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福林,男,1957年出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药学院常务副院长。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重点学科“药物化学”学科带头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新乡市劳动模范、新乡医学院教学名师。1982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鉴定和天然药物的研发。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25篇,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主编教材和著作4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药学教育研究会理事,河南省保健品协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审评专家。白素平,女,1965年出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药学院副院长。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天然药物化学》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主要成员。河南省优秀教师。198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11-2012年,美国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博士后。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生物活性成分的发现、结构修饰、合成及构效关系、作用靶点及作用机理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河南省科技厅项目2项,河南省教育厅项目1项,新乡市科技局项目1项。通过河南省科技厅成果鉴定3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科研论文47篇,其中SCI收录22篇。新乡市红旗区政协委员、新乡医学院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刘巨源,男,1956年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文明教师,新乡医学院教学名师,新乡市劳动模范。先后获得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三育人先进个人和育人楷模等荣誉。1983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从事药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30年。河南省重点学科“药理学”学科带头人、省级精品课程《药理学》课程负责人、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理生理及药物治疗研究。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副主编学术专著和教材10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先后获得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河南省教育厅教育教学应用技术成果5项。中国药理学会理事、中国药学教育研究会理事、河南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孙祥德,男,1963年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药物分析学教研室主任。新乡医学院师德师风先进个人。1983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主讲本科生《药物分析》、《现代色谱分析》、《体内药物分析》和研究生《分离与色谱技术》等课程。研究方向为药物色谱分析和光谱分析。先后承担省、厅、校级科研课题10余项,目前承担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5部。房立真,男,1973年出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获得新乡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1993年毕业于洛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化学专业;2003年,毕业于延边大学有机合成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天然药物化学》省级精品课程,“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主要成员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合成和构效关系。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计划课题1项, 2012年获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已发表学术论文23篇,其中SCI收录17篇。赵 营,女,1974年出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高校学术技术带头人。1997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专业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12-2011.1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McLean医院进行单胺转运体调控研究和PD发病机制研究。2011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专业,获药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神经精神临床药理学。多年来,从事膜转运蛋白研究,致力于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研究。掌握了遗传学、表观遗传学研究方法和转运体功能研究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精神病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发表论文15篇,SCI收录12篇。