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社区建设论文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摘要]在剖析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完善城市社区文化管理机制,建立文化资源共享、共建机制,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健全社区文化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关键词]社区文化 对策 社区建设1 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意义1.1社区文化的定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产物。同样社区文化也是人们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目的在于丰富社区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因此,社区文化可以分为有形的与无形的两种形式。有形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文化设施、社区环境、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等。无形的社区文化,即是指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与创造中形成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等。1.2社区建设所谓的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旨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充分调动社区群众的力量,依靠社区的资源,通过互助和自治的方式,整合社区功能,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健康等协调发展。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社区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2.1管理机制不健全,主体缺位从1999年民政部进行社区建设试验开始到现在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刚刚十个年头,许多相关工作还处在不断摸索的阶段。现有的社区建设思路,基本上还是以行政强制为主,并没有真正实现社区自治。有的地方政府并没有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到社区建设的整体考虑之中,没有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更谈不上进行社区文化发展的长期规划。有的地方政府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重心下移”的管理方式和“以块为主,融条于块”的组织设计,这无疑加重了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的任务,然而街道办事处并不能完全胜任。于是街道办事处利用手中的权力将社区文化建设的任务分派到各个社区居委会,结果这又导致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疲于应付街道办事处分派的各项任务,社区文化建设行政色彩浓厚,无论是从思路、步骤、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安排,没有真正从社区居民实际需要出发,社区文化活动流于形式。2.2资金筹集渠道单一,投入不足经费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基本物质保证,没有经费支持,社区文化活动很难维系。当前,受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与管理中政府主导机制的影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社区文化的管理资金依赖于政府财政下拨的款项,投入主体呈现一元化的特征。同时,基层社区由于长期过度依赖政府,使社区文化管理资金一直采用向政府“等、靠、要”的消极方式,未能积极整合社区内的各类资源(如驻区单位、企业的资金、场地支持)、开拓多种社区文化资金筹集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努力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的社会化运作机制。2.3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匮乏社区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各地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培育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还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3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3.1完善社区文化管理机制完善城市社区文化管理机制是推进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首要条件。只有理顺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关系,明确两者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地位及职责分工,才能有效避免目前多数社区出现的文化活动行政化,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效果的不良状况。第一,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社区居民。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的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的全过程,社区文化才能真正体现所在社区的特色,符合该社区居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才是真正的富有生命力的社区文化、群众文化,而不是千篇一律、流于形式的所谓“社区文化”。第二,确保社区居委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不被行政任务所束缚。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文化的主体,希望参与到社区文化管理的全过程,但由于其作为一个个单独的个体,无法实现,必须通过社区居民的代表——社区居委会来行使自己管理社区文化的权力。因此,保证社区居委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明确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及其与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的关系,即两者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不是上下级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能够使社区避免疲于应付街道下派的行政任务,进而有效保障社区文化的发展方向。第三,明确政府在社区建设中是“掌舵者”,但并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虽然从对社区文化资源的调配方面看,政府起着主导作用,但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应该从过去的“划桨者”变为“掌舵者”,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起引导作用,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把握方向,而不是事无巨细、全盘直接管理。3.2整合城市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短缺。无论是社区文化设施的购置、添加,社区文化场馆的建设,还是文化设施、场馆的管理与维护,社区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都需要资金,而且城市社区居民对文化方面的需求正日益强烈,由此可知,社区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然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投资体系则是政府一元独大,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另一方面则是许多社会资本想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却无相关渠道,与此同时,社区所辖范围内的某些单位和企业相应的文化资源充足,经常出现资源的周期性闲置(如学校的体育场馆、图书馆等)。因此,整合城市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拓宽社区文化资金的来源渠道是解决社区文化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3.3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第一,应重视抓好专业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以往社区文化管理人员由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兼任,由于时间、精力等方面的限制,通常难以将社区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参考文献:[1]王青山.社区建设与发展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2]李慧.我国社区文化发展中的问题探析.消费导刊,2008,(8).

城市建设杂志社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城镇建设是正规期刊,大都可以评职称,但是能不能评中级职称还是要看单位的要求,单位认可就可以评职称,反之则不可以。《新型城镇化》杂志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城镇化促进会联合主办的时政经济类国家级权威期刊。《新型城镇化》杂志是目前我国唯一研究和宣传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专业性期刊。《新型城镇化》杂志联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科学技术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等单位的相关部门,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作主要指导性刊物、是研究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平台、是宣传我国新型城镇化成果的重要阵地。《城镇建设》杂志,创刊于1982年,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建筑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0-1589/TU,国际标准刊号:ISSN 2096-3852,国家级建筑期刊。本杂志定位于县、镇、村规划建设管理领域的中央级优秀学术期刊。创刊三十余年来,一直坚持“政策性、专业性、技术性、信息性”四位一体的发展定位,在业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法律依据《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第一条 为规范职称评审程序,加强职称评审管理,保证职称评审质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职称评审是按照评审标准和程序,对专业技术人才品德、能力、业绩的评议和认定。职称评审结果是专业技术人才聘用、考核、晋升等的重要依据。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等(以下称用人单位)以及自由职业者开展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工作,适用本规定。第五条 职称评审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和单位标准。各职称系列国家标准由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地区标准由各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单位标准由具有职称评审权的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标准、地区标准,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地区标准、单位标准不得低于国家标准。

