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生活里的哲学论文800字

生活里的哲学论文800字

发布时间:

生活里的哲学论文800字

生活中哲学小论文

生活中也是有着丰富的哲学知识的,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生活中哲学小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如何? 我们常常讲哲学来源于生活世界, 也应该回到生活世界。此种概括无疑是正确的,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内容展示出来, 以便对这个关系的脉络有更为深入的把握。

20世纪50年代, 在西方两位著名的哲学家列奥斯特劳斯和亚历山大科耶夫之间发生了一场争论, 争论是围绕斯特劳斯1948年出版的《论僭政》展开的。

争论的焦点是哲学与社会的关系。按照斯特劳斯的说法, “社会”需要立足于一种共享的信任和信仰, 或立足于习俗、道德和“意见”; 而哲学则是对智慧的探寻, 是对真理的追求, 其本性是“癫狂”的, 必然要求绝对自由, 因此哲学就其本性而言与政治社会是不相容的, [ 1] 哲学与社会势必处于一种紧张、对立、冲突之中。科耶夫基本认同斯特劳斯的上述看法。但一旦涉及到“哲学与社会的冲突能否解决、是否应该解决”的问题, 斯特劳斯与科耶夫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在斯特劳斯看来, 哲学与社会的冲突不可调和。因为, 如果让哲学妥协并服从于社会的要求, 那么哲学也就不再是哲学, 不再具有哲学的品格; 而如果哲学不妥协, 执意与社会对抗, 结局只能如苏格拉底一般, 被社会“处死”。所以, 为了免于被社会“处死”的命运, 哲学应该尽可能拉开与社会的距离, 以逃避与社会的冲突。逃避的办法就是要做一个好公民或良民: 附和流行的意见, 赞美现行的政治秩序。用斯特劳斯的话说就是, 由“神志癫狂”转向和返回“神志正常”, 返回澄明( sobriety) 与温良(moderation)。

斯特劳斯认为, 所谓返回澄明与温良并不意味着改变哲学的本性, 而只是改变了哲学的表达方式。哲学必须是癫狂的, 否则就不是哲学。作为良民的哲人在“思想”方面与癫狂的哲人没有分别, 但在言论表达上, 作为良民的哲人却谨慎无比。于是作为良民的哲人发明了一种特别的写作方式, 这就是在同一个文本里面用两种语言说话, 传递两种不同的教导: 一套是对社会有用的教导, 即俗白教导( the exoteric teaching) , 另一套则是在政治上有忌讳不宜直言的“真正的教导”, 即隐讳教导( the estoteric teaching)。俗白教导是任何人都能读懂的, 隐讳教导则只有少数训练有素而且仔细阅读的人反复琢磨才能领会的。通过这样一种写作方式, 作为良民的哲人就把“真正的教导”或者“癫狂的思想”限制于少数人, 以免危害社会。斯特劳斯认为, 这样一种写作方式在古典时期就已存在, 但是到了现代却逐渐被“遗忘”了。现代哲学“走火入魔”了, 哲学从一种私人性的纯粹知性追求变成了一种公共政治的武器和工具, 变成了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无比巨大”的力量, 哲学被公共化、大众化、通俗化了[ 3] 。而这恰恰就是现代性的问题之所在。

科耶夫不同意斯特劳斯关于哲学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可调和的描述, 以及斯特劳斯对哲学本身的理解。他认为, 按照对哲人的定义, 哲学是对智慧的追求, 哲人就是不占有智慧但追求智慧的人。尽管在此点上科耶夫与斯特劳斯是一致的, 但是科耶夫不同意斯特劳斯由此推论出的“哲学生活方式”:按照斯特劳斯的推论, 哲人将把他“所有的时间”都贡献于对智慧的探求, 他因此将不仅放弃世俗的快乐, 甚至将放弃所有行动, 包括直接或间接的政治行为。科耶夫把这种哲学生活称作“伊壁鸠鲁派”哲人所采取的态度或“伊壁鸠鲁式”态度(笔者称之为“伊壁鸠鲁式的哲学生活”)。过这种生活的哲人生活在世界之外, 他退回到自身, 与他人隔离, 对公共生活没有兴趣, 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追求所谓的“真理”。

问题是, “伊壁鸠鲁式的哲学生活”是否哲人应该过的生活? 科耶夫显然并不认同。他认为, 初看起来,“伊壁鸠鲁式的哲学生活”是从哲人或哲学的定义推论出来的, 这似乎没有问题。然而, 如果深入分析就会发现, “伊壁鸠鲁式的哲学生活”是奠基于一个前提之上的, 而这个前提本身就存有疑问。这个前提就是: 一个人必须承认存在在本质上是不变的, 它永远等同于自身, 可以被“完善的理智”完全揭示, 不论这理智在什么地方(国家) 和什么时候(历史), 只要它发挥自己的天赋, 就可以完整地把握存在整体。如果情况真的是这样, 哲人就能够也必须使自己隔离于变化和喧嚣的世界, 生活在一个安静的“花园”里, 那样才能把握永恒不变的本质。但是, 按照历史主义的观点, 存在不是永恒不变的, 它在本质上是暂时的、生成的、自我创造的, 它在时间的流逝过程中不断创造自身。而如果存在是在历史的过程中创造自己(生成) , 那么, 一个人就不能通过使自己与历史隔离来解释和揭示这种创造活动。相反, 为了揭示存在, 哲人必须“介入”历史。同时, “伊壁鸠鲁式的哲人生活”还涉及到一个“很严重”的危险, 即培育偏见, 而这是与哲人的本义相左的。因为哲人就是能够摆脱偏见的人,因此, 想规避偏见的哲人就必须生活在一个广阔的世界里(像苏格拉底那样在“市场”或“街”上) ,他必须走出那个自我的封闭社会, 接触现实, 介入现实, 介入公共生活的历史化过程, 否则迟早都会被抛到事件的后面去, 抛到历史的后面去。

由上述不难看出, 科耶夫的哲学观与斯特劳斯的哲学观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 斯特劳斯认为哲学不应关注人类事务, 科耶夫则恰恰相反。斯特劳斯也认识到了这种差别, 他说:“在科耶夫前提的基础上, 对人类事务的绝对依系变成了哲学理解力的根源: 人必须绝对地呆在他地上的家里, 他必须绝对地是大地上的一个公民——如果并非必须是一个可居住的地上的某一部分的一个公民的话。在古典前提的基础上, 哲学要求一种彻底的对人类事务的疏离: 人绝对不应呆在他地上的家里, 他必须是一个整体的公民。”[ 4] 其次, 虽然科耶夫与斯特劳斯均把哲学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但科耶夫却并不认为哲学是一种完全个体性、私人性的知性追求。在科耶夫看来, 与政治家一样, 哲人也需要并追求爱和承认,因此他要求哲人应紧跟时代的步伐, 到广阔的社会上去与人交往、交流。再次, 斯特劳斯主张哲学是贵族的、精英的, 而在科耶夫的观念里, 哲学的大门却是敞开的, 随时准备接纳所有那些想“登堂入室”之人。

表面看来, 斯特劳斯与科耶夫的哲学观针锋相对、全然不同, 但在哲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 两人的差别并没有表面看起来的那么大。比如, 斯特劳斯主张哲人应该远离人类事务, 去追求关于永恒秩序的知识。对此, 科耶夫在其旨在批评斯特劳斯《论僭政》的文章《哲人的政治行动》的开头, 曾经这样评价斯特劳斯的工作:“这本著作保持了学术冷静客观的外表, 但却是杰出的和热情的……斯特劳斯通过解释这篇被忘却了的对话, 揭示了仍然是我们时代的严重道德和政治问题。”[ 5] 也就是说, 斯特劳斯解读《希耶罗》、试图“复兴”古典政治哲学的目的, 不是或者不纯粹是追求“智慧”, 而是有着强烈的现实诉求。而《论僭政》一书的英文版编者则更清晰地指出了此点:“最近十余年来, 围绕着现代性的性质一直有一种活跃的论争……这本新版《论僭政》使我们得以回顾两个较早的有关现代性的命题: 斯特劳斯和科耶夫的命题。”[ 6] 进言之, 斯特劳斯之所以要复兴古典政治哲学, 就是为了解决现代性问题, 现代性问题才是他的出发点。

由此观之, 即便斯特劳斯的理论出发点是鄙视人类社会事务, 却也无法摆脱现实的“纠缠”, “不能不”从现实出发考虑并最终解决现实问题。这意味着, 哲人、哲学既不可能也不应该自闭于象牙塔中, 哲人应该走进现实生活, 自觉地置身于生活世界之中, 随着时代和生活世界的脉搏而律动。

哲学与生活世界关系的第一个层面是如何看待生活世界中的哲学, 即生活世界是作为哲学、哲人生存的环境而存在的, 笔者把这方面的考察称为“哲学生态学”。

人天生是社会性存在物, 哲人也是人, 也只能生活在生活世界中, 也不得不与他人“共在”, 生活世界因而构成了哲学、哲人的“生存”环境。这个环境影响甚至决定着哲人能否成为哲人, 影响和决定着哲人过一种什么样的哲学生活以及怎样过哲学式的生活。我们可以把生活世界中的那些影响哲学和哲人的因素大致划分为三个方面: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学术环境。

首先, 在哲学的历史上, 有很多哲学家已经注意到政治环境对哲学和哲人的影响, 其中, 较为著名者当数柏拉图和黑格尔。柏拉图认为, 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必须有自己的天性, 否则根本无法胜任这一研究领域。同时, 这种天性还必须在合适的“土壤”中才能“生长”起来, 否则, 如果得不到合适的养分、季节、地点, 那么它愈是强壮, 离它所期望达到的发育成长的目标就愈远。“要不是碰巧生活在一个合适的国度里, 一个哲学家是不可能有最大成就的, 因为只有在一个合适的国家里, 哲学家本人才能得到充分的成长, 进而能够保卫自己的和公共的利益。”[7] 这也就是说, 一方面, 没有合适的环境, 哲学的天赋就不会生长; 另一方面, 即使是长成了, 也难以发挥作用。不仅如此, 柏拉图还认为, 如果环境不好, 不仅少数有天赋的人成不了哲学家, 还会使哲学的“领地”被庸人所占据, 从而使哲学的本性变坏。对此, 柏拉图进一步指出: 既然环境对哲人有如此大的影响, 那么, 所谓哲学家的“无用”之说, 其责任不在哲学本身, 而在于哲学家不为人所用。社会环境不好, 哲人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如果说作为哲人的柏拉图对政治环境的“要求”还有些“羞羞答答”, 那么在黑格尔那里就“直接”了许多。在《哲学史讲演录》中, 黑格尔就明确论述了哲学与政治自由的关系。他认为, 既然哲学以普遍的存在为对象, 那么哲学要把握这普遍的对象, 就要求主体的独立和自由, 特别是思想的独立和自由: 一方面, 人要从自然中独立出来, 成为主体; 另一方面, 人要从社会中“独立”出来, 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考察人类历史, 只有当自由的政治制度已经形成了的时候, 才有可能产生哲学思想。因此, 真正的哲学始自西方, 确切地说是始自希腊; 而在东方, 比如在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这样的国度中, 因只有一个人享有自由的权利(皇帝) , 因此东方没有哲学, 东方及东方的“哲学”不隶属于哲学史。

由此而言, 不论是按照黑格尔的说法, 即哲学把握的是普遍性的对象, 因而哲人须独立、自主和自由, 还是根据斯特劳斯的观点, 即因哲学的本性是癫狂、探寻和质疑, 那么势必与现行的秩序相冲突,因而哲人须温良; 这些都说明政治环境与哲学的繁荣之间的确有很紧密的关联。

其次, 从经济环境看, 哲人也是人, 首先需要生存, 才能谈及其余。按照哲人的“本义”, 如果哲人是一群需要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追求智慧的人, 那么, 他就没有时间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反之, 如果“哲人”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解决生存问题上, 他就没有精力和心情去追求智慧。对于这样一个“矛盾”或者说“两难困境”, 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解决”之道。

在西方, 柏拉图是较早认识到哲人对经济条件依系的思想家。他认为, 一个哲学家应该免除一切体力劳动, 因此哲学家就必需依靠别人创造的财富而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国家里是不大可能有哲学家的,使得雅典人有可能研究哲学的, 乃是基于白里克里斯时代雅典的帝国主义所创造的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就是说, 精神产品的生产正如大多数物质商品的获取一样, 不能脱离经济条件。[ 8]

亚里士多德认为, 对人而言, 幸福是最高的善, 是人的终极追求, 是行为的目的。而幸福就是自足, 就是无所短缺。那么,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 他认为, 人有三种生活方式: 享乐的生活、政治的生活和思辨的、静观的生活。[ 9] 在这三种生活中, 只有思辨的生活才能够带给人完满的幸福。因为思辨活动是最强大的, 它持续得最久; 同时思辨活动也是自足的, 所谓自足并不是孤独地生活, 而是指以其自身而被选择, 是无待而在、不感匮乏, 它使生活变得愉快。在这种意义上, 思辨活动是最为自足的活动。既然幸福就是自足, 而思辨享有最大的自足, 那么, 思辨越多的人, 所享有的幸福就越大。但是, 自足的思辨生活并非完全就是“无待”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一方面, 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天生要过共同的生活, 这也正是一个幸福的人所不可缺少的; 另一方面, 作为一个人, 思辨的生活还需要多重的外部条件。当然, 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 需要满足的程度越高, 幸福指数就越高; 反之, 他认为过度的需求带不来相应的自足感, 若只有一个中等水平的物质生活条件, 人就完全可以做合乎德性的事。因此, 幸福就是具有中等水平的外部供应, 过着节俭的生活, 却做着高尚的事情。

