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酶催化作用论文的参考文献怎么写

酶催化作用论文的参考文献怎么写

发布时间:

酶催化作用论文的参考文献怎么写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众所周知。但是,尽管国家已颁布了国家标准(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但一来,国家标准有些要求并不明确,有些可能还不尽合理,二来各编辑部可能并未充分重视,目前不同期刊对参考文献的格式有不同的要求。这给作者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一是投稿不同期刊要用不同的参考文献列出格式,特别是,当稿件被一个期刊拒稿而另投他刊时,需要进行大量的无意义的修改。参考文献撰写方法有:1、建议使用著者-年制。2、应当列出全部作者。3、西文文献的华人作者姓和名均应当全拼。4、析出文献中,文集等的前面仍用“见”、“In”,不用“∥”。5、起止页码、连续序号和合期期刊的合期号间仍用“~”。6、析出文献的来源文献的主要责任者后应当加上责任。7、起止页码前一律用冒号。8、引用专著中的内容应当标明引用页码。

列出参考文献的作用:①论证作者的论点,启发作者的思维;②同作者的实验结果相比较;③反映严肃的科学研究工作态度,亦为读者深入研究提供有关文献的线索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篇数不宜过多,论著类论文要求在10篇左右,综述类文章以20篇左右为宜所引文献均应是作者亲自查阅过的,并注意多引用权威性、专业性杂志近年发表的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列出时要按文献在文章中出现的先后,编数码,依次列出完整的参考文献(书籍)写法应列出文献的作者(译文注明译者)、书名、页数、出版者、出版时间、版次等完整的参考文献(论文)写法应列出文献的作者、文章标题、期刊名称、年/卷/期、起讫页数等

