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李敖前后矛盾事件研究论文

李敖前后矛盾事件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李敖前后矛盾事件研究论文

当一个人太有才了,但是又不能为之所用时,抓起来关着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希望以此磨灭其叛逆的棱角,但是很明显的是李敖是个铜豌豆~~~~~~~~!

谈起台湾作家李敖,无论是他的敌人还是朋友,都不得不承认他是当代文坛上的奇人!他一生不仅著作等身,亦是一位多情才子。李敖的情感经历与他笔下那颇含激情的文章一样,无不充满传奇的色彩。与"罗"的生死初恋1951年,在台中市高中读书的李敖,以一篇《论杜威》,夺得学校"中学生国语论文大赛"银奖。而获得金奖的那名低年级女同学罗,成了他热烈追求的对象。1955年秋天,李敖到台大历史系报到的当天夜里,忽然有人给他送来一封粉红色的蝴蝶笺,写信人正是他心仪已久的罗!几年来,罗从来不曾给他一封回信,然而就在李敖渐渐对她感到追求无望的时候,她却主动给他写信了!在信中,罗告诉李敖,她考进了台大化学系。很快,李敖与罗开始热恋,第二学年罗又调到李敖就读的历史系,两人可以朝夕相见了!可是让李敖始料不及的是,一封"母病速归"的电报将罗召回台中。半个月后,神情憔悴的罗回到学校,立即向李敖提出分手。原来,罗的父母是虔诚的基督徒,而李敖的特立独行在家乡是出了名的,特别是他坚决不肯照习俗为去世的父亲披麻戴孝,让罗的父母反感至极。李敖一直以为他与罗是可能逾越这种障碍的,他决定亲自去见罗的父母。两天后返回学校的李敖,直觉得痛断肝肠。因为他在罗家遭遇到的一切,已经使他清醒地意识到,他和罗君四年多的友情和恋情,如今真的要割断了!半夜酒醒后,一阵阵钻心裂肺般的痛楚向他袭来,他拿起一只早已准备下的药瓶……李敖再次醒来的时候,已是两天后的清晨。那天深夜他幸好被下铺的同学发现,被连夜送进医院抢救。九死一生的李敖终于又活过来了!而罗却永远离开了他。很多年后,李敖在回忆录中还写道:"我平生交女朋友不少,但是论眼神、论才气、论聪敏、论慧黠,无人能出其右……"与王尚勤的碧潭情丝李敖是王尚勤大哥的同窗好友,俩人的恋情开始于一次公交车上的偶然相逢。那是1962年的2月,当时李敖住在新店镇的一座青石二层土楼上,他对王尚勤戏称之为"碧潭山楼"。第一次约会,李敖将在碧潭钓来的大鲤鱼,作为给女友接风的佳肴。在热恋中,王尚勤从台大毕业了。一年来,为是否去美国留学他俩发生了很多争执。李敖发现了王尚勤温柔背后的另一面,她是位非常有主见、有独立人格的女人!1964年9月,王尚勤毅然飞往大洋彼岸求学。就在学业刚刚起步的时候,王尚勤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开始,李敖力劝王尚勤将胎儿做掉。然而,一种自然的母性使王尚勤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李敖的决定。好在不久李敖就转向支持王尚勤生下他们的爱情结晶。这一年圣诞节前夕,王尚勤在西雅图顺利地产下一个女婴。从文为生的李敖给自己的女儿取名李文。1966年春天,王尚勤带着已经快三岁的女儿飞回了台北。就在她即将离开台北的前几天,王尚勤忽然在家里发现了一封情书,是个代号H的少女写给李敖的,同时,王尚勤也发现了李敖回写的情信。第二天下午,王尚勤什么都没和李敖说,自己带女儿飞回了美国。直到有一天李敖决定和那位曾想竞争主演电影《窗外》的H小姐分手时,才意识到这不过是萍水相逢的游戏,而此时王尚勤在美国已有了新男友。与小"Y"的文学浪漫之梦1966年12月,李敖在他主编的《文星》上刊发《我们对***限?的严正表示》后,***当局对《文星》恨之入骨,将其列为监管刊物。让李敖颇感意外的是,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小Y,竟也是军管组成员。李敖和小Y的交情,可以说是"打"出来的。那是1965年1月,李敖从许多读者来信中,意外地发现一篇文笔非常犀利的来稿--《如此独白,为何见刊?--与李敖先生商榷》。这是李敖自《传统下的独白》公开发表以来,接到的第一篇抨击性的文稿。这个署名小Y的读者,在李敖看来实际上是在为***当局张目。她的有些观点甚至比当局对《文星》的指责和讨伐还要尖刻,这不能不让李敖大为震怒。而它的作者有一天居然主动找上门来,面对面地向李敖兴师问罪了!更让李敖吃惊的是,作者小Y居然是位漂亮的女学生。现在,小Y主动提起两年前的往事,李敖忽然向她提出个大胆的请求--约她下班后一起吃顿便饭。那天晚上,李敖和小Y的相聚非常愉快。后来,在小Y军管《文星》期间,他与她甚至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毕业后小Y去了香港,担任《紫荆》杂志的编辑,在那里圆自己的作家梦。1970年元旦那天,李敖接到了小Y寄来的香港《明报》副刊,她那篇《号外》就刊载在这张报纸岁末的圣诞节专版上。李敖从这篇优美别致的散文里,隐隐听出了她的心声。那是一种对往事回忆的心之告白。李敖发现了小Y的心迹以后,才认识到,他错过了许多可以与小Y更走近一些的机缘。而第二年春天,当小Y从香港飞回台北时,同样发现自己回来得太晚了,这时已有另一位漂亮女孩走进了李敖寂寞的生活。与小蕾的患难之交《文星》被监管之后,继而遭查封。以笔为生计的李敖,在台湾当局的文网之下,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职业,他开始做起了贩卖旧家用电器的生意。在李敖连供养女儿文文的钱也发生困难的时候,给予她精神上鼓励与安慰的红颜知己是小蕾。李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认识小蕾在1967年9月26日,那时她19岁,正从高雄女中毕业……看到她,我立刻喜欢上她。"但是,在此期间,***当局对李敖施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先是因人检举他在中学时就参加了共产党的活动,而不断受到台北警备司令部的传讯,继而,因他的朋友、正被特务监控的台大教授老K私逃瑞典而遭软禁。李敖失去自由以后,曾劝小蕾离开他。可是小蕾重感情讲义气,最后的选择当然是留下来。1971年春节的前几天,李敖居然敢以公开到监狱探望有通共嫌疑的在押犯雷震的方式,抗议***对他的长期幽禁。小蕾虽然很害怕,但还是随李敖去了新店溪监狱。1971年3月19日,台北是个阴天。一大早,李敖就发现在他家周围监视的军警增加了。这是个可怕的信号!这一天,李敖特意与小蕾去台北一家很有名的照相馆拍了合影。晚上,军警上门了。李敖将一个里面装有10万块台币的木匣子交给小蕾,以不容分辩的态度坚决要她收下,然后将小蕾紧紧拥抱,转身头也不回地走出门去!李敖入狱的最初日子,小蕾是一个人在国泰大楼里度过的,后来她不得不离开了。五年之后李敖终于出狱,可是那时的小蕾早已为人妻母了。与刘会云的冰雪爱情1976年冬天,李敖刚从监狱出来不久,应邀到老朋友萧孟能的寓所赴宴。就在这次人数不多的家宴上,他见到了一位日后引为挚友的漂亮女子,她就是同在台大毕业的刘会云女士。1978年春天,刘会云开始了与李敖的同居生活。李敖后来回忆说:"会云跟我度过我一生中最长的隐居期,知我最深,护我最力,有一段时间我一连五个半月不下楼,都是会云照顾我,她真是了不起的女人。"但是,李敖与刘会云之间也有分歧,一是李敖坚持同居而反对结婚;二是李敖始终坚持辞去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职务。