黑格尔十分赞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但他比亚里士多德站得更高, 并把这个问题提升到文明发展的阶段来认识。他认为, 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必须达到某种阶段, 才会有哲学的产生。黑格尔这里的意思就包括应重视哲人从事哲学事业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社会必须发展到这样的阶段, 即一部分人可以从繁重的生存性活动中解放出来, 成为“闲人”, 而这部分“闲人”又愿意且有能力过一种哲学生活。只有到了这样的阶段, 哲学才会出现。因为哲学是自由的、与私人利益无关的工作, 所以首先必俟欲求的逼迫消散了, 精神的壮健、提高和坚定出现了, 欲望驱走了, 意识也高度地前进了, 我们才能去思想那些普遍性的对象。也就是说, 只有在生活上的需要得到满足后, 才开始有哲学思想。

斯特劳斯也认为哲人是一个“神人”, 哲人对人类事务即使只有最小的依系, 也会在精神上产生最大的自足。但是, 斯特劳斯并没有迂腐到认为哲人可以不食人间烟火。他说: “当哲人试图超越人性的时候(因为智慧是属于神性的) , 当他把习死和做到对所有人事如同死了一般作为自己唯一事业的时候, 他却不能不像一个人那样活着(这样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对所有人类事务都如同死了一般), 虽然他的灵魂不会处在这些事务中。”[ 10 ] 尽管如此, 斯特劳斯一再强调, 由于哲人依系于永恒的事物, 又由于他免除了那种人与人的自然联系的最通常、最有力的动机, 免除了常人、俗人的名利欲望, 他只需要一些能够保证他活下去的基本生存条件就够了, 因此哲人有着人之为人所可能有的最大自足。

尽管哲人有着最大的精神层面的自足, 但这毕竟不能替代基本生存条件的自足, 由此斯特劳斯揭示出了哲学生活与哲人的生存之间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依据是生活中的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生活。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并进而更好的理解我们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发点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有意识的摆脱纯粹抽象的思辨而把现实的生活世界作为自己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依据是生活中的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生活。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并进而更好的理解我们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的生活 意识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地是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批判的产物,黑格尔哲学的出发点是“绝对精神”,费尔巴哈哲学的出发点是直观的感性,即直观的感性世界和直观的抽象的人。马克思批判神秘主义的“绝对精神”使哲学的出发点回归于感性世界,又批判直观的感性,使哲学落脚于人的生活,落脚于由于人的活动而历史地变化这的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摆脱纯粹的思辩而回归到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使得自己不同于以往的一切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的哲学,包括古希腊哲学,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黑格尔的哲学以及费尔巴哈的哲学在本质上有一个共同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之相区别的——特征,即这些哲学都是在思维中提出抽象的问题同时又试图通过抽象的思辩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古希腊的本体论哲学追问世界的本原,按其不同的逻辑线索可分为两支。其中一类哲学家往往将一种具体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泰勒斯的“水”和赫拉克利特的“火”以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其实这些哲学家只是借用了这些具体的物质的名称。一旦“水”成为泰勒斯世界的本原,并以此为起点描述世界的演化图景,“水”就不是泰勒斯看见的水而变为思维的符号,成为泰勒斯表达想象中世界本原的符号。另一类哲学家则把一种纯粹的思维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柏拉图的“理念”,他把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概念当作世界的本原。这两种哲学的共同点在于都在追问世界的本原,并都把只是存在於哲学家头脑中的非感性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并以脱离经验的方式对世界作出解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世界本原问题的提出本身是抽象的,而对于这一问题的各种解释也只是假说,是思维的游戏。

近代认识论哲学从一开始就活动于抽象的观念之中。其两大理论倾向,即经验论和唯理论,有一个共同之处就在于他们把作为生活中的自然与人抽象的存在与思维对立起来并试图通过各种解释来使之统一起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生活中人与自然本来就是统一的,只有通过思维的抽象中二者才能分离。

黑格尔哲学以“绝对精神”作为其哲学的根据,认为世界历史就是“绝对精神”外化的产物,这样感性的世界就被归为精神的东西,现实的历史程序被说成是精神的程序。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思辨的哲学并不是完全否定思辨的哲学,即使是思辨的哲学中也包含有许多对于现实世界合理的理解,黑格尔哲学用辩证法正是马克思继承了的东西。

费尔巴哈强调感性直观,对感性世界的解释只是局限在对世界的单纯直观理解中,其错误在于直观地把世界看现成的世界,而不是由于人的活动历史地变化著的世界。其次,费尔巴哈把人仅仅看做是“感性物件”而不是从事感性活动的人。这正如他直观地看到的世界是静止的一样,他看到的人是静止的人,抽象的人,费尔巴哈看到的人只是在现实、独立、肉体的人,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络,但是现实的人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因而也是处于物质的联络中的人。由于费尔巴哈看到的是没有历史的世界,因而费尔巴哈对感官世界的直观感受中,他必然碰到他的意识相矛盾的情况,就是作为唯物主义者,他看到了改造工业和社会结构的必然性,他就不可避免的重新坠入了唯心主义。

如果说以上的哲学都是将作为现实世界反映的意识中的世界等同于现实的生活世界因而它们对于世界的批判也从没有越出思辨的水平的话,那么直到马克思,哲学第一次自觉地把人的意识看作是人类生活和生活世界的反映,看作是倒立著的现实而不是现实本身。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出思辨哲学的虚幻,在生活世界找到了自己的依据。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地——人的生活

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近代哲学本质上只是思辨哲学来说,“思维”只是思维中的“思维”而不是生活中意识,“存在”也只是思维中的“存在”而不是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它以生活作为出发点而言超越了之前哲学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

意识作为不同于物质力量的精神力量对于人类个体和人类历史产生影响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从前英雄创造历史,神创造历史的哲学的依据。意识在现实性上是人类个体意识,是个体本质的组成部分。个体的人的活动从来都不是纯粹的物质活动,而是人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事实上,意识是与感性的东西异质的东西,它不是现实的存在,它仅仅是人脑的产物。意识的东西和感性的东西,意识活动和感性活动共存于人类个体身上,二者可以是一致的也可以是相不一致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只有感性活动即物件化的活动才是现实的活动,是人本质力量真正实现。意识的东西必须以感性的东西为基础,意识活动必须以感性活动为基础。如果将意识看作是现实的东西,把意识活动看作是人的本质,如将某种幻想的东西当作真实的东西从而脱离现实的感性活动或否认现实的感性活动。这实际上是意识活动的异化,即人在意识中创造的东西被当做是真实的东西而取得了某种独立的地位,并反过来阻碍了人现实的历史程序。符合现实的意识或说是符合现实的幻想则是人类本质或者说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创造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解放的学说,他所批判的绝不是意识活动本身,它所批判的是意识活动的异化,是独立于生活以外而阻碍人类现实历史程序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不仅脱离人的物质活动也独立于人的自由意志,是与人的生活根本对立的东西。

马克思认为并不是意识决定生活,反过来,其实是生活决定着意识。人的意识是不同于感性存在物的东西,它仅仅是人脑的产物。在人类刚刚踏入自己历史的时候,意识只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它是与现实的环境和实践活动直接统一的。随着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尤其是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与现实的实践活动相统一的意识脱离实践成为独立的力量,在马克思看来成为了意识形态。这样,意识脱离实践而转化为意识形态,即“纯粹的”理论,这样的理论脱离于现实世界,是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虚幻世界,却被作为解释现实世界、规范现实世界的依据。马克思走出革命性的一步,提出意识或说哲学的依据人的生活或者说是生活着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生活出发批判作为意识形态的哲学,但并非要取消哲学,事实上哲学本身就是存在于现实世界的,而且是这个世界的补充,是精神领域的补充。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人类需要哲学,只有通过哲学人类才能把握自身。

三、理解生活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依据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活即人的生活或生活着的人作为构建理论的依据和自己哲学的出发点,生活包含了现实世界的一切现实问题,同样也蕴含了一切未来社会的萌芽。理解这一出发点首先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上就是从人的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关于人类生活方式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有过三种阐述,即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本质是实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实际上是对人的活动或者说就是人的生活的三个方面的抽象,自由自觉是对人与自己意识的关系即人的意识活动的抽象,实践则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的物质活动的抽象,社会关系的总和则是对于人与人关系的抽象。这三种关系只是生活的三个方面,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人的抽象,现实的人不可能只是表现为其中一个方面,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人的生活,是生活。对人的三种关系以及这三种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使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发展的最高理想也是对于生活理想的抽象,即最高的生活方式是人的各种关系全面自由的生活方式。其次,如果我们理解生活决定意识的原理,我们就能正确的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是马克思对其时代生活的抽象,其分析生活的普遍原理往往隐藏在一系列具体分析之中。我们要用我们的现实生活来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普遍的原理而摒弃其中已经是虚幻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过去人间的东西也是天国的东西。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

哲学家用系统的知识解决人如何最好地达成个人和集体的实现。学习哲学的总任务是去吸收哲学家的教益,运用于今日世界。重点不在于知道这个或者那个哲学家说了什么,而是致力于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运用这些智慧。我们都能理解人们对哲学本质的困惑。普通人会觉得它又无聊又奇怪,哲学是什么和我们有关系吗?但有时,你又会觉得它有时候还蛮有趣的。但这种有趣又很难定义。哲学家是什么人?他们又是做什么的?为什么有人会需要他们?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早已包含在“哲学”这个词里面了。在希腊,“philo”这个词意味着爱或者奉献,“sophia”意味着智慧。这两个词组合起来的“philosopher”——即哲学家——意味着把自己奉献给智慧(爱智慧)的人。“智慧”这个概念尽管抽象,却并不神秘。聪明处事意味着体面的生活和死去,在诸多生存的不利条件下竭尽所能的过上好生活。追求智慧是为了实现自我。你可能觉得是为了获得幸福,但不是,幸福这个词意味着连续不断的快乐,然而,自我实现需要诸多痛苦和历练,这是每个体面舒适的人生都避免不了的。所以,哲学家们,或者说那些献身于追求智慧的人,就是会为了追求个人和集体的自我实现的系统知识而奋斗的人。在追求智慧的过程中,哲学家们逐渐发展出一套特殊的技能。几个世纪以来,他们在研究是什么让人们变得愚昧的主要问题上成为专家。然而,人们对这些问题表现的却不是很智慧。1. 我们很少问大问题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需要一份工作?当今社会究竟会演变成什么样子?爱是什么?相信大多数人会有一瞬间想过这些问题(多数在半夜),但我们不会费心去找出答案。它们一般被当成笑话来问,被问者也怕被人以为自命不凡、只会说空话而羞于去解释(除非正处于青春期的某一瞬)。但是,这些问题才是对我们影响最深远的。找到它们的正确答案,我们才能把精力用来做有用之事。哲学家从不惧怕大问题。他们知道这些问题随时可以拆分成更多可控的小块,然后他们就能够很自豪地不断提出更多听起来天真可笑的询问。2. 易受错误常识的影响公众舆论——或者说所谓的“常识”——在无数领域都被认为是合理的。因为你不断从亲戚朋友中听到相关言论,它们就自然而然的被假定为真实的,你想都不用想就接受了。媒体也每天不断给我们大量灌输此类东西。但有时候,常识是充满愚昧、错误和最可悲的偏见的。哲学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从简单的屈从于常识到理智看待事物的转变。它让我们审视自我,变得更加独立。世间对爱,对金钱,对孩子,对旅游,对工作的看法都是正确的吗?哲学家们喜欢去追问一个想法到底有没有逻辑,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假设那些长期存在且大众化的东西就一定是对的。3. 思维混乱我们不太清楚自己脑子究竟是怎么运转的。就好像喜欢一首音乐,但就是说不清为什么喜欢;或者我们觉得一个人很讨厌,但很难说出问题出在哪里;还有的时候我们情绪失控,但又说不出为什么会突然发火。我们缺乏对自身偏好和喜怒的洞察力。所以我们要学会观察自己的思想。哲学就是一门研究自我认识的科学。它的中心法则是哲学的奠基者,伟大的苏格拉底的名言,只有五个字:认识你自己。4. 不知道幸福的源泉我们都被怂恿去追求幸福,但又在寻找的过程中用错了方法。我们高估了某些物品在提升生活质量方面的效果,同时低估了其他真正重要东西的作用。在现代商品社会中,我们总是被误导而做出错误的选择。我们总觉得一个特殊节日,或一辆名车,或某高大上的电脑,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实际上它们的作用没那么大。同时,我们又低估了其他常常被忽视的事物——比如散步,收拾衣柜,有组织的对话和早睡——对提升我们生活品质的贡献。哲学家们就是这样,在寻求让人们幸福的真正源泉中寻求智慧之道。5. 易被情绪感染引向极端尽管不想承认,但我们人类不可避免的是一种情感动物。有时候某些情绪,比如说愤怒,嫉妒和怨恨,会导致大祸发生。哲学家能够教会我们去思考我们的情绪而不仅仅是拥有它们。在学会分析情绪后,我们就能明白情绪是怎样对我们的行为产生不可预料,有悖直觉,有时甚至是危险的影响。6. 恐慌让我们失去判断力我们常常会失去判断什么是重要事物的能力,换个说法,我们经常会迷失方向。但哲学家不会,他们会保持最清醒的自我。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芝诺在听到他所有的财产都在一次海难中失去的噩耗时,只是简单的说:“财产的损失并不能妨碍我继续成为追求快乐的哲学家。”他的回答让“哲学”成为了冷静,有远见和意志力的代名词,简单来说,就是能够控制本心。我们常说的“哲学的历史”就是由学者们循环往复地寻找人类愚昧本因的足迹构成。举个例子,在古雅典,苏格拉底专门去研究了人们头脑混乱的原因。他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们在说诸如勇气、公正或成功这些关键词时,我们不是真的了解它们的意义——即使它们经常被用于形容我们的生活。苏格拉底发明了一种方法(至今还以他的名字命名)来使大脑清醒,那就是和所有的构想唱反调。这个方法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你的思想,而是检测这些构想是否能有效引导你的生活。

