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村经济》、《农业科技报》、《中国乳业》、《甘肃畜牧兽医》、《中国畜牧兽医》、《吉林畜牧兽医》园艺花卉类《中国蔬菜》 《蔬菜》 《中国园艺文摘》 《温室园艺》农学农作物类《中国农业气象》 《作物学报》 《中国种业》 《云南植物研究》粮油食品类《农产品加工》 《绿色食品》 《食品科学》 《中国食物与营养》林业类《中国林业教育》 《林业科技开发》 《中国城市林业》 《世界竹藤通讯》农资农机类《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包装与食品机械》《农民日报》、《中国农村经济》水产渔业海洋类《中国水产文摘》 《中国水产科学》 《中国观赏鱼》 《北京水产》农业报纸、杂志、农书1.报纸《农学报》《农学报》创刊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报社地址在上海。它是反映我国农业的第一份报纸。初为半月刊,翌年改为旬刊,每卷(期)25~30页,用连史纸石印。光绪三十一年终止,共出315卷。该报主持者有罗振玉、蒋伯斧等人。报道内容涉及农、林、牧、渔等,尤以蚕桑和茶叶的篇幅较大。《沪郊农民报》、《农民日报》《沪郊农民报》创刊于1950年初,1951年底停刊,1958年初复刊。四开四版,五天一期,后改每周出两期。由中共上海市委郊区工作委员会主办;主编田野。报道内容主要是上海市农村工作及农业生产等。数月后该报改名为《农民日报》,发行量10万份。由中共上海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主办。总编许思潮、副总编田野。1960年上半年停刊,转办内部刊物《农村工作》。《解放日报市郊版》《解放日报市郊版》试刊于1978年7月1日,10月1日起正式出版,1987年底停刊。四开四版,周二发行。由解放日报社主办,历届负责人有贾安坤、龚心瀚、宋超等。报道内容有中共中央和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农村的方针政策;郊区农村贯彻执行方针政策的经验和典型;农民群众的关心热点和农事动态等。《上海农垦报》《上海农垦报》创刊于1982年。由中共上海市农场管理局委员会、上海市农场管理局主办。主编纪少华。该报四开四版、周报。主要反映上海农垦系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信息、经验等。《上海郊区报》《上海郊区报》创刊于1988年7月1日。由中共上海市农村工作委员会、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主办,总编朱振天。该报四开四版,每周刊出两次。主要反映郊区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发展农村经济的经验;重要农事活动的动态等。1990年7月1日改名为《东方城乡报》。《上海科技报农村版》《上海科技报农村版》创办于1987年,由市农业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市科协联合主办,主编姜聚光。主要内容为传播农业科技信息,报道农业科技新闻。1988年因《上海郊区报》创办而停办。2.杂志《农村改进》《农村改进》杂志创刊于民国23年(1934年)11月20日,由中华职业教育社附设漕河泾农学团编印。创刊号刊出了《参加第二次乡村工作讨论会的感想》、《沪西农村未来的危机》、《高桥农村改进区实习工作报告》、《沪西园艺场实习工作报告》等文章。只出刊一期。《土壤肥料与农业》《土壤肥料与农业》杂志创刊于民国32年(1943年)11月。季刊。该杂志为中国肥料普及会主办的农业学术性刊物,着重登载土壤、肥料方面的科技论文。主编铁明。刊出四期后停办。《化肥工业》《化肥工业》杂志初名《化学肥料》,创刊于1958年10月。月刊。1959年改名为《化工研究技术》,1960年又改名为《化学肥料技术指导》。1963~1965年,改名为《化工技术资料化肥专业分册》,双月刊。1966年起,又改名为《化学肥料工业》。1974年,定名为《化肥工业》。该杂志报道氮肥、磷肥、钾肥、复混肥、微肥、叶面肥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肥方法和肥料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成果,同时介绍国外化肥工业的现代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由化学工业部上海化工研究所主办。《上海农业科技》《上海农业科技》创刊于1971年5月。原名《农业科技简报》,半月刊。1973年3月,改名为《农业科技通讯》,月刊。1977年1月,定名为《上海农业科技》。1980年2月,改为双月刊。该杂志坚持普及与提高、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反映上海地区农业科技成果。由上海市农学会、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联合主办,主编徐开智。《科学种田》、《当代农业》《科学种田》,创刊于1972年2月,月刊。是一本集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刊物。主要介绍上海郊区及长江三角洲农村实行科学种田的新技术、新经验,同时,介绍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动态和基本知识。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出版。1987年,改名为《当代农业》。历任主编有施正书、黄彰栋、王模。1989年起转给江苏省农林厅编辑出版。《农药译丛》《农药译丛》创刊于1979年,双月刊。由上海农药研究所主办。主要介绍国外农药生产和使用的动态和技术。主编王能五。《食用菌》《食用菌》创刊于1979年,双月刊。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与农业部农业局、中国食用菌技术开发集团联合主办。该杂志着重报道食用菌生产、科研的新经验和新成果。主编张甫安。《上海农村经济》《上海农村经济》创刊1979年,季刊。1986年公开发行后改为双月刊。由上海市农村经济学会主办,主编陈锡根。该杂志主要介绍上海农村工作、农业经济的动态和经验。《上海农学院学报》《上海农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5月,季刊。该刊是由上海农学院在编辑出版《上海农学院科技资料》的基础上办起来的,主要报道上海农业高等教学与生产相结合进行农业科学研究的成果。《上海农业学报》《上海农业学报》创刊于1985年2月,季刊。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与上海市农学会联合主办。主编徐新春。该杂志着重刊载上海农业科研和生产领域的科技论文,反映农业科研和生产的新成果。《杂草学报》《杂草学报》创刊于1987年,季刊。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杂草研究会联合主办。主编张泽溥。该杂志主要刊出上海及全国农田杂草的调查、研究的动态和成果、农田杂草的防除经验、化学除草剂新品种介绍等。《上海蔬菜》《上海蔬菜》创刊于1987年,季刊。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与上海蔬菜经济研究会联合主办。主编陈恩平。该杂志报道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蔬菜科技和生产流通领域的新经验和新成果,指导蔬菜生产现代化建设。《上海农业》《上海农业》创刊于1988年,季刊。由上海市农业局主办。主编先后由王祖德、陈正玄担任。该杂志着重刊载上海农业生产的适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农业经营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农业适度规模与农田设施建设、农林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新经验,指导郊区农业生产。国内相关刊物《大豆科学》 《分子植物育种》 《麦类作物学报》 《棉花学报》《中国棉花》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西北农业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遗传学报》《遗传》 《玉米科学》 《园艺学报》 /《杂交水稻》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植物学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水稻科学》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农业部总经济师朱秀岩19日说,目前已有400多种外来物种“全面”入侵我国,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有威胁的外来生物中,入侵我国的物种有50余种,其中11种主要外来生物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0亿元。朱秀岩是在此间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国际研讨会”上作上述表示的。他介绍说,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外来生物入侵日益加剧,造成原有生物群落的衰退,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农、林、牧、渔业损失严重,威胁全球的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张凤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已成为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10年来,新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至少有20余种,平均每年新增约2种,外来生物入侵呈现出传入数量增多、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经济损失加重的趋势。外来入侵生物的有效控制与农业丰产休戚相关。朱秀岩表示,我国高度重视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工作,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做好外来入侵生物的管理和防治工作。农业部成立了外来物种管理办公室,会同有关部委,建立了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按照“广泛发动、除防并举、突出重点、综合防治”的方针,组织各地开展了以紫茎泽兰、豚草、红火蚁、水花生等外来入侵生物为重点的集中灭除,通过发动群众,群防群治,取得了明显成效。这次研讨会由我国农业部和美国国务院联合举办,旨在加强APEC成员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探讨外来入侵生物防治的对策措施,共同抵御外来生物入侵的威胁
