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的系统化设计内容摘要:关键词:园林设计是系统化的工作,其中包括多个独立的系统设计,传统的方法是将园林设计分为软景和硬景设计。这些都是依照园林外部的表现形式进行的表面肤浅的分类,文章则按照园林的内在特征进行分类,如生态系统设计、视觉系统设计、空间系统设计,人文系统设计。通过对园林设计更加深刻的理解,对园林设计工作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园林系统化设计生态视觉空间人文园林设计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园林本身看似由山水植物建筑等四大要素按照一定的秩序美感等组合而成,但蕴涵在里面的则是多方面知识的相互交叉与协作,如植物、生态、气候、建筑、材料以及美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么多的学科和知识如何运用到我们的设计当中来,组合成具有一定功能及美感的园林景观,这就需要系统化的设计。一般在设计上我们习惯按照园林外部的组成分为硬景系统和软景系统设计。这种只是从表面上对园林的构成进行的一个简单分类。而实际上园林的构成要复杂得多。园林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园林的系统化设计按照园林的实质组成结构来说分为几个部分:生态系统设计、视觉系统设计、空间系统设计、人文系统设计。一、园林生态系统设计在城市还没有形成之前,主要是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动物、植物、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体。生态系统各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然而这种变化是缓慢的。当人类改造环境,发展生产,开展一系列经济活动,并离开森林、农田而逐渐聚居到城市,在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中,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自上而下的环境共同组成城市生态系统,人类成为影响生态系统的主体,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生态系统的急剧变化。园林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最初的功能只是单纯地从功能方面的考虑,如栽植花果树木、观赏鸟兽禽鱼等,慢慢地过渡到陶冶性情、寄托情思、提供休憩环境、保护生态、改善环境、体育保健、防止灾害等方面,在诸多的因素中,园林对于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方面是首先应考虑的因素,园林从属于自然系统,是自然与人类的结合处、过渡地带。在这样一个敏感的地带,人与自然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园林设计一方面要按照人类的意志和要求进行建造;另一方面又必须是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进行。所以必须按照自然本身的规律来进行园林的设计亦即是园林的生态系统设计。正如麦克哈格所说:“世界是丰富的,为了满足人类的希望仅仅需要我们通过理解和尊重自然……设计必须结合自然。”二、园林视觉系统设计19世纪以来,平面设计师们就已经进入了某些我们现在所称的“环境视觉设计”领域,当时它被称为“标识绘制”。但这并不是说如今的环境视觉设计就是它的全部。从最原始的意义上而言,环境设计师关注的是一些标识的外观和感觉,这些标识可以是从一个简单的零售商店的招牌到医院、剧院或博物馆的整个指示系统的任何东西。前者可以是一块木板,上面的东西可以与这座建筑的其他部分或内部设计没有什么关系;后者则常常是整体导识系统中的主要成分,它与一个机构的标识和相关的平面因素联系在一起,显示出整体的环境特征。要成功地完成这项设计,并不像拨动一个开关那样把一维、二维变成三维那么简单。相反,它需要高超的能力,把平面的东西变成动态的三维物体。而且,这并不是一个抽象的过程,环境设计师们必须对各种新的材料和制作过程富有经验,有最新的知识,这样才能把纸上的构思变成具有功能的对象。园林作为人类的艺术创作,它必须是符合美的要求。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美的环境和休憩场地,环境必须是最佳,视觉效果必须很好。园林的视觉系统主要是指园林外在形象给人的直观视觉感受,具体来说园林的外在形象主要是通过园林的比例、形状、体积、材料、构成等构成。园林视觉系统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是空间经营的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为人类创造赏心悦目、合情合理、方便快捷的视觉系统空间。人对于园林视觉景观效果的认识或者是判断标准,又根据人自身的背景文化状况、审美层次的差异有着很大的不同。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1.横向文化差异对园林审美取向的影响:如东西方园林审美差异,东方以崇尚自然为主,园林也是自然式的设计,讲究山水之美、自然之美。而西方则以规则式园林为主,讲究几何、秩序美感。在这两种文化差异下,所做出的园林必定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些都与审美主体自身所在的环境背景有关。2.纵向文化差异对园林审美取向的影响:同一区域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对于园林审美也有着很大的差别,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于园林审美也有着一定的区别。因此,这就需要在我们的园林设计中明确我们所设计的园林潜在的欣赏对象。当然,如果是作为大众化的园林设计,就必须要满足所有人群的审美需求。三、园林空间系统设计园林是综合了多种艺术手段,主要运用空间构图的手法创造的一种艺术,它也可以看作是建筑的室外延伸部分,是一具有三维特性的空间场所,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地。从宏观上来看,园林是城市绿色空间系统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当前,人们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衷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转第137页)(接第129页)因此,在进行园林设计时,首先应从大的空间角度进行思考,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如先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其次,对于园林本身来说,其内部自身的空间组织、空间分隔等,也应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进行安排,在设计的过程中,按照功能的要求,划分各功能性的空间,按照密闭程度的不同,分为开敞空间、封闭空间、半开敞空间等。各个空间的衔接与过渡必须自然流畅,偶然天成。共同形成整个园林空间系统。四、园林人文系统设计园林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是自然的人化,或者是人化的自然,自始至终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人也是园林创作和享受的主体,人所存在的社会背景及人本身的文化状况的不同使得世界上的园林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别、时间顺序上的差别。园林的人文系统设计主要是指园林设计中对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思想观念的尊重与表达,如在西方传统园林中,崇尚人工、几何、秩序,表现出的是一种理性的思想观,园林则多规整、对称、机械,在园林中安放有各种古典的神话传说雕塑,表达人定胜天的思想。而在东方,儒道佛思想影响至深,园林一直表现为对自然的尊重,山水乃自然之根,人寄情山水,崇尚自然。从文化、美学,人的视觉、意向、心理感知等方面,赋予园林规划更多的人文关怀。从整体上控制并营造城市景观的独特性、连续性,使人得到更多的享受。只有在各自的环境中,大家才能够找到自己心灵的寄托。五、园林各系统的联系与组织园林设计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我们需要对各个系统进行综合的整理,各个系统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彼此之间互相穿插,生态系统设计是园林的根本,视觉系统设计关系到园林的外在美感,空间系统设计关系到园林内部空间的结构组合,人文系统设计则是园林的灵魂,园林也只有在符合自然发展逻辑的情况下,通过自身外在和内在的美观与秩序,以及独特的文化艺术内涵,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产品。以上通过对园林设计中各个因素、概念及相互联系的分析,从本质上对园林设计进行剖析,希望能对现代的园林设计工作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参考文献:[1]李嘉乐,张文德.园林无俗情“.中西古典园林审美观的比较”——兼论中国新园林的展望.陈尔鹤,张丽萍.南京出版社,1994.[2]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3]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天津大型出版社,2006.[4]王艺湘,王芝湘.环境视觉导识设计.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你也是选修了这门课?
