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向日葵的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向日葵的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向日葵的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向日葵种子怎么种:一般于4月进行播种,发芽的最适温度为15至18℃,可用浅盆或浅箱播,介质要求疏松,保水性良好,无菌等。播种以点播为宜,每穴播2粒,播后需覆盖1至2厘米厚介质,以维持发芽所需的湿度,并增加苗期的稳定性,减少带壳苗的发生。一般播后7至14天发芽,出苗后注意通风降温,控制湿度,并逐步见光。定植及养护当幼苗出齐后陆续间苗,每穴留1株,苗高7至8厘米时可定植。盆土以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为好。

种向日葵时需要种一大片,而且要种得紧凑一些,这样它们自然就会长直,不管晴鱼天。但这也要在用优良肥料的基础上才行。另外,向日葵在结实前是可以直挺不下垂的,但在结实后由于花盘太重,自然会将“头”下垂。 只有掌握好它的习性,管理养护好即可养植出健壮的向日葵。 向日葵的生长温度以20-30℃之间最佳,也能耐受38℃的高温环境。喜湿润的土质,不耐涝,为须根系植物,根系分布较浅,不耐风吹,所以栽培地应当排水良好,且疏松肥沃为佳,如能含有大量的腐殖质则生长茂盛,根系发达不易倒伏。 生长期需要较多的肥料,最好在小苗期施用有机肥料,不仅能增加植株的抗逆性,还是绿色食品。在花盘未现前可注意偏重氮肥,之后要注重磷钾肥的施用量,这样向日葵才能生长粗壮、直立不倒伏。 栽培地最好选择能避开主风道的位置,避免小环境的风力过大耐吹倒植株,栽培时不要密度太大,株高为3米左右的株距以1.5米以上为宜,株高为2米以下的以1.0米左右即可。参考资料:

向日葵种植方式盆栽:用六吋盆,装填九分满的泥碳土、有机壤土、椰子土,种子种植约一公分至三公分,须复土,先把土浇湿再下种,三至 五天即可萌芽,种植后十五天须施肥,花盆栽培要用有机肥或长效性、缓效性肥料,雨季须喷药,其他季节则不用,有病虫害则喷一至二次即可,种植五十五天即可开花,冬季较长,向日葵种子保存冰箱底层可存放数年,不可受潮,可放干燥剂 。 可以请给分。。。

向日葵的种植方法:

1、选地

向日葵栽培应选择土地平整,肥力中等,灌排方便,土壤粘性相对较小的地块。不宜重茬。 以种子方式繁衍后代,播种时以泥炭土为宜。播种前用新高脂膜拌种,能驱避地下害虫,隔离病毒感染,提高种子发芽率。

2、种子

培育种子先由温水泡过,再以种子尖端朝下种植在土中,约4~5天即可发芽。

3、播种

(1)播期 当125px土层温度5℃即可播种。播期选择的基本原则是:第一,根据盐碱发生规律,适当早播或晚播,使幼苗避开盐碱为害;第二,根据品种生育期进行春播或夏播;第三,根据发病规律调整播期,使其避开病害多发季节;第四,根据生长特性调整播期,使开花灌浆期避开28℃以上高温天气

(2)葵的发芽率和出苗率低于油葵,顶土能力也不如油葵。为保证出苗株数,实际播量比计算播量应加大10—20%。食葵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种植密度大则花盘小籽粒小;密度小则花盘大籽粒也大。在既保证产量、又保证商品性的前提下,667平方米保苗株数应保持在3000株左右为宜,行距60—1750px,株距30—875px。播量根据品种特性和栽培要求确定播量。一般人工点播每667平方米需种600克,机播需种700克。

(3)带种肥 食葵生育期较长,而且植株高大。种肥用量每667平方米穴施或条施磷酸二铵5—8公斤,或三料磷肥10公斤。

(4)播种方式 播种时墒情要好,深度3—100px为宜。播种方式采用:

①人工或机力作畦,点播或开沟条播;

②精量点播,每穴1—2粒。干旱地区可采取深开沟浅覆地的方法,将种子播在墒情较好的湿土上。

扩展资料

向日葵(拉丁文:Helianthus annuusL.),是菊科向日葵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高1~3.5米。茎直立,圆形多棱角,质硬被白色粗硬毛。广卵形的叶片通常互生,先端锐突或渐尖,有基出3脉,边缘具粗锯齿,两面粗糙,被毛,有长柄。头状花序,直径10~30厘米,单生于茎顶或枝端。

总苞片多层,叶质,覆瓦状排列,被长硬毛,夏季开花,花序边缘生中性的黄色舌状花,不结实。花序中部为两性管状花,棕色或紫色,能结实。矩卵形瘦果,果皮木质化,灰色或黑色,称葵花籽。

原产南美洲,驯化种由西班牙人于1510年从北美带到欧洲,最初为观赏用。19世纪末,又被从俄国引回北美洲。中国均有栽培。向日葵种子叫葵花籽,常炒制之后做为零食食用,味美,也可以榨葵花籽油用于食用,油渣可以做饲料。

向日葵又名朝阳花,因其花常朝着太阳而得名。英文名“sunflower”虽与其向日特性多少有些关联,名称主要还是来源于其金色花朵开放时酷似骄阳的形态,于16世纪至17世纪间从拉丁语中的太阳花——“flos solis”借译而来。向日葵的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名称分别为“tournesol”,“girasol”和“girasol”,同汉语名称一样,也是基于“向日”这一特性来命名的。

