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国外物价变动会计研究论文

国外物价变动会计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国外物价变动会计研究论文

晕啊~~学校图书馆里的论文一大堆,跑到这里来找啊?兴许,你还没用过万方、维普等期刊论文数据库吧?那么,就去学校的图书馆(网上)瞧瞧吧。随便找几篇,拼拼凑凑就可以啦~~~如果,你实在要现成的搜索一下:免费 毕业论文就可以了。要是肯出钱,就更容易找到了。

物价变动会计起源于西方国家,是为了解决通货膨胀的影响。1918年Livingston Midldleditch发表的《财务报表是否反映货币价值的变化》奠定了物价变动会计的基础。随后,在上世纪60~80年代,美国和英国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准则和制度关于物价变动以减少由于通货膨胀因素带来的对会计信息的各个方面的影响。相比欧美国家对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的重视程度,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也开始关注物件变动会计,并学习欧美国家的关于物价变动会计准则制定,在会计处理中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三种不同计量模式,对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理论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一、物价变动发展历程(一)欧美国家物价变动会计的发展物价变动会计首先在欧美一些国家实施,主要有美国、英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对其进行了相关的规定。在198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IASNo.15《反映物价变动影响的信息》相关文件,并且受到了一些欧美国家的认可。之后很快的时间内由于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1989年国际准则委员会又发布了IASNo.29《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来减少由于恶性通货膨胀带来的信息不真实而给财务报表使用者带来的误解和困惑。事实上,美国是很早关注物件变动会计的的国家,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美国会计师协会也都相应提出一些办法来避免物价变动带来的问题。1963年美国注册会计协会发表ARSNo.6《报告物价水平变动的财务影响》,提出建议用一般物价水平不变币值来表示财务信息。接着,由于通货膨胀的加剧,FASB于1979年颁布SFAS33《物价变动与财务报告》提供按现行成本/稳值货币单位补充揭示信息的指南。在之后的五年中,由于通货膨胀的降低SFAS89取代了SFAS33,物价变动会计是否有存在的意义遭到质疑。但是在SFA89中,也只是把强制性披露改成了自愿性披露。因此,该项物价变动准则的制定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石油危机和明显的通货膨胀,跟随的时代的潮流,英国也不甘落后。在1980年英国公布SSAP16《标准会计惯例公告》,要求披露按照现行成本表述。无论是国际、美国、于其他欧美国家,随着通货膨胀的降低和公允价值的出现,人们要求必须按照现行成本披露表述的意愿也不是很强烈。因此,物价变动会计实施具体要看本国的通货膨胀是否严重,若通胀降低,就会减少物价变动会计的运用。(二)我国物价变动会计的发展相比欧美国家较早的涉及物价变动会计,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也开始关注物价变动对对传统历史成本计量带来的影响。在我国有三大学派,对物价变动引起的财务问题提出了三种理论。一种是,葛家澍、曲晓辉会计学者的资本保持理论。认为产生物价变动会计的原因就是对真实收益和资本保持的要求。第二种,汤云为、张鸣提出成本补偿论,必须要遵循实物资本能补偿成本。第三种是娄尔行、张为国提出的从计量的角度思考物价变动会计。他们认为物价变动会计需要关心的核心问题是计量属性、计量单位和不同的计量环境带来的不同影响。由于我国关注物件变动会计较晚和公允价值的提出,截至目前为止,我国仍然没有物价变动会计准则规范。但是,并不是说,我国不关注物价变动对财务报表信息带来的影响。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19号—外币折算》CAS19第十三条规定:企业对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进行折算:对资产负债表项目运用一般物价指数予以重述,对利润表项目运用一般物价指数变动予以重述,再按照最近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二、物价变动会计理论基础根据国内外对物价变动会计的研究,物价变动会计理论基础包括资本保持理论、成本补偿理论和计量选择论。资本保持理论包含财务资本保持理论和实物资本保持理论。采用财务资本保持理论和实物资本保持理论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有不同的影响。因此,选择物价变动会计三种计量模式一般购买力单位会计、现行成本会计模式还是现行成本/固定货币单位会计模式显得尤为关键。三、物价变动会计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物件变动会计对会计理论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物件变动会计改变了历史成本计量基础,提出了现行成本。然后,提出了资本保全模式,增加了实物资本的概念。从资本保全模式又引申出经济收益和资产持有收益。除此以外,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对会计假设中的货币计量假设又进行了否定,提出了不变币值假设。这是对历史成本计量对传统财务报表的一种引申。这些方面的改变,展现出了物件变动会计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和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对财务信息的不利影响。IASB在2004年《改进国际会计准则》中对物价变动会计已经不做强制性要求。在我国,截至目前,虽然仍然没有具体的物件变动会计准则,但是在其他准则中有所涉及。例如,在企业外币折算19号准则中就提到,需要按一般物价指数来对会计报表进行折算。这就涉及到物价变动会计处理中的三种模式中的历史成本/不变币值计量模式。这种模式简单容易计算,统一所有数据使用同样的折算系数,增加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这就是接下来所说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四、物价变动会计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配比原则。收入费用更加配比。在历史成本且伴随物件变动的情况下,收入费用发生在不同的时间点,而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物价变动会计消除减少了这个因素的影响。把不同时间点发生的收入费用放置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比较分析,更符合会计信息质量中配比原则的要求。谨慎性原则。第一种会计模式考虑了笔直的变动,在第二种和第三种模式中,均采用现行成本计量。这三种模式均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原则。通过改变历史成本计量,更能清晰正确的反映企业实际真实的盈利能力,使企业的成本利润都更加真实。重要性原则。若通货膨胀因素影响特别重大,则需要考虑对历史成本会计进行改进,反之,不需要考虑物件变动会计。五、物件变动会计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影响物件变动会计使用的前提是物件有所变动。首先,在这个前提下,通过物件变动会计来核算会计信息,有利于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的权利。不会由于物件的因素没有考虑在内而给出错误的信号导致股东盲目投资损害自身利益。其次,能更好的帮助企业的管理层来控制成本和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而发现企业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以外的真实的会计信息,帮助企业预测未来。六、结语物价变动会计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和减少了通货膨胀带来的财务信息不真实,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比性。虽然物件变动会计存在以上这些优点,对历史成本计量的一种延伸。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三种会计模式就存在自身的不足。比如,现行成本/名义货币会计模式中,现行成本的确定不是那么的客观,会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就有一定不利的影响。其次,公允价值的提出其实有解决物价变动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因此,物件变动会计是否存在是否适合我国国情是否有实际意义也需要证明考虑。

