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论文参考文献没有限制个数的要求,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文献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如下:
一、期刊类[J]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1】安心,熊芯,李月娥。7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特点[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0,12(06):75-80。
【举例2】[2]许竞。我国学历教育分化的证书制度溯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22-29。
二、专著类[M]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1】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三、报纸类[N]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1】[1]葛剑雄,陈鹏。地名、历史和文化[N]。光明日报,2015-09-24(011)。
四、论文集[C]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五、学位论文[D]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郝桂莲。反思的文学:苏珊·桑塔格小说艺术研究[D]。四川大学,2014。
六、研究报告[R]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9-10。
七、其他[N]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论文参考文献的正确格式一般包括:书写格式、书写技巧、国家标准、文献标注、参考示例。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
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参考文献格式包括:
1、 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
2、常见的字体字号有两种:和文文本保持一致,或者比正文本字号小一号;
3、行距常见的有1.2倍、22磅、1.5倍 ;
4、缩进方式悬挂缩进、首行缩进、无缩进均有出现;
5、文参考文献中的标符号要胖角标点,粗按照英文输入的习惯,标点符号后应该加一个空格,中幅文献中的标点,可以和英文文献保持一致,全部使用半角标点+空格的形式,也可以全部使用全角标点,标点后不加空格。
一、缺乏应有的文献综述有些学位论文没有文献综述,作者却说,他写的题目找不到相关文献或没有相关文献。其解释有两种可能: 一是作者认为前所未有才是创新,甚至个别的还误以为写上“填补空白”、“没有同类文献”等词句可以提高文章的价值,这显然是一种误区; 二是作者未下功夫去查阅和学习前人已做的工作而企图走捷径,实际上,“欲速则不达”,一篇没有好的文献综述的学位论文,一般来说很难有创新。二、文献综述没有紧扣主题有相当一部分学位论文评述的并不是对特定专题做出贡献的文献综述,没有紧扣主题,没有围绕论文的主题来筛选文献,而是四面出击,回顾了与专题相关的整个领域的发展,导致文献综述部分漫无边界,冗长而不能给论文的价值“添分”,以致综述部分反映不出论文的特色,同一篇文献综述似乎可以在多篇学位论文中相互套用。同时,容易导致写作上的随意性,甚至为了追求篇幅,就在文献综述部分增添内容,以至于文献回顾曲曲折折占用不少篇幅,而真正进入正题的文字却不多,说明作者并没有理解文献综述的定位和作用。三、简单罗列堆砌文献有些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写作上存在简单罗列的问题,综述部分仅简单地列示出A 说、B 说、C 说、D 说等,然后就无下文了。从这种文献综述当中看不出作者所依据文献演进的内在逻辑,作者也没有依据文献综述清晰地推导出研究问题,文献综述变成作者的读书心得清单和资料汇编,变成相关学术研究的简单堆砌,表面上看洋洋洒洒,而实际上作用有限,读者既看不到“问题的来龙去脉”,也看不到“证明的来龙去脉”。四、文献综述缺乏权威性有些文献综述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出适合研究的主题,而是有选择性地探讨现有文献,特别是遗漏一些权威性和经典性的文献,缺乏权威性和学术性,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没有认真研读过真正有价值的文献,不熟悉所研究领域的理论背景和研究进展,对文献的掌握和理解不到位。五、文献综述与背景描述相混淆有些学位论文将“文献综述”和“背景描述”等同起来,研究生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政策法规,如研究中国军人工资制度时,需要收集整理“中国军人工资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军人工资制度的政策和规定”等资料,但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由于研究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因此严格讲,资料本身不是“文献综述”,真正的“文献综述”应该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梳理和评论。六、文献综述只述不评有些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仅仅局限于对已有文献的简单重复和一般性介绍,缺乏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缺乏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难以体现自己的研究贡献。特别是对有较多学术争议的研究主题,或发现现有的研究结论互相矛盾时,有些学位论文避重就轻,轻易放弃研究“批判”的权利,而实际上,这些不协调或者冲突是很有价值的,正是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1、1998年抗洪抢险,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2、2008年汶川地震,众志成城、抗震救灾。