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运输方式在运输速度、运输能力、可靠性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从而导致了不同的成本和客户服务水平.因此,运输方式(略)管理者在作出运输决策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贸易过程中运输方式选择要注意 目前,大多数运输会涉及到以上一种运输方式以上的服务,物流公司面临的挑战就在于种运输模式的均衡必须在整体物流系统的更大框架下完成。新景程物流公司根据自己多年承接运输的经验,总结了相关运输的经验:物流的运输系统的目标是实现物品迅速完全和低成本的运输,而运输时间和运输成本则是不同运输方式相互竞争的重要条件,运输时间与成本的变化必然带来所选择的运输方式的改变,目前企业对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这主要是在当今经营环境较复杂,困难的情况下,只有不断降低各方面的成本,加快商品周转,才能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实现竞争优势,缩短运输时间来降低运输成本是种此长彼消的关系,这也是物流的各项活动之间的"效益背叛" (Trad off)的体现。所以新景程公司建议各位在选运输方式时一定要有效的协调二者的关系。实现物流过程的合理运输。即从物流系统的总体目标出发,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选择合理的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以最短的路径,最少的环节,最快的速度和最少的劳动消耗,组织好物质产品的运输活动。物流管理者要对以上同种运输的基本方式进行优选,匹配、优化匹配运输方式有利于物流运输合理化,有利于做好物流系统决策,有着重大的意义。设计出合理的物流系统,精确地维持运输成本和服务质量之间的平衡,做好运输管理工作是保证高质量物流服务的主要环节。多年的经验,新景程公司认为,优化匹配运输方式有利于物流运输合理化,有利于做好物流系统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合理组织物品的运输,有利于加速社会再生产过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能节约运输费用,降低物流成本,能缩短运输时间,加快物流速度;可以节约运力,缓解运力紧张的状况,还能节约能源,这对缓解我国目前交通运输和能源紧张的情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由于运输是物流中最重要的功能要素之一,物流合理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运输科学化。运输科学化的影响因素很多,一般认为起决定性作用的有五个方面的因素,称之为合理运输的“五要素”。 (1)运输成本运费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物流系统的竞争能力。实际上,运输费用的降低,无论对货主来讲还是对物流经营企业来讲,都是运输合理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运费的判断,也是各种科学化实施是否行之有效的最终判断依据之一。(2)运输环节每增加一次运输,不但会增加起运的运费和总运费,而且还要增加运输的附属活动,如装卸、包装等,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也会因此下降。所以,减少运输环节,尤其是同类运输工具的环节,对科学运输朋促进作用。(3)运输距离在运输时,运输时间、运输货损、运费、车辆或船舶周转等运输的若干技术经济指标都与运距有一定比例关系,运距长短是运输是否合理的一个最基本因素。(4)运输时间运输是物流过程中需要花贸较多时间的环节,尤其是远程运输,在全部物流时间中,运输时间占绝大部分,所以,运输时间的缩短对整个流通时间的缩短有决定性的作用。此外,运输时间短,有利于运输工具的加速周转,充分发挥运力的作用,有利于货主资金的周转,有利于运输线路通过能力的提高,对运输科学化有很大贡献。(5)运输工具工具是否合适决定了运输时间的长短,也决定了成本的高低。各种运输工具都有其使用的优势领域,对运输工具进行优化选择,按运输工具特点进行装卸运输作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所用运输工具的作用,是运输科学化的重要一环。
物流成本管理就是通过成本去管理物流,管理的对象是物流而不是成本,物流成本管理可以说是以成本为手段的物流管理 方法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物流成本管理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推动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各种企业越来越注重物流的管理。随着企业物流管理意识的不断加强,要想提升物流企业更加有效地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他们首先需要思考的就是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加强物流企业的物流管理,降低企业的成本,有助于推动我国企业更好地发展。但是,在当前的物流企业的管理中,却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强物流企业的管理,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对策,降低企业的成本。
现代物流管理与物流成本概述
(一)现代物流管理
现代物流主要是指在需求主体与供给主体之间建立的一种联系,通过克服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障碍,实现服务于商品之间快速、有效地流动的一种经济活动的过程。现代物流主要是为了方便顾客,让顾客满意是其服务宗旨。现代物流是由多种要素共同构成的,具体包括了保管、包装、输送、装卸、流通加工、信息等多方面的要素。现代物流活动坚持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与满意度为宗旨,选择的是顾客能够接受的服务来实现物流活动的顺利进行的。与传统物流相比,现代物流具有许多传统物流不具备的优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代物流有利于节省商品流通的时间;第二,现代物流有助于现代贸易的顺利进行;第三,现代物流有助于确保经济联系空间的缩短;第四,现代物流有助于社会库存量的节省;第五,现代物流有助于实现流通费用的减少,降低物流的成本。
(二)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与核算
物流成本是指在物流活动中活劳动与物化劳动所消耗的货币表现,它是完成整个物流活动所耗费的所有费用的总和。根据物流成本的控制与管理,物流成本包括了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物流企业的物流成本、社会物流成本以及商品流通企业物流成本等四方面的内容。按照国家关于企业物流的相关规定,中国的社会物流总成本包括了流通、生产以及消费等全部过程方面的价值变化以及物品的实体而产生的全部费用。而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首先需要确定核算的对象。根据不同企业的物流活动的不同特点,物流成本核算的对象也是不一样的,成本核算的对象是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而确定的。其次,就需要建立相关的物流成本核算的核算体系;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体系是指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以及具体的管理情况,然后在确保企业的财务核算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在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下进行二级账户的设立,从而保证物流成本的二级核算的独立进行。
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的整体运作效率低
在当前的企业物流管理过程中,存在着整体运作效率偏低的情况。就零售企业来说,物流运作效率比较低主要是指商品的缺货率高的问题。按照罗兰·贝格
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联合对国内的3个城市中的连锁零售企业中的5家连锁零售企业中的12家大型卖场进行相关的 市场调查 ,我们了解到中国的终端缺货率比起国际上的缺货率,还要高出7%左右,中国的缺货率停留在10%左右。而根据零售企业的具体销售特点,商品缺货容易给消费者造成各种不便,引起消费者情绪上的不满,最终导致企业的销售大量减少,不利于企业获得利润。根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来看,国内的连锁超市因为商品缺货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都能达到830亿元人民币左右。
(二)统一配送率不高
此外,物流企业也存在着配送率不高的情况。就目前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来说,他们没有形成统一的配送制度与配送体系,因而降低了整体的配送效率。另外,在零售业中,许多车辆与仓库并没有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存在着车辆的空载率偏高的情况,这样就容易造成运动力的大量浪费,导致送达速度的缓慢。此外,零售企业配送的规模一般都偏小,现在投入运营的许多配送中心都没有达到实际需要的经济配送规模,再加上运输都是由分店分别配送的,这就容易出现运输的线路不合理的问题,从而导致城市交通压力的增大。
加强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对策
(一)实行效率化配送
要想加强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就需要加强企业的效率化配送,实现企业成本的降低。企业应该从运输的数量上进行减少处理,通过合理安排车辆的运输并提高装载的效率,确保运送手段的最佳化,这样来保证物流成本的降低。此外,还要注重效率化配送,企业需要充分利用空车,合理使用车辆,还需要加强对货物在运送途中的情况进行了解与控制。
(二)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
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受多方面的因素制约,不利于保证各个环节的最优化的控制。因此,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将数据及时汇总,并做好相关的分析,从而控制成本。同时,也可以确保各种不同的作业迅速有效地进行。
结语
通过本文关于的分析,我们了解到通过实行效率化配送以及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有效地控制物流管理的成本。相信本文的分析,能够对于现代物流企业节省成本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 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物流管理已经成为企业降低成本、创造利润、提高经济效益的新途径。物流成本管理就是通过成本去管理物流,管理的对象是物流而不是成本,物流成本管理可以说是以成本为手段的物流管理方法。现代物流理念引入我国已20余年,但是由于物流成本管理包括的内容极广,涉及到成本核算、库存管理、现代信息系统的建立等各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国对物流成本管理尤其是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尚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关键词: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分析;完善思路
所谓物流成本管理,就是通过成本去管理物流,即管理的对象是物流而不是成本,物流成本管理可以说是以成本为手段的物流管理方法。成本作为物流管理的手段是因为,一是成本能真实地反映物流活动的实态;二是成本可以成为评价所有活动的共同标尺。就第一点而言,一旦用成本去掌握物流活动,物流活动方法上的差别就会以成本差别的形式明显地表现出来。就第二点而言,用成本这个统一的尺度来评价各种活动,可以把性质不同的活动放到同一场合进行比较,是有效管理物流的一种新思路。物流成本管理的目的是物流成本的控制和降低。
一、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1.企业内部物流体制没有理顺
虽然不少企业对自身物流体制进行了改革,但并没有真正理顺,体制设计缺乏科学性、前瞻性,与社会物流的发展与分工不协调,没有从供应链的角度,整合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在职能制或直线职能制的框架下,依然是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物流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依然是难以达到的目标,企业物流中心的构建还有很多困难,内部配送难以实现。
2.传统的物流服务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生产运作模式
当前,由于竞争的加剧,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大量的定制化生产,对物流的要求也倾向于实行多批次、小批量配送和适时配送。而大多数企业只是企图在过去物流系统的基础上降低物流成本,尚未建立适应现代化生产运作的物流系统,以适应多批次、小批量物流和及时配送的要求,导致了物料不能立即进入生产线,产成品也无法即时流通,增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降低了整体盈利能力。
3.物流意识、理念落后
