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出口压力对隔膜泵的影响研究论文

出口压力对隔膜泵的影响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出口压力对隔膜泵的影响研究论文

水泵电流方面会略降一点、会影响到水泵的整体性能、对水泵的使用时间会有一定的影响、给水泵带去压力、直接影响的是水泵流量。1、将水泵出水口改小其实相当于将水泵出口阀门关小,水泵压力升高,流量下降,水泵电流方面也会略降一点,水泵有振动情况,水泵振动不会变小,反而有可能会更严重。2、水泵出水口改小,水泵扬程不会有变化,当水泵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就会影响到水泵的整体性能,可能会导致水泵出口压力变大,但这个变化是动态的,只能说将水泵出水口改小具有节流的作用,会使水泵出口压力升高。3、水泵出水口改小如果工况现场情况不是很好,对水泵的使用时间会有一定的影响,但当改变水泵出水口后,如果水泵工况情况仍然是正常的,那么就不需要担心了。4、将泵出水口改小,只要不是太大就没事,改的太大,对水泵还是会有影响的,出水不畅会给水泵带去压力,增加电机负荷,电机会过载。5、泵出水口大小发生变化,行业内的人应该都知道直接影响的是水泵流量,即水泵出水口越大,则水泵流量就越大,反之水泵流量就越小。

隔膜泵的出水口减小压力会导致泵的流量减小,但是对泵的压力并不一定会增大。隔膜泵的压力主要取决于进出口管道的阻力和泵的设计特性,而出水口减小压力只是减小了泵的流量,因此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情况:1. 减小出水口直径会增加阻力,从而增大泵的压力。如果出水口减小直径后管道中的流速加大,阻力增加,将会反过来影响泵的性能。2. 减小出水口的压力设置合理,则不会对泵的压力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可能会影响泵的流量和流速。因此,在调整隔膜泵的出水口压力时,应该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整,以达到最优的泵送效果。

隔膜泵的压力不高,比如:QBY-100型气动隔膜泵的流量为每小时0~30立米,出口压力为0.6Mpa。

隔膜泵的压力取决于多个因素,例如泵的型号、材质、电机功率、流量、系统管道的阻力、介质的密度和粘度等。一般来说,隔膜泵的压力可以达到最高16巴(232 psi)左右,但是具体的压力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控制。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介质的性质和工艺要求来选择适合的隔膜泵型号,同时要考虑系统的工作压力、流量、粘度等参数来确定合适的隔膜泵压力范围。

石英对压力的影响研究论文

6.2.1 岩石成分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因素很多,除受力条件和赋存环境等外在因素外,还有沉积岩石物质成分和结构构造等内在因素,因此,沉积岩的沉积特征与力学性质对岩石的变形机制和井下支护对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关岩石成分和结构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研究,已取得了有意义的定性认识: 如石英含量越高,强度越大; 细颗粒岩石的强度较高; 抗压强度随着孔隙率的增加而减少等。近些年来,利用高倍显微镜、扫描电镜及 CT 技术研究岩土的微观、宏观结构,取得了一定成果。国内学者就软岩工程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岩石 ( 体) 力学中的沉积特征研究开展得还不够深入,沉积岩石学与力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没有融为一体,因而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基于沉积岩石学特征,应用相关仪器,对不同岩性的岩石试样进行试验,建立沉积特征参数与宏观力学性质之间的定量关系,取得了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岩石中的裂隙,按成因分为原生裂隙与次生裂隙两大类。裂隙的存在,导致岩体的连续性被破坏,削弱岩体内的连接力,降低岩体的坚固性和稳定性。原生裂隙是指成岩过程中生成的裂隙,也叫成岩裂隙,如沉积岩的层理面、节理面、不整合面以及在成岩过程中因脱水密实而出现的与层理垂直或斜交的有一定分布规律的裂隙面。次生裂隙指岩层生成以后产生的,主要包括构造裂隙和矿压裂隙。构造裂隙是在岩体形成后,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在岩体内除了一些明显裂隙外,还有很多闭合的、很难分辨的细微裂隙。由于地质构造作用力的不同,可分为张裂隙和剪裂隙。由于岩体内存在着这些大大小小的裂隙,构成明显的弱面,所以在开采过程中,常会发生无预兆的冒顶事故。矿压裂隙是在开采过程中,由岩体内矿山压力所造成的。天然岩体总是被各种裂隙分割成块体,这些块体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岩石的非均质性、层理性、裂隙性,对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有重大的影响,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连续或不连续、均匀或不均匀、各向同性或各向异性,都取决于这些结构特征。

6.2.2 水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

地壳中的岩石,尤其是沉积岩,大部分都含有水分或溶液,有的含有油气。L.Müller( 1974) 曾指出过,岩体是两相介质,即由矿物 - 岩石固相物质和含于孔隙和裂隙内水的液相物质组成,它们都会降低岩石的弹性极限,提高韧性和延性,使岩石软化,易于变形,其变形与强度特征受到重要影响。

