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妈祖文化发源于福建湄洲,随着移民在台湾生根开花结果。妈祖文化在海峡两岸关系中发挥着独特的文化优势,成为两岸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多次提到“妈祖文化”。2006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也作出重要指示:妈祖信仰深深地扎根在台湾民众的精神生活当中,福建要运用这一丰富资源,在促进两岸交流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福建和台湾一衣带水,具有独特的对台地理优势。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我们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用好用活优惠政策,发挥“五缘”优势,弘扬妈祖文化,涌现更多“活妈祖”,促进两岸同胞交流、了解、理解,共同构建和谐、双赢、共荣的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庇护两岸同胞长远福祉。 一、妈祖文化在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意义重大 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闽台关系源远流长。2005年5月,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了闽台两地“五缘”的概念并加以诠释: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连、商缘相通、法缘相系,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和开展与台湾地区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拓展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福建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台湾同胞主要的祖籍地。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孕育出既具有地域性又具有世界性的妈祖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开辟了沟通东西文明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今天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突出格局。特别是发源于莆田市湄洲岛的妈祖文化,在世界各地有2亿多的信仰者,可谓有水的地方就有妈祖文化传播的足迹,从这个意义上讲,妈祖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妈祖信仰深深扎根于两岸同胞的精神生活中。对妈祖文化“根、祖、脉”的认同,连接着五洲四海2亿多的妈祖信众,书写了中外交流史上的多彩篇章,增进了海峡两岸的人员往来和经贸合作,成为海峡两岸和谐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在第三届湄洲妈祖·海峡论坛上,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李金明说:“今天,两岸同胞与海外侨胞对妈祖的信仰又被时代赋予了新内容,那就是对祖国和平统一的追求和企盼。”5月22日张克辉率领的大陆妈祖文化交流参访团一行15人抵达台湾,接受采访时说,信奉妈祖是海峡两岸共同的信仰,我热切期盼海峡两岸继续以妈祖文化为纽带,不断扩大民间民众的交流与合作,为了弘扬妈祖精神、传承中华文明、构建和美两岸、共谋同胞福祉而积极努力。张克辉的话道出了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 二、妈祖信仰文化源远流长 妈祖信仰是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群众自发形成的本土性民间信仰。她对于凝聚海外华人的力量,增进对祖国的感情,促进国家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的意义。湄洲岛是世界闻名的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妈祖文化的发祥地。《敕封天后志》和有关史料记载,妈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日,诞生于莆田古贤良港(今山亭乡港里村),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湄洲岛羽化升天。生前经常出海救助乡人和过往商船于海难和疾病中,后人敬仰她一生行善积德、救苦救难的精神,在湄洲岛上为她建祠立庙,敬奉为神。宋、元、明、清四代朝廷有感于妈祖的优秀品质,先后给予36次褒封,封号由“夫人”、“天妃”直至“天后”、“天上圣母”,从此“天后”和“天上圣母”便成了妈祖的圣称。 史料记载,台湾的妈祖信仰主要是从福建传入的。宋时,开发台湾的先驱者在跨越风浪险恶的海峡时,一般都要随身携带从妈祖庙请来的妈祖神像或神符,入台时,也就把妈祖信仰带进了台湾。据考证,台湾民众从南宋开始,一直就有渡过海峡到湄州岛朝拜妈祖,以及从大陆的妈祖庙请妈祖神像回台湾供奉的习俗。正是出自对妈祖的信仰,不管何时何地,台湾同胞总要想方设法前来祖国大陆尤其是湄洲妈祖祖庙、贤良港天后祖祠朝拜。据悉,在两岸交往史上,有不少“第一”便是因此创造的:1997年1月24日至5月5日,湄洲妈祖金身千年首度巡游台湾一百天,驻跸18个县市35个宫庙,受到台湾1000多万人次的顶礼膜拜,成为海峡两岸间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民俗交流。2002年7月23日,台湾第一个妈祖庙澎湖天后宫妈祖前往其祖庙泉州天后宫,实现了50多年来澎湖和泉州两地间的海上直航。7月25日至8月9日,泉州天后宫妈祖也跨越海峡直航澎湖进行会香,整个活动共直航4个航次。期间,泉州和澎湖邮电部门分别发行了同一主题的纪念封,成为两岸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 妈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她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感人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妈祖去世之后,人们按自已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一位慈悲可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目的是为了感化教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宋代著名诗人黄公度的诗句中写到“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明成祖永乐皇帝题诗“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些诗句既是对妈祖精神的高度概括,又说明历代封建统治者、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妈祖精神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这是妈祖文化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妈祖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三、构筑以妈祖文化为纽带的两岸交流合作平台 加强祖地文化、民间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妈祖文化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作用,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与台湾地区的交往,推动文化交流、人员互动,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国务委员刘延东近段在福建调研时指出,要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历史机遇,加强祖地文化、民间文化交流,增强妈祖文化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作用,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做出积极贡献。福建与台湾文化相承,这是两岸民众进行交流、加深了解、增进感情的重要纽带。要进一步丰富交流内涵。以祖地文化为源头,以妈祖文化等为主题,以莆仙戏等地方戏曲为重要载体,广泛开展对台文化交流,保护祖祠、祖墓,建好族谱馆、方志馆、名人馆,有序发展宗亲文化、祖地文化、祖祠文化,开展宗教结对交流活动,增加台湾同胞对“根”、“祖”、“脉”的认同,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继2006年的连战“福建祖地行”之后,又有吴伯雄、萧万长、江丙坤、林丰正等一批台湾知名人士先后来闽探亲访友、寻根祭祖,掀起了一股股热潮。现在每年光到莆田湄洲妈祖祖庙进香的台胞就有10万人。 建立海峡两岸旅游合作机制,共推双向旅游线路,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妈祖、陈靖姑等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妈祖文化、陈靖姑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培育“海峡旅游”品牌,把海西打造成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以滨海旅游、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为重点,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办好各类旅游节庆活动,丰富旅游产品,开拓旅游市场,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效益的旅游精品。支持妈祖文化、陈靖姑文化旅游节,把这一节庆打造成为繁荣民俗文化的重要平台,拓展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维护海峡两岸和平与繁荣的重要平台。 四、以妈祖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必须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加快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着力发展专、精、特、新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海峡西岸风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切实把妈祖文化产业做大做好做强。 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海峡西岸风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重点发展妈祖文化,带动陈靖姑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红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做好有关妈祖建筑普查,进一步修善。