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中职论文研究热门

中职论文研究热门

发布时间:

中职论文研究热门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中职教育是以职业技能和学生就业为目的的教育,中职德育课是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提升的一门重要课程。基于此目的,为了提升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兴趣,引导他们由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学习和过程参与,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写作能力,笔者认为中职德育课程必须转变教师“灌输”式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课堂教学,从而构建起一套新的实践型和体验型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改革的理念

1、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都相对僵化,教师注重课标和任务的完成,而对学生的身心特点、成长环境特点、道德发展特点的关注不足。中职学生通常在曾经的教育经历中受挫,但在其他某些方面的能力较强。有一部分学生从小是留守儿童,比较缺乏关爱。有的学生从小由祖父母或者亲戚代为照顾,比较缺乏纪律意识。针对中职学生的这些特点,德育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给予学生充分的关爱,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2、以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中职德育课程应该将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作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引导哲学和经济理论的`分析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法律案例的分析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提升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通过小组项目作业提升学生的人际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通过让学生现场展示提升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和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等等。

3、以职业为本的教学理念德育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认知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创业精神、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为学生毕业时候的正确评估自己,选择职业和尽快适应职业岗位打下基础。

二、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建构

1、实施专题式教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学生的德育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由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教育转向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培养他们的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抗挫折能力、法制观念和职业观念等[2]。二年级学生的德育任务主要是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集体主义意识。三年级学生的德育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择业和就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创业精神。根据中职学校各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应该讲德育课程的内容整合为新的专题式教学模式。

2、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德育课堂建构主义思想认为,学习是一个学生自我知识建构的过程,学习是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认知过程。我们应该建立起一套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全面让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如可以让学生进行主题展示,即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有意义、有深度、可把握的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搜集资料,制作PPT,然后依次到讲台上演讲,并发起和同学们之间的讨论。

3、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果德育课程能够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并且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实用和快乐,德育课程就会是一门非常受欢迎的课程。比如,可以开展一些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课业展示活动,让学生在比赛的整个过程中清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中职学校教师考核方式的改变

1、梯度考核奖金由于中职学校教师队伍事业编制的限制,使得教师的基本工资收入是国家规定和保障的,工资收入不可能成为课程改革的压力。但是,每个学校对教师的奖金收入都有自身的自由裁量权,因而可以实行梯度奖金制度,不是按资历,而是按照课改的成效和工作的业绩来分配奖金。如,公开课获奖、课程组长担任、精品课程建设、课业讲座开展、主题研讨开展的数量和质量来考核教师的奖金级别等。为了提升奖金对教师的吸引力,中职学校还需要提升奖金在教师整体收入中的比例。

2、引进教师评教方法教师的课改成效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学校可以在校网平台上开始学生的匿名评教系统,将课改的各种方式列入评教的子项目,让学生来决定教师的总和得分,并将教师的总和得分作为教师奖金级别的重要权重指标。为了督促学生参与教师评教,可以规定学生在每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之前必须认真完成教师的网络评教,否则没有资格参加期末考试。总之,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实效亟待提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达到培养高职业素养的职业人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需要得到纵深改革,可以在很大层面上帮助中职学校改善社会对中职学生“三多”(坏习惯多、上网多、混日子多)和“三差”(学习兴趣差、学习能力差、纪律观念差)[3]的看法和偏见,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达到职业学校“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谈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J]、教育探索,2011(11):38-39、

[2]潘莉莉、中职德育课分年级设置专题实施探索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S1):78、

我们在开始写作论文时,第一步就是选题,而选题是否热门、实用,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质量,那么我们该如何选题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优秀各阶段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优秀小学英语教学论文题目

英语教材语料库与小学教材词汇分析

科学有效地开展小学英语游戏教学

小学生 英语学习 动机的激励策略

小学低段英语语音教学探析

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小学高年级 英语写作 教学的实验研究

从课堂教学浅谈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从教与学两方面衔接好小学和初中英语

小学生英语作业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通过英语浸入式教学促进学生语言输出的策略

提高小学生语音能力的教学实践

如何激发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英语课外开放性作业的设计

小学普遍开设英语课的可行性质疑

思维导图 令同课异构更出彩

在词汇教学中渗透语音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关注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

浅谈如何运用游戏创设有效课堂

对小学生英语词汇记忆策略的培养

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简约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词块理论指导下的小学高年段英语写作教学思考

浅谈小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高小学生 英语阅读 能力的对策

浅谈小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实效之途径研究

浅谈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

提高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方法 探析

小学英语复习课的思考与操作

谈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新课标下小学 英语口语 训练之我见

小学英语有效备课之“六要”

将英语板书设计得重点突出、图文并茂

小学生英语课堂游戏的探究

例析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途径

学生以自主求发展 词汇因合作而精彩

构建充满活力的英语“大课堂”