向日葵作物栽培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种向日葵时需要种一大片,而且要种得紧凑一些,这样它们自然就会长直,不管晴鱼天。但这也要在用优良肥料的基础上才行。另外,向日葵在结实前是可以直挺不下垂的,但在结实后由于花盘太重,自然会将“头”下垂。 只有掌握好它的习性,管理养护好即可养植出健壮的向日葵。 向日葵的生长温度以20-30℃之间最佳,也能耐受38℃的高温环境。喜湿润的土质,不耐涝,为须根系植物,根系分布较浅,不耐风吹,所以栽培地应当排水良好,且疏松肥沃为佳,如能含有大量的腐殖质则生长茂盛,根系发达不易倒伏。 生长期需要较多的肥料,最好在小苗期施用有机肥料,不仅能增加植株的抗逆性,还是绿色食品。在花盘未现前可注意偏重氮肥,之后要注重磷钾肥的施用量,这样向日葵才能生长粗壮、直立不倒伏。 栽培地最好选择能避开主风道的位置,避免小环境的风力过大耐吹倒植株,栽培时不要密度太大,株高为3米左右的株距以1.5米以上为宜,株高为2米以下的以1.0米左右即可。参考资料:

方法/步骤

第一步:选种

准备好向日葵的种子,向日葵有不同的品种,如果要种在花盆里的话,可以用观赏的小棵的向日葵种子,种在大面积的花坛或者院子里的话,建议用食用的类型。

第二步:播种

播种时间建议在4月,气温大约在20摄氏度左右时进行播种,切记保证种子的新鲜程度,不要出现发霉的情况,将种子埋进土里,3天左右就可以发芽,5天左右就可以移植。

第三步:移植

等向日葵种子发芽挺出土面,张开子叶时就可以移植到大盆里。移植以后,要浇足定根水,一定要浇透。建议放在室内有阳光的地方,如果要放在太阳底下的话,就要经常浇水。

1、温度:向日葵是喜温又耐寒的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种子耐低温能力很强,当地温稳定种子在2℃以上就开始萌动,4~5℃时能发芽生根,地温达8~10℃时就能满足种子发芽出苗的需要。向日葵在整个生育过程中,只要温度不低于10℃就能正常生长。

2、水分:向日葵是耗水较多的作物,植株高大,叶多而密,吸水量是玉米的1.74倍,但因其生长发育多与当地雨热同步,水分供求矛盾不突出,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的要求差异很大。从播种到现蕾需水不多,现蕾到开花是需水高峰,开花到成熟需水量也较多。

3、光照:向日葵为短日照作物,对日照的反应并不十分敏感。喜欢充足的阳光,其幼苗、叶片和花盘都有很强的向光性。日照充足,幼苗健壮能防止徒长。生育中期日照充足,能促进茎叶生长旺盛,正常开花授粉,提高结实率。生育后期日照充足,子粒充实饱满。

4、土壤:向日葵对土壤要求较低,在各类土壤上均能生长,从肥沃土壤到旱地、瘠薄、盐碱地均可种植。不仅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而且还兼有吸盐性能。同时,向日葵根系发达,具有较强的抗旱性。而且,向日葵向日葵根和茎通气组织发达,非常能耐涝。

1、幼苗期:向日葵从出苗到现蕾称为幼苗期,一般需要35~50天,夏播28~35天。此时期是叶片、花原基形成和小花分化阶段。向日葵幼苗期是向日葵抗旱能力最强的阶段,地上部生长迟缓,地下部根系生长较快,很快形成强大根系。

2、现蕾期:向日葵从现蕾到开花一般约需20天左右,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也是一生中最旺盛的阶段。这个时期需肥、水最多,约占总需肥水量的40~50%,如果不能及时满足对水肥的需要将会严重影响产量。

3、开花期:向日葵一个花盘从舌状花开放至管状花开放完毕一般需要6~9天,从第二天至第五天是盛花期,多在早晨4~6点开放,次日上午授粉,未授粉的枝头可保持7~10天,但自花授粉结实率仅为3%左右,异花授粉结实率高。

4、成熟期:向日葵成熟期是指从开花到成熟这个阶段,春播25~55天,夏播25~40天,不同品种有差异。开花授粉盾15天左右是子粒形成阶段。向日葵成熟期需天气晴朗,昼液温差较大和适宜的土壤水分。

参考资料:向日葵栽培技术-百度百科

茄子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茄子种植的全过程是催芽、育苗、整地、移栽、浇水和育肥。1、催芽。茄子是茄科茄属植物,适合在春季1~2月之间进行播种。播种前将种子放在50度左右的温水中浸泡2个多小时,再将其放在赤霉素溶液中浸泡20~24小时进行催芽。2、育苗。待茄子的种子露芽后,可将其播种在疏松透气和排水良好的盆土里。播种后首次浇水要浇足,后期需要控水,温度稳定在20度左右,10天左右可出苗,出苗后可适当的施加薄肥。3、整地。待茄子幼苗生长稳定后,可将其移栽在土层深厚、土质松软、透气和排水良好的土地里。要提前给土地除草,将其翻松,还要施加适量的基肥,能够促进茄子幼株的生长。4、移栽。将茄子从花盆中移出,要尽量保留根部的土球,能够避免根系受损,有利于茄子的根系适应新土。在土地中挖好土穴,将茄子幼株移进土穴中,覆土压实。5、浇水。将茄子幼株移进种在土地后,需要适当的浇水,将茄子根部的土壤浸湿,有利于茄子扎根土壤。在后期需要控水,不需要给茄子施肥,还要避免阳光照射。6、育肥。在3~6天后茄子的根系能够适应新土,可以给予茄子充足的光照和水肥,有利于茄子生长。在生长初期,肥料多以氮肥为主,能够促进枝叶的生长,可使其更加鲜绿。