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善历史文化名城等基础设施,妥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如莆田市成立了秀屿区民俗文化研究会,做好妈祖建筑普查,主动与台湾妈祖对接,把妈祖文化研究作为重点,编写《妈祖志》等文化丛书。将妈祖文化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申报已获得文化部批准,最终申报结果将在9月公布。 进一步完善产业合作机制。发展与台湾文化界的长久合作,有来有往、常年互动。用好中央赋予我省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简化赴台文化交流手续、优化文化产业合作环境。鼓励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加大对闽台文化交流的投入,为重点地区、重点单位、重点项目和重大活动提供人力、财力、物力支持。 健全市场机制,开辟多元投入渠道,将适合市场运作的文化交流项目推向市场,如联合创办集产学研于一体的海峡大学等。推进两地媒体订立合作契约,形成宣传报道常态互动,使闽台文化交流始终保持良好舆论氛围,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将打造成重要文化产业基地。 五、“活妈祖”祈盼祖国和平统一 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仁爱是妈祖文化的核心哲学内涵,妈祖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播,都是以妈祖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为核心的。随着两岸妈祖信众的不断增多,涌现了更多的“活妈祖”,他们大爱无疆,因为有“髓缘”,衍生出另一个新生命。他们站在国家整体利益和民族大义的高度,为了两岸人民的最大平安祈福。 请看新华网报道,2007年台胞首次向福建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10月24日,漳州白血病患者赵伟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接受了异体骨髓移植手术,台湾同胞捐献的100毫升造血干细胞顺利植入他的体内,后患者康复出院。2005年11月,35岁的赵伟被检查出患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尽管中华骨髓库库存量达到60多万,但无法找到适合的捐献者。协和医院向台湾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提出了配对申请,选出了台湾花莲的一名供者,这名跟赵伟同岁的年轻人一口答应了捐献请求。10月22日13时,台湾花莲慈济综合医院的医生们开始从捐献者体内提取造血干细胞,至当日19时30分,共提取100毫升造血干细胞。24日0时5分,来自海峡对岸的100毫升造血干细胞开始输入赵伟体内。 2001年6月13日,身患白血病的江苏姑娘陈霞在苏州也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给她捐献骨髓的是一位台湾青年,血浓于水的两岸亲情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2007年江苏的杭彬为台湾同胞捐献造血干细胞,当时她是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与台湾慈济骨髓库合作的祖国大陆捐台第一人。两岸相互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还有很多。在这样的大爱面前,生生不息的民族血脉,也因大爱的注入而变得更加紧密。仅仅是“髓缘之爱”,就让我们无数次感觉到,这份血脉的情缘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澎湃激昂。 两岸同胞同根共祖,一脉相承,手足情深,血浓于水,互捐造血干细胞,进行生命大对接,这是“活妈祖”在世……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关心下,妈祖文化将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把两岸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作出应有努力,两岸民间交流的涓涓溪水,终将汇成冲破一切障碍的澎湃大潮,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正如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郭俊次所说:“希望妈祖庇佑两岸同胞和解、和合;早日合并,早日完成祖国的和平统一。”
她祖籍福建莆田湄州屿,是个海岛。林默的生卒年,据一些史书的记载,也很不相同。她的生年竟有六种说法,卒年也有四种。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卒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只活了27岁,所谓“室居未三十而卒。”
天妃林默的祖辈可追溯到唐代。唐宪宗时,莆田有个林牧,有九个儿子,据说都做了刺使,人称“九牧林氏”(刺使又称“州牧”)。林默是林牧的十世孙女。林默的父亲林愿,做过兵马使(也有说做都巡检), 林默在家最小,是个“老闺女”。为什么叫“默”呢?据说,她出生后一个多月,从来没有啼哭过,因此父亲给她取名“林默”。
正像别的许多由人成“仙”的神明一样,林默的出生自然也被后人披上了神异的色彩,被大大地神化了一番。《莆田县志》说,林默出生时“地变紫,有祥光异香”。《三教搜神大全》说,林默母“尝梦南海观音与以优钵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免娩身,得妃(林默产,“诞之日,异香闻里许,经旬不散”。总之,林默的出生伴随着无比的吉祥。
大概林默天生是个当“神”的材料。刚刚1周岁,尚在襁褓中,见诸神像,即“手作欲拜状”。5岁能诵《观音经》,11岁“能婆娑按节乐神”。小林默似乎与神佛有不解之缘。林默长大后,即“通悟秘法,预知休咎;乡民以病告’辄愈”。看来,林默还是个年轻女巫之类的人物。而她最大的能耐,则是对海事有着不同凡响的“灵感”。
一次,林愿与四子分乘五船去福州办事。林默与母亲呆在家中。夜晚林默忽然手脚乱动。母亲赶忙推醒她,问女儿是否做了恶梦。林默睁开眼睛道:“不好,爸爸他们的船遇上了风暴。”母亲大惊失色。林默埋怨母亲道:“我两手各拉一条船,两脚又挂上了两只,嘴里还叼着一只,本来没事了,可您一喊,我嘴一张,叼着的那只船给刮跑了。”说完哭了起来:“我大哥性命难保了。”
几天后,父兄弟们回来,哭诉海上遭遇风暴事,大哥的船已沉没海中;并说风作之时,见一女子牵五条桅索而行,渡波涛若平地。全家这才明白,林默当时瞑目而睡,“乃出元神救弟兄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此事越传越神,林默名声大震。
林姑娘长大后,誓不嫁人,经常乘般渡海,云游岛屿间。凭着她一身好水性和一颗菩萨心,在海上多次救护遇难渔民和商人,被人们呼为神女、龙女。她的海上救难行善事迹,在莆田地区广泛流传。
在一千年前的一个暴雨天林默奋不顾身,在海上抢救遇险船民,因风浪太大,林默不幸被台风卷去……
人们不愿承认林默遇难而死,认为她已“升化”——变成了女神。有人编造说,林默升化时,“闻空中乐声,氤氲有绛云若乘,自天而下,神(林默)乘之上升”(《扬州天妃宫碑记》)。后来还有人见她“常衣朱衣,飞翻海上”。于是莆田百姓修了个祠堂,纪念神女林默。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给事中路允迪奉旨出使高丽。他率领八艘大船航行在渤海之上,忽遇大风暴,一下刮沉了七艘。路允迪惊恐万分,赶坚闭目祷告:“神女下凡,保我平安!神女下凡,保我平安!”说也怪,路允迪忽然觉得船一下平稳了,他睁眼一看,果然有位穿红衣的神女站在船樯上。靠了神女的保佑,路允迪独船驶向高丽,完成了出使任务。徽宗听说此事,亲赐林默祠一块题为“顺济”的匾额。
宋绍兴年间,江口海寇猖獗,神女“驾风一扫而去",后屡有助剿海寇事。淳熙年间,“岁屡旱灾,随祷(神)随应”。神女不但保佑商船渔民,助剿海寇,还有捍御水旱疫疠之灾等“法力。因此,神女的影响越来越广,香火由最初的莆田地区,逐渐扩展到从南到北,沿海一带的极广大区域。
神女的“灵迹”也得到从宋至清历代帝王的褒奖 。帝王们在七八百年间对其册封多达40次,封号累计竟有五六十字:如辅国护圣、护国庇民、灵惠助顺、妙灵昭应、宏仁普济、昭灵显佑、广济明著等。林默的地位,由最初的林姑娘而为夫人、为妃、为天妃、圣妃,直高升至天后。 祭礼也由民间祭祀而逐渐升为朝廷派大臣祀祭,并载入国家祀典。
如果说内陆人们信仰的女神是观世音菩萨,那在沿海,人们信仰的女神则是妈祖娘娘了。并且从宋代到清代,国家传统祭祀的三大对象就是黄帝、孔子和妈祖娘娘。
妈祖娘娘,原名林默娘,一般认为她是福建湄洲人。对于她的信仰,开始于北宋中后期,传说她在生前就为渔民预测出海的祸福,并且医术高超,常在船只遇难的时候出海救人,挽救了无数渔民。当时史料记载,她“常衣朱衣,显圣海上,若遭风难,呼神无不救应”。宋之后的历代帝王都对其加封,从“夫人”到“妃”,到“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慢慢地林默娘由人变成了神,成为了万人敬仰的神女妈祖娘娘。
据初步统计,海内外妈祖娘娘的信众达 2.5亿人之多,香港、台湾、澳门以及东部沿海江苏、江浙、山东、天津等地的港口都有妈祖庙。澳门的葡萄牙文 Macau就是从“妈阁的发音来的,当年葡萄牙人在澳门登陆的港口有一个妈祖阁,葡萄牙人问这里是哪儿,路人答妈阁,于是葡萄牙人以为说的是这个岛的名字,就把澳门叫成了 Macau 。
每到妈祖娘娘农历三月二十三诞辰时, 全世界的妈祖庙都会在这一天举行祭祀仪 式,而祭祀最隆重的地方莫过于妈祖的诞生 地湄洲岛了。在这一天东南亚、南北美、日本 等海外善男信女,都会来湄洲岛朝拜,这里 的妈祖庙是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五千多座妈 祖庙的祖庙。这天湄洲岛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上香仪式,人们会在负责人带领下对着妈祖神像行跪拜大礼,并且向妈祖敬献祭品。戏班子还会上演再现妈祖生前事迹的妈祖戏,各种表演妈祖显灵、送子、送药放事的花车也会在会场一遍遍地巡游,伴随着舞龙舞狮队和各种民俗文化表演,祭祀的热闹程度甚至会超过春节。 此外,在农历九月初九妈祖升天那日,人们也会举行纪念活动,但因为是忌日,所以这日的祭拜礼品都是素食,妈祖庙也会从九月初六开始演妈祖戏,一直演到初九。
而除了庙里的祭祀活动,从宋代开始,东南沿海出港的各类船上都会供奉着妈祖像,在起航前、航行中、到港后都会焚香祷告妈祖娘娘,祈求一路平安。民间传说郑和下西洋时也举行了拜妈祖仪式。有些地区除了妈祖出生和升天之日举行纪念活动外,甚至每个月的初十五,都会在海边或家中举行祭拜仪式。
作为一个和蔼可亲的女神,妈祖娘娘尤其受到妇女的欢迎,每当妇女们遇到难题或要作重大决定时,则会用半月形木质圣杯,向妈祖祈祷,请求给予暗示。而为了保孩子平安,妈妈们也会到妈祖庙祈求小香袋,并在孩子的脖子上挂上妈祖的玉像,希望妈祖能像保佑海上航船一样,保佑孩子平安。如果孩子父母外出了,甚至还可以将孩子托付给妈祖庙的相关人员照看。如此的妈祖娘娘,脱离了国家祭祀的宏大主题,变得亲近平和起来。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将妈祖信仰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或许是由于妈祖的信众广泛,或许是由于妈祖信俗自国家至民间自成体系。 但妈祖娘娘如此深入大众的原因,主要根源于妈祖娘娘身上所寄托的沿海百姓对海上航行平安归来的期待,对人生事业、家庭平安顺利的期待,以及对一个温柔庇佑着民族的母亲形象的期待 。
宋朝时候有个福建渔家女,叫林默娘,传说她在父亲出海打鱼遇难后,在海上游了几天把父亲尸体带回来,后人为了纪念她给她建庙,并且屡显神迹,后来历代帝王也为她建庙祭祀,沿海人都认为她能够保佑平安,于是就有了神化的妈祖。
妈祖信仰不只是在中国沿海,这个世界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基本上都能找到妈祖信仰,可以说妈祖是中国民间传播最为广泛的神明信仰。