中国入侵物种综述解 焱1 李振宇2 汪 松11.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关村路19号,北京 100080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香山南辛村20号,北京 100093 中国从北到南5 500 km,东到西5 200 km,跨越50个纬度,5个气候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Wang Sung et al. 1997)。这种自然特征使中国容易遭受入侵物种的侵害。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种都可能在中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中国从外地或国外引入优良品种更有悠久的历史。早期的引入常通过民族的迁移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实现。公元前四世纪,由数段民间通道相连接,形成““蜀-身毒(即印度)道”,这条古道从成都经云南的腾冲,通过缅甸北部到印度。原产非洲的酸豆(Tamarindus indica)在上述范围内广泛栽培和归化,云南元江河谷就有巨大的酸豆个体。在中国西北部,汉代时的"丝绸之路"从渭河流域通过中亚各国,与土耳其东部相连接。公元前100多年,汉朝使者张骞和他的助手从中亚带回葡萄(Vitis vinifera)、紫苜蓿(Medicago sativa)、石榴(Punica granatum)、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等等经济植物的种子。北宋期间,泉州和广州成为中国通往东南亚的主要港口。芦荟(Aloe barbdensis,或A. vera var. chinensis)在此期间第一次有活植物的记录。它原产于非洲东北部,现于华南的沿海地区归化。1645年伽马航线开辟后,西欧各国的人到印度、东南亚各地,将不久前从美洲收集的物种带去,而旅居这些地方的华侨将一部分种,如甘薯(Ipomoea batatas)、烟草(Nicotiana tabacum)及西番莲(Passiflora coerulea)等经济植物转引到中国。1624至1662年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曾将一些美洲种类,如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金合欢(Acacia farnesiana)、量天尺(Hylocereus undatus)等引进台湾,上述种类中的大多数后来归化为野生植物。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香港、广州、厦门、上海、青岛、烟台和大连等海港成为外来杂草进入中国的主要入口。例如香丝草(Conyza bonariensis)于1857年在香港,小白酒草(Conyz canadensis)于1862年在山东烟台,一年蓬(Erigeron annuus)于1886年在上海分别出现,然后向内地蔓延。而栽培植物的引种和逸生地点比较不规则,例如法国传教士曾将欧洲的荆豆(Ulex europaeus)引种到四川城口教堂附近后大量逸生(Wei Zhi and Wei Siqi, 1998)。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贸易和交通系统的发展和入境人员的增加,促进了外来物种的引入。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加速了中国境内物种在其他地区和其他国家的外来物种在中国的扩散。许多入侵物种在全面入侵以前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新环境,因此新到达中国的入侵种的全面影响可能过一段时间才能感觉到。从美国和中国相似的地理条件来看,美国的外来种入侵现状预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美国外来种定居、扩散和危害的趋势仍在发展,已有大量有关入侵物种的文献记录(Nico and Fuller,1999;Vitousek et al. 1997;Randall and Marinelli,1996)。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我们可以预计到中国类似的情况。 虽然对外来病虫害的危害和检疫已经引起中国海关、农林部门的注意,但入侵种的概念传入中国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西方国家对入侵种问题研究较多。已有有关外来植物、杂草、鱼类、软体动物、甲壳动物、两栖爬行类、哺乳类和野生动植物疾病等的大量研究和出版物,内容包括普遍性的入侵路径、载体、自然和人工干扰(物理、化学、气候等)的作用,以及入侵种带来的危害(Sandlund et al. 1999;Westbrooks,1998)。然而中国除动植物检疫局列出的规定检疫物种和少数对人类经济造成极大损失的物种外,对其它的外来物种及其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较少。目前还没有较全面的统计资料说明外来种情况、入侵种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根据文献记载和我们的初步调查,中国已知外来的归化植物有380种,隶属62科,210属。本文主要列出了一些造成明显危害的事例。从这些事例中对中国的入侵种问题可略窥一斑。正文中提到的部分入侵物种,在附录一中有具体描述。1 中国入侵种的主要特点 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是外来种(exotic species或alien species)中归化(naturalized)的生物物种。外来种的概念可参照Schwartz (1997) 的9条标准。外来种泛指非本土原产的外域种。本文采用的确定入侵种的标准是外域种:1)借助人类活动越过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而入境;2)当地的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定居,并可自行繁殖和扩散; 3)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景观造成了明显的影响,损害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中国的外来入侵种几乎无处不在,表现出:1)涉及面广。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均发现入侵种,到1999年底,中国共建立了1 118个自然保护区,覆盖全国总面积的8.62%(86 410 000 hm2)。除少数偏僻的保护区外,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入侵种;2)涉及的生态系统多。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从森林、农业区、水域、湿地、草地、城市居民区等都可见到,其中以低海拔地区及热带岛屿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最为严重;3)涉及的物种类型多。从脊椎动物(哺乳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高、低等植物,小到细菌、病毒都能够找到例证。入侵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2 引入途径2.1 无意引入 货物的进出口是外来物种进入中国的重要渠道。据检疫部门统计:我国"八五"期间共进口粮食达6 500万吨,1996年粮食进口也超过1 000万吨。大宗粮食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共体、阿根廷等。随着与毗邻国家边境贸易的发展,中国与越南、泰国、缅甸、尼泊尔等国粮食贸易也有较大发展。由于进口粮食的国别多,渠道广、品种杂、数量大,带来有害杂草籽的几率高。从1986年到1990年9月,上海口岸进口粮食349船次,截获杂草种子近30科、100属、200余种。根据1998的统计资料,在包括大连、青岛、上海、张家港、南京、广州等12个口岸截获了547种和5个变种的杂草,分属于49科。这些杂草来自30个国家,随食品、饲料、棉花、羊毛、草皮和其它经济植物的种子进口时带入。其中有170种虽然还没有归化记录,但有可能在运输和扩散过程中侵入到野外(殷连平,1998)。从西半球进口的货物中开始出现一些亚洲种,如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苍耳(Xanthium sibiricum)等种类的种子,这意味着一些杂草已经完成了它们的环球旅行和扩散。轮船压舱水可能带入外域水生物种,这方面我国尚无深入的报道。无意引入的病虫害在农林牧和园林等各个行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案例很多,并已经引起相关部门,包括海关检疫部门的重视。农业病虫害美国白蛾、美洲斑潜蝇、甘薯长喙壳菌等;农业杂草,如豚草等;畜牧业害草有紫茎泽兰等;林业害虫有美国白蛾、松突圆蚧等;园林害虫有蔗扁蛾等。2.2 有目的的引入 几乎与养殖、种植有关的单位都存在大量的外地或外国物种的引进项目。这些单位有农业、林业、园林、水产、畜牧、特种养殖业、各种饲养繁殖基地,其中大部分引种以提高经济收益、观赏、环保等为主要目的。例如1990~1991年从台湾引进粮、油、瓜、果、菜等种苗繁殖材料共40多种(叶启贤等,1997)。又如我国草坪草种除结缕草(Zoysia materlla)种子外,其它草的种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仅1997年进口量就达2 000吨以上(胥晓刚等,1999)。而我国的水产和特种养殖,引进种类也十分繁多,如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ianalus)、虹鳟鱼(S. gairdneri)、罗非鱼(Tilapia sp.)、鳗鱼(Anguilla japonica)、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匙吻鲟(Palyodoh pathula)、淡水白鲳(Colossoma brachypomum)、斑点叉尾鮰、条纹石鮨(Morone saxatilis)和金眼石鮨(Morone chrysops)等(邱黎明等,1994;廖国璋,1998)。最近一些外来水生植物从水族馆逃逸。水盾草(Cabomba caroliniana)原产于美国,现出现在浙江省的河流中(丁炳扬,2000);来自南美洲的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已在台湾归化(Li Zhenyu and Hsieh Changfu, 1996)。尽管前一种只开花不结果,后者只有雌株,这两种都不产生种子,但它们可通过无性生殖方式迅速扩散。有目的的引进种逃逸后给国民经济带来危害的事例比比皆是。如水产养殖引进外域鱼种,人工养殖场引进种獭狸,农业畜禽饲养国外引进种喜旱莲子草和凤眼莲,园林观赏和水质净化引入,沿海护滩引进植物大米草等等。中国南方大量引进优质鱼类,包括鳗鱼Anguilla japonica、加州鲈、桂花鱼、斑点叉尾鮰,并扩大养殖面积。一些食肉性鱼类(特别以小型鱼类为食)如加州鲈、条纹石鮨和金眼石鮨等的引进和养殖,会对当地自然水体中的其它鱼类种群产生什么影响,还缺少评估。从额尔齐斯河引入的河鲈(Perca fulviatilis)已导致新疆博斯腾湖中的新疆大头鱼(Aspiorhynchus laticeps)的灭绝。3 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危害性 生物入侵已对农林牧渔以及旅游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威胁人类的健康。对于本土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明朝末期引入的美洲产仙人掌属(Opuntia)4个种(李振宇,1999)分别在华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干热河谷地段形成优势群落,那里原有的天然植被景观已很难见到。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原产南美,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中国,五六十年代曾作为猪饲料"水葫芦"推广,此后大量逸生。在昆明滇池内,1994年该种的覆盖面积约达10 km2,不但破坏当地的水生植被,堵塞水上交通,给当地的渔业和旅游业造成很大损失,还严重损害当地水生生态系统(丁建清等,1995)。3.2 摧毁生态系统 原产于中美洲的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仅在云南省发生的面积就高达24.7 km2,还以每年10 km的速度向北蔓延,侵入农业植被、占领草场和采伐迹地,不但损害农牧业生产,而且使植被恢复困难(丁建清等,1998)。小花假泽兰(Mikania micrantha)原产热带美洲,70年代在香港蔓延,80年代初传入广东南部。在深圳内伶仃岛,该种植物象瘟疫般的滋生,攀上树冠,使大量树木因失去阳光而枯萎,从而危及岛上600只猕猴的生存。3.3 危害植物多样性 入侵种中的一些恶性杂草,如紫茎泽兰、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小花假泽兰(微甘菊)、豚草属(Ambrosia)、小白酒草(Coryza canadensis)、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等种可分泌有化感作用的化合物抑制其它植物发芽和生长,排挤本土植物并阻碍植被的自然恢复。