社 长 王克剑总编辑 李有存书 记 李志顺副社长 白银虎 王超 赵焕祥副总编辑 王彬社长助理 姚志立编辑部主任 董淼副主任 周佳 钱修远编 辑 王瑾 李晗 辛苓 胡欣蕙记者部主任 王彬(兼)记 者 张俊成 白伟 臧玉霞 孙冰有 周国君 李可明 张洋 赵建军 王利光 计秋芝 吴春平 严美娟 孔令淑 郑云李银峰 张文海 徐晓飞新闻中心主任 王超(兼)副主任张乃玉 杨风林 顾颖新闻中心 吴丽娟 刘彩情 任胜伟 杨晓云王建刚 王武 程卫华 贾红敏 赵宁 王子文行政中心 刘子阳 李红光 林 龙网络信息中心主任 周佳网络信息中心 刘宗 王希月 赵秦斯运营部 何 佩 王孝坤 张有良 王利风 温 友 魏小鹏张利航 马顺增 黄金燕 徐峰 宋丽冰交流合作中心主任 师红硕交流合作中心 刘 涛 殷文浓 郑 旭办公室 杨晓芳 宋薇薇法律中心主任丁国峻美编室主任 左娜美术编辑 李建晖人力资源部主任 张巍方广告发行中心 霍亮 王征城市建设杂志社派驻机构安徽记者站/孔令淑 四川记者站/郑云 上海记者站/李银锋 福建记者站/张文海 海南记者站/徐晓飞

一般发表国家级的期刊就可以了 不过要有统一的国内CN刊号和国际ISSN刊号 并且在期刊网上能查到 在新闻出版总署有备案。但是呢 每个地区每个单位的又不一样,建议你最好问清楚单位的具体要求,别发出来人事局或者单位不承认,不仅浪费金钱和时间,更耽误了评职称。我以前找的一个刘老师发表的文章,速度快效率高,并且服务也听热情,隔断时间还问我书是不是收到了,真的是太谢谢他了 他QQ:1733954862,仅供参考,呵呵。我发的是《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是经国家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国资委商业网点建设开发中心主办,科技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承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类学术期刊。国内刊号:CN11-5897/F 国际刊号:ISSN 1674-781X。城市建设杂志社出版的《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旬刊连续型电子出版物在北京创刊。新刊《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国内刊号为CN11—9313/TU,办刊宗旨是“聚焦城市建设领域,集合业界精英智慧,发布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上旬刊栏目:(1)政策研究、(2)经济纵横、(3) 经济与法、(4)财会探析、5)政治学研究(5)社科纵横、(6)科技论坛、等栏目。中旬刊栏目:(1)课改实践(2)职业教育(3)教育建设(4)各科教研(5)教学实践(6)学校管理(7)高教科研(8)教学管理(9)专题研究(10)教育创新等栏目下旬刊栏目:(1)公共管理、(2)政工理论、(3)城市规划管理(4)问题研讨(5)建筑工程、城乡规划、企业管理、机械与电子、环保与节能等栏目一、为了提高本刊论文的学术质量和编辑水平,依据规定,本刊对来稿要求如下:所投稿件(word文档)须发电子邮件(附件)到投稿邮箱。 “摘要”是对文章内容的浓缩,应能反映文章的主题思想,字数以不超过200字为宜。“关键词”是反映文章主题概念的专有名词或词组,一般为3-6个。 “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并置于文末。属于基金项目的文章应标明项目全称及代号,并置于文章首页地脚。(“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职称、学位。)本刊对采用稿有权做文字删改,凡不愿改动者,请在来稿时说明。如稿件寄出1个月内未收到编辑部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二、投稿及联系方式1、邮政地址:《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社