企业讨论的发展重点通常都是关于生产领域的,而缺乏对物流的关注,“大采购、小批发”、“重商流、轻物流”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仍有较深的痕迹。企业对物流的理解大多仅限于运输、仓储等低增值业务,而对物流系统设计、物流合理化、开发信息系统等高增值业务缺乏应有的了解。没有树立现代物流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物流管理是降低生产总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更为严重的是中国企业缺乏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理念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另外,在物流的服务意识等方面也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差距。而企业所建立的物流结构体系正是基于其自身所持有的物流理念,落后的观念必然导致的落后的物流体系和物流管理,当然也就无从谈到降低物流成本。
二、完善物流成本管理的思考
1.物流合理化
物流合理化就是使一切物流活动和物流设施趋于合理,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好的物流服务。根据物流成本的效益背反理论,物流的各个活动的成本往往此消彼长,若不综合考虑,必然会造成物流成本的增大,造成物流费用的极大浪费。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物流合理化是降低物流成本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整体效益,也是物流管理追求的总目标。物流的合理化要根据企业物流流程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规划,不能单纯地、片面地强调某个环节的合理、有效、节省成本,而是必须系统考虑。
2.提高物流速度
物流速度是影响物流成本的重要因素。提高物流速度,节省时间资源,可以减少资金占用,缩短物流周期,降低库存费用,从而节省物流成本。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金钱”。提高物流速度可以从提高各个物流子系统的速度入手,比如,提高采购物流的速度,提高生产物流的速度、提高销售物流的速度,来缩短整个物流周期,提高资金利用率。
三、完善物流成本管理的思路
1.建立现代企业物流组织结构
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内部物流职能分散,物流活动难以协调的问题,必须从改造企业的组织结构入手,建立现代的企业物流组织结构。目前,企业的物流组织结构主要有几种可供选择:第一,传统组织结构模型。基本是基于传统的职能专业化分工,按职能设置部门,而物流活动实际上分散于各个相关的专业活动中,由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在职能分工中,全部物流职能直接由采购、制造、财务、 市场营销 等部门负责监督管理,简单直接。但是实际中各部门可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很难使物流系统的运作协调一致,企业整个物流活动缺乏连接,容易出现断流现象。第二,功能集合型组织结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将各专业部门内的物流功能进行整合,使物流活动在组织中凸现出来,以便于各部门进行计划、控制、协调。这种组织结构对于外部环境较为稳定,采用常规技术,重视内部经营效率,员工专业素质不高的中小规模企业比较适合。
2.构建高效率的物流系统
根据物流成本效益背反理论,物流成本得以降低的关键在于从物流的整体来考虑,而不是片面的强调某一环节。也就是说要把物流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看成一个物流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和管理,以最佳的结构、最好的配合,充分发挥其系统功能、效率,实现整体物流合理化。物流系统包括商品补充、仓储、保管、库存管理、物流作业、出货、配送、信息管理等物流有关的一切活动。显然,对于提高物流质量、加快物流速度、降低物流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损耗,从而降低整个企业的物流成本来说,企业构建物流系统并使之高效率的运作是其必不可少的手段。
参考文献:
[1]张鲲:《试析沃尔玛物流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模式》,《物流技术》,2004年第3期
[2]傅桂林编著《物流成本管理》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3]潘锦华:《自控高手海尔》,《环球供应链》,2004年第5期
[4]魏琳:《构建社会大物流势在必行》,《中国信息报》,2003年3月11日
物流成本管理毕业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物流成本管理论文
2. 物流成本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3. 第三方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研究论文
4. 浅谈快递物流企业成本管理论文
5. 关于物流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6. 物流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运输成本的控制分析--《物流科技》2006年10期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运输,运输成本在物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而对运输成本进行科学分析,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成本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成本控制分析是减低费用、挖掘“第三利润源泉”的重要方面。通过分析运输成本的构成,并从产品特征、运输特征以及市场因素三个方面分析影响运输成本的因素,结合运输成本的特点,从经济计量、作业过程、控制措施三个方面对运输成本进行控制分析,提出了运输成本控制分析的基本思路。
中美文化基本差异:中国观念与美国观念对比分析作者:集体主义:一般而言,中国和其他亚洲文化反映了社会科学家称为“集体主义”的取向。这些文化比较注重群体合作和个人谦虚。个人主义:相反,美国人通常表现出一种个人主义取向。他们更重视独立性。自我实现即使不是一种期望,但至少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美国人更重视不受外部制约的“自由”。社会关系: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比美国人更加正式,等级更分明。中国人似乎非常习惯于等级分明的结构,他们可基于自己在结构中的位置和惯例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 美国人则更侧重于非正式和平等关系。美国人通常和社会地位相同的人在一起最自在;他们不太重视社会等级。友谊: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更可能拥有少数终生挚交,他们彼此之间交情深厚,愿意相互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 美国人可能有许多“朋友”和熟人,这些朋友和熟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换,彼此之间承诺的义务有限。义务 在中国人之间,与他人的关系通常意味着彼此之间的义务。 与此相反,美国人倾向于回避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长期义务的局面。任务取向与关系取向:中国人侧重于关系取向。保持和谐的关系比完成任务更重要。 相比之下,美国人侧重于任务取向。完成工作通常比关系更重要。和谐与“事实”:中国人所受的教育通常是避免直接冲突、公开批评和具有争议的话题。他们希望在周围的人中保持和谐,给别人留“面子”。相反,美国人通常愿意直接面对问题、提出批评、讨论具有争议的问题,并坚持自己认为是“事实”的意见。他们对“面子”并不在意。法律、规章和条例的作用: 在交往方面,中国人通常更信任人际关系,而不太信任书面规则和程序。 而美国人一般认为书面规则适用于每一个人,并且能够产生公正、合理的程序和决定。时间观念:中国人比较怀旧,也比较注重未来。 美国人通常对过去不太感兴趣,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情况。指定身份与获取身份:在中国的传统中,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基于继承特征,例如年龄、性别和家庭,但这种情形正在发生变化。 对于大多数美国人,个人地位主要基于自己的成就,包括受教育程度和事业上的成功。此篇作为我的“中国文化漫谈”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希望能够把浅显的道理与实际的问题结合起来,让我们了解什么是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洋洋大观,才疏学浅;一家之言,不成敬意。今天我们首先谈一谈什么是文化。之后对中美文化进行一个简要的对比,从而看出文化对于一个社会的巨大影响。什么是文化(Culture)?简单的说来,文化是那些你不知道原因但还愿意接受的,来自上辈的规则与认识,在实践中大多数人能够体会带来的益处,或者相信可以带来益处,使得这些规则与认识又成为当代大多数人的选择,此时就构成文化主体内容。但是如果这条规则或认识已经完全被客观实践证明不可行的时候也不会坚持,也是文化具有的更新能力。所以文化主要是那些难以给予定论的规则与认识(属于价值观和哲学层面),并具有主观性,延续性,群体性,有益性四个特点。比如说过春节,每个人都认为应该过春节,而且习惯于此,很难说出过大家一定要过春节有什么必要性,但都能说出一些好处,所以就自然延续下来。但就是这种自然的惯性,具有强大的社会力量,除非社会发生巨变,或者彻底被外族文化所侵蚀压迫。后面的过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没有而且不止一次,但是都被中国文化自身具有的理性和强大的凝聚力所征服。这里提出两个中国文化的特点,理性和凝聚力。文化的延续性不等于失去其合理性。实际上文化合理性的辩论虽然是全民参与的,但是往往由被认可的社会精英层给出答案。但是社会价值观的争论需要长期和大量的社会实践,所以其变化是缓慢的而且有反复的。一个时代的精英们往往难以对众多课题给出答案,即使可以可以通过若干简单原则推导出来的规则,也需要长期实践来证实,而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厚重之处。儒家文化不是从今天才被质疑的,而是从其诞生的第一天就受到驳斥,历史上也始终有人质疑甚至提出尖刻的批评,但是儒家成为最终的选择是因为这是社会的选择,被大量实践所验证。中美文化解读对于中国和美国的社会结构我有一个简单的描述。US stays on rules.(美国建立在规则上)China stays on culture.(中国建立在文化上)美国是最早开始实践把所有各种文明成果变成具体文字条文的国家,因而现在其拥有最完善的法律体系,政策制度,公共程序等,在规则之上享有个人自由,或者规则体现为个人自由之间的妥协。当规则变成条文以后,一切可以变成秩序,如果规则符合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那么自然产生较高的执行效率,美国社会非常依赖于良好的成文的规定。但是规则体现的只是制度层面的东西,价值观才是推动制度建立的基石。美国的价值观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另一方面则是西方传统基督教文化的移植。美国是一种来去自由的联盟体制,他们的力量也经常来自散漫而自由的创造。中国没有成熟的制度,法律,政策等成文固定的规则,但是中国社会依然从整体上运转良好快速发展,而且具有强大的自省力量,就是因为中国有强大和有生机的文化。文化可以在每时每刻约束着每个人的行为,促成社会的合作。这种文化来自历史的积淀,与智慧的碰撞。中国社会的构成依然遵从这个原则,价值观才是推动制度建立的基石。中国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使得在文化层面远比美国深远,智慧更加深邃。但是中国发展的制度基础,经常遭受君主与外族的轮番破坏。中国成熟的文化智慧,始终处于和专制制度及外族野蛮驯化的斗争中。中国历史上的开明时期,往往能够把文化的成果确定为一些好的规则,但是随后又很容易在君王体制下遭到破坏。宋朝开始的文人朝政与新兴思想又迅速被外族侵略所破坏殆尽,造成之后上千年的思想桎梏。文化在一个社会中是无可替代的。因为社会发展进程不可能被中断,然后被设计构造出来。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演进的不可终止,无可选择的过程。中国如何进步,就是应该鉴别正确且适合自己的传统,把他们由文化上升为规则,同时利用自己的智慧,从实践中获得新的真知,并使之与传统一起共同成为社会建立的基础制度。中美文化之对比从历史上看,美国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只是一个新兴的利益的联邦,而且由于历史短仍然处于发展过程,社会的兴衰周期还没有在美国身上充分体现。因此把它与传统意义的国家进行对比,有很多不可比性。一旦其形成一些固有的难以改变的自身文化属性后,才能算作一个成熟的国家。文化层面的对比根据对文化的理解,美国所能够继承的东西主要来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思想成果,以及传统西方的基督教义。上帝成为其与西方文明共有的共主,虽然谁也没见过。耶稣不过是用来宣传这种思想的一个教案或者工具。上帝的文明准则有什么呢,就是黑暗,欺,掠夺,弱肉强食。所谓的慈善,道德只是用来宽恕恶人和恶行的,偶尔的光明都是上帝带来的而不是人带来的。从这点可以看出,虽然他们继承了法国大革命的优秀成果,但是没有脱离传统西方文明的框架。从自诩传统美国人的布什的所作所为中可以看出其秉承的传统价值观,布什可以说是近代以来,与法国大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最远的一个总统了,因而也更能充分体现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另一面。