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the listed company's earnings management has gradually, the study of earnings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modern accounting theoretical research one of the important fields. Earnings managemen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he object is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has the close relation, the listed company's earnings management behavior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can also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 So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is very necessary. This paper based on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expounds the basic overview of the company governance, analyzes the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etc,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 implementing the 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puts forward the premise of company governance, and some Suggestions of the listed company more efficient operation.
企业盈余管理手段探究
盈余管理的基本特性包括两方面:第一,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 最长也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 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的实际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数据。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企业盈余管理手段探究论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摘要: 近年来,盈余管理问题已成为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一大因素。我国自20 世纪末开展企业股份制改造,资本市场逐渐得到发展,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盈余管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并从各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 盈余管理;会计学;经济学;债务契约
一、盈余管理理论概述
1. 盈余管理的内涵
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盈余管理的概念存在分歧,至今尚无定论。但是从以下比较权威的定义中可以了解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美国会计学家威廉·斯科特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他认为,只要企业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就是在法律和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对企业利润进行的人为调节。
2. 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
对盈余管理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把握盈余管理研究的内容和框架。根据前面的讨论,盈余管理的基本特性包括两方面:第一,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 最长也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 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的.实际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中的报告盈利,而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
第二,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这里所说的经济收益与上段提到的企业实际盈利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尽管人们并不知道企业究竟有多大的经济收益,但盈余管理最终还是离不开经济收益这一基准。更何况在盈余管理研究中,人们已开始寻找某些指标,如现金流量等,并试图在某种意义和程度上来反映经济收益。应当注意到,无论是盈余管理在企业的实践,还是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都非常关心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关于盈余管理的“经济收益观”与“信息观”的地位和重要性,在不同的国家,由于证券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差异较大,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二、盈余管理的手段
(一)利用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1. 会计估计变更
主要包括变更无形资产摊销年限、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其他会计政策的变更等。企业一般倾向于选择最能体现其现实意图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但会计方法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更,这是会计准则一致性的要求。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许多上市公司经常通过会计政策、方法的选择与变更获得额外会计收益,原因是其选择、变更成本太低,变更程序太容易。
2. 费用与收益的提前或延迟确认
盈余管理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改变收入的确认时间,一是提前确定收入,即在销售完成之前,还没有完成满足销售确认条件下就记作企业收益,将后期利润转移到本期。二是递延收益,主要发生在企业预期利润减少的情况下。费用的盈余管理行为也分为提前确认和延迟确认两种方法。提前确认费用的方法主要有大额计提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一次性冲销不良资产的账面价值等。延迟确认费用的方法有潜亏挂账、费用支出资本化等。
(二)利用非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1. 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如关联方之间的购销业务、代理和租赁等。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是从母公司剥离出来的,造成大股东绝对控股的局面。因此,上市企业与改制前的母公司之间大多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所以,尽管我国新会计准则中有种种相关规定,但利用关联交易来调节业绩,仍然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例如增加收入、转嫁费用、托管经营、资金占用费用和资产租赁等。
2. 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是公司为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统计数据显示,资产重组具有使企业一夜之间转亏为盈的神奇功效。企业资产重组分为:股份转让、资产置换、对外收购兼并、对外转让资产等。一些企业的资产重组实质在于利用交易时间差,在会计年度结束前进行重大的资产买卖,确认暴利,或者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关联企业之间进行“垃圾换黄金”的不等价交换,将企业外部巨额利润注入企业内部,以及将亏损输出企业,实现利润转移。统计数据显示,一些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秘诀往往在于资产重组。
3. 虚拟资产调节
所谓虚拟资产,是指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按会计应计制的规定而暂时列作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等科目。利用虚拟资产作为费用的“蓄水池”。随意确认计入当期损益的时点,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此外还有会计政策变更,一些会计政策的变更,如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合并范围的确定等,与企业当期的会计盈余,甚至未来期间的收益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也可通过会计政策的变更来实现盈余管理。
三、盈余管理问题出现的成因
1. 筹资原因
我国上市企业盈余管理的直接原因就是筹资。《公司法》对企业有严格的规定,如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为达到目的,企业便采用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合规合法地“”得上市资格。同时,经过盈余粉饰的报表还有助于企业获得较高的股票定价。
2. 避税原因
公司盈余管理的避税成因也是十分明显的。“合理避税”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颇多;另一方面是企业管理者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管理者会通过选用适当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调减应纳税所得额,从而有资格按照顾性税率缴纳所得税。
3. 获取政治成本原因
政治成本是指某些企业面临着与会计数据明显正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一旦财务成果高于或低于一定的界限,企业就会招致严厉的政策限制,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为了避免发生政治成本,管理者通常会设法降低报告盈余,以非垄断的形象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如微软公司就曾通过递延确认实际所得收入来下调盈利,以逃避美国反垄断机构的指控。
四、对于盈余管理问题的治理对策
1. 完善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是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具有灵活性。上市企业对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择具有主观性,由于会计行为的特点,这一点是无法避免的。目前我国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对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有效抑制作用。因此,完善具体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制度,对限制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有着积极的意义。
2. 加强对资产重组资产评估的管理
产业重组并购就是收购方与目标公司主营业务相同或相近。这样的并购整合是为了资源的有效利用,获得产业发展上的规模效应。实质性重组并购具有较长的产业运作期限和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眼光。通过产业重组并购,使企业存量资产和各种资源,从分散的小型企业流向大型企业,从劣势企业流向优势企业,从传统产业流向高新技术产业,达到产业升级的作用。同时,加强对资产重组、资产评估过程中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提高透明度,维护市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评估机构向企业化方向发展。
3. 规范关联交易行为
上市企业治理结构的实质是对相关权利、责任和收益的制衡安排。在我国,董事会是代表股东利益的常设机构,监事会和董事会是平行机关,同时对广大股东负责。由于多数非独立董事是上市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而独立董事只是以挂名方式出现,并不“独立”,这与当时设置独立董事制度的初衷相违背。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上市企业之所以能够进行盈余管理,与企业治理结构有关,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规范上市企业的治理结构。
4. 改善证券市场相关制度规定
目前,我国证监会关于上市、配股、停牌的有关规定,作为上市公司与监管部门之间隐含的契约标准,仍使上市公司存在强烈地盈余管理动机。因此,应当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完善上市及配股的考核条件,避免由于指标的单一性而使管理当局进行利润操纵。
参考文献:
[1] 魏明海. 盈余管理研究[M], 北京: 中国财政金融出版社,2013:85.
[2] 宁亚平. 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 会计研究,2012,(9).
[3] 蒋义宏.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与财务问题研究[M].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98.
[4] 顾兆峰. 论盈余管理[J]. 财经研究,2010,(3).