外域病虫害的入侵导致严重灾害。原产日本的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于20世纪80年代初入侵我国南部,到1990年底,已有130 000 hm2多马尾松林枯死,还侵害一些狭域分布的松属植物,如南亚松(Pinus latteri)。原产北美的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1979年侵入我国,仅辽宁省的虫害发生区就有100多种本地植物受到危害。3.4 影响遗传多样性 随着生境片段化,残存的次生植被常被入侵种分割、包围和渗透,使本土生物种群进一步破碎化,还可以造成一些物种的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有些入侵种可与同属近缘种,甚至不同属的种(如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可与假蓍紫菀Aster ptarmicoides)杂交。入侵种与本地种的基因交流可能导致后者的遗传侵蚀。在植被恢复中将外来种与近缘本地种混植,如在华北和东北国产落叶松(Larix)产区种植日本落叶松(L. kaempferi),以及在海南国产海桑属(Sonneratia)产区栽培从孟加拉国引进的无瓣海桑(S. apetala),都存在相关问题,因为这些属已有一些种间杂交的报道。 美国已有5万多种外来种,虽然有害的入侵种只占其中一小部分,但它们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是惊人的。美国每年有700 000 hm2 的野生生物栖息地被外来杂草侵占(Pimentel et al, 2000),每年由于入侵种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 230亿美元!在美国受威胁和濒危的958个本地种中,有约400种主要由于外来种的竞争或危害而导致濒危(Wilcove et al, 1998),这种损失是难用货币来计算的。中国入侵种造成的损害尚未做出全面的评估,但由于生境破坏更为严重,入侵种猖獗,加上本土物种的基数较大,估计受损程度要大于美国。入侵种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生物多样性及环境保护中一种重要的制约因素。 中国对外来种危害的认识还极大地局限于病虫害和杂草等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没有意识到或者不重视外来种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改变和破坏。对没有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却正在排挤、取代当地物种,改变当地生态系统的物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在许多自然植被的恢复过程中大规模地有意或无意引入外来物种,结果必将造成中国当地丰富而特有的生物多样性丧失,而且很难恢复。目前中国大规模引入外来种的项目包括: 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过程中大面积种植外来物种,包括外来的桉树、松树、落叶松,和在不适宜的海拔和地区种植经济树种。这些树种的生态功能是十分有限的。 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控制和退耕还草过程中主要依靠从国外(特别是美国)进口草种,有关中国当地草种的培育、研究和利用却十分少。中国极其缺乏如何收集当地草种,并培育以便用于当地的植被恢复工作的研究和教育,这将减少和改变中国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恢复使用外来物种,原因主要是对当地特有的物种没有信心,持有外来的就比当地的好的观点的人很多。如有的自然保护区正在用孟加拉的天瓣海桑来恢复红树林。许多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使用外来物种作周边绿化用,这些物种常常是这些地区入侵种的重要来源。 城市周围植被恢复或绿化大量使用外来种,常常造成当地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彻底改变。其中包括大量绿化树种,观赏花卉以及草坪业。以草坪业为例,随着全国城市大面积兴建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草坪(高尔夫球场、足球场、公园绿地等),进而推动了我国草坪业的迅速发展,使草坪草种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但我国在草坪草育种方面的工作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国外优良草坪品种的引种上,除结缕草(Zoysia materlla)种子外其它草的种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仅1997年进口量就达2 000吨以上。到1990年为止,我国先后引进了114个不同的冷季草种,主要从美国引种。事实上,我国幅员辽阔,种质资源丰富,有很大的利用潜力(胥晓刚等,1999)。4 对外来种问题认识不足 中国从高层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到基层工作人员和大众普遍没有认识到外来种已经引起的危害和潜在的危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外来种危害的认识仅停留在少数病虫害和杂草,没有充分注意到更多的外来种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改变和破坏。 使用当地特有的物种没有信心,持有外来的就比当地的好的观点的人很多。 盲目引种过多。多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引种前几乎没有或缺乏对引进种潜在危害(特别是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评估,甚至一些自然保护区正计划用外来物种进行森林恢复,如有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已经用孟加拉的物种来恢复红树林。 缺乏对引进物种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和长期监测。 对造成危害的入侵物种的处理不当。如在调查香龙血树(巴西木)(Dracaena fragrans)有害昆虫--蔗扁蛾过程中发现,严重受害的巴西木被淘汰后,作为垃圾堆放在园艺场的角落,其上虫口密度大得惊人,一般受害巴西木桩有虫100头/m以上。这种不作任何防止扩散的处理方法,对于蔗扁蛾这种寄主植物达24科50多种、不仅危害巴西木而且可危害香蕉、甘蔗、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及多种观赏植物的物种,一旦扩散到自然生态系统,后果不堪设想(程桂芳等,1997a, b, 1998)。又如无人收购的人工养殖海狸鼠和边境野生动物贸易没收的活体野生动物被随意释放到当地生态环境中。 没有任何较全面的有关入侵物种危害的中文出版物和指南。5 对策 综上所述,外来物种的问题必须立即提到议事日程上,否则,入侵物种可能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带来更大的麻烦,现在是必须行动的时候了。5.1 整理已有材料编撰成册 把入侵物种的概念、危害、国内外重要经验教训编辑成深入浅出的教育普及材料,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包括书本、刊物、小册子、万维网、广播、电视等)进行传播。5.2 建立有害入侵物种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收集可能收集的有害或潜在有害的入侵物种的分类、原产地、入侵分布地、生理、生态、传播途径、防治方法等相关详细内容,并录入到数据库中,建立相应信息的查询工具,以CD-ROM或万维网的形式提供给所有可能的使用和查询者。5.3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有关入侵物种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研究。共享、连接或共建入侵物种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因为以下几点原因,这种国际合作显得十分重要。 入侵物种的问题总是涉及到原产国问题。原产国相应物种的防治方法、生态特点、天敌生物等信息对入侵国的防治有着重要作用。从松突圆蚧的原产国日本引进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防治松突圆蚧获得成功(陈永革等,1998),即是从原产国寻找天敌防治物种的例证。 一个国家入侵物种的经验和教训,对其他国家在引入或防治同样物种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例如台湾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壳虫,获得成功(陆庆光,1997 a, b),即是学习了美国从澳大利亚引进澳洲瓢虫控制吹绵蚧壳虫成功的经验。有些物种不仅入侵到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入侵到多个国家。如凤眼莲不仅危害中国,也危害北美、亚洲、大洋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互相学习经验更显得必要。入侵种在一个国家出现的信息可为周边国家可提供早期预报。5.4 加强案例调查和研究 以几个地区性的案例为例,开展外来物种(特别是人工引入物种)的现状及其潜在威胁的研究,以便摸清我国入侵物种的现状、危害程度,用科学和事实来教育管理人员、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使大家对外来物种对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引起大家对控制盲目引种的重视。 可以首先考虑以一个大中型的城市及郊区或自然保护区为抽样调查地区,调查该地区的园林树木、灌木、草坪、花卉中外来物种的种类以及外来杂草,并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进行调查,确定是否已有部分外来种类侵入这些自然环境中,是否改变了自然环境的物种组成、生态、群落结构,预测其潜在的危险,确定需要长期监测的物种。 以一个大中型的水域为例,调查外来物种对该水域当地物种(包括鱼类、水生植物等)种类、结构、数量和食物链关系的影响。对该水域的生态、物种结构变化开展长期监测工作,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5.5 建立法律制度控制外来物种入侵 中国已经有与检疫有关的法律和条例。如1992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和1997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检疫法实施细则》,1983年颁布、199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1984年林业部颁布了《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的林业部分,其中我国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计有20种。有关的条例还有《植物检疫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传染和寄生病A类和B类名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潜在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试行)》(简称三类有害生物名录),来源于《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一类、二类)》。