现在人们在学习哲学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哲学史》,面对历史上如此之多的哲学家和哲学观点,总是让人有点应接不暇的感觉,甚至有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学习哲学,难道就是学习哲学史吗?其实,人们已经严重的误解了哲学本身,先哲们使用和研究哲学是为了帮助自己去解决一些问题,而我们研究《哲学史》,只知道他们的观点,却不知道他们想要解决的是怎样的问题,这就等于人们将一件工具,装裱起来,当做一件艺术品去欣赏。《三人成虎》的成语讲的是:当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的时候,你不会相信。当两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的时候,你可能会有些犹豫。当三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的时候,你或许就相信了,然后就想要去大街上看老虎。这其实是我们人类自身的一种认知缺陷,当周围的人都认为这件事是正确的时候,你又有什么理由认为这件事是错误的呢?现在回想一下,当您在商场,银行的时候,在大街上,在电视机前的时候,周围的人在向您宣传一些理念,产品,当所有人都认为有道理的时候,您又是怎么想的呢?换一句话讲:人类缺乏分辨外界信息的能力。由于人类自身认知缺陷的存在,人们在推销自己产品的时候,只需要制造一个特定的信息环境,然后让人们置身其中就可以了。但是,这些信息所改变的只是人们心中对这个世界的印象,而外界真实的世界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然而,人类逻辑思维和判断的基础,是自己心中对这个世界的印象,而非外界真实的世界。所以,通过特定的信息,改变人们心中对世界的印象,来达到自己的销售目的,已经成为商品销售的重要手段。为了完成销售目标,人们拟定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扭曲了人们心中对真实世界的印象,使人们心中对世界的印象与外界真实世界渐行渐远。但是,人类逻辑思维的基础是自己心中对这个世界的印象,而行为却作用在真实的世界之中,需要接受真实世界运行变化规律的检验,两个世界的相互脱节,会导致人们判断失误和决策失败,从而使自己遭受损失。为了避免这种损失,我们必须回到真实的世界之中来,研究和发现真实世界运行变化的规律,并且遵循这种规律,而不是被那些扭曲了的信息所蒙蔽。

人生哲学论文800字

求哲理作文800字 感悟人生 走过几十年的春夏秋冬,好象才突然明白,一个人来到人世间,为什么第一声是哭了。这第一声的哭,不仅仅给人们带来兴奋和喜悦,同时也注定了人的一生的道路和轨迹,虽然在这条道路和轨迹上充满变数,不知道将来酸甜苦辣,但不管怎么著,他必须走,只是命运的安排。 想起贾宝玉的一句话:人是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对也,但就在这赤条条来去之间,不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吗。 人生短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叹,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上帝给予我们每一个人的躯体和思想既公平又不公平。公平之处是上帝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活着,不论你我的活法如何,不论你我活的时间长短;不公平之处在上帝创造人时就有其初衷,或者说上帝创造人的潜意识就给予每一个人的人生之不公平,这就是为什么人一生下来就有富贵和贫穷之分,就有好人和坏人之分。 你相信上帝吗?有人信。但不管你信不信,不管你是否在埋怨上帝给予你的公平或不公平。我之愚见,我怎么才能在我的短暂人生之中活得更好,活得更有意义;怎么才能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留下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足迹。应该相信自己,我就是自己的上帝。 人生之路应该怎么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没错,有的人一生平平坦坦,一帆风顺地度过;有的人人生之路铺满荆棘,坎坎坷坷;也有的人,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太背了,阴沟里翻了船。没办法,不管怎么著,命该如此。命运的安排,我们没法违抗,但我们还有我们的选择,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机会,这就要看你能不能把握住。当然还有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你没有努力,没有奋斗,什么样的机会都不会属于你,相信这句话:天上永远不会掉下馅饼。只要你按照你自己设定的目标努力了,即使没有如你所愿,但你不会后悔,不会在你“赤条条去”的时候无言面对自己的一生。 人生为什么要努力和奋斗,我之观点,就是在得到生存基础条件的情况下,获得自己的最大的幸福和快乐。什么是幸福和快乐?各有各的理解和寻求,但无论怎样的理解,我们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获取。现在的人们都很现实,都能想的开。现在大家不是都在说吗,只要开心,什么都好,这是标准的现实主义者。开学就好,这话很对。但还要记住,人应该做到有福能享,有罪能受,我认为这是人生的最起码行动指南。如何你只能享福,不能受罪,那你就是狗熊,反之,则是笨蛋。这可能不一定是我一个人的人生哲学吧。 活了几十年,现在突然明白了一些道理也不晚,最起码知道了人来到这个世间,为什么第一声是哭了。 人活着有时候是很累的,身不由己的感觉只有亲身经历了才会知道。生活本身就有很多无奈,但生活本身也有很多想不到的东西,是好也罢,坏也罢,总是让人有所期待,所以我们都能活下去,还是不要想太多了,偶尔往好的地方想想,为了一些自己的想要的东西哪怕是实现不了的尽力一下,成也罢,败也罢,心里会舒服些.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活中有时会快乐,有时会悲伤,这都是很正常,要不为什么老天创造出人类来会有眼泪?不要想太多伤感的事,人家说水往低处流,但我们要往高处走啊,什么事都要向前看的同时也相信什么事都会过去的,但最终的一点是:快乐是要自己去寻找的! 雾霾的哲理作文800字数 雾霾的天气,我们呼吸的是混浊的气体。空气中的霾会引起肺炎等疾病。1952年,英国伦敦的那场雾霾似无形的杀手,在短短五天内就夺取了4000人的生命,在之后两个月内有夺去了8000人的生命。我们由此可见雾霾的威力是多么强大。 雾霾这么严重,我们该怎样防范呢? 我们要出门戴口罩,美国进口普卫欣天 猫有效防雾霾吃清淡的食品,多喝水。在雾霾天气中,我们要少开窗通风。而且还要适当的补充维生素D。当你从外边回到室内,要洗手、洗脸、漱口。而且一定要减少室外活动。如果一定要运动运动的话,可以做室内操。 我们要的是清新的空气,要的是健康的体魄。请不要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而换来所谓的美好生活。少开车,绿色出行,多种树,保护森林。治雾霾,从我做起。 筷子的故事 800字哲理作文。 一天,与一位朋友吃饭,恰好父亲来看我,我便把父亲接来一起吃。父亲是个寡言之人,吃饭期间,他一直静静地听我们聊天,很少插话。回家的路上,父亲说:“你这个朋友,不可深交。” 我愕然,问道:“爸,怎么了?”这个朋友,是因生意认识的,我与他合作过几次,对他印象不错。 父亲说:“虽然我对他不甚了解,但从吃相看,基本可以估摸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算起来,这是我与朋友第二次在一起吃饭,我对他的吃相没怎么注意。 “我注意到他夹菜的一个习惯性动作,他总是用筷子把盘子底部的菜翻上来,划拉几下,才夹起菜,对喜欢吃的菜,更是反反复覆地翻炒,就好比把筷子当成锅铲,把一盘菜在盘子里重新炒了一次。” 我不以为然:“每个人习惯不同,有的人喜欢细嚼慢咽,有的人喜欢大快朵颐,不可苛求。” 父亲摇摇头说:“如果一个生活困窘的人面对一盘盘美味佳肴,吃相不雅可以理解,可你这位朋友本是生意之人,物质生活并不困苦,如此吃相,只能说明他是个自私、狭隘之人。面对一盘菜,他丝毫不顾忌别人的感受,用筷子在盘子里翻来覆去地炒,如果面对的是利益的诱惑,他一定会不择手段占为己有。” 接着,父亲他讲起小时候的故事。父亲5岁时,爷爷就去世了,孤儿寡母的日子过得极为窘迫,常常食不果腹。有时去亲戚家做客,奶奶会提前反复叮嘱父亲:“儿啊,吃饭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吃相,不能独自霸占自己喜欢吃的菜,那会被人耻笑的。我们家穷,但不能失了礼节。”奶奶的话,父亲铭记于心,即使面对满桌菜味佳肴,他也不会失态,总能控制有度。 末了,父亲意味深长地说:“不要小瞧一双筷子,一个小小的细节,可以看出拿筷子者的修为和人品。”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应证了父亲的话,为了一点蝇头小利,那位朋友果然弃义而去。 从此,我一直谨记父亲的话,一个人的一生,诱惑何其多,但要时刻对欲望加以节制,好的东西,更不能占为己有,要与人分享。提炼做人的品质,应从一双筷子的节制开始。 高中作文人生哲理800字 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告诉她要好好注意这孩子。继母好奇地走近这个孩子,当她对孩子有了了解之后说:“你错了,他不坏,而且很聪明,只是他的聪明还没有得到发挥。”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引导下,这孩子的聪明找到了发挥的地方,后来成了美国当代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这个人就是戴尔·卡内基。 台湾作家林清玄去一家羊肉馆用餐,老板对他说:“你还记得我吗?”林清玄说:“记不起来了。”老板拿来一张20年前的旧报纸,那里有林清玄的一篇文章,那时他在一家报社当记者。这是一篇关于小偷的报道,小偷手法高超,作案上千次,次次得手,最后栽在一哲理品悟类作文《走一步, 》800字 记得那是一个夏天,在三年前的一个夏天。那时的我还不会骑脚踏车,妈妈给我买了一辆脚踏车,粉色的外壳,黑色的篮子,很漂亮,今后我就要骑着它上学了。可是我不会骑,于是,妈妈下午开始教我。 下午,我和妈妈变在花园那儿开始练习了。我小心翼翼的爬上车,一上车,脚刚离空,就重重地摔了下来。哎呀!痛死了!我大声叫道。妈妈笑着说:“学脚踏车不能急,要走好第一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我扶着你的车,你练吧!” 于是,我又一次的爬上了车,妈妈稳稳地扶住了车的后座。“我坐好了。”“现在使用惯力用力一蹬,然后慢慢骑,小心点。”我心想“加油!我可以的!”于是,我照着妈妈的话做了。 我发现,骑脚踏车并没有那么难,只要稳就行,于是我走一步,再走一步,慢慢的,我便掌握了。 双手抓紧龙头,坐稳,脚慢慢的踏,眼睛看好前方。 走过了五圈后,妈妈说:“我要松手了,稳住啊!” 我的心立刻变得怦怦跳,这时,我发现自己有一点失去重心,但还是勉强稳住了。妈妈说:“对,慢慢走,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的。” 走过一圈又一圈,我的胆子也大了,便加快了脚步。我的信心在双加倍,勇气在双加倍,更是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和成就感。 第二天一早,我就高高兴兴的骑着脚踏车上学去了。好开心!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也要像骑脚踏车那样, 充满自信,相信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脚踏实地的走好,相信前方就是属于你的光芒! 哲理作文300字 有邮箱么,我给你发 求哲理作文 有一种美丽叫放弃> 一次默默的放弃,放弃一个心仪却无缘份的朋友; 放弃某种投入却无收获的感情; 放弃某种心灵的期望;放弃某种思想。 这时就会生出一种伤感,然而这种伤感并不妨碍自己去重新猹始, 在新的时空内将音乐重听一遍,将故事再说一遍! 因为这是一种自然的告别与放弃,它富有超脱精神,因而伤感得美丽! 曾经有种感觉,想让它成为永远。 过了许多年,才发现它已渐渐消逝了。 然后才懂: 原来握在手里的,不一定就是我们真正拥有的; 我们所拥有的,也不一定就是我们真正铭刻在心的! 其实人生很多时候需要自觉的放弃! 世间有太多的美好的事物。 对没有拥有的美好,我们一直在苦苦的向往与追求。 为了获得,而忙忙碌碌。 其实自己真正的所需要的, 往往要在经历许多年后才会明白,甚至穷尽一生也不知所终! 而对已经拥有的美好,我们又因为常常得而复失的经历,而存在一份忐忑与担心。 夕阳易逝的叹息、花开花落的烦恼、人生本是不快乐的 因为拥有的时候,我们也许正在失去, 而放弃的时候,我们也许又在重新获得。 对万事万物,我们其实都不可能有绝对的把握。 如果刻意去追逐与拥有,就很难走出患得患失的误区。 所以生命需要升华出安静超脱的精神。 明白的人懂的放弃,真情的人懂的牺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脱! “我不是因你而来到这个世界,却是因为你而更加眷恋这个世界! 如果能和你在一起,我会对这个世界满怀感激, 如果不能和你在一起,我会默默的走开, 却仍然不会失掉对这个世界的爱和感激。 感激上天让我与你相遇与你别离,完成上帝所创造的一首诗!” 生命给了我们无尽的悲哀,也给来我们永远的答案。 于是,安然一份放弃,固守一份超脱! 不管红尘世俗的生活如何变迁, 不管个人的选择方式如何, 更不管握在手中的东西轻重如何, 我们虽逃避也勇敢,虽伤感也欣慰! 我们像往常一样向生活的深处走去,我们像往常一样在逐步放弃,又逐步坚定! 春天来了高中哲理作文800字 我导语:春天来了是一篇高中写景作文,三月到了,春暖花开,春天渐渐地向我们走来了,你是不是和我一样,也是期待着春天的到来呢?更多关于春天的写景作文尽在巨人作文网。 一年一度此时此刻,我都会站在料峭的寒气里,期待着春的到来。 因为我知道,若要“知春”可不能等到“隔岸观柳”;不能等到远远河边的柳林已经泛出绿意,或是那变松变软变得溼漉漉的土地已经钻出草芽——那可就晚了。春的到来远比这些景象的出现早得多,一直早到冬天犹存的天地里。你把冻得发红的鼻子伸进冰凉的空气里,忽然,一股清新的、熟悉的、久违的气息,钻进鼻孔,并一下子钻进你的心里。它让你忽然感到天地要为之一新了,你立即意识到春天来了! 可是,当你伸著鼻子着意一吸,想再闻一闻这神奇的气味时,它又骤然消失,仿佛一闪即逝。你环顾四周,仍是一派冬之凋敝,地冻天寒。然而,不知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这气味忽又出现。就像初恋之初,你所感受到的那种幸福的似是而非。当你感到“非”时便陷入一片空茫,在你感到“是”时则怦然心动。原来,春天最初是在飘忽不定之中,若隐若现,似有若无。它不是一种形态,而是一种气味,一种气息——一种苏醒的大地生命散发出的气息。 这时,你去留心一下,鸟雀们的叫声里是否多了一点儿兴奋?那些攀附在被太阳晒暖的墙壁上的藤条,看上去依旧干枯,你用指甲抠一下它黑褐色的外皮,你会发现这茎皮下边竟是鲜嫩鲜嫩的绿。春天不声不响地埋伏在万物之中。这天地表面依旧如同冬天里那样冷寂而肃穆。但春是一种生命,凡是生命都是不可遏制的。生命的本质是生,谁能阻遏生的力量?冬天没有一次关住过春天,也永远不会关住春天。所以在它出现之前,已经急切地把它的气息像精灵一般地散发出来,透露给你。所以,春天最先是闻到的。 故此,我喜欢在这个季节里,静下心来去期待春天与寻找春天,体验与享受春之初至那一刻特有的诱惑。这种诱惑是大自然生命的诱惑,也是一种改天换地更新的诱惑。 去把冻红的鼻子伸进这寒冷的空气中吧。 想象的力量作文800字(哲理) 我总是追赶那些黑色潮水断处的山崖却忘记命轮里一季一季悄悄开放又悄悄枯萎的没有来路的葵花。 ——四维 现在的我,已夕近暮年,偶尔会坐着轮椅到阳台,在还算湛蓝的天空下,看过去的我,微笑、沉默、得意、失落,于是跟着开心也跟着难过,只是我一直“站”在现在,而“我”却永远停留在过去...... 我常常会握著一杯热茶,在阳光下看书,看天,看相片,累了,就喝上一口茶,闭目养神,煞是"自在".只是我会不自觉地回想起"我",小时侯,我会跑出去,和男孩子们一起野,常常像一个疯丫头一样飞奔回家,再灌下一大杯白开水......而现在,那种淋漓畅快,已不再了...... 有时也会郁闷,就会看看电影,看看这些所谓的"悲欢离合",只是,经历了如此多的风风雨雨,我学会了控制自己,学会了默然.可是眼前却时时浮现出"我",那时,我看着这些,会放声大笑,会怒发冲冠,会泪流满面,会愤怒异常......而如今,那种情不自禁,却已不再了...... 总是呆在家里当然是不行的,于是我经常出去"散步",当然是我一个人,倒也"悠然自得".但是,我的心每次都会出卖我,曾经,我快乐,我身边有许多我爱和爱我的朋友,我和他们嬉戏、打闹,无话不谈,至少那时我是自由的,可以在茵茵的草坪上狂野的奔跑,可以跳,可以踩......而此时,那种随心所欲,也已不再了...... 寂静,充斥了我的心扉,已经好久没有触控音乐,甚至连语言也很少感受的我,常常感觉孤独的可怕。而和它同在的是我的回忆,“我”会旁若无人地大声哼唱我所爱的歌,吟诵我写的诗“我的眼泪/很想流浪/只是它没有翅膀/只好随着我的面颊/慢慢流淌/我却努力让它/随风飞扬......"我喜欢它们给我带来的那些感觉和氛围,或喜悦,或悲伤......而当下,那种放纵宣泄,真的已经不再了...... 或许,我已不再了...... 或许,我的青春已经不再了...... 或许,我的淋漓畅快、情不自禁、随心所欲、放纵宣泄,已经不再了...... 或许,我过去的过去,曾经的曾经,已经不再了...... 时间没有等我,是我,忘了带走我...... 400字哲理小作文(蕴含生命哲理) 要让昨日的沮丧令明天的梦想黯然失色!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著一张20美元的钞票。 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著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你们依然是无价之宝。” 提示: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我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有关人生的800字议论文精选【5篇】