这儿有。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涉外经济发展影响研究:以山东为例2009-8-19摘 要: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走势看,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刺激我国出口、改善贸易收支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外贸结构优化促进作用明显。虽然近期人民币汇率升值步伐有所减缓,但由于未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动能仍将存在,根据人民币汇率面临长期升值趋势(巴拉萨—萨缪尔逊效应),其对贸易结构的优化促进作用也将是长期的。本文就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山东省涉外经济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并就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涉外经济发展等提出政策建议。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出口商品结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一、引言汇率作为国内货币与其它货币之间的比价,与涉外经济发展关系十分紧密,而贸易结构作为涉外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受汇率变动影响显著。从改革开放至2005年7月21日汇改前,人民币汇率基本处于贬值通道,贬值幅度在82%左右,通过汇率贬值,我国在二十世纪90年代前期基本结束了贸易收支长期逆差的局面,并完成了从资源密集型产品占主导地位向劳动密集型产品占主导地位的出口商品结构转变,这也是适应我国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需要。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变动幅度加大,升值趋势明显。这期间由于出口商品的国际价格相对不断提高,减弱了部分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相应提高了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比,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虽然近期人民币汇率升值步伐有所减缓,但由于未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动能仍将存在,根据“巴拉萨—萨缪尔逊效应”,人民币汇率面临长期升值趋势,对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促进作用也将是长期渐进的。可见,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现实角度出发,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的研究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二、人民币升值对涉外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机理分析汇率变动对涉外经济影响的研究一直是金融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长期以来尤其是汇改前后,学术界的目光主要集中于人民币汇率升值对进出口总量、就业等总量效应的分析。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深入、汇率升值步伐的加快,人们将焦点转向升值对外贸结构影响的研究上。管涛、尹祖宁(2006)等通过对汇改前后我国出口商品变动情况的分析认为,人民币升值导致我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下降,从而抑制那些低附加值、低效益的产品出口,而那些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则因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价格的上升并不会影响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人民币的升值会激励这些产品的生产者进一步从产品的质量和技术设计方面进一步提高其竞争力。人民币的稳步、适度升值有利于我国贸易结构的优化(魏巍贤,2006)。实证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引入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这一变量进行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指商品进出口差额占外贸总额的比重,是用以分析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工具。冯正强、杨晓霞(2007)计算了2005年7月至2006年12月我国三类商品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结果显示,随着人民币汇率爬行式缓慢升值,大部分资源密集型商品的净出口减少,而劳动密集型商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净出口则在增加,竞争力不断增强,贸易结构得到优化。一般来说,出口商品结构变动取决于经济体内各种贸易产业或贸易产品的产出结构变动,而产出水平受制于贸易竞争力,若汇率变动在事实上形成了对经济体内部各种贸易产业或贸易产品价格竞争力的不同影响,那么它也一定会带来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动。在汇率非中性的条件下,各种产品的价格反应是不同的。而且由于各种贸易产业或贸易产品的生产成本、市场组织以及需求弹性等因素存在差异,所以汇率变动之后各种贸易产品的价格反应就会不同。在长期内,不同的价格变动将产生不同的价格压力和盈利差异,这会对社会资源配置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各种贸易产业或贸易产品的产出结构,并最终决定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资源配置和产出结构的变化在短期内通常是不能实现的,它取决于可变要素累积状况和经济结构的灵活程度,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汇率对出口商品结构的长期影响。同时,随着汇率变动,经济体内部由于各个产业或产品的投入品来源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成本变化,进而产生不同的价格压力变化。一般来说,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需要更多非进口投入,汇率变动导致其更大幅度的进出口变化,而制成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对进口投入的依赖性较强,因而汇率变动仅导致其较小幅度的变化。三、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山东省涉外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进程,山东省对外贸易获得了迅猛发展,对外贸易额从1998年的175.4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底的1581.4亿美元,增长了9倍,其中出口额从108.6亿美元增长到931.7亿美元。同时,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高附加值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成为推动外贸发展新的增长点,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比达到42%,成为第一大类出口商品。为充分反映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山东省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我们借助《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将贸易结构分为初级产品、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三类。通过分类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计算(见图1),可以发现山东省出口商品结构的几个显著特征:(一)以食品、饮料为代表的初级产品逐步失去竞争优势2008年,以食品、饮料为代表的初级产品在全省出口额中的占比为15.5%,较1998年下降6.9个百分点,其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为-0.2739,而1998年这一指数为0.4038,初级产品出口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大。(二)以机械及运输设备为代表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竞争优势不断增强2008年,以机械及运输设备为代表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为0.1359,而1998年这一指数为-0.0571,近年来竞争优势不断扩大。(三)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中仍占较大比重2008年,全省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为0.4501,在三类产品中竞争优势最强,其出口额占全省比重为53%,这一指数较2006年下降0.1924,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步伐加快,竞争优势在降低。(四)从企业规模看,“强者衡强,弱者更弱”效应明显中小企业由于转嫁成本的能力有限,且本身利润空间不大,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部分竞争力较弱、依靠退税维持经营的企业出现亏损甚至破产。而对于拥有自主品牌、掌握一定定价话语权的大型企业来说,由于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提高价格等措施来应对汇率升值,因而不仅未受影响,而且市场占有率得以提高。以纺织业为例,2008年31.5%的大型企业利润额占全行业的89.2%,其平均利润率为8.4%,是全行业平均利润率4%的1.1倍,比上年同期增加1.4个百分点。为进一步分析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的关系,本文选用1998—2008年山东省进出口年度数据作为研究的样本集合,利用Eviews软件对各类商品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平稳性及协整检验后,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如表1: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是三类商品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Granger原因,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步伐加快,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四、当前需要关注的几点问题及有关建议在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大环境下,推动贸易结构升级对全省对外贸易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由于山东独特的经济结构、企业缺乏竞争力、无序竞争等因素的存在,制约了汇率升值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为:(一)经济结构不合理,贸易结构转型缓慢长期以来,第二产业在山东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原材料加工型行业又占据第二产业的主导,以2008年为例,纺织、机械、食品、化工、冶金、建材六大传统行业的销售收入占第二产业销售收入的70%左右。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机电产品仅占出口总值的36.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也低于广东、江苏、浙江的69%、70%和43%。竞争优势不突出,结构转型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二)传统行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影响较大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步伐的加快,其对企业的影响不断深化,尤其是对农产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说,产品附加值较低,提价存在一定困难,回旋余地较小,受影响较大。以纺织业为例,2008年全行业利润约在4%左右。部分外资企业甚至出现破产逃逸现象。虽然近期为应对出口下行风险,部分行业出口退税率有所提高,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部分行业的窘境。(三)出口企业中无序竞争、相互倾轧现象严重由于龙头企业竞争力不突出,企业无序竞争、相互倾轧现象严重,出口企业难以通过提高价格化解汇率升值带来的压力。据山东海化进出口有限公司反映,其主要出口产品纯碱属于高耗能、资源性产品,发达国家基本不生产,其产品国际需求较稳定,但由于国内同类企业相互倾轧现象严重,企业根本无法通过提高产品价格获取更多的收益。(四)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方式亟待升级面对人民币汇率的不确定因素,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对汇率条款的幅度难以把握,只能被动地接受汇率损失。目前大多数企业仍习惯采用提前结汇、延迟付汇等在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下的避险操作方式,缺少自身对未来汇率走势的正确判断,在人民币汇率波动日益扩大的背景下,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方式亟待升级。对此我们建议:一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外向型经济优化升级。二是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作用。三是完善有关管理政策,避免部分传统行业过快衰退。四是加大引导力度,不断提高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参考文献:[1]戴祖祥.我国贸易收支的弹性分析:1981-1995[J].经济研究,1997,(7).[2]魏巍贤.中国出口与有效汇率的关系分析[J].统计研究,1997,(5).[3]马丹,许少强.中国贸易收支、贸易结构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6).[4]管涛.汇制改革初见成效——对外贸进出口的影响评估[J].国际贸易,2006,(2).[5]尹祖宁.弹性汇制下更应关注和维系人民币汇率稳定[J].经济学动态,2006,(6).[6]胡均民.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贸易结构的影响[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作者:中国人民银行山东济南分行 刘连营;中共山东威海市委党校 邓卫 来源:《金融发展研究》2009年第7期

物价变动会计研究论文百度文库

会计学如今也成为火热专业,对于这个专业的学生,选定论文题目也是十分广泛,那么我们都可以选择哪些相关的论文题目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会计学论文题目参考_审计学论文选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本科会计学论文题目

1、“营改增”对物流业上市公司税负的影响研究

2、D集团全面预算管理改进研究

3、ERP环境下A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研究

4、EVA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5、HSM化工公司应收账款管理分析

6、IASC/IASB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之演进

7、IPO财务造假治理研究

8、J_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研究

9、WJ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探究

10、W公司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

11、北京地铁奥运支线运用BT投融资模式的创新研究

12、并购协同效应研究

13、并购中层级结构设置对收购方终极控股股东融资能力影响的研究

14、不完全契约与盈余管理

15、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与审计定价

16、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理论扩展研究

17、大股东减持解禁股与公司控制权结构关系实证研究

18、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系统的设计

19、电子商务企业的现金流及现金流管理探究

20、电子商务企业内部控制案例分析研究

21、动漫产业的创意价值链研究

22、房地产开发企业税务筹划研究

23、房地产 企业战略 成本管理研究

24、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战略研究

25、港口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研究

26、高管薪酬激励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27、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28、高校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29、高校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30、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应用问题

31、公立医院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优化研究

32、公平偏好、企业内部薪酬不公平与企业业绩

33、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内部控制评价研究

34、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问题研究

35、公允价值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应用研究

36、供应链管理与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影响机理与实证检验

37、供应链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问题研究

38、股权激励机理研究

39、关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更换的实证研究

40、贵州茅台的财务政策分析

41、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功能与路径研究

42、国有上市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43、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对策研究

44、互联网企业境外上市财务绩效研究

45、环境会计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

46、环境绩效审计研究

47、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48、会计信息如实反映问题的研究

49、会计信息系统交互可视化研究

50、火力发电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研究

会计 毕业 论文题目2021

1、企业兼并的会计与审计架构

2、契约·会计信息产权·博弈

3、会计信息与公司治理

4、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问题研究

5、会计信息与管理者报酬激励机制

6、论持续林业的分类经营与生态效益补偿

7、实证会计理论与我国资本市场问题的研究

8、网络环境下会计理论和 方法 若干问题研究

9、权益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研究

10、收入确认若干问题研究

11、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问题、对策与准则

12、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准则制定权合约安排研究

13、财务治理理论研究

14、国有非营利组织会计基本理论研究

15、从统计学视角对实证会计及中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所作的研究

16、会计公共关系研究

17、Y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研究

18、财务预测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与管制

19、流动性与资产定价:理论与实证

20、会计契约经济性质及法律规制研究

21、中国会计 文化 研究

22、会计决策科学化与决策支持系统

23、行为 财务管理 新论

24、会计政策变更的契约动因研究

25、资产减值会计的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

26、收益及其质量的内涵演进与量化指标分析

27、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问题研究

28、高职会计专业构建“需求-能力”型模块式课程体系问题研究

29、公允价值若干理论问题与应用的研究

30、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与运用

31、不确定性会计问题研究

32、会计心理与不良会计行为关系及规范对策研究

33、我国本科会计 教育 研究

34、资产减值会计理论研究

35、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相关问题研究

36、资产减值相关问题探讨

37、论物价变动会计及其研究的现实意义

38、会计技术的发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39、公允价值理念下的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40、会计信息与证券分析师关系研究

41、全面收益理论和应用探讨

42、收益平滑的影响因素及市场反应研究

43、基于负债控制假设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检验

44、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

45、价值链会计

46、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

47、会计寻租与反寻租研究

48、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概念研究

49、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价值链会计研究

50、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研究

51、会计信息产权与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研究

52、会计的社会责任若干问题研究

53、我国会计高职教育目标及相关问题研究

54、对公允价值应用的探讨

55、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会计问题研究

56、试论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57、中华民国时期会计教育研究

58、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信息产权界定

59、惠州市中职学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60、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渗透诚信教育的对策研究

审计学论文题目

1、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2、关于企业集团内部审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3、会计报表审计风险分析及防范研究