由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的官办背景,李敖坚决要离开,而刘会云则认为应该留下来,不仅因为那里可以领一份足以维生的薪水,更因为它是一个难得的保护外衣。至于刘会云对李敖在婚姻问题上的固执态度,则由开始的不理解,逐步转为了理解与接受。1979年旧历春节过后,由于刘会云的穿针引线,远景书局老板沈登恩拜会了李敖,随之出版了其《独白下的传统》,李敖由此冲出了因当局打压而造成的阴霾。李敖的复出,震动台湾文坛。电影明星胡茵梦也为李敖出山写了一篇叫好的文章。由台湾最有影响的《工商日报》刊发,名为《特立独行的李敖》。刘会云渐渐发现,李敖变了,常常回避她的眼睛。后来她发现了情书,写信者正是她最担心的大影星胡茵梦!刘会云主动从三个人的关系中退了出来,1980年2月,毅然飞往美国康乃尔大学求学。让刘会云感动的是,在分别的前夕,李敖给了刘会云全部去美的学费、生活费共210万元台币。与胡茵梦的匆促婚姻李敖对胡茵梦而言早已不陌生,他是中国文人中最令她崇拜的偶像。这股痴迷的崇拜是自小种下的因。当年李敖的父母住在台中一中的宿舍,离胡茵梦信存巷的老家很近,她时常听表哥和母亲谈论李敖的奇闻逸事。但在萧家和李敖见面的第一眼,胡茵梦的心里却颇感意外。本想象他应该是个桀骜不驯的自由派,没料到本人的气质,完全是个基本教义派的保守模样。李敖见到胡茵梦也立刻被她的美貌和对自己文章的理解所打动,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热血!李敖和胡茵梦很快共渡爱河。1980年5月6日,半年多的恋爱过后,李敖与胡茵梦终于决定结婚。就在李敖的家中,他们举行了极其简单的婚礼。此时李敖已经45岁。其实早在李敖和胡茵梦准备结婚的时候,不愉快的气氛就已经开始笼罩在他与她之间。一方面胡茵梦的母亲从一开始就反对她与李敖的结合,另一方面的压力来自于***当局,昔日红遍台湾的电影明星胡茵梦开始遭遇冷落。就在胡茵梦结婚不久举行的台湾电影界盛大的金马奖颁奖仪式上,以往一贯被台湾新闻局出面请来担任主持人的胡茵梦,这次却被冷落在角落里!这些因素以及两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小摩擦,日渐影响着胡茵梦和李敖的关系,他们分居了。恰在此时,李敖的好友萧孟能、朱婉坚夫妇因为第三者《音乐与音响》杂志女编辑小R的出现闹起了离婚,出于对朋友的关心,李敖出面阻止萧孟能,却令他怀恨在心。萧孟能想起了一件事。那是1979年春天,出版商出身的萧孟能开始跟李敖做房地产生意。由于他的资金雄厚,很快就在台北到处买房卖房,竟然占有了一大批房地产。就在这时,他刚刚在天母静庐买到的一所房产却一时无法兑现合同。这所面积只有80平方米的单元房需要交台币110万元。可是萧孟能在向卖主支付55万元以后,就要离开台北去国外进行一次三个多月的旅游。临行之前,萧孟能找到李敖求助。萧孟能走后,李敖不负朋友所托,到了交房款的期限,代替萧孟能一次性上交55万台币。那时,因李敖恰好与胡茵梦热恋,两人不分你我,李敖便将天母静庐那处有自己投资一半的房地产,过户到了胡茵梦名下。此时,萧孟能利用胡茵梦事业受挫对她的影响,走了胡茵梦名下的房地产执照,而将李敖以"侵夺他人私产"的莫须有罪名告上了法庭。1980年8月28日早晨,李敖惊奇地发现台湾几张当天的报纸上,都刊载了一条重要的消息:《台司法界昨举行李敖讼案论证会,萧孟能及胡茵梦等各界名流慷慨陈词》。李敖万没有想到台北会有这样的一个集会,更让他大为吃惊的是,自己的妻子胡茵梦居然会背着他去出席这样一个明显对他不利的集会,而且对他大肆泼污!胡茵梦竟然当众说天母静庐的那处房产,是李敖送给她的结婚嫁妆的一种(李敖从来不承认给她房产,仅仅是过户到胡的名上而已。),而且,她还说她有权处置这处房产,有权把房地产执照交给萧孟能。更让李敖不能容忍的是:胡茵梦在这次有台湾诸多媒体记者参加的集会上,旁敲侧击地指责李敖的言论有违"党国"利益。李敖一怒之下冲进书房,写下一份《离婚声明》:罗马凯撒大帝在被朋友和敌人行刺的时候,他武功过人,拔剑抵抗。但他发现在攻击他的人群里,有他心爱女人布鲁塔斯的时候,他对布鲁塔斯说:"怎么还有你?"于是他宁愿被杀,不再抵抗。一、胡茵梦是我心爱的人,对她,我不抵抗。二、我现在宣布我同胡茵梦离婚。对这一婚姻的失败,错全在我,胡茵梦没错。三、我现在签好离婚文件,请原来的证婚人孟祥祠先生送请胡茵梦签字。四、由于我的离去,我祝福胡茵梦永远美丽、不再哀愁。当天,李敖发布离婚决定之后,驾车甩开后面紧紧追赶的记者车队,驶向一家熟悉的花店,买了九朵艳丽的红色玫瑰花。然后,他前往胡茵梦居住的世界大厦。通往胡茵梦家的楼梯上挤满了各媒体的记者。从前喜欢穿艳色服饰的胡茵梦,现在换上了一件全黑色的素服。李敖无言地将手里的九朵艳红的玫瑰花递给她。就在胡茵梦的家里,在律师的主持下,李敖与胡茵梦签下了离婚协议书,结束了两个人短暂的婚姻。由于***暗中插手萧孟能诉李敖侵占天母房产的官司,李敖很快就被以"侵占罪"判刑6个月。日后,李敖终于得到了萧孟能当年诬陷他并让他无辜蒙冤的铁证,以萧孟能犯有"窃占罪"诉讼至台湾"最高法院"。历经几审,萧孟能也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与王小屯的爱之归宿1985年3月11日下午,在台北市仁爱路上,李敖看到一个候车的女孩子正在看他在土城监狱坐牢的时候编发的《李敖千秋评论》丛书第三期。再看那读杂志十分投入的女孩子,身高几乎与小蕾相同,也有一米七以上,颀长而丰满。特别是她读书的神态几乎与小蕾一模一样。李敖看着看着,就情不自禁地走近了女孩子。就这样他和王小屯相识了。1985年的4月,就在19岁的台湾文化大学学生王小屯偶遇李敖之后不久,她意外地收到一个大信封,里面是李敖亲笔写的诗: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看了心里都是你/忘了我是谁/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看的时候心里跳/看过以后眼泪垂/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不看你也爱上你/忘了我是谁!时光瞬逝,转眼已是1988年6月,在经历了漫长的三年爱情长跑以后,王小屯终于成为了李敖的妻子。李敖在经历了大半生的风风雨雨后,总算找到了他最理想的爱人,真正组成了一个和美温暖的家庭。在他们新婚的时候,李敖请求陈兆基等四位朋友做他和王小屯的证婚人。李敖亲笔在结婚证书上写下四句话:证人从老,证书从俗。正朔从伪,三从出炉。1992年8月3日,李敖喜得一子李戡。1994年11月23日又喜得一女李谌。王小屯结婚后一直没有到社会上谋职,她成为李敖写作中不可缺少的助手和秘书。王小屯不事张扬,不求闻达,在婚后生活中一直保持着廉和女性所有的低调。1995年4月25日,一向不轻易在公众场合露面的王小屯,左手抱着女儿谌谌,右手拉着儿子戡戡,出现在圆山大饭店12楼的昆仑厅里,她是来出席丈夫60大寿庆典的。这一天,出席寿宴的人数有百余之众。当李敖和王小屯双双出现在寿席前,面对那只巨大的特制生日蛋糕时,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热烈掌声!也是在这一天,李敖的胞姐发表了一篇题为《敖弟》的贺辞:"无论如何,小屯单纯懂事,温柔体贴,能在各方面支持李敖。他们共同拥有心爱的儿女,尤其是儿子戡戡聪明乖巧,会背诵好多诗,喜欢电器,尤其爱摆弄吸尘器,姐姐说:'可以将清洁工辞掉了!'小女儿谌谌虽然还小,但一看就知道将来会和妈妈一样是个小美人儿!敖弟年已花甲,有个安定温馨的家,这使我们这些亲人无限欣慰……"