在古代出海航行,因为造船技术不先进,也没天气预报,所以出海其实是很危险的,所以当时的渔民常把安慰寄托于神明信仰的保护,妈祖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祖父林孚福建总管,妈祖出生一直到满月都不会哭,父母取名林默娘,她终身未嫁,一直行善救人,精通医术,帮村民逢凶化吉。
林默娘生在大海边,懂天文,习水性,她所在的海域有很多暗礁,很多遇难的船舶常得到她的帮助,也就有传言她能预知吉凶,海事,然而公元987年,年仅28岁的林默娘就早早去世了。乡人为了感激曾经受到林默娘的帮助,于是就在湄洲岛上建庙宇纪念她,这就是著名的湄洲妈祖庙。
后来 妈祖的传到统治者耳中,从宋朝起,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不断加封,扩建妈祖庙,妈祖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妈祖信仰也由福建传播到浙江、广东、台湾、琉球、日本、东南亚。
文|王宇丹
妈祖,又称天后、灵女等,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民众心中共同的海上保护神,人们对妈祖的信仰起始于北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 历史 。从传世记载中可见,妈祖并非一个完全“捏造”出来的神明,而是由一实际的 历史 人物演变而来,但由于史料的缺乏,妈祖的身世一直是谜团,民间或学界有关于妈祖身世的众多说法。
虽说宋代就已存在妈祖信仰,但事实上,宋元的史籍侧重于记载妈祖的神能,有关妈祖生平身世的资料寥寥无几。南宋的廖鹏飞写有《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一文,是迄今所见有关妈祖身世及其信仰起源的最早记载。文中写道:妈祖,即林氏,湄洲岛人,以巫祝为职业,能预知人间祸福,林氏死后,众人为她在湄洲岛上立了庙。但妈祖的名字、生卒年代、生平事迹,我们仍然知之甚少。
时至明清,人们的想象力变得更为丰富。明万历三十年吴还初编《天妃娘妈传》、明末佚名编纂《天妃显圣录》以及乾隆年间林清标《敕封天后志》等等都有关妈祖生平的记载。这些文字记载的造神之意毫不掩饰,其很大程度上地整合了当时流传于民间的神话故事。各个版本的说法使得妈祖的原始形象逐渐清晰。
关于妈祖的出生时间,年份记载上没能统一,但是将“三月二十三”作为妈祖的诞辰却是非常一致的。妈祖的“投胎”方式也有各种说法,或是观音赐给其母一丸,或是其母做梦受孕。另外,妈祖是莆田人,姓林,名默,之所以名为默,是因为她从出生到满月都不曾啼哭一声。林默幼时聪慧,有天赋的灵性,生前多次助人渡过风险,终身未嫁,28岁时为救海难而死。以上便是广为流传的妈祖生平。
近来有学者以宋代出土物墓志为契机,结合文献资料,对妈祖的名字进行新的探讨,认为妈祖的原名为“新梅”。除了分析墓志外,该学者还谈及:三月二十三这个时间,正是青梅上市的时节;且莆田梅林广泛分布,有浓厚的“梅”文化特色,取名“新梅”有合理之处。只是在民间长期的口耳相传过程中,由于口音等原因,“新梅”之名逐渐失真,且以讹传讹,成了史料记载中的“林默”。这一说法的出现,表明关于妈祖的研究和 探索 仍在继续。
参考文献:
苏亚红:《“妈祖”形象和名称演变的 历史 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唐宏杰:《海神妈祖真实名字新说》,《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年第12期。
说起 妈祖 ,原名林默娘,福建湄洲人,享年27岁。走的是 功德成圣 路子——民间这里神祗很多,除了女娲娘娘,还有山东泰山的 送子娘娘 、 上古传承的 “先蚕娘娘”嫘祖 等,在全中国 也很出名,祭拜广泛!
妈祖信仰平平,始于北宋中后期,传说她生前为渔民预测出海的祸福,医术也高超。海上福祸相依,船只遇难时常显灵渡海救人。史载,她“常衣朱衣,显圣海上,若遭风难,呼神无不救应。”
林默娘从宋代“夫人”,历朝不断加封,到“妃”,再到“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由人变成了神,成为了沿海渔民敬仰的妈祖娘娘。不能不说赶上了好时候!
其一,唐宋道教地位很高,尤其赵官家宋真宗赵恒十分崇道;宋徽宗赵佶更以“道君”自居, 历史 却开个玩笑,亡国俘虏于金人。南宋小王朝,也缘于贾似道国师,惨烈悲壮亡于蒙古。“崖山之后无华夏”,日本汉学家激愤评语(有批判说“包藏祸心”)。
其二,至关主要的是:隋炀帝凿通京杭大运河,帝国经济中兴不可逆转的难移。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大唐中央王朝更是凭借扬州、泉州等 海上丝绸之路 贸易红利,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
两宋不用说了!从北宋到南宋,痛失半壁江山,几乎全靠海外贸易支持。明清闭关锁国,但 海外朝贡贸易 却始终兴盛不衰。渔民、世商、海寇,若是“偷渡”南洋的话,攫取眼红暴利,生死一趟难料,那么妈祖香火,想不兴旺都难?
结论 : 妈祖信仰 可能从东汉隋唐就已隐隐流传。正好北宋出了个林默娘,能掐会算,医术高超,心地善良,救难渔民—— 北宋末宋徽宗时期发生了祅教/明教 方腊起义 。不知道,这个 林默娘 是否同教兄弟姊妹, 朱衣圣火使,布道光明神? 须知道【 朱衣紫贵 】,唯有品级的官老爷及夫人们,才拥有资格穿戴!
课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畲族地区经济生产方式转型与社会文化变迁”和教育部“八五”规划资助项目“应用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的课题主持人,并参与多项国家课题和教育部课题与国际合作课题的研究。主要著作:1、《福建土围楼》(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 年 2 月)2、《泥土板筑的城堡 -- 土围楼》(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年)3、《应用人类学》(厦大出版社 1996 年)主要合著:1、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2 年,该书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Farewell to Peasant China (M.E. Sharpe Inc.,1997)3、《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丛书:纺织卷》(广西科技出版社 1996 年,该丛书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4、《中国乡村都市化》(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6 年)5、《妈祖信仰与祖庙》(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0 年)主编著作:《文化理论与族群研究》(黄山书社 2004 年)合作主编著作:1、《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 年,该书获 1989--1990 年华东地区优秀政治图书二等奖)2、《崇武大岞村调查》(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0 年)3、《龙虎山崖葬与百越民族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4、《文化人类学辞典》,(台)恩楷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6月版,780千字。(ISBN 986-80189-2-7)代表论文:1、《同安吕厝村的王爷信仰》( 1994 )2、《城市化概念与中国农村的城市化途径》( 1996 )3、《克利福德 . 格尔茨和他的解释人类学》( 1996 )4、One Model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1996)5、《福建畲族的婚姻状况和收养关系》( 1997 ) Marriages and Adoptions among the people of She Nationality in Fujian Province (1998) 、6、《从孤魂野鬼到神灵的转化》( 2000 )7、《明代惠东地区的海洋社会经济生活及其变迁》( 2000 )8、《宁化石壁客家张姓宗族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2000 )9、《宁化石壁客家公祠的建构与象征意义》( 2000 )10、《汉人社会村落仪式活动中的民间权威》( 2001 )11、《风水抑或资源控制:单姓宗族村落形成的主位与客位解释》( 2002 )12、《从考古资料看闽越族建国前的社会生产经济》( 2002 )13、《惠东女长住娘家习俗与疍民无关》( 2003 )14、《关于澳门妈祖信仰形成问题的辨识》( 2003 )(本文获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第一届妈祖文化研究奖”之优异奖)、15、《书写文化与真实》( 2003 )16、《 惠东女长住娘家风俗成因的历史人类学解释》( 2004 )17、《列维 - 斯特劳斯与他的结构人类学》( 2004 )18、《 试论文化变迁的根本原因:马恩的表述》( 2004 )19、《经济趋同与表意文化的特化》( 2004 )等其中 One Model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一文被 SSCI 摘要收录。其他论文(2000— ):1、明代惠东地区的海洋社会经济生活及其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3期,20-29页,15千字。 (HW069)(CSSCI)2、福建宁化石壁村客家张姓宗族组织的形成与发展,《闽台文化》4期,54-78页,13千字。3、厦门湖里区五通村泥金社的孙姓与兴隆宫,《闽台文化》4期,130-136页,6千字。4、厦门岛上保生大帝第一宫庙,《福建道教》2000年4期,16-17页,2.5千字。5、高山族刺球,《福建民族》2000年2期,39页,3.5千字。6、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中国都市人类学会通讯》2000年4期,74-79页,9千字。7、厦门岛上清水祖师信仰,《泉州民间信仰通讯》16辑(2000年4月),43-45页,4千字。8、宁化石壁客家公祠的建构与象征意义,《石壁与客家》,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10月,145-153页,6千字。9、宁化石壁客家张姓宗族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同上),349--364页,12千字。10、从孤魂野鬼到神灵的转化,《“21世纪人类的生存发展”国际人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三),117-139页,35千字。11、 风水抑或资源控制:单姓宗族村落形成的主位与客位解释,(同上),140-156页,25千字。12、从孤魂野鬼到神灵的转化,《民俗研究》2000年4期,126-162页,30千字。13、厦门岛上保生大帝第一宫庙--吴西宫,《湖里文史资料》第五辑,7-13页,4千字。14、江头村乌石浦社洞炫宫,《湖里文史资料》第五辑,58-67页,6千字。15、江头村江头社济南宫, (同上),68-74页,4千字。16、后埔村薛岭社龙源宫, (同上),75-84页,6千字。17、后坑村洪塘社昭福宫, (同上),85-90页,3.5千字。18、后坑村湖边上下社的两座福庆宫, (同上),91-100页,6千字。19、后坑村西潘社福源宫, (同上),101-108页,4.5千字。20、五通村泥金社的孙姓与兴隆宫, (同上),109-120页,7千字。21、五通村仑后社东福宫,(同上),121-134页,8千字。22、莲坂埭头社慈济宫,(同上),192-202页,6千字。23、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历史回顾与科研工作,《中国民族研究年鉴》(1999年卷)民族出版社2000年12月,263-278页,13千字。