4、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现状与审计对策浅析

5、论电子商务时代的网络审计

6、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7、民间审计法律责任问题研究

8、内部审计在企业的作用

9、企业费用成本审计

10、浅淡经济责任审计

11、浅谈经济责任审计

12、浅谈审计风险的综合控制

13、浅谈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

14、如何提高审计效率

15、审计风险的研究

16、审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

17、审计职业判断业绩评价

18、审计专业判断研究

19、我国民间审计的现状与对策的分析

20、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低透明度的独立审计研究

21、舞弊性财务 报告 及其审计研究

22、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及独立审计研究

23、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问题研究

24、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系统研究

25、企业会计电算化审计中的问题及对策

26、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27、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控制研究

28、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研究

29、审计质量控制

30、论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

31、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2、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33、论审计风险防范

34、论我国的绩效审计

35、萨宾纳斯――奥克斯莱法案对中国审计的影响

36、审计质量与审计责任之间的关系

37、经济效益审计问题

38、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39、我国电算化审计及对策分析

40、浅议我国的民间审计责任

41、试论审计抽样

42、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43、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审计

44、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

45、论电子计算机在审计中的应用

46、电算化系统审计

47、关于会计电算化审计中的若干问题的探讨

48、计算机审计与舞弊

49、审计的风险与防范

50、新会计法实施后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51、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分析

52、社会保障基金的绩效审计研究

53、会计信息系统审计中数据的提取和转换问题研究-基于__ 公司审计案例的分析

54、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低透明度的独立审计研究

55、公司财务报表粉饰手段与审计策略

56、试论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管理和控制的 措施

57、民间审计风险及防范

58、审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控制的探讨

59、烟草商业企业内部审计探析)

60、论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会计学论文题目参考相关 文章 :

★ 2021会计专业论文范文5篇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大全

★ 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目大全(2)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会计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会计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关于会计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会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精选5篇

★ 会计专业学术论文(2)