一、品种选择日光温室茄子栽培应选用抗寒性强,耐弱光、抗病性强的品种。比较适宜的品种有早熟京茄一号、北京五叶茄、六叶茄、京圆一号、 园杂16号等。二、适时播种北京地区日光温室秋冬茬茄子种植一般8月下旬播种,9月下旬定植,11月下旬至2月下旬陆续采收。2.1播前准备2. 1.1营养土一般取无病虫源肥沃的田园土5份,腐熟农家肥4份,砻糠灰1份。 另外,每立方米 加入磷酸二铵2公斤,充分混合、碾碎、过筛,即做成床土。2.1. 2育苗床铺床方法是,先铺一层粘重土壤,耙平踩实,上面铺3~5厘米的营养土,然后浇透水,将催过芽的种子均匀撒播在床面上,再覆盖1厘米厚的营养土。2.2种子处理将种子用10%磷酸三钠或0.1%高锰酸钾浸种15—20分钟,捞起用清水冲洗干净,将冲洗干净的种子放在30℃左右的温水中继续浸泡6—8小时,洗净种皮上的粘液,用干净的湿毛巾或纱布包好放在25—30℃黑暗的地方催芽,待到有60%左右的种子“裂嘴”时即可播种。2.3播种当催芽种子70%以上破嘴(露白)即可播种,播种前浇足底水,湿润至床土深10厘米。水渗下后用营养土薄撒一层,找平床面,均匀撒播种子。播后覆营养土0.8厘米-1.0厘米。每平方米苗床再用绿亨一号可湿性粉剂2克,拌干细土均匀薄撒于床面上,防治猝倒病。播种出苗后棚顶须覆盖遮阳网或稻草。2.3.1播种量每亩栽培面积用种量50克左右。每平方米苗床播种10克。2.3.2壮苗标准苗龄3-4片叶展开,叶片平展,叶色绿,节间短、株高小于8厘米,无病虫害。2.4苗期管理2.4.1温度管理播种时地温不得低于16℃,气温不低于14℃。分苗后 ,白天温度维持30℃左右,夜间23—25℃缓苗后,白天降至22—25℃,夜间15—18℃,使秧苗健壮生长。在定植前10—15天,进行较强的低温锻炼,白天最高温度20℃左右,夜间不高于15℃。逐步降至10—12℃。2.4.2水分管理以满足秧苗对水分的需要为原则,既不要浇水过多,也不要过分控制水分。 通过观察秧苗长势和表土水分情况酌情处理。当表土已干,中午秧苗有轻度萎蔫时,应选晴天上午适当浇水。在秧苗正常生长的情况下以保持畦面见干见湿为原则。2.4.3肥水管理如果床土有机肥充足,秧苗生长正常,一般不需追肥。如发现苗子颜色淡绿,秧 苗细弱,可用温水将磷酸二氢钾和尿素按1∶1比例溶解后配成0.5%溶液用喷壶喷洒,随后用 清水再喷洒一遍,以防烧伤叶片。分苗缓苗后,追一次提苗肥,在苗床内撒一层肥土,配制比例为1份大粪干或饼肥加1份腐熟马粪加8份细土,再加入少量草木灰,促幼苗生长及花芽分化。3、合理定植3.1整地增施基肥日光温室前茬作物收获后,应及时清除残株杂草,深翻耙平,亩施农家肥5000—6000公斤,过磷酸钙15—20公斤,再翻一遍使土粪混合均匀。基肥2/3撒施,1/3集中施于定植沟中,按行距55厘米开沟,沟深15—18厘米。3.2定植方法与栽植密度密度依品种而定,若宽窄行(80+50)130厘米,株距按40-60厘米,亩栽1500~2500株不等,其中以早熟园茄(如快园茄)较密,高秧长茄(如兰竹长茄)居中,大株型品种(如济丰3号)较稀,都不可过密。浇水起苗,挖窝定植,滴足窝水,填土封窝。土垅较干的还需在小沟内浇水。然后覆盖地膜,大沟填铺麦草。4、定植后的管理4.1缓苗期的管理定植后要及时中耕,一般缓苗期进行2—3次,中耕要"早、勤、深",提高地温,促进扎根缓苗。白天温度30℃—35℃,以利增加地温,夜间达到20-15℃ ,如温度过高湿度大,可在白天中进行短时间通风换气。4.2结果前期的管理茄子缓苗后,要降低室温,尽量延长20—30℃适温,避免35℃以上高温。上午气温达25℃开始放风,午后及时闭风蓄热。门茄生长阶段,适时放风, 降温降湿,通风可以减少室内棚面水雾的凝聚,有利透光并能增加光照。白天温度维持20—30℃,夜间气温前半夜16—17℃,后半夜13—10℃,平均地温达20℃以上,结果前期,以控水蹲苗、中耕保墒为主。门茄开始膨大、果皮鲜艳有光泽时,即可结束蹲苗,进行浇水追肥,促进果实迅速膨大,每亩追硫铵10—15公斤或粪稀1000公斤,到采收门茄之前根据墒情可浇水1—2次,浇水后要中耕。5、病虫害防治5.1茄苗猝倒病(小脚瘟)5.1.1发病规律该病主要在发芽期(破心以前)发生,有时引起烂种。幼苗出土后,开始在胚茎部出现黄褐色水浸状病斑,发展到绕茎一周,病部腐烂干枯产生缝缩,水渍症状自下而上继续扩展,使幼苗子叶或幼叶还没调萎即倒伏在地,出现猝倒现象,然后萎蔫失水,进而干枯呈线状。条件适宜,病害发展蔓延极快, 引起成片死苗。病情严重地快,常常幼苗在出土前或刚刚吐出胚芽即受侵染,呈水渍状腐烂,引起烂种。苗床湿度大时,死苗的地表往往长出一层棉絮状的白霉。5.1.2防治方法苗床要严格消毒,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作药土,每平方米用药量8—10克,与15公斤细土混合后下铺上盖播种。加强苗床管理,白天温度20—25℃,夜间15—16℃,土温16—20℃。底水浇足后,基本不灌水,在温度超过30℃时要放风降温排湿,创造苗床干燥条件。药剂防治:出苗后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矶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隔7—10天喷一次,共喷2—3次。5.2茄苗立枯病5.2.1发病规律苗床常见病害,各地都有发生,多危害中后期幼苗。受害幼苗基部产生暗褐色病斑,长圆形至椭圆形,明显凹陷,病斑横向扩展绕茎一周后,病部出现溢缩,逐渐根部收缩干枯,开始病苗白天出现萎焉,晚上恢复正常,随着病情的发展,不再恢复正常,直至直立枯死。5.2.2防治方法和猝倒病相同5.3茄子黄萎病(半边疯)5.3.1发病规律从苗期到成株都可以发病,但一般在门茄坐果前后开始发病。叶片受害发病初期,边缘和叶脉间褪绿变黄,逐渐发展到全叶,在晴天中午前后出现萎焉,夜间或气温降低后又恢复正常,经过一段时间后不再恢复。病叶由黄变褐,呈向上卷曲状,严重时病叶脱落,只剩下空杆;有时半边发病,半边正常;也有的病株矮小,叶片浓绿皱缩剖开根茎基部的维管束变成黄褐色。5.3.2防治方法选择无病种子和进行种子消毒。在多年没种过茄子的地块产无病种子田,从无病株上采种,对买来的种子,要进行种子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浸种两小时,或用80%福美双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干重的0.2%。也可进行嫁接育苗防病。也可与非茄科作物实行4年以上的轮作或者实行稻菜轮作。定植前秧苗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定植缓苗后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每株用药量0.3公斤,隔7—10天灌一次,连续灌2—3次。5.4茄子褐纹病5.4.1发病规律褐纹病是茄子的重要病害。褐纹病留种田重于商品菜田,对种子质量影响很大,甚至茄子腐烂收不到种子。茄子褐纹病从幼苗期到成株都可发生,幼苗受害,多在茎基部,产生褐色至黑褐色病斑,凹陷收缩,出现猝倒或立枯,病部长有小黑点。在成株上,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开始产生水浸状小斑点,后变成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上面轮生许多小黑点。茎部被害,以茎基部为多,枝权处也能发生,病斑为褐色纺锤形,上面长有深褐色小点,严重时许多病斑融合成十几厘米的坏死区,使表皮开裂,露出白色木质部,病部以上校条遇有大风易折断枯死。果实被害,开始产生浅褐色椭圆形稍凹陷病斑,后变黑褐色,造成果实腐烂,病斑有同心轮纹;如遇高温多湿,扩展迅速,则不形成同心轮纹,病斑上有黑色小颗粒,最后病果腐烂脱落或干腐挂在枝条上。5.4.2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一般长茄了比圆茄子抗病,白茄子和绿茄子比紫茄子抗病。合理轮作,暗灌降湿。采取3—5年轮作,起垄并扣地膜,特别是温室大棚栽培,应采用垄作扣地膜,进行膜下暗灌,以降低湿度。还要注意经常打掉下部老叶,以利通风透光、降低湿度。选元病种子和进行种子消毒,从无病植株上采种。种子消毒可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300倍液福尔马林深液浸种15分钟,清洗后播种。幼苗期或发病初期,可喷布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成株结果期可喷布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苗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如能采用百菌清烟剂和百菌清粉尘剂进行防病效果更好。5.5茄子绵疫病5.5.1发病规律在各地都有普遍发生,是茄子重要病害之一。幼苗期发病,胚茎基部呈水渍状,发展很快,常出现猝倒,使幼苗枯死。成株叶片感病,产生水渍状不规则病斑,具有明显的轮纹,边缘不明显,褐色或紫褐色,潮湿时病斑上长出少量白霉,全部烂掉。茎部受害形成水浸状溢缩,使上部枯萎。花器受害,呈褐色腐烂。果实受害最重,开始出现水渍状圆形斑点,边缘不明显,稍凹陷,黄褐色至黑褐絮状菌丝,病果易脱落或收缩成僵果。受侵染的果实,收获时表面发现不出病斑,但经过1—2天会全部腐烂。5.5.2防治方法强化栽培防病措施,与非前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越冬栽培的采用高垄盖地膜措施,并在雨季做好田间排水,温室大棚要搞好放风排湿,病害可明显减轻。在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64%杀毒矶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喷洒,每7~10天喷一次,还可用百菌清烟剂防治。6、茄子主要害虫防治茄子主要害虫是棉红蜘蛛和茶黄螨。以成虫和幼虫在叶背面吸取汁液,被害叶面出现黄色小斑点,重时变黄枯焦,防治不及时危害严重。茶黄螨比红蜘蛛体形小,淡黄色或淡黄色透明。防治红蜘蛛1.8%阿维菌素乳油5000倍液喷雾,连喷2—3次。防治茶黄螨,可喷1.8%阿维菌素乳油5000倍液或73%克螨特乳油1000-1500倍液,每隔6—7天喷一次,连喷3次。