①民间:公众以志愿者的形式显示出如此巨大能量。成千上万的志愿者赶赴川中,民政部接到“前所未有”、“反应之强烈迅速不可想象”的民间赈灾捐款,民众自发献血使数十万伤者没有哪怕一分钟缺少血浆。人们看到,一个充满希望的公民社会在灾难中迅速成长。②官方:最多的现代化兵种赶赴“前线”。我们从没有见过步兵、空降兵、海军陆战队等二十余个兵种面对自然灾害的协同作战,从没有见过中国空军在非作战任务时动用如此大规模的兵力,更没有见过空降兵在高原山区置生死于度外的强行伞降,没有见过陆航部队无导航、无地标、零可见度的死亡空投,没有见过4500封遗书的悲壮启程。中国军人感天动地。③外国:外国救援队进入中国。我们不再将自己刻意置于孤岛,没有用自力更生的固执拒绝外来援助的友善。日本、俄罗斯、新加坡和韩国的救援队在四川和中国人生死与共,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德国的医疗队也陆续进入灾区。面对国际社会,我们告别了昔日的封闭,拥有着前所未有的开放和自信。……3、最近的有,神九发射,不是靠个人,而是集体、团结的力量。若是写议论文,以上3个大概老套了。4、两弹一星: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向“两弹一星”功臣致敬:邓稼先、钱三强、钱学森、朱光亚……向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所有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了这一事业献身的同志们表示深切的怀念。5、篮球:伦敦将缔造最团结男篮 阿联:最好状态不想留遗憾小到班级拔河、跳绳,大到……(以上),都离不开团结……想不到了,不写作文好多年呐~议论文很好扯,只要不离开主题就不会出大事,很多都能扯到团结的,比如找一张当天的报纸,仔细看看,肯定有能扯上的。
有一位"母亲"比母亲更母亲,那便是我们的祖国--中国。她,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长青的山川,长碧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的孩子--中国人。 作为一个中国人,可堪自豪的事物实在太多了。我们勤俭而诚恳,友善而勇敢,这是叫亿万炎黄子孙倍感骄傲的传统美德。 "勤",是中国传统美德中最闻名于世的。中国人以农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长年累月辛勤地劳动,以汗水换来硕硕丰成,造福子孙后代;同时也因为"勤",加上极富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中国人创造了四大发明、圆周率、浑天仪、《本草纲目》等等智慧结晶,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篇章。 中国人是勇敢的,有傲气的。南宋名将岳飞以精忠报国的信念,燃起了他那不屈不挠的强烈爱国心志,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奋勇抗敌,保卫河山;民族英雄文天祥,少有大志,终不肯向元人投降,最后从容就义。他曾说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何等壮烈感人的豪语!他们的忠义能与日月争光,在民族史册上,烙下了不朽的印迹! 中国人爱国,对自己的国家有着非笔墨可形容的深感情。爱国诗人陆游在遗作《示儿》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对死亡泰然处之,临终时还念挂着国家民族的安危,是多么可敬可佩啊!北宋著名文学家及政治家范仲淹,忧国忧民,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充分反映出他"以天下为己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情操。翻开中国历史,这样为国家、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物比比皆是,林则徐、孙中山、周恩来等等,真是数之不尽。孝道也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代表,它根植在人心。"卧冰求鲤""黄香暖席"的故事,广受传颂。而古诗里的人物花木兰更是家喻户晓,她为免老父再受征战沙场的痛苦决心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孝女。 反观现今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疏离,变得淡薄、冷漠,这些奠基在利益上的人际关系,缺乏彼此的互谅关怀,完全没有温情可言;而家庭不和、子女忤逆引发的伦常悲剧,差不多每天都可在报纸上读到,在新闻报导中儿女一朝飞黄腾达后,便对父母置之不理,任由父母风餐露宿的事已屡见不鲜;人们的浮夸作风,自以为是、吊儿郎当的处世态度随处可见,实际上,这种人是名副其实的"井底之蛙",常不可一世地自我吹嘘,对他人的才华不屑一顾,甚至冷嘲热讽,完全不明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这的确是现今社会的一大哀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若这些社会弊病越来越多,越积越深,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固不能想象,也不敢想象。 我认为,中国传统美德是医治社会弊病的灵丹妙药。在这个时代,有重新提倡其价值的必要,以廓清社会歪风,为年青的新一代培养优良的品行、淳朴大方的风度,重见我国道德文化的光芒。
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美德,诸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等。助人为乐者,予人乐也予已乐,帮助困难中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过后看着别人那挂满笑容的脸,自己心里何尝不是欣慰得很呢?又如雷锋的种种事迹,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悠久的道德传统中一朵亮丽的奇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表现。雷锋精神融会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华,以极大的凝聚作用汇入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之中。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使人陶冶爱国情操,从小树立爱国爱民的志向;它让人孝顺父母,对其充满孝心;它让人仗义疏财,尽力帮助别人。它感化了身边的一切,让处世的人明白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从而弥补了愚昧与笨拙、丑陋与缺点……