24、中国农村早婚比例的客观统计与分析,《思想战线》2001年1期,135-138页,8千字。 (CSSCI)25、厦门市禾山镇五通村仑后社的王姓居民与东福宫,《台湾源流》21期(2001年春季刊),61-69页,8千字。26、关于吴越民族保留有从妻居婚的质疑,《越文化研究文集》,中华书局2001年3月,194-198页,4千字。27、福建宁化石壁村客家张姓宗族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二十一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二)》(北大:社会学人类学论丛第2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535-553页,14千字。28、实事求是:文化人类学的追求——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十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4期,51-57页,14千字。 (CSSCI)29、宁化石壁张姓宗族组织的形成与发展,《社会史研究通讯》4期(20001年7月),1-9页,15千字。30、应用人类学的实践模式,《中国人类学学会通讯》2001年2期(总219期),18-22页,7千字。31、关于闽越族行从妻居婚俗的质疑,《龙虎山崖葬与百越民族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92-195页,4千字。32、汉人社会村落仪式活动中的民间权威,北大社会学人类学论丛28卷《民族发展与社会变迁》,民族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355-368页,10千字。33、林惠祥的人类学思想,《纪念林惠祥文集》,厦大出版社2001年10月,148-157页,8千字。34、东孙逸事四则,《湖里文史资料》第六辑,(2001年12月),58-68页,6千字。35、明代惠东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及其变迁,《闽台文化》5期(2001年8月),141-155页,15千字。36、经济现代化与控制人口增长,《林惠祥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论文集》,厦大出版社2001年11月,198-218页,9千字。37、明代惠东地区的海洋社会经济生活及其变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1年3期,13-22页,15千字。(ISSN 1007-0583; CN 11-4330/K) (CSSCI)38、金门与大陆“私人佛仔”与“查某佛”的比较研究,《闽南文化研究》第二辑(2002年4月),34-44页,14千字。39、从考古资料看闽越族建国前的社会生产经济,载《闽越文化研究》,74-89页,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8月版,11千字。40、风水抑或资源控制:单姓宗族村落形成的主位与客位解释,《中国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501-521页,香港华星出版社2002年8月,18千字。41、台湾宜兰与福建漳浦民间信仰的比较,《谱牒研究与闽台源流》, 242-253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12月版,9千字。42、书写文化与真实,《民族研究》2003年1期,99-101页,5千字。 (QW39)(CSSCI)43、金门与大陆“私人佛仔”与“查某佛”的比较研究,《二十一世纪人类学》,173-183页,民族出版社2003年2月版,15千字。44、惠东女长住娘家习俗与疍民无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2期,21-27页,12千字。 (HW069)(CSSCI)45、关于澳门妈祖信仰形成问题的辩识,《澳门日报》2001年2月21日、25日,《学海》231期、232期连载,6千字。46、妈祖信仰沿中国海岸传播的主要媒介,澳门《文化杂志》49期(2003年秋季刊),119-123页,9千字。(ISSN 0872-4407)47、闽台闽南人民间文化的深层共性(摘要),《泉州晚报》(海外版)2003年9月6日(闽南文化研究专辑总836期),2千字。(CN-35(Q)第0056号)48、闽台两地民间文化的深层共性,《海峡两岸五缘论》,38-43页,方志出版社2003年11月版,5千字。(ISBN 7-80192-086-4/K.65)49、宁化石壁俗民的世俗化宗教,《客家纵横》2003(4),13千字。(CN35-0038/Q)50、宁化石壁村的民间信仰,《三明与客家》,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12千字。(ISBN7-80192-050-3/K.38)51、关于澳门妈祖信仰形成问题的辨识,(澳门)《文化杂志》49期(2003年冬季刊),179-182页,8千字。 (ISSN 0872-4407)(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举办的“第一届妈祖文化研究奖”[2004]评审之优异奖)52、实事求是:文化人类学的追求,(与徐杰舜合作)《人类学的世纪坦言》,92-106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12千字。(ISBN7-207-06148-X/Q.7)53、列维-斯特劳斯与他的结构人类学,《文化理论与族群研究》(人类学论丛第二辑),1-53页,黄山书社2004年2月,40千字。(ISBN 7-80707-001-3)54、试论文化变迁的根本原因:马恩的表述, 《文化理论与族群研究》(人类学论丛第二辑), 54-66页,黄山书社2004年2月,8千字。(ISBN 7-80707-001-3)55、20世纪初的中国人类学, 《文化理论与族群研究》(人类学论丛第二辑), 67-111页,黄山书社2004年2月,32千字。(ISBN 7-80707-001-3)56、风水抑或资源控制——单姓宗族村落形成的主位与客位解释, 《文化理论与族群研究》(人类学论丛第二辑), 173-200页,黄山书社2004年2月,19千字。(ISBN 7-80707-001-3)57、 惠东女长住娘家风俗成因的历史人类学解释,《文化理论与族群研究》(人类学论丛第二辑), 221-286页,黄山书社2004年2月,47千字。(ISBN 7-80707-001-3)58、厦门岛共祀妈祖与保生大帝独特现象的解释,《中国俗文化研究》第二辑(2004年),144-153页,12千字。(ISBN 7-80659-628-3/G.46)59、经济趋同与表意文化的特化,《思想战线》2004(4),51-54页,6千字。(ISSN 1001-778X;CN 53-1002/C) (CSSCI) (CSSCI)《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5)摘要(学术卡片),177页。(ISSN1000-4246;CN31-1889/C)60、宗祠奠安、翔金同俗,(与张再勇合作),张再勇《翔安风采》,85-96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万字。(ISBN7-5059-4035-X/I.3137)61、《翔安风采》序二,《翔安风采》,4-5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500字。(ISBN7-5059-4035-X/I.3137)62、乡土印记的医疗民俗(《医学遇见民俗》推荐序一),林瑶棋《医学遇见民俗》,10-13页,大康出版社2004年,3000字。(ISBN 986-80610-0-8)63、妈祖不是出身于疍民,《莆田学院学报》2004(4),73-75页,5千字。(CN 35-1261/Z; ISSN 1672-4143)64、闽台闽南人民间文化的深层共性,《闽南文化研究》,1080-1089页,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7千字。(ISBN 7-80640-963-7/I.678)65、三平祖师降“众祟”的传说及其象征意义,《台湾源流》29期(2004年冬季刊),136-139页,3千字。(ISSN 1026-9649)66、闽台七夕琐谈,《台湾源流》29期(2004年冬季刊),140-145页,5千字。(ISSN 1026-9649)67、浅谈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若干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1),99-104页,10千字。(CN 11-3530/C; ISSN 1005-8575)68、惠安崇武城隍信仰的历史演变,《闽台文化》6期(2005年1月),94-104页,8千字。[(泉)新出(2005)内书第01号]69、武平中山镇军家人与客家人的民间信仰,《客家研究辑刊》2005(1)。(粤M第1007号)
海峡两岸妈祖文化发源于福建湄洲,随着移民在台湾生根开花结果。妈祖文化在海峡两岸关系中发挥着独特的文化优势,成为两岸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多次提到“妈祖文化”。2006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也作出重要指示:妈祖信仰深深地扎根在台湾民众的精神生活当中,福建要运用这一丰富资源,在促进两岸交流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福建和台湾一衣带水,具有独特的对台地理优势。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我们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用好用活优惠政策,发挥“五缘”优势,弘扬妈祖文化,涌现更多“活妈祖”,促进两岸同胞交流、了解、理解,共同构建和谐、双赢、共荣的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庇护两岸同胞长远福祉。 一、妈祖文化在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意义重大 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闽台关系源远流长。2005年5月,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了闽台两地“五缘”的概念并加以诠释: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连、商缘相通、法缘相系,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和开展与台湾地区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拓展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福建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也是台湾同胞主要的祖籍地。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孕育出既具有地域性又具有世界性的妈祖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开辟了沟通东西文明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今天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突出格局。特别是发源于莆田市湄洲岛的妈祖文化,在世界各地有2亿多的信仰者,可谓有水的地方就有妈祖文化传播的足迹,从这个意义上讲,妈祖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 妈祖信仰深深扎根于两岸同胞的精神生活中。