浅论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盈余管理
【摘要】 本文根据上市公司的不同盈余管理动机将上市公司进行了分类,并分别探讨了它们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具体表现。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各类上市公司是否有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了验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建议。
Abstract Based on the listed company's different incentives to manage earnings of listed companies will be classified and discussed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of each asset impairment they use earnings management. By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whether there is an impairment of various types of listed companies use asset management incentive earnings were verified,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关键词】 上市公司 资产减值 盈余管理 信息披露
Key words Company's assets Impairment earning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逐渐增多,手段也逐渐多样化。其中,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很多环节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并且处于不同财务状况下的上市公司具有不同的盈余管理动机,它们利用资产减值时的表现也各不相同。
一、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本文通过分析不同财务状况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不同动机与表现,进而提出研究假设。
1. 避亏公司。我国《公司法》及证监会关于亏损上市公司的相关政策规定:“如果上市公司最近两年连续亏损,即最近两年年度报告披露的当年经审计净利润均为负,则该公司的股票将被特别处理(即被ST);当上市公司最近三个年度连续亏损时,其公司的股票将被暂停交易(即被PT)”。由此可见,零值是一个关键的临界值。这一规定对避亏公司至关重要,因为一般这种公司都面临亏损,为了避免股票被特别处理或暂停交易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管理层通常会采用计提较少金额的减值准备,甚至不提或转回较大金额,使得获利增多或至少不减少,以躲过亏损这一“生死大劫”。
由此本文提出假设1:避亏公司具有防止亏损的动机,当期净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幅度显著低于控制样本公司。
2. 巨亏公司。上文提到的对上市公司特别处理的规定中,都只强调了是否亏损这个条件,并没有对亏损程度做出具体要求,即巨额亏损和一般亏损对证券市场的监管机构来说性质都是一样的。并且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了解投资者的心态,知道他们只关心能够使上市公司现金流量稳定增长的盈利来源,并不在乎未涉及现金流出的一次性非经常性损失。所以,巨亏公司就可能会夸大亏损,把以前年度应确认而没有确认的损失和费用予以确认,或把以后期间有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提前确认,都集中在一个会计期间内进行,让本会计期间一次亏够。
由此本文提出假设2:巨亏公司具有夸大亏损的动机,当期净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幅度显著高于控制样本公司。
3. 扭亏公司。企业上市可以帮助其筹集到大量的资金,并取得固定的融资渠道,而我国证券市场的上市额度是有限的,相关证券法规对亏损上市公司的特别处理也有着严格的规定,所以上市公司是非常珍贵的资源。亏损公司若想保住来之不易的上市资格,就会在经营不利发生亏损时想尽一切办法扭亏为盈。此类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的手段一般是在允许的范围内,少提甚至不计提减值准备,或者是转回以前年度计提的巨额减值准备来提高当期的会计盈余,实现利润的反弹。
由此本文提出假设3:扭亏公司具有扭亏的动机,当期净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幅度显著低于控制样本公司。
4. 盈利公司。在证券市场中,投资者都比较青睐于利润平稳增长的公司,上市公司为了吸引投资者的投资,降低融资成本,要树立企业业绩稳步增长的良好形象,向投资者传递公司盈利能力不断提升的信息。当上市公司某个会计年度经营状况良好时,管理层反而不直接披露本期的优良业绩,而是会选择大额加速计提各项减值准备,这样可以为以后的业绩保留一定的增长空间。并且,在经营状况较好的年度计提较多的减值准备,使得未来可以不计提或者少计提,也是在为以后年度减轻负担。
由此本文提出假设4:盈利公司具有利润平滑的动机,当期净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幅度显著高于控制样本公司。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方法
本文将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证明,独立样本t检验就是对两个独立样本的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进行推断。本文会将研究总体分为控制样本和研究样本,以被视为没有盈余管理动机的控制样本为参照,将研究样本中的上市公司分别与其进行比较,检验它们的资产减值净计提率是否显著差异,从而判断其是否具有盈余管理行为。
资产减值净计提率是指当期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计提减值前的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反映当期计提减值的幅度,其中当期资产总额来自资产负债表,当期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来自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本文研究所用数据来自于锐思金融数据库。
(二)样本的分类和选取
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的需要,本文分为控制样本和研究样本,我们参考前人的研究方法,以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减值净计提率以及净利润等指标对研究样本进行分类。以下为分类标准:
1. 控制样本,选择“微亏公司”作为控制样本,选取标准是当期净利润小于0,资产减值净计提率大于0,且剔除当期所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后其净利润大于0。
2. 研究样本,该类样本被视为具有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根据不同的动机我们又分为避亏公司,巨亏公司,扭亏公司和盈利公司四大类。
(1)避亏公司:0<当期净资产收益率<2%。
(2)巨亏公司:当期净资产收益率<-20%,资产减值净计提率>0,且扣除资产减值后仍亏损。
(3)扭亏公司:上期净利润<0,当期净利润>0,且资产减值净计提率<0。
(4)盈利公司:当期净资产收益率>20%,且资产减值净计提率>0。
按照以上指标,我们从2009年12月31日之前上市的沪市A股制造业公司中,筛选出最符合条件的四类公司共79家,其中避亏公司22家,巨亏公司25家,扭亏公司5家,盈利公司27家,再加上控制样本9家,共选出88家上市公司,本文对这88家上市公司2012年的资产减值净计提率的数据进行研究。
(三)假设检验
1. 对假设1的检验。
表1和表2是对22家避亏公司和9家控制样本公司资产减值净计提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2中,Levene方差齐性检验的p值为0.61,大于显著性水平ɑ=0.05,即避亏公司和控制样本公司的资产减值净计提率的方差满足齐性,所以t检验应看“假设方差相等”一行中的结果。t检验结果显示p值为0.325,大于0.05,说明避亏公司和控制样本公司的平均资产减值净计提率没有显著差异,证明避亏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不明显,他们并没有利用少计提甚至不计提减值准备来粉饰报表,并且表1中避亏公司的净计提率均值大于0,说明其也没有利用减值准备的转回来提升利润。所以,初步证实假设1不成立。
2. 对假设2的检验。
表3和表4列示了25家巨亏公司和9家控制样本公司资产减值净计提率的对比情况。表4中Levene方差齐性检验中,p值为0.021,小于显著性水平ɑ=0.05,即巨亏公司和控制样本公司的资产减值净计提率的方差呈非齐性,所以t检验应看“假设方差不相等”一行中的结果。t检验中的结果显示p值为0.022,小于0.05,说明巨亏公司和控制样本公司的平均资产减值净计提率差异显著。表3中,巨亏公司的资产减值净计提率均值确实明显大于控制样本公司,所以初步证实假设2成立,巨亏公司有多提减值准备的动机。虽然现行准则规定不得转回已确认减值损失,但他们仍然可以在亏损当期大量计提减值准备,为以后年度的盈利减轻负担。
3. 对假设3的检验。
表5和6列示了5家扭亏公司和9家控制样本公司资产减值净计提率的对比情况。表7中Levene方差齐性检验中,p值为0.640,大于显著性水平ɑ=0.05,即扭亏公司和控制样本公司的资产减值净计提率的方差呈齐性,所以t检验应看“假设方差相等”一行中的结果。t检验结果显示p值为0.006,小于0.05,说明扭亏公司和控制样本公司的平均资产减值净计提率差异显著。再从表5可以看出,扭亏公司的资产减值净计提率均值明显低于控制样本公司,由此可以证明假设3成立。另外,资产减值净计提率为负表明利用转回减值准备以提升利润的公司不在少数,准则虽规定非流动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不得转回,但利用流动资产减值做调节利润的“蓄水池”,更具有隐蔽性,更容易操作。
4. 对假设4的检验。
表7和表8是对27家盈利公司和9家控制样本公司资产减值净计提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8中,Levene方差齐性检验的sig.值为0.054,大于显著性水平ɑ=0.05,即盈利公司和控制样本公司的资产减值净计提率的方差满足齐性,所以t检验应看“假设方差相等”一行中的结果。t检验中的结果显示p值为0.009,小于0.05,说明盈利公司和控制样本公司的平均资产减值净计提率差异显著。但我们从表7中可以看出,盈利公司资产减值净计提率的均值比控制样本公司偏低,与假设4正好相反,所以假设4不成立。这种现象就体现了现行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空间的挤压,由于不再能任意转回减值准备,所以上市公司在计提时都非常谨慎。
