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著作主要有记载他语录和论学书信的《传习录》,被王阳明弟子们视为儒家圣人之学的入门教科书,王阳明纲领性哲学《大学问》,以及儒家思想中最具个性、最具争议的代表作《王阳明全集》,这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和王阳明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一部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个人内心的励志作品。
若是觉得看书会坚持不下去,到可以去xi ma la ya 上听听王阳明的三重奏思想,除了心学,还有儒学、国学部分,内容精炼简洁,通俗易懂,很值得一看哦!戳这里就可以听了网页链接
王阳明是一个历史人物,没有数字版本,因此没有获奖情况可查询。如果您想查询关于王阳明先生(1472年-1529年)的获奖情况和奖项,在国内外的学术研究领域获奖情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查询:1.科研机构的网站:例如,各大高校、研究所、出版社等都会关注学术成就的评选和奖项的颁发,您可以查阅他们网站上的相关奖项信息。2.学术机构的网站:各学术协会、学会、专业机构都会设立相应的奖项,例如国内的“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等,您可以查阅不同领域的专业学术机构的网站。3.学术论文数据库:例如CNKI、万方数据、Web of Science等,这些数据库中有很多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同时也记录了相关人物的学术获奖情况。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王阳明先生所处的历史时期与现代不同,当时还没有现代的学术奖项和评选机制,因此王阳明先生没有现代学术奖项,但他的思想被后世学者所传承和研究,因此在后世学术界的影响深远。
道德经的解读——来自群友【莫双闻】分享 我觉得这两条一下子让我满心欢喜,然后就一步一步往里走。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我只能说《道德经》有点像巴赫的音乐,看着非常简单,越看越复杂。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这个道理,看着很复杂的,最后仔细一想非常简单,看着很简单的,越来越复杂。巴赫如此,我觉得《道德经》也如此。 老子恐怕是一个特具有微博精神和微信精神的人,五千字,81条,把《道德经》就弄成了全世界翻译各个语种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一本书。历朝历代多少人靠这五千字活着,我觉得五千字特别好,我带我的研究生的时候,两年的学制起码要抄两遍《道德经》,一点不复杂。这要是五万多字就比较麻烦了,更不要说50万字。 后来我发现50万字的书五六个字说清楚,但是这五千字的东西越绕越绕不明白,我越往里看,越觉得总能看出新意。生命之书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不仅是它重要,还在于你每一个生命历程,由于你的历程总可以跟它碰撞出新的东西,这也正是音乐要比文字我觉得更重要的,也不能说重要,更容易与人相伴的原因,因为音乐是在文字停止的时候才开始,当文字无法说清的时候,音乐才开始。因此你不同的年龄碰撞出同样的旋律,但是你感觉不同的起承转合,我觉得生命之书一定要有这样的意义,不同的年岁碰到的是不一样的东西。 小学生看《道德经》,抄,相当于成语,名人名言。20多岁抄《道德经》,会觉得这里头有一些话挺有意思,很酷。到三四十岁的时候可能要解困惑,六七十岁的时候甚至变成养生了,你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与之对应。接下来要说《道德经》是什么,为什么它会成为我的生命之书。正道与迷道还是有很大区别, 贪嗔痴 之道为迷,戒定慧之道为正。只有放弃一切,同时又被一切所遗弃的人,只有那些对一切都漠然置之,只看到自己与无限生活在一起的人,才能真正找到自身的根源,才能有幸窥视生活的全部底蕴。这是伟大艰难的一步。柏拉图曾把这一步与死亡相比。“步入这个门的人,请放弃一切希望吧!”诗人但丁在地狱门口看到的这句话,在另外的意义上也可以写在哲学的入口处。谁要真正地进行哲学思考,就必须放弃一切希望,摆脱所有的追求,抛开所有的欲望。他不能企求得到任何报酬,也不想了解任何别的事情,只能感到自己在孤独可怜地存在着。为了获得一切,必须首先放弃一切。这一步是沉重的、艰难的,和步入海洋、离开最后一条海岸时的那一步是一样的。 ——谢林 切忌从他觅 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 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 方得契如如 ——洞山禅师的《过水颂》,一首禅诗。寓言二首(其一) 王安石 太虚无实可追寻,叶落松枝谩古今。 若见桃花生圣解,不疑还自有疑心。 英国小说家司各特早年颇致力于诗,后读拜伦著作,知道自己在诗的方面不能有大成就,便丢开音律专去做他的小说。这是能为某一种学问而摆脱开其他学问之引诱的。孟敏堕甑,不顾而去。郭林宗问他的缘故。他回答说:“甑已碎,顾之何益?”这是能摆脱过去失败的。 