的运动;行走时出现平衡障碍;出现舞蹈样动作、扭动躯体动作、强直性抽搐、摇摆不稳不连贯的步态;做需要手灵巧度的动作产生困难,不能正常控制动作的速度和力量;反应迟钝;全身无力;体重减轻;语言障碍、脾气倔强。晚期 身体僵直;运动徐缓,起发或持续运动困难;剧烈的舞蹈动作;体重严重下降;不能行走;不能说话;吞咽困难,有气哽的危险;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整理/阳妹儿 亨廷顿舞蹈症有人也把它叫做大舞蹈症或亨廷顿病性痴呆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为单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呈完全外显性。该病之所以被称为舞蹈症,是因为该病的发病症状表现为舞蹈样症状。 亨廷顿舞蹈症的症状表现: 1、舞蹈样症状: 一般出现在智能障碍前。早期常为不规则的肌肉抽动,表现手指屈伸运动、点头、面肌抽动呈怪相。进一步发展为面、颈、肢体和躯干出现突然、无目的、强烈的不自主舞蹈样动作。其特点是快速无规律,突然的有时像手足徐动症一样缓慢而有节奏的运动。伴有发音不清与步态改变,也可以出现锥体外系症状,患者常用同方向的随意运动来伪饰。它属于一种肌张力减弱、运动功能增强的锥体外系综合征。异常运动日益增剧导致明显的扭转样动作与共济失调。舞蹈症状出现后智能障碍往往加重。 2、精神症状: 以情绪障碍为突出表现,尤以抑郁常见。情感淡漠、迟钝、抑郁,常有自杀行为或人格改变,脾气坏,喜欢争吵,注意力涣散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偏执型精神分裂样临床征象和精神分裂样症状,被害妄想,常有夸大和宗教色彩和人格改变,如易激惹、冲动、狂怒、行为怪癖等。亨廷顿舞蹈症常有抑郁症状,并有明显自杀倾向。 智力障碍有时可作为首发症状。早期患者注意力分散颇突出,可表现迟钝、被动、淡漠、懒散,理解力差,工作效率下降或不能胜任工作等。以后出现痴呆症状,发展缓慢。早期生活能力下降,有一定自知力,自述思考迟缓、健忘,记忆障碍较AD轻,判断力往往受损,定向力相对保持。言语困难,失用、失认少见。晚期出现运动不能性缄默和呆傻,常缓慢进展。患者的记忆比其他认知功能受到影响较少,自知力常保持完好。病人在一段时期内能够察觉自己智力的改变,主诉感到迟缓、健忘、脑子糊涂,被视为"皮质下痴呆"。晚期可出现明显运动不能性缄默症。 那么,亨廷顿舞蹈症能够预防吗?如何预防? 一般认为亨廷顿舞蹈症是一种家族显性遗传型神经退化疾病,目前尚无法根治,主要是对症治疗,如此代代相传的疾病给患者和家人都带来了痛苦。所为了控制和减少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必须做到预防为主。对亨廷顿舞蹈症的主要预防措施就是实行优生保护法,对一定或很大可能造成后代发生先天性疾病者,均应避免生育。 此外,该症是遗传疾病,家中若有此症患者,就要早预防早做基因检测,若发现有遗传此症的可能,早做治疗。(来自网络)
亨廷顿舞蹈症(即Huntington Disease)是一种遗传神经退化疾病,主要病因是患者第四号染色体上的Huntington基因发生变异,产生了变异的蛋白质,该蛋白质在细胞内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大的分子团。一般科学家将这些不溶水的分子团称为“包涵体”。一般患者在中年发病,逐渐丧失说话、行动、思考和吞咽的能力,病情大约会持续发展15年到20年,并最终导致患者死亡。这种病的遗传几率为50%。百度能找到的噢
亨廷顿舞蹈症 Huntington Disease 是一种遗传神经退化疾病,主要病因是患者第四号染色体上的huntington基因发生变异,产生了变异的蛋白质,该蛋白质在细胞内逐渐聚集,形成大的分子团。科学家将这些不溶水的分子团称为“包涵体”。一般患者在中年发病,逐渐丧失说话、行动、思考和吞咽的能力,病情大约会持续发展15年到20年直到最后死亡,并最终导致患者死亡。这种病的遗传几率为50%。 发病率:西欧3-7/100,000,在某些种群中超过15/10,000。日本、中国、芬兰以及非洲黑人中较少见。 [编辑本段]临床表现 早期 精神易激动、易怒、情感淡漠、焦虑、异常眼运动、抑郁等。 中期 肌肉延长收缩引起的面部、颈部和背部的异位;不自主的运动;走路、平衡出现障碍;舞蹈样动作、扭动扭体动作、抽搐、摇摆不稳不连贯的步态;做需要手灵巧度的活动困难;不能控制动作的速度和力量;反应迟钝;全身无力;体重减轻;语言障碍、脾气倔强。 晚期 身体僵直;运动徐缓,起发或持续运动困难;剧烈的舞蹈症;体重严重下降;不能行走;不能说话;吞咽困难,有气哽的危险;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编辑本段]探讨研究 1)美发现可延缓“亨廷顿舞蹈病”发作的胆汁酸 美国研究人员于2002年找到了一条治疗“亨廷顿舞蹈病”的新线索。他们在实验鼠身上发现,一种胆汁酸能有效减轻这一疾病对脑神经细胞的损伤。明尼苏达大学基恩等人在美国《全国科学院学报》上介绍说,在实验中,他们选择了一组携带亨廷顿舞蹈病致病基因,且呈现发病症状的病鼠和一组健康鼠进行对比测试。 研究人员先给一半病鼠注射了牛磺熊脱氧胆酸(TUDCA),然后再让注射了这种胆汁酸的病鼠、未接受注射的病鼠以及正常的实验鼠,分别参加了走迷宫测试。结果显示,接受胆汁酸注射治疗的病鼠比未接受注射病鼠的能力强一半,且与健康鼠几乎没有区别。大脑检查还发现,注射了胆汁酸的病鼠脑神经细胞死亡数比未接受注射的病鼠明显要少。 2)美科学家发现刚果红可治疗亨廷顿舞蹈病 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科学家在2003年1月2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一种常用于医学实验的染料刚果红,能够阻止脑部一些异常蛋白质积聚,防治“亨廷顿氏舞蹈病”。刚果红是医学实验中的一种常见的细胞标记染料。研究人员对亨廷顿氏舞蹈病患者脑部切片进行检查时,通常用刚果红对之进行染色。刚果红能附着在异常蛋白质上,清晰地显示出蛋白质块的积聚区。哈佛医学院科学家进行的脑细胞组织培养实验表明,刚果红染料不仅能附着在异常蛋白质块上,还能减缓蛋白质的积聚过程,用刚果红处理过的脑细胞不易死亡。带有亨廷顿氏舞蹈病基因的实验鼠,接受刚果红染料注射后,也较少产生神经功能障碍。 这一发现为治疗亨廷顿氏舞蹈病提供了新思路,但还需进一步研究改进才能将这种方法用于临床。刚果红还被用于标记阿尔茨海默氏症、克雅氏症等脑病样本中的异常蛋白,因此它也可能有助于防治这些疾病。 3)与亨廷顿舞蹈病治疗有关的关键蛋白 亨廷顿舞蹈病是由一个变异型亨廷顿基因(huntington gene)引起的,该基因可具有许多个氨基酸(称作谷氨酰胺)拷贝的蛋白质。正常的亨廷顿蛋白含有10-25段谷氨酰胺序列。但如果有36段以上的谷氨酰胺序列时,该蛋白质的形状即发生改变,并在神经元内形成大的丛群。这将杀灭大脑纹状体部位的这些细胞,从而导致特有的协调力丧失和痴呆症。 研究人员认为,如同亨廷顿蛋白一样,CBP也包含一段较短的聚谷氨酰胺序列。这些序列相互吸引,使亨廷顿蛋白抓住CBP。为证实这一点,该研究小组创建了一种可剪断的聚谷氨酰胺片段形式的CBP。当研究小组创建了一种可剪断的聚谷氨酰胺片段形式的CBP。 Ross怀疑亨廷顿蛋白群“绑架”其他蛋白有可能也对其他大脑退化性疾病(如帕金森病)起作用。 美国的研究人员认为,治疗亨廷顿舞蹈病的分子线索的发现有可能使开发保护大脑的药物成为现实。伦敦Guy、King和圣托巴斯医学院的神经遗传学家Gillian Bates认为,这的确是一项重要的研究结果。 4)亨廷顿舞蹈病可能不完全取决于遗传因素 2004年4月,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细胞生理学研究所马谢乌�6�1特里戈等三名科学家对亨廷顿氏病的起因进行研究并发表了相关文章。文章报道,亨廷顿氏病可能不完全取决于遗传因素,有可能也与大脑中的毒蛋白有关。 传统理论认为亨廷顿氏病是一种强遗传因素引起的大脑神经退行性疾病,但它造成大脑认知功能衰退的病理机制至今还没有完全被人们所认识。特里戈领导的科研小组对感染了亨廷顿氏病的小鼠模型进行实验。他们给小鼠喂食一种对线粒体产生损伤的霉素,发现有少量谷氨酸盐积聚在亨廷顿蛋白质上,使脑神经细胞内毒素水平不断增加,导致脑神经细胞功能不全和数量减少,直至神经细胞全部死亡。 科研小组对该病患者脑部切片进行检查时还发现,亨廷顿蛋白质里含有折叠的核苷酸,会使大脑沟回区神经细胞的重量至少损失30%。因此他们认为,造成这种异常的“罪魁祸首”很可能是毒蛋白。 5)“包涵体”研究的新成果 当患者发病后,体内产生变异的亨廷顿蛋白质。该蛋白质在细胞内逐渐聚集,形成大的分子团,这些不溶水的分子团被称为“包涵体”。业内主流认为,包涵体破坏了神经元,是亨廷顿舞蹈症的生化指标之一,因为患者脑细胞中有许多包涵体,而健康人脑细胞中却没有。而有的科研人员则认为包涵体是机体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机制,美籍华裔助理教授李沉简是这一观点的坚实支持者。他利用基因bank技术和乳糖操纵子技术,以及对小鼠的大脑切片的荧光显微镜观察等多项试验,证明了在他的实验中,包涵体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为了探明包涵体这种特殊物质的真正作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方法,观察患有亨廷顿舞蹈病的实验鼠的神经元形成、发育和消亡。 不过,实验鼠的神经元是目前反映亨廷顿舞蹈病细胞活动的最佳模型。 此项实验不但改变了科学家对包涵体的认识,可能也会改变亨廷顿舞蹈病的治疗方法。很多医药厂家都在研制阻止变异亨廷丁蛋白质聚集成包涵体的药物。由此项最新的研究推断,这些药不仅不会遏制病情,反而会加速该病的发展。医生迄今尚未发现治疗亨廷顿舞蹈病的有效手段。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患者可能在10至25年内死亡。 [编辑本段]新发现 2005年9月,著名的神经医学杂志《Neuron》上刊登了一篇美国洛杉矶加大神经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杨向东的文章,他研究发现,从小鼠实验发现脑细胞间互相影响会造成脑神经死亡,以致发生不能控制手足的亨廷顿舞蹈症疾病。他认为该病是因为脑细胞的死亡而造成的,假如能了解脑细胞死亡的原因,就可找到治疗的方法。 他设计了将变异的人脑基因植入小鼠大脑的动物模型,并得到了严重亨廷顿舞蹈症状的小鼠,从而在一定条件下证实了自己的观点。
做什么用的,普通用,搜一下应该有很多的。要是发表用,就得准备内容好一些的。
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族劳动人民群众劳动生活的写照,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最古老的表达人们喜怒哀乐内心世界和歌颂美好生活的重要文化艺术,所以有人把舞蹈称为艺术之母。不论如何表述,也不论从哪个角度审视,从舞蹈原始狭义的祭祀、婚丧嫁娶仪礼,发展到现今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都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回顾历史,哪个朝代的鼎盛时期不是文化艺术的盛世呢?新中国成立以来,舞蹈艺术的发展同样符合波浪式前进的规律,盛世文化的大潮已经向我们涌来,文艺舞台表现出空前的活跃。今天汇演,明日比赛,到处莺歌燕舞,洋溢着一片繁荣景象,这是我们文艺工作者难得的幸事。作为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在兴奋之余,又不得不冷静下来———冷静审视舞台,冷静思考舞蹈。特别是看到一些内容平平、演技平平、动作拼砌,甚至张冠李戴,将历史篡改得面目皆非的作品进入舞台的时候,研究舞蹈、论证舞蹈的心情更加迫切,更加期待通过努力揭示出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尽管能力有所不及,责任感仍促使我做了粗浅的探索。下面从三个方面论述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趋势。一、现代民族民间舞蹈中闪存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镶嵌着鲜活的现代审美观念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古老文明,56个民族为我们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全球经济概念与我们越来越近,西方文化随之蜂拥而入,中西文化交汇,民族文化大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人们的生活节奏、思维理念、信仰爱好、审美需求、情感方式都发生了全然不同的变化,本民族的民俗特征也在悄然变化。