酶催化作用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人们以往普遍认为只有在水溶液中酶才具有催化活性。◆酶在非水相介质中催化反应的研究:在理论上进行了非水介质(包括有机溶剂介质,超临界流体介质,气相介质,离子液介质等)中酶的结构与功能、非水介质中酶的作用机制,非水介质中酶催化作用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初步建立起非水酶学(non-aqueous enzymology)的理论体系。◆非水介质中酶催化作用的应用研究,取得显著成果。 1.酶非水相催化的研究概况◆酶在非水介质中进行的催化作用称为酶的非水相催化。1.1有机介质中的酶催化:◆有机介质中的酶催化是指酶在含有一定量水的有机溶剂中进行的催化反应。◆适用于底物、产物两者或其中之一为疏水性物质的酶催化作用。◆酶在有机介质中由于能够基本保持其完整的结构和活性中心的空间构象,所以能够发挥其催化功能。◆酶在有机介质中起催化作用时,酶的底物特异性、立体选择性、区域选择性、键选择性和热稳定性等都有所改变。1.2气相介质中的酶催化:◆气相介质中的酶催化是指酶在气相介质中进行的催化反应。◆适用于底物是气体或者能够转化为气体的物质的酶催化反应。◆由于气体介质的密度低,扩散容易,所以酶在气相中的催化作用与在水溶液中的催化作用有明显的不同特点。 1.3超临界流体介质中的酶催化:◆超临界介质中的酶催化是指酶在超临界流体中进行的催化反应。◆用于酶催化反应的超临界流体应当对酶的结构没有破坏作用,对催化作用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对设备没有腐蚀性;超临界温度不能太高或太低,最好在室温附近或在酶催化的最适温度附近;超临界压力不能太高,可节约压缩动力费用;超临界流体要容易获得,价格要便宜等。1.4离子液介质中的酶催化:◆离子液介质中的酶催化是指酶在离子液中进行的催化作用。◆离子液(ionic liquids)是由有机阳离子与有机(无机)阴离子构成的在室温条件下呈液态的低熔点盐类,挥发性低、稳定性好。酶在离子液中的催化作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区域选择性、立体选择性、键选择性等显著特点。◆在酶的非水相催化中,研究最多的非水介质是有机溶剂。◆酯酶、脂肪酶、蛋白酶、纤维素酶、淀粉酶等水解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醇脱氢酶、胆固醇氧化酶、多酚氧化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氧化还原酶以及醛缩酶等转移酶中的十几种酶都可以在适当的有机溶剂介质中起催化作用。而且酶在有机介质中的热稳定性比水溶液中显著提高。◆在理论上进行了非水介质(包括有机溶剂介质,超临界流体介质,气相介质,离子液介质等)中酶的结构与功能、非水介质中酶的作用机制,非水介质中酶催化作用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初步建立起非水酶学(non-aqueous enzymology)的理论体系。◆并进行了非水介质中,特别是在有机介质中酶催化作用的应用研究,利用酶在有机介质中的催化作用进行多肽、酯类等的生产,甾体转化,功能高分子的合成,手性药物的拆分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2.有机介质中水和有机溶剂对酶催化反应的影响2.1有机介质反应体系:◆常见的有机介质反应体系包括:(1)微水介质(microaqueous media)体系:◆微水介质体系是由有机溶剂和微量的水组成的反应体系,是在有机介质酶催化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反应体系。◆微量的水主要是酶分子的结合水,它对维持酶分子的空间构象和催化活性至关重要。另外有一部分水分配在有机溶剂中。◆通常所说的有机介质反应体系主要是指微水介质体系。(2)与水溶性有机溶剂组成的均一体系:◆这种均一体系是由水和极性较大的有机溶剂互相混溶组成的反应体系。◆酶和底物都是以溶解状态存在于均一体系中。由于极性大的有机溶剂对一般酶的催化活性影响较大,所以能在该反应体系的进行催化反应的酶较少。(3)与水不溶性有机溶剂组成的两相或多相体系:◆这种体系是由水和疏水性较强的有机溶剂组成的两相或多相反应体系。游离酶、亲水性底物或产物溶解于水相,疏水性底物或产物溶解于有机溶剂相。◆如果采用固定化酶,则以悬浮形式存在两相的界面。◆催化反应通常在两相的界面进行。一般适用于底物和产物两者或其中一种是属于疏水化合物的催化反应。(4)(正)胶束体系:◆胶束又称为正胶束或正胶团,是在大量水溶液中含有少量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加入表面活性剂后形成的水包油的微小液滴。◆表面活性剂的极性端朝外,非极性端朝内,有机溶剂包在液滴内部。◆反应时,酶在胶束外面的水溶液中,疏水性的底物或产物在胶束内部。反应在胶束的两相界面中进行。(5)反胶束体系:◆反胶束又称为反胶团,是指在大量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中,含有少量的水溶液,加入表面活性剂后形成的油包水的微小液滴。◆表面活性剂的极性端朝内,非极性端朝外,水溶液包在胶束内部。◆反应时,酶分子在反胶束内部的水溶液中,疏水性底物或产物在反胶束外部,催化反应在两相的界面中进行。2.2水对有机介质中酶催化的影响:(1)水对酶分子空间构象的影响:◆酶分子需要一层水化层,以维持其完整的空间构象。◆维持酶分子完整的空间构象所必需的最低水量称为必需水(essential water)。◆必需水与酶分子的结构和性质有密切关系。不同的酶,所要求的必需水的量差别很大。(2)水对酶催化反应速度的影响:◆有机介质中水的含量对酶催化反应速度有显著影响。◆在催化反应速度达到最大时的水含量称为最适水含量。◆在实际应用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实验确定最适水含量。(3)水活度: ◆在有机介质中含有的水,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与酶分子紧密结合的结合水,另一类是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游离水。◆研究表明,在有机介质体系中,酶的催化活性随着结合水量的增加而提高。