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 平凡的世界论文期刊

平凡的世界论文期刊

发布时间:

平凡的世界论文期刊

这个是综述,应该和研究现状有关。---------------------------------路遥研究综述之二(2009-03-06 08:59:16)标签:教育 分类:研究专栏 一九八六年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在《花城》第六期发表后,单行本相继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一九八八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三次播出了《平凡的世界》,直接听众超过三亿。一九九一年三卷本《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从一九八六年到路遥逝世,围绕着《平凡的世界》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以及作者对现实主义的新开拓和贡献、作品所具有的“史诗化”的美学特征和对于典型人物的典型特征的研究形成了第二次研究高潮。无论从作品的受众还是研究的深入程度来讲,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过程。首先这种研究是伴随着读者对作品的阅读和深入展开的,在当时《平凡的世界》广播剧播出之际,围绕这这部作品的人物形象及作品主人公孙氏兄弟的人物命运和作品主人公在逆境中所表现出的高贵品格在大街小巷形成了广泛的争议,一时之间,孙少平成为三亿多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种基于文本的主人公研究虽伴随着肤浅与谬误,但这种群众性的次研究应该是值得重视的。对《平凡的世界》的深入研究的仍然是资深性的专业评论家和文学研究者。早在一九八七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问世后,《小说评论》与《花城》编辑部在北京召开了国内著名评论家参加的座谈会,与会者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内在魅力和激情的现实主义力作”,“这部作品之所以被称为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品,不仅在于作品展示的大量的生活细节、农村生活图画都相当逼真,而且在于作者精细刻画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心里、性格,写出了中国人民个体和群体的命运。”(《一部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花城》1987年第3期。)曾镇南认为“《平凡的世界》采用的创作方法,是严谨的现实主义。……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既师承了我国当代文学中的杰出的前辈柳青写作《创业史》的那种特有的严谨、深刻、精于典型人物的创造和典型环境的烘托,又有自己的发展。”他还对《平凡的世界》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这种异常朴素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采取,决定于两个原因:第一,决定于作家对他所面对的时代和生活过来的世界的独特认识。第二,路遥的这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彻底的朴素性,还决定于作家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本来面目的典型理解”,最后得出了这部小说“是现实主义的新创获” 的结论。(曾镇南:《现实主义的新创获——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小说评论》1987年第3期。)曾的评论鞭辟入里,逻辑严密,令人信服。李星一九九一年在《文学评论》第四期上针对三卷本《平凡的世界》荣获“茅盾文学奖”后发表了《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路遥论》一文。并认为路遥“坚持了文学的现实性和当代性相统一的原则”、“小说的现实魅力就在于服务人生和取材于现实人生的统一”。白烨一九九一年发表于《文艺争鸣》第四期上的论文《力度与深度——评路遥<平凡的世界>》认为该小说“读后使人萦绕于怀的,无疑是普通人在时代变迁和苦难历程中昂扬不屈的生命力,以及由此隐含的对于民族传统的反思与批判,这是《平凡的世界》超越路遥以往创作并跻身于当代优秀长篇行列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基于作品文本的阐释,评论界认为小说主人公孙氏兄弟是对高加林形象的突破,进一步丰富了当代文学人物画廊。《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后的座谈会上,有评论家指出“孙少安、孙少平是《人生》中高加林形象的延续和裂变,他们是作家将高加林个性和灵魂的自生矛盾进行了调整和融合后而产生的新形象,孙少安更多的保留了优秀的传统精神和文化观念,孙少平则更多的接受了世界现代意识和文化形态的影响”。(《一部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花城》1987年第3期。)对于孙氏兄弟的性格和不同人生道路的选择评论界主要立足于其兄弟二人基于所受教育的不同而带来的对于世界的认识方式、传统与现代意识的结合与决裂、农业文明面对工业文明的焦虑和反思等方面对其不同的人生价值经行的阐发。其次是对于路遥作品的审美品格给予“史诗性品格”的新定位。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座谈会上与会者就认为这部小说具有“构思博大、气势恢宏的特点。不能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但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作家的追求赋予了这部作品以史诗性的品格……作家艺术构思和审美追求的指向,虽不能说已经写出了一部史诗,但却具有史诗的品格的”。(王愚:《直接经历着历史的人民》,1987年4月18日《人民日报》。)这是评论界首次把路遥的作品从对《人生》以“深沉”和“宏大”的美学特征提升到“史诗性品格”的美学特征上来。李星在一九八七年《花城》第三期上发表《无法回避的选择——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一文指出《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是“诗与史的有机结合,又是诗的内容压倒诗的内容的不均衡体”。雷达的论文《史与诗的恢弘画卷》(《求是》1991年第17期)进一步分析了作品的内在特征后认为“抓住了两种最基本的结构力量,那就是史与诗:纵向的史的骨架与横面的诗的情致的融合,对社会历史走向的宏观的把握与对人物命运、心灵的微观透视的融合。没有史的骨架作品无以宏大,没有诗的情感作品难以厚重。总的说来,《平凡的世界》是通过人物命运的历史化和历史进程的命运化,力图概括我们当代生活中最大的思潮和某些本质方面。”同时,该阶段有一个显著的研究特点,那就是把一直以来只关注于对作品文本的结构开始有所转向与对作家自生创作心里机制的研究并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一九八七年就路遥的创作心理,李星认为“作家的创作活动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个性、气质、心理,面对前人无比丰富的文学传统的积极选择过程……正是作家无法回避的选择结果。这种选择既是作家主体性的主动,有具有某种无法回避的被动”。(李星:《无法回避的选择——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花城》1987年第3期。)李继凯一九九二年发表在《文艺争鸣》第三期上的《矛盾交叉:路遥文化心理的复杂构成》一文认为“地域或陕北文化、中国或民族文化、世界或人类文化这三个层次的文化构成,先后顺序层递地对他的文化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内化为他的文化心理的重要因素,从而由内而外的制约了他生活与文学理解与选择,写出了一系列属于路遥的作品。”肖云儒一九九三年发表于《延安大学学报》第三期上的《路遥的意识世界》一文,是目前路遥意识研究最为系统的专论。该文通过路遥的“苦难意识”、“土地意识”、“历史意识”、“伦理意识”、“哲学意识”、“悲剧意识”等多种意识的缜密分析,准确的把握了路遥的意识世界和心灵世界并同时提出“路遥的代表性作品,可以说集中了自己在历史转型期两个阶段的人生经历和心灵感受。因而路遥本人和他笔下人物的精神世界,将是我们了解这个重要历史阶段的重要的心灵记录和重要的精神史页。”综上,该阶段对路遥作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深入研究、作品所展现的美学特征以及对其作家创作心理机制的研究进一步确证了路遥在当代文学史的定位起到了重要作用。参考资料: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状况所创作的。也是从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中的创作。

【参考文献】[1]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版[2]路遥:《路遥文集》(3、4、5合卷本),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3]阎慧玲:《路遥的小说世界》,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10月[4]三毛:《亲爱的三毛》,哈尔滨出版社,2005年[5]甘晓丹:《在苦难中成长——解析<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平的成长历程》,文教资料,2010(23