巧用“翻转课堂”拓展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NSE新教材听说课词汇分步教法的实践探究

做到“三练一改”,构建有效听说课堂

构建“学为中心”有效词汇教学的实践研究

英语写作“以点带面”反馈和指导方式的探索与研究

谈谈标题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巧用

乘电梯上上下下用手电玩连连看

给思维“四度”空间让精彩洋溢课堂

让阅读课堂在“翻转”中绽放异彩

农村初中英语试卷讲评教学的有效设计初探

互助小组--提升“后20%学生”英语学习的途径

优化听力教学设计,提高听力课堂有效性

中职英语教学论文题目汇总

1、中职英语分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措施

2、论中职英语课堂手机引入式 教育 模式

3、中职英语情景 教学方法 研究

4、关于中职英语教学的困惑和 反思

5、中职英语生活化教学探微

6、体现职业特色的中职英语教学探析

7、新信息时代下的中职英语教学方式的改革研究

8、试论中职英语教学中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9、中职英语口语模块化教学的探究

10、关注情感教育 优化中职英语教学

11、浅析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结尾方式

12、支架式教学及其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3、中职英语课堂活动中德育渗透探究

14、中职英语小班化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15、“微课”视角下的中职英语教学设计

16、浅析如何提高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17、基于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中职英语教学思考

18、浅析提高中职英语教学质量措施与策略

19、中职英语教学情感渗透教育探究

20、培养中职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策略

21、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跨 文化 交际的导入研究

22、浅议如何实现中职英语 高效课堂

23、浅谈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24、略论激发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25、浅谈中职英语与高职英语教育教学的衔接

26、中职英语信息化教学初探

27、中职英语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8、肢体语言在中职幼师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29、论新课改背景下中职英语教师的华丽转身

30、浅谈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

31、浅谈微课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影响

32、新课改下中职英语选修课中的视听教学实践与思考

33、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的相关思考

34、慕课下的中职英语教学改革探析

35、如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36、中职英语听说课教学形成性评价的研究

37、基于对比分析法的中职英语定语教学探究

38、刍议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培养

39、中职英语课堂贯穿职业教育的三要素

40、中职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41、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42、浅谈中职英语隐蔽式语法教学

43、中职英语教学中中庸思想的运用

44、浅谈中职院校英语口语交流的重要性

45、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手段,突破中职英语教学瓶颈

46、中职英语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

47、基于“理实结合”创设中职英语道具情境教学法的探究

48、中职英语词汇学习和扩充的教学方法探讨

49、中职旅游酒店英语教学中的心理效应

50、中职英语教材“学材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探究

51、“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中职英语教学初探

52、关于中职英语课后作业布置与评价的一点思考

53、中职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策略

54、中职护理英语写作教学难点及对策

55、如何提高中职生英语技能大赛演讲的心理素质

56、英文电影与中职英语听说能力习得的关系浅析

57、中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削弱因素研究--以甘肃银行学校为例

58、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英语教学模式探讨

59、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在中职生就业中的重要性

60、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如何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兴趣

61、中职英语教师教学与课堂管理方法探究

62、中职英语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63、探讨中职英语教学如何适应学生就业工作

64、英语在中职院校教学中的有效性思考

65、浅谈中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66、中职数控 专业英语 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67、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下的中职英语教学探讨

68、浅谈英文原版电影对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意义

69、中职英语课堂教师评价性语言研究

70、浅谈中职 英语听力 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论文题目

1、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英语专业为例

2、大学英语教学“课堂提问”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大学英语课堂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4、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及图式理论应用意义分析

5、大学英语互动式听力教学模式的行动研究

6、生成观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育

7、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探析

8、高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以潍坊地区为例

9、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新模式研究--“ 慕课” 背景下

10、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交际能力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延安大学为例

11、中国 传统文化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导入研究

12、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采用模块式教学的意义

13、论文化导入与大学英语教学

14、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的实践研究

15、大学英语“绿色课堂”探究

16、从构词法的角度分析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17、网络时代下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18、基于智能手机终端进行大学英语移动微学习

19、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践谈教学反思途径

20、浅谈国际化人才培养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困境和对策

21、大学英语情感教学的研究

22、制约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研究--以海南省为例

23、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板书设计研究--基于传统和现代混合视角

24、多维互动式课堂教学在民族院校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实践探究

25、论情感教学对大学英语课堂的影响

26、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隐喻能力与英语听力水平的相关关系

27、预制语块对大学英语写作的作用探析

28、文化语境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制约作用

29、基于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分析

30、教育生态学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探讨

31、大学英语教师的素养分析

32、口译技能训练对大学英语四级听力考试的启示

33、基于 想象力 的大学英语词汇学习研究

34、探讨大学校园英语学习动机衰退现象

35、艺术院校跨文化任务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理论、实证研究

36、英语四级考试与大学英语学习分析

37、“教学学术”视角下开放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

38、大学英语微课程建设研究--以视听说课为例

39、大学英语写作中的汉语负迁移现象研究

40、基于隐性分级角度探析艺术院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途径

41、基于微信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设计

42、中英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差异及启示

43、大学英语角色转变过程中要警惕被边缘化

44、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生态化教学实践探索

45、多模态下大学英语视听说网络教学模式研究

46、大学英语写作常见错误类型分析

47、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目的与理念分析

48、《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49、国外无机化学教材编排特点及其对双语教学的启示