一、开沟深施。好多菜农在追施化肥时,有随水冲施的习惯,其实,在夏季高温天气条件下,这种施肥方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在高温条件下,氮素类化肥(尿素、硝酸铵、碳酸氢铵)容易分解,尤其是碳酸氢铵极易挥发,分解产生的氨气不但降低了肥效,还容易引起茄子氨气中毒。所以,针对氮肥的特点,应采用开沟深施的方法,沟深在5-8厘米,施后应及时埋土,并浇透水,使肥料充分溶化。 二、科学用量。茄子在盛果期对氮肥的需求量很大,但在高温天气条件下,应采用“少吃多餐”的施肥方法。在高温条件下,尿素施入土壤后转化速度比较快,在植株满足需要后,多余部分就会造成流失。特别是在沙质土壤,肥料损失率会更高。在茄子花芽分化期使用促花王3号,促进花芽分化,提高开花坐果率。 三、配方施肥。尽管茄子以吸收氮肥为主,但是磷肥、钾肥也必不可少。在追肥时,不能每次都只追施氮素化肥,在盛果期,要搭配施用磷肥、钾肥等,可以达到提高茄子产量,改善品质,延长采摘期的作用。在开花前、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喷施菜果壮蒂灵,使茄子增强花粉受精质量,循环坐果率强,促进果实发育,无畸形、品质提高、连连丰产。(