​​1982年,路遥的小说《人生》一经发表就获得了文艺界的一致好评,并且他也赢得了人生,电报电话接连不断,无数的亲戚朋友也都把他当成了名人,纷纷上门,不是要钱,就是托他安排工作。 无限风光的背后,又有谁能知道他付出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路遥在延安大学就读的三年里,就一直没闲着,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吸收各种知识,这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不少经验。 后来,他深思熟虑写出了第一部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这是一部思想超前独特的小说,却很难被众人所理解。 退稿,退稿,退稿…… 不断退回的稿件,换作一般人早就泄气不寄给文学刊物了。 可他还是坚持下去,直到最后,才有一家大型期刊杂志愿意发表这部小说。 然后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这部小说发表之后反响平平。 但是,路遥并没有因此沉浸在忧愁的情绪里,他在一个清净的招待所里开始写第二部小说,也就是获得广大读者强烈反响的《人生》。 创作《人生》的过程是艰辛的,他常常写到三更半夜,写到手臂酸痛,不像我们现在用电脑打字,速度快,又没那么酸痛。 在这段时间里,路遥的头发蓬乱,眼角粘红,胳膊磨得红肿,大小便不通畅。 尽管这部小说是在1981年写成的,但是早在1979年他就尝试动笔写过,写完觉得不满意又撕掉,1980年再试着写,又觉得不行。 小说后记写道:1981年夏天初稿于陕北甘泉,同年秋天改于西安、咸阳,冬天再改于北京。 可见一本小说不是一次性就完成的,它需要像写论文一样,综合各方面的反馈和评价,再给予修改和完善。 《人生》发表后,很多人都断言这是路遥的巅峰之作,以后再不可能写出超越《人生》的作品了。 此时的路遥才三十多岁,距离他离世的时间还有好几年,他是一个不会轻易认输的人,他决定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写出一部逾越生命长度的长篇巨作。 这对从未写过长篇小说的路遥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他开始拒绝诸多的讲座和采访,将《红楼梦》重读三次,将柳青的《创业史》重读七次。 并且,他还广泛涉猎了有关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等相关知识,甚至还有一些诸如养蜂、气象、风俗、UFO等专业性知识,又将1975年到1983年之间的各类报纸都翻看一遍,有些认为有用的东西,在笔记本随手记下。 事实证明,这些东西并不是没有用的,比如UFO他就用上了。 完成自己计划的阅读篇目后,他又回到陕北体验生活,接触形形色色的人。 为了让小说写的矿工日常生活更加真实,不悬浮,他又主动下矿井,并与每一位矿工交朋友。 反观现在,多少现实题材剧都是假大空,不接地气,仅凭自己的想象胡编乱造。 这一点,编剧应该好好向路遥学习。 为了写这部恢宏的长篇巨作,路遥的前期准备工作就用了接近三年的时间。 正式动笔的时候,他为了写好一个开头苦恼了一整个冬天。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直到有一天半夜,路遥的脑子里才蹦出一个“老鼠药”的灵感,他顾不上寒冷,连忙爬起来,在一张稿纸上写下“老鼠药”这三个字。 写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分后,路遥把手稿拿给《当代》杂志青年编辑看,结果青年编辑越读越觉得索然无味。 于是被退稿了,再拿到另一家出版社编辑看,又被退稿了。 这个情形,就像第一部小说那样。 难道是自己埋头创作,疏忽了时代潮流吗? 在当时流行的是“意识流”、“魔幻主义”等创作手法,现实主义作品仿佛成为了一个过时货。 就像现在武侠小说落伍了,流行玄幻修真小说一样。 1986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青年编辑李今遇拿到了《平凡的世界》的出版权,她本以为公司领导会高兴,却没有想到公司领导会责骂她。 但李今遇并没有就此放弃出版,在她的坚持下,公司领导终于同意出版这部小说。 尽管出版了,但是很多人都不看好。 这还只是小说的第一部分,后面还有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没有写呢! 如果换作是普通的作家,看见积累多少心血的第一部就被很多人否定了,早就半途而废了。 可是路遥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也得益于他的坚持和自信。 哪怕是有很多人否定,那跟他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自己不否定自己,就不算失败了。 长期的埋头创作,让他的身体亮起了红灯。 医生建议他停止工作,他并未听从。 为了创作,他不惜一切代价,继续书写。 1987年春天,路遥将《平凡的世界》一书送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节目编辑叶咏梅,这一送,竟然让《平凡的世界》焕发生机! 1988年3月27日,《平凡的世界》录制广播节目,路遥的文字通过广播,传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这部注定不平凡的作品自开播以来,就受到了听众的广泛好评。电台收到的信件满天飞,书籍不断加印,加印,再加印…… 曾经那些对这部作品给予否定的人,怎么也想象不到这部书播出后的反响巨大,供不应求! 1991年,第三届“矛盾文学奖”公布,《平凡的世界》名列第一! 没有一个人是随随便便成功的,要接受鲜花与掌声,就必须付出自己的努力和汗水。 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平凡的世界论文主题

都行 需要帮助写吗

是用温暖的现实主义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文学作品。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平凡的事情,平凡的生活

《平凡的世界》是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文学作品。与《人生》相比,《平凡的世界》更具有人性的高度,作家把苦难转化为一种前行的精神动力。描写苦难的新时期作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把苦难转化为一种精神动力的作家却并不多,路遥当属其中之一。

这部小说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艰难生存境遇的同时,极力书写了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的美好心灵与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作品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青年人,但他们自强不息,依靠自己的顽强毅力与命运抗争,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

其中,孙少安是立足于乡土矢志改变命运的奋斗者;而孙少平是拥有现代文明知识、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中国社会普通人人生奋斗的两极经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平凡的世界》是从1975年开始创作的,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种文学新思潮风起云涌,现代派、意识流等文学观念风靡一时,文学创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变求新令人目不暇接。与此相反,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却受到“冷落” 。

甚至有批评家认为,路遥的另一部小说《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落伍的,但路遥仍然坚持创作完成了这部小说。

路遥三年准备、三年创作,为了扩充视野、掌握资料,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包括近百部长篇小说,前后近十年的报纸以及其他相关书籍,过着“早晨从中午开始”的生活,同时,他还奔波于社会各阶层体验生活。

第一部初稿的写作是在一个偏僻的煤矿医院开始的,从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可以看到他对文学事业执着的信心和付出的代价:“写作整个地进人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性质”。

第二部初稿的写作是在黄土高原腹地的一个偏僻小县城进行的,因为生活没有规律,路遥身体严重透支,最后病倒了。后来吃了百余副汤药,身体略有恢复,他依靠一股精神力量,继续写作。第三部的初稿改在榆林宾馆进行。1988年5月25日,路遥终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的论文题目

我朋友去年的毕业论文也是写的《平凡的世界》,他从政治意识和伦理意识这方面来写其中的女性的,但写得不够成功,你可以将其升华

1、平凡铸造精彩人生。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3、梦想与现实的纠缠。

4、平凡,是生活的本色。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

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内容简介

1975年初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他贫困,自卑;后对处境相同的地主家庭出身的郝红梅产生情愫,在被同班同学侯玉英发现并当众说破后,与郝红梅关系渐变恶劣,后来郝红梅却与家境优越的顾养民恋爱。少平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做了一名教师。

但他并没有消沉,他与县革委副主任田福军女儿田晓霞建立了友情,在晓霞帮助下关注着外面的世界。少平的哥哥少安一直在家劳动,与村支书田福堂的女儿——县城教师田润叶青梅竹马。少安和润叶互有爱慕之心,却遭到田福堂反对。

经过痛苦的煎熬,少安到山西与勤劳善良的秀莲相亲并结了婚,润叶也只得含泪与父亲介绍的一直对她有爱慕之情的李向前结婚。

这时农村生活混乱,又遇上了旱灾,田福堂为了加强自己的威信,组织偷挖河坝与上游抢水,不料竟出了人命。为了“农业学大寨”,他好大喜功炸山修田叫人搬家又弄得天怒人怨。生活的航道已到了非改变不可的地步。

一,《平凡的世界》的乡土文化的嬗变二,《平凡的世界》里的人性的循环三,《平凡的世界》中时代的变迁对人物成长的影响四,《平凡的世界》和一代人的成长五,《平方的世界》的悲剧意识六,《平反的世界》中传统意识与人物性格的碰撞你从这六个题目是可以找到切入点的!

文章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要从一个方面看.我建议你可以写一下作者路瑶,他为了写这篇文章在翻看资料时,他的左手食指因长期的摩擦血管都已表露.