50、航海类专业通用英语与专业英语衔接思考

51、论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英语课程建设

52、形成性评价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实践

53、理工科类高校大学语文所处的境遇和反思

54、英汉概念隐喻认知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误解

55、论英汉跨文化交际词汇对比模式

5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英禁忌文化差异

57、英汉感官动词的隐喻对比研究

58、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外语学习行为研究

59、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社会情感策略调查研究

60、英语电影对大学生英语听力教学的影响

优秀各阶段英语教学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初中英语教学优秀论文范文

★ 大学英语教学优秀论文范文

★ 最新的英语教育教学论文参考(2)

英语教学相关论文(2)

★ 英语教学相关论文

★ 英语教学论文范文

★ 英语教学专业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2)

★ 英语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精选5篇

★ 英语教学论文

热门研究生论文题目

研究课题的重要性体现在是否有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可能性体现在所提出的课题在科学理论上的可行性和技术上的可行性,是否可能获得有意义的结果;实用性则是指研究课题在社会上是否既需要又实用。选题常用的方法有:(1)针对现实中已经或将要遇到的理论或实际问题进行选题:(2)针对原有理论与新的实验结果不尽相符的问题进行选题,往往可以得出新理论,取得有意义的新成果;(3)针对新理论的不尽完善之处进行选题,在此基础上进行科技发明;研究课题的重要性体现在是否有科学思想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可能性体现在所提出的课题在科学理论上的可行性和技术上的可行性,是否可能获得有意义的结果;实用性则是指研究课题在社会上是否既需要又实用。选题常用的方法有:(1)针对现实中已经或将要遇到的理论或实际问题进行选题:(2)针对原有理论与新的实验结果不尽相符的问题进行选题,往往可以得出新理论,取得有意义的新成果;(3)针对新理论的不尽完善之处进行选题,在此基础上进行科技发明;

论经济发展的趋向

加热炉看火门研究论文

正常燃烧时火焰呈明亮的兰色。-空气过量时火焰呈拉长的兰色,应调节风门及挡板减少空气量。空气不足时火焰呈飘动的红色,应调节风门及挡板增大空气量。

热动几班的?!哈哈

哈哈哈哈 明天就要交了 你还是赶快写吧 我正在写

金融研究生论文热门题目

我明白道理可以袄

题目不统一,读者根据自身情况自行拟定。

如下:

1、内蒙古自治区环境污染治理融资渠道研究

2、京津冀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研究

3、我国银行软件外包企业风险管理研究

4、货币政策对房地产需求影响分析

5、物流企业仓单质押业务风险评价研究

6、信用违约互换在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中的应用研究

7、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金融风险: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8、中国对东北亚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

9、中美BIT及其对中美相互直接投资影响研究

10、增长方式转变、产业关联与中国通货膨胀传导机制

11、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

12、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区域非平衡发展关系研究

13、中美双向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14、北京市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耦合研究

15、区域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16、新型农场投资机制研究

17、海洋油气业金融风险研究

18、股权结构对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影响的研究

19、盈余结构的价值相关性研究

20、货币政策、企业成长性与税收筹划

21、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现金股利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

金融工程侧重于衍生金融产品的定价和实际运用,它最关心的是如何利用创新金融工具,来更有效地分配和再分配个体所面临的形形色色的经济风险,以优化它们的风险--收益特征。下面学术堂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金融工程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希望对你论文选题有所帮助。1、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2、金融工程与金融市场效率的关系分析3、浅析企业风险管理与金融工程4、商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5、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践6、金融工程实验教学探讨7、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8、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9、金融工程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发展实践10、地方财经院校金融工程实验室建设、管理与实践研究11、金融工程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应用12、金融工程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13、宏观金融工程论纲14、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15、关于金融工程若干问题的探讨

社会学热门问题研究论文

社会学作为人文社科专业,目前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田野调查等领域,社会学专业实验室建设成为深化社会学专业改革的必经途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社会学论文范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虐待老人问题的社会根源