◆水活度(water activity, Aw)是指体系中水的逸度(fugacity)与纯水逸度之比。通常可以用体系中水的蒸汽压与相同条件下纯水的蒸汽压之比表示。即:Aw = P/P0式中,P为在一定条件下体系中水的蒸汽压,Po为在相同条件下纯水的蒸汽压◆ 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最适水含量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而增加。◆而最佳水活度与溶剂的极性大小没有关系。所以采用水活度作为参数来研究有机介质中水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更为确切。2.3有机溶剂对有机介质中酶催化的影响:◆常用的有机溶剂有辛烷,正己烷,苯,吡啶,季丁醇,丙醇,乙腈,已酯,二氯甲烷等。(1)有机溶剂对酶结构与功能的影响:◆酶具有完整的空间结构和活性中心才能发挥其催化功能。◆在有机溶剂中,酶分子(经过修饰后可溶于有机溶剂者除外)不能直接溶解,而是悬浮在溶剂中进行催化反应。◆有些酶在有机溶剂的作用下,其空间结构会受到某些破坏,从而使酶的催化活性受到影响甚至引起酶的变性失活。(2)有机溶剂对酶分子表面结构的影响:◆酶在有机介质中与有机容剂接触,酶分子的表面结构将有所变化。(3)有机溶剂对酶活性中心结合位点的影响:◆当酶悬浮于有机溶剂中,有一部分溶剂能渗入到酶分子的活性中心,与底物竞争活性中心的结合位点,降低底物结合能力,从而影响酶的催化活性。◆有机溶剂分子进入酶的活性中心,会降低活性中心的极性,可能降低酶与底物的结合能力。(4)有机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有些有机溶剂,特别是极性较强的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等,会夺取酶分子的结合水,影响酶分子微环境的水化层,从而降低酶的催化活性,甚至引起酶的变性失活。◆有机溶剂极性的强弱可以用极性系数lgP表示。P是指溶剂在正辛烷与水两相中的分配系数。极性系数越大,表明其极性越小;反之极性系数越小,则极性越强。◆研究表明,有机溶剂的极性越强,越容易夺取酶分子结合水,对酶活力的影响就越大。极性系数lg P< 2的极性溶剂一般不适宜作为有机介质酶催化的溶剂使用。(5)有机溶剂对底物和产物分配的影响:◆有机溶剂与水之间的极性不同,在反应过程中会影响底物和产物的分配,从而影响酶的催化反应。◆有机容剂能改变酶分子必需水层中底物和产物的浓度。◆一般选用2≤lg P≤5的有机溶剂作为有机介质为宜。3.酶在有机介质中的催化特性3.1底物专一性:◆在有机介质中,由于酶分子活性中心的结合部位与底物之间的结合状态发生某些变化,致使酶的底物特异性会发生改变。 ◆不同的有机溶剂具有不同的极性,所以在不同的有机介质中,酶的底物专一性也不一样。◇在极性较强的有机溶剂中,疏水性较强的底物容易反应;而在极性较弱的有机溶剂中,疏水性较弱的底物容易反应。3.2对映体选择性:◆酶的对映体选择性(enantioselectivity)又称为立体选择性或立体异构专一性,是酶在对称的外消旋化合物中识别一种异构体的能力大小的指标。◆酶立体选择性的强弱可以用立体选择系数(KLD)的大小来衡量。立体选择系数越大,表明酶催化的对映体选择性越强。◆立体选择系数与酶对L-型和D-型两种异构体的酶转换数(Kcat)和米氏常数(Km)有关。即: ( Kcat/Km)L KLD = (Kcat/Km)D式中,KLD :立体选择系数L: L-型异构体D: D-型异构体Km: 米氏常数。即酶催化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Kcat: 酶的转换数。是酶催化效率的一个指标。指每个酶分子每分钟催化底物转化的分子数。◆酶在有机介质中催化,与在水溶液中催化比较,由于介质的特性发生改变,而引起酶的对映体选择性也发生改变。◆酶在水溶液中催化的立体选择性较强,而在疏水性强的有机介质中,酶的立体选择性较差。3.3区域选择性:◆酶在有机介质中进行催化时,具有区域选择性(regioselectivity), 即酶能够选择底物分子中某一区域的基团优先进行反应。◆酶区域选择性的强弱可以用区域选择系数Krs 的大小来衡量。区域选择系数与立体选择系数相似,只是以底物分子的区域位置1,2,代替异构体的构型L,D。即:K1,2 =(Kcat/Km)1 /(Kcat/Km)2 3.4键选择性:◆酶在有机介质中进行催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化学键选择性。◆键选择性与酶的来源和有机介质的种类有关。3.5热稳定性: ◆许多酶在有机介质中的热稳定性比在水溶液中的热稳定性更好。◆酶在有机介质中的热稳定性还与介质中的水含量有关。通常情况下,随着介质中水含量的增加,其热稳定性降低。◆在有机介质中,酶的热稳定性之所以增强,可能是由于有机介质中缺少引起酶分子变性失活的水分子所致。◆某些酶在有机介质与水溶液中的热稳定性如表7-1所示。 表7-1 某些酶在有机介质与水溶液中的热稳定性 酶 介质条件 热稳定性猪胰脂肪酶三丁酸甘油酯水, pH7.0T1/2 < 26 hT1/2 < 2 min酵母脂肪酶三丁酸甘油酯/庚醇水,pH7.0T1/2 =1.5 hT1/2 < 2 min脂蛋白脂肪酶甲苯,90℃,400 h活力剩余40%胰凝乳蛋白酶正辛烷,100℃水,pH 8.0, 55℃T1/2 = 80 minT1/2 = 15 min枯草杆菌蛋白酶正辛烷,110℃T1/2 = 80 min核糖核酸酶壬烷,110℃,6 h水,pH 8.0, 90℃活力剩余95%T1/2 < 10 min酸性磷酸酶正十六烷,80℃水,70℃T1/2 = 8 minT1/2 = 1 min腺苷三磷酸酶( F1-ATPase)甲苯,70℃水, 60℃T1/2 > 24 hT1/2 < 10 min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Hind Ⅲ)正庚烷,55℃,30d活力不降低β-葡萄糖苷酶2-丙醇,50℃,30 h活力剩余80%溶菌酶环己烷,110℃水T1/2 =140 minT1/2 = 10 min酪氨酸酶氯仿,50℃水,50℃T1/2 =90 minT1/2 =10 min醇脱氢酶正庚烷,55℃T1/2 > 50 d细胞色素氧化酶甲苯,0.3%水甲苯,1.3%水T1/2 =4.0 hT1/2 =1.7 min3.6 pH值特性:◆在有机介质反应中,酶所处的pH 环境与酶在冻干或吸附到载体上之前所使用的缓冲液 pH 值相同。