李敖上淘宝购物:非常有意思,好像是在版纳街这个店购物李敖在淘宝购物后给差评:购买手机。收到石头。

人生如战场。有些人自带刀戟降临,身披战袍而去。 终其一生都不曾卸下自己的盔甲和武器。 李敖应该算是其中一个。有些人在爱恨情仇的刀光剑影里, 一别两宽,却总被牵扯到一起反复流传。 李敖和胡因梦的故事应该算是其中一个。前段时间,在公众视野里沉寂多年的李敖,自曝罹患脑瘤,最多只剩下3年命。生命的尽头,他通过经纪人表示 ,要开一档名为《再见李敖》的谈话节目,诚邀家人、友人、仇人“再见一面”。 信的内容如下——据说,李敖的临终告别邀请清单里,胡因梦的名字赫然在列。网友一片哗然。 李敖指名要见一见胡因梦,是念念不忘、余情未了,还是心有不甘、了却心愿?这个他曾经爱的不顾一切,婚姻只维持三个多月,却被他骂了半辈子的女人,他希望最后一次再见是红着脸,还是红着眼? 而如今已经活的人淡如菊,超脱出世的胡因梦会欣然赴约吗?当然,这些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对于更多喜欢或者讨厌李敖的人来说,大家似乎更想看到: 那个与世界较劲了一生的李敖,他的谢幕会温柔转身,还是潇洒依旧?1.孤独的李敖 在生命的最后旅程,仍然不忘制造话题流量。是的,这很李敖。 他说这是与世界的最后和解。而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他人生落幕前的最后一场PK。和过去的他自己的PK。 你不忍看着这样孤独的背影走向人生尽头。与世界真正的和解不需要形式,更不需要昭示天下,那应该是内心的一种平静。 这一点,李敖的前妻胡因梦比他活的透彻。 如果需要告别的形式,那么大概是活得还不够过瘾,还有太多放不下的眷恋。不过说起来 ,有谁不会带着遗憾离开呢?李敖一生与世界的相爱相杀,比常人来的猛烈,当然也比常人更难停歇,骂的多大概是因为爱的深沉,所以才会恋恋不舍。 我在网上找了下李敖最近一次电视采访,是优酷做的一档读书人的节目。曾经红透半边天,在晚年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李敖,显然对这次的采访很重视。即便他当时已经罹患脑瘤,需要每天去医院化疗,拍摄极其困难,却在镜头面前依旧神采奕奕,批判当下的年轻人生活没有激情。 他在节目中说:“最好的时光是我能够活到现在,并且接受你们的电视采访。”我猜,当时节目组的编导也读懂了他的意思,于是《再见李敖》的策划应运而生。2.勤奋的李敖 李敖是个极其勤奋的文人,这一点毋庸置疑。 14岁他就以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思想为研究写论文,17岁就为中国经典巨作,有3000多册的《四部丛书》整理了对照目录。他一生写了100多本书,他的《李敖大全集》共80册3000多万字,高产指数秒杀一众作家。即便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李敖的勤奋也不输当下不断刷屏的大V、网红。 我翻看了看李敖的微博,从2013年5月开微博到2017年4月,李敖基本上保持每天晚上七八点钟更新,非常有规律。以至于李敖近期生病后,一直追随他的网友在评论里,计算停更天数,担心大师的身体是否安好。 就是这样一个生命力、战斗力满格的人,面对生老病死,不得不偃旗息鼓、缴械投降,让人唏嘘。3.多情的李敖 人们常说,评价一个男人,要看他选择什么的女人。此话稍有偏颇。 李敖所有爱过的女人中,胡因梦应该是最戳中他软肋,让他产生最多挫败感的一个。这种挫败感显然已经不是征服与被征服,而是男人和女人如何在一种势均力敌的关系中长久相处的能力。李敖在临终告别时,希望见胡因梦最后一面,他到底想干嘛? 我想,这或许和胡因梦本人无关,如果一定要追问理由的话,他或许希望通过这个女人完成一场理想主义的自我情感救赎? 他一生追逐女人众多,却始终没有实现与异性关系的真正平等和制衡。在李敖的意识形态里,女人婚前是用来欣赏的,婚后是用来持家的。他喜欢的女人基本上有以下几个标准:高、瘦、白、年轻。典型的雄性荷尔蒙视角。李敖曾说:如果有一个新女性,又漂亮又漂泊,又迷人又迷茫,又优游又优秀,又伤感又性感,又不可理解又不可理喻的,一定不是别人,是胡因梦。 而就是这么一个她眼中完美的女人,在与他仅有三个月的婚约之后,又被他在公开的电视节目中骂了数十年,各种翻旧账讨伐。 最广为人知的是,李敖那句非常直男癌的话:“美人如厕,与常人无异”,说的就是胡因梦。他还不惜细述情节:“我是个完美主义者,有一天,我无意推开没有反锁的卫生间的门,见蹲在马桶上的她,因为便秘满脸憋得通红,实在太不堪。” 取笑旧人,这大概是一个男人最没有涵养的表现了。离开李敖的胡因梦,过上了什么的样的人生? 如果婚姻是一堂课,胡因梦比李敖收获和成长的多得多。当年,听闻如厕的典故,胡因梦淡淡的回应:“同一个屋檐下,是没有真正的美人的。”才子和佳人的故事,修成正果大多不过是传说。 我常常想,在这段情感关系里,在他们一别两宽后的各种纠葛里,胡因梦其实是更具母性、慈悲宽容 的一方,相反李敖更像个始终没有成熟的大男孩 。胡因梦说:有一天,我穿了一件长的风衣戴了墨镜走在路上,遇到李敖。因为他爱看美女,就一直盯着我看。快要走到我的面前的时候就突然发现是我,他的第一反应是很真实的——他很高兴看到我,其实当时他正在骂我。但是在路上碰见的时候,就完全是两回事。 所以,就在那一瞬间,我对他的怨恨突然就瓦解了。然后我就走过去,握着他的手,突然感觉到还是有一些情感在心里的。我就过去抱着他,抚摸他的后脊,安抚他。抱了一段时间,他突然觉得我抚摸他的手势有点——怎么说呢……他肯定是会以为我在暗示我强过他,因为似乎有一种母性的、对待小孩的感觉。于是他推开我,说:“记者会看到。”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据说喜欢骂人的人,内心比常人充满更多的恐惧和紧张。 他们试图拥抱这个世界,却先把自己变成了一只刺猬。他们渴望爱与被爱,却在笨拙的挣扎中伤害了身边的人。 “我为人性感到万分无奈。没有一个人不想爱与被爱,即使坚硬如李敖者,也是一样,然而我 们求爱的方式竟然如此扭曲而荒唐,爱之中竟然掺杂了这么多的恐惧与自保。”胡因梦在书里这样写道。胡因梦曾出了一本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将自己童年经历、爱情故事的缘起缘灭,以及对生命的宏观反思,都坦荡地呈现出来。 “我跟李敖的婚姻让我从愤世嫉俗慢慢转向自省。同时从过度崇拜有才华的人、对人类社会有影响的人,也转为找到自己内在的创造力,我不崇拜外在的人,我希望活出自己的价值。美人迟暮的她,投入到身心灵的探索和自我疗愈,通过演讲、课程等形式,来传播她的所思所得,更多地追求精神的富足与心灵的平静。 4.不老的李敖 李敖老了。老,这大概是他最忌讳又最无奈的字眼。 王小屯说,李敖的作息极其规律,每天的工作安排都很满,他最怕的就是自己时间不够用。 他一生树敌无数,终究还是成了为时间的俘虏。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可怜白发生! 再见李敖。 他生落幕前,且看他再舞一次剑。 ﹌﹌﹌﹌﹌﹌﹌﹌ ๑ ﹌﹌﹌﹌﹌﹌﹌﹌ Hi,我是枞榕 人生需要几分从容,几分纵容。 我在这里和你聊聊感情,谈谈人生。 专注女性视角,可炖鸡汤可烹茶。 请原谅,拖延癌的我只能不定期更新。 但每篇文章都是我磨砂成珠, 愿你点开之后,不虚此行。