一瓶辣椒,一瓶醋,一瓶盐,可以做什么呢?如果你是一名厨师,你一定会将他们合理搭配,做出一道美味佳肴,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有关人生的议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有关人生的议论文1

人之降也,其性未定。若神器未琢,不显其灵也。若经高人名师雕琢,则身价倍增,为天下所名也。故,是人必经磨练,方成完人。

人性似物性,若置树于肥田沃土之中,长之久也,于晴风细雨观之,富态也,甚为坚,毫无动摇之象。若观其根则知,已被虫蚀,其中蛀虫往来,根须皆已,乃大厦之将倾也!遇微风细雨,则依然立也。风稍大,则欲倾也。若狂风暴雨骤然而至,则其命休矣!嗟乎!人皆叹之,憎虫也。然不知其祸者,乃肥田沃土。先人言:“慈母多败儿。”为与此同类。肥田沃土养之,则反不思进取。若将此树直于蛮荒之地,则其必深耕以得给养。若思安乐者必如此树亡于野荆之中,蚀与腐虫之口。

由人之初,则身携先天之气,乃得之天也。其习与兽无别,多行禽兽之事,此乃本性,人皆有之。其中往有恶习,有违天地伦常,故需后天磨其心,练其性,使其晓善恶,分黑白,明事理,方成完人。拥常人之性,行人道,讲人话,与人交。若无磨练先天之气,则如猪狗禽累,不晓人事。

放眼观之于宇宙乾坤之中,万物伊始之初,一切皆于混沌之中,皆由磨练物才成型,皆受属于磨练,故物有不同。人遗人根,物传物种,万万年后千变万化,迥然不同乎。其人与人同根,物与物同祖,人与物同根,则万物乃同根而出也。何缘令其迥乎?追根溯源,乃所历磨练之异,异其异也。

想之千秋之后,若人满于安乐。日日纵情声色,沉于酒肉。然物则奋进,日日磨练,日日修行,则人物之道必换。时至,人乃物,物成人,大道之将替也。至时,汝之悔之晚矣!时至,人同猪狗,物必圈之。人已无志,皆行禽兽之事,人之生存皆为生存,人之食只为饥饿,与狗抢食,与猪同穴,何其悲也!

勿以吾杞人忧天,前已有来者,恐龙是也!后何惧无追兵人类矣。

吾身也有涯,而磨练无涯,若无磨练,则人之无成人矣!

有关人生的议论文2

人生是一杯茶,第一杯是清新的,第二杯是苦涩的,最后越来越淡;

人生是一盆火,开始有些许寒意,而后便温暖如春,最后渐渐熄灭;

人生是一张白纸,出生时纯洁如玉,之后便有了各种色彩,最后已密密麻麻。

……

人在世上是为了追求,追求优雅的情趣,追求向往的事物,追求渴望的幸福;人在世上是为了享受,享受父母的爱,享受自然的美丽,享受生活的快乐;人在世上是为了体验,体验人生的辛酸,体验生活的魅力,体验幸福的滋味;人在世上是为了感恩,感恩于父母,感恩于帮助我们的人,感恩于有助于我们的事物……

“人生路上甜苦与喜忧,愿与心爱的人分担所有。”在人生路上,处处有“钉子”,处处有“墙壁”,处处有“糖果”,然而,只有和你最亲的人才会与你一起度过这一路的荆棘、一路的坎坷,直至生命的尽头,一起分享你的所有。

“阳光总在风雨后,一切亲人在身边。”人生处处碰壁,常遇“暴风雨”,然而你的亲人总是“赛跑冠军”,第一个来到你的身旁,给你温暖的怀抱,给你甜蜜的笑脸,给你鼓励的目光,给你期待的眼神,让你感到特有的温暖。在失败时,要想想那些关心你的人,想想他们为你付出了多少,想想他们的愿望多么渺小却没有实现。当然,也不要气馁,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重振旗鼓,再次努力,让他们露出久违的笑容……

“朋友此生一起走,多少困难躲着走。”在生活中,朋友陪伴我们走过许多路,陪我们经历了多少苦难。“知音难觅,知己难寻”,真心的好朋友是生活中的另一个自己,伴我们走过一生。

……

人生是一本相册,正是那些美丽的瞬间成为了我们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生是一本书,到了老年便是你读完它的时候;人生是一幅画,最终便完成了这幅伟大的巨作。

人生的精彩全在相册之中,全在优美的文字中,全在鲜艳的图画中,把握人生的精彩,品味生活的美好,感悟人生的价值。

有关人生的议论文3

没有世界,什么都不必说。但有了世界,却什么都很难说――题记

世上,有着数不清的人。一生中,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欢,有人悲。有人得,有人失。为什么,一样的开始,结局却不同,一生的际遇更是悬殊。

其实,这都取决于你对人生的态度。是积极勇敢地去面对,还是颓废失落,自怨自艾地破罐子摔碎。

真的,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一辈子都一帆风顺,一生风平浪静。无论谁,都要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在困难面前,要无畏地去努力,百折不挠,不要去逃避,逃避只会使你越来越弱,直至不堪一击。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经受不了一点挫折,一失败便万念俱灰,不想重来一次,也不敢再去奋斗,只因害怕再一次失败。

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如何面对人生,是快乐,是悲伤?不能让你的人生去决定,也不是任由命运摆布着你,应该自己把握!

有人会在失败时念叨着:“命运,命运!既然早已注定,有何必去强求,随遇而安吧。”但是否但灾难降临时,也要死死坐着,说着:“一切皆是命……”不,决不是,这只是弱者的表现,我们,要把握着自己的态度,努力去进取!

其实,是人生改变你,还是你改变人生,都有你自己决定。即使人生路上充满颠簸,忧伤与悲痛始终紧随着你。但只要你始终让笑容陪伴着你,无论多么困难,多么伤心的事也闯得过去,这就是人生的态度!本来,人的一生很美,也很甜。但往往,消极颓废的人生态度却会使你的'本应精彩的一生过早落幕,或是让人生中充满苦涩,使本应五彩缤纷的人生黯淡无光。

积极的人生不一定会使你成功,但消极的人生态度却一定会使不思进取,从而放弃一生!

每个人都有选择人生之路的权利,开心也罢,悲伤也罢,带者认真对待人生的态度上路,慢慢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吧!

有关人生的议论文4

我看见四季在风中匆促地轮转。 ——题记

冬天的天空,已很难看到鸟儿,那些曾经用翅膀一遍一遍抚摩着苍穹的身影,一下子从视线中消失不见了。它们大概飞去更温暖更遥远的地方了吧,我想。

清晨的露珠,迎来了新的曙光,折射着五彩的光芒。

“明天真的会更好吗?”我反复问自己,却始终找不到答案。好友总劝我,不要事事都去追求完美,太完美了就不叫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遇到什么,别忘了这就是生活。可我似乎更应该明白,有些事情即使你付出再多,甚至变得一无所有也仍是枉然。

夕阳拉着长长的影子,渐渐隐没在被高楼遮掩着的地平线上,很慢很慢。

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很快很快。

一天一天,一年一年,都会这样过去,在人们恋恋不舍的叹息中过去。不论我们多么渴望挽留,日子还是会沿着自己的轨迹向前滑去。一切将会在时间的飞速流转中开始,然后结束。

我想到有一种鸟,生来就没有脚,它只能一刻不停地飞翔,飞累了,就在风中小睡一会儿,它知道如果停下了,生命也到了终点。

这种鸟纵然可贵,它的一生都没有浪费,它用一生的时间去浏览世界的风景。而它的一生也很累,过于短暂的生命容不下片刻的停息。

我想到有一种人,一生的浮华,童话一般瑰丽的生活尽头,也只留下一个空虚的躯壳。临死时,回忆着曾经的奢华与富贵,叹息着自己其实什么都没有,多么可悲。该拥有的都拥有了,能享受的都享受了,为什么仍然觉得空虚呢?为什么仍说自己什么都没有?

人总在哭声中降临,又在哭声中离去,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要在这几十年中以如何一种态度走过,几十年后离开的那一天,才有人会为你哭泣?

庄子说过,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忽然之间也。

在白驹过隙的时间里,我们是不是也应像那种无足鸟一样,生命中的每一秒都不浪费呢?

这样,当我们走到人生的尽头,回首过去,才不会哭着说后悔,而是笑着流泪。

有关人生的议论文5

如果说心灵是一口枯井,我想能够浇灌它的,只有文字。

开始,我对文字十分没有一丝感觉,甚至有点厌烦。我不认为短短的几句话,几句诗,就能吐露自己的心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甚至认为那是虚伪,是炫耀自己的一种工具。于是,我对文字产生了错误的理解,我以为文字是没有感情的,更是枯燥乏味的,当然更不会有生命。

整天面对着数学,物理这些消耗脑力的科目,还以为自己颇有一些成就,同学们的羡慕,老师的夸奖,更让我忘乎所以,以为我的人生只属于这些。我没有丝毫的感悟,甚至还有点沾沾自喜,人们都说数学棒的就是高智商,于是我沉醉其中,无法自拔,享受着人们对我的高度评价。

也许,就是命运吧。我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看着另人深思的文章。我感受到了!那是文字在跳舞,在歌唱,在诉说啊!文字有了活力,有了生命,有了色彩,更有了另人抑制不住的一种莫名的感动。倾听着文字讲述的感人故事,会被故事中曲折动人的情节感动的落泪,会被作者那另人深思的独特的见解所折服,会被优美的诗句所吸引,会被独特的风格所陶醉。

我并不奢望自己会在写作方面有所发展,也许它现在成为了我的爱好,我爱不释手的宝儿。看着别人优秀的作品得到大家的肯定,很是羡慕,曾经幻想自己也能用文字一展风采,用那跳动着的音符,来书写青春的美好,用那动听的旋律,来歌颂母爱的伟大,用那活泼的小精灵,来道出远方的思念。友谊,亲情,学习,爱好,老师的谆谆教导,一切的一切,都要用真情来浇灌,而它最好的养料,莫过于充满生机的文字了。

面对创网,就像面对着一个新奇的世界,这里的一切,都另我胆怯,是害怕完美?还是怕自己玷污了那高贵的灵魂?可是,这里一切又让我感到很温馨,很幸福。在这里,我可以忘记所有的烦恼,只为那不朽的文字,我可以放下学习的重担,解放自己的心灵,文字,真的如此神奇?

前途的坎坷,道路的曲折,花季的烦恼,都被那不羁的灵魂所感染。生活就像一首诗,是用那高亢激昂的文字组合而成的,歌颂着伟大,赞叹着高尚,欣赏着平凡,等待着成功。

不要让生活模糊了你的双眼,不要让失落灌溉了你的人生,文字真的很神奇,请浇灌你的心灵,解放它吧!!!!