目前涉及动物检疫方面的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1992年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以及有关的配套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一、二类传染病、寄生虫病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携带、邮寄进境的动物、动物产品及其它检疫物名录》等(于大海等, 1997;刘源智等,1998)。然而所有的这些法律和条例都是病虫害和杂草的检疫。应当制定防止入侵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法律和条例。例如建立法律规定在大规模使用非当地物种之前,必须要进行5个世代的小规模实验来证明对当地生态系统不会造成威胁;在保护区中禁止使用外来物种。法律应鼓励使用当地物种进行森林恢复。参考文献:Chen Deniu. 1991. A Study on Achatina Fulica (Fer.) in China (Classification, Distibution and Artificial Breeding). In: Proceeding of Tenth Inernational Malacology Congress (Tübingen 1989). 297-301.Dudgeon, D. and Corlett R. T. 1994. Hills and Streams: An Ecolog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Dunns, S. T. and Tutcher W. J., 1912. Flora of Kwangtung and Hong Kong (China). Bull. Misc. Inform. Add. Ser., 10: 1-370.Li Zhenyu and Hsieh Changfu. 1996. New materials of the genus Myriophyllum L. (Haloragaceae) in Taiwan. Taiwania, 41(4): 322-328.MacKinnon, J. and Hicks N. 1996. A Photographic Guide to Birds of China Including Hong Kong. London: New Holland Ltd. 144pp.Nico, L. and Fuller P. 1999.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nonindigenous fish introduc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Fisheries, 24:16-27. Nico, L. and Fuller P. 1999. D, Lach L., Zuniga R., Morrison D. 2000.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costs of nonindigenous spec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Bioscience, 50(1): 59.Randall, J. M. and Marinelli J. 1996. Invasive Plants: Weeds of the Global Garden. New York: Science Press. 112pp.Reels, G. 1998. Checklist of Hong Kong (Fauna). Hong Kong: Kadoorie Farm & Botanic Garden Corporation. 30pp.Sandlund, O. T., Schei P. J. and Viken A. (Eds.). 1999. Invasive Species and Biodiversity Management. AH Dordrecht Kluwer, The Netherlands. Academic Publishers, 431pp. Schwartz, M.W. 1997. Defining indigenous species: An introduction In: Luken, J.Q. and Thieret, J.W.(eds):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Plant Invasion. Sprinser. 8-9 pp.Wang Sung, Xie Yan and Mittermeier, R. A. 1997. China. In: Megadiversity - Earth's Biologically Wealthiest Nations. Ed. Russell A. Mittermeier et al. CEMEX, S.A. 257-281pp.Wei Zhi and Wei Siqi. 1998. Ulex Linn. In: Flora Reipublicae Popularis Sinicae. Beijing: Science Press. 42(2): 424.Westbrooks, R. 1998. Invasive plants, changing the landscape of America: Fact book. Federal Interagency Committee for the Management of Noxious and Exotic Weeds (FICMNEW), Washington, D.C. 109pp.Wilcove, D.S., Rothstein D., Dubow J., Phillips A. and Losos E. 1998. Quantifying threats to imperiled spec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Bioscience 48(8): 607-615.Yang Yuenpo and Liu Hoyih. 1996. Alternanthera. In: Flora of Taiwan. 2ed. (Ed. Huang Tseng-Chieng). Taipei: Editorial Committee of the Flora of Taiwan. 2: 393-396.蔡汉雄,陈日中. 1990. 新的有害生物--大瓶螺. 广东农业科学, 5: 36-38.车晋滇,郭喜红. 1999. 北美一枝黄花. 杂草科学, 1: 17.陈德牛,张国庆. 1990. 褐云玛瑙螺在云南境内传播危害. 植物检疫,10(1): 12-13.陈令静,李振宇,洪得元. 1992. 中国桔梗科-新记录属--异檐花属. 植物分类学报,30(5): 473-475. 陈银瑞,杨君兴,李再云. 1998. 云南鱼类多样性和面临的危机. 生物多样性,6(4): 272-277.陈永革,古德祥. 1998. 松突圆蚧与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种间关系研究. 昆虫天敌,20(3): 136-142.程大生. 1986. 浅谈新疆麝鼠的由来. 野生动物,(5): 52.程桂芳,杨集昆. 1997a. 北京发现的检疫性新害虫--蔗扁蛾初报. 植物检疫,11(2): 95-101.程桂芳,杨集昆. 1997b. 蔗扁蛾在我国的发生情况. 植物保护,23(6): 46.程桂芳,鲁琦,杨集昆. 1998. 蔗扁蛾严重发生的原因和防治对策. 植物检疫,12(2): 95丁炳扬. 2000. 中国水生植物一新归代属--水盾草属(莼菜科). 植物分类学报38(2): 198-200.丁建清,王韧. 1998. 外来有害植物. 见《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编写组主编).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58-62.丁建清,王韧,范中南等. 1995. 恶性水生杂草--水葫芦在我国的发生危害及其防治. 杂草学报,9(2): 49-51.何国锋. 1995. 广东省两种危险性林木害虫的传入及防治情况.植物保护,21(2): 47-48.李行誉. 1997. 我国稻水象的发生及治理. 植物检疫,11(增刊): 62-63. 李秀梅. 1997. 恶性害草豚草的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杂草科学,1: 7-10.李扬汉. 1998. 中国杂草志.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李振宇. 1999. 仙人掌科. 见:《中国植物志》. 北京: 科学出版社,52(1): 272-285.李振宇. 车前科 见:中国植物志. 北京: 科学出版社(印刷中).刘源智,江涌,苏祥云
中国从北到南5 500 km,东到西5 200 km,跨越50个纬度,5个气候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Wang Sung et al. 1997)。这种自然特征使中国容易遭受入侵物种的侵害。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种都可能在中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中国从外地或国外引入优良品种更有悠久的历史。早期的引入常通过民族的迁移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实现。公元前四世纪,由数段民间通道相连接,形成““蜀-身毒(即印度)道”,这条古道从成都经云南的腾冲,通过缅甸北部到印度。原产非洲的酸豆(Tamarindus indica)在上述范围内广泛栽培和归化,云南元江河谷就有巨大的酸豆个体。在中国西北部,汉代时的"丝绸之路"从渭河流域通过中亚各国,与土耳其东部相连接。公元前100多年,汉朝使者张骞和他的助手从中亚带回葡萄(Vitis vinifera)、紫苜蓿(Medicago sativa)、
1水葫芦2因为会发生生物入侵外来生物占领本土生物的环境资源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3东边缘西边缘4太空中的高温和低温的急剧变化气压微陨星袭击5那天月亮在西边和犯人背光看不清脸
中国从北到南5 500 km,东到西5 200 km,跨越50个纬度,5个气候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Wang Sung et al. 1997)。这种自然特征使中国容易遭受入侵物种的侵害。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种都可能在中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中国从外地或国外引入优良品种更有悠久的历史。早期的引入常通过民族的迁移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实现。公元前四世纪,由数段民间通道相连接,形成““蜀-身毒(即印度)道”,这条古道从成都经云南的腾冲,通过缅甸北部到印度。原产非洲的酸豆(Tamarindus indica)在上述范围内广泛栽培和归化,云南元江河谷就有巨大的酸豆个体。在中国西北部,汉代时的"丝绸之路"从渭河流域通过中亚各国,与土耳其东部相连接。公元前100多年,汉朝使者张骞和他的助手从中亚带回葡萄(Vitis vinifera)、紫苜蓿(Medicago sativa)、