毕业论文前后矛盾

翟天临肯定想要复出,要知道自从论文风波事件,对翟天临影响非常大,当时翟天临事业正是上升期,这样直接跌入谷底。

是的。因为翟天临被论文造假事件害惨了,很多资源都受到了影响,所以肯定需要复出。

瞿天临在微博上的发言代表他想为自己洗白,想复出的心思比较明显。

日前,“演员瞿天临深夜回应论文风播”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两年前瞿天临在一次直播中“翻车”,一句“知网是什么东西”让网友们炸了锅,因为早些时候瞿天临在微博发文称“自己被北京大学博士后科研站录用”。能读到博士后实属不易,先要本科毕业,再是硕士研究生毕业、博士研究生毕业,最后才有可能被北京大学博士后科研站录用。在此期间每个毕业节点都要撰写毕业论文,如果毕业论文不满足要求将不能毕业。

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必须要用到的一个网站--中国知网,它能查阅文献和重复率。撰写论文重来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查阅他人文献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公认的、文献较为齐全的网站便是中国知网。作为完成过三四篇毕业论文,在此期间应当发表过数十篇期刊的“高学历人才”,瞿天临居然不知道中国知网,那撰写论文时用到的参考文献是他做梦梦到的吗?

前后矛盾的事实让网友怀疑其学位的真实性。随后相关部门对瞿天临展开调查,北京大学确认瞿天临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取消了他的录取资格,北京电影学院也收回了瞿天临的博士学位。受瞿天临影响,教育部发文称要将抽检硕士、博士研究生论文列入重点,各高校、科研院所对毕业生论文的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所以,每年毕业季都有毕业生在瞿天临的帖子下面“留言”。

学术造假风波以后,瞿天临一直未对此事做正面回应。可就在这两天他突然在微博上发文,称:自己要是自己被骂能有助于同学们宣泄压力,那就是“有意义”的,希望同学们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这无疑是在给自己洗白,是要在娱乐圈复出的前奏。

论文结构方面的毛病

毕业论文要有正确的立意,还要有严密的逻辑性。就是说论文不仅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还要做到“言之有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规律性。论文的结构也有规律性,这就是论证所遵循的“序”。遵循了“序”,论文在布局谋篇上就会更完整,结构就会更严谨。论文的结构安排,要在中心论点的统率和支配下,把各个论证部分严谨周密地组织起来,分清主次轻重,做到层次分明,详略疏密有致。毕业论文在结构上存在的毛病,常见的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结构不完整、不平衡

一般毕业论文大致上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开始列有小序对全文的概括,使读者有个全面的了解,或者鲜明地提出问题,领挈全文;然后,便分层展开论述,在总论点领辖下各分论点依次铺开,深入分析问题,这是论文的主体;最后是结论部分,依据论述的需要确定结尾的长短和详略,这就使论文浑然一体,布局完整。有的文章缺少某一重要部分,如无头(绪)或无尾(结论),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如有的论文,开头没有说明课题的来源或研究目的、意义,也不交代调查的手段和方法,一上来就列举大量事实和数据,让人觉得“没头没脑”。有的文章结尾处没有明确的结论,没有个人的观点和见解,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评论。有的论文该详细的不详细,该简略的却过于冗长;对中心论点的论证不充分,而对其它分论点却津津乐道。这样,论文的结论就不平衡了。

二、结论松散,缺乏条理

一般来说,文章采用的基本推理形式,决定着文章的内在结构形式。例如,一篇文章主要是探讨某一事物产生的原因,反映在结构上,必然有因果关系的两个部分,或者是结果推及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断结果,缺一不可。文章要有层次,有条理。如果在写作中,材料的安排不当,就会使层次不分明、条理不清楚。事物之间有各种不同的关系,反映这种关系的材料之间也有各种不同的关系,例如,平行关系、递进关系、接续关系、对立关系等。总之,理清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结构中体现出来,文章的眉目就清楚了。而有的'文章内容上拼拼凑凑,论文层次既不遵循各部分内在逻辑顺序,也不符合作者和读者的认识规律。作者心中缺乏总体布局,写作时信马由缉,任笔端自由驰骋,因而出现前后不衔接,甚至前后重复、前后矛盾,或颠三倒四,东拉西扯,上下两段明显地割裂开来,缺少自然的过渡,使人感到突冗、生硬,意思不连贯。有的论文分段太长,甚至一连好几页也不分段,显得层次不明,看起来费力。

三、论证不得力,缺少逻辑性

论证不力的情况有两类:一类只有理论分析,从理论到理论,缺少必要的和充分的事例和数字的依据;另一种是材料很多,但在选材和组织材料上欠佳,缺少周密严谨的逻辑性。后一类毛病在许多论文中常出现,其表现为:

忽视“新颖性”的选材要求,,材料陈旧,用一些人们熟知的老例子,缺乏新鲜感、吸引力;

不能有选择地利用典型、精当的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例子滥而散,没有从中整理出自己立论的角度和起笔的由头;

论据缺乏典型性、必要性,仅凭在特定环境中极少发生的某些事实,得出与该环境中大量发生事实所不同的结论,因而论证缺乏说服力;

提出论点、罗列论据之后,不作深入分析甚至不作任何分析,没有论证过程,便用“由此可见”、“大量事实证明”等语句,转而扣合所提出的论点;

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以小论据支撑大论点,论据不足,犯“推不出”的毛病;

结构混乱,缺乏逻辑性。前后颠倒,层次不清。胡子眉毛一把抓。有的主次不分明,重点不突出。有的论点与论据之间没有必要的联系,二者或互相脱节,或互相矛盾,犯“引论失据”的毛病,其原因是对概念和事实并没有真正理解;

分析问题时不是从实际出发,从对事实的分析中得出结论,而是用观点去套例子,用事实去印证观点;

前后论点有矛盾,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有矛盾,或回避论题,或主观臆断,分析不客观,没有进行必要的和充分的论证。

有的结构单一,缺乏层次性。一篇四五千字的长文章,中间不用序码,也不加小标题,读起来很吃力,有的首尾脱节,缺乏完整性。

四、绪论、结论写作不当

在一些毕业论文中,绪论和结论写作不当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其原因是作者对绪论和结论的作用了解不够,不懂得怎样写好绪论和结论。有些论文的绪论洋洋洒洒,篇幅相当大,却写了一些与毕业论文没有多大关系甚至无用的话,离题千里,既 臃 肿繁杂又内容贫乏,没有很好地起到导引本论的作用。有些论文的绪论整段抄录教科书的有关内容,对一些入所共知的一般知识,不厌其烦地作介绍,却不认真提及自己的设计任务和课题的意义,没有说清论文的要害所在,因而内容空泛,文不对题。很多论文的结论也不符合写作要求。有的论文根本没有结语,有头无尾,不能完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或结果。例如,有的论文在写完调查过程和所能获得的数据材料之后,就突然停笔,没有结论,没有归纳和总结,也没有评价与建议。这样的论文,反映不出工作的最终成果,没有作者的见解、意见和建议,看不出研究或设计任务是否完成和完成的质量。有些毕业论文在结尾处写上几点一般性者生常谈的体会,而不能把自己研究成果深刻地反映出来。这种肤浅的认识和感受,是不能代替论文结论的。

五、论证方法单调

有的毕业论文在论证主题过程中,方法比较单调,文章显得平铺直叙,没有波澜起伏。例如,有的文章从头至尾采用一种例证法,围绕大论点,提出小论点,用一个事例说明,由是得出一个大结论。论证就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有的文章格式也单调,往往是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然后提出几点对策,再加上陈旧的观点和数据,文章就没有论证的力度和说服力。有的文章结构刻板,缺乏创造性。论文结构干篇一律,总是“三部曲”(现状——原因——对策)或“四部曲”(成绩——问题——成因——对策),读之令人生厌。要改变这种毛病,就要在文中反复用各种论证方法,除了例证法以外,还要学会用喻证法——运用比喻的方法把道理引出来,说明论点的论证方法;类比法——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得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也可能相似的结论;对比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而推导出它们的差异点;反驳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观点和看法,来阐明自己观点;归谬法——反驳对方论点,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加以引申、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的结论来。