(五)实证研究结论
以上实证研究表明,具有避免亏损动机的公司,资产减值净计提率与控制样本无显著差异,具有平滑利润动机的盈利公司资产减值净计提率比控制样本显著偏低,两类样本公司的检验结果与假设1和假设4相反,即他们没有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但假设2和3通过了验证,巨亏公司和扭亏公司的.资产减值净计提率都与控制样本有显著差异,他们存在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由此可见,亏损公司具有较为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该类公司的监管力度。
三、对策建议
通过上文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可以得出,我国现行资产减值准则压缩了盈余管理的空间,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还不能完全杜绝盈余管理的行为。就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为抑制盈余管理反映真实经营业绩起到积极作用。
(一)进一步完善资产减值准则
首先,准则应尽量使用量化标准明确各项操作,减少模糊性语言,从而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现行准则中,对于减值迹象的判断标准都属于定性描述,在具体判定时还需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这就给具有盈余管理动机的管理人员留下了操纵空间,我们希望在未来准则的制定和修改中,能够加入明确的量化标准,对资产减值政策的选择有明确的描述。
其次,完善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相关规定。不允许转回在一定程度上有损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性,因为减值因素消失后不能转回减值准备,会使上市公司资产虚减,导致资产信息不准确,从而影响投资者的决策,所以,本文认为应当允许转回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但为防止上市公司利用非流动资产减值准备调节利润,可将转回的数额作为调整当期的期初留存收益处理。
(二)提高资产减值信息披露透明度
首先,应要求尽早披露资产减值信息。如果要求上市公司在财务报告发布之前就以公告形式披露资产减值的详细信息,将会使企业无法依照年度经营业绩的好坏而利用资产减值调节利润,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盈余管理的动机,防范盈余管理的行为。
其次,应强行规定上市公司必须详细披露减值操作的依据和方法,以及判断资产价值回升的依据,而不能采取自愿披露的方式。针对不按规定披露信息或披露虚假信息的行为,应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提高他们受处罚的成本,使管理者意图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时有所顾忌和收敛。
(三)加强监管力度
首先,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充分、合理地收集审计证据,明确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审计程序,以谨慎的态度实施审计工作,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出具审计意见。
其次,对不同财务状况的上市公司,外部审计人员应设置不同的审计侧重点。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的手段随其所处财务状况的不同而不同,并且本文实证研究发现,亏损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外部审计人员有针对性的进行审计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
再者,证券监管部门应改革对上市公司的考核制度。应制定完整的考核体系,考察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等,设置更为合理的评价指标,有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雪云.新准则下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行为实证研究.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 何福英,论盈余管理的动机及其影响.经济研究导刊,2011;29
3. 杨丽娟.长期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经济研究导刊,2013;14
4. 刘伟.资产减值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盈余管理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利益日益彰显========可不能马虎,最好还是自己动动脑筋的影响,使其成为目前会计领域研究的焦点之=======好好的写一写,.网上那种免费的论文一。国内学者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是否存在=======千万不能采用,最重要的是到处都是及其规模问题所进行的统计研究比较充分,但=======老师随时都可以知道你是在网上弄的对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过程中的盈余管========我去年的毕业论文是在理行为却缺乏透彻的论述。本文结合目前国========================【诸葛内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新动向,以新会计准============================文库写的】则作为切入点,通过论述新会计准则与上市公=================== 质量挺不错的,可以去看下司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提出新会计准则执行中遏制盈余管理的建议。全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针对国内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并对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及研究内容作了概述。第二章,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研究。
上市公司经济管理中现寸若干问题剖析与管理改革建议[摘 要] 盈余管理是近年来财务理论界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从委托代理关系与盈余管理的形成、契约关系与盈余管理的形成、信息不对称与盈余管理的形成三个角度进行了盈余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以期通过探讨对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予以认识和防范,进行必要的约束和监督。[关键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经济学分析一、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盈余管理是近些年来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财务理论界一个热点问题。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在编报财务报告时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寻求对自己有利的财务结果。雪普(Katherine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在这一定义中(1)盈余管理限定在对外报告领域,而把管理会计报告以及那些意在影响或改变公认会计原则的活动等排除在外。(2)提出了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某些私人利益。(3)并没有依赖某一特定的盈利概念,而是基于会计数据作为信息的观点进行讨论的。这里的获取私人利益与对外财务报告的中立原则是对立的,盈余管理实际上背离了中立性原则,而中立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可靠性的一部分。因此,盈余管理提供的信息是不可靠的,盈余管理并没有定期提供实际的会计信息。传统上,人们认为盈余管理是与经济收益(有时也叫真实收益)有关的一个概念。在经济收益观下,有一些数据(譬如经济收益)被盈余管理故意地歪曲了。经济收益之所以会被歪曲而成为会计的报告收益,除了盈余管理外,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应计制会计和公认会计原则。应计制会计和公认会计原则也将导致会计数据与真实收益有偏差。当然,经济收益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有意义地加以定义,一般说来,在现实的报告系统中经济收益是看不见的。即使如此,在经济收益观下,人们还是要把看不见的真实收益作为衡量偏差的基准。在信息观下,盈利仅仅是许多用作决策和判断的信号中的一个。信息观意味着会计数据的重要属性是其“信息含量”这一统计特性。盈余管理的信息观假定公司经理拥有私人信息。在一套既定的委托代理契约下,公司经理不仅可以就会计程序做出选择,而且还可以据此程序做出不同的估计。二、盈余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一)委托代理关系与盈余管理的形成。委托———代理是建立在以下两个基本假设之上:(1)委托人对随机的产出没有直接的贡献;(2)代理人的行为不易直接被委托人观察到。委托代理关系实际上是指所有者将其拥有的资产根据预先达成的条件委托给经营者经营,所有权仍归出资者所有,出资人按出资额享有剩余索取权和最终控制权;经营者在委托人授权范围内,按企业法人制度的规则对企业财产行使占有、支配、使用和处置的权力。所有者是委托人,经营者是代理人,双方的责、权、利得到了明确界定,从而形成相互制约、相互激励的机制。按《公司法》规定,中国上市公司都必须是股份公司的形式。股份公司制度的最大特征就是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最终分离。股东作为企业所有者,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同时也是企业风险的直接承担者,但却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管理人员(包括董事会和经理层)则由股东聘任,对企业进行管理,同时获取一定的报酬,在这两者之间实际上就形成了标准的委托代理关系。根据经济学最基本的假设———“人都是理性的”,委托方———股东及代理方———管理层都具有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动机。