会计准则发展最重要的规则应当是“适应环境”,新会计准则出台的原因正是 “环境使然”。历经三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终于破茧而出(07年1月1日实行)。该准则对现行基本准则进行了重大修改和多方面完善,广泛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概念、原则和方法,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内容上都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标准的趋同。按照我国的立法习惯和会计法律体系框架,新基本准则继续保持原有定位,作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突出了其法律地位。 [1]从整体上评介,与原基本准则相比,新准则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重大改进:(1)准则的内容结构更为合理,准则的理论指导作用更加突出:首先,新准则在总则的第四条明确提出会计目标,并把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在总则中加以规定,如此更加合理;其次,将第二章“一般原则”修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便于与国际惯例衔接。相应地,这一章的内容也作了适当调整 [2],修改后的这章完全成为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规定,体现了修订后基本准则的概念框架倾向,起着连接会计目标与其他概念的“桥梁”作用;最后,新准则对于第三至八章中关于会计要素的规范,剔除了原准则中“具体要素项目”的内容,只描述基本要素本身,增强了准则的基础性,真正体现准则的理论指导作用,有助于会计准则的协调,并为具体准则的出台和修订打下基础;(2)会计目标更好地体现了当前的经济环境:原准则提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新准则完全抹去了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遗迹”,鉴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育状况,修改后的准则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体现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结合,并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保持一致;(3)新准则对会计要素的定义作了重大调整,使用资产负债观重新定义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同时还吸收了国际准则中的合理内容,引入“利得”和“损失”概念,并且将其区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以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两类,目的是为了更加合理反映企业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4)会计计量是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基于计量在财务会计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新准则专辟一章论述计量问题,按照现行国际惯例把“公允价值”概念全面引入中国会计体系,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满足了会计实务发展的需求。 新准则的修订改善了原准则对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有助于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促进了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尽管如此,笔者认为新准则仍存在一些重要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一、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在公司治理和委托代理关系中,在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分离的情况下,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基本理由在于,会计信息有助于降低投资者决策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借以减少决策风险、促使社会资源趋利性流动,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杜兴强,2002)。为了发挥上述功效,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应于规范的要求,规定决策有用性是最基本的质量特征,于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就成为保证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相关性指与决策相关,会计信息能够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能够导致信息使用者决策的差别;可靠性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和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虽然二者是同等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但是它们并非总在同一方向上影响信息的有用性,因此往往需要权衡和协调。 [3] 相关性与可靠性孰先孰后? [4]纵观国际上众准则制定机构的主流观点,相关性皆成为关注的焦点。FASB虽对两者并列提出,但其意图更侧重于相关性;AICPA的调查报告提出的诸多建议,都明显地反映了对会计信息相关性改进的要求;AAA每十年颁布的一系列研究报告中,都将相关性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加以阐述;在现行的财务报告改革浪潮中,改革的焦点更是集中在提高信息决策的相关性上……然而,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欺诈案件的接踵而至,使得人们又重新探讨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有些学者认为,不相关的信息固然无用,但并非对所有人都无用,而不可靠的信息更加危险,所有的使用者的决策都会被他误导,带来难以估量的风险。我国新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第一条就是可靠性,要求“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第二条随之提出“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显然,虽然新准则规定二者要求皆要具备,但却凸现了可靠性要求。 [5]尽管如此,对于二者矛盾的焦点,始终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笔者认为,再苦苦寻求两者之间的均衡点似乎无益于事,不妨换个角度去解决这一问题。英国会计“真实和公允”的特点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我们尝试给会计信息质量一个更高的原则,那就是真实和公允。“真实与公允”观点是英国会计的最主要特征,它被理解为:必须披露所有的“真实的”、“诚实的”重要信息,而不管其有利或不利;必须不抱偏见,不故弄玄虚,不隐瞒重大事实,必要时,也可超出规定要求披露有关细节。在英国,这一观点是至高无上的,它是财务报告的指导思想,也是财务报告的最终测试。符合真实和公允的会计信息有时可以背离会计准则的要求,甚至可以背离《公司法》中的有关会计要求。英国 “真实与公允的观点”不但在英国根深蒂固,这一观点已超出国界被欧盟甚至国际上所接受。欧盟在其1978年发布的第4号指令中的第一章(第2条)总则中规定:公司的财产和财务状况必须依照“真实与公允”的观点加以反映;当遵从了指令规定,但未能做到充分地提供真实与公允的信息时,必须提供补充的信息。并且在1983年发布的第7号指令中又强调“真实与公允的观点应处于最优先的地位”。由此可见,欧盟的大部分国家都已接受了这种观点,并在实务中加以运用。 “真实与公允”观点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也有一定的影响。《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人们常说,财务报表显示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真实与公允的概况,或是公允的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本框架虽然不直接涉及这些概念,但是,运用主要的质量特征和适当的会计准则,通常可以产生一般所理解的、表达上述资料的真实和公允的概况的财务报表,或是公允反映上述资料的财务报表。由此可见,国际会计准则也要求“真实与公允”的编制财务报表。从各国的规定可以看出,“真实与公允”的初衷就是引导会计实务,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最大程度地实现财务报表目标。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正是最好地联结这一理念和实务的桥梁,它是报表目标的具体化。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真实与公允的理念才能得以实现。受这一思想的启示,我们可以尝试重新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在相关性和可靠性这一首要质量特征之上,再构建一个最高质量特征,即真实性与公允性。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应真实地反映经济实质,不得虚构、歪曲和隐瞒经济业务事项;公允性,要求不偏不倚,企业在具体加工、生成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应站在中立的立场,不偏袒委托、受托任何一方的利益。真实性和公允性应成为会计信息的最高检验尺度。二、关于会计计量问题新准则单列一章(第九章)对会计计量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规定,并较以前做出重大调整,全面引入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明确规定“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交易公平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公允价值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来说是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对金融工具而言则是最相关的计量属性。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我国原有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逐渐凸现出单一性。因此,在此次新准则的变革中,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可谓适应了环境的变化,成为可圈可点之处。然而,从公允价值的出现到现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一直备受争议。FASB于1991年10月正式接手制定公允价值的准则,这一准则一出现便在美国会计界和金融界引起强烈反响。以SEC 和投资者为代表的支持者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将极大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使会计信息反映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且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以联邦储备委员会、财政部和金融界为代表的反对者则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对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极端背离,不仅缺乏可靠性,而且将导致金融机构的收益产生巨大波动, 促使金融机构的贷款决策短期化。可见,对各种计量属性如何选择,争论最多的其实是计量属性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问题。准则制定者一直以来都在探寻二者之间的均衡。毋庸置疑,引入公允价值将极大地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投资者在对某个公司的股票进行估价时,关注的不仅仅是公司的现时价值,更关注公司未来发展机会,反映在股价上即公司未来发展机会的现值,计量公式应为:MVE=α1BVE+α2UNA(MVE为权益的市场价值;BVE为权益的账面价值,也就是净资产的现时价值;UNA是未确认的净资产的价值,也就是未来发展机会的价值。当存在完善的市场时,α1+α2=1)。在未引入公允价值之前,历史成本只能反映过去企业发生的经济交易,投资者只能根据现在的情况推测未来;而引入公允价值以后,MVE=MWA-MVL(MVA为资产的市场价值,即资产公允价值总和;MVL为负债的市场价值,即负债公允价值总和),资产负债表就直接反映了权益的市场价值(即股票总价值)。通过公允价值信息,投资者可以了解企业当前所持有的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从而合理评价企业的风险和收益,以及管理当局的管理业绩,从而作出投资和其他决策。因此,公允价值的使用提高了投资者判断企业未来前景的决策相关性。然而,公允价值不像历史成本那样客观,带有很强的主观因素,它的可靠性是其致命的弱点。公允价值极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就拿非货币交易来说,过去非货币交易产生的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新准则实施后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企业利润表。高价卖家当,是上市公司包装利润最常见的手法。例如,上市公司的一块资产(或股权)账面值1000万元,却以2000万元或更高的价格出售,以前需现金交易时,证监会还规定,至少必须50%的转让款到账才能计算收益,现在非货币交易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利润了。资产置换双方都将各自的非货币资产高估,然后互相交易,双方账面上都有利润,可谁都知道,这全是空的。除此以外,在技术上,当不存在健全的市场经济和活跃的市场交易、市价不可观测时,公允价值就需要会计人员的大量估计和判断,这种随意性也为会计人员滥用会计大开方便之门。正是由于公允价值确认时的不确定以及在计量形式上的多种选择形式,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降低了。因此,笔者认为,公允价值的运用应具有极其严格的内外部条件的限制。首先必须要有高度开放发达的要素、技术、资金、人才市场和活跃的交易,并且各要素的投资主体要有要求企业提供公允价值信息的需求;而内部条件则是财务信息报告者要有主动提供公允价值信息的动因。考察我国的国情,我国的证券市场不像西方国家那么发达,没有较为健全的信息规则和活跃的交易,不能流通的国有股占较大比重;会计人员总体水平较低,投资者素质也不高;信息失真、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金融工具使用并不普遍,公允价值需求不高……因此,考虑到中国经济还处在转型阶段,成熟的市场经济尚未建立,在肯定会计国际趋同的必要性和益处的同时,笔者认为我国准则广泛应用公允价值的做法值得商榷,我国还不具备全面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正如吴亚军所说: “一个制度一定是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当时的制度必须能适应当时的生产力”。一国的会计准则应该贯彻稳健的原则,而不宜一味地追求与国际接轨。目前,比较可行的做法是仍然坚持历史成本的基础地位,有选择的运用公允价值。例如:可根据环境对资产负债项目进行分类,对于有活跃市场能可靠获得公允市价或进行现值估计的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一般制造性、非金融性的资产和负债,如石油、天然气、存货和厂房设备等,继续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再比如:在对公允价值表现形式的选择上,应依据经济业务的性质及内容进行选择,在交易市场比较完善的条件下,现行市价应为首选。当然,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市场的完善以及财务金融理论和会计技术的不断进步,公允价值的计量范围将越来越大。三、关于会计要素的定义问题要素的定义有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两种。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原本是计量企业收益的两种不同理论。资产负债观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计量收益,因此当资产的价值增加或是负债的价值减少时会产生收益;而收入费用观则通过收入与费用的直接配比来计量企业收益,按照收入费用观,会计上通常是在产生收益后再计量资产的增加或是负债的减少。将之引用到准则制定中,资产负债观是指会计准则制订机构在制定会计准则时,首先定义并规范与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确认收益;而收入费用观则要求在准则制定过程中,首先考虑与某类交易或事项相关的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与计量。二者在具体会计处理中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对未实现损益的会计处理:按照资产负债观,企业的收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净增长额(不包括业主投资或派给业主款造成的净资产变动),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收入费用观则直接确认已实现的每笔收入和费用,进而根据配比原则确定收益。与收入费用观相比而言,资产负债观更为注重交易和事项的实质,要求首先界定每笔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对企业资产和负债变化的影响,确保了企业各时点上的资产和负债存量的真实准确,从源头上厘清该交易或事项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产生的影响及后果,为确定某一期间流量概念的收入和费用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最终采用一种财务报表使用者易于理解的方式在财务报告中反映这些交易或事项的结果,提供的收益总额信息相关性比较强。新准则在定义要素时,对老准则采用的收入费用观作了彻底变革,改用资产负债观来定义要素。就资产而言,把资产定义为“未来经济利益”,使之成为所有会计要素的共同基础:收入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费用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负债是现在承担的未来经济利益牺牲的义务等。资产成为了企业获利的资源,利润也由资产而生,依附于资产。采用资产负债观以后,要素的本质揭示的更加清楚了。这是新准则的进步之处。然而,就定义的范围来看,笔者认为还有待扩展,仍举资产为例。人力资源是当今最重要的资产板块,忽略它传统会计核算体系已经无法再公允、客观的反映公司价值。那么,人力资源能否作为资产确认呢?对照通用的资产的定义,资产应具有以下特点:①资产是由过去形成的;②资产为企业拥有或控制;③资产能直接或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显然,人力资源是一项经济资源。当劳动者将劳动力投入企业运营时,企业与劳动者签订了有关合同,这说明在契约期内,企业拥有人力资源的使用权和处分权,也就拥有或控制了人力资源;其次,劳动者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够发挥他拥有的能力,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人力资源应当确认为资产。然而,新准则对资产的定义仅考虑了“交易和事项”,对于人力资源这类的“情况”却没有交代。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中的交易事项日益纷繁和复杂,已经出现许多未来的事项。交易的双方可能是先签好了一个不可更改的合同(契约),交易与事项却尚未发生,但从法律的角度上看,双方之间的风险与报酬已开始转移。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已签订尚未履行的合同也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理应确认为资产。例如衍生金融工具,它是一种契约形式,签约双方只是享有某种权力和义务,并无实物交易发生,其立足点不在于“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而是未来期间合约的履行情况。资产的本质是权益(权力和利益的合称)。过去(包括现在)在会计恒等式的影响下,资产被强调为一种可视化的使用价值,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其实资产还有另一维度“权力”。从确认的角度看,“利益”维度是构成资产的基础,是确认的基础;而“权力”的作用在于使资产得以认定。这样看来,资产的两个维度:权力和利益,正好对应着确认的两个要素:认定和计量(陈国辉,2005)。可见,作为权力的衍生金融工具也应当确认为资产。因此,资产定义的边界应扩大,能否设想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或情况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含有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和权利。”三、关于财务会计报告——增设“第四表”近年来,外界对财务会计及财务报告的指责越来越多,认为财务报告缺乏信息含量,只是一堆“无用的数字”。恪守会计本质、特征和边界,仍然只提供现有利润表的信息似乎已远远不够,只有突破财务会计固有的程序和技术,改变财务会计的特征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信息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全面收益理论发展起来。会计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开始注意吸收经济学收益观的某些合理内核,引导现代会计理论的收益观朝着经济学收益观方向发展。1961年爱德华兹和贝尔在其著作《企业收益理论与计量方法》中肯定了经济收益的理论价值,但因它不能被客观计量而无法用于实际计量中;于是,他们将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相结合,提出了“企业收益”的概念;随后,1980年FASB正式提出了“全面收益”这一新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企业在报告期内,除与所有者之间的交易以外,由于其它一切原因所导致的净资产的变动。全面收益出现以后,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用单一的一张全面收益表,虽可以全面反映已实现和未实现的在资产债表日之间所发生的资产、负债公允价值的所有变动,但经营收益和物价变动等信息却无法分开列示,与决策有用的信息仍可能无法获得,于是出现了一个折衷的办法,既不放弃实现原则,又能反映价值变动,“第四表”¬——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 第四表产生以后,原始的利润表就可以继续反映企业日常正常经营活动产生的损益及其已实现的资产损益,而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则反映传统会计收益难以处理和反映的物价变动或其他一些外在环境事件所引起的已确认而未实现的损益,从而全面反映报告期内产生的净资产的全部变动;除此之外,建立在资产负债观上全面收益理论还突破了传统计量上“三位一体”的限制,解决了当前会计计量和报告中的一些难题,为今后确认和计量更多的可实现利得开辟了道路。全面收益理论的成熟,促进了收益信息的相关性、及时性和真实性的提高,通过业绩的分开列示,还增加了收益信息的透明度,避免少计资产多计负债,少计收入利得的利润操纵行为。阅读我国的新会计准则,财务会计报告一章虽也有所修改, [6]但规定中并没有看到关于“第四表”的论述,鉴于上述分析,笔者建议我国应逐步应用全面收益理论,实现增设第四表的报表改革。五、关于资本保全的规定企业的目的是在保全资本的基础上获得利润。早在希克斯的《价值与资本》中就将收益定义为“保持期末和期初同等富裕的情况下,可予消费的最大金额”。“同等富裕”就体现了资本保全思想,可见资本保持的重要所在。IASC在其概念框架的最后一节,专门讨论了资本与资本保全概念问题。它将资本的概念划分为资本的财务概念和资本的实物概念,并指出“企业应根据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资本概念”。我国新准则业已提出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理应就公允价值所对应的实物资本保全有所提及,以保证其一贯性,然而基本准则却没有单设章节专门讨论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这是一个缺陷。资本保全的基本含义是保持资本的完整无缺,只有超出投入资本以上的部分才能确认为收益。随着物价变动的加剧,资本保全概念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现在的两大派别——财务资本保全和实体资本保全。财务资本保全观念认为资本是一种财务现象,是指用货币表示的业主投入企业的净资产或企业产权。因此,财务资本保全就是保持业主投入资本的货币等值或购买力完整无损,或保持企业产权的完整无损,收益的确定要以保持原有资本的货币量或购买力为前提。实体资本保全观念是指业主投入企业的各种资产所代表的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或取得该能力所需的资源或资金。实体资本保全就是保持这种生产经营能力的完整无损,当期收益应当是在保持期初及当期投入的生产经营能力基础上的盈余。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财务资本保全是以保持资本的货币等值为目标,而实体资本保全是以保持资本的生产经营能力为目标。对于二者的选择,笔者认为应根据资本的具体形态加以区分。货币资本本身就是一种财务现象,它的生产经营能及就体现在它的购买力上,只要其购买力得到保持,货币性资本也就得以保持了。因此,货币资本应选择财务资本保持观念,而实物资本则应选择实体资本保全观念。对资本保全观念的选择不仅涉及计量基础问题,它还将决定编制财务报表中会计模式的选择,包括前文所讨论的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以及全面收益/会计收益等一系列选择。因此,笔者建议我国的基本准则应单设一章对资本保全观念作出规定。六、结束语新会计基本准则的公布,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初步成果。然而,新准则仍有许多重大方面值得推敲和完善。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缩小差距,使我国会计成为国际化语言的任务还很艰巨,中国会计学者们的努力任重而道远。