李敖论文答辩故事

以前回答过了。

如实评价他自己

李敖上淘宝购物:非常有意思,好像是在版纳街这个店购物李敖在淘宝购物后给差评:购买手机。收到石头。

谈起台湾作家李敖,无论是他的敌人还是朋友,都不得不承认他是当代文坛上的奇人!他一生不仅著作等身,亦是一位多情才子。李敖的情感经历与他笔下那颇含激情的文章一样,无不充满传奇的色彩。与"罗"的生死初恋1951年,在台中市高中读书的李敖,以一篇《论杜威》,夺得学校"中学生国语论文大赛"银奖。而获得金奖的那名低年级女同学罗,成了他热烈追求的对象。1955年秋天,李敖到台大历史系报到的当天夜里,忽然有人给他送来一封粉红色的蝴蝶笺,写信人正是他心仪已久的罗!几年来,罗从来不曾给他一封回信,然而就在李敖渐渐对她感到追求无望的时候,她却主动给他写信了!在信中,罗告诉李敖,她考进了台大化学系。很快,李敖与罗开始热恋,第二学年罗又调到李敖就读的历史系,两人可以朝夕相见了!可是让李敖始料不及的是,一封"母病速归"的电报将罗召回台中。半个月后,神情憔悴的罗回到学校,立即向李敖提出分手。原来,罗的父母是虔诚的基督徒,而李敖的特立独行在家乡是出了名的,特别是他坚决不肯照习俗为去世的父亲披麻戴孝,让罗的父母反感至极。李敖一直以为他与罗是可能逾越这种障碍的,他决定亲自去见罗的父母。两天后返回学校的李敖,直觉得痛断肝肠。因为他在罗家遭遇到的一切,已经使他清醒地意识到,他和罗君四年多的友情和恋情,如今真的要割断了!半夜酒醒后,一阵阵钻心裂肺般的痛楚向他袭来,他拿起一只早已准备下的药瓶……李敖再次醒来的时候,已是两天后的清晨。那天深夜他幸好被下铺的同学发现,被连夜送进医院抢救。九死一生的李敖终于又活过来了!而罗却永远离开了他。很多年后,李敖在回忆录中还写道:"我平生交女朋友不少,但是论眼神、论才气、论聪敏、论慧黠,无人能出其右……"与王尚勤的碧潭情丝李敖是王尚勤大哥的同窗好友,俩人的恋情开始于一次公交车上的偶然相逢。那是1962年的2月,当时李敖住在新店镇的一座青石二层土楼上,他对王尚勤戏称之为"碧潭山楼"。第一次约会,李敖将在碧潭钓来的大鲤鱼,作为给女友接风的佳肴。在热恋中,王尚勤从台大毕业了。一年来,为是否去美国留学他俩发生了很多争执。李敖发现了王尚勤温柔背后的另一面,她是位非常有主见、有独立人格的女人!1964年9月,王尚勤毅然飞往大洋彼岸求学。就在学业刚刚起步的时候,王尚勤突然发现自己怀孕了。开始,李敖力劝王尚勤将胎儿做掉。然而,一种自然的母性使王尚勤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李敖的决定。好在不久李敖就转向支持王尚勤生下他们的爱情结晶。这一年圣诞节前夕,王尚勤在西雅图顺利地产下一个女婴。从文为生的李敖给自己的女儿取名李文。1966年春天,王尚勤带着已经快三岁的女儿飞回了台北。就在她即将离开台北的前几天,王尚勤忽然在家里发现了一封情书,是个代号H的少女写给李敖的,同时,王尚勤也发现了李敖回写的情信。第二天下午,王尚勤什么都没和李敖说,自己带女儿飞回了美国。直到有一天李敖决定和那位曾想竞争主演电影《窗外》的H小姐分手时,才意识到这不过是萍水相逢的游戏,而此时王尚勤在美国已有了新男友。与小"Y"的文学浪漫之梦1966年12月,李敖在他主编的《文星》上刊发《我们对***限?的严正表示》后,***当局对《文星》恨之入骨,将其列为监管刊物。让李敖颇感意外的是,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小Y,竟也是军管组成员。李敖和小Y的交情,可以说是"打"出来的。那是1965年1月,李敖从许多读者来信中,意外地发现一篇文笔非常犀利的来稿--《如此独白,为何见刊?--与李敖先生商榷》。这是李敖自《传统下的独白》公开发表以来,接到的第一篇抨击性的文稿。这个署名小Y的读者,在李敖看来实际上是在为***当局张目。她的有些观点甚至比当局对《文星》的指责和讨伐还要尖刻,这不能不让李敖大为震怒。而它的作者有一天居然主动找上门来,面对面地向李敖兴师问罪了!更让李敖吃惊的是,作者小Y居然是位漂亮的女学生。现在,小Y主动提起两年前的往事,李敖忽然向她提出个大胆的请求--约她下班后一起吃顿便饭。那天晚上,李敖和小Y的相聚非常愉快。后来,在小Y军管《文星》期间,他与她甚至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毕业后小Y去了香港,担任《紫荆》杂志的编辑,在那里圆自己的作家梦。1970年元旦那天,李敖接到了小Y寄来的香港《明报》副刊,她那篇《号外》就刊载在这张报纸岁末的圣诞节专版上。李敖从这篇优美别致的散文里,隐隐听出了她的心声。那是一种对往事回忆的心之告白。李敖发现了小Y的心迹以后,才认识到,他错过了许多可以与小Y更走近一些的机缘。而第二年春天,当小Y从香港飞回台北时,同样发现自己回来得太晚了,这时已有另一位漂亮女孩走进了李敖寂寞的生活。与小蕾的患难之交《文星》被监管之后,继而遭查封。以笔为生计的李敖,在台湾当局的文网之下,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职业,他开始做起了贩卖旧家用电器的生意。在李敖连供养女儿文文的钱也发生困难的时候,给予她精神上鼓励与安慰的红颜知己是小蕾。李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认识小蕾在1967年9月26日,那时她19岁,正从高雄女中毕业……看到她,我立刻喜欢上她。"但是,在此期间,***当局对李敖施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先是因人检举他在中学时就参加了共产党的活动,而不断受到台北警备司令部的传讯,继而,因他的朋友、正被特务监控的台大教授老K私逃瑞典而遭软禁。李敖失去自由以后,曾劝小蕾离开他。可是小蕾重感情讲义气,最后的选择当然是留下来。1971年春节的前几天,李敖居然敢以公开到监狱探望有通共嫌疑的在押犯雷震的方式,抗议***对他的长期幽禁。小蕾虽然很害怕,但还是随李敖去了新店溪监狱。1971年3月19日,台北是个阴天。一大早,李敖就发现在他家周围监视的军警增加了。这是个可怕的信号!这一天,李敖特意与小蕾去台北一家很有名的照相馆拍了合影。晚上,军警上门了。李敖将一个里面装有10万块台币的木匣子交给小蕾,以不容分辩的态度坚决要她收下,然后将小蕾紧紧拥抱,转身头也不回地走出门去!李敖入狱的最初日子,小蕾是一个人在国泰大楼里度过的,后来她不得不离开了。五年之后李敖终于出狱,可是那时的小蕾早已为人妻母了。与刘会云的冰雪爱情1976年冬天,李敖刚从监狱出来不久,应邀到老朋友萧孟能的寓所赴宴。就在这次人数不多的家宴上,他见到了一位日后引为挚友的漂亮女子,她就是同在台大毕业的刘会云女士。1978年春天,刘会云开始了与李敖的同居生活。李敖后来回忆说:"会云跟我度过我一生中最长的隐居期,知我最深,护我最力,有一段时间我一连五个半月不下楼,都是会云照顾我,她真是了不起的女人。"但是,李敖与刘会云之间也有分歧,一是李敖坚持同居而反对结婚;二是李敖始终坚持辞去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职务。由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的官办背景,李敖坚决要离开,而刘会云则认为应该留下来,不仅因为那里可以领一份足以维生的薪水,更因为它是一个难得的保护外衣。