( 1) 兖州煤田

由表6.3 至表6.5 可以看出,随含水量增加,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均急剧降低,但降低的速率受岩性控制,不完全相同,主要取决于岩石结构状况、结晶度和是否含有亲水性粘土矿物等因素。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有岩石岩性、构造分布、水的作用等,通过上面的分析得出如下认识:

表6.3 兖州煤田自然含水状态下力学性质试验结果

注: 采样地点东滩煤矿。

不同岩性的岩石具有不同的形变速率和强度特征,岩石力学性质主要表现为,随着碎屑颗粒粒度由粗到细,即由砂岩到泥岩变化,碎屑岩的强度与刚度均迅速衰减。随构造发育程度的不同,区域岩体表现的力学性质存在很大差异,构造发育区,岩体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岩石被切割或破碎成带,力学强度降低; 非构造发育区,岩体完整,岩体力学强度高。水对岩石力学性质亦有重要影响,在干燥或较少含水量情况下,岩石在峰值强度后表现为脆性和剪切破坏,应力 - 应变曲线具有明显的应变软化特性; 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岩石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均急剧降低,表现为塑性破坏,且应变软化特性不明显。另外,砂岩的孔隙度对力学性质影响也很明显 ( 表6.6,表6.7) ,同是细砂岩,当孔隙率分别为 2.3%、8.0%、11.4% 时,自然状态下的抗压强度分别为 796.0MPa、492.0MPa、158.0MPa; 同是中砂岩,当孔隙率分别为 4.4% 、12.7% 、15.7% 、17.8% 时,自然状态下的抗压强度分别为 700.0MPa、398.6MPa、539.0MPa、115.0MPa; 说明随着孔隙度的增高,岩体抗压强度有迅速减小的趋势。

表6.4 兖州煤田 3 煤层顶板岩样测试参数

注: 采样地点东滩煤矿。

表6.5 兖州煤田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 一)

表6.6 兖州煤田岩石物理力学性质(二)

注:采样地点东滩煤矿。

表6.7 兖州煤田岩石物理力学性质(三)

注:采样地点东滩煤矿。

( 2) 龙固井田

巨野煤田龙固井田山西组 3 煤层顶底板砂岩含水层,统称为 3 砂。井田内有 60 孔揭露,砂岩厚 4.80~75.65m,平均 26.7m。以细砂岩为主,局部为中砂岩和粉砂岩,裂隙局部发育,充填有方解石脉。3 砂共发现漏水点 9 层次,漏水孔率为 15.0%,漏水点深711.28~ 905.36m。该层位 L - 2 和 L - 15 孔抽水 2 次,单位涌水量 0.00811~ 0.01509L / s·m,渗透系数 0.00993~ 0.02746m / d,水位标高 34.97~ 35.12m,矿化度 6.88~ 7.79g / L,水质类型为 SO4- K + Na 型,属弱富水的裂隙承压含水层。根据抽水试验,水位恢复缓慢,如 L -2 号孔抽水后 24h 恢复水位尚比静止水位低 4.74m,表明 3 砂径流不畅,补给条件差。3 砂是 3 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根据研究的需要,把龙固井田富水性分区划分为5 个级别: 极强、强、中等、弱、极弱。通过对研究区钻探、水文等资料进行分析,对研究区不同级别的富水性进行了圈定 ( 图6.3) 。由图6.3 可知: 龙固井田内总体富水性主要呈南北分布、东西分带的特点,井田大部分区域富水中等,约占井田的 1/2。其中,富水性比较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井田的东南部,靠近邢庄断层,北部跨过陈庙断层的区域小面积出现; 井田富水性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井田东北部陈庙断层与田桥断层交叉区域以及井田北部靠近张楼断层的小块区域,总体来说,龙固井田 3 煤顶板富水性中等 - 偏强,影响了煤层顶板岩石力学的强度 ( 表6.8) ,降低了顶板稳定性。

图6.3 龙固井田 3 煤顶板砂岩富水性分区

表6.8 龙固井田3煤顶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续表

6.2.3 构造结构面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

对于不同岩性的岩石,破坏机制存在差异,软质岩石在单轴压缩条件下为剪张破坏,在一定侧压条件下为弱面剪切破坏和塑性破坏,并且随着侧压的增大,岩石应力 - 应变曲线由应变软化状态向近似应变硬化状态过渡,并伴有体积膨胀现象。中硬岩石在单轴压缩条件下为脆性张裂破坏,随着侧压的增加,岩石进入剪切破坏; 岩石应力 - 应变曲线表现出一定的应变软化特性。硬质岩石在侧压范围内均为脆性张裂破坏和剪切破坏,破坏时发出较大的声响和振动,岩石应力 - 应变曲线表现出明显的脆性和应变软化特性,说明岩性对岩石力学性质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煤矿开采实践证明,煤层顶板稳定性存在局部变化,与断层、褶皱活动相关,断层的存在可以改变顶板冒落的一般规律,使顶板沿断层切下,导致工作面突然冒顶和来压。无论是正断层还是逆断层,在断层下盘靠近断层面附近最易冒顶,当巷道掘进到断层区时,一般出现比较大的围岩变形,支护十分困难。顶板岩体中发育的小褶皱常使顶板条件恶化,由于挠曲滑动作用,褶皱的层理面上擦痕遍布,使顶板稳定性降低。