吕洁丽,女,1980年出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优秀教师。2002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药物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的分离、结构鉴定及中草药的品质评价。曾参与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标准制定等项目的研究。研究方向为中药资源化学与质量分析。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1项;新乡医学院省级重点学科开放课题1项;参与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课题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贾岩龙,男,1977年出生,副教授,博士, 药理学教研室副主任。200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郑州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肿瘤学专业肿瘤生物工程方向,获医学博士学位。药理学省级重点学科肿瘤药理学方向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肿瘤与生物工程和肿瘤药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参加了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教育部“十五”、“ 211”工程重点学科“肿瘤与生物工程”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篇。获2010年河南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1年获得河南省首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河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委员,河南省药理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徐 萍,女,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获中药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获中药学博士学位。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参与国家科技部十二五计划“重大新药创制”项目1项;国家十一五重点支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十五重大科技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目前主持承担新乡医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课题1项、省教育厅课题1项。主要从事中药抗辐射新药研发的研究。获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4篇(IJRB 影响因子2.275)。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2项。吴 娇,女,1978年出生,博士,讲师。2001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院植物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2011年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生物技术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2011年毕业于海南大学种质资源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药用植物资源化学与质量分析。主持完成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完成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和十一五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获国家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3篇,其中SCI收录1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出版著作3部。刘 巍,男,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任药学院科研秘书。目前从事荧光化学探针方向的研究。赵 杰,女,1982年出生,博士,讲师。2006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讲本科生《天然药物化学》和研究生《高等有机化学》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和结构修饰。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它项目的研究,发表SCI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闫建伟,男,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200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发展新颖的反应方法学构建结构多样性的类药性结构骨架,通过对化合物库的高通量筛选寻找新的先导化合物;活性天然产物骨架的结构修饰及构效关系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发表SCI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阎玺庆,男,1971年出生,博士后,讲师。1992年毕业于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专业;200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无机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复合材料纳米摩擦学性能研究;2006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现代药剂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纳米肝靶向制剂研究;同年,进入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从事多肽类药物微米制剂的研发.2009年3月至6月,在扬子江药业集团从事药品研发工作。