中国的文化相比是上千年变迁中历经沧桑沉淀下来的,其中不仅是一些价值观原则,还包括很多独有的智慧。这种文化积淀是在多元化(而不是一元化)的中国历史中,不同思想流派互相斗争的结果,并为长期实践所证明。我们往往说历史总是不断地重复,就是说现在的各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大都发生过了。因此其对中国人自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对中国社会也有极强的适应力。中国文化的理性与凝聚力是核心。儒家的思想如果从孔子算起(实际上更早,从多部落共处和农业生产中逐渐产生),也已经经历过很多变革与思想征战了,之所以其能够很好的存在下来,就是因为自身具有的极强的理性。孔子在总结前人智慧中,最重要的选择就是“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在论述社会制度建设的核心是“和”。在社会制度层面强调放弃征战,文明共处,依靠理论解决纷争。而对于个人而言,孔子强调“仁”和“学”,通过“仁”构建和谐的讲理的环境,通过“学”来提高自己的认识,避免为无意义的错误目标去争,且能够参与理论的过程中。智是学的成果,信是相处的境界,勇是个人进取的勇气,义是个人对大众责任的推行。礼仪不过是基于这些建立的合情合理的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则,是思想与智慧的表现形式。如果看孔子或者儒家文化,只知“仁”“礼”就会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难堪境地。中国的智慧来自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的恩赐。中国的自然环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相对独立,又能够不断吸纳新鲜力量的大陆。从地理上说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周围大多是不毛之地,而中原地区独享最佳的地理位置,因而自然形成趋于中央的向心力。从气候上说,中国的温带气候最适合人类居住发展,而且充分表现出气候循环反复周而复始的规律,体现出整个大陆相对一致的气候环境,这使得各个部族之间容易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产生共识,利于融合与迁移。在融合中不同部落各自的鬼神崇拜已经不再重要,也无法存在下去,代之以祖先崇拜,文化崇拜,智慧崇拜。这些才是中国文化的根。中国大陆这种作为海纳百川的文化终极站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构成了中国文化相对独立又能吸取其他种族文化营养,注重整体、稳定、和谐、长久。总结为开放而又独立,吸收而又高贵的特点。中国大陆上的社会变迁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运转变化的缩影。现在很多所谓国际外交争端可以从当时的中国内部诸侯各国之间的争端中都可以看到相似性。有了上面的条件,“易”思想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了,以“易”作为智慧的发端与归宿,很好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哲学观。中美文化差异中国跟美国在有些文化及社会差异上是根深蒂固的,下文提出我观察到的一些例子。笔者在这里要强调这些观点是一般性的,当然仍有个别之特例。一、个人主义美国人相当崇尚个人主义,东方社会 (当然包括中国人) 则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及有影响力的分别。美国人崇尚个人特质的例子很多,父母较少伸手干预子女的发展。二、隐私权美国人通常很尊重别人的隐私。就是知己之间也很少问到别人太"切身"的问题,例如年龄、薪水及婚姻状况等。也应当少谈论第三者的事情。不请自来的访客(包括父母亲)是绝对不受欢迎的。三、不拘礼美国人在衣着娱乐方面,都比较随便。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比较不拘礼,即使双方在年纪上或地位上有很大分别也不例外。这方面的例子多不胜数,例如很多学生对教授,及晚辈对老人家都直接称呼first name可见一斑。这种"越代","越身份"的不拘礼表现,在很多东方人眼中则认为是失礼的行为。四、开放与直接美国人是相当开放和直接的,尤其在专业的讨论,往往秉持着不同意见而争论(注意:是争论,不是拍桌子,摔麦克风的吵架)。相反地,东方人往往不会直接冲突,而是婉转地通过地位比较高的第三者来疏通。五、独立性美国人通常较不喜欢依靠别人,甚至父母的帮忙也不一定乐于接受,而父母亦鼓励子女早早离家,独立地生活与发展。我国青少年在这方面就发展得较慢。对留学生来说,要注意到指导教授非常重视研究生能够独立做研究的能力。而对英文不灵光的留学生来说,当你向美国人借笔记时如被拒绝,不一定表示他们讨厌你,极有可能是他们将心比心,认为你应该独立而已。六、竞争性美国社会的发展依靠竞争来作为推动力。"Work hard, play hard"是大部分人的作风。他们在言语争辩时都喜欢压倒对手,这种"getting the last word in"的作风当然是竞争性的一种表现。他们的竞争挑战精神也显露在体育比赛方面,即使是他们所谓的"playing for fun"时也是蛮认真的。一般美国人对于一个球队都十分狂热,往往藉此发泄情绪。例如校队比赛时校警常常要检查进场的观众,不让他们带酒进场。球赛比赛时,观众都喧哗冲天,往往乱抛东西。有些助兴表演也有点莫名其妙,例如有一招是将一个女啦啦队员,从观众席的底层抛起,一级级的人将她接着又再抛上去,直到最高层又再抛下来;偶然也有失手受伤的事情发生。笔者也算是球迷,但都是在家看电视,免得在现场活受罪。而且要算准时间,当球赛完时避免走在路上,因为球迷在赢球时欢天喜地(如果你看到开车的人在乱按喇叭,你不用听报告就知道赢球),输球时则沮丧愤怒,两种结果都是疯狂毕露。有些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更常做一些奇怪的事。有一点要强调的是,如果不是在发泄情况下,绝大部分的美国人都是很守规矩、不骚扰别人的。七、公众场合应有的礼数美国人通常都能尊重别人的安宁。在歌剧院不用说,就是在戏院也都能噤声欣赏。在餐厅吃饭时的交谈声音也相当低,跟中国有划拳斗酒的吵闹大不相同。排队时都很守秩序,插队是不被接受的,蜂拥上车的事情绝对很少发生。开车的人通常很守交通规则,例如在夜深无人时也不闯红灯,尊重行人,让路人先过马路等。来自较不遵守交通规则国家的留美学生尤其要特别小心。八、朋友模式美国人囗中的朋友定义比较广泛,而且有区隔性;譬如说工作上的朋友、打球的朋友、学校的朋友、喝酒的朋友等等。 另外美国地域广大,人口流动性也高,而且朋友之间绝少吐露私人的事情,所以友情是比较"温水"性。中国人的友情通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言不合就尽量避免跟对方碰面,"起落"性比较大。中国人朋友之间借钱是相当普遍的,而美国人朋友之间借钱是凤毛麟角的。九、金钱的运用模式中国人通常做的预算都比较保守,而美国的预算则比较接近"极限",而且往往有消费超过预算的倾向(跟美国社会大量使用信用卡也有关系)。美国人很舍得买东西,尤其是在购房及汽车上,对于吃喝方面,尤其是请客,则比较"犹太";而中国人则比较舍得花钱在请客方面。十、世界观可能因为美国多年来的兴盛及教育重点在某方面仍有偏颇,美国人多数 "以本国为中心",对于别国的认识十分肤浅。美国人对世界地理的无知是令美国国家地理学会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十分痛心的事情。在美国流传一个笑话:东北部的某一个州的某居民,写信去州政府询问关于New Mexico的情形,答复居然是:关于别国的情况我们不大熟悉,无可奉告。对中美文化对比的初步认识最近认识了一个美国人。谈了很多东西。突然对美国很有兴趣。 关于教育,美国16岁之前是必须要去学校的。全部免费,不去都不可以。可中国的9年义务教育还是需要钱的,国情原因没有办法。美国的教育资金是税的一部分。她们从来不知道还有希望学校这回事,上学还需要捐款,无法想象。 关于环境,在中国,他们觉得无法呼吸,有烟的味道,不能跑步。路上虽然我们已经觉得干净多了比以前,但他们觉得为什么到处都是垃圾,sigh。觉得我们不注重public。还有公共产所吸烟等。 关于自由,她们会感觉到很多网站都会被屏蔽,美国网站很多上不了。他们对很多事情看法比较随意,原因在于没有历史,只有300年,而我们是受长期传统影响的。 关于婚姻,在美国3个结婚就有1个离婚,所以step father or mather 是十分normal的。但在中国她们很奇怪,为什么有人要离婚,还有人会劝她们不要离。他们比较注重隐私,最多两个人一个宿舍,要不觉得很不舒服,还是人少啊。他们不会有两个人想开房间还要出去,都在自己的宿舍里,所有人都明白。我们还是需要找学生旅馆的呵呵。 关于来了之后的改变,原来在美国总会受到中国是敌人的说法,说中国发展很快,马上就要赶上美国了,但来了中国后,他们觉得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根本不是一个类型的事情,怎么能放到以前说能不能赶上。还有中国很传统,中国对女人会不公平,这都是人权方面的问题,但来了觉得不是这样的,还是比想象中要开放得多,男女也很平等。 关于种族歧视,美国确实存在种族歧视现象,有很多人就是看不惯其他肤色的人,还有就是会有只允许白人参加的party。 关于家庭,美国很多人只要不要孩子,就不结婚,只生活在一起,因为知道也会离婚的,反正不要孩子,就省事一点得了。他们难以想象我们还需要考虑我们的父母。因为他们从18岁开始就被赶出家门,所以他们根本不会管她们的父母,当父母老的时候。所以当我说,我要为父母做什么的时候,他们觉得很奇怪。 关于开玩笑,他们真是什么玩笑都开,男女一起,就取消别人自慰,模仿异性自慰,谈论最喜欢的做爱姿势,都才20岁。和我们真是有差别啊。平均第一次年龄在18、19岁。 关于娱乐,周末我们大都在宿舍待着,他们是一定会去bar或者club的。 还有等等等等,总之太多方面有差别,但是本质都在于历史,我还是比较喜欢她们的自由和观念的开放的。我一定会去美国一次,见识见识。当看到transporter2里的迈阿密海滩时,她说她家就在佛罗里达的海滩边,简直太美了。还有个体会,他们出生很多都不在美国,还碰到一个小时候和我老家在几个地方的,但都相处得很好,没有任何异样感。真是移民国家
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两国间贸易得到较快的发展,给两国人民和两国经济带来明显的现实利益。然而中美贸易关系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两国贸易的迅速发展,诸多贸易问题愈加突出,中美贸易逆差问题便是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一、中美贸易逆差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1.根本因素是中美市场的需求因素(1) 中美市场需求结构不同。人们的消费选择和其收人水平密切相关,两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导致两国居民的需求结构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2) 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而美国生产的高技术产品却属于高档产品。由于中国居民的收人水平比较低,中国市场能够形成购买力的有效需求不足。2.重要原因是美对华实行歧视性出口管制对华出口管制是一把“双刃剑”,出口管制政策在对美国工业产生危害的同时,也在许多方面削弱了其出口竞争力,导致对中国出口下降。3.直接因素是全球化产业转移所导致自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把其在国内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由此形成了中国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加工贸易格局。亚太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使得美国减少了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增加了从中国的进口,从而韩、日等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呈下降态势,中美顺差连年攀升。4.中美贸易逆差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对美国的大量顺差来自货物贸易。而美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是世界服务贸易最发达的国家,提供的服务以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5.对华的直接投资掩盖中美贸易逆差随着美国对华市场投资的不断向纵深发展,通过在华投资的子公司的出口而不是由美国直接对华出口将会造成美国对华出口数额的进一步减少。美国跨国公司把原本由本国生产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务转化为海外子公司的巨额生产与出口,并相应地增加美国公司从其海外子公司对美国的进口,从而扩大了美国的“逆差”。6.统计方式的不同夸大双边贸易的不平衡在统计原则和统计方法上,中美双方应该基本是一致的。然而中美双方在贸易统计数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美国统计的来自中国的贸易逆差要远远大于中国统计的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而且之间的差额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二、应对中美贸易逆差问题的对策探讨面对美国政府就中美贸易逆差问题频频向中国发难的现状,针对中美贸易逆差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本文建议政府和企业可以采取以下几个相应的对策:1.调整对美贸易进出口结构,实施外贸多元化战略重视出口是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特点之一。近年来, 中美贸易逆差日益加剧,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中国政府很愿意通过改善对美贸易结构来缓解这种局面。