陶渊明的田园诗论文提纲
陶渊明的诗文平易朴实,淳厚有味,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精练,深入浅出。在编写论文的时候要注意把这些陶渊明的诗词特点理清,那么写作的思路就清晰了。
内容提要:
中国诗坛,人才辈出,其中“五柳先生”就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出身在东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他的田园诗不多,却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厌恶污浊的官场,绝然躬耕田园,矢志不改。在田园生活中,他领略了田园的美好,民风的淳朴,也尝尽了生活的艰辛。他还将当时士大夫所不耻的田园风光、劳动生活带入到诗歌领域,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创作的先河。他的田园诗风格自然质朴,体现了自然质朴的创新美、自然淡永的抒情美、意境盎然的形象美、质朴无华的语言美,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自然”的风格至今都可称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几乎无人能超越其艺术的高峰。
关键词:创新、抒情、形象、语言
学校(院系):*****
班级:*****
学号:*****
中国诗正文:坛,人才辈出。其中“五柳先生”就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出身在东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他就是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田园诗派的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年著名诗人,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别号“五柳先生”。这是作者晚年,时适战乱频繁,作者为了洁身自好,归隐田园,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于是托名“五托先生”,写《五柳先生传》来表现他的志趣。陶渊明的田园诗不多,却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厌恶污浊的官场,绝然躬耕田园,矢志不改。在田园生活中,他领略了田园的美好,民风的淳朴,也尝尽了生活的艰辛。虽他饱受困顿之苦,却不返官场半步。这种高洁的德操常人难以企及,也震撼着人心。他还将当时士大夫所不耻的田园风光、劳动生活带入到诗歌领域,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创作的先河。
提起陶渊明,人们便会谈起他的隐逸和他的田园诗。他的归隐,绝不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仙踪难寻,而是真真切切的不愿做官,实实在在的躬耕田园。他不仅真正参加了劳动,而且讴歌着田园风光、劳动生活,为诗歌题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其自然质朴的风格更为他获得了“田园诗人”的桂冠,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语)。我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之所以受到历代特别是唐宋以来诸多名家的推崇,原因就在于其自然质朴的风格。
一、自然质朴的创新美
陶渊明的诗在生活题材上,在语言锤炼上,在表现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其田园诗作,继“风骚”,承“三曹”,开诗坛田园之先河。在《归园田居》其三中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苏轼与友人读完此诗,在《书渊明诗》中无限深情的写道:“览渊明此诗,相与太息。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矣!”劳作的甘苦,通过陶渊明的田园诗,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歌颂。四十四岁以后,陶渊明连遭不幸,阅历日深,对衣食和劳动有了更加现实深刻的理解。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劈面则提出“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可以看出陶渊明高于晋人和文学史上很多优秀作家之处,就在于他以躬耕不懈寻求到了人生的新意境。
他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在语言上的通俗、朴素、精练、深情而近似“田家语”的白描手法,都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艺术效果。“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的信笔拈来,“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等用质朴语言形象创新性的反映了诗人对劳作的新认识、新感情,苏轼称“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别此语之妙也。”(《题渊明》)陶渊明的田园诗不烦绳削的佳作,较之晋宋那些穷力追新,极貌写物,因辞累句叠而损伤了真正自然美的山水诗,给人以清新自然的享受。
二、自然淡永的抒情美