完成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深圳市科信局基金项目1项。主要从事药用高分子材料修饰及脑靶向研究。目前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合作课题1项,新乡市科技局基金1项,学校教改课题1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1篇。黄 锋,男,1977年出生,博士后、讲师。2000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从汕头大学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主要从事药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肿瘤药理学、心血管药理学。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论著10余篇,被SCI收录6篇。参与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刘瑞丽,女,1975年出生,博士,讲师。1999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 2007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理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药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神经药理学。曾参加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73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获省级科研鉴定2项,成果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编著作2部。孙彭利,男,1972年出生,博士,讲师。1993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获药物化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药物分子的设计与合成。承担及参与课题4项,发表科研及教育论文10余篇,参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授权4项。宋 宇,男,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1999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10年获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神经药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神经药理学,主要从事胶质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病变中的作用及机制和.神经退行性病变中针对胶质细胞的新药筛选的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基金1项,发表论文12篇,其中SCI收录4篇。张来宾,男,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2002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药学院,获中药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药学院,获生药学博士学位。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在浙江大学化学系作为访问学者从事研究,从事多糖化学及逆流色谱研究。承担《天然药物化学》、《中医药学概论》、《药用植物与生药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主要从事中药及天然药物生物活性成分和中药质量评价研究。参与国家自然基金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7篇,发表在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Chromatographia等杂志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宋宏林,男,1977年出生,博士,讲师。2003年毕业于锦州医学院临床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锦州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剂学教学科研工作。主讲本科生《工业药剂学》、《药剂学》、《生物制药工艺学》等课程从事药物新剂型的研究。研究方向:缓控释制剂和微粒制剂、注射给药系统、中药有效成分色谱分析及质量标准。标题: 关键字: 文章分类: 所有类型公告通知图片招生就业其他
作为一个在中南生活了快要3年的老腊肉,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排在第一的当然就是民主楼了(其实和平楼和民主楼是同一时期的,不过我不太了解就不提了),很荣幸这栋楼是我们院的(暴露身份)。这栋楼是上个世纪著名建筑师林徽因和梁思成先生建的。外面墙体的主要颜色是红色,显得十分醒目,即便周围大多都是现代建筑也一点都不显得过时,内部设计的也十分合理,不管夏天多热,只要一进去就会感觉神清气爽。而且虽然经过了几十年这栋楼还是很结实,真不愧是大家手笔。
第二个要介绍的就是中南“鸟巢”啦。当然此鸟巢非彼鸟巢,是我们中南大学的体育馆,因为外形形似鸟巢而得名(我猜的)。对于中南的学生而言,鸟巢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体测的回忆,还有大一入学典礼和大四毕业典礼的深刻记忆。每年的军训汇报演出、学校的运动会等众多活动都会在鸟巢里举办,鸟巢里有一个巨大的看台,一次性可以容纳几千人。而且鸟巢外面还有配套的运动场地如篮球场、网球场以及一个在建的室内体育馆(里面还有游泳馆!)。