对妈祖文化“根、祖、脉”的认同,连接着五洲四海2亿多的妈祖信众,书写了中外交流史上的多彩篇章,增进了海峡两岸的人员往来和经贸合作,成为海峡两岸和谐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在第三届湄洲妈祖·海峡论坛上,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教授李金明说:“今天,两岸同胞与海外侨胞对妈祖的信仰又被时代赋予了新内容,那就是对祖国和平统一的追求和企盼。”5月22日张克辉率领的大陆妈祖文化交流参访团一行15人抵达台湾,接受采访时说,信奉妈祖是海峡两岸共同的信仰,我热切期盼海峡两岸继续以妈祖文化为纽带,不断扩大民间民众的交流与合作,为了弘扬妈祖精神、传承中华文明、构建和美两岸、共谋同胞福祉而积极努力。张克辉的话道出了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 二、妈祖信仰文化源远流长 妈祖信仰是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由群众自发形成的本土性民间信仰。她对于凝聚海外华人的力量,增进对祖国的感情,促进国家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的意义。湄洲岛是世界闻名的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妈祖文化的发祥地。《敕封天后志》和有关史料记载,妈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三月廿三日,诞生于莆田古贤良港(今山亭乡港里村),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湄洲岛羽化升天。生前经常出海救助乡人和过往商船于海难和疾病中,后人敬仰她一生行善积德、救苦救难的精神,在湄洲岛上为她建祠立庙,敬奉为神。宋、元、明、清四代朝廷有感于妈祖的优秀品质,先后给予36次褒封,封号由“夫人”、“天妃”直至“天后”、“天上圣母”,从此“天后”和“天上圣母”便成了妈祖的圣称。 史料记载,台湾的妈祖信仰主要是从福建传入的。宋时,开发台湾的先驱者在跨越风浪险恶的海峡时,一般都要随身携带从妈祖庙请来的妈祖神像或神符,入台时,也就把妈祖信仰带进了台湾。据考证,台湾民众从南宋开始,一直就有渡过海峡到湄州岛朝拜妈祖,以及从大陆的妈祖庙请妈祖神像回台湾供奉的习俗。正是出自对妈祖的信仰,不管何时何地,台湾同胞总要想方设法前来祖国大陆尤其是湄洲妈祖祖庙、贤良港天后祖祠朝拜。据悉,在两岸交往史上,有不少“第一”便是因此创造的:1997年1月24日至5月5日,湄洲妈祖金身千年首度巡游台湾一百天,驻跸18个县市35个宫庙,受到台湾1000多万人次的顶礼膜拜,成为海峡两岸间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民俗交流。2002年7月23日,台湾第一个妈祖庙澎湖天后宫妈祖前往其祖庙泉州天后宫,实现了50多年来澎湖和泉州两地间的海上直航。7月25日至8月9日,泉州天后宫妈祖也跨越海峡直航澎湖进行会香,整个活动共直航4个航次。期间,泉州和澎湖邮电部门分别发行了同一主题的纪念封,成为两岸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 妈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她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感人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妈祖去世之后,人们按自已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一位慈悲可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目的是为了感化教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宋代著名诗人黄公度的诗句中写到“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明成祖永乐皇帝题诗“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些诗句既是对妈祖精神的高度概括,又说明历代封建统治者、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妈祖精神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这是妈祖文化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妈祖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三、构筑以妈祖文化为纽带的两岸交流合作平台 加强祖地文化、民间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妈祖文化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作用,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与台湾地区的交往,推动文化交流、人员互动,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国务委员刘延东近段在福建调研时指出,要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历史机遇,加强祖地文化、民间文化交流,增强妈祖文化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作用,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做出积极贡献。福建与台湾文化相承,这是两岸民众进行交流、加深了解、增进感情的重要纽带。要进一步丰富交流内涵。以祖地文化为源头,以妈祖文化等为主题,以莆仙戏等地方戏曲为重要载体,广泛开展对台文化交流,保护祖祠、祖墓,建好族谱馆、方志馆、名人馆,有序发展宗亲文化、祖地文化、祖祠文化,开展宗教结对交流活动,增加台湾同胞对“根”、“祖”、“脉”的认同,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继2006年的连战“福建祖地行”之后,又有吴伯雄、萧万长、江丙坤、林丰正等一批台湾知名人士先后来闽探亲访友、寻根祭祖,掀起了一股股热潮。现在每年光到莆田湄洲妈祖祖庙进香的台胞就有10万人。 建立海峡两岸旅游合作机制,共推双向旅游线路,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妈祖、陈靖姑等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妈祖文化、陈靖姑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培育“海峡旅游”品牌,把海西打造成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以滨海旅游、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为重点,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办好各类旅游节庆活动,丰富旅游产品,开拓旅游市场,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影响、有效益的旅游精品。支持妈祖文化、陈靖姑文化旅游节,把这一节庆打造成为繁荣民俗文化的重要平台,拓展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维护海峡两岸和平与繁荣的重要平台。 四、以妈祖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必须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加快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合作,着力发展专、精、特、新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海峡西岸风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切实把妈祖文化产业做大做好做强。 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海峡西岸风貌、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重点发展妈祖文化,带动陈靖姑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红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做好有关妈祖建筑普查,进一步修善。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善历史文化名城等基础设施,妥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如莆田市成立了秀屿区民俗文化研究会,做好妈祖建筑普查,主动与台湾妈祖对接,把妈祖文化研究作为重点,编写《妈祖志》等文化丛书。将妈祖文化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申报已获得文化部批准,最终申报结果将在9月公布。 进一步完善产业合作机制。发展与台湾文化界的长久合作,有来有往、常年互动。用好中央赋予我省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简化赴台文化交流手续、优化文化产业合作环境。鼓励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加大对闽台文化交流的投入,为重点地区、重点单位、重点项目和重大活动提供人力、财力、物力支持。 健全市场机制,开辟多元投入渠道,将适合市场运作的文化交流项目推向市场,如联合创办集产学研于一体的海峡大学等。推进两地媒体订立合作契约,形成宣传报道常态互动,使闽台文化交流始终保持良好舆论氛围,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将打造成重要文化产业基地。 五、“活妈祖”祈盼祖国和平统一 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仁爱是妈祖文化的核心哲学内涵,妈祖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播,都是以妈祖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为核心的。随着两岸妈祖信众的不断增多,涌现了更多的“活妈祖”,他们大爱无疆,因为有“髓缘”,衍生出另一个新生命。他们站在国家整体利益和民族大义的高度,为了两岸人民的最大平安祈福。 请看新华网报道,2007年台胞首次向福建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10月24日,漳州白血病患者赵伟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接受了异体骨髓移植手术,台湾同胞捐献的100毫升造血干细胞顺利植入他的体内,后患者康复出院。2005年11月,35岁的赵伟被检查出患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需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尽管中华骨髓库库存量达到60多万,但无法找到适合的捐献者。协和医院向台湾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提出了配对申请,选出了台湾花莲的一名供者,这名跟赵伟同岁的年轻人一口答应了捐献请求。10月22日13时,台湾花莲慈济综合医院的医生们开始从捐献者体内提取造血干细胞,至当日19时30分,共提取100毫升造血干细胞。24日0时5分,来自海峡对岸的100毫升造血干细胞开始输入赵伟体内。 