佛家法相一宗把叫作“我”的肉体分析为“扶根尘”。和龟毛兔角同为虚幻,把“我”的通常知见都看成幻觉,和镜花水月同无实在性。这可算把自我看成极渺小。可是他们同时也把宇宙一切,自大地山河以至玄理妙义,都统摄于圆湛不生灭妙明真心,万法唯心所造,而此心却为我所固有。所以“明心见性”, “即心即佛”。这就无异于说,真正可以叫作“我”的那种“真如自性”还是在我,宇宙一切都由它生发出来,“我”就无异于创世主。这对于人性却又看得何等尊严!不但宗教家,哲学家像柏拉图、康德诸人大抵也还是如此看法。我们先秦儒家的看法也不谋而合。儒本有“柔懦”的意义,儒家一方面继承“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那种传统的谦虚恭谨,一方面也把“我”看成“与天地合德”。他们说:“返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矣,”“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他们拿来放在自己肩膀上的责任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顶天立地,继往开来”的自觉是何等尊严! —朱光潜 读《一去二三里》——群友【招加】 《一去二三里》确实是本好书,第一眼看到这书是被那土里土气的封面吸引的,作为一名从村里走出来的娃,身上永远褪不去也不想褪去的就是乡土的味道,那是我的根。犹如开篇《远山》中的那句:我从远山走来,待着泥土和山野的气息。永远记得开拖拉机翻地时溅得满身泥土的样子,还有和小伙伴们在田野里玩累了躺在草地上闻着一鼻的花香。儿时的苦,如今想来也造就自己略显固执坚韧的性格。 那时的我,有着一个城市的梦,希望哪天,能够带着家人在城里有个立足之地。如今,在广州城生活了十几年,时常抬头望望这里的天空,看到的是满眼的雾霾。有时,会有想逃离这个城市的想法。“想找个远离城市的地方,开三分地,盖一间房。”但事实上,无论这个城市如何郁霾,如何拥挤,依然无法离开。我想或许有一天,我会回到村里,翻修一下老屋,置几件家具,家具里最重要的是要有个大大的书架,上面摆满了钟意的书。然后,要有一套茶几,淘几个茶杯,闲时泡上一壶红茶,翻几页书。小院子里做个鸡笼,养几只母鸡,下的蛋不卖,左邻右舍一家送几个。也是挺好的。 双喜在“那个春天,我放弃了属于自己的小公司,放弃了七年来一直没有碰撞出激情的地方。我拿起相机,奔向想去的地方。或许,我仅仅想要的,只是那份自由自在。”额滴神呐~这不就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吗? 这些年,工作繁忙,总是行色匆匆,是机场、高铁站的常客。行李箱里,总不忘塞上那么一本书,想着路上可以看看。然而旅途劳累,一上飞机、高铁就想抓紧时间休息,没多久就呼呼大睡。塞在行李箱里的那本书,常常原封不动的回来,就好像它也出了一趟差。想想,也是“很久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书了”。旅游,也是一样。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窘迫,还有工作上的压力。只有看看别人的游记,安慰下躁动的心了。其实,说不定哪一天我也拥有这莫大的勇气,拿起相机帮娘子拍几张照片,P的美美哒,然后申请点经费跟老李子浪迹天涯去。 看追风少年华仔的故事,华仔说:他喜欢骑行和摄影,他看倦了故乡的田园和山川,却又无法离开。可是他哪里知道:他厌倦的山水田园,在我们看来,是如此的秀丽壮阔。其实,这或许就是你看我好,我看你好。最后,大家都没有好好珍惜眼前那一抹亮丽的风景。生活,或许就是这么的矛盾吧? 家是每个人的港湾。每次回家,自己喜欢吃的家乡小吃,老妈会早早起来忙个大半天给自己做。从厨房里飘来那熟悉的味道,心里头有一种瞬间被装满的感觉,暖暖的。可大家是否知道,当儿女不在的时候,母亲的厨房是冷冷清清的,她们平时或许就煮那么点面条果腹,不是因为巧妇无米,而是没有你们的陪伴。当父母亲老了,而我们离家又如此的远,他们,是很孤寂的。别只顾着工作,常给父母亲打打电话,简单的几声问候也好。 3月份开始看的《一去二三里》,一边看一边想起过往的一些生活,或许是因为离家不算远,萦绕在心头的乡愁只有淡淡的一抹。感谢双喜带来这么好的照片和文字,心里头好像被一汪清泉冲过,明亮了许多。吾姓氏源流——林彦怀 吾太始祖,殷王子比干,黄帝后,子姓,孔子称殷有三仁者也。为商太师,谏纣,纣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遂令剖心。夫人妫氏负六甲,避而隐长林石室,诞一子,以所居处取名坚。周兴商亡,武王姬发闻之,以所居地赐姓林。林坚者,吾姓始祖也。 降至东晋太宁,林禄镇守晋安,是谓八闽之祖。至唐开元,十六世林披公为九牧祖。 宋末,先人自闽迁徙至潮州府桑浦山麓,因山有古塔而名村塔下。一世祖贤隐公,历七百余载,至吾身祖字辈已二十三世矣。 近考世系,虽概如上。然细究之,则难以衔系也。盖信史之稀缺而口传之多谬误也。噫!天下博学之士其可教我乎? 时戊子年九月三十日(2008.10.28)读了《一生伏首拜阳明》20111207 ——林彦怀 1、同年代人,也许初识王阳明要一直到高中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时候读到作为被批驳举例的王守仁说:“你未见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说不在你心外。”因而王守仁被当作一代唯心论宗师而被批判,高中应试考生也颇不喜欢这位“大佬”吧(且不说教科书曲解此话,作为一种普及化的教育,便极力向“青苗”灌输唯物是正确世界观,唯心是错误世界观,则显然强盗)。 