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农业信息技术在养殖中的论文研究

农业信息技术在养殖中的论文研究

发布时间:

农业信息技术在养殖中的论文研究

评价农业信息化指标应包括:(1)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通讯网络、计算机网络、宽带、分布情况、电话用户等;(2)农业f膏息技术装备。包括计算机的拥有量、网站数萎故其它通讯设备能否保证信息传播畅通;(3)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农业数据库的种类和数量、农业信息资源获取量和网络、农业信息资源的再开发和利用;(4)农业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包括各种农业信息技术的用户数,按主要农业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如农业专家系统的种类和实际应用的普及率;(5)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包括农业信息技术的采用在农业生产总值中所起的增值作用,即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国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国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第一,数据库与网络。农业信息量大、面广而分散,目前国际上最普遍、最实用的方法是将各种农业信息加工成数据库并建立农业数据库系统。第二,精确农业。精确农业发源于美国,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是21世纪农业的发展方向。主要由10个系统组成。包括全球定位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其中,遥感技术已被欧洲、美国、日本、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广泛应用于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作物产量预报和农林牧灾害监测等各个方面。农作技术已精确定位到lOm2为单位的小块土地上,大大降低了作物生产成本。及至1999年,美国使用精确农业技术约达90%,英国、德国、法国、荷兰、西班牙、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正在迅速发展精确农业,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在酝酿实施这一项目。近年来,以航空为主的遥感技术开始应用于农田信息采集,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迅猛。第三,专家系统。国外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最早是美国IL Linois大学的植物病理学家和计算机学家共同开发的大豆病害诊断专家系统PLANT/ds。20世纪80年代中叶有了迅速的发展,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相继在作物栽培、畜禽饲养、农业经济效益分析、农产品市场销售管理等方面研制出不少的农业专家系统。据统计,1995年美国正在使用或准备使用的农业专家系统有1 000多个,日本有400多个。从开发总量看,美国占绝大部分,几乎占80%,其它国家(包括中国)只占20%。专家系统今后的研究重点:建立模型以描述农业生产中非结构化、非系统化的知识,最终建立以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为对象的生产全程管理系统和实用技术系统,促进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利用。第四.虚拟农业。虚拟农业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问世的一种农业信息技术的高新产品,是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它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建立数学模型定量而系统地描述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等生理生态过程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虚拟作物、畜禽,从遗传学角度定向培育农作物,改变传统的育种和科研方式。目前’眭£界上仅有少数几个研究机构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为虚拟主要农作物、畜禽的育种和管理。国内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现状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应用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79年从国外引进遥感技术并应用于农业,首开信息化农业的先河。1981年中国建立第一个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机构,即中国农业科学院计算中心.开始以科学计算、数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为主的农业科研与应用研究。1987年农业部成立信息中心,开始重视和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试点和应用。1994年以来,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的相继开通运行,标志着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始迈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信息技术农业应用研究与推广取得了一些成果.建起了一批农业综合数据库和各类应用系统。其中以粮、棉、油为主的信息技术成果约占1/3。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农作物的选种、灌溉和施肥等不同管理环节进行优化处理后,向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对农作物病虫害、产量丰欠等进行预测预报,帮助农药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辅助农民科学调整生产结构;对不同类型的农业经济系统、土壤一作物一大气系统等进行仿真。辅助农业管理者编制农业规划和生产计划;根据各种动物营养需求,生产最佳的饲料配方,帮助生产厂家和养殖户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近年来,部分科研院所开始探索计算机视觉及图像处理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些已取得显著的效果。农业部利用网络协议信息发布与查询等技术,建成的专业面涵盖较宽.信息存储、处理及发布能力较强.信息资源丰富和更新量较大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联网用户已发展到了3 000多家。据中国农科院科技文献中心检索.到2001年3月中国大陆农业网站数量近2 200家,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如果加上台湾和香港的农业网站,中国农业网站数量可排在世界前10名以内。国家科技4 3攻关计划开展了“农业决策支持信息系统研究”、“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已经开始为国家宏观决策和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发挥作用。国家“863”计划开展了“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在全国建立了20个示范区,取得了显著成效。另外,开展了“网络农业”、“精确农业”、“虚拟农业”等的探索研究。近年来,在农业研究信息系统、科技基础数据库、小麦~玉米连作智能决策系统、农业词表和机器翻译系统、多媒体光盘应用系统、农场管理系统、畜牧营养数据库、土肥信息管理系统、草地信息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和科技成果。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在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2)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相互依赖的。农业的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然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在规模小时,以满足自己需要时就不可能或不必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因为采用信息技术需要一定的投入,如购买信息技术设备,支付获取信息费用,这对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益不高的农业生产来说,权衡之下,显然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3)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农民买不起计算机,也就难以获取农业信息。现在平均每台计算机的价格约为5 000元至6 000元;二是农村电话费若按0.3元/分钟计算,加上上网费用4元/小时,合计每小时上网费超过10元.农民难以支付如此高的费用。(4)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表现在基层缺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无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基层缺少能够主动、科学地进行信息管理的人员;信息来源可靠性差.致使不少假信息和过期信息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更为重要是缺乏大型实用数据库。数据库建设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实用性差。(5)信息技术实用性差,没能给农民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作为农业生产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种植、生产,也就要求信息技术的适应性要因地制宜。目前从事农业应用软件开发的人员比例较少,且开发的技术品种不多,适应性差,加上目前农业应用软件出现供求之间的矛盾,更加阻碍了农业信息化的普及。(6)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电子商务给农产品销售带来的作用尚未较好发挥。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政府的宏观指导与必要引导,信息服务尚未完全形成.另一方面,发展电子商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所需配套条件和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农产品的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研究阶段,难以发挥其重大的作用。(7)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而由于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目前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业信息专业库的建设、更新速度缓慢。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 它正推动着全球经济朝着以计算机及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方向发展。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我国农业开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信息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在农业各个领域,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 同信息打交道,以扩展人类信息器官的功能的技术。它集通信( C om m unication)、计算机( C om puter) 和控制( C ontrol) 技术于一体, 国外又称之为“3C ”技术, 其内容包括信息接受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及信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的四大内容中, 信息传递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是整个信息技术的核心,而信息接受技术、信息控制技术是核心与外部世界的接口,四者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体系, 并与人的信息器官及其功能系统相对应。其内容互相综合, 已形成多项应用开发技术, 如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自动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它们渗透到农业的各个方面, 充分展示了信息技术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二、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主要应用(一)对农情的监测。农情监测的主要任务是监测耕地的变化、粮棉作物的面积、长势、灾害与产量。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3S”技术( 遥感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已应用于国家和全球尺度的农情监测。1、自然灾害监测。在G IS 技术支持下, 可实现对遥感获取的灾情信息与地面现实信息的有机结合, 进行干旱、洪涝、森林灾情、雪灾、水土侵蚀、病虫害等方面的动态监测。由于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信息, 已广泛应用于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 实现灾前预警、灾情监控、灾后评估。目前我国主要用于洪灾、作物病虫灾害、旱灾、土地荒芜沙化监测、森林火灾等。2、农业估产及生长动态监测。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主要在四个方面, 即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及作物遥感估产。作物生长模拟是利用专业知识和数学模型, 通过计算机分析模拟作物生长过程, 协助解决多样化和不确定问题, 作物估产(含生长势监测)历来就是人们十分关注的农业情报。美国于1975- 1979 年完成了大面积作物清查试验(LA C I 计划), 并在国内推行以Landsat的T M 资料为基础的面积框图抽样遥感估产取得成功。我国于1983- 1985 年就应用Landsat资料进行了小麦遥感综合测产研究。专家系统是以知识为基础, 在特定问题领域内能像人类专家那样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计算机系统。我国自80 年代开始, 已研制出近40 种专家系统, 如砂礓黑土小麦施肥专家系统, 水稻主要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 小麦、玉米、桑蚕品种选育专家系统, 农业气象专家系统等。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主要用于灌溉, 耕耘作业, 果实收获, 畜牧生产过程自动控制, 农产品加工自动化控制及农业生产工厂化。我国还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研制出耕地变化监测系统, 棉花种植面积遥感调查系统, 作物产量气候分析预报系统, 作物短、中、长期预报模型, 小麦、水稻遥感估产信息系统等。这些成果的实用化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3、农业环境监测。随着人口的增长, 人类对资源的掠夺式的开发,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影响了农业生产。信息技术快速查清各类农业资源及其分布, 了解和掌握环境状况; 对有限的农业资源及环境变化进行有效监测; 预测各种措施对农业资源及环境带来的可能影响, 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二)农产品质量检测。我国加入W T O 后, 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化竞争, 农产品能否进入国际市场, 取决于产品品质的好坏, 因此, 农产品品质的检测就显得非常重要。1995 年美国成功研制出M erling 高速高频计算机视觉水果分级系统, 用于苹果、梨、桃等的水果的分等定级和品质监测。我国农业工作者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致力于产品品质检测系统的研究, 这些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能够及时地检测产品品质质量指标, 分析模拟品质好坏。生产者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地控制或调整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施用, 避免化肥和农药的不必要施用而造成在产品中的残留, 影响产品品质。(三)农地分等和土壤养分管理。农用地分等定级是对决定土壤生产力的内在属性和影响土壤生产力的外部环境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用量化指标确定土地质量等级, 为制定有关农业政策、综合治理中、低土壤, 建立高产稳产田、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提供依据。G IS 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和制图功能为完成农用地分等提供了技术支持。(四)在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应用。我国正在抓紧建设国家公用数字通信网, 国家公用经济信息基干通信网等国家信息国道的建设, 全面实施" 金" 字工程。国家农业信息网络已具规模, 信息扶贫致富工程正在实施, 农业部自1994 年开始,在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基础上, 逐步开发农产品产销信息系统网络, 这些网络的建成将改变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环境, 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对农业发展的宏观决策指导, 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 快速准确向农村、农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农户只要有一台微机终端, 通过网络就能够及时获得农业法规、农业政策、市场行情、产品销售等信息, 合理地进行农资购置与产品销售, 促进农村市场繁荣和经济增长。(五)在农业研究及技术推广中的应用。我国已建成农业科研项目计算机管理系统( A R IC M S) , 中国农业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科技成果库, 中国农业研究项目数据库, 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等, 同时还引进了世界上几个最主要的农业数据库, 目前, 全世界建立了4 个大型的农业信息数据库, 即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农业数据库(A G R IS)、国际食物信息数据库(IFIS)、美国农业部农业联机存取数据库(A G R IC O LA )、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中心数据库(C A B I)。我国除引进以上世界大型数据库外, 自己建立了数十个农林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的运行和服务都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农业信息资源和科学技术, 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三、我国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一)农民文化素质低,高层农业信息技术开发人才缺乏,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信息技术是一项高科技, 其开发应用需要高科技人才。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民对信息的利用能力差, 成为信息农业实施的一大障碍。(二)信息农业成本过高,信息农业普及难度大。信息农业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信息农业技术装备如监测仪、计算机、G IS 软件、G PS 装置等设备价格昂贵。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210.34 元, 农民无力购买昂贵的技术装备, 使信息农业难以推广。(三)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低。我国已建成一批农业信息资源库, 但其数量和质量均远不足以形成信息产业。农业信息技术总体水平不高,信息化、网络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我国虽然已全面起动" 金" 字工程, 加快各种信息网及高速信息公路的建设,但不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我国局域网连接的PC 数目平均水平很低, 只有12 个, 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分别达68、26、64、35 个; 二是数据库的开发、各种应用软件的网络化水平低, 严重制约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四)信息农业体系整体服务水平不高。高层农业信息技术开发人才缺乏, 利用信息技术能力低。到目前为止, 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 现有的信息技术人才不足, 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影响了信息服务质量。四、促进农业信息技术革命,加速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一)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产业和农业信息化体系。政府应承担起农业信息化的引导责任, 同时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广大农民及社会其它力量的作用进行农业信息开发。应普及计算机及计算机知识, 培育农业信息市场和信息产业, 促进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 为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及推广提供良好环境。(二)加强信息市场管理。应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统一规划和指导, 逐步建立并完善各级信息资源, 建立标准和数据更新体系, 加强数据更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同时加强信息市场的管理和立法, 避免信息数据库的重复建设, 提高数据库的网络化水平, 增强数据的共享性, 开发和利用各省、市、县等地区的农业数据库, 促进地方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三)大力加强国家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依托全国信息主干网, 加快“农”工程建设。在发挥国家投资主渠道作用下, 各地及有关农业部门应加大投入, 建立区域网、局部网, 并与国内主干网、互联网接轨, 实现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农户入网。加强高层农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 增强全民信息意识。加强农业应用软件网络化、多媒体化及可视化研究, 使农业信息技术可实行远程推广, 远程教育。(四)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基地,加强信息技术的示范推广。选择民众信息意识强、信息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 建立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基地, 组织农学家、信息专家、经济学家参与规划建设和实施。并加快成熟信息技术成果的推广, 边试验边应用, 根据试验情况总结经验, 成熟后向其它地区大力推广,使农业信息技术走向实际应用的“试验———推广”的道路。