中国入侵物种综述解 焱1 李振宇2 汪 松11.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关村路19号,北京 100080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香山南辛村20号,北京 100093 中国从北到南5 500 km,东到西5 200 km,跨越50个纬度,5个气候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Wang Sung et al. 1997)。这种自然特征使中国容易遭受入侵物种的侵害。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种都可能在中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中国从外地或国外引入优良品种更有悠久的历史。早期的引入常通过民族的迁移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实现。公元前四世纪,由数段民间通道相连接,形成““蜀-身毒(即印度)道”,这条古道从成都经云南的腾冲,通过缅甸北部到印度。原产非洲的酸豆(Tamarindus indica)在上述范围内广泛栽培和归化,云南元江河谷就有巨大的酸豆个体。在中国西北部,汉代时的"丝绸之路"从渭河流域通过中亚各国,与土耳其东部相连接。公元前100多年,汉朝使者张骞和他的助手从中亚带回葡萄(Vitis vinifera)、紫苜蓿(Medicago sativa)、石榴(Punica granatum)、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等等经济植物的种子。北宋期间,泉州和广州成为中国通往东南亚的主要港口。芦荟(Aloe barbdensis,或A. vera var. chinensis)在此期间第一次有活植物的记录。它原产于非洲东北部,现于华南的沿海地区归化。1645年伽马航线开辟后,西欧各国的人到印度、东南亚各地,将不久前从美洲收集的物种带去,而旅居这些地方的华侨将一部分种,如甘薯(Ipomoea batatas)、烟草(Nicotiana tabacum)及西番莲(Passiflora coerulea)等经济植物转引到中国。1624至1662年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曾将一些美洲种类,如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金合欢(Acacia farnesiana)、量天尺(Hylocereus undatus)等引进台湾,上述种类中的大多数后来归化为野生植物。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香港、广州、厦门、上海、青岛、烟台和大连等海港成为外来杂草进入中国的主要入口。例如香丝草(Conyza bonariensis)于1857年在香港,小白酒草(Conyz canadensis)于1862年在山东烟台,一年蓬(Erigeron annuus)于1886年在上海分别出现,然后向内地蔓延。而栽培植物的引种和逸生地点比较不规则,例如法国传教士曾将欧洲的荆豆(Ulex europaeus)引种到四川城口教堂附近后大量逸生(Wei Zhi and Wei Siqi, 1998)。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贸易和交通系统的发展和入境人员的增加,促进了外来物种的引入。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加速了中国境内物种在其他地区和其他国家的外来物种在中国的扩散。许多入侵物种在全面入侵以前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新环境,因此新到达中国的入侵种的全面影响可能过一段时间才能感觉到。从美国和中国相似的地理条件来看,美国的外来种入侵现状预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美国外来种定居、扩散和危害的趋势仍在发展,已有大量有关入侵物种的文献记录(Nico and Fuller,1999;Vitousek et al. 1997;Randall and Marinelli,1996)。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我们可以预计到中国类似的情况。 虽然对外来病虫害的危害和检疫已经引起中国海关、农林部门的注意,但入侵种的概念传入中国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西方国家对入侵种问题研究较多。已有有关外来植物、杂草、鱼类、软体动物、甲壳动物、两栖爬行类、哺乳类和野生动植物疾病等的大量研究和出版物,内容包括普遍性的入侵路径、载体、自然和人工干扰(物理、化学、气候等)的作用,以及入侵种带来的危害(Sandlund et al. 1999;Westbrooks,1998)。然而中国除动植物检疫局列出的规定检疫物种和少数对人类经济造成极大损失的物种外,对其它的外来物种及其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较少。目前还没有较全面的统计资料说明外来种情况、入侵种的危害及其防范措施。根据文献记载和我们的初步调查,中国已知外来的归化植物有380种,隶属62科,210属。本文主要列出了一些造成明显危害的事例。从这些事例中对中国的入侵种问题可略窥一斑。正文中提到的部分入侵物种,在附录一中有具体描述。1 中国入侵种的主要特点 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是外来种(exotic species或alien species)中归化(naturalized)的生物物种。外来种的概念可参照Schwartz (1997) 的9条标准。外来种泛指非本土原产的外域种。本文采用的确定入侵种的标准是外域种:1)借助人类活动越过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而入境;2)当地的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定居,并可自行繁殖和扩散; 3)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景观造成了明显的影响,损害我国的生物多样性。 中国的外来入侵种几乎无处不在,表现出:1)涉及面广。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均发现入侵种,到1999年底,中国共建立了1 118个自然保护区,覆盖全国总面积的8.62%(86 410 000 hm2)。除少数偏僻的保护区外,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入侵种;2)涉及的生态系统多。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从森林、农业区、水域、湿地、草地、城市居民区等都可见到,其中以低海拔地区及热带岛屿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最为严重;3)涉及的物种类型多。从脊椎动物(哺乳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高、低等植物,小到细菌、病毒都能够找到例证。入侵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2 引入途径2.1 无意引入 货物的进出口是外来物种进入中国的重要渠道。据检疫部门统计:我国"八五"期间共进口粮食达6 500万吨,1996年粮食进口也超过1 000万吨。大宗粮食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共体、阿根廷等。随着与毗邻国家边境贸易的发展,中国与越南、泰国、缅甸、尼泊尔等国粮食贸易也有较大发展。由于进口粮食的国别多,渠道广、品种杂、数量大,带来有害杂草籽的几率高。从1986年到1990年9月,上海口岸进口粮食349船次,截获杂草种子近30科、100属、200余种。根据1998的统计资料,在包括大连、青岛、上海、张家港、南京、广州等12个口岸截获了547种和5个变种的杂草,分属于49科。这些杂草来自30个国家,随食品、饲料、棉花、羊毛、草皮和其它经济植物的种子进口时带入。其中有170种虽然还没有归化记录,但有可能在运输和扩散过程中侵入到野外(殷连平,1998)。从西半球进口的货物中开始出现一些亚洲种,如毛茛(Ranunculus japonicus)、苍耳(Xanthium sibiricum)等种类的种子,这意味着一些杂草已经完成了它们的环球旅行和扩散。轮船压舱水可能带入外域水生物种,这方面我国尚无深入的报道。无意引入的病虫害在农林牧和园林等各个行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案例很多,并已经引起相关部门,包括海关检疫部门的重视。农业病虫害美国白蛾、美洲斑潜蝇、甘薯长喙壳菌等;农业杂草,如豚草等;畜牧业害草有紫茎泽兰等;林业害虫有美国白蛾、松突圆蚧等;园林害虫有蔗扁蛾等。2.2 有目的的引入 几乎与养殖、种植有关的单位都存在大量的外地或外国物种的引进项目。这些单位有农业、林业、园林、水产、畜牧、特种养殖业、各种饲养繁殖基地,其中大部分引种以提高经济收益、观赏、环保等为主要目的。例如1990~1991年从台湾引进粮、油、瓜、果、菜等种苗繁殖材料共40多种(叶启贤等,1997)。又如我国草坪草种除结缕草(Zoysia materlla)种子外,其它草的种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仅1997年进口量就达2 000吨以上(胥晓刚等,1999)。而我国的水产和特种养殖,引进种类也十分繁多,如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ianalus)、虹鳟鱼(S. gairdneri)、罗非鱼(Tilapia sp.)、鳗鱼(Anguilla japonica)、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匙吻鲟(Palyodoh pathula)、淡水白鲳(Colossoma brachypomum)、斑点叉尾鮰、条纹石鮨(Morone saxatilis)和金眼石鮨(Morone chrysops)等(邱黎明等,1994;廖国璋,1998)。最近一些外来水生植物从水族馆逃逸。水盾草(Cabomba caroliniana)原产于美国,现出现在浙江省的河流中(丁炳扬,2000);来自南美洲的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已在台湾归化(Li Zhenyu and Hsieh Changfu, 1996)。尽管前一种只开花不结果,后者只有雌株,这两种都不产生种子,但它们可通过无性生殖方式迅速扩散。有目的的引进种逃逸后给国民经济带来危害的事例比比皆是。如水产养殖引进外域鱼种,人工养殖场引进种獭狸,农业畜禽饲养国外引进种喜旱莲子草和凤眼莲,园林观赏和水质净化引入,沿海护滩引进植物大米草等等。中国南方大量引进优质鱼类,包括鳗鱼Anguilla japonica、加州鲈、桂花鱼、斑点叉尾鮰,并扩大养殖面积。一些食肉性鱼类(特别以小型鱼类为食)如加州鲈、条纹石鮨和金眼石鮨等的引进和养殖,会对当地自然水体中的其它鱼类种群产生什么影响,还缺少评估。从额尔齐斯河引入的河鲈(Perca fulviatilis)已导致新疆博斯腾湖中的新疆大头鱼(Aspiorhynchus laticeps)的灭绝。3 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危害性 生物入侵已对农林牧渔以及旅游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威胁人类的健康。对于本土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明朝末期引入的美洲产仙人掌属(Opuntia)4个种(李振宇,1999)分别在华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干热河谷地段形成优势群落,那里原有的天然植被景观已很难见到。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原产南美,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中国,五六十年代曾作为猪饲料"水葫芦"推广,此后大量逸生。在昆明滇池内,1994年该种的覆盖面积约达10 km2,不但破坏当地的水生植被,堵塞水上交通,给当地的渔业和旅游业造成很大损失,还严重损害当地水生生态系统(丁建清等,1995)。3.2 摧毁生态系统 原产于中美洲的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仅在云南省发生的面积就高达24.7 km2,还以每年10 km的速度向北蔓延,侵入农业植被、占领草场和采伐迹地,不但损害农牧业生产,而且使植被恢复困难(丁建清等,1998)。小花假泽兰(Mikania micrantha)原产热带美洲,70年代在香港蔓延,80年代初传入广东南部。在深圳内伶仃岛,该种植物象瘟疫般的滋生,攀上树冠,使大量树木因失去阳光而枯萎,从而危及岛上600只猕猴的生存。3.3 危害植物多样性 入侵种中的一些恶性杂草,如紫茎泽兰、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小花假泽兰(微甘菊)、豚草属(Ambrosia)、小白酒草(Coryza canadensis)、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等种可分泌有化感作用的化合物抑制其它植物发芽和生长,排挤本土植物并阻碍植被的自然恢复。