断层带附近煤岩体力学性质的变化特征与正断层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密切相关 ( 图6.4) 。在断层的形成过程中断层面附近为一明显的应力集中带,其变形破裂也最明显,在该带煤岩层强度大幅度降低,远离断层,应力作用减小,变形破裂也变弱,因此平面上越靠近断层,煤层孔隙和裂隙越发育,煤岩体力学强度也越低 ( 图6.5) 。正断层形成的过程中,上盘为主动盘,断裂面形成后,上盘会因重力作用向下滑动,而产生次生压力,此外,正断层使断块在不规则断层面上活动或断块内小断块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局部压力。正断层的这些特征势必导致上盘裂隙发育程度大于下盘,上、下盘相对滑动产生的次生应力不仅会使上盘的破坏程度大于下盘,而且会使伴生的剪裂隙和张裂隙进一步扭转,转化为张扭性裂隙。

图6.4 断层与煤层裂隙和孔隙率的关系

煤层顶板稳定性的局部变化与断层、褶皱的活动有关。研究表明 ( 图6.5) ,断层带附近煤岩体破碎,煤岩体中裂隙的发育程度随着与断层面距离的变小而增强,煤岩体力学强度越靠近断层越低。裂隙的力学性质向断层面方向由张性向张扭、压扭性再到张性转化,正断层附近宏、微观裂隙发育程度和影响宽度表现为上盘明显高于下盘,且断层对煤岩体力学强度影响宽度明显高于对宏、微观裂隙影响宽度,一般为落差的 2~4 倍。由于采动影响,破坏了岩体中原岩应力的平衡状态,引起采场周围岩体内的应力重分布,形成支承压力区和卸载区,随着工作面推进顶板沉积岩层经历了一个在煤壁前方支承压力作用下的压缩 ( 密) 变形和沿层面方向的剪切滑移变形,最后在采空空间沿层面产生拉张离层破坏的过程,最终导致煤层顶板失稳。

图6.5 断层附近煤岩体单轴抗压强度的变化L—距断层距离; H—断层落差

6.2.4 沉积结构面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

沉积结构面与成岩后所形成的构造结构面是有区别的,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沉积结构面分布广,延展好,相互间高度贯通,使沉积岩体具有许多特有的力学特征 ( 图6.6) 。所以研究沉积结构面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图6.6 不同结构类型岩体应力应变曲线( 据张倬元等,1994)

沉积结构面是沉积岩体特有的性质,由于沉积结构面的存在使沉积岩体力学性质呈各向异性。根据层理面上的强度特征将层理进一步分为弱面型与非弱面型。

1) 非弱面型层理是在水动力较强、变化不大,或者说是在持续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并保存在砂岩和粉砂岩中的沉积构造,如交错层理、水平层理、平行层理等。岩体受力变形过程中一般不会沿这些层理面破坏。

2) 弱面型层理是在水动力强弱交替的条件下形成的,当水动力弱时形成泥质岩、云母片、植物碎屑和炭质等定向排列而呈现层理,这类层理的细层之间粘结较弱,形成沉积弱面,如交错层理、砂纹层理、潮汐层理、互层层理和水平层理等,岩体受力变形过程中,岩体易产生垂直于沉积结构面的张性破坏或沿沉积弱面的剪切破坏。

层系或层系组界面、岩层面以及不整合面均为沉积弱面,对岩石 ( 体) 力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如老顶砂岩与直接顶或煤层冲刷形成的接触面,由于砂岩与泥岩力学性质差异较大,岩性界面黏聚力差,砂体下直接顶泥岩层往往易离层破坏,因此在成岩作用过程中接触面附近常发育有较多的垂直接触面的原生裂隙,造成岩体的不连续性,对顶板稳定性影响很大。

沉积岩体中软弱夹层实质上是具有一定厚度的岩体软弱结构面,它与围岩相比,具有显著低的强度和显著高的压缩性,其抗压、抗剪和抗拉强度均低于围岩,在采动影响下软弱夹层易于沿层面脱落。

因沉积结构面受力作用的方式不同,沉积岩体变形破坏机制也不相同。

层理构造是沉积岩最基本的特征,沉积岩体中的层理面在地质上代表的是一种沉积环境向另一种沉积环境过渡的转换面,代表一个沉积间断,其形态具有多样性,层理面上往往有大量的植物碎屑、云母片等软弱成分的定向排列,在力学性质上属于一种弱结构面。层理越发育,其顶板的稳定性越差。B.A.布克林斯基用衰减函数描述岩体内部移动等值线,当考虑岩体分层性时,计算出的移动等值线不是平滑的而是出现折线形状,线的转折发生在两个岩性不同的接触面处。由于层理的存在使岩体力学性质呈各向异性,图6.9 展示了沉积岩体各向异性变形特征。在室内对层状岩石试件的实验结果表明,加载方向不同,岩石表现出不同的力学性质 ( 表6.9; 图6.7,图6.8) 。