养殖技术研究本科毕业论文

到知网参考文献

浅谈动物资源的物权法保护策略一、我国《物权法》对动物资源保护的贡献 1.确立了野生动物资源国家所有权制度。对于是否应当规定野生动物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学界有较大的争议。我国《物权法》第49条确立的野生动物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制度符合野生动物资源管理使用的客观现状和既有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实行了动物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物权法》第119条规定:“国家实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从而明确了对于包括动物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的用益方式是以有偿使用为原则,以无偿使用为例外。《物权法》确立了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政府可以通过协商、拍卖、招投标等程序公正、公开的形式,根据转让价格、开发利用和养护的能力等综合标准,在一级市场将特定的自然资源物权有偿转让给符合法定条件的市场主体,从而最大化地实现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3.明确了动物养殖、捕捞权。《物权法》第123条“依法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受法律保护”的规定,确立了关于动物资源的用益物权,即养殖权和捕捞权。《物权法》的规定明确了养殖权和捕捞权是在国家或者集体所有权基础上所取得的用益物权,那么,权利人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其就可依法寻求民事救济。 二、《物权法》在保护动物资源方面应有的完善 尽管《物权法》上述规定体现了我国私法领域对动物资源保护的一大进步,但我们认为从保护动物资源的目的及解决现行社会问题的角度考量,《物权法》及现行其他立法在动物资源保护方面还需要以下各方面的完善: (一)赋予动物特殊法律地位 我们认为,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下,动物不能表达自己的意志,不能行使权利、承担义务,规定动物的法律主体地位不符合法理也不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动物作为有生命的活物,其作为物权客体确实具有其特殊性,动物是和人类一样有感知和情感需求的高级生命形式,不应与其他物等同视之,应当在《物权法》中有所体现。不论出于理性、道德、同情、自我反省还是人类自身尊严的维护,多数人认为动物享有一定福利,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动物福利立法,我国也不例外。《物权法》是规定人们对物的利用方式的基本法,如果能够借鉴德国《民法典》的修改,在《物权法》中以宣誓性条款确立动物不同于其他无生命物体的特殊地位,将是有利于保护动物资源并且与我国其他动物福利性质的立法相协调的选择。 (二)扩大并明确《物权法》对动物资源调整和保护的范围 我国相关立法中对动物资源保护范围规定狭窄、混乱,历来为环境资源法学者所诟病,《物权法》在对动物资源保护的规定中同样存在缺陷。首先,《物权法》对其所保的动物资源的概念及范畴语焉不详。其次,《物权法》沿袭了我国对于动物资源一贯的等级保护,并无进步可言。事实上,处于我国动物资源保护基本法地位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因其明显侧重保护“濒危物种”,而不能满足全面保护动物资源的需要。第三,《物权法》对于没有其他法律明文规定国家所有权的动物资源缺乏所有权规定,却在其所有权不明的情况下于用益物权中规定了养殖权、捕捞权,不能为用益物权人的权利来源及国家实施行政许可提供充分的依据。根据我国《宪法》、《物权法》及《野生动物保护法》、《渔业法》、《森林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和实践中的操作,可以推知动物资源的权属包括以下几类:1.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三有”(有科研价值,有经济价值、有益)动物明确属国家所有;2.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非保护野生动物属于森林资源,除法律规定属集体所有的外,属国家所有;3.水生非保护动物没有法律明文规定其权属,实践中将水生非保护动物作为其所生活的水域、滩涂的一部分加以使用,除法律规定属集体所有的外,属于国家所有。用益物权人取得承包权或行政许可以后,通过养殖、捕捞等手段取得水生动物的所有权;4.对除上述动物以外的非保护动物,根据《宪法》第9条规定属于国家所有,但在《物权法》中没有类似规定。这种极端抽象的国家所有权与实践中对动物资源的利用有所冲突,不利实现保护动物资源的目标。 由此可见,我国的动物资源权属体系是凌乱而不全面的。笔者认为,《物权法》应扩大对动物资源的保护范围,而不落等级保护制度的窠臼,改变动物资源所有权规定不周全的现状。同时,《物权法》应当注重对非保护动物的权属设置,现有的非保护动物如果保护不力就会成为未来的濒危动物,必须在保护其生态价值的前提下强调合理有限地利用,为动物福利立法奠定基础。我们建议按对非保护动物的利用途径将其分为伴侣动物、经济动物、实验动物、野生动物、工作动物而有针对性地加以保护。 (三)扩充与动物相关的用益物权种类 《物权法》第5条规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根据物权法定性原则要求,当事人无权自己创设新的物权类型,且当事人在法律关系中约定的物权以及物权法律关系的内容,只能是法律规定的内容。而《物权法》中确立的动物资源用益物权方式只有养殖权、捕捞权两种,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首先,养殖权、捕捞权针对的都是水生动物,对陆生动物的用益物权方式完全没有涉及,是一大立法空白;其次,没有涵盖已有法律中规定的动物资源利用方式。例如《野生动物保护法》第16条规定:“因科学研究、驯养繁殖、展览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捕捉、捕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猎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必须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猎捕证。”第17条规定:“国家鼓励驯养繁殖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持有许可证。许可证的管理办法由国务院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第27条规定:“经营利用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应当缴纳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费。”可见,《野生动物保护法》中明确规定的野生动物利用方式就包括狩猎、驯养繁殖、经营利用等形式,如果《物权法》不承认以上权利属于用益物权,那么获得上述活动许可的权利人拥有的是什么性质的权利呢?又如何获得法律的保护?因此,《物权法》应当在用益物权的篇章中根据现实需要,增加对水生、陆生动物的用益物权种类,以保障权利人的利益。 (四)完善野生动物损害赔偿制度 在我国,野猪、熊等野生动物造成居民人身、财产损失的案例屡见不鲜。一直以来,我国通过《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确立的国家补偿制度对受害人进行补偿。《野生动物保护法》第7条规定:“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或者其他损失的,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偿。”《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10条进一步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对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可能造成的危害,应当采取防范措施。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受到损失的,可以向当地人民政府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补偿要求。经调查属实并确实需要补偿的,由当地人民政府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给予补偿。”但是国家补偿制度的实施效果却不甚理想。据统计,1991-2001年全国各地遭受野生动物伤害的实际损失达6065万元,而得到政府的补偿则不到1/10。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上述法律中只规定了因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受害人可以取得政府补偿的权利。但是,对于“三有动物”、非保护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害补偿,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其次,关于国家补偿制度的地方立法屈指可数,仅有《云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补偿办法》、《陕西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补偿办法》、《吉林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补偿办法》。多数地区对于野生动物致害之后的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程序等问题处于立法空白的境地。第三,赔偿主体不明。法条中规定的“当地政府”到底指哪级人民政府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补偿责任如何分担都无法可依,往往造成各级政府对索赔的当事人推诿搪塞的现象。《物权法》中规定了野生动物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并且第7条规定:“物权的取得和行使,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以上述规定为基础,可以建立国家对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赔偿制度,弥补《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国家补偿制度的不足。第一,确认赔偿主体是国家。因为国家作为野生动物资源的所有人和管理者,应当尽到善良管理人的义务,其管领下的野生动物造成人民的人身、财产损失,理应由代表国家的政府给以足额赔偿,而不是适当补偿。第二,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也就是全民所有,保护野生动物资源最终受益的是全社会和全体公民,所以它所带来的损失就不能只由少数地方、少数人来承担。因此,赔偿应以中央财政支付为主,以地方财政为辅。我国现实情况是,动物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多为经济不发达地区,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实力差异,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实力也存在明显差距。国家应根据不同地方的经济水平具体制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赔偿比例。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畜牧兽医毕业论文