这种现象称之为pH印记(pH-imprinting)或称为pH记忆。◆酶在有机介质中催化反应的最适pH值通常与酶在水溶液中反应的最适pH 值接近或者相同。利用酶的这种pH印记特性,可以通过控制缓冲液中pH值的方法,达到控制有机介质中酶催化反应的最适pH值。4.有机介质中酶催化反应的条件及其控制◆酶在有机介质中可以催化多种反应,主要包括:合成反应、转移反应、醇解反应、氨解反应、异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裂合反应等。◆酶在有机介质中的各种催化反应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酶的种类和浓度、底物的种类和浓度、有机溶剂的种类,水含量、温度、pH和离子强度等。4.1有机介质中酶催化反应的类型:(1)合成反应:① 脂肪酶或酯酶在有机介质中可以催化有机酸和醇进行酯类的合成反应:② 蛋白酶可以在有机介质中催化氨基酸进行合成反应,生成各种多肽。(2)转移反应:(3)醇解反应:(4)氨解反应:(5)异构反应: (6)氧化还原反应:(7)裂合反应:4.2酶的选择:◆不同的酶具有不同的结构和特性,同一种酶,由于来源的不同和处理方法(如纯度、冻干条件、固定化载体和固定化方法、修饰方法和修饰剂等)的不同,其特性也有所差别,所以要根据需要通过试验进行选择。◆在酶催化反应时,通常酶所作用的底物浓度远远高于酶浓度,所以酶催化反应速度随着酶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两者成正比。◆在有机介质中进行催化反应,对酶的选择不但要看催化反应的速度的大小,还要特别注意酶的稳定性、底物专一性、对映体选择性、区域选择性、键选择性等。4.3底物的选择和浓度控制:◆由于酶在有机介质中的底物专一性与在水溶液中的专一性有些差别,所以要根据酶在所使用的有机介质中的专一性选择适宜的底物。◆底物的浓度对酶催化反应速度有显著影响,一般说来,在底物浓度较低的情况下,酶催化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当底物达到一定浓度以后,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度的增大幅度逐渐减少,最后趋于平衡,逐步接近最大反应速度。4.4有机溶剂的选择:◆有机溶剂是影响酶在有机介质中催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使用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有机溶剂的极性选择要适当,极性过强(lgP < 2)的溶剂,会夺取较多的酶分子表面结合水,影响酶分子的结构,并使疏水性底物的溶解度降低,从而降低酶反应速度,在一般情况下不选用; ◆极性过弱(lgP ≥ 5)的溶剂,虽然对酶分子必需水的夺取较少,疏水性底物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也较高,但是底物难于进入酶分子的必须水层,催化反应速度也不高。◆通常选用2 ≤ lgP ≤ 5 的溶剂作为催化反应介质。4.5水含量的控制: ◆有机介质中,水的含量对酶分子的空间构象和酶催化反应速度有显著影响。◆要通过试验确定反应体系的最适水含量。◆最适水含量与溶剂的极性有关,通常随溶剂极性的增大,最适水含量也增大;而达到最大反应速度的水活度却变化不大,都在0.5~0.6之间。◆在实际应用时应当控制反应体系的水活度在0.5~0.6的范围内。4.6温度控制:◆温度是影响酶催化作用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最适温度下酶催化的反应速度达到最大,这个温度称为。◆在微水有机介质中,由于水含量低,酶的热稳定性增强,所以其最适温度高于在水溶液中催化的最适温度。◆要注意的是酶与其它非酶催化剂一样,温度升高时,其立体选择性降低。4.7 pH值的控制:◆酶在有机介质中催化的最适pH值通常与在水溶液中催化的最适pH值相同或者接近。◆在有机介质中,酶的催化活性与酶在缓冲溶液中的pH值和离子强度有密切关系。◆酶分子从缓冲溶液转到有机介质后,酶分子保留了原有的pH印记。◆通过调节缓冲溶液pH和离子强度的方法对有机介质中酶催化的pH值和离子强度进行调节控制。5.酶非水相催化的应用◆酶在有机介质中的催化如见表 7-2)。 表 7-2 酶非水相催化的应用 酶 催化反应 应用 脂肪酶 肽合成 青霉素G前体肽合成 酯合成 醇与有机酸合成酯类 转酯 各种酯类生产 聚合 二酯的选择性聚合 酰基化 甘醇的酰基化蛋白酶 肽合成 合成多肽 酰基化 糖类酰基化羟基化酶 氧化 甾体转化过氧化物酶 聚合 酚类、胺类化合物的聚合多酚氧化酶 氧化 芳香化合物的羟基化 胆固醇氧化酶 氧化 胆固醇测定醇脱氢酶 酯化 有机硅醇的酯化(1)手性药物的拆分:◆有不少手性药物,其两种对映体的化学组成相同,但是其药理作用不同,药效也有很大差别。如表7-3所示。表7-3 手性药物两种对映体的药理作用 药物名称有效对映体的作用另一种对映体的作用普萘洛尔(Propranolol)萘普生(Neproxen)青霉素胺(Penicillamine)羟基苯哌嗪(Dropropizine)反应停(Thalidomide)酮基布洛芬(Ketoprofen)喘速宁(Trtoquinol)乙胺丁醇(Ethambutol)萘必洛尔(Kebivolol)S构型,治疗心脏病,β-受体阻断剂S构型,消炎、解热、镇痛S构型,抗关节炎S构型,镇咳S构型,镇静剂S构型,消炎S构型,扩张支气管S,S构型,抗结核病右旋体,治疗高血压,β-受体阻断剂R构型,钠通道阻滞剂R构型,疗效很弱R构型,突变剂R构型,有神经毒性R构型,致畸胎R构型,防治牙周病R构型,抑制血小板凝集R,R构型,致失明左旋体,舒张血管(2)酶在手性化合物拆分方面的应用:(3)手性高分子聚合物的制备:(4)酚树脂的合成:(5)导电有机聚合物的合成:(6)发光有机聚合物的合成:(7)食品添加剂的生产:(8)生物柴油的生产:◆柴油是石油化工产品,由于石油属于不可再生的能源,石油资源的短缺是世界面临的危机之一,寻求新的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重大课题。◆生物柴油是由动物、植物或微生物油脂与小分子醇类经过酯交换反应而得到的脂肪酸酯类物质。可以代替柴油作为柴油发动机的燃料使用。◆生物柴油可以采用酸、碱催化油脂与甲醇之间的转酯反应,而生成脂肪酸甲酯。(9)多肽的合成:(10)甾体转化:

金属酶催化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不仅为论文写作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丰富了我们论文的内容。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化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一) [1]管用时.导线内交变电流趋肤效应近似分析[J].邵阳高专学报.1994(03) [2]李海元,栗保明,____,宁广炯,王争论,杨春霞.等离子体点火密闭爆发器中火药燃速特性的研究[J].爆炸与冲击.2004(02) [3]谢玉树,袁亚雄,张小兵.等离子体增强发射药燃烧的实验研究[J].火炸药学报.2001(03) [4]张洪海,张明安,龚海刚,杨国信.结构参数变化对等离子体发生器性能的影响[J].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2004(03) [5]孟绍良.电热化学炮用脉冲电源及等离子体发生器电特性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 [6]戴荣,栗保明,张建奇.固体含能工质等离子体单药粒点火特性分析[J].火炸药学报.2001(01) [7]赵科义,李治源,吕庆敖,段晓军,朱建方.电爆炸金属导体在Marx发生器中的应用[J].高电压技术.2003(10) [8]弯港.基于格子Boltzmann 方法 的流动控制机理数值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9]李海元.固体发射药燃速的等离子体增强机理及多维多相流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 [10]王争论.中心电弧等离子体发生器及其在电热化学炮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 [11]成剑,栗保明.电爆炸过程导体放电电阻的一种计算模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 [12]李海元,栗保明,____.膛内等离子体点火及燃烧增强过程数值模拟[J].爆炸与冲击.2002(03) [13]龚兴根.电爆炸断路开关[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2(04) [14]戴荣,栗保明,宁广炯,董健年.SPETC炮等离子体发生器自由喷射放电特性研究[J].兵工学报.2001(04) [15]刘锡三.高功率脉冲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研究[J].核物理动态.1995(04)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二) [1] 林庆华,栗保明. 等离子体辐射对固体火药燃烧速度影响的研究[J]. 弹道学报. 2005(03) [2] 李倩,徐送宁,宁日波. 用发射光谱法测量电弧等离子体的激发温度[J].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2011(01) [3] 狄加伟,杨敏涛,张明安,赵斌. 电热化学发射技术在大口径火炮上的应用前景[J].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2010(02) [4] 杨家志,刘钟阳,牛秦洲,范兴明. 电爆炸过程中金属丝电阻变化规律的仿真分析[J].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10(02) [5] 郭军,邱爱慈. 熔丝电爆炸过程电气特性的数字仿真[J]. 系统仿真学报. 2006(01) [6] 苏茂根,陈冠英,张树东,薛思敏,李澜. 空气中激光烧蚀Cu产生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的研究[J].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2005(03) [7] 李兵,张明安,狄加伟,魏建国,李媛. 电热化学炮内弹道参数敏感性研究[J]. 电气技术. 2010(S1) [8] 赵晓梅,余斌,张玉成,严文荣. ETPE发射药等离子体点火的燃烧特性[J]. 火炸药学报. 2009(05) [9] 杨宇,谢卫平,王敏华,郝世荣,韩文辉,张南川,伍友成. 含电爆炸元件电路的PSpice模拟和实验研究[J]. 高压电器. 2007(06) [10] 郝世荣,谢卫平,丁伯南,王敏华,杨宇,伍友成,张南川,韩文辉. 一种基于电爆炸丝断路开关的多脉冲产生技术[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6(08) [11] 伍友成,邓建军,郝世荣,王敏华,韩文辉,杨宇. 电爆炸丝方法产生纳米二氧化钛粉末[J]. 高电压技术. 2006(06) [12] 林庆华,栗保明. 高装填密度钝感发射装药的内弹道遗传算法优化[J]. 弹道学报. 2008(03) [13] 王桂吉,蒋吉昊,邓向阳,谭福利,赵剑衡. 电爆炸驱动小尺寸冲击片实验与数值计算研究[J]. 兵工学报. 2008(06) [14] 林庆华,栗保明. 电热化学炮内弹道过程的势平衡分析[J]. 兵工学报. 2008(04) [15] 蒋吉昊,王桂吉,杨宇. 一种测量金属电爆炸过程中电导率的新方法[J]. 物理学报. 2008(02) 化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三) [1.] 詹晓北, 王卫平, 朱莉. 食用胶的生产、性能与应用[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20-36. [2.] O'Neill M A, Selvendran R R, Morris V J. Structure of the acidic extracellular gelling polysaccharideproduced by Pseudomonas elodea[J]. Carbohydrate Research, 1983, 124(1): 123-133. [3.] Jansson P. E., Lindberg B, Sandford P A. Structural studies of gellan gum, an extracellularpolysaccharide elaborated by Pseudomonas elodea[J]. Carbohydrate Research, 1983, 124(1): 135-139. [4.] Morris E R., Nishinari K, Rinaudo M. Gelation of gellan–A review[J]. Food Hydrocolloids, 2012,28(2): 373-411. [5.] Kuo M S, Mort A J, Dell A. Identification and location of L-glycerate, an unusual acyl substituent ingellan gum[J]. Carbohydrate Research, 1986. 156: 173-187. [6.] 张晨, 谈俊, 朱莉, 等. 糖醇对结冷胶凝胶质构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4. 35(9): 48-52. [7.] Kang K S, Veeder G T, Mirrasoul P J, et al. Agar-like polysaccharide produced by a Pseudomonasspecies: production and basic properties[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82. 43(5):1086-1091. [8.] Grasdalen H, Smidsr d O. Gelation of gellan gum[J]. Carbohydrate Polymers, 1987, 7(5): 371-393. [9.] 詹晓北. 结冷胶[J]. 中国食品添加剂, 1999, 2: 66-69. [10. ]孟岳成, 邱蓉. 高酰基结冷胶 (HA) 特性的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8(5): 45-49. [11. ]Chandrasekaran R, Puigjaner L C, Joyce K L, et al. Cation interactions in gellan: an X-ray study of thepotassium salt[J]. Carbohydrate Research, 1988, 181: 23-40. [12.] Arnott S, Scott W E, Rees D A, et al. I-Carrageenan: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packing ofpolysaccharide double helices in oriented fibres of divalent cation salts[J]. Journal of MolecularBiology, 1974, 90(2): 253-267. [13. ]Chandrasekaran, R., Radha A, and Thailambal V G. Roles of potassium ions, acetyl and L-glycerylgroups in native gellan double helix: an X-ray study[J]. Carbohydrate Research, 1992, 224: 1-17. [14.] Morris E R, Gothard M G E, Hember M W N, et al. Conformational and rheological transitions ofwelan, rhamsan and acylated gellan[J]. Carbohydrate Polymers, 1996, 30(2): 165-175. [15.] 李海军, 颜震, 朱希强, 等. 结冷胶的研究进展[J]. 食品与药品, 2006, 7(12A): 3-8.猜你喜欢: 1. 化学论文参考范文 2. 化学论文范文 3. 化学毕业论文范例 4. 化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5. 有关化学论文报告范文