2、阳明 “火”起来被青年人所认识,最近应缘于《明朝那些事儿》作者把阳明写成了一个“神”。然而对一位有自己创见的儒学大宗师来说,光知道其“牛哄哄”的事迹显然是非主流的。 3、我之识阳明,则渊源于故里风物。阳明入室弟子薛侃在我们村修建了“宗山书院”,传播王学,于是时的岭南蔚为一时学界盛况。薛侃是阳明弟子中威望较高的一位,然而现代除了岭东地区,则鲜有人提及,人们一谈到阳明弟子,则徐爱、王龙溪、王艮之辈矣。——对潮州地区儒学影响较大者,先为韩愈、后则阳明。 4、阳明的《传习录》,是其主要哲学思想载体,由于是语录和书信,所以言辞比较浅白,然而谈的是“哲学”,所以初读依然不好理解,特别是一些受了“明事儿”影响而去读《传习录》的人,似乎刚开始会有心理落差,若是缺乏“四书”、宋学的基础,则更难懂。然而《传习录》是越读越有味道的,浅尝辄止不单无味,也未必理解。 5、钱穆大师的《阳明学述要》,则更不是只有兴趣的人所入门的读物了。 6、《一生伏首拜阳明》,初看想弃之,以为 走“明事儿”的套路,颇多诙谐之言,史料取舍亦有点随心所欲。然而抵不住对阳明的喜爱,一路读了下来,到后面却“颇正经”。作者最高明的地方在于不用自己的想法去理解阳明,而是直接引用阳明的诗、文、语录,从而在读者心中构筑起阳明“文化理念”(还真不好用“哲学”这个词)的模型,让读者比较“正念”地读到、了解到一些阳明思想,这一点颇难得。作者功力原因或者写作思路问题,作为一本介绍或者说有点“立传”意味的书,显然太过单薄和“局部”(不好用“片面”这个词)。就阳明学,也只简单说明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并最终提及“四句教”,太过简单。不过值得肯定的是简单之中说明白了。我想在纠结“花明花寂”这句话的人,应该能够在这本书中得到些许了悟。 7、如果从“明事儿”一路过来的读者,读本书,放下心态,把阳明从“神”到“人”重新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一下,是不错的选择吧。如果是正儿八经读史,又想深入阳明学的,此书还是不推荐吧。市面上出来一本《大儒王阳明》,上次在书城稍微翻了一下,似乎是比较全面的版本,然而看网评说有错别字现象,因此暂时消了念头。但又下单了一本《王守仁评传》。现在我读书似乎陷入一种反复,喜欢一个人或一本书,是会不断地买不通过版本来阅读,这要是从效率上或效果上来说,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而非研究者,其实不好吧。像以前,光胡适的传记,就看了三种,这次又下了《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嘿嘿嘿……【莫堡主】看到彦怀同学读王阳明的历程,有点感受,随意说几个观点:一、他的人生历程的确磨难多,经历的很多,是为经验基础;二、他当初格竹子,说明其痴,对真理不舍,也是后来开悟的人格因素,我在五华里塘村驻村时也是一片荒竹,终日相对,因此当时也读了一段阳明,有所小悟,尤其信服“心放光明”;三、阳明乃儒释道结合、碰撞的结果,尤其是与禅宗结合形成“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乃禅宗描述;四、知行合一乃最终结果,出世然后入世乃真正大丈夫,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然后身体力行也,令我想起研究印度精神瑜伽和尼采等思想的徐梵澄晚年一句“还是儒学好”的含义。@林彦怀《高岛易断》读书分享 ——【十一】 一 这是一本日本19世纪的书,作者叫高岛吞象,据载非常擅长易卜,其后将一生的占卜活动记录成书,为《高岛易断》,纯粹以易经的爻文来解占,不过度联想,所分析的内容不离字面。 记载的卜例都很准,当然也不排除有先射击后画靶的效果。 二 易学千年,流派众多,有汉代象数派、晋代义理派、道家易学、图书学派、朱子易学、心学派、至清代有朴学易学,大家云集。 高岛并没有形成一个派系,所以现时大学的选修课或通常介绍的书,也并不会提及这个人这本书。他以儒学的观点层层推进,解析经文,和占卜中得到的卦象。 本书倒像是一本授课讲义,以讲明白为准,略有发挥,不过度外延。 三 他纯粹地从经文中去解朴占卜中的事项,源于他对《周易》的极大信任。而这个信任源于占卜时“至诚无息”四字,可以简括为诚心正意,神定虑静。 这个过程是无智的,天生万物,唯一气生、阴阳变化而已。 以无智的状态,而与天地自然成一气,以求得自然【亦即神】变化的启示,表现在卦辞上。 具体的占卜方式,有人说是复原了汉代的古占方式,即以蓍草为占,而高岛本人自己说“假捻纸片以代蓍”,所以,于他而言,更重要的是“至诚无息”,占卜形式是可选择的。 四 本书的凡例, 1,以先花大力气讲述一卦的涵义,大多以君民、父子、夫妻为述义。 2,然后小段分析《象传》。 3,总卦的占卜的喻义。 4,各爻文的意义,和占卜的判断。 5,实例,如某人问,本地生意艰难,欲搬去东京,另谋事业,请占前途吉凶。 五 举乾卦的九四爻为例。 爻辞是:或跃在渊,无咎。《象传》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字面解析是,也许飞升,也许留在空位处,无所谓。《象传》表示,进更好。 高岛的析义是, 如果问营商,可能贩货海运会有波涛遇险的因素。又可能是物价一时暴涨。 换在今日,则可能是可能涨停可能跌停,但你买的会涨停。 假如问功名,则是一举成名的情况,大吉。 近日我国高雄市长韩国瑜,竞选过程就很合乎卦象,如果他有求占的话。 