园林鉴赏园林是一种立体空间综合艺术品,是通过人工构筑手段加以组合的具有树木、山水、建筑结构和多种功能的空间艺术实体。或者说是利用环境而构筑的一种表现自然的典型的人工山水境域。根据这一定义,笔者认为园林的结构主要由树木、山水和建筑三项要素所构成。而且三个要素呈有机的组合状态,构成完整的缺一不可的空间艺术境界。比如只有树木,没有人工改造的山水和建筑,则无异于植物园、林场;只有建筑,没有树木及山水,又无异于一般工厂、学校、医院及民居等。三种要素巧妙地熔于一炉,才构成园林这一综合艺术实体。 1.园林,顾名思义,首先要有“林”,不仅有林,而且要有花圃、花坛、草坪、草地等。总之包括树木花草在内的绿地布局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绿化设计的原则是通过个体植物的观赏特性,组织构景意境。如先布局具有独立观赏意义的单株植物、行树、绿篱、树丛、树群、花圃、花坛、草坪、草地等,然后再考虑环境变化特点和风景点的意境要求,加以有机的组合,构成具有不同画意的绿地。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云:“中无杂树,芳草鲜美”。即是讲:桃花宣群植远观,绿荫衬繁花,其画意自显。可见他对风景区栽植花树的远见卓识。我国古代园林很讲究花草树木的特色和栽植部位。如苏州留园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遍植箬竹,各具风貌。又如苏州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西湖满觉陇一径通幽,数峰环抱,故配以桂丛,香溢不散,而泉流淙淙,山气霏霏,花滋而馥郁,宜其秋日赏桂,游人信步盘桓,流连忘返。说明桂香造成了极佳的感应气氛。可是近年来没有注意这个问题,植物品种搞乱了,各园个性削弱了,似应引以为戒。宋人郭熙说得好:“山以水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草尚如此,何况树木呢!其次,园林植树绿化,还要考虑有藏有露的部位选择。如小园植树,其具芬芳者,皆宜围墙;而芭蕉忌风碎叶,故栽于墙根屋角;牡丹香花,向阳斯盛,须植于主厅之南。小园树宜多落叶,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园树宜适当补常绿,则旷处有物,此为以疏救塞,以密补旷之法。又如柳树是装点园林的常见树种,古人诗词中屡见万柳名园的杰作,但江南园林则罕见之,因柳宜濒水。植之宜三五成行,叶重枝密,如帷如幄,少透漏之致,一般小园,不能相称。而北国园林,面积雄大,高柳侵云,长条拂水,柔情万千,别饶风姿,为园林生色不少。 2.山水是园林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园之特征,山水相依,凿池引水,尤为重要。我国古代造园家,最懂这一道理,他们视水为陆之眼,陆多之地注意保水;水多之区善于疏水。不仅懂得引水构景,且善用水改善环境与气候。江村湖泽,荷塘菱沼,蟹簖渔庄,水上产物不减良田,既增收入,又可点景。王渔洋诗云:“江干都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神韵天然,最是宜人。钟伯敬在《梅花墅记》中亦云:“大要三吴之水,至甫里(角直)始畅,墅外数步反不见水,水反在户以内。盖别为暗窦,引水入园,开扉坦步,过杞菊斋……登阁所见,不尽为水。然亭之所跨,廊之所往,桥之所踞,石所卧立,垂杨修竹之所茂荫则皆水也。”可见,水在园林构景中何等重要了。 园中山石常与水交融组成美妙境界。所谓“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就是讲的这一道理。我国古代学者郭熙说:“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当代园林鉴赏家陈从周也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和“溪水因山成典折,山蹊(路)随地作低平”,这些至理名言,都是用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的。园林叠山理水就是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特别是中、小城市有山水凭藉的园林,尽可能做到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城因景异,方是妙构。 构筑假山叠石是一门艺术。唐诗中不乏咏假山诗句,说明了假山和园林已结成不解之缘。后来历代出现了许多堆砌假山的名字,总结了不少掇石的经验。如北方工人流行的山石结合的“十种基本形式”(又称十字诀):安、连、接、斗、垮、拼、悬、剑、卡、重。江南一带流传的“七字诀”:叠、竖、拼、压、钩、挂、掌。他们还生动地指出:“园林中假山之奇在于逼真,其妙在于天趣,而其巧更在于人工。”“假山平处见高低,直中求曲折,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于假山所用石料不同,掇石叠山要求也有差异,如黄石山少变化,故叠石时要做到面面有情,多转折,要在浑厚中见空灵;湖石山太琐碎,叠筑时要宛转多姿,少做作,要空灵中寓浑厚。到了我国明代,假山布局,包括磴道、平台、主峰、洞壑等,其最耐人寻味处在开合多变。开者山必有分,以涧谷出之,上海豫园大假山就是一个佳例;合者必主峰突兀,层次分明,而山之余脉,石之散点,皆开之法也。清代同治光绪年代,假山欲以巧取胜,反趋纤弱,实则巧夺天工之假山,未有不从重拙中来。所以黄石之美在于重拙,乃自然之理也。 3.园林建筑是园林结构中最重要部分。我国古代造园,大都以建筑物开路。特别是私家园林,必先造花厅,然后布置树石。沈元禄记猗园曰:“奠一园之体势者,莫如堂;据一园之形胜者,莫如山。”盖园以建筑为主,树石为辅,树石为建筑之联缀物也。 园林建筑要有如下特点: ①妙在得景:园林建筑布局不象宫殿、寺庙和一般住房那样呈轴线对称型式,而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环境,建筑位置要取最好的视线和观景点,以得体为原则。园林的最大功能是观赏。实现观赏就要造景,而造景者又是具体的人。所以构园重在构字,深在思致,妙在情趣,要在能悟。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园五首》,就描写了园中有景,景中有人,人与景合,景因人意的造园思想。他写道:“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此乃园中景也。“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石阑斜点笔,梧叶坐题诗”,乃景中人也。人们有了这种境界,方可悟构园神理。 造园之道,还在于“悟”。悟即领会造园之意境,建筑之虚实。意境就是因情景不同而异。王国维《人间词话》言境界云:对象不同,表达方法亦异,故诗有诗境,词有词境,曲有曲境。“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境也。“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词境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曲境也。园林建筑意境亦然,其诗情画意,在实际事物中体现出来,就是园林之意境。园林建筑者如能“悟”出古人咏景之境界,“景露则境界小,景隐则境界大”,“亭台到处皆临水,屋宇虽多不得山”,“几个楼台游不尽,一条流水乱相缠”等,则意境自然油生。古代许多园林建筑假假真真、真真假假,《红楼梦》大观园有真,但也有假。有作者目睹之物,也有作者虚构之处。故假山如真方妙,真山似假便奇;真人如造像,造像似真人。其迷惑人之处正在此。造园之道正亦如斯,所谓实处求虚,虚中得实,淡而不薄,厚而不滞。如园中立峰,亦存假中寓真之理,在品题欣赏上以感情悟物,且进而达人格化。 在上述景与人、虚与实等造景、悟物思路指导下,就不难理解和运用构景作法了。 ②重在曲折:园林建筑的空间处理不同于一般封闭方正的布局形式,尽量避免对称,要求有曲折变化。如曲径、曲桥、曲廊等,设计时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游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离延长,趣意加深。由此可见,曲本直升,重在曲折有度。根据这一原理,园林中之路,也宜曲不宜直,小径多于主道,则景幽而客散,使之有景可寻,有泉可听,有石可留,吟想其间,所谓“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山须登,可小立顾盼,故古时多采用磴道。 园林建筑变化多姿,还可使游人获得小园大览、大园短览之感。我国古代园林多封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其要谛就是采用“空灵”手法。盆栽之妙就在小中见大,“栽来小树连盆活,缩得群峰入座青”,乃见巧虑。水不在深,妙在曲折。要使游人感到有景可赏,办法就是改变岸、堤的曲折度,造成“水曲因岸,水隔因堤”之意境。苏南之园,其池多曲,其境柔和。宁绍之园,其他多方,其景平直。故水本无形,因岸成之,平直也好,曲折也好,水口堤岸皆是构成水面形态之重要手法。至于水柔水刚,水止水流,亦皆受堤岸而左右之。 园林的大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园林空间隔则深,畅则浅,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因此在设计上常采用大园套小园,大湖包小湖手法。此例极多,如北京北海公园中的静心斋,濠濮间、画舫斋,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苏州拙政园中的枇杷园、海棠坞等。如果入门便觉个大园,内部空旷平淡,令人望而生畏,即入园亦未必游遍全园。如果景物有特点,委宛多变,游之不足,下次再来。风景区也好,园林也好,不必使人一次游尽。 除了以墙、廊等建筑物分隔空间外,还要穿插山石树木,使空间变化灵活而不呆板。花墙或墙上开设漏窗,不仅本身造型精美,而且可使空间互相渗透。通过分划空间的大小对比,使人感到景物层出不穷。此点正是我国园林建筑技术的特色之一。 ③贵在自然:园林之美,贵在自然,自然者存真而已。建筑物起“点景”作用,可谓锦上添花,但花终不能压锦也。基于这一要求,园林叠山理水应尽量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我国古代许多叠山家从来主张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园林建筑也要与自然环境协调。如明末清初张南恒所主张的平岗小坡、陵阜陂阪等。今日构园家们如果能够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使园林建筑离自然太远,并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如作为栖息小休的宾馆,宜着眼于周围有幽静之境,能信步盘桓,游目骋怀,故室内外空间互相呼应,以资流通,晨餐朝辉,夕枕落霞,坐卧其间,小中可以见大。反之高楼镇山,汽车环居,喇叭彻耳,好鸟惊飞,俯视下界,豆人寸屋,大中见小,渺不足观,以城市之建筑夺山林之野趣,徒令景色受损,游者扫兴而已。所以有些园林专家一再提倡:风景区(包括园林)之建筑,宜隐不宜显,宜散不宜聚,宜低不宜高,宜麓(山麓)不宜顶(山顶),须变化多,要随宜安排,巧于因借,存民居之风格,求古朴之情趣,如小院曲户,粉墙花影,“城市山林”,两得其宜。这样园内建筑可互为对景,园外佳景,可借入园内,而建筑本身能与地形结合,越山跨水无所不宜,有的还可与山石岩洞结合成为自然与人工相融合的建筑。明末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忆记长白园(即苏州天平山高义园)云:“园外有长堤,桃柳曲桥,蟠屈湖西,桥尽抵园:园门故作低小,近门则长廊复壁,直达山麓,其缯楼慢阁,秘室曲房,故匿之,不使人见也。” 目前,我国有些风景区及园林,移入许多与自然环境不协调的建筑物。如南京燕子矶,除临水一面尚可观外,余则黑云滚滚,势袭长江。有人坐石矶戏为打油诗云:“燕子燕子,何不高飞,久栖于斯,坐以待毙。”总之,古迹之处应以古为主,园林之处应以幽秀为主,自然景区应以天趣为主,切不可移入不协调之建筑。否则,祖国的自然美景,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将受大损矣。 为了避免远离自然的弊病,园林建筑布局首先要求单体与环境意境协调,或者人工移植一定的外来气氛,后者可以通过所谓模山范水来实现。如承德避暑山庄的湖区建筑以仿江南胜景为主,并且采取苏州集锦式建筑,绘画着重清淡色调,绝禁重彩,与湖光相配,具有塞外江南情调。平原应和山区则仿北方景色为主,再加上园外奇峰异景,构成北国风光。山庄就因仿全国各地胜景,考虑当地环境特点加以再创造设计,因而南秀北雄兼而有之。 ④法在借景:城市园林要素表达出预想的境界,办法就在于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寻觅借景。晋陶渊明的千古绝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暗示一种“借景”。北京圆明园,也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园内景物皆因水而筑,招西山入园,终成“万园之园”。无锡寄畅园为山麓园,景物皆面山而构,纳园外山景于园内。可见,许多园林是园外有园,景外有景。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借”。陈从周先生提出:“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如今城市造园,已成定势,但要臻其美,关键在“借景”,招城外山色、远寺浮屠入园。 ⑤奇在隔景:园林要借景,也要隔景。特别是市园。经常出现一端要“借”,而另一端要“隔”的局面。借者是招美景于园内;隔者是屏谷丑于园外。合分本相对而言,亦相辅而成,不隔其俗,难引其雅,不掩其丑,何逞其美。造景中往往有能观一面者,有能观两面者,在乎选择得宜。如北京北海公园中的静心斋,其后墙外紧临地安门西大街。如果不用边廊相“隔”,则市嚣之气会历历在目,从而损害古园气氛。今游人入园,目光被边廊亭阁绝然遮隔,尽管身居市街包围,亦无摒弃仙境之感。上海豫园也是一例:此园翠秀堂,乃尽端建筑,厅后为市街,然面临大假山,深隐北麓,人留其间,不知身处市嚣中,仅一墙之隔,判若仙凡,可见隔之妙哉!我国江南市园,无不皆存前奏。沧浪亭虽属半封闭之园,而园中景色,隔水可呼,缓步入园,前奏有序,信是成功。 ⑥精在特色:园林虽有树木、山水、建筑构成,此为共性;但每个园林又有特色,此为个性。如苏州四大名园中,网师园是以静观为主,拙政园以动观为主,沧浪亭之苍古,留园之华瞻,它们各具特色,吸引游众。又如北方园林,在建筑上多不用有正脊的屋顶,而用卷棚屋顶(如卷棚悬山,卷棚歇山等),以求轻巧和曲线轮廓。南方园林中建筑的屋顶翼角采用嫩戗起翘,更突出了屋顶曲线。而古代帝王苑囿中为了表现仙山楼阁的境界,集中当时能工巧匠的神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园林建筑,如尚能反映古代精湛建筑形制的黄鹤楼、滕王阁以及北京故宫角楼、颐和园佛香阁、画中游等。这些建筑比一般建筑更重视造型及轮廓,表现了我国园林古建精华,其吸引力都凝聚在建筑的特色和风格上。还有一些园林,如苏州网师园,有亭名“月到风来”。它临池面向,有粉墙若屏,正撷风花雪月胜景精华,体现了客观存在的风月招之即来、为我所有的意境,因此该亭成了网师园具有特色的点景建筑。再如西湖三潭印月,为西湖的点景标志建筑之一,因无潭则景不存。人常言:画龙点睛,破壁而出,其理自同。有时一景“相看好处无一言”,必藉之以题辞,辞出而景生。我国许多亭台楼阁,都题有对额,这种题辞无不起着“点景”作用。 ⑦首在神气:巨山大川,古迹名园,首在神气。所谓神气即指园林建筑全局、总体或风格。它是决定园林局部单体建筑的基因,任何构园师若不先观全局、风格和神气,而一味追求枝节琐碎问题,必然限入舍本求末,难以定论的局面。“五岳”之所以为天下名山,就在于“神气”之旺。今规划风景区或园林,若不解“神气”,必至庸俗低级,有污山灵。又如苏州园林建筑,其风格在于柔和,吴语所谓“糯”;扬州园林建筑,风格则多雅健。只有风格定后,方能言局部单体,宜亭施亭,宜榭设榭,山叠何派,水引何式。总之,这些单体建筑,都必循风格之特征。 ⑧贵在层次:山不在高,贵在层次。峰岭之胜,妙在深秀。园林同山景一样,也要深秀而富层次。布局时要宜掩者掩之,宜屏者屏之,宜敞者敞之,宜隔者隔之,宜分者分之,“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见其片断,不逞全形,图外有画,咫尺千里,余味无穷。例如,园林建亭须略低山巅,植树不宜峰尖,山露脚而不露顶,露顶而不露脚,大树见梢不见根,见根不见梢等,都是增加园林层次的造园艺术特征的措施,是符合“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等造景机理的。有些园林,如无锡的梅园,常州的红梅阁园,内植许多梅林,最宜以廊“勾勒”,使园内处处成图,实现以少胜多,以小见大。总之这些造园手法,都有增加景深和层次变化的作用。
你哪的?理工大?
中西方园林艺术赏析——从中西方园林艺术鉴别中学习从古至今,无论中西方,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与创造都近乎精益求精,园林设计中的大量传世佳作,都写满了人们的对于美的各种见解与领悟,留给后人的不仅仅只是惊叹,更有促使人们努力钻研下去的不竭动力。从古至今,无论中西方,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与创造都近乎精益求精,园林设计中的大量传世佳作,都写满了人们的对于美的各种见解与领悟,留给后人的不仅仅只是惊叹,更有促使人们努力钻研下去的不竭动力。作为后人更应奋发,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创造更深远的辉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西方园林艺术各自的特点,从中领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以及人类的巧夺天工。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但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的。人工美与自然美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人化自然与自然拟人化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 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见,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现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在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即“畅神”。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从更高的层次上看,还可以通过:“移情”的作用把客体对象人格化。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认为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以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西方造园的美学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国则是自然拟人化。形式美与意境美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的追求便有所侧重了。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论述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必然性与偶然性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仍有规律可循。西方造园既然刻意追求形式美,就不可能违反形式美的法则,因此园内的各组成要素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必须以某种确定的形状和大小镶嵌在某个确定的部位,于是便显现出一种符合规律的必然性。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远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如果说它也十分注重于造景的话,那么它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等就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正所谓“造园无成法”。甚至许多景观却有意识的藏而不露,“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峰会路转,有亭翼然”,这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他的必然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明晰与含混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你也是选修了这门课?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日益提高,而在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园林做为人们心中所存在的“家”,其环境的艺术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简单描述了园林的地形地貌以及其作用,总结了园林地形地貌设计,利用及改造的原则、步骤和设计的方法。关键词:园林;地形与地貌;作用;设计:利用,改造窗林的地形和地貌以及其作用(1)园林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称之为地形的概念仅表示测量学中地形所包括的一部分-即地貌,其中包括有山地、丘陵和平原,当然也囊括了河流以及湖泊。(2)园林地形地貌的作用作为园林的绿地建设中最基本的工作之一。地形地貌的处理在园林中有很多的作用:①可以满足选择的功能要求,通过使用不同的地形和维敬,可以设计出具有较多功能的场所以B饮点,可以使种植的植物生长细况和
园林鉴赏园林是一种立体空间综合艺术品,是通过人工构筑手段加以组合的具有树木、山水、建筑结构和多种功能的空间艺术实体。或者说是利用环境而构筑的一种表现自然的典型的人工山水境域。根据这一定义,笔者认为园林的结构主要由树木、山水和建筑三项要素所构成。而且三个要素呈有机的组合状态,构成完整的缺一不可的空间艺术境界。比如只有树木,没有人工改造的山水和建筑,则无异于植物园、林场;只有建筑,没有树木及山水,又无异于一般工厂、学校、医院及民居等。三种要素巧妙地熔于一炉,才构成园林这一综合艺术实体。 1.园林,顾名思义,首先要有“林”,不仅有林,而且要有花圃、花坛、草坪、草地等。总之包括树木花草在内的绿地布局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绿化设计的原则是通过个体植物的观赏特性,组织构景意境。如先布局具有独立观赏意义的单株植物、行树、绿篱、树丛、树群、花圃、花坛、草坪、草地等,然后再考虑环境变化特点和风景点的意境要求,加以有机的组合,构成具有不同画意的绿地。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云:“中无杂树,芳草鲜美”。即是讲:桃花宣群植远观,绿荫衬繁花,其画意自显。可见他对风景区栽植花树的远见卓识。我国古代园林很讲究花草树木的特色和栽植部位。如苏州留园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遍植箬竹,各具风貌。又如苏州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西湖满觉陇一径通幽,数峰环抱,故配以桂丛,香溢不散,而泉流淙淙,山气霏霏,花滋而馥郁,宜其秋日赏桂,游人信步盘桓,流连忘返。说明桂香造成了极佳的感应气氛。可是近年来没有注意这个问题,植物品种搞乱了,各园个性削弱了,似应引以为戒。宋人郭熙说得好:“山以水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草尚如此,何况树木呢!其次,园林植树绿化,还要考虑有藏有露的部位选择。如小园植树,其具芬芳者,皆宜围墙;而芭蕉忌风碎叶,故栽于墙根屋角;牡丹香花,向阳斯盛,须植于主厅之南。小园树宜多落叶,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园树宜适当补常绿,则旷处有物,此为以疏救塞,以密补旷之法。又如柳树是装点园林的常见树种,古人诗词中屡见万柳名园的杰作,但江南园林则罕见之,因柳宜濒水。植之宜三五成行,叶重枝密,如帷如幄,少透漏之致,一般小园,不能相称。而北国园林,面积雄大,高柳侵云,长条拂水,柔情万千,别饶风姿,为园林生色不少。 2.山水是园林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园之特征,山水相依,凿池引水,尤为重要。我国古代造园家,最懂这一道理,他们视水为陆之眼,陆多之地注意保水;水多之区善于疏水。