城市社区管理研究论文

论文其实就是一种文章,就一种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它有自己独有的论文格式。 下面就是标准的论文格式: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篇二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社区,原是一个外来名词,源于欧美,在日本被称为地域社会,而在以前的中国又称居民小区。为此,对社区如何定义,则是第一个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其次,社区的性质和功能又受人的认识的制约。既然社区是居民集中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它就必然涉及到生活、就业、教育和娱乐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之间应如何协调、如何统筹、又如何制度化和法制化,则是社区管理体制的第一个重要课题。 一、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事业单位与政府脱离,单位组织与个人之间也出现了分离,使得城市社区出现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大量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功能与企业剥离。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也使得一部分社会管理、社会服务职能从政府职能中分化出来,所有这些转移出来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直接由社区承担下来,社区功能呈现出社会化、多元化的趋势,城市社区建设的要求非常迫切。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还是一件新生事物,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 总结 ,不断摸索。传统城市街道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有:政治行政色彩较浓,居民自治意识不强;经济功能强,管理、服务功能弱化;管理各自为政,缺乏协调,缺少人文建设,居民缺乏归属感等等。 二、新型社区管理的启示和 经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社区建设也在蓬勃发展,各地开始了社区管理体制的构建实践,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社区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模式是对不同类型城市在各自特色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组合基础上,实现城市高效有序运行目标的特定方式的形态概括。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中国的社区建设应该呈多元模式进行。上海模式、沈阳模式、江汉模式、深圳莲花北模式……从1999年12月28日南京锁四社区在全国第一家进行社区体制改革以来,许多城市陆续推出各具特色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模式。 这些模式各有特色,对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都具有推动意义。目前,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各种社区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归根到底又不能脱离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具体条件和客观实际。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必须遵循“渐次推进,梯级发展,全面带动”的思路,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和选择最合适的改革路径,达到政府提高管理效率、居民当家作主、社区和谐安宁的目的。 三、建设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要顺利进行社区管理体制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是准备。加强宣传教育可采取召开教育大会、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和发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努力使改革精神深入人心,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这种共识主要包括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充分认识重要性是指建设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是城市基层政权建设新的突破口,是全方位拓展社区建设的一项有力举措,它有利于推动基层民主和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是关系到发展稳定大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要增强改革的紧迫感,并要树立长期作战、常抓不懈的思想,正确理解渐进规律,指望在短时期内把所有问题都解决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要作长期的思想准备,循序渐进,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并最终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和逐步完善。 (二)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 适当调整居委会管理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是搞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提。要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以及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对原有街道、居委会规模作适当调整,以调整后的居委会辖区作为地域,并命名为社区。上海、深圳、沈阳、南京、青岛、合肥、石家庄、哈尔滨等城市的实验区,对街道和居委会的管辖范围进行了调整,其中以沈阳市的做法最具有代表性。沈阳在沈河、和平两个实验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重新划分社区。新型社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按居民居住和单位自然地域划分出来的“板块型社区”;二是以封闭型居民小区为单位的“小区型社区”;三是以职工家属聚集区为主体的“单位型社区”,四是以不同功能特点划分的“功能型社区”。这种按照居民居住的自然地缘关系,社区的资源配置,适度的管辖人口和人们的心理认同感来划分社区的方法,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可以达到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加强党和政府对社区的管理 实行社区管理必须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并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社区中的促进作用和服务作用。必须加强社区各类基层党组织的联系,培养高素质的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并始终坚持党对社区建设的方向进行政治上的引导和组织上的保证。政府是社区管理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负责制定和组织落实社区发展规划,对推进本地区的社区建设负总责。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协调企业、社团、志愿者和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解决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困难,形成社区建设工作的整体合力。在具体做法上,政府应建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并在分析一些社会现象、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数量特征,以及国内外各种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指标体系,并逐步量化,以便于对各种各社区管理的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监督、预测和服务。政府要现代化,政府从直接提供公共物品到对公共物品的质量进行监督和保障;居委会要民主化,居委会对居民负责,工作贴近居民。 (四)建立健全社区的自治组织 在建立健全社区自治组织过程中要遵循“直接民主”的原则,社区自治组织应该包括社区成员大会或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协调议事委员会等。在民政部启动的“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的试点工作中,各实验区在居民自治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做法。大力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居民公民化,在社区为居民服务的同时,居民要为社区作贡献。如上海卢湾区在社区内建立了社区居委会议事层与执行层的分离的工作体制;沈阳市在重新划分管辖区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自治体系,分为决策层―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招考执行层―社区委员会,议事层―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领导层为社区党组织;北京西城区建立了社区管理体系和社区中心。虽然这些组织的名称各异,但他们为如何在社区建立新的自治组织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创新社区组织机构。按照“议行分设”的理念创新社区组织,创立“一会(分)两站”模式,从组织结构、性质、职能、人员、经费、场地等关键问题一一分离,理请社区工作站和社区居委会及社区服务站相互关系,创新新型的社区工作站和社区服务站两个社会组织,使社区居委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居民自治组织。 (五)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方法 转变政府职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须要求,也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这就决定了政府各职能部门必须按照新体制的要求,切实转变职能,真正把赋予社区的各项职责落实到位。应理顺政府与社区、社区与社会各组织之间的关系。为规范新型社区组织运作,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和办法,明确了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社区居委会的任务及其相互关系,使政府在社区腾挪出空间给社区居委会搞居民自治,培育了公民社会,积累了社会资本。政府“减肥”――将社区公共事务作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政府的责任,让其从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转变为间接提供公共服务,从靠设立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到靠政策工具提供服务;从给钱、给物、给机构到培育各类民间组织,让民间组织承担起政府下放的职能,从而使政府的职能归位,社区的自治力量增长。在转变职能过程中,要把着眼点放在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来,放到为群众服务上来,服从大局,适应城市新体制的变化,根据社区管理的要求,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实现重心、权利、财力的下移,并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运作方式,把该放下去的权不折不扣的转移下去。 (六)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等的建设 一是法律支撑。目前,因无明文规定,连专家都很难说清楚社区组织的定位和性质。据统计,理论界关于“社区”的定义多达76种。这个事实,成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不得不迈的“一道坎”。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在相关法律中明确“社区”的概念和范围。在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同时,应对与社区相关的1000多条法律、法规尽快进行修改和调整。有专家提议: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组织法》,或将它作为母法,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一些必要的细则,逐步建立、完善有关社区管理法制体系。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涉及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当前一些需要城市建设和管理只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有时存在着相互推委的现象,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合力,这就需要对一些工作进行一个明晰和划分的过程,并用制度、法规加以保证。二是改革居委会干部制度。可对社区干部实行公开招聘,通过民主选举,竞争上岗。这有利于提高居委会干部的素质,形成一支年轻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又能安置下岗职工和大中专 毕业 生,开辟新的就业 渠道 。三是加强硬软件建设,主要是指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对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知道力度。硬件建设包括对街道办事处、社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办公场所等。 (七)创新社区服务体系 各社区居委会成立社区服务站,各街道办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在社会福利中心建成了区一级社区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区、街道、社区居委会的三级社区服务网络。并对社区服务站进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使其按照产业化、实体化模式运作,出台相关规定等配套措施,成立社区服务专项资金,规定政府按照购买服务项目的方式,对社区服务站从事为居民提供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区残疾人服务、社区老人服务等无偿服务进行评估、补贴,并鼓励社区服务站低偿运营,享受税收减免政策,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使政府提供了品种多样的福利和服务等新公共产品。 另外,还要提供社区居民交往平台,以政府信用为起点,积累城市社区人际关系的信任基础;在社区公共事务中倡导平等和宽容的原则,强化居民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城市相应地要求改革原有的管理体制。实践已经证明,社区管理体制是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具体内容,建设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在城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在加强城市管理、服务市民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我们一定要增强建设新的社区管理体制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追求精神需要的不断满足,在尊重历史和关注现实的基础上,一个小区一个小区地建设,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地拓展,最终把各级各类城市都建成人们安居乐业、文明的城市,有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匡夫,李天好.论社区自治.东岳论从,2002(3). 2、奚从清.构建中国社区建设理论的框架体系.社会学月刊,2002(8). 3、夏建中.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的组织与服务,社会学,2000(7). 4、吴新叶.城市社区管理中的政府失灵,城市发展研究,1999(6).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看了“城市社区管理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城市社区管理论文 2. 社区管理论文 3. 农村社区管理论文 4. 城市社区教育论文 5. 政府管理论文范文