畜牧兽医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大纲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由教育部组织、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实施的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远程高等教育。所设特种动物养殖专业为农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从事特种动物养殖技术指导、生产操作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保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教学质量,培养农村第一线“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落实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保证集中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集中实践环节大纲。

畜牧兽医专业集中实践环节包括生产实习和毕业作业两部分。

一、目的要求

生产实习和毕业作业是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生产实习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指导或应用于生产,使他们:(1)进一步明确专业思想,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联系群众、了解生产、了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2)提高实践技能,应用、验证、巩固、充实所学理论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3)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产实习应根据当地生产实际及农时季节安排,将所学理论知识、技能综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央电大提供集中实践环节大纲,试点单位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试点教学点按要求实施,并接受检查。

在生产实习结束前,学生应选定毕业作业题目;然后收集、查阅资料;并在5周内完成毕业作业。实习单位与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表现填写生产实习鉴定表,并确定生产实习成绩。毕业作业指导小组(和指导教师)对毕业作业进行评定,确定成绩。生产实习或毕业作业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二、时间安排

本专业安排集中实践环节13周(13学分),其中生产实习8周(8学分),毕业作业5周(5学分)。 集中实践环节不得免修、免考。按照教学计划,一般将集中实践环节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也可根据农时季节灵活安排。

三、生产实习的内容

l.根据实习单位的具体条件,可参加实习单位课题研究。学会调查研究、观察记载、收集数据与资料整理。进一步熟悉掌握有关养殖生产中养殖场建设、营养与饲料、繁育技术、畜禽环境卫生、主要疫病防治、畜禽产品初加工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2.通过参加实习单位的畜牧兽医生产活动,培养初步的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掌握以下内容:

(1)养殖场的选址及场地建设主要问题;

(2) 根据当地情况了解饲料配合和畜禽饲养管理技术;

(3) 掌握畜禽环境卫生知识;

(4) 畜禽加工产品加工处理的生产程序;

(5) 调查当地畜禽产品市场和流通情况;

(6) 掌握畜禽常见病的诊断和防治技术。

3.参加所在实习单位的技术推广及科学普及活动,以得到实际工作的锻炼。

4.积极参加所在实习单位的技术生产劳动,做好实习日记,牢固学农爱农的专业思想,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农民科学致富。

四、集中实践环节的组织

1.各教学点应十分重视集中实践环节的组织,成立生产实习领导小组及毕业作业指导小组。根据学生及实习单位情况,将学生组成实习小组,并确定组长和指导教师。指导各组学生制定生产实习计划;

2.所有实习组织情况(包括实习计划、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实习小组成员名单等)均报送上(省)级电大备案;

3.实习鉴定:生产实习完成后,应由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共同填写毕业实习鉴定表。表的内容包括

学生实习的起止时间、完成的具体实习工作内容、出勤及实习情况(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成效)等,给以评语并评定等级(分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

4.毕业作业评定:毕业作业由指导教师初评,经毕业作业指导小组认定后,送交省电大有关部门审查,中央电大定期抽查;

5.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必须是本专业、具有较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对学生所选毕业作业题目有一定的研究,并能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能经常到各实习点指导学生。每一指导教师同时指导的学生不超过8人。

6.对实习单位的要求:能够满足学生实习要求,有一定的规模,在当地生产、管理等方面比较规范、技术先进,有能够担任(或协助)指导教师的技术人员,能够与电大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7.本大纲的实施细则由试点单位根据本大纲负责组织制定并实施。

五、毕业作业

1.毕业作业要求:

(1)选题:

要求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确定毕业的题目。选题要联系实际,与生产实习相结合,与自己的工作相结合,选题要有地区的特色,有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性、创造性,题目不宜过大。

(2)查阅文献资料和整理分析:

应查阅文献资料,介绍所选题目的背景情况,说明实际情况,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对策等。

(3)毕业作业撰写:

应由学生独立完成,禁止抄袭、剽窃。毕业作业的篇幅应不少于3000字,包括:摘要和关键词、正文(介绍所选题目的背景、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对策等)和参考文献等。

定稿的毕业作业用统一的毕业作业专用稿纸誊写,用统一的封面装订。

(4)教师指导: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选定毕业作业题目,并在学生撰写过程中至少进行2次以上面批。

2.毕业作业的评定:

(1)指导教师对毕业作业的评语内容:毕业作业工作量(学时数、字数等)的情况;毕业作业质量(文字、内容、结构、形式等)情况及其实用价值;学员独立完成毕业作业的情况;学员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员完成毕业作业的表现(科学的态度、刻苦的精神等)。

(2)成绩评定标准:分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具体要求如下:

优:独立完成作业;问题有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性;原始资料齐全,能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加工整理;分析问题正确、全面,对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或已经实施、实现;论据充分,数据可靠,层次分明,逻辑清楚,文字结构严谨。

良:原始资料基本齐全,能较好地进行加工整理;分析问题正确、全面,对生产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中心突出,论据较充分,数据基本可靠,层次比较分明,文句通顺。

及格:有一定的原始资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整理;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论据,主要数据基本可靠,文字尚通顺。

不及格:原始资料残缺不全,加工整理差;问题分析有严重错误,层次混淆不清;基本内容属抄袭他人作品。

3.毕业作业参考题目

1.对××场规划与布局状况的调查分析

2.当地牛(或猪、羊、禽)饲料资源状况与利用现状调查

3.××地区牛(羊、禽、猪)奶(肉)制品情况的调查分析

4.对××场的生产经营状况的调查报告

5.××病症状及治疗措施

6.××养殖场免疫程序分析

7.规模化奶牛场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措施

辽宁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畜牧兽医专业

自考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要求

一、毕业论文撰写结构要求

1.毕业论文篇幅在6000字以上(不含插图、谢辞、参考文献)为宜。

2.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3.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包括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等。同时有中、英文对照,中文摘要约300—400汉字;英文摘要约200—300个实词。

4.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同时有中、英文对照,分别附于中、英文摘要后。

5.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

6.正文: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7.谢辞: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8.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二、毕业论文撰写格式要求

1、毕业论文一律打印,采取a4纸张,页边距一律采取:上、下2.5cm,左3cm,右

1.5cm,行间距取多倍行距(设置值为1.25);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封面采用统一规定的封面。

2、字体要求

论文所用字体要求为宋体。

3、字号

第一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第二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第三层次及以下题序和标题与第二层次同;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4、页眉及页码

毕业论文各页均加页眉,采用宋体五号宋体居中,打印“辽宁医学院xxxx届本科生毕业论文”。页码从正文开始在页脚按阿拉伯数字(宋体小五号)连续编排,居中书写。

5、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摘”与“要”之间空两格,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关键词”三字采用小四号字黑体,顶格书写,一般为3—5个。

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字体为小四号times new roman。

6、目录

“目录”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目”与“录”之间空两格,第一级层次采用小三号宋体字,其他级层次题目采用四号宋体字。

7、正文

正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字体表示。第一级为“一”、“二”、“三”、等,第二级为“1.1”、“1.2”、“1.3”等,第三级为“1.1.1”、“1.1.2”等,具体格式要求详见范文。

8、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要另起一页,一律放在正文后,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5篇以上),所列参考文献应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注明引用文献的方式通常有两种,即文中注:正文中在引用的地方用括号说明文献的出处,如××× [1];脚注:正文中只在引用地方写一个脚注标号,在当页最下方以脚注方

。。。。式按标号顺序说明文献出处,如注:[1]、 [2]。。然后在全文末单设“参考文献”一节,按

标号顺序一一说明文献出处。不同学科可能有不同要求,但都要按国标著录。

三、毕业论文撰写程序要 求

报名答辩的学生,必须参加论文撰写辅导,根据要求进行选题,选题后将论文题目报到函授培训科,经专家审定后开始撰写。撰写的论文经指导教师指导,通过后方可参加论文答辩。

四、毕业论文撰写内容要求

1.学生应该根据学校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规定,运用大学所学的知识,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取新知识,提高独立工作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2.学生必须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不得弄虚作假或抄袭他人成果。如发现论文内容与他人论文内容重复率达50%以上者,视为雷同论文。雷同论文答辩成绩为“零”。

3.学生必须参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主动接受指导教师的检查和指

导,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完成的情况,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4.学生必须参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答辩工作。

辽宁医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装订格式

用于装订的学生毕业论文是指学生提交的用于论文评阅和答辩的终稿论文,是指几经修改、论文内容、格式、排版等符合要求的论文稿。学生毕业论文一式四份(三份简装,一份塑封皮装订)输出,其中三份用于论文评阅和答辩,一份用于二级学院存档。

按以下顺序装订毕业论文:

1.封面(绿色木纹纸)

2.目录

3.中文摘要(含关键词)

4.英文摘要(含关键词)

