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钢铁学报论文格式

钢铁学报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

钢铁学报论文格式

某学报论文格式规范简要 1.论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题名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词、字符、代号,尽量不出现数学式和化学式。 2.作者姓名:署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地脚或文末,简讯等短文的作者可标注于文末。 3.作者单位:论文应表明作者的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和城市名及邮政编码。格式为:“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位置在作者姓名之下。 4.摘 要:论文都应有中英文摘要。摘要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摘要不要写成引言、背景介绍或者对文章的评论。摘要字数为150~200字为宜。摘要不应出现图表、数学公式。摘要的位置在作者单位之下。英文摘要中的中国人名和地名应采用《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的有关规定:人名姓前名后分写,姓、名的首字母大写,名字中间加连字符;地名中的专名和通名分写,每分写部分的首字母大写。 5.关键词: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词或词组。每篇文章可选4~8个关键词。关键词的位置在摘要之下。 (更为详尽的摘要与关键词规范请在我编辑部网页上下载) 6.中图分类号:论文应按《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进行分类。 多学科的论文,可以给出几个分类号,主分类号应排在第1位。 7.层次标题序号:层次标题是指除文章题名外的不同级别的分标题。社科论文各级层次标题序号为:“一、”、“二、”……,“(一)”、“(二)”……,“1.”、“2.”……,“(1)”、“(2)”……,“1)”、“2)”……;理科各层次标题则为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0”、“1”、“2”……,“1.1”、“1.2”……,“1.1.1”、“1.1.2”……,以此类推。(参见文尾范例) 8.图:论文所引用的图必须要有图序(如图1,图2……),也应有简明的图题(如“图1 个别性的论证模式”)。 9.表:论文所含的表格必须有表序(如表1、表2……)和简明的表题(如“表1 试点高校统考成绩情况”)。 10.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指作者论文中引用的他人文章。参考文献应统一在引用处用方括序号(如[1]、[2]等)作为上角标出,并按顺序列于文尾,一定不要标注为页脚注。相同文献只能用一个序号,其不同的页码可在序号后加上具体的页码即可(如[1]23、[1]79等)。专著、论文和网页的格式如下:

论文格式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按照上边的论文格式来写,可以使你的论文更加容易被读者了解,被编辑采纳。

中8文5摘要英文1摘要目录引4言(可没有)正文5(分7几x章)致谢参考文6献附录(可没有) g浮娄Βlg浮娄Βwケs╬fc力しc力しtェc力し

论文格式1.论文格式——题目:题目应当简明、具体、确切地反映出本文的特定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字,如果题目语意未尽,用副题补充说明。2.论文格式——作者:署名的作者只限于那些选定研究课题和制订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研究工作、做出主要贡献,并了解论文报告的全部内容,能对全部内容负责解答的人。其他参加工作的人员,可列入附注或致谢部分。3.论文格式——摘要: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有数据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摘要一般200-300字.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4.论文格式——正文:论文中的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等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如图1,图2-1;表2,表3-2;附注:1);文献[4];式(5),式(3-5)等.具体要求如下;4.1论文格式——图:曲线图的纵.横坐标必须标注量、标准规定符号、单位(无量纲可以省略),坐标上采用的缩略词或符号必须与正文中一致。4.2论文格式——表:表应有表题,表内附注序号标注于右上角,如“XXX1)”(读者注意:前面“”引号中的实际排版表示方式应该是“1)”在“XXX”的右上角),不用“*”号作附注序码,表内数据,空白代表未测,“一”代表无此项或未发现,"0"代表实测结果确为零。4.3论文格式——数学、物理和化学式:一律用“.”表示小数点符号,大于999的整数和多于三位的小数,一律用半个阿拉伯数字符的小间隔分开,不用千位擞“,”,小于1的数应将0列于小数点之前。例如94,652应写成94652;.319,325应写成0.314325。应特别注意区分拉丁文、希腊文、俄文、罗马数字和阿拉伯数字;标明字符的正体、斜体、黑体及大小写、上下角,以免混同。4.4论文格式——计量单位:论文中使用的各种量、单位和符号,必须遵循国家标准GB3100-82,GB3101-82,GB3102/1-13-82等的规定.单位名称和符号的书写方式,一律采用国际通用符号。没有相应符号的非物理量单位可使用中文(如“件”、“台”、“人”等),它们可以与其他单位的符号构成组合单位(如“件每秒”的符号为“件/S”)。