平凡的世界论文答辩ppt

人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

摘    要  《平凡的世界》主要以陕北地区黄土高原的农村生活为根基,塑造了众多的女性人物形象,这些女性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对生活有着各自的理解,同时,对爱情也有不同的观点。本文主要通过写三个主要女性的人物形象,分析她们的爱情观,以及进行人物形象的比较,来挖掘形象塑造的深刻意义和爱情观的启示。关键词:女性;人物形象;爱情观; 前言《平凡的世界》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它沟通了地球人类的情感,历来家喻户晓。这部百万著作以黄土高原双水村村民的命运为中心,用全景式反映了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变迁,时间从1975年开始,到1985年结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本书也被历届学者研究,目前学术界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孙少安,孙少平,农民形象,农村变迁等等,通过复杂的矛盾冲突,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该论文主要着眼于《平凡的世界》中的主要女性人物,采用材料分析,人物对照的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和探讨其爱情观,挖掘出其形象的独特性,帮助读者更有深度地理解《平凡的世界》以及这本书通过这些人物所传达的情感和理想。第一章:主要女性人物形象 第一节 田晓霞: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现代女性 如果说那个年代是迷茫的,那田晓霞就是指明前进方向的指南针;如果说那个年代是寒冷的,那田晓霞就是那冲破黑云,照耀大地的暖阳;如果说那个年代是苦涩的,那田晓霞便是那颗能够甜化心田的糖果。田晓霞,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作者路遥着墨众多,着力刻画的人物,她总能凭借自己的力量给他人带来温暖和积极向上的动力,她身上闪耀着文化之光,理性之光,现代之光,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便是贯穿田晓霞这个人物的最生动的写照。我们接下来通过对其性格的探究来深度理解田晓霞这个人物形象。 田晓霞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她的父亲是县委书记,自小生活在城市里,家庭条件相对优越。不仅有着和谐的家庭氛围,而且还受过良好的教育,知识面广。在学习上努力认真,在生活上也没有物质的烦忧,这些方面形成了她活泼开朗,率性洒脱,积极向上的性格。 “‘你和润生一个班的吧?’田晓霞大方地问他。‘嗯……’少平一下子感到脸像炭火一般发烫。”此时,正当少平为自己穿着脏烂而感到尴尬窘迫之时,晓霞热情地给他泡茶并递给他,“咱们是一个村的老乡!你以后没事就到我们家来玩。……听润生说过咱村还来了两个同学,都分在高一(1)班了,也没去认识你们。你看,我这个老乡真是太不像话了!”从这短短几句对话中我们可以轻松地看到,田晓霞从出场就带着一种特别气质,她没有那个时代女性的扭扭捏捏,而是简单大方,活泼热情,同时展现了她那娴熟的交际能力。在这之后,晓霞也会主动来找孙少平拉话,一起谈天说地。在生活中,她也十分率真洒脱,不拘一节,比如在每当在课外活动的时候,她总是两只手揣在裤口袋里,俨然像个男孩子似的踱到操场上的报栏前看报纸。在地区上搞革命故事调讲的时候,田晓霞和孙少平需要到城里,这是少平第一次去城里,由于晓霞对城里熟悉,就热情地给他介绍这座城市并带着他到著名的地方去转。 小说中多处笔墨写了她的善良正直并且尊重他人,顾及到他人的自尊心。善良的人,他们在和别人的相处的过程中总是以最大的善意去看待别人,他们有着人类最朴实,最真诚的情感,无论对方是朋友还是敌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他们都会经自己最大的能力给别人送去温暖和善意,而小说中的田晓霞就是这样一个人。小说中田晓霞的外公徐老汉因为自己养的一只老黑猫死了而难过抑郁,这时,晓霞看出了外公的伤心,就买回一只小黑猫来陪伴他。在高中时代,在她与孙少平的相处中,总是能顾及到他的自尊心,恰到好处的对他提供帮助。如在孙少平和田晓霞的借书过程中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一开始,晓霞是这样问的:“我能给你什么帮助呢?”少平抬起头说:“你如果认为什么书好,再象以前一样,及时推荐让我看。”在这个对话中,田晓霞提出要帮助孙少平,是站在好友的立场,尊重的提出询问,而不是直接将自己的善意强行加在孙少平身上,没有任何的主动给予,因为田晓霞知道这样会使少平感到不适,因为理解,所以要避。她对穷人的态度是在平等立场上建立的悲悯,而不是轻蔑。最后也因为善良,她在最后因为救素不相识的小女孩而丧命于汹涌的洪水中。 田晓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冒险精神和奉献精神。她关心国家政治,关心社会焦点,为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担忧。她有着强烈的事业心以及责任感,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在黄原师专毕业后,在如愿成为一名优秀的省报记者,曾到偏僻而且环境非常不好的煤矿进行采访工作,还不顾危险地下矿井了解工人的劳动情况。当特大洪水袭来,她的心中有一种使命感,使她想把抗洪救灾的实时情况报道给全省人民,所以毫不犹豫的冲到抗洪救灾的第一线,下了飞机后只身前往灾区,看到洪水中的小女孩,她不顾个人安危,把能活命的木板推给了小女孩,最后献出了她鲜活而宝贵的生命。     田晓霞的出生环境培养了她的自我意识,她不受教条主义的禁锢,对事物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不凡的分析能力,能够以广阔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最鲜明的体现便是她敢于批判社会虚伪的现状。在看到报纸时,看到一些不好的言论总是能一针见血的说出其缺点。比如,她能指着一个重要作家发表的言论说:“这家伙又胡说八道了!”“咱们现在国家叫这些人弄的一团糟!”她还指出了当前农民穷的连饭也吃不上,学校还整天搞形式,不上课 ,年年说形势大好,但是好像阶级敌人和资本主义却越来越多的弊端。田晓霞的这些言论在当时那个人人自危,生怕被打成反动派的时代,可以说是石破天惊。 田晓霞不仅注重自由而且也向往自由,是一个接受过新思想,敢于突破世俗的独立女性。“我们原是自由的鸟,飞去吧!飞到那乌云背后明媚的山峦,飞到那里,到那蓝色的海角。只有风在欢舞,还有我作伴。”这是晓霞深深地向往自由的体现。自由的精神,自由的灵魂,使一个人具有独特的魅力。田晓霞可以说是作家笔下最理想的人物,她敢她敢想,敢说,敢做,她所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区别于传统女性最突出的特点。 田润叶:传统女性和现代女性的结合者 田润叶是双水村村支部书记天福堂的女儿,这个角色既有传统妇女的特点,也有新时代女性特色,是一个游走于传统与现代边缘的女性角色,具有一定的悲剧性色彩。 田润叶为人热心善良,对待亲人无微不至,对待朋友真心实意,在她的身上,体现出中国传统女性的真善美。在小学教书之后,她住在县城的二爸家,她虽然成了公家人,但是却待人平和,没有架子。每次回双水村,都会给少安的奶奶带点心;还提着点心去看望村里傻瓜叔叔田二,尽管傻瓜叔叔的窑里臭气熏天,她也毫不在意 ;对待少平就像亲弟弟一样,由于少平上高中时生活拮据,她就总是热情地招待孙少平来家里吃饭,给他端来一大盘猪肉炖粉条和一盘雪白的馒头,为了让他不尴尬,故意留他自己一个人吃饭,从这一小细节也足以看出她的细心。临走时,还十分慷慨地送给他五十斤粮票。因为二爸田福军和他的同事李登云的政见不合,为了二爸的政治前途,她听信了田福军老丈人的一席话,她最后答应嫁给热烈追求她的李向前,也就是李登云的儿子。在李向前因醉酒而出车祸,双腿截肢后,悲观失望地想要离开这个伤心的世界时,润叶骨子里的善良提醒着她作为妻子应尽的义务,她又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从这方面来看,也可以说她是知性的理智的,也使得她的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正是因为润叶的善良,也使得她处处为他人着想,在自己的事上却不愿意强求。这也使得她失去了青梅竹马的初恋,而且还经历了一段不幸的婚姻。 田润叶在工作上尽职尽责。她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甚至是充满了激情,为了给学生们上好课,常常废寝忘食地备课,有时工作到半夜三更。对于学校规定的教学要求和人物,她都能模范地执行,兢兢业业地完成。 她受过一定的教育,但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水平并没有那么高;她有一定的个性,但却没有鲜明到可以不顾一切的跟随自己的心愿行事;她是一个在农村里长大的姑娘,后来寄人篱下,到城里和二爸一起生活,她没有什么资格来为自己发声;她表现出了勇于反抗命运的安排,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的知识女性的特点,但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个传统的农村姑娘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却是长辈眼中的闪光点,孝顺懂事,乖巧,为大人分忧,不会给长辈添麻烦。她始终在自我与外界压力下苦苦挣扎,残留在脑中的传统观念使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最终服从了命运的安排。 第三节 郝红梅:努力与命运抗争的自强不息者 郝红梅在小说中的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她是一个家境贫寒,喜欢读书而且长相清丽的女孩,但是她从一出生就已经被定义——地主的孙女。这个身份使得她在与同学们的相处中多了一份自卑感,在那个敏感的时代,家里是地主成分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情,不光物质上穷的一干二净,而且精神上还要接受所有村民的指责与鄙夷。她也在村人锥子般的目光中学会了在夹缝中生存,不惜一切代价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首先,她的相貌是出众的。原著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孙少平发现,郝红梅实际上是班里最漂亮的女生。只是因为她穿戴破烂,再加上一脸菜色,才使得所有人都没发现这点。”班长顾养民注意到她并向她示好,跛脚的侯玉英处处找她的麻烦,从这些侧面,也能看出她的样貌是不同于一般女子的。 其次,因为贫穷和地主家的子孙的身份,郝红梅心中多了一份自卑,同时又有着极强的自尊心。郝红梅一家背着沉重的政治包袱,受尽社会的白眼和歧视,一家几口人只能靠他父亲一个人的工分过活,遇上灾荒年,国家发下来的救济款和救济粮,不用说也跟她们家沾不上半点关系。她身上也总是穿着破烂的衣服,这也不难理解她的自卑。学校里的菜分甲、乙、丙三种,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和黑色的高粱面馍。光景不好的郝红梅自然是吃最便宜的,从开学开始,每次吃饭的时候,她几乎都是最后一个来食堂吃饭的,每次都默默的拿走剩到最后的两个黑高粱面馍。