白菜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育苗能提高土地利用率,特别适合于前茬腾地较晚的地块。由于育苗面积小,苗床集中便于管理。当遇到不良天气时可以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不致贻误农时。其缺点是移栽时费工较多。由于大量伤根,所以要经过一个缓苗期,延长了生长期和延迟了供应期。

苗床一定要选择接近定植田,地势较高、土壤肥沃、排灌良好、前茬不是十字花科的地块为宜,应提前耕翻晒土。育苗畦一般宽1.3~1.6米,长7~8米,每个育苗畦要施腐熟过筛的优质有机肥50~75千克,并掺入硫酸铵250~300克、过磷酸钙0.5~1千克。播种前粪土一定要掺合均匀。苗床要求整得细、平、实并略有倾斜,一般一亩地苗可栽15~20亩菜田。每亩苗床播种量1千克左右,播种期要比直播提早2~3天。

苗床的播种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做好畦后,首先浇一透水,待水渗下去以后进行撒播,撒播时为了播种均匀,可以将种子掺上细土均匀撒于畦面,撒后盖0.5厘米厚过筛细土。第二种方法是平整好畦以后按行距8~10厘米划1厘米深的浅沟进行条播,覆土踏实后再浇水。

为了培育壮苗,撒播或条播的苗床要及时间苗,一般间苗二次,第一次在1~2片真叶时进行,苗距3厘米见方。第二次间苗在3~4片真叶时进行,苗距8~10厘米见方。苗龄一般15~20天为宜。在移栽时一定要在第一天浇足水,第二天切成土坨移栽,要避免伤根,缩短缓苗期。

小白菜具有周期短(45天左右)见效快,售价高等特点。平畦撒播3-5天齐苗,3-5天左右一片叶。20厘米高就可抢价出售。管理技术:一次性施足底肥高氮有机无机复混肥50公斤/亩,毒死蜱土壤处理剂2公斤加多·福1公斤(底施),出苗10天左右,用甲维盐加咪鲜胺加一夜青喷洒叶面,防病防虫叶色好。好卖价高。

1. 选种:选择无损伤、颗粒饱满的种子。 2. 栽种前准备:在盆底铺上2公分的钵底石,加入土壤及适量有机肥混 匀。 3. 栽种:将种子均匀撒播于土上,再覆薄土(约0.5公分),并避免浇水时冲散种子。 4. 间拔:种植约3天即萌芽,一周后生长本叶时,即可将一些生长较弱的拔除,留下健壮的植株继续生长。待本叶长至3片,即可进行第二次 间拔。 5. 施肥:种植约10天后,视基肥投入量及作物成长状况适度追肥;可在株间施肥,或喷洒有机液肥。 6. 采收时机及方式:小白菜生长期短,一般约25∼30天即可采收。采摘时可从较大株的开始,整株拔起即可。 小白菜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作物,原产于中国,粗略可分为「小白菜」与「土白菜」两个品种。白菜由于叶片较厚,致较耐雨淋,但根部不耐浸水,可全日照,适合排水良好的肥沃砂质土壤,叶面容易遭蝶、蛾幼虫啃食。 小白菜几乎全年可种植,土壤建议使用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种子直拨在土中,用手拨弄泥土使之均匀,每天浇水约1-2天即可发芽。植株过密需间拔,将发育不良的苗株拔除,幼苗需谨慎浇水,约30天至45天后可采收。植株过密需间拔,否则妨碍彼此生长反而得不偿失 。小白菜易引来蝴蝶生卵,虫害会啃食页面,幼虫为绿色难以分辨,因为是自家食用,所以不用喷农药,有空抓抓虫也不错,倘若没有蝴蝶的幼虫却发现叶面被啃食的情况,那就得留意是否有蜗牛、蜗蝓出没。 使用盆栽则须留意水分的补给,小白菜根系极为发达,盆土水分容易被吸收,因此需要每日浇水二次,如用保丽龙栽培,可生产更多的小白菜。栽种工具箱:适合栽种季节 四季皆适合栽种,尤以春、秋两季为佳。 栽种方式:播种法。 适合容器 20公分以上深度的花盆,须具有排水孔隙以利排水。 生长至收成时间 25∼30天。 采收季节 四季皆可采收。 栽种所需材料 小白菜种子、有机培养土、有机肥料、钵底石、栽培容器、洒水壶、小铲子。 栽种有撇步 日照 须有充足明亮的光线。 土壤 肥沃、疏松、保水、排水良好之砂质壤土。 种植株距 约15∼20公分。 水量 不耐旱,须保持土壤湿润,早晚各浇一次水。 温度 20∼25℃。 注意事项: 1. 小白菜一般采撒播的方式栽种,必须注意种子要疏密适当,苗株才能均 匀生长。 2. 小白菜根系浅,因此不耐旱,生长期间要有充足的水分。此外,必须注 意土壤要排水良好,以防产生病虫害。浇水时应使用出水孔小的喷水 壶,避免冲散种子。 3. 栽种小白菜可以纱网覆盖,略为抵挡风雨。