浅谈金属催化有机反应中的碱效应论文

碱, 包括有机碱和无机碱, 在许多催化和计量有机反应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碱的存在不仅可以促进化学反应, 而且可以改变反应途径. 但化学家们对碱的作用的认识仍然不够明确, 缺乏系统的理解. 最近, 北京大学席振峰课题组对近年来涉及到碱的许多催化反应进行了系统分析, 概括出了影响碱作用的诸多因素, 其中包括碱性、溶解度、电离度、聚集度、溶剂、金属离子大小、金属离子Lewis 酸性、金属离子的“软硬”度、阴离子的大小、阴离子的配位作用等. 本文将对该文及相关文章中有关金属催化有机反应中碱的效应进行介绍.碱的强度可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 如夺取质子的能力及亲核性, 亲核性又与底物的性质相关. 目前, 大部分的研究认为碱在化学反应中的主要作用是去质子化和中和体系中的质子或酸.

有机碱的强度与取代基和结构有很大关系, 如常用的有机胺的碱性强度在许多文献中都有报道. 在有机溶剂中有很好溶解度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胺基化合物、烷氧基化合物以及其它金属有机化合物也常被看作有机碱, 例如叔丁醇钠, LDA 及M[N(SiMe3)2] (M=Li, Na,K). 典型的无机碱由金属离子和具有碱性或亲核性的负离子构成, 许多无机碱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较小, 常常需要使用极性大的有机溶剂来提高其溶解度. 无机碱的强度与很多因素有关,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配对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及负离子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在去质子化反应中, 影响反应效率的因素除了碱的去质子能力之外, 底物去质子后形成的碳负离子或其它负离子的稳定性也对反应产物收率有极大影响, 而后者的稳定性与金属离子密切相关, 因此无论是正离子和负离子的性质对反应的效率及其选择性的影响都是非常明显的. 例如,Kobayashi 等在2012 年报道了叔丁醇锂作用下的吲哚3-位羧基化反应该反应最初使用的是钯催化的体系, 反应中选择不同碱会使得反应收率有明显变化.当使用弱碱K2CO3 时能得到痕量的羧基化产物, 而当使用较强的Cs2CO3时, 反应收率有了显著提高. 碱性强弱的影响同样体现在叔丁醇类碱中——使用碱性较弱的叔丁醇锂能得到好的反应收率但碱性相对较强的叔丁醇钠则不能得到预期产物, 这很有可能与形成的碳负离子的稳定性相关. 由此可见, 无机碱中的正负离子的性质是影响反应的核心因素之一.

无机碱中的阴离子种类很多, 在有机合成中常用的阴离子包括碳酸根, 磷酸根, 烷氧基和胺基, 卤素及其他类卤素负离子等. 阴离子对反应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反应速度和产率的影响上, 同时也有可能对反应的选择性产生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阴离子对反应结果的影响很大, 同时需要维持较低的碱阴离子浓度反应才能正常进行. 在这个特殊的反应中, 阴离子的种类对反应有很大影响, 而阳离子影响很小. Doucet等报道过对于相同的底物, 当使用不同的碱时, 会得到不同的产物.ClCF3[Pd] TBABbase, DMAcF3CNaOAc: 64%; KOAc: 61%; Na2CO3: 61%; Cs2CO3: 25%;CaO: 67%; t-BuONa: 3%; NEt3: 12%+ (2)阴离子也可作为配体与催化剂中的金属配位, 从而影响金属中心的反应性. 在许多Pd 催化的偶联反应中碱的作用很有可能是多方面的, 除了传统的促进转金属化, 其与催化剂作用从而提高活性中心的氧化加成能力也不可忽视, 同时金属中心与无机碱中的阴离子的作用, 也有可能提高阴离子的碱性. Fagnou 等[4]在研究Pd催化偶联反应中提出的.协同的“金属化/去质子化”(concerted metalation/deprotonation, 简称“CMD”)来解释碱的作用: 碱与金属中心Pd 配位, 使碱的去质子化能力提高, 从而可活化C—H 键.

催化剂金属中心和碱的匹配才能产生协同作用, 从而有效促进催化过程. 2014 年Norrby 等报道了碱在Buchwald-Hartwig Amination 反应中的作用. 他们研究了t-BuO-和DBU 在不同溶剂中对反应过程的影响, 并通过Eq. 3 所示反应进一步验证了理论计算结果. 在非极性溶剂中, t-BuO-可以有效地拔除和钯配位的吗啉上胺氢, 进而进行有效的C-N 偶联. 而中性碱DBU 效果不好, 需要在高温和微波下才能促进反应进行. 在极性溶剂中, 尽管计算表明相对非极性溶剂中DBU 参与的反应能垒变小了, 但是和t-BuO-相比效果仍然较差.阳离子在过渡金属催化的反应所起到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在偶联反应中, 转金属化的速率与碱中的阳离子种类有很大关系[6]. 阳离子的大小、软硬度以及Lewis 酸性等[6]都有可能对反应结果造成影响. 阳离子也有可能影响反应活性中间体的结构及稳定性. Shibasaki等[8]在2009 年报道了不对称催化合成手性有机硼酯的反应, 叔丁醇锂、钠、钾都能促进这一反应的进行,但反应的收率和ee 值对应的碱都是t-BuOLi>t-BuONa>t-BuOK, 表明锂离子对该反应的特殊效应. 2010 年,Hayashi 等也提及t-BuOM (M=Li, Na, K)中阳离子会影响反应途径, t-BuO-是一个单电子供体, 配对阳离子如是Na 和K 离子时, 反应会涉及单电子转移(singleelectron transfer, 简称SET)过程.