但是在股份公司制度下,管理层(尤其是经理层)对企业剩余没有或只有少量的索取权,他们的努力工作并不能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甚至需要承担较大的成本。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管理层在对企业信息披露尤其是关键的盈余信息披露时,将根据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提供信息披露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的信息量,这里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是指个别企业的私人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但公司的会计信息实际上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信息披露的边际社会收益会大于私人边际收益(主要是由于真实和相关的会计信息能优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保护投资者利益,具有外部经济性所致),从而使社会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时信息披露量应当大于私人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信息量。许多信息从股东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应该披露,然而管理层从自身利益出发,只会选择少量披露甚至不披露,从而导致了股东与管理层目标的偏离。为促使代理人按照委托人的目标行事,委托人会通过各种契约对代理人进行激励和监督,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代理成本,当代理成本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时,委托人就会弱化监督,甚至放弃监督,从而导致“内部人控制”①。在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经济分析中,委托———代理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根源,根据“委托经济责任”理论,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衡量经营者的业绩,解除经营者的委托经济责任。在现代股份公司中,股东和管理人员之间构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为了激励和督促管理人员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建立起了对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和考核机制,也都是建立在利润目标的考核上。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必然会利用手中的权力以及信息上的优势,运用自身的职业判断,在不违反会计原则的范围内,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直接干预盈余信息的生成,从而使盈余信息朝着对自身有利的方向发展。特别是我国现有的上市公司,大部分是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虽然根据《公司法》规定普遍设立了包括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及经理层组成的多级治理结构,但实际情况是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流于形式,“内部人控制”严重,企业的主要决策还是管理人员说了算。而作为会计数据直接生成者的会计人员,其个人利益完全受管理人员的控制和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人员为了自身利益进行盈余管理就没有障碍了。从股东与管理当局间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中,派生出三种可能的层次更低的委托代理关系组:(1)股东与管理当局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2)小股东与大股东间的委托代理关系。(3)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下面,分别从这三个角度对盈余管理产生的内在原因做更深入的分析。1.从股东与管理当局间的关系分析。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不一致,以及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代理人道德风险问题,在委托人无法了解代理人努力程度的情况下,最适宜的契约就是使代理人分担其行动的后果,以此来激励代理人努力工作,于是产生了基于会计盈余数据的管理人员报酬计划。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利益的不一致,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委托———代理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刚性,加之经济主体的自利性,使代理人有动机为自身利益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对委托人隐瞒实情,损害委托人的利益。而由于委托人很难监管和约束代理人,盈余管理作为机会主义行为便得以产生。2.从大小股东间的关系分析。在上市公司中,除了管理当局与股东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外,大小股东之间也存在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尤其是中国的公用事业类上市公司几乎全部是由以前的国有企业改制形成的,国有股占据绝对的控股地位,中小股东所占比例很小。中小股东相信股东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将监管管理当局的责任委托给大股东,自己不参与对管理当局的监管,而选择“搭便车”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股东与管理当局合谋侵害小股东利益的情况的发生。大股东在上市公司中所占股份比较多,利益与上市公司联系更紧密,自然有动力参与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但是从中小股东的角度来看,将参与监管的成本和参与监管所获得的效益相比较,更愿意选择“搭便车”的方式,由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行为进行监管,中小股东自己不参加监管。公司治理结构中,“搭便车”是指大股东承担对公司经营者行为的监督费用,而相应的收益由所有的股东来分享。显然,也包括对经营者财务决策以及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如果小股东因监督而获得的收益不能弥补他付出的监督成本,小股东便不会实施监督活动,而宁愿享受大股东监督所带来的好处。下面我们可以运用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来分析上市公司大小股东间博弈行动的结果,大小股东间博弈的结果是小股东放弃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导致大股东与管理当局合谋损害中小股利益的行为。这是一个简单的智猪博弈的过程。
我这里有一篇,不知怎么给你
应该是上市的吧
难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是个风险敞口比较大的题目,变量太多,各种假设下情况都不一样。
不建议本科论文写这样的大题目,容易写出空虚感,不聚焦,不落地。
如果可以改,最好能改一个比较聚焦的具体问题。本科阶段,可以先尝试解决具体某个会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践分析。昨天有回答过类似的问题,下面再贴一下。
比如,今年2月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又一次吐槽,2018年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要求其根据期末报表日股价与成本价的差异来确认其持有股票的收益和损失。
对于伯克希尔哈撒韦这样一个持有2000亿美金左右股票投资的公司来说,股价的波动,导致了公司利润表的上蹿下跳。从巴菲特和芒格的角度来看,这个新政策并不能更好的反映公司的实际财务状况。
再比如,根据2019 年 1 月 1 日起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上市公司将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方法,由原来的账龄分析法,改变为预期信用法。2019年中报,海康威视使用新的预期信用法计算,应收账款坏账综合计提比例按照原来的账龄分析法略有下降,马上就有投资人出来怀疑,公司是否利用新的准则来创作利润。
其他方面:
还有,上个月中国平安出年报时,特意出来一个重大会计估计变更说明,说公司对其保险合同准备金计提的会计估计变更,造成公司2019年利润减少207亿。又有投资怀疑公司是否利用会计变更,保留利润。这又是个冲突。
如果不能改题目,建议可以在盈余管理中找到一个比较具体的视角和问题,对这个具体的问题做深入的论述和分析。比如,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企业盈余管理手段探究
盈余管理的基本特性包括两方面:第一,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 最长也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 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的实际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数据。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企业盈余管理手段探究论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摘要: 近年来,盈余管理问题已成为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一大因素。我国自20 世纪末开展企业股份制改造,资本市场逐渐得到发展,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盈余管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并从各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 盈余管理;会计学;经济学;债务契约
一、盈余管理理论概述
1. 盈余管理的内涵