乾隆年间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研究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乾隆年间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研究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物价问题是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物价的波动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晴雨表,在“乾隆盛世”时期曾出现过物价持续长久的现象,物价上涨对不同的社会阶层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物价的上涨也是有其原因的,人口的增加、白银数量的增加、国家仓储数量的过多都是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乾隆;物价上涨;人口增加;

引言:

银两和铜钱都有自己的本位,存在着不同的流通领域。银两主要用于批发交易、政府税收和大量的薪俸支付,而铜钱则主要用于零售市场及日用工价的支付。柴米油盐、日用百货,在人们的生活中,用钱的时候比用银的时候多得多,甚至求田问舍、买房置地也以钱几百吊、几千吊计算,实际在流通中,钱似乎是法定的,银似乎是变通的。在价值上,银是贵重的,钱是廉价的。银和钱互相兑换,比例数并不固定,时涨时落,也就直接影响到物价的高低。清朝顺治—乾隆前期物价多用银,乾隆后期较多以铜钱。乾隆十七年常州府无锡、金匮县“邑中交易,银钱并用,而昔则用银多于用钱,今则有钱而无银矣。康熙中,自两以上率不用钱,虽分厘之细,犹银与钱并用……雍正中犹然……自乾隆五六年后,银渐少钱渐多,至今日率皆用钱,虽交易至十百两以上,率有钱无银”(1)。

1、乾隆时期的物价状况及其影响

1.1乾隆时期物价上涨状况

有清一代,粮食上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水旱灾害对粮价上涨的影响尤为严重。农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小农经济下的农业种植因为水旱灾害而在社会环境稳定,农业生产有序进行的状况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生产的粮食能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较少与商品贸易关系。由于社会上粮食供求关系的平衡,粮食价格也维持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是水旱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粮食产量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农民自己生产的粮食难以维持自身的粮食需要,为了生存,被迫向社会购买粮食,粮食价格因此出现了较大的涨幅。

“康熙四十六年,苏、松、常、镇四府大旱,是时米价每升七文,竟长至二十四文”(2)。粮食的价格是相对稳定的,多是在饥馑时期才会出现大范围的上涨。粮食歉收,甚至绝产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显然会引起各种物价的较大变化,“粮贵物贱”的现象往往出现,粮食价格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灾民的其他财产价格则相对低廉。灾民为了生存,用手中的东西以极低的价格去换取粮食,以求得旦夕的.温饱。

1.2物价上涨对社会不同阶层的影响

物价的大幅度上涨给广大民众的经济生活造成极大的困难。清朝统治阶层对这也有这深刻的认识,如乾隆十六年,乾隆曾说道:“楚省正、二月间米价自一两一、二钱至五、六钱不等,虽未至二两,而民食已难。”(3)粮价大幅的上涨,而基本的税收收入却没有降低,这使得农民的基本生存受到极大的威胁,为了生计,许多饥民不得不用尽一切的方法去满足自身基本的生存需要。自身的农业生产难以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使得许多农民放弃从事农业生产,而进行逃荒,土地荒芜、劳动力流失成为常态。农民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大量地向自然进行无节制的索取和开发,这些也对社会生态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总之,物价的大幅度上涨严重打击了农民原本就脆弱的生存,进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后果,对社会生产的破坏不言而喻。

物价的大幅上涨,社会各阶层、各集团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国家公职人员对物价上涨也深有感触。物价的大幅度上涨,而基本的收入却没有得到增加,清朝的各级官员为了自身的提升和晋级,而出现了大量的“冰敬”、“炭敬”、“别敬”、“别仪”、“年敬”、“节敬”、“瓜敬”、“笔帕敬”等名目繁多的开支,这种情况必然会使得他们去剥削普通民众,官员的清廉程度也可想而知。清代许多制度承袭于明代,因而各级文武官员俸禄极为微薄,“火耗”是官员收入的一大部分,雍正时期,由默许地方文职官员私征耗羡改为官给养廉。从表面上看,外官新得养廉之银,使得他们的收入有了很大的增强,但实际上由于物价的波动并未得到什么实惠。养廉银的开支,不足以应付日用、办公和应酬,官员们只好以其他名目获取钱财。军队官员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使得军队中的人生计难以维持,战斗力就可想而知了。乾隆中期以后,贪污成风、吏治腐败,或许可说是受到了这一现实的影响。

2、乾隆时期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物价是因生产量和货币量等外在量性因素而变动的数值。(4)本文认为乾隆时期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产生的压力、市场中流通的货币过多即通货膨胀、国家粮储过多等方面造成的。

2.1物价上涨与人口压力

粮食涨价与人口激增有着很大的关系,清朝以来实行的取消人口税的“摊丁入亩”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人口的增殖,这在清朝初级对于恢复社会生产力和促进社会进步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人口增殖陷入一种快速增加而无法控制的状态,这就成为了国家和社会的沉重压力,乾隆年间的人口问题更加明显,人口对土地形成的巨大压力。乾隆时期,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乾隆十六年(1741年)统计全国人口1.43亿,四十年(1776年)达2.68亿,五十九年达3.13亿。(5)即在半个世纪之内,中国人口增加一倍还要多。而耕地面积则增长有限,仅仅增加了1.2千万亩,难以满足大量人口增加的粮食需要。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农业技术革命难以有突破性的发展,粮食总量的增长就十分有限,市场上有着大量的粮食空缺而无法填补,这就导致了粮食的奇缺,使得物以稀为贵,粮价就居高不下。乾隆也不得不承认人口的压力:“况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物产祗有比数,而日用日渐加增。”(6)

2.2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

另外,乾隆时期物价上涨与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和银钱比价的波动有关。清朝前期的中国社会处于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高度发达,对西方国家的商品需求量不大。而中国的瓷器、丝绸在西方国家则属于高奢侈品和消耗品,需求量极大。西方国家在与中国进行贸易时,没有足够吸引中国的产品,不得不用白银来中国购买相关产品,这使得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使得中国的银钱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最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的白银从欧洲流入”(7)。在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同时,清政府投放流通领域的制钱数量也有了大幅度增加。白银和制钱数量的增强使得“钱贱物贵”的现象持续不下,这对百姓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2.3物价上涨与国家粮储

为保证国家对粮食价格的有效掌控、对灾荒救济的有效救济,清代国家有着完备的粮食储备制度。乾隆时期的粮食储备尤其丰富,这也成为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乾隆曾说:“乃体察各省情形,米价非惟不减,且日渐昂贵。不独歉收之省为然,即年谷顺成,并素称产米之地,亦无不倍增于前……细求其故,实系各省添补仓储,争先籴所致。”(8)

为了控制仓储过多,保证粮食价格的稳定,乾隆曾下令暂停采买和纳谷捐盐,只允许在丰收年景和丰收地区少量采买。乾隆十三年更明确下令,各直省常平贮谷数量,应按照康熙年间旧额,多出部分以次出粜,或拨运补邻省不足。与此同时,乾隆还指示要充分发挥常平仓调剂粮食供应的作用。常平仓每年除了按“存七粜三”原则进行周转外,还要在荒年米贵之时,压价平粜,以赈灾民、抑粮价。

乾隆时期物价特别是粮价出现持续增长的局面,是粮食供不应求、生产量与货币量等矛盾激化的结果。首先,人口的增长加重了对粮食的需求,在生产水平以及社会整体的生产量没有很大提高的情况下。政府的粮食储备较之前期又比较多,虽然仓储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调节物价的作用,但因政府采买过多,导致市场上流通的粮食更加少。另外,乾隆时期市场上流通的银钱又多于正常的需求量。供大于求,势必导致物价的持续上涨。

总之,乾隆年间出现的物价上涨是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而成,它对当时的社会各阶层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许梦博.被物价支配的经济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常建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张研.清代社会经济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清圣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清高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钱泳.履园丛话(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27.

[7]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M].台湾《近代史料丛刊续编》影印本.

[8]张国辉.晚晴钱庄和票号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

[9]周志斌.试论康雍乾时期清政府的粮价平抑政策[J].学海,1995(4).

[10]江太新.关于清政府粮食价格政策的考察[J].经济研究,1990(3).

[11]崔宪涛.清代中期粮食价格发展趋势分析[J].史学月刊,1987(6).