至于刘会云对李敖在婚姻问题上的固执态度,则由开始的不理解,逐步转为了理解与接受。1979年旧历春节过后,由于刘会云的穿针引线,远景书局老板沈登恩拜会了李敖,随之出版了其《独白下的传统》,李敖由此冲出了因当局打压而造成的阴霾。李敖的复出,震动台湾文坛。电影明星胡茵梦也为李敖出山写了一篇叫好的文章。由台湾最有影响的《工商日报》刊发,名为《特立独行的李敖》。刘会云渐渐发现,李敖变了,常常回避她的眼睛。后来她发现了情书,写信者正是她最担心的大影星胡茵梦!刘会云主动从三个人的关系中退了出来,1980年2月,毅然飞往美国康乃尔大学求学。让刘会云感动的是,在分别的前夕,李敖给了刘会云全部去美的学费、生活费共210万元台币。与胡茵梦的匆促婚姻李敖对胡茵梦而言早已不陌生,他是中国文人中最令她崇拜的偶像。这股痴迷的崇拜是自小种下的因。当年李敖的父母住在台中一中的宿舍,离胡茵梦信存巷的老家很近,她时常听表哥和母亲谈论李敖的奇闻逸事。但在萧家和李敖见面的第一眼,胡茵梦的心里却颇感意外。本想象他应该是个桀骜不驯的自由派,没料到本人的气质,完全是个基本教义派的保守模样。李敖见到胡茵梦也立刻被她的美貌和对自己文章的理解所打动,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热血!李敖和胡茵梦很快共渡爱河。1980年5月6日,半年多的恋爱过后,李敖与胡茵梦终于决定结婚。就在李敖的家中,他们举行了极其简单的婚礼。此时李敖已经45岁。其实早在李敖和胡茵梦准备结婚的时候,不愉快的气氛就已经开始笼罩在他与她之间。一方面胡茵梦的母亲从一开始就反对她与李敖的结合,另一方面的压力来自于***当局,昔日红遍台湾的电影明星胡茵梦开始遭遇冷落。就在胡茵梦结婚不久举行的台湾电影界盛大的金马奖颁奖仪式上,以往一贯被台湾新闻局出面请来担任主持人的胡茵梦,这次却被冷落在角落里!这些因素以及两个人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小摩擦,日渐影响着胡茵梦和李敖的关系,他们分居了。恰在此时,李敖的好友萧孟能、朱婉坚夫妇因为第三者《音乐与音响》杂志女编辑小R的出现闹起了离婚,出于对朋友的关心,李敖出面阻止萧孟能,却令他怀恨在心。萧孟能想起了一件事。那是1979年春天,出版商出身的萧孟能开始跟李敖做房地产生意。由于他的资金雄厚,很快就在台北到处买房卖房,竟然占有了一大批房地产。就在这时,他刚刚在天母静庐买到的一所房产却一时无法兑现合同。这所面积只有80平方米的单元房需要交台币110万元。可是萧孟能在向卖主支付55万元以后,就要离开台北去国外进行一次三个多月的旅游。临行之前,萧孟能找到李敖求助。萧孟能走后,李敖不负朋友所托,到了交房款的期限,代替萧孟能一次性上交55万台币。那时,因李敖恰好与胡茵梦热恋,两人不分你我,李敖便将天母静庐那处有自己投资一半的房地产,过户到了胡茵梦名下。此时,萧孟能利用胡茵梦事业受挫对她的影响,走了胡茵梦名下的房地产执照,而将李敖以"侵夺他人私产"的莫须有罪名告上了法庭。1980年8月28日早晨,李敖惊奇地发现台湾几张当天的报纸上,都刊载了一条重要的消息:《台司法界昨举行李敖讼案论证会,萧孟能及胡茵梦等各界名流慷慨陈词》。李敖万没有想到台北会有这样的一个集会,更让他大为吃惊的是,自己的妻子胡茵梦居然会背着他去出席这样一个明显对他不利的集会,而且对他大肆泼污!胡茵梦竟然当众说天母静庐的那处房产,是李敖送给她的结婚嫁妆的一种(李敖从来不承认给她房产,仅仅是过户到胡的名上而已。),而且,她还说她有权处置这处房产,有权把房地产执照交给萧孟能。更让李敖不能容忍的是:胡茵梦在这次有台湾诸多媒体记者参加的集会上,旁敲侧击地指责李敖的言论有违"党国"利益。李敖一怒之下冲进书房,写下一份《离婚声明》:罗马凯撒大帝在被朋友和敌人行刺的时候,他武功过人,拔剑抵抗。但他发现在攻击他的人群里,有他心爱女人布鲁塔斯的时候,他对布鲁塔斯说:"怎么还有你?"于是他宁愿被杀,不再抵抗。一、胡茵梦是我心爱的人,对她,我不抵抗。二、我现在宣布我同胡茵梦离婚。对这一婚姻的失败,错全在我,胡茵梦没错。三、我现在签好离婚文件,请原来的证婚人孟祥祠先生送请胡茵梦签字。四、由于我的离去,我祝福胡茵梦永远美丽、不再哀愁。当天,李敖发布离婚决定之后,驾车甩开后面紧紧追赶的记者车队,驶向一家熟悉的花店,买了九朵艳丽的红色玫瑰花。然后,他前往胡茵梦居住的世界大厦。通往胡茵梦家的楼梯上挤满了各媒体的记者。从前喜欢穿艳色服饰的胡茵梦,现在换上了一件全黑色的素服。李敖无言地将手里的九朵艳红的玫瑰花递给她。就在胡茵梦的家里,在律师的主持下,李敖与胡茵梦签下了离婚协议书,结束了两个人短暂的婚姻。由于***暗中插手萧孟能诉李敖侵占天母房产的官司,李敖很快就被以"侵占罪"判刑6个月。日后,李敖终于得到了萧孟能当年诬陷他并让他无辜蒙冤的铁证,以萧孟能犯有"窃占罪"诉讼至台湾"最高法院"。历经几审,萧孟能也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与王小屯的爱之归宿1985年3月11日下午,在台北市仁爱路上,李敖看到一个候车的女孩子正在看他在土城监狱坐牢的时候编发的《李敖千秋评论》丛书第三期。再看那读杂志十分投入的女孩子,身高几乎与小蕾相同,也有一米七以上,颀长而丰满。特别是她读书的神态几乎与小蕾一模一样。李敖看着看着,就情不自禁地走近了女孩子。就这样他和王小屯相识了。1985年的4月,就在19岁的台湾文化大学学生王小屯偶遇李敖之后不久,她意外地收到一个大信封,里面是李敖亲笔写的诗: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看了心里都是你/忘了我是谁/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看的时候心里跳/看过以后眼泪垂/不看你的眼/不看你的眉/不看你也爱上你/忘了我是谁!时光瞬逝,转眼已是1988年6月,在经历了漫长的三年爱情长跑以后,王小屯终于成为了李敖的妻子。李敖在经历了大半生的风风雨雨后,总算找到了他最理想的爱人,真正组成了一个和美温暖的家庭。在他们新婚的时候,李敖请求陈兆基等四位朋友做他和王小屯的证婚人。李敖亲笔在结婚证书上写下四句话:证人从老,证书从俗。正朔从伪,三从出炉。1992年8月3日,李敖喜得一子李戡。1994年11月23日又喜得一女李谌。王小屯结婚后一直没有到社会上谋职,她成为李敖写作中不可缺少的助手和秘书。王小屯不事张扬,不求闻达,在婚后生活中一直保持着廉和女性所有的低调。1995年4月25日,一向不轻易在公众场合露面的王小屯,左手抱着女儿谌谌,右手拉着儿子戡戡,出现在圆山大饭店12楼的昆仑厅里,她是来出席丈夫60大寿庆典的。这一天,出席寿宴的人数有百余之众。当李敖和王小屯双双出现在寿席前,面对那只巨大的特制生日蛋糕时,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热烈掌声!也是在这一天,李敖的胞姐发表了一篇题为《敖弟》的贺辞:"无论如何,小屯单纯懂事,温柔体贴,能在各方面支持李敖。他们共同拥有心爱的儿女,尤其是儿子戡戡聪明乖巧,会背诵好多诗,喜欢电器,尤其爱摆弄吸尘器,姐姐说:'可以将清洁工辞掉了!'小女儿谌谌虽然还小,但一看就知道将来会和妈妈一样是个小美人儿!敖弟年已花甲,有个安定温馨的家,这使我们这些亲人无限欣慰……"