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盈余管理的概念存在分歧,至今尚无定论。但是从以下比较权威的定义中可以了解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美国会计学家威廉·斯科特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他认为,只要企业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可以看出,盈余管理就是在法律和公认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对企业利润进行的人为调节。
2. 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
对盈余管理基本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把握盈余管理研究的内容和框架。根据前面的讨论,盈余管理的基本特性包括两方面:第一,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 最长也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 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的.实际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中的报告盈利,而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
第二,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这里所说的经济收益与上段提到的企业实际盈利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尽管人们并不知道企业究竟有多大的经济收益,但盈余管理最终还是离不开经济收益这一基准。更何况在盈余管理研究中,人们已开始寻找某些指标,如现金流量等,并试图在某种意义和程度上来反映经济收益。应当注意到,无论是盈余管理在企业的实践,还是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都非常关心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关于盈余管理的“经济收益观”与“信息观”的地位和重要性,在不同的国家,由于证券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差异较大,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二、盈余管理的手段
(一)利用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1. 会计估计变更
主要包括变更无形资产摊销年限、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其他会计政策的变更等。企业一般倾向于选择最能体现其现实意图的会计政策和方法。但会计方法一经选定,不得随意变更,这是会计准则一致性的要求。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许多上市公司经常通过会计政策、方法的选择与变更获得额外会计收益,原因是其选择、变更成本太低,变更程序太容易。
2. 费用与收益的提前或延迟确认
盈余管理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改变收入的确认时间,一是提前确定收入,即在销售完成之前,还没有完成满足销售确认条件下就记作企业收益,将后期利润转移到本期。二是递延收益,主要发生在企业预期利润减少的情况下。费用的盈余管理行为也分为提前确认和延迟确认两种方法。提前确认费用的方法主要有大额计提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一次性冲销不良资产的账面价值等。延迟确认费用的方法有潜亏挂账、费用支出资本化等。
(二)利用非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1. 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如关联方之间的购销业务、代理和租赁等。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是从母公司剥离出来的,造成大股东绝对控股的局面。因此,上市企业与改制前的母公司之间大多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所以,尽管我国新会计准则中有种种相关规定,但利用关联交易来调节业绩,仍然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例如增加收入、转嫁费用、托管经营、资金占用费用和资产租赁等。
2. 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是公司为优化资产结构、完成产业调整、实现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或股权转让等行为。统计数据显示,资产重组具有使企业一夜之间转亏为盈的神奇功效。企业资产重组分为:股份转让、资产置换、对外收购兼并、对外转让资产等。一些企业的资产重组实质在于利用交易时间差,在会计年度结束前进行重大的资产买卖,确认暴利,或者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关联企业之间进行“垃圾换黄金”的不等价交换,将企业外部巨额利润注入企业内部,以及将亏损输出企业,实现利润转移。统计数据显示,一些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秘诀往往在于资产重组。
3. 虚拟资产调节
所谓虚拟资产,是指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按会计应计制的规定而暂时列作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等科目。利用虚拟资产作为费用的“蓄水池”。随意确认计入当期损益的时点,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此外还有会计政策变更,一些会计政策的变更,如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合并范围的确定等,与企业当期的会计盈余,甚至未来期间的收益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也可通过会计政策的变更来实现盈余管理。
三、盈余管理问题出现的成因
1. 筹资原因
我国上市企业盈余管理的直接原因就是筹资。《公司法》对企业有严格的规定,如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为达到目的,企业便采用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合规合法地“”得上市资格。同时,经过盈余粉饰的报表还有助于企业获得较高的股票定价。
2. 避税原因
公司盈余管理的避税成因也是十分明显的。“合理避税”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颇多;另一方面是企业管理者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用上有较大的灵活性。管理者会通过选用适当的会计政策和方法调减应纳税所得额,从而有资格按照顾性税率缴纳所得税。
3. 获取政治成本原因
政治成本是指某些企业面临着与会计数据明显正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一旦财务成果高于或低于一定的界限,企业就会招致严厉的政策限制,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为了避免发生政治成本,管理者通常会设法降低报告盈余,以非垄断的形象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如微软公司就曾通过递延确认实际所得收入来下调盈利,以逃避美国反垄断机构的指控。
四、对于盈余管理问题的治理对策
1. 完善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是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具有灵活性。上市企业对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择具有主观性,由于会计行为的特点,这一点是无法避免的。目前我国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对盈余管理行为起到了有效抑制作用。因此,完善具体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制度,对限制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有着积极的意义。
2. 加强对资产重组资产评估的管理
产业重组并购就是收购方与目标公司主营业务相同或相近。这样的并购整合是为了资源的有效利用,获得产业发展上的规模效应。实质性重组并购具有较长的产业运作期限和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眼光。通过产业重组并购,使企业存量资产和各种资源,从分散的小型企业流向大型企业,从劣势企业流向优势企业,从传统产业流向高新技术产业,达到产业升级的作用。同时,加强对资产重组、资产评估过程中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提高透明度,维护市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评估机构向企业化方向发展。
3. 规范关联交易行为
上市企业治理结构的实质是对相关权利、责任和收益的制衡安排。在我国,董事会是代表股东利益的常设机构,监事会和董事会是平行机关,同时对广大股东负责。由于多数非独立董事是上市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而独立董事只是以挂名方式出现,并不“独立”,这与当时设置独立董事制度的初衷相违背。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上市企业之所以能够进行盈余管理,与企业治理结构有关,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规范上市企业的治理结构。
4. 改善证券市场相关制度规定
目前,我国证监会关于上市、配股、停牌的有关规定,作为上市公司与监管部门之间隐含的契约标准,仍使上市公司存在强烈地盈余管理动机。因此,应当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完善上市及配股的考核条件,避免由于指标的单一性而使管理当局进行利润操纵。
参考文献:
[1] 魏明海. 盈余管理研究[M], 北京: 中国财政金融出版社,2013:85.
[2] 宁亚平. 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 会计研究,2012,(9).
[3] 蒋义宏. 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与财务问题研究[M]. 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98.
[4] 顾兆峰. 论盈余管理[J]. 财经研究,2010,(3).