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应进一步鼓励企业拓展出口市场。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实现市场多元化战略,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间的贸易关系,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2.与美国进行友好磋商,彻底解决最惠国待遇问题最惠国待遇是互惠的,不是单方面给予的恩赐,美国政府对这个纯属贸易领域的间题附加人权条件是没有道理的,现在是彻底解决最惠国待遇,从根本上改善中美经贸关系的时候了。充分发挥美国在华大公司、对华友好商会和华人团体的游说力量,以消弱美国国会内的反华势力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3.建立贸易统计协调机制,统一贸易计算口径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关于双边贸易逆差额的统计,中美两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转移贸易的前提下,进口以原产地标准统计的做法,是造成这种巨额差异的原因之一。中美在贸易统计数据上的差异性,也说明基于物质资源跨国流动的传统贸易统计,已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当代国际贸易交往中各国的利益得失。只有树立综合涉外统计的观念,掌握全面可靠的涉外经济统计数据,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间贸易的往来状况。4.利用WTO 争端解决机制,妥善处理贸易逆差问题WTO 机制的公平性、合理性和强制性,为解决中美贸易逆差问题提供一个稳定、公平和可预见的制度环境。这种制度环境的改善可以大大降低中美贸易交往中的风险。在中美因贸易逆差问题而产生纠纷时,尽量把握主动权,具体评价美国所设置的各种贸易壁垒,充分利用WTO 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维护中美贸易中中国的正当权益。同时中国政府应继续努力,如期履行对WTO 的各种承诺,按照W T O 规则进行对外贸易,以增强全球竞争力。5.促进美国进一步放宽对华出口技术限制在技术贸易领域,中国市场十分广阔,大有发展余地。放宽技术出口限制,进一步督促美国放弃高技术设备产品的管制,通过降低中国低附加值加工产品的出口比重,提高高技术贸易的进口比重,来缩小中美间的贸易逆差,将大大增加美国厂商在中国市场成功的机会,从而带动美国对华出口,降低美国对华贸易差额。6.中美高层沟通常规化,建立相应的对话机制往往由于贸易统计标准的差异、加工贸易的两面性、非贸易因素的影响,造成两国在贸易逆差方面的误解和分歧,使美国政府和国会在制定对华贸易政策、解决中美贸易逆差问题上,使中国处于不利的境地。针对这一情况,中国政府应主动出击,促进相互合作。中美两国高层次的沟通要常规化,并建立相应的对话机制,通过平等磋商和扩大合作来解决贸易逆差问题。
随着中美两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企业之间的商务活动日渐频繁,商务谈判重要性日渐显现。由于中美文化差异对双方商务谈判的影响至深,所以中国谈判人员要在中美商务谈判中获得成功就必须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提高谈判的能力。 一、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 文化主要包括语言及非语言行为、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四个方面,它们对中美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影响很大。 1.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差异。中国自古讲究礼仪,言语当中多是体现自谦和敬人。在听到别人赞扬时,中国人一般表示用谦词来表示谦虚。中国人在交谈中必须使用称谓,以示对对方的尊敬。美国人讲究平等,在美国晚辈可以直呼长辈和上司的名字。对于别人的赞扬,美国人则会表示感谢,接受赞扬。 非语言行为上的差异很大,仅列举以下两例就可见一斑:(1)目不转睛地看。中国人以此表示好奇或惊讶,美国人认为这是不礼貌、使人发窘的行为。(2)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摆动。中国人对此反感,美国人以此表示叫别人过来。 2.风俗习惯差异。风俗习惯主要包括一些社交活动。中国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爱面子,非常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怕被人笑话、议论和误解。美国人则比较实际,不会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美国人在与人交往时不会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等方面,他们认为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而在中国却经常询问这些内容。美国人喜欢直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中国人则以一种委婉的方式来表达意思。美国人一旦被问及某事,一般必须给予一个比较明确的答复。而中国人提倡“沉默是金”。在美国常见到长辈与晚辈见面时相互拍肩膀、亲吻的情形,而在中国几乎很少见到这样的场景。美国人非常守时,而中国人往往可以理解有原因的迟到。在许多生活习惯上中美之间的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 3.思维方式差异。中美思维差异主要体现在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对立上。中国文化侧重整体思维,整体思维就是按照整体的观点来观察和思考世间万物,分析问题总是从事物的总体出发,注重思考整体事物整体功能、复杂关系和运行过程,而不注重事物的内部结构。美国人侧重个体思维方式,它把复杂的事物分解成简单的要素,逐个地进行研究。 4.价值观差异。中美价值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对立上。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念是集体主义,它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因此中国人以和为贵,并非常重视特定集体的利益或价值。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主义,即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其主要内容是相信个人价值,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 二、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中美文化上的差异影响着两国人员商务活动的正常开展。文化上的差异严重影响中美商务谈判人员之间的沟通,中断谈判议程,并使谈判陷入僵局甚至失败。 1.存在使商务谈判双方发生误解的风险。中美商务谈判人员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语言,除此之外还有非语言性的交流。但由于两国语言和非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双方之间的沟通存在障碍。 例如“山羊”一词,在汉语里没有什么特殊意义,而goat在英语中却表示“色鬼”的意思。那么“山羊牌闹钟”就变成“色鬼牌闹钟”了。还如对中国人来说,盯着人看表示不尊敬;而在美国,直盯着说话人的眼睛才表示尊敬。这样的不同理解会使谈判双方都误认为对方不尊重自己。 中美之间还有很多语言和非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这为中美双方谈判人员的沟通制造了误解和障碍。 2.存在使商务谈判议程无法统一的风险。由于中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谈判者倾向于采取横向谈判,即把谈判要涉及的问题横向铺开,也就是把几个议题同时讨论,同时取得进展,然后再同时向前推进,直到所有问题谈妥为止;美国人 则倾向于采取纵向谈判,即明确谈判所涉及的问题后,逐个把条款谈完,这个条款不彻底解决,就不谈第二个。 横向谈判与纵向谈判是两种完全迥异的谈判方式,如果双方都坚持按自己的方式来安排谈判议程,谈判便无法进行了。 3.存在使商务谈判陷入僵局的风险。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方的谈判者更愿意采取非对立和非直接冲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即使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也很少直接予以拒绝或反驳,而是迂回曲折地陈述自己的见解。美国的谈判者则力求阐明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直接,是非分明,表现出很强的攻击性和好辩性。美国谈判者的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会伤害到中国人的自尊心,因为对方不给自己面子。中国谈判者的委婉的表达方式则会令美国人不适应,因为他无法真实地领会中方的态度。 这些差异将使谈判过程变得艰难,甚至导致谈判陷入僵局。 4.存在使商务谈判最终破裂的风险。中国商人之间注重友情,一般可以通融变更合同条款。美国人则注重利益,他们一旦签订了合同,非常重视合同的法律性。如果签订合同不能履约,那么就要严格按照合同的违约条款支付赔偿金和违约金,没有再协商的余地。这两种对待合同的不同态度会为签约后的履约带来困难,并可能使谈判成果化为泡影。 中国人热情好客,对来访的美方谈判人员会悉心照料,热情款待。这种待客方式美国谈判人员会觉得太铺张浪费。而美国人则是平等待客,不会优待客人。这种待客方式很容易让中方谈判代表认为美方不友好。这样不同的认识会使双方难以信任对方而有可能直接导致谈判无果而终。 三、中国商务谈判人员的应对之策 1.专家型团队组合策略。美国人的谈判团队一般由专家组成,他们有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背景,而且美方非常重视合同的法律性。所以中方谈判团队一定要安排谈判、技术、财务、翻译等方面的专家或顾问,特别是法律方面的专家。这样在谈判过程中出现的各方面才能应对自如,在合约签定方面才能保证无纰漏出现。 2.营造氛围策略。中国谈判人员尊重美方的文化习惯能够营造一种平等、融洽的谈判氛围。如美国谈判者喜欢直接谈具体条款,中方谈判者可以从对方的习惯出发调整思维从具体条款开始谈判。这样会使美方觉得中方对他们的尊重,进而他们也会相应尊重中方的一些不同于他们的谈判行为。这样谈判的氛围会变得和谐友善。 3.沉默和倾听策略。针对美国谈判人员准备充分和专业性的特点,中方谈判人员在谈判前要认真做好市场信息、对手信息和法律信息的搜集,在谈判过程中可以使用沉默策略,通过多听多思,在倾听的过程中获取对方更多的信息。 4.务实语言策略。中方谈判者在与美方谈判时,要采取直接、坚决的务实语言策略。在谈判是尽可能直接了当,冷静地争论,避免使用诸如“可能”、“也许”之类模棱两可的回答。语气要坚决而礼貌,要明确地告诉对方自己的态度和意见。 5.多方案策略。针对美国谈判人员自信和注重实际利益的特点,在谈判陷入僵局时中方可采用多方案策略来作出有条件让步。多方案策略就是在谈判前确定多种双方可以接受的要价方案,在谈判遇到僵局时提出来来讨论,可以为谈判提供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6.拖延策略。根据美国人谈判讲究效率的特点,中方谈判人员可以运用拖延策略获得主动权。拖延策略就是通过拖延谈判时间来化被动为主动,迫使对方在谈判要价上作出让步。这样还可以使美方谈判代表有压迫感,从而尽早签署合约。 7.弹性承诺策略。由于美国商人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严格按合同履约,所以中方谈判人员运用弹性承诺策略来保护自己合情合理的要求。弹性承诺策略就是强调合同内容要有适度弹性,将未来合同期内可以预见的多种情况及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都写入合同。这样就不会因情况变化、更改合约而遭遇赔偿起诉。 8.简约礼仪策略。由于美国人的实用主义谈判观念,中方谈判人员可以运用简约礼仪策略。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运用简单而实用的礼仪,达到友善、尊重的目的。在语言上用敬语称呼但不必过于自谦;在行为上温文尔雅;在服饰上男士着西装革履,女士着套装套裙;在接待上简单而随意。