子夜矛盾研究论文

黎明前的协奏曲

写成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子夜》,诗作家矛盾对己所处时代城市内部的变动与新生所展开的全方位描绘,它“包罗万象的任务和事件之大之广,乃近代中国小说少见的”。这其中,内外交迫的民族资产阶级与依仗外权的买办资产阶级的较量,农民的破产和工人的抗争,工商业的若内强食,知识分子的苦闷与迷惘,都在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悲剧这一条主线上展开。

小说人物吴荪甫的性格是多质的,处在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中,他呈现出各种矛盾和反逆的情态。不同于没落地主阶层的吴老太爷,他是现代社会中刚毅、果敢、有胆略、有魄力的民族资产阶级新人。他抵制外国资本的侵袭,在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要挟利诱面前不失胆色,机缘到来的时候,他不择手段地侵浊弱小资本家的产业,对付工人,他软硬兼施,竭尽所能的剥削工人,镇压工人。家庭生活中,他又是冷漠、专断和狂躁的。吴荪甫是诗强悍的,也是虚弱的,在他刚愎自用的气概下掩盖的是那纷乱惶惑,躁动不安的灵魂,积贫积弱并不断受到外来资本挤压的中国民族工业的生长环境,使吴荪的才能够无法施展,他不能不感到自己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这种软弱性是吴荪甫潜在的个人性格的弱点,也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所致。

在《子夜》这部书中,很多事态情节平行共识,多线纷呈。交易商公债的起落消长,诗贯通始终的一条主线,还有知识分子和女性群体的线索、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线索。尽管对农运的描绘在全书中有些游离,但这些不同的叙述脉络无意使整体布局张弛有致,错落有序。

就语言风格来看,《子夜》长于对人物和场面的工笔描画,客观细致的情状抒写同深入的剖析融合起来,起伏跌宕,舒缓有节,独居才情。

时常在想我们没有权利去选择一个时代,却又权利去选择一种人生。生活在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吴荪甫对于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不能说“不”,因为他没有权利,然而在这样一个时代下,他却有权利去选择一种人生,他毅然成了那个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毅然挑起了发展民族工业的重担,高举起民族工业的旗帜,虽然他最终还是走向了“买办化”但这其中有他太多的无奈和不得已。

“狞笑”是书用的中描吴荪甫用的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似乎又给他那多包的紫脸增添了几分狰狞,能够想象出那是一副怎样的面孔。那如何来解读这样一副令人发颤的面孔呢?我想应该从历史发生的大背景下去剖析。生活在二十世纪的吴荪甫,他只能去适应时代,而不能去改变一个时代。外国廉价物资的输入,使大量资本外流,国内买办资本家的阻挠,还有军阀的混战,都让吴荪甫所创办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步履维艰,民族工业的前景一片渺茫,这时他的内心是被怎样的焦灼着呢?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工人风起云涌的罢工浪潮,投机商的投机倒把,军阀官僚的贪得无厌,无不烦扰着他,让本该就不痛快、安宁的心再加重一层负担,让本该早就怒浪滔天的心海更是涌动着翻天的巨浪。他怎么对付?他怎么面对?他又怎么发泄?也许他只有“狞笑”了,或许这“狞笑”更多的是愤怒的笑,是无奈的笑。

读完此书后,我深深了解了吴荪甫的无奈和无助。说他是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我觉得一点都不为过,他就是一个英雄,虽然这个英雄当得太艰难,或许你会反驳,没有那个英雄是轻松的,但我们平常所说的英雄,他们都有具体可观的事迹摆在那儿,一目了然,被他们的英雄壮举所感动,并为之赞誉。然而吴荪甫他有什么事迹呢,又有什么令人感动之处呢?但他所克服的是拿个时代的矛盾,处于那样复杂的矛盾漩涡中,他用魄力、能力还有勇气去证明自己。他冲上前去了,为中国的民族工业奋斗了,努力了,虽然他最后还是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但在那样的时代大背景下,能够让他成功吗?在那样一个风云变幻的历史大舞台上,他又能够怎样呢?

吴荪甫也有作为一个民族资本家的苦衷。其实,他何尝不想让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发展;他何尝不想让中国的民族工业独立地站起来,撑起自己的一片天空;他又何尝不想不向那些投机商、军阀官僚低头。可是这些在那个时代是天方夜谭,吴荪甫这颗本该发出光辉的民族工业之星,却要面对陨落的悲剧!

尽管一眼就看出现行版诸多删改处,有些地方“脸谱化”了很多,但是不失为一幅30年代整个社会风情长卷(尽管叙述以上海为中心)。

首先,资本家这些描写就跟香港商战片极其相似。所以这点绝不是像传统认为最出彩的地方,其实是以中原混战为背景的结构,让人顿时进入了那个历史时空,明白了多处政治对比势力。

第二,写知识分子的那些也特别有意思。范博文这样的诗人,是有典型意义的,尽管作者对他的描写最后来了“华丽的转身”(受后来影响吧),但是小资式的苦闷情节非常到位,杜家两叔侄的政治%主张,文艺气息,吴芝生和很多年青人一样,都认为只要一个问题解决就能拯救整个社会的想法很写实,三位年青女子不同的性格生活虽然都不及第一点深入,都可以看作那时知识青年界的典型思维生活方式,而且这是有穿越时空意义的,作者的态度没有大书特书,也没有大批特批,非常客观,很好。(这跟巴金等人就不同)

第三,对共#产#党正面反面的描写,很有趣,每个人也可以看出各种不同的内容。难怪四人帮时期要被禁了

当然吴少奶奶和黄埔军校“长统马靴,黄色军装”的雷参谋,那段过往的岁月与今昔的对比,更惹人深思。“祖上两代侍郎,当今两代父与子”的矛盾这些细节读起来,一笔勾勒出时代背景的风貌,令人无限遐想。

茅盾先生的《子夜》写出了30年代初期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们生存的困境。外有连连的战事,内有帝国主义所豢养的买办金融资本家们的打压。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像吴荪甫一类想以工业振兴中华的宏伟梦想只得是幻像,像肥皂泡泡一样,飞得再高,也终究逃不过破碎的命运。

吴荪甫是民族工业资本家,也是《子夜》的主人公。他机智果断,抱负远大,在上海那个灯红酒绿拜金的大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他精明强干,为自己的梦想雄心勃勃地拼搏。他一口气吞并了八个小厂,想成为工业界领袖;他与大兴煤矿公司总经

王和甫等人创建了益中信托公司;也曾在公债市场上狠赚一笔。但是他生不逢时,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能够让他施展自己的才略。双桥镇的农民摧毁了他在家乡经营的产业;他苦心经营的丝厂工潮迭起;处心积虑组建起来的益中公司又因为产品滞销而成为箍在身上的“湿布衫”;在公债市场上又饱受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打压。但是当他想放弃时,他仍对自己说:“不!我还是要干下去的!中国民族工业就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项了!丝业关系中国民族的前提犹大!——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的!”这是《子夜》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尽管吴荪甫最后终因为在公债市场与赵伯韬的角逐失败而破产,他的这一句话,还是给我留下了无数的感动与钦佩。

但是在欣赏吴荪甫的同时也得承认他的短处。

他企图从工人身上挽回因外货倾销和军阀混战所造成的企业不振,想吸尽工人的血汗弥补他在投机市场上所受到的损失。这些都是他对工人的剥削和压榨。他自尊心太强,太死要面子,他无法抗拒历史的必然法则为他安排下的失败命运。他只能够用伪装的镇静来掩饰内心的惶惧和不安,从来不让人家看见他也有苦闷沮丧的时候,即使是他的妻子林佩瑶。他心中承载了太多,以至于当他破产时,他想到了自杀。直至小说结尾,他身边所剩之人已寥寥无几了。他的自私,贪念,利欲使他“身边的人”渐渐离开了他。他的悲剧结局也许是从开始就已注定,也许吴老太爷的死就是他命运的伏笔。

此外,《子夜》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环境的描写。例如它用“天空张着一望无际的灰色的幕,只有西边的天空像是破了一个洞,露出小小的一块紫云。太阳仓皇的面孔在这紫云后面向下没落。”这种平淡的环境描写,以及其他一些恶劣的环境描写暗示人物的命运或喜或悲。茅盾先生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来鲜明显示人物性格。“他绝不为写景而写景,写景即为写人。有时是因情取景,有时是借景写情,情景交融,文无虚笔。”

读完全书,不仅感慨与矛盾先生深厚的文学底蕴,也了解了主人公们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身不由己。个人欲望,梦想都得顺应社会的潮流,逆水行舟,是不可能成功的!