表6.9 沉积结构面对岩体力学性质影响统计

图6.7 沉积结构面对陆源碎屑岩弹性模量影响曲线

由以上分析,总结出下面几点结论:

1) 垂直层理方向加载时的弹性模量比平行层理方向加载时的弹性模量低,这是因为层面间结合力较差,甚至有空隙,因此,垂直层理方向易被压缩,应变量大所致。

图6.8 沉积结构面对陆源碎屑岩抗压 ( A) 、抗拉 ( B) 强度影响曲线

2) 岩石的强度表现为平行层理方向加载时的抗拉强度大于垂直层理方向的抗拉强度,而平行层理方向加载时的抗压强度与凝聚力小于垂直层理方向的抗压强度与凝聚力。

3) 纵波速度和动弹性模量亦表现出垂直于层理方向比平行于层理方向低的特征,且各向异性指数表现为顶板泥岩明显大于老顶砂岩,这是由于顶板泥岩层面富集植物碎屑和碎片以及水平层理发育所致。

由此可知,由于沉积岩体中层面和层理的存在,导致沉积岩体的力学性质明显地表现为各向异性或横观同性特征 ( 图6.9) 。

图6.9 各向异性变形测试结果( 据郭志,1981)

原来,这是一种强烈地震的前兆,被称为地光。

许多强烈地震都伴随有发光现象。这种特殊的令人毛骨悚然的自然现象,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被人们注意到了。我国是世界上记载地光最早的国家,古书《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里就曾记述了2800年前陕西岐山地震时奇异的声光现象。书中写道,“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家萃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其中的“烨烨震电”之语,就是指的闪闪的地光。因为书中所写的十月系周历,相当于现在的农历八月,这时岐山、宝鸡一带雷暴季节已过,“十月雷电”显然是误传,应该是地震前的地光现象。后来在其他史料中,也有不少关于地光的记载,如“碧光闪烁如是”、“夜半天明如昼”、“夜半天忽通红”、“红光追邑”、“天上红光如匹练”等,多得数不胜数。

在国外,地光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这种记载最早见于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伦的《编年史》,它记述的是公元17年小亚细亚发生了强烈地震。书中说地震前有人曾看到天空火光闪闪。日本的地光记载也很早,据日本地震学家安井丰推测,日本最早的地光记录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可惜这种推测查无实据。真正书录在案的是公元869年的《三代实录》,书中在记述陆奥地区的地震海啸时,曾提到过发光现象,距今已有1100多年。

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利用地光现象来预测地震,我国古人总结的六条地震前兆,其中有一条讲的就是地光。“夜半晦黑,天忽开朗,光明照耀,无异日中,势必地震。”这类描述曾在不少书中出现过。但地光作为一种奇异的自然现象,被人们进行科学探索,则是18世纪以后的事。据《日本地震史料》记载,1703年12月5日元禄8.2级大地震前,有一位学者在研究了当地天空中奇异的发光现象以后,曾向幕府官员发出警告说,夜里将有强烈雷暴和地震发生。他在当时就注意到了地震与发光的关系,这是难能可贵的。18世纪中叶,当时的英国和北欧一带频繁地发生地震,并屡次伴随有地光的闪烁。在英国皇家学会开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英国学者威廉•斯图克雷第一次试图用地表电流来解释地光产生的原因,自然,他的认识是错误的。20世纪初,意大利学者里佐率先对地震发光现象进行特别详细的调查,他对意大利1905年9月8日卡拉布里亚地震的发光现象进行了广泛研究。在他的影响下,另一位学者加里也广泛收集了欧洲148例地震发光资料,在1910年的《意大利地震学会汇报》中发表了研究论文。

20世纪30年代以后,地震发光的研究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人们对于地光的真实存在不再感到怀疑了,并开始出现了解释这种现象的理论假说。在这些研究中尤以日本领先。1965年以后,日本学者安井与近藤五郎、栗林亨等利用地磁仪、回转集电器等进行了观测研究,并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地光照片。1974年,我国学者马宗晋在研究了邢台地震以来历次较大地震的临震宏观现象以后,提出了“地光不仅仅是地震派生的结果,而应看作是临震共同发展的统一过程”。这就是说,应把地光同与它同时出现的其他现象联系起来考虑。随着地光现象资料的不断积累,人们从地光的复杂形态中领悟到它的成因也并非是单一的。由于地光发生的时间短促,机会难逢,过去的地光资料也常常缺少详细确切的说明,尤其是直到今天,还未解决仪器观测技术问题,因此地震中地光成因的研究还没有确切结果,仍然处于假说阶段。