有关人生的800字议论文精选5篇优秀范文

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如果遭遇挫折,仍能以奋斗的英姿与之对抗,那么这样的人生是辉煌的。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有关人生的议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有关人生的议论文1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这说的便是仙人掌,本对它无意,却在偶然间得知仙人掌花语的传说而爱上心头,传说,造物之初,仙人掌是世间最柔弱的生命,上帝的怜悯,赐予她坚硬如铁的刚刺盔甲,很久之后,有人用剑劈开盔甲,流出了绿色的液体,原来,那便是仙人掌的心,因为无人亲近的缘故,化作了滴滴泪珠,这泪珠分明凸显了她的坚强。

假期里,我渴望着一份闲暇,日落时分,静坐窗前,凝望着桌前的淡淡绿意,写一番心中的独特怅惘。兴匆匆于农博园买来一盆仙人掌,渴望它带来诗境的安逸......

俗话有云: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本挺直精干的身躯开始松懈枯萎,本清新生气的绿变得混浊黯淡......

爱着她,所以想给予她的,想到仙人掌在沙漠里,忍耐着干旱,面对着茫茫沙漠和太阳火热的炙烤,却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深深扎根于沙漠之中,开出世界上最灿烂芳香的花,生命活着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我无法容忍让我的仙人掌再遭这番苦楚,我便定时为它浇水,蝉儿高鸣的日头里及时把它搬到阴凉的地方。这番苦心并未得到好的收获,我的关注在乎无法挽回她的日渐枯萎,终于,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从窗台滚落,那根已远离尘土,我明白,我不能没看到仙人掌美丽的花,也不能没有看到它挺拔的身影了......

我不忍心将它随手扔出去,让它曝晒于太阳之下。当我小心地拔出仙人掌时,却发现它的根已经糜烂了,有的挂着湿润的泥土。我意外的明白,是我的溺爱“谋杀”了我的仙人掌。

在沙漠中,它自由生长,为生命而汲取水源,为生命而奋斗努力,因此开出的花都是绚烂的,顽强的。而在我家中的,它们失去了自由的空间,被束缚在了一个小小的花盆之中。它们可以不为生命的水源发愁,但它已经忘记自己是仙人掌,也因此无法适应多水和失去斗志的环境,继而走向了死亡。

终于,我明白,艰难的环境是仙人掌美丽的原因。如今的学习充满着许多的险阻,我时常渴望暑假能成永恒,此时,我才恍然大悟,人的成长,心的沉稳需要在拼搏中呈现!

有关人生的议论文2

人生,顾名思义,就是人从婴儿到衰老到死亡的一个过程。你有多努力证明你的生活有多精彩,你的知识就有多广阔,你的人生会因为你而改变,但人生的前提是目标。

目标,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很重要,目标就像一个向导,指引着我们前进,当然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我们不知道的前所未有的险境,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改变前进的目标,只要稍微地调整一下我们先前的计划,或许胜利就离我们不远了。

就像苏珊·奥斯汀,她的人生是因为她的努力而丰富多彩。让我们来听听她的故事,因为一场长期的慢性病,苏珊十七年前就使用轮椅了,她并不畏惧坐轮椅,反而很高兴,因为她又自由了,当周边的人都以为她还沉浸在坐轮椅的痛苦中时,都为她感到遗憾。然而令苏珊惊讶的是,周围的人好像并不是这样想的,遗憾的眼神还不是全部,更多的是忽视,苏珊发现自已的内心也渐渐受到人们看法的影响。

苏珊决定创造一个全新、可以改造自我意识、属于她自已的故事。苏珊管自已的轮椅叫做“魔椅”——她把轮椅的轮子浸满颜料,动轮椅自由奔跑,颜料在大地上留下天马行空的图案,向大家明确传达的主题——自由。坚强的苏珊·奥斯汀又做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潜水,就这样,世界上唯一的水下轮椅诞生了——湛蓝的海水里,苏珊身下的轮椅如同长了鱼鳍一样自由游动,她穿过各色珊瑚礁,和鱼群一起游玩,长发在海水里自由浮动,像一条美人鱼,360度无障碍。她的事迹感动无数人,她是我们的骄傲,是坚强的象征。

苏珊·奥斯汀的故事说明了当外界看法影响内心的时候,大部分人所做的努力是不要被世界改变,而苏珊不但改变了自已,更尽可能地去影响周围,改变这个世界曾经的固有看法。

我们的人生也应该像苏珊一样做对自已、对周围人有意义的事,尽自已的努力去帮助更多的人,为人生点缀凡星,照亮自已的世界也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要对自已的人生负责,趁着年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想要做什么,就去做!”这是陈春虹最喜欢说的话,也是她成功的关键。

有关人生的议论文3

人活在世上是为了什么?相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客观的来说,人活在世上都在努力达到某些目的,满足或好或坏的欲望,从而获得某些成果。

世上所有人都在为了实现“活着”的目标而奋斗。当然,这个目标相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有好有坏,并且现在没有一个人能永久维持下去。比如有些人活着,对于社会和他人是种祸害,但对于他家人来说也许是生存的依靠;也有些人为了达到目的和欲望不择手段,违背常理道德。这样的人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利的,所以作为文明社会的法律约束不得不出现了,并且此时正常的生老病死就起了作用。这也就告诉我们:世事无绝对。

当我们还在襁褓之中时,主观意识上什么目的和欲望也没有,但我们的身体本能在维持生存的目标。

当我们慢慢成为幼儿,开始为达到“成为有知识文化的人”的目的而学习;为使生活有乐趣而开始学会娱乐、玩耍;为了自身的兴趣而接触许许多多的事物。自此,我们开始了解这个世界。

当我们又成为儿童,我们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不一样的见解和思考。但身为一个人的价值还不能体现出来。

当我们长成青年,我们对世界了解更加深入,也有些许能力独自生存,体现自身价值。虽然会屡屡受挫,但人生也有了激情和意义。

当我们长大成人,我们有了更多的责任。我们要照顾亲人,也要为物质和精神需求打拼。

当我们渐渐变老,我们的生命走到尽头,但一生情愫已了结,也不枉为人。

从人类主观“正义”的观念来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为自身的理想、奉献社会和亲情、友情、爱情等。但性格、能力、知识、人生体验、道德观念的不同,造就了“好人”与“坏人”。其次,就算人们达到了目标,可人固有一死。等到某一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将化为一场空。就算可以使世界发生好的改变,可这对于我们来说,就只是为了名誉,一个精神需求而已。随着时间流逝和一些变故,可能终将被彻底遗忘。就算哪天生命可以永恒,可总有一天会厌倦,对于我们来说,人生就没有了意义。

所以,人生没有终极意义,最多是短暂的满足精神和物质需求。

有关人生的议论文4

仔细回想那些烟雨蒙蒙的已逝时光,曾经面对清碧泻绿的小径,问花开花落为谁?可惜那些十分精彩却不懂得珍惜的日子已不再来。也明知这个世界不是什么都好,它既有团圆,也有离别;既有翠绿,也有苍凉,更有人生旅途中的许多无奈。然而,感受时光对自己的重要,渴望生命创造辉煌的信念始终没有放弃。一个人拥有一次生命极不容易,活着就该潇潇洒洒,充分享受生命带给你的阳光。

回想过去那些星星点灯的夏夜,多少次收拾起凌乱的思绪,收藏起咸湿的情感,放飞痛苦和忧伤,紧紧把握心灵的金丝线,昂首挺胸去迎接黎明曙光的心情。走出了内心的荒芜,没有了浮躁与娇饰,成熟的心智增添了份量,帅气的风采从微笑中透出,睿智的心驰骋于浩瀚长空。

跋涉人生的时光里,曾经有过徘徊和低迷的日子,为了不经意的情感与世事损伤大脑,为不能给自己丁点快乐而失意。有过许许多多的遗憾,也有过许许多多的机缘。当面对这些时,总觉得未来的日子很长也很美,总会有喜悦与欢乐,然而这一切都随时光的流逝淡淡远去。

伫立时光的岸头,可以尽情舒展自己的心绪,所有的激情都会潇潇洒洒同你而舞。你可以任轻风吹拂你疲惫的身心;任凄楚婉约的笛声长空自横;任时光流逝写下岁月的沧桑。眺望人生旅途的每个驿站,你会深感一种启明星的照耀,你会心甘情愿地为之深情祝福。拥有珍惜时光与默默体验人生智慧的宽阔心境,就会知道生命永远蕴含于活泼的时光之中;就会懂得人生不一定全是波澜壮阔,而平淡无奇才是真,也就会真正明白人生最该珍惜的是宝贵的时光。故而从感叹中觉醒,再不能得过且过,把有限的生命赋于你生活的时光是最为重要的,时刻用激情浇溉心灵,充实人生的脚步,才不枉人生宝贵的时光。

属于人的时光就像四季的枯荣与轮回一样,是一次自然的流程,我们无法抗拒。体验过去的匆匆岁月,不管是苍老的心,还是活泼的心,我们都应该心存一份感激,应该倍加珍爱人生,珍惜时光。没有经历时光的隧道,又怎么能跋涉人生之旅?

珍惜时光,就是珍惜人生。

有关人生的议论文5

人生,一个古老而又沉重的话题,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倾尽自己的一生去领悟它的真谛。作为无名小卒的我,本不该在这个血气方刚的青春年华大谈特谈人生。倒不是因为无名小卒的话平平淡淡,而是因为人生这个话题向来就是成年人的东西,我自认自己还是一个乳气未干的小小男生,不过既然已经对它产生了一点关于它的不太正确的想法,也就不得不一吐为快,算是给我这个特定的年龄留下点什么吧。

人生就像一条正弦曲线,有希望的巅峰,也有失落的深谷,而且这是每个人的必经之道,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生活中只有欢乐与愉悦,没有痛苦与彷徨;也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生活道路是康庄大道,只有平坦,没有坎坷;更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一生只有鲜花与掌声相伴,没有荆棘与陷阱相随。于是明白了人生其实就是一个完美的矛盾统一体。

理想总是完美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所以有了王勃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更有了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因此,不妨将人生想像得痛苦些。我不否认现实中也有美好的事物出现在我们面前,也不否认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不一样,所以产生了不同的对人生的看法,但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觉得我有必要将覆盖在生活表层那不堪一击的美好面纱撕掉,赤裸裸地直面人生,直面自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珍惜所有出现在我面前的美好事物。承认人生的痛苦性的同时,也是为了使自己在困难与挫折的打击下不致于一下子就消沉下去。突然想起一个外国名人的话:“难道痛苦是白忍受的吗?不,它应当使我们伟大起来!”

既然人生是痛苦的,我也就没必要对自己抱太多的的希望,对生活怀太多的梦想,但我又会尽我所能地去追求属于我的东西,这是不是很矛盾?现实的残酷逼迫我变得对自己残酷,而这种残酷又是一种对人生的高度负责。我想,我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所以我必须对我的人生使命负责任。我不愿意我以一堆烂肉的形式存活于人世间,那样无异于行尸走肉。

没有意义的生活对我而言就是一种对人生的浪费,我不喜欢浪费,所以我选择有意义,选择充实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哲学人生论文800字

人生观问题离不开世界观和历史观。对待人生一些根本问题的回答都是与世界观、历史观相联系的。共产主义人生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关于人生意义、价值、目的的基本观点,完全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的。首先,人生观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对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理解。正是在这个基础点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共产主义人生观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观点,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思考人的生命的意义时突破了历来着眼于人的生物性和人寿长短的局限。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于其它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原因在于人是能进行自觉劳动的创造性动物。人的创造能力使得人超越其它动物之上。世界上只有人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人化的世界,创造了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正如其它生命一样不是永恒的。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创造性。人的一生很短,如果尽干坏事,又会被世人感到太长。如果在有限的生命中充分发挥它的创造作用为社会作出贡献,这种生命光辉而充实。人的生命的创造意义并不仅仅限于生时。不少人生时寂寞、穷困、潦倒,甚至为人误解,频遭摧残,可死后被重新发现,再现辉煌。许多学术著作亦复如此。生时无法出版,死后成为不朽之作。这说明生命的长短并不是人的生命意义的关键所在。人不仅是创造性的动物,而且是社会性的动物。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1卷第56页)这就是说,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是无法说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如果仅仅把人看成孤立的个体,必然把人的生命看成一支短短的暂时点燃的蜡烛,很快化为灰烬。从人的社会本性出发,把人作为社会成员来考察,就会看到,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却是久远的。人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由人类组成的火炬。每一代人都应该把它烧得更旺。这同时也就是把个体的生命由暂时变为永恒、有限变为无限。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没有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的社会本质的正确理解是不可能的。其次,生与死的问题,是人生观中最重要、最难解决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两方面对生与死的问题作了回答。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是自然存在物,它与宇宙中的一切生命现象一样,必然是有生有死、有始有终。人的自然寿命有限,而且只有一次。追求长生久视、成仙成佛,都是宗教唯心主义的幻想。辩证法的规律是理解生与死的钥匙。毛泽东把死称为辩证法的胜利。对生与死的理解不能仅仅以自然规律为依据,而必须求之于社会规律。同样是生,有的生得伟大,有的苟且偷生;同样是死,有的死得伟大,有的死得窝囊。所谓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讲的就是死的意义问题。这个死的意义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英雄与懦夫、留名千古与遗臭万年的分界线往往决定于对死亡的态度。中国古训临难毋苟免,讲的就是气节,也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中最壮烈最感人的是为事业、为正义而献身,死在刑场和战场上。我们不仅要以哲学家的通达服从自然规律来对待自然的死亡,而且要以革命家的气概以视死如归的勇气对待为正义和真理而献身的死亡。前者是智者,后者是勇者。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烈士的名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对死的认识的最高境界,是对死的意义理解的通达至极,是勇者与智者的结合,是以对自然规律与历史价值认识为依据的人生态度。