城市文化建设论文

你真幸运,我刚做了关于文化建设的论文,下面是一片相当不错的论文,(我那时买的,幸亏存起来来)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希望对你有用!加油,祝你辩论成功!!!文化建设是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灵魂工程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描绘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同时,强调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确立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上海新一轮发展呼唤着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为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注入强大的精神推动力。因此,正确认识文化建设在阂行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系统整合文化发展资源,设计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的、体现现代化阂行建设特色的思路框架,从战略角度大力推进阂行文化发展,对实现阂行新一轮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文化发展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城市是储存人类文明智慧的容器,也是不断创造前进的动力源泉。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达与否,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其城市化的程度和城市文明的程度。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狭义的城市化概念是由于近代产业的发展而发生的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质变;而广义的城市化概念是在聚落或者地域中城市的因素逐渐增大的过程,显示着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包括文化、科技、管理、组织、生产等综合因素的提高。显然,正确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和城市文明的水平,决不能单纯以城市人口的增长而论。当代先进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实践表明,文化发展是人类城市化的演化核心,它们在强调城市发展中技术经济因素的同时,突出了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营造出浓厚的整体文化氛围:建设具有各种风格的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学校、公园等文化设施,满足市民的文化需要,提高市民的自身素质;建设具有较高文化品味的住宅,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式庭院、法国的巴洛克式庭院、英国的田园风光式庭院,再配上园林、绘画、雕塑等现代艺术,使城市显示出浓厚的文化色彩和艺术魅力。一般而言,城市化这个社会进步的过程包括生态过程、经济过程和文化过程这三种基本形态。最早的城市主要是解决人的生存问题,尽一可能地满足居民的基本物质需事,在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一种低水平的、不完善的社会经济架构。之后,城市有了大量的商品交换,兴建了各类市场,经济活动日益繁荣和兴旺,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经济特性明显的规模与形式。更高的层次是城市具有了文明的征服力,成为经济的中框和文化艺术的摇篮,在奠定现代经济实力的同时凸现出鲜明的文化特性。这三种形态可以相互并存和影响,在发展演变中循环提高、螺旋式上升。但只有同时兼备了生态、经济、文化这三个过程与形态,才诞生出具有高度物质上海农村经济200呜年第1期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现代城市与城市文明。二、文化优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要素以其固有的内在联系构成的活的有机体。一定的文化的产生须以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的产生作为基础和前提,同时,它又反映并积极地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而且这个反映是能动的、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为经济和政治活动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社会稳定发展时期,文化能引导人们认同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政治制度,促进经济、政治的持续发展;改革发展时期,文化则引导人们认同一定的经济、政治变革目标,促进变革的实现。建设经济强区与打造文化大区坚实基础,是实现阂行区新一轮发展目标的姐妹篇。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是经济社会发展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鉴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我们在新一轮发展中就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资源是地区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优势是地区经济发展日益重要的环境优势,以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不断为经济注人新的内涵,在不断提高经济的文化品味和附加值中增强经济的动力、活力、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在阂行建设上海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数字研发基地之一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现代经济增长中文化的重要地位,文化要素是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文化素质是企业领导和劳动者的首要素质。企业是生产力的载体,这个生产力并非单纯是物和先进设备,更是人和文化的力量,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首先,要建构企业的制度文化,把追求民主、平等,崇尚知识、诚信作为制度文化设计的核心,从而使企业既秩序井然、雷厉风行,又生动活泼、充满生机。其次,要培育和弘扬企业精神,在广大员工中起到鼓舞驱动、凝聚、熏陶、评价和规范的作用,体现企业的向心力、感召力、创造力和生命力。再次,要将企业文化外化为物质文化,使企业文化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成果—产品或服务充分展现出来,让同样质量与数量的产品,在贴上这家企业的标签后就身价倍增。政府要鼓励和扶持一大批企业创建先进企业文化氛围,追求深厚文化底蕴,力争创出类似于“可口可乐”、“通用”、“大众”、“海尔”等品牌文化,使其产品及服务立于不败之地。三、文化产业是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市场机制进人精神生产领域,生产文化产品的企业大量涌现,文化产业迅猛崛起,在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速上升,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观念的变化带来越来越强劲的新产品开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如“绿色文化”带来了绿色产业、环保产业,现代人文观念带来了休闲观光农业、文化特色旅游等等。