钢铁论文格式要求

到万方这类论文数据库找,那里论文多,且质量高。自己懒得去找的话,可以去淘宝的《翰林书店》店铺看看,店主应该能帮你下载到这论文的

自己写,特别容易。先把书看一遍。

政治是以利益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强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争性。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政治论文的格式,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政治论文的格式 一、论文格式必须包含如下六大要素: 论文标题、论文作者署名及其单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论文正文,最后是论文的参考文献。这是论文格式的六大要素,是任何论文都必须要包含的内容。 此外,在不同学术领域,其论文还有其他一些内容,比如论文致谢、论文封面以及 毕业 论文要写明指导老师等。 最后,不同的学术研究或者编辑出版机构,对论文格式也有自己的一些要求。 二、论文内容必须按照论文格式要求进行编辑排版: 论文除了要包含如上六大要素之外,还有按论文格式要求对论文内容进行编辑排版,比如纸张大小、标题居中、段落缩进、列表编号、字体字号等。在信息化时代,这个要求更为迫切。 论文格式化之后,内容条例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政治论文 范文 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 【摘要】近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不正确认识及盲目开发行为,导致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产生与发展成为生态政治 兴起的动因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生态化的发展。生态政治产生发展是政治生态学、政治生态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政治生态化是生态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解决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不可或缺的根本 措施 之一,是全球经济、社会、 文化 、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政治发展的趋势之一。 【关键词】环境问题;生态危机;生态政治;政治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种关注从某个角度上讲已远远超过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种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共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家园--地球。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 思维方式 、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伦理观、发展观,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前途和命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任何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又一次重新走到一起。 基于上述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风起云涌的生态政治 。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每年以"地球日"、" 世界环境日 "等为契机而不断壮大,至今方兴未艾。80、90年代在生态政治 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纷纷建立了众多形形色色的生态组织和生态绿党(简称生态党或绿党),生态学与政治学由此联姻形成了生态政治学、政治生态学等新兴交叉边缘学科,传统政治发展观也由此向政治生态发展观转变。 二、生态政治的兴起、发展及意义 (一)生态危机--生态政治兴起的动因和基础 所谓生态危机,指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 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后50年全球环境遭到空前严重破坏和污染,并被一些生态学家、政治家称为20世纪人类犯下的三大愚蠢行为之一和"第三次世界大战"。"地球日"发起人盖洛德·纳尔逊曾精辟说道:来自自然的威胁(生态危机)是比战争更为危险的挑战,从德国和日本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但没有一个国家能从被毁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50年代以后,世界环境相继出现"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物质扩散、人口爆炸、土壤侵蚀、森林锐减、陆地沙漠化扩大、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十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正残酷地撕毁人类关于未来的每一个美好愿望和梦想,这一影响不仅会殃及一代、两代人,而且将影响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生存繁衍。 全球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从以下一些数据和事实我们就可窥见一斑。例如,目前地球上的动植物物种消失的速率较过去6500万年之中的任何时期都要快上1000倍,大约每天有100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20世纪以来,全世界哺乳动物中3800多种中已有110种和亚种灭绝,另外还有600多种动物和25000余 种植 物正濒临灭绝。生态学家指出,迄今为止,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要使其自然恢复至少要一亿年以上。水污染使人类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据统计有17亿以上的人没有适当安全饮用水供应,30多亿人没有适当的卫生设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项调查指出,在第三世界由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导致的死亡人数达2.5万人。再如1983~1984年埃塞俄比亚因植被破坏、土壤流失形成的特大旱灾使得100万人因饥饿而死亡,1991~1992年,非洲大陆12个国家持续旱灾,使得约3500万人濒临死亡。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国古文明中心的发源地--黄河,目前年断流最长达227天,与此同时,长江由于洞庭湖等大湖泥沙淤积加速,湖体面积和容量正逐年锐减,洞庭湖1825年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1949年减少到4360平方公里,到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时湖面面积仅为2653平方公里,据此缩减速度,洞庭湖将可能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成为又一个"罗布泊",从中国自然地理图册上消失。目前,长江中下游防洪大堤也逐年升高,古时?quot;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悲剧在不远的将来又将可能在长江重演。今年我国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多次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天气,再次使得中国人感受到了环境破坏程度之深和距离之近。 全球环境恶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损失。据估计,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人民币,这相当于20个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仅1998年长江洪水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600亿人民币,而每年全世界因环境污染和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低于2.5万亿美元。因此,生态学家指出地球生态系统正在遭受地球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已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持续发展,生态危机已经超越局部区域而具有全球性质,来自于生态危机的威胁,已远远超过战争、瘟疫,保护地球家园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生态学理论认为,人类和其他任何生物一样,都必须以一定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态系统作为其生存繁衍的基础,在整个地球生物圈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中,人类虽在整个生物界中一方面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并无时无刻不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所谓的"改造"和"征服";另一方面,人类自从诞生之日起又无时无刻不依赖于其他生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它与国家及国际政治生活息息相关,而政治又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政治是人类社会的政治,政治是人的政治。生态危机既然已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死存亡,因此政治就必然与生态危机发生必然而深刻的内在联系,它必然延伸到社会之外的自然环境之中,因此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引发的生态危机对全球人类所构成的巨大威胁,此时的全球生态危机就不可能不成为一个政治问题,政治及政治行为对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生态危机的推动下,政治必须谋求一种全新的政治发展观:生态政治发展观。 (二)生态政治的兴起、发展及意义 生态危机的加剧使人类认识到,社会是身处自然环境中的社会,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辨证的双重互动效应,自然生态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社会又对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正负效应。因此,到20世纪50、60年代全球环境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日益成为一个敏感而重要的政治问题,生态政治理论也应运而生。生态政治理论认为,人类不仅是社会的人,同时也是受自然环境限制、约束的人,如果政治行为仅仅去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社会属性关系,而忽略自然生态规律对人的影响,甚至违背自然生态运行规律,以人类自身生态环境及资源的牺牲为代价,去达到少数集 团、阶级、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那么整个人类最终将自掘坟墓,走向自我毁灭的绝境。覆巢之下,焉有安卵?因此,生态政治理论 是站在全人类生存利益的高度上指导生态 政治 有序地进行,一定程度上讲,它是超阶级、民族、种族、国家界限的。 最初的生态政治 主要局限于民间自发 组织的 运动 。60年代末,由于生态 环境问题直接导致生态政治出现最明显的标志是"生态运动的出现"、"生态党的产生"、"国际环境组织作用的提高与加强"。这标志着全球生态政治 的兴起和 发展。 60年代后期,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公众关心的 热点 。到了70年代,生态政治 的目的也已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态政治 已成为环保、和平、女权运动的多元全球性群众 运动 。最为著名的生态运动当属1970年4月22日美国爆发的有2000多万人参加的公民环保 运动 ,正是这次运动促成了世界"地球日"的诞生和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90年代以来,生态政治 从公众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发展为公众与政府共同关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环境问题。"公共决策"过程的"生态化"使生态运动真正成为生态政治 。与此同时,从60年代末至今,世界生态学家、 经济学家、政治家以及科普学家一道推出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发展与预测 报告 。如卡尔逊的《寂静的春天》、米都斯等人的《增长的极限》、加博尔等的《超越浪费的时代》,以及由58个国家152位世界著名生态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共同编写的《只有一个地球》等。 伴随着生态政治 规模的扩大和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绿党"组织应运而生,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影响的日益增强。1972年新西兰诞生了世界第一个绿党,此后的70~80年代,西欧国家出现了绿党组织兴起的高峰,其中德国的绿党组织对全球绿党组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到1983年,德国绿党以5.6%的选票出人意料地首次获得27个议席,这标志着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正式步入历史舞台。由于德国绿党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展现在公众面前,其党纲将生态、经济、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反对核军备竞赛,谋求国际和平和女权、人权等,并提出相当完备的持续发展方案,因此在1987年议会选举中得票率突破了8%,并获得42个联邦议席,到两德统一后的1994年,绿党已在联邦议席中占有49个席位,成为联邦议院内第三大政党,到1998年,绿党领导人菲舍尔出任德国外交部长,首次成为国家政府中重要领导人。同时,80年代以来,欧洲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英国、法国、瑞典等国家以及90年代东欧及其他多党制的发展中国家也相继建立?quot;绿党"组织。据 统计,1979~1989年,西北欧15个国家的绿党共有117名成员进入11个国家的议会,并于1999年2月在巴黎召开了欧洲绿党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有28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提出了许多"绿色国际"等国际生态政治发展新概念和新趋势。 在各国绿色组织纷纷建立和民间生态政治 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像联合国下属的教科文组织(UNESCO)、人与生物圈 计划(MAB)、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CN)、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世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IIED)、地球之友(FOE)等绿色和平组织政府和非政府间国际生态保护组织也纷纷成立,至今全世界已有7000多个非政府和政府环保组织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他们用生态思想、环境意识、生态伦理、生态 哲学、持续发展等理念为解决国际争端、冲突、战争,最终为维护国际和平,为国际间经济、 文化、政治协调发展以及跨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作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60、70年代西方民间自发的生态政治 意义有三方面:一是在生态运动影响下"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各国政治家选举和施政的口头禅,即使最狂妄的政治家也必须首先提倡保护环境,以"生态牌"来夯实其竞选实力和政治地位,例如1976年美国卡特成功当选总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提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承诺;二是在公众舆论压力下,西方各国政府不得不直接或间接介入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行动中来,并制定相应严厉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法规,增加环境开支比例;三是在公众生态政治 宣传下,西方发达国家从工业文明时代逐步向生态文明时代过渡。到了90年代,公众生态政治 发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盛会召开以后,不仅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公众也从纯粹关注环境问题发展为政府与公众共同关心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政治 几乎触及到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人权等每一个领域。 综上所述,全球性环境问题导致了全球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又成为民众生态政治 的源动因和基础,把环境问题作为政治范畴并纳入政治家的视野,用全球性的环保联盟来代替军事、经济联盟,这是全球政治生活和政治战略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由于世界各国绿党的参政,以及民众生态政治 的深入和范围的扩大,使得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向新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目前国际及各国内部政治发展的生态化趋势。 三、生态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政治生态化 (一) 政治生态化的内涵--政治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化"一词目前经常出现,比如经济生态化、 教育 生态化、科技生态化等。"生态化"是将生态学原则和原理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内,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去思考和认识经济、 社会、文化等问题,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情况,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政治是人类的政治,人类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政治的发展与人类与自然存在着必然的内在 联系。 "政治生态化"这一概念在国内外还鲜为少见。所谓政治生态化,其实质是把生态环境问题提到政治问题的高度,进而使政治与生态环境的发展一体化,把政治与生态有机辨证地统一起来,最终促进全球政治与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环境在宏观上影响着政治区域的结构、功能和政治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制约着政治区域系统的运行以及政府高层决策者的政治举措。因此,政治生态化的提出就是要正确地解决政治与环境的关系,把环境问题纳入到政府决策、公民政治参与、国际政治行为和政治教育等过程中,使政治过程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有机协调起来。这样政治与环境的内在关系就成为政治生态化研究的核心内容。政治生态化所遵循的是公平性、持续性、协调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循环再生、生态平衡等生态学基本原则和原理。在当今世界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过程中,它将成为传统政治发展的历史转折点,从而构成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政治生态观,以推动世界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发展,使人类战胜生态危机,走?quot;人类中心主义"的阴影,向"生态中心主义"转变,步入生态文明时代。 (二) 政治生态化对国家及国际政治发展的基本要求 笔者认为,政治生态化认识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政治过程生态化。广义上说,政治过程既包括国家内部的政府行为过程求各国政府决策行为生态化。政府决策行为在解决生态 环境问题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的政策、法令、 规章制度 、 教育方式等对环境保护进行直接干预,同时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教育方式对 经济 发展模式、公众行为的影响又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政府决策行为在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它可以把各种权利、手段有效结合起来,去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科学素质,去调控人口数量和素质;通过政府实施教育工程去改变人们无节制地追求物质享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培育全新的 政治生态观。 事实上,世界各国都曾因政府决策失误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当今世界面临的生态危机如此严峻,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还在继续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中国的生态环境破坏及人口问题也正是50~70年代政府决策的严重失误所致。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大跃进"、"大炼钢铁",没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错误政府决策,就不会出现我国北方近年来越演越烈的沙漠化和沙尘暴;没有对马寅初的批判,中国也许就不会有今天如此沉重的人口负担,而这些政治发展观念和政府政策的失误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是无法用数学概念来衡量,这种破坏是快捷、持续、长期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不是一代几代人可以偿还的,往往需要数十代人的不懈努力才可能改变。而这种努力一旦失败,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可能就将付诸东流。这一点从人类曾经消失的古文明即可作为佐证:曾经灿烂一时的楼兰古国"、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文明的兴衰都为人类当今面临的生态危机提供了前车之鉴。未来政治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重塑生态地球村的和谐。政府和政治家们将面临 社会团体、公众越来越多的压力,政府官员和政治家也必须用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来维护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以此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这是未来各国政治和世界政治的必然趋势。因此,当今世界各国亟需一批具有环境意识的、富于 想象力 和创造力的政治家。将环境保护知识与法律等基础知识同等列为国家政府公务员报考、考核的内容之一是当务之急,同时考核政绩时应对经济政绩对等考核,以此来促进政府政治行为的生态化。 其次,政治民主和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生态化是政治环境生态化的必然要求。当生态环境问题从自然向社会领域转移并危及人类的生存发展时,生态环境问题就自觉转变为政治问题。政府是公民的政府,因此公民的政治参与将对政府决策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的出现不自觉地促进了公众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主要通过政治选举、投票、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等方式从而达到对政府环境政策和环境 管理起作用;另一方面,公众政治参与又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促进作用。因此政治生态化中广泛的公众政治参与及意识的增强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从而改变经济靠市场、环保靠政府"的传统消极的观念。广泛的政治参与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政治参与有助于和平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避免 动荡 ;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对政府的监督,避免政府决策失灵;政治参与有助于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公开化;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公民的环境权这一基本环境生存权利。 政治民主与政治环境生态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①,任何国家如果没有政治稳定,就没有国家、社会秩序的稳定、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不稳定的社会使人们把过多的物力、才力、财力投入到权利与财富的斗争之中,经济也因此没有和平环境和可持续的自然资源供应而停止不前,甚至倒退。他的这一论述实际上已经从政治环境生态化的高度上阐述了政治与环境协调发展这一跨世纪战略目标。这一点" “”"就已经经受了惨痛的教训,不但经济倒退20年,而且因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导致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人口数量的膨胀造成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都难以偿还的恶果和环境债务。另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又会反过来影响政治环境稳定和政治民主。例如,严重的粮食短缺、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污染与枯竭,人口剧增并超过环境承载量等一系列生态危机的出现必然引起政治上的恐慌和不稳定的社会局面,因此,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环境的退化又反过来影响政治的不稳定,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同时,政治民主与经济发展也具有紧密 联系,在遵循环境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快速经济增长不仅为推进政治民主化提供了经济基础,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政治民主的进程加快,又会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因此政治民主与政治环境生态化在解决环境问题和生存危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建立国家、地区间平等、和谐、和平共处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地球村联邦"是政治生态化的另一基本要求。目前,世界政治秩序很大程度上还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1999年的科索沃问题即是有力佐证。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的直接后果是地区、国家、民族间的冲突、战争、核军备竞赛等,这些军事、政治行为的最终后果是对生态环境最大的污染和破坏。由于国际政治旧秩序的混乱,导致60年代以来地区冲突不断扩大和升级。这种冲突最根本目的还是为各自的"狭隘生态利益"。中东地区长年不断的战火的根源就在于争夺水资源是全世界不争的事实。世界各国尤其是核大国,裁军和削减核武器是当务之急,强权、霸权政治不仅加剧地区动荡、国家冲突,更不利于环境的持续发展。目前全球每年军费开支超过一万亿美元,这些费用的十分之一用于环境,那么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自然保护区就可有效地得到保护。 生态学认为,任何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物种间不论强弱、大小、进化时间的长短,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国际政治新秩序中各国也应遵循这一平等性原则,减少或消除强权和霸权政治,避免地区、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对地球生态环境威胁最大的核军备竞赛,以此来保证全球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因此,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促进国际政治生态化,就必须建立全球伙伴新关系。这种新的全球伙伴关系既要求推动国际社会间在维护、恢复地球生态环境方面的合作,又要推动国际社会在经济、社会方面的合作,这种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必须包含环境与发展两方面,改善国际经济环境,以利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的可持续目标;这种新型关系必须是公正平等的,建立在平等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之上,要实事求是地考虑造成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的不同国家间的责任,并以此确定相应的义务,在制定有关措施时,必须考虑到各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不能不顾及历史和现实而用同一标准来要求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种新型关系必须有国际社会共同有效、积极、务实地参与,在承担这一责任时各国之间也必须停止无休止的争吵,因为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只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才能建立这"新型全球伙伴关系",确保全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共同目标。 第四,政治教育生态化。教育是人类改造自身的一种 实践活动,教育过程中蕴涵了人类与自身的关系、与身外自然之间的关系。教育对人类自身自然的改造及影响,是以人类对身外自然的改造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教育并非纯粹的精神文化现象,它并没有远离自然界,相反它是以人类自身自然为对象,改造自然的 实践活动。作为 政治 教育亦不例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公民政治 文化与政治意识。政治教育生态化是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原则渗入到政治教育之中,将受教育者的政治文化、政治意识提升到全人类的生存文化、生存意识上来,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 环境素质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因此,在生态危机遍及全球的严峻形势下,现代政治教育向生态化方向 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它推进政治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教育生态化时代。通过政治教育生态化过程,使人类认识到工业文明时代已走向尽头,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是时代发展的总趋势。 综上所述,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是全球生态政治 兴起的根本原因,而生态政治 及各国生态绿党的成立发展成为政治生态化产生发展的基础,政治生态化成为解决当今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促进世界政治、 经济、 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和途径,政治生态化也就成为未来政治发展的新趋势和必然选择。 看了“政治论文的格式怎么写”的人还看:1. 大学政治论文的格式 2. 大学生政治论文写法 3. 初三政治论文怎么写 4. 初一政治论文怎么写 5. 高中生政治论文怎么写