如蒙古族不再是骑骏马穿长袍,除牧区外,大多数蒙古族群众远离了马背生活,融入了现代的社会文明,除了重大节日,很难在形式上从人群中指认出谁是何种民族。又如历史上以打猎为生的众多民族,由于国家对动物资源的保护措施逐步完善,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也不得不发生变化,狩猎文化也逐步成为历史。但民族犹存,其本民族现代的生活方式、文化特征,能不说是本民族的特征吗?所以,历史文化要逐渐面对时代的审美变迁,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思维的磨合与冲撞,也必然迫使民族民间舞改变传统的既成模式,创作思维、结构方式、舞蹈语言的表达,以一种新的审美原则和艺术原则展现出来。我们注意到,现代民族民间舞蹈在风格上不再沉迷于风格化、原始化,而是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在造型上,不再以圆形线条和对称形为最美,而是喜欢错落有致的对比和不对称美;在肢体语言上,也打破了程式化的动作线条,追求棱角分明,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的变化,动作新颖而别致。如今在电视上看到民族民间舞蹈,舞蹈服饰与历史上民族舞蹈服饰相比,做工、面料、式样、质地、色彩等都更趋于现代人的服饰审美要求;音响灯光等现代技术的运用,使传统艺术更符合现代人的视听需求;代表民族舞蹈特征的某些符号也加载了现代人的审美视角。现代民族民间舞蹈都凝聚了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镶嵌了鲜活的现代审美观念,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令人喜闻摘要: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人们审美观的渐变,具有民族瑰宝之称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如何发展,发展趋势怎样?本文从一名舞蹈教学工作者的角度,通过社会调研,分别以“现代民族民间舞蹈中闪存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镶嵌着鲜活的现代审美观念”“、朴素的原生态舞蹈融入多姿多彩的现代舞蹈技
儿童舞蹈的动作应形象、直观、决不能追求难度,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弱,在表达自己的意愿时,往往需要借助于自然的形体动作,他们喜欢手舞足蹈,动作棱角突出,同时,受身体比例的限制,动作短促,节奏快,为了让幼儿对舞蹈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我要不断地注意观察,去捕捉儿童动作的造型,并进行提炼,逐步丰富儿童的舞蹈语汇,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舞蹈素质以及艺术修养,不断积累丰富的舞蹈素材和掌握教学方法,以适应舞蹈教学工作的需要。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教育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从而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实施较为普遍。而在开展游戏化教学时,要将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充分调动幼儿的主体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设置情景,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合理地进行指导,提高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使游戏化教学更加丰富、生动、有趣。在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幼儿舞蹈教学,选好教材是关键
幼儿舞蹈作为艺术专业的一门科目,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幼儿非常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的一种美育形式,它是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任务的一个部分。喜欢舞蹈是幼儿纯真的共性,通过跳舞会宣泄自己的情感,作为舞蹈老师是儿童美的教育启蒙者,是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舞蹈种子的园丁。教材内容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及本班幼儿具体情况,才能被幼儿所理解。具有教育性、艺术性、兴趣性的'教材,教材本身要能引起幼儿审美的兴趣,要克服成人化的倾向,舞蹈的动作要简明、活泼、形象,这样才能激发儿童学习舞蹈的兴趣。我在教幼儿舞蹈时,先将舞蹈内容编成故事给幼儿听,帮助幼儿理解舞蹈的内容,促使幼儿跳起舞来能创造性地表达各种舞蹈形象,如:小班舞蹈《摘苹果》,开始我就自编了一则故事情节来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知道自己在舞蹈中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以果农阿姨的身份来表现自己,幼儿在跳这则舞蹈时觉得很开心,也很有成就感,都感觉自己的苹果丰收了。
舞蹈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是用身体和节奏来表现思想感情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用生动的形象去启发幼儿,幼儿在学舞蹈时,由于年龄关系,他不会有衡量动作是否正确的标准,这就要求老师示范讲解是首先示范动作要准确,节奏要鲜明,要有充沛的感情。其次,幼儿舞蹈种类丰富多彩,舞蹈动作也多种多样。在教幼儿新舞蹈时,一定要讲清楚动作的要求、规格、要领。不能只图快而一下子教很多,在教幼儿新动作时,要让幼儿把教过的动作做到位后再教下一个动作,如果一旦形成怪毛病,纠正起来就困难多了,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二、正确认识游戏化教学,是游戏化教学的前提
游戏化教学的研究,涉及到教学、游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它具有一些特征:
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游戏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引人入胜,有些游戏还可以自由活动,要让幼儿乐于游戏,并易于接受游戏教育。
2、游戏是令幼儿感兴趣的愉快的活动。游戏化教学中教师要适当选取素材,让游戏适应幼儿的需要及身心发展水平,从而使幼儿感到满足和愉快。让孩子通过游戏体验成功与创造的快乐。
3、游戏包含着积极的约束。在游戏化教学中,还可让幼儿对自己的注意力和动作进行不断的调节和控制,养成坚持性,在游戏学习中不断克服困难,并尝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等。因此有人说“儿童不是由于自由才进行游戏,而是在游戏中变得自由了”。
三、正确运用游戏化教学的有效策略,是游戏化教学的必要条件
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根据教育内容,恰当地选用游戏化教学策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如何进行“游戏化教学。”
1、学会观察,善于分析,是游戏化教学的关键。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情况,是组织游戏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幼儿游戏情况的窗口。观察什么呢?也许有的老师说,游戏有什么好观察的,他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玩得高兴就行了。其实,观察的东西还真多:孩子在游戏中是积极主动地玩,还是消极被动地玩;是创造性地、独立地玩,还是模仿他人,跟着他人玩;和同伴相处的关系如何?动手操作能力怎样?对待玩具和同伴的态度怎样?语言交往能力如何?游戏情节的发展变化怎样等等,这些都是观察的对象。游戏化教学中我通过不断地对幼儿进行观察,然后分析他们游戏的经验、能力、态度,寻找他们在游戏中的反应和需要,再进行调整,或调节游戏或运用有效的指导方法,使幼儿在每次的游戏中都有所发展,实现游戏的教育作用。
2、精心编制,灵活指导,是游戏化教学的实质。我根据幼儿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创编和改编了一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有趣的游戏,使幼儿积极、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如游戏“七星瓢虫”,主要渗透了认识数字“7”以及理解7的实际意义的要求;又如在游戏“飞舞的彩球”中,幼儿既可以自由玩彩球,还可以结伴玩彩球,同时可以进行小组传球比赛,这些游戏既可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又能适合不同个性、不同水平去发展幼儿的需要。
在游戏化教学中,我一般还以不同形式的身份去引导孩子,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幼儿单独玩的游戏中,我一般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时,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以不干预幼儿的游戏为前提。在幼儿结伴玩的游戏中,我主要以观察为主,并以参与者的身份或以游戏角色的语言提出建议,进行间接指导,在合作进行的小组游戏中,我以组织者或评判者的身份进行与教学要求有关的指导,并组织幼儿议论、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总之,在游戏化教学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感受到在游戏中的快乐,同时也感受到在游戏中学习的快乐,与此同时还能感受到和同伴交流的快乐。因此,游戏化教学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和健康,甚至更多。
敦煌舞的创建和发展也是通过历史演变而来到,而且中国人也是通过对于中国壁画舞蹈的一些研究和创造,把这些敦煌5厘米见证的展现了出来,也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与支持。
敦煌舞蹈一直以来都是以敦煌文明为基点所编的舞步,有一种非常浓厚的历史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当中,成为非常独特的一种艺术。
敦煌舞是一面丝路的镜子,它主要以佛教中的人物为主,结合西域地区的文化特色所编创出来的舞蹈。 近代的编舞家和学者们前往敦煌地区考察后,仔细观察莫高窟里的壁画后,把所收集的人物绘画和雕像编辑成一出舞剧——丝路花雨;由甘肃省歌舞团演出,演出后即受好评和喜爱,尔后又陆陆续续在全中国和世界各地演出,也带来许多的震撼与新风貌!
敦煌舞是一面丝路的镜子,它主要以佛教中的人物为主,结合西域地区的文化特色所编创出来的舞蹈。近代的编舞家和学者们前往敦煌地区考察后,仔细观察莫高窟里的壁画后,把所收集的人物绘画和雕像编辑成一出舞剧——丝路花雨;由甘肃省歌舞团演出,演出后即受好评和喜爱,尔后又陆陆续续在全中国和世界各地演出,也带来许多的震撼与新风貌!