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95年的51%下降到2002年的约40%,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58.6%下降到约52%。2002年人均非基本生活必需品支出在1500元左右,占消费支出比重约30%,其中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与教育消费支出的增长都在20倍以上。据预测,我国居民未来的家庭收支中,子女教育支出将占30%以上,文化娱乐支出将占巧%,自我消费发展支出将占23%左右。2000年我国文化市场的潜在消费能力为3000亿元,占当年GDP的3%左右,而在实际生活中文化产品消费只有800多亿元,约占消费能力的1/3不到。预计到2005年,我国文化产品的潜在消费能力将达到6000亿元,文化产品市场潜力非常巨大。上海农村经济2004年第1期发展文化产品,必须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要以市场为导向,塑造文化市场的经营主体,理顶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应密切跟踪当代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做好产业规划,形成有阂行风格和阂行气派的文化产业体系,要突出有特色的支柱产业门类,抢占新兴产业、边缘产业的桥头堡,兴名牌、推精品、出力作。四、先进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必备条件城市是自然和社会的连接点,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和灵魂。一一个城市的对外形象,不仅表现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的经济交流,更重要的表现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城市文化在城市形象塑造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城市只有具备丰富的城市文化内涵,才会有鲜明的城市个性、独特的城市风格,从而获得特殊的魅力和吸引力。而且,一个城市文化与其他城市文化的差异越大,城市的特色就越鲜明,品牌效应就越强烈。如法国巴黎城市文化的埠求是世界时尚之都、浪漫之都、文化之都、欧洲经济之都,真实反映了巴黎以浪漫个性对现代化的追求。世界历史和现实表明,随着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的不断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实现,文化建设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只有把文化作为凝聚主要领域的关键因素,使各个领域之间进行系统组合与互动,才能真正启动现代化的进程。在经济现代化中是以文化(包括思想观念、科学技术)为其深厚基础的,而社会现代化则以文化为内核,人的现代化更是直接以文化作为主要标志。进人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摆脱了以往作为经济发展外生变量的从属地位,发展成为内生主导因素而具有特殊意义。也可以说,知识经济时代就是文化经济时代。当代中国正进行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经济体制的改革与社会整体结构的变革,引发着思患意识与社会整体结构的变革,引发着思想意识与文化精神的深刻变摹,这种变革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趋向的新的社会主义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场变革中,必须深刻领会和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认识和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要能够极大地促进全区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素质的提高;要以先进文化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增强阂行社会经济的辐射力和吸弓!力;先进文化要具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特性,不靳为阂行城市现代化发展注人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促进现代化快速推进的强大动力。阂行区在新一轮发展中,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区委、区政府“汀造文化大区坚定基础”的发展思路,把文化建设看作是促进阂行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灵魂工程。具体来醉,要重点打造以下四个子工程;一是要把“以人为本”的阂行文化发展内晒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凝聚工程,形成’‘海纳百川、诚信友善、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强大精神动力。二是要把坚持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互功作为建设城市现代化的时代工程,争取率先实现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现代化。三是要创建阂行文化标志作为城市建设的形象工程,形成创新意文化、现代居住文化、生态休闲文化等三大文化特色,吸引更多的海内外优秀人才来阂行投资、创业、居住与生活。四是要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文明工程,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通过科技与文化的“合璧”,提升阂行产业和城市能级,快速打造阂行新一轮发展的崭新形象,为建设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次,地铁文化建设一定是以城市文化为依据的,城市文化是地铁文化建设的依据和灵魂核心。离开了城市文化,地铁文化就无从谈起。这就需要进一步明确地铁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城市文化,是人类进化到城市生活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的人格化表现,是人类生活的空间化表述。它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是城市的灵魂,是文明的标志,是属于这个城市人群的完整价值体系。地铁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地铁文化是伴随地铁的出现产生的文明,这种文明从来没有离开城市文化的范畴。 第三,地铁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浓缩和提炼。纵观发达国家较成熟的地铁文化建设,可以看出,在地铁文化建设中蕴含着浓郁的城市文化气息,是城市的文明的长卷。如伦敦地铁,各个车站体现了不同年代的建筑风格,从早期的砖石拱形结构,到后期的纯钢铁架构,再到现代的钢化玻璃站台,让人体会到英国一百多年地铁建筑发展史的巨大成就;巴黎的地铁每个地铁站设计独特,内部装饰各异,成为展示该国文化艺术的窗口;香港地铁是世界公认设备完善、自动化程度高、管理较好的地铁,它的自动售检票设备,由自动售票机、检票机、补票机和磁性车票、站台、中央计算机等组成,集计算机、自动控制、光电技术等高新技术于一体,这是高度发展的香港大都市文化的缩影,同时,一进入香港地铁站,映入眼帘的必然有各类广告。这些广告悬挂在上上下下的电动扶梯两旁,悬挂在月台前的“巨幅装”、“超大幅”的灯箱广告更加引人注目,这与香港人繁忙的工作节奏是相吻合的,香港的地铁,其实代表了香港的文化。 世界各国的地铁建设,都离不开本国文化的渊源,走入地铁就仿佛走入了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长廊,想要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可以选择从地铁文化开始,在那里一定可以找到凝炼的城市文化。二、地铁文化是城市文明建设的延伸和提升,它对城市文化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地域文化论文格式范文