不是很懂我没看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 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而美国是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其主导文化为欧洲文化。 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美两国文化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一、美国文化的特点文化开放、文化包容、文化进取是美国文化的三大特征,也是美国文化的优势。美国文化的开放性,有利于美国现代化的推进;美国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美国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美国文化的丰富多彩;美国文化的进取性,有利于美国人民战胜困难不断追求美好的生活。总之,美国文化的优势是美国发展的动力。(一) 美国文化开放的基本形式1.通过人员流动而实现的文化交流。2.报刊、印刷品和音像制品是进行文化交流的最普遍形式。3.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实现文化开放的基本方式。4.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系统 、电话的广泛运用 ,正成为文化开放的最有发展前途的形式。(二)美国文化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1.各种政治思想可以在美国存在。2.美国容纳了各国文化之精华,且各种文化互相渗透 、彼此交融。 在美国,常见的有欧洲文化、亚洲文化、拉美文化、非洲文化、印第安文化等。3.美国文化具有宽容兼纳的一面,美国的宗教和难民政策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三)美国文化进取性的特征1.美国人敢于探险,体现为对地理考察、对企业的风险投资。2.美国人对权利和优越的追求,体现为美国人对公民权利及美国梦的追求。二、美国文化模式美国文化是建立在“个人自由”和“人人平等”的基础上的,平等的概念贯穿美国的各种社会关系。美国人的平等观念以人性为基础, 强调每个人生来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We are all human,after all.”在美国 ,“平等”是指机会平等 ,即所有人在生活中有同样的机会,无论其肤色、性别、国籍来源和宗教信仰如何,而不是在处境方面人人一样。 在《独立宣言》中,杰斐逊提出要维护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模式的主要内容, 这里的个人主义不是利己主义,美国人的个体观念根植于英国哲学家洛克为代表的哲学传统。 个人主义在西方人那里是一个美丽的字眼。“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哲学和政治哲学,强调个人独立性、创造性,强调个人自由发展,不受或少受社会、政治和宗教势力的限制。个人主义使美国人习惯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 独立地求生存、求发展,而不依赖他人。跨文化交流学者拉里·A·萨姆瓦说:“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个人主义是首要的和肯定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在美国可能是主导一切的。 ”中国人看重的是群体意识,注重整体价值。 个人应为社会做贡献,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一直以来,中国人都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当两者产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做出必要的牺牲以保全集体利益。三、中国人对美国的误解(一)中国人认为美国种族歧视严重 ,是一个充满歧视的国家确实,美国曾经有过黑奴及种族歧视的历史,这是美国历史上的耻辱。但是,这也是美国人的荣耀所在,因为美国人通过自己百年奋斗不但解决了黑奴问题, 而且基本上解决了种族歧视,以及其他各种歧视的问题。在美国, 歧视是十分敏感的话题, 而且是非常严重的罪行。在美国求职招聘,不能过问性别、不能过问年龄、不能过问籍贯、不能过问家庭情况(包括是否已婚,是否有孩子),更不可把肤色、种族、民族条件作为招聘的条件。 否则,就有歧视嫌疑,除非你能够说明这份工作非某类人做不可,否则就要被告上法庭,以涉嫌歧视罪被起诉。(二) 美国的教育收费很高,穷人的孩子读不起谈起美国的教育,许多中国人的误解也很深。 其实,美国教育是很公平的,教育机会均等这一条做得非常到位。 在美国,严格执行K-12义务教育制度,即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美国均执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学生不用交学费, 也不收其他费用。 无论什么孩子,只要在美国,都可以就近入学。 大学虽然收费,但是,并不会因此导致有才能而无经济能力辍学的现象发生。 因为美国有四万多个基金会,还有许多大型公司企业,他们会提前在这些大学里物色那些有才能而家庭贫穷的学生给予资助。所以,在美国凡是被录取的学生,都是有办法读完书的。
中俄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每一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与文化。不同的民族之间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下面为大家来探讨一下中俄饮食文化差异,欢迎阅读!
摘要 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在人们心中占据多么重要的位置。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不断加强,饮食自然而然成为交流的重要环节。了解、尊重彼此的饮食文化能够减少交际过程中的摩擦与障碍使交流更加顺利的进行。
关键词饮食中俄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国人注重菜品的精致和丰富,注重菜的色、香、形、味,追求感观享受和审美价值。在中国一道菜便可诠释出一种文化理念和内涵。中国的鲁、川、粤、淮四大菜系正是凭借着高超的烹任艺术和地域特色而闻名于世。俄罗斯在饮食理念上,则较注重理性的观念,同中国相比他们不注重菜肴的色、香、形、味,而是注重健康与搭配的合理性。看似粗犷的俄罗斯饮食背后极好的诠释了俄罗斯人朴实的生活方式与豪爽的民族性格。
一、中俄两国“饮文化”对比
1、中俄酒文化对比
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人看来很多无法通过语言表达的东西比如亲情、友情、爱情等等都可以用酒来代替。白酒在我国的酒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的。我们中国人在喝酒的时候很喜欢劝酒,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适度的劝酒被看做是一种对待客人的礼貌行为也是显示我们热情好客的一种方式。俄罗斯的伏特加一词起源于水,因此人们赋予伏特加“生命之水”一说。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处于高纬度,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俄罗斯人用酒来取暖,抵抗严寒。伏特加在俄罗斯已不单单是一种酒类而是俄罗斯民族品格象征,俄罗斯人喝酒豪迈、大方,他们喝酒时尊重对方的想法从不劝酒。伏特加就如同俄罗斯人一般具有水一样的外形,火一样的内心。
2、中俄茶文化对比
中国是茶文化的故乡,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有饮茶的习惯。在中国人看来茶既有健身、治疾之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饮食文化更是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俄罗斯的茶文化历史并不长,直到十八世纪茶叶才在普通百姓中传播开来,在此之前只有皇宫贵族才有幸饮用这种饮品。俄罗斯人喜爱喝茶并逐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茶文化。俄罗斯人喝茶喜欢味道相对较重的红茶,再配以砂糖、方糖、巧克力、牛奶等用茶炊引用,糖和茶在俄罗斯人看来是密不可分的,用以饮茶的茶炊也是匠心独具,精美绝伦的。
二、中俄两国“食文化”对比
1、食具的异同
在饮食的`餐具方面,俄语论文,中俄两国异同很多,众所周知,中国人用筷子夹菜,用汤匙喝汤、用碗盛饭。筷子的下方为圆形,上方为方形这其中蕴含着中国人天圆地方的理念显示出来中国人极高的智慧,而俄罗斯人用盘子装菜,用刀叉吃牛排、喝汤则用专门的汤匙。他们使用的是刀叉,其正确的摆放位置为叉子放在盘碟的左边,刀和羹匙放在右边酒杯要放在盘碟的前边。在进餐的时候应该是左叉右刀。除了刀叉之外,也有碟、盘、杯等等,但是较之我们的要单一得多。筷子和刀叉作为中俄两国最具特点的两种餐具反映出中俄两国不同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民族心理。
2、菜肴的异同
有人将俄罗斯的菜肴概括为"五大领袖、四大金刚、三剑客"。五大领袖为:面包、牛奶、奶酪、土豆、香肠。四大金刚为:圆白菜、胡萝卜、甜菜、圆葱。三剑客为:鱼子酱、伏特加、黑面包。这些几乎囊括了俄罗斯烹饪文化中所有主要食材,虽然单一,但贵在俄罗斯人民将这些仅有的平常单一的食材创造出无数美味的佳肴。俄罗斯的汤类非常之多有鱼汤、清鸡汤、肉杂拌汤以及红菜汤、蘑菇汤、奶汤和水果汤等等。其中,俄罗斯人非常爱喝红菜汤,它也被称之为罗宋汤。俄罗斯面包甚至早在解放前就已传入中国,中国人将其称为"大列巴",并对麦香充裕的大列巴情有独钟。俄罗斯人还喜欢味道浓重的食物。他们以面食为主,鱼子酱、酸牛奶、咖啡等是俄罗斯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这种简单却又不失变化的饮食折射出了俄罗斯人的简单豪爽的真性情。
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材之广泛、烹饪技术之精致闻名于世。南北朝时,梁武帝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饪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奇。鲁、川、苏、粤四大菜系形成的历史较早,后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就形成了我国的八大菜系。饮食在中国不仅仅是为了解渴充饥,这其中更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哲理。比如过年时吃饺子、鱼、年糕等,其实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饮食文化早已超越饮食本身,中国人是借助吃这种形式表达一种丰富的心里内涵与深刻的社会意义。
3、餐桌礼仪的异同
在中国博大的饮食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同样有无数的规矩与礼节,中国为礼仪之邦,阶级明确,等级分明。甚至饮食礼节都是世界上最为繁琐的国家,从座次到著名的中国酒文化,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都有淋漓尽致的体现。中国人喜欢聚食,中国餐桌上的热闹与西方餐桌上的安静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中国人重视血缘关系和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中国人在餐桌上会频频给客人布菜夹菜,这也是中国人热情好客的一种表现形式。俄罗斯人进餐时不能说笑,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绅士风度,不可失去礼节。俄罗斯崇尚自由,对自我十分尊重,俄语论文范文,因此人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情,在吃饭的时候可以自己随意选择喜欢的菜肴,他们不会硬往你的碗里夹菜,如果你吃饱了,你可以示意一下,他们也不会劝你再吃。
关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饮食文化都是其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俄饮食文化的异同不单单是饮食的不同,而是从历史、文化、性格、地理位置甚至气候条件等各个不同的方面从而产生的或复杂或单一的饮食习惯。随着两国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两国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互补与兼容。了解彼此的餐饮文化对促进两国的交流与友谊很有必要。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了解和掌握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正确把握与各民族的人际交往尺度,克服因文化差异和礼仪差异带来的障碍,熟悉和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餐桌礼仪,就可以做到待人接物恰到好处,与他们的交流更加深入,否则就会在交往中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本文将从饮食、餐具使用、就餐氛围及餐桌话语等方面对俄汉民族餐桌礼仪进行比较,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饮食;民族传统;俄汉民族
俄罗斯的饮食习惯,是在人们长期劳动和社会生活积淀中形成的。俄罗斯民族是在保留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引外国饮食文化的精华,在融合和借鉴中不断完善自己的饮食结构,并把自己的优势发扬光大。俄罗斯对过去有着“光明的”记忆,同时又注意向西方学习,或许正是这种扬弃的态度才使俄罗斯的古老美食流传至今吧。
以汉族为代表中国饮食文化拥有万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地域差异的原因,其餐桌礼仪和风俗习惯也千差万别。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文化,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餐桌礼仪,对我们进行文化交际有很大帮助。
一、中俄饮食文化的相同点
(一)茶文化
俄罗斯人和中国人一样都喜欢喝茶,俄罗斯的饮茶,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它见证了中俄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俄罗斯的茶就是从中国传入的。[来自印度、格鲁吉亚等国家的红茶(чёрныйчай),也有来自中国昂贵的绿茶(зелёныйчай),俄罗斯人更偏重饮花茶(цветочныйчай)如茉莉花茶(жасминныйчай)。根据俄罗斯人的饮食习惯,喝茶一定要配一些食物,特别是甜食,如果酱(варенье)、蜂蜜(мёд)饼干(печенье)、糖果(конфеты)或蛋糕(торт)。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俄罗斯的茶就是从中国传入的。
(二)酒文化