不仅懂得引水构景,且善用水改善环境与气候。江村湖泽,荷塘菱沼,蟹簖渔庄,水上产物不减良田,既增收入,又可点景。王渔洋诗云:“江干都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神韵天然,最是宜人。钟伯敬在《梅花墅记》中亦云:“大要三吴之水,至甫里(角直)始畅,墅外数步反不见水,水反在户以内。盖别为暗窦,引水入园,开扉坦步,过杞菊斋……登阁所见,不尽为水。然亭之所跨,廊之所往,桥之所踞,石所卧立,垂杨修竹之所茂荫则皆水也。”可见,水在园林构景中何等重要了。 园中山石常与水交融组成美妙境界。所谓“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就是讲的这一道理。我国古代学者郭熙说:“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当代园林鉴赏家陈从周也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和“溪水因山成典折,山蹊(路)随地作低平”,这些至理名言,都是用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的。园林叠山理水就是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特别是中、小城市有山水凭藉的园林,尽可能做到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城因景异,方是妙构。 构筑假山叠石是一门艺术。唐诗中不乏咏假山诗句,说明了假山和园林已结成不解之缘。后来历代出现了许多堆砌假山的名字,总结了不少掇石的经验。如北方工人流行的山石结合的“十种基本形式”(又称十字诀):安、连、接、斗、垮、拼、悬、剑、卡、重。江南一带流传的“七字诀”:叠、竖、拼、压、钩、挂、掌。他们还生动地指出:“园林中假山之奇在于逼真,其妙在于天趣,而其巧更在于人工。”“假山平处见高低,直中求曲折,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于假山所用石料不同,掇石叠山要求也有差异,如黄石山少变化,故叠石时要做到面面有情,多转折,要在浑厚中见空灵;湖石山太琐碎,叠筑时要宛转多姿,少做作,要空灵中寓浑厚。到了我国明代,假山布局,包括磴道、平台、主峰、洞壑等,其最耐人寻味处在开合多变。开者山必有分,以涧谷出之,上海豫园大假山就是一个佳例;合者必主峰突兀,层次分明,而山之余脉,石之散点,皆开之法也。清代同治光绪年代,假山欲以巧取胜,反趋纤弱,实则巧夺天工之假山,未有不从重拙中来。所以黄石之美在于重拙,乃自然之理也。 3.园林建筑是园林结构中最重要部分。我国古代造园,大都以建筑物开路。特别是私家园林,必先造花厅,然后布置树石。沈元禄记猗园曰:“奠一园之体势者,莫如堂;据一园之形胜者,莫如山。”盖园以建筑为主,树石为辅,树石为建筑之联缀物也。 园林建筑要有如下特点: ①妙在得景:园林建筑布局不象宫殿、寺庙和一般住房那样呈轴线对称型式,而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环境,建筑位置要取最好的视线和观景点,以得体为原则。园林的最大功能是观赏。实现观赏就要造景,而造景者又是具体的人。所以构园重在构字,深在思致,妙在情趣,要在能悟。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园五首》,就描写了园中有景,景中有人,人与景合,景因人意的造园思想。他写道:“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此乃园中景也。“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石阑斜点笔,梧叶坐题诗”,乃景中人也。人们有了这种境界,方可悟构园神理。 造园之道,还在于“悟”。悟即领会造园之意境,建筑之虚实。意境就是因情景不同而异。王国维《人间词话》言境界云:对象不同,表达方法亦异,故诗有诗境,词有词境,曲有曲境。“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境也。“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词境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曲境也。园林建筑意境亦然,其诗情画意,在实际事物中体现出来,就是园林之意境。园林建筑者如能“悟”出古人咏景之境界,“景露则境界小,景隐则境界大”,“亭台到处皆临水,屋宇虽多不得山”,“几个楼台游不尽,一条流水乱相缠”等,则意境自然油生。古代许多园林建筑假假真真、真真假假,《红楼梦》大观园有真,但也有假。有作者目睹之物,也有作者虚构之处。故假山如真方妙,真山似假便奇;真人如造像,造像似真人。其迷惑人之处正在此。造园之道正亦如斯,所谓实处求虚,虚中得实,淡而不薄,厚而不滞。如园中立峰,亦存假中寓真之理,在品题欣赏上以感情悟物,且进而达人格化。 在上述景与人、虚与实等造景、悟物思路指导下,就不难理解和运用构景作法了。 ②重在曲折:园林建筑的空间处理不同于一般封闭方正的布局形式,尽量避免对称,要求有曲折变化。如曲径、曲桥、曲廊等,设计时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游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离延长,趣意加深。由此可见,曲本直升,重在曲折有度。根据这一原理,园林中之路,也宜曲不宜直,小径多于主道,则景幽而客散,使之有景可寻,有泉可听,有石可留,吟想其间,所谓“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山须登,可小立顾盼,故古时多采用磴道。 园林建筑变化多姿,还可使游人获得小园大览、大园短览之感。我国古代园林多封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其要谛就是采用“空灵”手法。盆栽之妙就在小中见大,“栽来小树连盆活,缩得群峰入座青”,乃见巧虑。水不在深,妙在曲折。要使游人感到有景可赏,办法就是改变岸、堤的曲折度,造成“水曲因岸,水隔因堤”之意境。苏南之园,其池多曲,其境柔和。宁绍之园,其他多方,其景平直。故水本无形,因岸成之,平直也好,曲折也好,水口堤岸皆是构成水面形态之重要手法。至于水柔水刚,水止水流,亦皆受堤岸而左右之。 园林的大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园林空间隔则深,畅则浅,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因此在设计上常采用大园套小园,大湖包小湖手法。此例极多,如北京北海公园中的静心斋,濠濮间、画舫斋,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苏州拙政园中的枇杷园、海棠坞等。如果入门便觉个大园,内部空旷平淡,令人望而生畏,即入园亦未必游遍全园。如果景物有特点,委宛多变,游之不足,下次再来。风景区也好,园林也好,不必使人一次游尽。 除了以墙、廊等建筑物分隔空间外,还要穿插山石树木,使空间变化灵活而不呆板。花墙或墙上开设漏窗,不仅本身造型精美,而且可使空间互相渗透。通过分划空间的大小对比,使人感到景物层出不穷。此点正是我国园林建筑技术的特色之一。 ③贵在自然:园林之美,贵在自然,自然者存真而已。建筑物起“点景”作用,可谓锦上添花,但花终不能压锦也。基于这一要求,园林叠山理水应尽量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我国古代许多叠山家从来主张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园林建筑也要与自然环境协调。如明末清初张南恒所主张的平岗小坡、陵阜陂阪等。今日构园家们如果能够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使园林建筑离自然太远,并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如作为栖息小休的宾馆,宜着眼于周围有幽静之境,能信步盘桓,游目骋怀,故室内外空间互相呼应,以资流通,晨餐朝辉,夕枕落霞,坐卧其间,小中可以见大。反之高楼镇山,汽车环居,喇叭彻耳,好鸟惊飞,俯视下界,豆人寸屋,大中见小,渺不足观,以城市之建筑夺山林之野趣,徒令景色受损,游者扫兴而已。所以有些园林专家一再提倡:风景区(包括园林)之建筑,宜隐不宜显,宜散不宜聚,宜低不宜高,宜麓(山麓)不宜顶(山顶),须变化多,要随宜安排,巧于因借,存民居之风格,求古朴之情趣,如小院曲户,粉墙花影,“城市山林”,两得其宜。这样园内建筑可互为对景,园外佳景,可借入园内,而建筑本身能与地形结合,越山跨水无所不宜,有的还可与山石岩洞结合成为自然与人工相融合的建筑。明末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忆记长白园(即苏州天平山高义园)云:“园外有长堤,桃柳曲桥,蟠屈湖西,桥尽抵园:园门故作低小,近门则长廊复壁,直达山麓,其缯楼慢阁,秘室曲房,故匿之,不使人见也。” 目前,我国有些风景区及园林,移入许多与自然环境不协调的建筑物。如南京燕子矶,除临水一面尚可观外,余则黑云滚滚,势袭长江。有人坐石矶戏为打油诗云:“燕子燕子,何不高飞,久栖于斯,坐以待毙。”总之,古迹之处应以古为主,园林之处应以幽秀为主,自然景区应以天趣为主,切不可移入不协调之建筑。否则,祖国的自然美景,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将受大损矣。 为了避免远离自然的弊病,园林建筑布局首先要求单体与环境意境协调,或者人工移植一定的外来气氛,后者可以通过所谓模山范水来实现。如承德避暑山庄的湖区建筑以仿江南胜景为主,并且采取苏州集锦式建筑,绘画着重清淡色调,绝禁重彩,与湖光相配,具有塞外江南情调。平原应和山区则仿北方景色为主,再加上园外奇峰异景,构成北国风光。山庄就因仿全国各地胜景,考虑当地环境特点加以再创造设计,因而南秀北雄兼而有之。 ④法在借景:城市园林要素表达出预想的境界,办法就在于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寻觅借景。晋陶渊明的千古绝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暗示一种“借景”。北京圆明园,也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园内景物皆因水而筑,招西山入园,终成“万园之园”。无锡寄畅园为山麓园,景物皆面山而构,纳园外山景于园内。可见,许多园林是园外有园,景外有景。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借”。陈从周先生提出:“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如今城市造园,已成定势,但要臻其美,关键在“借景”,招城外山色、远寺浮屠入园。 ⑤奇在隔景:园林要借景,也要隔景。特别是市园。经常出现一端要“借”,而另一端要“隔”的局面。借者是招美景于园内;隔者是屏谷丑于园外。合分本相对而言,亦相辅而成,不隔其俗,难引其雅,不掩其丑,何逞其美。造景中往往有能观一面者,有能观两面者,在乎选择得宜。如北京北海公园中的静心斋,其后墙外紧临地安门西大街。如果不用边廊相“隔”,则市嚣之气会历历在目,从而损害古园气氛。今游人入园,目光被边廊亭阁绝然遮隔,尽管身居市街包围,亦无摒弃仙境之感。上海豫园也是一例:此园翠秀堂,乃尽端建筑,厅后为市街,然面临大假山,深隐北麓,人留其间,不知身处市嚣中,仅一墙之隔,判若仙凡,可见隔之妙哉!我国江南市园,无不皆存前奏。沧浪亭虽属半封闭之园,而园中景色,隔水可呼,缓步入园,前奏有序,信是成功。 ⑥精在特色:园林虽有树木、山水、建筑构成,此为共性;但每个园林又有特色,此为个性。如苏州四大名园中,网师园是以静观为主,拙政园以动观为主,沧浪亭之苍古,留园之华瞻,它们各具特色,吸引游众。又如北方园林,在建筑上多不用有正脊的屋顶,而用卷棚屋顶(如卷棚悬山,卷棚歇山等),以求轻巧和曲线轮廓。南方园林中建筑的屋顶翼角采用嫩戗起翘,更突出了屋顶曲线。而古代帝王苑囿中为了表现仙山楼阁的境界,集中当时能工巧匠的神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园林建筑,如尚能反映古代精湛建筑形制的黄鹤楼、滕王阁以及北京故宫角楼、颐和园佛香阁、画中游等。这些建筑比一般建筑更重视造型及轮廓,表现了我国园林古建精华,其吸引力都凝聚在建筑的特色和风格上。还有一些园林,如苏州网师园,有亭名“月到风来”。它临池面向,有粉墙若屏,正撷风花雪月胜景精华,体现了客观存在的风月招之即来、为我所有的意境,因此该亭成了网师园具有特色的点景建筑。再如西湖三潭印月,为西湖的点景标志建筑之一,因无潭则景不存。人常言:画龙点睛,破壁而出,其理自同。有时一景“相看好处无一言”,必藉之以题辞,辞出而景生。我国许多亭台楼阁,都题有对额,这种题辞无不起着“点景”作用。 ⑦首在神气:巨山大川,古迹名园,首在神气。所谓神气即指园林建筑全局、总体或风格。它是决定园林局部单体建筑的基因,任何构园师若不先观全局、风格和神气,而一味追求枝节琐碎问题,必然限入舍本求末,难以定论的局面。“五岳”之所以为天下名山,就在于“神气”之旺。今规划风景区或园林,若不解“神气”,必至庸俗低级,有污山灵。又如苏州园林建筑,其风格在于柔和,吴语所谓“糯”;扬州园林建筑,风格则多雅健。只有风格定后,方能言局部单体,宜亭施亭,宜榭设榭,山叠何派,水引何式。总之,这些单体建筑,都必循风格之特征。 ⑧贵在层次:山不在高,贵在层次。峰岭之胜,妙在深秀。园林同山景一样,也要深秀而富层次。布局时要宜掩者掩之,宜屏者屏之,宜敞者敞之,宜隔者隔之,宜分者分之,“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见其片断,不逞全形,图外有画,咫尺千里,余味无穷。例如,园林建亭须略低山巅,植树不宜峰尖,山露脚而不露顶,露顶而不露脚,大树见梢不见根,见根不见梢等,都是增加园林层次的造园艺术特征的措施,是符合“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等造景机理的。有些园林,如无锡的梅园,常州的红梅阁园,内植许多梅林,最宜以廊“勾勒”,使园内处处成图,实现以少胜多,以小见大。总之这些造园手法,都有增加景深和层次变化的作用。