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地域文化论文,可以给大家参考一下。

摘要 :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中一般以建筑、雕塑、街道、空间等形式出现;在设计方面,需要现代结合传统进行设计,确立民族文化自觉的“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设计景象,发现其本真,还原其本真,修缮其本真。

关键词:地域文化;未来城市发展;地域性;独特性;真实性;实用性

一、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的概念地域文化是指在某个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该区域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化的表现,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具有相对的独特性。地域文化主要包括方言文化、饮食文化、民间信仰、民间建筑及该地区相对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历史背景等诸多要素。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地域文化的特点其一,地域性。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其二,历史性。地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积淀而成,是文化的沿袭。其三,独特性。地域文化包括独特的生活习惯、地理环境、语言方式和宗教信仰。其四,稳定性。地域文化世代传承,成为人们乐于接受、保留,一脉相承、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二、未来城市发展

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彰显特色,定位形象,突出风格,体现多元化、现代化,以鲜明、强烈的区域性文化特色形成明确的城市风范,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城市是一处景观、一个经济空间,也是一个生活中心或劳动中心,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也是一种灵魂。城市建设需要文化建设,需要依赖地域特色,从而体现出城市历史与城市公共生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未来城市是引领人们生活的风向标,是地域文化的传承者,离不开人和当地文化,城市与地域文化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三、地域文化特征与未来城市发展分析

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现代价值观念表现传统文化并加以完善,既能体现现代理念,又可以从某种深度上发现城市独特的个性,展示城市的文化底蕴、人文特色、地域风貌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建筑方面,设计者可围绕建筑的结构、布局、风格三个方面,保留并进一步推动地域文化的发展,建设城市的形象,表现城市的文化内涵、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1.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体现独特性和延续性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与地域文化结合,保持一定的持续发展,强调延续传统,而不是与传统剥离。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在建设中重点在于传承文化,保留文化的延续性。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一些新元素不断变化,尽管变化持续发生,城市特性中一些个性与本质的东西仍然得以保留。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要利用暗示与对比强调历史的延续性,通过新的开发体现城市的时代精神。2.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体现真实性和完整性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中要体现真实性和完整性。有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当地的文化,不能很好地加以开发、利用和保护;有些在建设中有悖地域文化的本来面目,一味照搬,失去了文化的本真,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对文化古迹进行保护,可以对城市的发展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给城市发展中的文化保留下真实性和完整性。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中一般以城市建筑、城市雕塑、街道风格、公共空间设计等形式出现。在设计方面,需要用现代眼光结合传统进行设计。设计者作为生活在城市的人,应该明白城市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方向,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该担负起一定的文化责任,不背离地域文化的本来面目,发现其本真,还原其本真,修缮其本真。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体现实用性和审美性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城市是一个能陶冶人的地方,城市建筑也被称作“凝固的音乐”,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不同地域文化所表现的地域性城市建筑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人们的精神家园,也体现出一定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美学思想,展现出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社会美的形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审美性。

四、意义

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城市内涵与个性的体现。在现代城市发展中融入具有地域特点的文化元素,可以增强群体的本土意识,使之具有一定的文化归属感,同时能够体现城市的特色风貌,彰显城市个性,有利于城市文脉的传承。

参考文献:

[1](英)马修卡莫纳,(英)史蒂文蒂斯迪尔,(英)蒂姆希斯,(英)泰纳欧克.公共空间与城市空间——城市设计维度.马航,张昌娟,刘堃,余磊,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王静.设计改变生活.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3]李德超,束霞平,卢海栗.设计的文化立场:中国设计话语权研究.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社区建设论文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摘要]在剖析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完善城市社区文化管理机制,建立文化资源共享、共建机制,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健全社区文化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关键词]社区文化 对策 社区建设1 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意义1.1社区文化的定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产物。同样社区文化也是人们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目的在于丰富社区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因此,社区文化可以分为有形的与无形的两种形式。有形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文化设施、社区环境、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等。无形的社区文化,即是指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与创造中形成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等。1.2社区建设所谓的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旨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充分调动社区群众的力量,依靠社区的资源,通过互助和自治的方式,整合社区功能,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健康等协调发展。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社区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2.1管理机制不健全,主体缺位从1999年民政部进行社区建设试验开始到现在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刚刚十个年头,许多相关工作还处在不断摸索的阶段。现有的社区建设思路,基本上还是以行政强制为主,并没有真正实现社区自治。有的地方政府并没有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到社区建设的整体考虑之中,没有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更谈不上进行社区文化发展的长期规划。有的地方政府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重心下移”的管理方式和“以块为主,融条于块”的组织设计,这无疑加重了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的任务,然而街道办事处并不能完全胜任。于是街道办事处利用手中的权力将社区文化建设的任务分派到各个社区居委会,结果这又导致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疲于应付街道办事处分派的各项任务,社区文化建设行政色彩浓厚,无论是从思路、步骤、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安排,没有真正从社区居民实际需要出发,社区文化活动流于形式。2.2资金筹集渠道单一,投入不足经费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基本物质保证,没有经费支持,社区文化活动很难维系。当前,受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与管理中政府主导机制的影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社区文化的管理资金依赖于政府财政下拨的款项,投入主体呈现一元化的特征。同时,基层社区由于长期过度依赖政府,使社区文化管理资金一直采用向政府“等、靠、要”的消极方式,未能积极整合社区内的各类资源(如驻区单位、企业的资金、场地支持)、开拓多种社区文化资金筹集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努力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的社会化运作机制。2.3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匮乏社区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各地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培育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还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3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3.1完善社区文化管理机制完善城市社区文化管理机制是推进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首要条件。只有理顺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关系,明确两者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地位及职责分工,才能有效避免目前多数社区出现的文化活动行政化,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效果的不良状况。第一,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社区居民。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的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的全过程,社区文化才能真正体现所在社区的特色,符合该社区居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才是真正的富有生命力的社区文化、群众文化,而不是千篇一律、流于形式的所谓“社区文化”。第二,确保社区居委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不被行政任务所束缚。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文化的主体,希望参与到社区文化管理的全过程,但由于其作为一个个单独的个体,无法实现,必须通过社区居民的代表——社区居委会来行使自己管理社区文化的权力。因此,保证社区居委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明确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及其与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的关系,即两者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不是上下级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能够使社区避免疲于应付街道下派的行政任务,进而有效保障社区文化的发展方向。第三,明确政府在社区建设中是“掌舵者”,但并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虽然从对社区文化资源的调配方面看,政府起着主导作用,但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应该从过去的“划桨者”变为“掌舵者”,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起引导作用,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把握方向,而不是事无巨细、全盘直接管理。3.2整合城市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短缺。无论是社区文化设施的购置、添加,社区文化场馆的建设,还是文化设施、场馆的管理与维护,社区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都需要资金,而且城市社区居民对文化方面的需求正日益强烈,由此可知,社区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然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投资体系则是政府一元独大,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另一方面则是许多社会资本想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却无相关渠道,与此同时,社区所辖范围内的某些单位和企业相应的文化资源充足,经常出现资源的周期性闲置(如学校的体育场馆、图书馆等)。因此,整合城市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拓宽社区文化资金的来源渠道是解决社区文化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3.3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第一,应重视抓好专业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以往社区文化管理人员由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兼任,由于时间、精力等方面的限制,通常难以将社区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参考文献:[1]王青山.社区建设与发展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2]李慧.我国社区文化发展中的问题探析.消费导刊,2008,(8).