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论文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包括自然传承和教育传承。自然传承是指通过民间老艺人进行直接传承的方式,所传承的舞蹈完全是来自于生产劳动、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元素,更加贴近和符合人们日常的生活习俗,完全没有被修饰过的舞蹈动作。但是这种原生态传统的舞蹈传承方式也有它不足的地方,因为他们缺少舞蹈性和观赏性。要求我们必须将原生态的民间舞蹈作为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基础,这样才能使原生态的舞蹈不断的丰富发展。只有对其进行加工和技艺上的提高,才能使之更有舞蹈性和更高的观赏性。
而教育的传承是指教育工作者深入基层进行挖掘、整理、搜集等一些原生态的舞蹈及资料然后在进行加工,编排出适合教学的舞蹈组合和舞蹈作品,在这基础上在进行加工创新,也就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较科学系统的课堂教学的教材,从而使民间舞从生活中走入课堂,走上舞台。在我国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中一般都用的是北京舞蹈学院潘志涛老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与教学法”以及罗雄岩老师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并在这些舞蹈教材的基础上还结合了一些中央民族大学的舞蹈教材一直沿用至今。我们现在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同样也存在这一些不足的地方。
首先在民间舞蹈教学中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材,教材中没有太多的创新。没能跟上时代步伐和教学的特点。在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中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挖掘、创新、融入新的元素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才能与时俱进跟的上时代的步伐。其次教学模式的死板。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口传身授”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动作的示范以及通过口头的讲解来传授给学生的,虽然口传身授这种在高校中必须用到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学生们会去一味地模仿老师的动作学习,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背景和不同民族地域文化及风俗习惯等。从而使学生变得知识面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再次对学生的教学中的针对性不足。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一个集体的形式,在这当中存在这缺点对教学的针对性不足。没有顾忌到每个学生的心理和自我个性,从而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民族文化和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才能使民族民间舞蹈有更好的发展和不断的去创新突破。
二、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蒙古族舞蹈课堂教学方法探析
(一)激发学生对蒙古族舞蹈的学习兴趣
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民族民间舞种类风格繁多,民族民间舞蹈主要是以汉、藏、蒙、维、朝为主体的民间舞蹈。目前,“口传身授”民间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学生缺少对民族民间舞内容、意义、目的、的认识度。怎样使学生更好的去学习和掌握这些民族民间舞这是对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考验。以蒙古族舞蹈为例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兴趣。首先,教师应在教授蒙古舞的动作之前,先要让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有正确的认识。在学生学习蒙古族民间舞蹈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蒙古族舞蹈让学生去听、去看、让学生有一个直接的感性认识,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讲述一些蒙古族历史、文化、地理、宗教、习俗等以及形成舞蹈风格的独特特点。其次、教师在教授蒙古族舞蹈基本动作时,要详细的给学生分析和讲解蒙古族舞蹈动作的动态语汇及风格韵律。要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学习的`重点。从而之前让学生观看视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蒙古族舞蹈之前了解它,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即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有培养的学生的积极性。再次、教师教授蒙古族舞蹈时动作示范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对学生最直观的,也是美感和风格特点的体现。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蒙古族舞蹈的沉稳、端庄、潇洒自如、刚柔相济的舞蹈特点。
(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完善
教师按照传统的蒙古族舞教材进行授课看似合理,但是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就属于强加式的学习。学生一味的去死记蒙古族民间舞动作的组合,风格,动作韵律等。这样只会让学生只知道模仿老师的动作儿不去想民间舞蹈的内涵,因而不能很好地掌握民间舞蹈的精髓。因此,我们要完善民族民间舞教材提高质量就应该在传统民族民间舞汉、藏、蒙、维、朝等这些材料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其他的教学方法尝试,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素质水平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这样足以让大多数的学生接受,也能达到教学效果。在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蒙古族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到当地进行采风从而挖掘和编排出更多更好的蒙古族民间舞组合。以丰富的材料的内容,推进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改进和完善,使蒙古族民族民间舞蹈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三)提高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教师在民族民间舞授课的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多听、多看、多想。这三点是极为重要的这是辨别美与丑,错与对的准则。然而模仿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模仿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强与弱,对学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观察,学会用“意识”动脑子来舞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有利于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在对学生的表现力的培养也很重要,我国的民族民间舞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应该要求教师利用民族民间舞教学内容丰富的特点去培养学生对舞蹈作品中的人物内心的表现力和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力。很多的学生虽然在民族民间舞蹈中能够很好的表现出舞蹈的风格特征,但是舞蹈中缺少思想感情。难以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突出内涵,这就的要求学生应该去体验生活和感受生活从中去观察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只有自己切身的体会到人物的心理及思想中去,才有可能跳出不一样的民族民间舞蹈,从而使自己的舞蹈富有表现力。
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态势论文一、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民间舞蹈文化结构1.民间舞蹈是人体动态文化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传情达意,抒发情怀。民间舞蹈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相连,早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感情,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劳动、狩猎、争战、祭祀和性爱等一切领域。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发展分化,一部分成为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以后发展为宫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隶们的舞蹈,从祭祀性或其他功能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不平衡,许多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此很少在史书中留下它们的踪迹。然而极为宝贵的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民间舞蹈,经过数百上千年的传承演变,至今仍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生活中,尤其是地处边疆交通不便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仍较多地保留着原形态的舞蹈特征,具有舞蹈史前史的性质。它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色及其内容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涉及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产方式、风土民情、道德伦理、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民间舞蹈是社会文化交织融合的总汇演。2.民间舞蹈的文化结构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在长期的创造、传承和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结构。从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视角,通过文化层次分析法来剖析研究,以便使我们更为准确地揭示其全貌和特质。任何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化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民间舞蹈的时间性,即民舞文化的纵向面,展现民舞产生、发展、变迁的过程,可称之为“时间文化层”,即其历史层面。从时间文化层来分析民间舞蹈的形态,可分解为“原生形态”和“变异形态”二种形式。二种形态的生成都具有一定的条件和背景,主要是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背景、民舞群体的民族心理和审美心理等方面的综合互动作用。原生和变异二种形态的演变,不是简单的更替,而是累积和融合,它表现为原生形态舞蹈的基本节奏、步伐、动律和体态的基因及其功能、文化内涵,有选择的保存和新形态的重新整合。民间舞蹈的空间性,即民舞文化的横断面,展示民间舞蹈的结构、表演环境、表演形式和程式,可称之为“空间文化层”。从空间文化层来分析民舞结构,可分解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二种构架。表层结构是指民舞表演中可见的物质性、动态性等符号,符号象征物具有指称、意味和记忆等功能。深层结构是指民舞主体即特定民族群体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等无形的意识形态,它是蕴藏在民族群体头脑中的宗教观念、价值观念、生死观念等。二、民间舞蹈与当代社会转型1.