“由于生理性衰老这一自然规律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成员和群体在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上的重新调整等原因”[1],老年群体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中的社会经济地位不断下降,在物质资源占有和政治权利保障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这不仅限制了老年群体对于自身需求和愿望的满足,而且其利益诉求也容易受到忽视和侵害,甚至当利益受到侵害时,老年人往往出于畏惧、“家丑不可外扬”等心理,不能勇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本文以中国现实社会情境为研究基点分析了社会转型期虐待老人问题的特质表现和治理困境,并且通过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和反思,从“个体化”理论和风险社会视角深入挖掘这一问题的社会性根源,并以此为前提从减轻个体不安全感与促进社会整合角度规划治理路径,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帮助遭受虐待行为的老年群体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一、失控:社会结构双重变迁下虐待老人问题的独特形态

发达国家虐待老人事件的产生是在全球人口老龄化的作用下,由老年人数量激增所引致的一种必然现象。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除了人口结构老化这一普遍性原因外,该问题的“井喷”还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进程密切相关,这一点在中国体现得尤为明显。与改革开放前的欠发达的社会相比,在社会转型速度呈加速状态的现代社会中,中国虐待老人问题无论是“在发生机制和问题性质,还是在数量规模、表现形式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呈现出新特点”[2],致使该问题难以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失控”已经成为其特殊标识。基于我国当前“社会转型化”和“人口老龄化”两种同步性社会变迁的时代背景,笔者总结了我国虐待老人问题相比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独特形态。

(一)老年群体具有受虐待的高危性,呈现地域和城乡的“阶梯式”分布形态

由于生理机能下降、智力衰退以及在经济和照料服务上的较强依赖性等因素所造成的相对劣势,老年人在遭受虐待方面具有明显的普遍性。2010年,我国家庭内老年人虐待发生率为13.3%,呈现阶段性增长的趋势,远高于虐童、虐妻等的比率,已经演变为高危性的社会问题之一。而且,我国农村家庭内老年人遭受虐待的比例显著高于城市(农村:16.2%,城市:9.3%)。而且虐待发生率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升高而降低,西部地区为21.8%,高于全国其他地区,而京津沪地区最低,仅为5.4%。我国区域和城乡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公民文化素养等方面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是虐待老人问题呈现“东少西多、乡增市减”分布格局的制度性成因。

(二)问题形成的根源难以确定,社会影响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开始凸显

在现代社会中,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劣势(体格缺陷或老年痴呆症等疾病)、家庭关系的紧张(代际冲突、子女拒绝承担赡养义务)等因素的复合和集中加剧了虐待老人行为的发生风险。在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中,传统风险要素可能会演化为新的风险或者相互交融,极大地增加了虐待行为发生的不确定性,相应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也面临更大挑战。而从问题的预防和控制角度来看,传统社会的法律和道德体系以“孝”为其精神内核,一旦违反孝道必然会受到古代法律的严厉制裁,从而有效预防和遏制该问题的产生和加剧。但随着传统社会控制手段在现代化进程的强烈冲击下迅速瓦解,加之家庭关系导致自我调节功能弱化,使得对于这类问题的控制力和约束力大为减弱,其影响也扩散至家庭边界之外,成为影响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

二、虐待老人问题的治理困境:心理冲突与保护机制失效的交织

一方面,受虐老人对施虐者存在复杂心理。多数虐待老人事件发生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基于“血浓于水”的血缘关系,受虐老人出于保护子女的情感,往往将之归于自己管教不严或教育不当,把责任归于自身。并且受“家丑不可外扬”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有些老人往往担心这类事件的传播会损害家庭的声誉,而不愿主动向相关部门寻求帮助。此外,“养儿防老、老来从子”的依赖心理,也使不少老年人在生活上和心理上严重依赖施虐者。很多老人依赖于子女的生活照料,一旦其子女受到法律制裁,他们将无法继续获得照料,因而在寻求帮助前会感到担忧,多数选择忍气吞声,接受被虐待的现实。

另一方面,事前预防和事后处置的社会控制措施相对缺乏。道德与法律作为规范人类行为和调节社会关系的两种手段,具备有效防止和遏制虐待老人的重大功能。但我国现有法律对有关虐待老人的规定,主要见于《宪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条文中,对虐待老人的概念阐释和类型界定十分模糊,导致难以在法律上对这类行为量刑定罪。一些司法部门对涉老案件也不够重视,执行乏力,未能使判决得到有效落实;有的基层干部常常将虐待老人行为看作是“家内事”而听之任之,责任意识严重缺乏。此外,在以“孝道”为核心的传统价值体系和道德系统日渐式微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和完备之际,施虐者的行为缺乏心理约束,尊老敬老意识淡薄。而社会舆论作为重要的外在控制手段也难以对其施虐行为形成有效限制,致使无法从源头上遏制该问题的发生。