地光是由岩块相对摩擦产生的。米尔恩是一位长年工作在野外的地质学家,有一天,他在野外采集岩石、矿物标本,手中的锤子落在坚硬的岩石上时,点点火星迸溅出来。米尔恩从这种现象中得到了启发,第一个提出了地光是地震时岩块相对运动发生摩擦而产生的发光现象。1954年,前苏联学者邦奇科夫斯基也把地震发光比喻为马蹄与石头道路撞击而产生的火花。

这种说法是探索地光成因的一次有益尝试,但它的解释只是对某种形态的地光说得通,对地光的其他形态则难以奏效。例如,有些地光发生在半空中,似乎与地面岩石的摩擦无关;有些地光还伴随有类似日光灯的自动闪烁,这显然也无法用摩擦生光来解释。另外这种观点也很难说明在震区广阔的范围内都可观察到地光以及球形光和柱状光的缘由。因为按照岩块摩擦发光的假说,地光应该主要分布在裂隙带附近,并与裂隙的分布方向一致,发光的部位应接近地面。例如,1975年辽宁海城地震时,有人看到本县大青山菱镁矿分布区出现强烈的白色光带,它与该地大量裂隙的分布基本一致,并紧贴地面,持续2~3秒钟,没有明显闪烁,然后突然消失。这种地光可以用岩块摩擦生光观点解释,但以此来解释所有的地光,显然是不全面的。

根据水的毛细管电位理论。日本学者寺田寅彦闲来无事,对物理学中的电动现象甚感兴趣。他看到液体和固体相对运动时,常伴随有一些电现象,即在液体和固体的接触面上会出现两层异种电荷。如果液体在压力下通过一个固体毛细管,那么就会在毛细管的两端出现电位差,这就是流动电位。这位学者由此萌发了水的毛细管电位理论,试图能在地光成因问题上一显身手。他认为,一场强烈地震所影响的深度可与地面波及的范围相当。在地震影响的深度范围内,地下水受到挤压,便通过岩石的孔隙向上移动,产生流动电位。寺田推测,地下水所受到的压力,相当于100千米厚的岩柱所产生的压力。根据计算,它所产生的电位差可达到300万伏。显然,这样巨大的电位差足以导致产生高空放电,形成地光。寺田的理论得到了日本部分学者的支持,但国际上多数学者对这理论提出了质疑。尤其是美国学者麦克唐纳对寺田计算出来的300万伏电位差表示怀疑。这位美国人设想了地球内部产生电位差的各种可能原因,研究了地下核爆炸时所产生的压力对地下水流经岩石和土壤中孔隙的流动电位的影响,结果发现,在300多米的深度范围内,能产生的最大电位差仅有几百毫伏。即使地震的影响能达到100千米的深度,所产生的电位差也不过几百伏,远比寺田所说的小得多。这样小的电位差,是不可能引起大气发光的。

这个水的毛细管电位理论,就这样夭折了。

石英的压电效应说。芬克尔斯坦和鲍威尔,当年曾是继美国人麦克唐纳之后水的毛细管电位理论的主要反对者。他们在推翻日本学者的理论以后,提出了石英的压电效应说,企图利用地电电位差来解释地光的形成。

1970年,芬克尔斯坦和鲍威尔首次发现了地震孕育过程中石英的压电效应。科学家们早在物理学的实验中发现,许多晶体在受到挤压或拉伸时,会在两个平面上产生相反的电荷,这种现象被称为压电效应。今天,它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和仪器中,也被广泛应用于导弹、电子计算机、航天等尖端技术中。压电石英就是这样的一种晶体。由于石英在地壳中分布很广,地震是岩层长期受力突然破裂的表现,可以想象,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必然也有压电效应产生。两位学者推断,当石英在地壳中有规律排列时,如果沿长轴排列的石英晶体的总长度,相当于地震波的波长时,就会产生地震电效应。若地震压力的压强为30~330帕,就有可能产生500~5000伏/厘米的平均电场。这个电场足以引起类似暴风雨时的闪电那样的低空放电现象,产生地光。由于压电效应并不一定在地震发生时才有,所以在地震前的几个小时也可以看到地光。

如果按照这种理论,地光应该只发生在某些特定的分布有定向排列的大量石英晶体的区域内,然而实际上出现地光的强震区其地下岩石并非都是石英岩,而是多种多样的岩石,但无论地下岩石性质如何,都有出现地光的可能,这一实际情况与石英压电效应理论不相吻合。另外,石英压电效应理论也不能解释在一些震区观察到的极为独特的“电磁暴”现象。

更难解释的奇怪现象。1966年,前苏联塔什干大地震前几小时,塔什干上空突然发生了一场电磁暴。天空中耀眼的白光就像镁光灯一样,使人目眩。更令人奇怪的是,室内的日光灯无故自亮。科学工作者观测到电离层中电子密集度达到顶峰。