“社会转型”简说世界上的一切文化现象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变异性是永恒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在社会转型期尤其如此。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为首要任务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社会进入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型的加速期。何为社会转型?社会学家认为:“‘社会转型’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或者说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说详细一点,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当我们说社会转型时,着重强调的是社会结构的转型。在这个意义上,‘社会转型’和‘社会现代化’是重合的,几乎是同义的。”〔1〕社会转型期不是一切都变, 也不可能一切都不变,哪些该变,哪些不该变,都有一个向度的问题。本篇论文无意去探讨“社会转型”这一社会学术语,而是想通过吸收社会学家的科研成果,在当代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从人文学科透视、分析传统的民间舞蹈生存与发展的现状,剖析其变异原由,使我们能较为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些现象。2.民舞生存空间的变化我们知道,历史上由于我国各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制约,千百年来民间舞蹈是在特定时空、特定群体中传承的,这个“特定时空”大多包括宗教仪式、祭祖祈神、年节聚会、生产劳动、婚丧嫁娶、谈情说爱等各种民俗事象;这个“特定群体”是指各民族的广大民众。尤其是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人民,他们总是喜爱用本民族的民间歌舞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就是在劳动小憩或亲朋相聚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也要唱唱跳跳歌舞一番,民间歌舞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生产的快速发展,通讯、交通的大力改善,各民族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有了空前的提高。特别是在一些交通较为便利,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在发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业、民族贸易等地方经济中,接触了外界,开阔了视野,他们还通过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电脑网络等现代化传媒方式,认识世界,了解经济文化的最新信息。当代色彩纷呈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正在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西方的迪斯科、现代舞、卡拉OK等娱乐方式迅速传播,尤为青年人所青睐,传统的民间舞蹈不再是群众唯一的娱乐形式。在社会转型加速期,由于传统文化因素和现代文化因素的摩擦,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撞击,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性和普及性,特别是价值观念的转变等诸多因素,使古老的民间舞蹈文化正在发生着程度不同的变化,这一变化呈多元、多样、复杂性的发展态势。三、民间舞蹈的时空移位与新包装1.民舞资源的开发与利用90年代,我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对外联系,为该地区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变迁创造了条件。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奇山异水风景秀丽,文物古迹多有保存,奇特的民族风情,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这些民族地区发展的首选项目,旅游业的发展使该地区走出封闭的山寨,逐渐摆脱贫困,走上致富的道路。与此同时,在一些大中城市,也掀起了兴建民俗村、民族园、风情园的热潮,这些旅游景点规模不等,他们将各民族风格独特的建筑荟萃一起,并配上身着盛装的本民族群众载歌载舞,动静结合,交相辉映,使游客在一天或半天之内饱览民族风光。这一时期利用传统的民俗节日,采取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根据商品流通的需要生造出各种五花八门的节日,民族歌舞自然是其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此间的民间舞蹈在旅游景点或节日活动中,展现风土民情,渲染节日氛围,增加活力和参与性,加强与商客游客的感情交流,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等,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2.民舞文化时空的移位民间舞蹈多与信仰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紧密相连,其表演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无不受到民俗活动时空的制约。长期以来各民族各地区都形成了独特的节日、祭日,并从常日中突出出来,且以年为周期,循环往返,周而复始,不同的节日、祭日还形成了程式化、仪式化以及禁忌等约定俗成的风习。然而旅游景点的民族节日和歌舞表演,打破了原时节性和空间性的局限,反复再现节日民俗事象和民间歌舞等场景,使民间舞蹈赖以依存的民俗文化时空发生了变化,其内容逐渐脱离了原有的含义,成为旅游观赏文化的组成部分。以贵州雷山郎德村为例:这一带风俗约定,农历六七月间吃新节后才开始吹芦笙,到正月十五以后禁止吹奏,据说是春天后吹芦笙惊动谷神会造成粮食歉收。过去对违者处罚很重,要本人宰牛扫寨发誓不再违犯。作为旅游点开发后,现在只要游客一到,不论春夏秋冬哪一天,村民们照常吹芦笙跳《芦笙舞》迎接。过去只有在十二年一次的“鼓社节”(吃牯脏)才敲击的铜鼓,也照例每日向游客敲响。〔2〕滇东南彝族地区也有此风俗, 每年四月初八“跳宫节”后不能再敲击铜鼓,理由也是铜鼓声会惊动谷神而使庄稼歉收,如今也已改变。云南石林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石林周围居住着彝族支系撒尼人和阿细人,边弹大三弦边跳《阿细跳乐》,是他们的代表性舞种。改革开放前,彝族人民基本按照传统习俗过火把节,没有表演成分,没有商业性质。节日期间或花好月圆之际,撒尼、阿细青年男女总要会聚一起,围着篝火跳乐(月),他们以舞蹈的方式自娱自乐,表达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近十多年来,节日活动产生了质的变化,节日期间国内外、省内外游客和商人大量涌来,其人数无数倍于当地彝族人。昔日彝家老少高举火把游弋田间驱瘟逐疫的火崇拜仪式,变成了广场的象征性篝火;昔日围着篝火自娱自乐、谈情说爱的《跳乐》,变成商业性的歌舞表演;昔日以血缘群体和地缘群体为节日的主体,变成数倍于本族人的外来者。3.民舞形态的新包装民间舞蹈在新的时空环境内,展示给游人的舞蹈形态大多是经过加工后的新包装,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经改编更加光彩夺目,显示出民间舞蹈无穷的魅力,此种民舞具有“新民舞”的意义。旅游景点的民间舞面对的是广大游客,经过加工改编后的民间舞突出了表演性和观赏性,强化了原民舞的风格韵律,动作变化更为丰富优美,既保持了民间舞蹈的“土风”味,又适应旅游文化的艺术欣赏品味。云南德宏州的《新嘎光》就是生动的一例。傣族人民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傣家人说“没有歌声和舞蹈的日子,就像吃菜没放盐巴一样”,“看不见孔雀跳舞,就得不到幸福和吉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德宏地区成为国内外旅游和经贸的热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食粮的需求越加迫切,旧的民舞形式已不能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80年代中,州歌舞团和群艺馆的舞蹈家们,在原民间舞的基础上,从中加以精选、提炼,整理改编出《新嘎光》,既保留了抒情典雅、韧性起伏的动律特点,又规范发展了动作组合,很快得到傣族群众的认可,特别受到广大青年的欢迎。全国民舞集成工作的大力开展,有力地促进民间舞蹈的收集、整理与改编,使一些濒于失传的民间舞蹈获得了新生,也使一些基础较好的民间舞更加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藏族《龙鼓舞》是青海省黄南州新挖掘的原始祭祀舞蹈,每年于六月跳神会时祭祀神灵、禳灾驱邪、保佑村民人寿年丰,青壮年男子手持单面鼓在神师的引领下边击鼓边跳。经整理加工,将流传下来的13段(套)动作,更趋完整规范,以雄健粗犷的跳跃击鼓动作,表现了请神、敬神、送神、降魔以及模仿雄鹰、骏马、海螺、太极等形象,无论从动作的发展、队形的变化或情绪的渲染,使这古老的舞种得以新生。陕西的《安塞腰鼓》、安徽的《花鼓灯》、山东的《鼓子秧歌》、青海玉树的藏族《卓舞》等一大批民间舞蹈,都在保留原基本节奏、步伐、动律、体态的基础上,进行了不伤筋骨强化精华的加工,在服饰、道具、音乐伴奏上突出了民族色彩,加强了表演性和观赏性,适应了当代审美的要求。加工后的民间舞又回到民间,从而带动了民间舞蹈形态从原生或半原生形态向变异形态的发展演变。
一谈起舞蹈技巧,有些人认为这应该是搞古典舞的人去研究的课题,与民间舞无关,因而不屑一谈;有些人则认为中国民间舞的技巧等同于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无外乎那一套“跳转翻腾”,因而不值一谈。这两种说法让我感到有些尴尬,同时也激发了我的思索欲望。作为一名从事中国舞教育的人,我觉得有必要将关于民间舞技巧的一些问题弄清楚,谈明白。一、中国民间舞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技巧我们可以从中国民间舞的根源——各民族原生态,民间舞蹈来分析和寻找答案。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舞蹈,每个民族的民间舞蹈又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技巧。在此,我不做全面地分析和介绍,只想着重地分析一下已被舞蹈学院纳入必修教材的汉、藏、蒙、维、朝五大民族的原生态民间舞中的技艺性舞蹈。1.汉族自古以来,汉族各种民间舞蹈多是在新年、祭祖、庙会、迎神庙会中表演的。表演者在斗妙争能中,各出新招,以博得称赞。汉族民间舞蹈正是在这种技艺求精中不断发展的。(1)安徽花鼓灯。花鼓灯中的“盘鼓”部分,就是最富特色的技巧表演部分。它分为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上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肩上或腰部搭摆成各种姿态的技巧表演。中盘鼓是兰花在鼓架子腰部、腿上、手上的双人武功表演。地盘鼓是鼓架子单人表演技巧,如“燕子三抄水”、“倒爬城”、“满地抓”、“豚跳”等。艺人们在展现技巧的同时又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专长。他们常常在变幻莫测的拐弯和罕见的技巧中,洋溢着过人的才华和能力。例如怀远的石敬礼(艺名“石猴子”、洪云艺名“小水子”)、凤台的武佩轩(艺名“气死猴”),从他们的艺名就可以看出他们技巧之精湛和身手之矫健。(2)山东鼓子秧歌。鼓子秧歌自古就有文场与武场之分,武场正是“鼓”、“棒”、“伞”大显舞技的部分。舞者在跑动时步大身低,落脚生根,蹬脚扬尘,坚实有力;跳跃时则强调干拔与上窜,犹如“旱地拔葱”。如果不能熟练地掌握道具技巧,不能掌握各种蹲、踢、跳、转技巧,那么鼓子秧歌的稳健潇洒、淳朴刚劲的风格就很难体现。鼓子秧歌的发源地——鲁北地区的惠民和商河,都靠近河北的武术之乡沧县和杂技之乡吴桥。武术与杂技的影响,极大地丰富了鼓子和秧歌的技艺表演。(3)还有诸如安塞腰鼓、广东英歌、湖南花鼓、辽南高跷、东北秧歌等汉族民间舞蹈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2.藏族藏族舞蹈中的热巴,是技巧性很强的舞蹈,在民间是由世袭的流浪艺人表演的。其中铃鼓舞是主要的表演部分。男艺人手持牦牛尾和铃铛,女艺人右手持单柄手鼓,左手持长鼓槌击打。开始时,男女一起表演,男纵跳挥铃,女旋转击鼓。当跳到气氛热烈时,就拉开场小进行技巧表演。先是女演员集体表演鼓技,有“顶鼓旋转”、“缠头击鼓”、“扭腰打点”等技巧动作。表演完鼓技之后,鼓队散开站立一旁,由男演员上场,在鼓声伴奏下一个接一个应声呼叫,抖肩起“法儿”,各自表演不同的技巧动作,有“单腿跨转”、“躺身平转”、“躺身蹦子”、“踢腿跨脖”、“兔子跳”等。另外还要表演一些小玩意儿,如“滚毛”、“抡背”等。铃鼓舞有很多套鼓点,每套鼓点均有一套各不相同的技巧动作。演员应场上鼓声而舞,腾跃飞舞,在快速倒脚步中结束。又如藏族民间舞蹈中的“卓“,也是一种靠技巧表演来抒发情感的舞蹈,跳起来粗犷奔放,气势磅礴。3.蒙族蒙族舞蹈中的太平鼓舞、盅碗舞、筷子舞都是技艺性很强的舞蹈。太平鼓舞多在丰年节日由妇女表演,分集体舞和单人舞两种表演形式。舞时,她们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击边舞。身段动作一般比较夸张,基本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奔放有力,富有弹性,杂有跳转等技巧,技艺娴熟者可同时舞耍四、五面鼓,在身体不同部位盘绕回旋,带有竞技色彩。盅碗舞,亦称“打盅子”。过去由男艺人表演,本世纪20年代以后,盅碗舞多由女子表演,动作舒展流畅,柔美端庄,高潮时多做“板腰”、“旋腰”等技巧,技艺高超者,还头顶燃灯起舞。