园林的系统化设计内容摘要:关键词:园林设计是系统化的工作,其中包括多个独立的系统设计,传统的方法是将园林设计分为软景和硬景设计。这些都是依照园林外部的表现形式进行的表面肤浅的分类,文章则按照园林的内在特征进行分类,如生态系统设计、视觉系统设计、空间系统设计,人文系统设计。通过对园林设计更加深刻的理解,对园林设计工作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园林系统化设计生态视觉空间人文园林设计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园林本身看似由山水植物建筑等四大要素按照一定的秩序美感等组合而成,但蕴涵在里面的则是多方面知识的相互交叉与协作,如植物、生态、气候、建筑、材料以及美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么多的学科和知识如何运用到我们的设计当中来,组合成具有一定功能及美感的园林景观,这就需要系统化的设计。一般在设计上我们习惯按照园林外部的组成分为硬景系统和软景系统设计。这种只是从表面上对园林的构成进行的一个简单分类。而实际上园林的构成要复杂得多。园林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园林的系统化设计按照园林的实质组成结构来说分为几个部分:生态系统设计、视觉系统设计、空间系统设计、人文系统设计。一、园林生态系统设计在城市还没有形成之前,主要是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动物、植物、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体。生态系统各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然而这种变化是缓慢的。当人类改造环境,发展生产,开展一系列经济活动,并离开森林、农田而逐渐聚居到城市,在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中,人、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自上而下的环境共同组成城市生态系统,人类成为影响生态系统的主体,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生态系统的急剧变化。园林作为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最初的功能只是单纯地从功能方面的考虑,如栽植花果树木、观赏鸟兽禽鱼等,慢慢地过渡到陶冶性情、寄托情思、提供休憩环境、保护生态、改善环境、体育保健、防止灾害等方面,在诸多的因素中,园林对于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方面是首先应考虑的因素,园林从属于自然系统,是自然与人类的结合处、过渡地带。在这样一个敏感的地带,人与自然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园林设计一方面要按照人类的意志和要求进行建造;另一方面又必须是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进行。所以必须按照自然本身的规律来进行园林的设计亦即是园林的生态系统设计。正如麦克哈格所说:“世界是丰富的,为了满足人类的希望仅仅需要我们通过理解和尊重自然……设计必须结合自然。”二、园林视觉系统设计19世纪以来,平面设计师们就已经进入了某些我们现在所称的“环境视觉设计”领域,当时它被称为“标识绘制”。但这并不是说如今的环境视觉设计就是它的全部。从最原始的意义上而言,环境设计师关注的是一些标识的外观和感觉,这些标识可以是从一个简单的零售商店的招牌到医院、剧院或博物馆的整个指示系统的任何东西。前者可以是一块木板,上面的东西可以与这座建筑的其他部分或内部设计没有什么关系;后者则常常是整体导识系统中的主要成分,它与一个机构的标识和相关的平面因素联系在一起,显示出整体的环境特征。要成功地完成这项设计,并不像拨动一个开关那样把一维、二维变成三维那么简单。相反,它需要高超的能力,把平面的东西变成动态的三维物体。而且,这并不是一个抽象的过程,环境设计师们必须对各种新的材料和制作过程富有经验,有最新的知识,这样才能把纸上的构思变成具有功能的对象。园林作为人类的艺术创作,它必须是符合美的要求。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美的环境和休憩场地,环境必须是最佳,视觉效果必须很好。园林的视觉系统主要是指园林外在形象给人的直观视觉感受,具体来说园林的外在形象主要是通过园林的比例、形状、体积、材料、构成等构成。园林视觉系统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是空间经营的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为人类创造赏心悦目、合情合理、方便快捷的视觉系统空间。人对于园林视觉景观效果的认识或者是判断标准,又根据人自身的背景文化状况、审美层次的差异有着很大的不同。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1.横向文化差异对园林审美取向的影响:如东西方园林审美差异,东方以崇尚自然为主,园林也是自然式的设计,讲究山水之美、自然之美。而西方则以规则式园林为主,讲究几何、秩序美感。在这两种文化差异下,所做出的园林必定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些都与审美主体自身所在的环境背景有关。2.纵向文化差异对园林审美取向的影响:同一区域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对于园林审美也有着很大的差别,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于园林审美也有着一定的区别。因此,这就需要在我们的园林设计中明确我们所设计的园林潜在的欣赏对象。当然,如果是作为大众化的园林设计,就必须要满足所有人群的审美需求。三、园林空间系统设计园林是综合了多种艺术手段,主要运用空间构图的手法创造的一种艺术,它也可以看作是建筑的室外延伸部分,是一具有三维特性的空间场所,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地。从宏观上来看,园林是城市绿色空间系统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解城市生态环境和作为居民接触自然的游憩空间。当前,人们已改变原有单纯的“家庭——工作单位”式空间流动模式,并热衷于走出居室,走向充满绿色和阳光的大自然——游憩、娱乐、运动和交流。(转第137页)(接第129页)因此,在进行园林设计时,首先应从大的空间角度进行思考,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如先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其次,对于园林本身来说,其内部自身的空间组织、空间分隔等,也应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进行安排,在设计的过程中,按照功能的要求,划分各功能性的空间,按照密闭程度的不同,分为开敞空间、封闭空间、半开敞空间等。各个空间的衔接与过渡必须自然流畅,偶然天成。共同形成整个园林空间系统。四、园林人文系统设计园林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是自然的人化,或者是人化的自然,自始至终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人也是园林创作和享受的主体,人所存在的社会背景及人本身的文化状况的不同使得世界上的园林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别、时间顺序上的差别。园林的人文系统设计主要是指园林设计中对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思想观念的尊重与表达,如在西方传统园林中,崇尚人工、几何、秩序,表现出的是一种理性的思想观,园林则多规整、对称、机械,在园林中安放有各种古典的神话传说雕塑,表达人定胜天的思想。而在东方,儒道佛思想影响至深,园林一直表现为对自然的尊重,山水乃自然之根,人寄情山水,崇尚自然。从文化、美学,人的视觉、意向、心理感知等方面,赋予园林规划更多的人文关怀。从整体上控制并营造城市景观的独特性、连续性,使人得到更多的享受。只有在各自的环境中,大家才能够找到自己心灵的寄托。五、园林各系统的联系与组织园林设计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我们需要对各个系统进行综合的整理,各个系统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彼此之间互相穿插,生态系统设计是园林的根本,视觉系统设计关系到园林的外在美感,空间系统设计关系到园林内部空间的结构组合,人文系统设计则是园林的灵魂,园林也只有在符合自然发展逻辑的情况下,通过自身外在和内在的美观与秩序,以及独特的文化艺术内涵,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产品。以上通过对园林设计中各个因素、概念及相互联系的分析,从本质上对园林设计进行剖析,希望能对现代的园林设计工作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参考文献:[1]李嘉乐,张文德.园林无俗情“.中西古典园林审美观的比较”——兼论中国新园林的展望.陈尔鹤,张丽萍.南京出版社,1994.[2]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3]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天津大型出版社,2006.[4]王艺湘,王芝湘.环境视觉导识设计.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东西。一. 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二. 对西方音乐的认识《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再如当今的年轻人所喜欢的歌曲《苏三说》与《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胆的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受到人们的欢迎。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有我国“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四. 音乐对人的影响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音乐的欣赏着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内心的坚决,顽强的意志,作曲人满怀的崇高,神圣,庄严都融进那雄壮的旋律之中,无论何时何地听到都热血沸腾,充满希望,让听者蓦地升起对崇高的一团敬畏与仰望。又如在欣赏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情感,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 ”、“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互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的体味主人公的情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五.音乐与素质教育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近年来,我国大学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是在追求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艺术教育的平衡。素质教育建立在和谐教育对素质的全面理解上。因此,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其中一个要义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于是,我国的各个大学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尤其注意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大学课程里,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也纳入了普系的教程,艺术成为公共必修课程。当代大学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艺术教育的关注正是人类感情的关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amdkjasklfj