2001年6月13日,身患白血病的江苏姑娘陈霞在苏州也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给她捐献骨髓的是一位台湾青年,血浓于水的两岸亲情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2007年江苏的杭彬为台湾同胞捐献造血干细胞,当时她是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与台湾慈济骨髓库合作的祖国大陆捐台第一人。两岸相互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还有很多。在这样的大爱面前,生生不息的民族血脉,也因大爱的注入而变得更加紧密。仅仅是“髓缘之爱”,就让我们无数次感觉到,这份血脉的情缘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澎湃激昂。 两岸同胞同根共祖,一脉相承,手足情深,血浓于水,互捐造血干细胞,进行生命大对接,这是“活妈祖”在世……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关心下,妈祖文化将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把两岸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作出应有努力,两岸民间交流的涓涓溪水,终将汇成冲破一切障碍的澎湃大潮,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正如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郭俊次所说:“希望妈祖庇佑两岸同胞和解、和合;早日合并,早日完成祖国的和平统一。” 编者注: 为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深刻分析总结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经验,深入探索“科学发展、四求先行”的新思路、新对策、新举措,由省委宣传部主办,福建日报要闻中心、福建通讯杂志社,福建支部生活杂志社、福建东南新闻网联合承办,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开展“我为海西献良策”征文活动,区志办副主任林煌柏撰写的论文《弘扬妈祖文化,庇护两岸福祉》,经“我为海西献良策”征文组委会办公室筛选,6月24日在福建东南新闻网上刊发,现本网予以转载。
关于妈祖文化,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都曾涉猎这个领域,现代专家学者也进行认真的研究,1987年,莆田举行妈祖千年祭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着重从妈祖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进行研讨。 从妈祖文化的内涵来说,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妈祖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目的仍是为了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诗句;“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这是宋代学者陈宓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这是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题诗。以上这些诗名既是对妈祖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说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妈祖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从妈祖文化的外延来说,则是指妈祖信仰持续一千年来形成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和借鉴的相关学术文化课题。 在中外关系史上,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40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500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的任务。外交使节们为报答妈祖神功,写下了大量颂圣文章,而这些原始资料对澄清一些历史遗留的争议很有作用。即如郑和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详细记录七下西洋的过程,对史书记载的讹误和不足起到了订正和补充的作用。清康熙二十二年中国册使汪楫所著《使琉球杂录》详述在妈祖庇佑下,封船如“凌空而行”,飞速通过钓鱼屿、黄尾屿、赤屿而进入琉球国境的姑米山、马齿山海域,使迎接天使的大夫郑永安惊叹如“突入其境”。由此记载可证,钓鱼岛列岛自古就是跟台湾连结在一起的中国领土。 在反侵略战争史上,有关古籍曾记载中国水师将领依恃妈祖庇护多次把殖民主义者驱逐出澎湖海域的史实。澎湖妈祖庙迄今尤存一块“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的石碣,这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40年)荷兰殖民者企图强占澎湖,沈有容从厦门率船队抵达澎湖,令其无条件撤离后的刻石纪功。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国水师复在澎湖克敌制胜,迫使侵略军首领牛文来律在妈祖庙签字投降。至于妈祖助潮让郑成功的舰队顺利进入台湾鹿耳门港的传说,则在台湾已家喻户晓。 在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的历史上,更与妈祖信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从东北至华南,许多著名的港口城市的开发史几乎都跟妈祖庙息息相关。“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这句谚语是对天津港口起源的形象化说明。宋代华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广州四大市舶司均与妈祖庙建在一起。还有营口、烟台、青岛、连云港等都是以妈祖庙的兴建为标志,使荒凉的渔村变为繁荣的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龙彭蒲罔村林氏族谱》关于妈祖信仰自南宋传入的记载,则成为香港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笔。澳门地名的葡萄牙语称作MACAU,就是粤语“妈阁”的音译。台湾同胞把早期的分灵妈祖称为“开台妈祖”,这更充分说明妈祖渡台和宝岛开发是直接关联的。 在科学技术史上,妈祖庙也有其独特的地位。古代一种航海习俗:在新船下水出航时,必须同时制作一只模型供奉在妈祖庙内,这样妈祖就会时刻关心此船的安全。所以许多妈祖庙内便留下了大量的古代船模。山东长岛庙岛与妈祖庙的古船模多达350多只,包括福船、沙船和民族英雄邓世昌供奉的“威远号”军舰模型。这些船模成为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一批妈祖庙古建筑,如福建泉州、山东、江西景德镇、广东澄海、贵州镇远和宁波庆安会馆等天后宫,从庙宇结构造型到各类雕刻构件,都是极为珍贵的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品。此外,各地妈祖庙还保存一些特殊的科技文物。如莆田涵江天后宫存有一幅明代星图,是研究我国古代利用星图定向航海的难得实物资料。天津天后宫所存的灭火“水机”,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机械消防器材之一。 妈祖文化的外延仅直接记载妈祖信仰的历史文献资料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一百万字。它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的许多课题,内容相当丰富,史料价值很高。 妈祖民间信仰的学术价值在本世纪70年代起就引起学者的注意,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客肇祖先后发表了多篇关于《天后》的论文,在学术界引起反响。台湾学者李献璋自60年代起,经过20年的研究,终于写成了《妈祖信仰研究》一书,成为妈祖研究第一部学术性较高的专著。 妈祖故里的学者自80年代起,掀起了妈祖研究热潮,先后举办了五次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厦门、宁德等地方也举办过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妈祖文化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先后出版了《海内外学人论妈祖》、《妈祖研究论文集》、《妈祖研究资料汇编》、《妈祖文献资料汇编》、《妈祖信仰与祖庙》、《湄洲妈祖》等;在澳门出版了《澳门妈祖论文集》;在台湾出版了《妈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还有《两岸学者论妈祖》、《妈祖信仰》(李露露)、《天后妈祖》(曾昭璇)、《江海女神妈祖》(吴金枣)等对妈祖文化进行深刻的研究。也有《妈祖》、《林默娘》、《妈祖传奇故事》、《妈祖的传说》、《中华与妈祖文化》、《湄洲妈祖千年祭》、《妈祖祭拜宴会》等一大批文献资料、学术专著、文学作品、大型画册等。莆田还举办《妈祖信仰源流展》从神的角度讲,妈祖已是千岁高龄。千余年沧海桑田,中国变了,世界变了,人类文明进步了,科学技术发达了,然而,作为一种信仰——对妈祖的崇拜及其研究,却没有因时代的推进而泯没。今天,我们对妈祖文化的形成及其信仰作一番讨论,不说没有必要。
课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畲族地区经济生产方式转型与社会文化变迁”和教育部“八五”规划资助项目“应用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的课题主持人,并参与多项国家课题和教育部课题与国际合作课题的研究。主要著作:1、《福建土围楼》(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 年 2 月)2、《泥土板筑的城堡 -- 土围楼》(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年)3、《应用人类学》(厦大出版社 1996 年)主要合著:1、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2 年,该书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Farewell to Peasant China (M.E. Sharpe Inc.,1997)3、《中国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丛书:纺织卷》(广西科技出版社 1996 年,该丛书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4、《中国乡村都市化》(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6 年)5、《妈祖信仰与祖庙》(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0 年)主编著作:《文化理论与族群研究》(黄山书社 2004 年)合作主编著作:1、《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0 年,该书获 1989--1990 年华东地区优秀政治图书二等奖)2、《崇武大岞村调查》(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0 年)3、《龙虎山崖葬与百越民族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4、《文化人类学辞典》,(台)恩楷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6月版,780千字。