三峡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研究论文

区域发展研究论文提纲

撰写论文提纲前需要找相似的文章,可以与自己所写主题相关,或者与行业有关的的论文,进行阅读,熟悉行业熟悉主题学习行文框架,了解研究思路。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区域发展研究论文提纲,和大家一起分享。

论文题目: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规划原理等为理论指导,采用模糊评判法、层次分析法等多种模型和方法对开发区总体规划进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论文首先从研究开发区现状入手,对开发区产业结构与用地布局、开发区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环境保护与环境基础设施状况等进行分析论述,找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由此对总体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初步判断分析研究。然后对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预见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针对有高新技术产业代表性的汽车产业园区、医药产业园区进行战略环境评价,为继续坚持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保证;最后对开发区的环境承载力作出分析评价。本论文通过对典型实例——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战略环境评价,对以工业用地为主的新开发建设区域,如何控制环境污染,解决环境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为开发区规划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提要4-5

前言5-11

第一章 绪论11-24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11-13

1.1.1 选题背景11-12

1.1.2 选题意义12-1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20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13-15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15-18

1.2.3 战略环评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进展18-20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20-21

1.4 技术路线与论文创新点21-23

1.4.1 技术路线21-22

1.4.2 论文创新点22-23

小结23-24

第二章 战略环境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24-37

2.1 开发区规划设计战略环境评价的理论基础24-31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24-25