因为贫穷,也因为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她总是选择躲避众人的目光,尽量不到人多的地方,避免遭到无言的耻笑。在快毕业的时候,同学们互相赠送的礼品,因为自己的自尊心,她决定回赠同学们精美的礼品,但却选择了一个不恰当的方式——偷手帕,最后被无情的揭发。郝红梅因为面子而偷,最后也失去了面子。 最后,郝红梅也是一个乖巧,有上进心,迫切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女生。但是,也正是因为想要迫切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她身上也体现了一定程度的虚荣心。在那个年代,能上初中或者高中是极其幸运的。而她所在的高中,是县里的最高学府。她在村里尊大尊小,叔叔婶婶不离口,十分乖巧,所以被推荐上高中。她喜欢读书,从最开始就是被孙少平所读的《红岩》吸引,才与他搭话,问他借书,随后她也常常向他借书看。她从小就认识到自己不幸的人生,并且她的身上背负着责任感和使命感,家人把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她小小的身躯上。严酷的生活使她过早地成熟起来,她想努力地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攀上家境好的顾养民,她选择疏远了对她很好的孙少平,在许多外人看来,这是十分虚荣的,但是换位思考,郝红梅也只是在为自己悲苦的命运而抗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章:爱情观第一节:田晓霞的爱情观 一、爱情败给命运总比败给世俗好 田晓霞对待爱情的态度是纯粹的。田晓霞和孙少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阶级差异,不管是家境,还是社会地位等等,在那个年代看来,干部家庭的女儿和农村打工汉的结合完全不符合“门当户对”的陈旧观念。但是田晓霞自始至终都是以平等的方式与孙少平交流,从刚开始朋友间的相处,他们一起看报刊,一起谈天说地,到后来的交往,物质和地位,都不是阻止他们在一起的主要因素。田晓霞所认同的是爱情观是:爱情败给命运总比爱情败给世俗好。这种爱情不仅包含男女双方对生活的共同理解极情感上的契合,同时在他们的爱情交往中,已经看不到传统情爱模式中富有伦理意味的家庭生活的琐碎与平庸,主要灌注着理想的激情和精神的追求,具有诗的情调与浪漫色彩[1]。 在高中的时候,田晓霞对孙少平更多的是朋友之间的赏识,孙少平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保持着读书的习惯,他的眼界也和班上的其他同学不一样,更加开阔。这也是吸引田晓霞最重要的一点,田晓霞的思想紧跟时代潮流,同时也希望喜欢的人不要变成世俗的人。在高中毕业时,她还对孙少平说过,“希望你千万不能变成个世俗的农民,满嘴说的都是吃,肩膀上搭着个褡裢,在石圪节街上瞅着买个便宜猪娃。”毕业后仍然坚持给孙少平寄书和报纸,并提示他要树立远大理想,不要随波逐流。这也是她所认为最理想的人。两年后的电影院重逢,田晓霞对孙少平有了更加特别的想法,或者说更加钦佩他。因为从孙少平的谈吐中,她发现他对生活有了更加独特的理解,他努力改变生存条件,同时也不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她喜欢孙少平,也正是他不伪装自己,不会因为生活的窘迫就感到自己活得没有意义。在田晓霞看来,孙少平已经为她的生活环境树立了一个“对应物”,或者说是给她的世界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坐标”,单单凭这方面,就已经足够让她足够心动。 二、忠诚专一、无私奉献 田晓霞对待爱情的态度是忠诚专一的,全心全意为对方考虑和付出的。在重逢后不断的相处中,对爱情的美好想象在她的心中慢慢滋长。她期盼和孙少平每周六的约定,想去看望他时,又会考虑到保护他的自尊心。在确认关系后,田晓霞悄悄地来到孙少平工作的煤矿,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晚上又决定和他一起下到黑脏而又危险的矿井,感受他工作的环境。田晓霞对孙少平的爱是爱屋及乌的,对少平的妹妹兰香照顾有加。在工作期间,她还拒绝了家庭环境优越的同事高朗的追求。她的心一直属于她爱的少平。“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造的力量”,“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地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田晓霞始终都信奉着这种爱情观念。第二节:田润叶的爱情观 一、不在意门第观念 田润叶出生在农村,但是生活在文明与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里,她的身上已经脱离了世俗的偏见,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在她看来,“门当户对不如两个人有情有意”,她和孙少安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彼此相知,尽管孙少安的家里十分贫穷,她也毫不介意,仍然喜欢着这个青梅竹马的伙伴。当二妈给她介绍对象的时候,她的心里只有少安哥,她想让他娶自己,如果非要嫁给一个人,也只有她的少安哥可以配得上自己,所以她选择了主动出击。她寻求机会然后把表白的纸条亲手交到了孙少安的手上,“少安哥,我愿意一辈子和你好。”这是润叶为追求自己理想的爱情所迈出的勇敢的一步。 二、主动而倔强 她对爱情的想象是美好的,对爱情的追求是主动而又倔强的。 尽管孙少安在她的追求面前畏怯地向后退缩,她仍然没有死心。在润叶知道孙少安找了一位山西婆姨后,她的内心显然是痛苦和失望的,但是她知道少安的难处,少安是因为农村人的身份,而且家里光景不好才没有勇气答应和她一起生活的。田润叶想着过一段时间他会想通的,还是坚信他最终会响应她爱情的呼唤。尽管最后事与愿违,她在心里还是默默地想念着她的少安哥。在重重压力之下结的婚姻也只是名存实亡,她内心倔强地用她自己的方式来反抗她这段不情不愿的婚姻。由于旧社会的阶级观念和牵涉众多的政治利益关系,使得田润叶和孙少安的这段感情无疾而终。尽管田润叶对爱情是执着主动的,但是也躲不过现实的残酷。第三节:郝红梅的爱情观 一、追求物质、现实的爱情 由于地主子孙的身份和贫困的生活,郝红梅对爱情的选择更注重实际,或者说物质。她有着成年人的早熟,对于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早有打算。她来到这座高中,就是为了能够攀上一个条件好的男人,将来好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而与孙少平的那段相处,基本上是出于一种怜悯,既怜悯别人,也让别人怜悯自己,因为相似的命运,她对孙少平内心充满了亲切的感情,却不是男女之间的那种感情。当遇上顾养民之后,她感觉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因为顾养民的父亲是黄原地区师范专科的副校长,母亲是地区建筑公司的工程师,祖父又是县里远近闻名的老中医,正是她梦寐以求的爱情对象,当知道顾养民有意于她时,她是惊讶和惊喜的,所以故意疏远孙少平,奔向了她理想中的爱情。她梦想着这位高贵子弟会想办法帮她在黄原找工作,并且和他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爱情也确实朝着她想象的方向发展,因为顾养民确实喜欢她并且不嫌弃她的地主成分。但随后却因“偷手帕”事件,亲手葬送了自己的爱情。 二、终归于平淡幸福 在受到打击之后,她与顾养民之间也没有了交集,因此,她对爱情也没有了奢求,选择安安分分地嫁给了邻村的一个教书教员,郝红梅在经历一段是失败的爱情后,内心期望能够和这位教书先生永远的生活下去,尽管平淡,却幸福。当厄运再次降临在她身上的时候,她又陷入了迷茫和绝望,他的丈夫意外死亡,使她对爱情心灰意冷。但是为了孩子,她选择坚强地生活下去。后来集会上与田润生偶遇,在田润生悉心地照料与保护下,郝红梅已死的爱情火苗又再一次燃起,她觉得润生是一个有能力有担当,能给她带来安全感的男人,所以最后不畏别人的眼光,选择了和他在一起,最终也获得了一个幸福的结局。郝红梅的爱情之路有了明显的转变,从最初的看重财富,看重身份的爱情到最后选择了平淡安稳且幸福的爱情,她对爱情的认知是不断成长的,也是不断成熟的。                第三章:三个女性人物的比较   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她们有着不同的命运。首先,她们的家庭出身不同,郝红梅出生于农村地主家庭,田润叶出生于农村干部家庭,田晓霞出生于城市,是县委书记的女儿,三者的出身也昭示着她们命运的不同。其次,田晓霞、田润叶和郝红梅都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也对她们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郝红梅仍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她读书的目的很现实,只是想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但是她也深知家里没钱送她上大学,只能读到高中,所以她更想在高中读书时能碰上一个好人家;田润叶在黄原师范专科毕业之后回到原西教小学,成为一名公办教师,她接受现代思想的熏陶,敢于主动追求幸福,但是明显又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具有“奉献”精神,但是这种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使她后来丧失了自我人格,自我尊严,面对不幸福的婚姻,她仍然固守传统女性的牺牲精神,虽然无奈但是仍然坚持着有名无实的婚姻;田晓霞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接受了精英阶层的教育,她上过大学,读了很多书,在精神层面与郝红梅、田润叶有很大差别,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全脱离了世俗的观念,她对爱情的选择,超越出身和阶层,只寻求情感和心灵的契合。三者的结局也尽相同,郝红梅在经历一波三折之后,找到了幸福,与田润生过着平淡而美好的生活;田润叶在李向前遭受车祸后,心生愧疚,尽心尽力地照顾他,后来二人也生育了一个儿子,也算得上是一个比较美好的结局;田晓霞在省城当记者时,被一场洪水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但是她是因救他人而牺牲的,是伟大的,结局虽然残酷但是也令人崇敬。                             结语     在《平凡的世界》中,她们演绎着属于她们自己的不平凡的爱情故事。正如路遥所言:爱情可以使荒芜变为繁荣,平庸变为伟大;使死去的复活,活着的闪闪发光。即使要经受无尽的煎熬和折磨,爱情仍然是人世间至善至美,神秘而不可或缺的情感。在这场时代的变革中,田晓霞用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向我们展示了理想而美好的爱情;田润叶向我们展现了朴实,善良,独立的品性,是传统女性与现代女性的结合体;郝红梅用她的行动演绎着出生于贫穷的环境,仍然勇敢地与命运斗争的故事。期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学到摒弃世俗的偏见,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爱情也好,事业也罢。在此过程中,不忘初心,坚守善良与本分,方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平凡的世界研究性论文