筷子舞多于喜庆欢宴的场合由男子单人表演。舞者原地单手或双手握一把筷子,随着腿部韧性屈伸,身体的左右晃摆,快而碎地抖动双肩,两臂松弛流畅地用筷子击打手、腰、腿等各个部位。舞者时而转身打地,时而蹲跳打脚,由慢转快,最后在快速表演的高潮中结束。4.维族盘子舞是维族舞中技术性很强,难度较大的一种舞蹈,盘子舞是表演性道具舞蹈“顶碗小碟舞”的俗称,通常是由女子单人表演。表演时舞者两手各持一小碟子,指挟手筷,和着音乐,边打边舞,边舞边转。并在头上顶着盛水的碗。另外,新疆多朗区的麦西来甫民间舞蹈中的旋转技巧可堪称一绝。快板部分由双人对转发展为竞技旋转,一时间各种跪转、空转、掖腿立转、平转纷纷登场,让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5.朝鲜族象帽舞和长鼓舞都是朝鲜族舞蹈中富有特色且技艺性很强的舞蹈。舞者戴特别的头盔,上有可以旋绕的长缨,舞时摆动头部使长缨在头顶、身侧旋转和飞舞。技巧越高,头上的长缨就越长。舞者手中击打着小鼓,以“喜鹊步”跳跃前进,如腾空遥射,如冲锋向前,而头上的长缨不断旋绕。长鼓舞多为女性表演,后来男子也有表演。表演者身挎杖鼓,右手持竹键敲打高音部鼓面,左手掌拍低音部鼓面。高低音色的鼓声、花样繁多的鼓点相映成辉。表演进入高潮,常作行进性的连续旋转。技艺高超者,可转几十圈之多。综上所述,中国民间舞不仅有自己的技巧,而且其“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我们的技巧“资源” 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各种徒手动作技巧,一类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这一点,从以上对汉、藏、蒙、维、朝五大民族富有特色的技艺性舞蹈的描述和分析中,便可见一斑。二、中国民间舞技巧与中国古典舞技巧之关系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舞的技巧是在借鉴了戏曲、武术和芭蕾等艺术门类的某些技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中国民间舞中的许多技艺性舞蹈也是吸收了武术、戏曲、杂技中的营养后发展形成的。尤其是汉族民间舞蹈中的许多徒手技巧动作,如飞脚、蹦子、旋子、扫蹚、扑虎、叠肩、赞步等等技巧,它们都是古典舞与民间舞所共有的。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间舞的技术技巧的根源是相同的,只是同源不同流而已。为什么人们总是习惯把这些技巧称为古典舞技巧呢?我想也许有着先入为主的原因吧。中国古典舞系的学科建设比中国民间舞系要早,而且也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技术训练体系。而中国民间舞系至今还没有完善自己的技术训练体系,在基本功训练上基本依赖古典舞基训教材。所以这些技巧就很自然地约定俗成地写上了古典舞的姓氏。其实这些技巧是很难从中界定其归属的,只能说它们都是我们的民族技巧。如果非要有所界定的话,那只有看其使用目的了。不应该是谁用的“早”就是谁的,而应该是谁用的“好”就是谁的,所谓用的“好”就是技巧的运用符合舞种的审美风格,符合舞蹈作品所表现的舞蹈内容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三、中国民间舞技巧的定位高尔基曾经说过:“艺术家不掌握技巧,就是最丰富的感情也会陷于瘫痪。”他的这句话正说明了技巧的运用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技为艺而存在,而无技的艺却无法存在。技巧对于中国民间舞来说,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民间舞中的技巧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体现民间舞风格的重要表情手段。中国民间舞这门风格性很强的舞蹈表演艺术,怎能不需要高超绝妙的技巧呢?在全国首届荷花杯舞蹈比赛中,由著名民族舞蹈家海里且木·斯迪克编导的《顶碗舞》,一举夺得了民间舞群舞项目的金奖。这个剧目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它巧妙地运用了维族原生态民间舞盘子舞中的顶碗技巧。女演员们在表演中头顶盛满清水的小碗,在优美而欢快的音乐中,从容流畅地移动舞步和变化队形,好似天山甜美的清泉流淌不息,好似草原繁花在风中飘荡。其高超绝妙的顶碗技巧和清新独特的艺术风格,一下子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评委和观众。去年六月,我有幸观摩了来自西藏的大型乐舞《珠穆朗玛》,现在回想起其中的热巴鼓舞,仍会让我热血沸腾、兴奋不已。整个乐舞就是在女子热巴鼓舞和男子辫鼓舞表演时推向高潮的。女演员们的热巴鼓技巧简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不管是做顶鼓旋转,还是甩鼓旋转和击鼓翻身,都是那样的迅捷、利落、干净、漂亮,引得在场观众一阵阵赞叹和热烈鼓掌。男演员们的辫鼓舞跳得更有气势,更有一种野性美。他们甩辫击鼓、挥洒自如,节奏由慢至快,气氛极为热烈,正是精湛的鼓舞技艺加上浓郁的雪域风格所产生的强烈艺术感染力,让我们心醉神怡、激动振奋。上述两个舞蹈都是符合民间舞技巧定位的好作品。它们都是通过道具性舞蹈技巧的合理运用,体现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四、中国民间舞技巧的发展趋向1.技巧风格化中国古典舞技巧追求能力素质的极限展示,而中国民间舞技巧追求的是审美风格的完美体现。古典舞中的技巧同身韵可以是各自独立的,而民间舞中的技术技巧是同舞蹈风格紧密相融、难以分开的。也就是说民间舞的技巧不是纯技巧,而是风格化的技巧。中国民间舞的技巧发展趋向,应该是风格化技巧的强化与发展。风格化技巧既包括民间舞蹈中的各种道具性舞蹈技巧,又包括各民族民间舞蹈中特有的旋转、跳跃、翻身等技巧。中国民间舞系副教授明文军在《由厦门班毕业课想到的》一文中,曾提出过将道具的运用往极限上发展而构成民间舞技巧的教学设想。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设想是科学的、可行的。我们的民间舞有许多极富特色的道具舞蹈形式,是可以去挖掘、研究和发展的。比如汉族的手绢、扇子、鼓、伞、棒;藏族的热巴鼓、辫鼓、背鼓;蒙族的筷子、盅碗;朝鲜族的长鼓、象帽等等。还有民间舞中的各类旋转,也是风格性很强的技巧。比如维族舞蹈中的各种跪转、夏克转、空转、平转,讲求快速、多姿、戛然静止,犹如鹰隼迎风回旋。而朝鲜族民间舞蹈中的旋转则讲求平稳,优雅,犹如仙鹤悠然自得。2.技巧情感化民间舞中的技巧是与渲泄生命情感和烘托场面气氛紧密结合的,是民间舞者内心激情的物化。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再高难、再精湛的技巧形式在民间舞中也会变得苍白无力,毫无光彩。我曾经从电视录像中看过一些民间舞剧目,现在虽已记不起它们的名儿了。但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它们的“技巧性”都很强,表演中动则旋子3600,静则控腿1800……。但这些技巧成了游离于舞者情感和舞蹈风格之外的“无情之举”,因而毫无艺术感染力可言,反倒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对此而言,我比较欣赏的是云南省歌舞团创作的男子三人舞《小伙、四弦、马樱花》,其热情风趣、朴实无华的风格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这个剧目也安排了诸如倒踢紫金冠、小翻、抢脸等一些技巧,但这些技巧是在演员们情感的自然流露中,是在舞蹈情绪的层层推进中恰到好处地完成的。这种情感化了的技巧,极大地丰富了舞者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3.技巧艺术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民间舞从广场向剧场的转化,民间舞技巧的功能已不仅限于渲泄情感和渲染气氛了,它将逐步向塑造舞蹈形象、表现人物心理、营造舞台意境的艺术化方向发展。有人说,杨丽萍表演的民间舞根本没什么技巧,为什么能获得大众的普遍喜爱和专家的如潮好评呢?其实仔细分析起来,杨丽萍那独特的动作语汇的运用就是民间舞的艺术化技巧的最高体现。《雀之灵》中的舞蹈造型与动态,已不同于广场原生态的傣族孔雀舞了。它通过艺术化地夸张与变形,将孔雀那高洁、超然的灵性进一步升华,创造出了一个似真似幻、虚虚实实的艺术仙境。正如于平教授所评价的那样:“《雀之灵》的过人之处,在于它以‘技’成‘形’却又不为‘技’和‘形’所累。当你在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时根本发现不了技巧的痕迹,因为“杨丽萍是用‘技以求道’的生命意识在创造‘生之灵光’。在那翩跃翔舞的孔雀中,杨丽萍倾注了自己全部的人生感兴、人生悟觉、人生意趣和人生睿思,使这一舞蹈独白充溢着恬静的生命和谐感与坚毅的生命自信心。”因此,我认为民间舞技巧运用的最高境界就是将之艺术化,让技巧的全过程完全隐匿在舞蹈表演的情理、律动之中,而不“显山露水”,刻意为之。五、中国民间舞技巧的教与学中国民间舞系从1987年建系以来,一直在努力探索建立和完善自己的技术技巧训练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潘志涛教授在民间舞技巧课的建设方面,很早就提出了诸如“碎步”、“打腿”等一些民间舞基本功,本身就是技术技巧的思路,引导了民间舞技巧教材的开掘。明文军副教授则从分析民间舞蹈特有的道具性舞蹈技巧入手,从民间舞的审美风格出发,进而提出了民间舞技巧课应在突出民间舞的风格属性的基础上继承与创新的教学思路。所谓“继承”就是要对原生态民间舞蹈中的徒手动作技巧和道具性技巧进行科学而深入地挖掘和整理,并用于教学。所谓“创新”就是在符合民间舞审美风格的前提下,大胆借鉴其他舞种,其他艺术门类中的技巧形式,用“他山之石”来完善中国民间舞之“玉”。他将这一教学思路贯彻在厦门班的教学实验和教研工作中,并获得了成功。厦门班在民间舞技巧课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中国民间舞技术技巧教学大纲的整理与完成,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民间舞技术技巧教材在1995年初步完成之后,在教学模式上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通过四年的学习,我以为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种教学法:1.元素性技巧教学法元素,也就是基本要素。所谓元素性技巧教学,就是将民间舞蹈中的技巧部分提炼、分解成元素性技巧动作,然后进行强化训练。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就是目的明确,任务单一。其目的就是夯基础,找要领,其任务就是解决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象各民族民间舞中的旋转技巧,就必须进行单一元素性训练,才能保证旋转完成的既有数量又有质量。如维族民间舞中的夏克转、跪转,鲜族民间舞中的垫步转、螺旋空转,蒙族民间舞的别步勒马转、海青式吸腿转等,都应进行单一性、重复性的元素训练。2.短句性技巧教学法短句是舞蹈语言中一个短小且精巧的完整句子。所谓短句性技巧教学,就是将民间舞蹈中的技巧动作同风格动作串连和组织起来,编排成连贯性的短句,以便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象民间舞中的诸多道具类技巧,就可以通过短句进行训练。如汉族民间舞东北秧歌的手绢花、广东英歌的英歌棒、鼓子秧歌的伞。又如藏族民间舞中的热巴鼓、蒙族民间舞中的筷子、维族民间舞中的盘子舞、鲜族民间舞中的长鼓。如果光是在原地进行单一元素性练习,就会显得过于枯燥、无趣,很难达到好的训练效果。如果用短句的形式进行训练,再配上一定的音乐伴奏,就可以激发起学生的训练激情,使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又强化了风格。3.表演性技巧组合教学法所谓表演性技巧组合教学,就是将各类技巧融入表演性很强的组合中去进行训练。这类组合的编排,可从安排一些具体情节,也可以从情绪出发,给技巧的运用找到情感的依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把技巧、风格和表演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技”中有“舞”,“技”中有“情”,从而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力的教学目的。上述三种民间舞技巧教学法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从元素技巧训练,到短句技巧训练,再到表演性组合技巧训练,其教学规律也是循序渐进的。六、结 论中国民间舞不仅有自己的技巧,而且其“资源”是丰富的,其“品质”是独特的。中国民间舞的技巧是由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的,一部分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徒手动作技巧,另一部分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道具舞蹈技巧,还有一部分是原生态民间舞蹈中没有的,但符合民间舞审美风格的创新技巧。中国民间舞的技巧是体现各民族舞蹈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民间舞技巧应该向风格化、情感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和强化。在中国民间舞技巧课的建设方面,我们应坚持贯彻“继承”与“创新”的教学思路。应该指出,中国民间舞系的技术技巧课已经初见成效,在它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大家共同开展进一步地探讨和思索,需要大家的大胆实践和总结。以上是我对中国民间舞技巧这一课题的一些不成熟想法,但我觉得这些问题是值得一谈的。也许这些想法是粗浅的,幼稚的,可是我希望它们能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这些给你做为参考你看可以吗?