三、破解治理困境:原因分析视角和策略规划的重构与再造

对于现代虐待老人现象的形成原因,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进行了理论分析。国外学者认为虐待老人与家庭暴力类似,强调施虐者和受虐者的个体因素。在美国学者对老年人受虐待的原因分析中,较为流行的解释有压力论、暴力循环论、个人行为论和老人无能论[3]。而国内一些学者则更关注个人在家庭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关系,其中“外在情景因素论”认为虐待老人是受虐者及施虐者外在社会环境和经济情况的反映,老年人对照顾者的过于依赖的关系及社会孤立都会导致老年虐待风险的产生[4]。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在对虐老问题的原因阐释过程中,无论是主张受虐者或施虐者的主观因素,还是强调个体与个体、社会的互动关系状态,都反映出“单向化”的研究取向,即仅从“施虐者→受虐者”“受虐者→施虐者”“受虐者→社会”等思维路径探究问题。这种个体化思维和单向式视角很容易忽视对于在由施虐者和受虐者所构成的虐待事实中主客体互动关系的考察。而且,虐待事件在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中出现了某种差异性分布,因此社会文化类型背景应作为分析该问题发生机制的一项关键因素。 这种由文化背景所决定的原因阐释论在实践中导致的后果就是治理策略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偏差。例如,美国保障受虐待老人的合法权益主要是通过向其提供包括机构支持、社工服务在内的涉及广泛的专业领域和不同的社会资源的综合性社会支持来实现[3]。美国在解决公共性的社会问题上弱化了政府作为直接“干预者”的角色,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专业机构的作用,依靠社会中介机制实现问题的自我解决。但是这种对策设计机制在我国缺乏社会资源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支持,“强国家―弱社会”的权力格局导致社会资源分配处于不均衡状态,长期“抑制了社会组织和自主性社区成长”[5],因而依靠社会服务来解决虐待老人问题很难取得理想效果。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可能导致“政府社区治理的行为失范严重,表现为越位、缺位和错位”[6]等现象,难以为受虐者提供全面、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司法保护,对于施虐者的法律惩处和道德塑造也常常难以落实,导致问题的进一步积聚和恶化。

因此,当前解决虐待老人问题治理困境的关键,在于拓展理论和经验研究的视野和深度,立足于“社会转型”的历史变迁背景和当代中国社会现实,从制度层次和文化领域挖掘其社会性根源,从而在根本上提出切实有效的治理策略和建议。

四、个体化与风险社会的共生互构:社会转型期虐待老人问题的历史变迁

(一)现代性的精神困境

西方社会学家鲍曼对“个体化社会”的理论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关于“个体化”含义的理解上,他认为个体化社会的结构形态是“社会形塑了其成员的个体性,个体则在他们通过交往编织成的相互依存之网中,采取合理、可行的策略,用他们的生活行动造就了社会”[7]。并指出个体化“所承载的是个体的解放,即从归属于自己、通过遗传获得、与生俱来的社会属性等的确定性中解放出来。这种变化被正确地看作现代的境况中最明显和最有潜在优势的特征”[8]。但同时也意味着个体与传统知识结构、固有信仰和社会规范“脱钩”,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的代价是安全感开始丧失。风险社会在社会转型期“碎片化”社会结构中其威胁也呈几何级增长,解放了的个体的御险能力也迅速降低,并且“社会变迁中集体规范的缺乏势必在价值观和心理层面影响到个体安全”[9],原本为个体在生活和心理上都甚为依赖的社会保障机制(如单位制)的瓦解使现代人的社会心理出现剧变,“心灵安全”的丧失成为现代社会影响个体心智结构的突出问题。

(二)个体化社会的本土化表达:自我主义与制度变革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以及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所形成的“二元经济模式”,使处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中国社会具有典型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交织融合的时代特征,中国社会“个体化”的发育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某种异变,在社会结构急剧变迁的时代背景下主要受到了“自我主义传统、转型期的制度环境”[10]等本土传统和现实状况的有力形塑。一方面,中国传统社会的“个体”是在“差序格局”中的角色地位,这种以“己”为中心所构筑的关系网络是依据个体来确定生活边界并作为风险屏障,显然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精神,并且与西方“团体格局”中具有明确权利义务关系的“公民”概念形成鲜明反差。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前的“总体性社会”在剧烈的制度变革推动下将大量组织化的个体推向社会领域,被单位制和组织化生活所模塑的个体精神世界受到强烈冲击。不仅个体与社会联系纽带出现断裂,而且在既无传统儒家孝道伦理又无集体主义约束的情况下,衍生出大量“个人只强调自己的权利,无视对公众或他人的义务与责任”的“无公德个人”[11],建构具有现代意义的市民社会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可见,中国个体化社会的到来在使个体充分解放的同时,道德性缺失也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不断膨胀的自我主义导致封闭稳定的家庭结构逐渐丧失向心力,加之外部控制机制的缺失,使家庭关系在持续紧张中激化出特殊矛盾。