钢铁冶金论文格式

中文摘要: 钢铁炉料为钢铁企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而钢铁炉料采购面临的是一个动荡起伏、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本文以供应链理论为指导,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炉料市场状况,从四个方面对建立适应炉料市场变化的采购管理机制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炉料采购过程控制的研究,提出了采购活动八个过程,并按采购过程设置采购管理机构,实行分段管理的采购管理机制,以确保采购过程的高效、透明、约束。 通过对炉料供应商评价管理的研究,提出了供应商分类分级评价体系的必要性,提出了量化的评价标准和具体的分类分级评价方法,为建立长期稳定的供应商合作关系和培育核心供应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炉料采购定价管理的研究,提出了适用于炉料采购的两种定价方式,并着重对竞争性采购定价方式中所应用的五种定价方法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寻求公开透明、决策灵活、规范受控的价格形成体系。 通过对采购手段及采购策略的研究,提出了用电子商务手段来改进采购方式,提出了与核心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及采购供应基地,确保资源稳定、安全的获得。英文摘要: The supply of the furnace charge provides the necessary guarantee for the iron and steel companies, but the unstable and complicated market environment exists while purchasing furnace charg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market situation of furnace charge upon the theory of the supply chain and the experience of the practical work, and elaborates the practical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purchasing the furnace charge to adapt the changing market from four respects,. On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f controlling the p...目录:摘要 5-6Abstract 6致谢 7-11第一章 绪论 11-141.1 研究背景 11-121.2 钢铁炉料采购过程管理概述 121.3 论文结构安排 12-14第二章 钢铁炉料采购市场状况分析 14-182.1 炉料市场状况 14-162.1.1 铁矿石资源状况分析 142.1.2 铁合金资源状况分析 14-152.1.3 废钢资源状况分析 152.1.4 煤炭、焦炭资源状况分析 15-162.2 炉料运输条件的分析 16-18第三章 炉料采购过程控制管理 18-263.1 炉料采购管理的重要性 183.2 炉料采购管理机制 18-223.2.1 线性管理机制 19-203.2.2 分段管理机制 203.2.3 两种管理机制的比较 20-213.2.4 实行分段管理机制的优点 21-223.3 分段管理机制 22-243.4 马钢炉料采购过程控制管理的做法 24-26第四章 供应商评价管理 26-344.1 钢铁企业开展供应商评价管理的背景及重要意义 26-274.2 钢铁企业开展炉料供应商评价管理的必要性 274.3 供应商评价管理体系 27-294.4 供应商评价管理方法 29-324.4.1 评价管理组织机构 294.4.2 供应商评价指标权重 29-314.4.3 评价标准及评分方法 314.4.4 评价实施 31-324.4.5 评价周期 324.5 实施供应商评价管理效果 32-334.6 马钢炉料供应商评价管理的做法 33-34第五章 炉料采购定价管理 34-415.1 炉料采购定价管理的必要性 34-355.2 炉料采购定价方式 35-365.2.1 战略性采购定价方式 355.2.2 竞争性采购定价方式 35-365.3 竞争性采购定价方式的应用 36-395.3.1 常用的炉料采购定价方式 36-385.3.2 炉料采购定价过程的若干问题 38-395.4 炉料采购定价管理机制的落实与保障措施 39-405.5 马钢炉料采购定价管理的做法 40-41第六章 炉料采购策略及采购手段的研究 41-466.1 采购策略 41-436.1.1 与核心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41-436.1.2 建立采购供应基地 436.2 通过电子商务改进采购手段 43-466.2.1 钢铁企业网上采购发展过程 446.2.2 传统招标采购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采购模式 44-456.2.3 实施电子商务手段的作用 45-46第七章 结束语 46-48参考文献 48-49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9-50

冶金工程毕业论文题目

冶金工程毕业论文题目大家了解了吗,有哪些题目可以供大家选择呢?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冶金工程毕业论文题目,希望能帮到大家!

41、摆线转子数控加工程序的研究

42、球团烟气氨法脱硫控制系统及仪表检测

43、PDCA循环在高炉本体安装项目中的应用

44、山西文水炼钢连铸EPC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45、冶金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重点

46、试论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分析

47、冶金建设项目计划管理模式优化

48、基于逆向工程的激光熔覆搭接率的确定

49、冶金机械设备安装研究

50、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51、冶金流程工业机械装备智能化与在役再制造工程战略研究

52、微波技术在冶金工程中的运用与实践探索

53、再制造工程技术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探微

54、冶金防腐工程的浅析

55、冶金工程中可回收式锚索施工工艺探讨

56、多点驱动带式输送机的设计研究

1、润滑系统在冶金设备中的应用与分析

2、冶金电气设备安装工程安装调试要点

3、浅谈微波技术在冶金工程中的运用

4、起重机械检验过程中的设备问题和管理研究

5、HTR-PM余热排出系统水冷壁制造方案

6、中国钢铁企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模式和发展方向

7、沈阳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

8、镍基合金在激光熔覆再制造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9、新型水泥基复合注浆材料的配比实验

10、大型冶金工程项目机电安装BIM应用研究

11、冶金工程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践与思考

12、深竖井支洞在水工隧洞中的应用

13、氧化亚铁硫杆菌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14、冶金工程质量管理与改进

15、浅谈铁路信号工程技术施工管理

16、基于X射线实时成像技术的产品缺陷检测

17、BIM技术在大型冶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18、工业含铬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9、冶金工程设计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20、H公司电石冶炼厂建设项目的`采购风险管控研究

21、钙镁诱导低合金高强度钢针状铁素体强韧化机制研究

22、链箅机-回转窑制备全赤铁矿氧化球团的关键技术研究

23、基于透明计算技术的智能手表设计与实现

24、箱型钢柱加固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25、浅析海外冶金与矿山工程的设计管理

26、端曲面齿联轴器的创成原理及设计

27、膜技术在含金属离子废水中的应用进展与发展趋势

28、反渗透技术在冶金行业的应用

29、选择性激光烧结在3D打印中的应用

30、冶金工业高压供配电系统施工与运营关键技术

31、冶金外墙装饰施工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探析

32、多铁性颗粒复合材料内部的平行多裂纹问题

33、高铬型钒钛磁铁矿中铬氧化物还原热力学影响因素分析

34、中碳钢中的氧化物冶金行为及脉冲磁场对其的影响

35、冶金机械设备安装的关键问题探讨

36、现代钢铁冶金工程设计方法研究

37、加载环境对合金超高周疲劳行为的影响

38、电气安装与调试成套技术在炼铁及轧钢工程快速改造大修中的应用

39、盾构刀盘驱动无级变速离合器摩擦副烧损失效机理的研究

40、绿色可循环钢铁厂工程设计研究与实践

57、Cu基金属粉末的特种微成形工艺及性能评估

58、创建面向冶金生产过程的开放型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59、汽轮发电机组设备安装施工技术

60、冶金设备安装调试要点分析

61、酸性环境用低温无缝钢管(-50℃)的研制

62、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的方法基础与应用研究

63、新型滤筒除尘器的性能实验研究及工业应用

64、高强度贝氏体精轧钢筋性能优化及断裂行为研究

65、激光增材制造镍基高温合金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66、冶金自动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67、多热源作用下侧吸罩流场及捕集效率特性的研究