我在2010年某一期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杂志上看到过一片论文,论述过该问题,你可以查询一下。
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同行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盈利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以下是我整理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开题报告,欢迎阅读参考。
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研究目的
各个企业都将面临着竞争的挑战,如何化解压力并在竞争中发展壮大,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如何分析企业盈利能力越来越重要,这关系到企业的管理战略与生存发展,它是企业营销能力、获取现金能力、降低成本能力及规避风险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也是企业各环节经营结果的具体表现。
我国自建立证券交易市场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许多上市公司的利润大量来自于非经常性损益,尤其是一些亏损公司为了避免特殊处理、或为了避免退市,运用非经常性损益获取利润,想方设法粉饰经营结果,盈利质量一直很低。
为了引导和促使企业搞好主业,真正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应当对当前的衡量企业盈利能力标准进行改革或加以完善。首先,衡量公司亏损与否以利润表上“营业利润”项目为准,不再以“利润总额”为准,这样可以引导公司管理当局在企业主营业务上下工夫,切实提高公司业绩,避免企业在非经常性损益上做文章,也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变当前仅以“利润”单一指标衡量的方法,采用多指标衡量的方法,对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综合考虑。
1.2研究意义
盈利能力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点,是企业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财务结构分析、偿债能力分析等分析工作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改善企业财务结构,提高企业偿债能力、经营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最终可通过企业的盈利能力来反映,无论是企业的管理层、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利益相关者都非常关心企业的获利能力。因为企业获利能力的强弱,与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债权人的资金安全、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乃至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等都息息相关。债权人十分关心企业的资本结构和偿债能力,从而衡量他们能否收回本息的安全程度,通过盈利能力分析,可以反映企业是否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的发展趋势,能够衡量债权人投人资金的安全性;因为两权分离、代理问题的存在,通过盈利能力分析,能反映企业的业绩,对经营者进行监督,促使他们更努力为投资者工作,从而保障了投资者的利益。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Hirohiko Arai(2013)中明确指出明确指出利润是企业内外有关各方都关心的中心问题,利润是投资者取得投资收益、债权人收取本息的资金来源,是经营者经营业绩和管理效能的集中表现,也是职工集体福利设施不断完善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十分重要。
F.Voulgaris,D.Asteriou,G.Agiomirgianakis(2010)中指出企业盈利能力存在的问题,她指出企业盈利能力高低的判断,取决于企业提供的利润信息,企业利润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说,在资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利润越多,企业盈利能力相应越好,反之,企业利润越少,企业盈利能力越差。因此,很多财务人员在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非常重视利润数量的多少。然而,企业的利润额由于受会计政策的主观选择,资产的质量、利润的确认与计量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质量风险问题。只看重利润的多少,不关心利润的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利润信息及盈利能力的真实性,从而有可能导致财务分析主体的决策缺乏准确性。
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80年代以产值和利润为主的盈利能力以及90年代的综合性的盈利能力分析。
黄长艺(2011)提出企业常用盈利能力分析的主要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和每股收益等。这些指标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企业的风险特征、理财行为特征及投资价值,为相关利益人提供多种多样的盈利能力信息,从而有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投资和信贷的决策,也为评价企业绩效提供有效基础。
张春林(2013)指出了获利能力能够以评价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管理水平,乃至预期它的发展前途,关系重大,为了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衡量现在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实现企业的目标;也为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相关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企业经营者正视现有力量,挖掘企业潜力提供决策依据,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比较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是财务分析的核心指标,企业只有具有良好获利能力,才能良性循环,不断发展,实现企业目标。
张辽远(2013)指出由于上市公司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盈利能力除了可通过一般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分析外,还应进行一些特殊指标的分析,特别是一些与企业股票价格市场价值相关的指标分析。如每股收益、普通股权益报酬率、股息发放率、价格与收益比率等指标。由于会计分期假设和权责发生制的使用,决定了某一期间的利润并不一定具有可持续性、利润带来的资源并不一定具有确定的可支配性,从而使以上所述的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不能反映企业现金流入的盈利状况,存在着只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数”量,不能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质”量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在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到影响企业盈利能力质量的因素,决定盈利能力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现金净流量及利润的构成情况等。
张衡(2013)指出了上市公司的盈利需要具备多种条件,在某些特种的条件下,在保证盈利能力质量的前提下面,才能具备盈利的基础。
3 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
3.1主要内容
(1)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以及对企业盈利能力概念和指标的研究,确保我们对企业盈利的概念及分析方法有一个正确认识,从而来了解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的作用和意义。本课题主要是对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通过对万科股份有限公司的盈利能力的分析,让我们掌握万科股份有限公司内部的财务盈利状况。
1.绪论
1.1万科公司概况介绍
1.2盈利能力分析理论
2.万科盈利能力分析
2.1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2.1.1盈利能力相关数据分析
2.1.2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2.2运用杜邦分析法分析万科盈利能力
2.2.1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2.2.2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分析
2.2.3对总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的分析
2.2.4对销售净利率的分析
2.2.5对总资产周转率的分析
3.万科盈利能力评价及对策建议
3.1万科盈利能力评价
3.2对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文的理论研究是通过查阅大量有关万科股份财务风险管理的相关的文献资料,全面掌握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为实际应用做理论铺垫。
(2)案例分法。结合实际案例,而实例研究主要目的对于深圳万科股份有限公司盈利状况进行分析,找出其企业是否存在问题,并对问题提出相对建议。
4 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选题、定题阶段(2015-10-15—2015-11-15);
第二阶段:搜集资料、形成论文提纲、撰写开题报告(2015-11-16—2016-01-10);
第三阶段:撰写初稿(2016-01-10—2016-3-31);
第四阶段:论文修改、定稿(2016-4-01—2016-4-15);
第五阶段:毕业论文预答辩(2016-4-18—2016-4-19);
第六阶段:论文修改、评审(2016-4-20—2016-5-20);
第七阶段:毕业论文正式答辩(2016年6月上旬);
第八阶段:相关资料上交(2016-6-01—2016-6-10)。
5 论文主要文献
[1]Hirohiko Arai, Kazuo Tanie, and Susumu Tachi. Dynamic Control of a Manipulator with Passive Joints in Operational Space. 2013(04):12-19
[2]F.Voulgaris,D.Asteriou,G.Agiomirgianakis. Capital structure, assetutilization, profitability and growth in the Greek manufacturing sector .Applied Economics, 2010,(3) :1379-1388
[3]孙立杰.财务报表及财务报表综述.时代经贸,2008,12(102):12-13
[4]黄长艺 企业资金管理概述 北京:中国外资企业财务状况. 2011(04):5-8
[5]周宏甫. 会计基础.当代商业出版社. 2012(04):3-4
[6]姜继海,宋锦春,高常识.财会管理学概述.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04):58-89
[7]张春林,曲继方,张美麟.企业管理学.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04):13-16
[8]钱平. 经济管理学概述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2(04):13-18
[9]张辽远. 经济管理学.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3(04):3-4
[10]刘锦风、袁强.杜邦分析系统在万科上市公司的应用.会计之友,2008
[11]黄长艺,严普强.会计学基础.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04):6-18
[12]张桓,陈作模.企业资金周转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04):5-9
[13]王昆,何小柏,汪信远.财务部门资金的支出与保留.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04):3-4
[14]徐锦康.会计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04):13-14