读子夜有感 中国的革命,子夜前的黎明可以请采纳啊。。。

矛盾论读后感论文的文献

今天,我学习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矛盾论》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明白了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终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使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得以发扬和光大。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8月,在当时,由于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得抗日的局面得以到来,又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但是,由于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这种不良影响一直持续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虽然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清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但是,对于王明这些人在党内所造成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不花费一番大的力气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为此,毛泽东同志写出了《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文章,借以说明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危害性,并以此来统一全党的思想。可以说,这两篇文章是对建党16年来中国革命经验和教训的哲学概括和总结。我们党从她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不可能对任何国家的革命提供现成的公式和答案,特别是中国革命,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不能死板教条式的生吞活剥马列著作中的片言只语,更不能照抄照搬苏联十月革命的某些做法,只能在坚持马列主义普遍真理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找出适合中国革命的路子来。在世界上,不管什么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矛盾,可以说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在自然界是如此,在革命事业的发展中也是如此。记得在我们党刚刚成立的时候,那些在苏联留过学,住过洋房,喝过洋牛奶,吃过洋面包的布尔什维克们,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一味听命于共产国际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指示,生硬死板地套用苏联十月革命的某些“经验”,甚至聘用由共产国际派来的洋顾问李德来指挥红军打仗,结果致使中央苏区的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形而上学那一套,因为它是不切合实际的唯心主义的理论。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的永远不变的。”从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看什么事物,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唯物辨证地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坚持原则的条件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观。再有,任何事物都有着它一定的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问题就存在于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就决矛盾,不管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的变化,都是如此。因此我们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而是要从内部去挖掘、去研究、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可真是说到点子上去了,就拿当时的中国社会现状来说吧,表面上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亿多农民的力量可以说是不可忽视,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所有的耕地都掌握在大官僚、大地主的手里,而农民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一年到头打下的粮食刨掉交地租以外,所剩下的口粮是寥寥无几,根本解决不了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一年糠菜半年粮,如果赶上灾年就更不用说了,可以说,在遭灾的情况下你粮食歉收,交不上地租,那么,那些残酷剥削压迫农民的地主老财就要收回你所租种的土地,甚至逼着你去卖儿卖女,从而家破人亡。老百姓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可以说是官逼民反,这样的话自然就会产生内部矛盾,而这些矛盾的产生,必然会推动社会进步。不是吗?在旧中国,由于大官僚、大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此时,诞生了代表全中国全体受剥削、受压迫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它的诞生,给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曙光,而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人民的希望,带领全体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倒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这些都充分印证了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可以说,毛泽东同志所讲的这一席话真是太对了,因为,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只有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再有,毛泽东同志在本文中还着重指出了“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可以说,这段论述可真是太精辟了,就拿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件事来说吧,是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先生,叛变了革命;但是,这和当时党内所出现的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也是分不开的,如果在当时我们拥有自己的革命武装,硬起来,不和国民党妥协,那么,我们就不可能遭到大革命的失败,更不可能发生国民党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样,在江西中央苏区,如果我们不迷信苏联的某些“经验”和听命于共产国际的那些不符合中国实际的指示的话,就不可能发生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可以说,远在莫斯科的那些住洋房、吃洋面包、喝洋牛奶的共产国际的头头脑脑没经过调查研究,擅自发布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有关中国革命的所谓“指示”,固然可恶,但是,如果没有党内那些对马列著作的条条框框和共产国际的指示奉若神灵的教条主义者,窃取中央主要领导岗位的话,也就不可能导致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弄得中央红军大搬家似的进行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以说,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句话,说得可真是太对了,由此看来,“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是啊,整个地球世界上从古至今几千年的发展也都是在矛盾中度过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不是吗?这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自始至终充满着矛盾,可以说,按照列宁的说法,那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会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难道不是这样吗?就拿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来说吧,封建社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上是比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强多了,但是,由于体制上和意识形态乃至文化方面的一些因素,使得科学技术发展不起来,这就大大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致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这就产生了矛盾,也就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方面的矛盾,由此,逐渐逐渐地就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到了很大发展,科学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在思想和文花方面的视野也有了很大的开阔,但是,由于大官僚大资本家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工人们是一天十几个小时不停地做工,但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暖,一个月下来,被资本家七扣八扣挣下来的那点工钱根本就没法养家糊口,于是,就产生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志于社会变革的仁人志士就会首先站出来,探索改变这种现状的道路。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整个世界几千年的发展都是在充满矛盾的过程中度过的,没有矛盾就不可能有世界的发展,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刚才我们谈到了矛盾孕育和存在于世界上一切事物之中,在我们党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如此。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出现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致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到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占据中央统治地位,致使第四、五两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等等吧,可以说我们党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也是充满曲折,也是在充满矛盾和解决矛盾中度过的,不然的话,能有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次又一次地从危亡中挽救了我们的党,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沿着正确的航向驶向胜利的彼岸。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救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是啊,世界上无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产生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比如说这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要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来解决;这我们党内的矛盾,就要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在改革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而绝大部分人才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有一部分人还处在贫困线上这样就出现了贫富之间两极分化的矛盾,而要想解决这个矛盾,不能靠别的,只能靠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就业的岗位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提高了,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也才能解决贫富不均的矛盾。另外,这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矛盾,每当历史向前迈进了一步,旧的矛盾解决了,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所以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也都是在解矛盾中度过的,而解决不同的矛盾,也要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特别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我们居民所食用的粮油实行的是定量供应,每人每月也就是半斤油和二十七、八斤的口粮。特别是象大米白面这样的细粮,每个月加在一起也超不过那么五六斤,可以说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过得是相当的苦,虽然每斤粮的价钱超不过两三毛钱,价格较低,但是人们却吃不到更多的细粮,可以说是苦不堪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取消了“粮食本”,粮油敞开供应,这下子人们的餐桌上可再也见不到高粱米和苞米面这样的粗粮了,可这好了好了,人们却又开始抱怨上了,抱怨什么呢?原来呀,是买粮食虽然不用粮食本了,可以敞开量地买,但这价格却上来了,而且这段时间是这个价,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却又是那个价,弄得人们是人心荒荒,一个劲儿地抱怨说:这还不如有粮食本哪会儿呢!虽然人们对这件事的认识有所偏激,但是它也确实又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就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的经济没有发展起来,人们只好吃定量供应的粮油,而且每个月根本吃不上几斤大米和白面;而到了市场经济时期,这个问题虽然是解决了,但粮油的价格却又上来了,这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正常的,但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只有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粮食产量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收入,使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只要这样,才能解决老百姓收入的增长赶不上物价上涨的矛盾。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再有,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更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片面地看问题,照抄照搬某些条条框框。例如,1949年建国后,我们对城市里资本家所经营的工厂企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这就和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政府对资本家的财产实行没收充公大不一样,我党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毛泽东同志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来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而如果按照那些教条主义者的做法,那就得照抄照搬苏联在这方面的做法,如果那样做的话,就得事与愿违,达不到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且没有不出乱子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总之,通过学习《矛盾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死抠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总之,《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毛主席的《矛盾论》写于1937年8月,是继《实践论》后的又一篇哲学论文。当时“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得抗日的局面即将到来,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多方面的不懈努力,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但是,由于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这种不良影响一直持续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虽然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清除了以王明、博古等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正确领导地位,但是,对于王明这些人在党内所造成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不作一番大的努力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

  • 索引序列
  • 李敖前后矛盾事件研究论文
  • 毕业论文前后矛盾
  • 李敖论文答辩故事
  • 子夜矛盾研究论文
  • 矛盾论读后感论文的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