68、典型冶金原辅料的微波吸收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69、基于光场成像理论的弥散介质光热特性重构

70、铁合金等离子体的时空特性研究

71、活塞式发动机故障诊断方法研究与工程应用

72、铜冶炼项目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探究

73、概算包干模式下冶金工程的造价管理初探

74、基于METSIM的钨冶炼工艺过程仿真研究

75、基于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大型高炉工程施工阶段风险评价研究

76、磷矿浆脱除燃煤锅炉烟气中SO_2的研究

好宽的范围,就只讲转炉炼钢的发展也不止5000字啊

钢铁钒钛论文格式要求

政治是以利益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强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争性。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政治论文的格式,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政治论文的格式 一、论文格式必须包含如下六大要素: 论文标题、论文作者署名及其单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论文正文,最后是论文的参考文献。这是论文格式的六大要素,是任何论文都必须要包含的内容。 此外,在不同学术领域,其论文还有其他一些内容,比如论文致谢、论文封面以及 毕业 论文要写明指导老师等。 最后,不同的学术研究或者编辑出版机构,对论文格式也有自己的一些要求。 二、论文内容必须按照论文格式要求进行编辑排版: 论文除了要包含如上六大要素之外,还有按论文格式要求对论文内容进行编辑排版,比如纸张大小、标题居中、段落缩进、列表编号、字体字号等。在信息化时代,这个要求更为迫切。 论文格式化之后,内容条例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政治论文 范文 论生态政治与政治生态化 【摘要】近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不正确认识及盲目开发行为,导致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产生与发展成为生态政治 兴起的动因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生态化的发展。生态政治产生发展是政治生态学、政治生态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政治生态化是生态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解决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不可或缺的根本 措施 之一,是全球经济、社会、 文化 、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政治发展的趋势之一。 【关键词】环境问题;生态危机;生态政治;政治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种关注从某个角度上讲已远远超过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种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共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家园--地球。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 思维方式 、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伦理观、发展观,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前途和命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任何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又一次重新走到一起。 基于上述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风起云涌的生态政治 。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每年以"地球日"、" 世界环境日 "等为契机而不断壮大,至今方兴未艾。80、90年代在生态政治 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纷纷建立了众多形形色色的生态组织和生态绿党(简称生态党或绿党),生态学与政治学由此联姻形成了生态政治学、政治生态学等新兴交叉边缘学科,传统政治发展观也由此向政治生态发展观转变。 二、生态政治的兴起、发展及意义 (一)生态危机--生态政治兴起的动因和基础 所谓生态危机,指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 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后50年全球环境遭到空前严重破坏和污染,并被一些生态学家、政治家称为20世纪人类犯下的三大愚蠢行为之一和"第三次世界大战"。"地球日"发起人盖洛德·纳尔逊曾精辟说道:来自自然的威胁(生态危机)是比战争更为危险的挑战,从德国和日本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但没有一个国家能从被毁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50年代以后,世界环境相继出现"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物质扩散、人口爆炸、土壤侵蚀、森林锐减、陆地沙漠化扩大、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十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正残酷地撕毁人类关于未来的每一个美好愿望和梦想,这一影响不仅会殃及一代、两代人,而且将影响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生存繁衍。 全球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从以下一些数据和事实我们就可窥见一斑。例如,目前地球上的动植物物种消失的速率较过去6500万年之中的任何时期都要快上1000倍,大约每天有100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20世纪以来,全世界哺乳动物中3800多种中已有110种和亚种灭绝,另外还有600多种动物和25000余 种植 物正濒临灭绝。生态学家指出,迄今为止,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要使其自然恢复至少要一亿年以上。水污染使人类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据统计有17亿以上的人没有适当安全饮用水供应,30多亿人没有适当的卫生设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项调查指出,在第三世界由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导致的死亡人数达2.5万人。再如1983~1984年埃塞俄比亚因植被破坏、土壤流失形成的特大旱灾使得100万人因饥饿而死亡,1991~1992年,非洲大陆12个国家持续旱灾,使得约3500万人濒临死亡。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国古文明中心的发源地--黄河,目前年断流最长达227天,与此同时,长江由于洞庭湖等大湖泥沙淤积加速,湖体面积和容量正逐年锐减,洞庭湖1825年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1949年减少到4360平方公里,到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时湖面面积仅为2653平方公里,据此缩减速度,洞庭湖将可能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成为又一个"罗布泊",从中国自然地理图册上消失。目前,长江中下游防洪大堤也逐年升高,古时?quot;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悲剧在不远的将来又将可能在长江重演。今年我国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多次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天气,再次使得中国人感受到了环境破坏程度之深和距离之近。 全球环境恶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损失。据估计,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人民币,这相当于20个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仅1998年长江洪水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600亿人民币,而每年全世界因环境污染和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低于2.5万亿美元。因此,生态学家指出地球生态系统正在遭受地球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已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持续发展,生态危机已经超越局部区域而具有全球性质,来自于生态危机的威胁,已远远超过战争、瘟疫,保护地球家园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生态学理论认为,人类和其他任何生物一样,都必须以一定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态系统作为其生存繁衍的基础,在整个地球生物圈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中,人类虽在整个生物界中一方面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并无时无刻不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所谓的"改造"和"征服";另一方面,人类自从诞生之日起又无时无刻不依赖于其他生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它与国家及国际政治生活息息相关,而政治又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政治是人类社会的政治,政治是人的政治。生态危机既然已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死存亡,因此政治就必然与生态危机发生必然而深刻的内在联系,它必然延伸到社会之外的自然环境之中,因此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引发的生态危机对全球人类所构成的巨大威胁,此时的全球生态危机就不可能不成为一个政治问题,政治及政治行为对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生态危机的推动下,政治必须谋求一种全新的政治发展观:生态政治发展观。 (二)生态政治的兴起、发展及意义 生态危机的加剧使人类认识到,社会是身处自然环境中的社会,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辨证的双重互动效应,自然生态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社会又对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正负效应。因此,到20世纪50、60年代全球环境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日益成为一个敏感而重要的政治问题,生态政治理论也应运而生。生态政治理论认为,人类不仅是社会的人,同时也是受自然环境限制、约束的人,如果政治行为仅仅去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社会属性关系,而忽略自然生态规律对人的影响,甚至违背自然生态运行规律,以人类自身生态环境及资源的牺牲为代价,去达到少数集 团、阶级、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那么整个人类最终将自掘坟墓,走向自我毁灭的绝境。覆巢之下,焉有安卵?因此,生态政治理论 是站在全人类生存利益的高度上指导生态 政治 有序地进行,一定程度上讲,它是超阶级、民族、种族、国家界限的。 最初的生态政治 主要局限于民间自发 组织的 运动 。60年代末,由于生态 环境问题直接导致生态政治出现最明显的标志是"生态运动的出现"、"生态党的产生"、"国际环境组织作用的提高与加强"。这标志着全球生态政治 的兴起和 发展。 60年代后期,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公众关心的 热点 。到了70年代,生态政治 的目的也已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态政治 已成为环保、和平、女权运动的多元全球性群众 运动 。最为著名的生态运动当属1970年4月22日美国爆发的有2000多万人参加的公民环保 运动 ,正是这次运动促成了世界"地球日"的诞生和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90年代以来,生态政治 从公众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发展为公众与政府共同关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环境问题。"公共决策"过程的"生态化"使生态运动真正成为生态政治 。与此同时,从60年代末至今,世界生态学家、 经济学家、政治家以及科普学家一道推出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发展与预测 报告 。如卡尔逊的《寂静的春天》、米都斯等人的《增长的极限》、加博尔等的《超越浪费的时代》,以及由58个国家152位世界著名生态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共同编写的《只有一个地球》等。 伴随着生态政治 规模的扩大和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绿党"组织应运而生,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影响的日益增强。1972年新西兰诞生了世界第一个绿党,此后的70~80年代,西欧国家出现了绿党组织兴起的高峰,其中德国的绿党组织对全球绿党组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到1983年,德国绿党以5.6%的选票出人意料地首次获得27个议席,这标志着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正式步入历史舞台。由于德国绿党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展现在公众面前,其党纲将生态、经济、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反对核军备竞赛,谋求国际和平和女权、人权等,并提出相当完备的持续发展方案,因此在1987年议会选举中得票率突破了8%,并获得42个联邦议席,到两德统一后的1994年,绿党已在联邦议席中占有49个席位,成为联邦议院内第三大政党,到1998年,绿党领导人菲舍尔出任德国外交部长,首次成为国家政府中重要领导人。同时,80年代以来,欧洲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英国、法国、瑞典等国家以及90年代东欧及其他多党制的发展中国家也相继建立?quot;绿党"组织。据 统计,1979~1989年,西北欧15个国家的绿党共有117名成员进入11个国家的议会,并于1999年2月在巴黎召开了欧洲绿党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有28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提出了许多"绿色国际"等国际生态政治发展新概念和新趋势。 