这次地光的奇异特征,显然很难用前面的几种假说解释。

1972年,日本学者安井丰等人提出了“低层大气振荡”的看法。他们认为,由于大气中含有各种正负离子,所以大地具有微弱导电性。当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受到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和地球本身的放射性元素射线的撞击,结果使这些气体离子带电。地震区常会有以氡为主要成分的放射性物质,地壳震动把它抖入大气中,特别是在含有较多放射性物质的中、酸性岩石分布区和断层附近,大气中的氡含量将显著提高,这也将使大气离子导电性增强。这时如果地面有一个天然电场,那么就会向空中大规模放电,使地光闪烁起来。

我国地震工作者在研究了辽宁海城地震以后,发现震前氡含量明显增加,大气中电离子也明显增加,在震区上空形成电荷密集区,大气的导电率增加以后,在地面电场作用下便可能发生放电发光,大面积放电和氡蜕变放出的射线都可能产生荧光,使日光灯管闪亮。

这个低空大气发光理论,是目前比较成立的假说。不过,也有人认为日光灯管发亮的原因与地震时的高频地震波有关。

此外,最近又有人提出,黏土矿物也是地光的光源之一;还有人重新提出岩块摩擦生热与地光的关系,并考虑了电场的形成。这些观点也都不能圆满地解释地光的成因。

从现有资料看,地光是地震时有着多种成因的发光现象的总称。要想彻底揭开它的形成之谜,就必须加强对地光的科学观察,特别是要用现代的先进技术装备,及时地捕捉有关地光的各种信号,并仔细地区分不同类型,最后终将洞悉地光的秘密。

中国地球物理学家郭自强最近通过岩石压裂实验研究,得知岩石在受到压力发生破裂时,会放出强烈的电子流。地震发生之前,岩石受到地壳应力作用而破裂,也会产生强电子流,这些电子流可以通过地壳裂缝进入大气,使空气分子电离而产生地光,这是目前世界上对地光的最新解释。

管线压力对流量的影响研究论文

伯努力方程1/2*ρ*v^2 + ρgh + P = 常量ρ为密度,v为流速,h为流体高度,g为重力加速度,P为流体压强。 公式中的压强就是指流体中某点的压强,所谓动压力是指1/2*ρ*v^2,不是真正的压强,静压力P才是指流体中的应力(即真正的压强)

管道中压力与流量的关系:

Q=πR^2√(2P/ρ)

(式中,Q为流量,R为管半径,P的压力,ρ为液体密度)

1.所谓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封闭管道或明渠有效截面的流体量,又称瞬时流量。当流体量以体积表示时称为体积流量;当流体量以质量表示时称为质量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某一段管道的流体的体积,称为该横截面的体积流量。简称为流量,用Q来表示。

单位是立方米每秒,则流量的方程为:

Q=Sv=常量。

(式中,S为截面面积,v为水流速度)

不可压缩的流体作定常流动时,通过同一个流管各截面的流量不变。

2.物理学上的压力,是指发生在两个物体的接触表面的作用力,或者是气体对于固体和液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或者是液体对于固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习惯上,在力学和多数工程学科中,“压力”一词与物理学中的压强同义。

计算公式:

压强=压力/受压面积(P=F/S);

压力=压强*受力面积(F=PS)。

主要单位: 压力,国际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管道中压力与流量的关系是正比例关系,即压力越大,流量也越大。

流量=流速×管道内径×管道内径×π÷4

流量等于流速乘于断面。对管道的任何一断面,压力只来自一端,也就是说压力的方向是单向的,在压力方向出口处被封闭时(阀门关闭),管内流体处于禁止状态。一但出口打开,其流速起决于管道中压力。

要定量分析,可以通过水力模型实验,安装压力计、流量计或测量流过容量。对于有压管流,也可以通过计算得到, 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管道的比阻S,如果是旧铸铁管或旧钢管,可用舍维列夫公式计算管道比阻s=0.001736/d^5.3  或用s=10.3n2/d^5.33计算,或查有关表格;

2、确定管道两端的作用水头差H=P/(ρg),如果有水平落差h(指管道起端比末端高出h),则H=P/(ρg)+h

式中:H:以m为单位;

P:为管道两端的压强差(不是某一断面的压强),P以Pa为单位;

3、计算流量Q:Q = (H/sL)^(1/2)

4、流速V=4Q/(3.1416 * d^2)式中: Q —— 流量,以m^3/s为单位;

H —— 管道起端与末端的水头差,以m为单位;

L —— 管道起端至末端的长度,以 m为单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流速

Q=πR^2√(2P/ρ)

式中,Q为流量,R为管半径,P的压力,ρ为液体密度。

流量=流速×(管道内径×管道内径×π÷4);

压力对于液体来说,对流速、管径、流量没有关系,

因为液体认为是不可压缩性的;但对气体来说,影响较大,可用气态方程式去换算P×V=RT

压力与管径对管道的壁厚有要求,由简化强度公式:壁厚=P×管道直径÷(2σ)可知道

扩展资料

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封闭管道或明渠有效截面的流体量,又称瞬时流量。当流体量以体积表示时称为体积流量;当流体量以质量表示时称为质量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某一段管道的流体的体积,称为该横截面的体积流量。简称为流量,用Q来表示。