这个是综述,应该和研究现状有关。---------------------------------路遥研究综述之二(2009-03-06 08:59:16)标签:教育 分类:研究专栏 一九八六年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在《花城》第六期发表后,单行本相继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一九八八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先后三次播出了《平凡的世界》,直接听众超过三亿。一九九一年三卷本《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从一九八六年到路遥逝世,围绕着《平凡的世界》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以及作者对现实主义的新开拓和贡献、作品所具有的“史诗化”的美学特征和对于典型人物的典型特征的研究形成了第二次研究高潮。无论从作品的受众还是研究的深入程度来讲,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过程。首先这种研究是伴随着读者对作品的阅读和深入展开的,在当时《平凡的世界》广播剧播出之际,围绕这这部作品的人物形象及作品主人公孙氏兄弟的人物命运和作品主人公在逆境中所表现出的高贵品格在大街小巷形成了广泛的争议,一时之间,孙少平成为三亿多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种基于文本的主人公研究虽伴随着肤浅与谬误,但这种群众性的次研究应该是值得重视的。对《平凡的世界》的深入研究的仍然是资深性的专业评论家和文学研究者。早在一九八七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问世后,《小说评论》与《花城》编辑部在北京召开了国内著名评论家参加的座谈会,与会者认为“这是一部具有内在魅力和激情的现实主义力作”,“这部作品之所以被称为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品,不仅在于作品展示的大量的生活细节、农村生活图画都相当逼真,而且在于作者精细刻画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心里、性格,写出了中国人民个体和群体的命运。”(《一部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花城》1987年第3期。)曾镇南认为“《平凡的世界》采用的创作方法,是严谨的现实主义。……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既师承了我国当代文学中的杰出的前辈柳青写作《创业史》的那种特有的严谨、深刻、精于典型人物的创造和典型环境的烘托,又有自己的发展。”他还对《平凡的世界》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这种异常朴素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采取,决定于两个原因:第一,决定于作家对他所面对的时代和生活过来的世界的独特认识。第二,路遥的这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彻底的朴素性,还决定于作家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本来面目的典型理解”,最后得出了这部小说“是现实主义的新创获” 的结论。(曾镇南:《现实主义的新创获——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小说评论》1987年第3期。)曾的评论鞭辟入里,逻辑严密,令人信服。李星一九九一年在《文学评论》第四期上针对三卷本《平凡的世界》荣获“茅盾文学奖”后发表了《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路遥论》一文。并认为路遥“坚持了文学的现实性和当代性相统一的原则”、“小说的现实魅力就在于服务人生和取材于现实人生的统一”。白烨一九九一年发表于《文艺争鸣》第四期上的论文《力度与深度——评路遥<平凡的世界>》认为该小说“读后使人萦绕于怀的,无疑是普通人在时代变迁和苦难历程中昂扬不屈的生命力,以及由此隐含的对于民族传统的反思与批判,这是《平凡的世界》超越路遥以往创作并跻身于当代优秀长篇行列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基于作品文本的阐释,评论界认为小说主人公孙氏兄弟是对高加林形象的突破,进一步丰富了当代文学人物画廊。《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后的座谈会上,有评论家指出“孙少安、孙少平是《人生》中高加林形象的延续和裂变,他们是作家将高加林个性和灵魂的自生矛盾进行了调整和融合后而产生的新形象,孙少安更多的保留了优秀的传统精神和文化观念,孙少平则更多的接受了世界现代意识和文化形态的影响”。(《一部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花城》1987年第3期。)对于孙氏兄弟的性格和不同人生道路的选择评论界主要立足于其兄弟二人基于所受教育的不同而带来的对于世界的认识方式、传统与现代意识的结合与决裂、农业文明面对工业文明的焦虑和反思等方面对其不同的人生价值经行的阐发。其次是对于路遥作品的审美品格给予“史诗性品格”的新定位。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出版座谈会上与会者就认为这部小说具有“构思博大、气势恢宏的特点。不能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史诗性的作品,但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作家的追求赋予了这部作品以史诗性的品格……作家艺术构思和审美追求的指向,虽不能说已经写出了一部史诗,但却具有史诗的品格的”。(王愚:《直接经历着历史的人民》,1987年4月18日《人民日报》。)这是评论界首次把路遥的作品从对《人生》以“深沉”和“宏大”的美学特征提升到“史诗性品格”的美学特征上来。李星在一九八七年《花城》第三期上发表《无法回避的选择——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一文指出《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是“诗与史的有机结合,又是诗的内容压倒诗的内容的不均衡体”。雷达的论文《史与诗的恢弘画卷》(《求是》1991年第17期)进一步分析了作品的内在特征后认为“抓住了两种最基本的结构力量,那就是史与诗:纵向的史的骨架与横面的诗的情致的融合,对社会历史走向的宏观的把握与对人物命运、心灵的微观透视的融合。没有史的骨架作品无以宏大,没有诗的情感作品难以厚重。总的说来,《平凡的世界》是通过人物命运的历史化和历史进程的命运化,力图概括我们当代生活中最大的思潮和某些本质方面。”同时,该阶段有一个显著的研究特点,那就是把一直以来只关注于对作品文本的结构开始有所转向与对作家自生创作心里机制的研究并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一九八七年就路遥的创作心理,李星认为“作家的创作活动是作家依据自己的个性、气质、心理,面对前人无比丰富的文学传统的积极选择过程……正是作家无法回避的选择结果。这种选择既是作家主体性的主动,有具有某种无法回避的被动”。(李星:《无法回避的选择——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花城》1987年第3期。)李继凯一九九二年发表在《文艺争鸣》第三期上的《矛盾交叉:路遥文化心理的复杂构成》一文认为“地域或陕北文化、中国或民族文化、世界或人类文化这三个层次的文化构成,先后顺序层递地对他的文化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内化为他的文化心理的重要因素,从而由内而外的制约了他生活与文学理解与选择,写出了一系列属于路遥的作品。”肖云儒一九九三年发表于《延安大学学报》第三期上的《路遥的意识世界》一文,是目前路遥意识研究最为系统的专论。该文通过路遥的“苦难意识”、“土地意识”、“历史意识”、“伦理意识”、“哲学意识”、“悲剧意识”等多种意识的缜密分析,准确的把握了路遥的意识世界和心灵世界并同时提出“路遥的代表性作品,可以说集中了自己在历史转型期两个阶段的人生经历和心灵感受。因而路遥本人和他笔下人物的精神世界,将是我们了解这个重要历史阶段的重要的心灵记录和重要的精神史页。”综上,该阶段对路遥作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深入研究、作品所展现的美学特征以及对其作家创作心理机制的研究进一步确证了路遥在当代文学史的定位起到了重要作用。参考资料:

摘    要  《平凡的世界》主要以陕北地区黄土高原的农村生活为根基,塑造了众多的女性人物形象,这些女性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对生活有着各自的理解,同时,对爱情也有不同的观点。本文主要通过写三个主要女性的人物形象,分析她们的爱情观,以及进行人物形象的比较,来挖掘形象塑造的深刻意义和爱情观的启示。关键词:女性;人物形象;爱情观; 前言《平凡的世界》是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它沟通了地球人类的情感,历来家喻户晓。这部百万著作以黄土高原双水村村民的命运为中心,用全景式反映了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变迁,时间从1975年开始,到1985年结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本书也被历届学者研究,目前学术界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孙少安,孙少平,农民形象,农村变迁等等,通过复杂的矛盾冲突,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该论文主要着眼于《平凡的世界》中的主要女性人物,采用材料分析,人物对照的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和探讨其爱情观,挖掘出其形象的独特性,帮助读者更有深度地理解《平凡的世界》以及这本书通过这些人物所传达的情感和理想。第一章:主要女性人物形象 第一节 田晓霞: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现代女性 如果说那个年代是迷茫的,那田晓霞就是指明前进方向的指南针;如果说那个年代是寒冷的,那田晓霞就是那冲破黑云,照耀大地的暖阳;如果说那个年代是苦涩的,那田晓霞便是那颗能够甜化心田的糖果。田晓霞,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作者路遥着墨众多,着力刻画的人物,她总能凭借自己的力量给他人带来温暖和积极向上的动力,她身上闪耀着文化之光,理性之光,现代之光,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便是贯穿田晓霞这个人物的最生动的写照。我们接下来通过对其性格的探究来深度理解田晓霞这个人物形象。 田晓霞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她的父亲是县委书记,自小生活在城市里,家庭条件相对优越。不仅有着和谐的家庭氛围,而且还受过良好的教育,知识面广。在学习上努力认真,在生活上也没有物质的烦忧,这些方面形成了她活泼开朗,率性洒脱,积极向上的性格。 “‘你和润生一个班的吧?’田晓霞大方地问他。‘嗯……’少平一下子感到脸像炭火一般发烫。”此时,正当少平为自己穿着脏烂而感到尴尬窘迫之时,晓霞热情地给他泡茶并递给他,“咱们是一个村的老乡!你以后没事就到我们家来玩。……听润生说过咱村还来了两个同学,都分在高一(1)班了,也没去认识你们。你看,我这个老乡真是太不像话了!”从这短短几句对话中我们可以轻松地看到,田晓霞从出场就带着一种特别气质,她没有那个时代女性的扭扭捏捏,而是简单大方,活泼热情,同时展现了她那娴熟的交际能力。在这之后,晓霞也会主动来找孙少平拉话,一起谈天说地。在生活中,她也十分率真洒脱,不拘一节,比如在每当在课外活动的时候,她总是两只手揣在裤口袋里,俨然像个男孩子似的踱到操场上的报栏前看报纸。在地区上搞革命故事调讲的时候,田晓霞和孙少平需要到城里,这是少平第一次去城里,由于晓霞对城里熟悉,就热情地给他介绍这座城市并带着他到著名的地方去转。 小说中多处笔墨写了她的善良正直并且尊重他人,顾及到他人的自尊心。善良的人,他们在和别人的相处的过程中总是以最大的善意去看待别人,他们有着人类最朴实,最真诚的情感,无论对方是朋友还是敌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他们都会经自己最大的能力给别人送去温暖和善意,而小说中的田晓霞就是这样一个人。小说中田晓霞的外公徐老汉因为自己养的一只老黑猫死了而难过抑郁,这时,晓霞看出了外公的伤心,就买回一只小黑猫来陪伴他。在高中时代,在她与孙少平的相处中,总是能顾及到他的自尊心,恰到好处的对他提供帮助。如在孙少平和田晓霞的借书过程中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一开始,晓霞是这样问的:“我能给你什么帮助呢?”少平抬起头说:“你如果认为什么书好,再象以前一样,及时推荐让我看。”在这个对话中,田晓霞提出要帮助孙少平,是站在好友的立场,尊重的提出询问,而不是直接将自己的善意强行加在孙少平身上,没有任何的主动给予,因为田晓霞知道这样会使少平感到不适,因为理解,所以要避。她对穷人的态度是在平等立场上建立的悲悯,而不是轻蔑。最后也因为善良,她在最后因为救素不相识的小女孩而丧命于汹涌的洪水中。 田晓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冒险精神和奉献精神。她关心国家政治,关心社会焦点,为国家的命运和前途担忧。她有着强烈的事业心以及责任感,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在黄原师专毕业后,在如愿成为一名优秀的省报记者,曾到偏僻而且环境非常不好的煤矿进行采访工作,还不顾危险地下矿井了解工人的劳动情况。当特大洪水袭来,她的心中有一种使命感,使她想把抗洪救灾的实时情况报道给全省人民,所以毫不犹豫的冲到抗洪救灾的第一线,下了飞机后只身前往灾区,看到洪水中的小女孩,她不顾个人安危,把能活命的木板推给了小女孩,最后献出了她鲜活而宝贵的生命。     田晓霞的出生环境培养了她的自我意识,她不受教条主义的禁锢,对事物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不凡的分析能力,能够以广阔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最鲜明的体现便是她敢于批判社会虚伪的现状。在看到报纸时,看到一些不好的言论总是能一针见血的说出其缺点。比如,她能指着一个重要作家发表的言论说:“这家伙又胡说八道了!”“咱们现在国家叫这些人弄的一团糟!”她还指出了当前农民穷的连饭也吃不上,学校还整天搞形式,不上课 ,年年说形势大好,但是好像阶级敌人和资本主义却越来越多的弊端。田晓霞的这些言论在当时那个人人自危,生怕被打成反动派的时代,可以说是石破天惊。 田晓霞不仅注重自由而且也向往自由,是一个接受过新思想,敢于突破世俗的独立女性。“我们原是自由的鸟,飞去吧!飞到那乌云背后明媚的山峦,飞到那里,到那蓝色的海角。只有风在欢舞,还有我作伴。”这是晓霞深深地向往自由的体现。自由的精神,自由的灵魂,使一个人具有独特的魅力。田晓霞可以说是作家笔下最理想的人物,她敢她敢想,敢说,敢做,她所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区别于传统女性最突出的特点。 田润叶:传统女性和现代女性的结合者 田润叶是双水村村支部书记天福堂的女儿,这个角色既有传统妇女的特点,也有新时代女性特色,是一个游走于传统与现代边缘的女性角色,具有一定的悲剧性色彩。 田润叶为人热心善良,对待亲人无微不至,对待朋友真心实意,在她的身上,体现出中国传统女性的真善美。在小学教书之后,她住在县城的二爸家,她虽然成了公家人,但是却待人平和,没有架子。每次回双水村,都会给少安的奶奶带点心;还提着点心去看望村里傻瓜叔叔田二,尽管傻瓜叔叔的窑里臭气熏天,她也毫不在意 ;对待少平就像亲弟弟一样,由于少平上高中时生活拮据,她就总是热情地招待孙少平来家里吃饭,给他端来一大盘猪肉炖粉条和一盘雪白的馒头,为了让他不尴尬,故意留他自己一个人吃饭,从这一小细节也足以看出她的细心。临走时,还十分慷慨地送给他五十斤粮票。因为二爸田福军和他的同事李登云的政见不合,为了二爸的政治前途,她听信了田福军老丈人的一席话,她最后答应嫁给热烈追求她的李向前,也就是李登云的儿子。在李向前因醉酒而出车祸,双腿截肢后,悲观失望地想要离开这个伤心的世界时,润叶骨子里的善良提醒着她作为妻子应尽的义务,她又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从这方面来看,也可以说她是知性的理智的,也使得她的人物形象更加有血有肉。正是因为润叶的善良,也使得她处处为他人着想,在自己的事上却不愿意强求。这也使得她失去了青梅竹马的初恋,而且还经历了一段不幸的婚姻。 田润叶在工作上尽职尽责。她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甚至是充满了激情,为了给学生们上好课,常常废寝忘食地备课,有时工作到半夜三更。对于学校规定的教学要求和人物,她都能模范地执行,兢兢业业地完成。 她受过一定的教育,但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水平并没有那么高;她有一定的个性,但却没有鲜明到可以不顾一切的跟随自己的心愿行事;她是一个在农村里长大的姑娘,后来寄人篱下,到城里和二爸一起生活,她没有什么资格来为自己发声;她表现出了勇于反抗命运的安排,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的知识女性的特点,但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个传统的农村姑娘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却是长辈眼中的闪光点,孝顺懂事,乖巧,为大人分忧,不会给长辈添麻烦。