在各国绿色组织纷纷建立和民间生态政治 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像联合国下属的教科文组织(UNESCO)、人与生物圈 计划(MAB)、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CN)、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WWF)、世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IIED)、地球之友(FOE)等绿色和平组织政府和非政府间国际生态保护组织也纷纷成立,至今全世界已有7000多个非政府和政府环保组织活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他们用生态思想、环境意识、生态伦理、生态 哲学、持续发展等理念为解决国际争端、冲突、战争,最终为维护国际和平,为国际间经济、 文化、政治协调发展以及跨国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作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60、70年代西方民间自发的生态政治 意义有三方面:一是在生态运动影响下"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各国政治家选举和施政的口头禅,即使最狂妄的政治家也必须首先提倡保护环境,以"生态牌"来夯实其竞选实力和政治地位,例如1976年美国卡特成功当选总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提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承诺;二是在公众舆论压力下,西方各国政府不得不直接或间接介入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行动中来,并制定相应严厉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法规,增加环境开支比例;三是在公众生态政治 宣传下,西方发达国家从工业文明时代逐步向生态文明时代过渡。到了90年代,公众生态政治 发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盛会召开以后,不仅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公众也从纯粹关注环境问题发展为政府与公众共同关心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生态政治 几乎触及到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人权等每一个领域。 综上所述,全球性环境问题导致了全球生态危机,生态危机又成为民众生态政治 的源动因和基础,把环境问题作为政治范畴并纳入政治家的视野,用全球性的环保联盟来代替军事、经济联盟,这是全球政治生活和政治战略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变。由于世界各国绿党的参政,以及民众生态政治 的深入和范围的扩大,使得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向新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目前国际及各国内部政治发展的生态化趋势。 三、生态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政治生态化 (一) 政治生态化的内涵--政治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化"一词目前经常出现,比如经济生态化、 教育 生态化、科技生态化等。"生态化"是将生态学原则和原理渗透到人类的全部活动范围内,用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去思考和认识经济、 社会、文化等问题,根据社会和自然的具体情况,最优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政治是人类的政治,人类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政治的发展与人类与自然存在着必然的内在 联系。 "政治生态化"这一概念在国内外还鲜为少见。所谓政治生态化,其实质是把生态环境问题提到政治问题的高度,进而使政治与生态环境的发展一体化,把政治与生态有机辨证地统一起来,最终促进全球政治与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环境在宏观上影响着政治区域的结构、功能和政治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制约着政治区域系统的运行以及政府高层决策者的政治举措。因此,政治生态化的提出就是要正确地解决政治与环境的关系,把环境问题纳入到政府决策、公民政治参与、国际政治行为和政治教育等过程中,使政治过程与生态环境的发展有机协调起来。这样政治与环境的内在关系就成为政治生态化研究的核心内容。政治生态化所遵循的是公平性、持续性、协调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循环再生、生态平衡等生态学基本原则和原理。在当今世界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过程中,它将成为传统政治发展的历史转折点,从而构成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政治生态观,以推动世界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发展,使人类战胜生态危机,走?quot;人类中心主义"的阴影,向"生态中心主义"转变,步入生态文明时代。 (二) 政治生态化对国家及国际政治发展的基本要求 笔者认为,政治生态化认识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政治过程生态化。广义上说,政治过程既包括国家内部的政府行为过程求各国政府决策行为生态化。政府决策行为在解决生态 环境问题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的政策、法令、 规章制度 、 教育方式等对环境保护进行直接干预,同时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教育方式对 经济 发展模式、公众行为的影响又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政府决策行为在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它可以把各种权利、手段有效结合起来,去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科学素质,去调控人口数量和素质;通过政府实施教育工程去改变人们无节制地追求物质享受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培育全新的 政治生态观。 事实上,世界各国都曾因政府决策失误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当今世界面临的生态危机如此严峻,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还在继续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中国的生态环境破坏及人口问题也正是50~70年代政府决策的严重失误所致。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大跃进"、"大炼钢铁",没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错误政府决策,就不会出现我国北方近年来越演越烈的沙漠化和沙尘暴;没有对马寅初的批判,中国也许就不会有今天如此沉重的人口负担,而这些政治发展观念和政府政策的失误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是无法用数学概念来衡量,这种破坏是快捷、持续、长期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不是一代几代人可以偿还的,往往需要数十代人的不懈努力才可能改变。而这种努力一旦失败,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可能就将付诸东流。这一点从人类曾经消失的古文明即可作为佐证:曾经灿烂一时的楼兰古国"、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文明的兴衰都为人类当今面临的生态危机提供了前车之鉴。未来政治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重塑生态地球村的和谐。政府和政治家们将面临 社会团体、公众越来越多的压力,政府官员和政治家也必须用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来维护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以此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这是未来各国政治和世界政治的必然趋势。因此,当今世界各国亟需一批具有环境意识的、富于 想象力 和创造力的政治家。将环境保护知识与法律等基础知识同等列为国家政府公务员报考、考核的内容之一是当务之急,同时考核政绩时应对经济政绩对等考核,以此来促进政府政治行为的生态化。 其次,政治民主和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生态化是政治环境生态化的必然要求。当生态环境问题从自然向社会领域转移并危及人类的生存发展时,生态环境问题就自觉转变为政治问题。政府是公民的政府,因此公民的政治参与将对政府决策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一方面,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的出现不自觉地促进了公众的政治参与,政治参与主要通过政治选举、投票、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等方式从而达到对政府环境政策和环境 管理起作用;另一方面,公众政治参与又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促进作用。因此政治生态化中广泛的公众政治参与及意识的增强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从而改变经济靠市场、环保靠政府"的传统消极的观念。广泛的政治参与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政治参与有助于和平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避免 动荡 ;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对政府的监督,避免政府决策失灵;政治参与有助于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公开化;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公民的环境权这一基本环境生存权利。 政治民主与政治环境生态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①,任何国家如果没有政治稳定,就没有国家、社会秩序的稳定、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不稳定的社会使人们把过多的物力、才力、财力投入到权利与财富的斗争之中,经济也因此没有和平环境和可持续的自然资源供应而停止不前,甚至倒退。他的这一论述实际上已经从政治环境生态化的高度上阐述了政治与环境协调发展这一跨世纪战略目标。这一点" “”"就已经经受了惨痛的教训,不但经济倒退20年,而且因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导致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人口数量的膨胀造成了数十年甚至数百年都难以偿还的恶果和环境债务。另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又会反过来影响政治环境稳定和政治民主。例如,严重的粮食短缺、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污染与枯竭,人口剧增并超过环境承载量等一系列生态危机的出现必然引起政治上的恐慌和不稳定的社会局面,因此,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环境的退化又反过来影响政治的不稳定,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同时,政治民主与经济发展也具有紧密 联系,在遵循环境持续发展基础上的快速经济增长不仅为推进政治民主化提供了经济基础,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政治民主的进程加快,又会反过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因此政治民主与政治环境生态化在解决环境问题和生存危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建立国家、地区间平等、和谐、和平共处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地球村联邦"是政治生态化的另一基本要求。目前,世界政治秩序很大程度上还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1999年的科索沃问题即是有力佐证。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的直接后果是地区、国家、民族间的冲突、战争、核军备竞赛等,这些军事、政治行为的最终后果是对生态环境最大的污染和破坏。由于国际政治旧秩序的混乱,导致60年代以来地区冲突不断扩大和升级。这种冲突最根本目的还是为各自的"狭隘生态利益"。中东地区长年不断的战火的根源就在于争夺水资源是全世界不争的事实。世界各国尤其是核大国,裁军和削减核武器是当务之急,强权、霸权政治不仅加剧地区动荡、国家冲突,更不利于环境的持续发展。目前全球每年军费开支超过一万亿美元,这些费用的十分之一用于环境,那么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自然保护区就可有效地得到保护。 生态学认为,任何生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物种间不论强弱、大小、进化时间的长短,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国际政治新秩序中各国也应遵循这一平等性原则,减少或消除强权和霸权政治,避免地区、国家间的冲突,以及对地球生态环境威胁最大的核军备竞赛,以此来保证全球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因此,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促进国际政治生态化,就必须建立全球伙伴新关系。这种新的全球伙伴关系既要求推动国际社会间在维护、恢复地球生态环境方面的合作,又要推动国际社会在经济、社会方面的合作,这种新的全球伙伴关系必须包含环境与发展两方面,改善国际经济环境,以利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的可持续目标;这种新型关系必须是公正平等的,建立在平等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之上,要实事求是地考虑造成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的不同国家间的责任,并以此确定相应的义务,在制定有关措施时,必须考虑到各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不能不顾及历史和现实而用同一标准来要求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种新型关系必须有国际社会共同有效、积极、务实地参与,在承担这一责任时各国之间也必须停止无休止的争吵,因为全球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只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才能建立这"新型全球伙伴关系",确保全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共同目标。 第四,政治教育生态化。教育是人类改造自身的一种 实践活动,教育过程中蕴涵了人类与自身的关系、与身外自然之间的关系。教育对人类自身自然的改造及影响,是以人类对身外自然的改造为前提和基础的,因此,教育并非纯粹的精神文化现象,它并没有远离自然界,相反它是以人类自身自然为对象,改造自然的 实践活动。作为 政治 教育亦不例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公民政治 文化与政治意识。政治教育生态化是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原则渗入到政治教育之中,将受教育者的政治文化、政治意识提升到全人类的生存文化、生存意识上来,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 环境素质和环境意识的提高。因此,在生态危机遍及全球的严峻形势下,现代政治教育向生态化方向 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它推进政治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教育生态化时代。通过政治教育生态化过程,使人类认识到工业文明时代已走向尽头,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是时代发展的总趋势。 综上所述,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是全球生态政治 兴起的根本原因,而生态政治 及各国生态绿党的成立发展成为政治生态化产生发展的基础,政治生态化成为解决当今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促进世界政治、 经济、 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和途径,政治生态化也就成为未来政治发展的新趋势和必然选择。 看了“政治论文的格式怎么写”的人还看:1. 大学政治论文的格式 2. 大学生政治论文写法 3. 初三政治论文怎么写 4. 初一政治论文怎么写 5. 高中生政治论文怎么写