国外清单计价研究现状论文

1. 英国工程造价计价模式英国确定工程造价有关的计价依据主要有工程建设标准、工程量计算规则、工程造价信息等。这些依据对于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有着重要作用,缺一不可。英国没有统一的价格定额,在工程量计算规则方面,皇家测量师学会组织制定的《建筑工程工程量标准计算规则》和《土木工程工程量标准计算规则》,分别成为建筑工程和土木工程工业方面参与各方共同遵守的规则。工程量计算规则是参与建设各方共同遵守的计量、计价的基本规则。英国十分重视已完工程数据资料的积累及数据库的建设,从数据的收集情况来讲,分为政府、专业团体、企业三个层次。从政府层面来说,英国的建筑业行业管理部门贸工部,下设建筑市场情报局,专门收集、整理工程建设领域人工、材料、机械等的价格信息,测算各类建设工程的投标指数和造价指数,每季度定期向社会公布人工、材料、机械等的价格信息和各类建设工程的投标指数、造价指数,指引和规范工程造价的确定。专业团体层次是指工程造价相关的专业团体发布的造价信息。以英国皇家测量师学会为代表,这些专业团体设有专门的机构收集、整理各种工程造价信息,分析、测算各种工程造价指数,并有偿提供给业界参考使用。企业层次是指大多数测量师行、咨询公司和一些大型的工程承包商发布的造价信息。大多数英国建筑业企业都非常注重实际的工程造价信息收集和积累,作为公司重要的无形资产,严格保密。2. 美国工程造价计价模式美国的工程造价估算是建立在价值工程基础上的,在建筑合同文本中必须包括使用价值工程技术的条款。它一般分为二种情况:一是自愿采用,承建商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采用价值工程技术,此时费用由承包商自身承担;另一种情况是强制运用,在合同中规定承包商必须采用价值工程技术,至于费用一般由业主承担。美国计算工程成本的标准不是由政府部门组织编制的,也没有统一的工程成本计价依据和标准。国家不颁布统一定额,而是由行业协会、企业或政府机构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标准。其计价定额、指标、费用标准等,一般由各大型工程咨询公司指定。各地的咨询机构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制定出单位面积的消耗量和计价,由此作为所管辖项目的成本估算标准。由于没有标准统一的工料测量方法,因此在招标文件中就没有工程量清单(BOQ),每个投标商都要根据设计图纸计算工程量,然后依据自己所掌握的有关劳务、材料、设备的价格以及确定的管理费和利润来计算价格。承包商所掌握及采用的价格信息一般不向业主公开,许多大型的承包商都有自己的成本估价系统,其公司内部也均设有专门负责成本控制的机构和人员,对成本管理工作非常重视。3. 日本工程造价计价模式日本的工程造价采用一种独特的工程积算计价模式,其工程量和价是分开的,量是公开的,价是保密的。日本的工程造价管理类似我国的定额取费方式,其工程计价的前提是确定数量,即工程量。建设省制定一整套工程计价标准,即建筑工程积算基准。该基准被政府公共工程和民间工程广泛采用。所有工程一般先由建筑积算人员按此规则计算出工程量,工程量计算业务以设计图及设计书为基础,对工程数量进行调查、记录和合计,计量、计算构成建筑物的各部分。隶属于日本官方机构的经济调查会和建设物价调查会,专门负责调查各种相关经济数据和指标。调查会还受托对政府使用的积算基准进行调查,即调查有关土木、建筑、电气、设备工程等的定额及各种经费的实际情况,报告市场各种建筑材料的工程价、材料价、印刷费、运输费和劳务费。价格的资料来源是各地商社、建材店、货场或工地实地调查所得。每种材料都标明由工厂运至工地或由库房、商店运至工地的价格、费用差别,并标明各月的升降情况。体现了市场定价的原则,而且不同地区不同价,有利于在同等条件下投标报价。4. 香港地区工程造价计价模式在香港,工程量计算规则方面,目前使用的是香港测量师学会编制的《香港建筑工程量计算规则》。在工程计价方面,香港工程造价信息的发布通常采用指数的形式,分别依据建造成本和建造价格的变化趋势进行编制的成本指数和价格指数。造价指数分政府层次和企业层次各自独立发布。政府层次的指数由建筑署发布,建筑工料综合成本指数、人工指数和材料价格指数已成为香港最有影响的成本指数。最有影响的投标价格指数是建筑署和两家私人工料测量行编制的。测量师行的投标指数按照一份自己的标准清单为基础,采用中标的承包商在报价时所列的主要项目单价进行编制,属于固定比重加权指数。建筑署的投标指数则抽取中标合同中份量较重的项目,各项目权重以合同内的实际比重为准,属于变动比重的形式。建筑署按季编制的投标价格指数主要用于协助评估目的的建筑成本数据调整,同时用于建筑署负责的新建筑工程项目投标价格水平的衡量指标。5. 中国和发达国家计价模式比较分析5.1 工程量计算规则方面我国现行工程量计算规则方面,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定额计价模式,工程量计算规则是局部的统一,即为区域性的统一,主要是由定额的区域性而决定的,这种情况,不利于工程量的审核,利用不同定额计算规则计算出来的工程量会有区别。此外,采取定额模式,措施性项目与实体项目未分开,不同预算员对定额的理解有区别,造成工程量计算最终结果不一致,对量困难。二是现行推广的清单计价,计算规则依据的是《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从全国范围统一了计算规则,区分了措施性项目与实体项目,工程量计算规则是参与建设各方共同遵守的计量、计价的基本规则。由此可见,现在大力推广和使用的清单计价模式与发达国家的工程量计算模式的制定基本保持一致,符合工程造价管理发展的要求。5.2 工程计价方面在计价方面,英国、美国、日本以及香港地区都是依据发布的相关造价信息或者投标报价指数,结合工程实际以及企业特点来计算最终工程造价。在我国,定额计价采用的是量价合一,不符合市场竞争原则,难以体现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清单计价推行的是量价分离,统一量、灵活价的原则,由企业自主定价,符合市场竞争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价的编制过程中,多数企业仍未脱离定额的约束,可是仍采用的是定额组价的方式或者在招标时采用清单计价,可是在结算的时候又回归定额模式,清单未获得真正实质性的运用。5.3 工程造价管理方面国外主要依靠工程咨询机构、项目管理公司或由其政府注册的造价工程师来完成。在我国工程造价咨询市场形成的时间不长,工程咨询单位还处在初期阶段。它们的中介服务性质要求其从业活动具有独立性和公正性。我国造价工程师一般只能参与工程前期或工程实施阶段的工作。相对境外造价咨询机构对项目全过程的造价管理,我们还相差很多。部分人员局限于工程量计算、定额套用等单一工作。这些与国外的工程造价人员综合素质相比我们还是有很大差距。虽然我国的造价管理机构也定期发布工程造价信息,但是以公布各种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单个价格信息为主,公布综合价格指数的不多,价格指数也由各地造价管理部门统一发布,这种发布的价格信息仍然不能摆脱其统一性,依然不能完全反映某一个承包商的实际水平,而且部分发布的造价信息失真,具有一定的时滞性,使用单位可用性、可操作性不强。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办法,开发出既能适合市场与技术的快速变化、又能为业主与承包商提供参照和依据的方法,做好已完工程数据资料的积累及数据库的建设,加强工程造价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发布工作,建立相应的信息网络系统,及时发布信息,使从业人员能够及时获得工程造价信息成为目前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考虑我国的国情和行业的历史背景,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经验,可以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国家建立统一的数据收集处理平台、标准、计算方法,指导和引导全国和地方的造价指数、信息的发布。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本文介绍了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概念及应该遵循的原则,对其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施工企业在此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概念及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管理。是指施工企业结合本行业的特点,以施工过程中直接耗费为原则,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项目从开工到竣工所发生的各项收支进行全面系统地管理,以实现项目施工成本最优化目的的过程。它包括落实项目施工责任成本,制定成本计划、分解成本指标、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和成本监督的过程。 工程项目成本原理必须依据异地的原则,根据近年来的施工工程的建设实践,通过对一些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是降低工程成本的主要方面,遵循以下原则: (一)领导者推动原则。企业的领导者是企业成本的责任人,必然是装饰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的责任人。领导者应该制定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的方针和目标,组织项目施工成本管理体系的建立和保持。创造使企业全体员工能充分参与项目施工成本管理,实现企业成本目标的内部环境。 (二)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原则。管理的本质是人,人的本质是思想和精神。具体到项目施工成本管理而言,管理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内容都需要相应的人员来完善。抓住本质,全面提高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搞好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的前提。 (三)目标分解责任明确的原则。企业确定项目施工责任成本指标和成本降低率指标,是对工程成本进行了一次目标分解。项目经理部还要对项目施工责任成本指标和成本降低率目标进行二次目标分解。根据岗位不同、管理内容不同,确定每个岗位的成本目标和所承担的责任。把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人,通过每个指标的完成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 (四)管理层次与管理内容一致性原则。为了完成成本目标,就必须建立一套相应的管理制度,并授予相应的权力。因而相应的管理层次所对应的管理内容和管理权力必须相称,否则就会发生责、权、利的不协调,从而导致管理目标和管理结果的扭曲。 二、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 (一)成本的事前管理 成本的事前管理指工程开工前,对影响工程成本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事前规划、审核与监督。成本的事前管理大体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制定成本计划、规定消耗定额,建立和健全原始记录、计量手段和经济责任制,实行分级归口管理等内容。具体包括,1.确定目标成本,采用正确的预算方法,对工程项目总成本水平进行预测,提出项目的目标成本;2.编制成本计划,包括降低工程成本计划、技术保证措施计划和管理费用计划等。 (二)成本的事中管理 这里主要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开展的成本过程控制。对目标成本要横向纵向地展开管理,形成一个目标成本体系,实现纵向一级保一级,横向关联部门明确责任,团结协作,使项目进展中每个参与的个人、单位、部门都承担成本控制的责任和义务,以保证按照成本计划的实施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成本的事中控制包括对实际成本进行监测和对各项工作进行成本跟踪。 (三)成本的事后管理 将工程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进行比较,计算成本差异,确定成本节约或浪费数额。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成本控制工作。主要包括:成本核算、成本分析。三、我国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施工行业的不完全竞争现象制约着成本管理的发展 我国施工行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很快,当前的施工建筑市场具有明显的不完全竞争现象,如不合理评标、关系议标、弹性成本等现象广泛存在,企业难以通过自身的成本优势来获得竞争力,因为客户并非主要通过价格杠杆来选择企业,同时,客户对企业差异化的敏感程度也十分有限。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施工企业推行施工成本管理的决心和具体实施。 (二)施工项目工程成本管理工作的难度大 主要表现在:1.施工工程项目的技术含量高,工艺复杂;新材料、新技术应用推广更新速度快。2.工程材料品种、规格多,材料质量、档次、价格相差大,定量分析和预算、编标口径较难统一,因此,造成岗位目标成本制定不确切,导致节约成本积极性调动不充分。 (三)成本责、权、利落实不到位,兑现不及时造成成本责任感不强 主要是由于工程工期长,即使是工程竣工后,但业主往往拖延结算办理的时间,或长期拖欠工程款,致使成本节约奖无法兑现,严重挫伤了项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由于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相对土建项目要短,有时难免使得成本统计工作滞后,致使检查成本时缺少依据,造成成本失控。 (四)工程材料采购品种繁杂,环节太多 很多材料无法从厂家直接采购,并且新材料层出不穷,使得价格不宜控制,加大了材料成本。 (五)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实行,对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近几年建筑施工行业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实行,对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量清单计价就是将招标方提供的工程量清单根据本企业的技术条件、管理水平,本着自主报价的原则,进行逐项填写单价,并计算出整个工程的投标报价。工程量清单计价属于综合单价法计价,消除了计量过程的差错因素,创造了一个公开、公平的竞争条件,使工程投标竞争真正落实到价格竞争中,报价的高低完全取决于施工企业自身的综合管理素质。 四、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应采取的措施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经济效益最优化,成本分析和控制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效益,当装饰工程的价格已经确定时,成本便是最终效益的决定因素。只有稳健地控制住建筑工程成本,利润空间才能打开,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个现代企业所共同追求的目标才能实现。由此,我们应该实施以下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确立恰当的经营策略 应当认识到施工行业的不完全竞争是国家经济转型期的特有现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投资主体的逐步转变和招投标方式的改革,以及入世后外资企业进入建筑市场,都会对形成完全竞争市场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施工企业的短期策略,应侧重于当前的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竞争优势的建立,而长期策略应着重研究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竞争优势的建立。 (二)注意施工项目的事后控制 每个项目完工,都要对比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找出差距,分析原因,为日后成本管理积累资料,经过若干次的实际与预算对比,就会发现某些共性的问题。针对目标成本制定不确切的问题,公司可以组织有关人员对近五年的工程按不同的类别、不同岗位进行总结,建立一个历年工程成本分解分析数据库,供公司与项目部签订目标责任书和项目经理与成本责任人签订目标成本时参考。 (三)及时反映工程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 公司要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等现代化管理手段,随时反映工程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及时兑现目标责任书的承诺。使成本责任人及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强化或纠正,以强化与成本有关人员的成本意识和责任感。对已经竣工结算、成本控制较好而暂未全部收回工程款的项目工程,应根据成本管理责任合同先兑现50%,待收回全部工程款后再全部兑现,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结合。 (四)科学、合理设计成本考核周期 由于施工工程项目的施工周期长短不一,所以,施工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尤为重要。因此项目岗位的成本考核周期要根据不同工程的工期适当缩短,使成本统计数据能得到准确及时的反馈,避免成本管理失控。 (五)对材料采购工作予以充分重视 针对施工材料采购品种较多,价格不宜控制的问题,公司可以组织财务、材料人员,充分利用当代的电脑和网络技术建立一个近两年公司材料采购对比分析数据库,并随时添加最新数据,各项目部可以直接在联网电脑上直接查询所需有关信息,比如采购价格、采购渠道、生产厂家等信息。这样项目采购人员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合格的供货商,采购监督人员也可以很方便地找到监督依据。