怎么写开题报告呢?首先要把在准备工作当中搜集的资料整理出来,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内容、课题的理论依据、参加人员、组织安排和分工、大概需要的时间、经费的估算等等。第一是标题的拟定。课题在准备工作中已经确立了,所以开题报告的标题是不成问题的,把你研究的课题直接写上就行了。比如我曾指导过一组同学对伦教的文化诸如“伦教糕”、伦教木工机械、伦教文物等进行研究,拟定的标题就是“伦教文化研究”。第二就是内容的撰写。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所谓课题背景,主要指的是为什么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所以有的课题干脆把这一部分称为“问题的提出”,意思就是说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或者说提出这个课题。比如我曾指导的一个课题“伦教文化研究”,背景说明部分里就是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伦教作为珠江三角洲一角,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她的文化发展怎么样,有哪些成就,对居民有什么影响,有哪些还要改进的。当然背景所叙述的内容还有很多,既可以是社会背景,也可以是自然背景。关键在于我们所确定的课题是什么。二、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的课题要研究的是什么。比如我校黄姝老师的指导的课题“佛山新八景”,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为重点,考察佛山历史文化沉淀的昨天、今天、明天,结合佛山经济发展的趋势,拟定开发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气象的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及开发方案。”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研究的目的,应该叙述自己在这次研究中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比如我校叶少珍老师指导的“重走长征路”研究课题,在其研究目标一栏中就是这样叙述的:1、通过再现长征历程,追忆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对长征概况、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什么是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2、通过小组同学间的分工合作、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合作参与精神和自我展示能力。3、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的信息技术得到提高,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在“课题研究的方法”这一部分,应该提出本课题组关于解决本课题问题的门路或者说程序等。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方法有:实地调查考察法(通过组织学生到所研究的处所实地调查,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根据本课题的情况和自己要了解的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以问卷的形式向相关人员调查的方法)、人物采访法(直接向有关人员采访,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献法(通过查阅各类资料、图表等,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等。在课题研究中,应该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实用就行。五、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当然就是说本课题准备通过哪几步程序来达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这一部分里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课题大概准备分几步来完成。一般来说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准备阶段、查阅资料阶段、实地考察阶段、问卷调查阶段、采访阶段、资料的分析整理阶段、对本课题的总结与反思阶段等。六、课题参与人员及组织分工。这属于对本课题研究的管理范畴,但也不可忽视。因为管理不到位,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有时就会偷懒或者互相推诿,有时就会做重复劳动。因此课题参与人员的组织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参与研究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选出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的任务分派和落实。然后根据本课题的情况,把相关的研究任务分割成几大部分,一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最后由小组长组织人员汇总和整理。七、课题的经费估算。一个课题要开展,必然需要一些经费来启动,所以最后还应该大概地估算一下本课题所需要 的资金是多少,比如搜集资料需要多少钱,实地调查的外出经费,问卷调查的印刷和分发的费用,课题组所要占用的场地费,有些课题还需要购买一些相关的材料,结题报告等资料的印刷费等等。所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资金作后盾,课题研究势必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甚至于半途而废。因此,课题的经费也必须在开题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绸缪,才能真正把本课题的研究做到最好。
下面是由整理的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欢迎阅读。 说明:提供的题目仅供参考,只表明选题的方向,学生应该不局限于这些选题, 工作中、所学课程中的问题都有课程成为选题。 1 税务筹划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具体应用 2 基于审计质量视角的审计判断研究 3 环境成本会计化 4 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5 审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控制研究 6 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 7 新会计准则对我国股票市场的规范 8 企业网络费用的若干问题探讨 9 浅析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 10 浅析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 11 商誉会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12 提高审计质量的对策探讨 13 企业合理避税的分析 14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 15 论商业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 16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问题研究 17 财务分析在银行信用评级中的应用 18 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 19 国有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及防范 20 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 21 我国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分析 22 网络环境下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23 应收账款的管理 24 浅议存货的审计 25 财务困境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分析 26 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 27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几个问题的探讨 28 房地产企业税制改革及相关会计处理 29 我国增值税纳税筹划若干问题的分析 30 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管理咨询对独立性的影响 31 加快发展环境会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2 集团公司财务控制问题研究 33 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探讨 34 浅谈“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一” 35 企业会计核算风险的控制 36 商业企业纳税筹划初探 37 试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机制 38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39 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制度 40 关于企业集团税收筹划 41 企业风险及其管理 42 资产减值与企业的利润操纵 43 浅谈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44 浅析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45 保险业财务内部控制初探 46 浅谈或有事项 47 固定资产折旧与减值准备差异及相关性探讨 48 资产减值准备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49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控制与规避 50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愿因和治理对策 51 上市公司应收账款管理几个问题的探讨 52 我国环境会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53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几个问题的探讨 54 营业收入确认与计量几个问题的探讨 55 税务会计原则与财务会计原则的比较与思考 56 新准则对会计利润操纵现象的影响 57 浅议公允价值 58 企业纳税筹划中应遵循的原则 59 谈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0 浅谈会计监督 61 关于我国会计委派制的问题和对策 62 职业判断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63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4 浅议新会计准则下职工薪酬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65 浅谈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所得税会计 66 浅谈新会计准则的一些变化 67 浅析管理会计的变革与作业成本法 68 企业成本管理的分析与强化对策 69 浅谈国有企业改制后的企业内部审计 70 浅谈人力资源会计 71 中国绩效审计的现状分析 72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控制探讨 73 浅谈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 74 浅析无形资产新准则 75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76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77 浅议新旧会计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的变动差异 78 新准则下商誉的会计处理及其影响 79 新会计准则推出对房地产公司的影响 80 浅析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减值问题 81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82 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比较 83 浅谈簿记 84 浅析商誉的相关问题 85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探讨 86 浅谈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87 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8 我国税制改革与企业所得税筹划 89 论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 90 谈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与银行信贷管理 91 企业人力资源会计研究 92 企业所得税调整与跨国企业中国投资战略 93 试论企业内部审计 94 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探讨 95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96 论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化解与防范 97 浅析不可计量无形资产的评估与管理 98 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相关问题探索 99 财务健康对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影响 100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分析 101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状况剖析及拓展策略 102 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思考 103 我国商业银行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 104 我国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分析 105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策略的探讨 106 浅谈我国企业资本结构 107 对构建我国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设想 108 浅谈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 109 我国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防范 110 浅析企业财物风险及其防范和管理 111 现金流管理 112 企业流动性风险及规避策略 113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 114 谈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 115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116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现状及改进对策 117 我国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 118 企业文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 119 应收帐款与赊销管理的研究 120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分析 121 引入经济增加值EVA完善业绩考评指标体系 122 新会计准则实施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123 浅论现代企业筹资方式及其选择 124 浅谈战略成本管理 125 现代企业成本管理观念研究 126 企业财务风险及其管理研究 127 浅析财务风险及其防范 128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129 论租赁筹资 130 自由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 131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 132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133 中小企业常见风险的分析及规避方法 134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的分析 135 中小企业融资投资问题初探 136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完善与创新 137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探讨 