六 这本书很有趣的是,无论古今中日,相距200年,大家问的东西都差不多: 友人某来,请占商业之盛衰,筮得…… 某显贵来,请占气运,筮得…… 亲友某来,其妻有娠,请卜男女,筮得…… 某会社社长,来请占气运,筮得…… 明治某年,驻英公使某罹病,友人忧之,请余一占,筮得…… 友人某来,近日有一货物可居奇获利,请占一卦,以定盈亏,筮得…… 有买了古画,来求占卜真伪的。 有家中进了贼,问要怎么追缉的。 有问明治二十八年众议院的形势的。 有问明治二十七年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善后的。 高岛声名既盛,结交有显贵,成功预测了甲午战争前前后后,更得大名。 但是书中大部分仍是以普通人的种种疑虑为主,疑而不决,则问于卜。 诸如此类,古今相通,问功名、问营商,问疾病、问失物,问家宅、问生男生女。 翻开书来,纵使地隔千里,时跨百年,因为这些问题,亲友某,社长某,虽然不知姓名,但却栩栩如生,就好像身边的同事,电视中的名人。 本书读来不费力气,如长辈之书信,行文略古朴。展现的一个明治时代,而这个时代放之于汉唐宋明清皆可,有人,有一样的人,有一样的犹豫不决。 高岛尊崇儒家,重洋之外,讲述孔夫子之思想,以文王为道德力量,称赞文天祥的《正气歌》,这种文化的力量,源流的共通,令我们对当下的国际关系,在文化角度的着眼点上,更加要有思考。 七 编外。 本书号称八百例,可能有删节,实际出版只五百零三例。我算过。 准。
1 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到王阳明获奖情况。2 王阳明是一位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贡献被广泛认可,因此他获得过多项荣誉和奖励,如“国学之父”、“思想家”等称号,以及获得过“文化名人”、“人民艺术家”等荣誉称号。3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王阳明的获奖情况,可以在搜索引擎中输入“王阳明获奖情况”进行查询,也可以查阅相关的学术著作或文献资料。
知行合一【内容提要】所谓知行合一,知即指心理上的认知和决定,行是包括心理和外在的全部行为,二者合一,既不是以心理上的认知和决定为主,继而进行实践,也不是把实际的行动当做是完全明了内心的认识,而是让人们意识到这一点:心理认知与其在现实中的行动是紧密相关的,我们不仅要认知,更要践履,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认知水平,两者相辅相成,从而完善自己的身心修养,以期望最终能达到上善之境。【关键词】心 知行合一【引言】中国哲学史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以修养论为中心,另一个是以知行合一为目的,将心理与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促使自己的修养得到提升。“知行合一”这一词的首次提出,是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期间,他对此也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正文】(一)背景:通过“龙场悟道”,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由此,阳明心学正式成立。“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此句表达出:理只在心中,外在的一切都是内心的体现,所以,要向内求理。当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作为心学中的概念,主要针对朱熹的思想。他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学风。同时,包括王阳明颇为欣赏的陆九渊也都主张“知先行后”,分裂了知与行。在此,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以救朱学之偏。综上,知行合一的目的有二,一是纠正当时重理论轻道德践履的风气,二是纠正内在动机与外在行为分离的现状,提出内在动机作为内在行为,要克制其中不善的因素。(二)分析:1.知行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真知需要有切实的体验,两者在没有私欲时是一体的,有了实际的行动体验,才能所是知了,没有行为而只是心里的认识,就算不上是真正的知道。正如“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不能分为“两截”来看。同时,他尤其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认为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对道德的认知必然表现在道德行为上。2.知行的统一性:知与行贯穿知行活动的整个过程。首先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把知行相贯通,使其在一个过程中相互关联,中间连续不断,从而使一个行为从内到外的统一。(三)弊端:后来,王阳明过于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知与行的界限,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结语】知行合一在中国哲学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知行两词的探讨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哲学发展的命运,王阳明将知行进行了理论化的统一,也给后人留下了一道值得永远思考的题目。只要对哲学的探讨仍在继续,知与行的轻重缓急就需要长久地探索下去。