ee[1]张向东. 钢铁出口关税将再次提高[N]. 经济观察报, 2007-12-24.

什么时候要?我帮你

钢铁企业的质量管理方式论文

中国钢铁行业近年来正面临着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汽车工业、高端家电等行业对钢材产品的质量要求日趋严格,产品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同时国内钢铁企业面临的行业竞争也日渐加剧。各钢铁企业都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工作。但传统的质量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而充分利用大数据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已被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管理者所认同。

一、目前钢铁企业质量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国内大部分钢铁企业的信息化系统都是分阶段、分产线和不同区域分步实施上线的,其功能不够系统和完善。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无法全部在质量设计中体现;生产质量实绩数据散落于不同的信息系统内,上下工序间的质量信息不能实现贯通和共享,对产品实现过程的信息和质量信息跟踪追溯困难;对产品实现的过程质量控制缺乏有效的监控,无法进行跨工序的跟踪、传递、追溯和改进验证,过程发生异常时信息无法及时获取和采取应对措施;不能完全实现过程参数判钢,判定效率低下,代表性不强,准确度不高;研发和工艺技术人员无法完整、快速获取全工序的过程数据,系统不能为质量设计和分析改进提供支持,导致质量设计和改进的效率低、效果不理想等诸多问题。钢铁企业要实现与市场、用户的无缝衔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就要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提高企业在“质量设计、质量判定、质量改进”等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效率和效果,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有必要将散落在各产线、各系统中的生产质量数据采集并整合在一个大数据平台上,在此平台上构建一个集“客户需求识别→基于个性化需求的质量设计→过程质量监控→包含过程参数的质量判定→全工序质量分析与改进”为一体的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以支撑生产的全流程质量管控及多业务协同。

二、建立企业级的大数据管理应用平台

建立企业级的大数据管理应用平台,即工厂数据库。根据质量管理业务的要求,建立质量数据采集规则,将产品实现过程的全部数据,包括原辅材料采购、炼钢、连铸、热轧、冷轧、产品出厂以及销售、用户使用等的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所有质量信息采集到大数据管理应用平台上,对质量数据进行集中统一管理。1.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可分为过程实时数据采集和产品质量数据采集。按设定的采集要求,主要对包括企业信息化系统和现场检测仪表的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对不能自动采集的一些常见事件、状态等,在各数据采集服务设置相应的手工数据输入页面,由操作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录入相应的数据。数据归集是对已收集到的生产过程数据和跟踪数据以确定的格式进行整理归集。炼钢和连铸以生产炉次号为采集主对象,以铸坯号为归集目标,记录生产炉次所对应的生产线上实时生产过程数据。热轧按批(卷)号和长度为跟踪单元进行精确地生产过程数据归集。冷轧覆盖酸洗、热镀锌以及彩涂等生产线,其数据归集以准确物料跟踪为基础,以钢卷号和带钢长度为跟踪单元,记录生产线上带钢所对应的测量点位置的实时生产过程数据,将生产过程数据与钢卷号、带钢长度进行匹配。2.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根据工艺特性和分析需求所定制的规则,使数据成为有效的信息。建立相应的数据之间的关系,并按存储模型的要求进行存储。大数据管理应用平台可以将过程参数匹配到板坯或钢卷的相应位置上,以实现对各产线质量数据的采集和匹配(即将时间轴转换为位置轴)。

三、大数据下的质量管理应用与创新

通过构建企业级的大数据管理应用平台,对产品实施过程质量信息采集、质量设计、质量监控、在线质量判定、过程质量追溯、质量分析和改进。实时监控产品的质量情况,以评价各产线质量水平。在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建立相关产品和冶金规范库,作为质量判定和改进的依据。通过质量管理应用软件和分析工具解决质量控制、工艺优化和质量分析改进等问题。

1、基于大数据下的质量设计

利用大数据管理应用平台建立集中统一的产品规范数据库和冶金规范数据库,实现产品质量设计标准化和模块化。产品规范库模块是指对产品质量设计规范数据库及工艺设计规则的模块化管理。产品和冶金规范库的建立需要明确产品本质属性定义、产品的使用要求、用户特殊需求等事项,对产品从炼钢到最终成品进行的工艺路径设计、生产工艺目标控制参数设计、产品质量控制要求及性能取样判定标准等产品过程控制的规范化管理。贯彻产品质量是设计出来的理念,基于大数据管理应用平台中的历史数据开展产品质量设计,在成分设计、工序参数选择、工艺路线确定等环节,通过历史数据来确定最佳的产品设计和过程设计。ERP系统完成产品设计,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完成过程设计和客户特殊需求的补充设计。即与ERP下达的质量设计结果在相互校验、补充完善后,形成完整的产品制造过程控制目标、检验与判定标准。质量设计的结果可以自动按照规定格式形成质量计划、控制计划等技术文档。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支持对质量设计的规则基于历史数据进行验证,即质量设计完成后,用历史数据对质量设计的规则进行验证,从而可以准确地对未来产品的接单能力做出评估。

2、利用大数据对过程质量实施监控和评价

(1)基于实时的大数据平台,依据冶金规范中的参数值,应用SPC判异规则,对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工艺参数实施在线监控及预警。建立过程质量预警系统,及时向现场操作及质量管理岗位提供制造过程重要工艺参数变化及预警信息,对质量异常事件自动进行报警。

(2)对关键工艺参数采用SPC规则进行监控,进行关键工艺参数分析,通过维护判异准则,自动生成控制图,形成评价报告。

(3)开发产线质量评价模型,综合过程参数、产品指标参数、生产装备情况,定期自动对产线进行质量控制能力指数评价,以利于产品质量的持续改善。

(4)针对一些无法直接测量的工艺质量参数,采用软件测量模型进行预报后,并统一纳入监控参数进行监控。

(5)建立专家质量诊断系统,在产线出现质量问题时,利用大数据快速定位导致问题出现的工序及关键工艺参数,提出预诊断报告书。

3、应用大数据实现质量自动判定

产品质量的自动判定:包括铸坯分级判定、过程产品判定和热轧、冷轧、涂镀等产品的出厂检验判定。当产品生产完成后,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根据预先维护的质量检验判定规则对产品进行自动质量判定。判定使用的数据包括订单信息、钢种信息、产品的理化检验结果、过程质量参数、过程异常事件、产品外形尺寸、表面质量数据等。

(1)铸坯质量分级判定:依据板坯质量判定规则,对炼钢的转炉、合金微调站、LF炉、RH、连铸等各工序的工艺参数,以及铸坯表面质量的检查结果,完成板坯质量分级判定,最终的综合质量结果会匹配到每一块板坯。

(2)产品表面缺陷自动判定:钢卷的表面质量自动判定是基于表面检测系统对表面缺陷的准确识别和维护一套完善的表面缺陷检判规则,最终实现对表检仪检测出的`缺陷进行自动判定。

(3)出厂产品的质量判定:依据产品质量判定规则,对采集热轧各产线表面质量检查仪的系统数据和图片,并准确识别各种缺陷,实现自动判定。根据冷轧各产线表面质量检查仪的系统数据和图片,依据判定标准并结合客户特殊需求,实现自动判定。

4、工序质量追溯和表面缺陷跟踪

基于大数据管理应用平台,实现了从炼钢、连铸、热轧、冷轧、涂镀等产品的全流程工艺质量追溯和分析。可按物料、订单、时间、钢种等多种条件追溯,获取多工序的过程参数、质量参数,进行工艺质量数据追溯分析、工艺设定数据追溯、产品质量数据追溯、同批次物料工艺参数对比追溯分析、跨工序工艺质量参数追溯分析等,以找出制造过程工艺、质量参数等差异,定位问题的原因。

5、大数据基础上的质量持续改进

应用大数据管理应用平台和统计分析工具,建立质量管理、质量设计、工艺优化质量数据分析平台,为工艺技术人员持续改进产品质量和新产品开发提供支持。通过大数据管理应用平台,实现了对客户技术档案的管理,包括客户的基本信息、客户的原材料采购信息、客户的产品信息、客户的质量反馈及客户的特殊需求等信息的管理。也可以基于客户服务系统的质量异议数据库,对质量异议进行统计和分析,对发生质量异议的产品进行全流程的质量追溯。建立了高效、便捷的数据分析工具及KPI报表生成工具,以便于对质量状况进行分析。可以按照班、日、周、月、年自动生成统计报表。大数据下的企业质量管理创新,实现了质量管理的精细化和高效化,大大提高了质量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大数据管理平台,采集从原辅材料进厂到产品运达用户使用全过程的质量数据,实现了质量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和高效利用;在大数据平台上基于数据和分析进行的质量设计、质量监控、质量判定和质量分析改进更加严谨精准和及时规范,有利于满足用户提出的个性化需求,为从根本上实现品种结构的转型升级提供基础保障。但也需要特别指出,实时采集的数据与钢卷的精确匹配极为关键,匹配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缺陷跟踪的准确性,最终影响质量追溯、处置的准确性和产品质量分析改进的效果。