丛林的曙光在丛林外的一个幽幽山谷里,过着一群勤劳、朴素的人。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可谓是“世外桃源”。人们依靠村里的一条溪水而生活。甘甜的水哺育了村里世世代代的人们,人们把溪水为“圣水”。好景不长。村里的水的丛林中的妖魔施了法术。人们已无法生活。看着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村里派出了两个人到丛林中寻找解除法术的“明珠”,“英”和“猛”背负着全村人的希望踏上了丛林之路。丛林之路艰苦难行,经过几天的跋涉,“英”和“猛”所带的粮食已经没有了。幸好没有遇到野兽和妖魔她们已顺利的来到了取“明珠”的地方。可事情往往不如人意。在取“明珠的时候。妖魔出现了。“英”和“猛”拔出自己所带的兵器和妖魔作斗争。经过了一场激烈的搏斗。他们都已身负重伤。在妖魔下决心杀他们之前,给他们一个机会,如果谁投靠他和他一切征服人类就可以免他一死。“猛”此时已被吓坏,他已忘却了村里人的痛苦。不想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更不想遭受痛苦的折磨,他答应了……“英”凭着超强的责任感,坚强的毅力继续同妖魔搏斗。他给自己信心,给自己勇气去战胜敌人。他想着村里的亲人朋友 生活受罪,他不能放弃,决不能放弃,经过三天三夜的搏斗,全身是血的“英”打败了敌人,被统治的黑暗的“丛林的曙光”他象征敢于战胜困难的“英”,象征着人们的英雄。溪水又回到往日的甘甜。村里生机勃勃,人们获救了。阳光依旧灿烂,到处欢声笑语。“英”被人们称为英雄。可想而只“猛”这为知难而退的人被人们赶出了村庄……这个故事引人深知:遭遇挫折时,我们应勇敢面对,不要夸大痛苦,屈服于挫折。“丛林的曙光 ”永远属于勇敢、自信的人。 让挫折落荒而逃挫折是什么?我笑而不语。如果说,挫折是一片海,那澎湃中的浪花是它惊险的阻碍;如果说,挫折是一条河,一条跋涉了千条的河,河岸则充满了岁月的记号;如果说,挫折是一条溪,一条趣味怏然的小溪,溪中的小鱼和鹅卵石则是点滴的痛苦…… 匆匆岁月一去不复返,为我们留下的只有斑斑点点的记忆和许许多多的遗憾。世上没有永远平静的大海,人生多少也会有挫折,不要总是把挫折看的恐怖,却放的了痛苦。布罗克尔,认识吗?他是英国的一名将军。早在战争爆发时,英勇的他率领军队接入战争中。然而哪有永远胜利的将军嘛——他失败了。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懦弱的他却落荒而逃。他躲在一间破草屋中,无意,他看见了蜘蛛在织网。蜘蛛在织网时,由于它丝很细,容易断,所以它要来回织上好多圈,时不时也会从网中掉下了来,再爬上去。就是这样一幅画面,打消了布罗克尔逃跑的念头,他说,连只蜘蛛都这么勇敢,更何况我是一个人。终于他站了起来,重新回到战场上拼搏。面于挫折,他勇敢地向前去,而不是放大痛苦在角落里等死。像这样事例还有很多,比如贝多芬在双耳失聪时却谱成了《生命》一曲;张海迪在双腿残废后毅然著出了《轮椅上的梦》一书;海伦凯勒在自身聋哑的条件下,却成了美国著名的女作家。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他们在人生中都是遇到重大挫折,却毅然勇敢面对,从自己坚强的勇气和永不磨灭的信念做到了“一鸣惊人”,而不是放大痛苦,苦苦哀鸣。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但我们不要因为打破了一个鸡蛋,放大了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不要因为考场的失利而自暴自弃……这些也只不过是人生的一小部分而已,光明的大道,是靠自己去开辟的。匆匆岁月一去不复返,不要到头来留下的去是许许多多的遗憾。只有振作,只有勇敢面对,把痛苦缩小增强自尊心,那么一切都会不一样。自尊是有力量的,它足以让烦恼化为动力,让穷山尽水化为柳暗花明,那么挫折就会落荒而逃!让挫折落荒而逃,让“成功的女神”对你微笑,让“痛苦的恶魔”向你招手,SayGoodBye!如此成才不是苦难太多,而是我们胸怀不够开阔;不是挫折太多,而是我们不懂得如何去对待……——题记 其实,挫折给人的不仅只是失败、痛苦,而是也是一种锤炼。有时,挫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的凡有成就的人,往往不是最有才能的人,而是遭遇挫折最多的最懂得如何对待的人。举个最鲜明也是最普遍的例子来说吧!从前有两个人,一个乐,一个悲。乐与悲同时降临在两个不同家庭:乐于一个贫苦小家出生了。从小,因为贫穷他受尽了苦,为了能成才他奋进,不断努力的学习。在他成学过后,满怀才能,却无法施展。在求业之中他受到了阻碍,收到了挫折。但是,他从未灰心过,因为他坚信雨天过后天会晴,彩虹会划过整个天空;他知道此时此刻他正在磨练,磨练自己的意识,磨练自己的能力。他,在挫折中成长,在挫折中坚强,在挫折中成功了。把挫折作为垫脚时,他是最终登上了高峰。而悲呢,生在富裕家庭中的他受的是父母无尽的溺爱,他整天无所事事,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从不只人间的疾苦,他的生活极尽是白纸一张、波澜不兴。走在父母为他铺就的黄金路上,他什么都不会做。然而,父母无法照顾他一生一世,无法在任何场地上都给他帮助。终于有一天,他踏上了社会,而他的父母已无力再帮他了。在满是失败与挫折之中,他无措了。在挫折中,他总会觉得老天爷和他过不去,故意整他,而自己是绝对斗不过天的。他在挫折中沮丧,在挫折中消去。把挫折当成了一块无法跨越的巨大落石,他终被重重地压在了最低层。同样是人生,每个人都会有挫折。同样是挫折,不同的人之间却有不同的看法。就像悲观与乐观的不同:乐观的人会在每次忧患中看到一个机会;悲观的人则会在每个机会中看到某种忧患。同样的人,成功的人会在每次挫折中感受到成长;失败的人会每次挫折中感受到无尽痛苦与无奈。挫折啊,挫折,不是在挫折中成长,就是在挫折中失败。年轻没有失败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磨难,年轻的我们都在寻找自己的归宿。生活是一个舞台,其中的内容靠我们自己去演绎。生活给予我们的不可能永远是那一马平川的阳光打道。挫折,靠我们自己去定义。乐观者认为挫折是生活对我们的考验;悲观者则不然,他们不敢面对,只会一直沉溺于痛苦之中,乃至放大痛苦。人生的路太长,也不太平坦,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转念一想,就是能够以一种思辨的态度看人生,这样,不论何时何地,我们在精神上就容易立于不败之地。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倘若心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会被悲观绝望窒息心智,人生的路上注定是如负重山,举步维艰了。人生如花。花一样的生命,理应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瓣一瓣地绽放她的美丽与清香。使原本死寂荒凉的世界五彩缤纷,充满快乐。事实上,人类自诞生起,就一代代地做着这方面的努力极尽智慧和勤奋地按照美的形象装扮世界,并塑造自己。不必哭泣,世间没有不老的红颜,谁能够保证心不变,看得清沧海桑田。我们走在不同的田埂间,又在同一个地点邂逅。皱纹是蚕食青春的蠕虫,在你还没有清醒时,却已有了像你年龄一样的道路。我们寄托,我们呐喊,都只有一个期限,那就是一生。前面是浩瀚的大海,已经春暖花开,让疲惫的脚丫在沙滩上轻抚而过,留下春天的足迹。作为一个人一个平凡的人,年轻的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能否把握住自己,把握住人生,当荆棘丛生的路在你脚边缠绕时你是否想要另辟新径,朋友们直面生活带给我们的磨难,化悲痛为力量,达观地看待人生,放大后的痛苦会把人给淹没也会把人推向顶峰。生命是一朵长开不败的花,而痛苦只不过是一个相对数,舞动青春的翅膀面对精彩的人生。除非你放弃,否则,你永远不会被打败。痛苦是一所学校没有人喜欢痛苦,但没有人能拒绝痛苦。没有人喜欢挫折,但没有人能拒绝挫折。生活中有人为贫困的挣扎痛苦,有人为富足的孤寂痛苦;有人为生活烦琐痛苦;有人为情冷暖落痛苦;有人为事业的无成痛苦;有人为爱情的失败痛苦…… 面对痛苦,我们无法逃避。于是,便有了解除痛苦的选择。 其实,痛苦对于人来说是一种折磨,因而没有人喜欢被痛苦所包围、所束缚,但我们又无法逃避痛苦的追逐。既然我们不能他痛苦消灭,那么我们又为什么不能坦然接受痛苦呢? 痛苦对我们来说未必就是一种厄运,换一个角度看,也许他是磨练我们的一块难得的砾石呢? 李白曾感慨“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我想所谓“愁更愁”。或许是酒难消愁的真正体验。一切非理性的措施都只能使你暂时忘却痛苦的结束,就像手术台上的麻醉剂,麻木了你的神经,也带走了你的痛苦,然而药性过后,你依然得咬着牙忍受伤口的折磨。 歌德说:“要想逃避这个世界,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当辛弃疾“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时候,他的艺术依然苍凉沉郁,依然是充满痛苦的艺术。陆游,杜甫莫不如此。所以。一个清醒的、理智的、成熟的人,应该正视痛苦,承受痛苦。痛苦是一所学校,凡是从痛苦中走过来的,都不同程度地增长了生命的理智,丰富了人生的感受 ,锻炼了自己体魄。一个人从痛苦中学到的东西这比他从快乐中学到的还多。痛苦是一所学校,是雕刻你形象的一把独特别致的刻刀。痛苦是生命最基本的滋味,害怕痛苦的人是软弱的,接受痛苦的人是坚强的,超越了痛苦缺乏承受的勇气。痛苦也并非是不可跨越的关隘,它其实会把我们带入一个新的境界。让我们坦然地面对痛苦,不要遇到挫折时就退缩。真正排除痛苦的人才是生活中的强者。生活需要挫折人生本来是一些琐细的连缀,正一、如一首乐曲,不可能总是高潮迭起。生活是一部大书,吸引着我们细致观察,耐心口味;生活是一面明镜,映照人生酸甜苦辣,荣辱得失。挫折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生活需要挫折!挫折是什么呢?沮丧说,挫折是无穷无尽的烦恼;失败说,挫折是被击倒后是眩晕; 懦弱说,挫折是充满坎坷的道路。而我要说,挫折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生活需要挫折!面对耳聋,贝多芬顽强拼博,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终成一代“乐圣”。面对失败,爱迪生坚持不懈,发出“我已找到一千多种不适合做灯丝的材料”的乐观心声,终于给世界带来了灯的光明。面对仕途苦闷,苏东坡壮心不已,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昂扬曲调,在挫折中逐步走向成熟……生活中有许多琐碎的连缀,例如:我们都要共同经过的考试,工作,事业竞争,天生的遗传病,后天的阻碍。无非是想让我们去经过去战败他们,可有的人就不这样认为,他们经不起困难等种种挫折,不是想要去战胜而是在埋头抱怨。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之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是吗?挫折它能激发人的斗志,磨砺人的意念,增长人的才干,挫折是压力,是动力,是清醒剂,是催人奋进的力量!人一旦遭遇挫折,不要后退,应该勇往直前。我曾一度地在考试失手,我也同样把这一挫折埋怨了长久,并称之为缠身的绑带,紧紧地困惑不已,阻碍了我的前途,更令我面子完全失落,一次的考试失手竟使我扩大了内心的彷徨增加了自己的心理压力,没有了竞争力,与心神继续学习,把痛苦带回家,向亲人们身上蔓延,为什么会出此状况,为什么不像贝多芬、爱迪生、苏东坡……有广阔的胸怀把挫折当成成功的前提。人生、生活都需要挫折。你、我、他也一样需要挫折,我们遭遇挫折是家常便饭。没有挫折哪能激起生活的火花、闪光点。