单位是立方米每秒,则流量的方程为:

Q=Sv=常量。

(S为截面面积,v为水流速度)(流体力学上长用Q=AV)

不可压缩的流体作定常流动时,通过同一个流管各截面的流量不变。

对在一定通道内流动的流体的流量进行测量统称为流量计量。流量测量的流体是多样化的,如测量对象有气体、液体、混合流体;流体的温度、压力、流量均有较大的差异,要求的测量准确度也各不相同。

因此,流量测量的任务就是根据测量目的,被测流体的种类、流动状态、测量场所等测量条件,研究各种相应的测量方法,并保证流量量值的正确传递。

通常说的网站流量(traffic)是指网站的访问量,是用来描述访问一

个网站的用户数量以及用户所浏览的网页数量等指标,常用的统计指标包括网站的独立用户数量、总用户数量(含重复访问者)、网页浏览数量、每个用户的页面浏览数量、用户在网站的平均停留时间等。

网站访问统计分析的基础是获取网站流量的基本数据,根据网上营销新观察的相关文章,网站流量统计指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每类包含若干数量的统计指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物理学方程

疫情对柑橘出口的影响研究论文

发现中国柑橘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然后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中国柑橘出口体系的数据以及剩余需求弹性模型,运用计量方法来实证检验中国柑橘出口的国际市场势力,发现中国柑橘出口国际市场势力不强。同时,本文分析了影响中国柑橘出口国际市场势力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出口单价较低,中国柑橘出口在国际市场上低价多销,几乎没有控制价格的能力,现实的市场势力并不明显。(2)生产成本较高,中国柑橘较高的生产成本是影响中国柑橘出口国际市场势力的主要因素。(3)出口利润低,中国柑橘较低的出口利润降低了中国柑橘出口贸易的收益,不利于中国柑橘出口的国际市场势力建立。(4)中国柑橘供给与世界柑橘需求不匹配,这导致了中国柑橘出口的国际市场势力缺失。(5)贸易壁垒较多,中国柑橘出口所面临的较高的贸易壁垒是影响中国柑橘出口国际市场势力的主要外部制约因素。在中国柑橘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势力的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一是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与出口企业合力,形成紧密合作;二是中国柑橘企业要积极拓展出口目标市场,促进中国柑橘出口的市场结构多样化;三是中国柑橘在出口时要积极面对世界各国对柑橘的技术贸易壁垒,消除贸易壁垒对中国柑橘出口的障碍;四是目前中国柑橘基本处于分散经营模式,不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所以要通过产业集约化、产品标准化生产来提高柑橘出口的贸易效益;五是促使出口柑橘与市场需求相符

泸溪柑橘产业柑橘产业水库移民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奔小康科技特派员总产量总面积果农正泸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 州南大门,是国家扶贫县、五强溪水库移民库区县,