中国有句俗话“无酒不成席”,在俄罗斯也一样。俄罗斯人嗜酒,众所周知。俄罗斯人喝伏特加要豪放得多,哪怕是满满一大杯也“一口闷”。与俄罗斯人喝酒谈话,要坦诚相见,不能在背后谈论第三者,更不能说他们小气之类的言语。俄罗斯人的整个进餐过程都可有伏特加(водка)佐餐,饭后有时还喝香槟酒。伏特加和克瓦斯(квас)在俄罗斯人的饮食习俗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可以认为,它们分别是俄罗斯“国饮”酒和饮料的代名词。饮伏特加酒,对俄罗斯人来说恐怕是生活中最大的乐趣之一。婚丧嫁娶、生日喜庆、家人团聚、朋友相约等,都少不了伏特加。俄罗斯的一般家庭比较体面的待客方式是先倒一杯伏特加,在端上一小盘鱼子酱、黄瓜与番茄,然后是一道熏鱼与灌装豌豆,在端上一块自烤的蛋糕,自始至终以伏特加为佐餐。除了喝酒以外,俄罗斯人也特别爱饮一种叫“克瓦斯”的清凉饮料。克瓦斯是俄罗斯民间最古老的发酵饮料,多以麦芽、面包屑或果汁为原料制作而成。俄式克瓦斯一般分为面包克瓦斯(хлебныйквас)和果汁克瓦斯(квасизфруктовогосока)两大类。
二、中俄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茶习惯
从饮茶习惯看,中国人喜欢喝绿茶,俄罗斯人则喜爱红茶。[
俄罗斯人喝茶与中国人喝茶大有不同,中国人喝茶喜欢慢饮,而俄罗斯人喜欢一饮而尽。
(二)饮食区别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游牧民族,他们吃肉喝奶,没有主、副食之分。面包是俄罗斯人最钟爱的主食,尤其是蒜味面包更是他们至爱。面包分为白面包和黑面包,俄罗斯人偏爱黑面包(燕麦面包)。面包和盐是俄罗斯人迎接客人的最尊贵的礼物。往往是主人双手托着盘子,上面铺着一块漂亮的绣花巾,正中放一个大圆面包,面包上是一个盐罐(солонка)。这象征着主人的殷勤好客。中国人的祖先是农耕民族,很早就以粮食及其制品为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主要食品,以蔬菜、肉、鱼为辅助食品,中国人的主食分为麦类、米类和杂粮类,米类包括糯米、及以它为原料的米制品和米分制品,麦类包括小麦、大麦、燕麦及其制品如馒头、面条和烧饼,杂粮类包括玉米、高粱、豆类及其制品这些主食是中国人体力活动必需热量主要来源。俄罗斯人的正餐有三道菜,即汤(суп)和冷盘(холодныеблюда)、热菜(горячиеблюда)和甜食,汤的种类有菜汤(щи)、红菜汤(борщ)、鱼汤(уха)、清汤(бульон)等。
中国人的副食有调剂口味、引发食欲,补充营养成分的作用。中国人的副食十分丰富,除了常见的鸡鸭鱼肉等荤菜外,形形色色的新鲜蔬菜、豆制品、泡菜、咸菜也是菜桌上常见的菜肴,搭配的方式多种多样。
三、中俄饮食特点所反映出的文化差异
俄罗斯人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俄罗斯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有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中国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这种差异还反映了中国人和俄罗斯人的行为主义哲学,凸显了民族思维习惯及认知世界的方法。
中国饭桌上的“闹”能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国人团结的“一团和气”。这大概源于“饮食所以合欢也”的集体主义思想,强调突出的是一个“合”字。
从俄汉民族餐桌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遵循了“贬己尊人”的原则,而俄罗斯人则强调了效率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在宴席上俄罗斯人从不议论令人作呕之事,但他们会千方百计采用含蓄文雅的词和赞美的词,向主任,尤其是向女主人说些道谢和赞美的话。由于文化差异,俄汉民族表达好客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彼此了解各自的差异,就会消除餐桌上的尴尬,双方的好客之情也都会自然流露了。
结语:
饮食文化在人的生活秩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孕育着不同的餐桌文化。其餐桌礼仪和风俗习惯也千差万别。“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是当今国际交往的一条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仅要遵循国际礼仪,同时也要了解与尊重有关国家的礼俗,做到因人施礼,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和交流。
从中西饮食文化看文化差异论文
饮食是一个广泛的称呼与概念,包含吃、喝相关的文化及做为。 饮食是现代的一种文化,而中华美食则誉满天下。中国饭好吃,外国人爱吃也是不争的事实。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从中西饮食文化看文化差异论文 ,欢迎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阐述中西餐饮文化差异,分析中西餐饮文化在在哲学体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让更多的人通过饮食了解饮食背后的文化。
关键词: 中西文化 饮食文化 差异比较
提到饮食文化,人们总是会不约而同地首先想到“吃”,不错,饮食的确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然而加上了“文化”二字以后,饮食就不仅仅是“吃”这么简单了,它包括饮食文化的整体,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涉及人类饮食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内。
一、中西餐饮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最显而易见的不同就是使用的饮食器具。西方人以刀叉为食器,并且规定显明,不同规格的刀叉所使用的方式及场合不同,而且是不可以混用的。
中国人的餐桌上却不如西方人那么复杂,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双筷子,但它在饮食文化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筷子可以是我们的烹饪的工具,也是每家每户的搅拌器,打个鸡蛋,冲个饮料,无疑都需要筷子的帮忙。与西方如此严谨的规范相比,中国的筷子的确随意得多。
受科学导向的影响,西方烹饪的全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每道菜肴每次烹饪的过程、方法几乎完全一致,并且其所用的调料会精确到克,烹饪时间会精确到秒。
西方人对食物的选材极具规范,他们多以荤食为主,烹饪时往往以一整块肉或是一整只的禽类为主要食物,并且不吃内脏,认为内脏是弃料;对于蔬菜的选择上也比较单一,而且在饮食中以蔬菜为装点辅助之用,所以在西方人的饮食中蔬菜多为装饰工具。
相较于西方人而言,中国人在食物的选择与烹饪方式上就要随意得多。在中国厨师的手上也能变成一道味美的佳肴,这样的菜例比比皆是,如爆炒猪腰、糟猪肚、韭菜炒猪肝,等等。说到烹饪方式,更是层出不穷。不同于西方人的“精确到克”、“精确到秒”,中国人历来都是“随心所欲”,强调凭经验对结果进行把握。中国人喜素食,蔬菜的种类远多过于西方,这样,食材的相互搭配就变化多端,就以炒猪肝为例,可以是大葱炒猪肝,也可以是青椒炒猪肝,更可以是韭菜炒猪肝,每一道菜都各有风味。
西方人的饮食文化中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因此,他们提倡吃生食,他们认为高温烹调会破坏了食物本身的营养,唯有生食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的天然属性和原汁原味,那么他们所追求的营养价值也可以被很好地保留。
中国饮食文化更重食物的味道,“美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一要义,因此,中国人会借助一切技术手段、烹饪方式、调味方法使自己的食物变得鲜美无比,在中国,炒、煮、炖、烩、烧、烤、蒸、煎、炸、焖、熘等都是十分常见的熟食性烹调技术。
二、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
(一)哲学体系:形而上学与适度原则
西方哲学体系以形而上学为主要特点,也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的话,那么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反映到饮食文化就是所闻即所见,无论是菜单还是对食物的装点、摆盘,都是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呈现给人看,追求真实性,没有华丽的点缀,只体现食物的本源属性,这点与西方人的处事原则不谋而合,这样的哲学背景下就促成了西方人视“营养价值”为饮食的第一要义的观念,不在乎饮食的艺术性、创造性,目标性明确,即食物就是用来补充人对于营养需求的工具。
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模糊、不可捉摸。它不像西方的形而上学那样追求事物的客观性、真实性,强调所闻即所见,而是凡是讲求分寸、讲求整体配合、讲求一个“度”。反映在饮食文化上的就是中国人将“美味”作为饮食的第一要义。在烹饪上,中国人讲究整体融合,没有西方人的精确,讲究的是凭经验将一道菜的各个部分相协调进而形成一道美味的佳肴。其中的经验又是模糊的,同一道菜,同一个师傅,每次做可能也会做出不同的味道,凭借经验对菜肴进行整体的把握,追求烹饪技术的随意性与艺术性,这便是中国人的传统哲学观念――模糊而完美。
(二)价值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人推崇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个人目标高于对群体的忠诚。也就是说每一个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即可,不需要服从其他任何一个集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群体,但这样的选择并不是永久的,可以随时因为自己需求的改变而重新进行选择。如改变祈祷的教堂,更换雇主,等等。反映在饮食文化中最显著的就是西方人实行分餐制。
与之相对的,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不喜欢争强好胜,社会风气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饮食文化中,这样的集体主义观念的确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宴席多喜用圆桌,从形式上体现了团结、礼貌、共享的氛围。美味佳肴摆在桌子的中心,既是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交流感情的媒介。在这样的宴会气氛下,饮食已经不是宴会的主要目的,情感的交流才是宴会的中心。与西方人直截了当的交际方式不同,中国人的饮食目的依仗于一大群人的情感触碰、交流和共鸣。
(三)思维方式:个性与整体
西方人注重个性的发展,强调在集体中个性的最大限度发挥。他们追求差异性,凡事求异,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强调天下万物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间没有联系,认为个性与个体的独立自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对事物的看法与考虑往往从个性出发,西方人将独特的个性发展放置于一切行为活动的大前提之下。这无疑体现在了他们的饮食文化中,泾渭分明的摆盘和装点,虽同在一个盘子中,确是个性突出的各自为政,没有任何调和,肉即是肉,菜即是菜,土豆即是土豆,个性鲜明,味道明确,不会相互影响、相互混合。在烹饪上,同一个盘子中的不同食材也是被分开进行加工的,不会将它们放在一起烹煮,处处彰显西方人对于个体与个性的尊重和重视。 中国人注重整体的.发展,强调圆满、整合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不喜欢过于鲜明的个性张扬,反映在烹饪上更显见,无论是什么样的食材全部倒入锅中,再配以各种佐料进行烹调,即使原本个性鲜明,味道独特的食材在这样的磨合之下不会再显得如此锋芒。因此,中国菜尝起来滋味丰富,层次感强烈。再回过头看每一道菜,红不是那样鲜艳的红,绿也不是那样扎眼的绿,而是一种经过调和以后产生的和合之美。
(四)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
在西方,流水线上的重复作业,实行计件工资制,生活节奏急促,人们有意无意地受到机械的两分法影响,将游戏与工作分得很清楚,即工作时工作,游戏时游戏,这样的生活方式十分单调、刻板,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逐步影响到了西方人对饮食的需求,导致饮食本身的单一性和简单性。
中国人则不然,中国人的随意性在这里体现无遗,不喜欢单纯的、机械的工作生活模式,推崇一种经验性的工作方式或者喜欢在工作中加入自己喜欢的元素或方法,就像中国的饮食烹饪一样,存在不稳定性,这样的不稳定性既指工作模式、工作方法的不稳定,又指工作结果的不稳定。就好像一道菜如果想要让它尝起来不那么咸,南方人可能会选择放糖冲淡咸味,如南方人的糖醋风味,就是用糖的甜与醋的酸中和酱油的咸味;而北方人则可能会把这道菜加水烹制食材,让食材变淡的同时改变了菜的性质,可能从一道炒菜变成了一道靓汤,因为生活经验、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不同。这样并不稳定的经验性的改变方式,使原来单纯的一道菜变成了现在的三道菜而非两道菜,其中创造性与艺术性油然而生。
三、当前的餐饮文化发展与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
然而如今的中西方餐饮文化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泾渭分明了,中餐中也融入了西式元素,西餐中处处彰显中国风,这是一种新型的饮食文化模式,中西合璧的饮食文化队伍将会越来越壮大,人们也可以通过了解饮食文化了解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
[1]郭鲁芳,金慧君.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思索[A].商业经济文荟,2005(5):13-15.