5.正文

6.谢辞

7.参考文献

对虾养殖业的技术发展研究论文

(1)水源过滤处理与贮存系统水源的过滤处理是预防病害发生的第一步,也是该系统最着急的部分。应根据选址虾场及其海滩的自然条件采取“井式”或“贮水池式”过滤处理及贮存系统。 (2)老化虾池的集约化改造问题:我国虽然有约20万顷(300万亩)的对虾养殖池,但我国对虾养殖的单产却很低,目前的年产量不足20万吨,而作为虾池开发的海滩资源,如同其他资源一样,也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不能期望将美丽的海滩都开发为虾池来养虾。对虾养殖业发展到今天,下一步的关键在于提高单产和效益。因此要花大力气改造我们的“老化虾池”,也就是对老化虾池实施集约化改造,通过集约化改造,平均单产提高一倍,仅华南地区可达到我国对虾的历史最高产量(20万吨)。可见,老化虾池的集约化改造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底质污染和老化是影响对虾池塘养殖成败的着急因素之一。高标准膜底池塘的应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虾池的底质污染和老化问题。它的设计关键在于:无论是任何底质的池塘,都应以光洁的工程塑料膜来铺底。作为高标准池塘设计的第二个关键是中央排污系统和管道化进排水系统的建造。集约化对虾养殖池塘必须配备大量的增氧机,在增氧机搅动水流的作用下,可以使虾池的污物(残饵和粪便)向虾池中央集中,然后通过设置在池中的排污管道排出池外。因此,中央排污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虾池的随时排污,从而保证虾池的水质。进排水系统,特别是进水各级组织诉管道化可以防止有害藻类的滋生和杂物通过渠道进入虾池,有利于病害预防。(3)病害控制与养殖环境修复问题:对虾病害的流行已给养虾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虽然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还未见大的病害,但还是要做到防患于未然。由于抗生素药类的滥用,还来严重的后果,破坏了养殖生态环境,随着WTO的加入,国内外对于对虾产品的检验将会越来越严格。因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于对虾病害的控制,“以防为主”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必须严格限制有关抗生素和其他化学药物的使用,养殖污水的管理,有效养殖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对虾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A、采用过滤海水防病养虾系统的养虾技术管理 虾苗管理技术:虾苗的健康状况和带病与否是影响养殖成败的关键之一。因此,在虾苗选择上首先要选择采用健康培苗方法培育出的虾苗,同时对于有关病毒的带毒状况亦应进行检测,以保证放养的虾苗健壮无病。由于对虾病毒,特别是造成对虾大面积暴发死亡的白斑病病毒,主要是通过水源传也主要采用中草药等对环境无害的药物进行处理。B、对虾品质管理技术: 虽然高产是本技术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但本技术并不一味片面追求高产,而是将优质作为本技术所要追求的首要目标,尽是根据虾塘的具体情况,找到产量和效益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在对虾品质管理方面首先是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生产大规格的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商品对虾。同时,注重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采用洁净化生产工艺,按照绿色食品的要求进行对虾生产,选用优质的符合白对虾生长的营养均衡的饲料。(4)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的使用 微生态制剂又称“有益微生物”、“益生素”等,常用的产品主要由硝化和反硝化菌、乳酸杆菌、枯草杆菌、双歧杆菌、假单胞菌、酵母菌、粪球菌等我国水产养殖最初使用的是光合细菌PSB,经过几年的实践,使用范围已相当广泛,并作为一种常规措施使用。近年一些从国外引进和国内新研制的具多功能的微生物制剂开始应用于养殖业,在对虾养殖中使用 “埃必兴(Epicin)优化养殖环境,虾池有机污染降解菌净化池底也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是形成优势种群,与病原菌竞争生态位,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吸收利用水体氨氮等有在物质,改善养殖环境;生物降解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CO2、无机盐等;改善机体代谢,激活免疫系统,提高动物免疫力;微生物能促进动物消化道的吸收作用,又能在水体形成生物团、增加基础饵料数量,达到促进养殖动物生长的目的。 长时间的水产养殖残饵、排泄物等导致养殖场所池底自我有机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环境严重破坏,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微生物繁殖速度快、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效果明显,与机械清理、化学药物处理等手段相比操作简单、节省人力物力、无药物残留等副作用,是优良的绿色产品,特别适合在养殖水环境使用。我国作为水产养殖大国,养殖面积和产量居世界第一,应提倡清洁养殖,广泛使用。(5)免疫和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由于目前在水产养殖业包括对虾养殖中,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得水体环境污染严重,另一方面造成水产养殖动物的自身免疫力下降,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国家目前明确规定禁止使用抗生素,因此如何开发出绿色饲料添加剂,从而增强鱼虾自身免疫力、抗病力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我们也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另外,对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也不可缺少,然而目前国内的研究所见报道不多。

下面的题目都很好,主要是有创新。跟你一个专业,写的《水产养殖中有效强化鱼病防治工作的措施》,当时那个痛苦啊,还好师兄给的文方网,专业的就是不一样,很快就Ok了转变增长方式是我国水产养殖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水产养殖选址和养殖容量管理现状(英文)环境友好的水产养殖业——零污水排放循环水产养殖系统基于最佳管理实践的规模化水产养殖污染管理水产养殖规划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一、虾池条件虾池所处海区水质要洁净,无糖厂、造纸厂、淀粉厂等排放的工业废水污染,自然纳水水深60厘米以上,海水周年盐度变化最低不低于1‰。二、进水闸设置由于采取土池封闭式养殖,其中、后期不需从海区纳水,因此,池塘只需设进水闸即可。每10亩虾池配置宽1米的进水闸1座,闸室设3道闸槽,外槽安装滤杂网,中槽设闸板,每块闸板宽约20厘米,便于调节虾池水位,内槽安装锥形滤水密网。三、放苗前准备1.在虾池虾坝上打井,井的深度必须能满足虾池连续注水需要,每5亩池塘配置流量100立方米的水泵1台。2.晒池后进水10厘米,每亩施生石灰80公斤,当生石灰乳化后,用铁铲或竹耙将石灰乳泼洒均匀。3.消毒后将池水排干,安装上60目筛绢锥形网袋(长8米~100米),闸槽间底用棉布或麻袋塞严,不留缝隙。首次进水,闸门底部保留1块~2块闸板,防止过急的水流将大量的泥沙冲入网袋造成网袋破裂。2天~3天内把水进到60厘米~70厘米深,然后用粘土把闸门封严,防止池水从闸板缝隙往外渗透。四、虾苗放养放苗密度根据虾池的蓄水深度来确定。水深1米~1.3米,斑节对虾每亩投苗0.8万~1万尾,南美白对虾每亩投苗1万~1.2万尾;水深1.4米~1.8 米,斑节对虾每亩投苗1.1万~1.3万尾,南美白对虾每亩投苗1.3万~1.5万尾。放养规格(体长):斑节对虾为1厘米~1.2厘米,南美白对虾为 0.8厘米~1.2厘米。五、饵料投喂饵料投喂应实行少量多餐的原则,体长6厘米以前每天投喂3次,超过6厘米以后,每天投喂4次。六、水质问题投苗5天后开始往虾池内加井水,每隔2天加水1次,每次添水5厘米,直至虾池达到蓄水深度。夏季高温天气应把池水加满。暴雨来临前1天~2天把水加到虾池蓄水上限,使降落的雨水通过闸板上缘自然外溢,防止雨水使虾池盐化,pH值大幅下降,影响对虾生长或引起死虾。七、病害防治视水色变化及池底黑化情况对虾池进行池水消毒及底质改良。坚持每15天用1.5ppm漂白粉对虾池进行消毒,用沸石(每亩20公斤)或石灰渣改良底质。每15天投喂药饵一个疗程,每个疗程3天~5天,药饵用3‰维生素C、2%大蒜素及适量鱼肝油拌饲制成。稻田:一、养青虾稻田选择。养青虾稻田应选择在排水比较方便,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保水性能较好的田块。有条件的地方,则集中连片更佳,以便管理。二、稻虾共生的田间工程。养虾稻田应开挖环沟形或“田”字形田间工程。环沟形工程为沿田埂四周开挖一条宽2-3米,深0.5-1米的环形虾沟,沟土加筑四周田埂,并使其不漏水,环形沟要离田埂1-1.5米,在环形沟的一端要加挖成宽5米,深1.2米的青虾暂养池。“田”字形工程即在开好环形的同时,在田块中间加挖“+”字形虾沟,此沟宽2米,深0.5-0.7米,并与环形沟连通。同时,每块稻田都要建立进排水系统,进水口要用密网过滤防止野杂鱼进入。三、水稻适时插种和管理。水稻品种要选择具有茎杆坚硬、耐肥力强、不易倒伏、抗病力强的早熟单季或单季杂交晚稻品种。水田每亩施畜禽粪肥20-30担,然后上水翻耕,平田整地,并每亩泼洒生石灰100公斤或清塘净1公斤。以杀灭水田里泥鳅、鳝等敌害。插秧前,每亩再施碳铵40公斤,磷肥30公斤,6月中旬开始进行秧苗栽插和水稻生产管理,应注意的是,水稻施用农药时应尽量选用高效低毒农药,禁止使用敌百虫和菊脂类农药,农药使用方法采用喷洒在水稻茎叶上,避免落入水中,施药后及时注入新水,确保青虾安全。养虾稻田烤田应采取轻搁,即水位降至田露出即可,烤田时间要短,结束后应立即加水到原来位置。四、虾苗放养。7月上旬开始进行虾苗放养,每亩放养虾苗2-3万尾,放苗时间选择在上午9点前进行,虾苗在四周环沟内均匀放养。在四周环沟内适量种植革命草或空心菜,给青虾提供栖息环境。五、饲养管理。虾苗放养后开始投饲,饲料应使用专用青虾颗粒全价饲料,每天投喂二次,即上午8-9时,下午5-6时,上午投饲量为1/3,下午投饲量为2 /3,日投饲量为虾体重的5%左右,具体看天气和青虾撮食情况确定。投饲以四周环沟及附近为主,田中适当少量投喂。每隔5-7天注水一次,水田面上水位应保持10公分左右,使青虾能到田块是撮食,增加活动空间促进生长。遇高温季节要勤换水,以降低田水温度,适宜青虾生长。进水时要用60目的纱绢过滤,防止野杂鱼进入养虾稻田。六、青虾的收获。水稻在霜降前后进行收割,首先要逐步降低水位,把青虾引入虾沟内,使田面露水后收割水稻。水稻收割后可加深水位到1米左右,继续进行投饲管理,待到冬季,根据市场行情捕捞上市。(1)水源过滤处理与贮存系统水源的过滤处理是预防病害发生的第一步,也是该系统最着急的部分。应根据选址虾场及其海滩的自然条件采取“井式”或“贮水池式”过滤处理及贮存系统。(2)老化虾池的集约化改造问题:我国虽然有约20万顷(300万亩)的对虾养殖池,但我国对虾养殖的单产却很低,目前的年产量不足20万吨,而作为虾池开发的海滩资源,如同其他资源一样,也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不能期望将美丽的海滩都开发为虾池来养虾。对虾养殖业发展到今天,下一步的关键在于提高单产和效益。因此要花大力气改造我们的“老化虾池”,也就是对老化虾池实施集约化改造,通过集约化改造,平均单产提高一倍,仅华南地区可达到我国对虾的历史最高产量(20万吨)。可见,老化虾池的集约化改造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底质污染和老化是影响对虾池塘养殖成败的着急因素之一。高标准膜底池塘的应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虾池的底质污染和老化问题。它的设计关键在于:无论是任何底质的池塘,都应以光洁的工程塑料膜来铺底。作为高标准池塘设计的第二个关键是中央排污系统和管道化进排水系统的建造。集约化对虾养殖池塘必须配备大量的增氧机,在增氧机搅动水流的作用下,可以使虾池的污物(残饵和粪便)向虾池中央集中,然后通过设置在池中的排污管道排出池外。因此,中央排污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虾池的随时排污,从而保证虾池的水质。进排水系统,特别是进水各级组织诉管道化可以防止有害藻类的滋生和杂物通过渠道进入虾池,有利于病害预防。(3)病害控制与养殖环境修复问题:对虾病害的流行已给养虾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虽然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还未见大的病害,但还是要做到防患于未然。由于抗生素药类的滥用,还来严重的后果,破坏了养殖生态环境,随着WTO的加入,国内外对于对虾产品的检验将会越来越严格。因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对于对虾病害的控制,“以防为主”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必须严格限制有关抗生素和其他化学药物的使用,养殖污水的管理,有效养殖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对虾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A、采用过滤海水防病养虾系统的养虾技术管理虾苗管理技术:虾苗的健康状况和带病与否是影响养殖成败的关键之一。因此,在虾苗选择上首先要选择采用健康培苗方法培育出的虾苗,同时对于有关病毒的带毒状况亦应进行检测,以保证放养的虾苗健壮无病。由于对虾病毒,特别是造成对虾大面积暴发死亡的白斑病病毒,主要是通过水源传也主要采用中草药等对环境无害的药物进行处理。B、对虾品质管理技术:虽然高产是本技术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但本技术并不一味片面追求高产,而是将优质作为本技术所要追求的首要目标,尽是根据虾塘的具体情况,找到产量和效益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在对虾品质管理方面首先是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生产大规格的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商品对虾。同时,注重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采用洁净化生产工艺,按照绿色食品的要求进行对虾生产,选用优质的符合白对虾生长的营养均衡的饲料。(4)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的使用微生态制剂又称“有益微生物”、“益生素”等,常用的产品主要由硝化和反硝化菌、乳酸杆菌、枯草杆菌、双歧杆菌、假单胞菌、酵母菌、粪球菌等我国水产养殖最初使用的是光合细菌PSB,经过几年的实践,使用范围已相当广泛,并作为一种常规措施使用。近年一些从国外引进和国内新研制的具多功能的微生物制剂开始应用于养殖业,在对虾养殖中使用 “埃必兴(Epicin)优化养殖环境,虾池有机污染降解菌净化池底也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机理是形成优势种群,与病原菌竞争生态位,抑制有害菌的繁殖;吸收利用水体氨氮等有在物质,改善养殖环境;生物降解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CO2、无机盐等;改善机体代谢,激活免疫系统,提高动物免疫力;微生物能促进动物消化道的吸收作用,又能在水体形成生物团、增加基础饵料数量,达到促进养殖动物生长的目的。长时间的水产养殖残饵、排泄物等导致养殖场所池底自我有机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环境严重破坏,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微生物繁殖速度快、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效果明显,与机械清理、化学药物处理等手段相比操作简单、节省人力物力、无药物残留等副作用,是优良的绿色产品,特别适合在养殖水环境使用。我国作为水产养殖大国,养殖面积和产量居世界第一,应提倡清洁养殖,广泛使用。(5)免疫和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由于目前在水产养殖业包括对虾养殖中,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得水体环境污染严重,另一方面造成水产养殖动物的自身免疫力下降,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国家目前明确规定禁止使用抗生素,因此如何开发出绿色饲料添加剂,从而增强鱼虾自身免疫力、抗病力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我们也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另外,对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也不可缺少,然而目前国内的研究所见报道不多。