浅论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趋势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族劳动人民群众劳动生活的写照,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最古老的表达人们喜怒哀乐内心世界和歌颂美好生活的重要文化艺术,所以有人把舞蹈称为艺术之母。不论如何表述,也不论从哪个角度审视,从舞蹈原始狭义的祭祀、婚丧嫁娶仪礼,发展到现今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都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回顾历史,哪个朝代的鼎盛时期不是文化艺术的盛世呢?新中国成立以来,舞蹈艺术的发展同样符合波浪式前进的规律,盛世文化的大潮已经向我们涌来,文艺舞台表现出空前的活跃。今天汇演,明日比赛,到处莺歌燕舞,洋溢着一片繁荣景象,这是我们文艺工作者难得的幸事。作为一名舞蹈教育工作者,在兴奋之余,又不得不冷静下来———冷静审视舞台,冷静思考舞蹈。特别是看到一些内容平平、演技平平、动作拼砌,甚至张冠李戴,将历史篡改得面目皆非的作品进入舞台的时候,研究舞蹈、论证舞蹈的心情更加迫切,更加期待通过努力揭示出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方向。尽管能力有所不及,责任感仍促使我做了粗浅的探索。下面从三个方面论述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趋势。一、现代民族民间舞蹈中闪存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镶嵌着鲜活的现代审美观念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古老文明,56个民族为我们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全球经济概念与我们越来越近,西方文化随之蜂拥而入,中西文化交汇,民族文化大融合,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人们的生活节奏、思维理念、信仰爱好、审美需求、情感方式都发生了全然不同的变化,本民族的民俗特征也在悄然变化。如蒙古族不再是骑骏马穿长袍,除牧区外,大多数蒙古族群众远离了马背生活,融入了现代的社会文明,除了重大节日,很难在形式上从人群中指认出谁是何种民族。又如历史上以打猎为生的众多民族,由于国家对动物资源的保护措施逐步完善,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也不得不发生变化,狩猎文化也逐步成为历史。但民族犹存,其本民族现代的生活方式、文化特征,能不说是本民族的特征吗?所以,历史文化要逐渐面对时代的审美变迁,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思维的磨合与冲撞,也必然迫使民族民间舞改变传统的既成模式,创作思维、结构方式、舞蹈语言的表达,以一种新的审美原则和艺术原则展现出来。我们注意到,现代民族民间舞蹈在风格上不再沉迷于风格化、原始化,而是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在造型上,不再以圆形线条和对称形为最美,而是喜欢错落有致的对比和不对称美;在肢体语言上,也打破了程式化的动作线条,追求棱角分明,充分利用时间、空间的变化,动作新颖而别致。如今在电视上看到民族民间舞蹈,舞蹈服饰与历史上民族舞蹈服饰相比,做工、面料、式样、质地、色彩等都更趋于现代人的服饰审美要求;音响灯光等现代技术的运用,使传统艺术更符合现代人的视听需求;代表民族舞蹈特征的某些符号也加载了现代人的审美视角。现代民族民间舞蹈都凝聚了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镶嵌了鲜活的现代审美观念,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令人喜闻摘要: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人们审美观的渐变,具有民族瑰宝之称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如何发展,发展趋势怎样?本文从一名舞蹈教学工作者的角度,通过社会调研,分别以“现代民族民间舞蹈中闪存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镶嵌着鲜活的现代审美观念”“、朴素的原生态舞蹈融入多姿多彩的现代舞蹈技法”和“不朽的经典传承与现代民族民间舞并存”三个方面,论述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趋势。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厚重;朴素;不朽中图分类号:J7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08)05B-0082-02
给你一个开头,
一次幼儿舞蹈比赛,老师花尽心思,连夜通宵的给我选了个高难度的舞蹈:月光。这个舞蹈讲究仪态优雅,舞步轻快,舞感要美,这个舞蹈的伴奏正是优美的草原舞曲。这首曲子的节奏十分快,所以舞蹈的难度也很大!
后续你自己努力了。
摘要: 舞蹈赏析是进行舞蹈创作的基本内容,在舞蹈中,通过鉴赏与表现舞蹈的审美活动,鉴赏者可以充分体验舞蹈的美感和蕴涵表达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为舞蹈所表达的善美境界所吸引陶醉,引起内心震动,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并通过欣赏和分析的舞蹈作品,吸取其中的舞蹈创作手法,并可以在欣赏舞蹈作品的同时,从作品中汲取舞蹈的创作灵感和动机,本文就舞蹈赏析与舞蹈创作关系的解析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舞蹈;赏析;创作;关系;解析
从史前的艺术功用来看,舞蹈(伴随着喊叫)承担着符号学家所说的两种符号——理智符号与情感符号的全部任务——舞蹈在人之初的各种生活中,行使着传达、叙事、表意以及自我表现的种种功能,以求与自然界沟通,与神灵沟通,与他人沟通。人以自我为中心,表达他在自然界发现的意义,表现他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表现他作为一个“人”,对自然界的超越,并通过表现与沟通达到自我展示,或者获取某种物质与精神的利益;苏联美学家给舞蹈定义是:“舞蹈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来解释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而艺术形象是由形成一定体系的人体姿态的有节奏的和有组织的变换构成。”现代舞之母――邓肯认为:“反借身体动作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活动,都是舞蹈艺术。”
舞蹈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以人体的动态美深刻的折射出人情,人性和人生的真谛,极大限度的展示其艺术的魅力,使人们在视觉体验与心灵体验上受到感染和启迪。舞蹈赏析是以舞蹈者表演的作品为主要欣赏对象,鉴赏者通过欣赏作品中所展示的人体动态美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它是进行舞蹈创作的基本内容,在舞蹈中,通过鉴赏与表现舞蹈的审美活动,鉴赏者可以充分体验舞蹈的美感和蕴涵表达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为舞蹈所表达的善美境界所吸引陶醉,引起内心震动,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它可以提高欣赏者的舞蹈审美能力,并通过欣赏和分析的舞蹈作品,吸取其中的舞蹈创作手法,并可以在欣赏舞蹈作品的同时,从作品中汲取舞蹈的创作灵感和动机。
一、舞蹈赏析的意义
舞蹈是_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舞蹈赏析也是一种有创造性的感受过程,它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对统一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欣赏者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表现出来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生活现象,体会其中所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欣赏其它的美的形态、韵律和表情,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染熏陶、提高认识并受到教育,并且促进创作的一系列过程。它是需要通过感受、理解、联想、想象等主观的心理活动和分析、综合的形象思维,才能达到对舞蹈作品的具体把握,从而完成的对舞蹈的审美过程。赏析者要跟随着作者主题、舞蹈手段、舞蹈形象来体会他对生活的感悟,从而产生感情反应,进而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主题思想。
在舞蹈欣赏的过程当中,想象力的作用很重要。欣赏者通过感觉、想象、体验、理解把舞蹈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再创造”为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并通过“再创造”对艺术所反映的生活进行“再评价”。正是在这种“再创造”的精神活动中,欣赏者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和体验艺术形象,并且发现或挖掘出艺术形象的内在美和形式美,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并感到由衷的欢欣。舞蹈欣赏它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还会反作用于鉴赏者。通过观赏与体会之间的往复关系,体现出舞蹈欣赏的意义。
二、舞蹈赏析与舞蹈创作的关系
作为舞蹈的创作者不仅要有自身独特的艺术见解和舞蹈感悟,还要有深厚的艺术鉴赏能力与分析评价能力,可以总结得出舞蹈的艺术的内涵意义与精神表现,并可以总结借鉴好的舞蹈艺术作品的创作优点与表现方式。把其所看到的、想到的综合吸收,发展成为自身创作的基础内质与利用素材。对于舞蹈赏析与舞蹈创作的关系现总结有如下几点:
1.激发舞蹈创作的灵感与促进创作动机的找寻
(1)主观的搜索与寻找
所谓主观的搜索就是在舞蹈赏析的过程中主动的从所看的舞蹈中抓取好的表现形式与内容,经过思考与总结,酝酿思想与情感的交融,主观的寻找创作的主题与思路,从所欣赏到的范围中,找寻自己所需要的素材与灵感,并结合自身的创作来寻求创作的主题方向与表达内容。
(2)无意的灵感触发与动机闪现
无意的灵感触发与动机闪现是指在随意的状态下,通过所欣赏到的作品触发到自己的创作的心理意愿,通过自己的理解与表现手法,发展到一种主观的创作意愿。它是一种在欣赏过程中的偶得现象,是创作者的自身修为与艺术内质存在与欣赏过程中的闪光所触动而产生的灵感火花,的一种下意识的.创作动机的闪现。
2.舞蹈赏析促进积累可供创作的舞蹈语言
舞蹈语汇(动作)是靠日常积累才得以丰富的,只有拥有相当的积累,才能在创作中信手拈来。也只有对动作了然于心,才能找出它的运动、变化规律,再进一步对这些动作进行发展变化。
另外,通过鉴赏吸取舞蹈对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人们劳动或其它习惯动作进行分析的思路与方法,了解它们的型态、动作规律、动作节奏等选择其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进行美化提炼,使之成为闪烁光彩的舞蹈型像。通过对欣赏舞蹈素材典型化的表现,创造生动丰满的舞蹈型像。
3.舞蹈赏析为舞蹈创作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手法。精彩的想象,就像童话中的魔杖,点到那里,那里就会产生奇特的变化。英国诗人杨格说:
“独创性作家的笔头,像阿米达的魔杖,能够从荒漠中唤出灿烂的春天。”要想舞蹈具有独创性,想象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因素。在舞蹈赏析过程通过对作品各方面的欣赏与感受,如音乐、构图、画面以及灯光、服装、道具、动作、意境等的感受与欣赏体会,可以充公发挥自己的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有益于创作营养的吸收与利用。舞蹈赏析为舞蹈创作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为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与发挥基础。
4.吸取艺术精华,促进创作突破
一切艺术都是生活的反映,舞蹈也是一样。舞蹈的创作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同时又能回到具体的一种艺术现象;闻一多认为,舞蹈是生命情调最直接、实质、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分的表现。舞蹈使观众通过舞蹈的形象获得更清晰地理解。所以,创作者对欣赏到的各种形式内容的舞蹈都要掌握吸收,来丰富充实创作,从中吸取营养,结合自身对艺术美感的理解,创作出优美的舞蹈。在吸取艺术精华的同时要敢于尝试突破并发展,创作新的艺术内容与表达元素。舞蹈的本体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具体内容,都必须与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相适应,必须具有当下时代的鲜活色彩。即在舞蹈创作中要多方面吸取艺术精华,促进创作发展。
5.舞蹈创作反作用于舞蹈赏析
舞蹈赏析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而且也反作用于创作者;通过作者和观众之间的这种往复关系,体现出舞蹈赏析的意义。舞蹈赏析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审美活动,是舞蹈艺术与欣赏、舞蹈活动与社会活动之间的桥梁,同是也是舞蹈作品表现并突出其艺术价值的依托方式。一个经典的舞蹈艺术作品是经得起观赏者欣赏与评叛的,因为好的舞蹈只有通过赏析得到大众的认可与称赞才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作品,才可以体现出其艺术价值,才会更好的促进舞蹈创作。
科学、积极的进行舞蹈赏析对舞蹈创作有着推进与升华的作用,它不仅有利开舞蹈创作者创作思想的更新发展,也促进了舞蹈创作与表演者素质的提高。通过赏析理解与创作实践,可以深入完全的感受舞蹈的气韵与美感,在舞蹈赏析与学习思考的过程中反复提炼、领悟、探究并升华舞蹈的表现技法,为舞蹈创作汲取丰富的营养,并培养艺术构思与表现能力充分发挥艺术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1.贾安林,中外舞蹈作品赏析(中外舞蹈精品赏析)第六卷,上海音乐出版,2006年12月.