她始终在自我与外界压力下苦苦挣扎,残留在脑中的传统观念使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最终服从了命运的安排。 第三节 郝红梅:努力与命运抗争的自强不息者 郝红梅在小说中的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她是一个家境贫寒,喜欢读书而且长相清丽的女孩,但是她从一出生就已经被定义——地主的孙女。这个身份使得她在与同学们的相处中多了一份自卑感,在那个敏感的时代,家里是地主成分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情,不光物质上穷的一干二净,而且精神上还要接受所有村民的指责与鄙夷。她也在村人锥子般的目光中学会了在夹缝中生存,不惜一切代价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首先,她的相貌是出众的。原著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孙少平发现,郝红梅实际上是班里最漂亮的女生。只是因为她穿戴破烂,再加上一脸菜色,才使得所有人都没发现这点。”班长顾养民注意到她并向她示好,跛脚的侯玉英处处找她的麻烦,从这些侧面,也能看出她的样貌是不同于一般女子的。 其次,因为贫穷和地主家的子孙的身份,郝红梅心中多了一份自卑,同时又有着极强的自尊心。郝红梅一家背着沉重的政治包袱,受尽社会的白眼和歧视,一家几口人只能靠他父亲一个人的工分过活,遇上灾荒年,国家发下来的救济款和救济粮,不用说也跟她们家沾不上半点关系。她身上也总是穿着破烂的衣服,这也不难理解她的自卑。学校里的菜分甲、乙、丙三种,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和黑色的高粱面馍。光景不好的郝红梅自然是吃最便宜的,从开学开始,每次吃饭的时候,她几乎都是最后一个来食堂吃饭的,每次都默默的拿走剩到最后的两个黑高粱面馍。因为贫穷,也因为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她总是选择躲避众人的目光,尽量不到人多的地方,避免遭到无言的耻笑。在快毕业的时候,同学们互相赠送的礼品,因为自己的自尊心,她决定回赠同学们精美的礼品,但却选择了一个不恰当的方式——偷手帕,最后被无情的揭发。郝红梅因为面子而偷,最后也失去了面子。 最后,郝红梅也是一个乖巧,有上进心,迫切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女生。但是,也正是因为想要迫切地改变自己的命运,她身上也体现了一定程度的虚荣心。在那个年代,能上初中或者高中是极其幸运的。而她所在的高中,是县里的最高学府。她在村里尊大尊小,叔叔婶婶不离口,十分乖巧,所以被推荐上高中。她喜欢读书,从最开始就是被孙少平所读的《红岩》吸引,才与他搭话,问他借书,随后她也常常向他借书看。她从小就认识到自己不幸的人生,并且她的身上背负着责任感和使命感,家人把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她小小的身躯上。严酷的生活使她过早地成熟起来,她想努力地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了攀上家境好的顾养民,她选择疏远了对她很好的孙少平,在许多外人看来,这是十分虚荣的,但是换位思考,郝红梅也只是在为自己悲苦的命运而抗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章:爱情观第一节:田晓霞的爱情观 一、爱情败给命运总比败给世俗好 田晓霞对待爱情的态度是纯粹的。田晓霞和孙少平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阶级差异,不管是家境,还是社会地位等等,在那个年代看来,干部家庭的女儿和农村打工汉的结合完全不符合“门当户对”的陈旧观念。但是田晓霞自始至终都是以平等的方式与孙少平交流,从刚开始朋友间的相处,他们一起看报刊,一起谈天说地,到后来的交往,物质和地位,都不是阻止他们在一起的主要因素。田晓霞所认同的是爱情观是:爱情败给命运总比爱情败给世俗好。这种爱情不仅包含男女双方对生活的共同理解极情感上的契合,同时在他们的爱情交往中,已经看不到传统情爱模式中富有伦理意味的家庭生活的琐碎与平庸,主要灌注着理想的激情和精神的追求,具有诗的情调与浪漫色彩[1]。 在高中的时候,田晓霞对孙少平更多的是朋友之间的赏识,孙少平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保持着读书的习惯,他的眼界也和班上的其他同学不一样,更加开阔。这也是吸引田晓霞最重要的一点,田晓霞的思想紧跟时代潮流,同时也希望喜欢的人不要变成世俗的人。在高中毕业时,她还对孙少平说过,“希望你千万不能变成个世俗的农民,满嘴说的都是吃,肩膀上搭着个褡裢,在石圪节街上瞅着买个便宜猪娃。”毕业后仍然坚持给孙少平寄书和报纸,并提示他要树立远大理想,不要随波逐流。这也是她所认为最理想的人。两年后的电影院重逢,田晓霞对孙少平有了更加特别的想法,或者说更加钦佩他。因为从孙少平的谈吐中,她发现他对生活有了更加独特的理解,他努力改变生存条件,同时也不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她喜欢孙少平,也正是他不伪装自己,不会因为生活的窘迫就感到自己活得没有意义。在田晓霞看来,孙少平已经为她的生活环境树立了一个“对应物”,或者说是给她的世界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坐标”,单单凭这方面,就已经足够让她足够心动。 二、忠诚专一、无私奉献 田晓霞对待爱情的态度是忠诚专一的,全心全意为对方考虑和付出的。在重逢后不断的相处中,对爱情的美好想象在她的心中慢慢滋长。她期盼和孙少平每周六的约定,想去看望他时,又会考虑到保护他的自尊心。在确认关系后,田晓霞悄悄地来到孙少平工作的煤矿,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晚上又决定和他一起下到黑脏而又危险的矿井,感受他工作的环境。田晓霞对孙少平的爱是爱屋及乌的,对少平的妹妹兰香照顾有加。在工作期间,她还拒绝了家庭环境优越的同事高朗的追求。她的心一直属于她爱的少平。“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造的力量”,“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地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田晓霞始终都信奉着这种爱情观念。第二节:田润叶的爱情观 一、不在意门第观念 田润叶出生在农村,但是生活在文明与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里,她的身上已经脱离了世俗的偏见,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在她看来,“门当户对不如两个人有情有意”,她和孙少安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彼此相知,尽管孙少安的家里十分贫穷,她也毫不介意,仍然喜欢着这个青梅竹马的伙伴。当二妈给她介绍对象的时候,她的心里只有少安哥,她想让他娶自己,如果非要嫁给一个人,也只有她的少安哥可以配得上自己,所以她选择了主动出击。她寻求机会然后把表白的纸条亲手交到了孙少安的手上,“少安哥,我愿意一辈子和你好。”这是润叶为追求自己理想的爱情所迈出的勇敢的一步。 二、主动而倔强 她对爱情的想象是美好的,对爱情的追求是主动而又倔强的。 尽管孙少安在她的追求面前畏怯地向后退缩,她仍然没有死心。在润叶知道孙少安找了一位山西婆姨后,她的内心显然是痛苦和失望的,但是她知道少安的难处,少安是因为农村人的身份,而且家里光景不好才没有勇气答应和她一起生活的。田润叶想着过一段时间他会想通的,还是坚信他最终会响应她爱情的呼唤。尽管最后事与愿违,她在心里还是默默地想念着她的少安哥。在重重压力之下结的婚姻也只是名存实亡,她内心倔强地用她自己的方式来反抗她这段不情不愿的婚姻。由于旧社会的阶级观念和牵涉众多的政治利益关系,使得田润叶和孙少安的这段感情无疾而终。尽管田润叶对爱情是执着主动的,但是也躲不过现实的残酷。第三节:郝红梅的爱情观 一、追求物质、现实的爱情 由于地主子孙的身份和贫困的生活,郝红梅对爱情的选择更注重实际,或者说物质。她有着成年人的早熟,对于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早有打算。她来到这座高中,就是为了能够攀上一个条件好的男人,将来好改变自己家庭的命运。而与孙少平的那段相处,基本上是出于一种怜悯,既怜悯别人,也让别人怜悯自己,因为相似的命运,她对孙少平内心充满了亲切的感情,却不是男女之间的那种感情。当遇上顾养民之后,她感觉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因为顾养民的父亲是黄原地区师范专科的副校长,母亲是地区建筑公司的工程师,祖父又是县里远近闻名的老中医,正是她梦寐以求的爱情对象,当知道顾养民有意于她时,她是惊讶和惊喜的,所以故意疏远孙少平,奔向了她理想中的爱情。她梦想着这位高贵子弟会想办法帮她在黄原找工作,并且和他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爱情也确实朝着她想象的方向发展,因为顾养民确实喜欢她并且不嫌弃她的地主成分。但随后却因“偷手帕”事件,亲手葬送了自己的爱情。 