五、社会转型期虐待老人问题的时代治理导向

消除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往往要通过在“自己的自我规范和社会责任中重新建立平衡”[12],进而建构起“本体性安全”,即“大多数人对其自我认同之连续性以及对他们行动的社会与物质环境之恒常性所具有的信心,这是一种对人与物的可靠性感受。”[13]这意味着必须通过培育公民“责任伦理”来加强社会团结,重构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消除个体化所带来的负向效应,最终塑造具有强烈公共道德的现代意义上的公民,从而破解个体与家庭张力的时代难题。

(一)依靠制度建设完善老年群体的法律保障系统

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对于现代国家提出了新的治理要求,以行政性管控为目标的政府在职能应用上应淡化行政色彩,推动“管理”向“治理”升级,强化在基层社会问题领域的服务性功能。具体而言,要以制度为先,进一步细化和明确《老年人权益保障》在禁止和预防各种形式的家庭老年人虐待方面的规定和惩罚措施,做到有法可依,提供坚实可靠的法律保障。此外,严格执法是治理该问题的关键环节。政府应协同立法、司法等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优化执法效率,提高执法水平,着眼于实际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提高控制手段的应用性和嵌入性,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努力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服务性社会组织建设

“社区”是搭建政府和家庭沟通渠道的桥梁,能够依靠其地缘性优势吸收政府的相关资源和控制手段“嵌入”家庭之中,并及时将问题反馈给上级部门,从而使问题得到有效处理和解决。社区在“社会治理”的政治语境中的协同治理的主体性地位必须得到法律形式的认定和自治权力的让与,政府与社区对于“权力蛋糕”应进行合理分配,对基层社会事务的处置权限也应进行制度化界定。同时,必须充分发挥社区建设的自主性,针对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引导服务型社会组织深入到社区内部,例如在涉及虐待老人事件中,就可以在社区内部设置公益性或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和法律求助咨询中心,为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相对处于弱势的老年群体搭建问题反映平台,及时、有效地介入到问题家庭的矛盾之中,减轻事件发现不及时或治理效果不理想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反应效率和解决效果。

(三)推动具有中国意蕴的时代性家庭伦理的建构和发扬

我们必须着眼于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内核与传统文化中的伦理精髓进行“流程再造”,重点挖掘和创造体现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的行为规范,提升家庭生活对于每一个原子化个体的吸附力,从而弥合个体与家庭、社会之间的“断裂”状态。通过对传统伦理的“扬弃”并与现代价值观念加以融合,对于中国“家文化”的复归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唤起公众对于老年群体社会地位和价值的认同和尊重,从而为防止虐待老人行为的发生奠定心理基础,这也是治理虐待老人问题的根本之道。

>>>下页带来更多的社会学论文范例

校园安全第一:养保安后患无穷!!!!!当前社会负担沉重事情小,耽搁了他们的青春学习的大好时光,培养了他们暴力定向思维和行动惯性,他们在岗时就挑起了无数社会冲突,他们的语言暴力在社会上留下、埋藏、产生、激化了社会普遍怨恨,即使当时没有发生流血冲突,也积累了无数危险的忌恨,激化促进了百姓与政府的对立。只能按了葫芦起了瓢、挖东墙补西墙。年纪轻轻,就不学好,用暴力对付他人,气焰嚣张、凌驾于他人之上,为所欲为,以此赚钱谋生,是耽搁了他们一生,毁坏了他们一辈子的前程。保安以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力,命令式、恐吓式语言、暴力威胁,就能按照保安的意志迫使他人就范,例如对于停车强行收费,如果车主不从,就当场、当面、立即砸车!保安惯于欺侮、阻挠、驱赶进入小区、在社会上服务的家电维修工、送水工、送煤气工、快递员,推搡、放自行车轮胎气、对电动自行车罚款和没收电动自行车、收取保护费、在非法定地段收取停车费、出租车待客费用等等;欺凌、压榨、剥削人民,不能维护社会的安宁,反而包庇、纵容罪犯,直接在社区制造动乱,自身演变成罪犯,祸害百姓。保安的职业对其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了恶性地重新改造。第二,保安失业后,就被有钱的老板、职场抛弃,没有正当的谋生技能,就业极其困难,他们的习惯行动使之成为高犯罪率族群,与普通百姓的思维、行为、价值观念完全不同,心理有严重疾病,对社会构成更深远、更广泛的危害!!!!绝对不能轻视,不能扶植,不能大面积推广,仅仅是应急之策、权宜之计。第三,在校门口多安装摄像头,将实况在网上广泛传播,由各登记在册、备案的网吧、宅女宅男、社会人员、附近店铺、附近作坊、附近民居的实时显示装置实施广泛监督,如果有非正常动态,立即报警,周围工作、居住的人收到无线广播通知,蜂拥而上,群防群治,打人民战争。其费用比请保安小,不会助长新的暴力倾向,便于官员造政绩,由当地政府部门出资,实行官员问责制度,如有案件就地免职,然后查办,由渎职官员现金赔偿,永远结束其政治生命。 第四,提高公开场合当值保安的年龄,切勿以为加入了帮伙就有了势力,就是有了靠山,自以为保安强悍就能威慑群众,这吓不倒罪犯,没有最强,只有更强,以武力相向,只能加剧社会对立,促进作案工具和作案手段恶性升级。年轻人就应当去学习精湛的维修技巧,过细的装修手艺,到社区磨砺心身,没有技术活,当清洁工,当搬运工也是受益匪浅。在现场的中老年保安如果发现不良迹象,就用现代化通讯工具召唤施工的年轻保安奔赴现场,实现召之即来,挥之则去,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中国这几十年来,最紧迫需要的是重新提倡、培养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严于律己的产业工人大军,要将全社会的注意力聚焦在本职工作之上,迫切急需恢复造就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寻找改进措施的土壤。依靠各种投机诱惑、潮流文化稳定、转移人心的措施社会投入巨大、消耗无穷的社会资源;当下,在学校保安、武警林立簇拥之下,作为学生,在冲锋枪保护下就学,对学生一生的心理、精神有着极其错误的塑造和引导作用,这些都是要各级干部认真反思!