外域病虫害的入侵导致严重灾害。原产日本的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于20世纪80年代初入侵我国南部,到1990年底,已有130 000 hm2多马尾松林枯死,还侵害一些狭域分布的松属植物,如南亚松(Pinus latteri)。原产北美的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1979年侵入我国,仅辽宁省的虫害发生区就有100多种本地植物受到危害。3.4 影响遗传多样性 随着生境片段化,残存的次生植被常被入侵种分割、包围和渗透,使本土生物种群进一步破碎化,还可以造成一些物种的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有些入侵种可与同属近缘种,甚至不同属的种(如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可与假蓍紫菀Aster ptarmicoides)杂交。入侵种与本地种的基因交流可能导致后者的遗传侵蚀。在植被恢复中将外来种与近缘本地种混植,如在华北和东北国产落叶松(Larix)产区种植日本落叶松(L. kaempferi),以及在海南国产海桑属(Sonneratia)产区栽培从孟加拉国引进的无瓣海桑(S. apetala),都存在相关问题,因为这些属已有一些种间杂交的报道。 美国已有5万多种外来种,虽然有害的入侵种只占其中一小部分,但它们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是惊人的。美国每年有700 000 hm2 的野生生物栖息地被外来杂草侵占(Pimentel et al, 2000),每年由于入侵种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 230亿美元!在美国受威胁和濒危的958个本地种中,有约400种主要由于外来种的竞争或危害而导致濒危(Wilcove et al, 1998),这种损失是难用货币来计算的。中国入侵种造成的损害尚未做出全面的评估,但由于生境破坏更为严重,入侵种猖獗,加上本土物种的基数较大,估计受损程度要大于美国。入侵种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生物多样性及环境保护中一种重要的制约因素。 中国对外来种危害的认识还极大地局限于病虫害和杂草等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没有意识到或者不重视外来种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改变和破坏。对没有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却正在排挤、取代当地物种,改变当地生态系统的物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在许多自然植被的恢复过程中大规模地有意或无意引入外来物种,结果必将造成中国当地丰富而特有的生物多样性丧失,而且很难恢复。目前中国大规模引入外来种的项目包括: 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过程中大面积种植外来物种,包括外来的桉树、松树、落叶松,和在不适宜的海拔和地区种植经济树种。这些树种的生态功能是十分有限的。 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控制和退耕还草过程中主要依靠从国外(特别是美国)进口草种,有关中国当地草种的培育、研究和利用却十分少。中国极其缺乏如何收集当地草种,并培育以便用于当地的植被恢复工作的研究和教育,这将减少和改变中国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恢复使用外来物种,原因主要是对当地特有的物种没有信心,持有外来的就比当地的好的观点的人很多。如有的自然保护区正在用孟加拉的天瓣海桑来恢复红树林。许多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使用外来物种作周边绿化用,这些物种常常是这些地区入侵种的重要来源。 城市周围植被恢复或绿化大量使用外来种,常常造成当地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彻底改变。其中包括大量绿化树种,观赏花卉以及草坪业。以草坪业为例,随着全国城市大面积兴建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草坪(高尔夫球场、足球场、公园绿地等),进而推动了我国草坪业的迅速发展,使草坪草种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但我国在草坪草育种方面的工作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国外优良草坪品种的引种上,除结缕草(Zoysia materlla)种子外其它草的种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仅1997年进口量就达2 000吨以上。到1990年为止,我国先后引进了114个不同的冷季草种,主要从美国引种。事实上,我国幅员辽阔,种质资源丰富,有很大的利用潜力(胥晓刚等,1999)。4 对外来种问题认识不足 中国从高层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到基层工作人员和大众普遍没有认识到外来种已经引起的危害和潜在的危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外来种危害的认识仅停留在少数病虫害和杂草,没有充分注意到更多的外来种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改变和破坏。 使用当地特有的物种没有信心,持有外来的就比当地的好的观点的人很多。 盲目引种过多。多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引种前几乎没有或缺乏对引进种潜在危害(特别是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评估,甚至一些自然保护区正计划用外来物种进行森林恢复,如有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已经用孟加拉的物种来恢复红树林。 缺乏对引进物种对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和长期监测。 对造成危害的入侵物种的处理不当。如在调查香龙血树(巴西木)(Dracaena fragrans)有害昆虫--蔗扁蛾过程中发现,严重受害的巴西木被淘汰后,作为垃圾堆放在园艺场的角落,其上虫口密度大得惊人,一般受害巴西木桩有虫100头/m以上。这种不作任何防止扩散的处理方法,对于蔗扁蛾这种寄主植物达24科50多种、不仅危害巴西木而且可危害香蕉、甘蔗、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及多种观赏植物的物种,一旦扩散到自然生态系统,后果不堪设想(程桂芳等,1997a, b, 1998)。又如无人收购的人工养殖海狸鼠和边境野生动物贸易没收的活体野生动物被随意释放到当地生态环境中。 没有任何较全面的有关入侵物种危害的中文出版物和指南。5 对策 综上所述,外来物种的问题必须立即提到议事日程上,否则,入侵物种可能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带来更大的麻烦,现在是必须行动的时候了。5.1 整理已有材料编撰成册 把入侵物种的概念、危害、国内外重要经验教训编辑成深入浅出的教育普及材料,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包括书本、刊物、小册子、万维网、广播、电视等)进行传播。5.2 建立有害入侵物种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收集可能收集的有害或潜在有害的入侵物种的分类、原产地、入侵分布地、生理、生态、传播途径、防治方法等相关详细内容,并录入到数据库中,建立相应信息的查询工具,以CD-ROM或万维网的形式提供给所有可能的使用和查询者。5.3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有关入侵物种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研究。共享、连接或共建入侵物种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因为以下几点原因,这种国际合作显得十分重要。 入侵物种的问题总是涉及到原产国问题。原产国相应物种的防治方法、生态特点、天敌生物等信息对入侵国的防治有着重要作用。从松突圆蚧的原产国日本引进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防治松突圆蚧获得成功(陈永革等,1998),即是从原产国寻找天敌防治物种的例证。 一个国家入侵物种的经验和教训,对其他国家在引入或防治同样物种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例如台湾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壳虫,获得成功(陆庆光,1997 a, b),即是学习了美国从澳大利亚引进澳洲瓢虫控制吹绵蚧壳虫成功的经验。有些物种不仅入侵到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入侵到多个国家。如凤眼莲不仅危害中国,也危害北美、亚洲、大洋洲和非洲的许多国家,互相学习经验更显得必要。入侵种在一个国家出现的信息可为周边国家可提供早期预报。5.4 加强案例调查和研究 以几个地区性的案例为例,开展外来物种(特别是人工引入物种)的现状及其潜在威胁的研究,以便摸清我国入侵物种的现状、危害程度,用科学和事实来教育管理人员、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使大家对外来物种对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引起大家对控制盲目引种的重视。 可以首先考虑以一个大中型的城市及郊区或自然保护区为抽样调查地区,调查该地区的园林树木、灌木、草坪、花卉中外来物种的种类以及外来杂草,并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进行调查,确定是否已有部分外来种类侵入这些自然环境中,是否改变了自然环境的物种组成、生态、群落结构,预测其潜在的危险,确定需要长期监测的物种。 以一个大中型的水域为例,调查外来物种对该水域当地物种(包括鱼类、水生植物等)种类、结构、数量和食物链关系的影响。对该水域的生态、物种结构变化开展长期监测工作,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5.5 建立法律制度控制外来物种入侵 中国已经有与检疫有关的法律和条例。如1992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和1997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检疫法实施细则》,1983年颁布、199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1984年林业部颁布了《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的林业部分,其中我国国内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计有20种。有关的条例还有《植物检疫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传染和寄生病A类和B类名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潜在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试行)》(简称三类有害生物名录),来源于《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一类、二类)》。目前涉及动物检疫方面的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1992年生效)、《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以及有关的配套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动物一、二类传染病、寄生虫病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携带、邮寄进境的动物、动物产品及其它检疫物名录》等(于大海等, 1997;刘源智等,1998)。