最后要介绍的是我大中南的新校图书馆啦。其实中南每个校区都有图书馆,但新校图书馆是我最常去的所以就只介绍这个啦。新校图书馆一共有七层(不算上密集书库的话),除了一楼外每一层都会有大量的书籍和座位供中南人学习,一楼放置了自助还借书机器让我们自助借书,图书馆门口那还有一排的刷卡机,每个人都要凭卡进图书馆。此外,每年只要一到毕业季图书馆前面就会有很多毕业生拍毕业照,也是中南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岳麓山:古木参天,浓荫匝地,鸣鸟成群;湘江水滔滔北去,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百舸争流。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水乳相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中南大学体育场:被广大学子称为“中南鸟巢”,于2008年正式投入使用,体育场建筑面积为15346平方米,18000座,是国内高校规模最大的体育场之一。每年的新生迎接,报到以及注册都是在体育馆完成。
扩展资料
中南大学校园幽雅,湖水清澈,天鹅戏水,鸭子成群,小亭子别具一格,荷花飘香,树木葱郁,绿草茵茵;教学楼宽敞明亮,窗明几净,布置美观有序,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学习和学习的好地方。
中南大学“向善求真唯美有容”的校风凝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不仅要追求真善美的人生亦能虚怀若谷,有容、创新;道德的尽善、艺术的尽美与科学的求真融为一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南大学
毕业 离别时的伤感。互相登上离开车。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关于毕业 故事 ,方便大家学习。
毕业故事1
毕业,不管是高中还是大学,这个词对于我们都是一种新的开始。只是去的地方不一样,但是终点都是一样的。
最尖端的青春微小说:“走路啊 ”“嗯”
把学校的收货地址默默地删除了。宿舍门关上的那一刻,从此故事就是别人的了。
其实没啥特别的故事,拍完毕业照,吃完散伙饭,互相道别,就各回各家看。有的至今都没有联络。
那天我没跟任何人道别,急匆匆的就离开了,害怕面对离别,害怕抑制不住的眼泪。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盛大的宴席,总有散的时候。我觉得在学校几年也像一场热闹的宴会,当几年之前我们一起赴宴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想到过这一天,只是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它会这么快结束。当我还在原地回想的时候,已经有人匆匆的从身边走过,走出校园,再也不会像一起啊一样可以挥斥方遒。
我们有过如水的平静,有过激烈的 辩论 ,也有过无声的竞争。我们紧靠肩头,紧握双手,拥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发出一个共同的心声。无论是得到的,还是市区的,一切都将存留在我记忆的最深处。
毕业了,愿你 释放青春的心灵,展开五彩的翅膀。友情,在风中酝酿,在未来美好的日子里更加茁壮。到一声珍重,送你最真诚的祝福。
离别时暂时的,共度人生是永远的,离别滋生相思情,使我们的同学情更炽热。
毕业故事2
因为高三时被一堆理科公式埋没而想要尝试不一样的东西,付铱盾通过自招来到中传学习广播电视学。不过刚入学的他感觉自己似乎并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很快适应这个专业的学习,略略内向的他觉得自己脑洞开得不大,学习上遇到了一些困难。一直到了大二他报名了北大经济学双学位的学习,他才慢慢找到前进的方向。
从大二到大四,除了寒暑假以外每一周付铱盾都奔波在两个学校之间,从中传搭乘一个半小时的地铁到达北大,而即使是在地铁上他也会看书背词,“有时候还和朋友一起聊聊天”,他补充道。每当到了考试周的时候,他更是处于“连轴转”的状态,不仅要完成本专业的学习,还要兼顾北大的双学位,这样的日子一坚持就是三年。不仅平时和周末不闲着,就连寒暑假付铱盾也会跟着老师做各种科研课题,虽然跑了全国不少地方,但却从来没能仔细看过当地风景,“这算是小小的遗憾吧。等双学位最后那几篇论文交上去就没什么事要忙了,后面这几周可能考虑在国内走走看看。”
别人觉得付铱盾是一个大学霸,他也很实在地承认自己是爱学习的人,当一个人做的事情是他所热爱的,那便没有什么是做不了的。凡是能接受的东西,他很快就能学进去,在他看来不同的知识都给他提供了不同的看世界的 方法 。新闻关注社会中的事件,经济学则探索社会背后的运作规律,由表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跨专业学习给了他两种不同的视野。
出于对经济学的热爱,他选择 出国 读研深造。从大三开始准备语言考试到大四递交申请材料直至被录取,这个过程他也走得不容易。两个专业的学习和一些课题研究占用了付铱盾大量时间,导致在语言考试的准备上不够充分,考了两次但成绩没有想象中的理想,而这个时候绝大多数国外高校的材料递交时间已经过了。所幸后来他及时投了5所高校,收到了3份offer,最终他选择了心仪已久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其实等待这个结果的过程并不是很煎熬,第一份offer是香港大学的,我想其他学校的offer应该也会陆陆续续收到的吧。而且我有预感自己应该能够被伦敦政经录取,我的个人陈述写得非常认真而且感情很真挚。自己都被感动到了。”说到这里时,付铱盾忍不住笑了起来。
今年4月,付铱盾收到了来自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offer。9月份他就要踏上新的求学之旅,面对崭新的未来其实他也有点迷茫,“不知道自己能不能hold得住全英的课程,希望不要被大神们虐得太惨吧,但一定会更努力的,我还想继续读博。”
毕业故事3
我,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马上要毕业了。作为一个毕业生,我连毕业都没想过,也不敢想,不愿与相处了六年的老师和同学分别的我,却无论如何也要面对眼前的事实。拍毕业照了,同学们的表情非常忧伤,虽然有的同学在笑,但我相信,那一定不是发自于他的内心,他一定也强忍着自己内心的苦楚,与陪伴你经过六年的风风雨雨的人分别,怎能不伤心?笑是强颜欢笑,我也在笑,只不过是不想让同学们看见我软弱的一面,因此一路上还与同学开着玩笑。集体照后,同学们纷纷与自己的好朋友合影留念,虽然离毕业还有一个多月,但同学们已表现出了毕业时的那份依依不舍的情感。天是越来越热了,但同学们依然兴趣不减,尽管他们已被热得汗流浃背,但还是坚持留在属于自己的照相“圣地”。一上午时间,有的同学已照了十几张,而我呢?却只照了毕业集体照一张。我天生不爱照相,也不知为什么,我一看见镜头便会很紧张,表情是那样僵硬,上一次去照相,竟把我弄得个肌肉抽筋,所以我才会对照相如此忌讳。但是,这一次毕业集体照,我为了留住同学们的身影,也豁出去了,照了后,我在下面玩了一会儿就上去看书了。天气这么热,同学们的毅力可真强,我心中暗自称赞道。虽然我也十分想去照几张,可是,如果中途又出现什么情况,岂不丢脸?唉,看来,我也只有看他们照相的份了。在我看来,毕业,既令我高兴,又令我伤心,高兴的是我马上就要迎接新的挑战,可以更上一层楼;伤心的呢?我想我不说大家也心知肚明,真不知道在毕业之际我能用什么表情去面对同学和老师,平时表情极为丰富的我也变得一筹莫展。真是“同学情深何忍别,校园碧草话毕业”呀!