河虾养殖时要建造合适大小的虾塘,深度大概在两米左右就行。底部的基质可用沙质和淤泥土混合的,但淤泥要少。放入虾苗之前虾塘要先消毒处理,保证无菌。放的时候要把控好密度,不可过密。若是条件允许,可借助增氧机增氧。河虾的食性很杂,从幼体阶段至成虾浮游动物、藻类、枝角类、桡足类、小型水生昆虫、有机碎屑、丝状藻固着藻、小型无脊椎动物等均摄食,但其喜食动物性饲料。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用配合饲料,其尤喜食螺蚌肉、蚯蚓、小杂鱼、蝇蛆、蚕蛹等动物性饲料,故养殖过程中宜适当添加一些动物性饲料为好。

家鱼养殖新技术研究论文

1、容器:首先,你要准备合适的养鱼容器,水的体积越大,水质变化的幅度就越小,同时水的水面面积越大,水的容氧量就越高。以低于30立方厘米的圆形鱼缸或者窄窄的壁挂鱼缸以及各种各样的异形鱼缸其实都不太适合长时间保持良好的水质和饲养鱼类。2、环境:鱼缸中的水体由于体积有限,水中的环境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这里讲的环境,就是放置鱼缸的外部环境。鱼在水中生存需要的基本要素有容氧、水温、光照、PH值、水硬度、氨氮、亚硝酸盐浓度等,而前三者直接受到水体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放置鱼缸的位置对于浴缸中的水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3、用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玩家习惯用自来水作为养鱼用水,也很极少数玩家用井水或者纯净水。不论是哪种水,都是不能直接兑进鱼缸用来养鱼的,特别是自来水和井水。养鱼用水都要经过困水暴气,以除去水中刺激性物质,增加水中溶氧,并使新水与老水等温。4、过滤:现在的水族过滤方式多种多样,有上滤、侧滤、底滤、滤桶、水妖精、瀑布过滤、内置过滤、反气举等形式。但是所有的过滤形式其核心功能都是过滤固体沉淀物并同时培养硝化细菌。过滤系统是鱼缸生态的核心,小鱼缸使用水妖精和瀑布过滤,大鱼缸使用上滤、背滤、或者滤桶,生化滤材在合理安排空间的情况下越多越好。过滤系统宁愿大马拉小车也不能小马拉大车。5、开缸:在准备好合适的鱼缸、养鱼的环境、适宜的用水和完善的过滤之后,就可以进行开缸。开缸是一个鱼缸建立生态系统的准备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开缸需要合适的闯缸鱼,并且需要借助有益细菌添加剂。一旦开缸,所有电气设备就要开启运转,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开缸过程之后,就可以放入喜爱养的鱼了。 6、选鱼:必须了解各种鱼的水质要求,对水质要求不一的鱼不能进行混养。选鱼首先要看鱼的状态,其次再考虑它的品相,用手轻拍鱼缸,那些反应敏捷,快速逃避的鱼往往是健康的鱼。刚买的鱼经过捞出往往惊魂未定,套一个黑塑料袋遮住光线往往可以使鱼儿稳定情绪,避免乱游乱撞造成外伤。7、过水 :鱼对水质的敏感性,比人对空气质量的敏感程度高好多倍。对于鱼这种变温动物来说, 要靠外部环境的温度调节自己的体温,对于热带鱼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过水是新买来的鱼入缸前必须要进行的措施,用静脉注射管改造的过水系统也可以应用,目的是为了延长过水时间,减轻过水水流强度,让鱼有适应的时间,过好水,用足够大的鱼缸,放置在通风、有光、温度恒定的环境中。

很少有养殖户改变养殖品种,为了使养殖户更好的养殖四大家鱼,下面我向大家详细介绍四大家鱼养殖技术与改善 措施 。

1、严格选留亲鱼 选择天然原种,要求健康,性腺发育良好。个体重鲢鱼在6Kg以上,鳙鱼10Kg以上,青鱼在15Kg以上,草鱼在8Kg以上。亲鱼每年更新率应达10%左右。

2、科学清整鱼池 亲鱼池要灌排方便,鲢、鳙鱼池底有20厘米深的淤泥即可,青、草鱼池底应少含或不含淤泥。面积1—5亩,水深1.5米左右。放养前应清池。

3、合理搭配放养 以鲢鱼为主的池,每亩搭养鳙鱼和草鱼各3—4尾;主养鳙鱼的池,亩搭养草鱼6-8尾;主养青鱼的池,亩搭鲢鱼、草鱼各2—3尾;主养草鱼的池,亩搭养鲢鱼或鳙鱼3—5尾。鲢、鳙、青、草亲鱼的雌雄比例一般为1﹕1—1.5为宜。同时每亩放养鳜鱼8—10尾和150左右尾花鲢以控制野杂鱼和大型浮游动物的孳生。

4、强化 饲养 管理 放养前,鲢、鳙鱼亲鱼池应每亩投放500—700公斤腐熟有机肥以培育浮游生物,以后还要适当施肥 。此外,晴暖天气要投喂豆饼浆,以促进性腺发育。青鱼亲鱼以喂螺、蚬为主,辅以豆饼等精料。草亲鱼以青草、黑麦草、山芋藤等青料为主,精料为辅,若春、秋季青草不足,则需以精料为主。为保持水质清新,秋季应勤注水,冬季则以保持水深1.5米以上为度。