大学音乐鉴赏2000字论文篇一 《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应该是你自己!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我想很多听众在这里会感到一丝精神上的疲乏.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 .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 《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其实这个手法来自于《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引子转到正题的那一部分.正是由于成功写下了《第四》的首乐章,才给《命运》的终曲乐章带来了灵感.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听众也可以送一口气,甚至为作品的伟大而感到一丝快慰和激动.我想这正是为什么几百年来,有许多人可以从《命运交响曲》中获取力量、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压力、人生挑战的重要原因! 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激扬的心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穿越岁月沧桑,破空而来,在一片深邃苍莽的林海中升腾,升腾.那些擎天的枝干亘古孑遗,那些震颤的叶片蓬勃顽强,那些繁茂的果实乐观坚忍,风撼不动,雷劈不倒,时而豪气干云,时而阴柔宛转,于百转千回中传递着不屈的精神和意志.是什么,能够像音乐一样如此畅通地沟通人类与自然?是哪种生命,能够点燃人内心抗争的欲望,铮铮铁骨,生生不息? 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似乎就是人生命运的缩影.那激按昂的曲调,那富于变化的旋律,似乎把人的心境都带到了他曲折的命运之中.然而,再那听起来让人感觉困难重重的生活里,又有一种坚毅的精神,从绝望之中脱颖而出,扭转了局面,告诉人们:“只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勇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才能突破困境,改变命运,让命运拜倒在自己的脚下.” 正如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而如今,当世人面对着一个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又人多少人能像贝多芬那样执着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到长城非好汉”呢?许多人无奈于生活,工作的压力,诱惑,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歌舞升平平息了壮志,最终把最初的理想长埋于岁月的流逝中,或平平淡淡走过一生,或碌碌无为迷失自我,有迷失的世界里无目的的继续漂流.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使我倍觉汗颜.遥想着在历史尘卦记忆的深处曾经有那么一个人战胜了命运的不公摆布,在天地间潇洒的走了一回,我常不敢仰望这份神圣的伟大,因为在他所营造的音乐世界里就是意味着教人如何挺着腰站着生存,教人向命运所带来的不公与苦痛挑战,生当人中杰,死也为鬼雄. 是的,不要因为生活的不公而放弃希望,生活需要希望长相依,人生需要理想来相伴,于是,我又重整一下了疲倦的心情,重新踏上追求理想,挑战命运的长征. 大学音乐鉴赏2000字论文篇二 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伴随我们,音乐已经不知不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很难想象没有音乐的日子是什么样的。绝大多数人偏爱于流行音乐,它时尚,动感,充满现代的活力与气息。但是提到古典音乐,大多数人认为离我的时代好遥远。以前我只关注流行音乐,偶尔在电视上看到交响音乐会,只是觉得气势磅礴,场面壮观而已,对古典音乐只是些感性认识,比较肤浅。通过选修音乐鉴赏,我开始真正接触到古典音乐。我发现古典音乐是完美,优秀,经典的。要真正听懂古典,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西方历史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更理性,更深刻的认识。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音乐是人类灵魂的艺术表现,从古典音乐中寻找精神寄托。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这三位古典主义音乐大师,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第一位大师是海顿,他是交响音乐的泰斗。他的音乐典雅、华丽、结构方整、旋律流畅,很少有戏剧性冲突,使人飘飘欲仙。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之父的美誉,对海顿来说是当之无愧的。他奠定了古典乐派的形式和风格,并使其发扬光大。在他创作的黄金期,对音乐的形式与语法的掌握已是炉火纯青,乐曲风格精致,曲思丰富,似乎具有无穷无尽的 想象力 。许多作品在原创及精练技巧下,经常蕴含着幽默感,表现为惊人的手法、出人意料的不同风格的同时呈现,还有精湛的和声、转调。更重要的是他发展主题素材的形式,延续巴洛克音乐的模拟对位法,根据主题的轮廓而衍生出乐曲组织。他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是维也纳音乐真正的奠基者。献给奥地利皇帝的《颂歌》亦是海顿的著名作品。如今,这首颂歌的曲调变成了德国的国歌。柴可夫斯基说:“海顿是交响乐创作的锁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牢固的环节。没有他,也就没有莫扎特、贝多芬了。 ” 第二位大师是“音乐神童”莫扎特。他的音乐细腻、华贵、含蓄、典雅,风格明朗,旋律优美,结构严谨,具有强烈的古典色彩和超然物外的特点。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完美地体现了歌德的一句 名言 ,即“艺术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艺术”。莫扎特是唯一可以在优美的乐曲中表现悲伤和痛苦的作曲家,他能表现人类的灵魂。伟大的德国作家歌德,认为莫扎特是“禀承了上帝旨意的创造力的化身。”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历久不衰,就是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回避它的真正魅力——自由与人性。 第三位大师贝多芬,他的音乐则升华为美中有“奋”,乐中有“哲”,激情洋溢,形象鲜明,矛盾纷呈,英雄气势撼人,如同熊熊烈焰,无比辉煌。贝多芬被后人评为“集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派之先河”的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从古典走向浪漫的进程中,贝多芬是一块里程碑。他亲自将《第六交响曲》注上“田园交响曲:感情的表达胜于音画的勾勒”,并在各乐章分别写出“到达乡间时的快感”“溪边景色”等大小标题,使它成为音乐史上第一部著名的标题音乐。由于他的作品的英雄气概,奔放热情,幻想风格,复杂织体一级丰满的和声因素,并扩大 了交响乐队的编制,为浪漫主义音乐开辟了道路。贝多芬一生与苦难命运搏斗,对人生的感触极深,因此在作品中融入了不少前人不曾想象的感情,处处充满自信.他的作品歌颂了生命的美好和对人类的爱,充满奋斗向上的精神."通过斗争,达到胜利"这八个字可以说是贝多芬创作思想的概括。 音乐鉴赏这门课程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音乐本身,更加包括如何以一个绅士的姿态面对音乐、面对艺术,真正的静下心来感知和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激情与安慰。古典音乐艺术领域中有着无数的伟大作家,他们同样用他们的思想与精神为我们诠释艺术的真谛,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的心血集成,都是他们在挖掘内心,挖掘社会,挖掘时代后的结晶。听古典音乐,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好像是在你的心头跳动,每一个旋律都像是能踏入我们的内心深处,让我们的心境与思绪也随着音乐的起伏而变化,我想这就是古典音乐永远能带给我们奇妙的感受,也是古典音乐亘古不衰的道理所在。 大学音乐鉴赏2000字论文篇三 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东西。 一. 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 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 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 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 传统 文化 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 二. 对西方音乐的认识 《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 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再如当今的年轻人所喜欢的歌曲《苏三说》与《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胆的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受到人们的欢迎。 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有我国“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 四. 音乐对人的影响 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音乐的欣赏着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内心的坚决,顽强的意志,作曲人满怀的崇高,神圣,庄严都融进那雄壮的旋律之中,无论何时何地听到都热血沸腾,充满希望,让听者蓦地升起对崇高的一团敬畏与仰望。