对泸溪县椪柑产业发展的思考 椪柑产业是泸溪农业的主导产业,是全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泸溪椪柑产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存在不少问题。为促进椪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县上下积极探索,攻坚克难,全力推进泸溪椪柑提质升级。 一、基本情况泸溪椪柑历史悠久,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上世纪80年代步入发展快车道,自主研究“8304”、“8306”两个优良椪柑品种并进行推广,使泸溪椪柑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进入20世纪初,全县椪柑产业从2006年的23万亩发展到2010年的30万亩,椪柑种植面积取得新突破。近年来,我县椪柑年产量达18万吨以上,年产值突破2亿元大关;椪柑收入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0%,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6.5万余农民通过椪柑种植实现脱贫致富。产业发展呈现五个方面特点:一是产业建设投入大。每年捆绑涉农资金1000多万元,大力推进椪柑产业建设。二是产业基地规模化发展。全县椪柑开发已建成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万亩、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10万亩、出口基地2万亩。三是果园建设标准化推进。截至2014年,全县7个主产乡镇建设椪柑标准果园3万亩、品改0.6万亩。武溪上堡椪柑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成为全县椪柑产业建设标杆;目前,潭溪万亩椪柑科技生态示范园建设力图打造成全州示范样板。四是产业加工集群化发展。目前,我县有鲜果销售和深加工的公司17家,扶持白沙、浦市等8个乡镇新建4.5万吨椪柑粒粒橙加工项目,椪柑深加工集群效益凸显。五是市场营销品牌化引导。立足“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打入大中城市超市”战略,充分利用“泸溪椪柑”一系列“国字号”品牌标识,促进了泸溪椪柑品牌化销售。二、存在的问题一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全县15个乡镇95%以上种植椪柑,品种单一,缺乏早、中、晚熟品种搭配,无法形成错峰销售。区域布局欠科学,石榴坪、合水、兴隆场、永兴场等乡镇椪柑,在品质、果实的水分含量上,都不及峒河沿岸一带的椪柑。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水利灌溉条件设施不足,影响柑橘林果的长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县椪柑基地,几乎没有公路,导致产品采运成本高和影响果品质量。仓贮设备简陋,严重缺乏大中型仓贮中转站,椪柑分级包装、贮藏保鲜受到极大影响。三是生产技术欠保障。首先,全县柑橘科研技术人员力量不足,科研经费投入有限,柑橘研发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学习培训机会较少,对柑橘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了解少,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落实困难。其次,标准园建设投入大,生产要求高,而果农呈散户经营,收益低,加之果农素质总体偏低,致使标准化生产难以落实到位。四是经营水平不高。全县柑橘生产专业化组织程度低,虽然有柑橘专业合作社44家,但仍然以散户种植为主,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据调查,全县抛荒、撂荒的橘园90%都是20亩以下橘园,20到50亩的橘园处于半撂荒状态,50亩以上橘园70%还在进行管理。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部分果农进行了土地流转,但手续不完善,存在矛盾纠纷隐患。五是营销网络不健全。目前,该县椪柑销售仍然以马路市场为主,销售椪柑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代理商、营销大户等尚未形成完整的市场销售链条,缺乏现代网络营销手段,难以把握、运作大市场。三、发展的对策1、合理布局,推进产业区域化生产。按照《泸溪县2012-2020椪柑标准园建设规划》和《泸溪县柑橘2013-2020品种改良规划》实施计划,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促进柑橘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向重点乡镇集中,向配套设施和基础条件好的地方集中,以白沙、武溪、洗溪、潭溪、白羊溪、良家潭、浦市7个主产乡镇为主,形成峒河沿线优质椪柑产业长廊,打造椪柑生产基地;以浦市、达岚、合水、石榴坪等乡镇为中心,打造泸溪橙类生产基地,全力推进柑橘产业区域化生产。2、调整结构,提升产业整体效益。我县椪柑一家独大的产业现状难以适应柑橘市场多元化发展,积极引进新品种,如引入香蜜一号、大分一号、小青柑、葡萄柚、脐橙等一批新品种,选育出适应本地种植的柑橘优新品种,大力实行品改低改,扩大高接换种面积,建立示范基地,实现柑橘品种多元化,切实优化泸溪柑橘品种栽培结构,提升产业整体效益。3、配套建设,夯实产业设施基础。首先,科学规划。全力抓好果园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使进园公路、园区工作道、集水池、储藏库、气调库等设施布局科学合理,夯实产业发展基石。其次,加大扶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力量、集中资金,确保入园公路、工作道等配套设施建设深入有序推进。4、加强科研,提升产业科技含量。一是抓科研。加大对柑橘科研和推广经费投入,鼓励自主研究创新,积极开展柑橘科研,抓好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示范及推广工作。二是抓品改低改。着力推进果园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高改矮、密改稀、劣改优,促进园区改造全面完成。三是抓技术培训。按照果园标准化生产要求,突出抓好果农培训,提升果农科技素质,实行技术人员联点包户,为抓好柑橘培管、采摘、贮藏保鲜和分级包装提供技术保障。四是抓精深加工。引导和组建企业推进柑橘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5、创新模式,加深产业组织化程度。一是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提升产业组织化程度。二是加快土地流转。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促进柑橘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经发展。三是创新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和果农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客商来泸经营发展柑橘产业,引导果农以土地转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促进全县柑橘产业持续健康发展。6、开拓市场,促进产业品牌营销。一是完善椪柑营销体系。着力扶持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营销大户、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抓实抓好产业营销网络建设。二是强化营销窗口建设。强化政策扶持,突出抓好市场窗口建设,抓信息、跑市场、联客商,为果农提供销售市场服务。三是着力打造品牌形象。抓好“泸溪椪柑”质量加工体系建设,实行“统一技术、统一检测、统一规范制度、统一注册商标”,建立健全柑橘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建立生产档案,实现柑橘产品从田间生产到消费食用的全程监控。同时对柑橘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标明柑橘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做到“以质量立牌、以品牌创优、以品牌占领市场”,并加大“泸溪椪柑”宣传力度,切实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缺口对拉伸力学的影响研究论文

缺口拉伸时,缺口会引起应力集中,改变了缺口前方的应力状态,使缺口试 样所受的应力由原来的单向应力状态变为两向或三向应力状态,也就是出现了σx(平面应力状态)或σx与σz (平面应变状态),这要视板厚或直径的大小而定。广义地说,机件截面急剧变化,如轴肩、螺纹、油孔、倒角、退刀槽及焊缝等,均可视作缺口,材料内部组织的不均匀,也有类似缺口的作用。 缺口要影响到材料的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过程,具体表现是使材料变脆,提高形变速率或降低温度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与缺口相类似。

有缺口的材料,做拉伸试验时,应力集中在缺口处,缺口处容易被破坏,这与试验目的不符!!!

  • 索引序列
  • 出口压力对隔膜泵的影响研究论文
  • 石英对压力的影响研究论文
  • 管线压力对流量的影响研究论文
  • 疫情对柑橘出口的影响研究论文
  • 缺口对拉伸力学的影响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