2.1.2 城市规划原理25-26

2.1.3 生态学理论26-28

2.1.4 城市生态系统28-29

2.1.5 循环经济理论29-31

2.2 技术方法31-37

第三章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环境概况与开发现状37-54

3.1 社会经济概况37-39

3.2 开发现状39-42

3.2.1 开发过程回顾39-40

3.2.2 开发现状40

3.2.3 开发区现有产业布局40-42

3.3 主要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设施建设42-53

3.3.1 开发区主要污染物排放现状42-48

3.3.2 开发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现状48-50

3.3.3 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现状评价50-53

小结53-54

第四章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54-76

4.1 规划原则及目标54-55

4.1.1 规划依据54

4.1.2 规划原则54

4.1.3 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54-55

4.2 总体规划布局55-61

4.2.1 开发区现状存在的问题55-56

4.2.2 用地布局结构56-57

4.2.3 规划布局57-61

4.3 各专项规划61-66

4.3.1 给水工程规划61-62

4.3.2 排水工程规划62-63

4.3.3 燃气工程规划63

4.3.4 供热工程规划63-64

4.3.5 电力工程规划64-65

4.3.6 通信工程规划65-66

4.4 环境保护规划66-69

4.4.1 环境功能分区规划66-69

4.5 绿地景观规划及分析研究69-75

4.5.1 高新开发区绿地景观建设现状分析70-71

4.5.2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71-73

4.5.3 绿地景观规划生态要素分析研究73-75

4.6 对总体规划方案的初步判断分析75

小结75-76

第五章 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76-98

5.1 开发区选址合理性分析76-81

5.1.1 生产力配置情况分析76-78

5.1.2 新区建设的环境可行性分析78-81

5.2 总体布局与分区的合理性分析81-82

5.2.1 总体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分析81

5.2.2 工业区产业布局的合理性分析81-82

5.3 开发区规划与所在区域发展规划的协调性分析82-83

5.3.1 与周边地区的协调性分析82

5.3.2 与水源地规划的协调性分析82-83

5.3.3 与长春市供热规划协调性分析83

5.4 环境功能区划的合理性分析83-90

5.4.1 环境功能区划分的基本原则83

5.4.2 环境功能区划分及其合理性分析83-90

5.5 生态系统变化与生态适宜度分析90-97

5.5.1 生态系统变化分析90-91

5.5.2 水土流失环境影响分析91-92

5.5.3 景观生态环境影响分析92-94

5.5.4 生态满意度评价94-96

5.5.5 生态系统变化与生态适宜度分析结论96-97

小结97-98

第六章 汽车产业开发与建设的'战略环境评价98-115

6.1 高新开发区汽车产业发展现状98-100

6.1.1 汽车产业基本情况98-99

6.1.2 高新开发区汽车产业的经济发展99

6.1.3 高新开发区汽车产业园的土地利用99-100

6.2 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划100-106

6.2.1 发展思路及发展原则100-101

6.2.2 发展战略分析101-102

6.2.3 发展任务102-105

6.2.4 发展措施105-106

6.3 高新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建设的战略环境评价106-113

6.3.1 计算方法的选取106-109

6.3.2 评价指标及标准109-110

6.3.3 各系统可持续性评价110-112

6.3.4 评价结果分析112-113

小结113-115

第七章 医药产业开发与建设的战略环境评价115-131

7.1 医药产业园区开发现状115-118

7.1.1 医药产业现状分析115-116

7.1.2 医药产业面临的环境116-118

7.2 医药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118-120

7.2.1 医药产业园区发展方向118-119

7.2.2 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目标119

7.2.3 医药产业园区规划实施措施119-120

7.3 医药产业园区建设的战略环境评价程序120-125

7.3.1 指标的研究原则122-123

7.3.2 评价指标的选择123-125

7.4 医药产业园区建设的战略环境评价125-129

7.4.1 方法的选择125

7.4.2 评价指标及标准125-126

7.4.3 各系统可持续性评价126-129

小结129-131

第八章 开发区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131-142

8.1 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131-133

8.2 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133-141

8.2.1 权重的确定133-137

8.2.2 承载力评价137-141

小结141-142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142-144

9.1 基本结论142-143

9.2 建议143-144

参考文献144-152

主要学术成果152-153

致谢153-154

三峡一带已经被证实,埋藏着数量非常巨大的文物,很多都是极其珍贵而且是现在为止没有发现过的文物。但三峡工程动工以来到蓄水这段时间,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把这些珍贵的文物挖掘出来。据报道,真正挖掘出来的文物只占全部总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有百分之九十的珍贵文物被埋江底了。这是很令人痛心的事情。还有一些是在三峡沿江的名胜古迹如张飞庙等都不得不淹没江水当中。这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大破坏。 在生态方面,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将会对当地大范围的生态造成影响,像当地植被的破坏,气候的变化,对各种动植物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距有关报道,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附近的气候发生了异常,应该转暖的时间却还是很寒冷。也有一些地方山体滑坡增加了很多,估计跟三峡工程有关。一些生物像鱼类因为蓄水等一些原因改变了生活的环境,使得繁殖等出现影响。 建设三峡的资金足够建设40多个航母战斗群,而它在五十年后可能就是一个人工瀑布。三峡大坝造成的每年冬季与夏季三十多米水位的差距也足以使周边环境寸草不生。四川大地震也可能与三峡大坝有关。这次地震可能和三峡大坝有关系?从三峡大坝建成以来,四川每年都有灾害发生,今年初的大雪据说也和三峡大坝有关系,储存了300万亿立方的水,对环境,水文的影响会是灾难性的。清华的老教授黄万里教授对三峡早就有预言,老人家至死都在反对建三峡大坝,可惜;忠言逆耳啊! 这次地震可能和三峡大坝有关系?从三峡大坝建成以来,四川每年都有灾害发生,今年初的大雪据说也和三峡大坝有关系,储存了300万亿立方的水,对环境,水文的影响会是灾难性的。清华的老教授黄万里教授对三峡早就有预言,老人家至死都在反对建三峡大坝,可惜;忠言逆耳啊! 黄万里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对三门峡的意见不幸言中,痛心疾首,反复叨念:“他们没有听我一句话!”晚年病重昏迷中喃喃呼出:“三峡!三峡,三峡千万不能上!”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三峡工程竣工后,库区清污成本和长江航运成本剧增,已是不争之事实。据三峡工程防汛办提供的气象资料显示,“从2005年4月份开始三峡坝区天气复杂和剧烈变化程度为近50年同期所少见”,请看《中国三峡工程报》的报道:“2005年4月三峡坝区气候反常。气温并没随夏季的到来逐渐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4月末平均气温不足12摄氏度,4月中旬周边山区还出了较大范围的降雪,月内有3次降温过程,温差升降剧烈、颠倒错位的现象严重。另外,4月份全月降水量为236.5毫米,破坝区近10年降水量最高纪录,破宜昌地区近118年同期降水量最高纪录。”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复杂,暴雨、洪水频发,自古以来就多滑坡。三峡大坝坝址附近区域为坚硬的花岗岩,向上游则多以碎屑岩、碳酸岩为主,包括侏罗纪遗址的粉砂岩。地质容量、环境容量的天然不足,仅国土资源部查明的滑坡就有2490处。近两年我国南北气候反常,这几年重庆地区大雨滂沱,多处发生山体滑坡。这些现象是否与生态上的变异有关,虽有待专家们继续观察论证,恐怕也无须久待。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对三门峡的意见不幸言中,痛心疾首,反复叨念:“他们没有听我一句话!”晚年病重昏迷中喃喃呼出:“三峡!三峡,三峡千万不能上!”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三峡工程竣工后,库区清污成本和长江航运成本剧增,已是不争之事实。据三峡工程防汛办提供的气象资料显示,“从2005年4月份开始三峡坝区天气复杂和剧烈变化程度为近50年同期所少见”,请看《中国三峡工程报》的报道:“2005年4月三峡坝区气候反常。气温并没随夏季的到来逐渐上升,反而呈下降趋势。4月末平均气温不足12摄氏度,4月中旬周边山区还出了较大范围的降雪,月内有3次降温过程,温差升降剧烈、颠倒错位的现象严重。另外,4月份全月降水量为236.5毫米,破坝区近10年降水量最高纪录,破宜昌地区近118年同期降水量最高纪录。”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复杂,暴雨、洪水频发,自古以来就多滑坡。三峡大坝坝址附近区域为坚硬的花岗岩,向上游则多以碎屑岩、碳酸岩为主,包括侏罗纪遗址的粉砂岩。地质容量、环境容量的天然不足,仅国土资源部查明的滑坡就有2490处。近两年我国南北气候反常,这几年重庆地区大雨滂沱,多处发生山体滑坡。这些现象是否与生态上的变异有关,虽有待专家们继续观察论证,恐怕也无须久待。事实胜于雄辩,2008年南方雪灾、2009年四川、重庆地区罕见洪灾已经说明一切!

  • 索引序列
  •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论文
  • 城市建设杂志社城乡发展研究中心
  • 城市社区管理研究论文
  • 城市文化建设论文
  • 三峡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