诗的生命是情感,陶渊明的田园诗有对田园宁静恬淡乡间生活的写照:“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对他亲躬陇亩则更是自然朴实的抒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农村生活环境较之官场的“雷同毁异,物恶其上”的喧嚣倾轧,更使诗人深感田园生活的清净闲适。在田园劳作中,他也切实找到了和劳动人民“话桑麻”的共同语言:“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仕途痛苦反复使他清醒看到官场生涯与他“性本爱山丘”的心性是不相容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清人温汝能说:“陶诗多真趣。”(《陶诗汇评》)这里点出陶渊明田园诗中那种舒适淡永的一往深情,确实是发自内心的,他对田园之爱于字里行间真切流出,给人以丰富有韵、回味无穷的美的感染。
元代陈绎真评论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时说:“陶渊明心存忠义,心处闲逸,情真景真,几于《十九首》矣。”《诗谱》这段话点明了陶渊明田园诗所写的事均出自他的真情实感,自然美妙。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善于把自我抒情自然融合于客观事物中,如《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自然摹写典型景物中,物我合一,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淡泊的自我心境。陶渊明田园诗的质朴自然抒情,是和诗的内容相关联的,质朴来自贫困寒微的生活境遇,清净自然淡永是傲视腐化罪恶社会和崇尚自由人生品格的体现。
三、意境盎然的形象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创作过程中所塑造的形象是用点染白描手法,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并不着意刻画,苏东坡说:“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冷斋夜话》)所谓“奇趣”,包括诗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意,也包含诗人艺术上的独特创造所给人的审美意境,古人曾指出陶渊明的田园诗“遇境成趣,趣境两忘”的特点。(许学夷《诗源辩体》)
陶渊明田园诗塑造的形象还富有理想的色彩。诗人在《桃花源记》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成果归自己,没有封建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塑造形象时,能够使景,“依依远人村”;事,“种豆南山下”;理,“欲辩已忘言”,巧妙融合,创造出景、情、理浑融深厚的艺术境界。诗人把对自然景色的观赏体会与领悟到的人生真意联系到一起,使诗歌的景、情、理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正如苏轼所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种独特塑造形象的风格构成了陶渊明田园诗意境盎然的形象美。
四、质朴无华的语言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虽然极近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精粹传神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情感、典型的形象。“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一个“贮”字,用在这里,形象生动新鲜传神,中夏清幽林阴好像是可贮存、可掬取的一泓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动感地看到那和煦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平淡无奇的四句诗却写出了一片生动田园生活和谐欢快的声音和气氛。北宋诗人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能够做到如此平淡朴素而又寓意深远,的确难能可贵。他的一些诗句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看似淡然没有精雕细琢,细细品味,其实都是颇具匠心的“奇句”。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就是经过提炼的“田家语”,是自然的再现,简净、含蓄却又至为丰美,是蕴寓于通俗中的神奇。正如苏轼在《与苏辙书》中云;“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著名诗词评论家叶嘉莹教授也评道:“陶渊明的殆无长语的省净的诗篇,与他躬耕归隐的质朴生活,在其省净的简单之外,原都蕴蓄着一种极为繁复丰美的大可研求的深意。”元好问评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虽然陶渊明的田园诗在绮靡文风盛行的东晋并未受到多大的关注,但是到了唐宋以后,却得到了诸多诗人的企慕与推崇。其以无穷的魅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很轻易的在东晋以后的诗人诗作中找到这种影响的痕迹。如谢灵运的山水诗,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还有诸多的学陶渊明田园诗等。也正如清代文人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承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义曹有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可见在中国诗史上,陶渊明的诗歌创作熏陶和影响一大批诗人。陶渊明也不愧为我国文学史上把五言诗的创作推向高峰的一位大诗人。
学校(院系):九江职业大学师范学院
班级:06语文教育(2)班
学号:0631240
[参考文献]:
1、郭兴良、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北京
2、郭兴良、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北京