然而所有的这些法律和条例都是病虫害和杂草的检疫。应当制定防止入侵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法律和条例。例如建立法律规定在大规模使用非当地物种之前,必须要进行5个世代的小规模实验来证明对当地生态系统不会造成威胁;在保护区中禁止使用外来物种。法律应鼓励使用当地物种进行森林恢复。参考文献:Chen Deniu. 1991. A Study on Achatina Fulica (Fer.) in China (Classification, Distibution and Artificial Breeding). In: Proceeding of Tenth Inernational Malacology Congress (Tübingen 1989). 297-301.Dudgeon, D. and Corlett R. T. 1994. Hills and Streams: An Ecolog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Dunns, S. T. and Tutcher W. J., 1912. Flora of Kwangtung and Hong Kong (China). Bull. Misc. Inform. Add. Ser., 10: 1-370.Li Zhenyu and Hsieh Changfu. 1996. New materials of the genus Myriophyllum L. (Haloragaceae) in Taiwan. Taiwania, 41(4): 322-328.MacKinnon, J. and Hicks N. 1996. A Photographic Guide to Birds of China Including Hong Kong. London: New Holland Ltd. 144pp.Nico, L. and Fuller P. 1999.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nonindigenous fish introduc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Fisheries, 24:16-27. Nico, L. and Fuller P. 1999. D, Lach L., Zuniga R., Morrison D. 2000.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costs of nonindigenous spec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Bioscience, 50(1): 59.Randall, J. M. and Marinelli J. 1996. Invasive Plants: Weeds of the Global Garden. New York: Science Press. 112pp.Reels, G. 1998. Checklist of Hong Kong (Fauna). Hong Kong: Kadoorie Farm & Botanic Garden Corporation. 30pp.Sandlund, O. T., Schei P. J. and Viken A. (Eds.). 1999. Invasive Species and Biodiversity Management. AH Dordrecht Kluwer, The Netherlands. Academic Publishers, 431pp. Schwartz, M.W. 1997. Defining indigenous species: An introduction In: Luken, J.Q. and Thieret, J.W.(eds):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Plant Invasion. Sprinser. 8-9 pp.Wang Sung, Xie Yan and Mittermeier, R. A. 1997. China. In: Megadiversity - Earth's Biologically Wealthiest Nations. Ed. Russell A. Mittermeier et al. CEMEX, S.A. 257-281pp.Wei Zhi and Wei Siqi. 1998. Ulex Linn. In: Flora Reipublicae Popularis Sinicae. Beijing: Science Press. 42(2): 424.Westbrooks, R. 1998. Invasive plants, changing the landscape of America: Fact book. Federal Interagency Committee for the Management of Noxious and Exotic Weeds (FICMNEW), Washington, D.C. 109pp.Wilcove, D.S., Rothstein D., Dubow J., Phillips A. and Losos E. 1998. Quantifying threats to imperiled spec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Bioscience 48(8): 607-615.Yang Yuenpo and Liu Hoyih. 1996. Alternanthera. In: Flora of Taiwan. 2ed. (Ed. Huang Tseng-Chieng). Taipei: Editorial Committee of the Flora of Taiwan. 2: 393-396.蔡汉雄,陈日中. 1990. 新的有害生物--大瓶螺. 广东农业科学, 5: 36-38.车晋滇,郭喜红. 1999. 北美一枝黄花. 杂草科学, 1: 17.陈德牛,张国庆. 1990. 褐云玛瑙螺在云南境内传播危害. 植物检疫,10(1): 12-13.陈令静,李振宇,洪得元. 1992. 中国桔梗科-新记录属--异檐花属. 植物分类学报,30(5): 473-475. 陈银瑞,杨君兴,李再云. 1998. 云南鱼类多样性和面临的危机. 生物多样性,6(4): 272-277.陈永革,古德祥. 1998. 松突圆蚧与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种间关系研究. 昆虫天敌,20(3): 136-142.程大生. 1986. 浅谈新疆麝鼠的由来. 野生动物,(5): 52.程桂芳,杨集昆. 1997a. 北京发现的检疫性新害虫--蔗扁蛾初报. 植物检疫,11(2): 95-101.程桂芳,杨集昆. 1997b. 蔗扁蛾在我国的发生情况. 植物保护,23(6): 46.程桂芳,鲁琦,杨集昆. 1998. 蔗扁蛾严重发生的原因和防治对策. 植物检疫,12(2): 95丁炳扬. 2000. 中国水生植物一新归代属--水盾草属(莼菜科). 植物分类学报38(2): 198-200.丁建清,王韧. 1998. 外来有害植物. 见《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编写组主编).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58-62.丁建清,王韧,范中南等. 1995. 恶性水生杂草--水葫芦在我国的发生危害及其防治. 杂草学报,9(2): 49-51.何国锋. 1995. 广东省两种危险性林木害虫的传入及防治情况.植物保护,21(2): 47-48.李行誉. 1997. 我国稻水象的发生及治理. 植物检疫,11(增刊): 62-63. 李秀梅. 1997. 恶性害草豚草的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杂草科学,1: 7-10.李扬汉. 1998. 中国杂草志.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李振宇. 1999. 仙人掌科. 见:《中国植物志》. 北京: 科学出版社,52(1): 272-285.李振宇. 车前科 见:中国植物志. 北京: 科学出版社(印刷中).刘源智,江涌,苏祥云
农业部总经济师朱秀岩19日说,目前已有400多种外来物种“全面”入侵我国,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有威胁的外来生物中,入侵我国的物种有50余种,其中11种主要外来生物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0亿元。朱秀岩是在此间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国际研讨会”上作上述表示的。他介绍说,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外来生物入侵日益加剧,造成原有生物群落的衰退,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农、林、牧、渔业损失严重,威胁全球的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张凤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已成为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10年来,新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至少有20余种,平均每年新增约2种,外来生物入侵呈现出传入数量增多、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经济损失加重的趋势。外来入侵生物的有效控制与农业丰产休戚相关。朱秀岩表示,我国高度重视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工作,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做好外来入侵生物的管理和防治工作。农业部成立了外来物种管理办公室,会同有关部委,建立了分工负责、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按照“广泛发动、除防并举、突出重点、综合防治”的方针,组织各地开展了以紫茎泽兰、豚草、红火蚁、水花生等外来入侵生物为重点的集中灭除,通过发动群众,群防群治,取得了明显成效。这次研讨会由我国农业部和美国国务院联合举办,旨在加强APEC成员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探讨外来入侵生物防治的对策措施,共同抵御外来生物入侵的威胁
1、畜牧兽医学报 2、中国兽医学报 3、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4、中国兽医科技(改名为:中国兽医科学) 5、中国兽医杂志 6、草业学报 7、中国草地(改名为:中国草地学报) 8、草地学报 9、动物营养学报 10、蚕业科学 11、黑龙江畜牧兽医 12、草业科学 13、中国家禽 14、动物医学进展 15、中国饲料16、畜牧与兽医 17、饲料工业 18、中国畜牧杂志 19、饲料研究 20、中国畜牧兽医一级学报不太清楚。。。
1、畜牧兽医学报 2、中国兽医学报 3、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4、中国兽医科技(改名为:中国兽医科学) 5、中国兽医杂志 6、草业学报 7、中国草地(改名为:中国草地学报) 8、草地学报 9、动物营养学报 10、蚕业科学 11、黑龙江畜牧兽医 12、草业科学 13、中国家禽 14、动物医学进展 15、中国饲料16、畜牧与兽医 17、饲料工业 18、中国畜牧杂志 19、饲料研究 20、中国畜牧兽医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中国畜牧杂志、中国畜牧兽医文摘、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确切说,两者,都没有。。我是论文代理。。。
我觉得中文核心期刊应该是中国论文网,它具有权威资质,上传的论文都有期刊号,而且随时随地都能查询到。
提问的意图何在?