[2]刘岩松.中西方饮食在文化理念上的差异性[J].经济研究导刊,2010(36):258-259.
[3]赵奇志.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食品工程,2006.12(4):14-15.
[4]冯勇,何欢欢.从饮食文化角度浅析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J].消费导刊,2009.5:234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二、饮食方式的不同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由于我国与西方的生活习惯以及民族习俗的不同,中西方 文化 存在许多差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说,中西方文化无论从萌芽、发展到现在的格局无疑是各具特色的。一个偏重群体关系和整体作用,提倡大家庭理论;一个偏重个体能力和英雄主义,提倡自由万岁。在两个文化理念截然相反的作用下,我们必须融合两者意识上的差异,在文化层次本身找到共性,以利于整个人类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差异;价值观;文化
0 引言
历史发展至今,中西方文化就像两条时而胶着、时而分离的不规则线,同样源远流长,同样博大精深。自成体系、相互交融。但,无论任何时候,两者从未有过平行的时候,因此,研究世界文化不可能单一的研究中西方某个文化,而应全面、系统的对中西方文化加以研究。
1 关于中西方文化
1.1 文化的定义 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这样给文化定义:“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这个定义已经比较权威。在此,我们将文化定义为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 、物质成果的总和。这个总和中可以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1.2 中国文化定义 中国文化一般指中国 传统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他少数民族也对中国文化做出过不可抹杀的贡献。
1.3 西方文化定义 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一般是指发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浸染了中世纪的____传统,兴盛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经启蒙运动而最终确立,并且近几百年来大盛于西欧北美的文化系统。
2 中西方文化的特点
中西方文化均源远流长、气象万千,两种文明都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发展演化才成型。迄今,无数学者为更好的研究两种文明,划分了各种各样的时期或时代,以将历史分割成各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加以研究。在此,笔者参考各权威观点,结合自己的观点,在权威学说的基础上以阶段性为前提,简单描述一下中西方文化各自的特点,以便更好的对论题加以研究。
2.1 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文化在西周时期创造出了中华文明的母形。这一时期建立了“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思想,敬德与重民思想开始萌芽,西周时期我国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开始成型,并且对后世中国文化脉络和思潮的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国时期,平民观点开始兴起,以孔子、孟子、墨子、老子、韩非子等为杰出代表。我国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状况。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同时法家、道家思想并立。至此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以“谦、恭、信、敏、慧”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价值观。总的来说,中国文化就是细节服务于整体、突出整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2.2 西方文化的特点 西方文化经过中世纪____文化的长期统治,阿拉伯文化的融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出现,出现了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经过17世纪的科学革命,18世纪的启蒙运动,现代西方文化到19世纪臻于成熟,并向全世界扩张。西方文化在20世纪面临着来自内外多方面的挑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只反映了现代西方文化的一个方面,表现出其躁动不安的情绪,远远不能概括其全貌。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争”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以自然科学和科研为核心的文化发展观。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就是突出细节、突出个体效果的文化模式。
3 中西方文化差异
3.1 西方文化文化的发展态势不同 中国文化中整体上来看,属于一种静态文化、一种家国文化。由于中国所处地理环境较为优越,给予了人一个可以长期居住生产的环境,所以,这种长期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的条件便使家族发展的很快,安居乐业、居安而不思流动,就容易促使静态的文化模式发展。家族繁衍、代代相传,家族纽带越来越复杂,尊老和祭祖现象就必然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产生,家族观念,宗法制度也就逐渐形成并根深蒂固了。所以说,中国为什么叫家国,因为,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和国仅仅是规模上的差别,于此,这种静态文化和家国文化直接促成了中国仁、孝、礼、信为核心的贵和尚中的中庸思想。
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一种动态文化、一种斗争文化。西方文化三大起源(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____文明)均源自地中海沿岸,西方的地理环境、气候促成了流动性较强的文化。并直接促使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得以发展传承,由此产生的竞争意识、斗争文化更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3.2 中西方文化中的伦理观念不同 中国文化主张家庭伦理本位,而西方文化主张个人本位。上点已经提到,中国以家国主义文化为核心思想文化,以家族为本位,家庭便有长幼之序,夫妻之分,家庭成员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而西方的地理环境及种种社会关系导致个人主义的兴起,导致家庭、家族纽带功能相对松弛。“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____义充分说明了西方文化中追求人格独立的特点,骑士精神、英雄主义的盛行源自于此。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思想使即使亲人间的界限也划分得非常明确,AA制、强调子女独立生活,喜欢谈论一己之所得。伯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中,认为只有个人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有社会的充分发展。存在主义把这个基本观念推向了极端,鼓吹“人是绝对自由的”,“他人就是我的地狱”。 3.3 中西方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基本观点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与基础问题,战国时期,我国就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
中国的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家强调人在社会要有所作为,道家追求长生,佛家强调人的觉悟。同时建立了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学而优则仕成为中国社会主流思想。而科学研究可发现自然规律的探究行为并未得到重视。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顺天应物”。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从古希腊泰勒斯的自然哲学开始,探索自然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就成为了欧洲思想的主流。西方科学起源与对自然的探索和研究,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名垂千古的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可以征服,控制自然。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4 中西方文化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结构不同
中国文化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和“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观和整体综合。中国文化讲究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教化民众,中国广大文人苦读孔孟、圣人之学,学而优则仕,为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托物言志”、“诗以言志”成了中国大部分文学作品的特色。同时也是“中国式特色”。现代西方文化倡导“为艺术而艺术”和多元的文化观。从康德提出“美只是形式”开始,纯粹的美感不应渗进任何愿望、任何需要、任何意志活动的说法在西方现代美学中成为占支配地位的思潮。克罗齐主张直觉即艺术,主张衡量艺术只有一个标准,即艺术标准。西方文化中的多元文化观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文化形成的多元性;二是文化构成的多元性。
在文化结构方面,中国以整体综合见长,强调整体的作用;而西方以细节分析见长,突出个体的作用。例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顺序上,中国习惯按年、月、日,国家、省、市等由整体到部分开始书写,而西方恰恰相反。在姓氏排列上,中国姓氏先是宗族、辈分然后才是名,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而西方姓氏先是自己名字、然后才是父名、族姓,突出的是个人。
在中西方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上,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主张谦虚谨慎、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说并不是说中国文化相对与西方文化来说是不变的文化,是封闭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强调“和平、稳定”;但这不意味着就是不变与封闭。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和一”;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具有“海纳百川”胸怀和“户枢不蠹”的发展性眼光看待天地;因此,在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中一直强调“兼容”与“动”的观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与变化观点——“仁者乐水,智者乐山”便是这种观点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马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谢遐龄.中国政治思想史[M].高等 教育 出版社,2003.