关于“大学生最关心的社会问题”的调查报告调查目的: 现在高校的大学生大多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代人成长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他们的思想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多元化。他们有独生子女共有的自我意识。因此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很强的民主观念。而大学生作为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人才资源,他们是否关注社会热点以及他们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态度如何,对他们以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做了此次调查。调查对象:A大学的在校大学生调查时间:本次调查从2010年11月下旬开始,12初结束。调查地点:A大学调查概况: 首先,通过详细的讨论和收集资料,我们确定了大致的调查方向:第一阶段:将当前热点的社会问题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娱乐、科研、就业和其他八个主要方面并取其典型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解程度的调查。第二阶段:统计数据之后对大学生关注度最高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第三阶段:经过进一步的搜集资料,我们完成了此次实践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 统计接受调查者的学生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及其关注社会问题的渠道;二. 抽取上述八个方面的典型问题对接受调查者进行了解程度的调查;三. 抽取当前社会上的十个热点问题或活动对接受调查者进行了解程度的调查。调查过程: 经过几次细心的修改,最终定稿后我们将问卷打印150份,分别面向A大学在校的不同年级不同学院的学生进行发放、填写和回收。在发放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我们不忘积极地与接受调查者进行与此次实践有关的交流,以便更为准确的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经过我们的一致配合和努力,我们成功收回了全部有效问卷,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并将本阶段调研结果用图表的形式展现了出来。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接受调查者男生占69%,女生占31%;各年级分布为大一37%,大二23%,大三17%,大四15%,研究生和博士生8%。问卷中第三个问题的结果表明,大学生最关心的社会问题还是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就业问题。其次最关注的社会问题分别是政治、经济、文化,最后是娱乐、科研等方面。对于本次调查的主要受访者大一大二年级的同学来说,虽然他们还没有直接面对就业问题,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同学已经把就业视为上大学后或者以后大学毕业后遇到的最大困难。在对有考研究生打算的同学的调查中,80%的同学认为考究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正如大家所知,考研与就业不仅是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也是大学生日常谈论最多的话题。另外,从这次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于时事热点的关注度还是较高的,比如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美韩军演、朝鲜半岛争端、通胀压力、《哈利•波特7》和《赵氏孤儿》等都是大学生们热议的话题和事件。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早已不是之前人们心目中“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了。当代大学生能够时刻关注到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并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话题和热点问题中,对于社会上发生的大事表现出应有的姿态和有着自己鲜明独特的观点,了解到这种现状是此次调查之后的一大收获。 然而,通过这次调查我们还了解到,当代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手机和道听途说等途径来了解社会动态,这对于大学生要积极融入社会、与时俱进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此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当前教育系统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学校未提供足够的相关平台,成为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形式单一的主要原因;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单一、效果不明显,学生反映平平;大学中应试教育依然是主导,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开拓创新等。此外,由于第一阶段的统计结果为当前大学生最关心的是就业问题,我们又沿此方向调查分析了此问题的原因、背景、现状及建议对策等。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后,大学生就业自然要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受到供求关系的制约,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这种现实情况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同时高校专业调整、学科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毕业生的规格和质量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符合也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如今,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蚁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剪影,他们被冠以“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称号,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他们还被称作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据了解,“蚁族”群体在全国已有上百万规模。与现实生活中“蚁族”的庞大数量相比,在社会关注度上,“蚁族”却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群体。现在社会上经常出现以“农民工、下岗职工、农民”为主体的媒体报道和学术研究,而有关“蚁族”的学术研究和媒体报道则寥寥无几。他们既没有被纳入政府、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也很少出现在学者、新闻记者的视野之中。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被漠视和淡忘的群体,这是一个少有人关注和同情的群体。然而,虽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蚁族”的队伍仍在以超人的速度发展壮大,但是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仍然较高,这种高期望集中体现在对发展前途、工作环境和薪水的要求上。大多数学生认为爱岗敬业,责任心强是自己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但我们认为,爱岗敬业、责任心强固然重要,但只是基本条件,远不足以使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良好的组织、表达能力才是更具竞争力的条件。 大学生就业问题为政府、学校、家庭、学生本人高度重视,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事实上,大学生就业难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两点:一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造成了全社会普遍就业压力大,在短时期内难以解决;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大学毕业生同其他劳动者一样需要接受市场选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建议:1.