中文核心期刊是2011年12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发行部出版的图书,包含了国内期刊较高的水平,比如岩土工程学报,采矿学报等都是中文核心期刊。
先从简单入手,先晓得草业科学后管理
请查看,注意四年一换!《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六编:农业科学1土壤2中国农业科学3中国兽医学报4种子5西南农业学报6中国兽医科学7农药8安徽农业科学9中国兽医杂志10土壤学报11上海农业学报12中国土壤与肥料13土壤通报14中国农学通报15福建林学院学报16生态环境17西北农业学报18浙江林学院学报19节水灌溉20江苏农业科学21西北林学院学报22作物学报23江苏农业学报24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5玉米科学26浙江农业学报27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8杂交水稻29广东农业科学30中国农业大学学报31棉花学报32湖北农业科学33湖南农业大学学报34大豆科学35新疆农业科学36华南农业大学学报37核农学报38贵州农业科学39河北农业大学学报40中国棉花41河南农业科学42江西农业大学学报43作物杂志44水土保持学报45河南农业大学学报46植物保护47水土保持通报48吉林农业大学学报49植物检疫50水土保持研究51沈阳农业大学学报52园艺学报53中国水土保持54四川农业大学学报55果树学报56农业工程学报57安徽农业大学学报58中国蔬菜59灌溉排水学报60云南农业大学学报61北方园艺62农业机械学报63中国油料作物学报64中国饲料65中国水稻科学66农业生物技术学报67草地学报68麦类作物学报69植物遗传资源学报70草业学报71中国烟草科学72黑龙江畜牧兽医73蚕业科学74植物病理学报75北京林业大学学报76草业科学77中国生物防治78甘肃农业大学学报79中国家禽80植物保护学报81广西农业生物科学82饲料研究83环境昆虫学报84东北农业大学学报85水产学报86中国植保导刊87新疆农业大学学报88饲料工业89中国草地学报90中国生态农业学报91淡水渔业92动物营养学报93中国农村水利水电94水利渔业95动物医学进展96干旱地区农业研究97水产科学98中国畜牧杂志99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00中国水产101中国畜牧兽医102中国预防兽医学报103科学养鱼104中国水产科学105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06海洋渔业107海洋水产研究108中南林业科大学报109林业科学110水产科技情报111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12中国果树113中国南方果树114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15华北农学报116林业科学研究117西北农科技大学报(自然科学)118农机化研究119世界林业研究120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21中国农机化122竹子研究汇刊123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124农药学学报125中国森林病虫126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127畜牧与兽医128林业资源管理129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30渔业现代化131浙江林业科技132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33食用菌学报134林业实用技术135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36中国食用菌137畜牧兽医学报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前身为1981年任继周院士创办的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2002年4月并入兰州大学。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生态研究所的名称继续使用。学院现有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萃英特聘教授1人、萃英特聘讲席教授3人,教授19人(一级教授2人、二级教授5人)、副教授24人、讲师12人;博士生导师23人(兼职4人),硕士生导师56人(兼职13人)。教师队伍中博士学位获得者达88.9%,出国工作、学习一年以上的占70.4 %;有4人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5人次任SCI期刊编委 。拥有我国草业科学目前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拥有农业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草地农业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西部草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庆阳黄土高原试验站和临泽草地生态试验站等15个野外观测站和示范基地 。获得我国草业科学的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拥有草业科学专业国家教学团队之一,承担草业科学领域六门全国国家级精品课程中的2门,以及省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项。在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一级学科评审中,“草学”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1 。近五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5项,承担国家、省部重大重点项目24项,包括国家“973”项目2项,“863”课题2项,科技支撑课题5项,成果转化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6项。主持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这是学院主持的第4个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也是我国草学界第11个获奖项目;同时,获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育成“兰箭3号春箭筈豌豆”品种并通过国家审定;出版著作7部,发表论文728篇,其中SCI期刊论文114篇。2010年以本学科为主的兰州大学农学类论文被SCI收录数排名全国高校第17 。学院与澳大利亚、美国和新西兰等1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高校和公司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有我国草业科学唯一的国家“111”草地农业创新引智基地。新西兰梅西大学出资设立了任继周教授奖学金,用于鼓励两国学生、学者的交流。学院2名特聘外国专家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 设有草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草学、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作物学、植物保护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草业地理信息学、草地营养生物学、草坪生物学和农业经济管理学二级学科硕士点,草业领域、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和草业科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草业科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和甘肃省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已形成了支撑草业科学发展的完整学科群。学院以草业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同时强化科研成果的转化,主要设以下研究方向:一、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主要研究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演化与调控,管理专家系统等。二、草地资源管理与遥感监测,主要研究草原演替与分类,天然草地的放牧管理、培育改良,退化草地恢复,草地资源调查与监测,牧区自然灾害预测预报等。三、栽培草地管理,主要研究草地混播组合,牧草优质高产栽培,草田轮作等。四、草类植物保护学,主要包括草地毒害草、鼠、虫、病害等的生态防治,微生物—牧草—家畜互作等。五、草类植物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草类植物适应我国西部高海拔、低温、干旱、盐渍化等环境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筛选、转化功能基因。六、草类植物育种与种子学,主要面向我国寒、旱、高海拔、盐渍化区域,培育高抗优质高产牧草和乡土草新品种,研究草类植物种子的特征、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规律,种子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等。七、草原生态化学,主要研究草业系统在农业管理措施下的物质和能量运动规律,探索其使用效率提升的机理与途径。八、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主要包括草畜界面生态,青藏高原反刍动物营养,草类饲料资源开发与畜产品安全,反刍动物分子营养与生物技术。九、草坪学,主要研究草坪绿地和运动场设计、建造与管护,草坪草、乡土草与草坪生理生态等。十、草业经济学,主要研究草业系统的经济特征,草畜贸易,农牧区社会、政策,农牧民生产决策行为,动物伦理,草业科学史等。 学院教学科研基础设施良好,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大楼建筑面积为5000多平方米,其中学术报告厅和国 内外专家专用房间共600 多平方米,研究生教学和各类科学研究实验室3000多平方米,现有各类科研仪器设备(含正在执行中的“985工程”建设设备计划)总计2000多台。 学院资料室 面积600多平 方米,存有种类齐全的本学科领域内中文、英文、日文、俄文等期刊、图书和音像资料2万余册。在 兰州大学新校区实验楼投入250万元教学设备经费,装备 4个本科生专业课教学实验室,实验室总面 积为 750平方米 ,先后开设了草地培育学、草坪学、植物生态学、草地保护学、土壤学、草原生态化学、动物营养学、牧草育种学、农业微生物学等15门专业实验课。学院现在设有甘肃庆阳黄土高原 试验站、临泽草地生态试验站、景泰农业生态试验站、秦王川农业试验站、云贵高原草地农业试验站。这五个教学科研基地分布在西北、西南地区不同生态区域 ,土地总面积达5000余亩,为本科生的 教学实习和研究生的科研活动提供了重要基地。学院现设有《草业学报》和《草业科学》2个编辑部。由任继周院士先后担任主编的《草业学报》和 《草业科学》期刊为我国草业科学领域重要的高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代表我国草业科学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主要应用与生产方面的学术论文。主办的《草业学报》和《草业科学》,均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和国际CABI源刊,影响因子在全国1994种科技期刊分别排名第4和第220,在畜牧兽医类期刊分别排名第1和第4。《草业学报》连续11年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学院坚持开门办学的主导思想,更加广泛的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新 西兰梅西大学、美国得克萨斯理工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合作内容包括互换本科生、研究生,相互聘任教师,相互接受访问学者,共同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等。努力通过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国 家外专局和甘肃省政府的各种渠道,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粮农组织、国际农发基金会、国际种子检验协会、国际天然草地大会连续委员会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俄 罗斯、白俄罗斯、荷兰、德国、法国等国的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建立经常性的国际合作项目,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以促进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学院将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夯实理论基础 ,加强学科建设,实施人才战略,通过兰州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的强力推动和学院全 体师生的拼搏努力,力争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草业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中心和高科技草业工程中心。
热带农业工程。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