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pdf

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08级土木工程系毕业论文 工程量清单计价 是吧?

国外对会计的研究论文

发了2篇,请查收

一)国外会计界关于会计准则的几种不同认识 1、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术语委员会于1853年公布的第1号《会计术语公报》指出:原则是“所采纳的或定称的一般法则,当作行动的指针;行为或实务确立的一个基础……”。这是美国会计职业团体对会计原则所下的最早定义。从这个定义理解,会计原则是会计行为的指针,是会计行为或实务所赖以确立的基础。 2、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原则委员会于1970年发布的第4号说明书指出:“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揉合了某一特定时刻有关下述事项之一致见解;何种经济资源及义务应依财务会计而当作资产及负债入账,资产及负债之何种变动应予入账,这些变动应在何时入账,资产及负债及其间之变动应如何衡量,何种情况予以披露,以及应如何披露,乃至应编制何种财务报表等。”在这段叙述中,明确指出,会计原则就是关于资产、负债及其变动如何确认、计量、记录和揭示的一致性意见。 3、日本番场嘉一郎主编《新版会计学大辞典》的定义是:“会计原则是经济社会中给企业的会计实践指明方向的路标,是企业进行会计活动的指南。”这个定义是从会计实务出发而提出的,会计原则是指导会计实践的指南。 4、在西方国家最早采用会计准则一词的,是1940年美国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所著《公司会计准则绪论》。在这本书中指出:“会计准则之本身,非即为会计方法与程序,但为会计方法与程序之指南针耳。”这就是说,会计准则并不是具体的会计方法与程序,而是它的指针。国外会计界关于会计原则(或准则)的整个看法。大体上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方面理解,会计原则是从会计理论到会计方法和程序的一种指导方针;从狭义方面理解,会计原则是恰当地进行会计工作的规范,即指导会计实践的指南,更具体地说,就是关于资产负债及其变最如何确认、地量、记录和揭示的规范。国外所以要判定会计原则,主要有两个原则,一是指导会计人员恰当地处理会计事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二是使会计信息的指导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便于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更好地利用会计信息。 二)我国会计理论界关于会计准则的几种认识从我国会计理论界来看,关于会计准则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看法:1、把会计准则划分为基本会计准则、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编报准则和具体业务准则三个层次。2、把会计准则划分为基本准则、一般准则和具体准则三个层次。基本准则包括独立经营准则、经济效益准则、计划准则等;一般准则包括会计分期准则、会计主体准则等;具体准则包括会计核算、会计控制和会计分析准则。 通常,我们所指的准则是会计核算准则,会计核算准则是关于价值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准则。由于会计核算具有分配功能和信息功能,是处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依据,所以会计核算准则不应包含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有关方面的规范。因此,这一观点也不可取。 通过以上对各种意见的分析,我国会计准则从纵向上,分为两个层次,即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应用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又分为通用业务会计准则,财务报表会计准则、特殊业务会计准则和特殊行业会计准则。从横向上,每一具体会计准则一般包括引言(准则范围)、定义(某准则涉及的概念)、一般确认原则、一般计量方法、一般报告原则、一般提示事项、附则(解释权和生效日期)七个部分。

Otley, D., 1994. Management control in contemporary organizations: towards a wider framework,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Anthony, R. and Govindarajan, V., 2007.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Chicago, Mc-Graw-Hill IRWIN. Anthony, R. and Young, D., 1999. Management control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Boston, Irwin McGraw-Hill. Horngren, C., Sundem, G. and Stratton, W., 2005. 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Accounting, New Jersey, Pearson. Simons, 1995, Levers of Control,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Chenhall, R., 2003.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 design within its organizational context: Findings from contingency-based research and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Maciariello, J. and Kirby, C., 1994.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 Using Adaptive Systems to Attain Control,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Abernethy, M. A., and P. Brownell. 1999. The role of budgets in organizations facing strategic change: an exploratory study.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Anderson, J. C., and D. W. Gerbing. 1988. Some methods for respecifying measurement models to obtain unidimensional construct measurement.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 Anthony, R. N. 1965. Planning and Control System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Anthony, R. N., and V. Govindarajan. 2006.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12th edition. McGraw-Hill Irwin Inc. Aragón-Correa, J. A., V. J. García-Morales, and E. Cordón-Pozo. 2007.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s role on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Spain.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 Bagzzi, R. P., and Y. Yi.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以上文献可以在MBA文库和维基百科查找--------------------------