5、注重适早催产 催产日期的确定:天气转暖后,早晨最低水温连续3天稳定在18℃以上,又无强冷空气侵袭时比较适宜。成熟亲鱼的外观特征:雌鱼腹部膨大,生殖孔附近两侧丰满、柔软有弹性,生殖孔松弛,草鱼同时腹部鳞片排列疏松,腹中线下凹,卵巢下坠,似有移动状,催产效果好。雄鱼能挤出呈乳白状精液,遇到水即散开者均可使用。一般雌鱼每公斤体重注射催产剂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0国际单位,或LRH-A 40-50微克;雄鱼减半。

6、优化孵化环节 孵化用水要用过滤网过滤,以防漂浮物和野杂鱼等进入。每次孵化前清洗孵化缸、孵化槽,孵化期间提供适宜水流量,并勤翻动水体检查底角有无堆积卵苗,及时清理,保持水质。

7、综合防治鱼病 亲鱼培育中鱼病以防为主,每年春、秋两季采用0.4ppm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预防寄生虫,4—10月每月一次采用30ppm生石灰或1ppm漂白粉全池泼洒预防细菌性疾病。一旦发现鱼病,积极对症下药,尽早治愈。

1、水温

草、鲢、鳙等是广温性鱼类,生长的适温范围在15~32℃,最适生长水温为20~28℃。水温降到15℃以下时,食欲下降,生长缓慢;低于10℃时,摄食量便很快减少;低于6℃时,会停止摄食;水温高于32℃时,食欲同样会降低。鲢、鳙、草、青鱼一般都在18℃开始产卵。人工催产的适宜水温为22~28℃。

2、透明度

透明度表示光透入水中的程度。一般说来,肥水的透明度在20~40 厘米之间,水中浮游生物量较丰富,有利于鲢、鳙等鱼类的生长。透明度小于20 厘米,池水过肥,常常蓝藻过多。透明度大于40厘米,池水较瘦,浮游生物较少。可根据透明度的大小决定是否需要施肥。

3、溶解氧

草、鲢、鳙、鲤等鲤科鱼类,要求水中的溶氧量不应低于4 毫克/升,低于2 毫克/升时,2就会产生轻度浮头。当降至0.6~0.8毫克/升时,就会产生严重浮头,当降至0.3 毫克/升以下时,鱼就会开始死亡。

4、酸碱度

鱼类适合的pH 值为6~9,最适为7~8.5,一般高产池塘的pH 值是中性至弱碱性,如水质偏酸需施用生石灰进行改良。

5、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

一般养鱼水体要求氨的浓度不得大于0.3毫克/升。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过高的池塘很容易引起亚硝酸盐含量升高。在杂草、残饵堆积过厚的老塘,常有硫化氢产生。一般养鱼水体要求硫化氢浓度不得超过1 毫克/升。氨态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都是在池中氧气不足时产生的,对鱼有极大危害的有毒物质,因此,保持水中溶氧充足是防止这三种有毒物质危害的关键。

6、微生物

水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酵母菌、霉菌等,而以细菌最重要。池塘中细菌的是水生动物和鱼类的重要天然饵料。但有些种类能使水质变坏甚至引起鱼病。提高溶氧量,中和酸度,防止池水被有机物污染等,是促使有益细菌繁殖,抑制有害细菌发生的有效措施。

7、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是养殖鱼类的幼鱼和鲢、鳙等成鱼的主要食物。浮游植物繁殖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时,池水呈现不同的颜色与浓度。因此,人们常根据池水的水色及其变化判断池水的肥瘦和好坏,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8、高等水生植物

池塘中的高等水生植物有芦苇、浮萍、菹草、轮叶黑藻等。它们能吸收水中大量的营养物质,遮蔽阳光或妨碍通风,影响浮游生物的繁殖,也影响池塘的温度和溶氧状况。故一般须加以清池塘中的高等水生植物 (在池塘中 种植 水草饲养草鱼种者除外)。

9、底栖动物

池塘中的底栖动物主要有昆虫及其幼虫(如摇蚊幼虫、蜻蜓幼虫等)、水蚯蚓、螺、蚌等。它们大都是青鱼、鲤鱼等的食料。一些对鱼苗有害的昆虫如龙鲺幼虫、红娘华、蜻蜒幼虫等须清除。

10、鱼类

多种鱼类共同栖息于同一水体,存在互利和竞争。如草鱼、鲂鱼吃草,粪便培养浮游生物,可作鲢、鳙鱼的饵料。鲢、鳙鱼摄食浮游生物和细菌,使水质变清,又有利草、鲂鱼生活。鲤、鲫、罗非鱼等摄食有机碎屑,可改善水质;有些鱼之间存在着摄食和被摄食的关系,如鳜、鲶、鳢等肉食性鱼类, 危及养殖鱼种的生命。麦穗鱼、鱼条等小杂鱼,既可被大型凶猛鱼类吞食,又可危害鱼苗、鱼种,并与养殖鱼争食,消耗饲料。因此必须清除这些鱼类,保障主养鱼类的正常生长。

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在每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计算机学年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针对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有改革 措施 ,旨在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产业升级;计算机;人才培养

1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升级和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促使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计算机类专业高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为全面贯彻安徽省“十二五” 教育 事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的作用,笔者在产业升级背景下,提出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有利地区于计算机类专业的深入发展,也满足了新型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从而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2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同质化

目前我国缺乏一大批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软件蓝领”,更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而现实中,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学生素质的同质化也比较严重,这种情况很难适应市场需求,也不可能满足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向示范学校看齐,全国出现课程体系同质化倾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缺乏特色,与地方经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1]。

2.2专业教育滞后于专业知识的更新

从信息技术发展来看,方向日渐增多,分工越趋细化,学科的不同领域匹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素质往往大相径庭,而高校在知识的积累与传授上,远远赶不上信息技术和知识的更新速度。因为缺乏必要的教学改革,课程内容远远落后于现代技术的进步速度,导致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方面与社会、行业、岗位各方面的脱节。

2.3 教学 方法 死板落后

教师为了最大限度地传授知识,大多采用了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而且在讲授中又侧重于单方面的灌输,导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主动创造能力低下。教学方式也不能满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需要。

2.4考核评价方式单一僵化

多数课程的考核方式不是考试就是考查,大量的格式化的笔试或机试题目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缺乏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极大的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了学生接触新知识的机会,不利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严重妨碍了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2.5综合实践环节过少

教学中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实践教学内容存在不足,在实践项目的体系安排上基本上是验证理论性的体系,理论课与实践课同步,前后实践项目之间纵向联系较少,在不同课程之间横向联系更少,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2]。

3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3.1人才培养目标市场化

主动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学院的自身条件,建立连动机制,适时的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3.2课程体系模块化和职业化

根据市场设专业,根据岗位要求制定培养方案,根据能力要求设计课程模块,在教材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职业化。将课程体系设置成基本素质模块、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拓展技能模块。基本素质模块主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遵纪守法的意识、诚信品质、扎实的 文化 功底、吃苦耐劳精神;基本技能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组装和维护能力、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的能力、基本的图像处理能力;专业技能模块由三个部分组成:软件编程部分、网络建设部分和网页设计部分,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本专业的核心部分;拓展技能主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教材建设是能力培养的保证,在选用教材方面坚持职业化。通过选用高职高专的规划教材、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建立校本教材等方式,使得教材的内容职业化,课程体系结构化。使学生在校所学内容即工作所需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3教育方式工学结合化

建立与生产劳动和 社会实践 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在课程体系模块化和职业化的基础上,建立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主要通过课程实训、模块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方式来改善教育模式。模块中每门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程实训将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知其理还要知其用;模块实训在课程实训的基础上完成,通过仿真的项目帮助学生综合课程知识,构建相应的能力;综合实训是在学业即将结束时完成,通过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顶岗实习让学生到具体的工作实际进行工作,在工作的环境中运用专业知识、 总结 学习成果、提高职业能力。学生实习实践的安排采取灵活机制,可以采取学生到企业见习、企业人员到学校指导、学院建立模拟工作环境、学生成立校园虚拟公司进行运营等方式。

3.4教学组织多样化

为实现实验区的人才培养目标,拟采用“2+0.5+0.5”的教学组织模式,即在校内进行2年扎实的教学与技能实训,再进行0.5年的综合实训,然后在校外实训基地采用双元制进行0.5年的实践教学和岗位培训。在具体的组织形式上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呈现、团队协作、工作模拟、工学交替等方式,将老师讲授课堂移到实习实训地点,是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达到融“教、学、做”为一体的目的。另外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建立开放的学习实训交流平台[3]。

3.5师资队伍多元化

计算机应用人才的培养必须突出“应用型”的目标定位,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4]。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通过多元化的教师队伍具体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构建专兼结合,有较高造诣和丰富实践 经验 的师资队伍,这是达成教学目的、实现人才培养,促进学科发展,保证人才培养双元制实施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李春杰.能力导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2):176-179

[2]杜娟,衣治安,刘志刚.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8):38-39

[3]易万程,桂颖.浅谈计算机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J].信息系统工程,2011(1):75-76

[4]范颖.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新校园(理论版),2010(6):52-52

摘要: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计算机作为信息的源泉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随之而来的是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网络安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怎样保障我们自身信息的安全性是计算机网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对安全问题异常关注。从计算机网络安全基本概念入手来分析现有的网络安全现状以及解决这些威胁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伴随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而产生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是现代信息社会的重点关注问题,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制约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安定。但计算机的安全防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探索,最终找到一个安定的计算机网络环境。所谓计算机网络安全是由硬件安全和软件安全两大部分组成,硬件安全主要指保证构成计算机的硬件设备不会遭受自然或者是人为的破坏。这些破坏导致计算机不能正常运行,一般是指计算机硬盘和其他设备的通信线路不受到破坏。计算机软件安全是指计算机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要保证信息完整性、信息保密性和信息可靠性。完整性是指信息在传输中保持整体性,不会被修改或篡改;保密性是指信息只可以被授权的人阅读和改写,不能被人随意窃取或修改;可靠性是指信息是真实有效的,不是过期或者非法的信息[1]。