2.剥、庆龙,高等舞蹈教育中舞蹈赏析与舞蹈创作关系初探,华章,2010年01期.
3.雪天,心天,舞蹈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1月.
4.杨明,关于舞蹈创作的探索,魅力中国,2010年9月第3期.
音乐与舞蹈是同一个艺术门类中两个不同的艺术品质。在其近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们都是人类生命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音乐与舞蹈的关系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音乐与舞蹈,从古至今,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究竟密在何处?本文将从各个方面对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关键词:音乐 舞蹈 互相依存 差异
一、舞蹈与音乐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一门以人体为媒介的表演艺术。通过人自身来展现,以无声的表达即动作为表现手段来表现内心的情感。舞蹈是伴随着人类最早的动作行为出现的艺术形式,它是律动变化多端的活动的塑像艺术。
影响舞蹈表演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舞蹈本体的范畴,包括舞蹈演员的肢体、必要的舞蹈技术和艺术表现力。演员的肢体指舞蹈演员的自然条件,诸如形象、身材、比例、气质等;舞蹈技术是指扎实的基本功、单人、双人的技术技巧等;而艺术表现力是指对角色的理解、情感的展现等等,这些都涉及到舞蹈演员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两个方面。
影响舞蹈表演的另一类因素是非舞蹈本体的范畴,作为外界的刺激同样会影响到舞蹈本体。舞蹈演员的肢体表现,包含了音乐、文学背景、服饰道具、舞台美术(灯光、布景等)、剧场环境等诸多因素,在这其中,对舞蹈演员产生最大影响的莫过于音乐因素。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音乐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音乐的最基本要素是节奏和旋律。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的骨架。旋律也称为曲调,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就形成曲调。曲调是完整的音乐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二、音乐与舞蹈的相同点
(一)节奏性
音乐的时间单位是音调和节奏,而舞蹈则是姿势和动作,舞蹈动作律动性的实质就是节奏,而对节奏的感受力称之为节奏感。
人的有节奏的动作自然要求音乐来配合,同舞蹈相结合的不是任何音乐,而是节奏比较鲜明的音乐。最容易与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是舞蹈,原因在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节奏,戏剧、电影、诗歌等艺术形式相比舞蹈而言和音乐的紧凑性还是较弱的。
在多人舞蹈中,想要创作出或表演出一个协调而具有观赏性的舞蹈作品,只有有了一个共同的节奏源,才能创作出一个协调有美感的动作。如果没有音乐节奏的规范,舞蹈创作者将无法按照自我心中的节奏来进行编排每个人的动作,而每个人的心理节奏却又是不尽相同的,那么这个舞蹈创作将是失败的,只有舞蹈与音乐具有相同的节奏时,呈现出的节目才是吸引人、成功的。
(二)内容表达性
音乐和舞蹈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审美的一种方式,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志趣,并表现着他们的传统习俗,道德观念以及理想和愿望。它们都来自于生活,并都用自身的表现规律去揭示生活并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
每一首音乐,都是作者根据现实或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用节奏和符号来创作的,并不是空洞无内容的,舞蹈也是一样的,都是有实质内容的,是舞蹈创作者用动作来表达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的。从这点可见,音乐和舞蹈都是有内涵的,都是在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和 故事 。
三、音乐与舞蹈的差异
音乐是听觉艺术,是可以不依附其他的艺术形式而存在的,而舞蹈是视觉艺术,是有动作而无声的艺术形式。人类感情最直接的表示就是语言,音乐善于表达人的内心情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抽象性,并且可以靠听着来联想,能发挥出它的优势,而舞蹈是通过具体的动作来表达要表达的对象的,是要依赖音乐而存在的,当语言已经不能满足于表达情感的时候,就要加上身体的动作来共同表达内心的感受。只有当舞蹈和音乐这两者的结合,有声又有动作时就可以产生更鲜明、更准确的形象和更深刻、更细致的感情。 四、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
舞蹈和音乐相互依存、又相辅相成,音乐就像是舞蹈创作环境的氧气一样,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它的存在。
舞蹈对音乐有本能的需要,因为音乐能在舞蹈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个性、烘托气氛、塑造形象等。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本来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欣赏中常常把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当做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
舞蹈属于视觉范畴,有形而无声,在舞蹈表演艺术中,优美的音乐配合,不仅为编导提供了节奏的基础,而且提供了情感、思想、性格、形象和结构,为创作者提供取之不尽的灵感,根据音乐的旋律创造出“舞蹈的旋律”;音乐的色彩变化是对舞蹈多样化的启发,音乐的曲式结构应体现在舞蹈结构中,独特的音乐节奏会产生独特性格化的舞蹈动作,舞蹈伴随音乐的对比、展开而达到了跌宕起伏的效果。舞蹈中的音乐是完成舞蹈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揭示其主题思想的组成部分。舞蹈表现的情绪变化,是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来体现的。舞蹈正是在形体动作与音乐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的有机结合中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的。如果舞者不能很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那么自己的表演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例如有些舞蹈表演,进入意境后,在旋律中体味,去寻觅动作的源头。一旦捕捉住情感的最佳宣泄点时,舞蹈剧情就不用靠死记硬背动作,只要对音乐有准确感觉,待音乐唤起灵感冲动后,便可在“凝固”的音乐气氛中如痴如狂的舞动起来。舞蹈家对于自己表演的作品的组成部分的音乐要有更深的感觉和理解,这种感觉和理解进一步激发起内心的感情,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
音乐在舞蹈和舞剧中也具有交代和展现剧情的作用。例如舞剧《好大的风》,在第一段“回忆”中,创作者利用以电声模拟乱风的效果,由小变大,由远至近,把观众带入了故事氛围中。到了舞蹈的第三段“象征”时,把舞蹈推向高潮的是唢呐的呼喊、强烈的鼓声、钹声与弦乐的演奏。最后,伴随着一阵狂风呼啸声,故事进入了结尾,音乐的寓意仿佛是要把这动人的故事吹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为之感动。
五、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能为舞蹈增辉,无论是追溯到人类社会最初时期,还是研究现代社会,音乐和舞蹈都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又融为一体,当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时,能为欣赏者带来美妙的享受。舞蹈者要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和舞蹈技巧,抓住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为我国舞蹈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旭光.舞蹈艺术的“抽象”与“移情”—兼及其他几对关于舞蹈艺术与审美的二元对立范畴[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7(1);
[2]朱立新. 试论舞蹈教学中音乐的特殊作用[A]. 江苏省 教育 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音乐专辑)[C], 2006;
[3]申波;乐魂舞韵总关情——音乐与舞蹈的 文化 同构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张又兮;“载歌载舞”的文化探源——兼论音乐在舞蹈艺术中的作用[J];民族音乐;2010年01期;
[5]林敏;花蝶共舞乐陶陶——浅谈对音乐与舞蹈关系的认识[J];艺苑;2010年04期;
[6]王晓萍;浅谈音乐为舞蹈之灵魂[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论文关键词:舞蹈音乐教育修养
论文摘 要:舞蹈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一个完整的舞蹈应具备音乐、灯光、舞美、服装等等元素的参与其中,好的音乐即是舞蹈成功的一半,所以音乐是舞蹈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倘若舞蹈动作元素如同人的骨骼,那音乐就是或肥或瘦,或圆润或富有弹性的肌肤,她使得舞蹈更加立体,饱满,她调动了人的听觉和动觉,创造了和谐的共通空间。
舞蹈与音乐都是古老的艺术形式,两者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的修养在舞蹈教育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只重视基本功和技巧的练习,忽略了对音乐修养的加强,那么出来的作品就会是很空洞、生硬,没有内涵的。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与音乐应该是相互依存的。
可是在当下社会一些舞蹈教学中,由于音乐修养的欠缺,严重的影响了舞蹈的发展和表现。本论文通过探寻在舞蹈教育中音乐修养的加强,使人们可以更深层次的了解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而在今后的舞蹈教育和学习中重视音乐的修养,把舞蹈与音乐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舞蹈与音乐是水乳交融的姊妹艺术,任何一种舞蹈都必须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进行创作,没有音乐的伴随就不存在舞蹈。舞蹈与音乐在历史上、结构上、旋律上及各民族舞蹈的结合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的古籍中,多把“乐”与“舞”并提,也就是说,舞蹈是音乐的表现形态,音乐是舞蹈的声音和内容,音乐配合舞蹈,使舞蹈的表现能力大大加强,舞蹈配合音乐,使虚的音乐形象变成较为具体可感的舞蹈形象。
舞蹈与音乐都具有抒情性。古人认为,舞蹈和音乐都是人类感情最集中的体现。直到现在,当人们兴奋的时候也会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起来。可见舞蹈和音乐都是抒发人物情感的艺术,舞蹈与音乐都属于时间艺术,舞蹈与音乐都要表达一个进程,都在时间推移中展示主题,刻画形象。
在表达内容和情绪时,音乐需要音符的连续,舞蹈需要动作的连续;其次舞蹈与音乐都是以节奏为基础的,节奏是产生动感的基本要素,是舞蹈动作构成的基本因素,也是构成音乐旋律的基本因素。如果没有节奏的支撑,音乐和舞蹈都会瘫痪,在舞蹈中,节奏是联系动作的纽带,一般表现为舞蹈动作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和能量的大小。相同的动作,由于节奏的变化,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体现不同的内容。
比如旋转的动作:如果旋转速度很快,就可以表现出人物激动的情感,或暴怒,或狂喜,或哀痛;如果速度减慢,则激动的情感也随之慢慢平静下来;如果旋转的速度减到最慢,那么激越的情绪也就逐渐消失了。可见有鲜明的节奏,和音乐紧密结合是舞蹈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明显的特点之一。
我们常说,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说明了音乐对于舞蹈的重要性。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一个舞蹈作品的成功或失败,舞蹈音乐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音乐不仅仅是舞蹈的伴奏,而且还表现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音乐对舞蹈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音乐可以配合舞蹈在听觉和视觉上同时刺激观众,两者结合能互为补充从而形成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相统一的整体。比如如果出现低沉缓慢的音乐时,一般是要表现人物比较失落、哀伤的情绪,观众通过凄迷婉转的音乐和舞蹈演员的表演,可以充分体会到人物的情绪变化。
由于音乐对舞蹈的特殊性,舞蹈编导们可以从音乐中寻找到灵感。舞者在学习或表演时,把对音乐的理解融入到现实的舞姿中,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舞者通过反复听音乐,体会音乐的情绪,然后将脑海中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只有懂音乐的人才会被音乐情绪所打动,所以搞舞蹈的人,一定要学会听音乐即兴舞蹈。在舞蹈中,音乐是连接舞蹈动作的纽带,通过音乐把舞蹈动作串联起来,形成有规律的组合。音乐的风格可以体现出舞蹈的风格,比如藏族弦子舞,音乐速度较慢,旋律优美,婉转而深情,舞蹈动作舒展、柔美,其音乐与舞蹈风格都是一致的。
通过上述对舞蹈与音乐的关系和音乐对舞蹈的作用两方面的介绍,说明了舞蹈中音乐的重要性,那么在舞蹈教育中,加强舞蹈专业人员的音乐修养是提高舞蹈人才素质的关键因素之一,音乐包含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单是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就包括乐理基础、和声、中外音乐史、曲式分析等。音乐技巧又包括对视唱练耳、声乐基础、钢琴基础等课程。
本人认为,以上这些课程对舞蹈的学习帮助很大,如果舞蹈学习者没有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就不能够从音乐的思维中获得更多舞蹈之外的营养,更无法在创作时很好的把握音乐,所以这些课程的学习都是必要的,当然还有许多没有提到的课程也很有用,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舞蹈是一种无声的表达,是通过肢体来表现内心情感的,需要音乐的配合来完成,每一种舞蹈、每一个舞者都必须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进行动作的创作,加强肢体音乐语言的训练,就是让舞蹈学习者通过对音乐的理解,把脑海里想到的形象用舞蹈动作表现出来,这样可以提高舞蹈艺术的表现能力。一个具有良好音乐修养的人,一旦音乐响起,随着音调的高低、节奏的长短、速度的快慢,舞者就进入了用肢体语言阐释心中对音乐感受的世界。
但是在一些中等专业的舞蹈(艺术)学校并没有开设完整的音乐教育课程,没有把音乐修养提到相应的高度,这就限制了他们对音乐中舞蹈形象的想象和表现,限制了他们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在训练中,应该多注重学生对乐感的培养,在理解感受音乐的同时,发自内心的用舞蹈动作把体会到的音乐形象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天云.21世纪舞蹈教育的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4).