3、袁行霈著《.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北京
4、程郁缀著《唐诗宋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李华主编《陶渊明诗文常析集》巴蜀书社出版,1998年版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出自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四【今译】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自然天成,摒弃纤丽浮华的敷饰,露出真朴淳厚的美质,令人读来万古常新。【赏析】这两句是对陶诗的评价。第一句称其选言造语风格省净、不假词采,淡泊平和中具有甭新明丽的面目。正如朱熹《朱子语类》所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高才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第二句就其性情的抒发表达,真淳朴实,毫无虚情矫作之态;其句意本于黄庭坚《别杨明叔》诗的“皮毛剥落尽,唯有真实在”。全联以“天然”、“真淳”四字概括陶诗之作,具有形象生动、词约旨丰的特点。其第二句多被用以赞叹艺术作品风格朴茂、不尚雕琢的自然之美。【原作】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巴蜀地处我国南北、东西部的交汇处,自蚕丛、鱼凫至今已有4500余年文明史。中原文化南移与长江文化东渐,使巴蜀成为重要的文明吸纳之地,加之巴蜀处于盆地之中,本土的民族文化滋养深厚,一旦与外来文化相融,便蔚为大观。 我市地处巴蜀之南,蒙养既深,代有才人。历史上自古荣州多英杰,富顺才子天下闻。在当今的时代群英中,一位超脱淡泊、蜚声川南的艺术家渐行渐近,他就是盐都美术界的领军人物,享有蜀中“刘八哥”美誉的国画家刘克刚。 1917年,刘克刚出生在威远县石牛寨一位富商家庭,祖父、父亲喜爱书法,外祖母、舅父爱好书画,远房叔爷刘君悫是著名书法家。在书香门第的艺术熏陶下,童年的刘克刚自小就临摹名家字帖,十岁时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小“书法家”,常有乡邻央他写祖宗牌法。 童年的刘克刚也很喜欢画画,家里因二哥养有许多八哥,八哥便成了他最早的描摹对象。这年,舅父送给他一本的清代名人画册和芥子院画册,他如获至宝,反复临摹练习,根植于心中的那片对绘画的激情从此被挑起。 十四岁进入初中后,他开始系统地学习绘画。初中的美术老师詹联科是本地有名气的画家,以画花蝶见长,对他的影响很大。在这里,他与后来成为“蝶痴”的画家万钟成为了同学。 为了更广泛地吸纳不同流派的绘画技法,他央求父亲把他领去拜著名老画家张绍龄为师。从此,他在张绍龄的指导下踏上了专攻花鸟画的道路。 常言道,画虎难画走,画人难画手,意指画动态的事物难度更大,不言而喻,画体态灵活、须臾多变、掠目即过的鸟类则更难,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坚实的默写功底。 为能充分地体现出鸟类的灵动与传神,他常常废寝忘食地观察家中喂养的八哥的形态和习性。在认真地揣摩恩师与前人的绘画理论和技巧的基础上,靠细心的观察、准确的记忆和娴熟的表现力将八哥动态的瞬间凝固为艺术成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他随张绍龄画八哥之时,万钟也师从詹联科画蝴蝶。瓜熟蒂落,半个世纪后,万钟与老师詹联科并称为“荣州二蝶”,而他成为蜀中享有盛名的“刘八哥”。 中学毕业后,刘克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成都东方美专,受教于冯建吾教授。 冯建吾是我国著名海派画家王个簃的学生。在这座艺术殿堂里,刘克刚受益于冯建吾、段虚谷、张晴风、杜诗奇等一大批优秀画界先驱的敦敦教诲,并与当今名画家石鲁成为同学。在东方美专学习期间,他们写生的足迹遍布巴蜀大地,既熔炼于名山大川,更寄情于乡间野趣。 1936年东方美专因故停办后,他从东方美专转到重庆西南美专继续其学业,1937年从重庆西南美专毕业。他深厚的功底和造诣受到该校师生们的欣赏和认同,学校的老师曾邀请他举办书画联展。 在毕业创作时,学校特意让他多画几幅作品用于毕业创作画展,在画展中,他的一幅《扁豆》被学校留存,另外两幅《红叶小鸟》、《鱼乐图》被画商高价买走。 因对黑暗时政的不满,刘克刚毕业后回到家乡教书育人。 此间,应当时盐务管理局局长和盐商相邀,1939年在家乡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展出地点是沙湾三圣桥一个盐商的字号里。作品有工兼写的山水、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近百幅,是他新近创作与在两个美专所画。 画一展出,立即轰动川南,被盐商和士绅们抢购一空。此时年仅22岁的他已经声名雀起,但淡薄名利的他谢绝了源源不绝的订购,仍默默地做着平凡的小学、中学老师。 在旭川中学任教时,刘克刚受到地下党人肖菊人先进思想的影响,积极要求进步,并参加了肖菊人领导的反饥饿运动。1950年解放后由肖菊人介绍到市第一中学任教。 就在这年,我市举办迎接解放的军民联欢会,慷慨激昂的他在会上展示了他精心绘制的毛泽东、斯大林、金日成三位中外领袖的巨幅画像,艺惊盐都,受到市委领导的高度重视。 从这时开始在自贡镇反、三反、五反、抗美援朝、整风反右、大炼钢铁、大跃进、人民公社时期,他以无比的热情创作了大量巨幅宣传画,为本市的历史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从80年代初到90 年代末,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也迎来了刘克刚创作的鼎盛时光。中年以后,他自出机杼,其艺术手法日臻成熟,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语言。 其所绘的八哥,用笔从容有力,得神情于形似之外,十分隽永耐看。古人谓:“以笔取气、以墨取韵”,其用墨无论枯湿浓淡,焦、积、破、泼都显得分寸适度,融具象与表现、写实与抽象、细腻与粗犷于一体。 曾有作家这样描述他的作品:“细揣刘克刚的紫藤八哥图,布局上老藤粗壮,龙蛇妖娇,缠绕自然合理又富于变化;藤、叶、花生机勃勃,聚散有致,整个画面层次分明,刚柔相济,形成使人愉悦的节奏美、旋律美。” 