1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威胁

计算机网络安全主要面对的威胁分为硬件威胁和软件威胁,硬件威胁是指构成计算机的硬件设备面临的威胁,软件威胁是指计算机在传输信息时面对的威胁。

1.1硬件安全威胁。计算机网络的载体是计算机硬件,如果硬件遭到破坏计算机网络系统必然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甚至陷入瘫痪状态。但是计算机硬件安全威胁比较单一,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的线路、服务器等设备是否受到火灾、辐射的影响。

1.2软件安全威胁。因特网最初是为学术性探讨而设计,端口设置签订的协议处于开放状态。这种开放状态是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原因,也造成了现在错综复杂的网络安全问题。这种先天性的缺陷让很多不法分子乘虚而入,产生了无数的安全隐患。以下主要介绍较为普遍网络安全问题的成因。

1.2.1用户淡薄的安全意识。很多用户在使用公共计算机时不注意保护自己的私密信息,在计算机上留下了很多个人信息,诸如计算机记住密码等。还有很多用户随意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给陌生人,这都是很大的安全隐患。在开发层次中,软件开发者漫不经心造成易于被黑客侵袭软件安全漏洞也是重大安全隐患。

1.2.2有缺陷的 操作系统 。任何一个操作系统在理论上都有安全漏洞,如果在漏洞被人非法利用前排除故障则可避免损失。若黑客控制了安全漏洞后,常利用漏洞控制计算机,使计算机陷入瘫痪。这是黑客窃取计算机信息的常用手段,很多用户的资料信息便在不经意间泄露出去。

1.2.3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是指黑客编写出的一段计算机小程序,通常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这种程序很难被删除,且有极快的传播速度,常常会导致计算机反应迟缓甚至陷入瘫痪状态,如果长时间感染电脑还可能完成病毒进化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信息也会被黑客非法盗取,致使用户损失很多资料和个人信息。

1.2.4网络黑客。网络黑客是各种计算机病毒的始作俑者,进一步来说黑客的威胁远远大于一般的网络威胁,他们是网络威胁的源头。网络黑客对计算机操作系统了如指掌,他们利用计算机系统中的漏洞编写特定的程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不一定是为了窃取资料而来,有些黑客甚至是纯粹为了好玩或者恶作剧而攻击计算机。黑客的破坏手段就像HIV病毒一样实时变换,难点不在于解除某种特定的计算机病毒,而在于变幻莫测的攻击形式,这是现代互联网整体要面对的问题[2]。

2安全防范措施

无穷的安全隐患致使安全防范措施不能一招奏效,对于不同的安全隐患需要对症下药。安全防范措施不仅要包含技术上的防范措施,更要开展社会教育,健全安全法制,从人们的潜意识里消灭安全问题。

2.1硬件防范措施。上文提到的硬件安全隐患主要是设备遭到破坏造成的,保护硬件安全就是有效的防范措施,主要有防范火灾、抗辐射、抗寒冻等。对于大型机房需要配备安全人员保证事故发生后能得到有效的处理,不会将灾害蔓延到更大的范围,安全人员按时检查全部的计算机设备,防患于未然。在此基础上应该为电脑配备备用的仪器设备,当出现故障是能及时更换正常设备。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主要是保证计算机处于安全的环境,不被不法分子强行破坏。

2.2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计算机用户操作不当或者安全意识薄弱在安全问题上占很大的比例,加强计算机用户的安全意识是防范措施中最重要的一环。计算机用户必须学习一定的安全使用策略,培养出良好的安全意识习惯,这对于一般的黑客攻击和计算机威胁是十分有效的。

2.3开发先进的 网络技术 。国家积极招收网络相关人才开发出防范软件程序是安全措施的重要部分,这不仅能找到先进的防范策略,还能吸引一部分潜在黑客,使他们成为为网络安全作重要贡献的积极分子。例如防火墙技术,防火墙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控制计算机与外在互联网的连接,及时发现并阻止潜在威胁从而保障计算机有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但防火墙技术有较多的缺陷,不能有效地保障墙内计算机用户的信息安全,对已经感染了的计算机文件和程序无计可施。开发这种技术一方面要发扬原有优势,另一方面要突破原有瓶颈。再比如计算机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指将原有的信息通过计算机程序转换成特定的密文,再通过密钥将密文翻译成原始信息。这是现代计算机最常用的安全保护措施。目前加密技术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信息的加密,即利用相应的算法程序将原始信息加密锁定,保证信息安全。二是对信息传输协议进行加密,这种加密方法较为复杂。以上两种形式的加密可以有效地阻止电脑遭受病毒感染,防止黑客入侵,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运行[3]。

2.4定期备份信息和漏洞扫描。计算机备份可以在系统受到破坏后有效的恢复到系统的原始状态,当受到诸如地震等无法防范的灾害时成功保护系统数据,保证计算机网络能正常安全运行。在面对多变的网络环境时,只有不断的检查修复才能保障计算机安全。单凭技术人员已有的 安全知识 和经验很难解决所有问题,用户要时刻保持安全意识并积极检查,才能发现漏洞并及时修复,保证 系统安全 。

3结束语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的迅速发展,未来的网络安全环境肯定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个人和国家都必须重视网络安全问题,运用先进的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来保护网络环境。在此基础上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安全知识。国家也应该健全安全法律法规,强化公民安全意识,营造出全民防范的氛围才能有效的解决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光,李非非,杨洋.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J].科技信息,2011,29:70,93.

[2]吴俨俨.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研究[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3,2:83-84,106.

[3]付欣,郭鹏.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与防范措施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2:161,163.

计算机 学年论文相关 文章 :

1. 大学计算机论文精选范文

2.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网络的话语

3. 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4. 计算机科学论文精选范文

5. 大学计算机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 教育 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全体小学生能够了解一些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初步掌握计算机的使用 方法 ,并培养小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 小学信息技术素质养成教育 》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成为学校教育者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浅谈一些自己六年来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针对小学生信息技术素质养成教育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信息素质

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既是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如何针对小学生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是每一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让学生爱学、好学信息技术课,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命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就需要我们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进行小学信息技术 教学方法 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一、小学生的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他们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都各不相同,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抓住小学生的特点,让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有序的进行。

1、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1)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面临着许多问题,家庭的教育,加上紧张的学习和陌生的环境,使得学生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

(2)小学生的注意力是不稳定、不持久的,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他们的记忆最初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但是,他们对一些有趣的事情能很好的记住。他们的想象都是从生活上所接触到的事物出发,想象的范围小,也是有限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 抽象思维 为主要形式过度,需要大人在旁引导。他们的意志力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 自我评价 能力也不断增长,个性也不断增强。因而,小学阶段的有效教育,对于学生良好的性格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2、个性特点

个性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一个人生活经历的积淀和反映。个性虽有遗传因素,也受环境影响,尤其是小学阶段,正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其个性特质越来越坚固,个性倾向性也越来越鲜明。家庭因素、学业的成败、社交的能力、师长的态度、同伴的评价对 儿童 的心理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二、小学信息技术素质养成

教育部在《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 文化 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因此,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成为我们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质以成为时代发展对小学教育的现实要求。

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全体国民在信息社会中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应注意一下几点:

1、小学生信息意识

培养小学生对信息的敏锐的感受力,能够从他们身边所接触的事物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并实现这些信息的价值。让小学生意识到重视信息资源在解决各种问题的作用,训练小学生在面临困难情景时,不仅可以从自己已有的知识中寻求解决办法,还能主动地寻求各种信息资源,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养成积极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习惯。培养小学生养成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和洞察力,并能够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握信息的核心,对信息进行创新,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2、小学生信息能力培养

信息能力即是让小学生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使用信息工具、确定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表达信息及评价信息的能力。在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惑,教师要引导他们培养信息能力。

3、小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21世纪已成为人才的竞争,即信息能力的竞争。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4、激发小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手段

小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动机来源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爱学、乐学。所以,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利用小学生的求知欲和 爱好 等特点,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为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的气氛,促进学生用信息意识应用于学习。

三、一直以来,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部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各学校用于购买现代教学设备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将其应用于教学的教师却远未达到理想的数目。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而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知识和能力上的欠缺常常是其制约因素。因此,它对教育技术工作者提出了新课题:教育技术工作者应当承担起传播教育技术和培养教师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素质的双重责任。

据我所了解,目前,有的学校还是不重视信息技术课,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不是由专业的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任教,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甚至,学校也不很重视教师的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这就要求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更加重视对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

四、我的研究方向

1、进一步加强学校硬件环境和软件资源的建设,让学校所有的教师都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学习应用的必要性,为小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进一步强化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的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及各种软件应用能力

3、信息技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激励学生的思维:不仅要灌输式什么、为什么,而且要启发学生怎么思考,怎么应用,在什么情况下应用,布鲁纳说过:“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最好途径就是使学习者主动卷入学习,并从中体现到自己有能力来应付外部世界。”所以,我们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余地,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能力,挖掘小学生的潜力,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2]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标准(2001年)[S]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4]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2)

[5]张景升.现代教育中的教师信息素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1(3)

《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素质教育的体现 》

摘 要: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形势下,本文从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性,实用性、扩展性和自主性四个方面来体现素质教育。在基础性方面: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同样是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实用性方面:尽可能的让学生学到一些实际的技能,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为他们掌握现代化学习工具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基础;实用;扩展;自主