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 (1)政策引导,鼓励大学生毕业之后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这是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积极为大学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大学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2)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准确、高效、全面的收集、筛选、分析评估。2.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 : (1)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高层次的大学生是培养科研、技术开发的人才,中低层次的大学生是培养具体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只有合理地引进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2)要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因此,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3.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 (2)加强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择业平台。高校要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咨询、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大学生求职择业指导,为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同时,要广开渠道,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充分发挥自身既了解学生,又熟悉用人单位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他们牵线搭桥,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4.当代大学生一方面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科学的择业就业观,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 (1)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自觉地通过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 5、大学生要发挥自主能动性,积极主动的自主创业,在思想和精神上锤炼自己,树立全新的人才观,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广泛获取创业经验,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成功的创业者具备一些核心的主要特质和次要特质,要有创业观念、有才、有胆、有识,同时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创业过程中的困难,这些高要求决定了当代大学生想走上创业之路,就必须按照创业者素质的培养规律,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锤炼自己的胆子,同时培养自己的创业人格、创业者思维和创业意识与技能,克服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积累型”、“继承型”,掌握的死知识多,运用的知识少,胆子小,生存能力差的人才类型。此外,我们要树立自信、自强、自主、自立意识。自信就是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条件去开创自己未来的事业。自信赋予人主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相信自己能够成为创业的成功者,尤其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更需要自信。自强就是在自信的基础上,通过企业的实践,不断增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磨炼自己的意志,建立起自己的形象,敢说敢当,敢作敢为,不贪图眼前的利益,永远进取,使自己成为强者。自主就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具有独立性思维能力,不受传统和世俗偏见的束缚,不受舆论和环境的影响,能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善于设计和规划自己的未来,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自主还要有远见、有敢为人先的胆略,能把握住自己的航向,自立就是凭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建立起自己生活和事业的基础。创业是目前媒体报道的热门领域,无论是传统媒体,如报刊、新书、广播电视、还是网络媒体,每天都提供大量的创业知识和信息。一般来说,经济类、人才类媒体是首要选择,比较出名的有《财富人生》、《创业家》、《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以及“中华创业网”、“中国创业论坛”等专业网站。此外,各地创业中心、大学生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机构的网站,也蕴藏着丰富的创业知识。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创业知识,往往针对性较强。大学生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创业。创业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与不同的人和事打交道,对人的能力要求很高。从事创业的人既要懂经营,又要善管理,既要能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又要当机立断,临危不乱,指挥若定,既要能言善辩,又要能谈判公关,既要能开拓创新,又要不怕挫折、困难。因此,创业能力的综合性很强,其中要有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造能力、经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公关能力、应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把握机遇的能力、谈判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作为21世纪教育的4个支柱”,并把其作为开启未来人生大门的四把“钥匙”。“学会认知”就是教人掌握认知的方法,学会学习的方法、手段,培养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做事”就是要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驾驭处理复杂突发事件、危机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培养人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和管理能力。“学会生存”就是要不断增强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的责任感,培养人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等等。因此,大学生要主动树立“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从而使自己在创业时“走得出”,“站得住”,“干得好”。实践环节能使大学生在校期间积累创业经验,培养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书大赛等。其次,大学生还可通过参与社团组织活动、创业见习、职业见习、兼职打工、求职体验、市场和社会调查等活动来接触社会,了解市场,并磨练自己的心志,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第三,商业活动无处不在,大学生平时可多与有创业经验的亲朋好友交流,甚至还可通过Email和电话拜访自己崇拜的商界人士,或向一些专业机构咨询。这些“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往往比看书本的收获更多。通过这种人际交往途径获得最直接的创业技巧与经验,将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受益无穷。其四,投身于真正的创业实践。在毕业前后进入创业启动阶段,可以单独或与同学轮流租赁或承包一个小店铺,或加工、修理、或销售、服务等,在真刀真枪的创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这些活动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大课堂的第一步,同时大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既为他们将来开展创业活动积累了经验,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为大学生提供应对挫折,面对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促进大学创业成功。

  • 索引序列
  • 中职论文研究热门
  • 热门研究生论文题目
  • 加热炉看火门研究论文
  • 金融研究生论文热门题目
  • 社会学热门问题研究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