台湾省和香港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断进行研究活动和出版研究专著。台湾早年就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活动和出版了近60本研究专著。香港地区有不少学者发表过论文和出版专著,香港特别行政区廉政公署把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列为《持廉守正》公务员实务守则,其中“三‘知’策略”之一是“知行合一”。要求公务员在日常工作中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推广诚信。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出版的王学研究专著达170多种。在国外,《阳明全集》在16世纪初就传入日本。十六世纪中期中江藤树将阳明学在日本传播,使之兴盛 。后来继续有三轮执斋、大盐中斋、吉田松阴等传播阳明学。日本二松学舍大学在18世纪中叶就设立阳明学研究中心,出版阳明学刊至今。九洲大学、东京国士馆大学、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等都有专门从事阳明学研究的教授。1971年,日本为纪念王阳明诞生500周年,出版了空前巨著《阳明学大系》12卷,并设立阳明文库。1988年3 月,为了纪念阳明学传播的有功之臣中江藤树,在滋贺县建成中江藤树纪念馆,又接着建阳明园纪念其学说思想对日本社会发展有重要贡献的阳明先生。1997年8月在日本京都举行国际阳明学京都会议,在京都建阳明书院,定期开展讲学和研究活动,研究内容非常丰富。2000年2 月又成立“阳明学研究会”,创办会报《姚江》。日本出版的王学研究专著多达90余种。一些企业、财团及个人还捐资对修文阳明洞、浙江绍兴王阳明墓和余姚瑞云楼进行维修,表达对阳明文化的景仰。阳明学在16世纪初传入朝鲜,17世纪系统翻译出版阳明学书籍。阳明学在朝鲜的传播,成为进步势力的思想武器,对朝鲜实学的产生,对甲申政变和农民运动的掀起,对饰新政治、维新变法及革新起了到开路先锋的积极作用,其主要学者有李啐光、郑齐斗、朴殷植、南彦经等人。韩国于1995年4月成立“阳明学研究会”,定期开展研究活动,并于1997年创办《阳明学》会刊,出版《王阳明哲学研究》、《韩国江华阳明学》、《江华阳明学研究》等书籍。并修整了阳明学者郑齐斗的墓地,修复了江华学派代表李建昌的故居。美国在哈佛大学、夏威夷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均设有阳明学研究机构,并请中国和日本的王学专家指导研究生研究王学。在美国编印的《哲学百科全书》、《美国哲学百科全书》都增设王阳明一项。1965年,美国学会联会中国思想委员会举行了明代思想会议,专题讨论王阳明哲学思想。1972年,美国夏威夷举办王阳明诞生500 周年纪念活动,召开以阳明哲学为主题的东西方哲人会议。英国在1913年就编译王阳明生平及其哲学著作在国内传播,1916年编译的《王阳明哲学》一书,是王阳明著作中最早的英文译本。1960年出版的《大英国百科全书》中列有王阳明一项。法国在1936年就出版王学专著《王阳明道德哲学》一书。英国、法国现在仍有一些学者从事王阳明学术思想研究。除以上国家外,还有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比利时、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都有学者从事阳明学研究活动,并发表论文和出版研究专著。近六十年来,王阳明学术思想研究在欧美各国逐渐展开,欧美各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逐渐增多。这主要归功于欧美华人学者的努力,老一辈的有如陈荣捷先生,张君劢先生等,当今的如杜维明先生等。改革开放后,中西方文化交流活动日渐扩大,世界各国学者研究王阳明学术思想的学术气氛日益浓厚,王阳明及王学思想在世界上的影响将进一步加深并产生更大的影响。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瘗旅文》《象祠记》《尊经阁记》
我们的童年大概是在“十万个为什么”里过完的。碰到一切新奇的、感兴趣的事都喜欢用手指着奶声奶气地问上一句:“这个是什么呀?”这完全是出于我们的好奇心。何为好奇心?于我来说,不过三字而已:好,奇,心。作文网 home.sanwen8.cn“好”,是一种欲望,求知欲学的愿望。孔夫子早就回答过子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好”是一种态度,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陆游曾告诫后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好”也是对他人负责,面对别人的“好”,我们要“贤者以其昭昭而使人昭昭”。总之,“好”是认识一切事物的前提,有了“好”这种意识,才能去探求大千世界各种各样令人着迷的“奇”。何谓“奇”?不过是遇到“奇”发现“奇”使之不“奇”。