哲学与人生800字论文

哲学与人生论文哲学家帕斯卡尔曾有一句名言:“对于人 没有什么比他自己的状态更为重要的了。”这也许可以说是哲学智慧关照,人生与关照自我具有内在同一性的又一证明。因而对人生进行哲学思考,首先必须对自我的人生存在进行哲学思考,于是,我们把人生哲学的旨归指向自我的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境遇。 如果我们不满足于仅仅是生活着,那么,我们就必须学会思考人生。正如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那样,世界上也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自我。所以,每一个自我在展开自己人生历程的过程中无疑会显示其不同的个性风采。这似乎是对哲学思考所要求的普遍性原则的一个否定。但哲学的理性与智慧却可以舍弃这其中的个性而抽取其共性的东西进行思考,这其中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我们可以从逻辑上把自我人生作“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这样一个三阶段的划分,而哲学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则贯穿于其中。 1.认识自我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命题“认识你自己”,他的后继者柏拉图进一步发挥道:“我们知道许多外部世界的知识,但我们却很难认识自己。” 所以,千百年来,几乎所有的思想家们都在探究人类自身,企图认识自己。就在人类的理性迈过了无数沟壑,走过了无数夜路中的迷途之后,终于认识到自己是人,并在高举起大写的“人”的理性旗帜时,“斯芬克斯之迷”仿佛被破译了。然而,人类理性马上便又发觉,“斯芬克斯之迷”并未真正破译,而是在跨过了俄狄浦斯的悲剧之后以另一种形式提出这个迷。于是,“人是什么”便又重新困惑着人类。实现自我 古希腊的一座圣庙,一进门的门柱上赫然写着这样一句警世之言:“发现你自己!” 当今社会,信息的充斥使人们失去了必要的思考能力,太平盛世的浮华使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白日里为各自的名利奋斗,夜晚被各种娱乐生活引诱,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自我,找不到自我,甚至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在脑海荡不起一点涟漪。时代的变化太快,走着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跟着感觉跑吧!“不经思考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生活”,现在,信息时代的大潮正把社会推向一个“自我迷失”的时代。 看看你的周围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北了。电视电影看多了,在生活里就像是在表演;够档次的人见多了,也会在圈子里装装优雅做做秀,把自己扮得很清高;语言技巧学多了,说了一箩筐话却没有一点真实的感觉。很多人现在说话做事是在模仿别人中生活,而不是在做自己。很多年轻人自以为很个性、很叛逆,标榜自我,其实并不是做真实的自己,而是在追逐新潮,抄袭别人的生活。 现在就是一个做秀的时代,不仅名人会做秀,商家会做秀,官员也会做秀,老师也会做秀,据报道,在今年儿童节,在广州的一个六一庆典活动,领导、老师、嘉宾一个一个接着在台上长篇大论做报告,学生在台下个个眉头紧皱、酷热难耐,如受酷刑,大人们把儿童节变成了显示领导“重视”、实现宣传最优化、利益最大化的秀场,这哪是为儿童过节日!成人世界的“做秀文化”已经开始从娃娃抓起,不断熏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秀才”。现在一个五岁的儿童上台表演节目,也会打出大人们惯用的手势,煽动台下观众“给我点掌声啦!”,每当看到这类情景,我脑子里就自问:这真是孩子真实的心声,还是大人教好的?在这种迎合心理下成长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他自己吗?现在大学校园里的杀人、自杀、跳楼、卖淫、包养等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其自身根源只有一个:迷失自我。要想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必须做真实的自己!这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步。只有达到自我实现的人生状态,才能获得生活的幸福、心灵的安宁和内心的丰富。自我实现意味着发现自己、超越自己,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的、活跃的、全神贯注的体验属于自己的生活。自我实现意味着知道自己人生的取舍。正如一首诗: “上帝在你我心扉轻语, 悄悄的却又可闻的, 他告诉我们: 什么应该把握,什么应该逃避。” 李嘉诚说:“人生自有其沉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忍受属于自己的那份悲伤,只有这样,你才能够体会到什么叫成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最有力量的,还是尼采的那句话:“成为你自己!”。 “我们不模仿,因为我们是他人的榜样”,如果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树立典范,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那就说明做人做事做到了一定的境界。即使达不到如此境界,“成为我自己”,则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基本体现。 如何成为 “我自己”呢?一个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就是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自尊需求等基本需要之后,追求自我实现的人。自我实现者才是完全心理健康的人,自我实现者就是做真正的自己。 自我实现既不是我行我素、孤芳自赏,也不是刻意追求完美、所谓完人。无论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一个追求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人,应该具备以下个人品质特点: 一、了解自己并接受自己。自卑的人看不起自己,自恋的人太看重自己,自狂的人不能正视自己,自满的人忽视潜在的自己,惟我独尊的人迷失了自己,自甘堕落的人抛弃了自己,自杀的人接受不了自己,这一切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接受自我。 要想实现自我人生价值,首先要开展内心对话,自己向自己敞开心扉,倾听自己内在的冲动的声音,了解真实的自己: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样的情绪倾向,我要向何处去,我的人生使命和责任是什么,我有什么优点和缺点等等。把自己看清楚弄明白,发现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无条件的接受属于你自己的一切,你才能够找到你的人生价值,然后再去实现你的人生价值。满意请采纳

人生观问题离不开世界观和历史观。对待人生一些根本问题的回答都是与世界观、历史观相联系的。共产主义人生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关于人生意义、价值、目的的基本观点,完全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的。首先,人生观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对人的本质、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理解。正是在这个基础点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共产主义人生观奠定牢固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观点,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思考人的生命的意义时突破了历来着眼于人的生物性和人寿长短的局限。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同于其它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处于一种特殊地位,原因在于人是能进行自觉劳动的创造性动物。人的创造能力使得人超越其它动物之上。世界上只有人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人化的世界,创造了自然界本来不存在的东西。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正如其它生命一样不是永恒的。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创造性。人的一生很短,如果尽干坏事,又会被世人感到太长。如果在有限的生命中充分发挥它的创造作用为社会作出贡献,这种生命光辉而充实。人的生命的创造意义并不仅仅限于生时。不少人生时寂寞、穷困、潦倒,甚至为人误解,频遭摧残,可死后被重新发现,再现辉煌。许多学术著作亦复如此。生时无法出版,死后成为不朽之作。这说明生命的长短并不是人的生命意义的关键所在。人不仅是创造性的动物,而且是社会性的动物。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1卷第56页)这就是说,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是无法说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如果仅仅把人看成孤立的个体,必然把人的生命看成一支短短的暂时点燃的蜡烛,很快化为灰烬。从人的社会本性出发,把人作为社会成员来考察,就会看到,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却是久远的。人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由人类组成的火炬。每一代人都应该把它烧得更旺。这同时也就是把个体的生命由暂时变为永恒、有限变为无限。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没有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的社会本质的正确理解是不可能的。其次,生与死的问题,是人生观中最重要、最难解决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两方面对生与死的问题作了回答。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是自然存在物,它与宇宙中的一切生命现象一样,必然是有生有死、有始有终。人的自然寿命有限,而且只有一次。追求长生久视、成仙成佛,都是宗教唯心主义的幻想。辩证法的规律是理解生与死的钥匙。毛泽东把死称为辩证法的胜利。对生与死的理解不能仅仅以自然规律为依据,而必须求之于社会规律。同样是生,有的生得伟大,有的苟且偷生;同样是死,有的死得伟大,有的死得窝囊。所谓重于泰山、轻于鸿毛讲的就是死的意义问题。这个死的意义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英雄与懦夫、留名千古与遗臭万年的分界线往往决定于对死亡的态度。中国古训临难毋苟免,讲的就是气节,也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中最壮烈最感人的是为事业、为正义而献身,死在刑场和战场上。我们不仅要以哲学家的通达服从自然规律来对待自然的死亡,而且要以革命家的气概以视死如归的勇气对待为正义和真理而献身的死亡。前者是智者,后者是勇者。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明翰烈士的名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是对死的认识的最高境界,是对死的意义理解的通达至极,是勇者与智者的结合,是以对自然规律与历史价值认识为依据的人生态度。

生活中的哲学小论文3000字

哲学,在绝大多数人眼中是一个神秘而又陌生的一个字眼。没错,在许多哲学家身上我们能找到事例来证明哲学是多么的独具一格,他们的思想高深莫测,难以理解,他们的生活也总是与常人格格不入,甚至有的人是我们眼中的“疯子”。哲学永远是一个只属于少数人的事业,只有那些有闲暇时间思考的关注者才能适应哲学的孤独。哲学是孤独的,因为他必须具有那种批判的精神,只有批判的哲学才能成为前进的一股力量。有批判才能有前进,这是所有哲学家应有的专业素养。批判的第一步就是怀疑,不仅仅是以一种肯定的接受的眼光对待现实的世界,反之必须要有所疑问。哲学的批判当然不是怨妇般的抱怨或者是为利益的争夺,最重要的是借助理性之光,并加以实践得出规律,在规律中获得真理。笛卡尔那句著名的“我思故我在”正是在普遍怀疑的基础上得来的。马克思则是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为我们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了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追求向往,批判是哲学永葆青春的不竭动力,使得哲学成为一团永恒的活火又或者是激荡心灵的流水。哲学不是哲学史,也不仅仅是某些哲学家的只言片语,哲学关注现在,关注历史,更关注未来。哲学家的许多发现即使当时不能得到证明,在未来却成为了真理,所以说伟大的哲学家不是属于现在属于自己,而是属于未来属于全人类,他们为人类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在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伴随我们左右,哪怕是一件小事,里面的哲学可大着了。下面是我整理的生活中的哲学作文,我们一起来看吧!

生活中的哲学作文800字【1】

在我的记忆中,珍藏着一种味道。它静静地躺在岁月的河流中,任凭流水冲蚀,却也熠熠生光,永不褪色。我知道,那是只属于我们的味道。--题记

有没有一种味道让你此生都流连不忘?清明前后,几场大雨洗尽了这世间的一切尘埃,雨后的天空很明媚,湛蓝得像一颗透明的蓝水晶。故乡山上的油菜花已经谢了,那一大片一大片的金黄色就这样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而清明菜却一个接连一个得从土里探出头来,伸展伸展它毛茸茸的嫩绿身体,还挂着几颗晶莹的泪珠,仿佛是在怪雨打搅了它的好梦。每到了这个时候,大妈都会摘回一大箩清明菜做清明菜粑粑,她坐在木凳上,佝偻着背,细细挑选出清明菜中的杂质。在经过了一道道复杂的工序之后,她就像是变魔术似的做出了一个个可爱的清明菜粑粑。蒸锅冒着白色的热气,年幼的我专注地盯着它,那袅袅上升的白色气体中承载了我童年最美好的幻想。我不哭,也不闹,就这样安静地等待着。因为我知道,这就像是必须经过了冬天漫长的等待才能迎来春天,穿越了无边的黑夜才能拥抱黎明一样。无需急切,静静地,它就会来临。

终于,我的等待有了结果。大妈把一盘热气腾腾的清明菜粑粑端上了餐桌,她用手背抹了抹额上的汗珠,脸上露出了质朴的笑容,我和大爸也笑。大妈就首先夹了一放在我的碗里,清明菜粑粑光滑的外表泛着光泽,绿得发亮。一口咬下去,松软的皮夹着的一股清明菜特有的淡淡的清香直窜入我的鼻腔,一咬破外皮,油溢了出来,一股腊肉的咸香和已经风干的豆干的卤香在我的口腔里慢慢升腾,像跳了一支热情奔放的桑巴舞。四月初的天气里,我们三个人一口又一口地吃着清明菜粑粑,幸福便悄然来临。清明菜粑粑承载着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虽然现在我与大妈大爸分开了。但它的味道还在,属于我们之间的情谊还在,任凭岁月变迁,却也熠熠生光,永不褪色,在我的生命中温暖地闪亮。之后的岁月里,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吃上几个清明菜粑粑,它已经成为了一种记忆的延续,它是我与大妈大爸之间约定好的路标,只要沿着它的方向,就能找到回家的路,找回那些落满尘埃的记忆。因为,我知道,这一种味道,只有我们知道。

生活中的哲学作文800字【2】

这两天看书的时候,翻到了一句话:“水满则盈,盈则亏。”

心中很明朗,毕竟这是一眼就能懂的话,何况“满招损,谦受益”这样的道理,更是经常在生活中被人提及。

所以,这句话在我面前只是过了眼,我也没在意,直到傍晚我做家务的时候的一个细节,却让我深深感觉到古人这些教导之言,真的是从生活中总结出的哲学。

傍晚的时候,我看家里的两个盛过滤水的水瓶没什么水了,就打开过滤器,把小水瓶放在水龙头下接水。小水瓶其实是手提式的矿泉水瓶,矿泉水喝完后觉得把这么大的瓶子扔了怪可惜,刚好用来装过滤好自来水。

水瓶的开口也就两三公分,并不算大,都是下宽上窄的造型。

我把水瓶放在水龙头下接水后,自己就开始在一旁择菜。过了一会,我抬眼看了下水瓶,发现还没有接满,估模着还有三四公分的间隔,因为瓶子上窄,其实也装不了多少水了,可我想着,就让它再多接些,接满点好。于是我又低头忙手上的事,这一忙自然心思又被牵了过去,好一会儿,我突然想起来,呀,水瓶还在接水呢?

果不其然,抬眼的时候我发现水瓶早就满了不知多久了,水龙头下不停滑落的水柱因为水瓶的“不接纳”,早已是肆无忌惮在沿着水瓶的瓶外壁一路直冲到水槽里。

“啧,啧啧......”

我很是心疼的马上把水龙头关掉,心里很是懊悔,想着刚才水位在瓶口三四公分的时候我就应该盯着了,要是没空,不怎么满也没关系,直接关掉就好了,这样一来,本想着接满点,却是不知道是损失了多少的水。

因为要盖上盖子,我不得已要把瓶中的水倒掉些,毕竟是不小的瓶子又装满了水,轻轻抬起手劲不好控制,得,倒完才发现,水位也刚好是到瓶口一二公分的位置了。

“水满则盈,盈则亏!”先不说这句话暗喻了多少哲学,单单这件接水的事,就已经很直接的让我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字面上直白的含意,也让我对于“老人言”,还有古人的教导的文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毕竟,这些都他们从生活中悟出的道理,记录下来,一代代地传承下来,想让后人少犯些他们曾犯过的错,少走些弯路。

生活中哲学小论文

生活中也是有着丰富的哲学知识的,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生活中哲学小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哲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如何? 我们常常讲哲学来源于生活世界, 也应该回到生活世界。此种概括无疑是正确的,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内容展示出来, 以便对这个关系的脉络有更为深入的把握。

20世纪50年代, 在西方两位著名的哲学家列奥斯特劳斯和亚历山大科耶夫之间发生了一场争论, 争论是围绕斯特劳斯1948年出版的《论僭政》展开的。

争论的焦点是哲学与社会的关系。按照斯特劳斯的说法, “社会”需要立足于一种共享的信任和信仰, 或立足于习俗、道德和“意见”; 而哲学则是对智慧的探寻, 是对真理的追求, 其本性是“癫狂”的, 必然要求绝对自由, 因此哲学就其本性而言与政治社会是不相容的, [ 1] 哲学与社会势必处于一种紧张、对立、冲突之中。科耶夫基本认同斯特劳斯的上述看法。但一旦涉及到“哲学与社会的冲突能否解决、是否应该解决”的问题, 斯特劳斯与科耶夫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在斯特劳斯看来, 哲学与社会的冲突不可调和。因为, 如果让哲学妥协并服从于社会的要求, 那么哲学也就不再是哲学, 不再具有哲学的品格; 而如果哲学不妥协, 执意与社会对抗, 结局只能如苏格拉底一般, 被社会“处死”。所以, 为了免于被社会“处死”的命运, 哲学应该尽可能拉开与社会的距离, 以逃避与社会的冲突。逃避的办法就是要做一个好公民或良民: 附和流行的意见, 赞美现行的政治秩序。用斯特劳斯的话说就是, 由“神志癫狂”转向和返回“神志正常”, 返回澄明( sobriety) 与温良(moderation)。