在你下面的问提中有详细的介绍

温室黄瓜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大棚黄瓜种植高产技术黄瓜,也称胡瓜青瓜,分布于中国各地,黄瓜属喜温作物,不耐高温,不耐寒冷,对土壤水分条件要求比较严格。本篇文章主要讲述大棚黄瓜高产栽培技术要点。黄瓜,也称胡瓜、青瓜,属葫芦科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并且为主要的温室产品之一。黄瓜根主要集中0-30厘米,主根深可达1米。好气性强,抗寒、吸肥能力弱,栽培要浅,适于肥沃、疏松的土壤。根系形成层浅,易老化,苗期发生快,育苗时间不宜过长,定植要保护根系。黄瓜的茎粗细、颜色深浅和茎上的刺的硬度是植株长势强弱和产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一般茎粗0.6-1.2厘米,节间5-9厘米为宜。一、栽培技术1.土壤选择:选择酸碱度在6.0-7.5之间,富含有机质、排灌良好、保水保肥的偏粘性砂壤土,忌与瓜类作物连作,前茬最好为水稻田。2.整地:采用深沟高畦,畦宽1.8米-2.0米(连沟),畦高30厘米,南北走向,双行植,株距30厘米。3.浸种、催芽用50-55℃温开水烫种消毒10分钟,不断搅拌以防烫伤。然后用约30℃温水浸4 -6小时,搓洗干净,涝起沥干,在28-30℃的恒温箱或温暖处保湿催芽,20小时开始发芽。早春小拱棚保温育苗,用育苗杯或苗床育苗,苗龄15-20天(2片真叶)时定植,于晴天傍晚进行,要注意保护根系,起苗前淋透水,起苗时按顺序,做到带土定植,以防伤根。4.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是稳产高产的关键之一。黄瓜对基肥反应良好,整地时深耕增施腐熟有机肥,亩施2000公斤-3000公斤,毛肥50公斤,过磷酸钙30公斤作基肥。植株2-3片真叶时,开始追肥。黄瓜根的吸收力弱,对高浓度肥料反应敏感,追肥以"勤施、薄施"为原则,每隔6-8天追肥1次,亩施尿素5公斤-6公斤。卷须出现时结合中耕除草培土培肥,采收第一批瓜后再培土培肥1次,亩施花生麸15公斤-20公斤,复合肥30公斤,钾肥10公斤。夏秋季由于气温高,生长发育迅速,衰老也快,加之降雨量大,肥水流失多,除了施足基肥外,要早追肥。1-2片真叶期和采收第一批瓜后各培土培肥1次,要重视磷钾肥,以避免陡长、早衰。5.整枝:一般卷须出现时插竹搭架引蔓,搭"人字架"。引蔓在卷须出现后开始,每隔3-4天引蔓一次,使植株分布均匀,于晴天傍晚进行。黄瓜是否整枝依品种而定,主蔓结果的一般不用整枝;主侧蔓结果或侧蔓结果的,要摘顶整枝,一般8节以下侧蔓全部剪除,9节以上侧枝留3节后摘顶,主蔓约30节摘顶。6.黄瓜落蔓要领:黄瓜落蔓能使叶片均匀分布,保持合理采光位置,维持最佳叶片系数,提高光合效率,从而可以使生长势加强,结瓜期延长。不过,落蔓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保证温室大棚黄瓜优质高产。6.1在植株生长点接近棚顶,植株底部无叶茎蔓离地面30厘米以上的时候及时落蔓,落蔓宜选择晴暖午后进行,这样不易损伤茎蔓。切记不要在含水量高的早晨、上午或浇水后落蔓,以免损伤茎蔓,影响植株正常生长。6.2落蔓前7天最好不要浇水,这样有利于降低茎蔓组织的含水量,增强柔韧性,还可以减少病源。6.3将缠绕在茎蔓上的吊绳松下,顺势把茎蔓落于地面,切忌硬拉硬拽,茎蔓要有秩序地向同一方向逐步盘绕于栽培垄的两侧。盘绕茎蔓时,要顺茎蔓的弯向把茎蔓打弯,不要硬打弯或反方向打弯,避免扭裂或反方向折断茎蔓。开始落蔓的时候,茎蔓较细,间隔时间短,绕圈小[www.nczfj.com],茎蔓长粗后,落蔓时间间隔稍长,绕圈大,可一次性落茎蔓长的1/3-1/4。6.4先去除病、老叶,带至棚外烧毁,避免落蔓后靠近地面的果实、叶片因潮湿的环境发病。6.5保持有叶茎蔓距垄面13厘米左右,每株保持功能叶在20片以上。二、病害防治1.霜霉病:在地势低洼通风不良浇水过多的情况下,危害较为严重,主要为害叶片,偶尔也为害茎、花梗。发病初期有水渍状多角形病斑,病斑不穿孔,湿度大时背面病斑可能长出黑色霉层,严重时由于病斑数目多、扩展快、病斑相互愈合,造成叶片提早焦枯死亡。防治方法:生态防治:保持室内通风良好,控制室内的温度,白天保持在25度左右,晚上控制在15度左右。药剂防治:发病时用50%菌成兑水2000倍液喷雾,病重地在3-5天重复喷一次。2.灰霉病:灰霉病主要危害黄瓜的叶、果、花等,灰霉病病菌从败谢的雌花中侵入,长出灰褐色霉层,继而侵入幼瓜,造成顶部腐烂,变软萎缩,大瓜受害病部先发黄,直至腐烂脱落。防治方法:田间管理:高哇栽培、降低田间湿度、合理灌水、傍晚浇水,要适当通风排湿,促其健壮生长。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或50%多霉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收获:皮色从暗绿变为鲜绿有光泽,花瓣不脱落时采收为佳。头瓜要早收,以免影响后续瓜的生长,甚至妨碍植株生长,形成畸形瓜和植株早衰,从而影响产量。