[3]辜正坤.中西方文化比较.博览群书,2001.2
[4]冯承柏,王中田,俞久洪.西方文化精义[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一个人了解对方的礼仪民间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能够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发展,东西方的礼仪正在相互融合,西方人逐渐地接受了东方文化中重情感等合理因素,东方人也逐渐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中先进文明的礼仪和交往方式。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对礼仪产生的影响还很多,为此 出国 留学 网我就以下几方面具体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礼仪所产生的影响:
一、社会交往方式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 人际交往 ,但在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个人稳私主要包括:个人状况(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宗教信仰(信仰什么宗教)、个人行为动向(去何种地方,与谁交往、通信)等。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比如,很多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物品的贵贱只是表示该物品的质量。
而在西方人眼里,如果你直接询问别人所购物品的价格,就可能是探问对方的经济条件,因此,这也是西方人的隐私,属于不宜直接询问的问题。如果你想了解该物品的价格,只能委婉地夸耀、赞赏该物品,而这样的情况下西方人一般也只告诉你该物品的贵或贱,一般不会告诉你准确价格。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喜欢问一句“去哪儿啊?”,这是招呼的一种形式。而在美国,你如果问朋友上哪儿去,则可能会使对方尴尬,因为这也属于对方的隐私,是你不该过问的。另外,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四种。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我们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两个中国少女挽臂亲昵而行,而在西方则很少见到。西方人觉得中国人过于亲近,而中国人又会觉得西方人过于冷淡、傲慢,过分疏远,是不友好的表现。如果中国人发现交际对方的衣服上有根线头,他会很自然地帮助对方摘掉;而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不礼貌之举。中国人看到朋友穿了件非常漂亮的衣服,会上前摸一摸,询问价钱或质地;而西方人则不会这样做,他们更多的是羡慕,并直接赞美。概而言之,这都是东西方文化观念差异所致。东方人非常重义、重情,西方人则崇尚个人独立。
二、个人人生观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一)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而相反,中国文化却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则提倡谦虚谨慎。一般来说,中国人大多反对或蔑视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感到不满。例如,“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you've done a nice job,”“No,I don't think so.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这在中国人看来当然是一种谦虚的说法,而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可见,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西方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二)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社会,每个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2.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情。正由于以上两点,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在西方往往就成为令人难堪的事。因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 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个人的价值是在奉献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情操———无私奉献。在中国,主动关心别人,给人以无微不至的体贴是一种美德,因此,中国人不论别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动关心,而这在西方则会被视为“多管闲事”。
(三)创新精神与中庸之道 西方文化鼓励人民开拓创新,做一番前人未做过的、杰出超凡的事业。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中国人善于预见未来的危险性,更愿意维护现状,保持和谐。当然,近年来我国也大力提倡创新改革,但务实求稳之心态仍处处体现。冒险精神仍是不能与西方人相比的。 (四)个性自由与团结协作 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
三、法制观念的不同对礼仪的影响
东方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而儒家思想重义轻利。为了兄弟朋友的情义,可以网开一面,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其结果往往是行为过头,丧失了更多的应得利益。比如中国人重人情,人情味浓厚。有句老话:“血浓于水”“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这些话所包含的意思是人情影响判断,人情重于道义。“水”,即使不美,但只要是家乡水,那也就美了,这就是情重于理的表现。甚至有时会情重于法,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历来有情影响法的制度空间,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先讲合情,再讲合理,然后讲合法。
若合法而不合情合理,这法就难以执行,若合情合理,有法也可以不依。 而西方人则是倒过来的。西人重法,不重人情。法在理前,理在情前。我们时常看到西方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上法庭打官司。有些事明明不合情不合理,但合法,吃亏者也只有自认倒霉,旁观者也只能容忍。但若有的事不合法,即使合情合理,西人也会争论不休,直到闹上法庭。 在情理法的中国,人情味浓厚,什么事都可以想想办法,托托人情,走走关系。这是一种自然 保险 系统,人们容易在艰苦的环境下渡过难关。因此在中国,人事关系极为重要,生活之中充满天伦之乐。但也容易产生不公正;在法理情的西方国家,人情似纸,相互之间可说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有什么矛盾,先讲理,后上法庭,简单明了。西方人虽淡薄人情,却十分讲公正、平等,即使是一介草民,只要是真正合理合法,就是同总理打官司,他也照样可以打赢。在西方国家生活,有点像广寒宫里,富裕、 清明 、漂亮,却有一般寒冷之感。尤其是老人,孤孤单单,踽踽独行,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甚是可怜。
四、社会习俗的不同对礼仪的影响
在东方文化中,男士往往倍受尊重,这主要受封建礼制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东方文化也主张男女平等,但在许多时候,男士的地位仍然较女士有优越性,女士仍有受歧视的现象。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尊重妇女是其传统风俗,女士优先是西方国家交际中的原则之一。无论在何种公共场合,男士都要照顾女士,比如,握手时,女士先伸手,然后男士才能随之;赴宴时,男士要先让女士坐下,女士先点菜,进门时,女士先行;上下电梯,女士在前等等。现在,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西方的女士优先原则在东方国家也备受青睐。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也使东西方礼仪日趋融合、统一,更具国际化。
再如,在处理长幼关系时,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对待长者特别尊敬、孝敬。比如,在许多中国人看来,如果老人有子女,年老时子女把老人送到养老院或敬老院去生活,这就是不孝,过年过节儿女一般要和老人一起过。在中国农村一些地方,过年时,晚辈都要给长辈行跪拜礼。而在西方国家,由于崇尚自立,儿女成年后和父母间的来往则越来越少,致使许多老人时常感到孤独,晚年生活有一种凄凉感。
五、等级观念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无论是在组织里,还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级、地位就是非礼。尽管传统礼制中的等级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 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
特别在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 谚语 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 working hard, even acowboy can be 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讲等级,只要彼此尊重,父母与子女可直呼其名。他们的家庭观念往往比较淡薄,不愿为家庭做出太多牺牲。 当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的礼仪上的差异还有很多,比如服饰礼仪、进餐礼仪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约,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讨。总之,中西方之间有各自的文化习惯,由此也产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习惯。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贸易的不断增加,我们不但有必要在与外国人交往或者前往别的国家去之前,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而且必须加强专业礼仪人才的培养,提高全民礼仪意识,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给我们自己带来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还能在现代社会的多方竞争中争取主动,取得良好的结果或效益。
1、 (英语系毕业论文)中西戏剧发展快慢对比及其原因 摘 要 中西戏剧都有悠久的历史,无论是西方戏剧还是中国戏剧,都起源于民间,并与原始人祭祀神灵,欢庆节日的仪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回顾希腊戏剧产生形成的历史,它发展快,成就高,在世界上的影响很...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95 KB 日期:2007-07-14 2、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中美管理方式的不同透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整合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来临,中国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在商界。本论文主要探讨中美在管理上的交流。如今的商界,如同一个大家庭,参与者遍布世界各地。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各国的管理模式也趋于一体化。但是...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5 KB 日期:2007-06-26 3、 (英语系毕业论文)在经济全球化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 摘 要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跨国公司的飞速发展, 全球商业活动的猛烈激增,同时伴随着在文化多样化环境下的相关管理问题的出现,跨国公司的人员必须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这种文化差异时而会造成...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96 KB 日期:2007-06-26 4、 (英语系毕业论文)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摘 要中西服饰受其各自不同哲学和文化的影响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儒家思想和大陆文明使中国服饰呈现出繁冗,宽博的特征。它不注重外表的装饰,以宽松的衣服遮掩身体的曲线,在思想上追求人格的完美,以“谦谦君...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90 KB 日期:2007-06-25 5、 (英语系毕业论文)快餐食品对中西方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力 摘 要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以礼待人的礼仪之邦。而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礼仪的形式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从礼仪的角度谈论了礼仪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目的是为了消除不同国家之间的不同...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8 KB 日期:2007-06-25 6、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礼仪角度谈中西文化的差异性 摘 要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以礼待人的礼仪之邦。而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礼仪的形式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从礼仪的角度谈论了礼仪与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目的是为了消除不同国家之间的不同...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5 KB 日期:2007-06-23 7、 (英语系毕业论文)中西饮食文化及其差异 摘 要中国悠久历史5000年,西方世界五六百年的社会历程。中国有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西方国家则有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饮食文明。民以食为天,中国有自己独特丰富的饮食文化底蕴。然而今天除了中国...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100 KB 日期:2007-06-21 8、 (英语系毕业论文)中西酒店文化比较及探讨 摘 要在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旅游业风风火火地发展起来了,作为与旅游业相配套的酒店业也相应的完善起来,且更加趋于国际化。中国已经入世,这更给中国的酒店业带来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但世界上酒店发展规模空前,...
去百度搜索一下看看,我记得有的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every aspect of daily life from the greeting 、 term diet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way of thinking in the abstract, such as differences everywhere, from the West focus on the following colors to expre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areas such as a wedding set. First, in the West to express the color difference Different colors in different languages is not expressed in the same way.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a in a sense, the West has a meaning that even the "color"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contrary. (A) red (red) Whether in China or in th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often in red and festive celebrations or day-related. Calendar, red font used these days, therefore, red letter day: refers to the "Day" or "happy occasion." It also refers to the red "liabilities" or "loss" because people are always negative in red to register. So there are these phrases: red figure deficit in the red loss In common with the Chinese "red" word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may not necessarily use the "red" for example: brown sugar brown sugar red wine red wine (B) yellow Yellow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the extended meaning of the differences are considerable. In English, yellow can be said that the "timid, cowardly, despicable," meaning, for example: a yellow dog despicable, cowardly people a yellow livered coward Chinese yellow symbol of the term is sometimes vulgar, vulgar and obscene, indecent indecency means, such as yellow film, erotica, yellow CD, and so on. These in the name of "yellow" in English and "yellow" has nothing to do. However, in another English word blue is the color used to indicate the kind of meaning in Chinese, such as the blue jokes (dirty joke), blue films (yellow film). Seco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Western wedding First of all, in Western wedding culture and the first in the West in thinking about the differences: the Chinese people more conservative, like excitement, more old-fashioned thinking, so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entire wedding customs did not change much. The thinking in the West is more open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wedding will be lower, they will be the climax of the wedding in the church: the sacred as the "wedding march" into the red carpet, Jiao Mei's father, the bride linked hands Rose walked slowly to the groom, the bride's father, daughter to the groom's hand on hand, her daughter's life will be entrusted to the groom, all eyes followed the couple, filled with well-being in their face. Second, the resul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wedding in the West because the West in a different religion. China is mainly Buddhist, but the West is mainly Christian. Therefore, the Western wedding is to be held in the church and the priest is Zhuhun Ren. China's traditional customs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Bai Tiandi is, the worship heaven and earth even after the ceremony has become.中西方文化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从日常生活的打招呼用语、饮食文化等差异到思维方式等抽象方面的差异无所不在,下面着重从中西方颜色表达的差异,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等方面阐述。 一、中西方颜色表达的差异 不同颜色在不同语言中表达的方式并不一样。在中国代表一种意义,在西方又表示一种涵义,甚至对“颜色”的涵义理解恰恰相反。(一)red(红色)无论是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日历中,这些日子常用红色字体,因此,red letter day:指的是“纪念日”或“喜庆的日子”。红色还指“负债”或“亏损”,因为人们总是用红笔登记负数。于是就有了这些词组:red figure赤字 in the red亏损汉语中常用的带“红”字的词语,翻译成英语,可不一定用“red”例如:红糖brown sugar 红酒red wine (二) yellow黄色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引申含义差别比较大。英语中,yellow可以表示“胆小、卑怯、卑鄙”的意思,例如:a yellow dog 可鄙的人,卑鄙的人a yellow livered 胆小鬼汉语中黄色一词有时象征低级趣味、色情庸俗、下流猥亵的意思,如黄色电影、黄色书刊、黄色光碟等等。这些名称中的“黄”与英语中的“yellow”无关。然而,英语中另一个颜色词blue却常用来表示汉语中这类意思,如blue jokes(下流的玩笑), blue films(黄色电影)等。 二、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 首先,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首先和中西方人在思维方面的差异有关: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而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他们婚礼的高潮则是在教堂中: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娇美的新娘挽着父亲手捧玫瑰慢慢向新郎走去,新娘的父亲将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新郎,所有人的目光注视着这对新人,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其次,造成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中国是以佛教为主,而西方则是基督教为主的。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而主婚人则是神甫。中方的传统婚俗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拜了天地以后就算是礼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