毕业故事4
还记得,那一年“考跪了”的数理方法和解不开的薛定谔方程吗?
还记得,那一年在高等代数课上“解剖的麻雀”们吗?
还记得,那一年一起排练音乐剧、参加社会学调研的时光吗?
……
这是属于一个集体关于青春和大学的印记,这份美好属于97名2016届理科试验班、钱学森实验班学子。他们中,90%的同学继续深造,近四成同学出国读研。
这里,“学霸”“达人”辈出
在钱学森班,郭志罡被视为“学神”,“几乎每学期考试都有满分,一门心思完全扑在学习上,学过的课程都能学得特别透彻,别人期末抱着课本‘啃’,他期末还可以悠闲地看看动漫。”同学刘欣宇说。毕业之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都向翁丹玮伸出了橄榄枝,这个立志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女孩从大一就进入前沿院做科研训练,大二进入实验室,最终选择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继续脑科学的研究。
2016届钱学森班还有6名来自少年班的同学,赵雅婧赴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深造,张峻诚、罗毅明赴卡内基梅隆大学读研,方宇娟选择清华,郭晴、李婧涵则去上海交通大学读研。“自从少年班的同学来到我们班,郭志罡第一,第二到第七名几乎都被他们包揽了。”刘欣宇说。
2016届物理试验班共39人,其中20名同学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杜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一流大学深造;数学试验班共有25人,其中13人出境 留学 。基础学科拔尖试验班十分注重科研能力培养,从大一暑假开始就有机会参与科研训练,学校还设立了珠峰奖学金以激励支持在科研方面做有突出成就的同学。几乎每位同学都有至少一次的海外交流机会,同学们在海外交流期间的学习成绩、科研经历和拿到的推荐信也成为出国留学的重要因素。
这里,满载青春回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要研究代数,就要用解剖麻雀的精神,自习剖析代数中每一个细节……”这是丘维声教授的“经典 名言 ”。数学试验班白曜源告诉记者,每当老师上课时讲到较难的章节时,大家都心知肚明,又一只小麻雀要牺牲了。
“物理试验班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班里的同学都十分优秀,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个性,我们一起讨论一同进步。” 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全奖录取的物理试验班贾怡最不舍关心同学的老师。记得自己大二的时候,电动力学没有学完就赴美参加科研项目,一年后返回学校,丁浩刚教授居然还记得我在哪一章节落下的课,让同学叫我去补课,令我感动不已。”
数学试验班杨敬业即将赴宾夕法尼亚大学读研,很快要离开母校的他十分不舍:“我想我永远不会忘记丘维声老师带着汗水的板书、李承治老师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李田老师教学的严谨、课堂上同学们激烈的辩论、考试前同学们一起在外文楼刷题……太多的温暖与感动,我很庆幸我能够在试验班奋斗成长。”
钱学森班李云珠保研至本校,她说,能在实验班就读,是很幸运的事。“我们有很多机会,但也背负着很大的压力,我们代表的是班级的荣誉,这督促着我们完成得更好。”钱学森班李婧涵回忆着大学的美好:“作为钱学森实验班学生的我很是幸运,同时,我们也有一种使命,用理性和热情去实现人生理想,成为国家的栋梁。”
这里,永远不变的家
“形散而神不散”,这是钱学森班班长刘欣宇对班级的评价。33个人来自7个不同的专业,平时上课、科研不在一起,但一旦有号召,大家就会立即凝聚起来。身为班长,数学试验班周海威深爱着这个集体,“数学试验班拥有一群有思想、有意思的同学,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是我最大的收获。”
谈到梦想,钱学森班李云珠说,“我希望以后中国有发动机是我设计的,当我听到发动机轰隆隆的声音,会特别骄傲和自豪。”“在材料领域成为一个‘大牛’”,这是保研到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班王明的梦想。周维江是物理试验班的班长,他告诉记者,“同学们对纯粹的物理学更加有热情,通过海外交流学习也深刻了解了国内外物理学研究的差距。因此更多的同学选择出国读博这样一条更加艰辛而充满挑战的道路,继续追逐自己的科学梦想。我们希望能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国家科学发展和科技现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数学学院党委书记朱旭是数学试验班的项目主任。这些孩子从选拔、 面试 到录取、上课、培养、毕业,一步一步都是老师们看着走过来的。毕业不仅意味着学业毕业,更多的是为世界之光的责任担当、实践和使命。他深情祝福同学们,无论身处世界各地,走出校门的一刻,更多留下的是深切的友谊和美好的回忆,祝愿大家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有人问爱因斯坦,你这一生最重要的成就是什么?爱因斯坦回答:知识、友谊和健康。郑庆华副校长叮嘱同学们,要珍惜一起奋斗过的岁月,为世界之光需要才能,更需要体魄。希望大家进一步夯实基础,加强能力培养,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在世界舞台培养自己的视野和情操,将所学知识用到国家科技进步的研究创新中。
别了,母校,你是我梦想的起点,你给我腾飞的舞台。
别了,同学,勇敢地大步向前,这里是你们永远的家。
毕业故事5
毕业照里的每一个面孔都是那样的熟悉,每一份回忆,都深深烙印在了骨子里。夕阳的光斑洒下来,照片在蓦然间有些模糊,一片虚无。渐渐地,仿佛回到了最初的模样……
刚刚步入小学,看着教室里聊得热火朝天的同学们,心在剧烈跳动。年少的自己不懂得什么叫孤单,拉开椅子轻轻坐下,用稚气的眼睛打量着新的环境,新的同学,根本想不到———这些在六年来逐渐熟悉的陌生人给予的陪伴,却成了即将分别时最大的不舍。
八月的桂花飘香,男生们翻过栏杆,在花坛里抱着桂花树使劲摇,浅金色的小桂花纷纷落下。坐在桂花树下的女生们惊呼起来,随即笑开,在桂花堆里挑挑拣拣,轻嗅,收集起来。在那个最天真稚嫩的年华里,有的,是我们一串串的笑声,像一朵朵不知名的花儿,一个个清脆的银铃。记得有一次下大暴雨,第二天桂花全不见了,树叶依旧绿意盎然,却不见了暗香的浮动。一夜之间,花全落尽了,任你怎么仔细也寻觅不到。做早操时路过垃圾桶,瞥见里面满满当当的都是被 雨水 浸湿了的桂花,先是一怔,然后心里就微微地难受起来了……