作文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人带着“猎奇”的心态去看待世界。然而,“猎奇”的人常常把一些不好的落后的事物挖掘出来,这并不是真正的“奇”。这里所指的“奇”是牛顿对于苹果为什么会掉在自己头上的疑问;是伽俐略对于亚里士多德两个铁球为什么不能同时落地的质问;是李四光对中国“贫油论”的反问。作文对于未知,我们“奇”;对于书籍,我们发现更多的“奇”。人类在“奇”的带领下更加了解我们所居住的美丽星球,更加知晓处在一片黑暗之中的宇宙太空。“奇”是我们必须拥有的探求品质。“心即理也。”明代的王阳明是这样解释心与理的关系。虽有夸张和唯心主义的色彩,但却能看出人们对于“心”的重要性的认识。古人说过“心如止水”。由此可见一份安静的心情是多么重要。假如你带着浮躁之心,尚不说研究学术,恐怕自己也会被这情绪所左右,再也无法发现和创造了。《礼记》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放在第一位,修身即修心。当“心如止水”时,你的视野将扩大,你的思维将更加活跃。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才,只有用心好之奇之,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人生凭“好奇心”而活,人类凭“好奇心”兴旺发达,永续发展。
王阳明博览众家,但实质仍是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为生民立命的儒家中人。王阳明的心学,影响后世几千年,可见其影响力。心学四句,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等心学核心深刻影响了一代一代人,对中华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文能治国,武能平叛。即造福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危险的大明,如此奇才,古来少有。文能治国,武能平叛。即造福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危险的大明,如此奇才,古来少有。
阳明先生是儒释道集大成者,最主要贡献是创立了心学。普通人不再是“低人一等”,也能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也能精神上达到圣人层面,只是愿不愿意下这个功夫。欲望不再是“洪水猛兽”,上至帝王下到苍生,人人皆有,人人都需,只是如何看待如何把握。礼制教化不再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冰冷不接地气,打破窠臼、离开古训、反思书本,而从内心寻找真理。所有的百家观点,不再各执一词、偏执一理、互相冲突、而是归结于一统---良知。一切理化于心,一念之间,灵明自觉,便知如何去做。
知行合一【内容提要】所谓知行合一,知即指心理上的认知和决定,行是包括心理和外在的全部行为,二者合一,既不是以心理上的认知和决定为主,继而进行实践,也不是把实际的行动当做是完全明了内心的认识,而是让人们意识到这一点:心理认知与其在现实中的行动是紧密相关的,我们不仅要认知,更要践履,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认知水平,两者相辅相成,从而完善自己的身心修养,以期望最终能达到上善之境。【关键词】心 知行合一【引言】中国哲学史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以修养论为中心,另一个是以知行合一为目的,将心理与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促使自己的修养得到提升。“知行合一”这一词的首次提出,是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期间,他对此也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正文】(一)背景:通过“龙场悟道”,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由此,阳明心学正式成立。“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此句表达出:理只在心中,外在的一切都是内心的体现,所以,要向内求理。当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作为心学中的概念,主要针对朱熹的思想。他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学风。同时,包括王阳明颇为欣赏的陆九渊也都主张“知先行后”,分裂了知与行。在此,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以救朱学之偏。综上,知行合一的目的有二,一是纠正当时重理论轻道德践履的风气,二是纠正内在动机与外在行为分离的现状,提出内在动机作为内在行为,要克制其中不善的因素。(二)分析:1.知行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真知需要有切实的体验,两者在没有私欲时是一体的,有了实际的行动体验,才能所是知了,没有行为而只是心里的认识,就算不上是真正的知道。