138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控制 139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140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 141 融资模式比较与我国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 142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方式的探讨 143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44 浅谈网络会计及安全问题 145 房地产开发企业纳税与合理避税的探析 146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EVA 147 谈青岛海宁环保有限公司的投资战略 148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 149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性融资问题探讨 150 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特点分析 151 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 152 从传统到现代看成本管理的发展 153 浅论公司治理与会计控制 154 建立符合《萨班斯法案》的内控体系 155 对企业环境成本基本理论的认识 156 资本结构影响因素与资本结构的选择分析 157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评价与控制 158 大型集团公司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探讨 159 对企业成本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分析 160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 161 我国现代企业建设进程中的财务管理问题 162 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 163 高科技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164 论会计透明度 165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研究分析 166 论现代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 167 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 168 中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 169 企业业绩评价--平衡记分卡 170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的探讨 171 企业资本结构的设计与优化研究 172 对我国避税与反避税问题的研究 173 我国企业资本成本研究 174 强化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措施的探讨 175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 176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财务战略研究 177 平衡记分卡在公司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探讨 178 上市公司内部财务治理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保护 179 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认识 180 中小企业投资若干问题的探讨 181 基于公司治理的会计政策选择 182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影响研究 183 我国企业税务筹划的现状分析及改进建议 184 浅析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85 职业判断在会计舞弊审计中的作用 186 现代社会下的内部审计 187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研究 188 浅析审计失败 189 浅析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 190 浅析我国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 191 隐瞒收入审计 192 合理保证与有限保证的辨析与应用 193 浅谈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问题及对策 194 浅析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 195 论我国内部审计转型必要性及其发展前景 196 浅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197 从通用电气内部审计设置看内部审计发展趋势 198 银行审计的转变及影响和创新 199 浅谈关联方交易审计 200 浅析管理审计 201 电子商务对现代审计的影响 202 浅析电算化审计 203 从审计风险看风险导向审计 204 浅谈后续审计 205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206 金融衍生工具审计 207 试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 208 试论上市公司审计风险及其应对 209 风险导向审计浅谈 210 政府绩效审计浅析 211 浅谈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212 审计质量与审计人员素质 213 浅谈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发展 214 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15 浅谈内部审计的新领域——价格审计 216 浅谈审计风险 217 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原则导向还是规则导向 218 浅议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219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浅议 220 有关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分析与说明 221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222 新旧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比较及分析 223 企业合并会计准则的探讨与国际比较 224 中澳会计准则关于国际趋同的比较研究 225 所得税新旧准则比较 226 所得税新旧准则比较及实例分析 227 关于企业合并会计准则的理论探讨 228 论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 229 债务重组的会计和税务问题研究 230 所得税会计准则的新旧比较及实例分析 231 无形资产确认及其研发费用处理的探讨 232 关于企业合并会计准则的探讨 233 所得税新旧准则比较及实例分析 234 我国企业合并的分析及国际间的比较 235 我国资产减值准则与国际资产减植准则的对比 236 会计电算化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37 法务会计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238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浅析 239 浅仪内部控制及其有效性 240 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及其对银行业上市公司的影响 241 浅谈新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 242 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研究 243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分析 244 我国企业应诉反倾销的会计问题 245 新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相关问题及国际比较 246 从投资性房地产看公允价值模式 247 合并财务报表的现实选择 248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透明度分析与对策 249 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研究 250 对债务重组准则的几点思考 251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粉饰及其对策 252 浅议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 253 浅议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254 对资产减植准则相关问题的探讨 255 解析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新旧企业会计准则比较 256 无形资产评估产生差异的原因和解决对策 257 浅议新准则所得税会计处理及其与税法的差异 258 浅论对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 259 浅谈长期股权投资准则 260 新旧会计准则转换中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差异分析 261 谈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 26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财务风险及防范对策 263 对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运用的思考和展望 264 从新会计准则浅谈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标准 265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应用 266 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相关问题的探讨 267 浅析投资性房地产行业中的公允价值 268 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前景 269 租赁的介绍以及会计处理的讨论 270 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271 企业年金与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准则的初探 272 公允价值计量给企业造成的影响 273 新会计准则制定 改革经历及发展前景 274 新会计准则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5. 从盈余管理角度谈识别企业真实利润 6.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研究 7. 如何避免国有企业实施MBO时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研究 8. 探讨企业财务评价体系——基于杜邦分析法的研究与改 9. 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稳定性与信号传递研究 10. 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分析 11. 对我国国有企业MBO财务问题的思考 12. 企业自创商誉确认的可行性分析 13. 如何利用现金流量信息进行财务分析 14.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影响分析 15.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分析 16. 中小型企业价值评估流程和方法研究 17. 关于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探讨 18. 浅论企业可持续经营的四因素模型的构建 19. 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与治理 20. 中国国有企业MBO定价问题研究 21.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22.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研究 2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若干问题及对策 24.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5.家族企业财务管理及监督机制 26.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 27.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8.浅谈房地产开发中的成本控制 29.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0.加强投资管理是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前提 31.浅谈建行现金备付率--关于建行平阳支行现金备付率的实践报告 32.时间性差异的账务处理及其探讨 33.企业债务资本成本的计算方法及比较 34.借款费用处理的新旧对比以及对企业经营杠杆的影响 Q_Q13 .....................67...................后面接着输入...... 75........................................后面接着输入...... 125 (4行连着输入就是我的Q,Q)
1、 固定资产折旧计算和核算的探讨2、 加强工资核算和管理,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研九3、 关于目标成本的研究4、 会计准则的性质与会计准则的完善5、 不确定性及其对会计管理的影响6、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假设与会计原则7、 网络环境下的收入确认与控制问题8、 我国企业会计的基本目标及实现路径9、 关于责任成本核算的研究10、国会计准则建设与反腐倡廉11、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12、会计信息的相关性13、论会计信息的可信性14、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信性15、论稳健原则16、稳健原则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17、论会计上的重要性原则18、论实质重于形式原则19、存货的管理问题20、存货计价与存货控制21、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现实问题22、论企业折旧问题23、论加速折旧
1 会计政策选择与公司盈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