1982年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曾题“艺精”相赠,对其人物、山水、花鸟卷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198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了一套以花鸟画为主的现代中国画名家的长三开月历,他的作品《芭蕉八哥》与全国著名画家吴作人、潘天寿、田世光、溥佐、陈小毅等名家的作品一同被辑入这套挂历。 80年代中期,“巴蜀名家书画展”在广州举行,本市仅有他的画得以参加这次画展,并在广交会上全部售出。 80年代末,四川省美协主席李少言点名要他到锦江宾馆为宾馆作画。而与他一同为宾馆作画的都是冯建吾、吕琳、邱笑秋、赵蕴玉等全省知名画家。 1995年,有好事者将本市晚清至今二十几幅名家作品拿到北京荣宝斋代销,而荣宝斋仅购藏了刘克刚的两幅八哥图。 刘克刚作为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历任我市书协、美协主席等职,对中国花鸟画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1939年举办第一次画展开始至今,他的国画和书法作品被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泸州博物馆、红岩纪念馆、四川省博物馆等收藏,被市委、市政府作为与国内外友好邦交省市的礼品相赠。《紫藤八哥》被收入《海峡两岸美术观摩作品集》在台湾出版,他的作品广泛流传于日本、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刘克刚本人也被列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签名铭章艺术总览》。 因工作需要,1951刘克刚再次回到旭川中学任教。在他任教期间,在旭川中学创办了全市第一所图画专用教室,并为四川美术学院输送了10名美术兴趣小组的学生,其中就有后来成为著名雕塑家的李绍端、王官乙等。 1961年,刘克刚服从组织安排,由学校调到市盐业历史博物馆担任总体设计直到退休。而今的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的布局还沿用着他的一些设计。退休后他仍然老骥伏枥,致力于青少年后辈的培养,循循善诱的教育着学生,为美术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新鲜血液。 在他的九十岁寿辰上,为表彰其艺术成就,感谢这位美术界领军人物对我市做出的重要贡献,由市政府主办、市美术家协会承办了这次盛大的寿宴,在檀木林宾馆一号楼会议室里,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海林亲自为他祝寿,并向刘老表示了祝福。 水墨浓淡总是情!刘克刚一生所执著追求的正是画物托志,心向自然的淡泊人生,虽然如今斯人已逝,但他的一生正应了郭广岚赠与他的那首诗:“纷披花叶上枯藤,满壁龙蛇似素僧。画到酣时人半醉,春回纸上鸟多情。高哉应羡拿云手,耄矣犹存赤子心。八大新罗呼不起,千秋笔墨与谁论。”
方念乔
大洋钻探是现代人类科学技术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成就之一,它为新地球观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 大洋钻探三部曲及其基本特色
1968年启动的深海钻探计划与20世纪60年代爆发的地球科学革命相映生辉,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自己所居住的家园的认识。从那时到现在,在将近40年的历史中,我们已经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深海钻探计划(DSDP)、大洋钻探计划(ODP)、整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等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回顾40年的历史,几乎每一项重大的地学成就和新的发展规划都与大洋钻探存在或多或少的关联。
1.1 深海钻探计划(Deep Sea Drilling Project)
起自1968年,终于1983年。它继承名噪一时的“Mohole”计划,由美国的万吨科考船“Glomar Challenger”号执行钻探任务,15年内遍历四大洋,历经96个航次,在635个站位打钻1112孔,获得总长逾97km的钻心。深海钻探计划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向大洋索取地质记录的挑战,它在以下两个方面为地球科学的发展树立了历史丰碑:①验证了板块构造学说,为洋脊扩张提出最有说服力的地质证据;②开创了古海洋学这一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学科。“Challenger”号采用的定位技术和重返钻孔技术至今仍为保证大洋钻探成功的核心技术。
1.2 大洋钻探计划(Ocean Drilling Program)
始于1985年,终于2003年。深海钻探计划的巨大成功,使更多国家的科学家卷入到新的大洋钻探计划中来,逐步形成美国一马当先、多国万马奔腾的局面。中国科学家经过不懈的努力,也于1998年正式成为会员国。代替“Challenger”号履行大洋钻探任务的是排水量达1.9万吨的“JOIDES Resolution”号科考船。该船在18年内历经110个航次,在603个站位打钻1577孔,获得钻心191km,最深打钻深度逾6000m,获得的最长钻心为2111m。大洋钻探计划是深海钻探计划的自然延伸,取心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多样化保证了岩心回收率和采集质量。这一计划把科学探索的空间扩大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其中ODP109、ODP118、ODP137、ODP209等航次对洋壳下部辉长岩及地幔橄榄岩的钻取和对大洋岩石圈结构的调查,ODP110、ODP112、ODP131、ODP134、ODP146等航次对聚敛型边缘及增生楔流体活动的调查,ODP120、ODP130、ODP192等航次对巨大火成区和洋底高原结构的调查,ODP103、ODP104、ODP149、ODP152、ODP156、ODP210等航次对火山型被动陆缘和非火山型被动陆缘的调查,ODP108、ODP113、ODP117、ODP130、ODP138、ODP154、ODP156、ODP184、ODP208等航次对不同尺度气候学/海洋学变化的调查,ODP158、ODP164、ODP204等航次对热液成矿作用和气体水合物形成的地质条件的调查,均取得巨大成功,将人类对海水覆盖下的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等圈层相互作用及其反映的地球系统的演化过程的认识推进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1.3 整合大洋钻探计划(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