钢铁研究学报与ei

SCI(科学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其中以生命科学及医学、化学、物理所占比例最大,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和地区均以被S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从SCI的严格的选刊原则及严格的专家评审制度来看,它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较真实地反映了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根据SCI收录及被引证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术水平的发展情况。特别是每年一次的SCI论文排名成了判断一个学校科研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 SCI以《期刊目次》(Current Content)作为数据源,目前自然科学数据库有五千多种期刊,其中生命科学辑收录1350种;工程与计算机技术辑收录 1030种;临床医学辑收990种;农业、生物环境科学辑收录950种;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辑收录900种期刊。各种版本收录范围不尽相同: 印刷版(SCI) 双月刊 3,500种 联机版(SciSearch) 周更新 5,600种 光盘版(带文摘)(SCICDE) 月更新 3,500种(同印刷版) 网络版(SCIExpanded) 周更新 5,600种(同联机版) 部分科研工作者将SCI戏称为STUPID CHINESE IDEA。 上世纪80年代末由南京大学最先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当时处于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缺少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二是某些专业国内专家很少,国际上通行的同行评议不现实。 “SCI目前已成为衡量国内大学、科研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的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尺度”。 然而SCI原本只是一种强大的文献检索工具。它不同于按主题或分类途径检索文献的常规做法,而是设置了独特的“引文索引”,即将一篇文献作为检索词,通过收录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和跟踪其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来掌握该研究课题的来龙去脉,从而迅速发现与其相关的研究文献。“越查越旧,越查越新,越查越深”这是科学引文索引建立的宗旨。SCI是一个客观的评价工具,但它只能作为评价工作中的一个角度,不能代表被评价对象的全部。 SCI收录中国期刊 (2006) 出版地 收录库 刊名 刊期 ISSN 影响 因子 CHINA SCI ACTA CHIMICA SINICA《化学学报》(中文版) Semimonthly 0567-7351 0.643 CHINA SCI ACTA MECHANICA SINICA《力学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0567-7718 0.587 CHINA SCI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 Monthly 1671-4083 0.884 CHINA SCI ACTA PHYSICA SINICA《物理学报》(中文版) Monthly 1000-3290 1.130 CHINA SCI 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英文版) Bimonthly 1001-0602 1.729 CHINA SCI 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CHINESE《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文版) Monthly 0251-0790 0.796 CHINA SCI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中国化学》(英文版) Bimonthly 1001-604X 0.592 CHINA SC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Monthly 0366-6999 0.393 CHINA SCI CHINESE PHYSICS《中国物理》(物理学报一海外版) (英文版) Monthly 1009-1963 1.347 CHINA SCI 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Monthly 0256-307X 1.095 CHINA SC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英文版) Semimonthly 1001-6538 0.593 CHINA SCI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理论物理通讯》(英文版) Monthly 0253-6102 0.666 CHINA SCI EPISODES《地质幕》(英文版) Quarterly 0705-3797 1.020 CHINA SCI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MATHEMATICS《中国科学A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283 0.247 CHINA SCI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CHEMISTRY《中国科学B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291 0.541 CHINA SCI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C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305 0.440 CHINA SCI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 Monthly 1006-9313 0.801 CHINA SCI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中国科学E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321 0.355 CHINA SCI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G-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中国科学G辑》(英文版) Bimonthly 1672-1799 HONG KONG SCI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Monthly 0929-6646 0.418 TAIWAN SCI BOTANICAL BULLETIN OF ACADEMIA SINICA Quarterly 0006-8063 0.506 TAIWAN SCI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Bimonthly 0577-9073 0.372 TAIWAN SCI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 Quarterly 0304-4920 1.143 TAIWAN SCI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Bimonthly 0009-4536 0.475 TAIWAN SCI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Bimonthly 0368-1653 0.268 TAIWAN SCI STATISTICA SINICA Quarterly 1017-0405 1.336 TAIWAN SCI TAIWANESE JOURNAL OF MATHEMATICS Quarterly 1027-5487 0.286 TAIWAN SCI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Quarterly 1017-0839 0.320 TAIWAN SCI ZOOLOGICAL STUDIES Quarterly 1021-5506 0.533 CHINA SCI-E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中文版) Monthly 0582-9879 0.524 CHINA SCI-E ACTA BOTANICA SINICA《植物学报》(中文版) Monthly 0577-7496 0.321 CHINA SCI-E ACTA CHIMICA SINICA《化学学报》(中文版) Semimonthly 0567-7351 0.643 CHINA SCI-E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地质学报》(英文版) Quarterly 1000-9515 1.040 CHINA SCI-E ACTA MECHANICA SINICA《力学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0567-7718 0.587 CHINA SCI-E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 Quarterly 0894-9166 0.389 CHINA SCI-E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金属学报》 Monthly 0412-1961 0.247 CHINA SCI-E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海洋学报(英文版) Quarterly 0253-505X CHINA SCI-E ACTA PETROLOGICA SINICA《岩石学报》(中文版) Quarterly 1000-0569 1.078 CHINA SCI-E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 Monthly 1671-4083 0.884 CHINA SCI-E ACTA PHYSICA SINICA《物理学报》(中文版) Monthly 1000-3290 1.130 CHINA SCI-E 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物理化学学报》(中文版)) Irregular 1000-6818 0.468 CHINA SCI-E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671-4083 0.884 CHINA SCI-E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植物分类学报》(中文版) Bimonthly 0529-1526 CHINA SCI-E ACTA POLYMERICA SINICA《高分子学报》(中文版) Bimonthly 1000-3304 0.351 CHINA SCI-E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 Bimonthly 0256-1530 0.449 CHINA SCI-E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 Monthly 0253-4827 0.251 CHINA SCI-E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亚洲男性学》(英文版) Quarterly 1008-682X 1.064 CHINA SCI-E 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英文版) Bimonthly 1001-0602 1.729 CHINA SCI-E 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CHINESE《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文版) Monthly 0251-0790 0.796 CHINA SCI-E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英文版) Quarterly 1005-9040 0.370 CHINA SCI-E CHINA OCEAN ENGINEERING《中国海洋工程》(英文版) Quarterly 0890-5487 0.413 CHINA SCI-E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 SERIES B《数学年刊B辑》(英文版) Quarterly 0252-9599 0.343 CHINA SCI-E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 Monthly 1001-8417 0.342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中文版) Monthly 0253-3820 0.224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天体物理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009-9271 1.768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催化学报》(中文版) Monthly 0253-9837 0.542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004-9541 0.357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化学物理学报》(中文版) Bimonthly 1003-7713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中国化学》(英文版) Bimonthly 1001-604X 0.592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电子学报》(英文版) Quarterly 1022-4653 0.120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CHINESE EDITION《地球物理学报》》(中文版) Bimonthly 0001-5733 0.375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无机化学学报》(中文版) Bimonthly 1001-4861 0.535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有机化学》(中文版) Monthly 0253-2786 0.497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高分子科学》(英文版) Bimonthly 0256-7679 0.680 CHINA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结构化学》(中文版) Bimonthly 0254-5861 0.548 CHINA SCI-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Monthly 0366-6999 0.393 CHINA SCI-E CHINESE PHYSICS《中国物理(物理学报一海外版)(英)》 Monthly 1009-1963 1.347 CHINA SCI-E 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Monthly 0256-307X 1.095 CHINA SCI-E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英文版) Semimonthly 1001-6538 0.593 CHINA SCI-E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理论物理通讯》(英文版) Monthly 0253-6102 0.666 CHINA SCI-E EPISODES《地质幕》(英文版) Quarterly 0705-3797 1.020 CHINA SCI-E FUNGAL DIVERSITY《真菌多样性》 Tri-annual 1560-2745 1.437 CHINA SCI-E HIGH ENERGY PHYSICS AND NUCLEAR PHYSICS-CHINESE EDITION《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中文版) Monthly 0254-3052 0.285 CHINA SCI-E 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亚洲天然产品研究杂志》(英文版) Quarterly 1028-6020 0.896 CHINA SCI-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 Quarterly 1005-9784 0.299 CHINA SCI-E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文版) Bimonthly 1000-9000 0.140 CHINA SCI-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001-0742 0.255 CHINA SCI-E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红外与毫米披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001-9014 0.160 CHINA SCI-E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无机材料学报》(中文版) Bimonthly 1000-324X 0.247 CHINA SCI-E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钢铁研究学报》(英文版) Semiannual 1006-706X 0.245 CHINA SCI-E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材料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005-0302 0.275 CHINA SCI-E JOURNAL OF RARE EARTHS《中国稀土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002-0721 0.486 CHINA SCI-E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北京科技大学学报》(英文版) Bimonthly 1005-8850 0.437 CHINA SCI-E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武汉工业大学学报(材料科学版)》(英文版) Quarterly 1000-2413 0.356 CHINA SCI-E PEDOSPHERE《土壤圈》(英文版) Quarterly 1002-0160 CHINA SCI-E 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英文版) Bimonthly 1009-0630 CHINA SCI-E 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中文版) Bimonthly 1000-3282 0.241 CHINA SCI-E PROGRESS IN CHEMISTRY《化学进展》(中文版) Bimonthly 1005-281X 0.319 CHINA SCI-E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中文版) Bimonthly 1002-185X 0.329 CHINA SCI-E RARE METALS《稀有金属》(英文版) Quarterly 1001-0521 0.274 CHINA SCI-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MATHEMATICS《中国科学A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283 0.247 CHINA SCI-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CHEMISTRY《中国科学B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291 0.541 CHINA SCI-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C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305 0.440 CHINA SCI-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 Monthly 1006-9313 0.801 CHINA SCI-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中国科学E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6-9321 0.355 CHINA SCI-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F-INFORMATION SCIENCES《中国科学F辑》(英文版) Bimonthly 1009-2757 CHINA SCI-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G-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中国科学G辑》(英文版) Bimonthly 1672-1799 CHINA SCI-E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中文版) Bimonthly 1000-0593 0.298 CHINA SCI-E NEW CARBON MATERIALS《新型炭材料》(中文版) Bimonthly 1007-8827 TAIWAN SCI-E ASIAN JOURNAL OF CONTROL Quarterly 1561-8625 TAIWAN SCI-E BOTANICAL BULLETIN OF ACADEMIA SINICA Quarterly 0006-8063 0.506 TAIWAN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Bimonthly 0577-9073 0.372 TAIWAN SCI-E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 Quarterly 0304-4920 1.143 TAIWAN SCI-E JOURNAL OF MECHANICS Quarterly 1727-7191 TAIWAN SCI-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 Bimonthly 0009-4536 0.475 TAIWAN SCI-E 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Bimonthly 0368-1653 0.268 TAIWAN SCI-E JOURNAL OF FOOD AND DRUG ANALYSIS Quarterly 1021-9498 0.597 TAIWAN SCI-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imonthly 1016-2364 0.140 TAIWAN SCI-E ZOOLOGICAL STUDIES Quarterly 1021-5506 0.533 TAIWAN SCI-E STATISTICA SINICA Quarterly 1017-0405 1.336 TAIWAN SCI-E TAIWANESE JOURNAL OF MATHEMATICS Quarterly 1027-5487 0.286 TAIWAN SCI-E 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 Quarterly 1017-0839 0.320 HONG KONG SCI-E 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Monthly 0929-6646 0.418 SCI总线 ----串行通信接口SCI(serial communication interface)也是由Motorola公司推出的。它是一种通用异步通信接口UART,与MCS-51的异步通信功能基本相同。 sci Spinal Cord Injury(脊髓损伤)的英文缩写