总之, 碱在催化反应中的作用极其复杂, 在催化循环中的任何一步都有可能对反应结果造成影响, 碱的不同甚至会影响基元反应的本质, 这主要体现在碱对催化剂、配体以及底物和基元反应的影响都不可忽视, 从而使其效应更加复杂. 但碱在许多催化反应中的核心功能会逐渐更加清晰. 席振峰教授课题组通过对文献的分析, 提出了碱对反应影响的诸多因素, 使化学家对碱在催化过程中的复杂性有了新的认识,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问题, 有待于化学家进行更加系统全面的研究.。

光催化论文参考文献

光催化法制氢半导体TiO2及过渡金属氧化物、层状金属化合物,如K4Nb6O17、K2La2TiO10、Sr2Ta2O7等,以及能利用可见光的催化材料,如CdS、Cu-ZnS等,都能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催化分解水,从而产生氢气。然而到目前为止,利用催化剂光解水的效率还很低,只有1% ~2%。已经研究过的用于光解水的氧化还原催化体系主要有半导体体系和金属配合物体系两种,其中以半导体体系的研究最为深入。 半导体光催化在原理上类似于光电化学池,细小的光半导体颗粒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微电极悬浮在水中,他们像光阳极一样在起作用,所不同的是它们之间没有像光电化学池那样被隔开,甚至阴极也被设想是在同一粒子上,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反应同时发生。当小于387nm 的紫外光照射到TiO2时,价带上电子吸收能量后发生跃迁到导带,在价带和导带分别产生了空穴与电子,吸附在TiO2的水分子被氧化性很强的空穴氧化成为氧气,同时产生的氢离子在电解液中迁移后被电子还原成为氢气。和光电化学池比较,半导体光催化分解水放氢的反应大大简化,但通过光激发在同一个半导体微粒上产生的电子空穴对极易复合。因此为了抑制氢和氧的逆反应及光激发半导体产生的电子和空穴的再结合,可加入电子给体作为空穴清除剂,以提高放氢效率。废水中许多有机物是良好的电子给体,如果把废水处理与光催化制氢结合起来,可同时实现太阳能制氢和太阳能去污 。工程热力学是热力学最先发展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热能与机械能和其他能量之间相互转换的规律及其应用,是机械工程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通过对热力系统、热力平衡、热力状态、热力过程、热力循环和工质的分析研究,改进和完善热力发动机、制冷机和热泵的工作循环,提高热能利用率和热功转换效率。为此,必须以热力学基本定律为依据,探讨各种热力过程的特性;研究气体和液体的热物理性质,以及蒸发和凝结等相变规律;研究工质特性也是分析某些类型制冷机所必需的。现代工程热力学还包括诸如燃烧等化学反应过程,溶解吸收或解吸等物理化学过程,这就又涉及化学热力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近日,《催化学报》在线发表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戈磊教授团队在光催化解水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工作报道了结合动力学和热力学对PtPd修饰硫化镉锌纳米棒高效光催化制氢的机理研究。论文第一作者:张临河硕士,论文通讯作者:戈磊教授。02背景介绍双金属合金是目前最有效的共催化剂之一。与单金属纳米粒子相比,双金属纳米粒子由于其独特的微观结构和优良的催化性能而具有巨大的催化潜力。Pt具有较高的功函数和较低的质子还原能力,被认为是最有效的贵金属助催化剂。本课题组研究发现,在氢气生产过程中,PtPd合金作为助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高于Pt。这一现象可以通过PtPd合金的热力学结果来理解,而反应动力学在光催化制氢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利用热力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改进析氢活性的PtPd共催化剂的性质和机理是很有必要的。

纳米光催化技术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纳米光催化技术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摘要: 现如今,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大气污染作为环境污染中的一种,加大大气污染的治理力度,缓解温室效应给社会发展带来的难题,有利于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基于此,文章主要对纳米光催化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 纳米光催化技术;大气污染;治理应用

纳米光催化技术在大气污染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大气污染的治理水平。由于纳米光催化技术的光敏效果较好,容易达到其反应条件,效率高,对环境及人体具有无害的特点,所以,纳米光催化技术已成为当前社会最先进的空气净化技术。对纳米光催化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充分了解其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有利于解决我国严重的.雾霾问题,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纳米光催化技术理论

太阳能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之一,在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其有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而光催化污染物降解技术既能充分利用太阳能,又能解决大气污染物的处理难题。纳米光催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大气污染物治理方法,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与传统的物理吸附法(活性炭)相比,利用纳米光催化技术净化空气具有以下优势:催化降解反应可以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操作简便;在太阳光的激发下,能有效去除大气中的污染物如NOx和VOCs,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光催化技术理论主要基于“Fu-jishima-Honda”效应,20世纪70年代后期,Frank和Bard关于水中氰化物在TiO2表面的光分解研究及Carey等关于多氯联苯在TiO2紫外光下的降解研究,极大推动了光催化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研究。半导体材料的催化氧化机理如下:当能量大于禁带宽度的光照射半导体催化剂时,价带(va-lenceband,VB)上的电子被激发,跃过禁带进入导带(conductionband,CB),而在价带上产生与电子()对应的空穴(),即产生自由电子-空穴对,活泼的电子、空穴在电场作用下可以分别从半导体的导带、价带迁移至半导体/吸附物界面,而且跃过界面,使被吸附物还原和氧化;同时也存在着电子、空穴的复合。价带空穴()将吸附的H2O氧化为羟基自由基(),导带电子()将空气中的O2还原为超氧自由基()。这两个自由基(),是降解污染物的关键活性基团。其反应原理如下:

二、纳米光催化技术的实际应用

纳米光催化技术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比较广泛,TiO2作为应用效果较好的光催化剂,具有较好的抗酸碱性、耐光腐蚀性,其化学性质稳定性较好,来源丰富,能源较大,具有产生的光生电子和空穴的电势电位较高等优势。但是,在实际的纳米光催化技术应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催化剂、有机物浓度的影响。因此,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相关人员应重视这些因素对光催化技术的影响。

(一)催化剂对纳米光催化技术的影响。纳米光催化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催化剂净化大气的。在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表面积、粒径等等,都会影响纳米光催化反应。如:当催化剂的粒径不断缩小时,溶液中的单位质量粒子就会增多,虽然光的吸附效率有所增加,但是,光吸收不易饱和;当催化剂系统的表面积增加时,就意味着催化剂参加反应的面积增大,有利于催化反应的进行,反之,则不利于催化反应的进行。另外,催化剂的表面羟基及混晶效应,也是影响纳米光催化反应的另一因素。

(二)光源与光强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纳米光催化技术常用的光源有黑光灯、高低压汞灯、紫外灯、杀菌灯等,波长在200-400nm的范围内。一般情况下,在纳米光催化反应过程中,其光的强度越强,催化反应速度就会逐渐趋于常数,但是,光量子效率则会随着光强度的变化而变化。此外,PH值不同,外加助催化剂及无机盐等等,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纳米光催化技术的反应。

三、纳米光催化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联用

(一)室内污染控制与通风技术。目前常用室内环境净化与通风技术有主动式和被动式2种。前者是将室内环境净化装置与机械通风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而后者采用空气净化过滤器结合自然通风系统。这两种技术均涉及高效通风技术,前者主要针对外源性污染,可采用高效低阻过滤的方式;而后者主要针对内源式污染,比较有效的方式为各种室内净化技术。目前主要通风方式包括混合通风、置换通风和个性化送风。混合通风和置换通风均以营造室内可感风环境为目的,若将空调设定温度调高必然会引起室内人员热舒适性的降低;个性化送风由于其实际使用中制约较多,在实际工程中较少。

(二)过滤技术。过滤技术主要包括纳米纤维过滤技术、光催化纤维过滤技术、膜过滤技术。纳米纤维过滤技术具有一定梯度结构的复合过滤材料可大大提高过滤性能,已用于室内空气净化、水体有机物净化等领域,有望实现大规模工程化应用;纳米光催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处理大气污染物的方法,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四、结语

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单独利用纳米光催化技术的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因此,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将纳米光催化技术与其他先进的大气净化技术进行有效结合,提高大气污染治理效果,保证人们生活健康。

参考文献:

[1]曹军骥,黄宇.纳米光催化技术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科技导报,2016,17:64-71.

[2]王韶昱.光催化技术在室内空气净化器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3.

论文写作中怎么运用参考文献

论文引用的标准格式如下:

1、在正文写作完毕后,空两行(宋体小四号),居中书写“参考文献”四个字;“参考文献”使用宋体四号加粗,前后两个字之间不空格。“参考文献”书写完毕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参考文献的具体内容。

2、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书写,并用数字加中括号表示。

3、参考文献只列出作者已直接阅读、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主要参考过的文献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论文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参考文献与正文连续编排页码。参考文献不少于6篇。

写论文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论文写作之前,首先我们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做好准备是必须的。

我们可以先去网上搜索一些必要的参考文献,进行阅读,然后从中找出论文写作的切入点;此外,我们还要先确定论文的主题,准备和主题相关的资料,并列一个提纲,整理出论文写作的基本框架。

写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方法是

1、论文引用参考文献,要遵循规则,就像致谢一样,参考文献部分也需要遵循的特定规则。只列出已经发表的有影响的参考文献,尽量不要使用未发表的数据和摘要。

2、在投稿之前要对照所有的文献的原始出处,仔细检查参考文献部分,最好做校对检查。

3、检查的时候要确信在论文正文中引用的文献都确实列在参考文献部分的文章在正文中被引用的。

一、操作过程

1、打开word文档,打开需要添加参考文献的论文。

2、在论文末尾先添加参考文献。然后将光标放在文献前。

3、点击【开始】界面。

4、找到【编号库】并点击。

5、在弹出的窗口点击【定义新编号格式】。

6、在弹出的窗口中修改编号格式,此处按照一般的参考文献编号格式进行修改,改为"[1]"。修改完成后点击确定。

7、可以看见文献出现了。

8、点击【插入】界面。

9、将将光标放置在论文中要插入文献的位置,点击【交叉引用】。

10、选中要插入的文献,点击确定。

11、此时文中就插入了。

12、再点击【开始】界面。

13、选中"[1]",点击下图中的图标,该图标表示“上标”。

14、此时就完成了参考文献的添加。

  • 索引序列
  • 酶催化作用论文的参考文献怎么写
  • 酶催化作用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 金属酶催化论文参考文献
  • 光催化论文参考文献
  • 论文写作中怎么运用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