(ISBN 986-80189-2-7)代表论文:1、《同安吕厝村的王爷信仰》( 1994 )2、《城市化概念与中国农村的城市化途径》( 1996 )3、《克利福德 . 格尔茨和他的解释人类学》( 1996 )4、One Model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1996)5、《福建畲族的婚姻状况和收养关系》( 1997 ) Marriages and Adoptions among the people of She Nationality in Fujian Province (1998) 、6、《从孤魂野鬼到神灵的转化》( 2000 )7、《明代惠东地区的海洋社会经济生活及其变迁》( 2000 )8、《宁化石壁客家张姓宗族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2000 )9、《宁化石壁客家公祠的建构与象征意义》( 2000 )10、《汉人社会村落仪式活动中的民间权威》( 2001 )11、《风水抑或资源控制:单姓宗族村落形成的主位与客位解释》( 2002 )12、《从考古资料看闽越族建国前的社会生产经济》( 2002 )13、《惠东女长住娘家习俗与疍民无关》( 2003 )14、《关于澳门妈祖信仰形成问题的辨识》( 2003 )(本文获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第一届妈祖文化研究奖”之优异奖)、15、《书写文化与真实》( 2003 )16、《 惠东女长住娘家风俗成因的历史人类学解释》( 2004 )17、《列维 - 斯特劳斯与他的结构人类学》( 2004 )18、《 试论文化变迁的根本原因:马恩的表述》( 2004 )19、《经济趋同与表意文化的特化》( 2004 )等其中 One Model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一文被 SSCI 摘要收录。其他论文(2000— ):1、明代惠东地区的海洋社会经济生活及其变迁,《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0年3期,20-29页,15千字。 (HW069)(CSSCI)2、福建宁化石壁村客家张姓宗族组织的形成与发展,《闽台文化》4期,54-78页,13千字。3、厦门湖里区五通村泥金社的孙姓与兴隆宫,《闽台文化》4期,130-136页,6千字。4、厦门岛上保生大帝第一宫庙,《福建道教》2000年4期,16-17页,2.5千字。5、高山族刺球,《福建民族》2000年2期,39页,3.5千字。6、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中国都市人类学会通讯》2000年4期,74-79页,9千字。7、厦门岛上清水祖师信仰,《泉州民间信仰通讯》16辑(2000年4月),43-45页,4千字。8、宁化石壁客家公祠的建构与象征意义,《石壁与客家》,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10月,145-153页,6千字。9、宁化石壁客家张姓宗族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同上),349--364页,12千字。10、从孤魂野鬼到神灵的转化,《“21世纪人类的生存发展”国际人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三),117-139页,35千字。11、 风水抑或资源控制:单姓宗族村落形成的主位与客位解释,(同上),140-156页,25千字。12、从孤魂野鬼到神灵的转化,《民俗研究》2000年4期,126-162页,30千字。13、厦门岛上保生大帝第一宫庙--吴西宫,《湖里文史资料》第五辑,7-13页,4千字。14、江头村乌石浦社洞炫宫,《湖里文史资料》第五辑,58-67页,6千字。15、江头村江头社济南宫, (同上),68-74页,4千字。16、后埔村薛岭社龙源宫, (同上),75-84页,6千字。17、后坑村洪塘社昭福宫, (同上),85-90页,3.5千字。18、后坑村湖边上下社的两座福庆宫, (同上),91-100页,6千字。19、后坑村西潘社福源宫, (同上),101-108页,4.5千字。20、五通村泥金社的孙姓与兴隆宫, (同上),109-120页,7千字。21、五通村仑后社东福宫,(同上),121-134页,8千字。22、莲坂埭头社慈济宫,(同上),192-202页,6千字。23、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历史回顾与科研工作,《中国民族研究年鉴》(1999年卷)民族出版社2000年12月,263-278页,13千字。24、中国农村早婚比例的客观统计与分析,《思想战线》2001年1期,135-138页,8千字。 (CSSCI)25、厦门市禾山镇五通村仑后社的王姓居民与东福宫,《台湾源流》21期(2001年春季刊),61-69页,8千字。26、关于吴越民族保留有从妻居婚的质疑,《越文化研究文集》,中华书局2001年3月,194-198页,4千字。27、福建宁化石壁村客家张姓宗族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二十一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二)》(北大:社会学人类学论丛第2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535-553页,14千字。28、实事求是:文化人类学的追求——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十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4期,51-57页,14千字。 (CSSCI)29、宁化石壁张姓宗族组织的形成与发展,《社会史研究通讯》4期(20001年7月),1-9页,15千字。30、应用人类学的实践模式,《中国人类学学会通讯》2001年2期(总219期),18-22页,7千字。31、关于闽越族行从妻居婚俗的质疑,《龙虎山崖葬与百越民族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92-195页,4千字。32、汉人社会村落仪式活动中的民间权威,北大社会学人类学论丛28卷《民族发展与社会变迁》,民族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355-368页,10千字。33、林惠祥的人类学思想,《纪念林惠祥文集》,厦大出版社2001年10月,148-157页,8千字。34、东孙逸事四则,《湖里文史资料》第六辑,(2001年12月),58-68页,6千字。35、明代惠东地区的社会经济生活及其变迁,《闽台文化》5期(2001年8月),141-155页,15千字。36、经济现代化与控制人口增长,《林惠祥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论文集》,厦大出版社2001年11月,198-218页,9千字。37、明代惠东地区的海洋社会经济生活及其变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明清史》2001年3期,13-22页,15千字。(ISSN 1007-0583; CN 11-4330/K) (CSSCI)38、金门与大陆“私人佛仔”与“查某佛”的比较研究,《闽南文化研究》第二辑(2002年4月),34-44页,14千字。39、从考古资料看闽越族建国前的社会生产经济,载《闽越文化研究》,74-89页,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8月版,11千字。40、风水抑或资源控制:单姓宗族村落形成的主位与客位解释,《中国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501-521页,香港华星出版社2002年8月,18千字。41、台湾宜兰与福建漳浦民间信仰的比较,《谱牒研究与闽台源流》, 242-253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12月版,9千字。42、书写文化与真实,《民族研究》2003年1期,99-101页,5千字。 (QW39)(CSSCI)43、金门与大陆“私人佛仔”与“查某佛”的比较研究,《二十一世纪人类学》,173-183页,民族出版社2003年2月版,15千字。44、惠东女长住娘家习俗与疍民无关,《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2期,21-27页,12千字。 (HW069)(CSSCI)45、关于澳门妈祖信仰形成问题的辩识,《澳门日报》2001年2月21日、25日,《学海》231期、232期连载,6千字。46、妈祖信仰沿中国海岸传播的主要媒介,澳门《文化杂志》49期(2003年秋季刊),119-123页,9千字。(ISSN 0872-4407)47、闽台闽南人民间文化的深层共性(摘要),《泉州晚报》(海外版)2003年9月6日(闽南文化研究专辑总836期),2千字。(CN-35(Q)第0056号)48、闽台两地民间文化的深层共性,《海峡两岸五缘论》,38-43页,方志出版社2003年11月版,5千字。(ISBN 7-80192-086-4/K.65)49、宁化石壁俗民的世俗化宗教,《客家纵横》2003(4),13千字。(CN35-0038/Q)50、宁化石壁村的民间信仰,《三明与客家》,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12千字。(ISBN7-80192-050-3/K.38)51、关于澳门妈祖信仰形成问题的辨识,(澳门)《文化杂志》49期(2003年冬季刊),179-182页,8千字。 (ISSN 0872-4407)(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举办的“第一届妈祖文化研究奖”[2004]评审之优异奖)52、实事求是:文化人类学的追求,(与徐杰舜合作)《人类学的世纪坦言》,92-106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12千字。(ISBN7-207-06148-X/Q.7)53、列维-斯特劳斯与他的结构人类学,《文化理论与族群研究》(人类学论丛第二辑),1-53页,黄山书社2004年2月,40千字。(ISBN 7-80707-001-3)54、试论文化变迁的根本原因:马恩的表述, 《文化理论与族群研究》(人类学论丛第二辑), 54-66页,黄山书社2004年2月,8千字。(ISBN 7-80707-001-3)55、20世纪初的中国人类学, 《文化理论与族群研究》(人类学论丛第二辑), 67-111页,黄山书社2004年2月,32千字。(ISBN 7-80707-001-3)56、风水抑或资源控制——单姓宗族村落形成的主位与客位解释, 《文化理论与族群研究》(人类学论丛第二辑), 173-200页,黄山书社2004年2月,19千字。(ISBN 7-80707-001-3)57、 惠东女长住娘家风俗成因的历史人类学解释,《文化理论与族群研究》(人类学论丛第二辑), 221-286页,黄山书社2004年2月,47千字。(ISBN 7-80707-001-3)58、厦门岛共祀妈祖与保生大帝独特现象的解释,《中国俗文化研究》第二辑(2004年),144-153页,12千字。(ISBN 7-80659-628-3/G.46)59、经济趋同与表意文化的特化,《思想战线》2004(4),51-54页,6千字。(ISSN 1001-778X;CN 53-1002/C) (CSSCI) (CSSCI)《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5)摘要(学术卡片),177页。(ISSN1000-4246;CN31-1889/C)60、宗祠奠安、翔金同俗,(与张再勇合作),张再勇《翔安风采》,85-96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万字。(ISBN7-5059-4035-X/I.3137)61、《翔安风采》序二,《翔安风采》,4-5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500字。(ISBN7-5059-4035-X/I.3137)62、乡土印记的医疗民俗(《医学遇见民俗》推荐序一),林瑶棋《医学遇见民俗》,10-13页,大康出版社2004年,3000字。(ISBN 986-80610-0-8)63、妈祖不是出身于疍民,《莆田学院学报》2004(4),73-75页,5千字。(CN 35-1261/Z; ISSN 1672-4143)64、闽台闽南人民间文化的深层共性,《闽南文化研究》,1080-1089页,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7千字。(ISBN 7-80640-963-7/I.678)65、三平祖师降“众祟”的传说及其象征意义,《台湾源流》29期(2004年冬季刊),136-139页,3千字。(ISSN 1026-9649)66、闽台七夕琐谈,《台湾源流》29期(2004年冬季刊),140-145页,5千字。(ISSN 1026-9649)67、浅谈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若干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1),99-104页,10千字。(CN 11-3530/C; ISSN 1005-8575)68、惠安崇武城隍信仰的历史演变,《闽台文化》6期(2005年1月),94-104页,8千字。[(泉)新出(2005)内书第01号]69、武平中山镇军家人与客家人的民间信仰,《客家研究辑刊》2005(1)。(粤M第1007号)