又如在欣赏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情感,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 ”、“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互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的体味主人公的情感。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 五.音乐与素质 教育 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 近年来,我国大学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是在追求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艺术教育的平衡。素质教育建立在和谐教育对素质的全面理解上。因此,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其中一个要义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于是,我国的各个大学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尤其注意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大学课程里,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也纳入了普系的教程,艺术成为公共必修课程。 当代大学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艺术教育的关注正是人类感情的关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看了大学音乐鉴赏2000字论文的人还看: 1. 大学音乐鉴赏2000字论文 2.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2000字 3.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1000字 4.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范文 5.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1000字(2) 6. 大学生音乐赏析论文
音乐作品鉴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院 系: 商 学 院班 级: 08广告学本科班姓 名: 谭 巧 玉学 号: 081105045指导老师: 肖 春 晓二零一零年十一月内容提要:《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个在我国流传已久的爱情故事,与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其名。故事女主角祝英台系祝家庄祝员外之女,在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的途中邂逅了同样赴杭求学的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并在随后的共同求学生活中互相倾心。无奈祝员外已将英台许配给太守之子,梁山伯抑郁成疾,不久身亡。祝英台悲恸不已,誓以身殉。最终与梁山伯化为双蝶,自由而去。这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正是以这个故事为蓝本,以音符诠释了作曲者对于这个美丽故事的理解。我的鉴赏主要从《梁祝》传说、作曲者的背景资料、以及在乐曲演奏过程中所表达出的情感变化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关键词:音乐鉴赏 梁祝正文:《梁祝》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正是以其为创作背景。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于1959年。作者是何占豪和陈刚。何占豪熟悉小提琴和越剧音乐,陈刚则较全面地掌握各种作曲技法。在创作《梁祝》时,他们都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陈刚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为了探索我国交响乐民族化、群众化的道路,两位作者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破除迷信,勇于实践,选用了我国广大群众所熟悉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爱情故事为题材,以越剧唱腔为音乐素材,采用了协奏曲这种外来体裁,吸取了我国戏曲音乐中丰富的表现手法。迷人的旋律、生动的音乐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方特色,使这部作品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中,被广大群众深情地称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在音乐民族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三十年来,它飘洋过海,飞往世界各地,先后在苏、美、英、法等国演出,得到了世界乐坛的高度赞赏,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在香港,它连续四次荣获金唱片奖与白金唱片奖;在国外,这首乐曲被称作“蝴蝶的爱情”而广泛传颂,受到不同肤色人民的欢迎。乐曲开始是引子。简短的引子音乐,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随后在轻淡的竖琴伴奏下,独奏小提琴显得纯朴、甜蜜而深沉,表现了梁山伯、祝英台真挚、甜美的爱情。接着,大提琴奏出的旋律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这段音乐感情深挚婉转,为我们展现了梁祝草桥亭畔深情结拜的动人情景。对答以后,乐队的合奏再现了爱情主题,充分展示了梁祝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信念。接下来由独奏小提琴奏出由主部到副部的过渡段音乐,末尾引出活泼、明快的小快板,这段欢跳、轻盈的小快板与温柔、深情的爱情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着是独奏小提琴与乐队交替出现。这段音乐时而明朗欢快,时而温柔幸福,时而热情奔放,使我们自然联想到梁祝三载同窗、朝夕相处的各种生活画面:他们或是欢歌笑语,或是促膝长谈,或是追逐嬉戏,或是脉脉含情。这段音乐再一次从不同角度充分体现了梁祝之间纯真无间的学习生活和逐渐萌生的真挚爱情这两个生活侧面。音乐转入慢板,独奏小提琴奏出了由主部爱情主题变化而来的似断似续的音乐,它表现了祝英台羞怯、有口难言的内心感情。接着,由小提琴、大提琴奏出缠绵而深情的对答旋律,它将梁祝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难舍难分的情景惟妙惟肖、细腻亲切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诗情画意,引人遐想。突然,低沉、阴森的锣鼓声,暗示了不祥的预兆。乐队奏出刻板、重复的音调,把我们带到了一场悲剧性的抗争中。接着,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了祝英台惊惶不安和悲痛欲绝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对封建礼教誓死不从、挺身反抗的英勇精神。接下来,祝英台的抗婚音调与残暴的封建势力音调交替出现,形成了矛盾的焦点,最后推展为英台惨烈抗婚的悲愤场面。紧接着这激扬、卓烈的抗争旋律之后,全乐队奏出一个较明朗的音调,这个音调取材于前面结束部中十八相送的旋律,它代表了善良的人们幻想的希望之光,形成了全曲的第一个高潮。可幻想瞬间消失,刻板的音调再次出现,它预示封建统治重如磐石,善良人们的美好希望难以实现。音乐转入慢板,独奏小提琴奏出委婉的曲调如泣如诉,揪人心肺,与大提琴再次出现对答,描写了梁祝楼台相会互诉衷肠、沉痛哀怨的情景。板鼓突然闯入,声声的敲击声,造成了紧张气氛。音乐时而激昂,果断,时而低回,幽咽,把祝英台面向苍天对封建势力的罪恶进行愤怒控诉和泣不成声、悲痛欲绝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祝英台指天踏地发出最后一声呼喊时,锣鼓管弦齐鸣,英台纵身投入坟中,全曲达到了最高潮。音乐又重新出现安详、宁静的气氛,长笛再次奏出引子部分的乐句。这时,小提琴抒情而缓慢地再次奏出爱情主题,更增添了朦胧的仙境色彩。这里,作者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展示了人民的善良理想,仿佛严冬已经过去,明媚的春天又来到了人间,一对彩蝶相依为伴,在万花丛中翩翩起舞,他们时而翻飞、时而憩息,十分逍遥自在。这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化身,他们生前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比翼双飞。最后,全乐队齐奏爱情主题,它又似汪汪洪流倾泻而出,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梁祝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乐曲表现了梁祝这对青年男女对封建礼教的强烈反抗精神,歌颂了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欣赏这首乐曲的同时,也达到了美的享受。
一、选题选题是论文写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护理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论文写作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论文写作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需要指出,论文写作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二、设计设计是在论文写作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护理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护理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三、实验与观察从事基础或临床护理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酉,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有些护理论文写作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护理管理论文或护理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四、资料搜集与处理资料是构成论文写作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论文写作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五、论文写作提纲拟写论文提纲也是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说从此进入正式的写作阶段。首先,要对学术论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并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考虑论文的构成形式。对于初学论文写作者可以参考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类型,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对掌握的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通盘考虑众多材料的取舍和运用,做到论点突出,论据可靠,论证有力,各部分内容衔接得体。第三,要考虑论文提纲的详略程度。论文提纲可分为粗纲和细纲两种,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点,不涉及材料和论文的展开。对于有经验的论文作者可以采用。但对初学论文写作者来说,最好拟一个比较详细的写作提纲,不但提出论文各部分要点、而且对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详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有所反映,写作时即可得心应手。六、执笔写作执笔写作标志着科研工作已进入表达成果的阶段。在有了好的选题、丰富的材料和详细的提纲基础上,执笔写作应该是顺利的,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内容当然要充实,但形式也不可不讲究,文字表达要精炼、确切,语法修辞要合乎规范,句子长短要适度。特别应注意的是,一定要采用医学科技语体,用陈述句表达,减少或避免感叹、抒情等语句以及俗言俚语,也不要在论文的开头或结尾无关联系党政领导及其言论或政治形势。论文写作也和其他文体写作一样,存在着思维的连续性。因此,在写作时要尽量排除各种干扰,使思维活动连续下去,集中精力,力求一气呵成。对于篇幅较长的论文,也要部分一气呵成,中途不要停顿,这样写作效果较好。