主要有如下的收录,这里不支持表格,故略显凌乱。请见谅。此处为SC收录情况:(EI与ISTP,君可自行在GOOGLE中“被×收录的国内期刊”为关键词,搜索DOC或者EXCEL文件。谢谢SCI收录中国期刊一览出版地 收录库 刊名 刊期 ISSN 2003年影响 因子CHINASCIACTA CHIMICA SINICA《化学学报》(中文版)Semimonthly0567-73510.643CHINASCIACTA MECHANICA SINICA《力学学报》(英文版)Bimonthly0567-77180.587CHINASCI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Monthly1671-40830.884CHINASCIACTA PHYSICA SINICA《物理学报》(中文版)Monthly1000-32901.130CHINASCI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英文版)Bimonthly1001-06021.729CHINASCI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CHINESE《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文版)Monthly0251-07900.796CHINASCI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中国化学》(英文版)Bimonthly1001-604X0.592CHINASCI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Monthly0366-69990.393CHINASCICHINESE PHYSICS《中国物理》(物理学报一海外版) (英文版)Monthly1009-19631.347CHINASCI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Monthly0256-307X1.095CHINASCI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英文版)Semimonthly1001-65380.593CHINASCI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理论物理通讯》(英文版)Monthly0253-61020.666CHINASCIEPISODES《地质幕》(英文版)Quarterly0705-37971.020CHINASCISCIENCE INCHINA SERIES A-MATHEMATICS《中国科学A辑》(英文版)Bimonthly1006-92830.247CHINASCISCIENCE INCHINA SERIES B-CHEMISTRY《中国科学B辑》(英文版)Bimonthly1006-92910.541CHINASCISCIENCE INCHINA SERIES C-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C辑》(英文版)Bimonthly1006-93050.440CHINASCISCIENCE IN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Monthly1006-93130.801CHINASCISCIENCE INCHINA 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中国科学E辑》(英文版)Bimonthly1006-93210.355CHINASCISCIENCE INCHINA SERIES G-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中国科学G辑》(英文版)Bimonthly1672-1799HONG KONGSCI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Monthly0929-66460.418TAIWANSCIBOTANICAL BULLETIN OF ACADEMIA SINICAQuarterly0006-80630.506TAIWANSCI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Bimonthly0577-90730.372TAIWANSCI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Quarterly0304-49201.143TAIWANSCI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Bimonthly0009-45360.475TAIWANSCI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Bimonthly0368-16530.268TAIWANSCISTATISTICA SINICAQuarterly1017-04051.336TAIWANSCITAIWANESE JOURNAL OF MATHEMATICSQuarterly1027-54870.286TAIWANSCI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Quarterly1017-08390.320TAIWANSCIZOOLOGICAL STUDIESQuarterly1021-55060.533CHINASCI-E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中文版)Monthly0582-98790.524CHINASCI-EACTA BOTANICA SINICA《植物学报》(中文版)Monthly0577-74960.321CHINASCI-EACTA CHIMICA SINICA《化学学报》(中文版)Semimonthly0567-73510.643CHINASCI-E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地质学报》(英文版)Quarterly1000-95151.040CHINASCI-EACTA MECHANICA SINICA《力学学报》(英文版)Bimonthly0567-77180.587CHINASCI-E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Quarterly0894-91660.389CHINASCI-EACTA METALLURGICA SINICA《金属学报》Monthly0412-19610.247CHINASCI-EACTA OCEANOLOGICA SINICA海洋学报(英文版)Quarterly0253-505XCHINASCI-EACTA PETROLOGICA SINICA《岩石学报》(中文版)Quarterly1000-05691.078CHINASCI-E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Monthly1671-40830.884CHINASCI-EACTA PHYSICA SINICA《物理学报》(中文版)Monthly1000-32901.130CHINASCI-E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物理化学学报》(中文版))Irregular1000-68180.468CHINASCI-E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Bimonthly1671-40830.884CHINASCI-E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植物分类学报》(中文版)Bimonthly0529-1526CHINASCI-EACTA POLYMERICA SINICA《高分子学报》(中文版)Bimonthly1000-33040.351CHINASCI-E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Bimonthly0256-15300.449CHINASCI-E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Monthly0253-48270.251CHINASCI-E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亚洲男性学》(英文版)Quarterly1008-682X1.064CHINASCI-E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英文版)Bimonthly1001-06021.729CHINASCI-E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CHINESE《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文版)Monthly0251-07900.796CHINASCI-E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英文版)Quarterly1005-90400.370CHINASCI-ECHINA OCEAN ENGINEERING《中国海洋工程》(英文版)Quarterly0890-54870.413CHINASCI-E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 SERIES B《数学年刊B辑》(英文版)Quarterly0252-95990.343CHINASCI-ECHINESE CHEMICAL LETTERS《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Monthly1001-84170.342CHINASCI-E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中文版)Monthly0253-38200.224CHINASCI-E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天体物理学报》(英文版)Bimonthly1009-92711.768CHINASCI-E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催化学报》(中文版)Monthly0253-98370.542CHINASCI-E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Bimonthly1004-95410.357CHINASCI-E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化学物理学报》(中文版)Bimonthly1003-7713CHINASCI-E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中国化学》(英文版)Bimonthly1001-604X0.592CHINASCI-E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电子学报》(英文版)Quarterly1022-46530.120CHINASCI-E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CHINESE EDITION《地球物理学报》》(中文版)Bimonthly0001-57330.375CHINASCI-E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无机化学学报》(中文版)Bimonthly1001-48610.535CHINASCI-E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有机化学》(中文版)Monthly0253-27860.497CHINASCI-E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高分子科学》(英文版)Bimonthly0256-76790.680CHINASCI-E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结构化学》(中文版)Bimonthly0254-58610.548CHINASCI-ECHINESE MEDICAL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Monthly0366-69990.393CHINASCI-ECHINESE PHYSICS《中国物理(物理学报一海外版)(英)》Monthly1009-19631.347CHINASCI-E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Monthly0256-307X1.095CHINASCI-ECHINESE 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报》(英文版)Semimonthly1001-65380.593CHINASCI-E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理论物理通讯》(英文版)Monthly0253-61020.666CHINASCI-EEPISODES《地质幕》(英文版)Quarterly0705-37971.020CHINASCI-EFUNGAL DIVERSITY《真菌多样性》Tri-annual1560-27451.437CHINASCI-EHIGH ENERGY PHYSICS AND NUCLEAR PHYSICS-CHINESE EDITION《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中文版)Monthly0254-30520.285CHINASCI-E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亚洲天然产品研究杂志》(英文版)Quarterly1028-60200.896CHINASCI-E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英文版)Quarterly1005-97840.299CHINASCI-E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文版)Bimonthly1000-90000.140CHINASCI-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Bimonthly1001-07420.255CHINASCI-E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红外与毫米披学报》(英文版)Bimonthly1001-90140.160CHINASCI-E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无机材料学报》(中文版)Bimonthly1000-324X0.247CHINASCI-E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钢铁研究学报》(英文版)Semiannual1006-706X0.245CHINASCI-E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材料科学技术学报》(英文版)Bimonthly1005-03020.275CHINASCI-EJOURNAL OF RARE EARTHS《中国稀土学报》(英文版)Bimonthly1002-07210.486CHINASCI-E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北京科技大学学报》(英文版)Bimonthly1005-88500.437CHINASCI-E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武汉工业大学学报(材料科学版)》(英文版)Quarterly1000-24130.356CHINASCI-EPEDOSPHERE《土壤圈》(英文版)Quarterly1002-0160CHINASCI-EPLASMA SCIENCE & TECHNOLOGY《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英文版)Bimonthly1009-0630CHINASCI-E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中文版)Bimonthly1000-32820.241CHINASCI-EPROGRESS IN CHEMISTRY《化学进展》(中文版)Bimonthly1005-281X0.319CHINASCI-E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中文版)Bimonthly1002-185X0.329CHINASCI-ERARE METALS《稀有金属》(英文版)Quarterly1001-05210.274CHINASCI-ESCIENCE INCHINA SERIES A-MATHEMATICS《中国科学A辑》(英文版)Bimonthly1006-92830.247CHINASCI-ESCIENCE INCHINA SERIES B-CHEMISTRY《中国科学B辑》(英文版)Bimonthly1006-92910.541CHINASCI-ESCIENCE INCHINA SERIES C-LIFE SCIENCES《中国科学C辑》(英文版)Bimonthly1006-93050.440CHINASCI-ESCIENCE IN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Monthly1006-93130.801CHINASCI-ESCIENCE INCHINA 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中国科学E辑》(英文版)Bimonthly1006-93210.355CHINASCI-ESCIENCE INCHINA SERIES F-INFORMATION SCIENCES《中国科学F辑》(英文版)Bimonthly1009-2757CHINASCI-ESCIENCE INCHINA SERIES G-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中国科学G辑》(英文版)Bimonthly1672-1799CHINASCI-E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中文版)Bimonthly1000-05930.298CHINASCI-ENEW CARBON MATERIALS《新型炭材料》(中文版)Bimonthly1007-8827TAIWANSCI-EASIAN JOURNAL OF CONTROLQuarterly1561-8625TAIWANSCI-EBOTANICAL BULLETIN OF ACADEMIA SINICAQuarterly0006-80630.506TAIWANSCI-E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Bimonthly0577-90730.372TAIWANSCI-E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Quarterly0304-49201.143TAIWANSCI-EJOURNAL OF MECHANICSQuarterly1727-7191TAIWANSCI-EJOURNAL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Bimonthly0009-45360.475TAIWANSCI-EJOURNAL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Bimonthly0368-16530.268TAIWANSCI-EJOURNAL OF FOOD AND DRUG ANALYSISQuarterly1021-94980.597TAIWANSCI-E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Bimonthly1016-23640.140TAIWANSCI-EZOOLOGICAL STUDIESQuarterly1021-55060.533TAIWANSCI-ESTATISTICA SINICAQuarterly1017-04051.336TAIWANSCI-ETAIWANESE JOURNAL OF MATHEMATICSQuarterly1027-54870.286TAIWANSCI-ETERRESTRIAL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SQuarterly1017-08390.320HONG KONGSCI-E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Monthly0929-66460.418

  • 索引序列
  • 钢铁学报论文格式
  • 钢铁论文格式要求
  • 钢铁冶金论文格式
  • 钢铁钒钛论文格式要求
  • 钢铁研究学报与ei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