斯特劳斯认为, 所谓返回澄明与温良并不意味着改变哲学的本性, 而只是改变了哲学的表达方式。哲学必须是癫狂的, 否则就不是哲学。作为良民的哲人在“思想”方面与癫狂的哲人没有分别, 但在言论表达上, 作为良民的哲人却谨慎无比。于是作为良民的哲人发明了一种特别的写作方式, 这就是在同一个文本里面用两种语言说话, 传递两种不同的教导: 一套是对社会有用的教导, 即俗白教导( the exoteric teaching) , 另一套则是在政治上有忌讳不宜直言的“真正的教导”, 即隐讳教导( the estoteric teaching)。俗白教导是任何人都能读懂的, 隐讳教导则只有少数训练有素而且仔细阅读的人反复琢磨才能领会的。通过这样一种写作方式, 作为良民的哲人就把“真正的教导”或者“癫狂的思想”限制于少数人, 以免危害社会。斯特劳斯认为, 这样一种写作方式在古典时期就已存在, 但是到了现代却逐渐被“遗忘”了。现代哲学“走火入魔”了, 哲学从一种私人性的纯粹知性追求变成了一种公共政治的武器和工具, 变成了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力和“无比巨大”的力量, 哲学被公共化、大众化、通俗化了[ 3] 。而这恰恰就是现代性的问题之所在。

科耶夫不同意斯特劳斯关于哲学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不可调和的描述, 以及斯特劳斯对哲学本身的理解。他认为, 按照对哲人的定义, 哲学是对智慧的追求, 哲人就是不占有智慧但追求智慧的人。尽管在此点上科耶夫与斯特劳斯是一致的, 但是科耶夫不同意斯特劳斯由此推论出的“哲学生活方式”:按照斯特劳斯的推论, 哲人将把他“所有的时间”都贡献于对智慧的探求, 他因此将不仅放弃世俗的快乐, 甚至将放弃所有行动, 包括直接或间接的政治行为。科耶夫把这种哲学生活称作“伊壁鸠鲁派”哲人所采取的态度或“伊壁鸠鲁式”态度(笔者称之为“伊壁鸠鲁式的哲学生活”)。过这种生活的哲人生活在世界之外, 他退回到自身, 与他人隔离, 对公共生活没有兴趣, 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追求所谓的“真理”。

问题是, “伊壁鸠鲁式的哲学生活”是否哲人应该过的生活? 科耶夫显然并不认同。他认为, 初看起来,“伊壁鸠鲁式的哲学生活”是从哲人或哲学的定义推论出来的, 这似乎没有问题。然而, 如果深入分析就会发现, “伊壁鸠鲁式的哲学生活”是奠基于一个前提之上的, 而这个前提本身就存有疑问。这个前提就是: 一个人必须承认存在在本质上是不变的, 它永远等同于自身, 可以被“完善的理智”完全揭示, 不论这理智在什么地方(国家) 和什么时候(历史), 只要它发挥自己的天赋, 就可以完整地把握存在整体。如果情况真的是这样, 哲人就能够也必须使自己隔离于变化和喧嚣的世界, 生活在一个安静的“花园”里, 那样才能把握永恒不变的本质。但是, 按照历史主义的观点, 存在不是永恒不变的, 它在本质上是暂时的、生成的、自我创造的, 它在时间的流逝过程中不断创造自身。而如果存在是在历史的过程中创造自己(生成) , 那么, 一个人就不能通过使自己与历史隔离来解释和揭示这种创造活动。相反, 为了揭示存在, 哲人必须“介入”历史。同时, “伊壁鸠鲁式的哲人生活”还涉及到一个“很严重”的危险, 即培育偏见, 而这是与哲人的本义相左的。因为哲人就是能够摆脱偏见的人,因此, 想规避偏见的哲人就必须生活在一个广阔的世界里(像苏格拉底那样在“市场”或“街”上) ,他必须走出那个自我的封闭社会, 接触现实, 介入现实, 介入公共生活的历史化过程, 否则迟早都会被抛到事件的后面去, 抛到历史的后面去。

由上述不难看出, 科耶夫的哲学观与斯特劳斯的哲学观是“截然不同”的: 首先, 斯特劳斯认为哲学不应关注人类事务, 科耶夫则恰恰相反。斯特劳斯也认识到了这种差别, 他说:“在科耶夫前提的基础上, 对人类事务的绝对依系变成了哲学理解力的根源: 人必须绝对地呆在他地上的家里, 他必须绝对地是大地上的一个公民——如果并非必须是一个可居住的地上的某一部分的一个公民的话。在古典前提的基础上, 哲学要求一种彻底的对人类事务的疏离: 人绝对不应呆在他地上的家里, 他必须是一个整体的公民。”[ 4] 其次, 虽然科耶夫与斯特劳斯均把哲学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 但科耶夫却并不认为哲学是一种完全个体性、私人性的知性追求。在科耶夫看来, 与政治家一样, 哲人也需要并追求爱和承认,因此他要求哲人应紧跟时代的步伐, 到广阔的社会上去与人交往、交流。再次, 斯特劳斯主张哲学是贵族的、精英的, 而在科耶夫的观念里, 哲学的大门却是敞开的, 随时准备接纳所有那些想“登堂入室”之人。

表面看来, 斯特劳斯与科耶夫的哲学观针锋相对、全然不同, 但在哲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 两人的差别并没有表面看起来的那么大。比如, 斯特劳斯主张哲人应该远离人类事务, 去追求关于永恒秩序的知识。对此, 科耶夫在其旨在批评斯特劳斯《论僭政》的文章《哲人的政治行动》的开头, 曾经这样评价斯特劳斯的工作:“这本著作保持了学术冷静客观的外表, 但却是杰出的和热情的……斯特劳斯通过解释这篇被忘却了的对话, 揭示了仍然是我们时代的严重道德和政治问题。”[ 5] 也就是说, 斯特劳斯解读《希耶罗》、试图“复兴”古典政治哲学的目的, 不是或者不纯粹是追求“智慧”, 而是有着强烈的现实诉求。而《论僭政》一书的英文版编者则更清晰地指出了此点:“最近十余年来, 围绕着现代性的性质一直有一种活跃的论争……这本新版《论僭政》使我们得以回顾两个较早的有关现代性的命题: 斯特劳斯和科耶夫的命题。”[ 6] 进言之, 斯特劳斯之所以要复兴古典政治哲学, 就是为了解决现代性问题, 现代性问题才是他的出发点。

由此观之, 即便斯特劳斯的理论出发点是鄙视人类社会事务, 却也无法摆脱现实的“纠缠”, “不能不”从现实出发考虑并最终解决现实问题。这意味着, 哲人、哲学既不可能也不应该自闭于象牙塔中, 哲人应该走进现实生活, 自觉地置身于生活世界之中, 随着时代和生活世界的脉搏而律动。

哲学与生活世界关系的第一个层面是如何看待生活世界中的哲学, 即生活世界是作为哲学、哲人生存的环境而存在的, 笔者把这方面的考察称为“哲学生态学”。

人天生是社会性存在物, 哲人也是人, 也只能生活在生活世界中, 也不得不与他人“共在”, 生活世界因而构成了哲学、哲人的“生存”环境。这个环境影响甚至决定着哲人能否成为哲人, 影响和决定着哲人过一种什么样的哲学生活以及怎样过哲学式的生活。我们可以把生活世界中的那些影响哲学和哲人的因素大致划分为三个方面: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学术环境。

首先, 在哲学的历史上, 有很多哲学家已经注意到政治环境对哲学和哲人的影响, 其中, 较为著名者当数柏拉图和黑格尔。柏拉图认为, 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必须有自己的天性, 否则根本无法胜任这一研究领域。同时, 这种天性还必须在合适的“土壤”中才能“生长”起来, 否则, 如果得不到合适的养分、季节、地点, 那么它愈是强壮, 离它所期望达到的发育成长的目标就愈远。“要不是碰巧生活在一个合适的国度里, 一个哲学家是不可能有最大成就的, 因为只有在一个合适的国家里, 哲学家本人才能得到充分的成长, 进而能够保卫自己的和公共的利益。”[7] 这也就是说, 一方面, 没有合适的环境, 哲学的天赋就不会生长; 另一方面, 即使是长成了, 也难以发挥作用。不仅如此, 柏拉图还认为, 如果环境不好, 不仅少数有天赋的人成不了哲学家, 还会使哲学的“领地”被庸人所占据, 从而使哲学的本性变坏。对此, 柏拉图进一步指出: 既然环境对哲人有如此大的影响, 那么, 所谓哲学家的“无用”之说, 其责任不在哲学本身, 而在于哲学家不为人所用。社会环境不好, 哲人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如果说作为哲人的柏拉图对政治环境的“要求”还有些“羞羞答答”, 那么在黑格尔那里就“直接”了许多。在《哲学史讲演录》中, 黑格尔就明确论述了哲学与政治自由的关系。他认为, 既然哲学以普遍的存在为对象, 那么哲学要把握这普遍的对象, 就要求主体的独立和自由, 特别是思想的独立和自由: 一方面, 人要从自然中独立出来, 成为主体; 另一方面, 人要从社会中“独立”出来, 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考察人类历史, 只有当自由的政治制度已经形成了的时候, 才有可能产生哲学思想。因此, 真正的哲学始自西方, 确切地说是始自希腊; 而在东方, 比如在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这样的国度中, 因只有一个人享有自由的权利(皇帝) , 因此东方没有哲学, 东方及东方的“哲学”不隶属于哲学史。

由此而言, 不论是按照黑格尔的说法, 即哲学把握的是普遍性的对象, 因而哲人须独立、自主和自由, 还是根据斯特劳斯的观点, 即因哲学的本性是癫狂、探寻和质疑, 那么势必与现行的秩序相冲突,因而哲人须温良; 这些都说明政治环境与哲学的繁荣之间的确有很紧密的关联。

其次, 从经济环境看, 哲人也是人, 首先需要生存, 才能谈及其余。按照哲人的“本义”, 如果哲人是一群需要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追求智慧的人, 那么, 他就没有时间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反之, 如果“哲人”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解决生存问题上, 他就没有精力和心情去追求智慧。对于这样一个“矛盾”或者说“两难困境”, 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解决”之道。

在西方, 柏拉图是较早认识到哲人对经济条件依系的思想家。他认为, 一个哲学家应该免除一切体力劳动, 因此哲学家就必需依靠别人创造的财富而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国家里是不大可能有哲学家的,使得雅典人有可能研究哲学的, 乃是基于白里克里斯时代雅典的帝国主义所创造的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就是说, 精神产品的生产正如大多数物质商品的获取一样, 不能脱离经济条件。[ 8]

亚里士多德认为, 对人而言, 幸福是最高的善, 是人的终极追求, 是行为的目的。而幸福就是自足, 就是无所短缺。那么,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 他认为, 人有三种生活方式: 享乐的生活、政治的生活和思辨的、静观的生活。[ 9] 在这三种生活中, 只有思辨的生活才能够带给人完满的幸福。因为思辨活动是最强大的, 它持续得最久; 同时思辨活动也是自足的, 所谓自足并不是孤独地生活, 而是指以其自身而被选择, 是无待而在、不感匮乏, 它使生活变得愉快。在这种意义上, 思辨活动是最为自足的活动。既然幸福就是自足, 而思辨享有最大的自足, 那么, 思辨越多的人, 所享有的幸福就越大。但是, 自足的思辨生活并非完全就是“无待”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一方面, 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天生要过共同的生活, 这也正是一个幸福的人所不可缺少的; 另一方面, 作为一个人, 思辨的生活还需要多重的外部条件。当然, 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 需要满足的程度越高, 幸福指数就越高; 反之, 他认为过度的需求带不来相应的自足感, 若只有一个中等水平的物质生活条件, 人就完全可以做合乎德性的事。因此, 幸福就是具有中等水平的外部供应, 过着节俭的生活, 却做着高尚的事情。

黑格尔十分赞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但他比亚里士多德站得更高, 并把这个问题提升到文明发展的阶段来认识。他认为, 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必须达到某种阶段, 才会有哲学的产生。黑格尔这里的意思就包括应重视哲人从事哲学事业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社会必须发展到这样的阶段, 即一部分人可以从繁重的生存性活动中解放出来, 成为“闲人”, 而这部分“闲人”又愿意且有能力过一种哲学生活。只有到了这样的阶段, 哲学才会出现。因为哲学是自由的、与私人利益无关的工作, 所以首先必俟欲求的逼迫消散了, 精神的壮健、提高和坚定出现了, 欲望驱走了, 意识也高度地前进了, 我们才能去思想那些普遍性的对象。也就是说, 只有在生活上的需要得到满足后, 才开始有哲学思想。

斯特劳斯也认为哲人是一个“神人”, 哲人对人类事务即使只有最小的依系, 也会在精神上产生最大的自足。但是, 斯特劳斯并没有迂腐到认为哲人可以不食人间烟火。他说: “当哲人试图超越人性的时候(因为智慧是属于神性的) , 当他把习死和做到对所有人事如同死了一般作为自己唯一事业的时候, 他却不能不像一个人那样活着(这样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对所有人类事务都如同死了一般), 虽然他的灵魂不会处在这些事务中。”[ 10 ] 尽管如此, 斯特劳斯一再强调, 由于哲人依系于永恒的事物, 又由于他免除了那种人与人的自然联系的最通常、最有力的动机, 免除了常人、俗人的名利欲望, 他只需要一些能够保证他活下去的基本生存条件就够了, 因此哲人有着人之为人所可能有的最大自足。

尽管哲人有着最大的精神层面的自足, 但这毕竟不能替代基本生存条件的自足, 由此斯特劳斯揭示出了哲学生活与哲人的生存之间的。

  • 索引序列
  • 生活里的哲学论文800字
  • 人生哲学论文800字
  • 哲学人生论文800字
  • 哲学与人生800字论文
  • 生活中的哲学小论文30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