海峡两岸之间最重要的、金刚不坏的纽带,是我们共同享有的中华文化。通过不断的交流和研讨,我们可以把这根纽带扭得更紧。孔子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他的伟大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为所有中华儿女共同享有的精神遗产;保存并弘扬以儒家学说为主干的中华文化,是包括两岸人民在内的所有中华子孙的天职。中华文化的智慧体现在哪些地方?就体现和渗透在处理人和人(包括个人与社会、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人和天(亦即自然与环境)的关系、现实和未来的关系以及个人的身与心的关系方面。贯穿在这四大关系中的是中华文化中的哲学理念,就是“天人合一”,是“阴阳和合”,是“和而不同”。中华文化最早树立了以人为本的道德理念,因为我们的先民从历史中,从大自然中,从现实生活中,正确地总结了人类社会应有的正常关系,即:无数个体是社会和国家的基础,个人的道德修养关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于是形成了由己以达天下的“修―齐―治―平”道德之路。在中华文化极为丰富的内涵基础上,在治国和平天下方面又形成了“王道”思想。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称中国五千年来为“超稳定”的社会,但是他却没有注意到造成稳定的众多原因中的这一条。当今世界的形势颇为类似中国的战国时代,群雄并争,吞噬资源,毁坏环境,弱肉强食。“霸道”充斥世界:人对人霸,国对国霸,人类对自然霸。究其霸之因由,归根结蒂是极力高悬一个“利”字,无限容忍一个“贪”字。这种霸道的世界绝对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而解决之道,除了对于霸道给予必要的抗争、阻遏,还需从长远、从根本处寻求出路,要在整个社会对利的贪求和对道德良知的珍惜二者之间求得相对的平衡。正是在这点上,中华民族可以做出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中华文化有着独特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来平衡身与心、物与魂、己与他的关系。这智慧和经验,对于个人来说就是对德的崇尚和终生的追求;对于社会、国家和天下来说,就是“王道”。“王道”的提法,首先见于《尚书 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此时“王道”所指,还是具体的周先王治理天下之道。到了《孟子》说“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这时的王道,则指的是为王之道。至于把“王道”作为一种理想政治的专称,与“霸道”相对,恐怕还是汉儒的功劳。“王道”所指虽然有此变迁,但是其共同点则都是强调对内以德(仁、义)治国,对外则“修文德以来之”,视四海为一家。“王道”,即意味着包容、平等、友爱、融合,意味着以人类共同的幸福为终极目标,这正是当今世界和许多国家所欠缺的。我们愿意和台湾朋友一道,开展这一论题的研究,并努力把“王道”思想的精华介绍给全世界。
有个海岛,就在海峡那边。这就是宝岛台湾,一个美丽的岛屿.................................台湾的文化和我们相差很多,但保持着交流。这是因为,在海峡那边,小朋友正在写这样一篇作文:两岸文化传承。
是杂医学。妈妈宝宝杂志是一本办给都市孕期女性和0到3岁孩子母亲看的育儿时尚生活杂志,依托国内最权威的医学医疗机构和一流的专家医生学者,向准妈妈和新妈妈提供与孕产期、育儿期生活密切相关的医护、营养、早教、健康、消费等最新资讯和建议。
幼儿画报订阅:《幼儿画报》创刊于1982年,由共青团中央主管,由我国最大、最权威的少儿传媒出版集团——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主办。09年读者对象调整为为3~7岁幼儿及其老师、家长。《幼儿画报》是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和肯定,是幼儿的好朋友,老师和家长的好助手。婴儿画报订阅:《婴儿画报》创办于1985年,是国内第一本以0-3岁婴幼儿为读者对象的画刊。一直以来,《婴儿画报》深受孩子和家长的喜爱,发行量逐年递增。《婴儿画报》为0-3岁的婴儿提供最佳阅读内容,打造婴儿杂志第一品牌。《婴儿画报》可以说是婴儿阅读的第一书刊妈咪宝贝(0-3岁)订阅《妈咪宝贝》杂志由北京市妇女联合会主办隶属于职业女性杂志社,自创刊至今已度过五载。从99年的《妈妈宝宝》到如今的《妈咪宝贝》杂志从内容到版式上都有了长足的飞跃,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读者遍布大江南北,稳步增加的发行量再一次证明了我们的实力。《妈咪宝贝》孕0-3岁版是一本为准妈妈及0-3岁宝宝妈妈量身打造的育儿生活服务杂志。本刊以为追求高品质生活和具有现代消费观念的准妈妈、新妈妈们提供全方位的关怀,传递最新的育儿观念及科学时尚生活信息为办刊理念,使准妈妈和新妈妈们在育婴路上有机会获得更多宝贵的育儿经验幼儿智力世界订阅《幼儿智力世界》是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优秀幼儿杂志,适合2-6岁幼儿及其家长阅读。创刊20周年来,发行量一直名列前茅,是同类杂志中的佼佼者。她不仅是国家教育部向全国家长和幼儿园推荐的优秀幼儿刊物,也是国内唯一一家连续两届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的幼儿杂志。嘟嘟熊画报订阅嘟嘟熊”是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全力推出的品牌形象,是由国际安徒生美术提名奖获得者、著名画家吴带生和《蓝皮鼠大脸猫》、《小糊涂神》之父、著名童话作家葛冰联袂创作的。《嘟嘟熊》是《婴儿画报》专刊,是国家教育部推荐的优秀幼儿刊物,每月一期(月发行量达15万),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出版小牛顿订阅台湾最杰出的儿童科学期刊,畅销超过2000万册!获得台湾杂志最高荣誉金鼎奖!科学传真、图文并解!《小牛顿》以学生们课堂知识点为主题,延伸到动植物、星球、机械和人物历史等各个不同等领域。所有图片源自国际一流科学机构以及插图名家。“特别报道”关注儿童最关心最好奇的知识热点父母必读订阅《父母必读》杂志,唯一一个连续3次获得国家期刊奖的育儿杂志。从生命的新起点到每一个关键期,全程养育顾问。以人文精神,分享多彩养育文化;以科学态度,引领智慧育儿生活。心理、教育、健康,国内外知名的、经验丰富的专家是杂志科学性、权威性、实用性的保证。孩子、家庭、社会,精挑细选的养育资讯
据我所知,"妈妈宝宝"杂志已于2016年停刊。据报道,停刊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杂志销售量下降、竞争加剧和出版成本增加等因素导致的。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获取育儿知识和信息的方式也在逐渐转变,传统纸质媒体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减弱。
杂志社将来肯定是要改企的,现在是不是事业编制没意义,早晚都不是
不是。祖国杂志创刊于1956年,是中国最早的新闻类期刊之一,主要内容包括政治、社会、军事和文化等方面。该杂志受到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的大力支持,被广大读者所信赖。由于其合法性得到认可,所以不属于非法杂志。
《祖国》杂志社是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登记的国家事业单位。《祖国》杂志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海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时政财经综合类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1-5569/C,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8500。《祖国》杂志为半月刊,国际标准版本。 《祖国》杂志由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主管主办。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是全国性社团组织,由中共中央原副主席李德生担任主席。《祖国》杂志是由李德生、王光英、杨汝岱、顾秀莲、张克辉、周铁农、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提议创办的,并有数十位副部级以上领导参与办刊。办刊宗旨:向海内外深度报道中国经济建设辉煌成就。杂志定位:聚焦祖国时政财经热点,关注祖国文化生活。杂志收录: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龙源国际刊期网等全文收录刊。
我是采编中心的编辑,找我们发最快一个多月
论文发表一般需要的时间如下:
1、普刊即省级国家级一般安排周期是1到3个月。
2、本科学报的安排周期一般为2到4个月。
3、北大核心以上级别期刊的安排周期一般为6到8个月,审稿周期为一个月。
4、科技核心期刊从投稿到录用发表,一般是3到6个月。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2020年12月24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提出,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 。
论文的审核周期得分情况,分刊物。两方面来说:1.如果你是投稿到普刊,就是非核心期刊,审稿周期一般在1-2个月左右,如果是核心期刊,审稿周期在2-4个月左右。2.如果你是找论文发表机构投稿发表,普刊,审核周期在3-5个工作日,核心期刊在2个月左右。大多数情况下,建议作者自己投稿,如果实在投稿没有音讯或者想快速发表出来,可以找淘淘论文网这样的专业论文服务机构,2-3个月就能发表见刊。
论文的审核周期得分情况,分刊物。两方面来说:如果你是投稿到普刊,就是非核心期刊,审稿周期一般在1-2个月左右,如果是核心期刊,审稿周期在2-4个月左右。如果你是找论文发表机构投稿发表,普刊,审核周期在3-5个工作日,核心期刊在2个月左右。
大多数情况下,建议作者自己投稿,如果实在投稿没有音讯或者想快速发表出来,可以找淘淘论文网这样的专业论文服务机构,2-3个月就能发表见刊。
论文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