您好:黄瓜的历史 黄瓜原产于印度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热带雨林带地区。最初 的黄瓜为野生,瓜带黑刺,味剧苦不能食用。野生黄瓜经过长期的栽培、驯化,苦味变轻,开始食用。 此后,黄瓜便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且通过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和引变,形成很多变种或生态型。再经过各地不断淘汰和改良,发展成为现在的多种栽培品种。西亚地区在三千多年以前就开始栽培黄瓜,后传播到西方。公元一世纪,在罗马。希腊。小亚西亚开始栽培。黄瓜传播到欧 洲各国比较晚,9世纪传到法国和俄国。英国在1327年才有栽培的记载,1573年之后,才得到快速发展。1494年哥伦布在海地岛开始种植。1535年在加拿大印地安开始栽培,1584年传人弗吉尼亚岛, 1609年传人马萨诸塞州。10世纪传入日本。根据我国历史记载, 在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从印度带回黄瓜种子,经新疆传到北方,经驯化形成华北系统的黄瓜。其特点是节问和叶柄较长,根系细长,再生能力弱,果实较长、皮薄。有刺瘤,早熟。另外一条路,由印度从东南亚经水路传到华南,经驯化形成华南系统的黄瓜。其特点是叶片较厚,根系较强,果实粗而短,果皮较坚硬。无刺瘤,晚熟。到了唐朝,已能在温室栽培黄瓜。唐诗中写道:“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元、明朝以后,在《学圃余蔬》书中写道:“王瓜,出燕京者最佳。其地人种之火室中,逼生花、叶;二月初,即结小实,中官取以上供。”这些记载说明北京农民用温室栽培黄瓜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了。 18世纪到20世纪初,黄瓜的露地栽培比较普遍,从南边的福建、广东,到东北的黑龙江,多数省都有种植,但用保护地栽培黄瓜的甚少,只有在京城郊区用阳畦、小暖窖、温室等形式进行小面积的种植,供达官贵人享用。解放后,露地黄瓜的栽培面积有了较大的进展,连西藏及青海的柴达木盆地也试种成功。保护地黄瓜不仅城市郊区种植,广大农村也普遍栽培。由于阳畦、温室、小暖窖的透光材料都是采用玻璃,发展速度受到了限制。50年代中期,由国外引进塑料薄膜开始研究试验。当时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曾利用小拱棚种植了黄瓜,结果收到早熟丰产的效果。1958年山西农学院也曾利用塑料薄膜覆盖黄瓜,同样收到良好效果。60年代初,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都先后应用塑料小拱棚种植黄瓜。自从1963年我国能自行生产农用塑料薄膜以后,黄瓜保护地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覆盖形式也开始增多。1965年前后,东北地区出现了简易的塑料大棚,为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瓜、果类蔬菜提早定植和提早成熟开创了好的前景。1966年长春市郊区建立了一座面积为500平方米的塑料大棚。从此以后, 全国塑料大棚面积迅速发展,据统计,1978年全国塑料大棚面积为5333公顷,1993年大棚面积为33333公顷。 60年代以前,保护地的主要形式是温室栽培。温室用的采光材料全是玻璃,而且需要人工加温。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区和大型工矿区。由于玻璃重量大、易破碎,需要坚固的框架作支撑,造价较高,所以,全国温室面积较小。70年代初,塑料薄膜的应用,塑料日光温室也开始较快发展。进入80年代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城市蔬菜市场的开放,流通领域的体制改革,为塑料日光温室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再加上塑料日光温室比塑料大棚具有更好的保温性能,在京、津、鲁、冀等地区严冬能够生产黄瓜,所以,塑料日光温室生产的发展比塑料大棚更快。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统计,1989年全国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总面积为13.28万公顷,1995年总面积为66.6万公顷以上。 以河北省为例:1985年全省日光温室为0.366万公顷,1995年为4. 654万公顷,10年间增长了12.7倍。黄瓜是蔬菜当中主要的一种,也是保护地栽培当中最主要的一种。目前我国塑料温室和大棚栽培的黄瓜都各占其总面积的70%以上。由于露地、大棚和温室黄瓜的生产,使新鲜黄瓜达到周年供应。

大棚黄瓜的栽培技术及病害防治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大棚黄瓜的栽培技术及病害防治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黄瓜在所有的农业种植当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效益较好的果蔬类农作物,在人们的日常饮食当中是最主要的食用蔬菜之一。随着市场上对黄瓜的需求量不断地扩大,人们对黄瓜的口感及品质有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学习良好的黄瓜大棚种植技术,以及对黄瓜的病虫害进行防治工作的研究有着很大的意义。本篇文章对黄瓜的大棚种植技术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对黄瓜病虫害提出一些防治措施。

关键词:

大棚黄瓜;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措施;

引言

随着近些年来大棚黄瓜种植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延长了黄瓜在上市的时间。目前,黄瓜在产量上有很大的提升,进而使大棚黄瓜种植能够满足很大的市场需求,因为大棚种植技术具有的优势,使黄瓜种植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季节和气候上的影响,从而可以实现黄瓜的全年供应,使市场上的需求得到有效缓解。

1、大棚黄瓜种植技术的分析

1.1、大棚黄瓜的种植品种选择和育苗

选择适合种植区域的黄瓜品种,是对黄瓜在品质上及产量上的有效保障。优良的黄瓜品种不但可以收获更高的产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虫的危害。当选择完适合种植的黄瓜品种后,就需要进行育苗的工作。首先需要将选好的黄瓜种子搁置在清水中润湿,然后将这些种子搁置在55℃的水中,再对这些种子进行搅拌6h后将种子取出,再把这些种子静置2h以上以备使用,晒种环节在27℃左右的室内进行,再利用一些营养土以及锯末混在一起进行培育工作,最后选择一个温度合适的大棚,并在大棚内加小拱棚的方法,以此来确保育苗工作时可以顺利地完成。