整合大洋钻探计划开始于新的世纪。日本与美国一起,成为新计划的最大“股东”。除“Resolution”号科考船继续在整合大洋钻探计划中履行职责外,日本 JAM-STEC(海洋科学和技术中心)提供了崭新的、配有立管钻探装置的、排水量高达60000吨的“地球”号科考船。为适应覆冰水域和不同水深范围的钻探需求,欧盟也提供破冰船和其他满足“特殊任务”需要的钻井平台。改进的井下测量装备和海底实时监测系统构成IODP拥有的当代最先进的探测工具,新技术和多类钻探平台的采用使得科学家能在过去所无法达到的环境和深度下进行科学实验和采集样品。整合大洋钻探计划自2004年实施以来,已开展了包括对北极罗蒙诺索夫海岭在内的8个航次的深海调查。
2 新世纪大洋钻探及其科学目标
2.1 科学课题
IODP在新世纪中确定重点研究的三大科学课题:①深部生物圈和洋底下的海洋(The Deep Biosphere and the Subseafloor Ocean);②环境的变化、过程和影响(Environ-mental Change,Processes and Effects);③固体地球循环和地球动力学(Solid Earth Cycles and Geodynamics)。
2.2 优先领域
与上述科学课题相关联的,是8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优先研究领域:
(1)深部生物圈(The Deep Biosphere),
(2)天然气气体水合物(Gas Hydrate),
(3)极端气候(Extreme Climates),
(4)快速气候变化(Rapid Climate Change),
(5)大陆裂解与沉积盆地形成(Continental Breakup and Sedimentary Basin Formation),
(6)巨大火成区(Large Igneous Provinces),
(7)21世纪莫霍孔(21stCentury Mohole),
(8)地震发震带(Seismogenic Zone)。
IODP在新世纪的研究目标,对于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IODP.2001.Earth,oceans and life,Initial science plan 2003~2013.110p
Jacqueline,D.et al..1996.The future of marine geology and geophysics.Report of a workshop,Ashland Hills,Oregon,266p
Niu,Y.and O'Hara,M.J..2003.Origin of ocean island basalts:A new perspective from petrology,geochemistry,and mineral physics considerations.Jour.Geophysical Research,108 B4:2209~2228
金性春,周祖翼,汪品先编著.1995.大洋钻探与中国地球科学.349页
汽车文化论文
汽车运动
汽车运动的起源:“赛车”一词来自法文(Grand Prix),意思是大奖赛。在国外,汽车比赛几乎与汽车具有同样长的历史。今天,各式各样的汽车比赛被统称为现代汽车运动,它是世界范围内一项影响较大的体育运动。多姿多彩的汽车运动使这一冷冰冰的钢铁机器充满了柔情蜜意,同时,汽车运动的激烈、惊险、浪漫、刺激,不仅仅使成千上万的观众为之痴迷,而且还使世界汽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汽车运动是指汽车在封闭场地内、道路上或野外比赛速度、驾驶技术和性能的一种运动项目。19世纪80年代,欧洲大陆出现了最早的汽车。汽车运动也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而兴起。从第一辆汽车被生产出来到第一次汽车比赛的举行只不过十年的时间。起初,汽车比赛的目的只是汽车生产厂家为了检查车辆的性能,宣传使用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汽车生产厂家积极资助,推销其产品。1894年,Le Petit 日报的Pierre Gifard组织了世界上第一次汽车比赛,线路由巴黎到鲁昂(Rouen),共80英里。这次比赛远不及今天大奖赛扣人心弦,引用当时的话说“without danger, easy to handle and cheap to run!”。
汽车运动的魅力:与通常的体育运动相比,汽车运动不仅是车手个人技艺、意志和胆量的竞争,而且是汽车设计、产品质量的角逐,这种独具特色的双重性运动,更能体现人类精英与高新科技最完美的结合,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能力。有了具有高科技产品的汽车公司做后盾,有了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大企业集团的资助,再加之热心汽车运动的人们的积极参与,这就是汽车运动能够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汽车比赛不断推动着世界和各国汽车工业的技术革命,而汽车工业的日新月异的变革又推动了汽车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运动自始至终围绕交通车和专门特制赛车这两大类车种发展。有钱人驾着刚刚问世不久的汽车,炫耀他们的“绅士派头”已成为历史。如今汽车甲级赛(即F1)驾驶员,他们身穿类似潜水员潜水服的长袖防火服,头盔和宇航员戴的差不多。
现在的汽车赛已完全成为一种职业活动,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在赛车场,那些五彩缤纷的赛车,随着一声令下,竟相出发,开足马力冲向前方。车手门你追我赶的争先表演,赛车如万马奔腾一泻千里而过的彩场面非常壮观,这对20~30万的现场观众和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来说极丰富刺激。
汽车运动的魅力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改善汽车的性能; 是强化的道路实验;动态车展最佳广告;促进汽车大众化。