国外论文研究会计准则

【摘要】新会计准则体系发布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被认为是会计史上的里程碑,但新准则的简约化也使得弹性空间加大,对职业判断具有更高的依赖性。本文通过分析会计准则与职业判断的关系,指出了会计职业判断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新准则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并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的途径。【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精髓 会计职业判断 一、 引言会计发展史表明,会计是特定环境的产物,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会计准则作为反映经济活动、确认产权关系、规范收益分配的专业技术标准,也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21世纪是高科技大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大提高的时代,为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会计信息需求多元化的需要,也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世界潮流,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由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以及应用指南组成得新会计准则体系。这套会计准则体系实施后,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及加速中国融入全球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自1993年“两则两制”发布实施起,历经10多年的全面梳理和反复调整、修订,这部传奇般的中国会计标准改革“演义”,其历时之长,规模之大,内容之深入都是前所未有的。与旧会计准则相比较,经多次修订后的新体系不但借鉴了国外宝贵经验,在会计政策选择运用上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还在关联方交易披露、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等方面保持了“中国特色”,使之更符合我国大多数会计人员的思维模式与业务素质要求。正如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所言,作为“我国会计审计史上新的里程碑”,它既是旧阶段的终点也是跨入新阶段的起点,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最终实现了全面接轨。会计是商业语言,会计准则是商业语言的规范,其功能是使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债权人等通过阅读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会计实务工作者作为会计准则实施的具体执行者,是准则实施的关键。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在其会计理念、体系结构以及具体内容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新会计准则也使得会计自由裁量权加大,要认识、掌握及具体应用,不仅需要会计人理念的转变和扎实的基本功底,更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此外,经济的发展使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大大提高,会计环境和会计处理对象日趋复杂。准则、制度不可能穷尽所有现实或潜在的交易事项,因而不可能有唯一普遍适用且稳定不变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职业判断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正如资深特许会计师克里斯�6�1A�6�1麦溥在《教育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责任是什么?》中写到:会计技能大体上是一个经验和判断问题。基础理论并不十分深奥。而当我们试图将这些基本原理运用于商业环境中出现的无穷变化着的、复杂的各种情形时,真正的考验随之而生。事实性的信息及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固然重要,但是除非能够与判断的开发和培训同步进行,否则它们的价值将被埋没……解决商业问题不仅仅要求有条理地掌握事实的秩序,同样重要的是,对这些事实的细致分析、合乎逻辑的推理、形成和得出有效的结论,并且进行恰当地判断。新会计准则虽然规定会计处理的一般原则还尽可能地提供了执行准则规定的具体指南,比如资产减值准备准则中规定了较为详细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方法,但是由于会计职业本身的原因,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处理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依靠自己的知识、经验、偏好和所处的环境对会计事项做出一系列的预期和判断。正如Bruce R�6�1Jonas所说,同样的数据、同样合格的会计人员处理的结果可能大相径庭。此外,迈克尔�6�1杰宾斯,阿里斯特�6�1K�6�1梅森(2005)认为如果没有职业判断所带来的灵活性和智慧,财务会计程序、准则和规则所组成的复杂财务会计系统就会是笨拙的、反应迟钝的、不敏感的。简言之,是无法运作的。因此虽然会计信息大都是数字化的,具有基于事实和客观公正的特点,而且由会计准则等规范,但是它所传递的信息却受到广泛的职业判断程序的重大影响,甚至常常由其决定。本文便从新会计准则的发布来探讨会计职业判断与会计准则的关系,新会计准则对会计职业判断的要求和会计职业判断在会计准则中的作用,及在新形势下提高会计职业判断的途径。二、会计职业判断的含义霍华德�6�1里恩斯认为判断是当你不知道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所要做的。判断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在形式逻辑上用一个命题表达出来。迈克尔�6�1杰宾斯,阿里斯特�6�1K�6�1梅森(2005)认为“判断”是一个选择、决策并导致行动的过程。判断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在形式逻辑上用一个命题表达出来。对于判断的解释看似很简单,但判断却可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你可以在知网万方上搜索相关论文告诉我,我帮您下,需要的哈联系

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的探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在我国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争议焦点就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是完全替代,还是并列存在的问题?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到底如何,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理论界应对此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本文拟通过对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当前我国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和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实情况来谈谈本人对此问题的看法。 一、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联系与区别 会计准则是以特定的经济业务或特别的报表项目为对象,详细分析各项业务或项目的特点,规定所必须应用的概念和意义,然后以确认与计量为中心,并兼顾披露,对围绕该业务或项目可能发生的各种会计问题作出处理的规范。而会计制度则是以某一特定部门、特定行业或所有部门的企业为对象,着重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使用说明和会计报表的格式及其编制加以详细规范。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明确我国实施会计准则的意义及其对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的影响和提出的新要求,有必要对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联系。 1.都属于会计法规。 我国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是由国家财政部门组织制定和发布实施的,因此它们都是同一层次的部门行政法规,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2.都是指导会计工作的规范。 广义的会计制度包括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还包括会计法律法规。各国的会计环境不同,一些国家只采用会计准则,而有些国家如法国和改革前的我国只采用会计制度,来规范各自的会计工作,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会计制度。 (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区别。 1.指导思想不同。在国外,以英美为代表,准则的制定以原则为导向,其指导思想是“指导性”的;而以法国为代表的会计制度的制定是以规则为导向,其指导思想是“指令性”的。这是两者之间的根本性区别。 2.侧重点不同。会计准则主要侧重解决会计要素如何进行确认和计量的问题,同时也规范会计主体应当披露哪些方面的信息,其内容比较抽象简略;而会计制度主要是对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进行直接规范,重点规范会计的行为和结果,侧重于记录和报告,其内容比较直观、具体。 3.制定、修订的灵活性不同。由于一项会计准则涉及的范围通常比较小,易于增加或修改,而会计制度规定得比较详尽,即使经济业务只有一点变动,也要修订整个会计制度,如果新业务涉及所有行业,则各个行业的会计制度都要修订,所以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要比会计制度方便得多。 4.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同。由于会计准则规范的内容比较抽象、简要,需要会计人员结合本单位实际进行正确选择,需要较多的专业判断,因而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而会计制度所规范的内容比较直观、具体,可操作性强,不需要会计人员运用会计原理进行判断选择,只要机械地照搬条文就可以了,因而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自然比较低。 二、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的必然性分析 (一)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 资本的加速流动使资本的所有者越来越远离他们投资的企业,加上市场环境千变万化,远离投资企业的投资者迫切需要了解更加真实、相关、可靠的信息。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发挥会计的作用,为投资者提供及时透明的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前提和保证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是以规则为导向,具有强制性,因而制度应尽可能覆盖所有的经济业务。而现实的经济环境是千变万化的,制度的规定对于层出不穷的经济业务始终是“滞后”的,也就难以提供有用的会计决策信息。相反会计准则以原则为导向,它规定的是概念和意义,当准则未能涵盖所有的经济业务时,会计人员可以应用会计原理来处理新问题,这使得会计准则比会计制度更具有灵活性。 转(二)国际趋同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迅速发展,跨国上市和发行证券等国际筹资活动日益增多,客观上要求作为国际商业语言的会计必须采用相同或相近的准则,以提供真实、公允和可比的会计信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成为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国际社会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全球六家主要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2003年2月12日发布了一份最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调查报告:《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报告——2002年全球调查》。该项调查有一个调查选项就是:是否有直接采用或者是使本国准则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计划。在59个被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95%(有56个国家和地区)有意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3%(有2国)已经采用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92%(有54个国家和地区)表示打算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者是向其趋同,只有5%无意于接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这表明会计准则的全球趋同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国加入WTO之后,一方面为了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使我国企业走出去,提高对外财务信息的可比性,我国也选择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方向,并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一套基本上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所以在采用会计准则已经成为国际上通行做法的情况下,再采用以前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做法不符合国际趋同的大环境。 三、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一)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完善。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中。特别是2003年初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进行换届以后,由中国证监会、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企业界、学术界等组成的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开始从实质上参与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咨询,从而使我们这种纯政府模式制定出来的会计准则更具有代表性、专业性和科学性。 (二)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 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体系由一项基本会计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和2项会计科目、会计报表规定组成。新会计准则体系构成. (三)会计准则操作性的增强。 《企业会计准则》包括三部分:具体准则、具体准则指南和具体准则讲解。 具体准则指南其实就是对具体准则的具体讲解,虽不如会计制度那么详细,但相对于大部分会计人员来说足以对具体准则进行理解,而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的情况下,实际造成了准则的指南和会计制度在很大部分上的重复,所以在完善准则指南的前提下,取消会计制度其实是完全可行的。 (四)政府部门的努力。 这次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改革涉及面广,影响较大,因此做好相关的宣传培训和贯彻实施工作十分重要。财政部会计司提出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宣传培训及贯彻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召开的各省市财政厅会计处长座谈上,会计司就促进新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提出了若干拟采用的宣传措施供与会人员讨论。另外,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达了关于印发《中国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征求意见稿)》的通知,将对全国5000多家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7万多名注册会计师展开大规模的培训工作。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会使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企业会计准则,极大地提高我国整个会计队伍的素质,也为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铺平了道路。 (五)各部门协调合作,加强监督管理。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京举行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发布会,财政部、审计署、国资委、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领导人在会上纷纷表示,为了保证新准则的顺利实施,各部门将协调合作,加强监督管理,今后一段时间,要把上市公司执行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情况作为财政监督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的重点之一,并对有关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审计准则体系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或延伸检查。另外,为了规范和加强对会计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改进对会计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服务,实现信息共享和政务公开,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由财政部会计司、监督检查局、中注协、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与信息中心五方联合组织开发财政会计行业管理系统,于2006年2月16日正式运行。这些措施为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提供了外部保证。 四、结论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无论是从会计准则本身的完善程度,还是外部条件的准备,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的时机都已经比较成熟。当然如同执行新会计准则一样,它也需要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企业可以按照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在专家的帮助下制定企业内部的会计制度,以便企业内部人员更快、更好地应用企业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1.孙铮、刘浩,“经济环境变化与会计思维转换”,《上海证券报》,2006.2; 2.石丽萍,“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的思考”,《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3.4; 3.张东扣、王伶、胡悦欣,“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评析”,《财会月刊(会计)》,2004.4; 4.梁爽,《中外会计准则模式比较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 索引序列
  • 国外物价变动会计研究论文
  • 物价变动会计研究论文百度文库
  • 国外清单计价研究现状论文
  • 国外对会计的研究论文
  • 国外论文研究会计准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