1.2、黄瓜幼苗阶段的管理

将黄瓜播种后就可以等待黄瓜的子叶从土里生长出来,在这段时间中一定要将温度控制在20℃左右,且不要产生比较剧烈的温差波动,大概经过一个星期后就可以把幼苗移植到营养钵中,当黄瓜的幼苗进入到花芽分化的这一阶段,就需要将白天的温度控制在25℃左右,以便可以让黄瓜的幼苗进行光合作用,在夜间要把温度控制在13-15℃,这样就可以抑制住呼吸上的消耗,还能够帮助黄瓜在体内积累一些营养物质,从而就可以有效增加雌花的数量和降低节位,在此期间要做到床土湿润,合理的使用磷酸二氢钾及尿素对幼苗追肥,确保黄瓜幼苗可以茁壮地成长。

1.3、黄瓜幼苗定植

当黄瓜幼苗的苗龄在30-40天左右,茎横径大概在0.6-0.8cm之间,株高在10cm以内,黄瓜幼苗的叶片平展且肥厚,其颜色表现为深绿,达到三叶一心或者是四叶一心,这样的幼苗就可以进行定植工作了,定植时候苗与苗之间的行距要保持在60cm左右,每行的苗间距要控制在33cm。对幼苗进行定植工作是移植黄瓜幼苗的关键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对黄瓜的幼苗操作不当,就会对黄瓜的幼苗存活率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定植工作前,可以对幼苗进行合理的施肥松土,这样就可以使幼苗在定植场地的土壤中保证一个良好的状态,此外还需将温度湿度及肥力都控制在一个最佳的程度。在保证黄瓜幼苗定植工作后的存活率的同时还要将温度保持在25℃,从而就可以保证黄瓜幼苗在短时间内恢复活力,规避温度上的影响致使幼苗的存活率不高,最后影响到定植的效果。

1.4、田间管理

在进行定植工作前半个月,需要对种植区域挖沟施肥,经过对土壤中营养的成分测定以及根据在目前的生长环境中对黄瓜幼苗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肥量进行确定,通常情况下需要在每亩田块中施入30kg复合肥、2000-3000kg腐熟有机肥及10kg优质生物菌肥作为底肥。在黄瓜生长过程中需要随时追肥,其总量为每亩田块内施入50kg尿素及55kg硫酸钾。在施肥时要做到少量多餐的原则,让土壤肥力保持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之中,这样不但可以满足幼苗在生长上的需求,还能够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与此同时,还可以使用滴灌的方法,使土壤中的含水量得到有效的控制,保障幼苗生长的需要。在使用大棚进行黄瓜栽培时,也使用地膜覆盖住种植区域,这样不但可以控制杂草的生长,还可以保障幼苗茁长的成长。

2、大棚黄瓜病害防治

2.1、黄瓜的黑腐病

黑腐病是一种在黄瓜生长中比较普遍的病害,其主要表现就是在叶子上产生淡褐色或者是黄褐色的`圆形的病斑,在黄瓜的枝蔓上会出现菱形的病斑,此外,还经常会渗出一些透明色的胶状体,甚至在严重时还会产生蔓烂的状况。因为这种病主要是借助子囊随病株残体隐藏在土壤中,所以,对这种病害防治就是要做到及时处理病株,将病株进行挖走深埋或者是挖走焚烧,除此之外还需选用无病田和无病株作留种株留下种子,若种子有染病嫌疑时可进行消毒工作。当用作物植株制作有机肥时,还可以使用酵素菌充分发酵沤制成堆肥,杀灭黑腐病病菌。在对病害进行防治时最主要的是要控制好在不一样的发病时期适当的用药,对药物的浓度要控制好。一般会用大生M-45进行治理,可将80%大生M-45与50%多菌灵以1∶1的比例充分混合后稀释600倍喷洒防治[1]。

2.2、黄瓜的猝倒病

这种病害常在黄瓜的幼苗期间产生,如果幼苗患上这种病害,就会对幼苗的根茎部产生重创,这样致使黄瓜幼苗不立,更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幼苗死亡。对于猝倒病的防治工作仅需要使用高效无毒的杀菌剂对其处理,比较常用的杀菌剂是大生M-45。可以将80%的大生M-45和50%的多菌灵用1∶1的比例进行混合,混合后稀释600倍,将这些药物每7-10天喷施一次,连续2-3周。

2.3、黄瓜花的打顶现象

黄瓜在幼苗期到结瓜的初期在秧苗顶部出现了雌雄花间杂的花簇以及生长点无法生长为新叶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打顶。这种病害致使黄瓜的生长滞后,在产量以及口感上大打折扣。对于这种病害的防治,需要将地表温度提高到10℃以上,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挖沟晒土,这种方法主要目的是将土壤中的含水量降低。除此之外,将小一点的黄瓜摘掉,保秧促根,对于夜温比较低的打顶现象,在前半夜要将温度保持在15℃,后半夜的温度保持在10℃左右。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大棚黄瓜的种植需要在很多方面进行关注,与此同时,还要引进先进的技术,譬如互联网技术。这样就可以做到对大棚内的温湿度进行控制,从而可以建立起以预防为主体的体系,全面做好对大棚黄瓜病虫害防治的措施,大棚黄瓜的种植将得到更好的发展,收获更多的高品质、高产量的黄瓜。

参考文献

[1]金春范.大棚黄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技服务,2015,32(10):68.

[2]兰德岭.大棚黄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8(26):17+20.

  • 索引序列
  • 向日葵的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向日葵作物栽培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茄子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白菜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温室黄瓜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