正如“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不能分为“两截”来看。同时,他尤其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认为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对道德的认知必然表现在道德行为上。2.知行的统一性:知与行贯穿知行活动的整个过程。首先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把知行相贯通,使其在一个过程中相互关联,中间连续不断,从而使一个行为从内到外的统一。(三)弊端:后来,王阳明过于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知与行的界限,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结语】知行合一在中国哲学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知行两词的探讨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哲学发展的命运,王阳明将知行进行了理论化的统一,也给后人留下了一道值得永远思考的题目。只要对哲学的探讨仍在继续,知与行的轻重缓急就需要长久地探索下去。
王夫之
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王夫之
简介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又号船山,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衡阳金兰乡石船山附近,因此也称船山先生。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读通鉴论》、《宋论》为其代表作。晚清重臣曾国藩极为推崇王船山及其著作,曾于金陵大批刊刻《船山遗书》,使王夫之的著作得以广为流传。近代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 *** 、谭嗣同等皆深受船山思想之熏陶。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坚决反对程朱理学,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人物小记
明末巨变,王夫之曾举兵抗清,失败后,投奔南明永历政权,任职行人司,因弹劾权奸,险遭残害。
此后,隐伏湘南一带,过了近四年的流亡生活,中年以后,隐居故乡衡阳石船山,潜心研究经史子集,著书立说。曾自题堂联曰:“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王夫之著述有一百多种,四百多卷。今人编有《船山全书》。其中,哲学著作有《周易内传》、《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诗广传》、《读四书大全说》、《老子衍》、《庄子解》、《庄子通》、《张子正蒙注》、《思问录》等;史论与政论有《读通鉴论》、《宋论》、《黄书》、《噩梦》等。
王夫之于暮年回首平生,感慨系之,自题墓石,曰:“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著名哲学家熊十力对王夫之学术的路数与特点有精到的概括:“晚明有王船山,作《易》内外《传》,宗主横渠,而和会于濂溪、伊川、朱子之间,独不满于邵氏。其学尊生以箴寂灭,明有以反空无,主动以起颓废,率性以一情欲,论益恢宏,浸与西洋思想接近矣。”
主要思想
“气”是王夫之哲学最重要的范畴。王夫之把“太虚”、“太极”、“太和”、“诚”等范畴都讲成“气”,或视为与“气”等值的概念、范畴。
王夫之的宇宙观是“太虚即气”、“太虚一实”的气化宇宙论。他说:“人之所见为太虚者,气也,非虚也。虚涵气,气充虚,无有所谓无者。虚空者,气之量。气弥沦乌鸦而希微不形,则人见虚空而不见气。凡虚空皆气也。聚则显,显则人谓之有;散则人谓之无。”
在理气关系的问题上,王夫之认为:“理在气中,气无非理;气在空中,空无非气,通一而无二者也。理与气互相为体,而气外无理,理外亦不能成其气,善言理气者必不判然离析之。气者,理之依也。气盛则理达。天积其健盛之气,故秩叙条理,精密变化而日新。”王夫之不仅是气本论者,而且是理气不离之杂论者。王夫之主张“以心循理”,反对师心自用。
在道器观方面,就存在论而言,王夫之认为“天下惟器”,即肯定宇宙自然、社会历史、生活世界的客观性、真实性,肯定具体的、历史的、特殊的存在,肯定个体性及其价值;就哲学之普遍性与特殊性、个别性的关系而言,“道者器之道”即肯定道与器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以气为核心的统一;就真理观、知识论与道德论而言,强调“尽器”、“据德”、“治器”的工夫,即肯定真理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充分认真地研究个案,认识个别、特殊、具体,是认识普遍并按内在法则创立、改造、治理事业的基础,具体的道德实践比道德理论更为重要。第四,就社会历史观与文化观而言,不拘守于过去,而是以开放、发展的眼光,强调今胜于古,肯定来自民间的具体改革与创造,注重建构社会文化、外王事功。
他主张分而后合,以行为重心的合一。王夫之知行观的前提是“知行”相分,尽管知行相互作用,但知行并不是平列的。在认识的过程中,力行、实行是主导的方面,注重“行”。