呵,也许我们所有人的缘分就像是八月的桂花一般,可以疯狂地绽放,却抵不过名为“离别”的这场暴雨。最终会被遗弃在记忆最荒芜的地方,不见一丝光亮。蓦然收回思绪,我小心翼翼地将毕业照锁在抽屉里。转身离开,连同毕业照背后的所有故事,一起封存,只道一句:后会有期。
毕业故事2020精选相关 文章 :
★ 2020年毕业感言5篇精选
★ 2020毕业发朋友圈的伤感文案句子精选100句
★ 2020毕业心情说说
★ 名人成长故事大全2020精选
★ 2020大学毕业感言精选范文大全
★ 毕业致辞精选集总2020
★ 三分钟小故事2020汇集
★ 感恩小故事2020集锦
★ 2020年毕业感言大全
★ 诚信故事2020精选
您好,复旦大学2022年博士生毕业要求最少200字最多500字,要求回答完整,不要出现重复。复旦大学博士生毕业要求包括:1、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必须达到学校规定的标准;2、研究成果:学生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并取得一定的学术成就;3、论文:学生必须完成一篇论文,并取得学校的认可;4、考试:学生必须参加学校规定的考试,并取得较高的成绩;5、论文答辩:学生必须参加论文答辩,并取得学校的认可;6、其他:学生还必须完成学校规定的其他要求,如参加科研项目、实习等。总之,复旦大学2022年博士生毕业要求要求学生学习成绩良好,完成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完成一篇论文,参加学校规定的考试,参加论文答辩,以及完成学校规定的其他要求。
复旦大学2022年博士毕业生论文答辩进行的单子哪个阶段?这个是根据根据个人的,就是胸围减去确定的,每个人的路上阶段都是不一样的,根据个人的行为才确定你到底到哪个阶段。
因为多方需要准备,需要时间。博士论文写好后,经过审核,一般都是在当年的10月份开始答辩。毕业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为了搞好毕业论文答辩,在举行答辩会前,校方、答辩委员会、答辩者(撰写毕业论文的作者)三方都要作好充分的准备。
清华大学博士答辩完十天离校。按照规定清华大学博士论文答辩时间一般为每年的五月份中旬,答辩结束后十天就可以离校。博士答辩通过,就是毕业了。
我猜题主想问的不是答辩那一下,是想问博士容不容易毕业。其实如果到了让你答辩那个环节,说明你基本毕业没啥问题了,否则你根本到不了那一步。我下面从是否容易毕业的角度来回答。难!不光是清华,所有的比较正规的大学的博士学位答辩都是比较难的!对于普通的家庭来说,这辈子最难的考试就是高考,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高考决定了你以后的人生道路。其他的考试的“难度”没有高考这样严重。现在研究生考试越来越“难”,主要原因就是人多,太卷了,但通过调剂,很多人还是能读上研究生的。到了博士研究生就不一样了,博士的入学考试比较简单,甚至只是一个形式,所以有的学校实行双轨制,就是一部分学生取消了博士生入学考试,靠推荐和面试。这就是所谓的“宽进严出”里的宽进。为什么博士毕业比较难呢?就是“严出”!体现在:1、毕业基本要求有门槛。虽然现在在破五唯,但是大部分学校(有的不是学校要求,是相关的院系,甚至是博士生导师自己的要求)还是要求博士毕业前要发表高水平的文章,比如大部分原985的学校的相关强的专业这个门槛都是三篇SCI文章。2、博士毕业论文要求高。博士研究生阶段不是跟原来一样,学一门课,然后考试,分数够了就行。博士一般是找个研究方向(有的是导师指定的,有的是自己找的),就是研究课题,这个课题为啥还要研究呢?是因为这不是一个成熟的东西,里面有好多不成熟或者不知道的东西,要求你来“发现”或“改进”。所以博士论文要求有“创新点”,是原来你研究的领域里没有过的,或者是你做了重大改进的,一般要求是至少要有三条创新点。3、评审难。现在大部分比较强的学校的博士毕业论文评审环节中至少有一名匿名专家,就是你导师和你本人不知道是谁,可以避免走人情关系。此专家的意见是一票否决,就是他说你不行,你这次就毕不了业。
徐博林。1983年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后迁至河南省濮阳市。2003年徐博林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本科毕业,2008年取得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后留校任职。徐博林小学时代获得了河南省青少年围棋赛冠军,中学就读于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本科期间,徐博林成绩非常突出,并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连续三年获得清华大学综合一等奖学金,并获得2003年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称号。博士期间,徐博林发表高水平论文10多篇,在博士论文答辩中获得第一名的成绩。留校后,由于年轻有干劲,学术水平极高,加之平易近人,在学生中有极大的影响力,私下里称他为“徐神”,在2008-2009春季学期的教学评估中排名校第三名。2009年5月徐博林调任至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与袁春教授一起研究手机的3G技术。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1925年,母亲带他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他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16岁的邓稼先随大姐去了大后方,在四川江津读完高中,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在北京外事部门的招待会上,有人问他带了什么回来。他说:“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核的知识。”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他冒着酷暑严寒,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10年的单身汉生活,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从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和那样差的基础上研制成“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和卫星),西方人总感到不可思议。杨振宁来华探亲返程之前,故意问还不暴露工作性质的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后,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