汽车赛是集人与车为一体的综合较量。与通常的体育运动相比,汽车运动不仅是车手个人技艺、意志和胆量的竞争,而且是汽车设计,产品质量的角逐。这种独具特色的双重性运动,更能体现人类精英与高新科技最完美的结合,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征服能力。
作为一项群众性体育活动,赛车不仅体现着技术革新的步伐,也体现出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它壮观而激烈,充满着冒险的情趣,因而激起越来越多人的狂热。每次大奖赛到来,总有成千上万的爱好者趋之若鹜。英国以每张1500美元的往返机票组织人们前往巴西观看汽车大赛;葡萄牙人和意大利人则成群结队地乘火车奔奥地利观看比赛。联邦德国、英国和南非,是甲级赛车的会聚之地,每次都有不下10万人前往观看。
汽车赛是车战?商战?金融战还是科技战?谁也无法说清。它那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项体育运动。总之,有了具有高科技产品的汽车公司做后盾,有了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的资助,再加上热心汽车运动的人们的积极参与,这就是汽车运动能够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理解和认识也在逐步加深,作为汽车产业链的下游环节,汽车运动产业近年来开始在国内落地生根。“热衷于汽车运动的人越来越多,除了喜欢观看汽车赛事外,中国职业车手的队伍也在迅速壮大,他们已经开始出现在国际顶级汽车赛事中。”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有关人士表示,汽车运动已经成为一部分中国老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观看各类汽车赛事更是成了都市时尚人群的生活方式。
记者从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了解到,随着F1、GT这样的世界顶级汽车赛事相继落户中国,中国国内的各项汽车赛事近年来也风起云涌,诸如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全国卡丁车锦标赛等一系列赛车运动,已经在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的年度赛程上被排得满满当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8月23日国产汽车品牌吉利与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握手,成为亚洲吉利方程式国际公开赛的汽车赞助商,为大赛提供车辆赞助。目前,亚洲吉利方程式国际公开赛是国际汽联认可的国际方程式赛事,并成为中国最高级别的方程式赛事。
国际上的汽车赛事已经形成了成熟而完整的商业价值链,其所带来的市场回报相当诱人。以F1为例,据历年来的保守统计,国际标准的F1赛车场每年仅车赛就可吸引数以万计的人从世界各地汇聚而来,每场比赛现场观众可达到20万到30万人,而每张入场券的价格通常在100美元到2000美元间不等。其次,F1大赛向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转播,世界各大报刊都报道每场比赛赛况,其所吸引的观众和读者可高达60亿人次。F1历年经济数据表明,企业跻身赛车运动,利用赛事推广的市场回报率远高于其他的市场推广方式。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景气的提升,加之外来汽车文化的强力冲击,有报告预测,如果在我国大力发展汽车运动产业,由此会带动整个中国的汽车产业,并将最终为我国GDP增长做出重要贡献。汽车运动的直接效应体现在汽车销售、零配件销售、驾驶培训等领域,间接效应体现在因赛事而产生的媒体直播、旅游等,所涉及的行业不下数十个。
尽管国内的汽车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的汽车运动还处于起步阶段,经济回报十分有限。原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主席石天曙认为,以目前国内注册的30家俱乐部,400多辆赛车,以及每年四站汽车拉力锦标赛、五站卡丁车赛的基础,还无法形成产业化发展的实质意义。
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赛车运动的软肋所在:资金、技术、人才这三方面的缺一不可。
资金是关键既然赛车运动被称为“烧钱”运动,勿需质疑,资金成为赛车运动发展的最大瓶颈。无论是F1这样的国际赛事,还是AGF、CCC等亚洲赛事,是否有足够的赞助商和赞助金额是一支车队生存壮大,赛事顺利进行,推广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所在。
技术是保障一个没有自身核心技术的车队或者厂商,是无法在赛车世界里觅得一席之地;同样,一个在汽车行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也是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赛车大国。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赛车运动较发达国家相比,一开始就多少有些“先天不足”,不具明显优势的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赛车运动发展的最大障碍,且这种软肋并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推广和商业运作来弥补。
人才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对于赛车运动而言,最为稀缺的是车手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获得国际汽联超级驾驶执照的人,全世界恐怕就只有10多人,且多数是来自欧美、日本等汽车运动发展较为发达的国家。虽然中国的赛车运动还存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软肋,但是06的AGF、CCC等赛事已经向全世界证明了国人在赛车运动方面无可限量的潜力,正是这些潜力将使得中国赛车运动“钱途”光明,最终会跻身于世界赛事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