游览衡阳博物馆 2010-4-03 今年国庆节,爸爸妈妈说不再带我游山玩水,而去参观衡阳博物馆,说是要让我了解了解自己的家乡。 十月一日九点我们就到了博物馆,博物馆里已经有很多人了。有父母带小孩的,也有老人,还有年轻人。这儿一群,那儿一群,三三两两散布在馆场中,都在那静静地参观着,小声地交谈着。 我跟着爸爸妈妈来到第一展室。第一展室展出的是我们衡阳出土的古文物。古朴典雅的木质展柜里有石器时代的劳动工具,有几千年历史的谷粒,有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其中以春秋动物纹提梁卣和商代的青铜牛尊最引人注目。在橱窗里还有我们湖南的国宝四羊方尊的图片呢!我早在中央电视台的<<国宝档案>>这栏节目中就见过它了,知道它是中国最大的方尊。没想到我们衡阳的文明历史有这么悠久了。 我们走出第一展室,来到第二展室。第二展室是介绍湖湘文化起源和兴起。在进展室门的右手边有一座雕像,这就是湖湘文化的代表学者——王船山,王船山又叫王夫之,他可是我们衡阳人哦。他在油灯下专心地写着文章,看着他那轻松的样子,再看着整个展室的展柜里摆放着的一本本王船山的著作。我想:难道写作文并不难? 第三展室也有一排雕像,看着雕像前面牌子上写的名字,我认识了魏源、左宗棠、曾国潘……知道了我们湖南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在这个展室里的图片中,我了解了悲壮惨烈的衡阳保卫战,浴血47昼夜,与衡阳共存亡。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怕牺牲,抗击外敌的崇高精神。 不知不觉,慢慢游览,已经到中午了,还有两个展厅没有参观呢,可博物馆下班时间已经到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下次我还要再来,多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今年国庆节,我过得非常有意义。在小小的博物馆里,我知道了衡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历史文化厚重。湖南人都是热血儿女,我作为一名湖南人,我很骄傲。作为湖南的新一代,我们会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学好本领,将来创造出湖南的又 一个辉煌,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强大。
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哲学上总结并发展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十),以为“气”是物质实体,而“理”则为客观规律.又以“絪蕴生化”来说明“气”变化日新的辩证性质,认为“阴阳各成其象,则相为对,刚柔、寒温、生杀,必相反而相为仇”.强调“天下惟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周易外传》卷五).由“道器”关系建立其历史进化论,反对保守退化思想.又认为“习成而性与成”,人性随环境习俗而变化,所以“未成可成,已成可革”,而教育要“养其习于蒙童”.在知行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反对陆王“以知为行”及禅学家“知有是事便休”观点.政治上反对豪强大地主,认为“大贾富民”是“国之司命”,农工商业都能生产财富.文学方面,善诗文,工词曲.所作《诗绎》、《夕堂永日绪论》,论诗多独到见解.所著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其一生坚持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战斗精神,至死不渝.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大全说》、《张子正蒙注》、《思录内外篇》、《黄书》、《噩梦》等.墨迹传世稀少. 《大云山歌》书风神清气舒,可谓难得珍品.明代的思想,是对历代思想的一次大综合.明代学者们对以往思想界,指摘弊病,有的很中肯. 王夫之一生著书320卷,录于《四库》的有:《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春秋稗疏》等.岳麓书院建船山专祠,以纪念这位不朽的大师王夫之在康熙二十八年(1690)其自题墓石中说“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自为铭曰: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幸全归于兹丘,固衔恤以永世.’戊申纪元后三百年十有年月日男勒石”他特别告诫儿子说“墓石可不作,徇汝兄弟为之,止此不可增损一字.行状原为请志铭而设,既有铭,不可赘作.若汝兄弟能老而好学,可不以誉我者毁我,数十年后,略纪以示后人可耳,勿庸问世也.背此者自昧其心. 己巳九月朔书授攽” 王夫之在自己墓志铭中说的“戊申纪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元年,即明朝开国的时间.并且特别强调“墓石可不作”,如果作,则“不可增损一字”,“背此者自昧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