二、终归于平淡幸福 在受到打击之后,她与顾养民之间也没有了交集,因此,她对爱情也没有了奢求,选择安安分分地嫁给了邻村的一个教书教员,郝红梅在经历一段是失败的爱情后,内心期望能够和这位教书先生永远的生活下去,尽管平淡,却幸福。当厄运再次降临在她身上的时候,她又陷入了迷茫和绝望,他的丈夫意外死亡,使她对爱情心灰意冷。但是为了孩子,她选择坚强地生活下去。后来集会上与田润生偶遇,在田润生悉心地照料与保护下,郝红梅已死的爱情火苗又再一次燃起,她觉得润生是一个有能力有担当,能给她带来安全感的男人,所以最后不畏别人的眼光,选择了和他在一起,最终也获得了一个幸福的结局。郝红梅的爱情之路有了明显的转变,从最初的看重财富,看重身份的爱情到最后选择了平淡安稳且幸福的爱情,她对爱情的认知是不断成长的,也是不断成熟的。                第三章:三个女性人物的比较   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她们有着不同的命运。首先,她们的家庭出身不同,郝红梅出生于农村地主家庭,田润叶出生于农村干部家庭,田晓霞出生于城市,是县委书记的女儿,三者的出身也昭示着她们命运的不同。其次,田晓霞、田润叶和郝红梅都接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也对她们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郝红梅仍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她读书的目的很现实,只是想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但是她也深知家里没钱送她上大学,只能读到高中,所以她更想在高中读书时能碰上一个好人家;田润叶在黄原师范专科毕业之后回到原西教小学,成为一名公办教师,她接受现代思想的熏陶,敢于主动追求幸福,但是明显又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具有“奉献”精神,但是这种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使她后来丧失了自我人格,自我尊严,面对不幸福的婚姻,她仍然固守传统女性的牺牲精神,虽然无奈但是仍然坚持着有名无实的婚姻;田晓霞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接受了精英阶层的教育,她上过大学,读了很多书,在精神层面与郝红梅、田润叶有很大差别,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完全脱离了世俗的观念,她对爱情的选择,超越出身和阶层,只寻求情感和心灵的契合。三者的结局也尽相同,郝红梅在经历一波三折之后,找到了幸福,与田润生过着平淡而美好的生活;田润叶在李向前遭受车祸后,心生愧疚,尽心尽力地照顾他,后来二人也生育了一个儿子,也算得上是一个比较美好的结局;田晓霞在省城当记者时,被一场洪水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但是她是因救他人而牺牲的,是伟大的,结局虽然残酷但是也令人崇敬。                             结语     在《平凡的世界》中,她们演绎着属于她们自己的不平凡的爱情故事。正如路遥所言:爱情可以使荒芜变为繁荣,平庸变为伟大;使死去的复活,活着的闪闪发光。即使要经受无尽的煎熬和折磨,爱情仍然是人世间至善至美,神秘而不可或缺的情感。在这场时代的变革中,田晓霞用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向我们展示了理想而美好的爱情;田润叶向我们展现了朴实,善良,独立的品性,是传统女性与现代女性的结合体;郝红梅用她的行动演绎着出生于贫穷的环境,仍然勇敢地与命运斗争的故事。期望更多的人能够从中学到摒弃世俗的偏见,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爱情也好,事业也罢。在此过程中,不忘初心,坚守善良与本分,方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手头有一篇读后有感,可以看看,供参考!——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缈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对于平凡,我素来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读了一本书——《平凡的世界》,这才恍然大悟。 这一部伟大的巨著,为我们解说了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书中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北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事变更的戏剧。是喜剧?悲剧?正剧?也许都有一点。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老师推荐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以为她是在搪塞我,因为我读完第一遍的时候,我没有任何感觉,这里面的事情太平凡了,平凡得让我感觉到他们都好像是发生在我的身边。然而,当我读到第三遍的时候,我已经感觉到了我的血液慢慢地开始沸腾了。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少平。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我欣赏他的苦难的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 关于苦难的哲学,书中这样表达"……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啊?每到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也许这种困难与挫折只有孙少平所遭受的苦难的百万分之一——我们可曾有过这样的认识?就算是哪天放学是下了场雨,亦或是天气有些闷热而又停了电,我们往往会听到许多的怨天尤人。然而,我想只要是你读了《平凡的世界》以后,读懂了“苦难的哲学”,那么就算是你今后遭受再多的苦难,你也不会怨天尤人。 对于劳动的认识,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这绝对是一条精辟的理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理论。“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无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最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这里体现出的是两种人,勤劳的和懒散的。人生来是没有差别的,然而经过了不同的境遇和发展之后,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巨大的差别。而在这期间,对于劳动的认识不同,对产生这样的差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正如我们考到大学的时候,在学习方面,我们没有太多的差别。然而,经历了三年的大学生活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又是何其巨大。宰相刘罗锅在和绅临终前对他说:“其实,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他自己一手精心设计的。”当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都应当好好想想,我们是怎样对待劳动的。 孙少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其实,他也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个比普通农民多读了几本书,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层次追求的人。在写给妹妹孙兰香的信中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认识: “……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孙少平这样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追求的人,又怎能称之为平凡的人。即使是平凡,也是一个更高层次的伟大的平凡。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没有经受太多的苦难,然而我们的世界也是平凡的。我们每一天过这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的事情,演绎着一幕幕平凡的戏剧。擦亮我们的眼睛,仔细瞧一瞧,那一位是孙少平呢?

  • 索引序列
  • 平凡的世界论文期刊
  • 平凡的世界论文主题
  • 平凡的世界的论文题目
  • 平凡的世界论文答辩ppt
  • 平凡的世界研究性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