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这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可见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形势下,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计算机教育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基础性,实用性、扩展性和自主性四个方面进行考虑。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体现创新精神;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一)课堂教学的基础性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是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目前计算机在城市里有了一定范围的普及,但是小学生真正有接触过的,毕竟还是少数,所以不能一上来就让学生看那些生硬的名词术语,这会让学生敬而远之,也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了。如在学习运用“画图”程序绘画时,需要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这两个词学生不容易听懂,我是这样来说的:“我们画图时要用到笔和纸,用电脑画图时也一样,要选好笔(前景)和纸(背景)的颜色……。”又如在介绍文件名时,学生经常分不清什么是基本名什么是扩展名,我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就可以解决了,“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的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人的姓,用以区分各类的文件。”这样,适当地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兴趣,而且能达到帮助记忆和理解的目的,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认识电脑时,我让学生学会辨别计算机的四大件(主机、 显示器 、键盘、鼠标),并学会开启和关闭电脑的步骤,随后让学生进入Windows,让学生操作鼠标,让他们打开画图工具,写字板工具,甚至进入电脑自带的游戏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然要建立在安全的系统保护下),通过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画图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在教授完“画图”的基本操作后,为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里和 想象力 ,我并不是让学生按照书上的图片进行绘画,而是给学生一个题目或是一样事物让学生自己创作、发挥。比如,我让学生在“画图”程序中画上自己的姓名。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每个文字的组成都有一定的含义,每个文字都可以完成一幅漂亮的图画。例如:“林”字,是由两个木字组成的,有的学生把一竖画成树干,一横画做弯弯树枝,然后在下面加上两片树叶,就成了一个“木”字,复制一下就成了一个“林”字。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教育中也包含了其他学科的知识,这要求任课教师除了掌握本科知识外,还要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运用,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深奥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小学生所能接受的内容。

(二)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大家知道计算机更新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我校的设备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最初的中华学习机到现在的Pentium3处理器;从无盘工作站到现在的可以单机运行Windows软件。芯片技术是按每18个月就进步一倍的速度向前发展的,因此,学校要每三四年更新一次机器。然而并不是每所学校都可以承受如此重负。即使可以,教学内容要保证学生进入社会后仍适应社会需要,也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学到一些实际的技能,为他们掌握现代化学习工具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

文字编辑软件的应用在小学教学中还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陷。例如汉字的录入,汉字不像西方文字,不能直接的用键盘输入,而是把汉字转换成字母或者数字表示的代码,在将代码送入计算机识别,是一种间接输入的方法。现在要求小学生背诵某种与小学语文教学规范相悖的汉字编码规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在小学进行汉字输入的教学,其目的不在学习某种汉字编码方案,而是学习打字技能,辅助和促进语文教学。所以“智能ABC输入法”和“全拼输入法”应是小学生首选的基本输入法,它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习和巩固汉语拼音,提高识字率。由于拼音输入法存在不认识的字就无法输入这一缺陷,所以应该辅助以其他的输入方法,例如“微软拼音输入法”中就带有手写输入的功能,可以帮助小学生对不认识的字进行输入。而其他对小学生 语文学习 可能产生误导的编码都应该坚决屏弃。

鼓舞、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工具体现自我价值,我还结合一些节日进行电脑 贺卡 的设计。在图文混合排版技术、丰富多彩的电脑绘图、强大的功能和简单的操作下,优秀的、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层出不穷。把优秀的作品打印给学生本人,还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有的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小报,更多的同学则学会了运用电脑作为写作、阅读、认识世界的工具,为自己快速、高效的学习增添一个新的途径。

在Windows环境下大多数软件的界面和使用方法都相近,例如“记事本”和“画图”程序的区别在于“画图”程序多一个工具箱和一个颜料盒,当把这工具箱和颜料盒隐藏起来后,就和“记事本”一模一样了。当学生看到这样的演示后,不但可以容易地掌握“画图”,还可以举一反三,达到知识的迁移,为以后学习其他软件打下基础,提高学习的能力,这也正是信息技术教育追求的目标。

因此,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因此实用性应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三)课堂教学的扩展性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还要注意知识的扩展性,虽然主体是基础教育,但是计算机也是一门活动课程。一些对计算机知识具有浓厚兴趣的同学,非常渴望真正的去控制电脑。而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计算机世界奥秘的重要途径。

Logo语言的设计者之一的基尔代尔教授,在开发程序的想法是:希望Logo语言能带给小朋友们严密的计算思维和有趣的学习体验。Logo语言既是一种程序,也是一种玩具,它能用直观的运动来体现编程的结果,让我们在游戏中进行思考,在趣味中学习。在欧美等国家Logo语言在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为,Logo语言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这对于一些喜欢数学的同学来说,Logo语言对其综合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从程序设计的角度看,学习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可以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高级程序铺设道路。因此,我们在教学Logo语言时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学习一种“玩具”为出发点,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我校的电脑兴趣小组,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前提下,根据自愿的原则,吸收部分对电脑有浓厚兴趣的同学,进行Logo语言教学的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计算机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也是在不断提高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眼光仅仅局限于课本,而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认真实践,及时 总结 ,发挥计算机教学的基础性、实用性、扩展性、自主性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为21世纪培养出实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

【摘 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古人说:“欲立其业,先树其德。”如果能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会有相得益彰的效果。本文主要论述了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信息道德教育既是时代与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小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教育;精神文明教育;网络道德

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在新世纪的今天,应该具有何种态势,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任务。信息道德教育既是时代与社会提出的要求,又是小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 经验 ,对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中给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身正为范

在教学中保证自己传授的是符合人类道德规范的、促进人类文化发展的信息知识,而不是有害于人类文化发展的东西。例如:不应该传播那些不科学、不正确的无稽之谈的东西,不应该传播计算机病毒,不传播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等。

二、深挖教材,利用教材上的知识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广泛、更生动地了解我们的国家、社会以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使学生树立为集体、国家、人类社会不懈奋斗的崇高理想。

1.利用教材上的相关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信息技术教材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一节介绍了我国的巨型计算机――银河系列。我在讲这一节时,让学生明白我们国家在计算机领域中也有部分技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是少数几个能够制造巨型计算机的国家,再将学生引向我国的部分尖端科学上,如“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让学生更加热爱科学和热爱祖国,更加努力学习。

2.通过正确引导,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当学完一部分教材时,就让学生仔细想想,看书中哪一部分涉及的软硬件技术是由我们中国人自己开发的,结果没有。教材中的全部内容几乎都是一些国外的公司所开发的软件等,而很多国产优秀软件例如WPS却没有被写进教材。因此,在我的教学计划中,总有几节课讲解WPS和其他国产优秀软件的操作。同时,以此鼓励同学努力学习,让学生相信总有一天中国会有信息技术领域里的核心技术。中国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中国最大的电脑供应商联想(Lenovo)宣布以17.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国际商用机器(IBM)的个人电脑部门。这一交易是中国技术公司最大的一笔海外收购。这些说明我们国家在IT行业中的强大实力。

3.利用信息技术,深入宣传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用多媒体技术,以形象、生动的方式介绍我国的优秀文化 故事 和悠久历史,可以让学生深入的了解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族文化及正确的道德行为;以形象的方式指出各种不道德的行为对国家、民族的危害,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

三、应该利用网络优势,加强学生的德育管理

1.优化网络环境,加强德育管理

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具有传统德育工作不可比拟的优势。今天的学校德育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时刻面临着网络的冲击与挑战,学校围墙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当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往来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应当从实际出发,修订学校德育目标和计划,使之反映网络道德的内容,有计划地把网络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 安全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道德评判力以及道德自制力,使他们在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里健康遨游,免于成为迷途的羔羊。

2.利用网络优势,拓展德育途径

对待网络,学校要变堵为导,主动占领网络阵地,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设施,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空闲网络教室,多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不适宜的上网环境中争取过来。学生在校内自由上网,可以及时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老师也可以有效地监控学生的上网行为,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这样,才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最终达到入情、入理、入脑、入心的德育绩效。

3.在网络交流中加强网络道德

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使知识的传播速度更加快捷,但是也给尚没有形成正确世界观的青少年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某些站点消极的思想和黄色图片、黄色小说大肆传播,不负责任的言论、言过其实的话语、耸人听闻的“新闻”比比皆是,铺天盖地的电脑 广告 使人昏头转向,形形色色的网络陷阱让人防不胜防,电脑黑客技术的教唆极易产生高科技犯罪,网上聊天室内鱼龙混杂,某些人语言下流,行为肮脏……这些都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产生巨大的危害,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教师在教授 网络知识 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提高学生对有害信息的识别能力、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注意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素质,增强其敏锐的鉴别力和政治责任感。教育学生遵守网络规则、网络道德,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学校要重视和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与建设,加强对网络教室和电子阅览室的管理,成立教师和学生两支网管队伍,对学生的网络活动进行引导、监控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同时,还要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作为传统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大多数具有较强的道德水准和较高的个人素质,在数量上与质量上都具备大规模实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条件。因此,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把自己和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引起更多的思想共鸣,可以最终使更多的老师成为学生生活中的良师、网络上的益友。

四、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教学中,我把学生编成几个小组,先给小组一个任务,让他们共同学习,共同完成,只对小组进行评价,不对个人进行评价,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 人际交往 能力,建立与别人合作共事、共同发展、尊重别人劳动的观念。

五、结合我国相关的 法律知识 ,对学生加强法律和伦理意识的教育

在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进行有关信息技术法律知识的讲座,如《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让学生认识到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国家将对其追究相应责任。还有,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信息道德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抵制不良信息、不道德信息的能力,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使学生能够遵守信息应用人员的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不损害他人的利益,不随意发布信息。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道德教育又是一个新的课题。如何顺应时代的要求,抓住历史机遇,迎接未来挑战,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陈洁.《新课程学习・上旬》,2013第4期(4):160-161

有关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推荐:

1.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改论文

2. 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论文

3.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效的策略 技术论文范文

4. 浅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论文

5. 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设计论文

6.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7.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论文

  • 索引序列
  • 农业信息技术在养殖中的论文研究
  • 养殖技术研究本科毕业论文
  • 对虾养殖业的技术发展研究论文
  • 家鱼养殖新技术研究论文
  • 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