[2]李晓敏.邓肯舞蹈教育思想对我国 儿童 舞蹈教育的启示[J].剧作家.2005(6).
摘 要: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舞剧音乐与舞剧存在密切的关系,它有着与其他音乐不同的美学特征,进而成为舞剧创作的基石。
关键词:舞蹈;音乐;灵魂;关系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舞蹈是一种无声的表达,通过肢体来表现内心的情感。舞蹈是伴随着人类最早的动作行为出现的艺术形式,而在舞蹈创作的若干重要因素中包含着音乐的音素。任何一种舞蹈,任何一个舞者必须根据音乐的节奏来进行舞蹈动作的创作,音乐就像是舞蹈创作环境的氧气一样,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它的存在。
舞蹈和音乐相互依存,没有音乐伴随就不存在舞蹈,即使是最原始的舞蹈也有节拍或歌唱相伴和。音乐与舞蹈的结合,使得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得到了丰富,而且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又满足于两者相结合以后绚丽多姿的综合艺术中。舞蹈和音乐的这种“共性”为它们的结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音乐在舞蹈中的存在性
舞蹈需要音乐的情感激发和动作强化。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是一种无声的艺术,它是声音的艺术,是以音响为表现的物化形态。其主要表现手段是旋律,节奏与和声;而舞蹈主要是以肢体动作为其表现的物化形态,主要表现手段是舞情、舞律和造型。音乐是时间、空间、听觉的艺术。
舞蹈是空间、视觉的艺术。它们虽然有着不同却也有相同的地方,一直以来舞蹈与音乐被作为姐妹花艺术来看待。从舞蹈与音乐的结合来看,节奏是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节奏是舞蹈动作构成的基本因素,也是构成音乐旋律的基本因素。从产生之初,两者就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了,这是他们结合的基础。
从上古时代,舞蹈、音乐就伴随着人类声场劳动而产生。动作和节奏是密切相关的。如《毛诗》序所说,“情动于中,而行与言,是言之不足,故叹之,足之蹈之也”。人们用手拍打,脚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了有规律的节奏,既是音乐的也是舞蹈的节奏。舞蹈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音乐也需要舞蹈来诠释节奏。在节奏相同的情形下,产生多种多样的动作变化和队形的更改,从而形成群舞或独舞。
只有有了一个共同的节奏源,才能创作出一个协调而具有观赏性的舞蹈作品。而在群舞的创作当中,由于表演者是由多个人组成,而每个人的心理节奏却又是不尽相同的,如果没有音乐节奏的规范,舞蹈创作者将无法按照自我心中的节奏来进行编排每个人的动作,那将导致群舞作品创作失败。在独舞的舞蹈作品创作中,舞蹈编导也必须按照自己的心理节奏,或者是根据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自行安排与音乐相对应的舞蹈动作完成作品创作。
抒情也是舞蹈与音乐的共同点。两者都长于抒情而拙于叙事。舞蹈借助形态动作,便于表现情感的外部形态,音乐长于抒发复杂而强烈的内心情感,而且音乐的表达具有抽象性,它不会对舞蹈的具体表达产生重叠,矛盾或干扰,而可以与舞蹈结合得天衣无缝。
二、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成为音乐之行,音乐成为舞蹈之声,自古以来就难舍难分。从音乐中的音素、动机、主题旋律与环境氛围,其一致性达到了近似“同步”的境地。舞蹈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音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舞蹈属于视觉范畴,有形而无声,而音乐则属于听觉艺术的范畴,有声而无形,两者可以有机结合。在舞蹈表演艺术中,优美的音乐配合,可以帮助舞蹈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个性,烘托气氛,从而塑造完美的舞蹈形象。舞蹈中的音乐是完成舞蹈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揭示其主题思想的组成部分。
舞蹈表现的情绪变化,是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来体现的。舞蹈正是在形体动作与音乐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的有机结合中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的。就来 说说 舞剧当中的《乌纱魂》的编导情况为例。在该剧的编导过程中,他没有单纯地去设计舞蹈动作,而是先把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用在倾听音乐上。
所谓听,就是用心灵去感知音乐,就是“入境”,在旋律中体味,去寻觅动作的源头。一旦捕捉住情感的最佳宣泄点时,剧情中设计的动作和音乐融为了一体,自然流淌而出。在排演场上,剧情不靠回忆动作,更不靠场记,而是先和演员一起反复听音乐,交代对音乐的准确感觉,待音乐唤起灵感冲动后,他便在“凝固”的音乐气氛中如痴如狂的教起动作来。这时舞蹈随音乐驰骋,动作从胸中流出。
因此,《乌纱魂》剧的动作不是硬编出来的,而是自然流出来的,如同行云流水,相映成趣。这正是源于舞蹈与音乐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乐舞”之称。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本来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欣赏中常常把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当做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舞蹈家对于自己表演的作品的组成部分的音乐当然有更深的感觉和理解。这种感觉和理解进一步激发起内心的感情,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
三、舞蹈与音乐的内在联系与异同
(一)舞蹈与音乐的内在联系
舞蹈是以人的肢体语言为主体的,那么音乐究竟给予舞蹈一些什么呢?本人看来,音乐shi少在以下六个方面,给舞蹈增添了魅力。(1)节奏、节拍等,给舞蹈以鲜明的律动;(2)音调、调式、音色等,给舞蹈以主题形象和风格的预示;(3)背景音乐、音量、速度等,给舞蹈以情绪的渲染和烘托增加戏剧性;(4)转调、变和铉、变节奏等,给舞蹈的内容以花容点睛,立增加戏剧性;(5)和声、复调等多声部,给舞蹈形象表现以丰富感,立体感和层次感;(6)不同的曲式结构连接,使舞蹈作品的情节发展更具逻辑性、完整性。
(二)舞蹈与音乐存在的共同点
1.舞蹈和音乐都是时间性流动的艺术,它们都是表现一个连续的、进行的过程,音乐是靠音符的连续,舞蹈是靠动作的连续,二者都是以节拍和节奏组织起来、连贯起来的。如果说旋律是音乐的灵魂,那末节奏就是它的基础,同样地说,动作是舞蹈的灵魂,那么它的基础也是节奏。因之节奏是音乐与舞蹈同步进行的最重要的基础,也是连续两种艺术的桥梁。
2.舞蹈和音乐在表现特点上都是不擅长表现抽象的概念。二者都是长于抒情,拙于叙述,更拙于理论。舞蹈与音乐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审美的一种方式,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志趣,并表现着他们的传统习俗,道德观念以及理想和愿望。它们都来自于生活,并都用自身的表现规律去揭示生活,因此,它们是具体的,形象的,并不是理论性的。
3.舞蹈和音乐都是表演艺术。它们必须经过二度创作——表演,才能完成整个创作的过程。当一个舞蹈作品在舞台上演出
时,舞蹈和音乐同时经过视觉的途径到听觉的途径——“殊途同归”于欣赏者的感官,融合在一起,产生了新的“质”。
(三)舞蹈与音乐存在的差异
1.音乐是听觉艺术,舞蹈是视觉艺术,进一步说,一个是有声而无动作,一个是有动作而无声,这两者的结合既有声又有动作,就可能产生更鲜明、更准确的形象和更深刻、更细致的感情。
2.音乐善长于表现人的内心情感,本身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抽象性,并且是靠听着来联想,发挥其最好的效益,而舞蹈是通过具体的动作来表达要表达的对象。
3.音乐是可以不依靠其他艺术而独立存在的,而舞蹈必须依赖音乐而存在,人类感情最直接的表示就是语言,当语言不足以表达情感的时候,就用欢唱来表达,当欢唱还不足的时候,才用手舞足蹈来表达它。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音乐与舞蹈是密不可分的。音乐是舞蹈的声音,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舞蹈与音乐如鱼和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两者结合给人类带来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论文相关 文章 :
1. 刍议音乐与舞蹈的融合渗透论文
2. 浅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3. 关于舞蹈教育的研究论文
4. 浅谈音乐的功能论文
5. 浅谈音乐课堂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