影视鉴赏论文?什么用途呢?可以找找自己看过的一些电视或电影,然后找找别人写的影评,改改就行吧。不过电视电影最好是自己看过的,内容要熟悉,最好是自己喜欢的,印象比较深刻的最好。
影视鉴赏论文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颀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许多同学在观看影片后常会有感而发,尝试写作影评,这对于提高我们的影视鉴赏能力影视鉴赏论文,端正我们的审美观念有相当大的帮助。那么,如何写好影评? 写好影视评论的前提是细心观赏。影视评论不同于书评,书可以反复地看,而影片却一闪即逝,因此,在看电影时不能漫不经心,而要全神贯注,眼观六路,耳影视鉴赏论文听八方,对画面、音乐、对白、音响、表演等方面都要体察精微,并及时捕捉闪光的东西。这样在写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一) “评什么影视鉴赏论文” 在影片中可评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电影语言的运用等;就多部影片影视鉴赏论文来说,可综合评论一系列影片,阐明某一时期电影艺术创作的倾向和特点;可综合某一类影片(如惊险片、探索片等)进行评论;可综合同一类问题(如古装片的雷同化等)进行评论;另外,还可以进行电影专评,如平添编剧、影视鉴赏论文评导演、评演员、评摄影、评美工、评音乐等。 面对这些可评的内容,初学写影评的中学生具体应如何处理呢?最好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抓住影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最影视鉴赏论文能激发自己写作欲望的问题来写,这样便于对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评论,忌面面俱到。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影视鉴赏论文。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随着写影视鉴赏论文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影视鉴赏论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二)写影评,应该影视鉴赏论文把握好这样几点: 1、捕捉住感受点。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影视鉴赏论文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影视鉴赏论文2、抓住细节,诠释其深刻涵义。 所谓细节,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影视鉴赏论文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如《大转折》中先后三次出现蒋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国民党军队下一次的失败,通过三次背影的刻划,将蒋介石政权日薄西山的局面富于象征性地体影视鉴赏论文现出来。 3、立意要新,开掘要深。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影视鉴赏论文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影视鉴赏论文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4、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 "倘若论文,最好影视鉴赏论文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影视鉴赏论文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情深深雨蒙蒙》时,有一位同学冷静地指出编导将荧屏中的军阀(如萍、依萍的父亲)形象拔高了影视鉴赏论文――他遇见美丽的女子就抢来作为姨太太,可原因居然是她们像自己的初恋情人。 5、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影视鉴赏论文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影视鉴赏论文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影视鉴赏论文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影视鉴赏论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影视鉴赏论文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影视鉴赏论文幕上的共**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电影<红高梁>》《农村改革的多棱镜--电视剧〈一村之长观感〉》。 我们在写影评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影视鉴赏论文他人的写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通过影评的写作,不断促进我们知识结何的完善,提高我们的颀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杀手是我们平淡无奇生活的一种补充,那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与之类似的单词还有海盗、间谍、猎人、流浪者。我一直觉得这些都是纯粹的男性职业,在这个男人也穿耳洞、着闪亮衣衫,雌雄莫辨的时代里,这几种人分明让人感觉得到一种原始的男性的魅力,雄性的力量。他们不见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但是在传说中他们又的确存在。我们通过事件去了解他们,经由我们的幻想去完整他们的形象。他们是男人的梦,属于在黑夜里滋生蔓延的东西,满足我们最原始的欲望和冲动,和对神秘本身的向往。男人对这些职业的态度,让人不由得想起古龙的小说来:深处闺中的少女,正在窗前寂廖看着满天的星斗。就在那某一个夜晚,有一个黑衣人风一般的掠过她的窗口。突然间,他又返回来,用脚勾着屋檐,露出雪白而整齐的牙齿,给她一个充满活力的微笑。然后非常自信的介绍道:“你好!本人是一个采花贼。”少女紧张、慌乱,因为她是第一次看见一个采花贼,一个如此有魅力的贼,偷心的贼。他们谈了半宿的话就分手了,而少女甚至成为了别人的奶奶了,还一直甜蜜的回忆着这个故事。在杀手的问题上,男人的态度很象这个女孩子。古龙对女孩子的这种心理上的把握,我因为身体很重,没有亲身尝试过,因此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我只知道,一个中国男人是在各种英雄的故事里成长起来的,我们在童年时代里听过的最多的故事就是关于英雄的。英雄,雄性的雄。但是,等我们成长起来的时候,所有的英雄都已经死掉很多年了。所以,作为男人,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只能变成女人。女人的小鞋穿在脚上,男人的小鞋勒在灵魂里;女人打扮自己取悦自己心爱的人,男人奴颜婢膝满足农业社会体系的要求;只有一个女人成为了将军,她叫花木兰。有很多男人阉了自己完成个人价值,他们叫九千岁,叫做帝师,叫做文王。。。。。。他们比母亲更坚韧,比织毛衣更耐心,比计算鸡毛蒜皮更严密,比后宫里争风吃醋更善妒,比揪头发骂街吐口水更下作,最终才能成为伟大的男人。所以,每一个男人象个怀春而寂寞的少女,等待着杀手先生从自己的窗前经过。看着街对面房子上跳跃潜行的模糊身影,看着自己的小脚,他们流泪了。不是每一个春夜里都有杀手先生经过,所以男人们寂廖的剪下一枝玫瑰,惘然插入瓶中,一声长叹。在这种阴柔的气氛里,杀手坚硬的存在着。杀手早已经将生命卖给了浮士德的那个老朋友,所以杀手是高贵的。“手”在中文里,有某项操作员的意思。杀手于是对于终结生命有了一种操作的精确,杀人变成了一项同时具有暴力美学和黑色幽默特色的工作。记得在我居住的城市里,杀手敲响了某国际公司亚洲总裁的门。门开,枪响,两眉之间。门关,人杳,尸体倒地。一群人抽着烟讨论这事,有人长叹曰:“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也有人说:“瞧这效率。”法国人很好的满足了我们的这种需求。每个人都有造梦的权利,要做就做一个最大的,最狂野的。Leon穿着大衣,戴着墨镜,悄无声息的站在你的身后,用放在你的脖子上的刀子,和你对话。这种最直接的对话,其实是每个人都最爱的。我们的意志顺着那冰凉的金属渗入和控制对方的灵魂和身体,远比妥协、斡旋、协调、平衡来得直接而干脆。我们在现实的各种力量间举步维艰的时候,当我们在纠结的各种关系间奋力爬向目标的时候,Leon用一把小刀向我们证明了一点:并非亚历山大才能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开“谜之线团”。Leon隐没在黑暗中,强悍而凶猛,具有一个帝王的那种非凡力量和控制力。而在灿烂阳光下的我们,苍白而无力,软弱的爬行着。据说,Leon是法国男人的代表了。我喜欢的是杀手的那种简单生活和男人应该具有的笨拙。毫无疑问的,通过他手里的那盆永远不开花的植物有一种隐喻:杀手得封闭掉一些东西。我们以为自己是在幸福之中,所以甚至建造了花园,却不知道自己因此变成了一个终日在繁重劳动和沉重责任下的花匠。建造一个花园容易让人变得迟钝而平庸,因为对这花园的爱,使我们永远的锁在方形的天空下。其实,一个人连一盆花都带不走。而我们却建造了整个花园,变得精致和细腻起来,一个精致和细腻的男人给人的感觉是倒尽胃口。男人应该精于使用斧头,在任意一个精确的弧线下将圆木劈成两片,而不是善于飞针走线。在这手脚的笨拙之中,我们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交由女性的温柔和细腻去填补。这世界很复杂,但是我们只能放下一盆不开花的植物;这世界很简单,只要你会使用一把斧头。或者,有人会追问生命的意义何在?我看见炸弹的拉簧飞起的一幕,我以为那就是全部的意义。传说中的杀手都会有那么一天,他们要向魔鬼赎回自己的生命,把它慷慨的奉献给自己珍视的东西。如果一个杀手终生为金钱而杀人,那么他永远只是一架毫无感情的机器。一个没有什么珍惜的人,生命是不完整的。杀手注定必死无疑,在这一天到来之前,他必须找到什么东西,把自己的生命放在祭坛上,才能完整的完成他自己。他简单的一生,由于他当掉了自己的生命,所以超越了一起羁绊,成为了他想要的自己。他唯一不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因此他必须把它赎回来,用结束生命的方式,把人性和生命的尊严重新拿回手里,在最后的时刻,拥有生命的完整。这样的杀手,死而无憾,他的植物也终于能找到一块大地而安详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